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2 09:11: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镇自然资源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自然资源基本情况
1、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量少。按储量计算,我国矿产资源量居世界第三,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居世界第一,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四,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说明我国是个自然资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从而使得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值在世界上处于低水平。目前我国矿产、水资源、森林、耕地、草地、石油、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28%、14%、32%、32%、12%、5%。由此可见,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水平却比较低。
2、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大,利用配置不甚合理。自然资源具有地域分布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生物、气候、地理、地质分异的复合造成的。我国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水资源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耕地资源是平原和盆地多,丘陵和山地少,东部多西部少;区域水土资源配比是北方土多水少,南方水多土少。水能集中分布在川、黔、桂、滇、藏5省区,西南可开发水能占全国的76.9%,华北只占全国的1.2%,华东也只有3.6%。矿产资源的基本分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的山地丘陵地带逐渐减少;而我国重工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这一大经济带中除了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外,其他资源特别是能源、原材料严重不足。
3、自然资源开发难度大,浪费严重。自然资源开发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质量状况以及开采条件。我国资源质量差别悬殊,低质资源比重大。全部耕地中低产田占2/3左右,其中大部分属风沙干旱、盐碱、涝洼、红壤等地;在天然草场中,高中低产面积基本上占1/3;我国矿产大多属贫矿,而且共生、伴生资源多,全国铁矿有95%以上为贫矿,铜矿品位低于1%的约占2/3,磷矿和铜矿中贫矿占19%。而且我国一些特别大型矿床多为共生或伴生的综合性矿床,共生、伴生矿存在难分选、难冶炼、难分离等技术难题。由于开发难度大,加上管理水平低,生产技术、设备落后,致使资源浪费严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50%,大部分乡镇企业资源回收率不到30%。
4、呆滞资源多,开发投资大。我国荒地0.33亿平方千米中,有多达0.23亿平方千米处在边远地区、盐碱地、沼泽地、干旱地和沿海滩涂;草地资源27%属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型;森林中有15亿立方米为病腐、风倒、枯损,或是分布于江河上游,或是处于深山峡谷地带;海洋资源中“争执”面积较大,渔业和石油勘探难于进行;水能富积区多交通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区。矿产资源有不少分布在地理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很难保证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其中煤炭资源近期不能利用的占40%以上,铁矿和铜矿中长期不能利用的分别占35%和40%,铂矿93.5%分布在甘肃、云南、四川的边缘地区,铬铁矿资源少,探明储量又主要分布在等交通不便之处。上述资源要开发利用,必须进行大量投资,如若同一般的资源开发比,其总投资要高出7~8倍。
二、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接近承载极限。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要角度来看,自然资源从总量上接近承载极限甚至走向枯竭。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成长阶段,工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将会不断增长。在能源方面,如按目前制定的发展目标计算,到2020年,除煤炭、钨、钼、稀土和某些非金属矿外,大部分主要矿产将缺乏必要的储量保证。工业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也面临严峻的危机。工业及城乡的发展与用地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面表现为工业化发展必然导致用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工业用地浪费导致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加剧。
2、使用上存在大量浪费。我国的自然资源不仅人均占有量不高,而且在开发使用上还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这就加剧了我国自然资源稀缺的程度。首先,我国能源资源浪费极其严重。据《世界资源》报道,在世界10个经济大国中,每生产一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我国最高,分别是法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目前世界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先进指标已超过50%,而我国仅在26%左右;其次,对矿产资源而言,因“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等造成资源回收率很低和优质矿产劣用现象,全国矿产开发利用率仅有33%~50%。在资源利用方面,因忽视综合勘探、综合开发、综合利用而导致采主弃副或采副弃主,综合矿单一开发利用等浪费现象;最后,我国工业用水的浪费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位产品耗水量大,如生产1吨钢需补充新水30~260吨,而美国和日本仅用6~8吨;炼一吨原油平均耗水量为1吨,而国外仅0.5吨;二是水的重复利用率低,发达国家的工业用水重复率一般在60%~80%,而我国仅在20%~40%。
3、开发利用环境严重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已成为世界性灾害,给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多方面的危害,我国也属于多灾害的国家之一。20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千米,还有大面积的土地遭受风沙灾害。20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中期,我国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增加1,560平方公里。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末,沙漠化土地每年增加2,100平方千米。据测定,黄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约4,000万吨,相当于每年全国生产的化肥总量,黄河每年挟带的泥沙量高达16亿吨,其中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道。采矿业对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
三、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1、加强对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不少自然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如矿产资源中的共生矿、伴生矿,只有通过综合开发、综合加工,才能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做到尽其所用。如果单一开发、单一加工,就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资源综合利用要紧紧围绕经济工作的中心来开展。一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通过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要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通过资源综合利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三是紧紧围绕实施可持续增长发展战略,通过资源综合利用治理污染,改善环境。
2、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运用经济手段控制和调节资源的稀缺程度。坚决消除自然资源无价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进一步理顺价格体系,使资源价格反映资源价值和市场供需的变动关系。对水、电、煤、油等产品采取灵活的定价机制,以诱导企业进行节约使用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进而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源的良性效果。实现资源产业化、对其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清查,建立核算体制,加强管理。把资源产业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变资源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抑制资源需求过热势头,把资源产业的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的基础。
开征资源补偿税和污染税。自然资源是国家财产,国家通过征收资源补偿税和污染税来保护自然资源,使其不受或少受损失是履行财产权的具体表现,也是资源有偿使用的具体体现。开征资源补偿税和污染税能体现“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谁付款”的原则,有利于资源更新、增值和合理配置,抑制自然资源需求过度膨胀和低效利用,鼓励研究和采用新技术,消减排污量,实行废物利用,控制环境污染。
3、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强化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来实现的。例如,日本1991年10月制定的《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推动了日本玻璃瓶、铝铁罐、废纸等资源的有效回收;1993年实施的《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使日本97%的啤酒瓶和81%的米酒瓶得以回收利用。法律是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法律规定了人们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方面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集中表达了国家和人民当前和长远的利益,为全社会建立了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规范,是一切公民都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我国要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健全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建筑节能、节约石油以及包装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抓紧修订《节约能源法》。建立执法责任制,保证现有法规的有效贯彻实施。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将有力地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通过立法把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回收、处理上升到国民义务的高度。要求企业对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选取、包装材料应用等各个方面引导企业自觉采取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原则的做法。
4、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替代资源。所谓资源替代,就是在生产和消费中,开辟新的替代资源,这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途径。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替代资源的创新也是层出不穷。新能源、新材料、新食物将不断涌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替代资源不胜枚举。例如,钢铁和水泥替代木材,核能、太阳能替代煤能、水能、电能等等。创造出一种丰富廉价的资源替代某种相当稀缺、昂贵的资源,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一是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二是可以缓解对稀缺资源的需求,延长可供持续利用的时间;三是可以及时满足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保障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深化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资源管理职能。建立综合协调机构,对各门类资源管理与资源调查、勘测和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以及资源管理与环境管理、防灾减灾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协调。建立内外结合的资源监督机制,加强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资源监督工作,监察与督导并重。同时,把对资源管理和资源产业活动的社会监督力量组织起来,形成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双层监督机制。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国家的政策、法令、规定、标准和规划的要求,对破坏、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加以控制、协调,保护资源,改善环境。资源监督是资源管理部门最重要的职能,资源保护目标、各种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案、各种资源法规和要求,都要依靠监督推动实现。同时,在监督中不断完善资源管理。
6、提高全社会自然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如采用报告会、现场参观、电影、电视、广播和教科书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使人们树立自然资源的价值观念和新的消费观念,把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维护人类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道德准则,在全社会大力开展资源环境道德教育,使其转化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委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各位领导:
现将**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2019年1月1日《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以来,我局结合自身职责,认真厘清思路,把土壤污染防治同耕地保护、土地征收、建设用地供应、城镇建设规划实施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融入到自然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严守耕地红线,严防土壤污染。
一、实行分类管理,强化耕地质量保护
保护耕地是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保护耕地重在保护耕地的种植条件,保护土壤不受污染。我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一是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按照耕地保护任务,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以责任书的形式明确各级保护责任,对全县116.7611万亩耕地(其中永久基本农田97.6万亩)实行最严格的保护。2019年,县政府与乡镇、街道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18份、乡镇、街道与村级签订责任书222份。
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落实情况、打击违法占地和非法采矿行为、闲置土地清理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并实行奖惩,确保资源红线不被逾越。
三是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把对耕地保护的宣传作为“4·22”地球日、“6·25”土地日、“8·29”测绘法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的主要宣传内容,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开展自然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同时,在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设立了240处保护标识,埋设了1140根界桩。
四是强化部门联动,实行分类管理。我局会同相关部门完成了耕地环境质量划分工作,其中优先保护类耕地115.8764万亩,占比99.24%,安全利用类耕地0.8847亩,占比0.76%。建立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分类清单,其中详查单元内包含15个优先保护类I、352个安全利用类II,土壤污染物均为镉;详查单元外包括18个优先保护类I1和3个优先保护类I2, 土壤污染物为镉。
二、坚持用地准入制度,从源头管控污染源
为认真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实行)》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按照《2020年合肥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点》的部署,结合本部门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职责,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规范建设用地准入范围和条件,对污染行业用地严格把关,特别是对554.01平方公里的生态红线内项目用地,实施最严格的管控,必须完全达到环境保护要求。县生态环境分局和农业农村局都是县土委会、规委会成员单位,全县所有项目用地都必须经土委会、规委会研究,实行集体决策,共同把关,用地准入管理信息沟通机制顺畅,凡界定属于潜在污染行业的建设用地申请,一律不予办理供地手续;对在土地开发利用前,涉及用地性质变为住宅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用途的,对原场地未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不得开发利用,确保人居土壤环境质量。2019年以来,我局通过招拍挂向社会供应土地70宗,其中工业用地42宗2558.31亩,经营性用地28宗1286.81亩,全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无污染土壤项目。
三、合理布局,科学防控
1.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和重点行业用地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实现调查成果共享,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相关土壤数据信息,科学规划相关行业企业选址布局,禁止在水源地保护区、居民区、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周边地区新建化工、冶炼等行业企业。严把土地征收关,严格管控建设用地受污染地块的开发利用,对已经污染的地块实行科学规划,严格落实管控措施。我县化工企业****化工有限公司经县政府批准土地收储,收储面积447亩,该地块疑似污染,我局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展开调查,确定聚氯车间和精炼铜泵车间存在土壤污染。为防止污染扩散,加强风险管控,县政府要求由所在的****街道办事处具体落实该储备地块的土壤污染防治和风险防控工作,所需资金由县财政从土地储备资金中安排拨付,同时要求我局和相关部门加强联动监管,确保土壤环境安全。
2.加强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生产矿山、尾矿库的土壤环境治理。**县已实施国家级合肥县环**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片区项目)和**县北郊矿区废弃矿山治理修复项目等约14个生态修复项目,投入治理资金2亿多元,累计恢复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约5平方公里;环****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计划投资20.34亿元,计划于2024年底前全面完成**县域范围内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县现有生产矿山6座,主要生产水泥用灰岩、铁矿石、冶金(镁)用白云岩;尾矿库4座,现状全部为停排尾矿库。矿山每年采取人工取样和委托第三方检测单位对矿山、尾矿库土壤、地下水进行检测,确保采矿区、尾矿库土壤安全。
四、强化动态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我县水资源总量为3.54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2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18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一半,水资源相对紧缺。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趋突出。近年来,全县各级非常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水资源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管理内容逐步扩展,管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水资源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执行不到位;二是取水许可管理不到位,违法取水行为依然存在;三是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措施实施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四是水资源费征收不到位,个别用水大户不能及时按标准缴纳水资源费,影响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各乡镇、有关工作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开展水资源管理专项整治工作,规范水资源管理秩序,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以建立良好的水资源管理秩序、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通过依法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各项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全面规范水资源管理秩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二)主要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整顿和规范水资源管理秩序,切实做到取水必须经过许可,用水必须严格计量,必须依法缴纳水资源费,违法取水必须依法处罚,为在全县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打下良好基础。
(三)工作重点
1、取水用水管理方面: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水资源论证的;主要供水水源管理单位执行水资源调度指令不到位的;未经取水许可擅自凿井或违法建设取水工程设施的;未办理取水许可证、未安装取水计量设施违法取水的,及取水计量设施不合格或运行不正常的;供、需水单位违规计量、违规收取水费,扰乱水市场秩序的。2、水资源费征缴管理方面:拒缴、拖缴、欠缴水资源费,或虚报瞒报、不按实际取水量足额缴纳的;应征未征或未足额征收的;不按标准征收、擅自提高或降低征收标准的;水资源费征收未使用专用票据的;其它违反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规定的。
三、时间安排
本次专项整治工作自年月下旬开始,至年月底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
成立县水资源管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县电视台对整治行动进行专题报道;设立公开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发动群众举报监督非法取水用水行为。
(二)全面排查阶段
县政府成立工作组,对全县取用水户的所有取水口和自备井,采取进厂到户的方式进行拉网式排查,对违法取用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整改。
(三)集中整治阶段
对符合取水条件需补办手续或补缴水资源费的,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在规定时限内办结;拒绝接受检查,隐瞒取水实情,情节严重的,依法从重处罚;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四)总结阶段
各相关单位对专项行动进行全面总结,提出整改意见和整改措施,并将工作总结于月25日前报县水利局。县水利局对全县整治工作情况汇总后上报市水利局。
四、责任分工县水利局负责整治行动的日常工作协调和组织实施,组织对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和立案查处与督办,并对整治行动进行总结。监察局负责制定专项整治工作效能监察办法,加强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承担职责实施情况进行效能监察。公安局负责对整治行动中遇到的暴力抗法或拒绝、阻碍执行公务的行为进行制止,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和构成犯罪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和追究。发改局负责对取用水建设项目立项进行审核把关。财政局负责按照有关要求继续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的监督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水资源费的专项整治工作。住建局负责协助对城区内违法取水工程的相关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工商局负责提供专项整治行动中涉及的经营单位的名称、法人、地址等有关资料。环保局负责县内工业企业污水达标排放和减排工作,加强工业企业废水处理监督检查,并制定县域内水源保护规划。物价局负责自来水水价的调整工作。各乡镇负责做好对本辖区内所有取水户进行全面排查,并配合工作组对非法取水行为进行依法查处、整治等有关工作。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县水资源管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要严格按照进度安排,协调解决整治行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质保量开展好专项整治各项工作。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2.1.2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2.1.3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2.1.4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5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2.2.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2.2.3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2.2.5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3.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3.2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首先,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hm2。到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
其次,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主要表现在:(1)农业和城市缺水严重。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2)水涝灾害严重。90年代成灾面积已经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3)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3.3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为26.8万t,预计2000年将达30万t,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为污染,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陡坡毁坡毁草等,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和"局部有所改造、整体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4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4.1.1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4.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4.1.3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4.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
4.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及时推广应用。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4.4.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4.4.2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4.4.3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4.5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5结束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迈向2010年的世界农[C]·第27届国际会议(年会)论文集,1993.11
(3)中国农用土地资源十年变化分析评价[M]·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7:41-46
[关键词] 农村水资源 污染 可持续
一、现有农村水资源的污染状况
水资源,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地球水圈内的水量的总和。包括已经被人类控制利用的可供发电、航运、灌溉、养殖、给水等多种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井、湖泊、港湾和江河等。水资源是每个国家发展经济所必不可缺的重要资源,是人类及一切生物所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
1.工农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陕西省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匮乏的省份,位于内陆腹地,大陆性气候,平均每年降水量仅为680毫米。陕西的人均水资源为1332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
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所以我国用水量最多的地方就是广大农村,但是近年来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也在逐年增加。而且随着陕西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大部分水资源的利用重点将转移到工业等非农部门,进一步降低了农村可用水量,加剧了工农用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了水资源利用中的供需矛盾。
2.农村水污染
由于现代农业中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和无节制使用,形成硝酸盐,直接破坏了当地的水资源,尤其是对农村应用水的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其次,农村中的生活污水、牲畜和人的排泄物等都不经处理就随便排入水中,容易使水体面临遭受寄生虫的危险;最后,由于地方政府大力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湖、江中,直接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从而更加剧了农村水资源的污染。水体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利用中的供需矛盾,而且还威胁到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的安全和农业生产。
二、环境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片面的发展理念
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一切以经济发展为前提,遵循先污染后治理的方针。所以有些地方的官员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片面增长,对于某些污染严重、排污不达标的乡镇企业,一路大开绿灯,不仅不处理反而还给予保护。
正是由于这种片面的发展理念,把工业发展与环境发展相隔离,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协调性、工业发展与生态发展的统筹性,不仅污染了水资源,从长期来看还遏制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信息透明程度低
我国对于环境信息和水资源信息的透明度存在着不少缺陷,公开程度依然不高。政府掌握了公开信息的主导权,从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角度来决定是否公开政府信息,影响了公众对政府信息的了解和执行。尤其是那种排污超标的企业,由于拥有政府的支持和维护,没有公开企业的排污信息,不仅加速了该地区水资源的恶化,也使受害人得不到任何有效赔偿。
3.农民本身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我国对于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法律规定太过抽象,没有具体规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具体程序。尤其是在与水资源有关的公共决策中,农民就更是缺乏有效参与的合法途径和程序。正是由于保护农民权益的合法规定太少,其合法权益就更容易受到其他强势利益的侵蚀和损害。
由于农民普遍文化程度偏低,不能形成有效的民间保护机构。当他们在面对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的时候,只能束手无策,或是零散地寻求政府的帮助,而没办法寻求合法途径正确快速地解决问题,而这些弱势群体本应该获得的赔偿,也可能在强势的企业主面前无法实现,农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三、保护水资源的对策
1.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力度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力度,保护湖泊、江河等自然资源,把工业污水的排污标准纳入法律范畴,从法律层面保护水资源。研究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提高污水处理质量,从而有效地解决农村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再利用率,形成再生水合理利用系统。建立科学的灌溉系统,合理利用农药化肥,降低对农村水资源的污染。
2.政府的扶持
政府应从财政、技术方面加大对农村水资源保护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节水效果。由于我国农村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模式,大多数农民普遍都难以承受滴灌、喷灌和管道灌溉等高成本投入的灌溉技术,政府应在节水灌溉工程、节水灌溉技术、节水高产抗旱品种技术和节水高产耕作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扩大对农村水资源保护的技术支持。
3.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农村的工农产业布局,加大乡镇工业技术改造,限制高耗水高排放的工业发展,压缩用水效率低的产业,淘汰技术落后、排污量大、用水量高的产业。加大对低耗能的技术的研究开发,降低耗能量高、耗水量高的传统加工业在乡镇企业中比例。优化农业的种植结构,调整农作物的布局,发展高产节水农业。尤其是在水资源相对不足的陕西地区, 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雨养旱作农业。
4.联合运用地表水和地下水
提高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转化和循环利用,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通过衬砌等方式改造原有渠道,或是直接将渠道改为管道的输水形式,可大大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系数。
5.培养农民的节水意识
培养农民的节水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保护水资源的一种有效措施。同时政府应加强宣传力度,在城镇普及节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保护水资源的活动中。
四、结语
正是由于陕西省的水资源严重匮乏且污染严重,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也将势在必行。可以说,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很大程度决定了陕西的经济发展前景。农业是国家之本,对农业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更是不可忽视,一定要加强对农村的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重视,提高对农村水资源的利用率,因地制宜地发展科学灌溉系统,有效地解决现阶段农村水资源所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于志勇.农村水资源利用中的矛盾分析[J].甘肃农业,2005(6):34-35..
[2]任海波.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水污染防治措施研究[J].科技资讯,2008(18):109.
[3]范志辉,陈颖.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03):280-281.
[4]刘帅.天津市农村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J].海河水利,2006(6):16-18.
关键词:农村地区;资产管理;资源利用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主要包含资源性资产和非资源性资产两大类。农村地区资源性资产占绝大部分,主要包括耕地、山、泉、河流等,其中耕地包含家庭承包耕地、专业承包耕地、未发包耕地、废弃项目占地及坡地等。对农村地区资产的有效管理及高质量利用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管理农村地区的基础。社会及时代的进步要求必须更高质量地开发与利用农村资源,但当前仍存在土地产权界限不明晰、经营规模不断减少、监管不到位、资源闲置、资源争议等问题[1]。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针对如何有效加强农村资产管理和资源利用展开讨论。
1农村资产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1制度层面当前农村资产管理在制度层面存在疏漏,部分农村资产存在浪费现象。科学且高效的管理制度是集体资产有效管理的基础,但根据当前集体资产管理状态而言,需要不断完善具有约束性的管理制度。不少地方存在资产所有权争议及使用权争议,农村建设受到阻碍[2]。此外,一些农村资产当前处于闲置状态,此类资源持续浪费,必须依靠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对闲置资产的归属问题进行决断,终止农民间不必要的矛盾,为构建和谐农村打下基础。1.1.2人员层面当前农村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欠缺,且专业人员不足,导致管理落后,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及高效的管理措施。当前资产管理中相关管理人员和很多农民对农村资产管理缺乏长远性认知,更注重当下的利益,部分管理者往往陷入短期利益中,在对资源储备及资源利用进行判断时更倾向于短期收益投资,缺乏长期管理的认知[3]。资产管理人员在技能及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导致各项资产管理决断仍处于基础阶段,无法对农村资产作出深层次管理,缺乏长远眼光,农村资产无法创造更高的价值。1.1.3管理层面管理层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资产底数不清、部分资产严重流失,这与长期以来农村资产管理的权限、职责划分不清有关[4]。少数村干部用集体资产购入电视、电脑等设备,但在离任后并未将此类资产交出,导致日后清算时出现死账、坏账,账面资产臃肿严重;不少资产已无法正常使用,甚至损毁或丢失,但仍未履行报废手续,在资产资金管理及账目管理方面出现底数不清、账实不符、资产数额偏大等情况。
1.2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许多农村废弃项目占地未有效利用。自2001年起,我国为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摒弃了传统“村村办学”的方式,对邻近学校进行资源合并,虽改变了许多农村小学班级仅个位数学生的状况,但使农村小学教育用地闲置、疏于管理,很多地方学校成为了农民的私人“晒谷场”。还有很多农村为响应上级要求,鼓励农业项目开发,鼓励有志青年、爱乡人士回村投资,形成了无承包期限、无上交义务、无承包合同的“三无”土地专业承包格局,甚至由于农村地区回村办企人士本身与村委会关系交织较深,难以形成制度化管理。1.2.1利用层面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更丰富,但此类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部分土地资源闲置。除土地资源外,劳动力资源也是当前农村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农村居民进城务工,虽满足了城市劳动力需求,但农村地区的建设却逐渐放缓[5]。农村地区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但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资源浪费。1.2.2监管层面当前对农村资源的监管仍存在疏漏,无法全方位、高质量地监控资源收入。例如上报土地面积时,通常由村级政府根据之前的土地面积进行上报,但对于坑塘、草泊等新增且未纳入计算面积的土地未如实上报,而是由村干部自行掌控,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土地资源统计漏洞[6]。上述资源发包大多为村集体自行组织,获得的资金收入不在资金监管中,而是进入了部分利益获取者的个人账户。1.2.3合同层面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仍存在发包合同不合法的情况,随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范围不断扩大,在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的政策要求下,部分村级干部在资源管理过程中为谋私利,私自签订承包合同,且大多为长期合同,例如70年合同甚至百年合同。这种发包合同并不合法,不仅损害了村集体利益,还可能出现历史遗留问题,使村集体上访事件频发。
2造成农村资产资源管理问题的原因
2.1思想因素
思想因素主要体现在管理者思想偏差、对资产资源的重视度不足。不少村干部在管理农村资产和资源上更倾向于形式管理,缺乏长远考虑,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忽视了对各类资源的长远利用[7]。虽然上级已提出了明确要求及相关规定,但思想上的偏差及对资产资源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实际操作时仍无法合理且长远地利用资源。自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起,集体资产逐渐减少,而且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无法高质量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及已拥有的土地资产。因缺乏创新精神,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相比资金管理而言,资产管理和资源管理更困难,也更容易被忽视。
2.2监督因素
监督的疏漏是造成部分农村资源资产无法被有效统一管理的重要因素。农村地区集体资产属于共同财产,是农民辛苦的成果,但一些地方却缺乏固定的台账记录,在资源管理方面缺乏有效凭证,无法及时反映资源变动状况及资产实际情况[8]。管理制度疏漏导致部分资产被无偿占有,在利益驱使下部分干部任人唯亲,擅自出借集体资产,损害了群众利益。例如在出租厂房、鱼塘之类的资产或资源时,由于后期监管不当、合同不完善、连带关系等因素,监管过程中出现“真空”,导致承租方经营粗放化,无法有效保护资产,甚至在眼前利益驱使下破坏、侵占集体资源资产,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3管理因素
当前农村资产管理的公开度及透明度较低,在日常管理中,资源及资产登记并未向村民有效公布,民主理财小组被架空。有限的公开程度及部分农民文化水平限制导致管理不透明。当前我国财政部门在财政制度公开的内容及程序等方面出台了政策,但在实际实施中由于管理不透明使其无法完全落实[9]。
2.4执行因素
农村地区的资产资源管理效果很大程度与执行力度相关。部分农村地区由于执行力度不足,导致较多资源浪费。例如村民随意建房,对村民宅基地的发放及审批存在较大主观性,村干部的权力过大导致占用耕地的现象屡禁不止。一些乡镇为了经济发展随意规划土地资源用于乡镇企业建设,这种零星规划使土地资源利用率明显降低,部分企业甚至在倒闭后仍占用土地资源,造成土地荒废[10]。国家拥有土地产权,拥有土地征用及售卖的权利,但发放补偿款涉及的各利益方会使实际征用过程出现分配不合理情况,侵害农民承包权益。
3农村资产管理及资源利用改进策略
各级政府建设新农村、改变农村精神面貌的侧重点需要逐步转为强化农村的资产管理和资源利用,需要县乡地方政府帮助、指导农村开展职能管理,促进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管理向更宽、更高、更新、更全的方向发展。
3.1树立节约观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资源开发效果显著,但农村地区人才匮乏、资源观念滞后,难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因此,落实节约优先的管理思路,成为梳理正确资源观和资源管理的头等大事,是使农村资源管理由外延粗放利用向内涵集约化利用转变的前提条件。地方政府需要使农村地区管理人员认识到资源的稀缺性,从宣传教育、法制建设、政绩考核、财税体系等多方面贯彻节约资源国策。同时还要控制资源利用总量,发挥规划和计划的引导作用,做好双向调节,通过改变资源利用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差别化管理。
3.2加强培训,提升能力
农村各级政府及干部应重视对当前资源资产的合理管理及高质量利用,站在村民集体利益角度,端正思想,以长远的眼光强化资源资产管理。加强宣传“三资”管理,利用专栏、广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开展业务培训会、动员会等,使“三资”管理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在人员培训方面可采用分级组织培训的方式,避免走形式主义,村级会计人员、村干部应参加培训,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按一定人数比例参与会议及培训,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参与权、知情权,真正实现民主化管理。
3.3建立资产评估服务体系
对农村资产进行评估是推进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农村地区的自然资产较为丰富,尤其是土地资产。价格是市场的灵魂,在土地资产管理方面必须形成有效的评估服务体系,正确认识农村土地资产的价值。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对农村集体土地资产进行深化研究,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当前我国缺乏农村土地价格评估专业人员及专业机构,在未来的土地资源管理中,必须重视该方面的人员培训。针对当前集体土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服务体系薄弱、价格不合理、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需要在法律援助、资产评估、土地权属登记等方面建立服务体系。通过合理定价充分体现土地的价值,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深化税费改革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及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体现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情况、代偿补偿及生态价值。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制定更具适应性的土地定级估价规范,培训专业评估人员,建立农村地价评估机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合理确定农村集体土地资产价格,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
3.4尽快进行土地资产核资
要想有效利用农村资产及资源,必须做好资产核资清算工作。无论是地票交易、三权抵押还是农村股份合作,必须科学评估土地资产价值,明确土地资本结构。当前展开农村集体土地资产核资、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显化农村集体土地资产价值尤为重要。建议政府以第二次土地大调查成果为平台,依据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成果,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产核资登记可使政府了解各村民委员会的集体土地资产在价值、结构、规模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土地资产管理的各种决策制定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及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打下基础。
3.5加大资源资产利用程度
随着进城务工热度不断提升,农村地区不少有效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的有效劳动力资源明显下滑,对农村资源的价值发挥及闲置资产的高效利用造成影响。闲置资源及资产大量浪费不仅增加了管理者的工作及难度,还导致资源价值发挥受限。因此对于资源的高效率利用,需要彻底清查资产,对于账面未记录的资产、死账、坏账等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办理入账手续,确保账能对物;对于已经无法正常使用或实物不存在的资产应根据资产盘亏手续,经规范的流程审批后消减账面金额,做到账实相符。根据清算结果,采用合理的方式利用、盘活闲置资源,进一步摸清土地情况,详细了解土地的质量、位置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按年度、季度及时更新资源台账,根据土地承包法,按照招标投标手续清理违法合同,对于不合规的土地发包流程应重新履行手续,确保合理、依法监管土地资源。
4结束语
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做好农村资产管理,使其效益最大化,不仅关乎新农村建设,还是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对于强化农村资产管理和资源利用,关键在于严格的法律法规、有效的监督管理、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民主服务、明确的权责划分。只有做到对资产的高质量管理及对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才能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促使农村地区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颖,南志标.农地流转对农地与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甘肃省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5):957-974.
[2]许明箫.解析农村资产管理条例提高农村三资管理效率———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4):96-99.
[3]管兵.农村集体产权的脱嵌治理与双重嵌入———以珠三角地区40年的经验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9,34(6):164-187,245.
[4]LiuZhenzhong,LiuJin,HeXiaoming.70YearsofChina'sfinance:history,contributionsandprospects[J].ContemporarySocialSciences,2020(5):28-46.
[5]仇叶.集体资产管理的市场化路径与实践悖论———兼论集体资产及其管理制度的基本性质[J].农业经济问题,2018(8):17-27.
[6]蒋,肖滨.重构乡村治理创新的经济基础———广东农村产权改革的一个理论解释[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3-21.
[7]王静,邱道持,赵梓琰,等.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改革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忠县316份农户调查问卷[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4):114-119.
[8]陈昕.建设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福建省农村集体三资综合管理平台的规划与思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20(4):16-20.
[9]杨人豪,杨庆媛,冯一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基层治理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对成都市郫都区宝华村的案例分析[J].西部论坛,2020,30(5):32-42.
关键词:森林资源; 社区共管; 产权
中图文献号:F326.2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7.01.004
0 引言
森林资源的管理在经历了历次林业改革之后,效果依然不理想。回顾历史,我国的历次权属变更都没有征求过当地居民的意见,所造成的矛盾和冲突也是显而易见的。社区共管特别强调当地社区及村民参与自然资源管理,通过能力的培养、赋权和管理机制的建立等,给当地社区居民机会或责任管理他们自己的资源,确定他们自己的需求、目标以及做出自己的决策的过程,从而实现社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
中国的社区共管虽然已经成为自然资源管理的一种发展趋势,但是社区共管是从国外引进的理念,在土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分权,我们认为中国的社区共管推广要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因此,我们提出了森林资源社区共管的产权问题研究这个课题。
1 森林资源社区共管中产权的影响分析
1.1 社区共管中产权的表现形式
任何一项有效率的制度安排都必须建立在明晰的产权基础之上。森林资源社区共管很好地考虑以森林为生计的农户参与森林的保护与管理,特别是给予他们一些权属保障和技术帮助,并且区分了林地和林木两种权属,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授权、权利、责任与利益的集合和统一,利益相关者对社区内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合理使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森林资源社区共管是一种存在于各利益相关者间的伙伴关系,利益相关者分享森林资源的产权,承担责任,共同进行经营管理运作,特别强调保障利益相关者与保护区相关的功能、权益与责任。共管各方通过平等地参与集体讨论森林资源的权属、利用、处置、收益等问题,,利益共享,寻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社区共管强调对当地居民的赋权 。“本地人不只是研究的对象,而且是研究工作各个阶段的参加者,是自己信息的生产者和主人”;60年代以来,那些“给无声的人有说话的权利”的呼声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政府和非政府机构都着手创建更多的计划以帮助扩大“传统中未得到承认的声音”,这些计划明确提出其宗旨是将对自然和社会资源的一部分控制权转交给那些之前没有控制权的人群,并提供方法和策略以增加社区对自身发展的决策权,强调通过赋权社区中的弱势成员,使他们能够具备分析自身状况的能力,与社区其他成员一起制定有效的发展计划,并采取行动来实现社区的公平发展。
对基层群众赋权意味着当地居民在发展过程中的决策作用,他们不仅执行发展活动,同时作为受益方也参与了监测与评价。政治经济权利要向社会弱势群体调整,构建社会角色相互平等的伙伴关系(Partnership),社会角色的基本愿望和知识系统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在授喙程中,社区共管要求全过程的赋权,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和乡规民约、习惯法等授权规则以及被授予的权利,来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利益。在权利内容方面,社区共管注重对社区农民的进入权、收益分配权、经营决策权、转让处置权等的落实。在社区共管中,包括法律、法规、政策乃至乡规民约、习惯法等授权的规则,在授予农户在林地林木资源的各种权利的同时,都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的要求。
1.2 社区共管中产权的运行机制
社区共管中产权的运行机制是指在社区共管中, 各利益群体在计划制定权、资源支配权、法规解释权、执法权和事务管理权归属等方面的划分与权限范围,以及在权力运行过程中的组合、配套、相互协调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和结构。其核心是静态上的纵向和横向分权结构体系以及相配套的组织结构形式;动态上则主要是指权力资源的配套、协调与制约的关系以及权力控制的形式。
社区共管也可以被理解为两个或多个的个体共同为自己所辖区域或者所辖资源承担管理职能、权利和义务,即拥有权限的某个机构将与此区域的相关利益主体共同确定他们各自的职责,享有和承担他们各自的权利和义务(Borrini-Feyerabend,1996)。通常表现为政府机构、当地社区和资源使用者、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利益主体之间通过对所管理的资源或者一个具体区域的协商,明确权利和义务的伙伴关系(IUCN,1996)。社区共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明确了社区农民责、权、利方面的具体内容,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赋权”社区农民,依靠社区农民参与社区的保护和发展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1.3 产权对社区共管的影响
社区共管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共同协商和管理社区事务的模式。产权的合理分配是社区共管成功的基本前提和关键环节。我国已经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种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的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产权是进行交换的基础,清楚界定了边界的产权对于降低交易成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避免纠纷和摩擦,在产权制度中权力与风险责任的对称又是保证监督有效的必要条件。
然而,我国森林资源的管理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国家作为森林资源的所有者,不能得到所有者应得的收益,国家对资源的所有权实际上是虚置的。森林资源产权仍是公共所有、政府管制的计划供给的模式,产权市场运行基本还停留在“公”权市场阶段。虽然《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外,属集体所有。”但是这个集体的概念过于笼统,没有明确的主体。同时,《土地管理法》和《民法通则》中规定: “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由此看出所有权主体代表是乡村行政组织或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政社分离说明他们是两个独立的组织,而法律规定的所有权主体代表却是两个,这显然违反产权界定的原则。在这样的产权制度下,社区共管的权力分配原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2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及其产权状况
2.1 社区共管状况及其运行模式
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成立了共管委员会,一些村子在村民大会上选举出了各个基层共管小组,实行了社区共管。整体来说,社区共管程度不高,领导拥有贷款方式和发展模式等问题的决策权,大部分群众并未广泛深入地参与森林资源管理,文化程度和收入较高者参与程度明显大于文化程度和收入较低者。但居民的积极性已经调动了起来,目前有3个社区共管示范村,分别是阳尕山、跌部寨和李子坝。
2.1.1阳尕山的社区共管状况
阳尕山的社区共管由香港乐施会的项目进行资金支持。白水江自然保护局社区共管示范项目相关人员在铁楼乡阳尕山村举行了社区组织的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方案让农民选举自认为在本村比较有能力、有威望且信得过的人担任负责人,投票结果予以公示,依次确定了共管委员会成员。实施的项目包括小额信贷、节能灶和修桥。
(1)小~信贷
在修改和完善社区共管项目操作手册后,项目相关工作人员就如何发放社区发展资金同村民们协商,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按照小组联保协议,每5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共组建8个联保小组。先由村民选出8名他们认为家庭情况比较富裕且能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人担任组长,然后再推选出他们认为相对比较贫困的8人分别加入8组,其余按照自愿方式分别插入各组。
对于社区基金如何发放的问题,农民们存在异议。由于首批发放额度为2万元,对谁优先贷款成为村民普遍关注的议题。项目工作人员经过认真考虑后倡导社区组织提出先由所有项目农户写资金申请,然后由驻村共管委员会成员按照农民的申请进行逐一核查,并联系实际,根据不同的困难需求确立了初步的执行方案,然后和村民积极协商,形成统一意见后确定首批贷款的执行细节。
社区组织在收到村民提交的资金申请书后随即入户调查,初步审核后上报社区共管委员会最终审批,审批前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专门召开了项目资金投放会议,探讨社区共管经验,并讨论分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
阳尕山社区组织发放首批社区基金2万元人民币,贷款期限为一年,每3个月还一次利息,按照事先制订的社区共管项目操作手册,由出纳和会计入户回收贷款利息。 其中社区基金中申请资金用于养蜂的养蜂项目户,是所有项目农户中效益最明显的。
(2)节能灶改建情况
节能灶改建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欢迎,对香港乐施会在项目内容的准确选择上给予高度称赞。节能灶改建是目前他们最需要的项目之一,新建后的节能灶外观大方、仪容整洁,使用起来节能省柴、方便卫生。
目前,阳尕山社区的节能灶改建项目已经全部结束,原计划是41户,实际实施36户。每户一年可以节约2/3的薪柴。对老式土灶与新式节能灶进行了多次薪柴消耗量对比试验:老式土灶做饭、煮猪食平均每天耗柴约13.7公斤,新式节能灶只需5公斤左右,使用新式节能灶户均每天节柴8.7公斤。节能灶改建的重要意义在于节约了薪柴的燃烧量,减少了对森林的砍伐数量,有效的保护了自然资源,同时也为野生动物的繁衍提供了更多的活动场所,降低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更加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修桥
阻碍阳尕山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交通不便,香港乐施会投入5万元用于修桥,该项目得到了居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目前桥已修好,给当地居民带了了很大的便利,减轻当地居民的劳动强度。同时,在修桥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团体合作精神,提高了参与社区共管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
2.1.2跌部寨的社区共管状况
跌部寨的社区共管是由GEF项目进行资金支持的,实施的项目包括小额信贷和节柴灶、节能炉。
(1)小额信贷
小额信贷主要用于发展养殖业。该村有着家畜和蜜蜂养殖的传统习惯,项目的目标是提高养殖的科技含量,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收入,引导村民逐渐改变传统的牲畜牧养的方式,逐步实现牲畜圈养。全村居民都申请了贷款,17户获得了批准。但是,该项目实施了3年,效果不理想。村民所养的牛和羊等牲畜大多病死,没有带来利润,村民对保护局产生了很大的不满。
(2)节柴灶、节能炉
项目活动中的节柴灶、节能炉的资金由能源保护示范经费支付,项目活动由社区共管委员会负责实施,共管村村民为具体实施人。在PRA调查中全村27户农户均提出改进老式灶、使用节能炉的需求。调查显示,全村每年每户平均消耗薪柴1万公斤左右,现在砍柴比以前远了很多,造成劳动力消耗增加。节能灶、节能炉的使用可以节省劳力15%,节约薪柴利用50%。节约的劳力可以用来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薪柴的节省可以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量,使植被逐渐恢复。 但是,项目的实施结果却不如人意,多数村民不习惯新的节柴灶,又改回了原来的灶。
2.1.3李子坝的社区共管状况
李子坝的社区共管是自发组织起来的。李子坝是个产茶的风水宝地,2000年以后,李子坝几乎不再种植粮食,专门种植茶叶。茶是一种喜阴又喜阳的植物,其生长对于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有很高的要求,为了茶叶能够繁荣生长,当地居民自觉保护环境,不再砍伐树木,但是外来人群却经常来此肆意砍伐。保护局鞭长莫及,制止效果一直不够理想。后来,李子坝自发组成了20人的护林队,对砍伐和盗猎行为加以制止,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逐渐控制了局面,受到了村民的广泛拥护,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果。护林队主要进行内部管理,涉外事务则由保护局出面交涉,保护区和村民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护林队作为一种社区共管组织已经得到了保护局的认可,管理范围不断增加,在社区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目前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对村里的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进行统一管理。
2.1.4社区共管的总体运行模式
综合分析表明,目前白水江的社区共管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实施主要依靠项目的资助带动,没有形成可持续的运行模式。成立的共管组织没有法律地位,很多工作的实施靠的是行政命令而不是法律。许多共管委员会提交给管理当局的决策往往由于政策等因素而搁浅。另一方面,社区成员习惯于按上级的指示行事,多数村民参与集体事务的管理较少,即使对上级的工作安排有看法,也无表达意愿。其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图1中,支持方为项目的倡导者,为社区提供资金和技术,协调管理当局和社区的关系,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估。管理当局对社区进行领导和指示,社区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缺乏法理与法律依据的支持。
2.2 产权界定安排
2.2.1产权界定安排的总体情况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78年成立,位于甘肃省最南端,辖文县、武都两个县的15个乡镇157个行政村,5.6万人。1982年在武都地区行署的统一部署下,文县、武都县人民政府在既有利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又有利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了林业“三定”工作,林权界限清楚,划定保护区总面积198488公顷,其中核心区90358公顷,试验区108130公顷,实验区内国有林20块、9365公顷。1993年3月,根据林业部(92)191号文件精神,将原属文县林业局管理的岷堡沟保护站交由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管理,从而使保护区总面积增加到213750公顷,其中核心区97329 公顷,试验区116421公顷。
保护区约有50%的土地属国有林,主要是原始森林,包括全部的核心区和一部分的缓冲区,林权证归保护局所有。集体林主要是薪柴林,包括实验区和一部分的缓冲区,林权证归村上集体所有。行政村还有自留林,大多没有划分给个人,个人拥有房前屋后的小片林子。为了防止肆意砍伐林子,大约占60-70%的村子把集体林自行划给了个人。
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为82.7%。林I用地192194.7公顷,非林地31476.3公顷(约有11000公顷农田)。其中,有林地134143.1公顷;疏林地4575.8公顷;灌木林地50805.4公顷;宜林地2670.4公顷。保护区之文县境内部分,林地占71.83%,农耕地占3.28%。1999年退耕还林以来,居民表现了很大的积极性,大多退耕还林的土地种上了经济林和用材林,居民平均保留2-3亩地用来种粮食。这是因为自然环境的限制导致耕地亩产量低,获得的收入少,相比较而言,政府的补贴更加划算。
2.2.2阳尕山、跌部寨和李子坝的产权界定安排
阳尕山处于核心区,包括国有林和集体林,其中集体林大约1500亩,为一条沟周围的林木,并未划分到户。该村共43户,169人,耕地面积200多亩,户均4、5亩。林木分为生态林和自留林,其中生态林为国家所有,村民可以采集药材;自留林为集体所有,个人使用,禁止砍伐,自留山已划分到户,村民主要用来种药材和栽树,可以转让使用权和租赁。自1981年实行以来,集体林、耕地和自留山的划分均未发生变更。
跌部寨村是铁楼藏族乡寨科桥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属白马河保护站辖区,属保护区林缘村社,距保护区核心区1.5公里。全村共27户,109人,其中2户汉民,25户藏民。耕地面积305亩,均为旱地。 1981年,第一轮后,户均耕地12-13亩。1999年,第二轮后,耕地户均4.5亩。柴山没有划分,自留山已经划分,林权证归乡和村所有。
李子坝主要处于试验区内,少量居民处于核心区边缘,共205户,754人。集体林3700多公顷,茶地1600多亩。柴山为自然林,已经于时划分到户,户均4-5亩。自留山和自留地均划分到个人,共3000多亩用于种茶,户均15亩,很少存在流转状况,只存在少量土地租赁情况。
3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及其产权状况评价
3.1 社区共管的总体评价
3.1.1社区共管的优势
社区共管是在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相统一的情况下,赋予社区相应的权力参与到自然资源管理中来,使得市场、政府和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相互依赖制约,共同协调各方利益。
社区共管不是一种强硬的管理手段,而是当地居民和管理当局不断协调、共同管理自然资源的过程,这样就减弱了管理当局的强势地位,减少了利益相关者的正面冲突,降低了交易成本。
社区共管可以在管理当局和居民之间建立沟通渠道,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使居民承担起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责任,与管理当局共同解决经济和生态之间的矛盾,寻求可持续发展。
3.1.2社区共管的制约因素
从参考文献及白水江的共管实际来看, 社区共管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权属安排和分权困难;社区能力不足及社区的能力如何建设;如何确保那些既缺乏能力又缺乏参与想法的人参与发展过程。下面对此分别阐述。
森林资源的权属安排是目前社区共管面临的最大挑战。所有权问题是过去20年内许多发展活动不可持续的原因,关注资源权属配置的具体问题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重点。然而,我国的森林资源领域的产权问题由来已久:在时期建立了个体所有个体经营的土地制度,大批国营林场和农村山林使用权的高度私有化导致了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合作化和时期确立了森林资源的国家和集体所有权,单一的公有形式缺乏激励机制,森林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三定”改革是我国森林资源权属多元化的开端,但是配套政策滞后,风险收益不成比例,导致了严重的滥砍乱伐现象;之后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均因为路径依赖严重而不能满足我国自然资源事业发展的要求。由此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不是公有化程度过高就是私有化程度过高,再或者就是产权制度划分不明晰导致产权运营的混乱。由此可见,动摇根深蒂固的产权结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森林资源的权属问题也就成为了社区共管发展的瓶颈。
分权仍然是目前和将来要面临的一大挑战。一方面,分权是管理当局把一部分权力移交给当地的社区及其居民,这意味着政府部分管理职能的丧失,财政分权将导致政府失去争取更多利益的权力, 因此政府对于社区拥有权属一般较为排斥。另一方面,社区缺乏获得经营管理权的条件,缺乏实施项目的专业人员、管理经验和参与政治活动的途径,可以说分权的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3.2 社区共管的绩效对比及原因分析
虽然阳尕山和跌部寨的社区共管有项目资金的支持,但是其绩效却不如李子坝,主要是因为李子坝的环境保护结合了经济效益,当地居民在生态保护的同时也获得了生计的发展。这说明把生态保护和居民生计结合起来的森林资源管理才是可行和有效的。
然而李子坝的成功有其局限性,李子坝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天然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特殊性在森林资源管理中并不多见,当务之急是要寻找一种使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和谐发展的社区共管运行方式。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管理当局往往追求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地居民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管理局处于强势地位,这样的社区共管往往导致政策目的性的倾斜,即过于追求生态和经济效益,而忽视当地居民的生存和发展,难以调动当地居民管理森林资源的积极性。
研究表明,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共管,就要给当地居民一定的权力和地位,只有解决产权问题,当地居民才能有法律和政策的保障参与到管理当中,并且保障社区居民在共同管理中获得利益,从而实现社区共管的多方共赢,确保社区共管长期有效的发展。
3.3 社区共管的产权不合理性及其后果分析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晚于当地土地权属的确定,已经确定的土地使用权宣布几十年不变,靠简单的行政指令作出改变会遇到政策信誉问题,即使靠行政指令名正言顺地得到了土地权,却为日后不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埋下了隐患,而靠补偿的办法,比如,将保护区内的村民全部迁出,又缺乏资金和新的安置地。问题的实质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整体长远利益与局部当前利益的冲突在我国土地权属尚不完善情况下的反映,靠简单的以全局利益排斥局部利益的思维和做法已不适合于市场经济,也不符合国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发展战略。
社区共管要求各个利益主体以平等的身份分享权力,强调对当地居民的生计、心理和文化(宗教、信仰)的尊重,是建立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的一种管理模式,在充分尊重当地居民习惯权属的基础上,使当地居民拥有发言权和追求生计的权利。但是,我国的产权制度决定了社区和当地居民只拥有经济系统中的一部分使用权,由于居民所拥有产权的资源数量有限或质量欠佳,导致了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量赶不上需求量,居民为了生存需要,必然要去侵犯其他产权主体所拥有的资源。典型的表现为社区居民去国有林砍伐树木和索取其它自然资源。产权冲突如图2所示:
管理局管理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生态系统,居民生活在试验区和缓冲区的经济系统,居民所拥有的资源不能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时,去国有产权生态系统中索取实属不得已的选择,这种选择所导致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矛盾,表现形式便是管理当局管护和当地居民生存的矛盾冲突。管理当局和社区在整个自然保护区的产权力量对比悬殊,导致了社区共管的运营缺乏产权的合法地位,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了诸多限制。
从产权理论上来讲,产权必须界定明确,利益相关者才能够通过谈判等手段内在化不同产权客体之间的矛盾,但是目前社区共管中的产权结构却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性。从表面上看产权的界定是明晰的,即管理当局拥有生态系统的产权,当地居民拥有经济系统的产权,但是森林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着交叉,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矛盾,把两个互相冲突的产权客体界定给不同的产权主体,这本身就与产权理论相违背,其后果正如以上分析那样不可调和。
4 森林资源社区共管的产权建设和改进的运行模式
4.1 社区共管的产权状况总体评价
我国森林资源屡遭破坏的教训和农村改革把土地使用权交给农民所取得的成功,从反正两方面说明了完善的土地权属管理以及土地权属同使用者利益挂钩的重要性。解决保护区内土地权属问题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充分做好土地的规划工作,同时兼顾各方利益。
当地居民和管理当局所拥有的产权的对立,会导致当地居民和管理当局的对立。合理的产权制度是协调不同产权主体的利益,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
长期以来,产权的理解往往只是集中在所有嗌希国有产权的领域不容许其它的产权主体介入。事实上,产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可分解的。一般认为产权包括所有权、隶属权、处置权、收益权、经营权、使用权等各项权力。在一般意义上,完整的产权总是以复数形式出现的,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其中的每一种权利都可能得到更为具体和细致的分解。产权的可分解性意味着在同一产权结构内并存着多种权利,每一种权利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超出这个范围,就要受到其它权利的约束和限制,或是对其它权利造成损害。然而,我国长期以来过于强调国有产权的排他性地位,而忽视了切实拥有使用权的当地居民的权利和地位。
社区共管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给社区赋予一定权力。管理当局要把尽可能多的实际权力转移给当地社区,而不仅仅是管理职责的下放,这样当地居民才能主动参与管理自然资源。由于我国土地的全民所有制,土地国家所有的情况不可改变,但是产权中的处置权、收益权、经营权、使用权等各项权力可以有多样化的存在形式。当地居民作为森林资源中最大的社会群体,理应拥有一定的自然资源的处置权。当地居民为自然保护做出了经济利益的牺牲,应该通过生态补偿等方式弥补其损失,实现其生态效益的一部分收益权。对于森林资源中的经济系统,当地居民应当被赋予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的充分经营权。市场、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拥有森林资源的使用权,有利于形成了相互依赖与制约的机制和制度安排,并在此基础上协调各方利益。
4.2 社区共管的产权建设
从宏观上来看,经济系统是包含在生态系统当中的,社区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把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割裂开来划分给不同的产权主体是不明智的。而从长期来看,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相互矛盾,只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才能够保证长期经济效益的实现。因此,社区共管应该依据科学发展观和全局观,把经济系统纳入到生态系统当中,统筹管理当局和当地居民的关系,建立起合理的产权结构。社区共管的产权建设模型如图3所示:
图3中,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集,内在化不同产权客体的外部性,从而协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矛盾与冲突,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系统性。社区被赋予一定的产权,管理当局和当地居民共同管理自然资源。当地居民不仅仅生活在经济系统当中,而且拥有管理生态系统的责任和义务及从生态效益中获取利益的权力,因此当地居民的着眼点会慢慢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转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筹规划。长此以往,管理当局和当地居民将作为森林资源管理的两个相互制衡的产权主体,共同协商管理自然资源,以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效果。
4.3 社区共管的产权制度优化和改进的运行模式
判断产权是否有效就是看产权是否对产权的对象发挥了最优的作用。产权合理性的标准有三个:产权是否明晰,产权是否顺畅流动和产权是否具有多元化结构。具体有以下两个判断方法:
第一,在市场经济中,经济运行有效率,就是资源能不断流到最有价值的用途上。要保证这一过程不断发生,必须做到两点:其一,产权主体不断将资源投到最有价值的用途上;其二,保护产权主体将资源投到最有价值的用途上而获得收益。做到这两点的关键又是资源如何流到以及以什么成本流到产权主体手中,这就是产权安排问题。
第二,产权主体拥有产权,不是为拥有而拥有,目的是要其保值增值,而产权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很好的保值增值,产权的自由流动,是产权流向能取得较高回报率领域的重要前提。
社区共管为保护区带来结构调整和完善发展的机遇,但在产权方面提出了严峻的理论和实践的挑战,分权的目标依然是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处在冲突与困惑之中的自然保护区和当地社区迫切需要的是能够促进保护与经济双赢的发展途径。但越是同时顾及环境与发展两个方面的需求,所要求的管理越加科学和精细,必须走出封闭式管理的思路,实现产权制度的优化。具体而言,应该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明晰产权。产权明晰不仅仅是指把各个产权的客体分配给不同的产权主体,更重要的是要合理的分配产权客体,使得产权客体的作用能够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得各个产权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最小。
第二,建立多样化的产权结构,实现居民生计的多样化。产权结构的多样化可以逐步实现居民生计的多样化。旅游、农家乐,养殖,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等多样化的生计方式可以降低当地居民对自然环境的生存依赖度,从而得到经济和生态的共同发展。比如:私人资本和国际组织进入森林资源管理领域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和产业形式。
第三,建立和完善关于产权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由于历史遗留的后果和路径依赖,目前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冲突依旧存在,当交易成本发生的时候,要协调不同产权主体的利益,产权的法律条款和相关法规就显得至关重要。 2、社区共管改进的运行模式
社区共管的重点不在于项目是否可行,法律是否有效,而是当地人的生计是否可持续。当人的生存权受到威胁时,其破坏力不可想象。社区应该不仅是参与管理规则的执行,更要参与管理规程的制定,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把社区的利益考虑进去。社区共管不能仅仅依靠项目的支持,而是要形成自己的运行体系。在以上分权的基础上,社区共管的改进运行模式如图4所示:
图4中,管理当局给社区赋权,共同管理和实施保护行动和经济行为。管理当局和社区居民民主选出有一定威望、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组成第三方,对保护行动和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对综合效益进行评估。如果有项目的支持,支持方向社区提供技术和资金,对保护行动和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对综合效益进行评估,即使没有项目的支持,社区共管也能正常运行下去。
由于管理、监督和评估过程均有社区成员的参与,能够对社区所进行的活动发挥影响,并且有控制能力,这样就保证了各个参与群体的利益,所有成员会认为管理规则是比较公正的,增加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韦惠兰,张可荣.自然保护区综合效益评估理论与方法-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案例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6.
[2]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委员会.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资源管理规划. 2004.
[3]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自然保护区现代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 向青,尹润生.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要素及政府的作用 [J].林业经济,2006(164): 74-80.
[5] 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6] 泰瑞・安德森,唐纳德・利尔.从相克到相生――经济与环保的共生策略[M].改革出版社,1997.
[7] 白平则.试论自然资源产权结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2): 49-53.
[8] 军,成金华. 意识形态与中国自然资源的产权安排[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2):34-39.
[9] 陈学林,戚鹏程.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科的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41(2):58-65.
[10]成金华,吴巧生.中国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4(3): 47-55.
[11]戴行信.自然资源的产权问题[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2): 60-62.
[12]任荣华,李政兴.经济政策的产权效应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50-56.
[13]CHASCA TWYMAN .2000.Livelihood Opportunity and Diversity in Kalahari Wildlife Management Areas,
[14]Botswana Rethinking Community Resource Management .《Jounal of Southern African Studies》Vol.26 No.4 December 782~806 (Springer LINK)
[15]Chasca Twyman.Participatory Conservation ?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Botswana[J].The Geographical Journal,2000,166(4) 322-335.
[16]Dale M.Lewis.Importance of GIS to Cmmunity-Based Management of Wildlife:Lessons from Zambia [J].Ecological Aplications, 1995,5(4):860-871.
[17]FANG Yi Ping,ZENG Yong,LI Shi Ming.Management Philosophy and Practices of Habitat Conservation For Jiuzhaigou Nature Reserve, Sichuan ,China[J].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2005,10(4)730-738.
关键词:“三农”问题绿色壁垒 WTO影响对策
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安全为由限制进口的措施,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技术标准,制定繁琐的检验、审批程序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贸易障碍。复杂苛刻的“绿色标准”对许多国家,特别是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构成了威胁,这对加入WTO之后的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有必要为应对挑战研究相应的对策,以减少不利影响,不断扩大农业出口,增加外汇收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一、绿色壁垒的基本类型及主要特征
1、 基本类型 :绿色壁垒的内容和类型比较广泛,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技术标准 (2)绿色环境标志 (3)绿色包装制度 (4)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等。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这种貌似公平的环保技术标准,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如发达国家通过《国际环境监查标准制度》,要求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标准体系。欧盟也启动了ISO14000的环境体系。
2、绿色壁垒的特点
从其具体内容可以看出,绿色壁垒具有以下特点:
名义上的合理性。它所实行贸易限制和制裁措施是以保护世界资源和人类、动植物健康为名的。
形式上的合理性。它用公开的立法加以规定和实施,具备形式上的合理
较强的技术性。发展中国家难以适应它对产品的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理过程的鉴定等。
歧视性和保护方式的隐蔽性。有些国家往往根据自身与其他各国的具体贸易状况采取不同的手段使国民待遇原则受到扭曲。
影响的严重性。绿色壁垒一旦生效,其效应较之关税壁垒往往有过之而不及。较大的争议性,往往使发展中国家难以适应。
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要达到此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对当前我国技术含量较低和面临“三农”问题的困难来讲,这个问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研究和应对绿色壁垒,尤其对我国有利的和不利的两方面影响有清醒的认识。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1/不利影响
绿色壁垒将会成为阻碍中国出口增长的重要门槛,对中国经济优势的发挥非常不利。
我国出口产业的弱智性特征,使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因此,导致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以及质量落后。大多处于传统农业和半自动化农业及规模化和现代化程度较低的农业,因此农业出口产品与绿色壁垒的要求相差甚远,严重影响农业的出口创汇。
我国长期游离于多边贸易体系之外,这使得我们难以应付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限制。
我国较低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规导致污染较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由于经济落后比较低下,有关环境法规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畜牧业的发展及其畜牧产品出口的增加,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加大,因畜牧业是污染密集型产业。对我国农业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同时我国草地资源、水资源都非常有限,畜牧业的发展也给这些农业自然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
在我国许多农业自然资源仍属于公共产品,从而出现了严重的资源产权所有者的不明确。可能进一步引发对野生农业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增加环境资源保护的难度;这不仅造成自然资源的低效率配置和严重浪费,而且还会造成资源管理的缺乏和合理使用,在贸易壁垒的背景下,甚至会进一步诱发掠夺性开发行为。
农业的贸易国际化也增加非本土动植物病害在国内传播的风险,尤其近来在一些西方国家发生的口蹄疫和疯牛病传播的事实,预示着随着农业国际化程度提高,从而提高了国外动植物病害在我国传播蔓延的风险,我国应引以为戒。严格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的安全。
乡镇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乡镇企业大多规模不大,“三废”处理率极低;随着WTO的加入,乡镇企业的数量还将增加,使农业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严重影响了出口创汇的额度,损失惨重。
我国深受“绿色壁垒”之害,表现在水产和畜牧出口上,2002年初,欧盟从中国进口的虾、对虾中发现强力抗生素的药物残留,几千万美元产品在荷兰港口销毁。这一系列事件给我国的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出口前景蒙上了阴影。
2/有利方面:
总起来讲绿色壁垒虽然对贸易造成障碍,但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并可以促进各国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可以促进各国发挥其生产和技术上的优势。具体表现为: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按比较优势原则配置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优势。 同时,可利用全球农业自然资源,扩大国内相对不足的农业环境容量。
绿色壁垒的推广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已经给我国造成了大规模的农业环境退化与污染。并危及土壤及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绿色壁垒虽然对贸易造成障碍,但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
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这将加速国外“绿色生产”技术和“洁净农业”技术的引进为改造我国低效率,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提供难得的机会。
自由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将引导环境与发展进入良性互动状态 。促进各国发挥其生产和技术上的优势,可合理配置和利用农业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三、针对绿色壁垒,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建立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官方兽医执法体系,引进HACCP程序,对畜禽的生产、运输、加工到餐桌或进出口进行全程兽医卫生执法。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并加强执法力度。历史的经验表明,法制建设是保护农业环境资源的有效手段。我国的农业环境资源立法已有相当不错的基础,比如《土地管理法》、《水法》,但与农业环境资源保护需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我国尚没有综合性的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法或条例,使得许多农业环境资源保护领域无法可依;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环境资源保护的立法。促进农业环境资源保护在各地的实施。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环境资源保护的立法和执法。
完善进出口产业结构。
加强农业的科技推广和环保,逐步改变生产技术落后的农副产品和传统的粗加工以及出口,实施可持续性发展。从软件上加大教育和宣传的力度,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从硬件上加大奖惩。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和环保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及农业技术推广投入。
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实施品牌认证制度,在标准化生产和加强全程监控的基础上,对农牧渔业产品实施品牌认证。引进《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并对企业积极引导。
作者单位:宋秀英,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张玉玲,新疆财经学院经济学系
参考文献:
[1]王理.突破贸易壁垒,加强农业标准化,乡镇企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46-158.
关键词:巧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幼儿户外游戏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健康领域“部分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提出“在户外游戏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农村幼儿园有着特殊性,由于受经费、师资队伍、家长文化水平和其他条件限制,各类活动材料尚很欠缺,如:室外玩具少,幼儿学习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或是“教师看、幼儿耍”的局面,幼儿没有充分选择学习的主动权。笔者将对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作必要的阐述:
正视与思考:存在的问题和幼儿的需求
我园户外玩具虽然有,但件数不多,利用率不高,幼儿人多,无法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教师对户外游戏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教师认为户外游戏活动的场地大,教师不好组织,容易出安全事故,也不愿积极组织户外游戏活动;有的教师又认为幼儿户外游戏活动就是带着孩子在操场上自由地玩耍,教师则在一旁看着,不参与幼儿的活动,整个活动场就像一盘散沙,自由散漫。而且户外游戏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而质量却不高,久而久之,幼儿的活动兴趣渐渐减退;加上家长在育儿方式上存在着一些重智育轻体育、重保育轻锻炼的现象,大部分农村家长认为幼儿到幼儿园就是学习写字,算数,是否开展体育活动无关紧要。所以幼儿的户外游戏活动的质量也无法达到《纲要》要求和幼儿的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活动需要我们提供相应的活动材料和器械;器械可以诱发幼儿进行户外活动的愿望和构想,并产生相应的行为和活动。
实践与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
通过教师、幼儿和家长等途径,广泛利用自然资源收集。收集材料是第一步,可采用发动家长、幼儿、教师收集自然材料,根据不同季节收集不同的材料,建立自然资源管理库,老师把收集来的材料经过清洗、消毒、整理、与幼儿共同商讨、为制作适合自己所带年龄班孩子玩的户外活动玩具做好准备。结合乡镇实际,可收集的材料主要有:竹子、草帽、玉米棒、树墩、树叶、果核、葫芦、丝瓜精、木板、簸箕、稻草、螺蛳、沙、种子、竹筒、木头、木棒、断布、网线、废旧报纸等等。
利用自然材料,指导幼儿进行玩具制作。这类活动,可以组织和激励教师、家长利用自然材料自制教玩具,定期组织评比。关于可制作的玩具类型,则可根据收集的材料,可结合本年龄段幼儿特点进行户外游戏玩具制作,如小班可制作:竹梯、竹篮、竹垫、水枪、竹圈、等;中班可制作长凳、稻草系列、树叶草帽、玉米棒、梅花桩、风车、等;大班可制作:丝瓜精球、线圈、风筝等。还可创新地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产生的创新型玩具。
利用自制教玩具,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活动。有了符合实际的自制玩具,即可以此为依托,广泛开展适宜的户外活动。
利用自制教玩具开展丰富多彩的晨间户外游戏活动。每天的晨间体育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重中之重,为让幼儿在每天的晨间户外游戏活动时丰富多彩,充分利用自制的玩具,通过玩游戏孩子们的动作发展了、灵敏度增加了、更激发了幼儿户外活动的兴趣。
利用自制教玩具丰富户外游戏活动形式。利用自制教玩具丰富户外体育游戏形式。平时我们老师上体育课总是按照书本上的要求,没有创新,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也很难激发出来,我们可制作一些丰富多彩的本土自创教玩具来自己创新生成的课程。提供材料,开展不同主题的户外活动,让幼儿创新游戏形式;如: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准备一大捆稻草进行“好玩的绳子”主题活动,还可以做成稻草人,玩帮农民伯伯保护庄稼,赶小鸟等游戏:中班的孩子们可用合作的方法搓许多长长短短的绳子,玩“丢绳子、跳跳绳、揪尾巴”等各种花样的绳子游戏;小班的孩子可把稻草铺在地上当小床,玩“我爬的快”的游戏。如:《玩螺丝串》,幼儿可用螺丝串进行一物多玩,孩子们可能想到很多种玩法:放在头上走平衡、放在背上弯曲走、螺丝串扔多远自己就跟着跳多远、夹着螺丝串跳格子等等,引导幼儿创新不同、新鲜的玩法。
利用自制教玩具丰富民间游戏形式。农村的幼儿对民间游戏非常感兴趣、百玩不厌。民间游戏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户外游戏活动,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活动中相互交往,能培养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农村的家长对民间游戏也非常熟悉,我们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一起收集民间游戏内容,并和孩子一起在家中进行游戏。在晨间活动中我们可带领孩子开展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活动。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炒黄豆、中国龙、滚铁环等。大班孩子各方面的体能有所增加可让孩子从一物多玩入手挖掘幼儿创造潜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利用自制教玩具丰富其它游戏形式。充分利用自制教玩具开展音乐游戏活动;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如“小鱼游来了”就可利用竹棒或草绳做为小河,孩子可在游戏中夸张的动作,有节奏地穿行,生动有趣,孩子会感觉会很愉悦。
用自制教玩具开展亲子运动会。利用自制教玩具,通过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形式,使家长亲眼看到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的能力表现,感悟“玩”的重要性,促使家长进一步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也使幼儿游戏创新的空间拓展到家庭,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创新张扬。
利用地域资源开展幼儿户外活动
土地资源是一个国家财富之母,民生之本,是直接为人类生产生活所利用的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经济活动和各项建设最基本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土地资源管理十分重视。始终把这个问题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来抓,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亿亩底线,并提出了“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一、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则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措施,是农用地转用审批、建设立项审查、用地审批和土地开发、整理审批的依据要严格按照土地总体规划的土地分区来用地,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不超标执行,从严从紧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并将农用地转用指标与开发复垦耕地相挂钩。
二、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的重要制度。推广实行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项目挂钩制度,切实落实补充耕地的责任、任务和资金;加强按项目检查核实补充耕地情况,确保建设占用耕地真正做到占一补一;推进耕地储备制度的建立,逐步做到耕地的先补后占;强化耕地的占补平衡管理,这是耕地保护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三、严格执行城市用地规模审核制度,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实行用地规模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项目服从城镇总体规划的“双重”管理,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逐步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发展向内涵挖潜转变,才能切实保护城郊结合部的耕地资源。
四、建立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系统 首先应着眼于地面人工监测系统,主要是:①加强完善土地变更登记,及时汇总,及时输入,这是信息库更新的重要来源;②建立合理的观察网,进行定期观察或定点固定观察;③建立自上而下校核和自下而上反馈的信息传输体系,以便不断地获取和检验信息。同时,应充分应用现代遥感等高新技术,及时监测耕地变更状况,尤其是城市周围的耕地利用情况,为耕地保护决策和执法检查提供科学依据。
五.提高开发深度,保护耕地资源。首先,正确处理好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对于经济发展占用耕地,理想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占用耕地面积,实现高度集约化的土地利用,使有限的农田绿地得以保存,从而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增长的需要。其次,要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统一领导、规划和管理。第三,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和建设规划,国家要建设,耕地要保护都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有效克服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统一规划布局,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对策选择。一方面要编制和制定落实各类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耕地保护条例及有关政策,通过规划和立法的方式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另一方面要编制国家建设与布局的总体规划,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之外划定开发区,对各类开发区的建设数量、区域布点、占地规模、功能结构、开发性质等进行统一的界定。一切未纳入统一规划的都应被视为非法而不予承认与批准,凡私自建立起来的坚持予以取缔。第四,改造旧城区,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通过合理布局,改造旧城区,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面积效益,扩大城区的容量。
六、调整土地结构,努力提高效益。首先,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用地比例,提高经济作物尤其是名特优新作物的用地比重。其次,调整种植业与畜牧业用地比例,需要调整一部分耕地种植饲料作物,或通过改革耕作制度扩大饲料作物播种面积,为畜牧业提供较充足的精饲料和青饲料。第三,调整各类作物内部结构,粮食作物应适当压缩,增加经济作物用地结构应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考虑生产条件,扩大畅销利大高产的优势作物,控制和压缩滞销低产的作物。第四,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及林果、畜牧、药材、土特产等,可以兴办一批乡镇企业和二、三产业。第五,从我国的土地资源生产布局看,应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一项重大的产业加以建设。要在“重在自然、贵在和谐、精在特色”方面动脑筋,从自然景观、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着手,认真做好发展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宣传、旅游产品开发、景点建设、服务管理等方多下功夫。第六,以改造乡镇驻地为重点,使驻地建设企业的资本存量转移与重新组合,发挥巨大资本存量的再投入作用,缓解土地资源资金不足的困难,推进新兴消费产业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
七、树立节约集约合理的科学用地观。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自然资源,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认识土地和处理土地问题。大力提倡节约集约合理用地,一定要恰当合理使用土地,能少则少、能用劣地的就不要用好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能不占耕地的尽量不占,不要搞形象工程或打着新农村建设的幌子大拆大建、乱占耕地。地方政府要努力盘活存量土地,杜绝超标用地和浪费土地的现象。
八.增强“惜土”意识,造福子孙后代。首先,要开展国土危机教育,更新传统观念,唤起人们对土地问题的忧患意识,增强国情、国策和法制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建立起强大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其次,是增强全民族的“惜土”意识。中国政府已将每年的6月25日确定为“土地日”,每年通过宣传活动,采用口头讲解,版画宣传,典型引路,形象教育等形式普及土地资源知识,集中力量大抓,统一部署,全面动员,造成强大的声势和社会舆论。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有计划地利用多种形式举办土地法规知识培训班,对乡村干部进行重点培训,土地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教育部门配合,从基础抓起,在小学搞国土观念教育的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第四,规范管理土地。建立健全规范化管理制度,是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根本保证,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调查、论证、规划、计划、申报、审批、检查、验收、统计、登记、建档、发证”十二个程序,把握好调查论证、规划计划、申报审批、检查验收、统计登记、建档发证等环节。第五,像抓计划生育工作那样,把土地管理工作抓好。认真执行《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法》,加大执法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土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总之,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稳定一定的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否则,别无出路,也没有选择。
关键词:森林;植物;现状;特点;保护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世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与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不无关系。森林资源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维持生态平衡上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面对人类落后的森林资源认识以及无节制的森林植被砍伐,森林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由此引发严重的森林资源匮乏、土壤沙化、生态植被破坏现象。其实森林中有着宝贵的资源,在人类社会生产资源中,其中有八成以上都来自于森林,因此做好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迫在眉睫,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我国森林植物资源特点
植物资源具有很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是自然资源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我国森林植物资源种类十分丰富,但大多珍稀植物资源都位于条件恶劣的山区,这就给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构成难题。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乱砍滥伐现象的增加,大多植物资源都面临灭种的生存危机,如何才能充分有效的保护这些植物资源已成为业界研究重点,也需要我们正确、科学的认识森林植物资源的特点。
1 植物资源的地域特点。由于我国国土资源广阔、各地气候差异大、地质条件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森林植物资源的地域特征十分突出。就这种特征产生原因分析,主要是因为地球与太阳位置变化引起的热量、光照不均衡而造成的。同时,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不同也构成植物分布的地域性特点,换而言之每一个不同的地区都有着独特的植物种类。
2 植物资源的功能特点。就我国植物资源的功能特点分析,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植物资源普遍都是有多种不同物质组成的,这些不同物质的功能和用途也不尽相同。例如红松籽,它的果仁与果壳的功能也不尽相同,果仁有着减肥、抗衰老的突出作用,果壳则是提取活性抗氧化成分的主要材料。其次,即使同一物质构成的植物,植物开采方法不同功能也不同。例如淀粉植物,淀粉不仅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也可以当做酿酒、制糖的原材料。最后,不同物质构成的植物资源的功能不相同。综上这些特点分析,植物本身是一个功能多样的内容,因此在植物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商我们要从多个不同角度入手研究。
3 植物资源的时间特点。就同一地区的植物资源而言,它由于生长季节、生长时间的不同,其各阶段的化学成分也不尽相同,处于长期不断的变化之中。这种现象在目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植物的品种、成分不同,这是一个随季节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内容;其次,植物在生长中不同季节、不同时期所包含的成分不尽相同,这就决定植物利用、开发必须要按照植物时间特点开展。
二、我国植物资源开发现状
植物是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它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保护和发展植物资源可谓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但就目前我国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言,其中还存在众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方面。
1 育种技术滞后。建国至今,我国植物育种技术一直表现出明显不足的特点,时至今日都未曾形成带有独特色彩的培育技术,大多情况都沿用国外培育技术。虽然在近几年的不懈努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仍然不存在可比性,劣势十分突出。
2 开发利用理念差。当前,我国的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仍然处于传统掠夺式开发,这种开发方式是以开发为主的而很少在开发的同时注重维护和种植。在这种开发方式下,人们的工作目标对准林木的经济价值,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森林植物资源的生态、环境价值,这也是造成环境问题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
3 资源开发缺乏全局观。森林作为不可或缺的陆地自然资源,它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态系统。在过去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普遍以树木砍伐为主,这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威胁人们生存环境不说,还给后代子孙生存造成威胁,这无异于自掘坟墓。
三、森林植物资源的保护策略
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利用光能、水分间接的为人、动物提供物质资料和所需能量的中转环节,是自然界能量循环的主要方式。自古以来,植物不仅为人类生存、生活提供粮食、生产等物质,而且对维护生态平衡、维持社会发展秩序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在目前工作中研究植物资源保护策略。就目前工作中常见的植物资源保护方法而言,它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 加强技术交流。由于我国植物开发保护技术的研发起步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植物开发保护技术不存在可比性,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将其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做到为我所用。
2 建立健全资源管理系统。植物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富是我国森林系统的突出特点,但是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理念。目前,把森林资源保护纳入目标管理,乡镇主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指派专门执法人员对采伐地点、木材市场、木材经营加工点等处加强监管,整顿流通秩序。加强野外火源管理,严格用火审批制度。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强化植物检疫。加强对珍贵野生动物、珍稀野生植物、名木古树的保护工作。对在监管中涉嫌、、的执法人员,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加大林政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林业管理体制。结合大力查办涉林案件中发生的渎职犯罪案件,或结合案例以案释法,提高有关人员执法水平,促使其依法行政,文明行政;或指出其队伍建设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达到更有效地管理森林资源、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目的。
结语
总之,今后我国林业植物资源经营方向是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以保护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程为重点,加大森林培育力度,加快商品林建设步伐,多业并举、综合开发。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业;林业管理;生态林业;健康发展
1林业资源管理内涵概述
(1)林木管理。林业资源作为森林系统的重要组成,同属于自然资源范畴,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和生态作用,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对于调节自然生态平衡、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目前林业管理而言,部分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砍伐过度问题,需相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控制和管理。此外,我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地区林业资源实际状况不同,管理人员制定管理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影响,以提高管理有效性和效率。(2)林地管理。科学的林地管理是林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直接决定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工作质量,因此加强林地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增加了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量,部分林业经营者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通常会产生过度开垦或侵占林地行为,致使林地遭到严重破坏。针对这一问题,林业经营者需积极探索林业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平衡,在保护林业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加强林地管理,从而科学提高林业经济收益。(3)林权管理。林权管理在林业资源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直接影响着林业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集体林权改革促进了我国林业产业发展,但后续制度更新较为缓慢。因此,相关部门应全面加强林权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林权管理行为,切实发挥林权管理的实际作用,从而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2生态林业健康发展的意义
在我国党的十中,全面部署了生态文明建设,且在中加入了本方面的内容。我国也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林业改革发展等领域提出了相关战略思想,其指导着生态文明建设、林业事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民生是林业核心功能,而林业的本质属性则是改善生态,因此,林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是发展生态林业。生态林业健康发展,既可以促进林业资源转型升级,又能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步伐。
3现阶段我国林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遵循利益当先原则。部分部门在使用林业资源的过程中,目光短浅,一味考虑利益,不注重保护林业资源,导致林业资源越来越少。没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存在着严重的滥砍滥伐现象,不仅破坏林业资源,水土流失等灾害也很容易出现,林业资源的防洪抗涝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无法真正落实林业资源管理。(2)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法律及规范。人治状况依然存在于制度、法律及规范等领域,没有完善的森林资源管理法规,部分不法分子很容易钻法律的漏洞,且普遍存在着有法不依的问题;部分地区没有对责权利三者关系科学处理,无法均匀分配国家、集体及个人之间的利益。(3)管理不够科学。现阶段在各个环节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考查不够全面、计算不够明确、策划不够整体等,动态监察制度没有完善构建,开采砍伐管理条例没有合理制定,减弱了管理功能的发挥。
4林业资源管理强化措施分析
(1)加强林业资源管理队伍建设。①强化基层林业资源工作站建设,并交付于专职人员监管,同时面向社会选拔高素质、高技能的林业管理人才,科学强化林业资源日常监管力度,从根本上杜绝一切违法的林业资源破坏行为。②完善林业资源巡查制度。林业经营者应在加强林业资源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林业资源巡查制度,并定期组织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林业资源生态保护意识,从而提高生态林业建设管理水平,促进林业健康发展。③全面建设林业资源与林业生态建设管理队伍,完善管理机构。林业生态建设基层区域需要将基层的林业工作站构建起来,大力监督宣传资源保护、林业生态建设以及科技推广等工作,将林业工作站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林政部门要积极关注乡镇林业站,做好流动巡查,完善林业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以便对当前林业资源管理行为有机规范和约束。政府部门要积极传播林政资源观念,拓展资金渠道,稳定林政工作。此外,要积极提升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注意吸收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优秀人才,优化林业生态建设管理队伍。(2)推动信息化管理发展。林业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实际情况不同,仅依靠人工进行管理,无法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因此,林业经营者应充分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林业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推动信息化林业资源管理发展,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设备、管理理念,规范林业管理操作,科学提高林业管理水平。一方面,现代信息化管理可有效减轻林业管理人员工作强度,使其工作经历放在林业管理方面;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可为林业发展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数据,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积极应用先进管理设备和管理技术。时代的飞速发展,要求不断提高现代林业建设的科学技术水平。我国深入改革林业生态建设,提升了工作成效;在未来的林业生态管理中,需要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工作效率,制定民主的林业生态管理目标,规范管理过程中的权利运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林业生态建设决策。要积极引进先进管理设备,选择科学的管理技术,促使林政资源管理效率得到提升,加强林业生态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同时,在现代林业生态管理中,需要积极运用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提升林业生态管理的现代化程度。(4)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国家在林业资源管理方面,已经制定出来了较多的法律法规,涵盖了丰富的行业与领域。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目前出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而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能够准确指导林权管理、湿地保护等工作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加强林业法律法规建设,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深入调查现代林业生态建设实践状况,结合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从法律法规角度给予科学引导,提升林业生态资源管理水平。只有构建了完善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工作人员方可根据各项法律来规范管理林业活动,更加高效地利用林业资源。(5)大力宣传现代林业生态建设。通过宣传工作的开展,帮助更多人重视现代生态建设,以便更加顺利地开展林业生态建设事业。基层的林业资源管理机构需要积极传播生态建设意识,增强林业居民的认知水平,以便更加有效的组织管理林业资源管理活动。同时,林政部门要积极联系媒体,综合采取多样化的媒介形式,如广播、电视、网络等,加深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在全社会营造林业生态建设良好舆论,加快现代林业生态建设进程。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