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药厂实训总结

药厂实训总结

时间:2022-10-27 06:17: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药厂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药厂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药物化学;实训教学;阿司匹林;原料药;仿真

一、研究背景

原料药简称API(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特指用于生产各类制剂的原料药物,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原料药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症状缓解、处理或疾病的预防中有药理活性或其他直接作用,或者能影响机体的功能或结构。原料药是由化学合成、植物提取或者生物技术所制备的各种用来作为药用的粉末、结晶、浸膏等,但病人是无法直接服用。原料药只有加工成药物制剂,才能成为可供临床应用的医药。

1.国内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原料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制药原料药第一大生产和出口国。原料药是中国医药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占中国医药制造业生产总值的29.5%,占中国医药商品出口额的50%。我国已经注册、通过GMP认证、能够生产原料药的药厂有1600多家,其中有一半企业的原料药产品不仅可以自用,还销售给其他制剂药厂家。江苏省作为我国著名的原料药生产大省,对原料药生产相关人才需求巨大。

2.国内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研究背景

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从教学内容、策略、手段和考核等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必要的课程理论教学前提下,紧抓实验实训根本,建立“因材施教,与时俱进”的高职高专教学取向,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3.课程研究目标

在高职药学的实际教学中,非常需要一种既能体现药物生产实践过程,又对场地设备的要求和运行费用都不高的实训方法。故此,本课程提出构建阿司匹林的原料药生产仿真实训室,为突出实践教学,培养熟悉药物生产流程且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药学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阿司匹林原料药生产仿真实训室的基本组成

本课程采用适合实验室操作的仪器设备(以玻璃仪器为主)模拟阿司匹林原料药工业生产线,并在此仿真生产线中整合原本药物化学实训所需学生掌握的相关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在实验室中按工业生产流程小量合成药物。

1.本课程设计的阿司匹林原料药仿真实训生产线概览

阿司匹林原料药的仿真实训生产线相互连通,并构成一整个流程的三个区域:原料药合成区、精制提纯区以及检测出品区。这三个区域共同构成一流通的仿真实训生产线,却又有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了实训效果的精准性以及实训操作的安全性。

2.阿司匹林原料药的仿真实训生产线原料药合成区详解

在此阿司匹林仿真实训生产线的原料药合成区中,原料经原料投放区与经催化剂投放区的催化剂在控温反应区汇合反应,控温反应区两侧各设置检测口监控反应发生的进程,确保反应安全有序进行。反应结束之后,产品经自然冷却区送到收集区进行粗品收集。所得粗品将转入仿真实训生产线的下一步骤区――精制提纯区提纯后,通过产品检测区检测合格之后进行包装储存。

三、阿司匹林的原料药生产仿真实训室的优势

药物化学课程在实训中构建阿司匹林的原料药生产仿真实训室,通过模拟阿司匹林原料药在工业生产线中的相关生产步骤,使之在实验室中被小规模复制。在此仿真生产线中,有机整合原本药物化学实训所需学生掌握的相关操作技能,可使之流程化。

四、总结

在阿司匹林的原料药生产仿真实训室中实训,学生可以更好掌握基本药物化学实验操作,又通过仿真组合使之与实际原料药的生产更加贴合。学生通过在阿司匹林的原料药仿真生产实训室实训,不仅熟悉药物的合成方法,对于原料药的生产后处理、原料药的纯度、杂质的来源以及原料药的储存、保管、质量控制也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由此,学生将更有易于开始后续药物分析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学习,并在应聘药品生产与研发助理岗位时更具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药剂学 教学方法 教学探索

《药剂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其特点在于理论性强,对于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通过微课和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以及其他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药学工作者和高等医药学院学生掌握药剂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迫切需求,是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开展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构想[1],通过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模块化教学,对知识进行分类和模块化。

药剂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知识的更新非常迅速,需要学生不仅要学会用,还要学会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具备自己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不断针对教材特点,为了帮助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将各种剂型模块化,如药物制剂的基本知识、液体制剂的制备技术、半固体制剂的制备技术、固体制剂的制备技术、其他制剂的制备技术、中药制剂的制备技术、药物制剂的新剂型和新技术等。通过对教材模块化的处理,能够让学生对书本有一个整体把握,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剂型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知识的脉络变得清晰,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

二、在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将PBL与信息化相结合,通过信息化平台,将模块化的内容以任务形式放置到平台的任务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任务,确保对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课堂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教师指导,通过小组讨论,完成课堂任务,并将结果反馈到信息化平台,由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并展开新的教学过程。以片剂为例,在片剂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搜集有关片剂的名称及说明书,描述它们的形态,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压片的方法,学生通过软件的练习,逐步了解制备的步骤及工艺要求,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最后将自己的操作过程反馈到信息化平台上,由老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评点。通过这样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从而强化课堂效果。

三、丰富教材资源,利用微课、多媒体课件等形式,使教材立体化、形象化。

微视频的形象生动辅助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对制备工艺中涉及的仪器设备操作的亲近感[3]。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较为抽象的内容、教材中的实验部分及难点章节,将知识点以微课形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有利于突破难点,化繁为简。微课的内容可以在终端设备上观看,有利于学生在课后温故知新,并有利于远程教育的进行。比如在实验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中,首先将其制备的流程、注意事项等制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在实验前观看,对实验有一个根本了解,再进行操作的过程,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微课的视频中还可以添加企业一线生产时所使用的设备和操作环境及生产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学习,可以更好地重现知识,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知识可以起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充分结合临床,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药剂学的课程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略显枯燥,学生容易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厌倦心理,针对这一情况,对于各种剂型的学习,充分结合临床,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从身边鲜活的案例中得到知识,使原本不太熟悉的内容成为身边的实例,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理论内容。如在注射剂的学习中,引入鱼腥草事件、齐二药事件,让学生明白注射剂的质量要求,了解在不遵守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生产的前提下生产的注射剂所产生的严重危害,从而明白质量对于药品的意义;在胶囊剂章节的学习中,引入毒胶囊事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胶囊剂的囊材,了解制药行业对于人类的意义。结合制药行业的发展和身边的社会事件,不断丰富案例内容,在授课过程中贯穿案例,让学生了解事件,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谈谈自己的体会,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理论内容,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五、以技能比赛为抓手,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走向临床。

药剂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同学来说,掌握实践操作显得尤为重要。理论起源于操作,最后服务于操作。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制药设备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以片剂为例,通过实训基地制药设备的操作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片剂的制备原理,压片机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生产中的质量控制等,在熟悉操作方法的前提上,让学生进行技能比赛,在最短的时间内制作出质量最稳定的片剂,并且在系部进行推广,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技能比赛之中,以点带面,进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药厂,让学生通过在药厂的参观与实践,了解更多压片机的形态、生产参数、操作方法、生产文件等,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校内走向校外,对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随着比赛的推广和校内外实践基地的不断推进,逐渐在学生中形成你追我赶、人人争学先进技术的良好局面。

总之,药剂学是一门高职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多样,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不断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结合临床最新发展,结合社会关注的案例,拓宽思路,强化教学效果,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卫技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成颖,周四元,张邦乐.基于mooc的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构想[J].教育探索,2015(02).

第3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要求,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应该是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工作规律,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灵活新颖,教学资源能有效共享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因此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要求,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都是十分紧迫和现实的。我院从2008年开始推起教学改革,而笔者所在的化学工程系更是全面进入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试验,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取得明显效果,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参与度提高,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职业能力得到提升,职业素养得到培养。

一、项目化教学法

项目化教学法是近年来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正在探索并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思路是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而是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综合、细化为若干操作性强的项目,再以这些具体项目为主体来组织教学。在项目设计时突出工作任务,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融“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素质培养”等于一体,围绕具体项目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性学习和解决问题。教学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给出情境,提示工作任务;

2、收集信息,初步设计方案;

3、确定方案,包括汇报、点评,修改方案;

4、学生实施方案;

5、对方案进行评价。

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引导、组织、创造学习背景的“导演”角色,总结和升华的“评论员”角色、以及评价学习效果的“观众”角色,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是具体工作任务的执行者,在任务的执行中获得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并提升综合素质。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融入项目化教学

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的要求,是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特点,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具有鲜明的工学结合特色,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素养养成起支撑和促进作用,学生需要经教师的点拨和演示,借助实训基地对工作过程进行亲身体验,不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素养。所以,高职教育的教学,不能脱离企业。我们的课程项目全部从企业真实生产项目中获取,给学生提供真实学习情境的同时从教学内容上实现工学结合,做到所学即未来所用。我们的实训装置具有生产性,能完成企业生产任务,部分装置为企业赠送,部分装置就是企业装置的再现,从硬件条件上保障工学结合的实现,做到所练即所做。我们的部分项目采取与企业横向合作的方式,带着学生到企业里去做真实的项目,解决实际的问题,任课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具体任务。例如,在化工过程操作与控制这门课中我们选取了太仓制药厂的真实项目,太仓制药厂生产如下产品:原料药卡托普利、维生素A(向学生展示生产场景及制药厂典型原料药生产工艺――原料药卡托普利的提纯工艺图片),该厂有如下生产任务,需要尽快完成:

1、太仓制药厂维生素A生产车间废溶剂酒精水溶液的提纯回收;

2、太仓制药厂卡托普利生产车间原料药卡托普利的精制――萃取与结晶操作。

这些任务由学生生产班组(授课班级)承担,制药厂将派出生产主管(教师)与生产班组负责人(班长)签订任务(项目)委托书,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告知生产班组全体成员,在实施项目时,根据项目任务的需要,将全体班组成员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每4人一组),并进行人员分工。每位班组成员最终对完成的结果要写出完整的操作规程和项目总结报告等。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以“工作方案的制定”、“工艺条件的确定”、“操作规程的编制”、“安全正确地操作”、“工作效果的评估”等为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劳动保护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经济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等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学习查阅图书与网络资料、学会资料整理等,注重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的课程,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工作与学习相结合。

三、通过项目化教学打造一支三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

行业专家了解职业标准、职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教授站在某一专业或领域的前沿,了解这一专业的最新科研成果,课程设计人员是受过专门的课程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训练的一线教师或工程师,具备制定课程目标和大纲的基本能力,他们与行业专家、学科教授相结合,组建一支三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由“双师型”为主体的授课教师参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设计好课程,编写项目化教学指导书,当好“导演”,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演员”,自己体验学习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从企业聘请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做教师,保证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与企业生产同步。这种项目化的教学促使指导教师不断地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优化项目内容,教师的指导工作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学生的项目实施结果未必在预计之中。针对学生不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教师应具有基本的判断、评价、启发、解释等指导素质,这种较高的素质要求使得指导教师尤其是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必须亲自动手做、多向企业跑、勤与技术人员切磋、不断了解行业动态,综合教学能力快速提高。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高职化工技术类专业项目化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侯治富,金祥雷,谷树严,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1-22.

第4篇

关键词: 药物分析 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

随着医药科技的高速发展,对应用技术型医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大多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任务,面临从传统型人才培养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转型[1]。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院校越来越多地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2-4]。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为响应教育部“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号召,湘南学院制定了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长远规划。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培养目标是强化学生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和掌握相关技能,胜任在药品研究、生产、供应、使用和监管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5]。在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方针下,学生怎么满足医药企业,食药卫生等机关事业单位和医院药剂、药分等单位对药物生产和质量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成为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并且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和政府投入的加大,医药工业发展环境良好,众多医药企业必将抓住这一机遇,广纳人才,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别是2015年新版药典的全面实施,对就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大量从事药品质量控制等职业岗位的人才。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笔者根据湘南学院药学专业的培养要求,对近几年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

1.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强调应用性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实施课程教学内容。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在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要求下,打破学科体系,按药厂生产程序、生产工艺、药品检测岗位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制定课程教学内容。在药物分析的理论教学中,教学内容应进行适当改革,加强应用性知识的介绍。比如在介绍药品质量标准时,以某个具体的药物为例,讲解如何制订药品质量标准,让大家了解到药品质量标准制订的程序与要求。对于日后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来说,就会知道怎样着手建立药品质量标准。如果只是单纯地介绍药品的各个标准,学生就只会知道有这样的标准,而标准从何而来却并不清楚。校内药物分析教学工作要围绕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展开,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教学”“单元操作实训”“参观实习”“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讲解环节,除了采用具体、直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外,还可结合知识点精选实际案例。结合案例展开知识点教学,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展开讨论。如在介绍药品质量检验标准时,以生活中的常见药品为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展示药厂质检室的检验报告单,并介绍药品质量检验标准的内容和检验报告的格式及书写要求,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优化实验内容,强调实用性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学校面临向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具体到药学人才的培养,在实验教学这个环节必须应这个要求而进行一定的改革。首先,湘南学院药学院组织专业老师撰写了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应用型本科药学综合实验指导》,这本实验教材囊括了除药理学以外的所有药学专业相关实验,并且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其中,药物分析实验是依据中国药典,选择了比较典型的药物进行质量分析,包括原料药、片剂、注射剂、胶囊剂等剂型的分析,包含应用较普遍的容量分析法,常用的永停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水分测定及薄层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通过这些实验的锻炼,学生掌握了药物分析的基本分析手段,日常药物分析的岗位所涉及的仪器基本能够正常使用。

其次,构建完整的实验体系,让药学专业学生建立一个从药物原料药合成到药物制剂,再到药物质量分析的完整的认识,使学生对药品从生产到检验有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对全面控制药品质量形成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探索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同时还可节约实验资源。根据目前我校所开设的实验环节,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都是独立的开设实验项目,有些科目不在一个学期开设。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是独立地进行每个课程的实验项目,没有形成系统的思维,与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一致。因此,我们对目前所开设的实验项目进行了分析,发现有的实验项目研究的是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研究的就是药物的不同方面,包括合成、制剂和分析等。基于此特点,可以利用药物化学所合成出的原料药或天然药物实验中所提取出的有效成分制作合适的剂型,再利用药物分析对制备出的药剂进行质量分析,并给出完整的检验报告,这样的操作可使学生形成系统思维,还可以节约教学成本,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责任感。结合本学院目前所开设的项目,可直接这样操作的实验项目就有两个,药物化学中有合成普鲁卡因和阿司匹林的项目,药剂中有制备注射剂和片剂的实验项目,而药物分析有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和阿司匹林片质量分析的实验项目,综合起来,这两个项目便可直接形成两个系列实验。

但是进行实验体系化改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课程设置的问题,这几门课不在一个学期,制备的原料药或者制剂不易保存。再者,在合成实验中有时得到的产品过少,不足以制剂。应当适当调整实验方案,达到实验体系化改革的要求,还应当准备一定的备用原料药,以应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没有产品等,满足学生实验的要求。

3.利用网络资源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信息时代,如何查找资源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教会学生查找文献资料,多查阅小木虫等学术论坛,关注科学网等专业网站,关注最新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湘南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引进了世界大学城空间,每位老师同学都有空间账号,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在教师空间里上传相关课件与辅助资料,还可与一些有助于学习的网络视频进行链接,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性地进行学习。在网络空间上,还可提供一些企业的现场工作视频,让学生有更贴近实际的体验。还可将一些相关学习资料视频等放在网络空间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选择观看学习,不懂的可直接交流,提高学习的自主性。此外,在互联网+的现代交流模式下,有很多有效交流工具,如邮件、微信、QQ等。可以通过微信、QQ建立一些讨论群组,这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讨论或向老师进行咨询,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4.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为教学服务

地方性院校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如师资方面,授课教师以校内教师为主,改为校内专任教师主讲理论,校外兼职教师和有实践经历的专任教师共同参与实训教学,达到专兼教师互补的教学效果。校外兼职老师有来自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湘南学院附属医院,郴州市药检所的老师。针对岗位需求,也可聘请药厂和市疾控中心的老师,扩大药学就业覆盖面。校外兼职老师都是在各自的岗位上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的老师,通过他们的带教,学生可以知道实际工作中的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和对能力的要求等,可有的放矢地加强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增强毕业后的职业竞争能力。

5.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所需人才,争取实现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随着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国家对药品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制药企业必须通过国家的GMP认证才能生产药品,如果以后要开拓海外市场,就需通过欧美GMP认证,且在GMP的执行过程中也需要人才结构来保证。因此,企业需要淘汰一些无学历的员工,引进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此时,如果我们对企业的这种需求进行衔接,教师自身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同时引进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将相关实用知识重点灌输给学生。这样既省去企业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财力成本,学生又可以了解社会需求,掌握实际技能,解决一定就业问题或增强自身就业能力。近年来,我院也与很多医药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或者有合作意向,既有本地的药企,如华润三九(郴州)、丹桂园等,又有省内或者省外的大型药企,如天地恒一、步长制药等。目前,我们每年都会派遣学生到药企进行毕业实习,也有药企高管、部门负责人来院讲学。为了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药物检验的职业能力,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可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企业与学院之间开展项目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也会参与到项目中,以具体的检测项目为载体训练能力、渗透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经过了这样的锻炼,毕业后学生即可直接进入药企工作,完全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员工上手快,对药企来说节约了成本,对学校来学,也解决了就业问题,各取所需,效果颇好,因此,达成了长期的合作意向。

通过对合作企业、就业岗位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在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资源的基础上确定药物分析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确定实施方案、创新课程评价,从而将此课程建设为面向校企合作的开放课程,形成新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等,进一步可编撰出面向校企合作的教材。此外,还可着力于与药厂建立合作实验室,开设药房等。

6.教学考核

考核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成绩评价应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工作过程。改变原有的以一张试卷决定成绩的方法,实施“理论加技能”的考核制,加大平时成绩和实训成绩的比例。目前,药物分析平时成绩和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30%,可加大至40%。制定新的考核评价标准,将具体考核项目量化、细化,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考查。如通过课堂提问和期末考试考核应掌握内容;通过实验操作过程考核技能的掌握情况。岗位综合能力实践考核:学生到医院药房、药厂或医药公司药品质检室进行见习或定岗实习,由实践指导老师组织考核评分。在考核阶段充分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7.结语

在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环境下,地方性院校大多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大力改革教育内容。尤其是对于像药物分析这样的应用性强的课程,本文从几个方面提出了药物分析课程中体现应用性的改革建议,为药物分析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以期能培养出具备全面素质的应用型药物分析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健敏,何金莲,方巧媛,林志立,蔡其洪.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药物分析课程的实证研究,基础医学教育,2016,(1):36-38.

[2]肖琳,金玉兰.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模式改革药物分析实验教学[J].科教文汇,2015,308:57.

[3]曹春泉,魏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药物分析课程标准探析[J].广州化工,2015,43(6):193.

[4]王学军.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改革药物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J].论坛・教学研究,2015,28(1):34.

第5篇

药剂学课程的内容较为抽象,不进行实验不易理解;技术性强,不进行训练难以掌握课程内容;研究性强,不深入现场无法讲授课程内容。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也就是说一门课程由一个教师从讲授理论到实践操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师讲授与专业操作同步进行。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呆板的课堂模式,也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传统二元课程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工与学的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进一步加固实践操作的规范和要求;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工学结合、做学教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职药剂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每个剂型为一个项目,通过预习,学生补充完成项目材料,以达到熟悉整个项目过程以及了解学习目标的效果,并利用班级群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在班级内营造一个积极、轻松的学习氛围。每个项目中均包含了理论学习、模拟演练、仿真练习与考核、实践操作等环节。项目具体过程如下:

环节一:教师将上课地点设定在校企合作药店,给学生创设药品销售的场景,分角色模拟演练药品销售。最后再由教师对该剂型的类别、特点、适应人群等进行总结。

环节二:教师将上课地点设定在教室,讲授产品生产相关设备以及生产流程的理论内容,借助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中的三维动画以及操作录像,将这一抽象的难点生动地讲解。

环节三:教师将上课地点设定在药剂实验室,基础操作的练习,例如粉碎、混合、过筛、制软材、制粒、填充胶囊板等。这些操作虽然都已机械化,但是学生通过操作可以真正领会该操作的要领以及需要达到的质量要求。正如自动化设备预设参数进行传统药物煎煮、熬制的效果永远没有办法取代人工熬制一样。

环节四:教师将上课地点设定在仿真实训机房,学生通过游戏式的反复练习,熟练地掌握真实制备环境的设备操作流程以及要求。仿真实训软件的运用既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重复练习,也能避免机器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

环节五:教师将上课地点设定在药剂实训室,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车间进行重点设备的轮岗操作练习,例如生产人员、QA人员、QC人员等。操作内容包括物料的准备、设备的检查和操作、清场的过程、过程的记录与监督以及产品的检验等,结束后进行多维点评。

环节六:所有项目结束后,组织班级学生前往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轮岗实习。

三、对我校开展药剂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思考

1.药剂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

我校药剂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善了目前单调的教学方法,改善课堂的教学环境,改变了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厌学的现象。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2.药剂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反思

我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应用时应关注以下问题:

(1)“理实一体化”模式过程中不能忽视理论教学。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药剂学课程教学计划制定的时候,不能过度削减理论课,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理论知识不重要的错觉,学生通过理论教学,可以对所学内容有清晰的层次和脉络,相关知识点也更加系统和全面。

(2)“理实一体化”模式依然需要融入多种教学手段。由于企业GMP管理的要求,学生无法真正走进每一个生产车间,播放真实药厂车间录像、带动学生对相关岗位行为进行讨论和辨析、制作设备三维动画、课程导入采用新媒体互动方式等方式可以弥补缺陷和不足。

(3)“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应当紧扣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药物制剂专业中职生以药品零售企业(药店)和药品生产为主,尤其是我校药剂专业学生中女生比例每年都在90%以上,药店药品零售岗位成了我校毕业生就业的最集中的岗位。因此,在进行药剂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时,制剂生产为实践的重点,而剂型特点在药品销售过程中的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除此以外,在实施过程中,要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加恰当高效地运用到药剂学的教学中,以下问题也是需要不断探索去解决的:

1.如何管控学生在不同的授课环境下的课堂纪律,并确保学生的听课效率。

2.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不负责的教学,是不合格的教学。虽然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有优越性,但一样需要必要的质量保证体系来护航。学校如何建立适合的质量保证体系来确保教学质量。

第6篇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四川多民族的地域优势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多学科的背景优势条件下,创建了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体化、多层次”的藏医药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民族医药学院结合研究生社会需求调研,紧紧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工作,努力探索藏医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创新途径,开拓了多种教育渠道和教育资源,在为教学创新改革提供条件保障的同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软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开展藏医药研究生培养的高校有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西藏藏医学院和青海大学藏医学院。由于藏医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且各高校的情况各自不同,几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目前都在探索最适合各自院校的培养模式。藏医学研究生教育至今为止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导师素质参差不齐,数量较少;生源比例单一,学缘结构较差;科研、临床教学能力不足;±音养方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中,发现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方面现代院校教育的大课堂,使得学生包括研究生很难有机会和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加之在藏医药理论指导下的藏医药课程的特殊性,如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晶珠本草选/概论》,之前未储备该理论知识的研究生,即本科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就很难把握藏医学立体、复杂、抽象的意象思维。因此,藏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大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

另一方面,现代院校教育存在与名医经验传承严重脱节的现象,这些名医所在分散,学校、医院、药厂、私人诊所和寺庙都有他们的身影,这导致许多宝贵的学术经验难以传承和发扬。藏医药的研究生人才相对匮乏,而民族医药的研究与开发又迫在眉睫。所以,如能缩短高水平藏医人才的成长途径,对加快藏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人类治疗高原病及其他疾病的意义不言而喻。

2.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新途径的探索

    2.1广泛调研确立藏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为了确立符合行业发展和时代社会需求的藏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先后对甘孜州、阿i贝州州藏医院和白玉县、松潘县、木里藏族自治县、若尔盖县等部分县(中)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藏医药研究院、藏医学院;西藏山南地区藏医院、青海省藏医院、藏医学院;甘肃甘南地区藏医院、藏医药研究院;山南地区藏药厂、西藏自治区藏药厂、青海金诃藏药,、金珠藏药等单位(除云南外的五省藏区的藏医医疗、科研、藏药企业);四川德格县德格印经院、德格县八邦寺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藏医人才的社会需求和藏医行业发展需求调研,并拜望、聆听了著名藏医专家阿嘎?旦科老师的意见,制定出培养藏医基础(思维-诊疗-传承-藏文化)扎实,能够到藏医医疗、科研、藏药企业、保健行业以及藏区基层行政管理岗位就业的并且具有一定发展潜能的藏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目标。

    2.2采用专兼并用引聘结合的方式构建师资队伍,突破师资短缺瓶颈近4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民族医药界,“网罗”了一批知名藏医师、科研人员和学者作为特聘研究员,在特殊办学条件下积极寻求多渠道援助,已采用“以专职教师为授课主体,辅以聘用兼职教师讲座、授课、担任导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地域和品牌优势,本着“双赢”原则,聘任了藏医专业兼职或客座教授10余名,迄今巳请到了教学效果良好、在相应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阿坝卫校伟科主任医师、康巴藏语卫视编辑益西多吉、巴塘康宁寺住持堪布阿珠格西、阿坝州藏医院华尔江主治医师、西藏藏医学院藏医系主任次仁教授、青海省藏医院院长昂青才旦教授、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魏立新教授等为学生授课或讲座,让研究生通过与名师零距离接触学习的方式提升藏医学研究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

3.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完善各项制度和软环境建设

3.1发挥地域优势借鉴学校多重点学科发展经验完善软环境建设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一方面积极利用甘孜、阿坝两州自然、人文和医疗资源,组织学生在藏医院临床观摩学习,并根据除藏医院外,民间、寺庙也有众多,藏医大师行医的事实,对跟师观摩对象不作限制,但在制度建设中,为学生制定了详细而严格的学习记录表格,观摩学习记录考核审查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确保学习取得良好效果;一方面利用学校品牌优势,多次主办大型学术会议,并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全国各大学术会议、论坛和学术研讨会,拓展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发展;另外,还与西藏藏医学院、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青海省藏医院、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平台,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软环境提供了有利保障。

3.2围绕培养目标构建实效性较强的藏医学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并征询了大量专家意见,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将藏医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板块(如图1):即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群、专业知识课程群、实践实训课程群、综合创新知识课程群,其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群均分为藏医和相关医学两部分。课程的开设注重藏医思维、传承能力的培养,为藏医临床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多种形式的实践实训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措施。,

研究生课程采用“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如必修课有〈漏珠本草选/概论》《藏药学选/概论>〉等,选修课有《藏文化基础》《藏传佛教基础》等;而综合创新知识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则主要体现在跟师学习过程中。由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发现,在跟师学习中同时考虑到“家传”和“寺庙因素,应将二者融合在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中,增加人文精神因素在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影响,以培养出智、法、能、德兼备的具有文化、理论、临床等藏医学相关知识的的现代复合型藏医学人才。

3.3注重教学效果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成都

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为了加强对培养过程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学院于2014年专门成立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学位委员会,作为教学和培养质量监督的领导机构,制定了〈诚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研究生教学监督和学位培养工作暂行办法》,使学院教学培养质量监督工作进入了制度化管理轨道。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委员会定期抽査研究生教学质量及课题进行程度,由研究生向委员会汇报课题进展,并对委员会专家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或纠正,最终由委员会专家给出综合意见反馈给学院,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考核之一。

3.4以信息网络建设为突破口搭建科研信息平台提髙研

究生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由于藏医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在现代教育院校教育下培养出来的藏医学研究生存在知识面不宽,专业领域过窄,知识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加上专业相关的信息量不足,信息利用滞后,造成许多科研仅停留在低层次研究水平上,创新、超越甚少。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通过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施搭建科研信息平台,在培养过程中实现人力、数据、计算、网络通信、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全面共享,±音养出具有更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整合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信息能力的研究生,推动藏医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创新。

4.讨论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经过多年探索曰,正在进行藏医学本科人才教育的改革尝试(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融合师承、家传和寺庙等社会教育资源的特色藏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首次提出“院校-师承-家传-寺庙”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师承教育、家传教育和寺庙教育的特色藏医思维和藏族文化,变单纯的知识灌注为藏医思维提升及藏族文化储备的训练,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手来完善藏医学本科的院校教育。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学院考虑将“家传”和“寺庙”因素加人藏医学研究生培养计划,为培养合格的藏医学研究生提供软环境支持。

藏医学的研究生教育在全国尚属起步时期,在某些方面虽然可以借鉴中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经验,但藏医学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如佛学思想和天文历算等的教育培养,同样需要重视;在藏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和临床培养方面,必须要增加硬件条件的建设,如临床培养基地、科研实验基地等,但这并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适合各高校的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还需不断探索。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的藏医学教学经验虽然不够深厚,但作为藏医药高等教育的承担者之一,通过教育改革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和时代需要的藏医药人才,从始至终都是学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心和重点。在未来的工作中,学院将继续利用学校的多重点学科背景、藏医药师资力量和区域优势,发挥藏医药教学科研特色,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在稳步推动教学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创新,推动藏医药研究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第7篇

1.知识目标的改革

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常用试验设计方案,掌握正态总体的统计量的分布,掌握常用统计描述指标的计算方法、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的求法等。

2.能力目标的改革

主要是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对统计数据作医学参考值范围(质量控制、可疑值取舍)、参数区间估计、参数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能熟练使用SPSS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等。

3.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改革

主要是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在专业方面要引导学生初步具备自主学习医药数理统计新知识的方法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高职高专医药学院校教学定位和医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强化岗位工作任务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尝试专业基础课体现“工学结合”),积极推行任务引领、案例或项目驱动课程。打破原来课程的知识体系,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确定的课程教学内容的标准为依据,适当删减、合并教学内容并且引进专业需要的新内容,加大实践教学内容比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使课程尽可能体现应用的特点,使其知识结构更具实用性、可读性,更具医药学的特点。要改变以前重概率轻统计、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淡化定理证明和计算技巧训练,加强统计试验设计和统计思想方法的讲解,注意阐释数理统计应用的背景及应用中所需的条件,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解释,重点介绍如何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突出应用。要增加与医药学紧密联系的一些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来体会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体会医药数理统计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运用医药学研究的案例(或项目)引导教学。用案例(或项目)引出知识点,也可以在讲解知识点后用案例(或项目)做实证。从实际问题入手,介绍统计推断方法,注重训练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与统计思维能力(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研)。

三、教学方法改革

1.采用研究教学法

研究教学法就是指教师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遵照教学目的,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和研究要求,先由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琢磨,然后互相研究,得出初步的认识、理解、判断和概括,再由教师归纳、总结,讲授正确答案,纠正错误意见,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法不仅适用于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而且适用于学生之间认识的交流活动。这种教学法的特点是,它是在教师提出问题的前提下的一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学习活动,这一特点体现了这种教学方法与启发式教学和发现法教学的区别。

2.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传授知识之前,教师提出一个医药学真实的案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采用互动方式讨论、分析案例。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对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及创造能力给予重视,针对具体案例要求一题多解,允许批判精神的存在,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观点后,教师及时总结答疑。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案例是来源于现实的医药学实际问题,有可能就是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要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样对学生来说就有一种吸引力,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采取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研究的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应用案例教学法,将医药数理统计中的难点、重点都环境化、具体化,并让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分析的过程中,以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这类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数理统计应用的奇妙作用。

3.采用社会实践教学法

社会实践最大的意义和出发点是通过社会实践的指导和开展,促使学生掌握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借助社会实践这一杠杆工具将书本僵硬、理性的知识,运用到活生生、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即真正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道理,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通过到医院、药厂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深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运用理论知识对医药学案例加以深度分析,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

四、教学手段改革

1.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医药数理统计”这门课程基本理论比较抽象,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课堂学习内容的感染力,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有价值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通过图形显示配上文字说明,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

2.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对于实践教学,原来整章的理论教学讲完,才能进行这章的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现在对实训项目——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实践教学,采用四步“理实一体”教学法,即边讲解、边示范、边模仿、边练习。教师把学生组织到机房,做到理论教学讲授内容与相应的实践教学项目安排同步进行,实训项目由教师进行操作演示,然后根据教师的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接地理实一体化教学。

3.开设网络教学课程

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训,积极推进课件教学和网络教学建设,创建医药数理统计课程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与课件、目标检测与试题(卷)库、实训项目、说课与课件、微课、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包括交互式教学、自学、讨论、答疑和考试等,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一些疑难问题,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提升了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

五、教学考核改革

第8篇

(一)招生途径受限

近年来,各省市设置的中职升高职的途径不少:有中职毕业生参加统一高考,有各省市教育部门组织面向中职等毕业生的对口招生考试(三校生考试),有中专生参加高等自学考试,有院校合作“3+2”“2+3”衔接培养等。但目前各高职院校生源主体仍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导致中职毕业生升学热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前三种升学途径主要采取对口考试方式,复制普通高考等学历教育考试模式,中职生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一般学习基础差,对笔试考试有一种天然畏惧感;[2]二是院校合作“3+2”“2+3”衔接培养,多数合作院校招生时限制了必须完成五年学程等要求,甚至部分“2+3”衔接里中职的“2”变为基础课2年,学生感觉约束多、学程不灵活,动力不足,尤其是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条件有限,对不灵活的长学制忧虑多。

(二)培养定位不清晰

中职和高职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对应“养、繁、治”三个岗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同样以“养、繁、治”三个岗位为重点,中职、高职院校制定培养目标缺乏协调统一,部分衔接办学中职阶段成为“基础课”阶段,或高职阶段高层次性体现不足,吸引力不强。(三)课程体系衔接度不够中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不衔接,必然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的雷同、重复等现象。另对中、高职培养特点掌握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例如技能要求高、理论素养要求一般的专业课程没有开设在中职阶段;技能要求一般,理论素养要求较高的专业课没有开设在高职阶段。[3]

二、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服务于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为主旨,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重点专业为依托,利用阿勒泰地区充足的少数民族初中生源,探索与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联合举办专业“3+2”分段实施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强化专业内涵的有机衔接,搭建人才系统培养的“立交桥”,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一)改革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

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招生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负责宣传。招录学生必须是应届初中毕业生,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当年中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择优录取,并按要求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生办公室办理录取手续。毕业时年龄不得超过22周岁。学生实行学籍“双注册”制度。[4]新生报到后,按程序进行高职学籍预注册,并同步按现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注册及管理;学生转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时,按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注册及管理。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不能转专业,不能中途转学。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实行3学年中职和2学年高职分段制培养模式。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承担“3+2”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工作,负责提出办学规划和专业招生计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指导、组织专业和课程建设等,会同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组织实施。前3学年教育由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负责,后2学年教育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成绩合格后,直接升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学习,学习成绩合格者,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颁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历文凭。学生在完成前3学年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课程,因特殊情况自愿放弃升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者,由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颁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文凭。

(二)基于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段设计

中职与高职“校校”衔接培养,时间长、跨度大,如何保证衔接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层进而不重复;如何保证学生三年中职毕业可以选择升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习,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如何保证中职阶段完成后学生具备就业能力;面对畜牧兽医类专业少数民族生源多的情况,如何衔接好培养;课题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段设计,解决以上三个衔接中存在的首要问题。1.分清就业岗位层次课题将五年衔接畜牧兽医专业的工作岗位划分为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两类。初始岗位:兽医门诊助理兽医师、化验员;畜牧兽医部门技术指导人员、养殖场技术员;兽药厂、饲料厂营销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等。发展岗位: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一线连续3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可以从初始岗位升迁到发展岗位。发展岗位包括:兽医门诊主治医师、化验师、动物医院管理;动物养殖场技术场长、场长,兽药厂或饲料厂区域经理或部门经理、公司总经理,畜牧兽医服务管理员等岗位。2.分清培养目标与规格层次课题组根据中职和高职阶段能力需求,分阶段设置培养目标与能力。中职教育阶段“3”,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畜禽养殖职业素质,掌握畜禽饲养管理、繁殖知识与技能、饲料配合技术。能够熟练运用畜禽饲养和繁殖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日常可预见性工作;在特定情况下完成较为复杂的技术难题;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高职教育阶段“2”,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动物疾病防治职业素质,掌握畜禽疾病临床诊断和防治技术,能熟练运用疾病防治知识与技术技能完成较为复杂工作;能独立处理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出现的问题;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同时以畜禽养殖类拓展实践课程,强化养殖生产管理能力培养。3.分清职业资格要求层次在中职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中级畜禽饲养工、中级家畜繁殖工等专业资格证书之一;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达标;同时通过自治区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核。在高职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高级兽医防治员、高级动物防疫员等专业资格证书之一,学生可同时获取高职饲养工资格证书;少数民族学生取得MSK三级B证书;同时获取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三)基于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课题根据现代畜牧业生产和中高职教育规律,在总结以往与职业中专学校联合办学“中高职一体,工学结合‘两段式’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专业按照中高职衔接,“工学交替,理论跟进,岗位教育,定向培养”的设计思路,对原有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构,设计了专业“两段六环节,三岗四领域”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即“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实现学生养殖基础能力、养殖综合能力、疫病防治基础能力、疫病防治综合能力四层次递进;通过在饲养、繁育、兽医三个职业岗位,养殖场、兽医站、宠物门诊、饲料厂四个领域校外实训基地生产和顶岗实践,完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两段六环节,三岗四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特点:中职阶段,3年,1-6学期。第一至第三学期学生以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夯实专业基础为主要内容在校学习,参加专业基础单项技能训练;第四至第五学期学生一边学习专业课程,一边集中一定的时间在校内实训场参加生产实习,熟悉专业生产,掌握养殖基础能力;第六学期学生全部时间深入到养殖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将学生培养方向分为牛、羊、猪、鸡、马五个方向(少数民族学生牛、羊、鸡、马四个方向)和兽医、育种两大岗位,在学校和企业派出的“双导师”指导下,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入养殖企业,参加具体的畜禽饲养等一线岗位实践,掌握养殖综合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高职阶段,2年,7-10学期。第七、八学期开展动物医学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参加校内实训室(场)生产性见习,掌握疫病防治基础能力;第期是一个长达近半年(一个畜牧生产循环的最少时间)的大学期,学生在校外合作企业以兽医岗位为主协岗锻炼,重点在专兼职教师指导下一边完成畜禽疾病防治岗位综合技术学习,一边让学生习得技术岗位工作经验,培养疫病防治综合能力。同时结合学生在养殖岗位生产中碰到的问题,学院与企业派出“双导师”对学生开展养殖课程理论和实践指导,提升中职阶段形成的养殖综合能力。第十学期学生定向养殖场、兽医站、宠物门诊、饲料厂四个领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上岗,进行兽医、养殖、育种三大岗位顶岗锻炼,在由学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毕业班主任和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组成的“三导师”指导下独立承担技术岗位工作任务,实行绩效评价,从而完成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中高职接替,全学程五年,从素质教育到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实现校内校外工学交替,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中高职紧密衔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实践教学不断线,职业素质养成与岗位能力稳步提升。

(四)基于专业中职与高职不同培养层次,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中高职教育所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不同要求,体现贯通一体化设计理念,科学设计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完善配套的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1.根据民汉语言学生培养需要的组合式课程针对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教育所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不同要求,体现贯通一体化设计理念,科学设计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完善配套的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并根据民汉语言学生培养需要,对专业汉语、实用英语、养马、养猪等课程采用组合式灵活设置。2.根据中高职培养环境构建的三级实践体系实践教学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培养目标,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熟练的养殖技术和防治病能力。因此,本专业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平行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第一级,随课程进行的实训课和教学实习,主要开展单项技能训练;第二级,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生产实习,主要开展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第三级,在顶岗企业进行的顶岗实习与预就业见习,主要开展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三级能力递进、逐步复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三级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对新疆主要家畜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进行系统训练,突出阿勒泰地区畜牧生产特点,以便达到学生毕业后可以“零距离”直接进行岗位工作的教学目标。

(五)基于生源特点构建了五年学生素质教育设计

针对“3+2”初中起点生源综合素质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大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教育。针对区域特点,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定期开展社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和科技类社团(协会)活动;坚持支农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奶牛、肉鸡养殖创业基地实践;此外,学生参加国家或省部级各种知识、技能和文艺、体育等竞赛中受到的表彰和奖励,或在校内外基地进行创业实践成绩突出的,经认定,给予一定学分,提前毕业。(六)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1.建立师资“三交流”机制一是师资建设方法、措施交流。两校共同开展“教师个人成长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共同落实“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共同开展“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共同开展“集体备课”等,并定期开展师资建设方法、措施交流,每年至少一次;二是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交流。两校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双带头人和校企骨干教师定期交流,至少保证每学期1次,通过交流共同把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共同研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交流。通过互派支教教师(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派出高水平专业教师为主,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以派出汉哈双通教师为主),共同出资组织专业和课程职教培训等措施,加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交流。2.实训条件共享本着两校优势互补,围绕中高职衔接“3+2”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共享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形成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格局。3.提升合作层次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的理事长单位,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是新疆第一产业职业教育园区成员单位。依托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平台,在阿勒泰建立了新疆草原畜牧业示范培训中心——阿勒泰基地,在基地大平台上两校共同深化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进一步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

三、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第9篇

【關键词】卫生职业教育医学生实习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哲学智慧的体现。知即指理论知识,行表示实践能力。知以为体,行以为用,归结起来就是内在的知识和行动的统一。知和行的关系有如阴和阳的关系,并不存在哪个更为重要,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即所谓“知在行之内,不在行之对”。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培养能够与职业相对口的直接满足职业需求的人才。

一、实习教学反映出的问题

职业教育毕业生应该及早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领悟,培养全过程应突出就业这一目标,理论知识与职业培养相结合,实践实训也应该更加贴近职业教育。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是被安排,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方之间对于对方需求的了解程度还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去体会学校最终培养目标是很重要的;从实习单位的角度,仅仅是在实习期多了几个来帮忙的学生,怎样理解这个行业,以后将面临怎样的竞争和压力,需要具备哪些实践能力,带教老师没能引导学生找到答案。

二、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工作的调节机制

事实上,实习代教单位对于实习学生是有要求的,甚至可是说是有“门槛”的,而学校对于实习实训单位也是有要求的。实习工作是有深层次的教学任务的,学校应该把学生委托给什么样的实习单位和具有什么素质的带教老师,这些都是应该随着实习互动带来的反馈及时调整的。以医院实习为例,很多医学生的实习安排都是一次性半年到一年的医院实习,然而,毕业生能真正去医院工作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在医院实习经历并不能使大部分学生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有更深的了解,这样就无法显示出实习教学的价值,这也是学生学习时间和教学实习资源的浪费。可见,我们还需要对学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三、我校部分实习学生医院反馈情况

我们分别收集了近5年护理、急诊、外科、内科、儿科、检验科和药剂科19名实习代教老师对于我校实习生的反馈,根据反馈,学生适应期较长,理论知识较其他院校大专本科生相对薄弱,对于实习环境较为陌生。所有科室的反馈均显示我校实习生实习过程中主动性较差,主要原因是对自己不够自信,不能主动地开展工作。这一点在毕业后药店工作的学生身上也得到了印证。在紧张的医院工作环境下,出现了代教懈怠的现象,这无疑是一种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果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表现,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及时加以调整和解决,还是能够圆满实现实习目标的。

四、职业教育教学与实习、工作互动的几点思考

1.应注重技能培养,充分发挥实训的重要作用

职业技术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教育过程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是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学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很多高学历、高文凭的毕业生,缺乏实践技能,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就医疗卫生行业而言,临床技能、医技技能、医学检验技能、护理技能等要贴近实际,理论知识不仅要扎实,还要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升华,如真实案例在教学和实习的过程中应体现真实性、复杂性和地方性,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课本的普遍性、全面性和实际工作的特殊性、规律性;普遍培养与患者交流技巧与能力;医德医风的道德素质培养等。实习工作中还应更加全面的让学生接触到医疗卫生用品生产流通领域的相关技能,以备学生了解和进入其他领域所需。

2.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职业的理解

根据实习单位反馈的意见来看,我院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针对职业需求的认识,这个对职业培养的针对性就是职业对口性,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明白未来的职业要求他们做什么,具备哪些能力,培养怎样的价值观,应该培养怎样的职业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职业的理解,是我们需要在实习前对学生完成的教育任务。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职业教育虽然不再沿袭“师带徒”的教育模式,但是职业教育不应丢掉“工匠精神”,在职业培养中突出职业品质、职业追求和职业氛围,我们应注重技艺精湛的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

3.医院、企业文化的灌输和正确职业态度的培养

无论是实习还是工作,都是走入社会的第一步,在面对陌生环境时,表面上看起来的懒惰、聊天,玩手机、等待下班甚至有逆反情绪,都是不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具体表现。卫生职业院校培养医学生是与医院直接对接的,这种医护药专业和医院的天然关系,必然地将医院文化的学习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转换角色,迅速适应医院新的环境,也有利于学校培养出受医院欢迎的医务工作者。

对于医院文化的学习灌输,可以较好地从思想上帮助解决学生没有目标、没有动力的问题。培养正确的职业态度有助于学生最大的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工作中准确识别行业不正之风,将正确的价值观运用到工作当中去,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有助于他们快乐的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的进取。这也符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对于文化育人理念的要求。

4.实习实训模式的多样化

以往的模式一直都是在学生毕业前的一学年安排实习,实习期6~12个月不等。实习过程中缺乏学校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和互动,反馈方式单一(实习鉴定和一次实习检查)。实习地点固定,职业体验为一次性的选择,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于本专业未来工作的多样化了解,可以安排学生在不同阶段体验不同的实习环境,探索个性化代教的模式,让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实习内容的安排中来。以药学为例,可以逐渐推广模拟药房的应用,也可以安排学生在不同阶段药房、药厂、医院多次实习,以便学生对自己更准确的定位,对未来更好的规划,也更能激发学生思考自己的发展路线,更有针对性的在实习过程中掌握实践技能。另外,对于实习阶段的安排,一些院校安排学生在实习前一年有一周的见习活动,这是值得推广的。我们可以加大学生见习实训的次数和时间,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对自己进行定位。近些年,很多学者都在探讨实习模式的创新和改革,相对于传统教学中的实习模式而言,发展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实习实训模式,有收获也有教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10篇

一、学校方面

1.确定高职院校发展目标。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突出职业性,可以借鉴英国BTEC“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建立与江西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形成动态的学科及发展和生产管理水平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采用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可持续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达到培养出能够胜任江西高新技术企业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一线技术、管理、服务人才的目标。

2.推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根据江西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江西省高职教育的改革一定要适应企业需求,针对企业需求来寻求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同时作为职业教育获益者的省内企业向职教提供资助也是责无旁贷的。在江西有一些大型企业,如江中制药厂、樟树制药厂、江铃汽车集团公司等。教育部门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由企业和学院共同建立一所职业教育学院,主要培养该企业所需人才。同时也可以与一些中小企业就某一专业合作办学。根据BTEC项目教学大纲的要求,恰当的高职教育实训课时和理论课时的比例是11,而目前江西的职业学院在单独办学过程中,由于经费的问题,难以提供充分、有效的实训课程。而校企联合办学有利于发展和提高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还有利于解决学员的收入待遇问题,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积极性。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近几年流行较广并为许多高职院校所接受。“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直接引入职业教育,让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目标明确且利于职业院校教学安排、毕业就业等。订单式培养不仅仅局限在学历培训,还可以实行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将学校办成为江西经济建设和发展输送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二、教师方面

1.加快高职院校的资源配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求高职教育的专业课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即“双师一体化”教师:既具有理论教学又具有指导技术操作“双能力”;既具有教师风范又具有行业岗位道德思想“双素质”;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教育学知识“双知识”;既具有面对学生,处理师生关系又具有面对企业、社会、人际关系,与人共事的非技术的“双职业素质”。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发展职业教育有效途径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部明确提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必须达到60%,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80%。以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其“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仅为30%。所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是摆在江西省职教界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可以留出三分之一的编制,来聘请一部分确有专长的高级工程师、技师来充当技能训练教师,或者专门从具有企业或事业单位实际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中选调一批有事业心的人经过职业教育培训后加入职教师资队伍,其中一些具有企业教育管理经验的还可进入学校领导层,以改变当前领导者中普遍存在的“从校门到校门”的状况。还可以礼聘社会知名教育家、企业家、艺术家、高级技师,参与领导决策或从事实习指导课教学。与此同时,选派学院专业骨干教师,到院属实习厂担任厂长、经理、工程师;组织理论和实习指导教师进行技术等级训练。对现有专业队伍加强培训,培训的重心更多的不仅是学历达标,而是增加企业生产服务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去进行实践,以不断获取生产中的新专业知识,了解企业的发展和需求。

其次,师资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中,缺乏职业教育的理论支撑是造成专业化程度低的又一重要原因,既要总结江西省的经验也要吸收全国乃至世界上职教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建立有江西特色的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育管理学体系。要充分发挥高级优势,在南昌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等一些比较大的综合性大学中建立职业教育系,建立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要在充实现有职业教育师范院校的同时发挥普通师范院校的作用,使这些院校成为职教学科建设和师资管理干部培训的双重基地。

2.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

(1)教材。打破传统的统编教材的观念,建立“活”的教材形式。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统编教材难于适应生产实际和课程模块化的教学模式的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等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了,因此,应该要求教师多搜集新的,与当前企业需求接近的资料,将其编成辅助讲义,形成一个“活”教材,保证教学内容和企业的现状同步或适当超前。就像BTEC的教学大纲一样,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了学科的系统性,大多采用的是综合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获得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法。在BTEC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实践实习、社会调查、实地参观、课业、扮演角色、演讲、口头报告、书面报告、自我评价、小组活动、收集资料等。BTEC课程教学活动充分重视学生的学法,在教学方法中,明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视教法的模式,其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课程的专业能力、通用能力目标和教学时间要求,但这里的学时数的安排主要是考虑学生如何学,而不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因而,教学过程成为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求知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成为教学方法承载的主要功能。另外,BTEC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三分之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即三分之一课堂教学;三分之一查阅资料、搜集信息;三分之一社会实践。这样就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扩大活动空间,加深实践体会,提高学习效果。

(3)考核。打破单一笔试的考核方法。不要再把考试作为唯一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可以借鉴BTEC,以任务式的“课业”为主的考核方法。因为完成课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相互学习、深入学习的过程,也是全面消化吸收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任务式的“课业”融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与技能、职业素质为一体,是一个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水平的过程。因此职业教育的目的要打破把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隔离的局面,将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与考核融入到专业教育过程之中。

三、学生方面

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BTEC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开始显现出来。我们对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首届BTEC HND班(2003级会计学本科教学改革试验班)进行了调查了解。全班38位同学已经全部获得了英国Edexcel颁发的BTEC HND证书。同学们都觉得受益匪浅,除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普遍提高以外,最大的收益是通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了。他们认为从BTEC课程中学到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自信。他们学会了如何去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如何学习、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工具和设备进行学习,如何发挥创造力,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合作和如何推销自己。这些正是BTEC课程所强调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并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BTEC项目在江西的实施还是比较成功的,无论是对江西的经济发展还是对江西的高职改革、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项目的实施同时又告诉我们,在对国外教育模式引进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审慎的态度,考虑成熟。如果盲目的引进和发展,只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任何新旧的教育模式都要在实践中进行思想和权力上的博弈。中国要融入国际市场,一定要借鉴国际上新的教育模式,这对江西来说也不例外,如果我们能将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模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当地的管理体制、当地的经济状况以及当地的师资水平等这些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来考虑的话,一定会建立一个适合国际发展的又具有当地特色的教育模式。

第11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药物分析 教学改革

在探索五年制高职教学模式之前,首先要了解五年制高职的概念和学生的特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学生入学的资格为初中毕业,通过中考进入职业技术学院或具有举办五年制高职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经过五年的学习获得高职毕业文凭。[1]虽在类别上为普通高校,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客观上要求其教学模式有别于普通高校,其教学模式不能照搬高校模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模式等又不同于中职教育,不能照搬中职教育模式,这就要求五年制高职学生教学模式必须兼顾高等教育与中职教育的要求,突出五年制高职的特色。

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教学重点,以专业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药物分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多为药店、药厂生产车间、医院,从事如灯检等药物分析检验工作,因此,药物分析检验所必需的各种仪器的操作,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专业技能之一。药物分析一般是从药物的性状观测、真伪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4个方面对药物质量进行控制,而前这几项内容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分析、仪器分析、药物分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因此,对于药物分析专业的高职生来说,《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等基础课的开设也应与专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及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再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具体的药物分析中,通过学生的反复实训练习和《药物分析》课的学习,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的基础知识综合化,从而达到掌握药物分析基本技能的目的。为此,笔者针对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核心,认为药物分析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材、教学方法和学生考核形式方面的改革,旨在探索一套适合五年制高职院校药物分析专业的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模式。

1 教材改革

药物分析是各级院校药学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但长期以来都没有供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教材,只能借用高专或者本科教材。这些教材在教学内容和结构编排方面都体现出很强的学术研究性,注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的药物分析知识,这些知识的理解需要有机化学、药物化学、波谱解析等知识为基础,对于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则力度不够,主要靠简单的实验。近年来,随着国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原来的药物分析本科或高专教材无法适应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药物分析专业的要求。因此,编写一本适合五年制高职院校药物分析专业药物分析(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药物分析)教材是教学改革的基础。首先,应从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入手,即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分析、药物分析的学习掌握药物分析工作者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因此,在内容编排上应进行一定的调整,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化学分析等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对接。其次,应考虑到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层次,在教材中应强化实践应用性知识而不是学术研究性知识,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年龄特点也决定了教材中应强化实践应用性淡化学术研究性。笔者认为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该掌握的技能是能根据《药典》或者其他药品的质量标准的规定,合理、正确用运分析仪器对被测药物做出正确的质量评价。

2 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药物分析的教学内容一般从药物的结构入手讲述药物的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和采用这种分析方法的原因,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笔记,而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其理解有很大难度,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最后只有少数有兴趣的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勉强通过了考试(笔试),但药物分析所必备的操作技能没有掌握。久而久之学生对所学专业丧失信心。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应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多媒体教学的引入

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听课过程中,如果有一定的视觉冲击或是动手记笔记,能加强对所听内容的记忆[2]。教材中的图片都是黑白的,没有立体感,不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特别是药物分析的一些仪器,由于其价格因素,学校不可能提供充足的实训条件。多媒体手段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操作,其生动的画面和鲜艳的色彩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明显提高,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在让学生间接地掌握了该仪器操作的同时也解决学校教学资源的紧张。

2.2 课堂提问的变化

在传统教学中,每次新课前,教师大都要用几分钟时间回忆上次课的内容,一般都以提问方式进行,但多是面向全班学生的提问,因此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通过提问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是个别提问,课堂提问的成绩记入平时成绩。为避免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我们尽量不用那些靠念书来回答的提问方式。例如,在讲授“药物溶出度的测定”时,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完教材的相关内容,然后分析每一步操作所需的仪器和操作方法,最后看屏幕上播放的溶出仪,提问溶出仪的操作步骤。对于第一位学生的回答,教师往往不立刻做肯定与否的评价,而是再提问另一位学生,让学生自行判断,最后教师作简单的归纳总结。这样的提问方式相当于在模拟实验室中进行了“药物溶出度的测定”实验,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了抽象复杂的知识。

2.3 作业的改革

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业的类型、题量都会影响到作业的效果。简单地回答一些概念、解释一些名词也可以是作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达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以及人的惰性,对于这类作业的完成,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学生在不理解意思的情况下照书本抄写,更有甚者连书本都不愿翻,直接抄同学的作业。原因是这样的作业答案几乎是固定的,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有如下规律:听教师讲解,只有0.5%的内容3个月后还能记住;如果让学生亲身体验,有80%―90%的内容3个月后还能记住,有70%―80%的学生会运用所学的知识。[3]因此,笔者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对作业的形式、内容进行了改革,取消了直接抄书的问答、概念题型,增加观察、分析、判断的作业类型,利用课后作业的方式,不仅达到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目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制剂分析一章中“药物的含量测定”,内容多而杂且重复,给学生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以手中的药物为测定对象,通过查阅药典,归纳其含量测定方法,并用示意图绘出其操作步骤和每一步操作所需的分析仪器。作业的完成时间为2周。对于没有查到的学生可相互讨论并请教教师。

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抄写名词、概念,而是充分发挥了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研究、查找药典中的相关内容时,复习、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相关知识,同时提高了思维和动手能力,大大激发了其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2.4 以项目教学为模式加强学生操作技能的实训

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是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用实际工作的需要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理论指导实践去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表明了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紧迫性。在项目任务实施操作的过程中,做到动作技能和实践思维技能同步训练,既知道怎样做,还知道怎样做才更好,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和技术素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有效的发展。[4]

药物分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能熟练操作药物分析仪器是药物分析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项目教学在药物分析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有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分析天平的使用”时,笔者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直接将课堂放到天平室,让学生边观察边学习,从天平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对照实物找出天平的一些部件,然后告诉其作用和工作原理,最后逐个讲述称量方法,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的学生不仅能准确称量,还能排除天平使用时常见的故障。在该项目教学结束时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更为有效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3 学生考核形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模式为笔试。而实践性很强的药物分析技术按照这种方式考核有很多弊端,某些掌握了一定操作技能的学生由于不善用文字表述而无法取得高分,而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死背概念也能过关。这种考试方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高分低能”现象。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技能的考核,在每一个项目模块结束时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最后和理论成绩综合为最终成绩。这一考试方式的改革,也使学生更为重视平时的学习和训练、实践,从而提高了其专业技能。改革后的药物分析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笔者对五年制高职院校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尝试,学生普遍反映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大增,并且觉得学习轻松愉快。笔者将按照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不断地升华、完善该学科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滕勇.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4.8,(9).

第12篇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程相比较其它课程,计算公式以及结构原理图较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授课效果较差。同时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专业课学时又不断被压缩,本课程关联的专业课程较多,所涉及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达230多个,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完成相对较重的教学任务,则势必要大大降低教学质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必要的改革。

1.1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介绍基本理论和操作原理、主要计算公式、重点设备流程、设备原理图和结构图、设备主要技术参数及经验值等。由于多数情况下,学生难以看到实物,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深,不能深刻理解设备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互动式的教学,将传授知识从单向的灌输转为双向的交流,使学生变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易懂易记、印象深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目前,在国内多门学科的教学中已成功地应用。安徽工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在《酶工程》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生化工程与设备》教学中,我们以设备为主体,结合工艺过程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习了解设备在生物工程产业化中作用。例如,在发酵过程中染菌是最容易发生的事情,以柠檬酸生产为例,让学生从设备的角度出发,探讨哪些设备和部件可能引发染菌。通过分组讨论,罗列出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设备以及部位,然后通过老师综合总结,将相关的、原先孤立的设备通过染菌这一线索串联了起来。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原先枯燥的设备流程以及设备结构图变得形象具体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热情较高,普遍反映查阅资料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了表达能力,也为以后的毕业环节奠定了基础。

1.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保留传统教学的特色《生化工程与设备》课程教学中既包括设备基本原理的讲授,又涉及到设备的结构图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内容覆盖面广,难度较大,还包括很多公式的推导。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势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多媒体课件是利用多媒体形式来展现教学内容,它具有很好的可视性,一改传统教学中形象不够直观等缺点,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资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为此,我们制作了《生化工程与设备》多媒体课件,把设备具体化,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减少了教师的板书时间,而且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大信息量的传输,高密度知识的传授。特别是设备的原理图,由于采用不同的颜色显示物料流向,立体感很强,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设备的工作过程,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高,课堂收效很大。同时,在关键的公式推导过程中,依然利用板书,循序渐进,诱导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相对自主的完成公式的推导,提高了学生的推理与计算的能力,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发挥工科特色,虚实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生物工程专业是世界优先发展的高科技领域之一,生物工程技术人员的任务是实现生物技术的产业化。而我国的生物工程发展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这和我们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有很大关系。为此对于一所工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来说,搞好《生化工程与设备》专业必修课的实践教学改革,对于培养生命科学的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是非常重要的。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从两个方面,加强学生在设备的设计和选型方面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加强学生对设备的模拟设计。例如,在发酵罐的设计方面,以醋酸杆菌氧化乙醇产乙酸为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机械搅拌式、自吸式等形式的发酵罐,对每一种发酵罐,通过改变径高比,从而又可以设计出不同型号的发酵罐。另一方面,加强生产实习,加强现场教学。本专业拥有小型啤酒生产线,学生通过啤酒生产实训,自己动手制作啤酒,掌握设备的使用技术以及相关的计算。同时,利用本地制药企业较多的优势,组织学生到企业现场学习。例如,在讲授GMP车间的流程及设备时,我们带领学生到张恒春制药厂参观,请厂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讲授GMP车间在现代生物工程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现代化的设备前,感受与体验到生物工程专业的巨大的发展前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结束语

《生化工程与设备》是理论联系实践极为紧密的课程,其主要内容包含了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设备基本原理及应用,搞好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生化工程与设备》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改革探索,摸索出一种新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基本上解决了现用教科书与生物技术及生物工程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扩大了课堂信息量,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丰富的积累,不仅懂理论,还要熟悉科研实例乃至生产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工作中,多到企业进行调研,一定要把科研放在重要的地位,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这样讲课才不至于空洞而无味,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生物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作者:项驷文魏胜华陶玉贵孟娜李婉珍葛飞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