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5 09:10: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电路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项目学习 初中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48-01
项目学习法是当前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一种创新型手段,也是现代教育创新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项目学习”法合理应用到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扩大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范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项目学习法的概念
项目学习法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与学生共同实施的一个完整项目,这里的项目是指教师根据某个教学内容,设计出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并能够获得较好教学效果的任务。项目学习法是以项目活动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根本目的是解决某个较为复杂的操作问题,常见的有科技类项目设计、社会性活动设计两种。项目学习法和课题研究不同,后者主要目的是认识和解决某个问题,而前者侧重于操作与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期间采用项目学习法,通过创设项目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与知识技能,探讨完成所设置的项目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利用掌握的技能与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在参与项目活动中,能够获得知识与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有利于对学生情感、态度等价值观的培养。项目学习法下的活动都是真实的,可以反映出现实生产生活,让学生学习更具实用性与针对性,以便学生更加灵活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2 项目学习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项目的选择与优化
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学习法,首先要确定项目任务,以《电流和电路》课堂为例。初学电流和电路的时候,教师可为学生展示一些电路图,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并提出多个项目任务设想,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最后将项目目标与任务确定下来。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电流和电路,全面了解完整电路的主要构成部分,并准确画出电路图。通过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能够大幅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项目教学的实施
在将各自项目任务确定下来以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根据遇到的疑惑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的疑惑,将知识点转化为具体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每节课让学生掌握几个知识点,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完成设计制作。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重视讲解新的知识点,在将内容精讲结束后,还会多次强调其中容易被混淆和出错的知识点,为学生传授自己的实践经验。但是通过项目学习法,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项目,在此期间积累知识,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容易被混淆和出错的知识点,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非是教师灌输。学生通过摸索与总结,得到的知识也更加牢固,教师采用项目学习法,只需要为学生讲解重点教学内容,整个过程必须精炼,并为学生提供例子,让学生自己操作解决,为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在“电流和电路”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设计了一道由实物图画电路图的题:用彩色泡沫塑料纸画一节干电池,一个开关,一个小灯泡,一个电动机,然后教师将它们沾水后贴在黑板上,用笔连接成简单串联电路,让学生将这个电路图画出来。然后,再采取分组实验法,将学生合理分为几个实验小组,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老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电路的组成和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
2.3 评价总结
在学生完成关于“电流和电路”学习项目以后,教师应及时作出评价与总结,制定出明确的评价方法,合理评价学生项目的完成情况。首先,教师可采取自我评价,让学生评价自己小组的电路图是否正确,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让小组所有人员综合评价本组的电路图,同时要指出其正确与否及改进建议。教师要将这三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创作的电路图,让所有学生都可以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总结思路、技巧,便于学生认清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明确需要继续巩固学习的地方,并评价各种电路图的了解用情况。
3 结语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项目学习法,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体验成功,激发兴趣,智力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主动采用有效措施,将项目学习法更好应用到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从根本上提升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黎玉伟.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物理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应用
[D].河北大学,2009.
本文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中桥式整流电路为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借助学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仿真软件、微信墙等多种信息化资源,引导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网络资源;整流电路
1教学内容及目标
1.1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课选用的是校企合作校本教材风力发电变流技术,第二章整流电路是风力发电的重要环节。本课所讲的单相桥式整流电路是第二章的开篇,学生在学习了电力电子器件的基础上,以小功率风力发电系统中整流器为载体,认识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原理和测试,为后续的三相整流奠定基础。本设计的重点内容为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组成和工作原理,难点在于电路常见故障检测与分析。同时,课堂应具备以下特点:①信息化教学所需的环境;②学生之间要小组合作,共同学习;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能够高效快速的交流互动;④评价能及时多元化、课后要有巩固训练。本设计充分运用了学校的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整合教学资源,采用实物操作与多媒体、网络、个人终端等多种信息化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利用3D动画、交互游戏、微课程等信息化资源,借助电子电路仿真分析软件Multisim、微信墙等信息化技术,通过思-学-仿-做-评环节,开展教学活动。信息化资源与实物资源的有效结合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建构、技能训练。
1.2教学目标的设置
知识目标:①了解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②理解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能力目标:①能从电路原理图中识读整流电路;②能对桥式整流电路常见故障进行检测与分析;③通过参数估算会合理选用整流电路元件。素养目标:①强化安全意识和节能意识;②养成文明规范的操作习惯
2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讲课的内容,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拓展三个阶段,其中课堂教学分为思、学、仿、做、评五个环节。
2.1课前准备
学生运用平台移动端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搜索风力发电相关图片并上传,二是学习整流电路微课。我与学生通过平台交流互动,跟踪学习进度,以便微调教学侧重点。
2.2课堂教学
环节一:思——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展示学生课前上传的图片,并让学生做自我介绍,实现与课前准备的对接,增强专业意识;观看风力发电3D动画,引发学生思考整流在风力发电中的作用,结合课前的微课学习,进行回答,以此来评估学习成效。教师讲解离网风电系统框图,引出小功率风电系统整流器,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制定学习计划。环节二:学——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本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本讲课两个知识点。知识点1: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首先学生通过微课小组学习电路组成,了解全桥堆的应用,并在平成互评。然后,小组竞赛,完成电路搭接测试游戏。之后,学生参照微课讲解,在任务单中绘制电路原理图,巩固电路组成这一重点知识。此时,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提炼和总结,指导学生完成电路识别测试题。通过查看平台汇总结果,掌握学生状况。知识点2: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学生首先通过微课学习电路工作原理,小组合作,讨论U2正半周、负半周时电路的工作过程。然后,在任务单中绘制电路输入、输出电压波形图。自主学习完成后,选取两组同学上台讲解工作原理,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提升。最后,微课学习负载和二极管上电压电流公式,填写任务单。环节三:仿——聚焦任务模拟仿真。本环节学生运用电子电路仿真分析软件进行操作模拟。首先,小组合作完成电路搭接,检测对知识点1的掌握程度。并使用软件中的虚拟示波器观察波形,用虚拟万用表测量电压,通过对比理论值与测试值,理解公式。上述内容完成后,登录平台进行自评。然后,根据任务单的提示,设置故障、观察现象、记录总结。环节四:做——实战体验巩固提升。首先教师讲解安全及操作规范,并给出实际风机控制器的技术指标,指导学生估算参数。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本任务所需的工具仪器和元器件,检测元器件。之后按照工艺要求进行电路元件的焊接。学生操作过程中,可根据自身需要随时观看二极管检测、电子焊接工艺等微课,达到差异化教学的目的。学生实做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并抓拍学生错误操作和规范操作上传微信墙。焊接工作完成后,将电路板的焊接面和元件面拍照,上传至学习平台,建立作品库,方便企业专家定期登录平台进行点评。电路板经教师检查认可后,通电检测。环节五:评——展示交流总结评价。操作完成后,教师组织观看微信墙照片,引导学生在平台作品库中进行星级互评。展示平台中自评、互评和企业专家点评情况。
2.3课后拓展
布置学生课后任务:借助微信平台预习三相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和原理,完成自我检测题并提交平台。
3教学设计的创新
第一,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职业能力。思学仿做评的教学模式,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做中教、做中学的职教理念。第二,凸显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平台、微课、微信墙等信息化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第三,移动互联网+教学、拓展学习时空。为学生、教师、企业专家营造了课内外全程互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延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4教学反思
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能在看中学、玩中学、练中学,使我们的课堂不再是静止、生硬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也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
作者:孔莉 单位: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技术教程-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与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本课题从“性本善”的出发,探讨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学习领域的作用,分析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基本概念及形式。综合我校电路课程的教学特点及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提出基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电路原理课程启发式教学研究。从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设计等多个环节探讨基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电路原理课程启发式教学组织与设计,实现电路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从而实现大学教育的“教书育人”目标,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使大学生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竞争。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资本;电路课程;启发式教学
一、引言
心理资本最早出现在经济学、社会学和投资学等领域,其中,国外研究学者卢坦斯、霍森和阿沃利奥对心理资本学的研究影响最为广泛。卢坦斯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依据上,提出心理资本实质是个体以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应对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事物及挑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体面对挑战时,自信十足,并能付出一定的努力获取成功;二是个体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在和未来,对目标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面对困难时,能快速调整自己并超越困难,从而获取成功。卢坦斯等学者还认为,个体会有一些可以成为个体潜在的心理资本的能力,如情感能力、认知能力及更高层次的能力(精神性、勇气及真实性),这些能力以协同的方式作用在个体上,帮助个体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从而超越困难。对心理资本的研究开启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新方向。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将心理资本的内涵引入学习领域。各种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心理资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2012年,学者周利霞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心理资本的各种表现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心理倦怠等方面有直接的关系,并指出研究心理资本对学生的学习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心理资本可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形成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有效避免学习倦怠,提高学习效能。
二、基于心理资本的电路课程教学组织与设计
传统的教学必须有教学组织与设计,这是教授大学专业课的主要手段。本课题基于心理资本的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案,将从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的设计,归纳总结,布置作业,延伸学习及考核等常规教学载体出发,以电路课程教学为例,将心理资本思想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1.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为根本出发点,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超越学生最近发展区域,从而到达下一个发展水平。基于心理资本的启发式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同时,具备适应新时代所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通过基于心理资本的日常课堂教学,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浓厚的责任意识与成就动机,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思考、判断和选择,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境。总之,基于心理资本的电路课程启发式教学目标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
2.教学重点。基于心理资本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着眼于方法与过程、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对电路基础理论的应用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教学难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资本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教学难点。电路理论的基础知识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可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如分析交流电路,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正弦波而不用方波、三角波?为什么采用三相交流电而不是两相或四相交流电?在工业用电中,世界各国采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什么不同?为什么电网频率一般采用50Hz或60Hz,而不采用过高或者过低的?一方面,这些是学生应该掌握或了解的电气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对这些司空见惯但熟视无睹的知识一下子产生了兴趣,课堂气氛得到改善,学生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将所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对常见基础知识的补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4.教学过程设计。本环节主要通过新课导入和讲授实现教学统一。在新课导入阶段,除了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外,更应重点阐明新知识点的背景,将最新科研成果与最新生产实践及时补充到课堂中。比如,在讲解非正弦周期电路时,向学生介绍关于电网谐波污染和谐波治理等热点知识;在讲解变压器时,可以给学生介绍电能无线传输等目前研究的热点。
5.归纳小结。总结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将培养学生心理资本的教育与电路理论课程的学习相结合。归纳小结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如果考研应如何继续深入学习,如果就业应如何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6.作业布置。结合课程内容,除了可以布置课后基础练习题外,还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电路知识进行验证和拓宽实践,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及毕业设计奠定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作业反思教学效果,从而在新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7.延伸阅读。通过此环节,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开阔了视野,为其提供了一种方向性的引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挖掘,不断完善,为适应新型社会创造条件。
8.课程考核。通过对此环节的设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及内容要参照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的设定,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灵活应用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可通过日常教学中的不同方式及阶段来提高,并对各阶段的考核结果进行反思,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三、基于心理资本的电路课程教学实施
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的通用型人才,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安排。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实施:由新课的背景知识及应用案例导入新课;引入仿真软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验证;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增强课堂互动性;使用网络平台及时答疑。为验证大学生心理资本在电路课程教学中的效果,可以从实例出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戴维南定理是电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定理,也是相对比较抽象的定理之一,被学生称为“太为难”定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戴维南定理的基本内容,学会运用戴维南定理分析复杂电路;培养学生初步的仿真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基础。重点是运用戴维南定理求解电路的方法和步骤,难点是戴维南定理等效参数的计算。通过举例说明,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如何使用戴维南定理。在归纳小结环节,提醒学生注意:戴维南定理解题步骤一般为分离—等效—组合—求解;戴维南定理适用于有源线性二端网络,非线性不适用;戴维南定理为对外等效,常用于复杂电路网络中求解某一条支路电压、电流或功率的场合。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讨论及概述,研究了基于心理资本的电路课程的传统教学设计的八个环节,最后以电路课程中的具体知识点——戴维南定理为例,详细介绍了基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电路课程启发式教学过程及目的。该实例已经在课堂上检验过,效果极佳。
作者:傅文珍 张今朝 张建新 熊远生 单位: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嘉敏.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专业课启发式教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32):40-44.
[2]周利霞.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编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3]丁新胜.大学生心理资本生成模式研究[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2,32(2):113-116.
关键词:电工学;思维方法;教学引导
作者简介:吴显金(1971-),男,苗族,湖南凤凰人,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08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73-02
“电工学”是一门非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它包含了电路分析、电器控制、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四部分,有着内容多、知识面广、理论抽象等特点。[1]正因如此,学生在学习“电工学”课程时常常感觉知识点多,不容易理解,前后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学习时缺乏激情与兴趣,考试后很快忘记,达不到教学培养的目标,更谈不上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所碰到电学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本身的分析与讲解,缺少实际应用与实践,从而使学生认为学无所用,缺乏学习激情;而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定理、方法的讲解,忽视了对定理、定律产生背景的分析,更没有从方法论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寻找一般规律。因此,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容易感觉所学知识点前后孤立而无法将所学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能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地背记知识内容,达不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掌握。
实际上,“电工学”课程内容中允满了许多科学的思维方法。非线性特性的线性化、分解与叠加、动态化为静态、对偶及等效变换是最常用的思维方法。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不同的思维方法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引导学生将这些思维方法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的本质,使得学生能够自行归纳和总结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从而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有的认知结构。此外,思维方法的引导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化复杂为简单的一般方法,从而能够创造性地利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未知问题。
一、非线性特性的线性化方法
含有非线性元件的电路是非线性电路,对于非线性元件或非线性电路的分析都较为困难。而非线性特性的线性化方法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将非线性元件转化为线性元件,将非线性电路转化为线性电路,从而采用线性化的理论与方法来进行分析和计算。如二极管、双极型晶体管都是非线性元件,因此含有二极管和双极型晶体管的电路都是非线性电路。但在小信号条件下,由于小信号引起的二极管导通压降的变化量和流过电流的变化量的伏安关系可以看成是一小段直线,因此此时的二极管就可以看成是线性元件。同样,在小信号条件下,双极型晶体管可以用一个由电阻和受控电流源所组成的小信号模型来等效,此时双极型晶体管就变成了线性元件,含有双极型晶体管的基本放大电路也就变成了线性电路,因此可以用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对放大电路做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动态分析中的微变等效电路法实质上就是小信号条件下非线性电路线性化后的一种动态分析方法。
二、分解与叠加的方法
分解与叠加的方法本质上是把复杂事物分解成简单事物的一种简化方法,其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叠加定理。叠加定理对含有多个电源的复杂电路分解成单个电源或分组电源的简单电路,则求多个电源共同作用下复杂电路的响应就可转化为求单个电源或分组电源的简单电路响应,最后再将求得的量相加。
除此之外,分解与叠加的方法还分别运用在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动态电路、基本放大电路、运算放大电路等电路的分析中。[2]在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中,先需要进行谐波分析,求出非正弦周期信号电源的直流分量和各次谐波分量,然后再求出直流分量和各次谐波分量分别单独作用时所产生的电压和电流,最后将属于同一支路的分量进行叠加得到实际的电压和电流。在一阶动态电路的分析中电路的全响应可以分解成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之和。基本放大电路则可以分解成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电路中的电压或电流瞬时量则是直流分量与交流变化量之和。信号加法和减法等运算放大电路的分析与计算也可以看成是多个信号单独作用时电路输出相加的结果。
三、动态化为静态的方法
在电路分析与计算中对于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物理量如何描述和计算是困难的。如果直接采用瞬时值来描述,由于其值不固定,因此通常没有任何意义;而采用变化量的瞬时值表达式,则计算时将会很麻烦。动态化为静态的方法是采用固定不变的恒定量来表示变化量,并用该恒定量的计算来代替变化量的计算。
动态化为静态的方法应用之一就是用有效值来描述交流电的大小,用相量来表示正弦量。对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的目的就是用一直流电的数值去计量交流电的大小。而对于按正弦规律变化的正弦量来说由于其三要素中的角频率在线性电路中基本不变,可以不用考虑,因此在表示正弦量时只需要幅度和初相位即可。如果一个复数的模等于某一正弦量的幅度并且复数的辐角等于该正弦量的初相位,则这个固定的复数就可以表示该变化的正弦量。
动态化为静态的方法应用之二就是交流电路的分析。相对于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是学生最难理解和最难掌握的内容之一。除了概念多外,对于交流电路分析方法难以掌握的主要原因还包括:一是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不仅是变化量,而且通常还存在相位差;二是电路中不仅有电阻,还有电感和电容,元件类型多,且具有不同的伏安关系。采用动态化为静态的方法则可以将交流电路的分析和计算转化为直流电路来进行。对于一个给定的交流电路,只要将电路中的正弦量用相量表示,电阻、电容和电感统一用阻抗来表示,则阻抗具有类似于直流电路中电阻的性质,得到交流电路的相量模型。对相量模型的分析和计算完全可以用直流电路学过的基尔霍夫定律、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叠加定理、戴维宁定律等进行,并且分析、计算步骤完全与直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步骤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此时的计算是相量和阻抗间的复数计算。
动态化为静态的方法另一个应用是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对于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采用三要素法。三要素法的实质就是求初始值、稳态值和时间常数。对于电容电压和电感电流的初始值是根据换路定律用换路前一瞬间的电路求出,而其他响应的初始值则是用0+等效法用换路后一瞬间的电路求出。无论是换路前一瞬间的电路还是换路后一瞬间的电路实际都是电路处在稳态,因此求初始值的方法实际是直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方法。稳态值和时间常数则是电路换路后到达新的稳态时求出的值,其求法也仍然是直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方法。
四、对偶方法
非严格意义上的对偶是指两类变量在性质或结构上具有类似的形式。
电工学中许多变量、电路和定律都具有对偶的性质,[3]如短路与开路、电阻与电导、电感与电容、理想电流源与理想电压源、受控电流源与受控电压源、电阻串联与并联、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与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支路电流法与结点电压法、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串联谐振与并联谐振、感性电路与容性电路、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三相电源的星形接法与三角形接法、星形负载与三角形负载、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NPN型晶体管与PNP型晶体管、数字电路中的数字逻辑公式等等。可见,利用对偶性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记忆规律,减少记忆量。
五、等效方法
电工学中的等效方法是基于伏安特性的等效。现有电路1和电路2,如果这两个电路都能够向电路3提供相同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则对于电路3来说,电路1等效于电路2。
等效方法是电工学中电路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典型的应用是戴维宁定理。利用戴维宁定理可以将含有一个或多个电源的有源二端网络等效为一个电压源和一个电阻作串联,从而将复杂电路转化为简单电路,以便于计算和分析。而且戴维宁定理特别适合于工程上的应用,在实际应用时只需用万用表测量出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和无源时的等效电阻,就可以得到戴维宁的等效电源模型。
在电路分析时,还可以利用等效方法化简电路。如将戴维宁电源模型与诺顿电源模型相互转换,以便将电压源串联或电流源并联;对于电压源与其他元件的并联则可等效为电压源本身;电流原与其他元件串联可等效为电流源本身。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三相电路分析中利用等效的方法在已知电路中添加外部电路以使电路看起来更加完整、清晰和明白。例如,在学习对称三相电路中对称三相负载性质时,要求出负载的线电压和相电压、线电流和相电流的关系。对于初次学习的同学来说,往往对只画出三相负载的电路看不习惯,而更习惯于看包含有三相电源的完整电路,因此经常纠缠于与三相负载所连接的三相电源究竟是星形连接还是三角形连接。事实上,从等效的概念可知,三相电源无论是星形连接还是三角形都可以,只要能够向三相负载提供相同的线电压就不会影响到分析结果。因此,如果三相负载为星形接法,则可以外补一个星形连接的三相电源;而三相负载为三角形接法则可以外补一个三角形连接的三相电源,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电路,这样构成的电路十分便于选择合适的回路进行分析和计算。
六、结论
“电工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知识点本身,还应该对知识点所牵涉到的思维方法进行概括、总结和引导,使学生在理解定理、定律及方法本质的基础上能够自行归纳总结,掌握基本的分析规律与方法,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学得“活”,记得“牢”。
参考文献:
[1]唐介.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焦阳,高玲.贯穿于电工学之中的叠加原理[J].现代教育科学,
关键词:单片机;教学;Proteus;仿真
作者简介:张兰红(1968-),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陆广平(1974-),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盐城 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盐城工学院2013年度教改研究项目“基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76-02
单片机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机器人、通信、能源与军事等众多领域,成为电子技术智能化最普遍的手段,因而单片机课程已成为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1,2]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有些同学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甚至连基本概念都建立不起来,根本谈不上进行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了。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单片机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多学科综合性课程,实践性极强,[3]但在教学过程中枯燥繁杂的理论知识缺乏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及时演示与验证,使得学生理解与记忆困难。尽管该课程都有实验,但传统的实验教学只有十几学时,而且受实验时间与场地等条件限制,一般不能及时进行,因此该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常常是脱节的,这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兴趣低、效率低。如何让学生通过单片机课程的学习尽快熟练掌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系统设计,英国Labcenter Electronics公司开发的用于电子电路和单片机系统仿真的软件Proteus解决了这一问题。为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笔者将Proteus仿真技术用于单片机教学的全过程,做到理论与实践随时相结合。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一、Proteus仿真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1.建设基于Proteus仿真实例的教材
为了有一本起良好引导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笔者编写了机械工业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应用型)“十二五”规划教材《单片机原理及应用》,[4]该教材特点为:以51系列单片机为主讲对象,加强Proteus仿真实例教学,每学完一个功能结构单元,均给出便于学生实践的Proteus仿真实例,大部分实例都是独立完整的单片机控制系统。通过对多个应用实例的仿真操作,使学生及时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可模仿性地做出自己的系统,使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趣味的过程。当知识点全部学完,学生就具备了初步的开发单片机产品的能力。
2.设计基于知识点的仿真模型
针对51单片机的所有知识点,笔者都精心设计了Proteus仿真模型。[4]模型设计的原则一是帮助学生明确概念,解决重点与难点问题;二是尽量多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结合,加强趣味性与实用性;三是尽量多使用Proteus的调试功能,让学生明白单片机工作的详细过程。下面列举两个典型的例子。
(1)中断及其嵌套一直是较难理解的概念,设计了图1所示的仿真电路。图中要求单片机在主程序中控制P1口流水灯循环点亮,当外部中断INT0引脚出现负跳变时,P1口全部发光二极管亮5秒,当外部中断INT1引脚出现负跳变时,P2口所接的共阴极数码管显示数字“1”,保持时间为5秒。其中INT1为高优先级,INT0为低优先级。通过对中断寄存器的不同设置,该模型既可让学生观察在主程序执行过程中INT0与INT1分别出现负跳变,即发生单级中断时的效果,也可让学生观察INT0先出现负跳变、INT1后出现负跳变时的中断嵌套效果。通过对此仿真实例的编程、调试与运行,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中断与中断优先级嵌套等抽象概念的含义了。
(2)定时器/计数器T0、T1的工作原理较复杂,其原理涉及工作模式控制(选择定时器模式还是计数器模式)、运行控制(选择运行还是停止)、工作方式选择(选择不同计数范围的四种工作方式中的一种)和中断控制(计数溢出后如何处理)四部分。为了讲解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原理,设计了图2所示的电子秒表仿真电路,使它从0~59s不停地计数。
但在晶振为12MHz的情况下,定时器四种工作方式中定时时间最长的一种也只有65.536ms,达不到1s,要达到1s的延时,只能采用多次中断的方式。因此实现秒表功能,笔者选择了定时器/计数器T0,让它工作在定时器模式;选择工作方式1,定时时间为50ms;每隔50ms中断1次,在中断程序中修改计数初值,并使中断计数器加1;中断20次时达到1s,此时在中断服务程序中除修改计数初值,使中断计数器清零外,还使输出到数码管的数值加1。
该仿真实例编程时需要对定时器T0的计数寄存器TH0与TL0、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控制寄存器TCON以及中断寄存器IE进行设置,用到了定时器的所有相关寄存器及全部控制,可使学生全面掌握定时器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图2中秒表处于仿真运行状态,管脚上的红、蓝、灰块分别表示管脚电平为高、低和不定状态,色块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与调试电路。
3.进行基于Proteus仿真的现场教学
教师事先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好Proteus仿真模型,课堂上讲解完相关知识点后,就运行Proteus仿真模型,使学生看到实实在在的运行现象或结果,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因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均有笔记本电脑,所以要求学生将电脑带进课堂。对于验证性实例要求学生用电脑与教师同步观察程序运行时寄存器、存储器和变量内容的变化,观察电路的工作状况及控制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还现场指导学生对实例进行编程,设置单片机的特殊功能寄存器,调试并下载运行程序,观察运行结果。现场教学方式使学生及时理解相关知识点,掌握单片机内部功能部件与器件工作原理,领会抽象与复杂概念的含义。
4.开发用Proteus仿真的小实验型课后作业
对C51语言、单片机内部的定时/计数器、中断系统、并口、串口及可编程外设的课后练习,笔者都开发了大量的小实验型作业,[4]学生须利用Proteus仿真软件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硬件电路的连接与软件程序的调试。鼓励学生写出不一样的答案,以调试结果通过为准。通过大量的课后练习,既促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也为真正进行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做好准备。
二、Proteus仿真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进行全设计型虚拟实验
目前单片机实验教学中大部分实验器件以及电路都是预先固定在实验箱上的,学生缺乏自主搭建电路的机会;同时实验箱系统大,集成度高,验证性实验多,这些均导致实验过程不清晰。因此笔者要求学生用Proteus软件进行全设计型虚拟实验。方法为:每一次实验前将实验原理、所需元器件及实验要求提供给学生,学生首先要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用Proteus软件搭接电路、编写控制程序、编译并下载到单片机、仿真运行,出现问题后再对电路和程序进行反复修改与调试,直到出现所需结果。如此完成一次完整的虚拟实验的过程接近于实际系统的开发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单片机系统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2.利用虚拟实验来指导实际实验
进行完Proteus全设计型虚拟实验后,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电路的工作原理,并使用了充足的时间来进行程序的调试,这样可以有效地指导实际实验,保证实际实验的成功。
进行实际实验时,学生根据proteus虚拟实验结果,连接实际电路,下载程序并调试运行,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会仿真电路与实际电路的区别,将更多的精力用来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上。有了Proteus虚拟实验的指导,实际实验一般会很快完成,剩余时间让学生进行各种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或将课本中的实例拿到实验仪器上进行验证等。
三、Proteus仿真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1.选择Proteus仿真与实际制作均可的题目
因课程设计时间较短,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较弱,为使学生充分体验单片机系统设计过程,首先由教师在选题上做精心准备,选取一些软件与硬件兼顾结合,工作量不是太大,用Proteus仿真模拟和实际制作均可行的题目,如:八路抢答器、滚动显示的点阵显示屏、电梯数字显示器、电子密码锁控制系统、电子琴、交通灯控制系统、波形发生器、数字电压表、温度显示器、电子钟等,以达到先仿真再用仿真指导实物制作的目的。
2.利用Proteus仿真指导实物制作
课程设计要求所有同学都完成印刷电路板作品。为了保证成功率,减少反复修改电路,重新制板等工作量,课程设计组织如下:第一步首先完成相关课题的proteus仿真设计,完成电路原理验证与控制程序的调试;第二步根据Proteus仿真结果,准备元器件,在多孔电路板上焊接电路,下载程序,调试实物作品;第三步根据多孔板实物调试结果完成硬件的PCB设计,加工PCB电路板,完成程序的下载与调试。
3.总结Proteus仿真与实际电路的差别
通过课程设计,大部分同学均深刻体会到单片机应用设计中Proteus仿真所起的非常有效的辅助作用,但也认识到仿真与实际电路之间还存在差别,部分同学反映课题用Proteus仿真能够实现,在实际电路中实现不了,还必须解决实际电路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在课程设计结束后,笔者会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Proteus仿真与实际电路的差别,促使学生用好Proteus仿真这个辅助工具。
四、结束语
笔者将Proteus仿真应用于单片机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及时有效地掌握了知识点;将Proteus仿真应用于实验与课程设计,使学生深刻体会了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全过程,同时也认识到仿真不能完全代替实物,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只有将Proteus仿真和实际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单片机软硬件综合开发能力。通过近两年将Proteus仿真引进单片机教学全过程的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教学趣味性高,理解容易,有利于自己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许多同学通过单片机课程的学习,学习热情被大大激发,自行购买了元器件或学习板,借助于proteus仿真的前期开发,很快做出了新产品,在各种电子大赛、创新课题与毕业设计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楼然苗,王世来.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9,(3):80-81.
[2]徐武雄.proteus软件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0):54-56.
关键词:电路教学;思维能力;迁移学习;电路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13-02
一直以来,传统的电路教学方法在大学电路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有很多有益的教学方法值得借鉴。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传统电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缺点。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我们在电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适应我国现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电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在学习过程中过分注重对电路概念、定理的机械记忆和大量的重复训练,过于强求知识体系的完整,但忽略了学科特点和知识建构的作用。实际的教学过程基本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学习方式,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和老化,最终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大学电路教学感到枯燥和抽象,实际动手能力差。新课改革倡导“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那么,怎样才能优化大学电路教学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实施。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其互动的形式本身就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因此,互动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和知识的平台,也是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方式。交流的双方在课堂上都会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其次,教学的引入要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电路的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生活中实际问题(如生活中常见的电路特征、电路事故),为学生创设探究知识的特定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行为的倾向,它的有效功能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行为起到推动作用。”学生对电路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特别对于大一阶段的学生,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是积极实施课堂电路教学重要基础,而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将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和精神支持。
二、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首先,应使学生对思维方法有明确的认识。开始引入新课时,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而不应该急于做大量的习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目的并不全是为了解题。在学生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等基本内容已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适量练习,对电路的特征多归类分析、寻找规律。使学生养成每做完一道习题,都进行一下总结的良好习惯,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上有哪些新的体会和感悟,对习题中所给的大学电路教学条件和大学电路教学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是否能独立地分析等。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注意观察,及时总结跟进,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适当给予鼓励或进一步巩固分析。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应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围绕着学生主体展开教学。
三、培养计算机辅助学习能力
电路是电工类的专业基础课,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电路教学中,理论和实验是分离教学。一般教师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做实验,理论和实践的异步,导致学生很难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又如,理论课过多讲授公式、定理,比较枯燥,学生接受效率低。而实验课设置验证性实验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步骤机械,缺乏思考。对于传统教学中的该类问题,可以结合计算机辅助,有效利用仿真计算(比如Multisim仿真、MATLAB仿真)来解决实际电路教学中的问题。
通过将计算机仿真教学引入课堂教学和课实验教学,可以直观地显示电路性能,通过调节输入参数来显示各种动态响应的变化,使抽象的电路特征变成形象的图像显示。而且,通过对参数的改变,直观清晰地显示所需要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实际电路,较好激发了自身的创造性,提高了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利用电路仿真,可有效快捷地设计典型电路,对电路的各种参数和性能进行模拟。由于仿真界面形象,实验效果直观,既节省了实际电路元件的使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完成后仿真电路可以多次模拟,既提高了实验效率,也节省了搭建调试电路过程中的精力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通过笔者近几年在电路教学方面的探索表明,仿真平台的引入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提高电路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措施。
四、培养学生反思学习能力
反思教学在实际电路教学中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它具有探究自主性和发展创造性等基本特点。根据心理学的特点,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索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观察和研究,将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和单纯地复制与强化,而是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逐步深入理解和接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电路内容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也不了解强化自己思维和学习行为的习惯,只是通过机械重复进行高强度低效率的电路习题训练模式,缺乏反思意识和能力。通过反思性学习,可有效促使学生主动实现所学电路知识的重构和整合,提高电路分析和解决实际电路设计的能力。反思性电路学习的整个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电路的过程。学生通过自我分析、探究性学习来获得电路知识的提升。而且,通过反思性学习也可以消除由学生自身消极因素造成的如思维定式、以偏概全等影响思维的障碍,进而改进思维习惯,提高分析和设计电路的思维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
在大学阶段电路教学中,恰当利用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特点,在各种不同的实际电路教学环境中,使学生根据原有的学习经验加以改造转移,从而在脑中建立系统的电路知识网络。电路教材中的许多教学概念规律的涉及面比较广泛,内容比较丰富。有些看似并不相干的问题,实质上却有着密切的、内在的有机联系,甚至遵循着同一规律。首先,在大学电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电路概念和电路原理的联系,合理引导,促使学生实现不同内容、不同领域间的知识迁移,设置情境,将不同知识点建立实质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加速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概括一般电路原理、电路定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各知识板块中存在的共同点,并有效地将这些因索进行加工,把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成一般性原理和规律,并运用到新的电路对象中,从而把新对象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再者,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找出知识内在的有机联系,掌握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并加强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方面的迁移能力,使学生能较深刻地掌握知识间的层次和各知识点之间的相关联系,增强自身在学习中能应用所学知识去创造性地进行电路分析和电路设计的科学素质,促进自己形成知识技能和科学思维的正向迁移,提高大学电路教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电路教学改革的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如何对传统的电路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改革,已成为大学电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电路教学方法的优化,可以较好地增强工科学生的电路知识和综合素质,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电路分析基础。同时,也能够对一些大学电路教学理论进行有效的拓展。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2,(8):43-46
[3]龚少英.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心理科学,2003,26(1):163-164
【关键词】基础课;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
新颁布的《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推进军队整体转型,必须把人才作为强军之本,突出信息能力建设,确立人才率先转型的科学理念。就院校教育而言,就是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搞好需求论证,使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以部队为轴心的信息系统和指挥体系“两个体系的完整性”,强化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科学筹划教育训练工作,真正培养贴近部队、贴近装备的创新型军事人才。在整个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程占有举足轻重、承上启下的地位,不仅要让学员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达到所要求的基本能力,还要逐步培养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有机衔接的桥梁,本文结合电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探讨如何在课堂授课中采用引导式、问题式、讨论式、归纳式、案例式教学,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
1.电类基础课的教学现状
电类基础课有《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为今后学员从事有关电类的工作打下基础,以及自学、深造、拓宽和创新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教学。
1.1 教学内容的现状
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过深,容量过大,把知识的灌输放在首位。教学完全恪守教材体系结构,按教材编排的知识点来决定授课内容,按教材安排的前后顺序来实施课堂教学,力求大而全、细而广,内部原理和外部特性兼顾,没有结合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体现不出理论与装备应用的结合,容易出现有用的没学,学了的没用等现象。
1.2 教学方法的现状
理论讲授重视讲课的系统性,很容易“满堂灌”,以教员“讲得透”为标准,把学员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员成了一个很好的书记员,但对所学内容并不能当场消化吸收,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1.3 效果的现状
在传统的讲授教学中,学员缺乏主动性,师生互动性差,往往造成课堂气氛异常沉闷;学员缺乏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不高;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做作业,不与教员交流,不找教员答疑;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这就出现了“一讲就会”、“一做就错”、“考完就忘”的情况。
1.4 原因分析
部分授课教员没有把转型的具体思想落实到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递,对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完全与人才培养需要的知识结构结合起来;教学方法灵活性不够,没有重点突出学员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员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
2.几种主要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有方,教无定法。在电类基础课中,应积极倡导“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是以教员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教员要引导、指导、教导学员,启迪其思路,以实现积极主动的思维,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员的参与意识,使学员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1 引导式:在讲解知识点时,首先提出问题,然后精心安排提问时机,最后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概念。例如,在讲解线性电路分析方法时,先介绍较为简单并很容易理解的“支路电流法”,通过例题使学员发现用该方法求解时不仅需要列写方程数多而且方程求解较繁琐,从而引导学员提出“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进而引入“网孔电流法”、“节点电压法”等其它解决途径。讲解“戴维宁定理”后,引导学员主动提出“该定理在具体运用中有什么用途?”从而引出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2.2 问题式:教员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课堂教学。授课前,根据本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员已掌握的知识等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员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听。例如在讲授OC门时,首先提出一般的TTL与非门输出端并联使用的问题,让学员自己思考,再引出OC门,进一步讲授其特点和作用,效果大大好于平铺直叙式的教学模式。在讲共射极放大电路时,首先对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进行讲解,使学员系统掌握分析放大电路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如果静态工作点移到管子的饱和区或截止区,整个放大电路便不能正常工作。面对这一问题,学员自然会问:“怎么办?”当学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之后,教员便可一步一步引领学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3 讨论式:教员提出问题,学员对该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交互活动,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如在讲解A/D转换这个知识点时,可针对一个学员较熟悉的待转换的模拟量让学员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转换,进而比较、分析、总结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基本运算电路中,可先精讲加法电路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分析这类电路的基本理论和思路,然后给出其他的运算电路,让学员在课下充分分析讨论,研究这些电路的运算功能;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制动、调速中,请学员探讨各种情况和解决方法,把他们的结果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2.4 归纳式: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方便掌握和灵活应用;对于容易混淆的问题,在教学中适时采用归纳比较法,便于学员理清每个章节的内容及整个课程的系统脉络。比如在讲解JK触发器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它的逻辑功能;在讲完基本电路的分析方法(包括基尔霍夫定律、等效变换法、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戴维宁定理)等之后,通过分析比较复杂的直流电路,让学员自己归纳总结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2.5 案例式: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引入该理论在工程技术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案例,不仅会使教学内容饱满、教学过程生动,而且还会让学员深深感受到电路理论的价值,潜移默化地建立起工程意识。如: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在通信系统、测量系统中的应用;动态电路中,举例讲解单片机上电复位电路的工作原理,说明不同晶振频率下R、C参数值的确定;通过分析接收机典型的输入电路,让学员清晰地认识到收音机就是利用串联谐振理论从多个不同频段的信号中选择所要收听的某个电台信号。
3.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各种教学方法各有所长,但是,如果运用不恰当或课前对教学内容没有充分的准备,则往往会碰到“启而不发”的困境;互动也会变成令人尴尬的“单动”。所以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引导式教学法要不断引导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员在此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引导学员思考、解决问题的启迪者。所以教员要督促学员进行课前复习、课后预习。
问题式教学法要求教员在设置问题时注意:第一,问题要突出重点;第二,问题要难度适中;第三,问题要有情景设置;第四,问题要新颖生动。
讨论式教学法要求教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有争议的、没有统一答案或者没有统一解决方法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辩论来阐述自己的设计思想和方案,实现问题的解决,引发学员的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教员课前应布置学员进行预习、资料收集和分析。
针对比较容易混淆的问题,可以采用“归纳比较法”,通过查找资料、布置阶段作业等形式培养学员总结、归纳、提炼的能力。
在采用案例法时教员要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点,尽可能选择典型的案例,方便学员学完之后能够举一反三,反复应用。教员要营造一种以学员为主体的环境氛围,要引导学员去思考、争辩,做出决策和选择,解决案例定的问题,获得感悟。
4.结论
专业基础课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员在教学中能恰当地选择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就能让学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达到所要求的基本能力,逐步培养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加速推进信息化――兼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必由之路[N].报,2011-05-10.
[2]周兴国.“启发式”教学的“中外”与“古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6(2):10-15.
关键词: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34-02
早在20世纪初,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人不能通过消极被动地听讲或看书来获得知识,应该在“做中学”。他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经验,而且要使学生的经验不断地改造和生长。学生通过参与大量的活动,学会搜集资料,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有效性与可行性[1]。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德国、日本等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4],该方法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使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再加上由于部分项目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这就需要团队成员主动参与,成员之间需要精诚合作、民主协商、充分讨论并正确决策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6]。项目驱动法在我国主要应用于职业技术类学校及高校的部分实践类课程上,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7-11]。项目驱动法在某个学科的系统化研究与应用,需要解决实验设备问题,需要对传统的课程进行改革,对教师队伍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因此目前还未见有相关报道。基于项目驱动的控制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对于培养我国急需的掌握机电和测控等多学科技术的综合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为项目驱动法面向学科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本文是在辽宁省高等教育改革项目和沈阳化工大学教改项目的资助下,对我校控制类专业基于项目驱动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总结。
一、项目规划及实验设备整合
1.项目规划。(1)控制类专业实践教学按项目分为三类:基本技能训练项目、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和综合应用项目。每一类项目按控制类专业教学计划,又规划出若干子项目。如基本训练项目类包含移动机器人本体设计制造、智能仪表外壳设计加工、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板设计与制作等子项目;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包含电子称设计、温度闭环控制、流量闭环控制等专业方向相关子项目;综合应用项目包含移动机器人系统、智能流量计等综合类子项目。(2)项目类之间的联系。不同层次项目之间的联系的研究上,如综合项目中的智能机器人项目,在基本技能训练项目阶段,除了完成测控类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训练外,完成机器人壳体的制作、电路板的加工制作;在专业技能训练项目阶段,除了完成测控类必需的专业技能训练外,完成智能机器人的传感器设计、调理电路设计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的设计及调试;在综合训练阶段,重点在控制算法,轨迹规划及复杂任务的实现上对智能机器人进行实现;再如综合项目中的智能仪表项目,在基本技能训练项目阶段,完成仪表的结构设计及制作、电路板的加工制作;在专业技能训练项目阶段,完成智能仪表的传感器设计、调理电路设计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的设计及调试;在综合训练阶段,将仪表结构(包括显示面板和操作面板)与传感器、控制器等整体组合,实现面向实际工程的智能仪表的项目,完成仪表的校准并应用于实际。充分注重项目类之间的联系,明确每个子项目与综合项目的关系,能增强学生对子项目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各子项目的完成,最终实现综合项目,降低了综合项目实现的难度。
2.实验设备整合。根据项目类进行控制类专业实验设备整合。基本技能训练项目上,组建三个平台。由小型多功能车床、钻床、焊机等组成的机械结构件制作平台,使每个学生能够进行基本结构件的加工,能设计和制作出仪表外壳、机器人本体等作品;由雕刻机、制板机等组成的电路板制作和电子元器件焊接的电子电路板制作平台,使学生能够进行双面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熟练完成电子元器件的焊接;由万用表、示波器、多功能校验仪等组成的控制系统调试平台,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调试设备,能进行较复杂自动控制系统的调试。专业技能训练项目上,硬件系统由小型流量闭环控制装置、温度闭环控制装置、振动台装置、涡流测距装置、应变式力传感称重装置、差动变压器特性测试装置、图形处理装置等多种工程对象装置组成,每种装置都配备了工业级传感器和标准计量仪表;搭建了由数据采集卡和PC机组成的通用测控平台,可对如上工程对象装置实现基于虚拟仪器的测控或基于组态软件的测控。综合应用项目上,硬件系统由小型轮式机器人和面向结构的智能仪表综合设计单元(每个单元由调理板、显示板、外壳、电源板组成)组成。小型轮式机器人,每套配备有超声波传感器、红外传感器、触须传感器、颜色传感器及编码器,可实现机器人的各种测控任务;面向结构的智能仪表综合设计单元,可实现面向实际工程的智能仪表开发和设计。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机器人大赛、“挑战杯”创新大赛等各类项目、参与教师的实际工程项目等使测控类学生综合设计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二、项目驱动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实施方法。项目驱动实验教学法的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准备。在使用“项目驱动”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布置本课程、本阶段、本单元的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项目或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实验。以探索问题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积极性。(2)项目分析、操作实验。提出项目之后,让学生讨论、分析项目,提出完成项目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将项目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归纳,明晰和确认同学们动手实践需要完成的实验项目。然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大胆去试,使他们在操作中体会、感受和领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交流讨论、评价总结。此时应该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以教师点评为主,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并触类旁通,给出大量应用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尽可能开展一些热门问题的讨论,进行作品欣赏或方法交流,让学生在思路上得到一些启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2.项目学习评价。项目驱动法教学中,学习效果主要由完成项目工作的质量来衡量,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围绕学生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从项目剖析任务分解知识点学习知识点应用目标搭建目标组合项目完成的一系列活动中,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间的互助协作,考查学生对项目任务的理解、知识点的学习领悟及应用各种开发工具完成相应项目设计的能力。项目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知识点的组合与搭建,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换。教师从项目内容选题项目剖析任务分解知识点学习知识点应用目标搭建目标组合项目完成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中,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3.应用效果。2009年我院完成了按项目分类进行硬件整合,并对控制类专业项目进行了编制,对我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09级本科生进行了项目驱动式实验教学。学生们经过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项目训练后,在2012年本科毕业设计答辩时,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设计的完整的作品。在项目驱动模式的课外实践中,测控09级80%的同学参加了各种科技活动。从2010年到2011年,先后有近10人次在各类机器人比赛中获奖,近40人通过参赛得到了实践锻炼;与此同时,多个学生项目获得了省大学生创新计划资助立项。
项目内容构建是项目驱动法实施的基础,在项目内容选取中,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充分分析控制类专业应用技术能力的具体要求,及学生学习的前后课程之间的关联,由简单到复杂,层次分明、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项目设置既要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完成过程比教师讲解实例要难些,尽量结合其他学科,有一定的综合性。在项目驱动实验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辅导作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精心地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任务完成之后需要及时总结和指导,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最后,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可以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学习结束后,师生共同总结,并可以把项目内容延伸,以适应以后的需要。通过对我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09级本科生的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创新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栾玖华.项目教学法在技能训练中的实践与思考[J].VOCATIONAL TECHNOLOGY,2008,90(2):42-42.
[2]马立武,祁伟.近年德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举措[J].ZHONGGUO ZHIYE JISHU JIAOYU,2007,(261):54-55.
[3]刘邦祥,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究[J].ZHONGGUO ZHIYE JISHU JIAOYU,2007,(261):51-52.
[4]WANG Liyan.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Career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Japan[J].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2009,30(19):83-87.
[5]LI Lili,LI Yao. Project-driven Mechod in the Laboratory Peaching[J].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2009,5(28):7991-7992.
[6]陈晓兵,张永军,王文豪.面向学生主体和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研究[J].Compute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7(12):105-106.
[7]毕国芳.项目教学法在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中的实践[J].Science and Technology Tnnovation Herald,2010,(10):159-160.
[8]CHEN Xingyuan.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Applying in the Course of Web Design[J]. 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2010,6(6):1360-1361.
[9]QIU Yujiang,ZHANG Hongfeng.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Project Items in Machinery Design Teaching[J].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2010,(4):84-99.
[10]HUANG Xiaoling,DUAN Fengyun,ZHAO Jianke. Practical Teaching Based on Project Object Method[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06,25(3):279-286.
[11]ZHANG Mei. Application of Project approach to the Robot Technology Training Course[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0,29(9):89-91.
关键词:大类招生;电路分析;宽口径;教考分离
作者简介:汪莉丽(1977-),女,安徽巢湖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吴东升(1966-),男,安徽安庆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安徽合肥2306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2010年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竞技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编号:20100770)、安徽省2010年质量工程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编号:20100756)、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1年质量工程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信号与系统”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92-02
大类招生和培养是近年来国内的一些高校采取的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即高校在本科招生时,按照学科的大类来进行,不分具体的专业。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填报该大类名称即可。进校后,进行通识教育,用前一年半至两年的时间统一学类的基础课,之后按照自身的意愿和能力基础,再具体选择专业,在双向选择的原则下实行分流培养。这种选拔和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专业的选择能够更加适合学生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同时培养出的学生基础扎实,有利于“宽口径”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电路分析”是高校电气信息类的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研究电路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电路的分析方法。开展好“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辩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素养。
一、“电路分析”课程教学现状
“电路分析”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点多,学时紧张,与其它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目前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配合学生少学时的实验等,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由于该课程是电气信息类学生所涉及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一部分新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节奏,特别是学生要同步学习该课程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学生还不能自如地将这些课程的知识运用到电路分析中,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此,在大类招生和培养背景下需要对“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本文在对多年“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大类招生和培养的背景下该课程的教学特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促进“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二、“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扩充课堂信息量
学生在完成通识教育课程之后,要进行专业选择和专业学习。教师要根据“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教学改革的目标,注重大类中各个专业面的涉及和渗透,力争淡化专业界限,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要将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1],作为主要讲授内容,做到“厚基础”。同时多引用一些工程实例,做到“重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使学生对即将选择的专业更加了解,避免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此外,电子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不仅要按照教学大纲讲授教材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适当拓宽知识面,要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融入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结合日常生活中和工程实践中的实例,补充目前电子学科前沿技术和应用,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2.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由于该课程知识点多,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填鸭方式,这种教学手段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知识的理解,应当加以改进。
(1)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并且图片、文字和声音同时出现,使学生有直观感性认识,同时节约时间,提高了上课的效率[3]。
传统的板书教学可以方便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思考、记录,对公式和定理的理解更加细致和精确。这种教学方式能保证教学的质量。
因此,多媒体和传统板书相结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方式。
(2)互动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结合。上课时,不要一味地以教师理论教授为主,要采用“精讲”和“泛讲”结合,要留出“空白”,促进学生思考。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将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这样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设网络课堂,这是课堂教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伸。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等上传至网络课堂,使学生可以在课堂外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学习。实现网上答疑和交流的互动,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和练习,深化课堂教学,巩固知识体系。同时这也是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有效途径。
3.加强课程体系的联系
针对电子电气信息类各专业教学内容的交叉和渗透,优化“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体系的联系,与“模拟电子技术”和“信号与系统”等后续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如将教学内容“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移至“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讲授,将“电路复频域分析”移至“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讲授,将“MATLAB程序设计”部分内容融入电路分析中,通过演示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
4.改革实验内容,注重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电路课程的实验内容划分为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虚拟实验三个部分[1]。
(1)基础实验。通过这类实验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定理定律,掌握简单的测量方法和分析方法,一些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故障检测。基础实验以电路基本理论应用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综合设计实验。这类实验一般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和需要完成的要求或指标,学生充分查阅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可行性方案和思路并实现,综合运用知识完成实验设计[2]。通过这类实验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等资源查找文献的能力,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技能,同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初步的训练,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虚拟实验。这类实验主要是要求学生利用MATLAB、EWB等仿真软件[3],对一些实验条件不允许或受限制的实验进行虚拟研究[3]。通过这类实验,既可以克服实验室仪器仪表场地有限等不足,又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扩大了视野。
实验室要定期向学生开放,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主轴开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进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5.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实践环节
在对“电路分析”课程进行考核时,传统的做法都是由平时上课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等构成平时成绩,再和卷面考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算给出最终的课程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对实践环节没有体现。我们在利用卷面考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同时,也可以由教师进行项目命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给出方法和结论,采用答辩的形式,给出实践环节的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和理论卷面考试成绩得到最终的该课程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避免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同时,卷面理论知识考试的内容也要进行改革,要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4],集体阅卷。试题库的试题要以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内容的掌握和基本运算能力为主,避免出一些纯记忆性的和计算工作量非常大的机械化试题,以增强考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意识到仅仅靠考试前的短暂记忆或临时“抱佛脚”的应试方式是不可行的[5]。其有效督促和检查了教与学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也能客观地反映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电路分析”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该课程理论严密,方法多样,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应用背景。在大类招生和培养的背景下,“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分流意愿和专业的学习,我们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体系的衔接、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对“电路分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这样有利于电子学科的专业建设,有利于“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高校质量工程的推进[7]。
参考文献:
[1]杨子鸣.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与实验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4):79-82.
[2]杨鸿波,高晶敏,侯霞,等.“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9-100.
[3]章心因,李先允.应用型本科“电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4):93-99.
[4]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15):34-36.
关键词 物理教学;基础知识;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2-0077-02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形成一种先普高后职校的升学观念,客观上使技工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比普高差,物理基础也是先天不足。再加上技校的学生及其家长在观念上也存在较大的误区,普遍认为上技校是学一技之长,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行了,基础课多余。个别学生对技校开设物理课表示不理解。针对技校学生的学习性质和特点,技校教师更应该将精力放在其实践技能的培养上,但是这个技能培养要建立在物理基础知识的巩固前提之下。
技校教学主要是通过知识的实践性来提升自我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认知,这一点与单纯的理论教学不同。物理课程更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特别是其实践性大于其理论性。通过理论的学习来达到实践目的,通过实践来反观理论,这有利于物理的进一步学习和深化。在实践的教学当中,物理教学的内容涉及力学、运动、功和能以及电的各种知识。这些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夯实,同时加强实践的能力开展,并且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讨论交流与实践,这就能够带动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全面提升。“物理知识的自主探索,小组的合作交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且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1 夯实巩固物理基础知识
物理知识是前后互联的,并且要做到有效的统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要教育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感悟,不仅要学好本课程之内的知识,更要做到学习物理整体的模块知识,像每一部分之中讲到的物理基本的方法和知识点,把他们整体统一地来学习。比如运动和力、电磁和力的知识,这是贯穿物理课堂的基本知识,这一部分教师需要特别强调,不单单是学习本知识点,更要将它们进行有效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前后关联。
教师根据物理课本编写的基本顺序,将知识进行细致有效的编排与传授,包括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重点在于物理原理的基本实践和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关联和综合,并且要在知识交叉点之间进行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例如,在课程当中分别学习了“电流和电路”,在之后学习了“欧姆定律和电功率”,引申到了“电磁知识”,这不但是在电的基础上的继承,更是在“电磁”知识上的引申,两者融汇的交汇点就是两者之间的应用,像课本的“电磁铁、电磁继电器、扬声器和电动机”,在实际的具体事例中,综合知识的实践运用,加以辨析。此举目的有二:一是基础知识的稳固和综合;二是开阔眼界,拓宽思维,提升能力。
2 小组合作,进行物理实践能力的提升
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将物理的实践能力进行多方面的讨论与实践,并且能够将知识进行回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言的机会,谈出自己的看法,避免了传统课堂的理论传授和单一的实践进行,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提升。
教师首先根据课堂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4~5名学生,而且最好是有1~2名学习较好的学生,同时带动学习较弱的学生,搭建一个可以互相学习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发言。同时给学习较弱的学生更多的自己学习和发言的时间,能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升自信心。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将本节内容的知识提纲列举出来,让小组的学生根据提纲进行讨论学习。大家首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做出答案和总结,通过文字进行记录,随后学生进行组内学习讨论,再对自己的答案加以验证。如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电路定理等,就特别适合这种教学方法。另外,对于电路中的某一个方面,实践操作性强的,也完全可以进行小组深入的讨论和实践操作。如单片机的电路设计,可以从这几方面考虑:功率放大和驱动电路,比如驱动数码管、蜂鸣器和电机、继电器;模拟放大电路,比如模数转换器的前级;电源部分的滤波整流电路、直流稳压电路、开关电源的滤波,开关输出控制电路,比如PWM脉宽调制;运算放大器电路,以及电平值计算,比如上拉、下拉、开漏应用等。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在实践中考虑的方面。
接下来,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提纲和自己总结的答案,进行自我解释的阐发和道理说明,包括对对方观点的评论,进行物理的优化设计,将小组内的答案进行比较,拟出最优答案,参加班级评比。
3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学习物理要循序渐进,要遵循学习规律,从知识的夯实入手,打牢基本功,然后进行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合作的方式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进行系统的交流与讨论,无论是物理知识还是实验能力,都可以在这个小组内进行。
以上谈及了“知识和能力”,先巩固知识,然后提升能力,这是学习物理的一条必由之路。另外探讨一些教学课堂中简便易操作的基本方法,学好知识,同时提高能力。在课堂小组学习中,针对物理这类非记忆性课程,这个方法可谓事半功倍。有学生自行推导物理基本原理,有教师加以匡正完善,其间进行了四轮的学习和总结反思,大大提高了效率。这是笔者教授技校物理的一点儿体会,希望能有更好的教学方法出现,活跃物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素质训练方案[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2]何丰明,陈前.走进探索:物理教学创新设计与课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刘彬生.创新物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学改革,电子技术,本科
0.引言
作为全国最高规格的学生电子类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直引导高校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1]每一届的竞赛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动手能力强的电子人才,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现今高校电子类本科教学的许多不足之处。
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参赛的大多是每所高校最具动手能力的学生。但从交作品的情况看,即便是优秀学生,某些学生的电子设计水平还是明显不足:有的学生拿不出一点成果,既没有硬件电路,也没有软件程序,甚至没有设计论文;有的参赛学生虽然把一些硬件电路板做出来了,却因为程序调试不通过,即使设计论文写得再好,也没有达到题目的基本要求。而从这些学生的参赛过程,可以分析其在电子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识面窄
面对竞赛题目,方案选型、实际产品制作,学生表现出知识面非常狭窄,思维不够活跃,不能够提出多种设计方案来选择。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在教与学过程中都过于注重教科书的个别经典案例,而对实际应用、设计思路却知之甚少,导致面对设计题目时不知所措。论文大全。
因此,电子专业教学中就要加入大量的关于电子设计、应用的内容。应该在保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剔除对实际应用意义不大而偏重理论研究的内容,将这些内容留给考研学生或研究生学习。另外,集成技术和芯片封装飞速发展,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增加新器件和专用集成电路内容,使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进而着重分析由功能单元构成的通用集成电路的应用。因此,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电子设计竞赛的内容增加介绍一些新集成电路和可编程器件等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跟电子设计有关的选修课、讲座以及技能训练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
2.实践动手能力较弱
部分学生虽然做过相关课程的实验、实习,但制作实际产品时却不知从何做起,基本的电子制作技能较差,不能做到布线规范、焊接牢固、懂得排除故障等等。若一个电子设计者不掌握这些技能,那么他不可能把自己的设计成果做成实物来调试,也就不能验证其设计的合理性。论文大全。因此,这些都是把电子产品付诸实际的基础技能。而部分学生缺乏技能锻炼,能力亟待提高。
要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压缩纯理论的教学内容,把时间留给学生多做实验、多做实习、多做电子产品的设计,而且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些实践练习仔细做、重复做。譬如电子工艺实习时,制作电子产品的每一步骤都应该让学生操作:从电子元器件(包括贴片元件)的识别与检测,到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再到电子元器件的安装、焊接(包括拆焊),整机调试、测试,最后写出总结报告。整个过程缺一不可,而且应该在实习中安排若干件电子产品,让学生通过这几件产品把每个步骤都重复几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练就制作电子产品的功底,在真正设计电路的时候,就会减少因为制作上的失误而导致调试失败、产品完成不了的机会。
3.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差
一个电子产品的开发,包括方案论证、器件选取、单元电路调试、电路图的设计、电路板的制作、程序编写、调试及系统测试等内容。这一方面要求设计者有很强的系统概念,对整个方案的选取有宏观的把握;另一方面,又要求设计者对每个单元电路有相当的把握。在电子系统的设计中,部分学生会因一个很小的细节问题而导致整个系统最终失败或开发停滞不前。而另外一些学生,虽然对每个知识点都熟悉,但是多个知识点结合起来,关系错综复杂,多个模块组合成一个系统的时候,驾驭能力明显力不从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强。论文大全。
学生出现此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缺乏电子设计的锻炼。所以,可以改变以理论带动教学的传统思维,尝试以典型产品来带动电子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能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学效果。譬如以电子时钟作为主题,当学生学习数字电子技术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字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一款电子时钟;当学生学习单片机技术时,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思想重新设计一款电子时钟,用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电路结构实现同样的功能;随着课程的继续,在基本的电子时钟的基础上逐步加入闹钟、整点报时、语音报时等等功能。用这种方法推广到以多个典型产品来带动教学,学生就既能掌握到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到设计技术,更对基本的电子产品烂熟于胸,这不止对其比赛,对其以后的工作或深造也是极为有利的。
4.眼高手低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极能检测学生的电子设计功底。若学生在课外不花大量时间浸在电子设计的世界中,很难锻炼出设计实际产品的能力。很多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老师布置的作业、实验、实习、小设计等都能很好地完成,考试也能高分通过,就觉得自己能自如地参与竞赛。但实际上,在有限的四天三夜的竞赛时间里,真正能踏踏实实做出实物,调试成功的却凤毛麟角。这反映出学生缺乏对自身能力的审视,眼高手低。
针对此情况,可以开展校内电子设计大赛,这样既可形成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有审视自身能力的机会,也可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为更多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更能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选拔优秀学生。其次,建立电子设计竞赛训练中心,定时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或组队选题、设计,进行电子制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5.结束语
“重理论轻实践”一直是高等教育中的问题。[2]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再一次证实了问题的存在,也正在促进各大高校的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又会提高竞赛的水平。竞赛与教改,必将互相要求、互相促进,共同为培养优秀的电子人才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蕊,刘国通.电子设计竞赛对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启发[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7:145-146
[2]巩恩福,江兴盟.从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谈第二课堂与人才培养[J].电子制作,2008,1:7-9.
关键词:项目驱动法;兴趣培养;电路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36-02
作为电气工程方向的学生,《电路》是一门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多采用“满堂灌”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点不足:(1)重在教而学的方法,教师在上面不停地讲,学生被动的学,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激发;(2)重在理论讲解,而忽视了与工程实际的联系;(3)实验课程的重复性,严重者直接填写实验报告,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没有达到通过实验理解理论的初衷[1]。为了提高《电路》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唐卓贞等人将概念图应用到电路教学当中,其作为一种组织与表征知识的工具,激励学习者主动建构概念,培养学生主动认知能力[2]。宋菲等人则将计算机仿真软件引入到课程教学之中,研究了Matlab/simulink软件在电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摆脱了传统教学仪器陈旧的影响,对学生理解电路原理有一定的帮助[3]。然而,目前《电路》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方法单一、内容过于单调等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一、项目驱动法简介
“项目驱动”是一种实践主动学习式教学,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用到本科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学当中,使大学生在接触本专业的初始阶段建立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思维。具体方法是将实际的工程引入到实践教学课程中,在基本的知识讲解后,用项目来贯通和理解书本的知识点。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就是项目的实施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相互转换,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围绕具体的项目构建教学体系,共同参与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根据项目的任务主动去寻求知识,进一步掌握好课本的知识要点,再加上教师适时引导和适当帮助,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的通信渠道,学生的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同时学生知识的掌握效果和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二、项目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1.教学内容整体设计。三峡大学电路学习采用邱关源的《电路》教材,作为学生接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的知识,在这个阶段选择合适教学的工程项目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本专业有个宏观的认识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的设计和编排将影响到教学效果,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应该将课程相关知识点串接起来,其中的内容要包含电路全部基本的教学知识点。(2)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对象为题材,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生活趣味性、科技时尚性的项目,让学生愿意学、情不自禁的学,让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件快乐的事。(3)考虑项目在本科阶段教学的可行性,学院要有相应的条件和资金的供应。(4)不会造成学生感觉专业知识过难而厌学的负面影响。结合以上原则和电路的教学特点,本课程组安排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项目的搭配如表1。
2.教学过程实践。(1)教学任务分解阶段:根据本校的电路教学课时和任务,合理分配表1的18个项目,在90个课时中完成教学。每个项目与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讲解搭配起来,使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均衡一致。(2)学生分组阶段:一般每组5人,并确定好每个讨论组的组长,组织小组的团体工作。分组要本着互补的原则:“优差生”、“男女生”、性格外向和内向的学生尽量分到一组,使大家能够取长补短,互相提高。在每个小组里面按建模、资料、编程、写作四个方面给每一个小组成员分配一个主要任务,剩下的一个人作为组长统筹整个项目的实施。(3)分析任务阶段:在教师分配的项目确定以后,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集中讨论,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查阅相关资料,请教导师,编制项目实施大纲和实施细则、人员分配表,将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都分解开来并有详细的文字记录。比如万用表的量程校验,应该首先掌握万用表的基本工作原理,通过拆装万用表实现宏观的感性认识,其后结合其覆盖的电压源、电流源、KVL、KCL、欧姆定律等知识点,进一步根据校验程序和要求,验证书本中的相关知识点,建立实践出真知的宏观印象,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4)任务分工实施阶段:制订出有小组特色的项目实施计划,每个小组的成员要对自己的分工和任务相当的清楚。针对制订的项目计划,每个人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选择其中的某个子项目来实施。同组成员之间应该互相沟通与协调,互相讨论交流心得或者向教师咨询。虽然每个成员各自负责不同的子项目,但是最后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将所有构建好的电路汇总,也要掌握和理解项目中所有电路的设计方法和作用,真正将要做的项目融会贯通。(5)提交材料、验收阶段: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实施过程文字记录材料,还要连同整个项目小组得出的详细数据参数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制作答辩PPT,进行项目完成答辩和验收,指导教师要在答辩过程中给予指导,根据自己实际做项目的过程给予真实演练,以达到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时锻炼的效果。
三、教学效果分析
项目评价方式是否科学和严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项目的完成质量。项目驱动法的重点是对过程的考察而不是结果的考察,考核方式也必须与此适应。课程组将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试卷考试成绩占30%;二是项目实训环节占50%;三是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主要是对电路课程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作重点考察,项目驱动的最终目的是调动学生掌握和理解书本的知识体系,单纯的动手能力的提高而不知理论体系不是本科的培养要求;项目实训环节主要采用实际动手操作、答辩和提交设计报告的方式来考察,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学生出勤和作业情况等来考察,平时学习时间的控制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此种考核方式综合了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和平时成绩表现的考察,由于实训项目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较大,使得学生对项目设计都能有足够的重视,同时学生大多数是发自内心的想学、主动的学,这时即使没有学分,学生也愿意抽出休息的时间来学习。学生通过参与各个项目的完成,在电路的分析和设计能力、电路调试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都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最大的优点是学生能够心甘情愿地学习、主动地学、发自内心地学。同时,教师对每个小组、每个组员的完成情况都很清楚,确保成绩给定的公平和公正。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教学法新的考核方式具有更为显著的教学效果,既强调过程、鼓励创新,又重视实践,更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也有大幅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文武,肖建修,李咸善.电气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项目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9):2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