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化运维工作要点

信息化运维工作要点

时间:2022-02-06 01:19: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化运维工作要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化运维工作要点

第1篇

一、2014年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区环保局要求,并按照市环保局下发的《关于印发<2014年全市环境信息化和自动监控工作要点>的通知》和区环保局《关于印发<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及2014年目标考核任务的通知》文件,扎实工作。

(一)落实我区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传输有效率考核责任。企业自动监控传输有效率达到75%列入国家减排考核三条红线之一,中心把这项工作列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专人强化平台值守,建立运维台账。总体情况是:1月传输有效率是71.3%,2月传输有效率是99.66%,3月传输有效率是99.23%,4月传输有效率是99.63%,5月传输有效率是99.48%,达到了国家75%红线指标的要求。

(二)配合省、市做好国控重点污染源现场端建设。今年全省将对457家国控企业安装视频监控,我区3家国控企业已经通过现场调研。另外徽记食品也申请安装视频监控,这将有助于今后执法效率的大大提高。

(三)完成了“12369”语音和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的链路割接工作。

(四)积极推动环境信息应急中心达标建设和省控监控系统建设。现已拟定达标建设方案和企业现场端建设方案,由于我区在开展各平台整合,现已将方案移交区信息中心。

(五)加强业务系统的运维,保障“12369”语音系统,国控平台、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等安全运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确保信息和网络安全。

二、2014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推进环境信息应急中心平台建设进度,确保我区平台整合后满足业务目标要求。

(二)制定环境应急演练方案,预计在9月份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加大应急物资储备。

(三)继续做好自动监控传输有效率指标不低于75%。

(四)做好视频会议系统联网建设,待市上视频会议室建好后,保障顺利接通。

(五)强化环境信息能力达标建设。采购办公设备,引进环保人才,开展业务培训。

三、存在的问题

第2篇

一、部省合作共同推进数字建设

与国家工信部共同制定《工信部与省共同深化数字建设的实施方案》,共同推进数字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数字发展水平(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省信息化局、省通信管理局、省数字办负责)。

二、推进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

(一)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

依托政务内外网云计算平台,部署短信平台、政务邮箱和即时通信等消息通信平台,开发通用业务构件,为省直部门提供统一应用支撑服务(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

建设全省统一的空间位置信息服务平台、遥感技术应用服务平台(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

(二)深化网上审批及网上执法平台应用

按照新的规范清理审批事项,完善省级网上审批系统改造,促进审批平台和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推广省级网上行政执法平台应用,推动市级网上执法平台建设,推进省级平台与市级平台及省级部门已建执法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全省行政执法案件的网上办理及电子监察(省效能办、省数字办、省法制办、省经济信息中心牵头,省直各部门、各设区市数字办配合)。建设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提升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

建设金宏工程二期(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整合安全生产领域各类信息系统,建设金安工程二期(省安监局、省煤监局负责)。做好省管干部数字档案建设(省委组织部负责)。建设外经贸政务应用平台(省外经贸厅负责)。升级改造机构编制信息系统(省委编办负责)。建设全省共青团组织信息管理系统(团省委负责)。建设全省国资监管信息化应用系统(省国资委负责)。提高全省劳教(戒毒)场所安全警戒设施信息化水平(省劳教局负责)。建设“福乐”残疾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省残联负责)。整合建设统一的应急指挥机动通信系统(省政府应急办、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建设全省统计数据直报系统(省统计局负责)。

(四)完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

建设公务员门户系统,利用人事基础信息构建公务员用户目录体系和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开发并提供政务信息、通讯录、知识库等服务;依托门户整合部门业务系统和信息,实现单点登录和一体化集成应用(省公务员局、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

试点建设市民服务信息系统,为市民建立专属主页,聚合并推送政府公共服务、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与商业服务部门的服务资源信息(市鼓楼区政府牵头,电信运营商配合)。依托省“12345”政务服务平台,整合我省现有机关网上资源,开展网上视频接访(省局、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

三、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一)完善全省涉税信息共享平台

开展32家单位涉税信息资源交换和整合,逐步实现涉税信息综合库与我省人口库、法人库、自然库和证照库等基础信息库的交互和融合。拓展平台应用,逐步实现非税部门的信息共享(省数字办牵头,省直各有关单位配合)。建设国税公共服务平台(省国税局负责)。

(二)建设决策信息直报综合应用平台

依托共享平台和空间地理信息平台,整合省级重要业务管理系统和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各项监管信息和应急信息的直报和集中展现;开发数据分析系统,提供辅助决策服务(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

(三)开展业务协同示范

加快建设法人电子证照信息库,启动个人证照信息库建设,推进电子文件和证照的应用(省档案局牵头,省直有关部门配合)。

基于省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在土地审批、住房保障、社会保障、项目管理等公共业务中开展业务协同应用,实现主动推送、精细化管理和业务联合监管(省数字办牵头,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推广、等设区市一体化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各设区市数字办负责)。

四、推动数字重大项目建设

(一)推进大都市区信息同城化

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启动厦漳泉大都市区通信一体化升位并网工作(省通信管理局牵头负责)。加快厦漳泉大都市区共享城市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城市地理基础数据库,推广厦漳泉大都市区城市公共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启动覆盖厦漳泉的电子小额支付卡项目,开发统一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市政府负责)。启动福莆宁信息同城化前期工作(、、市政府负责)。

(二)推进平潭岛信息化建设

支持在平潭开展云计算专区与信息保税港建设的相关研究,深化两岸信息产业交流合作。建设岛内共同通信管沟,基本实现岛内3G信号全覆盖,基本完成实验区管委会各部门接入政务内外网,开展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应用,建设平潭电子政务协同平台,做好与省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省级网上行政审批系统、行政执法系统的对接。建设岛内城市管理、环境保护视频监控系统(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

(三)加快两岸通信海缆建设

建设—金门直达通信海缆、—淡水TSE-1海缆传输系统工程,率先实现海峡两岸信息网络互通,推进设置语音、数据和互联网业务国际交换节点,特别是面向台湾的区域性通信出入口,提升在全国通信布局中的地位(省通信管理局牵头,各电信运营商配合)。

(四)加快建设云计算产业园

建设中国联通集团公司东南区域云计算运营中心、物联网研发中心、电子商务中心、东南国际呼叫外包中心等重大项目(中国联通分公司负责)。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市政府负责,省数字办、省信息化局、省通信管理局配合)。

五、完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一)进一步提升我省基础网络水平

继续实施“光纤宽带城市”和“海西无线城市”工程,实现城区20M带宽覆盖率超过90%,建制村宽带普及率达到98%,接入带宽提高到2M。实现全部地级市、县、乡镇3G信号覆盖。建成TD—LTE实验网,为我省推广应用4G打好基础(省通信管理局牵头,各电信运营商负责)。

深化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加快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支持平潭开展三网融合试点(省三网融合协调小组办公室牵头,、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省直有关部门配合)。

(二)建设完善公共网络服务体系

完善政务内外网运维服务体系,提高网络的整体运行能力。完成全省政务网全光化改造和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

建设连接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等院校、中小学的全省教育主干网(省教育厅负责)。

六、提高数字为民服务能力

(一)完成社会保障卡发放

全面完成全省常住人口社保卡发放任务,建设社保卡信用管理及分发共享系统,加强社保卡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社保卡用卡环境,实现社保卡一卡通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公安厅、省数字办、各相关合作银行负责)。

(二)推进卫生信息化应用

实施乡、村卫生信息一体化管理和新农合村卫生所门诊结报。三级医院完成电子病历基本系统集成,县级综合医院实施区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和健全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实施数据备份和系统容灾。在全省42家三级以上和10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推广12320预约诊疗服务(省卫生厅负责)

(三)开展城市移动信息化应用

建成无线城市群综合门户平台,整合各类民生信源,实现政府办事指南、水电煤气、公积金、社保等公共事业费用查询支付、公众出行、校园教育、健康信息等服务。建设手机视频点播平台,开展城市视频监控应用,加强各类视频信息共享(各电信运营商负责)。

(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完成社区人口业务协同平台、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和平台建设,实现集成和信息共享。在社区推广应用政务家政便民热线、社区视频监控、社区平安联防、社区电子公告、社区党员远程教育电视等信息化应用(省民政厅负责)。

(五)拓展社会保障信息服务

启动金保工程二期,推动各险种业务系统一体化,方便企业和社会公众办理社保业务。加快建设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完善和扩大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覆盖范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

(六)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

推广道路客运公共信息系统,实现全省一级、二级客运站联网售票。整合建立全省交通统一特服号,完善网站、服务热线、手机服务、交通广播等服务方式,构建交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为公众提供路网路况、客运票务等出行信息服务。开展城市公交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出台车载终端、终端通讯协议、平台数据交换等智能公交相关标准(省交通运输厅负责)。

七、推进经济领域信息化

(一)深化农村信息化应用

完善全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新增4000个农村信息服务站点。继续推进新农村信息服务项目建设,并做好与武夷山、世纪之村等农村信息化项目的无缝衔接,完善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热线服务水平(省农办牵头、省农业厅、省信息化局配合)。

(二)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发展完善中国国际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拓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功能(、、市政府负责)。

完善优化移动电子商务平台,面向全省移动客户及广大企事业提供移动商务、手机支付、二维码等电子商务应用(各电信运营商负责)。建设中欧商务技术合作门户网站及外经贸信息库(省贸促会负责)。

(三)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依托航运交易中心及道路运输配货中心,培植第三、四方物流,提供陆海运输交易信息服务;推广货运枢纽站场信息化应用,提供城市配送、仓储配送、零担运输等物流信息服务,带动物流企业信息化;在交通物流运输企业推广生产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生产协同;整合电子口岸、运输政务、交通地理、交通动态位置等信息服务,推进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省交通运输厅负责)。

(四)加快物联网推广应用

建设物联网公共服务系统,优化物联网定位导航、统一支付、统一视讯和智能分析功能。推广物联网智能停车场应用,加快智能交通应用项目的覆盖及使用。依托电信运营商建设省物联网开放实验室。运用物联网技术,建设全省公共机构能耗统计系统(省信息化局牵头,省经贸委、省交通运输厅、省质监局、各电信运营商配合)。在市开展物联网应用基础服务平台试点(市数字办负责)。

八、探索建设和服务新机制

(一)提升信息化服务支撑能力

建设完善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空间信息中心等数字运维支撑基地,探索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模式,培养信息化专业服务队伍,提升电子政务服务和支撑数字建设的能力,带动数字产业发展(省数字办牵头,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配合)。

(二)完善信息化法律规章

加快《省信息化条例》立法进程,力争尽快颁布实施。修改完善《数字项目管理办法》,制定《政务内外网云计算平台应用管理办法》(省政府法制办、省数字办负责)。

(三)加强数字宣传培训

做好“十二五”规划宣传工作,通过报纸、电视以及网络、手机、微博等媒体宣传数字建设成果(省数字办负责)。开展物联网、云计算等人才培养工作,建立省物联网教育培训联盟(省教育厅、省数字办负责)。

(四)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建设政务信息网安全监管系统;完善国家保密监控管理平台;建设政务内外网云计算统一安全管理平台,保障政务内外网云平台安全稳定运行(省网安办、省国家保密局、省委机要局负责)。

(五)开展信息化专项研究

第3篇

[论文摘要]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使用对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维护铁路和客户双方的利益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货运计量、安全检测设备在使用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统一设备技术标准、强化设备配备规划、提高计量意识与设备安全防护意识、实现检测信息网络共享等解决问题的措施。

1铁路现有货运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种类及适用范围

铁路现有的货运计量、安全检测设备主要包括两类:单纯计量设备和以计量设备为基础的安全检测及监控设备。这些计量、安全检测设备广泛应用于铁路车站、货场,铁路专用线(专用铁路)及地方铁路和合资铁路等,对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维护铁路和客户双方的利益至关重要。

1.1单纯计量设备。单纯计量设备包括:轨道衡(静态轨道衡和动态轨道衡)、汽车衡、平台秤、门吊秤、吊钩秤、核子秤、皮带秤、装载机电子秤、平板秤,等等。单纯计量设备主要应用于整车或零担货物实际装载量的测量。

1.2以计量设备为基础的安全检测及监控设施。以计量设备为基础的安全检测及监控设备包括:超偏载检测装置、轮重测定仪、限界测定仪、危险品检测仪、货车装载状态电视监控系统等计量装置和安全检测设备等。以计量设备为基础的安全检测及监控设备主要用于检测货车装载的超载、纵向超偏、横向超偏、超限界、危险品及状态参数等。

2货运计量、安全检测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国铁路货运现场大量装备了计量、安全检测设备,但仍不能满足铁路货物运输现场计量和安全检测的迫切需要,许多安全检测手段尚不完备,亟待开发完备高效的检测设备,尤其是像装载限界检测和超偏载检测等在线检测设备,亟待开发。即便已经配备的设备,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目前还普遍存在于设备的开发、配置、技术保障、维护等环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2.1缺少统一的研制、开发、配备规划。缺少统一的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研制、开发、配备规划。设备的研制、开发、配备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开发商、生产商的手中,设备市场的技术走向受开发商经济利益的驱动。开发商和生产商往往把具有可观经济效益的设备放在开发的首位,尽管这样也会促进装备水平的提高,但更多体现出开发的无序性。设备使用单位也很少主动提出装备技术水平和配备数量的要求,其设备投入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2计量、安全检测设备市场秩序混乱。计量、安全检测设备市场秩序混乱,产品质量水平良莠不齐,开发商之间无序竞争,甚至存在某些厂商采用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有的厂商根本不具备开发生产的技术条件,但为了追求利润,居然采用仿冒手段制造伪劣产品;有的厂商无原则地追求低成本,甚至采取使用劣质材料、以次充好等手段与人竞争,不但对正当、优质产品造成冲击,而且对运输安全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

2.3行业技术标准还不完备。用以指导生产的有关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铁道行业技术标准还不完备。相当一部分设备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如:超偏载检测装置、轮重测定仪、限界测定仪、危险品检测仪、货车装载状态电视监控系统等,还缺乏完备的能够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行业标准;有些标准陈旧落后,其指导作用显然不足,有的设备还仅仅是依据不规范的“技术条件”来生产;有的虽已制定技术标准,但由于种种原因,标准的技术要求与实际生产水平相比有些不符,生产水平还不能满足技术标准的需要,等等。这些技术标准方面的问题,导致检测设备的生产现状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检测手段与实际需要之间、检测需要与生产水平之间、检测技术普及与检测设备管理之间等等,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3货运计量、安全检测设备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尽管铁路有关部门对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配备十分重视,也已经建立一定规模的管理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管理上不尽如人意。3.1配置要求和配备标准不够规范。全路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配置要求和配备标准在规范化方面显得十分薄弱。各相关单位的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配置往往侧重于经营因素,忽视对技术因素的可行性论证,更谈不上设备配置的长远规划。经济实力越强、设备本身的直接效益越明显,单位对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投入力度就越大,反之,投入力度就越小。另外,设备采购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对所采购的设备质量缺乏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有效控制,导致设备利用率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资金浪费。

3.2计量意识淡薄。设备使用单位,尤其是安全检测设备的使用单位,缺乏科学的计量意识,对计量、安全检测设备日常监管非常薄弱,无法实现正常的周期维护和检定。误以为安全检测设备不属于计量设备,因而对其用于判别目的的量值不进行科学溯源,甚至不溯源,绝大多数的安全检测设备没有以合法、有效的量值溯源作保证,无法判定量值是否准确或量值的偏差(误差)是否在正常范围,致使设备的可靠性无从谈起。

3.3设备安全防护薄弱。设备本身缺少安全防护措施或防护手段不完备,加之设备管理存在漏洞,给不法者以可乘之机。如:为达到不正当目的,采用非法手段,有的与生产厂商勾结,在例行检定后擅自非法更改设备初始设置参数,致使其量值与检定状态不符(曾发生某区段的两台状态未见异常的轨道衡称量同一对象,其量值竟然相差5吨之多的现象,这已经远远超出轨道衡的正常称重准确示值变化区间,若非操作人员人为调整设备,这种情况是不可想象的),设备检定状态与使用状态不一致,导致设备无法始终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这势必影响设备的工作质量及其可靠性。对计量设备而言,其结果是严重侵害国家和客户的利益;对安全检测、监控设备或设施来说,这种做法将对运输安全构成相当大的威胁,是运输安全生产的重要隐患。

3.4检测信息网络化基础薄弱。计量、安全设备的检测信息无法共享。铁路货运是一个动态系统,运输系统的各个环节之间要靠信息进行沟通和联系。为了充分发挥计量、安全检测设备的效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检测信息共享是必由之路。在高速信息化的今天,重要设备的检测信息未实现共享,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而从管理的必要性来看,信息共享应该在检测领域发挥其特有的优势,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这对推动高水平运输安全体系的建设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韩远谋,蒋运华,侯媚娟.散堆装货物超载因素的调查与分析,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2):53-54

[2]王维.克服计量手段落后现状确保货物运输安全,铁道货运,2002,(5):37

[3]赵如进.轮重测定仪在铁路货运安全中的作用,铁道货运,2003,(3):37-38

[4]于冬,顾培亮,陈钟.铁路货车装载状态监视和超限检测系统的研究,中国铁道科学,2004,(5):141-143

[5]赵俊彦.轨道衡联网技术在货运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哈尔滨:哈尔滨铁道科技,2003,(2)10’

第4篇

【关键词】 中国联通; 本地网; 全成本; 财务评价

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基本上都是实行全程全网的分级管理体制,集团公司是资产经营管理中心、管理决策中心和网络运行的指挥调度中心;下设全国31个省级公司,负责管理辖区内地市本地网分公司的通信安全畅通,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经营指标,在公司的授权范围内自主经营。从“集团公司—省级公司—本地网分公司”三级组织架构的划分意义上来看,本地网分公司大都是按国家行政区划的地市级企业单位(以下简称“本地网”),是电信运营商集团战略执行的基层核心单位,既要作为利润中心,还要作为客户开发和维护的重要单位,承担着电信网络的运行和维护,是集团公司统一战略的具体执行环节。本地网分公司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和直接为公众提供电信服务,大量的原始资料和发展信息需要从本地网收集和形成,发展策略也需要本地网具体贯彻落实。

中国联通作为三大运营商之一,长期以来对本地网分公司的管理模式也是如此:集团公司通过省级公司对其下达收入和利润目标,一般情况下对本地网分公司的指导和介入不深,这种一直以来只关注收入和利润两大“一头一尾”指标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在公司面对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期,出现了极度的不适应。如何“打开每个管理的匣子”,使本地网的管理趋于精细化,让管理的触角穿透深入至本地网经营过程的各个核心环节,由“结果管理”转变为“全过程管控”,以促使本地网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是中国联通当前急需解决的重点攻关课题之一。

一、中国联通开展本地网全成本财务评价工作的意义

要攻克课题,变革成本管控模式是根本途径,而要改变模式最重要的是改变观念,改变我们传统意义上对成本的认知和展现形式,并有能力以全新视角来审视和剖析成本结构,从而彻底改变原来一直认为“成本管控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这一观点,以切实揭示公司资源配置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升本地网资源使用效益和政策落地执行力,推动本地网管理机制体制创新,提高公司整体资源配置能力。

为此,中国联通自2010年起,探索以地市分公司为单位全面透视化的本地网全成本财务评价体系(以下简称“本地网全成本”),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各自为政的成本管控状态,在引导本地网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和成本支出效能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创新。

二、中国联通开展本地网全成本财务评价工作的内涵

如何实现以全新的视角透视企业成本,是成本模式变革的关键。电信行业的成本特性一般表现为:前期投资规模大,是典型的投资拉动收入型企业,由于其行业特性,企业必须加大对投资建设的全程管理;资产规模的加大,必然需要网络运营维护成本的投入来维持网络的正常运行;市场资源的开拓则要来自于营销成本的有效投放;行政管理成本则是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由此可见,成本聚类管理将是全新审视成本的突破口。

(一)寻求切入点,明确管理条线

中国联通本地网全成本财务评价工作的切入点正是从成本聚类开始,确立了“投资建设、网络运营、市场经营、行政管理”四条线作为中国联通全成本视角的切入方向和管理重心,并以此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全成本财务评价工作,按上述四条管理线进行了全成本归集和评价,客观反映本地网资源配置现状和使用效果。具体实施过程中,各成本要素通过统一的规范确定归集对象、方法和口径,借助流程管理优化和信息系统支撑,按管理线实施全成本归集,确保各管理线归集内容、方法、口径的严格统一,同时从管理需要出发考虑各成本要素管理线间、管理线内分摊的相对准确,确保可操作性。

“从管理出发,以管理的视角关注和诠释管理”是中国联通本地网全成本财务评价工作的实质,在这种实质导引下,公司以多维度展现本地网各专业线资源占用和使用情况的方式,解决了长期以来管理与“会计语言”对话不畅通的瓶颈,真正满足了公司业务精细化管理和预算分析考核及公司管理机制体制创新的工作需要,有效支撑了公司的经营管理。

(二)打造全成本管理视角体系

明确将公司的全成本从投资建设、网络运营、市场经营、行政综合四条管理主线为切入点后,如何透视本地网生产经营全过程各类资源配置情况就成为了项目的实施关键。前已述及,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核算体系显然无法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因此需要体系转换和机构的重设置(见图1)。

从图1可见,传统的电信业务成本核算是从2G专业、3G专业和固网专业三个角度反映各专业成本费用项目情况,而全成本财务核算则是打破传统专业核算界线,从管理角度出发,对本地网进行多项目、多维度的比对,从资源利用效率、成本投入效益、市场拓展和业务发展有效性、管理效率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及时准确定位管理短板。以人工成本为例:传统专业核算角度按人员的直接服务专业及收入占比,将人工成本分别落入2G专业、3G专业和固网专业;而全成本财务评价则是按资源占用信息要素进行归集,根据人员具体服务的管理线,将其按投资建设、网络运营、市场经营、行政综合四条管理线进行重分类,同时,将全口径人工成本的归集要素进一步涵盖至业务外包等在传统核算中游离在人工成本外的费用,通过上述的归集调整,以达到综合反映各管理线在人工成本资源要素上的投入,实现数据的多维度和全过程透明展现。

这种变化,促使公司各专业部门打破传统专业线管理思路,自觉从专业线角度关注自身的投入产出效能,形成各部门间“齐抓共管”的协同效应,各专业线通过对标寻找自身差距,不断关注、优化成本结构和资源配置,进而实现改善成本使用效能,提升公司业绩的目标。

三、中国联通开展全成本财务评价工作的实践

任何创新变革除了理念形成还需要机制的配套保障。本地网全成本财务评价看似是一个财务会计工作,但由于其以管理视角出发的特性,使得对其的运用实施需要与公司的管理机制紧密结合才可发挥更有力的效能。以下笔者以中国联通下属广西分公司(以下简称“广西联通”)在本地网全成本实践过程中的配套实施机制为例,整理归纳公司全成本评价机制的实施路径,以供管理参考。

(一)健全组织机构

广西联通自2010年启动全成本评价工作以来,在集团公司设定的工作组织框架指导下,进一步加大了财务支撑协调及人力资源管理全程贯穿的职责,在成立区市两级工作组织机构中,将财务支撑组和人力资源组分别单列,并设立了投资建设组、网络运营组、市场经营组、行政综合组四个工作组(见图2)。

这种设置方案与广西联通自2010年起同步关注全成本口径下的人工成本是相适配的,同时将财务支撑组单独列示出来,目的是突出财务部门在本地网全成本评价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和职责。

在组织机构明确的基础下,广西联通通过强化“纵向管理、横向配合、专业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全成本评价工作的切实开展和实际应用,现已形成了从报表归集展现、指标细化分析、报告上下联动到考核激励约束的本地网全成本评价常态化工作体系:以全成本对标为抓手,寻找管理短板,本着“运维线重在降本”,“市场线重在增收”,“行政综合线重在管控”的原则,通过建立各成本费用业务台账、强化渠道管控、完善授权体系、纳入考核管理等方面的“多管齐下”,在努力达成各项成本费用使用效益提升的同时,促进公司精细化管理能力不断增强。

(二)强化专业审核

在组织全成本评价工作中,运用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可用性,但又因其涉及工作层级和职责界面繁多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推行过程的效果。为此,在全成本推进之初,广西联通就着力于探索并寻求保障全成本报表数据质量的最佳方式。在众多摸索中,笔者认为最为关键而有效的实施路径就是有能力督促专业线完成必要而有效的专业审核。

广西联通通过明确不同界面的工作职责,精心组织并扎实推进本地网全成本工作中的编制和审核工作,其间,财务支撑组与各专业组牵头部门密切协作,在分工完成全成本报表填报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全成本报表综合审核机制:由区公司财务部发起,将本地网数据及时分发提供各管理线,各管理线牵头部门从专业角度,运用现有的管理系统数据对全区指标比对分析,并在规定时限内出具专业审核意见反馈至分公司。具体工作方式包括:人工成本与HR(Human Resource,人力资源)系统报表比对;业务外包与BCS(Business Control Support)佣金管理模块比对;网运成本与网运台账比对;网运成本与网络公司管理月报表比对等。同时通过在财务部开发的审核程序,将有数据关联的审核自动建立起来,以实现各个系统或报表交叉验证,有效地确保了全成本报表填报质量。

(三)引导业会核对

全成本评价给管理者提供了另一套管理维度的指标体系,但每个指标体系“背后的故事”仍需要从业务活动中加以透视。这是全成本推动的意义所在,也是全成本深化发展的难点。针对省内各本地网成本管控程度不一的状况,为更好监控、分析成本开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广西联通从基础管理工作入手,透过全成本指标将工作重心前移,完善了19类台账的建立与管理工作。同时,由财务组牵头,组织各分公司、区公司各专业部门着手推进台账建设,要求台账管理的责任部门负责把台账建设做到“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并在一季度选项和设计的基础上,明确了各节点工作要点和时间进度(见表1)。

经过近一年的工作推动,目前已完成了包括业务宣传、基站水电租金等在内的19种业务台账的建设和运用,并开展了车辆使用费、业务单据使用费、业务宣传费、紧密型外包费用等专题分析并提出相关管理建议。可见,通过台账建设的精细化管理,较为有力地细化了本地网全成本的对标,进一步挖掘了效益改善了空间。

(四)聚焦营销课题

2011年预算安排中,广西联通将成本资源明显向一线倾斜,营业费用的增幅比率高于网运成本的5倍多,也高于业务及管理费的7倍多,这与公司的战略发展及资源配置方向是相符的,但同时也为广西联通深化营销费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有效提升市场经营线的成本使用效益,广西联通自2010年末起,强化了渠道费用的基础管理工作,设计并建立了BCS营销管控平台并于2011年4月1日上线运用。BCS将所有佣金、渠道补贴、促销礼品、业务外包统一纳入BCS平台系统,对营业费用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了各营业费用信息的集中管控和实时展现,为管理对标及营业绩效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目前,BCS已实现对全区的商及所有业务外包人员进行业绩及薪酬管理,同时开发了各营业费用的台账管理,下一步将计划按管理台账与ERP对接,实现业务动态管理,财务无缝结转。

(五)完善授权体系

在聚焦全成本专题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成本费用的管理亟待通过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区市两级授权体系来达成成本费用管理的“高效可控”。笔者认为这与全成本推广的方向是一致的。因为任何业务活动以及各级单位对业务活动的管理能力带来的成本表现及效果都有可能不一样。为此,广西联通自2011年初始,结合2010年下半年开展的本地网全成本透视情况及分类借鉴,将原来“各自为政”的授权体系进行了统一性的规划和完善。首次在广西联通建立了完整统一的区市两级授权体系,主要包括合同事项和非合同事项共92项。其中:合同事项66项按管理线分为市场类、网运类、投资类和行政综合四个大类,明确了签订合同和不需签订合同但标的金额明确的经济事项在不同层级的责权内容及审批程序;非合同事项27项,包括区市两级工作界面划分相关的事项,并按管理线分为市场类和行政综合类。在此前提下,与IT部门携手,将各环节成本审批权限固化于OA及报账平台,有效确保了公司成本管理的过程可控和运作高效。

(六)以考核促推进

广西联通利用本地网全成本评价工具,从预算编制到过程管控至业绩考核全过程跟进,落实责任。在2011年年度预算目标核定工作中,设置本地网全成本利润预算模型,按四条专业线占收入情况分类对标,计算本地网全成本利润目标,使预算编制更贴近本地网。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按全成本评价指标改善要求,分解专业线成本的细项预算,明确各本地网过程管控目标,确保小目标完成带动大目标改善,比如将营业费用中的广告宣传费单列并于年初明确全年区市对应的预算比例和管控模式等。

在考核设计中,融入了本地网考核指标元素,将全成本财务评价指标纳入各市分公司的绩效考评体系中,重在对四条专业线指标的预算目标执行情况、自身改善度以及对标组内先进水平差距等多个维度的考核,通过定期的考核信息公布和专题分析,促使各本地网公司自发梳理传统报表口径数据与全成本口径数据间的归集轨迹,从目前只关注专业报表数据的单向思维转向从全成本角度出发,关注各管理线资源占用信息,强化本地网资源占用意识。

一年多全成本本地网财务评价办法的实施,以及全成本报表体系、考核体系的不断完善,各业务前端部门和成本管理部门已经逐步接受了全成本管理理念,全成本管理的意识已经逐步深入到公司的核心管理理念之中。本地网全成本评价实践工作,进一步促使广西联通更深入研究各项资源配置的效能最大化,并努力挖掘公司配套的基础管理、体制制度、IT支撑等方面的潜力,以寻求管理的最佳实践。广西联通通过扎实推进本地网全成本以及因此而触发的持续有效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促进了广西联通2011年业绩水平不断改善,利润水平逐月好转,截至2011年8月,公司实现了融合以来的首个当月盈利,其中广西联通14个本地网分公司在全国对标中,网络运营线、行政综合线所有本地网均达到总部设定的控制目标。达到本档先进水平的,网络投资线有8个、网络运营线有12个、行政综合线有14个,市场经营线有8个达到本档平均水平。广西联通本地网全成本管理效果初显。从广西联通的案例分析来看,不难发现,由于本地网全成本财务评价体系的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业务、财务的联动支撑,特别需要强调整个企业所有员工的共同参与,共同认可,常抓不懈,才能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应用。

四、结束语

不同企业管理维度需求的内容与展现方式不同,成本费用归集的角度与侧重点也不一样,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却是所有企业的共同目标,而这一共同目标下需要企业管理者以全方位的视角,创新管理思路,剖析资源的占用与投入产出效益情况,寻求成本精细化管理方法,深入挖掘公司节支控制点,营造健康、可持续的成本管理氛围,才能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达到提升公司整体经营效益和价值创造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