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时间:2023-01-17 19:4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第1篇

当太多太多创业的名人佳绩出现在眼前,身处象牙塔的学子不愿在一旁观望。他们走出书本和课堂,梦想着建造一个商业帝国。而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创新程度。

虽然成功是难以复制的,财富与经验也不是唾手可得,但我们必须看到,如果没有那些新鲜的思维火花,没有在车库里的学生创业者,也就没有微软、惠普等世界着名的高科技公司。不仅是在被视为创业梦土的美国,在发展中的中国,创业这个词也在激励大学校园里许多热切追求理想的人们。

“这已经是我的第二次创业了。”

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的冯锡平在XX年拿到博士学位后,并没有加入熙熙攘攘的就业大潮,从博士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就着手创业的他,毕业之后很自然地选择了自主创业。“我们研制出的产品年内就可以问世,并正式投入试用阶段。”他的表情里没有太多的兴奋,只是淡淡的欣慰。

的确,失败过一次的冯锡平深知平和的心态和创业的激情并不相悖。他甚至可以给记者梳理出中国大学生创业所经历过的那些充满躁动的期及其后趋于务实的阶段,因为他和他的伙伴们一直在其间经历着、观察着。“我的结论是,中国还没有一个好的适合大学生的创业

环境,”冯锡平的口气里充满了忧虑。

创业究竟有多热

比尔盖茨创造了微软帝国,也创造了学生创业的神话。上世纪90年代末,全球性的学生创业热潮开始登陆中国。

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行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3月,清华大学学生科技创业者举办了第二届创业大赛,这次大赛诞生了“易得方舟”、“视美乐”等学生公司。

在1998到XX年间,许多学生创业者投身到了网络产业中,并经历了一次泡沫破灭的洗礼。在那之后,大学生创业进入相对平稳的状态。

XX年,前程无忧网展开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调查报告的首题为:“你是否有创业的冲动?”最终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4%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一项。由此可见,创业的概念已在大学生的心里普及。

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下,自主创业的“热”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它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另一方面,不论是在公共话语空间还是在高校内部,“就业难”都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创业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现代大学生创业,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财富,而且融入了更多的作为社会人应承担的责任。

创业的中美差异

第2篇

x市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基本情况:

根据本次的调查显示:x市目前已经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只有4.4%,而创业成功就少之又少了,只有1.1%。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创业之艰难,同时大学生也迫切需要外界给予创业上的支持和帮助。

早在xxxx年,团中央就启动了中国青年创业行动,并于xxxx年设立了中国青年创业基金。近年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以及我省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相继开展青年创业行动,通过设立青年创业基金、举办青年创业大赛等,推动了一大批青年创业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

而目前x市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还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20xx年x月x日x市正式创立了x青年创业基金, 该基金是x市首个青年创业基金,该基金将为有创业计划但缺乏资金的青年创业者提供贴息贷款,并且可以免除前两年的贷款利息,到两年期满后再全部偿还。此次x设立的青年创业基金明确规定,将x市高校大学生和35岁以下x户籍青年,作为创业基金的扶持对象。而在xxxx年7月3日,电子科技大学x学院就创立了x创业联盟,这是一个汇集了校内有志创业青年聚集而成的以研究创业理论、指导创业实践、探索创业道路为方向的大学生创业组织。该联盟的宗旨是:同心共创业,携手创未来! 帮助大学生就业,帮助大学生创业!

第3篇

关键词 宁波 高职院校 创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1浙江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背景

1999年我国开始大学扩招(2003年212万,至2009年升至611万)。浙江省受此影响,毕业生队伍规模不断的扩大,单单2009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规模就达到23.3万人,比2008年增加1.8万人,增长8.2%。因此,宁波的大学毕业生每年也在不断的增长。另一方面,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宁波各企业经营困难,大幅裁员,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明显减少。随着劳动力市场中大学生供求矛盾的加剧,使得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显现。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面前,往往促成大学生对多元择业的思考和选择。

2大学生创业观以及优劣形式分析

为清晰了解当前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我们特地设计了相关问卷,在天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专、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教育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六所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访问和网上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是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和刚毕业的高职大学生,分别发放了540份问卷,收回了500份,回收率为92.6%。根据调查,我们了解了宁波高职大学生对创业的一些新观念和新想法。

针对宁波高职大学生的创业调查显示,有89.2%的高职学生有创业的想法或者已经在创业了,仅10.8%的高职大学生选择了没有。

从表面上看,宁波高职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是高涨的,但是创业需要的是理性和智慧,而非只是一时的冲动。很多的高职学生只是心理上存在对创业的渴望,而面对困难重重的现实时,往往很难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在已创业的高职大学生中,有20.8%的大学生是仅凭主观的判断自己的能力来创业的,有55.2%创业学生是迫于社会就业压力而创业,而24%的创业学生做过详细的创业准备和市场评估。

对于主观判断的大学创业者来说加大了创业的风险,因为没有正确的创业认识,又缺乏经验,往往会造成创业思维上的假象,对自己和周围环境估计不足。

当我们直接问“你对创业的理解”这一问题时,有18.6%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就是“开办一个公司或企业”,有65.8%的人认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创业”,有2%的人认为“开发研究新产品”才是创业,留下13.6%的人认为是其他。很多高职大学生发展果园基地、发展餐饮业、开百货商店、注册网店、开办个人个人工作室等等这种小规模的创业形式。

现代的宁波高职大学生创业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占80.2%,为改善经济处境的占14%,而另有小部分人则认为小创业也可以为就业创造机会,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如此看来,现代宁波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于实现自我的价值,但他们也不排除经济赢利和社会的因素。

3 大学生创业的限制性因素

3.1资金

资金是创业的物质保障。高职大学生资金来源的渠道有限,仅仅因为资金问题而被搁置的创业方案有29.8%。如此一来,资金首先成了大学生的创业瓶颈。由于启动资金少,所以,在宁波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大学生小型创业模式,缺乏成功的大企公司。

解决方案:一方面,可以聚集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创业,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调查中,我们发现,宁波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公司负责人何新超就曾利用自己的人脉邀请学生入股,如此资金问题也迎刃而解。另一方面,我省政府出台与之发展相符的方针政策。根据相关规定,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行业外,三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毕业生两年内创业资金不足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不可否认,浙江地区的确很好地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开道铺路做出了努力。

3.2社会经验

在创业之前,我们还应该积累创业的社会经验,更多地接触社会以及和创业相关的东西,建立起牢固的人脉关系,为创业奠定广阔的社会基础,包括市场。在创业初期,学生希望能了解市场,并熟悉市场,这种愿望十分强烈,达到75%。当然,学生还应有警觉的风险意识,不能盲目跟风,过重地注重市场而忘记其他条件。

解决方案:社会经验来自我们日常对社会实践和工作的积累,在校生应该积极走出校园,找份兼职。相应的,我们在创业之前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勤工俭学,顶岗实习等等这些工作来磨练。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宁波晚报》就曾报导过宁波某职业技术学院05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吕罗杰成功的创业事迹,很好地证明了这点。在锻炼了自己外,多积累一些社会上的人脉关系,多向一些企业家学习。在有了充分准备后,我们才有信心去创业。

3.3经营及管理经验

大学生涉世未深,刚开始创业难免缺少点管理经验、经营运作的能力和管理经验。在创业的过程中,开始的计划,怎样去去管理好一个团队,以及面对困难的措施和抵御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一来,才能规划好自己,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潜能,为公司创造巨大利润。整个调查下来,现在经营有些眉目的学生中有89%的比例认为经营之道和管理经验才是创业的重中之重。

解决方案:通过参加高校和相关政府部门开设了创业培训方面的课程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还可以利用大学创业园和孵化器的资源来为自己增长经验,促进交流。如今,许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养成职业素养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另外,在创业之前,还应该计划一份详细的创业计划书。

参考文献

[1] 陈文华,关小燕.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4(12).

第4篇

【摘 要】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档案意识普遍薄弱,高校、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这三方面对大学生的档案意识教育都没有足够重视。档案

>> 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角色与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角色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要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影响研究 高校辅导员博客对大学生教育作用的探索 高校辅导员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作用与方法探析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中的作用 浅议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和优势 论高校辅导员在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中的作用 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2]任汉中.试论当代大学生的档案意识[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6):23-25.

[13]孙秀丽.大学生档案意识和档案知识调查报告[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4):112-114.

[14]崔媛.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需求[J].科技档案,2012(1):27-30.

[15]练红珍.就业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档案实效性管理研究[J].档案建设,2011(8):21-23.

[16]华惠.信息社会的大学生档案意识[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7):30-31,24.

[17]欧阳仲航,肖秋会.对大学生建立个人档案的网上调查及对策建议[J].科技信息,2012(8):24.

作者简介:杨小云(1977—),女,安徽芜湖人,硕士,政工师,蚌埠学院外语系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5篇

摘 要:自微信推出公众号功能,校园媒体的形式更加丰富,与学生的交流更加深入。尽管校园媒体的平台不断拓展,但其运营方式与

>> 探析自媒体人的商业化现象 媒体商业化的利弊 新纤维的商业化应用 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的培育路径 对视频网站商业化运营的思考 豆瓣的商业化发展 VR的商业化发展前瞻 从传统公益到新商业化公益的品牌发展研究 媒体商业化的原因及影响 纯电动商业化的新尝试 我国电动汽车充电站商业化运营与发展 现代西方媒体商业化取向 媒体商业化与公信力缺失 破解媒体商业化谜局 商业化的“红与黑” 微信商业化新玩法 浅谈商业化住宅设计的发展 体味现代“奥运”商业化的发展与代价 中国小额信贷的商业化发展 读经教育商业化发展的SWOT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张新洲.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2013)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 http:///tech/2015-06/02/c_127870535.htm.

[4] 上海交通大学远东书院,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2014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调查报告[J].新媒体与社会,2014(2).

[5] 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2015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报告[EB/OL].http:///dybg/ gqdy_gqcj/201601/t20160114_2827753.shtml.

[6] 姜文华,朱孔来,张艳芳,付赛.大学校园广告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

[7] 陈素川.不同群体的消费心理、行为c群体对个体消费者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1997(5).

[8] 陈培爱.广告传播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9] 黄鹂.美国新闻教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第6篇

摘 要:在双创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热点和重点。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普遍存在课程体系不

>> 高职在校生创新创业问题与对策 河北高职院校在校生创业成功因子调查报告 高职高专在校生自主创业态度和现状调查 中职学校在校生电子商务项目创业孵化的实践与研究 高职院校在校生培养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非党员高职在校生党性教育的几点思考 医疗安全教育应从在校生抓起 高职院校在校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的研究 浅析在校生能力素质培养 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党员发展工作探讨 谈高职在校生自学考试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卫生高职院校在校生职业道德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 高职院校在校生时间管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高职在校生本科自学考试助学工作初探 高职在校生校内实训报告中存在问题的剖析 高职院校在校生赴台研修的成效探析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发展预测及在校生现状分析 划转地方石油高校在校生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养实践 基于“师范在校生—在职教师”混合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与实践 在校生劳动法主体资格司法实践中的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7-01-20].http:///zong_he_793/

20120820/t20120820_830010.shtml.

[3]黄兆信.以岗位创业为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12):46-52.

[4]刘迎春,陈建.大学生微创业平台建设思路[J].时代报告: 学术版,2014(10):129-130.

[5]杨勐.大学生创客小微创业的浙江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16(4):14-21.

[6]陈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微创业”实证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8):92-98.

Abstract: Under the time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llege students’ start-up has become the hot issue and focus of education work in differ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wever, the present start-up education is facing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complete curriculum system, weak practice education, etc. Micro start-up is a form of entrepreneurship with low cost, easy access and quick return, thus it is a good way to promote start-up education via promoting micro start-up education and practic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policy support for micro start-up, improve micro start-up education guide, set up micro start-up practice base and build a comprehensive platform to provide service for micro start-up.

Key Words: micro start-up; higher vocational; practice education; policy support

第7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大学生;创业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到目前“自主择业”的过程,这种分配体制的变化打破了过去大学生慵懒、保守和就业稳定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大学生学习及创业精神。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方经济专业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中国在近年来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暂时的结构性困难。而且,1999年起全国各高校大规模“扩招”后,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急剧增加,使原本较难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自主择业”转向“自主创业”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所决定,同时也是当前走出困境的一个选择。产业集群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经济性,文章从产业集群的视角来论述其对大学生创业性培养的积极影响。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波特在其1990年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明确提出,随后在学术界被广泛使用。产业集群通常被称为产业群(industrial cluster)、区域集群(regional cluster)、企业集群(cluster of enterprises)、区域产业群(regional industrial cluster)等多种表达方式。鉴于此,本文沿用波特关于“产业集群”的最新界定,即产业集群是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货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规则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产业集群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个是存在同处于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大量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机构;另一个是这些主体在地理空间上相互接近。

(二)大学生创业

创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许多学者都指出创业可以在现有的组织内部进行(Admit,Glosten & Muller,1993;Cason,1982)。狭义的创业概念是指“从零开始创建企业”;广义的创业概念包括从一个有问题的企业开始创建出一个重焕生机的企业(张东升,刘健钧,2000)。本文主要从狭义的层面来研究,认为创业是利用自身潜质、发现机会、获取资源创造某种有价值的新事物的过程。作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是参与或主持公司创业过程、拥有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并进行企业经营的过程。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人数比还比较低,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创业教育方面,我国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2005年统计出的全球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我国大学生目前创业意识仍然比较弱。所以研究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机制或探索大学生创业契机的环境也可以说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途径。

二、产业集群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契机

(一)我国产业集群已颇具规模和提升

我国的产业集群最早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和浙江,在外商投资和乡镇企业等其他非公经济的带动下,在这些地区形成了大量的各式产业集群,并很快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生产能力的70%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粤)、长江三角洲(苏浙沪)和环渤海地区(京津冀鲁辽)三大经济核心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制造业生产能力急剧扩张,其在全国所占份额不断提高。从1987年到2001年,广东省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2.35%增加到15.37%,而苏浙沪所占比重则从26.40%提高到30.23%。而且我国产业集群化的趋势在逐步加快,出现了新型产业分工格局的雏形,即由过去的部门间分工逐步向同一部门的产品间分工,进而向同一产品的产业链分工转变。这种新型的产业链分工,是经济球化背景下产业空间组织的新形态。它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在竞争合作中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目标。

(二)产业集群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契机

1、创业环境。产业集群为集群地方带来了大量的资本、高技能专业人才、有效的管理方式、实用型专业技能培训、优良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第一,良好的创业环境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打工的方式可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培养一定的见识、胆识、敢冒险、能吃苦等精神,为以后更好地捕捉创业机会提高机率。第二,良好的创业环境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在这种环境中有大量的新信息会及时不断地涌入大学生的大脑,通过反复刺激,学生不断了解外部相关信息,进而扩大创业机会。第三,良好的创业环境会增加大学生创业机会的选择。产业集群所提供的好的创业环境,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创业,其创业成功率也较大,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总之,产业集群所带来的良好创业环境可为大学生供实际存在的创业机会、拓宽大学生易于识别创业机会的渠道、提高大学生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和增强大学生将创业机会转化为实际利益的可能性。而且这种环境对创业失败比较宽容,并会鼓励更多失败的大学生继续创业。

2、柔性专业化。所谓柔性专业化是相对以往“福特制”而言的,是产业集群中企业灵活性的体现。福特制生产以突破性创新(新产品、新技术)为主,摒弃一切渐进的过程创新,它会造成生产线的重组或生产设备的更换和调整而增加成本。同时,工人也仅仅从事有限的机械操作,无法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技能,相互间也没有技术经验的交流,造成创新与生产、研究开发与生产和销售严重脱节。在柔性专业化过程中,大学生思维灵活,不受机械劳动的束缚,通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快速掌握多种技能,从事多种操作。同时,在与企业老技工或熟练工的不断交流与沟通中更能及时发现问题,一定的教育素养与责任心的驱使下,大学生往往会对错误及时处理,主动进行改进操作方法,从而可以降低生产时间和成本。这些过程可以说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又是成功创业中必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因素。所以,通过柔性专业化培养出来的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其自身就有极强的创业信心和创业能力。

3、知识溢出。所谓知识溢出,指的是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企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和成果会被迅速地共享和仿效。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转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的知识溢出的存在。它是知识不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进行传播,也就是一些组织可以免费获取其它组织创造的知识。Todtlinn和Kauftnann(1999)认为:“知识的溢出构成了集群创新能力的本质特征”。Feldman(2000)的实证研究表明知识溢出不但发生在本地企业之间,而且在产业集群里,知识溢出也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不同组织和个人之间,即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学生之间都可以发生知识溢出。产业集群产生的知识溢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极好的机遇:首先,根据知识的创新性和先进性。一般物质产品的生产是以重复劳动为主的生产,而知识溢出对受溢者来说是知识的无成本生产,是创新性为主的知识再生产,这种创新性知识对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有极大的意义。其次,根据知识的增值性。一般物品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旦使用,其价值就会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丧失,而产业集群中溢出的知识一旦被具备一定理论素养的大学生所掌握,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使其更完善,甚至产生新的知识,为其创业性思考提供深层次的理论支持。

4、创新网络。所谓产业集群中的创新网络是指通过完善产业相关主体的分工、协作关系,实现不同参与者互补性专业化知识资源的交流、外溢,最终形成一个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融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政府职能创新、区域文化创新于一体的系统创新网络。大学生在这种产业集群下的创新网络中,会受到多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各个要素联结的作用,接受集群创新学习网络和技术溢出网络的积极影响,并最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能力(如图1)。一方面,而通过推动各个集群成员加强集群内部学习或区域间的外向学习,提升大学生知识积累与创造能力,加快创新思维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集群成员间的技术外溢效应,带动大学生的技术升级,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其综合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能力,既而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经验和成功创业的概率。

三、产业集群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实现途径

(一)构建实践环节体系

实践环节能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培养创业能力。高等院校要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施展的舞台。如开展“创业计划人赛”、“金点子比赛”及调查咨询、科技服务等活动,强化人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人学生的创业技能;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集群企业打工,或者利用自己的智力、知识和技术优势参与个别集群企业建设与规划。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既为他们将来开展创业活动积了经验,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国内外成功的创业人士的经历也都证实了这一点。

此外,处于集群环境中的高校还应邀请一些企业老总或高层管理者来学校做创业讲座,谈创业的得与失,苦与乐,经验与教训等,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也为人学生创业提供应对挫折、面对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促进人学生创业成功。

(二)实施创业型勤工俭学

高校仅仅提供劳务型勤工俭学岗位是不够的,还应在校园内划出一块“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把店面通过招标的方式转包给一些大学生。条件必须是那些进行过相关的市场调研,经过可行性论证、市场分析以及市场定位,写出了详尽的调查报告、做好了创业计划书的大学生团体。在随后的实体建设中,首先,鼓励他们从创业设计、实施、门面装修、货源采购、内部管理到销售服务等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可利用假期时间到相关的单位实习培训。其次,鼓励他们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管理,从经理到部长、服务员全部由学生担任。学校相关负责部门或教师起监督作用,监督学生租赁者不得把店面转包给校外商家或校内教师经营。这种方式不但大大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沟通水平和创业能力,还消除了勤工俭学在大学生心理中的尴尬印象。

参考文献:

1、王缉慈.关于产业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2004(59).

2、朱华晟.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Porter,M.Location,competi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 in a global economy[J].Economy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14).

4、朱英明.中国产业集群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6.

5、王会东.产业集群的类型与开发区建设[J].经营与管理,2005(7).

6、Schmitz,H.Small shoemakers and

Fordist giants:Tale of a supercluster[R].World Development,1995.

7、王树华.产业集群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刘娟.依托集群网络提升县域产业创新能力[J].理论探索,2006(3).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自主创业 支持政策

个体创业活动,特别是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活动,逐步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各级政府相继推出了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然而良好的期望并没有迎来预想的结果,大学生自主创业进程依然发展缓慢。

国内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总计达到8.8万余人,比往年大幅度增长。地方各级政府和高校共为大学生设立创业扶持资金达16亿元;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2056个,总面积达330万平方米;举办创业培训5539场次,覆盖学生达88万余人;举办各类创业大赛、创业讲座、论坛等活动近万场,参加人数超过150万人次。

与政府积极为大学生营造创业环境的热情相比,目前国内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不相协调的态势。一是大学生自主创业者绝对数量仍然非常少,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不高,对创业缺乏信心。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高校均对大学生自主创业都给予相当大的优惠政策,但政府部门、外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仍是学生的优先择业目标。二是大学生创业的行业领域大多是在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业,如零售或者服务业等。风险投资公司更是很少愿意投资大学生创办的这种规模小、风险大的企业,资金缺乏仍然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困难。三是创业的成功率不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

国家对于创业者的政策支持

为了分流社会的就业群体,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就业市场,各级政府不断加强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制定了许多利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注册方面,凡是大学生申请从事个体经营或者申办私营企业的,只要提交登记申请书、验资报告等主要登记材料即可,一律先予发放营业执照;在注册费用上,对大学生创业者也进行了相应的减免。比如在毕业后两年内自主创业,到创办实体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下的,允许分期到账,且首期到位资金不低于注册资本的10%(出资额不低于3万元),1年内实缴注册资本追加到50%以上的,余款可在3年内分期到位。

贷款方面,一是优先贷款。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优先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二是简化程序,提供开户和结算便利;三是在贷款利率上的优惠政策。贷款额度在2万元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为2年,到期确定需延长的,可申请延期一次。贷款利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利率确定,担保最高限额为担保基金的5倍,期限与贷款期限相同。

税费减免方面。大学毕业生新办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部门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新办从事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部门批准,第一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从事公用事业、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旅游业、物流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部门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年。对到“老、少、边、穷”地区创办企业的,可以免征或减征一定年限的所得税。

人事制度方面,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免费为自主创业毕业生保管人事档案(包括代办社保、职称、档案工资等有关手续)2年;提供免费查询人才、劳动力供求信息,免费招聘广告等服务;适当减免参加人才集市或人才劳务交流活动收费;为创办企业的员工提供一次优惠培训、测评服务。

大学生自主创业普遍面临的困难

大学生自主创业热情有余、实干不足,而能够创业成功的更是凤毛麟角。麦可思公司2010年8月的调查报告显示,2009届大学生自主创业占毕业生总数的1.2%,与2008届(1.0%)相比略有上升,与2007届(1.2%)持平。教育部最近的一项报告也表明,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仅17%盈利;学生创办的企业,仅有30%在5年之后仍然能够生存下去。据调查,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经验匮乏。许多大学生在创业之初,缺乏对市场较为充分的调研,在进行市场目标设定的时候,易脱离现实而无法实现。由于久居校园,难免缺乏广泛的社会联系,因此对于第一手的市场信息把握得远远不够,无法明确判断市场的发展方向。

整体素质不高。大学生创业活动不仅仅需要技术、能力或者专业知识,创业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涉及到企业管理、财政、税收、法律、物流、营销等多个领域。这对创业者本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的往往正是“通识教育”,学生除了本专业知识以外,很少能够主动掌握其他领域的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生活内容过于单一,大学生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技巧缺乏,其心理品质往往不能适应这种充满竞争与风险的创业活动,一旦在经营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就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控制,从而泥足深陷,难以自拔甚至放弃创业。

创业环境不成熟。各级政府目前对大学生创业都设定了不少优惠政策,但是许多基层行政单位并不知道如何来运作这些规定,导致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无法落到实处。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赞同采用政策支持,认为应该设置风险基金对大学生创业者给予大力帮助,另一种认为,对待大学生创业活动不应过于看重政策支持,因为成功的企业必须能够承受市场的检验。社会舆论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也不够宽容,“成王败寇”的观念依然存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创业者的心理负担。

学校的创业教育依然落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使毕业生“不仅成为工作求职者,更能成为工作的缔造者”。我国教育部也成立了2010年~2015年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来对全国的创业教育组织理论研究与实践。这主要基于一种解决矛盾的需求――来自创业者对于接受创业教育培训的需求与现实中落后的学校创业教育之间的矛盾。目前高校无论在教育内容、教学管理或者教育师资上,都与实际需求有不小的差距。比如,大多数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师资,基本上都缺乏在企业的实践,不够了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真实情况。在课程的管理上,就业指导、职业生涯发展等课程只是作为考察、选修等性质出现,重视明显不足。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

加强大学生自身创业素质。大学生应从三个方面增强自身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不仅仅是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包括应对创业所需要的各种实用的知识技能。如企业管理、税收财务、法律、投资等,大学生自身应主动加强“通识教育”。此外,大学生还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能力结构,包括实践能力,领导、协调能力与沟通技巧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同时成熟稳健的心理素质也是成功创业的必备条件,遇到困难和挫折不会颓废停滞,而是冷静应对,周密计划、准备,寻求出路。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和实践。高校应将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共同纳入到基本的教育体系之中,将创业精神作为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进行灌输和培养。应当把创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作为对学生能力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社会知识、开拓技能与管理知识同样应作为重点教授的内容。另外应积极建立校企创业实训平台,从企业寻求创业案例在校进行分析、研究、教授,组织积极优秀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带薪实践,促进校企之间在学生培养、招聘需求上的交流与合作。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建议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总量剧增,2013年毕业生人数在700万左右,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而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毕业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应对突如其来的创业形式,从素质理论和大学生主题角度来看,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能否由潜在创业者顺利转化为实际创业者的主观前提因素,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所谓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在人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本研究通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进行了探讨,将其划分为以下四个纬度: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人格特质及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这一主题,运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对策”这一分析框架,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现状特点,找出这些特点的成因,并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出建议。

(二)问卷编制

参照相关问卷设计文献,从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人格特质、创业相关知识等五个维度编制《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共52道题目。

(三)样本选择

此次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的问卷发放范围涵盖了重庆的不同层次的5所高校的650名大学生, 学科包括文、 理、工、 艺, 对不同的学历阶段、学科和年级进行了控制性的问卷发放,力争使调查具有代表性, 并客观的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心理。问卷发放 7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650 份,回收有效率为 86.67%。

(四)数据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通过五点计分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现状

1、大学生创业动机的比较分析

大学生创业动机指大学生创业者由于个体内在或外在的需要在创业之前所表现出来的目标或愿景,它驱动着个体的创业行为,并影响着创业行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动机中成就导向的均值为7.47,远远高于生活导向的均值11.32,他们创业以成就导向为主,与一般创业者持有一些相似特点。这与张美凤学者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他认为两者在创业动机上普遍持积极态度,并且创业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创业绩效。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能够客观的认识自主创业,并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其中以“创业是为了挑战自我,锻炼能力”、“创业是为了赚很多钱”作为自身创业动机的人数较多。同时,较少人赞同“创业是为了使自己当老板”,这可能与我国的“官本位”、“重工轻商”的传统有关,也说明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亟待提升。

2、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比较分析

美国学者Jimnons. J.A.认为,创业企业家创业时首先遭遇失败,之后他们在“做中学”,经历错误的学习方式的尝试,从而具备创业企业家的能力。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人际能力等。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较强的创业能力是学习能力(A=15.72)、应变能力(A=12.86)、合作能力(A=11.67),其次是创新能力(A=11.43)、领导能力(A=11.21),人际能力最差(A=10.74)。在各因素的频数分析中,大学生“利用书籍、网络获取创业信息”、“与创业者交流”的学习能力较高;同时大学生创业能力中“团队创业”、“别人认为我值得信赖”的得分较高;另外大学生“洞察市场变化”、“危机意识和应变能力”以及“灵活应对政府政策”的得分也非常高。

3、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的比较分析

人格被认为是每个人从自身中选出来的愿意公诸于众的一面。而后,人格又被引申出了包括气质、兴趣等的含义。特质指持久的品质或特征,这些品质或特征使个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

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是指大学生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并影响其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总和,同时借鉴西方研究中的“大五”人格结构,设置出包括责任性、相容性、开放性、外向性、情绪性在内的五大因子。

由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中得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责任性(A=11.34)、相容性(A=10.39)、开放性(A=10.08)、外向性(A=8.92)、情绪性(A=6.08)。在各因素的频数分析中,大学生在选择“比较赞同”的选项上人数较多的是“勇于承受失败与挫折”、“做事情前有所准备”、“能体会别人的感受”、“有丰富的想象力”等。

4、大学生创业相关知识的比较分析

大学生创业的“理论知识”均值为6.34,得分较高,之后依次是实际操作3.25分,法律知识3.06分。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特点分析

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差异性的比较分析

通过“不同性别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t检验”得出,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各因素中,男生的领导能力(t=1.77)、责任性(t=1.91)、人际能力(t=2.13)、相容性(t=1.16)远远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情绪性(t=-0.40)、合作能力(t=-3.62)、应变能力(t=-2.82)、学习能力(t=-1.56)远远高于男生,而在创业动机、外向性、开放性等方面,两者的差异均不明显。

同时,大学创业者中男性有过创业经历的百分比为16.5%,高于女生中的13.3%的创业者人数;而且,通过进一步追问“未来是否有创业打算”时,数据显示男生有创业打算的人(76.7%)远远多于女生(58.7%)。

2、不同籍贯的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差异性的比较分析

由“不同籍贯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F检验”得出,不同籍贯的大学生在创业能力(p=0.02)、创业人格特质(p=0.02)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创业动机与创业相关知识上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同时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不同籍贯的大学生与创业能力各因子的差异性也有所不同,他们在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三者上表现出显著差异性,而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这三面得分都比较高。另外,在创业人格特质的各因子中,他们在开放性和相容性表现出显著差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这两方面得分也是最高的。

同时,通过对“大学生将来有无创业打算”的调查,表明60.7%的村镇学生未来有创业打算,远远高出39.3%的城市学生。

3、不同学历的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差异性的比较分析

表13显示,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创业心理素质中的创业动机(p=0.004)、创业能力(p=0.002)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他们的创业人格特质以及创业相关知识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性。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在学历程度上,专科生有创业打算的人数所占百分比相对于本科生来说较高;在年级差异上,二、三年级未来打算创业的人数占到61.9%,远远高于一年级和四年级的人数。这与 phan 在创业心理倾向模型中提到的正规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创业倾向的观点是相契合的。

三、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产生性别差异的原因

男女生在创业能力及创业人格特质中体现出的不同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第一,与男女生所特有的性格差异有关,男生固有稳重、宽容等的特点。女性在交际方面也比男性戒备心理更强,而男性则比女性更加理智处世;第二,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有关,男生成人以后要慢慢担负起成家立业的责任,因此责任心远远高于女生;第三,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更倾向于喜欢稳定安逸的生活,因此,有创业打算的人数远低于男生。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产生籍贯差别的原因

不同籍贯的大学生,在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两方面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可能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的不同。环境影响他们人格的形成,城市的大学生生活的环境相对比较开放,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的机会较多,接受先进文化的途径较多,从而在领导能力、合作能力、开放性等方面表现出特有的优势。

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大学生会选择创业的人数远远高于城市的大学生人数。这可能是因为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他们选择创业来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同时想改变家庭经济状况,获得自我价值的提升。

(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在学历上产生差异的原因

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与大专院校学生的学历在就业中面临的巨大压力有关,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他们希望自己能通过自主创业脱颖而出。

大学生创业集中在二、三年级的大学生之中,原因是大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大学,处于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在探索自我理想的定位中充实自己;而大四的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对创业为自身职业生涯带来的风险性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更多的选择稳定的工作。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创业教育,激发创业动机

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教育应渗透在下列环节中:首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创业意识;其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业动机;再次,营造鼓励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加强实践锻炼,提升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各种能力都是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形成的。高校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创业模拟赛或者实质性的创业政策,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比如组织户外拓展和校内企业沙盘模拟大赛、建立创业基地等。

(三)构建良好氛围,塑造创业人格

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对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生活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以及健康的心态;其次学校要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家庭和学校都要注意不同性别的学生的人格培养方式。

(四)改善教育模式,形成创业知识体系

通过改善大学教育的模式,为大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而服务:第一,以创业计划竞赛为契机,开展创业教育;第二,在学校网站上开辟独立空间各种市场信息,同时向校外学生的创业创意,帮助学生吸引投资商;第三,设置相关课程加入创业教育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时椿,常建坤.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106.

[2] 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6):88-911.

[3] 李娟.贵阳市大学生创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8.

[4] 张美凤.关于大学生创业特征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53-54.

[5] Jimnons.J.A.Entrepreneurial Behavior[J].Glenview IL:Scott Forsman,1999:25-27.

[6] 理查德·格里格著.心理学与生活[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388.

[7] 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的编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154.

[8] 李军红,蔡丹,王美艳.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5(9):13.

[9] 姚德明,彭晶.关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2011(9):77-80.

[10] 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39-243.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取向;政策认知;就业服务

1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挑战

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始于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剧烈的外部冲击。金融危机通过以下三重路径对我国就业形势构成严峻挑战:

外需缩减效应。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经济增长衰退,失业上升,居民家庭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和储蓄增加等现象,发达国家的进口收入需求效应随之显现,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推迟或取消,影响此类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同时,在外部订单减少和人民币升值效应影响下,不少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或国内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条断裂的危险和亏损、倒闭的威胁,不得不削减生产或关门倒闭,从而造成了就业问题。

投资流失效应。我国是全球吸收FDI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的下降,也降低了投资盈利预期,导致外商投资拉动就业的效应明显减弱。出口滑落带来出口企业和制造业的开工不足,诱发投资进一步下降,加大了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负面影响。

间接减损效应。由于外需出口缩减和直接投资下降,为货物贸易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也遭受影响,比如外贸服务部门、国际金融和国际结算等部门。同时,国外游客数量减少和跨国公司节约旅行开支,都对服务业贸易和本地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对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出口下降还通过乘数效应放大了对投资、消费和总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消费者对经济缺乏信心,而导致国内需求进一步下降,从而形成投资与消费的循环低迷。

与此同时,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将在2008年559万的基础上增加50万人左右

据推算,如果2009年我国实现8%的经济增长,将创造900万个工作机会,但仅仅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有610万人。学者武毅英在对经济增长、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之后,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首要因素为经济因素,其次才是高校近年来的大幅扩招。基于理论和现实可以推测,金融危机下就业机会的缩减与大学毕业生的激增,加上金融危机本身的不可预见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进入异常严峻时期。

2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认知

2.1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持续时间的判断:在对某高校的问卷调查中,问卷主要通过询问“您认为,当前这场金融危机还将持续多长时间”来调查大学生对金融危机的判断。调查结果表明,62.83%的被试者认为金融危机将在“一年到三年”内结束,11.05%的被试者认为“一年之内”结束,还有22.19%的被试者认为金融危机将持续“三年到五年”,仅有3.93%的大学生选择“五年以上”。

2.2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就业影响的判断:在问到“您认为,金融危机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如何”时,如图表2所示,56.26%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大”,19.91%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很大”,19.09%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一般”,3.47%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小”,另有1.28%的大学生认为“没什么影响”。

2.3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信心:在回答“金融危机下,您对自己顺利就业的信心如何”时,如图表3所示,大学生群体的分化比较明显:48.03%的大学生表示“信心较小”,40.05%的大学生则选择“信心较大”,另有6.69%选择“没有信心”,4.95%则表示“信心很大”。

2.4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2007届大学生在毕业时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比率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说明就业现实需要部分学生承受一定的待业期。这一统计数据是在2008年3月份收集的,当时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经济运行景气度较高,如今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又随着毕业生增多,预计将有更多的毕业生延长待业期,这将增大这部分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对其所能接受的择业时长有一定影响。

在被问到“您毕业之后,愿意最长花多少时间来找工作”时,55.6%的大学生能接受的最长找工作时间在“六个月之内”,有35.87%的大学生愿意花费“6个月到一年”来找工作。总体来看,约90%的大学生难以接受毕业后一年内不能找到工作的状况,这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普遍比较迫切。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全国2007届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预期月薪平均水平分别是1677元和1316元。事实上,由于高校扩招以来的日益剧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的就业薪酬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9月,中华英才网公布了全国应届毕业生2005-2007年现金收入市场平均水平,2006年比2005年同比下降4.5%,2007年又比2006年同比下降7.1%。三年间,应届毕业生的年收入缩水了3159元,已经降到了比较低的水平,所以金融危机的来临并没有导致学生预期月薪的大幅降低,1000元是90%以上大学生能接受的月薪底线。

2.5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仅为1.2%,而目前将自主创业作为毕业后首选打算的大学生比例达到3.41%,表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有逐渐倾向于自主创业的趋势,但自主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6.94%的大学生“还没有明确打算”,这表明部分大学生缺乏自身的职业规划,对毕业后的打算比较茫然。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2007届大学生在毕业时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比率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说明就业现实需要部分学生承受一定的待业期。这一统计数据是在2008年2月份收集的,当时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经济运行景气度较高。综合职业搜寻理论和此调查数据,可以推测,随着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将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时成为失业搜寻者,即进入待业期。本次调查针对这一现实情况设计了关于待业期择业取向和政策需求的问题。

3金融危机背景下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对策

3.1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配套政策:从1998年开始,我国确立了新时期“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这一就业政策充分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也明确了政府负有促进就业的公共责任。事实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还受到经济金融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文化政策等若干不同政策分系统的影响。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到中小企业工作有着较强的意愿,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数据显示,全国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这与国家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有直接关系。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小企业生存越发艰难,只有通过金融、财税、管理服务等多重途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才能最大程度使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功能。可见,促进就业政策效果如何不仅局限于就业政策中的条款规定,而且需要就业政策系统与其他政策系统的相互协调。政府作为就业政策和服务的主导提供者,其重要功能在于构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整体性制度环境,设计实施有效的激励结构,只有这样,政府出台的直接促进就业政策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3.2分层分类对大学时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择业取向、政策需求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学历层次、家庭收入、专业、性别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着诸多差异。这就意味着有效的就业政策应基于细分大学生群体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应有针对性地考虑不同学历层次、家庭收入、专业、性别的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覆盖到更多的大学生。本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大学生、家庭收入和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大学生有较强的意愿到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乡村基层就业,因此政府应制定详细的鼓励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工作的政策,为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提供基层就业岗位,引导以高职高专和本科学生为主的大学生群体到中西部、乡村基层就业,并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和福利保障。此外,政府和高校对于文史专业大学生的隐性就业情况应予以重点关注,从劳动合同、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规范和保护。

3.3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应加强合作:金融危机下半数以上大学生对于顺利就业的信心不足,也有半数以上大学生仅能接受6个月以内的待业期,这从两方面说明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心态急切。这就要求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加强合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共同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和缓解压力的服务工作。大学生待业期间的就业服务是薄弱环节,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我们建议,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应将就业服务延至大学生待业期,特别要注重通过各种组织化手段,建立长效机制来解决待业期间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和心理压力,缓解大学生在待业期的心理焦虑,并从危机管理的角度,疏导可能由此导致的行为失范和,防止金融危机通过就业问题传导成为社会危机。

3.4运用政策手段,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然而,由于户籍关系、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教育环境、性别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大学毕业生面临不同的境遇,在上述因素中占有利地位的成为就业中的强势群体,反之则是弱势群体。本次调查表明,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文史专业的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就业观念更务实,就业期望更低,成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而随着就业形势的紧张,求职成本也越来越高,择业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就业弱势群体的大学生所拥有的就业机会、资源也会更少,这将加大这一群体的就业压力。因此,国家应当完善立法,加大纠正和惩治用人单位就业歧视的力度,政府部门应制定保护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在就业中不受歧视的具体政策,切实体现公平正义。针对弱势群体大学生有更高的意愿到乡村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情况,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予以鼓励和引导,并对大学生的收益差进行制度化的合理补偿。

3.5促进高校教学内容和就业需求接轨: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来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而目前高校教育的内容体系、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的情况广泛存在,这就要求高校推进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使得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视野、心态各方面能充分适应以企业为主的用人单位的需要。高校提供的就业服务应当以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见习经验为主,积极搭建大学生与社会各界进行交流沟通、获得丰富就业信息的服务平台,使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与现实相适应的能力、视野和心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1]李培林,陈光金.力挽狂澜:中国社会发展迎接新挑战——2008~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发展预测总报告[A].

[2]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素养 培育

[作者简介]李彦军(1979- ),男,内蒙古赤峰人,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季卫兵(1979- ),男,江苏张家港人,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外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9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基于德育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GLX14_024)和201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多元现代性境遇与文化强国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720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91-02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创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钱、无权、无势的“三无”大学生凭着知识和激情挤进创业大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的实施,对高校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境遇下,以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素养等为基本内涵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注点。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素养是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只有回归高等教育使命,才能正确理解创业素养培育的本义,才能真正促进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创业素养的现状

“素养”具有涵养、素质、习惯等内涵,大学生的创业素养不仅包括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还包括其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实践等。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素养的现状如下:

1.创业意识较为薄弱。近年来,尽管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参与问卷调查时均表示有“想创业”的冲动,但真正致力于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比例却很低。由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0%,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在20%左右。究其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等价值取向,封建社会推崇的“重农抑商”思想,至今仍对人们的理想追求和职业选择具有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的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如何适应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如何通过努力工作实现升职加薪,却很少去考虑如何通过创业提供就业岗位。

2.创业动机较为功利。创业当然是要以经济效益为直接目标,这也是驱动大学生创业的最重要因素,但经济效益不应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唯一驱动源。大学生创业行为在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气象、新理念。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不应仅停留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层面,而应兼顾社会效益,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餐饮、广告、咨询等服务业是目前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首选,服务业的投资成本小、技术含量较低、入门容易,但这些创业项目却不能很好地体现大学生的专业优势、文化优势。此外,创业实践也是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大学生应更加注重经验积累,为今后的事业奠定基础。

3.创业技能较为单一。创业是一项涉及经济运行、法律法规、人际交往、安全生产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工程,不仅需要创业者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更需要具有适应社会、领悟政策和实干巧干的能力。当前,大学生创业者除了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外,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宏观走势、地方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与工商管理办法、企业自身运行发展中的管理等知识还较为欠缺。这一方面与大学生创业者尚处于经验积累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高校和地方政府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有关。

4.创业规划较为迷茫。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对自己向往的领域的发展方向认识不清,对创业缺乏系统思考和科学布局。对大多数有创业意愿而尚未付诸行动的学生来说,“创业”只是成功的代表符号,对于创业需要的条件,自己所具备的条件等并无明确的定位。青岛大学2011年针对全校开展的创业调研中,对于“您对创业的预期”选项,近一半的学生选择“只作过渡打算,没有明确预期,走一步算一步”;希望将创业项目做大甚至发展成上市企业的学生虽然占50%左右,但其中绝大部分人仍不了解企业上市的过程及意义。

二、培育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基本要求

高校在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近来大学生创业热潮正逐步趋于平缓,学生的创业激情正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减退。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明确培育大学生创业素养的时代要求,掌握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工作的核心要义。

1.应回归大学教育本质。以培育大学生创业素养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是“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①创业一直是人们追求生存、实现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大学作为保存、创造和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机构,本身就有义务将创业的理想追求与实现手段作为文化遗产传递给学生,并在传承中实现嬗变与跃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曾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②因此,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回归大学教育本质。

2.应顺应科教发展要求。20世纪后半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牵引,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领域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是将知识作为社会发展的资源,知识将逐步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独特功能,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知识创新的基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当前条件下,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素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因此,面对新的历史条件,高校必须进一步转变办学思路,将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有机融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改革中。

3.应着眼学生自主发展。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于1960年提出“人性假设论”,认为人性的本质在于“自我实现”。个人自立及自我确证是人全面发展的最高体现。大学生的自主发展可以理解为摆脱了对外界事物的依赖后,对自我发展目标的自主选择及实现过程。大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广大学生准确认知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和自身发展条件,并通过自主设定发展目标,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价值追求。创业的本义在于社会个体通过整合或优化资源,创造出更多更大更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是社会成员主动适应社会、引领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劳动方式。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又迫在眉睫,大力倡导高校毕业生投身创业大潮是破解发展瓶颈的重要出路。因此,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素养,既是高校提高人才质量和就业层次的重要举措,也是广大学生更好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重要途径。

三、培育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基本路径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新的实践成才模式、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尚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阶段,其规律性和成功运作模式尚在不断探究之中。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尝试:

1.确立创业教育地位。培育大学生创业素养的目标是什么?通过创业素养的培育要使广大学生了解什么,掌握什么,获得什么?对于这些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的本质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长期以来都没有对其形成比较明确的共识。创业教育的出发点不是要求每位学生将来都能从事创业活动,而是要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和创业追求,从而使部分学生创造创业成功的可能。此外,由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素养培育工作的成效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以功利主义的态度来期待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工作能在短期内产生良好的效果,而必须将其作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使其成为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2.普及创业基本知识。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知识既包括一般创业知识,如创业的基本手续、基本政策和制度等,也应该包括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创业群体的相关创业知识,特别是各级各部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诸多优惠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保护法》等专门法律的颁布,不仅标志着中国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逐步走上法制轨道,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护依据。另外,基本的市场经济常识、经济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策略也应成为创业基本知识的一部分。此外,有必要将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与大学生人生理想教育、日常学生社团工作的指导、毕业生就业指导、毕业生走向社会前的预备知识教育等结合起来,通过融合式的系统化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

3.实施日常创业指导。结合大学生实际,开展经常性、系统性的创业指导是培育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基本路径之一。一是要组织开展好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计划书是大学生创业的起点,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直接促成几个学生公司的产生,更重要的是通过创业计划引导全体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二是要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创业孵化园是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高校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参照市场规则,为学生进行创业探索提供场地、设备等必要支持,使广大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创业环境中领悟创业真谛,积累创业经验。

4.完善创业助推体系。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不仅需要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而且还需要打通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一是要将企业教育资源引入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之中,通过举办“企业家走进学子”讲座、举办企业文化展示活动等形式,扩大学生对企业生存发展状况的了解,为其创业提供第一手的材料。二是要加强产学研合作,让广大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中,并让学生在其中感知知识创新创造与技术发明转化的全过程,为今后的创业活动积累现场经验。

[注释]

①(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参考文献]

[1]刘亚琼,于晓楠,任士霞,等.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调查报告[N].青岛科技大学报,2011-03-22.

第12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李家华教授的《创业教育中国报告(2010)》指出,我国的创业氛围还不是很浓厚,大学生的创业课程仍以理论传授为主,忽视了创业氛围的营造。目前,大部分高校特别是地级院校,创业氛围很不浓厚,学生仍以就业受雇为主,学校应重视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创业教育营造创业氛围,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意识。高校创业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在大学生身上培养一种普遍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我们一直倡导大学生“知识创业”,强调“高等学校应首先通过自身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为学生创业提供榜样和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奠定基础,增强创业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这种旨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愿望固然不错,但也必须正视知识经济不发达的现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在我国已是老问题,这固然跟企业技术资金匮乏有关,但大学生坐等买家、安于现状而不愿自己去创业实践,乃是重要原因。归根结底,这仍是由创业意识匮乏和缺乏鼓励学生创业的氛围造成的。所以,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营造创业氛围上,使学生能结合自身优势、专长,根据市场前景与社会需求研发创新,无论是在科技高端还是在日常低端领域,只要能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经济效益,大学生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者。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澄清的几个“创业”认识误区

(一)创业高不可攀,创业教育是精英教育有人认为,创业需要有科技上的创新,必须与知识、高科技挂钩才叫创业,而自己专业资质不强,不敢创业,频繁听专家和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讲座不但没有激起他们创业的勇气,反而使他们更“卑微”地仰视创业者的“崇高”,巨大的“落差”感使他们彻底地沦为“临渊羡鱼”者。在他们看来,创业高不可攀。创业教育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像百度创立者李彦宏、渡口网络的“网游牛人”金津、星漫科技的彭海涛等IT创业精英毕竟凤毛麟角。这是对创业的一种典型误解。创业是一种创新思维方式,是一种实践意识,它不仅仅局限于IT网络、智力服务等高科技领域,只要是自身感兴趣有优势又有市场需求的行业就完全可以纳入创业视野。比如,连锁加盟领域的校园快餐店、超市、美发沙龙、数码速印店以及自主开店,面向学生市场的书店、书画装裱店、咖啡店等都是创业商机,这些创业项目启动资金低、人手配备要求不高,均是大学生实习创业的良好选择。最主要的是这些创业项目比较“生活化”、“平民化”,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学校应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就去开发实践,这有利于他们正确地感知创业教育,让大学生相信“创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

(二)创业等同下海经商有的同学认为,创业就是下海经商,只要动手实践就可以。这种错误认知忽略了对创业理论、创业技能的学习,把创业的成败完全归因于创业实践中的摸索,这将人为增加创业的失败率。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一个人的理论功底、理论水平的高低,可以决定他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和认知水平,也能决定他的判断和预见的准确程度。所以,通过高校创业课程的学习、创业指导书报的阅读以及对创业媒体资讯的关注,掌握一些必备的创业知识理论和相关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创业前必须做的功课。在创业教育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与那些没上过大学在商海中挣扎前进的创业者相比,成功率应该更高。据李家华教授的报告显示,在社会各层次的创业教育中,高校创业教育效果最为明显。有96.83%的高校创业教育接受者认为创业教育能够培养自身的创业精神,95.65%的高校创业教育接受者认为创业教育能够提升自身的创业技能。而那些认为创业就是在实践中学会抗挫折,把创业教育完全等同于抗挫折教育的看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对创业中挫折和困难的良好心理准备只是创业心理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而非创业教育的全部。在创业实践中,大学生只有保持愉悦、乐观的情绪,正确地认识自我,保持适中的自我期待水平,确立可行性更强的阶段性创业目标,善于积极进行自我调适,才能逐渐提高抗挫折能力。

(三)学社科类的学生无法创业目前,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多出自IT高科技领域,这在给大学生创业领域带来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阴影。好多学文科的同学认为,创业那是理工科学生的事情,我学的是社会科学,无法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如何理论联系实践创造经济效用。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创业项目的选择领域是相当广阔的,高端到IT、智力服务等高科技知识领域,低端到家政服务、服装鞋包、餐饮美食、礼品饰品等等亲民行业都能找到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实例。如成功创立“小管家”新理念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的张松江,他专科毕业后,因学历低找不到对口工作,迫于无奈开始创业。他是在一次次的失败教训中凭着自己的经营智慧最终在家政领域中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创业不是一辆即成待驾的车,而是一匹未经驯化的野马,它不问你的专业出身,只要你有驾驭的勇气、有创业的意识,再以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技能保驾护航,成功创业指日可待。

(四)创业等于单干,创新不是创业有的同学认为,创业就意味着千辛万苦、孤军奋战。其实不然,团队创业与单干相比,无论是财力还是智力都要更具优势。当然团队创业,参与的人多了,就存在着管理上的风险,因此,在创业组团时必须选择好合作者,最好彼此之间各有所长,能优势互补;要明确合作原则,监督制约,分工明细,财务清晰。这样的团队创业才能群策群力、资源共享,推动创业走向成功。还有同学认为,创业就是自起炉灶,不受他雇,这也是一种误解。很多创业成功者都有先就业跟着别人学技术、学经验然后再自己做老板的曲线创业的经历。大学生创业遇到的首要难题就是资金不足,这个时候或者考虑曲线创业,或者选择踏实就业,受雇他人,照样可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靠的就是创新精神。需明确的是创新也是一种创业,只要有创新精神,就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出奇制胜,创收经济效益。所以,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创新能力,不仅提高了受教育者进行创业的概率,也提升了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

三、地级高校应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创业促就业,促进大学生成才

目前,很多地级高校处于生存夹缝。与名牌院校相比,学术性远远不及;与职业类院校相比,技能性不够。所以,地级高校必须响应党的十六大对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针与政策的阐述精神,地级高校教育的发展目标,要适应并促进地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发挥关键支撑作用。同时,地级高校教育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从学历教育向能力本位转移,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名牌院校相比,“学术”赶超之路太过艰难,地级高校应另辟蹊径,重点走重“学”轻“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之路,在人才培养上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培养目标,在能力培养中要着重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在教学上,要更重视实习这个教学环节,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贯穿到4年大学生活中去。地级高校的创业教育要以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重点教育目标,大力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地方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以创业促就业,促进大学生的成才。在商丘师范学院,为了鼓励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很多院系专门开设创业课程,专门讲授创业财务、项目择取、市场调查、会计、政策法规、风险投资等,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至少一份创业企划书;部分院系还开展了创业竞赛,以商丘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为依托,院系出资扶持,取得良好效果;还有一些院系面向社会积极联系一些小规模创业实践项目来给学生实习试手,如美术学院团委承接的商丘锦绣路小学美化校园的一个手绘创业实践项目,整个项目实践历时1周,参项同学十几人,创收上万元,取得良好成效。此类创业实践活动,不仅使美术学院的大学生手绘技能更为扎实和丰富、知识结构更为合理,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环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个人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极好的促进了大学生的成才。

四、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展示创业教育成效,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