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年级数学论文

七年级数学论文

时间:2022-02-08 16:00:00

七年级数学论文

第1篇

【摘 要】七年级是学生时期的重要阶段。进入七年级,学生将不再是只顾玩耍,不思虑任何事的懵懂顽童,此时的他们将开始进入塑造个性,形成人格,独立进行思考的青春期。七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七年级的数学课程的编写很贴近生活,也充满着趣味性。作为老师,如何根据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课程准备,并利用好这些特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慎重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对培养七年级数学学习兴趣做出探讨,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 数学;学习兴趣;建议;学习习惯

1.前言

成为七年级的学生,代表着自己开始脱离父母全方位的呵护模式,踏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旅程。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学前教育和小学的磨砺,具备了一定对事物的分析判断的能力,对新接触的事物很敏感,而对于七年级的各科课程,更是兴趣盎然,满怀期待。七年级的课程是对小学阶段课程的全面升级,此时开始进入科学性与趣味性兼备的过渡时期。数学作为逻辑思维敏感的学科,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数学科目本身的难度不可忽视,往年一些学生起初对数学很感兴趣,后因方法不合适等原因,导致丧失对数学课的兴趣,甚至排斥数学课的例子有许多,因此,作为数学老师,要尽可能利用好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科目本身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科目学习的兴趣,以便为学生以后学习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项措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老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只有让学生主动学习,才能使他们真正学到东西。下面笔者将提出以下几条建议,希望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有所帮助:

2.1把握教学初始阶段,奠定学习基础

在七年级学生本身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面对新教材,他们内心往往会萌生一定要好好学习的积极思想,这对于此阶段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作为数学老师,面对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一定要在教学初始阶段狠下功夫,多花心思,使学生对数学课留下积极的深刻的印象。由于七年级数学教材本身与生活联系很紧密, 又兼具趣味性,老师可以通过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数学科目与生活的联系,还可以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教材所说结果是否正确。这样在不断动手参与的过程中,相信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应注意的是,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变化,一旦发现有学生出现害怕、失望、不自信的情绪,要立即进行鼓励、安慰,让学生重拾信心,避免因受打击而丧失兴趣的情况出现。

2.2课堂的趣味性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

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直接作用,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好坏,因此,各位数学老师要加大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确保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新奇,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一、运用引入思想,丰富课堂表现形式。为增加课堂趣味性,老师可以采用表演、动手比赛的形式,进行开发思维,调动课堂学习氛围;还可以进行集体讨论,分组探究问题的答案,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求真知。七年级数学教材上有很多实践性课题,身为老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些课题,让同学分成实践小组,对不同的课题进行实践证明。在实践前,老师要针对不同的课题给同学们留一些问题,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自己找出答案,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在实践结束后,要让他们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帮他们养成总结思考的习惯。当然,老师应该在实践过程中,对同学们进行指导,还要注意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帮助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取得进步。

2.3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学习方法的学习,就好像无头苍蝇乱转,很难寻找出路,也是对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要注意对学习方法的培养。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一个人终生受益。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尤其是在七年级这个各种思想正处于塑形时期的阶段,更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教材中,本身就有许多发散思维的题目,就是为了适应新时期教改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及时出示阅读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答案,注重题目内容含义;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审视能力,让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观察,尤其是对因果变换的观察,应该成为日后同学们观察图形、观察实验的基本感知;要培养学生的讨论和总结习惯,通过引导性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讨论,进入相应的教学课程的学习,这样的途径,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要学的理论知识。总之是推动同学们不断进步的巨大动力,在每次实验或讨论等活动过后,应让同学们及时进行总结,可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让同学们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3.结语

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无比渴求的时期,对大千世界的事物,他们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数学作为思维缜密的学科,既有无限的奥秘,又有相当的难度,作为老师,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既要让同学们感知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又让他们不至于因为受打击而丧失兴趣,甚至于放弃学习。只有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尝试和努力,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更感兴趣,才能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苟怀德.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法初探.《教育界》.2013年31期

[2]解必刚.浅谈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3年5期

第2篇

关键词:七年级;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课堂现状;分析和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97-02

一、引言

新形势下,随着现代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应用,促使高效课堂在初中院校的开展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及重视。高效课堂的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各大初中院校紧跟时代步伐的表现,也是各大初中院校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转变的有效途径。通过高效课堂的开展,不但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保证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自主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可见,加大开展高效课堂的研究力度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1,2]。为此,本文通过结合高效课堂在七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知识内容展开讨论,现具体分析如下。

二、七年级数学高效课堂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七年级数学高效课堂的现状分析。高效课堂,作为现阶段师生交流知识、情感及生活的一种理想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并保证教学效果的理想化。从当前高效课堂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验情况来看,人们普遍认为,开放式的课堂对于教学工作更具有可行性。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采用师生互动、情感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更能够满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促使七年级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在各初中院校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和发展[3]。不过,就目前来说,在七年级数学中推进高效课堂教学,还受到来自于效率、标准及途径等几个方面教学因素的制约,需要引起各初中院校的高度重视。

2.现阶段七年级数学高效课堂存在的问题。新时期下,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七年级数学课程中的应用,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途径。不过,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当前高效课堂开展现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高效课堂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推广应用[2]。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1)传统教学模式给七年级数学高效课堂的开展带来的影响。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传统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①教师单向性传授课本知识,学生一味接收知识,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失去主动积极性,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②一切从学生成绩出发,大搞题海战术,不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③部分教师缺乏学习心,对于新知识、新内容学习能力不够等。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在各大初中院校的教学工作当中根深蒂固,给高效课堂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2)推进七年级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当前来看,推进七年级数学高效课堂的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包括:①在数学教师方面,大多数教师的年龄偏高,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亲和力,且对于现今学生的认知领域及价值观念不理解;而年轻教师教学任务相对较重,没有充沛的时间、精力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此外,部分数学教师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缺乏经验、在研究高效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畏难情绪,或是受自身素质能力限制,研究不够深入等,都给高效课堂的推进带来影响。②在初中院校方面,现阶段大多数初中院校仍处于传统教学与高效课堂教学的转变阶段,学校教学新观念还不够明确;大多数初中院校缺少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的资料、培训课程及教学工具等,无法真正投入到高效课堂的教学工作中;此外,初中院校在开展高效课堂教学大多停留在编写模式的理论环节上,对于每个环节的组织不够深入、驾驭能力不高等。

三、构建七年级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及实例

1.重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在开展高效课堂的研究工作中,教师应该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并认真落实到指导学生的学习当中,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合作及探索能力的培养,从而确保教学工作的质量及效果。例如在学习平行线性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讨论和配合研究时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最终高效掌握平行线性质,实现对学生逻辑推理思维的锻炼。

2.重视对数学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的优化。在七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包括了激发学习兴趣及动力,领悟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及检查知识等几个环节。其中,在优化领悟知识的环节上,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一是借助形象有趣的教学内容,例如在空间里的平行关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对直线与直线、直线与面、面与面等空间平行关系进行自主思考,从而调动学生兴趣;二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可以通过小组抢答的形式,确保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同时,还需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讨论时间;三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要求教师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提高学生对数学中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及掌握能力。

3.重视教学环境及氛围的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能够促使教学工作和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对营造教学环境及氛围的重视,也是保障高效课堂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起到推动作用。为此,教师在七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加强学习环境及氛围的营造,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等方式,让教师的授课内容新颖化、趣味化,例如在对函数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手中的道具“优惠券”发放到每组学生当中,并创设情景“现有一超市搞九折促销活动,另有一超市可凭你们手中的优惠券,享受一次购满200元送八折会员卡优惠,那么,选用哪家超市购物会更为优惠?”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二是巧妙利用易错题,例如在判断“邻补角的两条角平分线构成一个直角”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刻度尺进行检验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判断,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高效、趣味性。

4.重视课后的总结与评价及其他工作。课后总结与评价,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和教师各自表现等几个方面的总结和评价,对于开展高效课堂所取得的阶段性效果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以便及时作出调整;同时,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学校教学模式的转变等工作,以便更好地推动高效课堂在七年级数学课堂上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陈茂军.如何让高效课堂拔地而起——浅谈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设计[J].科技信息,2010,12,(18).

第3篇

我国的医学七年制教育始于1988年,由各医科院校最优秀的学生组成,其录取分数线稳居中国医大各招生专业榜首,且呈连年攀升之势。同时根据国家制定的七年制学生培养目标,各校也制定了具有政策倾斜性的教学培养计划,如中国医科大学,医学课程使用英语授课并用英文考试;采用中文统编和外文两套教材并行教学;各学科都配备最强的师资力量;进入硕士专业选择阶段时配备各附属医院强势学科的优秀带头人担任研究生导师。同时为保证英语教学的顺利实施,学校要求全部七年制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分别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此外还安排大学英语精读、泛读课程,全面讲授TOEFL英语的词汇、听力、阅读理解等,保证七年制学生的英语水平[1]。七年制这种集中优势资源扶植重点的培养模式成为许多医学院校的办学指导方针,同时各医学院校根据自身资源与特点,也逐渐总结出一套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如华中科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11种教学与教学管理运行方式、3种教学管理方式、2种办学特色,简称“11•3•2”的七年制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在教育部组织的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评估中,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2]。山东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优化课程设置、改善教学资源配置、精简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出的学生人文社科知识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科学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强,参加工作后适应性强、进步快、发展潜力大,深受用人单位欢迎[3]。

随着七年制教育模式的普遍开展,我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已经形成双语教学、双语测试、滚动淘汰的专业教学特色。带教教师一致反映七年制学生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强,双语教学的知识接受状况良好,不论是阶段性考核还是综合测评七年制成绩都令人满意。从前十届七年制毕业生的毕业去向看,大部分就职于省级及以上大型临床医疗机构,部分毕业后直接出国深造,少部分在大六时考取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从事临床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很快成为本学科的青年骨干,其中一些目前已成为专家级学术带头人;部分已走上医院或大学的领导岗位,成为专业和领导能力兼备的新生代管理人员;还有少部分毕业生转行从事商业、金融、IT等行业,不论他们身在国外或国内,也不论他们从事工作的性质,七年制毕业生都表现突出、成绩斐然,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被认为具有适应未来科技竞争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4]。

一项为了客观评估七年制毕业生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七年制毕业生在医疗、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都比五年制毕业生有较强优势,特别体现在教学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逻辑性、运用新技术能力、科研意识、掌握前沿科学知识深度、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相关学科知识面、外语水平等多方面都比五年制本科生有优势[5],这说明本硕连读七年一贯制是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与综合大学合并之后,可以建立人文、理医结合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最佳模式,使学生在校内学到相关的多学科的知识,这是以前不可能办到的。1995年在我国首批七年制学生毕业之际,教育部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工作检查和评估,七年之后的2002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检查评估。二次评估的结果与第一次相比显示我国的七年制医学教育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七年制教育获得进一步发展、办学模式特色突出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等一系列成果[6]。

二、医学七年制教学的发展与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七年制医学教育的办学规模也迅速扩大,开办院校由最初的15所发展至超过半百,年招生人数也由1988年的数百人发展至近万人。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了生源素质的参差不齐,学生上课效果不如扩招之前的生源,尤其是地方性单科医学院校由于存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管理等因素的制约,严重影响着临床七年制学生培养的质量[7]。虽然在招生方面与五年制相比仍有优势,但是随着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的扩招,同时受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医疗环境恶化等状况的影响,医学在本科生学习的热门专业地位有所下降,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在高考专业的横向竞争力明显削弱;受学校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所限,七年制从基础授课到临床实践的资源优势地位也不再突出;随着省市级以上大型综合医院人员趋向饱和、医务工作者的学历普遍提高、毕业生逐年增多,七年制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优势有所下降;另外七年制的培养目标和学制特点决定了其专业课程学时和临床实践时间偏少、科研水平不高,因此与统招5+3的硕士相比在选择研究生课程和导师方面没有优势。此外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七年制毕业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基本功方面尚待加强,在协作精神、人际交往等方面也有不足,特别表现在敬业精神、对病人态度、协作精神、应急能力、临床基本操作、临床技能娴熟程度、师者操行、贯彻大纲精神、调动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5]。

三、医学七年制教学未来之路

针对以上医学七年制教学出现的问题,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对今后医学七年制的教学进行了以下思考:

1.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进一步推进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考虑推广八年制医学博士的教学模式,与国外的M.D.(MedicalDoctor)概念接轨。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在少数拥有综合实力优势的医学院校已经尝试推广八年制医学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八年制颇受有志于临床工作的学生青睐,毕业生也很受用人单位的认可。

2.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师资与学科优势,进一步加强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开设各类选修课,强化素质教育。

第4篇

“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还受到以“民族团结”为最高诉求的“十七年”少数民族政策的规约,电影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等都与当时党的少数民族政策相吻合。

关键词: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电影社会学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课题“边缘与绚丽――新中国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09ZX086)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J97 文献标示码:A

“文艺是有时代性的,不同的时代对文艺有不同的要求;文艺也是有阶级性的,不同的阶级对文艺也有不同的要求”。同样,新历史主义认为“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因此,“谈电影就不能只是就电影而论电影,而应该把它放在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加以考察,它那独特的面貌才能显示出来。”。作为“十七年”中国电影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独特历史语境的影响,使“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这就是在迤逦的民族风情之下呈现出强烈的政治指向性,有人甚至认为这些电影只是在“图解政策”。笔者认为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新中国电影体制和党的民族政策所共同规约的结果。

一、“艺术功利主义”规约下的“十七年”电影体制

新中国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电影的方方面面。为了巩固与强化新生的人民政权和树立国家形象,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认为仍有必要利用一切有效的舆论工具,在思想上继续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宣传和教育。因此,电影作为具有最广大的群众性与最广泛宣传效果的艺术形式,受到政府的极大重视。电影界也积极作出响应,把“革命电影”视作与新时代、新气象相匹配的新电影。当时的广大电影观众也迫切需要通过银幕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因此,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从指导思想到电影观念,从管理体制到审美取向都呈现出与旧中国电影截然不同的面貌。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首先在指导思想方面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文艺思想的指导地位。这种文艺思想以1942年所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集中体现,其本质上是一种“人民文艺”思想,具有强烈的“文艺工具论”和“文艺功利主义”色彩。《讲话》认为:文艺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革命机器上的齿轮与螺丝钉,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能动反映;无产阶级文艺的宗旨是“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无产阶级文艺的评价标准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以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为审美原则。新中国的建立使文艺思想得到了迅速而有力的贯彻。在这一文艺观指导下所制定的电影事业的各项方针政策,乃至审美取向、艺术风格等,是全体电影工作者必须遵循与执行的“电影宪法”。

在电影性质方面,“十七年”电影的性质己被“重新书写”从而与旧中国电影“决裂”。如果说旧中国电影是一种大众文化消费品和工业制品的话,那么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则被界定为一种新的、革命的“意识形态一文化产品”。它不再是一种“可购买”、“可消费”之物,而是“整个社会主义革命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影艺术的目的,“既不是好莱坞式的娱愉观众,也不是左翼电影的批判现实,而是担负起了确立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重任。”在经济文化落后,文盲充斥,百废待兴的历史条件下,电影所具有的普及性强、感染力迅捷的政治教化影响力的特点,使其成为国家针对现实所积极采取的一种文化策略。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身份,引导和建立一种明细有序的标准和规范,以维系和保证新社会政治结构的建立和发展。电影的叙事主题和叙事动机主要围绕艰苦卓越的革命历史和朝气蓬勃的社会现实来进行,而电影的娱乐审美功能则退隐到了次要的地位。

在管理体制方面,1949年以后,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电影生产关系被打破,一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电影生产:关系被确立起来。1953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期,新中国电影界参照苏联模式,实行电影企业国有化,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按计划生产,统购统销”的电影生产与管理体制。首先,电影作为一种工业产品被纳入国家的计划经济规划之中,由政府确定拍摄的数量,统一划拨资金投入。其次,文化部中央电影管理局被国家确定为统管全国电影创作生产、经营的最高行政机构。为了对全国各地电影生产发行进行统一掌握和调度,电影局成立之后对内部的行政权力结构进行了“集权”式的组织建设一将各电影制片厂的创作生产决策权、人事管辖权与剧作、影片审查权,以及发行放映的经营管理权悉数集中于中央电影局所属“两委四处一所”,即艺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剧本创作所和发行处。其中,故事片的剧本创作、审批、投产权,导演分配权归电影局艺委会;编剧权属于电影局所属剧本创作所;电影的发行放映经营管理权归属电影局发行处;技术标准,生产规范化管理由电影局技术委员会统管。每部影片的投产,一般都要经历“三级审查程序”:剧本(首先是主题和故事梗概)先由电影局艺术处初审,修改后送电影局艺委会主任或电影局局长复审,最后由文化部三审,批准后方可开拍。影片拍摄完成后的成品,还须交由电影局和文化部两级审查,通过后方可投入发行放映。1950年“电影指导委员会”成立后,电要对剧本初稿进行审查,必要时还须交国务院相关部门或军委相关部门会同文化部一起审查。拍摄过程中,导演如对剧情做重大改动,须送文化部审批。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电影体制,与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相结合,对“十七年”电影创作造成一种“规范性、制度性以至法规性的制导机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电影管理体制一方面保证了电影银幕上意识形态的纯洁性。

在创作队伍方面,新中国“十七年”电影艺术家主要由来自解放区的电影工作者和来自上海的电影艺术家所组成。来自解放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大多都亲自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生活,对工农兵生活不仅熟悉,而且有深厚的感情。来自上海的电影艺术家虽然缺乏革命战争的经历,但在新中国的电影创作中也结合自己的创作任务,深入工农兵的生活,熟悉新的表现对象。不管是来自解放区还是国统区的电影艺术家,都能够自觉地将党的政治纲领作为自己的政治信念,再将这种信念与对劳动人民生活的体验结合起来,内化为自身的审美情感,再通过适当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来,做到了真实性与倾向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因此,这一时期的电影往往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倾向,高尚纯净

的情感,浓郁的生活气息,火一样的革命热情与质朴动人的艺术风格!。

“频繁的政治运动”是新中国“十七年”电影所面临的又一特殊的社会因素。新中国建立以来所经历过的每一次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或政治运动,几乎都悉数呈现于电影银幕之上,电影成了“十七年”间最直观的“时事教材”。比如1951年春,在主席亲自指导下,发动了一场波及全国思想文化界的批判影片《武训传》的运动。继之而来的是1954~1955年由批判胡适、胡风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世界观与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文艺思想”进而引发的全国性的肃反运动;1957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反”斗争;1958年进行了“”运动;1959年进行了“反右倾”运动……,这种频繁的政治运动,主要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了进行的,其中大多是由电影、戏剧问题引发的,影剧界首当其冲,多次受到强烈的冲击,给“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创作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广大的电影工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进行创作的。。

总而言之,新中国“十七年”是一个充满政治本位文化的时代!整个社会生活的政治化和艺术家生活的政治化,深刻的影响到中国电影的面貌。包括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内的整个“十七年”中国电影就是在这样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运行的。

二、“民族团结”诉求下的“十七年”少数民族政策

从艺术社会学和电影社会学的角度来观照的话,“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可谓是新中国少数民族政策在电影领域的艺术自觉和影像呈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复杂而敏感,民族政策也因此而为历代政府所高度重视。建国之初,全国的少数民族工作面临极其复杂的形势。“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西北的一部分地区还未获得解放,各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反动统治使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历史上各统治阶级实行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使得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很深的心理隔阂,少数民族对新成立的人民政府还心存疑虑。”“针对复杂而艰巨的形势,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这一规定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式确立。《共同纲领》还规定了杂居的少数民族在当地政权中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等等。1950年政务院批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决定采取开办政治训练班、创办政治学校和民族学院等办法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952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组成、类型、区域界限、行政地位、名称等问题都作了具体规定,从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全国全面推行。同年,政务院的《关于保护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份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对保障散居的少数民族平等权利作出进一步明确规定。此外,对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各项工作比如“”等采取“慎重稳进“的方针,对民族上层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根据这一方针,在民主改革中,在一些情况特殊的少数民族农牧区采取了“和平协商”的办法。如在云南等边疆地区实行“和平赎买,直接过渡”,在牧区实行了“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组织少数民族代表团、访问团到北京和内地参观访问,使他们直接感受新中国备民族一律平等的社会制度。“主席曾先后接见了260多个,1万多人次的少数民族致敬团、观光团、代表团,并和他们亲切的会谈。”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当时还采取“贸易先行、卫生先行”等办法,派遣大批民旗贸易队、卫生工作队深入少数民族村寨,通过公平贸易甚至补贴的办法和为少数民族群众送医上门的办法,来促进生产和改善民族关系。在一些地方,还通过免费发放种子、农具等办法,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此外,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民族工作管理机构,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迅速打开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新中国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新中国“十七年”电影提供了新的表现对象和表现空间,直接刺激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勃兴。同时,新中国“十七年”少数民族政策所具有的“温和性”和“包容性”,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多样化表达提供了可能。长期为“政治第一,艺术第二”思想所绑缚的电影艺术家们在这里找到了挥洒才情的一方天地。在电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唯一文化享受的建国之初,“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依托电影艺术所具有的视听优势,直观、生动而又迅速地向亿万人民群众宣传党的少数民族政策,从而成为民族政策话语的阐释者和党在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文化斗争的最可靠的文艺工具。”因此,有学者认为:“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形象是跟电影联系在一起的。一部好电影的作用胜过几百个工作队。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也是通过电影来认识外部世界、理解党的政策的。如果说五六十年代文化宣传工作在民族地区主要是通过电影联系少数民群众,我看一点都不过分。”

所谓“电影社会学”是指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和范畴来描述和解释电影的社会条件、社会价值、社会功能和社会效应的现代学科。英国学者梅耶尔《电影社会学》(1945)和曼威尔的《电影与观众》(1950)的问世,标志电影社会学的成型。电影社会学的研究取向是研究社会需求如何影响和制约电影艺术家的创作,研究观众审美需求的演变而引起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变化,研究社会群体参与电影活动的基本形式,分析这些基本形式的演变状况或成因,展望这些形式未来的走向。

注 释

1.所谓“电影社会学”是指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和范畴来描述和解释电影的社会条件、社会价值、社会功能和社会效应的现代学科。英国学者梅耶尔《电影社会学》(1945)和曼威尔的《电影与观众》(1950)的问世,标志电影社会学的成型。电影社会学的研究取向是研究社会需求如何影响和制约电影艺术家的创作,研究观众审美需求的演变而引起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变化,研究社会群体参与电影活动的基本形式,分析这些基本形式的演变状况或成因,展望这些形式未来的走向。

2.木子.刘茜:《划时代的文艺纲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枣庄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第9页

3.盂犁野著:《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1页。

4.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形成于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如恽代英、肖楚女等从唯物主又反映论的立场出发,撰文指出“文艺属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应”;“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革命文艺是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因此,要求“文学成为革命的工具,即启发人们的革命觉悟、鼓舞人们的革命勇气、激发人们的革命情感的有效率”。

20世纪30年代,左翼作家阵营进一步阐发了这种革命文艺观,这种文艺观认为:(1)文学是附属于某一阶级的,是有阶级性的。瞿秋白明确谈道:一般说来,文艺都是“煽动和宣传”,文艺永远是、到处是政治的“留声机”。问题是做哪一个阶级的留声机。无产阶级文艺必须做革命的工具,做革命的武器。(2)创作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正确认识现实。对于文学的真实性起决定性的作用”。(参见杨凤城《从两个“二为”方针说开去一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指导思想的历史演进》,《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3页。)

5.著:《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第43~58页。

6.马森:《新中国电影十七年:策略与修辞》,《电影作品》,1992年02期,第63~65页。

7.黄会林:《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美学探论》,《当代电影》,1999年05期,第3页。

8.孟犁野著:《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Ar-9月第1版,第3页。

9.盂犁野著:《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t949-1959》,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4页。

10.现在甚至已经开始出现了“电影政治学”的研究。

11.王钰:《曲折的历程,辉煌的成就一新中国民族工作50年》,《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第1页。

12.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特点》,《民族研究》,1999年第5期,第2页。

13.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特点》,《民族研究》,1999年第5期,第2页。

14.张健英:《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7月第28卷第3期,第2页。

15.中国电影家协会编:《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第89页。

参考文献

1.《电影社会学引论》,王天云著,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1989年5月第一版。2.《旋转中的电影社会》,王天云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1987年4月第一版。

3.石川:《“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的体制与观众需求》,《电影艺术》。2004年04期。

4.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修订版。

5.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编:《中国艺术影片编目》(1949 1979),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

6.云南省志编撰委员会:《云南省志》(文化艺术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7.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中下3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8.孟犁野著:《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9.胡菊彬著:《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10.王钰:《曲折的历程,辉煌的成就一新中国民族工作50年》《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11.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特点》,《民族研究》,1999年第5期。

12.张健英:《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7月第28卷第3期。

第5篇

    法国大革命似乎是一个巨大的政治舞台,其理论先导——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等伟大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政治哲学都先后登场并伴随着那场伟大的革命。十九世纪末,被誉为“东洋卢梭”的日本学者中江兆民,虽不欣赏这出法国“革命戏剧”,但对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先导表示赞赏,他把法国革命比作一出大型戏剧,在这出戏中,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哲学家是剧作家,西耶斯、米拉波、韦尼奥、罗伯斯庇尔及丹东等伟大的革命者则是戏中的演员。

    一七八九年法国革命前夕,反动的封建贵族和僧侣是专制制度的当然维护者。绝大多数大资产阶级也并无意取消君主制度,有的希望改良,实行开明君主制;有的试图把孟德斯鸠的纲领付诸实施。小资产阶级及下层民众的革命性更强,希望实行平等的民主共和制,然而他们的思想并不在议会中占统治地位。大革命武装冲突爆发以前,各阶层利益的冲突已经在各种学说中反映出来了。贵族出身的孟德斯鸠企图调和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的矛盾,伏尔泰、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是金融家和大资本家的代言人,卢梭是小资产阶级和下层民众的代言人。

    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时候,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政治哲学影响最大,他们的私有财产理论、分权和制衡理论对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宪政理论与实践发生了切实的影响。孟德斯鸠的政治哲学成了第三等级破除旧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新制度而进行斗争的锐利思想武器。最早的君主立宪派为法国大革命确立了胜利的基础,他们是法国大资产阶级、自由贵族利益的代表,其原则都是以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政治哲学为指导的,法国制宪会议一度想采用孟德斯鸠的君主立宪方案。伏尔泰、孟德斯鸠的政治哲学,对法国大革命过程中的革命者——米拉波、拉法耶特、西耶斯、布里索、罗兰夫人、丹东、马拉、罗伯斯庇尔等都曾先后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初期,引证孟德斯鸠着作的不仅有吉伦特党人,而且也有以马拉和罗伯斯庇尔等为首的雅各宾党人。参加过北美独立战争与大革命的法国将军拉法耶特,是最早同第三等级代表共同行动的贵族代表之一,深受启蒙思想家的自由主义与君主立宪思想影响。在一七八九年大革命前的三级会议上,拉法耶特主张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并企图把这一制度建立在美国的宪法之上。吉伦特派的主要领导人布里索也曾受孟德斯鸠影响,主张法治,希望在法国实行美国式的宪法。马拉、丹东、罗伯斯庇尔也曾受到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政治主张的影响。罗伯斯庇尔称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是宏大的政论工程,后来还把它誉为“革命的引言”。

    但由于法国封建等级制度比较严格,资产阶级贵族化的程度不及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初期,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妥协不能成立,国王也反对君主立宪这个纲领,所以资产阶级不得不联合下层民众共同彻底打垮贵族阶级。正如当代德国学者库诺所说:“如果说英国革命首先是英国富有的资产阶级为了推行其特殊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所进行的夺取国家权力的斗争的话,那么法国革命则是中间阶级和下层人民为改善生活条件而反对封建主义的余孽和‘旧制度’这种障碍所进行的斗争。”(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二零零六年版,114页)法国大革命最后走的并不是孟德斯鸠的君主立宪道路,而是采纳了卢梭比较彻底的革命学说,走上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激进革命道路。

    法国大革命过程中的吉伦特派是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表,因而比大资产阶级和自由贵族更具革命性,首先将革命向前推进了一步,建立了共和制度,成立了法兰西历史上的第一共和国(一七九二年九月二十二日)。雅各宾派是中小资产阶级的代表,革命性更强,他们是卢梭哲学的信徒,制定了法兰西历史上第一部共和制宪法(一七九三),把法国大革命推到了最高点。法国大革命实践的上升路线,与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政治哲学是前后相伴而行的,卢梭的政治哲学最终在大革命高潮时期走上最前台。一七九零年六月二十二日,在国民议会的大厦中,卢梭的雕像与富兰克林、华盛顿的雕像并列树立在一起。一七九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卢梭纪念碑在日内瓦揭幕。一七九四年七月二日,卢梭的遗骸在其逝世十六年后被隆重迁入巴黎先贤祠,作为“自然与真理之子”,受到当时的革命者和后人的无比敬仰。

    一种政治哲学理论和一场伟大的革命实践走到一起,需要理论者和实践者共同的趋向运动,一头热是不行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二零零二年版,209页)卢梭的政治哲学之所以走上法国大革命前台,为激进的革命党派所采用,正是体现了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共同趋向运动。卢梭的政治哲学更能满足激进党人和下层民众的革命利益诉求。罗伯斯庇尔等雅各宾党人在实际的斗争中迫切需要一种更革命的卢梭式的政治理论,卢梭的政治哲学恰恰反映了法国社会处于被压迫最深的下层劳动人民和小资产阶级的实际政治要求,最根本的一点是,卢梭的政治哲学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利益诉求,具有内在的激进革命性。这样,连接他们的就是一种共同的需要,也就是一种客观的实际。

    法国启蒙哲学家共同使法国人民相信,共同的利益与人类的幸福会主宰着未来的理想王国。卢梭的热情、感性哲学恰恰是填满理性与革命之间鸿沟的重要步骤。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既看到了卢梭政治哲学能够鼓动起行动的重要特点,也看到了与理智启蒙哲学对抗的卢梭政治哲学是如何转换为革命的哲学的。而把卢梭看成是浪漫主义运动杰出代表的施米特,更是直接说出了卢梭政治哲学对于法国大革命的重大影响,他说:“尽管浪漫主义有主观上的优越感,但说到底它只是其时代和环境的积极趋势的伴生物。卢梭的历史意义在于他把十八世纪的观念和论证加以浪漫化;他的抒情主义有益于大革命,有利于在他那个时代一场获胜的运动。”(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冯克利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二零零四年版,155页)

    诚然,没有卢梭也会发生法国大革命,但法国的旧制度同样会培育出类似卢梭的人物及其思想,法国大革命同样会达到假设没有罗伯斯庇尔那样的高点。理解卢梭政治哲学走向大革命舞台的最高处,首先就要从造就卢梭政治哲学的社会基础以及个人生活入手,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善感性的力量。

    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小手工业者、新教徒家庭,自幼丧母,由其姑母抚养,从十六岁便离开家乡,到处漂泊,当过仆人、学徒、家庭教师等,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靠着自己独特的感悟能力和长期勤奋的自学,曾一度在法国旧制度下得过志。一七五零年,因《论科学与艺术》一文大获成功,却遭到了“百科全书派”的伏尔泰、狄德罗、孔狄亚克、达朗贝尔等朋友们的攻击。一七五二年,卢梭的歌舞喜剧《乡村占卜者》上演成功,使其完全成了一个受欢迎的时髦人物。然而,他从没有像“百科全书派”的朋友那样接受过王室和贵族的馈赠、年金。路易十五曾有意颁发给他一笔年金,卢梭为保留独立人格而拒领。他说:“我也摆脱了这年金本会让我戴上的枷锁,否则,我将与真理、自由、勇气永诀了。那日后还怎么去奢谈独立和淡泊呢?”“人们拥有的金钱是自由的工具;追逐的金钱则是奴役的工具。”他觉得,“做一个自由的、有道德的人,不屑于财富,不畏人言,我行我素,比什么都更加伟大,更加美好”(卢梭:《忏悔录》,陈筱卿译,译林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313页)。

第6篇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

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等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另外,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讲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第7篇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207-01

一、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七年级是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的一个过渡开始,是学生生理、心理和学习活动的一个转折和飞跃,学生在各方面都会发生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首先,课程的增加,难度的加大,使刚上七年级的学生很难适应这一变化。其次,数学教学重点由小学的“知识教育”转到了中学的“能力培养”上等等,从而使得七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了许多问题。

1.对老师过分依赖。很多学生普遍存在依赖思想:作业等老师来布置,难题等老师来讲明,错了等老师来指出……习惯于一步一步等待,模仿,生搬硬套。从而,出现了大批的学生做完作业就无所事事,缺乏学习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会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也不能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做题时过分急躁。有的学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其一是根本未弄清题意,比如明明求相反数,他去求绝对值。其二是任务观点,认为“写完”就是“做好”,不追求质量,没有责任心,作业完全瞎写,应付了事。其三,注意力不集中,边做题边讲话,行为习惯差,自我约束不够。其四,数学基本功不扎实,易快中出错。

3.理解能力不足。对抽象的概念不理解,常常张冠李戴。比如在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中,经常会有学生背诵:“两个数相加,同号得正,异号得负。”这样的错误记忆将直接导致“-2-3=+ 5”的典型错误。究其原因,是概念的窜位和不理解导致的。

二、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中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关键时期,七年级新生是刚刚起步的雏鹰,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看问题往往只看表面,单凭感觉,他们的兴趣还尚未养成,可塑性还很强,作为老师,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学生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2.善于总结题型,举一反三。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八、九年级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所以“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要求学生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因此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第8篇

关键字 数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96-02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进行了不懈地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2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①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②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3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3.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3.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3.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七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近几年大多数学校都组织开展了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公开课大赛,开展语文公开课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让教师对七年级的教学现状进行反思,也可以让教师吸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由于新教材的内容跨度较大,因此,面对当前七年级语文教学所面临的严重挑战,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加强语文教学,以保证语文教学质量。

一、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面对新教材内容的改革,教师应注重语文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如何让学生对教材感兴趣,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通过对教材的知识内容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新教材内容比较注重于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要求却不都清晰和明确,即新课标下的七年级语文教材比较注重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学习习惯和理解词语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领悟,但是,新教材知识点在练习中的要求却不够明确,例如标点符号和句式训练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适应新教材,教师不仅要足够了解新教材教学的知识内容,也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情绪,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不断调整课堂教学。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来明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对学生真正有所了解,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针对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设计教学方案,以保证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新教材内容跨度较大,若开展语文习作练习,这可能让很多学生感觉困难,这时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也可以及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进行反思总结,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只有教师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针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满堂灌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改革下,要求不仅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由此可知,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严重不能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容易造成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改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例如在作文教学中,若教师采用讲讲写作要求、读读例作、作后评价的方式来开展作为教学,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也容易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厌烦心理,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应不断地进行反思,为了开展有效的作文教学,教师应多读一些关于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并多向同行的语文教师、或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和请教,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行为进行反思,注重新教材知识内容的把握,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以确保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总的来说,无论是在作为教学中,还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关系的处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想法和说法不是月薪约好,而是用真情实感来打动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润化,学生受到感悟和体验后,才能有兴趣学习知识,才能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针对语文教学的特点,培育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优化教学结构和改变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以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三、对语文课堂中的现象的反思

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现象,教师应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第一,在课堂的自主学习中,首先,教师应充分做好教学准备,注重学生语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调整教学方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该学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不仅要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也应注重结果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合理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新课标下,着重强调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对话,虽然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其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默读和写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合理安排教学结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四,注重语文的学科特色和教学趣味性,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采用数学课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不可取,这样不仅不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色,也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语文知识,因此,采用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知识水平和情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以保证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针对七年级的学生,其刚刚从小学升至初中,当刚进入七年级时就进行练习写作,这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因此,面对新教材的更新,教师应不断进行反思总结,提高自身的知识理论水平,完善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参考文献:

[1]徐勇.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课堂教学反思[J]. 考试周刊,2013,90:34.

[2]贾丽. 唐山市第七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12.

第10篇

【关键词】起始教学 生动性;学习习惯;闪光点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做个好学生,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新教材教学过程中一点粗浅的看法,如何用好新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的研究和探讨,真正能胜任新教材的教学改革。

第11篇

关键词:八年级数学;不同之处;学习方法

一、七、八年级数学学习的差异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跨越了一个学习阶段的同时,学习到的知识也有很大不同。七年级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而小学的学习内容在这个阶段还会被重新拾起,也就是说,对于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趁这个机会再重新打基础。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七年级只是将小学学习到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并不是全部。因此,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还需要利用课后时间自行弥补。从八年级开始,学生接触的就是初中数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即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这也是大部分学生最为头疼的部分。但凡学过函数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共识:公式多、变形复杂、题目难等,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果这时落下内容,以后再想追赶就变得非常困难。

总体来说,七年级和八年级数学学习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内容的多少。七年级尤其是上学期数学学习的内容,大部分还是在巩固小学最重要的知识点,内容比较单一;而八年级就开始接触几何、距离、函数等一些较为复杂的内容,知识点多且杂,记忆起来也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第二,内容的深浅。七年级因为要给学生一个适应的时间,因而所学内容还相对简单;而八年级正式开始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学习的知识相对较深入,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难。第三,知识的衔接。七年级所学的知识是与小学衔接,而八年级则大部分是与高中接轨,为高中数学的深入学习打基础。总之,七、八年级数学学习有较大差异,还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把握。

二、八年级数学学习的特点

初中数学总体来说,比小学数学难一个量级,对于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函数等知识点时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且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八、九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一定要跟住老师的步伐,不要落下任何重要的内容,因为落下了就不容易追回来。尽管八年级的数学相对来说比较难,但是与高中数学比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学过高中数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学生要认识到这一点,不必因为高中数学难就产生恐惧心理或者有压力,而是要化这种恐惧和压力为动力,也就是说,要将初中数学的内容学透、学精,这样在应对高中数学时才不会感到困难,才有可能将高中数学学好。另外,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提升,这样在学习更加复杂的内容时可以更加顺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八年级数学学习的特点,即既难、也简单:和小学数学、七年级数学相比八年级数学较难,但和高中数学比起来又非常简单。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做好心理准备,打好基础,认真学习,学透学精。

三、八年级数学学习的方法

学习任何学科都需要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数学同样也不例外。在学习数学的任何阶段,方法也有所区别。八年级数学的学习方法,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课前仔细预习。预习的作用不用多言,实际上重要的知识点在教材中都有说明,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可以弄明白其中的一部分。让学生预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前熟悉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上课时有根据、有选择地着重听。第二,课上认真听讲。教师在课上讲的内容都是经过长时间备课、总结大量经验教训所呈现出的内容,一定是到目前为止教师所能传授的最精华的东西。也许日后,随着教师阅历的丰富和经验的积累,可能会用一种更有效的方式讲授,但是目前教师讲的内容一定是学生最需要听的内容,因此学生上课一定要听老师讲,而不要自己在下面钻研,或者都推到课后去学习,这是不明智的。第三,要记住教师讲过的例题。一般来说,例题都是最能反映知识点的。教师举出的例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换句话说,死记硬背知识点可能记不住,但是记住例题就有可能把知识点记牢。而且,例题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题型,学生要重视自己模式思维的培养,对于同样类型的题要善于归纳总结,这样日后再碰到这类题就可以从类似的角度切入,解题也就不会那么难了。总之,课前要预习,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培养模式思维方式,这三点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论

最后,从小学到初中,学生需要适应很多不同的内容,学科的增加、学习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等。对于数学而言,七年级时要继续打好基础,锻炼好审题、运算的能力,八年级时的学习才可以相对轻松一些。八年级阶段一定要意识到与七年级阶段数学学习的区别,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适应得更快、更容易,学习起来才有动力与信心。

参考文献:

第12篇

数学是锻炼人类思维的体操,是人类文明成果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课枯燥,故兴趣激发较为困难,长期以来,教师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不懈努力。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面对新教材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课改理念,诱发学习兴趣

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工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对教学有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呢?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数字?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诱发学生情趣,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了“自我”,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加强“活”性教育,激发求知欲望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多鼓励他们,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动手能力,对学生成功的地方要给予表扬,使其在表扬中受到鼓舞,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

(作者单位 青海省互助县南门峡逸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