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9 08:04: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道德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党的十四界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大学生作为21世纪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主要力量,其政治素质、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都需要与时展相适应。为迎接时代赋予我们的挑战,有必要全面关注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1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诚信危机盛嚣尘上
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以来,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然而,在今天,大学生诚信缺失已成为了我国社会上备受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诸如:在学校内,考试作弊、论文剽窃、作业抄袭等现象层出不穷;在社会上,“老实人吃亏”、“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等禅肆意横行。这些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腐蚀是不可低估的。
1.2 道德取向功利化明显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和社会转型向纵深不断的发展,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由泛政治化、理想化向多样化、务实化转变的同时,部分大学生的价值目标开始由注重整体利益转向个人利益、由注重长远利益转向眼前利益、由注重“义”转向注重“利”、由注重奉献转向注重享受等。其中,“经济收入高”、“发挥才能”作为大学生评价职业的两个最主要标准排在前两名,“环境”、“升迁”和“单位发展前途”等也都成为了大学生评价职业的主要标准。由此可以看见,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1.3 心理素质脆弱
尽管大学校园里没有大风大浪,但作为一个半社会化的场所,大学生必须要拥有面对困难、失败的素质和能力。当前大学生缺少独立性,遇到困难就寻求家长的帮助,不敢自己勇敢面对。尤其是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都是学校里的佼佼者,然而步入大学后,那种身在高处的光环感消失了,甚至由原来的优秀生沦落到了中下流,便千方百计的找理由自我放弃,造成了萎靡不振、斗志丧失等严重心理问题。其中,精神疾病在已成不少高校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1.4 责任感缺失
在一项关于上大学目的调查中,“既为社会也为个人”占74.2%;“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占9.7%;其他占10.5%。尽管这些体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主流是正确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与个人之间却更偏重于后者。当今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意识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其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2 浅析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路径
2.1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科学发展为统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以人为本”理念和方法论原则,也即:一方面,人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部,离开了人这一要素,思想道德建设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还要把加强当代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看做是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共同推进的过程,在理论上实现整体架构,在实践中实现整体推进,关注并努力解决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曾鸣、各个向度问题。只有认识到位、思路清晰、方法科学、渠道畅通、队伍健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既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要加强理论教育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此同时,还要推进理论创新,突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推动大学生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3 以和谐文化建设拓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在大学生中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新风尚,是新时期拓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体现。一方面,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精神,使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要积极营造创新环境,还要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努力使各领域的创新人才竞争涌现。
3 结语
培养和巩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是一个社会化的大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共同协助,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发展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刘景林.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集宁师专学报,2010(3):64~67
[2] 王强.试论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10(6):35~36
论文关键词:道德规范;内化;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其重要的方面。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现今,虽然思想道德教育和建设问题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大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本文试图从思想道德意识的作用机制、思想道德建设的转化过程与思想道德内化的实现途径等方面,来予以分析和阐述。
一、思想道德意识的作用形式
众所周知,道德是靠舆论、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根据不同的道德意识层次,我们可把道德意识的作用机制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处于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的作用形式是人们有意识地、自觉地履行道德规范。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是人们自觉到了该道德规范是社会向他提出的要求,自己应该遵守;并且意识到,如果违反了这种道德规范,自己将会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但是他对这种道德规范还没有很深的情感,没有形成由衷地来按照这种道德规范行事的内在需求。也就是说,道德规范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形成心理品质和道德人格。可以说,现阶段的集体主义道德规范就处于这个意识层次。道德规范起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将道德规范变为人们的意识观念,然后再由意识观念控制人的行为。自觉的道德规范就是社会道德规范已经变成了人们的意识观念,但这种意识观念还只是浅层次的和外在的,如果人们不谨慎、不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那就很有可能不自觉地违反该道德准则。自觉层次道德规范的保障机制主要是社会舆论,一想到社会舆论的压力人们便会自觉地按照规范来行事,不敢轻易跨越“雷池”。
第二,上升到无意识的、不自觉层次的道德规范的作用形式是人们由衷地、心甘情愿地按照该道德规范来行事。不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是人们对这种道德规范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并且将这种道德规范深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道德人格,使之成为自己心理世界的一部分。这个层次是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的深化与升华,此时道德主体不用谨小慎微就可以按照规范来行事,处在这种道德意识下的道德行为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起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靠道德良心对道德主体的控制。如果道德主体不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的话,自己的内心就感到愧疚、不自在、不踏实。只有当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时,人们才会感到心安理得,“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慎独”层次的道德行为,不需要社会舆论作保障,道德主体也能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
当然,上述两个层次的道德意识在人们内心深处并非泾渭分明,二者经常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但总体而言,前者属于较浅层次的道德意识,是不坚定的道德信念,一旦有强烈的诱惑(如金钱、权力、美色等),道德主体很可能把持不住而做出有违人伦纲常和社会规范之事。后者则是深层次的道德意识,纵使威逼利诱,道德主体也不会违反行为规范与良心准则。由此看来,道德教育与建设的关键就在于使更多的人在最大限度上形成内化的规范的道德意识。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转化机制
实现道德意识从较浅层次向较深层次的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化(internalization)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确立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规范体系要正确、科学,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否则思想教育与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前进的路标。另外,道德规范体系还要符合现实国情,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考虑到人们原有道德观念传统,与传统道德心理和思想观念完全相悖的道德规范体系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人们要认识和理解道德规范体系,并以此为准则来行为处事。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的确立是实施道德教育与建设的第一步,行为规范还只是游离于人之上的外在社会标准,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使人们深刻认识、理解规范要求。这样,人们就会了解并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严格谨守伦理要求。不过,处在这个层次的道德主体还需时时提防“恶念”,才能把持住自己的言行,使其不断趋向完善。能够使人们形成这种浅层次的道德意识,应该说道德建设已初有成效,但这种道德观念还很不坚定,在诱惑面前常常会摇摆不定,而我们大多数人的道德意识就处在这个层次上,在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下极易滑向腐化堕落的深渊。
最后,实现道德规范的内化。人们遵从道德规范的自觉行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惯性,慢慢地就会对某种道德规范产生隋感认同,逐渐地培养成不用“谨小慎微”也能按照道德规范来表现自己的品性。这时,外在的道德规范已转变为人们内心深处的行为信念。信念对人的举止言行的控制是潜在的、无意识的,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这样的道德主体会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的内心道德指令来行事。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本质上就是一个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心中道德信念的过程。这个过程“正如消化食物一样,食物虽然是身外的东西,但一经摄取消化之后,就变成我身体内的东西了”。这是道德教育与建设最关键的阶段,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这一内化,现代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这里的道德建设的转化阶段,只是从理论上概括或说明道德观念实现的逻辑演化进程,而实际的道德教育与完善过程还与人们原有的心理观念和思想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换句话说,任何思想道德建设都不可能完全割裂旧有的道德习性和行为习惯,只有在传统道德意识中剔除腐朽糟粕,融人新观念与新思想,才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与建设目标。
三、思想道德建设的实现途径
真正有效的道德建设既要求形成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又必须实现道德规范在社会个体成员身上的逐渐内化过程,而后者则是更为重要、更为困难的实际运作问题。就我国而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实施纲要,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便是实现道德规范的个体内化,这是复杂而艰难的过程。思想道德建设应从社会多方面、全方位来推进。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都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的发展必然受制于生产力;没有生产力的物质前提,道德建设就会流于虚空。一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人们也就无需为果腹之食而去做违背道德之事了。经济发展为高尚道德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利益也促使人的道德行为和向善观念得以积极形成。人们越来越发现,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基本的信誉保证是占据市场、赢得商机、获得利润的必备条件,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可能会促使人们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二,加强道德宣传。道德宣传并不是指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指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小说、诗歌等各种大众文化传播形式去教育人、影响人、感动人,从而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目前人们的温饱已不再是问题,而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精神需求将被提到建设日程上来。精神文化需求将成为我国今后大众社会需求的重要内容,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契机。影视等大众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与震撼力往往是强烈而深远的,尤其在优秀艺术作品的影响与教育下,人们会自觉地唾弃违背道德的言行,赞颂具有高尚之举的英雄人物,主动遵从道德规范,并最终使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人格。
为把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到实处,河北省今年年初起在全省广泛开展了“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在公共交往中大兴互助之风,在职业活动中大兴诚信之风,在工作岗位中大兴敬业之风,在家庭生活中大兴孝敬之风,为建设经济强省,喜迎党的十营造了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注重活化载体,引导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将活动开展与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协同推进,引导人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省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推荐、身边好人评选、月评河北雷锋等群众性评议活动,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评议身边人、学习身边人,做到学有标杆、做有标准。充分利用互联网动员联系群众的优势,开通“河北好人网”,点击量突破230万;开通“善行河北”官方微博,粉丝达到48万;开设“善行河北”微博厅,粉丝已达700多万,为群众广泛参与搭建了网络平台。组织网络访谈、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河北雷锋”展示等活动,扩大善行楷模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注重舆论引导,营造恩将德报浓厚氛围。把“善行河北”宣传摆上突出位置,组织全省各级各类媒体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开辟专栏专题,仅今年上半年就发现和报道“平民英雄”、“百姓雷锋”5000余人。在公交站点、公交车、出租车和广场、街头电子屏等大量投放“善行河北”公益宣传广告和宣传标语。同时,注重加强言论引导和经验交流,组织推出多篇“冀文轩”评论文章,组织召开青县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座谈会、学习时代楷模座谈会和“道德90后”座谈会,大力宣传各行各业涌现出的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
注重典型引路,形成好人频出生动局面。河北省出台了推动“善行河北”活动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活动中注重挖掘发现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热情讴歌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尚义。今年以来,涌现出了“大孝闺女”周汝珍、“爱心小院感动中国”高淑珍志愿者群体、“如山的脊梁”范振喜、“给盲人送来光明的特教模范”穆孟杰、“良心油条哥”刘洪安、“最美农民工”王俊旺、“道德90后”带着养父出嫁的孝女陈红和瞒着父母捐献骨髓救人的张珊珊、“最美夫妇”王玉平和刘庆花、“人民的好医生”刘琼芳等一大批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先进典型,扩张了“河北好人”的正能量,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和风气转变。
注重形成常态,探索形成长效机制。按照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思路,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制度机制。志愿服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形成,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服务领域大幅拓展,服务水平日益提升;公益组织参与机制进一步形成,广大群众踊跃加入爱心团队、公益组织,自觉参与道德建设,汇聚成一股道德建设的强大力量;好人后援保障机制进一步形成,省、市文明委普遍制定和完善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帮扶政策措施,成立了一批志愿服务基金会、群众性好人后援会,从制度和机制上为好人解除后顾之忧;考核考评机制进一步形成,将道德建设工作实绩纳入各级党委督查工作和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从机制上保障了道德建设“虚”功“实”做、“文”活“武”练、“软”实力“硬”打造。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有效回应了广大群众的道德诉求,点亮了人们心中的道德明灯,在全省上下营造起了互助、诚信、敬业、孝敬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善意浓浓、善心涌动、善行如潮、善曲高奏的生动局面,成为河北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品牌活动和一大亮点。
(作者系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一、依据学校的教育主题
家长学校的固定教材虽然有它内在的体系,但学校有自身的教育教学计划与部署。在给家长授课时,该校还根据学校教育的主题和时政教育的专题,选择家长的教学内容,并不一味地依照教材进行。比如:正在全国广泛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也为该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课题。该校把“八荣八耻”列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依据这个主题,该校为家长举办了《让孩子知荣辱,识廉耻,做个合格小公民》的讲座,广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家长懂得:“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同时动员广大家长牢记“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给孩子树立榜样,从点滴小事做起,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共同参与这一思想道德工程的建设,实行家校协作,熏陶渗透,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合力。这不仅召唤家长教育孩子,还让他们自己先接受教育,营造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孩子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满足家长的教子需要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时刻关注着学校的教育动态,但有时他们在配合中有些无能为力,希望学校能对他们作些辅导,以提高他们在孩子面前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对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该校也及时地给予指导。例如,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是学校的一项工作,不仅需要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的投入,也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特别是家长的质量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该校就依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家长作了《课改,期盼家长同行》的讲座,从五个方面和他们解读新理念,辅导他们参与的策略,要求家长:第一、关心孩子不再只关心文化知识的学习,而要把眼光投向孩子的多方面发展。第二、关心孩子不再只关心考试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过程。第三、关心孩子不再只追求丰富的书本知识,还要重视孩子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中的动手动脑,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评价孩子不再光看分数的高低,而要综合衡量,整体把握,善于发现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第五、不再以孩子学会语文、数学、外语等书本上的知识为满足,要协助学校为孩子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开阔孩子的视野,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这个讲座使家长大受启发,让他们了解到学校进行的课程改革是怎么一回事,需要他们做什么。
再如,刚进入21世纪,有许多家长对社会热点的“知识经济”理解不透,我们就借解读“知识经济”来呼唤家长更加重视子女的学习。我们搜集了多方面的材料,以《未来家庭的贫富观》为题,围绕知识经济时代家长应如何充分认识知识与经济的关系,知识储备与财富储备的关系以及如何引导孩子学好知识,发展能力,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打下基础,使家长豁然开朗,耳目一新。
三、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小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成长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不足为奇的,重要的是应在教育和引导中引领家长一同动起来。如:有一段时间,一些学生放松思想品德建设,表现出纪律松弛,学习马虎,作业拖拉,在校内外引发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学校教育效果不理想。该校就召集这些家长作了《把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的讲座,与他们一起解读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动员他们共同参与。让家长懂得,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不仅不能干好事情,还可能走上斜道,甚至会危害社会,这是很危险的。要高度重视培养孩子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强烈的法纪意识。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市场经济,人的道德绝不能丧失。如果放弃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家庭乃至社会后果将不堪设想。孩子从小自觉接受纪律的约束,可以为长大了自觉遵守法律打下基础。一个家庭将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培养了将近20年时间,家长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为的就是让孩子能够成为有用之才,参加国家的建设。可如果不懂法,不守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就会前功尽弃。这使每个家长都认清了自己所肩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
四、关注不同的听课对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小学亲代家长就业流动加速,外出打工、闯世界的人数迅速增加,加上老人平均寿命的延长,隔代家庭祖孙共同生活和三代同堂家庭明显上升。许多孩子与祖辈接触和的生活时间已超过了父母,隔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唱起了主角,担负起了教育孙辈的重任。家长学校授课、开展活动,隔代家长的出席人数有时甚至超过了亲代家长。但大多数隔代家长受当时教育条件和家庭生活水平的限制,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教育观念相对陈旧,有相当一部分还未能接受完小学教育,导致他们对孙辈的教育力不从心,成了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一现状,该校专门开展了隔代家长的研究与教育,将他们与亲代家长分开授课,提高他们的素质,让他们获取现代家教信息,真正肩负起隔代家长应有的责任。隔代家长的教育内容如何选择呢?它与亲代家长应该有所不同,确定时既要着眼于顺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特点,以及素质发展的新要求,又要兼顾他们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教育方法等实际,做到适时、适用,好懂、易记,使他们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掌握科学的教育孙辈的方法。该校在隔代家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认为,主要应抓住以下内容:1、家庭教育的《纲要》和《规范》,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3、配合学校工作的基本方法,4、身边隔代家教的典型案例。选择这些内容,旨在让隔代家长了解最基本的教育要求和方法。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形成了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发挥主要作用。根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我们可以认真组织学生开展以交通协勤、敬老助残、爱心募捐,志愿者服务等为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未成年人理想道德教育,要实行“阳光心理教育”引导,在理解和爱的基础上,将知识传授给他们,疏通他们的心理,帮助他们释放心中的压抑,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逐步适应现实社会。另外,要给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注重行为规范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始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优化学校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突破传统,向权威挑战,还要给学生创造一次次实践机会,使他们都有新体验、新感悟、新收获。
学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要注重经验总结与交流。选拔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学科特色,提供研讨机会。实现以点带面,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甚至每一个细节,比如校牌中的警世名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开辟“德育长廊”让学生得到心灵洗礼。提倡每位教师以身作则做一件好事,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理解、思考、领悟“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内涵。增设讨论课,设立一些道德细节问题:如路上遇见事,你会围观吗?老师批评人,你看热闹吗?乱扔雪糕棍,你不自责吗?推门进出时,轻开轻关吗?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明显,但却能让学生深切体会良好习惯是多么重要。
德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为了改革德育与学科教学“两张皮”现象,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感悟、内化和升华。“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多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感染和教育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教会学生做人。历史、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数学课教师通过向学生讲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物理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识品格教育,审美教育。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再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感情;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贺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须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介,当好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参与者、评价者。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促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实践证明: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才能更上一层楼。
一、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学校体育都是以集体的活动形式来进行的,或是以班、组、年级;或是以代表队。在活动中每个学生是以个人的行为存在于集体之中,而且又要服从于集体;每个学生的活动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行为。例如:学生代表集体参加竞赛活动,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某一集体,为了集体的荣誉,就得约束自己;体育课中,学生的练习是个人行为,但他又必须遵守课堂的纪律。反之他将破坏课堂的教学秩序,影响正常的教学,影响全班的活动。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意志品质
1、竞争意识
学校体育如同其他体育一样,其重要魅力之一就是在于它激烈的竞争性。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争过程中,通过积极响应规则的约束,使学生认识到“公平竞争”不仅是体育竞赛的宗旨,也是在体育学习、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宗旨。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成绩评定,课内外、校内外各种竞赛的标准有些是采用天然尺度位A时间,距离,高度等)3}E进行的,有些则是国际竞赛规则或大家认可的竞赛规则进行的。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大家站在公正平等的起跑线上进行角逐。在这种情境的长期熏陶下,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和亲身体验而产生的公正精神和情感内化,以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尊重客观事实和奉行公正原则。因此,有人认为体育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土壤和摇篮。
2、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整个国民素质中较为单薄的一种意识,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我”为中心,惟“我”独尊。常以“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这就导致了许多中学生缺少合作意识,往往我行我素,对他人,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甚至是漠不关心。合作意识很难通过讲座或讨论的形式得到培养,它需要通过某种人与人的交往活动,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共同分享和责任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方面显出了它的特殊作用。[论文格式]
二、体育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策略
(一)运用教学环境和教学规律进行思想品质的培养,增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学校体育教育的环境大多在室外进行,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冬天寒冷袭人,夏天酷热难忍,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体育活动,必然伴随着不同的思想反映和行为表现,教师要根据环境条件及学生表现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磨炼其意志品德,培养吃苦耐劳、不畏恶劣候、勇于进取的精神。此外,要教育学生爱惜体育场地、器材,爱护公物。特别是在器材不足的情况下,要提倡艰苦奋斗、因陋就简、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二)抓住教学中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增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掌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以便采用新的有效的培养方式和选取恰如其分的培养内容。教师要关心学生,不要歧视学生。如教师不喜欢班内一些“调皮生”,同学看不起,他们自己也常常背着自卑的包袱,这些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地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变。体育教学中有这样一件事,有下午的一堂体操课中,突然天降大雨,学生们纷纷跑向避雨处,奇怪的是“调皮生”没走,冒着雨收拾着海绵垫子,并主动要求和教师把垫子搬回器材室。这件事虽小却闪烁着集体主义的思想火花,体现了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高尚品格。教师抓住这个有利契机,及时的在班内鼓励表扬了这个学生,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通过这件事对“调皮生”的触动也较大,从此他上课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后来还当上了体育小组长。
论文摘要:儒家道德文化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尤其是它所提供的传统美德,对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千百年来,儒家道德文化与社会礼俗相结合,共同造就了中国人温柔敦厚、和平礼让的东方古典主义的人文品格,给传统中国人提供了稳定的价值支撑和理想认同。这种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道德资源。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发展。然而现代化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精神领域,即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如何实现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是当前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对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儒家道德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是当前思想道德和伦理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一、儒家道德文化的现代价值
关于儒家道德文化的现代价值,笔者拟概括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两个方面。所谓内在价值,是指儒家道德文化对现代道德主体心性的修养、人格塑造的作用,是为了满足主体的内心需要和精神追求,因而是“内在”的;所谓外在价值,是指儒家道德文化对协调和规约现代社会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的作用,是外在于主体自身的功能,具有工具性,因而是“外在”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共同构成了儒家道德文化的现代价值。
儒家道德文化的内在价值的具体表现,首先是理想人格的追求。孔子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把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作为人生需求中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他甚至认为,即使在物质生活条件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只有抱有一种高尚的追求,仍然可以生活得乐观愉快、奋发有为。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进一步将这种人格理想具体化为“大丈夫”的人格楷模。他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正是这种人格力量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完善人格的道路上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现代人将从这种重气节、重操守的道德观中受到启迪和教益。其次,仁爱品德的养成。孔子强调仁爱,指出:“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他认为,判断一个人有无道德或道德觉悟的高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爱人”。“爱人”主要体现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吾不欲人加诸我也,吾亦无欲加诸人”(《论语·公冶长》);“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在这里,孔子把仁爱看作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而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就是:让世界充满爱。再次,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一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道德力量。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的人生态度,强调“日新”、“革新”,如《礼记·大学》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天天有进步,日日有创新。《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像天体运行,周而复始,刚健有力,君子应当效法这种精神,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力求进步,改革创新。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孕育了中华民族自信、自尊、自立的精神和反抗压迫、不屈不挠的品质以及不断学习、不断改革、不断进取、不断开拓的决心。
儒家道德文化的外在价值的主要表现,首先是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儒家道德文化强调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统一性,主体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同群体、同整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统一起来。这种整体主义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正是这种“天下为公”的价值理想,培育了人们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历史感、责任感、使命感,造就了一批批“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其次,重义轻利的处世原则。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区分小人与君子中,孔子提出“重义轻利”的处世原则,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超脱功利,追求道德仁义。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他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到孟子那里,发展成为“舍生取义”的精神,即当物质利益(乃至生命)与道德正义不能兼顾时,宁愿舍去物质利益(甚至生命)也要维护道德正义。孟子提倡的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志士仁人,为维护民族的整体利益,为国家的尊严,为了坚持真理,奋不顾身,大义凛然。再次,普遍和谐的社会理想。《语论·学而》说:“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家庭之间、人与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在家庭中做到“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实现家庭和谐;在与周围人的关系上,要“和长幼”、和邻里、和朋友,实现人我和谐;在人与社会群体之间,提倡“舍个人而就群体”、“舍小家而顾大家”,实现群己和谐;在民族国家关系中,提倡“四海一家”、“和谐天下”,推崇和平外交,反对不义之战,以实现民族国家的和谐。达到这种普遍和谐的境界后,人便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论语·为政》),实现与道和、与人和、与天地和,使社会成为理想社会,使世界成为完美的世界。
二、我国的现代化需要儒家道德文化
25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对我国的社会风气、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一是重金钱,轻做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有些人短期内变得富有,对金钱特别看重。他们衡量人是以金钱为主,不是以智慧和人格为主。这种“重金钱、轻人格”的思想观念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
比如,在学校里求学的学生竞相购买名牌货,互相炫耀,以满足其虚荣心。更可悲的是,在金钱挂帅的情况下,有些学生把自己当成雇主,把同学当成雇员,出钱雇同学写作业,刻苦攻读的精神已荡然无存。而儒家道德文化十分注重人禽之别和做人的道德准则。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公孙丑下》)以此为出发点,进而提出做人的问题,他指出:人的生活不能只限于“食色”本能的物质生活欲望的满足,仅限于此,则与禽兽无异;要真正实现人的价值,就要学会做人,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追求理想人格。显然儒家道德文化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指南。
其二是重利益,轻道义。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把利益的追求作为经济生活的驱动力,金钱、利益成为衡量一切的“秤砣”;人们热衷于讲“经营之道”,而“做人之道”日益被淡忘;一事当前,人们但问“值与不值”?是非善恶,道德良心却被抛诸脑后,“良心能值几个钱?”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依此,为获利可以不择手段,能挣会捞就是能人;坑蒙拐骗,贪污受贿,走私行窃,杀人越货,等等,只要有利可图,只要物欲得以满足,便肆无忌惮,不以为耻;甚至暴利之下,铤而走险,无恶不作。如此种种,严重败坏了我国的社会风气。而儒家道德文化强调“知耻”,孔子提倡为人要“行己有耻”。(《论语·子路》)孟子则从人性上强调人皆有羞恶之心,“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下》)“义”就是要有所不为,不做那些会使自己蒙受耻辱的事。这就是说,我们要懂得道德的是非善恶,在自己心中立起一杆秤,以自己的道德良心为秤砣。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目前的社会风气,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弘扬儒家的良心道德,唤起人们的道德意识,教育人们突破“值与不值”的狭隘功利眼界,在谋取利益之时,为自己树起一个道德标准,行已有耻,有所不为。
关键词: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培养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应遵循和践行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的总和。与其他职业相比,具有示范性强、自觉性高、影响广等特点,这也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的特殊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因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显著提高,相反,一系列道德问题逐渐显现。青年教师处于年龄的黄金阶段,身体强健,思想活跃,知识面广,创造能力强,是教育界的中坚力量,在整个教师队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新时期如何加强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升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就成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和信息日益多元化,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其中,师德教育引导的滞后性,导致部分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如下:
(一)部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意识薄弱。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指教师对教育劳动中客观存在的道德规范的反映与认识,包括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和职业道德实践动力的内化等。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形成道德观念,并通过自身道德行为的具体实践培养道德判断能力,直至把这些感性认识内化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并在日常的教育当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当下,一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职业道德意识淡薄。他们不热爱工作,对工作有倦怠感,课堂上不关心学生的主体地位,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课后不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一心只想赚钱谋利。大学生正处在社会道德形成的关键期,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青年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关系到能否区分真正道德上的善恶美丑,能否对道德行为作出正确评价,否则,就难以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认知,进而改变学生错误的道德观念[1]。因此,强化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就需要进一步内化职业道德认识,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榜样。
(二)部分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薄弱。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从业者应该对这一职业的责任意识、责任情感和责任信念有清晰的认识,并逐渐使教师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对教师而言,责任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有了责任心才能把自己的生命与别人的生命联系起来,有了责任心才能拥有不断进步的动力,才能拥有勤奋工作的热情,才能有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然而,青年教师责任意识薄弱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些青年教师下了课就迅速离开教室,根本没有责任意识,不去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有些青年教师在课余时间办补习班,正常的课堂却草草了事,讲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稍难的知识放到自己办的补习班上讲,这就造成班里学生必须报名参加补习班,不报补习班学习就跟不上的怪现象;还有的青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做生意,一心盘算着怎么赢利,上课则有口无心、照本宣科,甚至直接念讲稿。
(三)部分青年教师合作意识淡薄。青年教师大部分为80后,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他们比较缺乏合作意识。但是,教育教学活动不是一个人的事业,它需要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树立“谦虚谨慎、团结合作”的育人意识,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尊重,有意识地维护教师群体的威信,特别是在学生中的威信。当前有一些青年教师合作意识淡薄,工作中只考虑个人得失,不关心集体,不主动维护班级和学校荣誉。殊不知,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要在具体的活动中寻找合作对象,努力培养分工合作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协作能力,促进整个教师团队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部分青年教师奉献意识淡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并在一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身体力行,为教育事业奉献出毕生精力。教师的奉献精神可以理解为一种信念、态度、决心和行动,为了学生的利益,把所有的精力奉献给学生。奉献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当代教师劳动的本质特征。然而,当前部分青年教师的奉献精神薄弱,他们只把教育教学活动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时时刻刻想到的是个人的蝇头小利。教育本来就是一条清苦的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在平凡的工作中升华灵魂,实现自我价值。
二、青年教师道德人格水平下滑的原因
(一)受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绝大部分青年教师为80后,他们成长在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特殊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打开了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门,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条件得以改善,另一方面,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给我们的思想文化带来新的挑战。尽管我们党和政府以鲜明的态度和有效的策略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但在局部范围内,这种思想仍然对我们教师的道德状况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和行为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2]。
(二)个人物欲主义的膨胀。“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极端个人物欲的膨胀。部分青年教师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在他们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于是,为了追逐个人利益做出不道德或者不理智的举动。诚然,部分青年教师个人物欲的膨胀与教师工资长期较低有关,但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方法不当也是部分青年教师错误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一些学校的管理者长期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依据,对教师进行金钱奖励,这种奖励手段“实际上是在引导教师将自己的工作价值取向向着纯商品化的价值取向转化”[4]。正如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富翁被困洪水之中,眼看就要被洪水卷走,一渔夫前去营救。在富翁的加价声中,渔夫的船速不快反慢,富翁最终葬送在湍急的洪水中。
(三)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放松。道德建设力度不够,这是造成我国部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因素之一。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队伍得以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会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四)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在某些方面稍显滞后,这也是当下部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强制力无从体现,直接导致了对教师的行为缺乏约束力,加上依靠社会舆论的导向问题和传统道德思想的逐渐消失,所以部分青年教师出现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实现不仅需要道德规范的力量,更需要职业规章制度强有力的保障。
三、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塑造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自身品德修养的内在要求,是教师健全人格的体现,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支撑之一。因此,作为青年教师,要特别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要特别重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要具备学高身正的职业道德和教书育人的强烈的社会使命感[5]。
(一)加强制度保障和监督。教师职业道德的塑造必须要有各方面制度的保障和监督。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度完善,培养和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纪可纲。1.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塑造的激励制度。目前,教师激励制度存在手段单一的弊端,主要采用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教师不仅仅对物质有所求,还有更多精神层面的需求希望得到满足。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政府、学校要积极地完善各种激励制度,通过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同时培养教师的自我激励意识,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2.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既复杂又漫长的工程,只重视学生考试分数和学校升学率最终会导致教育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国家应改革目前单一、机械的教育评价制度,这样才能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6]。另外,学生评教评学活动也是教育评价机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就需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健全学生评教评学的制度,通过学生意见间接提高教师道德修养。3.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随着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有没有职业道德,教师师德的高低已经不单是一个德行问题,其中还包含着相当的法制成分。我们在教师道德建设中制定相关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学校可以成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小组,负责教师职业道德的检查评估和组织落实工作,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监督信箱,鼓励学生对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监督,督促教师完善道德修养,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教师进行相应的惩处。
(二)注重信息媒体对教师职业道德塑造的导向作用。随着信息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热点话题日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大众对各类社会事件愈发敏感。尤其在教育界,每个令人寒心的道德失范事件的曝光都会引起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质疑。“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引导舆论,至关重要”[7]。大众传媒对教师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教师道德建设的成败,管理部门应加强规范社会舆论和对信息媒介的正确导向,加强宣传主旋律,注意正面信息的引导,这对建设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有着方向性的作用。因此,教育部门应当建立有针对性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媒体的导向作用,创新活动载体,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师道德人格塑造活动,树立师德典范,营造重先学优的氛围。
(三)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师德传统。我国是文化积淀深厚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几千年的文化教育传承中凝结出了璀璨生辉的师德传统,在这些优秀品质的引领下,民族文化薪火相传、欣欣向荣。孔子所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是强调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强调了“德”的重要性。类似案例不胜枚举,利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这些丰厚的思想理论资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统道德教育,也是培养青年教师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8]。
(四)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青年教师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健康的心理有可能成为滋生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土壤。一名教师的心理如果出现问题,就会扭曲正确的道德精神价值,对学生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9],作为教师,应当性格和善、积极向上、平等公义,对学生时时刻刻产生良好影响,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起到榜样作用。反之,一些教师的消沉自卑、喜怒无常、郁闷焦躁等负性心理特征则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教学管理部门应当留意教师的心理变化,及时排除心理上暂时出现问题的教师心中的疑虑,出现心理问题的工作者也应当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觉悟,或者积极请求外界的帮助。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教育的力量源于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人格塑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知识的传授。
参考文献:
[1]王帅.“80后”中小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杜光强.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路径厘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3,(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涂兵,余志伦.教理不当是教师不良物欲的重要成因[J].教师教育研究,2014,(5).
[5]曾艳.论教师的道德人格及其塑造[J].怀化学院学报,2003,(6).
[6]孙杰远.当代教师道德养成特征与发展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5).
[7]邢贲思.科学发展观读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8]何承荣.经济全球化对教师道德人格的冲击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3,(3).
关键词:网络;高校德育;自媒体;舆论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92-03
网络作为时代与科技发展的产物,充斥着高校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高校德育工作亦利亦弊。一方面,网络的互动性、开放性以及共享性对于提升大学生民主独立意识、丰富高校德育内容、创新高校德育手段起着推动作用[1];另一方面,网络这一缺乏法律道德约束的 “无他律、无认证、无界限”的三无放纵环境正在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身心健康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难度。
一、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大学生德育现状
网络对高校开展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觑,但是其带给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视,应当引起高校教育者以及大学生自身的高度关注:
1.网络引发校园学术信任危机
如今,大学生网络作弊、网络侵权、论文造假等问题不绝于耳,网络的便捷性及其资源的共享性无疑为大学生的这些不正当行为提供了渠道。此类学术腐败现象有损校园学术氛围的纯洁性,引起了社会对于高校教育质量的质疑,造成了高校学术信任缺失。此外,调查表明,当今高等学府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大量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每年受处分、被退学的大学生有80%左右就是因为沉迷网络游戏、醉心于所谓“电子竞技”而荒废学业[2]。由于缺乏正确使用网络的认知,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仍沉醉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而无法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挂科、缺勤、造假以及抄袭等现象使得校园学术氛围日渐淡化。
2.网络诱发大学生身心健康毒瘤
随着全球“网络高速公路”的建设,网络迅速普及,网络的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虚拟而又自由的环境,在此环境中,大学生可以消除身份、等级等一切差异,寻求心理上的满足感。据《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 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方面的困扰。大学阶段的学生处在心理成长的过渡期,乐此不疲地沉迷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仅危害身体健康,也极易脱离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和正常学习活动,久而久之会形成人际交流障碍、责任感缺失,影响心理定位以及人格塑造。
3.网络造成大学生道德观念下滑
校园网络犯罪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一些大学生以营利为目的,窃取网上用户的个人资料及账户信息,对网站进行蓄意破坏,恶意散播违法信息,进行网络犯罪活动,给校园安全甚至是社会安全带来了不稳定因素。网络缺乏道德约束力的“无他律”环境和现实法律管制督察的欠缺为大学生摆脱现实生活主流价值观的束缚提供了条件,使其道德观念行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4.网络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偏颇
大学生的道德结构处在不断吸纳、变化和发展中,网络中文化的多元性、无政府性恰恰迎合了其追求所谓自由、平等及自我的心理,但其中一些与传统主流思想相悖的消极思想极易造成大学生道德结构失衡,影响其情感认知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形成。网络世界缺少法律道德的约束,信息繁多,复杂违法、反道德的信息遍布,心智仍处于塑形期的大学生难以甄别信息的是非,从而极易受到道德侵蚀而错误行事,形成偏颇甚至是错误的人生价值观。
二、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要求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是否符合当前经济社会的要求,则依赖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养要求。因此,从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需求入手,才能明晰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以及大学生培养自身思想素质提供方向,解决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问题。
1.思想道德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任务繁重”。在推进全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流下,企业对于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是企业招聘人才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个人的思想道德是一个人素质的“灵魂”。企业之所以如此强调思想道德的原因在于,人才的思想道德情况决定着整个企业的根基,决定着企业发展前行的远近。有关数据表明,超过50%的用人单位对应聘大学生的诚信、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等思想道德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注重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必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良性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17-03
所谓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自身知识和能力参与社会工作和服务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确保大学生在实践中成才。大学生社会实践应该从学生的自发参与向有计划、有组织的良性运行机制发展,促进社会实践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本文试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广西师范学院万秀村实践基地为例,对建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以促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深入、持久、良性运行。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单一,不够稳定
部分高校仍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也有的是实践基地少,或一年换一个地方,或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凭借关系去联系实践单位。开展的活动往往根据某个号召或某个特定的节日、某个主题开展,缺乏长远的计划,活动没有持续性;一次活动在这个场所,第二次活动又换了另外一个场所。所以出现太分散性、不好管理、监督和形成效应,未能将这个活动场所形成社会实践活动转化成实习、就业的基地。
(二)活动缺乏调研、监控、评估、奖惩等管理
当前部分高校在社会实践管理上仍采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没有根据学校的优势、学生的专业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来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事先没有做好充分的调研,不能知道自身优势和对方需要,没有进行很好的培训和准备。在活动过程中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监控、调整。活动结束后没有认真总结,只为活动而活动。
(三)专业水平有限。服务质量不高,层次水平低
由于活动多是学生自主去联系开展,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往往会出现因知识和能力有限,开展的活动质量不高。多是做一些帮老人和社区扫扫地、擦擦玻璃等简单的体力服务活动,活动范围比较窄,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比较低,没有真正做到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没有做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相互联系起来。
(四)活动影响小,缺乏社会各方支持,成效不够显著
1.学校对学生的活动支持不到位,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总体布局、规划,没有落实充足的经费保障,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不大,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不够明显。
2.学生对自身活动的重视不到位,没有将活动提升到提高自身的专业和能力等素质来看。
3.社会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单位和社区没有提供很好的实践平台。
(五)制度保障缺乏,制约了活动的健康运行
目前部分高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与日俱增,但机构设置缺乏创新和改进,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方法老套、单一,缺乏灵活性,对于实践活动的审核评估体系没有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而进行改革。从社会到学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给予社会实践予以保障。社会实践没有制度机制作保障,社会实践就难以正常健康运转。
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的具体做法
本文以广西师范学院万秀村实习实践基地为例,尝试探索一条良性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2006年万秀村被确定为广西师范学院实习实践基地。该村常住人口4000多人,流动人口50000多人,是南宁最大的一个城中村。政法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和谐成长路,实践万人行”的社会实践服务指导思想,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和谐发展,建立了万秀村实践实习服务基地。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以下简称政法学院)积极组织专业务实的志愿者服务团队推进万秀社区管理、服务农民工子女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验、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助残等各方面工作。自2006年建立基地以来,政法学院发挥高校教师教育资源优势,带领大学生志愿力量,努力携手万秀村民,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共同营建“和谐新万秀”的好局面,不断解放思想,逐步形成社会实践“五化”良性运行发展机制,即已经形成基地化、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制度化的良性运行发展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基地化建设
基地化建设是巩固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社会实践开展20多年的经验表明:没有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无从进行;没有稳定的合适的基地,社会实践活动也难以收到实效;社会实践基地已成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平台,成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系统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势在必行。针对万秀村农民工子女在学业成绩、城市融入、教育公平等问题,政法学院依托社区和中小学建立了三个主要阵地。在充分借助街道社区居委会力量,结合学院社会工作、法律、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特色,建成“广西师范学院实习实践基地”,为社区提供包括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志愿服务;在星星学校成立了“服务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雏鹰飞翔”流动儿童辅导站,组织专门的志愿者队伍进行学业辅导、团队训练、兴趣辅导等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增强自信,融入城市、融入社区。为提高农民工未成年人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在当地努力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验基地”,确保了活动长期、稳定地开展。
(二)展开项目化志愿服务
项目化志愿服务是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的有效做法。项目主要分为引进项目和自主项目,要努力争取校内外支持,引导项目支持,学校自身也要设立项目为活动提供支持。活动开展前对万秀村采取多种方式深入调研,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对症下药。通过招标的方式,结合对方需要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情况,确定可行的服务项目。万秀村属于混合型村居的城中村,其主要经济来源是出租业,外来人口在繁荣出租业的同时,也把管理软肋暴露出来:治安问题依然严峻,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村内集贸市场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存在诸多问题等等。政法学院与万秀村村委及村内几所中小学校联合,于2006年开始开展了协助社区管理,区清洁工程管理项目,万秀村流动人口统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调研,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与发展调研项目,“广西师范学院课业素质拓展辅导”项目等,每个项目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估,总结交流经验,为下一个项目奠定基地。
(三)促进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是提升志愿服务活动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政法学院将万秀村需要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色相结合。政法学院有一支由专业指导教师、专业志愿者、社区指导老师组成的队伍,形成“专业教导老师+专业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指导”相结合的活动服务指导团队。这些教师在万秀村开展多项课题研究,比如开展《南宁城市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城市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等。政法学院志愿者招募始终遵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从学校多个专业中择优选拔优秀人才,结合专业特色和项目需求参与到相符合的各类活动项目中。比如: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通过个案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等开展社会管理项目,提供了流动人口的管理、助残、心理辅导、走进老年人的生活、“构建和谐社区情暖夕阳红”,开展“你棒,我棒,他棒,大家一起棒”等服务。法学专业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协助城管开展“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社区”活动;师范生为中小学生提供课业辅导、心理咨询等服务,如发掘青少年潜力,培养综合素质,开展阳光教育,关爱单亲家庭孩子等。从而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使得志愿服团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发挥了专业优势,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质量,使得活动得到深入开展。
(四)加速社会化运作
社会化是多方联运,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扶。通过争取政府部门支持,与企业合作开展活动,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组织和经济方面保障,提高活动的影响力,使活动形成多方联动之合力。政法学院积极申报团区委、政府项目,积极参与各方合作。2011年争取到了团区委“成长家园――关爱农民工子女”之“课业实践素质”辅导项目,与西乡塘区政府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区项目,实施学校老师在万秀村科研项目等。活动还得到了相关单位和媒体的宣传。如在服务活动中得到《广西日报》、《南国早报》等的宣传报道,扩大了社会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关注活动。社会化使社会活动形成一个多方联通的作用,为活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五)实现制度规范化
制度规范化是保障活动顺利开展的一项长效机制。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要想取得成效,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服务活动,服务一两次很容易做到,但长期坚持下去必须有一项制度作为保障。政法学院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如《社会实践管理制度》、《综合素质测评细则》、《校外辅导员管理制度》、《农民工子女服务活动章程》及相关经费审批制度。为保证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学院与志愿者签订协议,并明确奖惩制度。
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的成效
(一)志愿者受到教育,长了才干,作出了贡献
活动开展6年来,近2000多人次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通过搭建万秀平台、各方参与的工作模式,志愿者在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同时也达到了净化心灵、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深化了志愿服务理念,扩展了志愿服务的外延。在活动中做到了“助人自助”,在提供服务帮助别人的同时自身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提升。多名同学被学校评为优秀青年志愿者,陈思同学获得“广西南宁首届优秀青年志愿者”。《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与发展调研》论文获得2011年中国挑战杯三等奖。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以万秀村调研项目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撰写了论文,找到社区服务相关工作。
(二)课题的学术研究,提高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在活动中,专业教师所开展的课题研究为万秀村的发展,找出了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参考。通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提升进行了实验,并得出了相关数据,为今后万秀和其他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三)建立了一项长期的服务机制,成立了创先争优服务基地
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该项志愿活动变成了一项常规服务活动,并以基地的形式固定下来,2010年开始,我院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万秀村建立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基地,双方合作开展党员志愿活动,将万秀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四)社会实践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政法学院万秀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来,注重发掘典型,深入报道,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在校内媒体进行跟踪报道,提高了院内同学的志愿服务热情。活动也备受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广西新桂网等社会媒体的关注和多次报道,扩大了社会影响力,让社会都来关注城中村的建设和发展。
(五)受服务的社区和中小学生得到收获
经过几年的志愿服务,万秀村社区教育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家庭教育功能得到强化,学校教学主渠道教育功能突现;服务过的中小学生慢慢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文明行为习惯,他们的道德意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得到明显加强;学习有改善,学习困难学生有明显下降,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干预与调适,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提高班主任岗位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切实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任课教师的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本校教育教学水平。
二、培训目标:
1、通过培训,帮助班主任明确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2、学习先进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掌握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水平,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进一步明确班主任的责任和义务,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的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
三、 培训措施:
1、构建班主任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抓住"选拔、培训、激励"这三个环节,继续组织定期学习、现场观摩和考察研讨、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新老班主任结对子等活动。本学年还推行优秀班主任主题队会的评比活动。
2、实现“两个”转变。
(1)、思想观念的转变。采取各种形式从培训的意义、目的、形式、任务等方面进行宣传,使教师加深了对校本培训工作的理解,明确了校本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切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提高教师校本教研的水平。使教师在观念上发生转变,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观念,建立“人人学习,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以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2)、育人观念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育人观念也应随之转变。在校本培训工作中,要把教育观念的转变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通过组织班主任听德育讲座;开展班主任专题论坛等,让班主任的育人观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做到“三个”结合。
(1)、校本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开展校本培训中注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立足本校,以班主任为主体,有计划、有目的、针对性地对班主任进行培训。首先把结对子,同伴互助,小组学习作为培训的重要形式,把年级组作为校本培训的最基层的单位,以班务管理能力为中心,培训内容的重点是提高班主任德育能力和管理艺术。
(2)、校本培训与教育科研相结合,以研促训。做到“两结合”:学习理论与育人实践相结合,指导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三落实”:落实主题,落实人员,落实时间。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
(3)、校本培训与专家引领相结合。通过请专家、名师到校指点,到外校到外校拜师学习等方法,借助外界力量搞好校本培训。主要形式有:一是请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二是请专家进校指导;三是走出校门拜师。
3、加强“三项管理”。
(1)、抓好组织管理。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