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4 01:0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第三学年实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工程教育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引言
通过对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去向,以及今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得出,学生受聘于设计单位的比较少,而受聘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却在逐年增加。这说明地方院校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大多分布在生产和管理一线。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主要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工科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根据社会的需求,制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正在加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鉴于我国的国情及学生的就业需要,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如何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更好的学习锻炼机会,成为当务之急。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坚持办学特色
目前,全国有400多所高校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软硬件条件差异,存在不同的专业定位及办学特色。根据近几年设计院、施工企业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基层、面向工程一线,为地方、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在土木相关建设、开发、施工等领域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合理设置学期,实现人才循序渐进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一学年分为四个学期,每年的9月―12月是第一学期,1月―2月是第四学期,3月―6月是第二学期,7月―8月是第三学期。大一至大三学年,每学年分4个学期,大四学年分2个学期,共14个学期。大四学年的第2学期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各学年的第三学期设为8周。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制订和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建立动态的教学管理。以职业教育理念为先导,树立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理念,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企业生产需求制订教学计划,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随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企业生产旺季时学生顶岗实习,淡季时学生回校学习,工与学交替。
三、构建理论与实践“交替式”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专业核心能力
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能力:
(1)建筑设计能力。具体能力为工程制识图能力、工程材料运用能力、测量能力。
(2)结构设计能力。具体能力为工程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工程结构设计实现能力。
(3)工程施工能力。具体能力为施工方案设计能力、施工现场管理能力、指导施工能力。
实践教学是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意识。近年来,通过教改立项等方式不断推进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从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整合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
在培养计划中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并行、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军训及社会调查、课外认证与竞赛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从整体上保证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以实践环节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及科研、创新潜质。
为实现上述核心能力,土木工程专业专业严格按照“大一年级熟练掌握初级岗位技能,大二年级初步达到技术员理论和实践要求,大三年级熟练掌握技术员理论和实践要求,大四年级初步掌握助理工程师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基本原则,整合教学内容,适当前置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打通理论课和实践课,构建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在基础理论扎实的前提下,建构贯穿全学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学生入学先从实践学习为起点,各学年均实施工学交替方式,并且各学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螺旋式上升关系。
土木工程专业构建了理论和实践两大课程体系。其中,理论课程体系四大类课程系列,分别为数学课程系列、力学课程系列、结构课程系列和施工管理课程系列。具体如下:
图1 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技能训练―结构设计―工程设计”为课程主线。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制图与识图、测量技能训练、材料试验与检测、工程实践、毕业实习、课程及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等;结构设计包括整体式肋梁楼盖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钢屋架结构设计、基础工程设计等;工程实践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毕业设计、工程概预算设计、现场实习等。
以专业课程《土木工程测量》为例,该门课程是本专业“三板斧”课程之一,本门课程很多高校开设在大二学年,为了能让学生在大一第三学期能够全部顶岗带津贴实习,实现企业预备役的目标,本专业将此门课程前置到大一第二学期,直接对接第三学期,同时,为了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对专业有更好的了解,在职业前瞻教育课程中,开设了《土木工程测量》实践课程4学时,让学生初步掌握水准仪器的使用。总体而言,该门课程的完成主要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职业前瞻教育中的测量入门课程;第二阶段:大一第二学期理论课程学习+测量技能“第三学期准入制”考核;第三阶段:大一第三学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相应的测量实训任务,并通过第三学期总结考核。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理论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螺旋式上升关系。
四、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坚定不移地走“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发展之路,校企共同开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确定课题、任务急项目指导书。以“适用、实用、够用”为原则,体现工学结合。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以生产带动实训,实施“订单式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从事生产性实训,降低教学成本,促进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有效落实。特别对工科专业而言,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接企业“订单”,为企业加工零部件或产品,可使专业实训教学由消耗型变为生产型,学用紧密结合。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融入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建立突出学生职业素养的实习全程评价、校企多元考核的开放性评价体系,打破单纯以课堂考试结果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注重技能考核,建立和完善第三学期准入机制,技能考核合格者,方可参加第三学期学习。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在企业确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由企业提出用人数量和岗位要求,并参与制订学生实习计划、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等,实习期间按协议规定对学生进行全面管理。专业则依据教学计划,结合市场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及实习企业具体的用人要求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结束后,经校企双方考核合格后,共同签发学生实习证书。鼓励学生在第三学期实习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程及实习岗位,申请专利、发表相关论文。
五、加强实验教学建设,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满足不同发展规划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需求,我们在各环节均设计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践项目。以实验教学为例,我们设计了演示性实验、操作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三种类型,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等多个层次。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开发丰富实验项目的基础上,采用了灵活、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学生可打破课程界限,在相关的实验室任意选修需要的实验项目,每积攒16学时,获得1学分。每年有超过2/3的学生选修了扩展实验,有效加强了学生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及科研潜质的培养。
结语
目前,按此专业培养模式已经试行了4年,从实施效果来看,学生普遍感觉到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了,对土木工程的总体认识与宏观概念相对清晰。诚然,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刚刚开始,最终效果尚需时间与用人单位的检验。在探索过程中,笔者深感仍需不断努力,保障突出大工程观、彰显应用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晓春,等.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
[2]李培根,等.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
关键词:高校;学期制;三学期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228—03
高校学期制是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高等学校采取何种学期划分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两学期制,而以美国为主的一些教育强国有两学期、三学期或四学期多种形式。学期设置之间的差异,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在推进与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时出现障碍,因此对学期制改革的探讨和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一些高校开始施行三学期或四学期制,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想把推行学期制改革作为高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以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有效变革,从而达到从制度到质量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目的 [1]。但是,各高校对学期制改革改到何种程度尚处于初步摸索阶段,行政主管部门对此没有任何明确的指导意见,因此,此项改革目前基本都是各高校自发探索。根据这一现状,本文对我国实行三、四学期的高校进行了调查统计,并针对这些高校学期制改革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对我国高校学期制改革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一、我国高校学期制改革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与国外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与国际高等教育的接轨需要,参与国际竞争意识的加强,为改变传统两学期制对我国高校教育效益与质量束缚,部分高校进行了学期制改革的尝试。
从统计结果看,截至2011年,我国目前高校中,39所“985工程”高校中进行学期制改革的有15所,其他综合型大学30多所及近年升级的部分高职院校,共计有70多所高校实行了三学期制。
据文献资料记载,厦门大学从1985—1986年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实行“三学期制”,将每学年划分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但到了1990年又回到了原来的两学期制。这主要是由于学校当时在实行“三学期制”过程中,第三学期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没有突破传统的框架和方式,学生自主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与两学期制的传统课堂没太大区别,许多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缺课、逃课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教学效果 [2]。
厦大党委书记王豪杰说,“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改革,各级都有着强烈的改革愿望,但对怎么改,改到何种程度,心中还未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尚处于初步摸索阶段。加上当时的改革都是各高校各自为战,各显神通,缺乏开放式的改革思维,这不仅是厦大也是当时全国各地许多高校,被迫又恢复二学期制的一个重要原因。”[2]近几年实行三学期制的高校中如黑龙江大学、宁夏大学、浙江林学院等也同样存在如准备不足、师生不认可、改革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在实行三学期制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两学期制。
(二)学期制改革的基本类型
从实行三学期制这些高校改革的情况来看,基本趋向有以下特点。
学期类型主要以三学期制为主,四学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学校。
高校类型:39所“985工程”高校(公认的研究型大学)进行学期制改革,占此类型高校比例38%,相对较高些;其次为普通综合型大学、应用型本科大学,高等农业院校不多。
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北京、上海高校实行三学期相对多些。
按大学类型来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大学第三学期教学各有特点。
1.研究型大学
2009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九所高校组建C9联盟,因类似美国的“常春藤”联盟的校际合作,被称为中国的“常春藤”[3] 。C9联盟高校是首批的“985”工程学校,是中国典型的研究型大学,这类学校的特点是教学资源充足、师资力量强、与国际知名高校交流广泛。其中的前七所高校都实行三学期或四学期制,包括后来入选的中国农业大学。这类学校的三学期制主要采用“暑期学校”形式,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
“暑期学校”的组织,为学生提供了师生互动与实践和科研训练两个重要的平台,其显著特点是开放性、国际性和课程开设的多元性。不仅有国际知名学者开设的尖端性课程,而且有国际间前沿性学术交流;不仅有结构性课程,而且有非结构性课程。课程开放度较高,不仅对校内外学生开放,而且对社会各界人士开放。“暑期学校”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科学探索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素质,创造了条件和机会[4]。
2.教学研究型大学
教学研究型大学介于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的中间层次,这类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分布在各个省会城市,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普通院校在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与研究型院校有较大差别,推行学期制改革,主要为适应学分制,扩大选课机会,在暑假开辟小学期,解决课程安排空间不足、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这类学校大多采用“2+1”学期。从学期划分来看,每个学校不尽相同。但总的来看长学期的变化不是很大,一般为16—18周,在暑期一般安排4—6周的暑期课程。一般安排通识教育课、二学位和辅修专业课、各专业任意选修课,学年论文、军训,需集中时间开展的实训、实践、实验等实践性教学课程。
“近年来就业形势不好,用人单位抱怨学生理论知识远大于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中国信息大学三学期制改革的动力之一。除了中国信息大学,很多高校实行的三学期制也都瞄准了就业,将暑假与小学期连在一起,延长学生下基层实践的时间。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接受不同教育模式培养的临床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和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探讨整体化培养模式教育在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有无优势。方法:将陕西中医药大学2011、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研究组)接受整体化培养模式教育的情况,对比2009、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生(对照组)接受传统培养模式教育的同时间点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和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和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有明显的提升。结论:整体化培养模式对临床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和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具有显著提高作用。
关键词:整体化培养模式;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就业满半年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94-02
在我国,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是医学人才培养的主体专业,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背景下,大力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探索并建立起符合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规律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经过学习经验、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在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我校临床专业探索并建立了出了一套新的整体化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两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和就业满半年后满意度的分析研究,来说明整体化培养模式对本科临床专业医学生的影响。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对照组:陕西中医药大学2009、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629人(其中2009级249人,2001级380人),接受传统培养模式教育;研究组:陕西中医药大学2011、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839人(其中2011级395人,2012级444人),接受整体化培养模式教育。
2.培养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进行教学和临床实习,入学教育,进行医学导学教育,说明培养模式,告知学生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五年的医学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未完成的后果;基础知识模块,第一、第二学年的基础课程学习;桥梁课程模块,第三学年诊断学、药理学等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搭起了桥梁;临床课程模块,第四学年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在医院见习;临床实习模块,第五学年进入临床实习阶段。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A考核,在第三学年基础课程和桥梁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集中考核(即A考核),考核包括基础知识(含基础课程和桥梁课程)考核和基础技能考核(前期所进行的考核也为A考核中基础技能考核的一部分);基础知识考核采用笔试;B考核,在第四学年结束,考核包括临床知识考核(主要为临床课程知识,含部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核(前期所进行的考核也为B考核中基本技能考核的一部分);临床实习模块,第五学年,在学生正式下实习点前,教学科集中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前岗前培训,并配套《实习岗前培训手册》,规范所有准医生的医疗行为,随后M入临床实习阶段。C考核(OSCE),第五学年实习结束后的考核,包括基础和临床课程基本理论+临床实践技能,进行多个站点、多种内容与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临床能力,密切联系执业医师考试。教学方法:在整体化将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的讲课中,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应用PBL、CBL、情景案例、翻转课堂等等教课方法。
3.研究指标。将陕西中医药大学2011、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生接受整体化培养模式教育的情况,对比2009、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生接受传统培养模式教育的同时间点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包括患者和就业单位)3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整体化培养模式教育在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的优势。
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学生的就业率和首次考研率逐年递增,呈上升趋势,且数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和传统培养模式比较,整体化培养模式能提高就业率和首次考研率。从表2可以看出,两组学生的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亦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数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和传统培养模式比较,整体化培养模式能提高就业满意度。
三、讨论
传统的培养方式是简单的授课+理论考试的方式,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但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不能贴近临床,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医学氛围。创新型的整体化培养模式则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自觉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法进行讲课,包括PBL、情景案例教学、CBL、翻转课堂等等教学法,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牢固掌握医学知识;在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临床技能考核(A、B、C三阶梯考核),并将这种结合的考核模式贯穿到整个本科教学阶段,形成一套环环相扣的考核模式。整体化培养方式将“三早教育”(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早接触社会实践)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为研究生考试、执业医师考试等奠定扎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能力,学生可活动弹性大,自主安排空间大,最终培养出一名符合GMER(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的医生。
参考文献:
[1]于利,王爱梅,王琴.浅谈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02):41-43.
[2]谢地,陈卉芳,亓建洪等.模拟教育在台湾医学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02):54-58.
[3]黄小平,邓常清.浅谈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实际的结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152-153.
[4]唐寒梅,高迪,达哇卓玛等.循证医学模式对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06):92-93.
[5]罗杰伟,蔡昌平,欧阳肖肖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广东化工,2016,(14):285-286.
[6]曲巍,张锦英.医学人文与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与哲学(A),2015,(04):1-3,87.
收稿日期:2016-11-23
关键词:三学期制; 实践学期; 建设类专业; 教学改革; 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高等教育学期制变革措施中,为和国际高校接轨,三学期制为绝大多数高校所采用。实行“三学期制”较早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西南大学、宁夏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1,2,3],国内其它各高校在逐渐各该方向并轨。但在具体实施中,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不同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对“第三学期”的利用方式又尽相同,大体包括选修课型、实践型、专题报告型、竞赛培训型等[4,5,6],基本仍处于探索阶段。
辽东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3年成立的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贴近基层、与企业密切合作已经成为辽东学院办学的特色之一。在“第三学期”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为强化这一办学特色,将第三学期明确定位为“实践学期”,并在该学期设置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内容。
辽东学院在四年制本科专业设置的三个“实践学期”,分别安排在前三个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后至暑假前的三周时间。下面以辽东学院“建设类”专业的“实践学期”教学改革为实例,提出辽东学院作为应用型的本科高校在“第三学期”执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过程。辽东学院设置的“建设类”专业隶属于城市建设学院(分院),其专业管理机构设置如下表1。
表1 辽东学院“建设类”专业与管理机构设置一览表
一、辽东学院“建设类”专业实践学期教学内容的设置
辽东学院“建设类”专业根据实践教学循序渐进的共性需求和学生多向发展的个性需求将实践学期安排的教学内容分为两类,即共性必修型实践教学和个性选择型实践教学。具体内容见下表2。
表2 辽东学院“建设类”专业实践学期教学内容
(一)共性必修型
共性必修型的实践要求学生必须修读。依据各个实践学期实践项目的不同要求,将共性必修型实践教学内容再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认识型、训练型和实战型。针对三种不同的类型设计不同的实践内容,训练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最终与社会岗位的需求相融合。
第一实践学期安排校外以基础认知性为主的认识性实习或校内以提高基本操作技能为主的训练性实习。第二实践学期安排在校外专业的对口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认识性实习或安排校内具有模拟性质的综合性实践技能训练。第三实践学期安排与社会实际需求相接轨的具有实战性质的项目。第二实践学期也会根据实战性质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型安排。
共性必修型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体现了实践技能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理念,实现实践过程由模拟性场景向实战性场景的转移。
(二)个性选择型
个性选择型的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兴趣不同和对未来规划方向的不同进行设置。学生在选择时不分专业、不分年级,具有选择自由度高、时间安排灵活的特征。依据拓展学生个性学习需求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不同要求,将个性选择型实践教学内容再划分为两种类型,即实践技能大赛和参与教师科研工作。
实践技能大赛每个实践学期至少组织测量、制图及建筑模型/沙盘制作等三种类型的比赛,并且将比赛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参加教师科研则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建立分目标系统,积极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即参与其中,是实践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系统训练的过程。这两类实践内容旨在为有创新思想的学生提供深入探索和发挥创造力的平台。
个性选择型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尊重,使学生或者在同一专业领域进行深入地探索,或者在不同专业领域间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拓展,以期获得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建设类”专业实践学期教学的管理与评价
(一)实践学期教学的职能管理
实践学期教学的管理实行学院统一协调、部门分类独立执行的方式。对于共性必修型实践教学内容,由学院负责对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统一管理;其中,认识型和训练型的实践项目,通过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进行训练;对于与社会接轨的实战性质的实践项目,根据项目的年度变化,由学院负责建立临时实习基地,并针对具体项目的特点做实习日程和内容的调整。各教学系负责按专业进行各类实习项目的安排。认识型和训练型的实习项目由任课教师负责具体日程执行,实战型的实践项目必须由任课教师和生产单位的该项目负责人共同参与执行和对学生实践成绩进行考核。实验室全力配合执行过程,学院同时履行指导和监督的职能,并将实践教学的考核结果汇总归档。
对于个性选择型的实践教学内容,由规划设计研究所负责创新大赛的竞赛项目和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选定,并作为执行部门组织创新大赛的报名和分组工作,大赛培训过程和科研过程由分院实验中心全力配合。其中,实践技能大赛,针对各专业特点设立不同的竞赛项目,结合省级大赛的选拔进行组织,以机会均等、择优选择为基本原则;参与教师科研采用备案制度,在限定人数和确定成果形式的基础上,由相关科研教师自主选人、自主管理和考核。学院同样对执行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并将创新大赛的结果和参加教师科研的学生成绩进行汇总归档。
实践学期的职能管理过程及管理主体见下图1。
图1 实践学期的职能管理过程及管理主体
(二)实践学期教学的时间管理
“建设类”专业实践学期的教学在时间管理上实行错位时间安排,实现实践学期时间上的统筹管理。共性必修型的实践内容通常安排在实践学期每天的半个工作日;个性选择型的实践内容集中安排在实践学期每天必修内容时间以外的半个工作日、晚上及周末,该类别的时间管理概念性更强些,通常创新大赛进行的时间会向实践学期的前后延展,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也会有更宽泛的时间概念,甚至延展到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其目的是增强各自的自由选择空间。
(三)实践学期学习结果的评价
对于学习过程的评价,共性必修型的实践内容通过必修学分进行管理,学生需在实践学期获得相应的所有学分;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共性必修型的实践内容采用“五级”成绩考核方法,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对于学生参与的与社会实际需求相接轨的具有实战性质的实践成果,通过引入社会评价的权重系数,以提高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认同度。
对于学习过程的评价,个性选择型的实践内容通过创新学分进行管理,不同的学生因为兴趣点的不同,获得创新学分的来源和数量也会不同。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针对个性选择型的实践内容以“有”和“无”的方式进行成绩认定。不是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都能拿到相应项目的学分,而是按照参与人数的比例只有那些成果比较突出者才能获得相应学分。
三、“建设类”专业实践学期教学改革的主要收益
(1)“建设类”专业实践学期教学内容的改革,针对辽东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要求,使学生的实践技能逐步由认识型和训练型向实战型转变,引入了生产单位参与实践成绩评定的考核体系,强化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和认可的对接。
(2)实践学期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引进实践技能大赛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内容,尊重实践教学逐级深入的客观规律,为学生实践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个性选择型实践在时间安排上具有灵活性和延展性,为学生提供了均等的机会和循序渐进的空间。
(3)实践学期也为广大专业教师提供了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吸收社会资源和获取社会先进应用技术和信息的机会和平台,也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的快捷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源.“三学期制”给高校带来什么?. 高教观察, 2006(6): 19-22.
[2]李永东, 李智兰. 高校三学期制改革的预期目标与实施效应.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10(4):36-39
[3]何建伟, 李世涛, 章牧. 本科三学期制的调查分析与实践教学创新. 高教探索, 2011(2): 94-100
[4]靳国庆, 周景春, 孙立海, 等. 关于高等学校实行三学期制的几点思考. 现代教育科学, 2006(2):97-98
关键词:教育实习;幼稚园;幼师生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9-0016-02
张雪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学前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几十年如一日的在幼稚园和幼稚师范最基层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他非常重视幼儿师资的培养,开办幼稚师范教育,在任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长期间,不仅编撰幼稚师范丛书,还十分重视幼稚师范教育实习,进行了教育见习、实习的改革试验。他以“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的思想为出发点,从见习实习的场所、时间以及组织方面论述了他的教育实习思想。
一、张雪门幼稚师范教育实习思想
1.幼稚师范生见习实习场所。张雪门认为幼师生实习的场所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幼稚师范设立的中心幼稚园、贫民幼稚园、婴儿保教园和小学四种。中心幼稚园能为幼师生提供幼儿教育实际经验。幼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幼稚园的一日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贫民幼稚园和乡村幼稚园是幼师生第二学年的主要实践场所,幼师生在幼稚园内主要从事园长、教师、会计、采购等工作,通过实习使幼师生具有独立从事幼稚园各项工作的能力。婴儿保教园可以为幼师生提供婴幼儿卫生保健、营养、膳食烹饪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幼师生了解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和保教知识。小学也是必要的实习场所,通过在小学的学习,可以使幼师生了解幼儿入小学前在知识、行为、态度等方面应该如何做准备,如何有效的进行幼小衔接,为幼儿入小学打好基础。
2.幼稚师范生见习实习时间。张雪门认为幼师生的见习时间应该是贯穿于幼师生三年的学习生活中的。第一学年分三次进行,每周时。先是参观中心幼稚园的园址、园舍、设备和教具,了解幼儿教师处理幼稚园各种问题的技巧,使幼师生了解幼稚园的工作。进而参观各种类型的幼稚园,了解不同地区幼稚园的实际情况。然后再到中心幼稚园实习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第二学年主要是让幼师生到贫民幼稚园和乡村幼稚园实习从建园到管理的全部工作。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一半的时间在婴儿园实习,一半时间在小学实习。通过三年的分散实习,幼师生不仅能够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幼稚园的各项工作,还能了解幼儿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便幼师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胜任各方面的工作。
3.幼稚师范生实习的过程与形式。张雪门认为有组织有系统的实习有四个步骤:参观、见习、试教、辅导。参观阶段,时间一学期,为实习生主要是了解幼稚园的基本工作。见习阶段,实习生主要是从提供材料到整个教育活动的参与,由幼稚园教师给予指导。试教阶段时间为一学年,所在幼稚园从招生、编班、选材、组织活动、编制预算决算,一切教学上、教师业务上以及幼稚园行政中的处理,都由二年级的师范生来担任。最后一个阶段是辅导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不仅要通过实习了解儿童全面的发展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幼儿教育工作,辅助培养地方师资,努力普及幼儿教育。
二、张雪门幼师生实习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启示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师范学生入职前重要的实践活动,也是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在实习中,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解决实际教育问题,在具体、真实的教育情景中感受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做好教育实习对我国教师入职前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实习还存在着实践时间短且安排不合理、实习机构建设滞后、实习内容单一、实践组织和管理不善等一系列问题。张雪门幼师生实习思想对现今我国高校幼师生实习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建立多样化的教育实践基地。张靖在《学前教育本科生教育实习研究》中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师范院校为学前教育学生选择实习基地时99.95%选择城市幼儿园,只有少部分选择在乡镇幼儿园,没有选择到农村幼儿园实习的。城市幼儿园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资源,还有大批优秀的幼儿教师,能够为幼师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机会。但是城市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与农村有很大区别,许多同学在城市幼儿园实习期间,能够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资源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一旦去到乡镇甚至是农村幼儿园,面对贫乏的教育资源、缺少生活经验的孩子,许多新教师就不知道该如何组织教育活动。张雪门先生提出的四种幼师生实习基地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启示。如果幼师生事先接触过不同类型幼儿园的实习,了解不同地区幼儿园的教育实际,在现实工作中就能够得心应手的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应该建立多样化的教育实践基地,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实习机构,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就可以选择合适的幼儿园进行学习。自从“国培计划”实施以来,已有部分幼师生进入到农村地区进行顶岗实习。师范学校今后应加大多样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地方各教育机构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
2.适当分散并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我国师范教育实习时间偏少,以云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学前教育本科生在第三学年两个学期分别有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然后就是第四学年上学期有为期9周的教育实习,期间有少数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天或半天的见习。这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锻炼是不够的。师范院校应当合理分散并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从学生入学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之后就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学习,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情况和保教工作,并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结合幼儿园各领域的教育教法,使幼师生了解幼儿教师是如何组织各领域的教育活动的。在最后一学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选择到城市进行学习或是到农村实习。这种全程式的实习能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3.丰富教育实习内容。从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现状来看,大部分高师院校仅重视课堂教学实习,或以见习、模拟实习代替教育实习,忽视班主任工作、学校行政管理和课外、校外的教育实习等。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主要是在城市幼儿园,而城市幼儿园教师通常是“两教一保”,负责教学和负责幼儿生活的教师是分开的。学生到幼儿园实习通常就只是实习如何做好教学老师,如何组织各领域的教育活动。而对幼儿保育及幼儿园管理工作等方面则不涉及,这不利于锻炼学生全面应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不仅要学习如何组织各领域教育活动,还应该重视幼儿园带班教师组织管理工作、保育工作以及教科研工作等各方面的幼儿园工作,通过教育实践提高学生处理各项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邢莉娅,麦少美.中外学前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9.
[2]邢莉娅,麦少美.中外学前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0.
[3]张靖.学前教育本科生教育实习研究[D].吉林:辽宁师范大学,2011.
论文摘 要:文章以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为例,在分析导游专业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导游专业当前主要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训师资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教学缺乏考核等问题,提出要从改革与创新旅游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实施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入手,加强导游专业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奠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工作的实际,以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为例对导游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提出改进对策,以供其他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借鉴。
一、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导游专业现状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的前身为湖北省民政学校、武汉涉外旅游学校,自2000年改为武汉涉外旅游学校后,开始开办旅游专业,旅游专业一度成为学校的核心专业,在校旅游专业学生最多达2000多人,先后培养旅游专业中专毕业生达6000人,2004年升为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旅游专业作为该校传统优势专业继续得到发展,旅游专业一度成为该院在校人数最多的专业。其中导游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生,每年约150人左右,目前在校学生约200人。近几年来,虽然对导游的课程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导游专业课程结构仍存在一些不足,课程设置仍然过于“大学化”,而不够“企业化”,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肃然起敬有余而积极参与不足,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技能训练和现场操作,使得学生的导游服务能力和导游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强。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该院导游专业课堂教学比重大,大部分时间是上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比重小,而且相对较弱,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在教学安排方面,学校在第二或第三学期,拿出其中一周的时间由老师选取黄鹤楼、归元寺、省博物管等景点带学生现场观摩一周即为所谓的实训周。在学校内进行模拟实训的教学工作应该说还都是属于训练的范畴,通常具有单项性、局部性和虚拟性的特征。但毕竟还是有别于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学生只有到实际旅游环境中,深入具体岗位,感受实际的景点导游氛围,体验旅游环境、导游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实际旅游带团的劳动过程的组织方法及企业文化等具体的工作内涵,才能够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各自为阵,难以形成互动。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来,产学合作就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决定性因素,通过产学合作,真正意义上将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才是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并形成职业能力的关键所在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校内实训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期,拿出其中一周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训。校外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推荐学生去专业领域内的相关企业,从事一线工作。学生的实习去向主要是面向酒店业、导游服务业及旅游风景名胜管理区等三方向。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实践教学安排。在教学实训条件方面,学校重视不够,实训室的建设资金不足、配备相当简陋。由于导游讲解所需要的实训仪器、设备、器材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只好照本宣科,学生只好囫囵吞枣。省去实训环节,虽然从总量上看,第三学年均为校外实习时间,但实际上由于第一、第二学年实训环节薄弱,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缺乏,由第一、第二学年的理论学习突然转向第三学年的校外实习,学生无论从知识的储备、习惯养成、思想准备方面均显不足。
3.实训师资不足。实践教学要求专业教师不但要具有广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众多高校的导游专业属于新建学科,部分教师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而来,理论准备不足,在实践上又缺乏磨练机会,在教学时往往不能将知识讲透。虽然也有一些教师是导游专业毕业,可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虽然较扎实,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却相对较弱。即使到企业挂职,往往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督而多数流于形式,“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实践教学的重要瓶颈。
4.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目前导游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类。校内实训室主要指模拟导游实验室、形体训练室等。由于资金、场地限制,建设高标准实训场所和添购设备基本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张永远的蓝图。校外实训基地则仅有黄鹤楼公园,不仅数量极少,而且样本单一,既不能在容纳量上满足导游专业学生实训需求,又不能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样本案例。由于尚未建立起长期的、相对固定的互惠互利关系,校企合作也仅限于表面的浅层次的基础之上,且可控性不强,校企合作关系非常脆弱。
5.实践教学缺乏考核。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中,对理论教学有一套较严格的规范的考核制度,但对于实践教学,却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学生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就行了,特别是作为实践教学重要检验之一的毕业论文考评制度形同虚设,论文抄袭现象严重,教师对于学生的实践成绩往往仍然采用理论教学的考核模式,简单地给个成绩,至于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到底取得哪些成绩,有哪些进步,达到哪种层次根本不清楚,这就导致学生不重视实践课。
三、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导游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模式
1.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导游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模式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改革创新之路。
(1)改进课程设置。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导游专业目前的课程安排由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选修课四部分构成。对于旅游职业教育来说,应以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主,将认知训练与实际操作训练串联起来,在课堂教学时,探索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加强专业技能、开阔专业视野、提高专业修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将实用性贯穿到理论教学的全过程,既改变了枯燥理论教学传统模式,又增强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2)强化实习实训。导游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不应局限在校内或者本地的旅游企业。学院应安排一定时间段的综合实践,将学生推荐到较高端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进行见习锻炼,学习和亲身感受先进的旅游服务流程、了解高水平旅游企业的经营特色和管理理念。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旅游系近两年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开发了实习点十余家,并积极向国外拓展,为旅游职业教育走向专业化、国际化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3)创新教学方式。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在一定阶段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而指导下一步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应在传统的书面考试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探索。多进行实际技能测试,通过对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的改变,反过来引导教学方式的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实际参与,不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借鉴体育项目中“以赛代练”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比赛,如模拟导游讲解大赛、普通话演讲大赛、导游基础知识比赛。既可以个人,也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使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展示自我,锻炼提高。
转贴于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旅游职业教育的师资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专任教师业务水平,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深造,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到实习企业参与业内服务和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旅游企业的专家到学校与教师进行专业研讨、开展专题讲座和承担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在校教师大多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实践操作经验肯定不如长期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士,所以应创造条件,让教师定期到旅游行业中挂职锻炼,将最新的行业动态传递给学生。学校还应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做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积极从行业中聘请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在校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通过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是要在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对其个体性特征进行认真分析,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要从事的旅游服务工作所做出的方向性的规划和方案,它包括学生对择业的偏好、意向、期望等。现代导游既是一种服务,又是一门专业和艺术。一名合格的导游服务人员首先应该具有服务的意识、服务的技能,同时也应具有导演的水平和演员的本领。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礼貌礼仪、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知识面都应有较高的素质。正因为旅游行业是服务性的行业,服务质量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而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就必须多样并举,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应将针对导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设计贯穿到教学和日常管理当中。开设以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为主题的讲座和课程,运用座谈、演讲、话剧、辩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同时,与旅游部门合作,在学校设置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考点,每年在校内与旅游局合作共同举办两次导游资格考试及考前培训,鼓励导游专业学生早拿证、多拿证,早上岗、早就业,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模特大赛、导游员大赛、歌舞比赛等,促进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提高职业能力。
4.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充分利用校内旅游导游实训室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性导游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导游专业人才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应用能力,特别是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实训室可以为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条件,也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初步培训,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岗位。导游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主要途径有:在现有导游实验室基础上,执行行业标准完善设施设备;将实验室的功能趋向多样化,以满足未来多种实习的需要,使学生在同一场地进行多种导游技能培训。校企合作,可以说是世界各国职业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成功经验,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目标。对学校来说,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合作教育,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对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无须付出前期培训费用,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提高了竞争能力和企业效益,缓解了旅游旺季员工紧缺的压力。导游专业应坚持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与旅游企业紧密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为此,学校一方面选派学生和教师到旅游企业参加工作实习,了解企业运行动态,更新师生的知识,提高师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从社会广泛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到学院任教,包括邀请旅游界的专家、企业家到学院举办学术讲座。实训基地对导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锻炼学习场所,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就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规划期限:3年
所属专业:医学信息管理
阶段目标:大三之前过四六级,学好专业知识,顺利毕业
总体目标:先在公司学习软件和网络技术,而后积累技术经验,成为出色的软件大师。工作后开始学习钢琴还有要考级,最起码要过6级。
自我分析:一开始上大学就不大喜欢自己的专业,但两年下来,渐渐对专业产生了兴趣,以后会继续努力的,当然我也会在我喜欢的英语方面下功夫的,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英语,所以不会放弃英语,虽然说不是英语方面的专业。个人对艺术也比较感兴趣,特别是音乐,喜欢唱歌,喜欢学不同的乐器,喜欢弹钢琴,虽然钢琴学得不多,也学过葫芦丝,往多方面发展。
就业意向:跟现在自己所学的专业相符合,软件开发;英语方面的也行。
职业分析:软件测试工程师首先必须具有电子、电机类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第二,还应有三年以上的实际操作经验,这也是对软件测试负责任的表现。
第三,软件的使用者千差万别,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要求软件测试工程师需要具有一些逆向思维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优秀的软件测试工程师最基本的素质。第四,要有一种穷追到底的精神。第五,善于沟通,软件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搞好关系,这对于提高整个软件项目质量是十分重要的。第六,软件测试技术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做一些提高和改进,作为一名优秀的测试人员要善于利用书籍、网站、论坛、交流等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软件测试水平。第七,当软件测试人员发现软件中存在缺陷的时候,往往要书写缺陷报告,作为一名优秀的测试人员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需要熟练掌握一门语言。
社会环境分析:目前,随着软件产业发展与应用需求的不断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正逐渐成为软件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软件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相关部门、软件企业、软件用户的关心与重视。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产品质量控制、管理与检测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我国企业对于软件测试技术在整个软件行业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较晚,该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国内还是凤毛麟角,人才供需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因此,加强和提升软件质量保证和测试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培养合格的软件保证和测试人才,提高软件产品质量和整个软件产业的水平,在某方面有很高的技术并有一定的权威。
目标实现安排:
1、基础准备,学习好专业知识;
2、 考取一些专业相关的证书;
3、到公司实践,认真学习获得经验。
具体实现步骤:
1、大学第二第三学年
阶段目标:争取过四级和六级,掌握一门编程的语言基础。
实施方案:首先要合理分配好时间,制定严谨的计划,每天坚持背单词,做适量的英语练习,同时完成好各科目的学习。争取当上学校的网管,然后可以学点更多的电脑知识。继续努力学好自己的葫芦丝和琴。
2、大学第四学年
阶段目标:通过实习积累经验,学会交流。
关键词:专业思想 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培养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广西财经学院2009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是广西首次开办的本科专业,对于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是从零开始,是在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胆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专业特色。我们相信,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不远的将来,会深受广西各方面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狠抓专业思想教育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农”字专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忌讳的心理,具体表现就是家长不让孩子报考带“农”字的专业,考生也不愿意去读“农”科专业,来自城市的学生谈到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害怕,农村的学生更不乐意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去。种种思想顾虑我们认为都是很客观的,也是很实际的。针对这种状况,经济系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
1.从专业培养目标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用大量的事实向新生说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培养从事农村经济和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人才,突出在“管理”两字上。因此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具有“谋发展、懂经营、会财会、精管理”的能力。通过加强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使学生增强了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认识。
2.从政策导向上加强对学生将来的理想教育。从国家层面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投入越来越大,2010年达到了8183.4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在农村不但免征了农业税,而且有些地方60岁以上的农民每个月还能领到养老金。从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来看,近几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单位进行创业和就业,2008年广西考村官的竞争指数是10%(招聘459人,参考4714人),而2009年上升到了12%(招聘476人,参考5665人),说明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想到农村当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农村产业发展来看,农村经济已经由传统的单纯种养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农村经济的范围已经扩大,产业链已经拉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在逐步缩小。通过理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自信心。
3.通过组织参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新生入学后,每年都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参观,如组织到皇氏乳业、百洋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参观,通过参观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企业都与农村区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而扩大了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视野。
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应当贴近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为此,我们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要求,构建起了“双体系、三平台、多模块”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教学体系,建立起公共基础课、经济管理核心课、专业主干课三个教学平台,设计财务会计、农村金融保险、东盟农经等多种教学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特别是我们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初步形成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四年不断线”的教学体系,即:第一学年开展农村体验实习,具体在第二学期末利用两周时间安排学生进村进行社会调查;第二学年进行基础课实验,主要是在校内开设经济学实验、农业经济实验等基础课程实验;第三学年开展专业实验,主要开展专业主干课的实验,包括综合实验等;第四年安排顶岗实践,学生带课题或项目到政府涉农部门、农资企业、农业推广单位等进行顶岗实践,对岗位技能进行提前热身,为毕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模式也可以称为“两头实习中间实验”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我校2009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已完成了第一年的农村体验实习,安排在今年的暑假前进行社会调查,本学期开学后每个学生都交了体验实习报告。从提交的体验报告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来自城市的学生,还是来自农村的学生,都能够利用实习期间深入到农村去,写出了关于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农民日常生活,库区移民生活、粮食价格等方面的调查报告,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初步了解,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个学期开始2009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开始进入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课实验,我们开辟了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实验项目。目前正在着力开发这个专业的实验课程,包括农业推广管理实验教程、农村区域分析实验教程、农村发展规划实验教程等课程,这些实验课程项目的初稿已经完成,待进一步修
展开阅读全文
随着市场经济对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影响加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科技与社会信息的发展、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的渗透等,使教学工作、管理工作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难以适应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进一步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高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过渡,探索实施双导师制的育人模式已势在必行。
一、“双导师制”在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导师制模式若单纯模仿研究生,就脱离了实际对象的差异性,取得的实际效果将与预期目标差异较大。其次,导师制的实施没有真正结合“校企合一”等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就脱离了应用型本科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三,没有利用导师制的实施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技能要求和协调能力的提高。
结合现阶段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实施具有应用性本科教学特色的“校企合一”背景下的“双导师制”,不仅是社会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自身发展、学生成才的需要,更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
二、实现“双导师制”的目标
通过实现“双导师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校外导师单位的业务活动,激励学生的创造力。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适应社会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提供了就业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可以在接触社会中了解企业文化,早日成为一个职业人。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校内导师通过与校外企业导师的沟通,能够根据实际实践要求,科学有效的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数,不断发现新问题,积累教学案例,并有助于帮助教师从实践中改革教学内容。
三、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双导师”实施的途径
双导师制产生研究生培养,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双导师制克服了教学资源短缺等困难。建立“校企合一”、校内、校外双导师的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我校第三学期实践教学过程中,校外企业为我校长期的实践教学基地,签订协议,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校内,有本专业专职教师担任导师,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实习基地聘请一批业务能力强水平高的中级技师,如在旅行社中,聘请资深导游;在翻译公司中,聘请翻译家作为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校外导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校内专业导师要求具有双师素质、讲师以上职称、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在自己所属学科领域有一定学术造诣的专业教师,专业教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科研和实践能力,人生修养和社会阅历也应比较丰富,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有指导性;校外导师应该具有大学以上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在本行业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导师工作单位相对稳定,能有效地让学生进行职业实践。双导师制可以为学生在第一学年即配备校内导师,实施校内导师制。第二学年要求实习企业再配备校外导师,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配对关系,他们指导同一批学生,学生批量以十几人为宜。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均需要定期为学生指导,具体时间和方式由导师和学生协商约定。到第三学年,学生一般可以自我管理,学校可以不再要求导师进行指导,基本能独立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要全面了解校内外导师的行业情况和校内外导师的研究方向,进行双向选择,如果觉得导师不适合自己,学生可以提前申请更换导师,即师生可以双向选择。学生可以参与校内外导师的课题,如撰写学术的论文、申请专利或参与各种奖项的评定,学校要给予相关的物质奖励。为了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导师中去,要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项目作业,作为期末考试的成绩,并且与导师单位的到课率考核共同计入平时成绩。双导师制得实施,同样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加快“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体制改革。
四、“双导师制”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零距离就业;装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13-02
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虽然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探索改革,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较为规范和固定的教学模式,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但随着社会对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毕业生在短期内还是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加上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本着“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遵旨,“零距离就业”视角下的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其改革成为了新的社会热点。
一、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1.理论培养与实践运用脱节,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
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结构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很多的结构和抽象概念让学生难以轻易理解,无法熟知这些结构和概念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目前主要的教学培养模式户要是:第一年重点是文化理论学习、德育培养、企业文化与专业认知,第二年进入专业学习并根据需要安排一些模拟项目在校内进行一到两周的实训,第三年深入专业学习,上学期安排综合实践项目进行毕业设计,下学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这种模式虽然较以前的纯课堂教学有很大优势,但是还是依旧没有做到寄学于用,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在学习理论阶段,缺乏动手机会无法深刻理解理论;而在实训阶段,又离理论学习阶段较久而生疏理论,不能很好地完成顶岗实习。
2.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之间的具体问题
装饰设计主导型与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在培养目标上难以区分,如果采取艺术类招生方式( 有美术加试) 将影响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装饰设计和装饰施工并重型及全能型将遇到学时偏紧的问题,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全面掌握设计和施工两个方向的各项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更加无法实现全面发和深入研究,进而可能造成学生每个方面都不精,无法适用具体的工作。装饰施工主导型是应用程度最高、要求最具体,但是装饰设计类课程与装饰施工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区分度不高,难以做到精且深。因为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之间的各种问题,可能造成供需不平衡,导致某种类型的人才严重剩余,同时某些岗位可能找不到合适员工形成空缺,产生人职不匹配,浪费社会资源,影响员工和企业的发展。
二、几种主要培养模式的分析对比
综合分析区域经济,结合当地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做到人职匹配。分析区域经济特点,了解区域内居民生活水平、人才结构构成,从而可以了解装饰工程技术各种专业人才的缺额,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做到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计划。丰富培养模式,综合就业形势。目前,全国各大高职院校,都提出来“零距离就业”,但是各自的培养模式都不尽相同,主要包括:顶岗实习、校企联办、订单式办学等。
1.顶岗实习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多是流于形式,因为其更重理论而轻实践。再有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校疏于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因同工不同酬而产生不公平心理,导致学生在实习中走过场,给“零距离就业”制造障碍。因而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建立完善顶岗实习体系,明确顶岗实习责任制,构建顶岗实习配套服务,疏导学生实习心理,端正学生实习态度,完成实习任务,从实践中得到提高。
2.校企联办
校企联办,是以市场为导向最直接的培养方式之一。企业全程参与,以企业的长期岗位需求为依据,与学校进行合作,针对性培养人才的培养方式。加强企业与学校间的对接,明确企业的岗位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招生人数,有利于保证企业员工的补充和学校学生的流出。
3.订单式办学
订单式办学,是比校企联办方式更加具备针对性的培养模式,以企业订单为基础进行培养。在招生前期就知道企业需要多少岗位,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入学便意味着就业。订单式办学因为其针对性强,所以能够做到每一份教育资源都得到最大地利用。但是也正是这种高针对性,易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懒散,所以务必保证学校在改培养方式下保证教育质量。
综合利用这些培养方式,进而丰富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保证“零距离就业”
三、校企联办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教学、实践交叉进行,学校、企业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将三个学年分别分为3、3、2个学期。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9月至次年2月为第一学期,重点进行文化理论学习,道德培养,企业文化的初步认知。作为一个大学生,基本的文化理论,道德培养是不可或缺的,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也是大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的个人品质保障。3~7月为第二学期,重点学习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一些基本技能训练。8月为第三学期,学生在企业进行“识岗”实习,初步认识今后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第二学年分为两个学期,9月至次年6月为第一学期,由学校教师教授专业核心课程,另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到校教授学生更多的实践技能,将理论拓展开来,配合一些实训项目,让学生融会贯通教材的理论知识,也对企业的工作方式有个初步体验。7月至8月为第二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跟岗”实习,在企业员工的带领下熟悉岗位、参与岗位工作。这一阶段的实习是关键,学生已经学习了一部分专业课程,掌握了一些技能,对企业的要求与环境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学生的职业定位,工作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学年分为两个学期,第一学期为9月至次年2月,学生主要在校学习专业拓展课程,提升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拓展能力。这一阶段,学校可安排综合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让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完成,这样让学生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有了完整的了解,也锻炼了团队配合,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第二学期为3月至7月,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由于有了之前多次到企业实习的经验,这一时期学生已经能初步独立完成岗位工作,在企业老员工的带领下,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来,等到学生5个月的顶岗实习结束,必然已经是一个有系统理论知识,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真正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也实现了学校让学生“零距离”就业的初衷。
学校教育与企业实习反复转换,不仅让学生有了系统的理论学习,也让学生有了深入了解企业环境、岗位要求、自身能力的机会,促使学生不断地纠正自己的学习方向,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要实现以上培养模式,必然需要一些基本保障。校企合作办学,是符合当前实际,也是能让学校、企业实现共赢的一种办学模式,既能提供经济保障,又能扩大企业知名度与影响力。学校可与若干企业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也可有针对性的开设一些“定制班”。对于假期到企业实习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也可根据一定的自愿原则,让学生跟企业签订相关工作协议。这样,企业是学校的实训基地、学校是企业的人才培养中心,双方互利共赢,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便捷、可靠的平台。
四、结语
“零距离就业”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而具体的实施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宋劲军,刘汾涛,陈炳炎.“321”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能力;校企合作
0.引言
社会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承担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善于综合运用、能够独当一面的高素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必须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工程实践为基础,回归工程科学实践性、实用性,在加强工程科学基础知识与工程技术手段学习的同时,更要加强工程创新理念的建立和工程综合创造方法的掌握。工科高等院校,尤其是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工科院校,必须通过教学改革,不断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调整课程体系,构建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开拓能力、创新能力的社会型人才[1]。
1.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介绍
1.1实行产学研一体化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建一个研究所,创一个品牌”。为了贯彻学院办学理念,工程造价专业开办了东亚建筑劳务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主要主要有工程部、产学结合部、培训部等部门。会计核算由学院会计专业承担,会计专业的学生根据公司的业务从事会计工作,把所学用到实践之中。工程部主要承担工程项目,造价专业的学生主要根据工程项目的需要,具体计算工程量,然后做预算。形成学习、生产一体化。通过实际参与工程项目的训练,学生不但具备了识图能力、而且具备了预算员的基本素质。产学结合部主要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完成学校基本建设的一些工作。另外,建筑系道桥专业也在积极探索与公路局开办研究所事宜,主要是公路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除雪机械等一系列与公路有关的项目。通过研究所这个平台,一方面,老师的科研可以真正的解决公路上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研究的课题可以让学生深度参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学生真刀真枪的做毕业设计
这里仅以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2008级学生为例,2008级学生在毕业之前,有毕业实习,实习单位主要是路桥公司,学生有六个月的实习时间,在这六个月的实习当中,学生不但学习专业技术,也根据所做的工作撰写毕业论文,由于不同的单位对于施工安排的不同性,所以学生所作的施工组织设计在内容上,施工安排上有所不同。学生真刀真枪的做毕业设计,主要是一方面防止了学生照搬招操的行为。另一方面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也可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1.3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
今年建筑工程系接到学校5号教学区甲方供给材料工程量的任务。首先,针对5号楼的实际工程在计算供给材料的工程量时应该计算的一些具体内容,例如:算地面砖、踢脚线、石材、墙面砖、地板、门窗、室外踏步、腰线、楼梯等等,专业教师进行了细致的讲解。然后学生根据实际的图纸,在专业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下,进行实际测量,计算材料的工程量。这次“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活动,使工程造价的学生们都感觉收获颇丰。以上仅仅是几个典型的案例,说明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学以致用,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1.4第三学期教学实践活动
“第三学期”是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一个特色,2003年经全体师生共同决定,学院取消了暑假,将原来每学年两个学期改为三个学期,第一二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每年的6-8月独立设置为一个社会实践学期,学生到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岗位上进行三个月的以工作为基础的学习,称“第三学期”。建筑系根据建筑行业的特点,把第三学期的教学期进行调整,从5月初一直到10月末,都为第三学期。这样学生就可以完整的参与到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实践证明,通过三学期的学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就业容易了。单位普遍反应建筑系学生动手能力强,上手快。例如08级道桥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做工长了,可以单独带队放线。这足以说明三学期的实践教学是正确的,是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
2.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2.1走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之路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产学研一体的经验已经说明产学研一体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具体操作如下:根据“专业+公司”模式,把公司的经营模式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学生不仅仅在教室学习知识,而且要在专业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些生产经营活动是伴随着教学任务而实施的。通过这样一些列生产经营活动,学生不仅仅学会了专业知识,而且有效的应用了专业的知识。校企合作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2]。
2.2继续进行第三学期教学活动
实践证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建筑系第三学期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效途径。通过三学期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真正参与到工程建设中去。由于教学期的调整,学生能够完整的参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这样的学生基本上上手比较快,可以快速的融入到施工环境中去,达到校园人和职业人的无缝对接。
2.3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前提是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3]。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老师,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有渊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师资培训,增强教师的工程意识。建筑系应该经常开办一些讲座,学术交流活动,使得教师了解现代建筑业的一些新的发展,在理论上实际应用上有什么新的知识、新的技术等。第二,教师参加科研、走进施工企业,鼓励教师与施工企业合作。这个可以通过第三学期来解决。教师在第三学期(5月初-10月末)参与到实际工程的实践中去,与企业一起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在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使教师获得实际工程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应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生产一线,重视应用型和工程型科研课题的研究,深入实际,力求发现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特别是参与重大工程和技改项目。通过这些途径,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第三,从路桥单位聘请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一方面在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时对学生工程实践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在第三学期学生实际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指导。
3.结语
对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文章只是根据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经验简单介绍了几种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措施,希望可以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查建中,何永汕.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年月份为响应学校第三学年社会企业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07级的学生积极地参加到第三学年社会企业环境下人才培养的企业实习的队伍中去。也是为自己的大学毕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寒假来临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回家了,他们打算回家去休整一段时间,养精蓄锐好后才上来找工作。我在学校的把关,自己的努力下,在广州找到了我的第一个实习的地方广州塑料五金模具厂。
于是乎我便打起背包,来到工厂,开始了我的实习生活。
据说是十年前亚洲最大的模具专业生产厂。虽然现在有滴滴的缩水,但是各种加工设备很是完善,钻床,铣床,车床却一样也不少,足够我实习用的啦。
虽然我学的专业是设计,但我还是刚刚才出来的,没有啥经验,所以要从低做起。第一个月的时候,我的工作主要是省模,画线,钻孔,攻丝,这些都是基础的工作,是每个投身到机械行业的人都应该会,而且必须会的基础。刚开始的时候,我画线又慢又不准,老是耽误别人的进度,后来经过师傅的教导,自己也慢慢的摸索,渐渐地掌握了画的技巧,画线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了。我一直以为攻丝都是用机械来攻的,哪知道原来不是这样的,在广州的很多厂中,攻丝都是靠人工来攻的,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是靠机器来攻的,刚开始学习攻丝的时候,攻的丝老是不正,要不斜向这边,就是斜向那边。攻丝的时候,最怕的就是攻着攻着,丝攻突然断掉了,半节卡在孔里。因为丝攻要比被攻丝的孔大,且丝攻的硬度比较大,所以比较难弄出来,一般情况下,就是强力的把丝攻敲出来,或者用火烧软以后,在打出来,无论如何这个孔都是废的了,又要重新钻过另外一个了。有一次,我攻丝的时候,由于用力太大,造成两边力不平衡,丝攻“嗙”的一声就断了。那时候,我很慌,不知道怎么办,也不敢告诉别人,害怕别人责怪自己。所以独自一个人在那里弄,弄了半天也没弄出来,心里更加慌了。还好,最后师傅还是发现了,他没责怪我,帮我把丝攻弄了出来。
第二个月,我就开始学习铣床的操作。虽然在学校的时候,我们曾经也有一段时间学习过铣床的操作,虽然过去了很久,很多知识都已经忘却了,但无论如何基础还在,所以学习起铣床的操作比较容易。从最开始的是铣键槽,一般都是8厘和6厘的。而后慢慢地熟练了操作铣床后,就开始铣打粉缸的刀,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一把刀,铣起来却不是那么的容易,曾经有一把刀,我整整铣了三天才铣出来,铣出来以后还要精加工,听老员工说,单单这把刀就值几千块钱,望着这把自己铣出来的刀,心里很高兴,三天的辛苦全都忘记了,也许这就是成就感吧。H
第三个月,我就开始学习操作车床,由于在学校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是金工实习,学的就是车床和铣床的操作。虽然学习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基础打好了,现在学起来也比较容易。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基本上能车出工厂所需要的零件,但也有一些没有掌握到,像滚筒啊,我就不会车了,车滚筒的一般都是很熟练的车工,因为滚筒的精度要求很高,且车的时间很长,一般都要几天才能车好一个,所以一般只有老车工才能胜任。
现在我已经开始绘图了。这将是我新的起点,我相信我能做好的。
经过这几个月的实习,我懂的了工作的辛苦,原来在学校的时候老是希望能早点出来工作,不懂得珍惜学校的生活。等到现在出来了,才知道工作的辛苦,才知道学校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不过无论这样,我们都得出来,都得面对社会,都得去为自己的事业闯荡,只是迟早的问题。
经过这几个月的实习,让我了解这些工厂的生产情况,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知识,工厂工人的工作情况等等。第一次亲身感受了所学知识与实际的应用,,电子技术在电子工业的应用了,精密机械制造在机器制造的应用了,等等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让我们大开眼界。这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一个初审吧!这几个生产实习对于我们以后学习、找工作也真是受益菲浅,在短短的几个月中让我初步让理性回到感性的重新认识,也让我们初步的认识这个社会,对于以后做人所应把握的方向也有所启发!
这几个月中虽然做的都是些简单的工作,但看似简单的工作,要做到又快又好却并非易事,所以说,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社会是很现实也很残酷的,上帝不会偏爱任何一个人,不会满足每个人的每项需求,只有自己学会适应,学会面对,学会接受。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真正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来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次实习的机会,调整好心态,把看似简单的事,做得不简单,这将成为我们真正步入社会之前一笔最大的财富。广州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的交通路线四通八达,或许这就是广州能够快速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吧。!当然还有其它的原因!这里也是我初涉社会的开端,迈向美好而残酷的未来,我一直坚信自己的能力,即使人生路如广州四通八达的公路,但事我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前进,前进,再前进,永不言弃,永不退缩,直至到达胜利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