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时间:2022-05-21 07:59: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草船借箭成语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第1篇

好好先生 三顾茅庐 叶公好龙 入吾彀中

天衣无缝 侃侃而谈 买椟还珠 老马识途

必恭必敬 沉鱼落雁 草船借箭 七步之才

千人所指 覆水难收 门庭若市 开天辟地

不寒而栗 门可罗雀 滥竽充数 坐井观天

成语故事 一衣带水 程门立雪 人人自危

千金市骨 大腹便便 三令五申 各得其所

背水一战 不堪回首 南辕北辙 别有天地

乘人之危 如释重负 九牛一毛 不可救药

一暴十寒 东施效颦 马革裹尸 开卷有益

人给家足 妄自尊大 一鸣惊人 一字千金

病入膏肓 狐假虎威 不名一钱 困兽犹斗

后生可畏 牛鼎烹鸡 毛遂自荐 拔山举鼎

曲突徙薪 梁上君子 怒发冲冠 伤风败俗

囫囵吞枣 奉公守法 别开生面 力不从心

人言可畏 雕虫小技 坚壁清野 对牛弹琴

分崩离析 劳而无功 画龙点睛 双管齐下

博士买驴 名落孙山 克勤克俭 博而不精

不遗余力 口蜜腹剑 以邻为壑 塞翁失马

拔帜易帜 瓜田李下 克己奉公 孺子可教

人杰地灵 返老还童 不自量力 负重致远

兵贵神速 宾至如归 风吹草动 乘兴而来

人心如面 掩耳盗铃 人琴俱亡 不远千里

第2篇

【摘 要】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维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力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增进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利用诗词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以诵读经典、学习成语故事等为主要途径,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和底蕴,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唐诗宋词;诵读经典;成语故事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中不少是语言材料中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增进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以学习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对魍澄幕兴趣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万口传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终生受益。在语文教学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优美的篇章句段,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唐诗宋词的学习,让诗歌陪伴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俗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生在大量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但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而且能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能为今后的写作提供很好的素材和佳句。在学习唐诗宋词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爱学、乐学。为此可通过不定期开展如“赛诗会”、“小诗人”等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当学生学习的古诗词达到一定的数量时,还要教会学生对词诗的赏识,提升其阅读的品位,还可教会学生对诗词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在整理诗词的过程中,为运用诗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以诵读经典为主要途径,让传统文化与学生同行

教育家陶行之说过: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否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看了多少书,看了什么书和怎样看书,取决于他们写了多少文章、写了什么文章和怎样写文章;语文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引导学生去完成这些工作。生活在儒学文明传统下的中国人多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有关立身之本的教育。利用动感十足的编曲教孩子们演唱《唐诗三百首》;播放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弟子规》、《三字经》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忠”、“孝”、“礼”、“俭”等内容,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世代相传。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多散布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典篇目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古代经典的诵读,以此作为学生储备知识,让他们在这些充满智慧的传统文化读物中,向千古圣贤讨教必要的立身之本,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发现美的素养,不但能够把古代文化中美的东西讲出来,而且要开掘其美质,把美的东西传给学生,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生热爱了,才会去传承。所以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多给孩子挖掘一些文化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化经典的潜移默化中养成醇厚的道德人格,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实质。

三、学习成语故事,拓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成语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它的出现常常和一个个充满故事性的精彩情节相生相连,极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语文教师除了要充分挖掘课本内的成语之外,更要拓展学生课外成语的学习,要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本义、今义及运用范围,做到真正地掌握。比如在学习到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成语时,就可对学生进行勤奋学习的教育。在学习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成语时,就可借机鼓励学生去读四大名著,这样因势利导,激发求知的教育对学生才会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对成语,教师要教会学生自觉去应用积累,要学会在平时的阅读中,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还要积极开展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习成语,积累语言。

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远航!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教材的语文老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第3篇

关键词:活跃阅读;教学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21-01

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 “活”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如何活跃阅读课堂教学,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快活的流连于奇山异水之中?笔者的切身体验就是——活动激趣

刘国正先生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这样,会使教学充满生气,使语文训练多趣而有效。”语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爱好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把活动引进课堂,让语文与生活零距离接触,是活跃阅读教学的首选。

一、课前快乐对对碰活动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然离不开扣人心弦的导入。每节课开课前3分钟,掌声有请若干学生轮流上台进行说话训练——快乐对对碰,不仅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还可以活跃气氛。说话内容可以是课外收集到的成语故事、名言警句、古诗对联、也可以是路上见闻、电视见闻、可以是说同学、说自己、说老师、说身边的人;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内容;可以朗读自己的得意作品,还可以猜脑筋急转弯、猜谜语等,“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情感的涟漪随着话题激荡起来了。如教学《秋天的怀念》,让学生以生活中熟悉的“花”为话题,说含有花的词语、谜语、诗句、或歌名等,学生或组词,或吟诗,或唱歌,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教师话锋一转:“看到花我们想到美丽,诗人想到圣洁,可是一位双腿瘫痪的作家,想到的不仅是这些,还有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课中穿插竞赛活动

教育家魏书生说:“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高,即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的投入到竞赛中。”当小学生注意力分散或感到疲劳时,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竞赛活动,可以活跃思维。如教学《世纪宝鼎》1、2自然段,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限时写出有“鼎”字的“成语大串连”竞赛活动(或成语接龙活动)。教学《燕子》中描写春景美的语段后,让学生写出描写春天的古语或古诗擂台赛,学完课文,还可以写出含有“燕”字的成语。教学《第一场雪》中“瑞雪兆丰年”可以让学生进行收集谚语比赛。教学《草船借箭》中讲到黄盖,可以给学生说出含有人名的歇后语,学习《匆匆》,可以来个“时间名言警句大家说”等,让学生在激烈的竞赛活动中感受民族文化的浩如烟海,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

三、适机组织辩论活动

第4篇

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丰富而生动的内涵,是语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阅读教学中

1. 通过阅读分析课文,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几百篇课文,许多课文中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如《观潮》《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课文就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感;《一次成功的实验》《巨人的花园》等课文可以进行交往、合作方面的教育;《乌塔》《和时间赛跑》《可贵的沉默》等课文可以进行自我意识方面的教育。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诸葛亮和周瑜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周瑜心胸狭隘,诸葛亮顾全大局,接着又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自我对照,谈谈自己的感想。通过比较,让平时妒忌心强的学生,认识到心胸狭隘给自己给别人给集体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顾全大局,宽宏大量才能获取成功。学习《将相和》一课,可以让学生在品读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故事之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值得学习,廉颇知错就改的做法也值得赞赏。学生在学习中会更好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与人相处时要记住“将心比心”。

2. 通过精心选择文质兼美的课外阅读文章,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于小学生来讲,新奇丰富的内容能使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如学完《我是什么》这篇课文,可指导学生阅读《珍惜生命之源》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严峻的水资源状况。还可引用一句广告词:“如果我们不珍惜水,那么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 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用水的道理。又如在学习《去年的树》《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等以“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为专题的课文,向学生介绍有关捕杀动物和环境污染的图片,会让学生大受启发。

二、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R”。作文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写作教学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社会变化的困惑,人际关系中的焦虑,个体成长的烦恼,或喜或忧,学生有倾诉的需要,如果因势利导,把学生的常思常想,常讨论的热门话题,常关注的焦点纳入作文教学之轨,那就满足了他们倾诉的需要,在解开他们的心结的同时,又帮助他们提高作文水平。

1. 通过命题或材料作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情绪很不稳定,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中涌现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我让学生去思考、感受这些人和事,他们自己也领会到了拼搏、抗争、关爱、感恩等众多元素对自身人格的启迪,学生在作文中直抒胸臆,对自己、他人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成熟的认识,世界观也得到了改造。

2. 利用日记周记随笔,适时把握学生心理脉搏。由于学业上的沉重压力,考试前后的紧张焦虑,师生、同学及亲子之间的冲突与摩擦,社会适应的不良,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得学生们“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许多困惑和矛盾。心理不适很多时候是由于内心郁结造成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周记、随笔,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最真切的感受写下来,让感情得到宣泄,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日记或周记沟通了学生和教师的心灵,让他们拥有一个集兄弟姐妹、朋友同伴、长辈智者于一体的倾诉对象,从而减少孤单和无助感;同时教师获得了学生信任,了解了心理信息,能防患于未然。

第5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重要性

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1]。许湘云[2]指出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不仅表现在它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小学生课外读物的主体,是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丰富材料。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对于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视使得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高。而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优势资源,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突出价值也受到了肯定。纵观近年来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研究,可以看到:(1)小学语文中收纳的儿童文学体裁非常丰富,主要有:儿歌、儿童诗、儿童故事、儿童散文、童话、寓言、儿童科学小品、儿童小说、儿童报告文学和儿童剧本等。(2)从儿童文学纳入量的数据统计来看,儿童文学选文总数随着学段的升高而减少,以人教版一到六年级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第1学段选文总数为147篇,第2学段选文总数为127篇,第3学段选文总数为97篇。但儿童文学所占小学语文课本的比例却都不低于57%,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分别从儿童文学对培养儿童的阅读乐趣;丰富其想象力;发展叙述思维、提供间接经验等方面的积极意义,论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阅读儿童文学能培养儿童的阅读乐趣

阅读是能够获得乐趣的。儿童文学的阅读不仅供给儿童文学的滋养,而且供给儿童精神的滋养。儿童文学所展现出来的丰富的儿童世界、宝贵的童年经验是儿童所必需要的。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童话《笋芽儿》将儿童的个性融合在笋芽儿这一形象中,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笋芽儿成长的经历,笋芽儿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历程隐含的是儿童的成长历程,文章结尾处笋芽儿发出了“我长大啦”的呼喊,符合儿童语言活泼、生动的特征。文章选取的形象、运用的语言贴近儿童的心理和生活经验,文中一系列的拟声词、叠成以及动词的恰当运用也使文章充满童趣。极大的增加了儿童的阅读乐趣,引导儿童向热爱文学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二、阅读儿童文学能丰富儿童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儿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藉由想象来解释这个五彩缤纷、充满未知的世界,在个体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世界。儿童文学是培养儿童想象力的重要材料。儿童文学选文中的儿童诗、童话、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其与生俱来的特点丰富着儿童的想象空间。在想象的空间里,儿童可以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我想》),可以跟着小猪、小鹿、小兔一起去走山路(《走山路》),可以跟着风娃娃到处吹大风(《风娃娃》),可以除妖降魔(《除三害》),可以在荷叶上唱歌(《荷叶圆圆》),可以跟牵牛花说悄悄话(《小鸟和牵牛花》)……儿童文学给儿童提供了源自生活又超出生活的经验感受,从而拓展儿童的想象世界。

三、阅读儿童文学能发展儿童的叙述思维

叙述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又是大脑进行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叙述对于儿童来说也是重要的,在生活中儿童几乎是用故事表达着自己的一切。儿童叙述思维的获得是后天习得的,儿童可以通过文学阅读发展叙述思维能力。儿童文学选文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叙事作品。儿童通过对这些叙事作品的阅读,可以从中学到叙述的方式,掌握叙述的方法。在小学低年级段以童话、儿童故事为主的叙事作品一般比较简单。故事主题明显、角色单一,着重于故事起因、经过、结尾的交代,较少着墨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多采用顺序的叙述方式。到中高年级增加了儿童小说的体裁。叙事作品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开始丰富起来。出现了倒叙、插叙、平叙的叙述方式,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发展了儿童的叙述思维,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阅读儿童文学能给儿童提供间接经验

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其实是在接触一个经验世界,从他人的情感经历、思想经历、困难经历、成长经历、认知经历中获得间接的经验,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提升对事物的认识、磨砺个人意志。在文本中,思想、情感经历往往融合在困难、成长、认知经历中。

儿童文学选文中,《用心灵去倾听》、《我的舞台》、《难忘的启蒙》、《剥豆》等作品展现的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体验。《风筝》、《槐乡的孩子》、《乌塔》、《菜园里》等作品向儿童传递着富有乡村、田园特色的生活经验,在讲述乡村孩童生活的同时也展现了乡村、自然的景色和风貌。《曹冲称象》、《草船借箭》、《晏子使楚》、《将相和》以及一系列的成语故事等作品呈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睿智的战斗谋略,但文章重在叙事,对古代人物的礼仪、服饰、风俗较少着墨。而像《寻找春天》、《一次有趣的观察》、《小蝌蚪找妈妈》、《我最好的老师》等作品体现的是儿童在认知上的经历。这些文本提供的间接经验或者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吻合,或者超出儿童的生活经验。前者给儿童以生活的参照,后者给儿童以经验的丰富。这些从儿童文学中获得的间接经验有可能作用于儿童之后的现实世界。

2008年,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发动一批小学语文教师和教研员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展开讨论,他们认为儿童文学文本教学应聚焦文本中的形象和感情,注意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和完整性,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出童真、童趣;而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也应提高儿童文学素养,这不仅有益于学生,同时也有益于教师[3]。沈红[4]也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跟据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以及教学规律,正确处理其文本的思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关系,避免利用文本灌输知识,利用文本进行思想教育,让儿童文学散发儿童味、文学味,让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读出文学味。由此可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重视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的同时,要以童话课文作为载体,还应该不断提高儿童文学修养,加强教师对童话的审美教学,改变以往的陈旧教法,营造出美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王泉根.赵静等著.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0:18

[2] 许湘云.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业[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第6篇

1、读物数量,规模空前。如今,电脑迅速普及,信息高速公路全面开通,电子书刊走进了人们的阅读视野,越来越广泛地得到认同,受到喜爱;而传统的纸质书刊又锐气不减,市场空前。于是,读物的数量也就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2、读物内容,瑕瑜互见。读物的数量多了,读物的内容自然也就多了。从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价值来认识,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可以展示一个比儿童的实际生活更为绚丽多姿的世界;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即低级趣

味内容也相应增多。

3、阅读方式,不一而足。阅读方式是指学生阅读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有静声默读,放声诵读,轻声慢读,有一目十行的浏览性阅读,有充实知识的积累性阅读,有寻疑解惑的探究性阅读,有开拓视野的扩展性阅读,也有咬文嚼字的赏析性阅读。课外阅读,因阅读目的、阅读指向的多元性,其取向方式也呈多元性,可谓不一而足。

鉴于上述特点,我们应重新认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所处的位置,建构课外阅读能力的品质,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把握课外阅读内容的指向,让学生从容应对新时代下的课外阅读。

一、建构课外阅读能力的品质

阅读环境改变了,我们的下一代已完全无法回避这样的课外阅读环境而安守一块“净土”了。怎样才能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吸取精华,扬弃糟粕,既能恣意遨游又不迷失自己呢?笔者认为,应该着力于培养基于以下三种品质的课外阅读能

力:

1、培养自制力

阅读活动中的自制力,是以对读物的内容理解为前提,对读物的利害鉴别为关键,对自身的行为调控为核心的一种心理品质,是阅读者对阅读环境的“免疫系统”。学生在其课外阅读活动中,理解内容、鉴别利害、调控行为这三个层次的自制要素缺一不可,其中的调控行为是终端因素,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强调自主性

在自制力的“保驾护航”之下,学生从事课外阅读必须具备自主性的品质。阅读教学意义上的学生阅读,是教师与学生“双重主体”参与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其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主导作用。在师生双边活动构成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往往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去阅读文章。而所谓的“课外阅读”则是学生在课堂之外、校园之外进行的独立阅读活动,所以独立性乃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应包含:(1)能独立地提出恰当的读书目标。(2)能独立地确定合适的阅读方法和策略。(3)能形成独立的见解尤其是创造性的见解等因素。

3、要求自动化

自动化是指在阅读活动中实施各种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娴熟性与灵敏度,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才能迅速地选择适宜读物,直觉地预料读物内容,灵活地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合理地调动各种辅助手段,从而最快、最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课外读物铺天盖地的情形下,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达到自动化程度,否则,就可能由于读书效率不高而导致读书与其他活动之间的矛盾。

二、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如何按照自制力、自主性和自动化这三种心理品质的要求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而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1、培养健康情趣的策略

健康的阅读情趣是指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将追求真、善、美,追求文明、高雅的境界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情趣健康了,也就有了自制力。培养这种健康情趣,可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采取美文熏陶的策略。比如:①听赏法,用教者示范朗读、录音朗读、声像组合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聆听;②析赏法,出示文质兼美的短文、片断,教者边读文句,边作精辟评点,画龙点睛,展现神韵;③读赏法,提供或由学生自行寻找文义浅显而情调、意境优美的文字,让学生去读,既理解其内容又传示其意境;④编赏法,通过范例引路,指导学生定期将自己阅读中发现的优美文段摘编成“小报”,既有文字,又配插图,有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仅会爱上读书,而且会爱读好书。

2、训练基本能力的策略

①感知阅读材料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由思维活动来运作的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也包括依托思维活动并与眼睛的视速等因素有关的精读、略读、泛读、扫读、跳读、速读等能力。②熟练运用传统操作方式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查检辞书、资料等能力,也包括在阅读过程中随机圈、划、点、注、评、摘等能力。③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操纵电脑、打开电子书刊、确定关键词并以超文本方式翻阅文本资料的能力,也包括上网进入信息高速公路并在网上从容自如地调用网上阅读材料的能力。

3、开展主题阅读的策略

所谓主题阅读,即预先设定一个阅读主题,限定时间(一周或两周);要求学生课外搜集并阅读相关内容读物,做摘记或写阅读笔记,课余自由交流;确定议题,利用公共阅读课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写相关周记,叙述阅读或交流的心得,利用班级园地交流优秀周记或推荐给校刊及其他刊物发表。教师可以设计系列主题,如情感系列主题(宽容、快乐、美、幸福、感恩等)、自然系列主题(花鸟虫鱼、江河湖海、山川名胜等)、人物系列主题、事件系列主题等(这些主题可以适当与教本阅读内容相呼应),如此,使得课外阅读形成一个有序渐进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也应及时关注学生生活及思想的热点,对预定计划做适时调整。有时也可以把设定阅读主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极可能会收到意料之外的阅读效果。

三、把握课外阅读内容的指向

当今学生面对的课外阅读的背景是非常广阔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好奇心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究竟什么样的书适合学生读呢?

1、根据文体,指导阅读同类型的文章

教师在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以在教会学生独立阅读方法后,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在推荐课外读物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确定读物内容的深浅,同时注意趣味性和广泛性。如学习了《坐井观天》、《开天地》后,向学生推荐《中国成语故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学习了《最大的“书”》、《太阳》、《鲸》等课文后,向学生推荐《新编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学习了《草船借箭》,可介绍《三国演义古典文学名著少儿版》让学生阅读;学习了课文中的古诗词后,可参考大纲中“小学生古诗背诵篇目”适时指导学生读、背相关的古诗。

2、根据作者,指导阅读系列作品

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该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课外去阅读。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例如,学习了白居易的《草》,介绍读他的《赋得古草原送别》、《钱塘湖春行》等美妙的小诗;学习了巴金的《鸟的天堂》,介绍读他的《长生塔》、《明珠和玉姬》等儿童文学作品;学习了安徒生的《丑小鸭》,介绍读他的《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

3、根据内容,指导阅读相关的文章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需要,在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学习《梅花魂》一文时,根据课文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三句诗。课前介绍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中送别》及北宋词人秦观的《浣溪沙》让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弄清三首诗、词的大意。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就能比较轻松地理解课文中外祖父落泪是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念家乡的感情,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