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2 10:3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课程远程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已经出现有关微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而且有一定的教学成果。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出现,使计算机技术与课程教学能够进一步的融合发展。我国现代不断对教学进行改革,不再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之中,本文首先对于在现行的远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了微课的特点与优势,最后对于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展开探讨。
1针对于远程教学的现行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进行详细的分析
1.1用于远程教学的资源质量不佳,约束着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育资源质量与远程教育的质量有直接关联,它能够决定远程教育能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同时也涉及到社会对于网络远程教育教学的认可度。在当前社会中,尽管网络教学资源较为丰富,然而能够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资源却少之又少,教育内容较为老套,同时远程教育的视频制作不够精细,展现的教学内容多是对于教材的复制,而且课程的精讲部分与重点部分不过是教师面对面授课的情景再现,不具备创新性,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并没有依据具体的学习对象进行教学,较难做到因材施教,最终致使远程教育的效果不尽理想。1.2远程教育趋于模式化,致使教育资源被浪费。在现代社会中诸多高校已经开始展开远程教育,但是存在同样的专业领域涉及的教育教学内容较为相似,缺失个性化,高校为自身的经济效益增长,招生的门槛设置较低,致使生源的质量不佳。枯燥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有一部分主要是为获得学校文凭,这与远程教育的设置目标相悖,最终浪费了教育教学资源。
2浅析微课程的特点以及优势
2.1微课程的特点。首先,微课教学能够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教学内容广泛。微课程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展开教学,且教学内容较为广泛。微课教学的基本内容一般是针对于较为具体的内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手机电脑进行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专业性知识,尽管视频较短,但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会使学生对于学习感到枯燥。其次,微课程具有较明确的目标,且独立性较强。微课程主要的内容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知识专题,具有容量小,时间短,目标明确以及针对性强的特点。微课程能够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能力。2.2微课程教学的优势。首先,微课程教学重视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微课程教学能够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某知识内容为核心教学,做好组织设计,重视学习的主要情境与资源,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微课程教学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微课程教学能够把一个完成的课程或知识点区分为多个小的知识点,以便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最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与实用性。
3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主要运用在微课程视频的制作和设计方面。需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设计微课程教学方案,与对微课程的开发工作。主要包括运用计算机技术编辑微课程教学的图形文字,文本文字以及动画文字等等,运用多样化的计算机技术,结合微课程教学具体内容,目的进行视频的制作。而且微课程的整个流程均需要得到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因此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3.1重视人机交互,微课程的设计需要在细节上做好深度设计。微课程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将某一个课程切分成多个小的专题,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应该在教材内容的细节上,注重突出教学的重点,制作微视频,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重视教学的二次开发,使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在人机互动中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够激励学生对于学习产生兴趣。3.2建设好微课程的交互反馈系统,有助于师生之间展开交流。若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需要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加强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监督,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济宁学习,利用微课程中的搜索功能,及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中的账户管理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惑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扩充学习的内容,在微课程的交互反馈系统展开师生交流,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3.3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新型微课堂。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普及,每个学生手中都会有信息技术设备,促使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发生改变,学生可以利用移动通讯终端设备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将难点知识制作成微视频,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4结束语
关键词:微信;远程教育;支持
中图分类号:TP37
进入21世纪我国远程教育从教育教学到学习支持服务已经完全进入网络化时代。学习支持服务也随着进入网络化时代,微信作为一种新的通信技术及手段,以其优越的通讯功能已经得到广大用户的追捧。笔者通过对远程教育学生的对微信使用的调查及在远程教育支持服务实践过程中的实际经验总结出微信在远程教育支持服务过程中运用策略。
1微信及其特点
1.1微信介绍
微信(Wei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的一款免费的即时通讯服务的传播工具,能够更加灵活、智能的完成与好友的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的异地交流,并且支持多人群聊、视频聊天、实时对讲等功能。截止2013年1月底微信用户注册已经突破3亿。并且微信软件本身是完全免费的,对任何微信功能的使用都是不收取费用的,因此微信很容易被广大用户接受。
1.2微信的特征
强大的语音功能:微信除了支持文字、图片和表情符号的传达之外,还支持语音信息的发送。微信和QQ相比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将这些功能集中于一体,应用起来方便简洁。
微信的论坛功能:微信用户可以基于朋友圈建立起讨论小组,小组成员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组织朋友进行讨论。通过此功能,微信朋友们之间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针对同一话题随时展开讨论。
方便快捷的信息推送: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后台的用户分组完成精确的信息推送。除了可以快捷的发送文字、图片、语音三个类别的信息以外,微信还可以针对专题信息进行推送。
2.基于微信的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研究
2.1远程教育学生微信使用状况调查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首先对庆阳分校部分专业的开放远程开放教育学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微信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在应用微信的学生中有48%的学生主要通过微信发送文字信息,有16%的学生主要应用微信来发送语音留言;17%的学生主要通过微信来发送图片信息;14%和5%的学生主要发送语音及视频信息。并且通过调查显示89%的学生经常在微信圈子里发表自己的动态,94%的学生用户关注自己圈子里朋友的动态。
通过本次调查首先可以看出远程教育学生应用微信程序作为通讯工具已经比较广泛;其次,广大远程教育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微信发送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信息;最后,学员更够及时更新自己的微信动态,并不断关注朋友圈的动态。
2.2应用微信开展学习支持服务研究
2013年秋季学期研究者选择庆阳分校护理、学前教育、教育管理等专业的40名开放教育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微信开展了教学支持服务工作,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2.2.1研究准备阶段
研究者在2013年秋季开学报名时,为没有安装微信软件的学生手机现场帮助下载安装了微信软件,并督促所有学生当场将研究者加为微信好友。并要求学生及时查看微信圈里的信息,并及时回复研究者发送的学习支持服务信息。
2.2.2研究实施阶段
研究者本学期分别通过聊天和小组群聊的方式向学生发送学习支持服务信息,其中发送内容包括网考考试报名提示、基于网上形成性考试作业按时提醒、形考作业收交通知及期末考试通知。
9月份的全国网考,研究者利用微信群聊手段在考试前分别向参加考试的10名学生发送了微信文字信息,发送完以后其中6名学生在半小时之内立即回复了研究者的通知,2名学生在当天也回复了信息,只有两人没有及时回复,次日,研究者采用语音信息的方式又一次向其余两名学生发送了通知,其中一人及时回复了信息,另外一名学生还是没有回复,后经询问改学生没有注意到我发送的信息。整个学期对于给予网络形考作业研究者也通过微信不断进行提示,研究者根据任务完成时间,在任务结束前两天还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微信提示,采用聊天的方式根据学生的情况向个别学生发送提示信息。考试前研究者在自己的空间上传了每个班级的考试通知单,并通过群聊通知每位学生及时关注下载考试通知单。
利用微信平台弥补电大在线平台的不足,本学期研究者对部分课程减少了在电大在线论坛课程帖子,而是在微信在动态里发表帖子,添加相关专业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研究者以自己所教的开放教育本科《地域文化》为例进行了研究。通过同时在分校电大在线和微信平台上开展教学以比较电大在线平台和微信的教学效果。研究者利用开学第三周的周末面授辅导的机会让35个13秋入学的新生加入研究者的微信好友,其余37个学生要求他在分校电大在线平台学习本课程。研究者将《敦煌瑰宝》一文分为5个部分,并根据学习内容分别制作成文字、图片和视频等素材同时上传到分校电大在线平台和我的微信平台共学生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通过查看微信平台的访问量和电大在线的统计工具,微信平台的访问量明显高于电大在线平台的访问量,学生在微信平台上的讨论更为积极,第一节知识的讨论达到221条,35个学生中有28个学生参与了讨论,而电大在线第一节的BBS中的讨论仅仅只有5名学生发的十条回复。资源点击率相差更加悬殊,在微信平台中第一节的图片和视频点击率达到100%。而且35个学生基本都点击了课程及资源。而在电大在线中资源的点击只有15%,只有4个学生点击了相关的学习资源。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学生利用微信进行课程讨论热情远高于电大在线平台。
2.3研究结论
经过一个学期对微信的应用,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学生对微信通知比以前的QQ及短信通知回复的时间较短,能够及时回复研究者的消息;其次,学生应用微信对课程的讨论比电大在线较积极,并能够自己在微信圈里发起课程的相关讨论;最后,通过和部分学生交流,学生觉得利用微信开展教学支持服务效果更好。
3总结与反思
微信作为一种新的通信手段,应用于远程教育支持服务过程中相对于其他通讯手段尤其优越性,能够为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工作开辟更加宽广的道路。但是由于研究者能力有限,在本研究还有不足,研究的严密性有待提高,研究者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将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信;学习平台;学习路径
中图分类号:TP391
0 引言
《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以国民教育体系为依托,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新型继续教育体系。纲要认为:要积极支持各级各类学校面向社会开放学习资源,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形成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是全国四十四所省级电大之一,长期耕耘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领域,具有丰富的远程教育教学经验。学历教育方面,一直以来,始终致力于以开放教育为特征的高等学历教育,并依托网络学习平台为学员提供远程教育支持服务。非学历教育方面,与辽宁省保监会、沈阳市财政局、沈阳市药监局、沈阳市交通局等多个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合作,依托沈阳终身教育学习网,努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终身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全新的培训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远程教育学习环境。目前已经开发完成了基于PC、基于手机APP和基于微信的多重网络学习平台,竭力为用户创造任何r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随时随地参与学习的条件。
虽然在终身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分析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远程教育中,教师教学和学员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未必一致,缺少面授教育那样的实时监督机制。如何有效引导学员学习成为远程教育中亟待迫切解决的问题。教师在线下制作的大量以微课程为特征的教学资源,如果一股脑地堆叠在学习平台上,必将引发逻辑混乱、主次不清。如果允许教师设置课程或知识点的学习顺序,即学习路径,就可以让远程教学更加符合教学规律,进而有效提升远程教学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1 微信架构下的学习路径的设计思路
为了更好地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改良教学效果,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学习平台中应该引入以树型或者图为特征的拓扑结构,对课程或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先序后序予以定义,对学习顺序实施限定,以期达到循序渐进的学习效果,即让学员按照教师预定的一条或几条学习途径完成远程教学活动。
以终身教育课程为例,采用图描述学习步骤、课程或知识点的关系后,可以保证学员按照报名、交费、课程和知识点、学习、测试、终结性考试、打印合格条形码等次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参加学习。每个课程或者每个知识点相当于图结构中的“节点”,课程与课程间的关联、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关联相当于图结构中的“边”,学习路径相当于对图结构节点的拓扑排序序列。
1.1 拓扑结构的建立和排序算法
拓扑结构排序是指对有向图按照节点的拓扑结构进行排序的算法,拓扑结构上每个节点Vj到Vk的有向边用(j,k)表示,拓扑排序的计算方法也就是计算有向图节点队列的方法。
参照工程领域,在项目规划中,一个项目包括若干子项目,这些子项目的开展并不是齐头并进,而是按照一定顺序递进排列的,某些子项目需要优先完成,另外一些子项目则需要在前期子项目的运行进程后才能正式开启。有向图或甘特图即可描述这种活动的前后顺序,其中,使用“节点”代表子项目,使用“边”表示子项目与子项目间的先后关系,即顶点活动图,简称AOV网(Activity On Vertex Network)。
任何无回路的AOV网建立以后,由其节点可以组成一个拓扑序列,并且拓扑序列也并不唯一。设计可得的排序算法是重复执行2个步骤,直至AOV网中所有节点全部输出完毕。步骤描述具体如下:
1) 从AOV网中选取一个入度为0的节点,输出该节点;
2) 从AOV中删除该节点和所有出边。
如果最后网中的节点入度都不为0,即说明此时网络中存在回路,拓扑排序则可转为停止,算法结束。
1.2 学习路径的遍历算法
如果将课程或者知识点视为“节点”,节点间的关联视为“边”,则可以通过AOV网实现拓扑排序,定义课程或者知识点间的关系,从而使课程或者知识点间按照次序依次开展,防止出现未学习先序课程而直接学习后续课程导致无法理解知识的尴尬情形。
AOV网采用邻接表定义。邻接表使用数组或链表描述,在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上均具有很多优势。
每个边至少包括2个字段:课程或知识点的先序课程、课程或知识点的后序课程,另外还可以包括课程学习时长,通过条件等辅助条件。利用链表,将课程与其先序课程以及后续课程依次链接,形成完整的AOV网,供学习平台遍历访问。
通过构建AOV网,建立了网络课程的学习路径。学习一门课程,先决条件是已经学过相关的先序课程。学习某个知识点,先决条件是已经学过相应的先序知识点,知识点的资源形式可以包括:文字、图片、表格、视频、网页、微课程、三分屏、考试、练习等等。将上述课程或者知识点映射到AOV网上,形成先序后序的关系,引导学员按照一定位序依次学习,达到在牢固掌握先序课程或知识点的基础上,再陆续学习后接课程或知识点的教学目的。
2 微信架构下的学习路径的实现
在终身教育中,课程种类很多,以开放教育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为例来解析论述本次研究中的设计实现过程。
2.1 专业内课程的拓扑关系
以开放教育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在整体上可延展为两大类别,分别是:公共课和专业课。其中,公共课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专业课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离散数学、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综上分析可知,有些科目,例如《高等数学》属于基础课程,不需要修读其它课程就可以直接学习,另外一些课程则必须先学完某些先修课程,在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之后才能进入学习,例如《数据结构》,学员必须要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离散数学》课程的基础,才能很好地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
以部分课程为例,研究得到其课程学习路径如表1所示。
通过拓扑排序,可以得到下述学习路径:
C1,C2,C8,C3,C4,C7,C5,C6,C9
由于AOV网得到的拓扑序列并不唯一,因此还可以得到其它的拓扑序列,例如:C1,C2,C4,C8,C3,C7,C5,C6,C9或者
C1,C2,C3,C4,C8,C5,C6,C7,C9等等。
2.2 课程内部知识点的拓扑关系
课程不论内容多少,知识深浅,从整体上讲,都可以看成由多个层次构成的树型或图结构。一个比较大的知识点还可以分解为是由多个更小的知识点构成。例如,多个小节内的知识点构成了某一个小节,若干个小节构成某个章节。这些知识点间均存在着关联性,由此形成的拓扑关系可以划分为:父子、兄弟、依赖和参考四种关系。
以开放教育的数据结构课程为例,章节知识点包括:概论、线性表、堆栈、队列、树、图、排序、查找和文件,在此给出其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AOV网在计算机内部采用邻接矩阵或者邻接表实现,遍历方法可以采用深度搜索遍历或者广度优先搜索遍历,研究运行后的拓扑排序算法可简述如下:
1)扫描节点表,将入度为0的节点压入堆栈;
2)while (堆栈非空)
{
将栈顶节点Vj弹出栈,并输出Vj;
检查Vj的出边表,将每条出边的终点Vk入度均减1,如果Vk入度为0,将Vk压入堆栈;
}
3)如果输出的节点小于全部节点数,则输出“存在节点回路”,否则拓扑排序完毕。
通过学习平台定义上述学习路径之后,可以有效控制学员的学习顺序,要求其按照一定顺序参加学习,避免跳跃性无监督的学习模式,防止出现未学习先序课程而直接学习后续课程导致无法理解知识的情况,从而最终获得了网络环境无监督情况下理想的学习效果。
3 应用实例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的网络学习平台包括基于PC、基于手机APP和基于微信的多重网络学习环境,尽力为用户提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的学习条件。以其中的沈阳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学习平台为例,学员首先输入身份证号登录学习平台,如图3所示,然后学员打开课程列表找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参加学习。
显示学习列表后,学员可以访问具体课件,如图4所示。教师在后台定义了课件的学习路径,学员必须按照该路径依次学习,平台界面显示了课件的学习进度,只有前序课件学习完毕后,才能点击打开后序的课件,否则将弹出无效提示,从而杜绝了随机播放。而且,为了考核学员课件知识点掌握程度,学习平台还允许教师自定义课件的课后练习,某课件学习通过后,必须点击“练习”按钮参加课后考试,只有考核通过以后,才能点击下一课件的学习按钮继续学习。
微信架构下的微课程学习界面,如图5所示。微信架构下课件学习后的练习界面,如图6所示。服务器端学习资源后台管理界面,如图7所示。
上述学习和测试情况,都将会完整记录到服务器端,作为“学分银行”的一部分,进而成为学员参加终身教育学习的数据凭证。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微信架构下的网络学习平台课程与知识点的学习路径设计展开了详细研究,借鉴了数据结构的图遍历模型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的AOV网模型,并在远程教育学习平台中予以应用实现。合理地设计学习路径,要求W员依照能力自主选择或者沿着教师预定的一条或几条学习路线顺序学习,而不是简单地将教学资源罗列在学习平台上任由学生随意选择,可以有效引导和监督学员学习,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玲, 王英凤,刘h麟,等. 浅析微信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J]. 鸡西大学学报, 2015,15(2): 39-45.
[2] 张南豫. 基于加权拓扑排序的教学计划新模式研究[D]. 开封:河南大学, 2011.
[3] 曹雪梅. 拓扑排序的应用及实现[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9(6): 80-82.
[4] 赵新宪, 姚丹霖. 运用拓扑算法改进网络平台课程学习的实践研究―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平台为例[J]. 中国远程教育, 2015(12): 56-60.
1.1 竞争优势的概述
竞争优势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所提出的,主要用于商业,其主要思想就是利用多种多样的资源以及其他的商业工具去获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利润。后来逐步演变到各个领域中,即通过相较于竞争对手拥有的优势资源、先进的运作模式、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获得在此领域的竞争力。
1.2 竞争优势的主要内容
1.2.1竞争优势是独特的,是构成组织或机构竞争力的一部分,只有该方面超越对手很多的时候才有优势,否则不可能形成很大竞争力。
1.2.2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而竞争优势只是某些方面的独特表现。拥有一个方面可能整体的竞争力也不是很强,没有竞争优势,整体的竞争力也可能很强。
1.2.3竞争优势在竞争中是能够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的。
1.2.4竞争优势是不是随意就可拥有的,需要在长期的竞争环境中修炼而来。
1.2.5竞争优势不可能长期地维持这种平衡,只是暂时的优势,可以通过打破市场均衡来破坏竞争对手的优势。
2、 远程教育师资建设的竞争优势
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优势,而这种优势的合体构成了远程教育的竞争力,在发展和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一种强势状态。
2.1 教学模式优势
远程教育是教师―网络平台―学习者交互的教学模式,是网络技术、教育教学平台、数据库、云存储等在教育中的应用,拓展了教育信息传播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传统教学教师――学生单项路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对传统的远程教育教师―网上资源―学习者简单互动模式带来了根本的变化。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可以实现网络平台上的全方位、能动性、实时交互功能。而远程教育教师队伍一直在该教学模式下开展教学活动,相较普通高校的教师的面授教学,教学模式更适应远程教育的发展。
2.2 教育教学技术和资源应用优势
远程教育师资在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上,因为要为多种形式学习搭建平台,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在教学技术和资源应用上的优势明显:一是接触的各种教育教学技术比较多,能够掌握和采用最新的教育教学手段,例如,通过移动传输网,实施微课资源的建设;通过慕课系统和团队合作开发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利用云教室,实施课堂教学实时、多点、多区域传播。二是在课程资源建设上能够掌握和使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例如通过录课系统,可以将课件、录像等分屏展示给学生。
2.3 师资队伍优势
2.3.1远程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成人,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面授”。因此,师资队伍主要形式是:“专兼结合、动态开放”、“专职主导,兼职主体”的态势。支持服务的模式下,接触学生和获取学生的信息开展教学,教师的学生支持服务意识要强于普通高校的教师,尤其是信息素养和网络教学能力要优于普通高校的教师。
2.3.2教师的岗位认同方面,远程教育对于教师的信息处理和更具客观指标的考核,能够更好做到专兼职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兼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展加强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管理与考核。尤其是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对教师工作的绩效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为考评提供依据。此外,由于远程教育教师队伍的形式,教师不仅仅局限于教学,还有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辅导等,其能够参与到整体的建设。因此,在公平、公正的考核体系下,教师的岗位认同较普通高校教师强。
2.3.3协同教学,远程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移动终端(微课)学习、虚拟课堂等进行教学;或由教师运用云教室在网上进行实时教学,通过该系统,只需该专业有一位知识面广、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生动的优秀教师授课,学员在任何地点、时间都可以听他的课,从而节约和充分利用师资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此外,远程教育可使著名学者的讲课不再受所在高校、地区或者国家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同时也可以解决地域差距导致师资标准的不均衡问题。
2.4 教学评估方面的优势
教学评估上,评价及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是件困难的事情,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远程教育过程中,学习方面的讨论和交流都可以在网上持续不断的进行,教师开展的所有教学活动(资源、虚拟小组的组织、教学整体管理)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信息、阅览的资源、参与的谈论、形成型考核),都有系统记录,通过网络上的学习平台进行处理,可使学生及时得到有关自己学习过程的反馈及有针对性的诊断,使得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问题,可以开展实时的答疑。
3 、保持和增强远程教育师资竞争力的建设思路
虽然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但是随着普通高校在教育教学技术上的学习和资源的开展,远程教育师资队伍的优势逐步被平衡,因此,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亟需加强。根据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和远程教育师资队伍的特点,提出“针式突破”的建设思路。
3.1 针式突破理论的基本思路
按照针的构造和突破能力构建的一种以点带面的突破,即通过最具竞争优势的点带动整体的突破。依照此理论构建的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为“网络融通”为针尖,带动“网络教学团队”、“创新教学方式”、“科学研究创新”等面的突破,实现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竞争力的提升和重塑。
3.2 网络融通
实现网络融通,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3.2.1通过多链路多网在负载均衡、安全管理、资源共享等的融通提升远程网络的运行管理水平,实现网络更新和知识传输上的优势。
3.2.2建设互联网、移动通讯网、数字高清互动高清电视网、卫星传输网、广播传输网等的网络融通建设而成的远程在线教育网络系统。
3.2.3国家开放大学提出的“六网融通”(网络核心课程、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教学团队、网络学习服务、网络学习测评、网络教学管理)的教学模式和基于全网络环境的移动学习模式。
3.2.4大容量、高性能并具的多种远程接入模式系统,以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为核心的智慧教育模式,通过基于云技术的教育服务云,建设存储的虚拟化,网络信息与各点应用系统的深度融合。
3.3 教学方式的创新
3.3.1教学团队建设,就是要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聘请大批教授、学者教学名师、行业专家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科,专业建设,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学术支撑。根据教学发展需要,聘请大批高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专家担任课程辅导教师,主持基于网络的导学、助学活动,建立开放大学师资联盟,实行师资互用、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创新教师共享机制,凝聚远程教育人才资源。在实现全社会关注和行业专家的认同基础上,随着自身师资队伍能力建设的加强,尤其是课程建设和网络教学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从“借船出海”,最终实现“造船出海”。
3.3.2网络教学团队构建,通过网络融通平台和教学协同,构建网络教学团队,远程教育各平台、点上、系统外的优秀专家、学者都可以加入到整体的教学过程中,由远程教育专职教师进行管理,以优势学科、特色专业、重点课程为基础,遴选学科、专业、课程带头人,组建系统化、动态化、开放式的网络教学团队,以精通远程教学设计、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组织及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协调,发挥远程教育体系师资队伍的整体性作用。
3.4 科学研究创新
国家开放大学提出的科研创新包括信息化科研、协同科研、数据分析与处理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和相关平台、工具等,结合远程教育的科研特点,科研方式的创新主要思路为“四创”,即包括:创新科研合作模式;创新科研手段和工具;创新科学研究角度;创造科研平台课题。
3.4.1 创新科研合作模式――协同科研
由于历史的积淀,远程教育教师相较于普通高校对教育教学工作比较关注,而科研工作方面做得显然少了一些,因此在科研过程中,难以形成系统的研究模式。再者,远程教育教师在各点的师资配备数量上,相比普通高校也比较少,因此,开展科研课题申报,科研团队建设上都略显能力不足。从更好的发展远程教育科研的角度上看,再单独建设一支专业队伍,可能性极小。协同科研可以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协同科研,相应增加开展科研的人员,提升整体的数量;其次,通过协同科研,可以将不同性别、年龄、专业的专家、学者联合起来,发挥整体的合力优势,实现很多较难由单个点完成的课题;再者,通过协同科研,逐步形成一个专业研究远程教育的大团队,以便实现远程教育的“高精专”研究。
3.4.2 创新科研工具和手段
通过远程教育的网络融通优势,可以实现在科研工作和手段方面的创新,如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提供很多专业的数据分处理分析工具,如采用云存储功能,提供大量数据的分析处理,采用虚拟技术,可以对一些模型进行构建,此外,通过提供共享的信息处理工具,如统计软件Eview、SPSS、STATA、SAS等,图形处理软件.S-Spline,通过科研工具和手段的创新,可以提升整体的科研质量。
3.4.3 创新科学研究角度
近几年,随着远程教育教师在研究上的滞后,反而普通高校在远程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远程教育教师为了职称更多的注重专业研究,忽视了其优势研究方向。因此,要保持远程教育研究上的优势,就需要在科学研究角度上进行创新,加强在本领域的研究力度:远程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远程教育的资源建设;微课、慕课课程录制的脚本设计;远程教育网络融通等。如现在国家开发大学研究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改革》、《在线学习平台课程体验指标》等几个课题已经注意该方面的转变,此外,通过研究角度的转变,其成果的转化能力也强,如《在线学习平台课程体验评价系统》是由《在线学习平台课程体验指标》成果转换而来。其阶段性成果可以用于完善国开课程平台用户体验,为课程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3.4.4 创新科研平台
构建各点之间的合作研究中心,定期、不定期的开展远程教育的最新研究动态,提供该方面的研究资源;提供平台,办好开放大学学刊,培育有质量、有水平的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利用各级远程教育学会、协会、论坛等平台,广泛开展远程教育学术活动,形成远程教育研究的浓郁学术氛围;做好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调动远程教育教师参加远程教育研究,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研究,特色学科、优势专业、优质资源研究,提高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研究的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与应用。
办好开放大学,是落实《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保障。开放大学是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先行者,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中国开放大学的特色还在于它是广播电视大学的战略转型,以实施远程开放教育为主,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并通过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社会各角落,努力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目标,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不断更新,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我们已悄然进入“微时代”。“微时代”的到来,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也是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体现。对于大部分在职人员而言,由于工作、生活的原因,他们很难有大段的时间用于学习、接受再教育,但日益激烈的竞争又迫使他们必须不断学习充电。因此他们对教育学习资源的要求也趋向于碎片化、微型化、灵活化、智能化,以满足自主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的新要求。传统电大远程教学资源往往过于冗长,且与智能移动终端的兼容性较差,未能满足现代移动微型学习的要求。而微课程的出现,恰好能够解决这一难题。
二、微课程的概念、属性及特点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微视、微课、微课程、微视频等一系列“微”事物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学术界研究者关注较集中的是微课程与微课。微课程与微课,从字面上看,只有一字之差,那么微课程与微课是不是一回事呢?学者金陵的研究发现:微课、微课程虽然在字面上仅一字之差,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联系。他认为:“微课是微型课的代名词,来源于现实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师授课的浓缩、搬迁与改版,本质上还是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教育技术角度看,微课属于新一代教学课件范畴。微课程则是微型课程的代名词。其灵感来源于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实验,是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通过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微课是教师授课课件的浓缩版或改良版,但单纯的课件教学并不能撼动传统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而微课程则体现课程改革要求,并且支持正在酝酿中的第三代课程改革。从学习模式上看,微课程更接近于MOOC(慕课)。MOOC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有考试与证书。微课程与教学方式融为一体,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未来的高等教育可能更加容易对接。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微课程中的资源与微课的呈现方式有着天然的联系。本文引用金陵的观点为微课程下操作定义: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这种微课程以“微课”为主要技术形式,旨在适应“云计算”环境下的人性化学习,是一种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学习资源创新。微课程实践的直接结果是导致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由微课程的定义可知,它是一种特殊的微型课程体系,那么它应当具有课程的属性。从课程学角度看,微课程至少应具备三个属性:课程属性、技术属性和时代属性。根据课程论的观点,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微课程作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课程属性是微课程首要的和基本的属性。其次,微课程具有技术属性。微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其课程内容依赖现代信息技术而存在,它的实施活动离不开技术创造的条件。微课程主要采用微型教学视频(俗称“微课”)支持自主学习。使用“微课”是因为视频最容易满足人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随时暂停播放,进行思考,也可以在不理解的时候重新学习领会,直至完成学习目标。再者,微课程具有时代属性。所谓时代属性是指当代IT科技表现出云计算、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三大显著特征。萨尔曼•汗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把知识学习环节前移至课前,把内化知识活动挪到课堂,开创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的“翻转课堂”实验,被比尔•盖茨称为“预见了教育的未来”。假如不把微课程纳入“云教育”范畴,那么,作为其技术属性的“微课”充其量只能扮演“课件”的角色。而多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恰恰证明:单纯的“课件”无论制作得多精美,都不可能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也正是由于“云时代”的支持,把知识学习前移到课前,才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得以在课堂上给予需要帮助的学生以面对面的个性化指导,因此说微课程具有时代属性。有研究者将微课程与传统网络课程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微课程具有时间短、目标单一、内容精、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效率高等特点。
三、微课程在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教学形式也从最早的电视教学到网络教学进而发展到现在的移动学习,相应教学资源的应用模式和载体也逐渐的多元化,从教育电视节目到网络课程再到微课程。开放大学是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进行战略转型发展而来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大学。开放大学是最能体现开放、灵活、全纳、公平、国际化等先进理念的新的教育模式,它的特色还在于能够尽量满足社会成员对于终身学习的多种需求,将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包括农村和边远地区在内的各个角落,还是广大社会成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提供者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推动者,是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重要促进者,也是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开放大学特殊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要走在科技的前沿,满足数字信息化时代的新需求。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国家开放大学的核心,在于基于网络,用现代技术手段,集聚优质资源,推送优质资源,让老百姓共享优质资源。只有这样,国家开放大学才能壮大和发展。”2013年7月3日,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wfz。nerc-edu。com/)宣布正式启用。这成为微课程在我国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开放教育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它预示着微课程在我国开放教育领域迈进了一个新阶段。微课程在开放大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者分析,学习者大部分属于在职人员,分布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学习风格也不尽相同,学习时间难以固定,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微课程知识内容碎片化、微型化、情景化、智能化,并且以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开发,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学习环境要求低,学习时间灵活,学习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随地进行移动自主学习,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从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过程分析,微课程“模块化”设计,更适合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播放。学习者可灵活利用生活和工作中的零碎时间进行学习,例如在上下班途中、在午休间隙等都能进行短时间的学习。这种移动学习有利于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效地提高学习机会,从而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终身学习目标。从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分析,开放大学秉承了原来广播电视大学的优良传统,教学模式以远程教学为主。众所周知,微课程主要应用于移动自主学习、在线学习,这与开放大学的远程教学模式具有天然的联系。微课程除了能够满足常规远程教育的要求,还具有时间短、目标单一、内容精、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效率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弥补传统网络课程的不足。同时,微课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它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认知规律,对原有课程的重新设计、建构,这种课程模式更加符合远程学习规律。将微课程应用于开放大学教育,将进一步丰富常规远程教学模式的内涵,促进远程学习的效果。
四、开放大学微课程的构建与建设
(一)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有研究者通过对微课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微课程设计需要遵循的七大原则:
1.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在信息化和数字化学环境下,微课程的设计应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应该将“生活”看作不断学习的过程,随着新节点的获得,新连接的形成,最终聚合成更大的网络,或者解构成更小的结构,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学习适应并与周围的世界积极互动,或建立新连接,或强化已有的知识网络,从而学会学习。
2.以学习者为中心。
微课程的设计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在课程设计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准备情况,为微型课程的设计打下基础,适当的时候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微型课程学习的共同经验,学生的共同经验是在微型课程的学习中进行讨论和交流的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共同经验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教师从自己经历的故事或事件谈起;或呈现学生熟悉的实物、图标、模型;讲解学生熟知的故事;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始,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还可以挖掘和设计开放性问题,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学习对象的特点和需要,精心设置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架和指导。
3.突出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的时间短,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微型课程目标明确,一般只设置一到两个学习目标,应清晰地描述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学会什么;微课程的内容精,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应尽量选择合适的例子、案例、故事,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等来帮助达到学习目标;应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在分析学习者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已有知识和学习认知规律,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体,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微课程的设计还应考虑到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创设。
微课程的设计应清晰地描述微型课程的问题背景或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基于真实情境,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案例更容易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设计学习发生的情境,要尽可能的真实、与主题相关、与学生相关,并且能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
5.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在微课程的学习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他可以自主地选择时间、地点、内容进行学习,而不必按传统教学模式跟着教师按部就班地学习,因此,在微课程的设计中应考虑到微课程的这一特点;而“学会合作”则被列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成为个人和信息社会必备的素质之一,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是学习者自身发展的基础,从学习的条件来看,合作学习作为高级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策略也必不可少;因此微型课程应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说,可设计“笔记本”、“书签”、“学习跟踪”等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充分利用资源。
微课程学习内容的选择范围十分广,可以涉及很多课程内容领域并且适合于不同的学习结果,强调信息技术在小型课程中的应用,即课程整合有助于提高课堂中教学与学习过程有效性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丰富而目标定向的资源链接会吸引学生对丰富的信息进行甄别、比较、提炼,培养学生信息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并且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7.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学习支架。
在指定给学生某一活动之后,教师就应该提供支架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应提前了解学生在微型课程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和解决措施;为了更有效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尽量提供设计好的工具与模板等学习支架。学习支架可以采取图标、活动板、word文档、excel电子制表以及概念图等形式,随时可获得的学习支架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有目标。
(二)开放大学微课程的建设
根据课程论的观点,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微课程属于微型课程体系,它的建设也应当遵循课程建设的规律。因此,我们认为开放大学微课程的建设应包括微课程设计、微课程开发、微课程实施和微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微课程设计是微课程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课程设计首先要遵循前文提到的七大原则;其次要充分把握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和学习需求等特征。微课程开发,一般包括选题、设计、脚本编写、教学准备、录制视频、后期加工、反思修改和上传到网络服务平台7个基本步骤。微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云技术,实现远程教育的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开放大学微课程的实施,要充分利用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使学习者通过灵活快捷的方式就能够实现交互学习、合作学习;此外,还要继续深化微课程应用模式,将开放大学微课程推向社会,让全社会各类学习者自主选择开放的课程资源,主动获取知识,逐步形成终身学习型社会。微课程的评价,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包括对课程设计的评价、课程开发的评价、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同时,还要引进包括学习者评价、专家评价、自身评价等多方评价机制。
五、微课程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微课程 信息化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微时代的到来,让微课程教学实践成为可能,将微课程成功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可以条理分明、清晰有效地将教学重难点生动呈现出来,以此从根本上增强教学效果。微课程实践有效弥补了国家精品课程在实践中的不足,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有效汇总,从根本上增进学生对内容和知识的归类和反思,提升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微课程的发展现状分析
1.微课程概念的兴起与成熟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类型,是时代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微课最早起源于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主要以主题形式呈现出来课程单元;随后由美国教授艾伦提出微格教学方式,提倡将教学过程分散成为若干小环节,成为微课教学的雏形。直到2008年美国教授彭罗斯正式提出微课程概念,提倡借助互联网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精简,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国内,爱陶、田秋华、胡铁生、焦建利等诸多大学教授对微课程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倡导这一教学形式在日常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微课程充分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内容的设定,反映了教学生动、灵活、高效的特点,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了教学效果。
2.微课程的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微课程教学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是发展依旧不够成熟。首先,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提升和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微课程开发备受高校教学的重视,通过与慕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不断创新,既能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又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推进素质教学改革。微课程教学的优点是对教学资源优化整合,使教学目标更加突出、计划性更强、资源整合效果更明显、教学实效性更强,从而不断增强教学效果,推进大众化学习时代到来,从根本上增强微课程教学效果。然而,目前我国微课程教学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学校微课程开发还不够成熟,资源整合效果不够突出,无法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可控的学习资源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微课程教学效果,不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越来越普及,微课程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二、微课程发展趋势研究
1.微课程是新型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创新
微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有助于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实现,以学生为核心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与互动,通过微型教学视频为支点模拟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从根本上实现课程教学创新,让这种教学方式更好地被学生接受。总而言之,微课程教学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牢牢把握住有效的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微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微课程朝着远程教育方式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不断实现,微课程教学以其高效、短小、易控等优势,在目前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微课程教学,突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本质内容,以此从根本上实现个性化教学。由于微课程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性和便捷性,通过营造虚拟的网络教学环境,实现大量信息传输,同时保证多终端学习模式,为实现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促进远程教育方式实践和应用,对增强教学效果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作用。
3.微课程由微型教育向大规模方向发展
微课程教学势必会由微型教育向大规模方向发展,成为微课程未来发展趋势所在。在为高校教育提供便捷方式的同时,丰富体验式学习内涵,通过微课程创设情境,学员通过微课程获得内心体验,教师、学习者、课程和技术四个实体要素构成了一个动态交互网络。全民教育背景下,知识时代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全民学习必定会成为今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微课程必然会由微型教育向大规模方向发展,大量微课程公开课、大规模在线课程的开设和兴起,在很大程度上让微课程向大规模方向发展,从而为全民教育创造良好条件。需要设计者和开发者对微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此为大规模微课程开发创造有效条件,全面增强微课程教学效果。
4.微课程成为提升教师技能的手段
微课程设计的点链圈(PLC)模型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个微课程设计的参考框架,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和技术手段的共同提升,实现微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对老师来说,进行教学资源整合的同时,应该不断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和操作能力,从而制作出完整、精短的微课程内容,以此不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教学效果。此外,微课程教学过程和传播过程,其实是教师思想和能力得以固化和提升的过程,实现自身知识和学习经验传达,从而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指导。
三、结语
微课程教学已经成为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水平进步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对教学资源和内容进行整合,突出其信息化教学特色,对不断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微课程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对实现新型教育资源整合、远程教育方式发展、由微型教育向大规模方向过渡、提升教师技能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从根本上加快高校教学改革历程。
参考文献:
[1]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2]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84.
1.“终身教育”与网络远程教育的内涵
网络远程教育这种继续教育形式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其满足了人们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需求。终身教育概念具有两个本质性的特征,即贯穿人生始终的教育形态和高度的包容性。现代社会已是知识经济社会,人们在接受教育进入社会后,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还需要人们在工作的同时,不断丰富、完善,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1]网络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的主要手段。目前我们所说的网络远程教育实际上经过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之后发展起来的第三代远程教育,它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成本上实现现代社会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需求,因而得到了政府、高校和民众的重视,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开展自己的网络远程教育。
2.网络远程教育推进“终身教育”的实现路径
网络远程教育在推进终身教育上的功能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到:﹙1﹚网络远程教育为人们提供了终身教育的学习平台。网络的便利性与普及性,可以让大家节省去学校学习的时间,这对于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2﹚网络远程教育的低成本扩大了接受终身教育的群体。对于农民、工人等收入水平有限,但又希望通过学习提升获得更好发展机会的人群而言,网络远程教育较低的成本极具吸引力。﹙3﹚网络远程教育的较广覆盖性,不仅让城市的民众可以有机会接受终身教育,更给农村的广大群体提供了机会。﹙4﹚非学历教育的有效补偿也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实现。现代许多人愿意继续教育,很多时候并不是想要一个文凭,而是接受一些自己急需补充,或是有利于目前工作技能水平提升的内容。网络远程教育专业设置多,对入学者要求较低的特点,可以很好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2]
二、我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存在问题
为了解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现状,笔者开展了问卷调查,以河北省某市高校远程教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邮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网络远程教育的答案。其中,问卷设计主要围绕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学习效果、教学管理和教学师资等方面进行,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72份,有效问卷170份。
1.办学理念存在问题,经费投入不足
办学理念是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基石和方向标,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网络远程教育大多缺乏明确的办学理念,各个学校之间对远程教育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对于大多数的高校而言,开办远程教育更多时候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将远程教育当作普通高等教育之外扩大招生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这种缺乏从国家教育发展高度的远程教育发展理念,使其在教育过程以及其发展上,缺乏理性思考,不能将人文性、社会性和持续性作为其发展的重要选择。在调查中,对于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自身的优势,如图1所示,选择有清晰的办学理念的为27%,有明确的发展规划的为23%,有充足经费投入的为21%。与此同时,一些高校没有认识到网络远程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没有将网络远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自动延伸,只是将其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教育形式。这造成各个高校对远程教育定位不清,个性化发展不足,严重影响了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在远程教育投入上,有些高校更多会强调由网络远程教育自身吸引社会资源,高校很难主动投入。除了初始的设备投入外,后续的人员配备、课件建设、教学条件等资金投入都跟不上,很难适应现代网络远程教学需要。这种做法只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普通高校远程教育的潜力有限,对社会资源的吸引力有限,自然发展十分受限。[3]
2.专业设置与本科专业衔接不足,缺少学校特色
各个高校在长期的发展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条件,形成的一些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等独特优势的特色专业,这也是高校竞争优势所在。在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专业设置中,本应基于各校特色专业和师资力量进行专业设置。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网络远程教学的专业设置基本没有体现各个高校自身的特点,而是具有相当明显的趋同性。比如,各个远程教学中都设有市场营销、金融学、信息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重复设置十分明显。在受调查的10所高校远程教育专业设置中,设置市场营销、计算机信息管理、商务管理三个专业的有10所,设置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有9所,设置法律事务、财务管理专业的有8所。这种情况对于想接受网络远程教育的人而言,随便选择哪个高校的都无所谓,因为每个学校都差不多。另外,各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没有体现本校特色专业,或是没有体现本区域经济社会特点、需求的专业,致使本校的特色专业在网络远程教育中得不到体现,也不易打造本校的网络远程教育的品牌。如表1所示,除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通信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等少数几个专业外,其它远程教育的专业A校本科专业中并没有相应的设置,表明该校专科与本科、网络远程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缺少衔接性,给学生的继续教育造成困扰,也不利于学校将自身优势专业打造成网络教育优势品牌。[4]
3.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考核制度不够严格,学生的社会认可度低
调查发现,在选择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原因中,拿证容易和入学容易占到很多比例,有62%的学生选择拿证容易,25%的学生选择入学容易,选择费用低廉的只有6%,选择学习方式灵活和其他原因的则分别只有5%和2%。从学生的这个选项不难看到,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考核管理制度极为宽松,才使得其成为众多学生选择的原因。考核制度的宽松必然引发其他问题,比如,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拿证容易,会使得大家将网络远程教育当作“混文凭”的选择,不仅造成全社会对网络教育文凭的不信任,也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心里不重视学习,认为只需要混够时间和学分即可毕业。而社会的认同度低,将严重影响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显然,如果不改变考核制度过于宽松的问题,用人单位将会越来越不愿意录用持有网络远程教育文凭的人员,人们自然也会不愿意选择网络教育这种方式。4.学生对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认识不到位,学习积极性差在学生认识上,调查发现,首先在学习时间上,每周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于2小时的超过一半,达54%,3—5小时的为27%,而花费时间超过6小时的只有19%。其次在什么时候会在线学习的选项上,“课件更新时”和“在线辅导教师要求”的选项分别为35%和58%,也就是说,学生的状态主要取决于学校的要求,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情况非常少。学习时间少,且主动学习差,使学生既没有按照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主动性,也缺少与在线辅导老师的互动,表现出学习缺乏计划性,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由此不难看出在各个高校的网络远程教育上,学生的认识很不到位,学习效果没有保障,造成学生通过远程教育很难成才,其不受用人单位重视也就在所难免了。
5.专职教师匮乏,影响现代远程教育质量
师资力量是衡量现代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我国第三代远程教育是从1999年开始的,而远程教育专业硕士直到2005年才开始授权,仅有十年的发展时间,使各个高校远程教育的师资力量十分匮乏。突出表现在:一方面,面授辅导教师相对较少,各高校外聘的辅导教师往往自身工作比较繁忙,负责多门的远程教育课程力不从心。其教学工作很容易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进行远程教育的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存疑。[5]另一方面,受制于教师力量的不足,很多高校的远程教育在线辅导、答疑的时间被严重削减,无法得到保障。而在线答疑正是网络远程教育的核心环节,是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一旦得不到保障将严重削弱远程教育的质量。从调查中可以看到,认为“在线辅导教师的态度认真”和“在线辅导时间充足”的学生分别为12%和17%,体现了学生对在线辅导教育的认同度和满意度较低。教师力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基本没有专职教师的情况,使各个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基于“终身教育”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发展路径
1.建立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资源的持续投入,特别是资金与教学师资的稳定投入是普通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根据目前情况,应建立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方面,应制定科学的远程教育发展规划,有计划地采取多渠道经费筹措方式。比如,开展校企合作方式,由企业向高校远程教育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学校则对企业开放远程教育资源,或给其提供远程学历教育,或为其开展员工远程培训。比如,与具有远程教育丰富经验的电视广播大学合作,双方共同设立某个专业教育,既借助了其丰富的远程教育操作经验,也可以节省高校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提高资源利用率。与各高校的本科教育相比,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投入毕竟有限,应通过明确分配经费使用,提高经费利用率。特别是要坚持资金使用上的透明化与精细化,借助透明化加强监督,防止出现资金的流失。借助精细化提高使用水平,以形成良好的信用度,逐步提高远程网络教育对社会资源的吸引力,为远程教育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打造有自身特色且衔接专本科的专业及课程
各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应定位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发挥本校的优势专业,逐步形成具有特色且对社会受众具有吸引力的课程教育体系。一是给予网络远程教育课程设置与本科教育同等地位。高校的各级管理者应将网络远程教育同样作为打造高校教育品牌的重要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资金支持到教学力量调配都能够积极配合,以帮助远程教育完成特色课程开发。二是课程设置避免大而全,着重突出特色专业。现代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参差不齐,且专业重复设置严重。高校在设置网络远程教学的专业时,应先从各个学院中选出本校的特色专业,再协商优秀老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由负责远程教学的老师共同设计和反复测评,以保证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如此一来,既兼顾了社会对高校网络远程教学专业的需要,也体现了学校优势专业。三是加强远程教学与普通本科教学的互动。比如,将远程教育课程设计作为软件学院、美术学院、心理学院、管理学院等本科教育学院的实习基地,集合这些学院的老师与学生力量,开展一些诸如课程开发、课件开发等工作,不断完善网络远程教育水平。
3.不断优化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师资队伍
普通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应充分发挥其在“终身教育”方面的功能,以推动高等教育的社会化与大众化,实现教育公平。在这个过程中,师资力量的配置无疑是关键因素,一方面,要从完善高校的教育体系层面出发,不断完善教育师资。比如,根据网络远程教育的特点,加强“双能型”教育师资力量。在选择师资时,不仅要选择本身在普通本科教育中比较优秀的师资,同时,要对这些老师开展远程教育相关理论、教育技能与方法的培训,以使其更加适应远程教育专业需要。同时,要制定远程教育师资培养计划。比如,鼓励年轻教师攻读远程教育的硕士学位,提高其远程教育专业素质。还比如,制定远程教育的师资考核与激励机制,提高远程教育老师的积极性。教师考核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由学生给出评价,以确保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符合学生需要。另一方面,要从老师自身发展层面出发,不断丰富教学师资。比如,给予从事网络远程教育的教师与普通本科教育老师同等的地位,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使更多的优秀教师愿意教授远程教育课程。还比如,根据网络远程教学的学生多来自工作一线,对知识的实用性要求较高的特点,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采取灵活的措施,从社会上聘任那些受过完整高等教育,具备丰富实践知识的专家担任教师,以提高远程教育在线辅导的水平。
4.设计更加合理的高校网络远程教育服务管理体系
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很多高校的网络远程教育管理还存在较大问题,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职责分配不清晰,缺少与高校本科教育的协作互动等。因此,有必要设计更合理的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管理体系,一是各个管理部门的工作量、承受力,明晰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针对当前远程教育管理力量不足问题,可以招聘一些学生担任实习生,帮助管理部门做一些零工。也可以从网络上招聘一些热心人员担任网络在线辅导的后台管理人员,以减轻专业教师的工作量。[6]二是借鉴国内外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管理的好经验,优化管理体系。比如,设立网络远程教育学生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受理学生的投诉、咨询,策划和组织网上的学生活动,管理远程教育的学生论坛等,既拉近学校与学生的距离,及时根据学生需求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也通过无缝管理提高学生的受重视感受。三是丰富教育互动方式。比如,建立学生辅导QQ群、微信群、电子邮件,借助现代网络聊天工具开展网上的师生群体讨论,开展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比如,组织学生共同设计课堂教学设计。面授前,由教师将需要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设计在QQ群或微信群,接受学生的评价,收集学生关注的问题,并在课堂上开展课堂讨论或是小组讨论,不仅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展示机会,更可以让学生更喜欢所学课程,从而提高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水平。
5.制定更加合理的学员考核制度
学员管理不到位,考核流于形式,学生被放羊是很多高校远程教育的真实写照。对于很多人而言,选择网络远程教育正是因为其管理宽松、容易毕业。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网络远程教育被打上“混文凭”的社会认知标签,这显然严重影响到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长远发展。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合理、严格的学员考核制度。一方面,提高封闭式考试的比例。调查发现,开放式或半封闭式的考试方式,往往会因为没有强制要求而难以得到学生的重视,甚至出现多数学生的答卷直接从网络上下载的情况。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其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可想而知,失去了网络教育教与学的本质,人为地将学生放羊。应将那些必须理解、掌握的知识设计为封闭式考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另一方面,应加大对学生平时在线学习的管理。比如,对学生在线提问情况进行统计作为考核内容。还比如,加大在线辅导的力度,通过一对一个性化教学、一对一提问抽查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和知识掌握情况,作为考试分数的重要内容。再比如,将学生的毕业论文全程纳入考查内容,避免学生论文抄袭的可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得到提升。
作者:陈岩 单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春平,陈克明,刘春梅.提高高校网络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0):30—31.
[2]吴志发,牛忠国,朱伟.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7):48—49.
[3]刘永辉.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远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10):40—41.
[4]高晶晶.民办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专业建设探讨[J].电子测试,2014,(6):51—52.
在线学习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发展过程。本研究基于citespaceⅢ分析软件,通过梳理国内在线学习模式研究现状,试图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勾勒国内在线学习主要模式的演化路径。研究发现,国内在线学习模式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萌芽期以在线学习为主;发展初期以e-learning模式为主,也有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等;发展深入期多种学习模式并存,并出现移动学习;如今进入微学习模式发展新阶段。在线学习是其他学习模式的基础,e-learning是在线学习的应用化发展,移动学习是移动技术发展的产物,微学习是移动学习背景下以理念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 在线学习;e-learning;移动学习;微学习;知识图谱;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9―0025―07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习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新技术应用的出现,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学习模式,如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电子化学习、移动学习和微学习等。可以说,这些学习模式都是依托于在线学习不断发展起来的。
研究者的研究焦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相关话题的现状,通过对相关话题研究状况的梳理可以管窥相关话题的现实进展。本研究试图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对国内在线学习模式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展现在线学习主要模式的演化路径。知识图谱是把数学、图形学、信息可视化技术、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与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等方法结合,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展示学科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以及整体知识架构的多学科融合的一种研究方法。[1]简单地说,知识图谱可以将复杂的科学知识领域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等方式,最终以可视化的方式显示研究领域的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工具
1. 数据来源
在线学习模式比较多,本研究选取了几种重要的具有变革性的学习模式,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学习模式的影响为研究的切入点及立足点,关注在线学习模式的演变。由于重要学习模式的演变可以更清晰地展示演变过程,如在线学习是传统学习(线下学习)的重要发展;e-learning使在线学习模式系统化,主要包括学校学习和培训学习;移动学习是移动终端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微学习是基于移动技术、引发学习理念重要变化的学习模式。此外,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等研究也比较多。所以本研究选取了以下在线学习模式:在线学习、e-learning、移动学习、m-learning、微学习、微型学习、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作为研究对象。
CNKI相较于其他数据库,文献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全。因此,本研究以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的全部期刊为检索数据库,检索主题为 “在线学习”“e-learning” “移动学习”“m-learning” “微学习”“微型学习”“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检索时间为2015年5月23日。由于在线学习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算机领域的在线学习,一类是教育领域的在线学习,前者与神经网络、在线学习算法相关,属于机器学习的内容,与教育领域的在线学习有明显的不同,故通过人工筛查的方式将机器学习中的在线学习论文筛除。同时,剔除与本主题明显无关的文献(征稿启事、会议通知等),最后得到10,419篇文献(见表1)。
2. 分析工具
本研究选用聚类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该软件是由美国费城德雷克赛尔大学(Drexel)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博士开发的,是基于Java平台开发的知识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可用于探测和分析学科研究前沿的变化趋势以及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之间、不同研究前沿之间的相互关系。[2]Citespace使用步骤为:确定一个研究领域;收集相应格式的文献元数据;选择时间参数、时区分隔;设置阈值、确定算法得到可视化图谱;分析结论。本文拟通过citespaceIII,绘制国内在线学习主要模式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该领域研究特点及演进过程。
二、在线学习模式研究现状
Citespace的关键词聚类功能可以确定某研究领域的热点领域和发展趋势。本研究采用聚类分析法梳理国内在线模式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聚类分析是用于解决分类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聚类所要求划分的类通常是未知的,是按照样本的数据特征,把相似的样本分在同一类中,把不相似的样本分在不同类中。[3]将从CNKI下载的数据转化为CitespaceIII的WOS格式,并进行参数设置:选择时间跨度从1997年(目前,中国知网中可查到最早关于在线学习的文献出现于1997年)到2014年,切分年代为1年,聚类词来源选择标题、摘要、作者信息、关键词,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剪切连线设置为路径探测算法,可视方式设置为静态现实和混合网络,得到聚类图谱。通过聚类图谱可以发现国内在线学习模式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
1. 研究热点
从知识理论的角度看,中心度和频次高的关键词代表着一段时间内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热点。在知识图谱中,圆表示关键词节点,圆越大,说明对应主题出现的频次越高;节点年轮颜色及厚度表示出现时段。也就是说,圆内色环越厚,表明该颜色对应年份出现的频次越高。聚类结果显示,共有节点294个,连线550条。如图1所示,共现网络聚类效果非常明显,这与本文的检索主题词有关。其中,移动学习出现频次最高,其次是e-learning、网络学习,再次是在线学习、远程教育、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学习等。同时,通过节点及年轮厚度可以发现,在线学习于1999年引起关注,e-learning、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于2001年引起关注,移动学习自2004年引起关注。
通过关键词共现频次、中心性等,可以发现研究热点。如表2所示,移动学习、e-learning、网络学习和在线学习等共现频次较高,分别于2004年、2001年、2001年、1999年引起研究者共同关注,这与知识图谱中的结果完全一致。同时,点的中心性可以衡量点的权力大小,可以反映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中心度越高,说明节点越重要。再根据中心性,发现以上几种学习模式中,节点较高的学习模式为在线学习(0.17)、e-learning(0.08)、网络学习(0.04)、数字化学习(0.02)。结合共现频次和中心性,可以认为国内在线学习的主要模式有在线学习、e-learning、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同时,在线学习的中心性最高,说明了在线学习的重要性和基础性。
2.研究前沿
研究前沿被定义为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知识图谱中,突变词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较多或使用频次增长率明显提高的词。利用Citespace的突变词探测技术和算法,结合词频时间分布,将频次变化率高的词从主题词中探测出来,根据词频变动趋势确定研究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4]经过设置相关参数,得到60个突变词(见表3)。
突变率较高的关键词有:移动学习、e-learning、远程教育、微课程、网络教育、云计算、智能手机、微学习和MOOC等。将这些突现词按照出现时间顺序排列,与在线学习模式直接相关的突变词有e-learning(2001)、移动学习(2004)、微型学习(2011)和微学习(2014)。同时可以发现,在线学习、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并不是突现词,可以这么理解,在线学习从一开始就进入研究者视野,研究稳步增加,并没有在某一时间明显增多,这说明了在线学习是其他借助互联网络学习的基础学习模式。而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内涵比较泛化,没有特定的含义,所以一直以来研究都比较多。
通过以上对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内在线学习模式主要有在线学习、e-learning、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e-learning(2001)、移动学习(2004)、微型学习(2011)和微学习(2014)等在相应年份成为研究前沿。在线学习是其他互联网学习模式的基础。在聚类图的基础上,生成时间线图谱(见图2)。可以发现,在线学习模式主要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在线学习、e-learning、网络学习、移动学习和微型学习等。
三、国内在线学习模式演化分析
基于以上在线学习模式研究的热点年份和突现年份,可以将在线学习模式演化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1997-2000年):在线学习萌芽期
这一阶段是在线学习萌芽期。1997年有研究者开始研究在线学习,1999年研究者共同关注在线学习。如图3所示,这一阶段在线学习模式节点较为分散,研究较不成熟。
目前,中国知网中可查到的在线学习研究论文是宋树生于1997年发表的《在线学习――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新方式》,文中指出在线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电子邮件的使用、公告牌系统的使用、计算机会谈、视频远距离会谈、远距离数据库访问以及全球网等。同时,提出了在线学习的优点: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相互协作增多;充分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个别化教学;能更好地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重心;能够进行广泛持久的交流互动,如小组讨论等,更接近真实社会环境。[5]
在线学习发展的重要背景是开放远程教育的发展。有研究者研究了国际远程教育协会前副主席奥托・彼得斯(Otto peters)关于开放教育、数字化学习等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理念及思想。一是在开放远程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更新。奥托・彼得斯认为,教学模式更新是开放与远距离教育领域的重要概念,新的信息和传播技术使设计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在后现代主义社会背景下,课程模式从现代课程到后现代课程。真正意义的教学模式更新将发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6]二是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开放远程教育的可能和机遇。数字化学习环境能为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并能促进以互动活动为基础的学习,如可以进行超文本学习、多媒体学习、网络学习和虚拟交流等。[7]
远程教育受到政府重视,并推动了在线学习的发展。在线学习引起政府重视,并付诸实践。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4所普通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1999年至2000年初,教育部又批准新增25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些高校都采用双向远程教学法,在线学习的实质就是人与机器的交互。
此阶段属于在线学习模式萌芽期。在线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状态,与远程教育有着重要关系。在线学习发展的重要背景是开放远程教育的发展;远程教育受到政府重视,也推动了在线学习的发展。
2. 第二阶段(2001-2003年):在线学习发展初期
这一阶段在线学习主要模式有e-learning、网络学习、在线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等。如图4所示,这一时期出现了较多的在线学习模式,可以认为这是在线学习的真正发展期,其中e-learning是主导性学习模式。
e-learning表现形式目前流行的有E-Learning、E-learning、e-Learning、e-learning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用的是e-learning。[8]e-learning,国内一般将其翻译为电子化学习、数字化学习、网络化学习或在线学习[9]。所以可以认为,广义上,e-learning包括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等。
e-learning指的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10]e-learning的核心要点包括:一是强调基于因特网的学习,二是强调电子化,三是强调在e-learning中要把数字化内容与网络结合起来。[11]目前,中国知网中可查的最早对e-learning的研究是2000年发表的两篇论文《E-learning 引发教育新革命》[12]、《锁定学习者――启迪网定位e-learning》[13]。前者认为e-leaning影响教育发展的未来,构建这种环境需要社会、学校、商家等的共同努力。随后,启迪网提出e-learning学习模式,认为这是互联网时代解决人们学习需求的重要方案。从中可以看出,e-learning就是在线学习的应用化发展,主要运用于教育教学和企业培训两大领域。此阶段有大量的教育、学习方式,如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远程学习、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等;与e-learning相伴的一些概念有建构主义、培训、网络学习环境、虚拟教室、知识管理、协作学习、培训系统和管理系统等。e-learning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同时,e-learning是一个庞大的学习系统。从宏观层面看,包括战略计划、技术实施和平台管理;从中观层面看,包括学习管理系统、内容管理系统、学习内容管理系统、学习活动系统、学习社区和学习环境等;从微观层面看,包括学习者、学习资源和学习对象等(图略)。
从狭义来看,e-learning与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不同。有研究者认为:从字面意思上,“网络化学习”“电子化学习”和“数字化学习”,更多强调的是学习的手段或模式,并不特别关心学习的效果。[14]网络学习是信息时代的学习模式,是主动的基于信息的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学习,其建立在网络之上。作为载体、环境的网络学习,是一个选择、利用和组织网络知识与信息资源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观念,即利用网络的优点形成自己的学习网络,通过物理网络建立学习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15]同时,网络学习对教育产生了变革性影响:如阅读、写作、计算方式;教育系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师角色和职能、学生学习方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材料、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时空、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思想与观念等。[16]以数字化为背景的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认知工具。[17]同时,需要从制度维度、教育学维度、技术维度、界面设计维度、评价维度、管理维度、资源支持维度和伦理维度等方面构建数字化学习。[18]
从严格意义来讲,此阶段可以说是国内在线学习的真正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e-learning模式的发展,也包括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等。e-learning既是一种学习模式,也是一种学习理念和应用形式,且形成了庞大的学习系统。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更强调学习的手段和过程。
3. 第三阶段(2004-2010年):在线学习发展深入期
这一阶段学习模式主要有e-learning、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见图5)。由于e-learning和网络学习在前一阶段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这一阶段新兴的是移动学习。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m-learning)应运而生。移动学习指学习者在自己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无线与移动设备(手机、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PDA等)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进行学习。[19]相对于传统学习来说,在线学习可以称为有线学习,即在互联网情境下的在线状态;那么,移动学习则是无线学习,这里的无线学习是指隐性的无线学习,因为它更依赖于电信技术的发展。由此,余胜泉认为移动学习是e-learning的新领域。[20]
由图5可知,此阶段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并不是最多的,对e-Learning的研究最多。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e-learning对学习模式变革的深远影响。从移动学习圆轮可以看出,虽然移动学习自2004年就已经出现,但大量研究开始于2005年。通过与“移动学习”相连的重要关键词可知,移动学习、3G和学习模式三个关键词构成这一阶段移动学习网络(图略)。移动学习确实得益于技术发展,同时这种技术发展引发了学习模式的变革。所以,可以认为移动学习是继e-learning之后的一种新型在线学习模式。移动学习是远程学习的一种形式,也是数字化学习的延伸,利用的是移动通信设备和网络。有研究者认为,如果函授教学属于第一代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教学属于第二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属于第三代远程教育,那么移动学习当属第四代远程教育。[21]
此阶段在线学习的特点是多种学习模式并存。e-learning和网络学习仍然保持研究,衍生出了新的学习理念;同时出现了新型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
4. 第四阶段(2011年――至今):在线学习新阶段
这一阶段在线学习模式主要有移动学习、网络学习、e-learning、在线学习等(见图6)。同时,也出现了新型学习模式――微型学习。
微型学习这一概念首先由Martin Lindne等于2004年提出[22],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是由微型媒体承载微型学习内容。[23]国内最早研究微型学习是在2008年,当时并未直接用微学习一词,而是用了微型学习一词。微型学习的微型有三层含义:学习内容的知识含量较小、承载内容的媒体体积较小、参与者对待学习的心态较为放松。2011年,微课程这一应用形式也引起学界关注,微课程是指在较短时间内,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的一种微型教学视频,是微型学习的一种形式。[24]2011年,佛山市教育局在全国首推微课模式;2012年9月,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征集优秀微课程作品;2012年12月,教育部面向高校举办微课教学比赛。
由图6可知,移动学习在此阶段成为重要的学习模式,研究较多。移动学习共词网络中包括:移动学习、web2.0、智能手机和androld,此阶段的移动学习更加移动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学习概念,如泛在学习和混合学习等。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使微学习成为移动学习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相应,微课程、微课、开放教育、MOOC和翻转课堂等相继出现。MOOC发端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与传统课程相比,MOOC具有以下典型特征:一是高校、教师、学生与投入等方面的规模化;二是学习对象、教学形式、课程内容、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开放性;三是随时随地、主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网络化;四是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创新性。[25]翻转课堂则是微课程教学应用的具体模型,翻转课堂是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视频,提供给学习者在课前观看,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作业辅导等活动。[26]
此阶段在线学习以移动学习为主导,出现了新型学习模式――微学习模式, 微学习是移动技术发展的结果,同时微学了技术方面的微小,也隐含着学习理念的变化,即碎片化学习下如何组织学习资源、进行知识管理,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本研究中的在线学习指的是在线学习这种状态,与传统的离线学习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技术对教育方式的影响,是由硬件到软件、由学习方式到学习理念渗透变革的过程。
在线学习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会出现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对国内在线学习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的分析,发现在线学习主要模式包括在线学习、e-learning、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微学习是近年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中,在线学习是其他学习模式的重要基础。通过时间线图谱发现,国内在线学习模式主要经历了在线学习、e-learning、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和微学习等演化路径。根据突现词出现年份,将在线学习主要模式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在线学习萌芽阶段,以开放远程教育的发展为重要背景。第二,在线模式发展初期,以e-learning为主导,形成较为完善的在线学习系统,包括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等。第三,在线学习发展深入期,多种学习模式并存,出现了移动学习。第四,在线模式发展新阶段,以移动学习为主导,微学习理念兴盛。
当然,这里只是说明了研究热点时期的情况,同时各学习模式之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替代关系,而是并存关系,只是某个阶段更突出研究了某一种学习模式。学习模式的演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慢慢演进的过程。
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清晰地呈现某一种学习模式自身的内涵,本研究只是以研究热点时期也就是大量出现的时间点为节点,说明学习模式的演化。此外,本研究数据来源为CNKI数据库,没有与其他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整合、比较,研究结果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 梁永霞,刘则渊,杨中楷等. 引文分析领域前沿与演化知识图谱[J]. 科学学研究,2009,(04):516-522.
[2] 周金侠. 信息开放获取研究的知识基础与研究热点探析[J]. 现代情报,2011,(06):118-122.
[3] 王德青. 统计分类方法的比较[J]. 中国统计,2008,(09):45-46.
[4] 姜春林,刘盛博,丁.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研究热点及其演进知识图谱[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06):954-958.
[5] 宋树生. 在线学习──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新方式[J]. 中国电化教育,1997,(06):13-14.
[6] 奥托・彼得斯,杜亚琛. 教学模式更新及其对师资培训的意义[J]. 开放教育研究,1998,(04):3-7.
[7] 奥托・彼得斯,罗伟纲. 数字化学习环境:开放远距离教育新的可能与机遇[J]. 开放教育研究,1998,(02):13-16、46.
[8][14] 罗忠民,陈楚君. E-Learning定义与特征研究[J]. 外语教学,2005,(03):60-64.
[9] 宋国学. e-学习的理论内涵及实践价值[J]. 比较教育研究,2005,(05):13-17.
[10][12] E-Learning引发教育新革命[J]. 计算机与网络,2000,(16):16.
[11] 余胜泉,程罡,董京峰. 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 远程教育杂志,2009,(03):3-15.
[13] 锁定学习者――启迪网定位e Learning[J]. 每周电脑报,2000,(12):43.
[15] 常金玲. 网络环境下学习观的变革:网络学习[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11-14.
[16] 徐广宇. 综论网络学习对教育的十大变革[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04):29-33.
[17] 李克东. 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 电化教育研究,2001,(08):46-49.
[18] Badrul H.Khan,张晴,张来春. 构建数字化学习的维度[J]. 开放教育研究,2002,(06):51.
[19][20] 余胜泉. 移动学习――当代E-Learning的新领域[J]. 中国远程教育,2003,(22):76-78.
[21] 陈义勤. 成人学习者移动学习现状调查与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3,(10):47-52.
[22] Theo Hug,Martin Lindner,Peter A.Bruck. Micro-learning:Emerging Concepts,Practices and Technologies after e-Learning:Proceedings of Microlearning 2005[M].Innsbruck: 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7:8.
[23] Martin Lindner, Peter A. Bruck. Micro-media and Corporate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3rd International Micro-learning 2007 Conference[M].Innsbruck, Austria: 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7:8
[24][26] 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1-35.
[25] 陈肖庚,王顶明. 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2013,(11):5-10.
收稿日期:2015-05-15
定稿日期:2015-06-29
关键词:电子阅读;网站视频;“微课程”;校本研究;远程教育
“微课程”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者视频。“微课程”是通过培训教师构建微型课程,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用“一节课精彩的、的环节都是瞬间的,把教学的难、重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学习,被录制的简短视频,定义为微课程。
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手机、手持移动数码产品的普及,学科教育也正发生着深刻地变革,引入“微课程”这一崭新的教学发展模式,是培养一线教师的教研能力,激发当代学生自觉参与的一种创新的教学发展模式。将“微课程”教学概念同现代教学理念相融合,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及辅助教学资源,以“网络课程”为中心,推进中国学生学习进入“微时代”。
在中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入开展对现代远程开放教学理论的实践探索发现,微课是采取向社会倡导“精彩教育,快乐共享”学习理念、以高清视频教学为主要内容,以提升学生参与网络学习和培训活动为目标,开展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并分享学习动态的教育手段。微课程能够精确的整合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指导、教学互动等多个学习环节,真正实现各学科教师的个性化高效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跨越式进步。
一、电子阅读已成为学生参与远程学习的主要方式
随着经济发展,国民对文化的追求产生变化,图书购买力和数字化阅读需求都相应增长。智能手机、移动数码产品已在学生中普及应用,电子阅读已经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电子书阅读率不断上升。2012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实现小幅增长,并连续7年保持稳步提升。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77.20份和6.56份,同比均有下降。而电子书阅读量增幅较明显,2012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35本,相比2011年的1.42本增幅达65.5%。此外,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6.74本,同比上升0.97本。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课后的学习时间大多是利用电子移动设备来浏览教学内容,“微课程”正好与课堂教学实现对接,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网站视频教学在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配合卫星、电视、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的远程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家通过对精品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掌握一般的多媒体技术,并将制作课件及视频成功的应用在多媒体教学中,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网上信息交流、网上教学”的目标。
然而,经过多年的网上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技术取得的实践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精品课程视频通常每节课45分钟,学生课后主动去浏览观看视频课程进行学习的利用率比较低。网站视频教学的视频容量少则几十兆多则上百兆,大到几个G,通过移动下载的学习费用学生很难承受。另外,学生在参加网上学习时,往往发生在线浏览速度慢,视频播放过程时断时续等问题的发生,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触伤了学生的学习信心。现在许多高校学生都会利用智能手机上网,但他们浏览的视频都是短小、精悍,并且目的性很强,因为他们知道“流量”意味着什么,作为学生他们承担不了过高的额外上网费用。
三、发展“微课程”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正确选择
“微课程”能够在辅助知识点讲解与巩固课后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知识结构简单、目的性强,简易明了的知识,教师可以大胆地使用微课程,而内部结构较为复杂不易阐述明白的知识,不宜过多地去为了“微课程”而走“微课程”的形式。“微课”也可以用“非常5+1”来形容微课的框架。“1”,是5~8分钟的微视频,以此视频为核心,整合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由“5”个配套资源,共同组成微课。“5”,既可以根据实际应用,任意组合成完整的课堂,也可以单个分拆出来使用,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1.“微课程”以短小,精悍为主要特点,通过对播放时间长度的限制,可以对具体的知识重点、难点进行反复的强调,教师应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实现课上课后教学效率的不断优化。同时,“微课程”适合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既可以将教学资源进行整理收藏,同时也是共享、交流学习的最好方式之一。
2.“微课程”可以变教师被动接受培训内容为主动创作培训内容,让教师直观的了解教学思想与教学技能,便于教师借鉴和模仿。特别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能起到骨干、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激励和指导年轻教师更高、更好的发展方向。
3.“微课程”的研发与使用是针对学生进行的一种个性化教学模式,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课下的复习和巩固知识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视频学习和便捷地下载观看,培育学生参与网上教学的热情,对于各个学科的深入学习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
四、形成“微课程”校本研究的良好氛围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本校教师微课程学习的良好氛围,创造条件,优化环境,让人人参与体验微课程,主要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应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微课程的基本概念及在教学中的应用理论,提高全体教师的认识。对于新诞生的“微课程”,首要问题是让大家了解它是什么,它将给课堂带来什么,体验到校本微课程研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2.开展教师培训,组建“微课程”团队。在学校以备课组或教研室为单位展开微课程研究的培训和研讨活动,组建团队,开展微课程的制作与推广相关技术研究。同时,培养一批骨干教师,成为“微课程”教学的典型代表,引领全体教师队伍参与。
3进行微课程教学“比武”,树立典范。由各系推荐,选择适合微课程开发的课程,开展微课程竞赛活动,表彰成绩突出者,树立典范。
“微课程”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不断地总结完善,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必将引领出现一大批教师主动迎接挑战,在这样一个更广阔的实践和探索的舞台,带入教学领域进入“微时代”的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办学理念建设;制度建设;支持服务建设;文化建设
在互联网教育尤其是MOOC风靡全球的今天,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也向深层次迈进。要推动远程教育快速健康的发展,使其适应时展的要求,须在注重现代远程教育“硬实力”建设的基础上,加大现代远程教育“软实力”的建设力度。近年来,我国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在“硬实力”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较为薄弱的“软实力”建设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造和提升现代远程教育的软实力,是远程教育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一、办学理念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对不断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远程教育能打破时空的局限,学习资源丰富,个性化的学习材料设计,有效的学习辅助系统,相对低廉的学习费用,满足了成人接受高等教育和继续学习的愿望,也有利于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空间的进一步开拓。因此,现代远程教育要充分贯彻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坚持贯彻“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创建品牌”,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根据合作办学试点高校拥有的师资特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特色,依托学校学科和专业优势以及专业学位教育、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平台,合理设置专业,分层次性,控制好办学的规模和数量,保证教育质量,培养为社会服务的高质量人才。现代远程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学习者为本。办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学习者创造符合他们学习需求的优越的学习环境,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强化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提供适合而多样化的学习支持,从而达到“以学习者为本,以学习者的学习为本”,努力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办学理念。
二、制度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制度
对主讲教师来说,目前主讲教师大部分都是具有丰富的传统教学经验的普通高校教师,需要加强对主讲教师的教学评估,评估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其教学态度,使其树立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其教学技能;加强专业教学委员会的建设,网络学院为专业教学委员会提供资金,专业教学委员会可定期召开本专业远程教育会议,推动主讲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辅导教师来说,要通过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辅导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远程辅导的技能、远程辅导的方法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组织学生网上学习讨论、解答学生网上学习困惑的能力;健全辅导教师评估及相应的考核、竞争、激励制度,对辅导教师进行定期考核,把教师的辅导工作与他们的职称评定或奖金相结合,培养一支熟悉网络教育教学课程辅导、数量适中、结构合理、业务精良、责任心强、稳定性高的辅导师资队伍。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来说,以出国培训、国内进修和专项拓展等形式,利用远程培训、现场培训等手段,积极组织学习中心管理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实现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向专业化方向迈进。
2.校外学习中心建设制度
校外学习中心是联系试点高校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现代远程教育持续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从外部建设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查处力度,对违规校外学习中心停止其办学资格,取消不合格的校外学习中心;加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试点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办学的宏观控制,不断完善校外学习中心的不定期抽查制度、年检制度,加强对其办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从内部建设来说,要积极扶持办学规模大,服务质量较好,在管理上具有创新的校外学习中心,整合规模小,办学效益差的校外学习中心,优化资源配置,抓大放小,扶强扶大;坚持校外学习中心的宏观布局与微观调整相结合,每个试点高校都有自己特定的专业和学科,每个省份也存在着经济基础和教育基础的差距,这些都影响着试点高校在建立校外学习中心时要有不同的考虑。有的试点院校在全国基本上都建立了校外学习中心,而有的试点院校则只是选择较少的省份、把其所在的省份作为开展远程教育的重心,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服务的特点。还要加强网络学院对校外学习中心的指导和管理,要经常主动地指导学习中心的建设、发展及日常工作,建立有效的面向学习中心的质量监管制度。
3.教学管理制度
如何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网络教学支持服务、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师生交互反馈,加强教学管理,对远程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远程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必须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保证远程教育的教学秩序。建立学生管理系统,提供对学生注册、学习、考试、毕业等环节的管理,远程学习者要经历注册、课程选择、教学计划制订和教师选择、学生自主学习、考核、学分认定、授予学位和毕业等环节。建立教师管理系统,提供对教师任职审查、教师授课及教师考核评价等的管理。建立教务管理系统,提供对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课程计划、教学内容等的管理,优化开设专业,优化课程体系,适当增加线上视频答疑交流学习环节。建立远程考试及评价管理系统,强化教学质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考试命题和批阅做到合理、规范,考题适当体现平时作业和模拟试卷;逐步提高形成性成绩比例,将在线时长、导学资料点击、课程讨论等指标引入形成性考核,引导学生开展过程学习。
三、支持服务建设
1.精品课程建设
在远程教育教学中,多媒体课程资源是核心,合理搭建课程资源结构、组织课程内容,是完成远程学习的关键环节。一是提高课程资源的质量。现代远程教育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利用优秀的师资、设备和技术集中于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的组织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和学生特点的优质课程资源,加强总体设计,规范开发流程;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标准,推出一批适合社会经济和学生发展新需求的教材;课程质量上水平,推进实用性强、微课、支持移动学习的国家级网络精品课。二是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整合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实现共享和交流,使课程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形成规模效应;建立国家教育平台,整合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建设动态与静态、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加强校际合作,促进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共建,网络课程学分的互换互认,让学生可突破地域限制,共享优质数字化课程;我国远程教育还可以引进、吸收、改造和利用国外课程、师资等优秀教育资源及采用校企、校地联盟等形式和途径促进数字化网络资源的共享。
2.在线不间断服务
在线不间断服务是帮助远程学习者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一是网上辅导答疑,网上辅导答疑是学习支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远程教育辅导答疑可以采用实时和非实时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服务。如利用BBS进行实时讨论,教师和学员同时在网上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设立全方位服务的呼叫中心;通过可视电话、双向视频会议等实现人际远程面对面的教学会谈;还可采用电子邮箱等方式进行非实时互动。二是过程督学,应加强对学员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督促,包括督促学员课程学习、作业完成、参加辅导答疑、论坛交流,充分利用电话、QQ、电子邮件等交互工具和学员进行互动,让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存在与负责。三是个性助学,搭建学生交流平台,按专业、入学批次等标准创设QQ群,学习信息、传递学习资源、开展学习讨论、进行情感交流,提高学生交流频率,消除学生的孤独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四是规范教学信息反馈体系,可以要求教师和学生填写教学和学习情况卡,以考勤、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作为考核标准;还可以通过建立自主学习过程档案,加强对学员学习过程信息的管理,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3.学生线下学习体验服务
线上与线下学习的结合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特色,也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线下学习作为线上学习的重要补充,在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要提供高质量的面授辅导课,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适当增加面授的课时,指导学员充分利用仅有的几次面授辅导,掌握课程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使网上学习的灵活性和课堂教学的优势相结合。二是依托学习中心开展线下教学体验,组织教师、学生开展面对面讨论等活动,分享和交流学习内容、学习感受、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等,构建学生与教师、同学直接接触的教学环境。三是组织学生直接到主办院校参观、学习和开展交流,借助当地高校相关专业资源参加学术活动或参观实验室,如英国的开放大学每年都安排学生到高校进行学习辅导,效果良好。四是组织学员到生产基地具体操作学习、通过社会实践获得专业操作技能和应用体验,组织实践环节教学一直是现代远程教育的薄弱环节,导致远程知识的学习难以转化为学员的能力、素质,因此要注重依托学习中心及当地社会资源进行的实践教学。
四、文化建设
一是构建虚拟校园文化。现代远程教育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网络虚拟校园文化,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开发接近真实的、师生互动的网络校园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虚拟学生活动中心、虚拟社区和开展网上学生社团活动等来营造出真实校园的氛围,还可通过网上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教学活动及虚拟教学情境等,使虚拟校园空间蕴涵高校的精神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等文化因素。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校外学习中心积极开展各项学生活动,可通过“校园行”“母校行”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大学文化氛围,多渠道地创造学生与学院、试点高校交流接触的机会,增强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还可借助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毕业论文动员、专业实习动员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三是设立班委会、学生会组织。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活动的开展,应重视学生自身的力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应该尝试设立班委会、学生会,探索以网络教育平台为主体的现代远程教育班委会、学生会模式,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现代远程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共同营造出健康、文明、高品位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建设.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因素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183-185.
[2]万光龙.构建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1,(09):90-92.
[3]孙忠峰,郭志强.加强学习支持服务提升远程教育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89-91.
[4]刘孟.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J].学理论,2012,(20):210-212.
[5]杨立峰,闫元元.关于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成的思考[J].云南电大学报,2010,(03):9-12.
关键词:远程教育网上教学 质量保证 标准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云南开放大学内涵式发展研究》(立项编号:Z13003)
远程教育网上教学的质量目标是向学习者提供充分的网上课程资源,设计并组织实施网上教学活动,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完成远程学习,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对于远程教育的学习者而言,其学习效果除了个人自身因素外,很大程度取决于远程教育所提供的网上教学,因而远程教育网上教学的质量对于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于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存在需求差异,对远程教育网上教学的要求千差万别,因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质量保证。
1 教学资源的质量保证
教学资源的质量目标是根据“标准化、一体化、全程化、多元化”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完整、规范地建设包括课程教学和支持服务在内的网上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质量要素是:资源的呈现形式、资源模块内容以及实践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具体质量标准是:资源格式及技术标准符合远程教育要求,资源模块内容衔接合理,节点框架整齐,逻辑层次清晰。资源内容能够体现课程定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前导与后续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楚。虚拟实践教学资源形式丰富,例如可以网络虚拟实训为主,以校内实体实训和校外拓展实训为辅,必要时再加上个体实训学习包。
2 教学设计的质量保证
教学设计的质量目标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对网上教学进行整体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的质量要素是:网上教学整体设计、知识单元设计、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设计具体的质量标准是:根据课程性质和目标,对网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策略与方法、媒体选择与运用进行系统设计。根据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科学拆分知识单元,合理设计教学任务、项目或主题。每个知识单元要包含重点、难点讲解和单元学习效果自测试题。教学媒体的设计符合课程特点,让各种教学媒体在使用上分工合理,互为补充,构成有机整体满足教学需求。
3 教学活动的质量保证
教学活动的质量目标是根据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混合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活动的质量要素是:教学方法、交互式教学、教学支持服务。
教学活动具体的质量标准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灵活运用混合型教学模式,组合使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任务驱动、仿真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课程主持教师主持“课程论坛”,开展实时、非实时交互式教学活动。内容包括:学习方法指导,疑难问题解答,典型案例或例题分析,作业讲评,虚拟实验、实训或考试复习指导等。合理、适时、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及其E-mail、QQ、短信、微信等通信工具,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支持服务,提供拓展性学习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学习伙伴、开展学习交流。
4 教学效果的质量保证
教学效果的质量目标是制定教学质量保证措施,自主监控、自我评价网上课程教学效果,持续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质量要素是:保障措施、质量监控、学习评价。
教学效果具体的质量标准是:教学质量保证措施明确、具体、实用,实施效果明显。自主监控、自我评价网上课程教学效果,资源利用率、学生参与率等后台数据统计齐全、分析得当。
学习评价内容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评价方式――作业、在线测试、过程性考核考试、终结性考核考试等符合远程教育要求。
远程教育网上教学的质量保证应体现开放性和创新性。开放性就是要秉承开放与服务的核心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学习形式开放,学习过程开放,学习资源开放;加强同国内外开放与远程教育组织和机构以及高校、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建共享资源。创新性就是创新远程教育文化,深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学习的融合,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一、坚守学术传播阵地
《中国远程教育》是国家开放大学主办的杂志,传播远程教育学术是其神圣使命。坚守远程教育学术传播阵地,第一个方面是不要偏离远程教育学术的核心阵地。远程教育学术的核心阵地在哪里?简单地说,就在远程教育的实践领域和研究领域中。我们知道,远程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两大家族之一,一大家族是校园内的教育,另一大家族就是远程教育,可以说,远程教育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由于历史的原因,远程教育学术领域经常被窄化,有时变成了教育技术或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尽管远程教育与校园内的教育都是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但远程教育学术领域决不局限在教育技术的范畴内。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一定要有其鲜明的学术站位,要站在远程教育学术的核心阵地,如果偏离了自己的核心阵地,就有可能看起来像一本教育技术期刊或者一本成人教育期刊。坚守的第二个方面是要在坚持学术争鸣的同时,注意避免跟风炒作概念。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远程教育从少人问津变得门庭若市了。除了教育界的人士,一些企业界的人士、互联网技术专家等也纷纷成为远程教育的从业人员,这对远程教育事业无疑是好事,不过,不同背景的人士一定有不同的话语体系和不同的声音,远程教育界的门槛不高,谁都可能有自己的见解。但客观事实是,隔行如隔山,跨界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在同一语境内讨论问题,很可能是南辕北辙,这时候学术期刊坚持话语体系内的学术争鸣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比如这几年,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成为远程教育的重要话题和热门词汇,三大巨头(Coursera、Udacity和edX)在中国的名声很大。在我看来,这些概念让专业人士都觉得费解,课程、教材、教学、课堂等原本清晰的概念被MOOC、在线学堂这些名词搅在一起,会让广大普通教育工作者觉得迷糊,对这样的现象远程教育学术期刊要有理性的选择和价值判断。此外,《中国远程教育》作为国家开放大学主办的期刊,在定位于中国的远程教育的同时,应当承担起国家开放大学学报的职责,为国家开放大学人才成长做出独特贡献。
二、密切关注互联网+环境下远程教育的新动态
坚守不是保守。坚守很对,但坚守的同时要不保守。互联网这几年发展很快,由于个人工作岗位的缘故,我这几年对互联网关注得更多些,在我看来,杂志在互联网+教育方面的选题和文章还不够多。互联网对远程教育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互联网给远程教育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新的学习环境,并由此丰富了远程教学的组织形式(分班教学、小组学习不只局限在课堂上),使讨论、案例教学等方法更便于使用,等等。建议杂志更多关注“三融合”(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带给远程教育业态的变革。国家开放大学提出通过“六网融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融合”不是目标,是实现“六网融通”的三个层面,融合的过程就是变革的过程,就是流程再造的过程,新流程、新业态、新的教育生态的形成过程就是互联网+新型大学的建设过程。从这方面着力,选题能更好地紧扣当今远程教育发展的焦点问题。再如,大数据与在线教育方面的选题,数据是一种重要的资产,大数据研究可能会对教育有重大的影响。以往我们做教育研究,做课堂观察,做田野笔记,做抽样调查,尽管这些方法依然很必要,但在在线学习中师生教与学的行为直接记录在数据库中了,我们可以便捷地用新的手段研究远程学习了。另外,在关注中国远程教育、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可能需要认识到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大学及其系统内的信息化是不一样的,开放大学系统要搞的不是教育信息化,而是信息化教育,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这种说法,好在“电化教育”依然坚强地存在着,好在“互联网+教育”已广泛传播。以前,我在开放大学系统内提“信息化教育”,强调不要停留在传统业务的信息化上,就像“京东商城”不是北京西单商场业务的信息化一样,融合与流程再造十分重要,如果互联网技术只是服务于、服从于传统业务模式,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京东商城、天猫。我以前是《中国远程教育》的热心读者,也是这本杂志的编辑。但过去三年来,我很少阅读这本杂志了,似乎是远离这本杂志了,但其实不是,主要是因为阅读习惯改变了,阅读纸质媒体的时间少,通过PC或kindle阅读的时间多。基于当前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在此提议《中国远程教育》能够提供在线版并把它放到国家开放大学门户网站上。
三、支持和促进远程教育
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壮大《中国远程教育》目前在外观上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读者的阅读体验也有了很大提高。如果说要进一步提升,我觉得是文章内容有待丰富,但这不是编辑的事情,主要还是研究者和作者群的问题,比如说学术共同体对一个领域研究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术共同体及其开展的活动要与杂志有关,杂志要办好就要和相关机构一起把学术共同体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