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2 14:19: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英语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Abstract:ThepaperfocusesonhowtoimprovetheteachingeffectintheteachingofEnglishforTCMbyintroducingthetheoryoftranslation,reinforcingthepracticeoftranslationandenhancingclassroominteraction.
Keywords:theteachingofEnglishforTCM;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classroominteraction;teachingeffect
近年来,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都开设了《中医英语》这门课程,可见英语在中医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中医英语的教学目的必然是让学生通过英语这一媒介,把中医介绍给世界,为全人类造福。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并应用到中医英译的实践中去。本文就重点探讨中医英语的教学目的及如何提高中医英语的教学效果,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1介绍翻译技巧和方法
作为大学生,有比较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翻译知识对他们来说,几乎是空白,而这对学习中医英语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让学生学好中医英语,必须先填补这一空白。因此在课程设置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教师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翻译的基础知识介绍给学生,其中还包括科技英语翻译的一些特点,使学生有“法”可依,有规则可循,而不是盲目地、随心所欲地进行翻译。在教学过程中,我一开始就向学生强调翻译理论和实践在这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由此引入翻译理论的学习,包括翻译的原则、方法、技巧。由于这些理论对学生来讲比较生疏而且抽象,我就一一举例说明。比如,在讲到翻译技巧中的“增益法”(amplification)时我就举了这样一个英译汉的例子:Mattercanbechangedintoenergy,andenergyintomatter.(物质能够转化为能量,能量也能转化成物质。)其中“也能转化”就是增加的内容。我同时告诉学生,如果从中文“物质能够转化为能量,能量也能转化成物质。”译成英文“Mattercanbechangedintoenergy,andenergyintomatter.”,使用的是另一种技巧,学生马上就知道是“省略法”。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理解得非常透彻,印象也很深刻。然后,我还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运用这些学过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翻译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学生反映效果非常好,而且饶有兴趣。
2介绍科技英语的术语特点及句法特点
科技术语一般都比较长,不容易记忆,学生往往对着一大串长长的科技词汇感到无所适从。让学生掌握科技英语术语的构词规律对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价值,比如在介绍affixation(缀合法)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deoxyribonucleicacid=de(去掉)+oxy(氧)+ribo(核糖)+nucleic(核)+acid脱氧核糖核酸DNA。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对DNA是非常熟悉的,但他们原来不知道这个术语是这样组成的,而且大部分的术语的构成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发现令他们兴趣大增。又如,“中医”这一术语经常被译为TCM(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这里用的是首字母缩略法。在讲到科技英语的句法特点时我主要通过举例和分析的形式把例句讲透,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并鼓励他们在翻译实践中尽量有意识地关注和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
3重视语境因素
由于缺乏翻译知识和文化意识,学生往往只会在英语中寻找与汉语对应的词,而忽略了文化及语境等因素,从而造成错译、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因而让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在同一语言的不同语境下使用不同的译法。比如中医有“少火生气”的说法。如不推敲“生气”在这里的含义而直接用“angry”来翻译的话,就完全曲解了原文,也会使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另外,同一个术语,在针对不同的读者群时,译文就必须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反应,也就是要考虑译文的实际交际效果,[2]宜采用不同的译法。一般说来,对于医学研究人员、临床(西)医师或有志于学习中医的人,就适宜采用科技英语构词法中的缩合法、缀合法等构成的专业性强、比较规范的术语,这样便于中西医之间的贯通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而对于不懂西医但对中医有兴趣、愿意了解中医或有意接受中医治疗的普通读者群,由于他们大多不懂拉丁文、希腊文之类的,也不谙西医,如果译文中尽是由各种词缀组成的术语,会使他们望而生畏,也就起不到翻译的交际效果了,故应尽量用浅显的普通词汇,比如尽量选用根据复合法构成的术语[3]。如“高血压”一词,对于专业人士可采用“hypertension”,而对普通读者则宜用“highbloodpressure”。
4引入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4]我国学者王佐良先生也曾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5]故而在教学中我既强调文化修养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又注意让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不仅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同时又深化文化知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困难直接体现在语汇缺失与词义冲突上,即:源语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语汇,或者与译后的对应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相互矛盾或者不一致。如在翻译“《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中的“动脉”时,我就告诉他们不能想当然地把“动脉”理解为与静脉相对的动脉而译成artery。中医古籍中语言非常精练,概括性相当强,有许多术语或词汇在英语中不能简单地找对应词(equivolent)。在阅读时要仔细推敲,只有准确理解了原文的意思,才有可能忠实于原文。此处所谓“动脉”指的是脉之搏动,故宜译为pulse。
通过多年来中医英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笔直认为介绍翻译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加强翻译实践在中医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这门课就成了无本之木。另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94.
[2]李虹.浅谈中医术语的英译[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6(3):181182.
[3]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J].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109.
1困难与现状
中医药走向世界就是中医药疗效和科学内涵得到国际社会公认,中医独特的医疗保健康复模式及其价值被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中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品主流市场,中医药标准规范成为国际传统医药标准规范,中医药文化得到广泛传播的过程。根据统计,目前日、韩两国的中药产量占全球中药市场90%营业额,而作为中药发源地中国仅占2%。
作为中药发源地的中国,为何在与日、韩的竞争中如此落败?究其主要原因,还是中医药人才的匮乏。人是决定一切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国内不乏专业的中医药人才和专业的外语人才,但是我们缺乏复合型的人才,特别是既懂中医又懂外语,既懂中药又懂医疗机械,既懂中药又懂资本市场的人才。近年来,中医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虽然整体上有了较大的改观,但由于深受教学设施、教学理念、学习观念等硬件和软件环境的影响,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的“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总体教学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2重在人才培养
精通中医药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是中医药能否走向世界的关键。虽然中医药英语翻译在世界上已经断断续续历经了几个世纪之久,但是直到近几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高和我国一系列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出台,中医药融入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中医药英语翻译教学才在国内慢慢地“热”起来,并呈现快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ESP)之势。然而,由于中医药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有着独特而复杂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而且还存在着两种语言的转化问题,中医药英语翻译教学在前进的道路上遭遇了许多麻烦。现阶段,国内外探索中医药英语翻译教学的学者呈逐渐增长的趋势,他们提出了一些教学的技巧和方法,并且也注意到了中医药英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但是真正拥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的很少,而能出版较有影响力著作的学者就更为凤毛麟角了。由于中医药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特殊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学者和机构往往由于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知不足导致中医药英语翻译中不准确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国内外一些学者和机构做了大量工作,旨在避免出现中医药英译中文化缺省和误读现象,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深入全面的探讨研究,中医药英语翻译界对此还是各执各理,真正意义上的克服文化差异对中医英译的影响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伴随着中医药及中医文化国际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深入全面的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尤其是中医英译中的标准化问题。但是,在中医英译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医英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因此,我校的中医英语翻译教学改革首先从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开始,深入探讨文化差异和文化缺省对中医英语翻译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分析总结,全面梳理当前中医药英语翻译面临的主要文化制约因素,进而在中医药英语翻译教学中加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探讨中医药英语翻译中应把握的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从而在中医药英语翻译教学中引导学生熟悉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克服中医药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和文化缺省的有效策略,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中医药文献的英语翻译;探讨中医药英语翻译人员未来在中医药文化翻译方面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作者:刘殿刚顾赤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随着中医英语教学活动在中医院校的日益普及,大多数的中医院校都成立了中医英语教研室,配备了专业的中医英语教师。但中医英语教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由于发展时间短,在教学理论和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提高。首先,现行的中医英语教学模式常采用灌输式教学,主要内容是讲授文章,配以数量巨大的中医专业词汇,枯燥而又难记。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会打击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导致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这必然会降低中医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质量[1]。另外,目前的教学模式侧重于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在听、说、写方面训练不够。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医英语的应用能力欠缺,有悖于教学目标。其次,目前使用的中医英语教材不规范,可以说是良莠不齐,比如有些教材中,对英文的中医学术语的来源、翻译遵循的原则等缺少注释,有些教材中翻译方法、原则与课文中英文中医术语实际应采取的翻译方法、原则不一致[2],导致教师在备课和讲授过程中无所适从。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中医术语的翻译,不同的教材不统一,甚至同一本教材前后不一,如“三焦”一词,有的译成“threeJiao”,有的译成“threeheaters”,有的译成“threewarmers”等。同一个中医术语出现不同的翻译,给学习者带来困惑,也给授课教师造成了麻烦。另外,中医英语师资匮乏导致中医英语教学难以全面开展,师生比例失衡极大地影响了中医英语教学活动的进行和质量的提高。
二、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2.1教学模式改革
2.1.1准确定位中医英语课程
随着中医国际化,培养复合型中医人才成为高等中医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中医英语课程承担了完成任务的基础工作,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中医专业英语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方法。院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应围绕中医英语课程的定位、教学原则和方法给予中医英语课程高度重视,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设计和研究,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医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激发其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1.2合理设置中医英语课时
中医英语是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生僻、句型复杂、文体特殊是中医英语的特点,与基础英语存在较大差异,其难度要远高于基础英语。因此,中医英语教学活动所需的课时量应该等于或高于基础英语的课时量。通常中医专业学生的医学类课程科目繁多,学习任务量较大,因此,中医英语课程的课时设置时应兼顾中医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设置在大三和大四两个学年,不少于3个学期,每学期40个课时,每周为4课时,在学期的前两个半月完成授课。提前完成中医英语教学,可以留给学生充分时间复习、消化。这种课程设置,可减少中医英语教学与中医专业的冲突,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时间进行更合理的规划。
2.1.3加强中医英语听说写的训练
以往的中医英语教学,对听说写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在就业后的工作中不能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国内大学开展的调查研究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不能用正确的常用中医术语进行交流[3]。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化,更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医药的疗效,主动采用中医药进行保健和治疗。在使用中医方法诊疗过程中,能够用熟练的英语与患者沟通,言者清楚,听者明白,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与外国患者沟通,参加国际会议,与国际同行交流,都需要中医学生有较强的听说写能力。因此,中医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中医英语听说写的训练。学生掌握一定量的中医英语词汇是听说写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视听资料,加大学生“听”的输入量。鼓励学生开展情景式对话,多说多听,比如问诊,讨论病历,学术交流模拟。教师应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翻译训练,提高学生的翻译技巧,最终促使学生达到独立完成一般中医文献翻译的水平。教师可定期开展多种测试、考核,督促学生听说写的训练,检验教学效果。
2.1.4提高中医英语阅读能力
中医英语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任务。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通常会逐字逐句的对课文进行翻译,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效果有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阅读训练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可灵活应用PBL和TBL等教学法,教师事先安排学习任务。学生根据任务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扩大阅读量。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教师也可使用快速阅读与精读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阅读量,并归纳出阅读内容的大意。此外,教师可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其他阅读资料供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2教材建设改革
首先必须重视中医英语教材建设,并将它作为一项关键性、系统性的工作来抓。教学系统由教师、媒介和学生三要素组成,教材作为中间环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英语课程主要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中医专业知识的背景,迫切需要用英语表达所学的中医理论和知识。近年来,各地有不少英文中医药书籍出版,其中不乏高质量的作品。但仍有必要请权威中医药专家和英语专家,参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和WHO(世界卫生组织)英译的标准,联合努力编写更多适合现阶段中医院校特点的、能反映中医药最新进展的、与世界接轨的教科书,为广大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中医英语教材的编写,应满足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要求。因此,中医英·257·语教材的内容编排应以主要纳入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基础内容,辅以内、外、妇、儿、骨伤科的典型病例,还需要纳入中医诊疗的方法,如针灸、推拿等[1]。使学生对中医英语知识有全面的掌握,适应今后实际工作需要。我们中医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和培养,让学生具备与国际同行用英语进行中医知识交流的能力[4]。国外流行的中医科普读物或中医英文教材,语言道地,是中医“英语”教材选材的最佳来源。采用这些书籍作为教材,可以使中医英语教材与国际接轨,使教师和学生能了解这些教材的译介理念和行文风格[4]。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平台,建设中医英语资源库,将中医英语听、说教学课件,词汇练习课件,中医英语词典等工具,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视频等资料纳入库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作为资源库的管理者,教师应勤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需求,及时更新和完善资源库,使学生能方便快捷地获取资料,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3师资建设改革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建立高水平的中医英语师资队伍,是中医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目前现状是,会英语的教师不懂中医,懂中医的教师不会英语,二者兼备的教师严重匮乏。一名合格的中医英语教师,应有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深厚的综合英语功底,以及大量的中医英语的临床实践经验。所以,应当给予英语基础较好的中医专业课教师提供更多英语培训的机会,同时,也要给普通英语专业教师提供更多中医专业课程的学习机会,使他们掌握更多一些中医专业知识[5]。加强中医英语教师培训,邀请有国外教学经历的教师及资深中医英语教师,成立教学评估组,对中医英语教师进行严格考核,切实指出不足,并给出提高的指导方案,促进青年中医英语教师的成长。同时,通过学生评议和教学督导听课等方式,中医英语教师及时获取反馈意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学校可选派中医英语教师出国学习,或前往外语院校进修,掌握系统的英语知识和应用技能,有利于今后的教学活动[3]。此外,中医院校还应充分利用合作办学等机会,邀请国外的教师和中医专家来讲课,并鼓励中医英语教师积极参与临床口译,提高实践能力。
三、小结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趋势,研究了当前中医院校英语教学现状,探讨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趋势下中医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策略。
1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趋势
1 .1经济文化全球化为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传承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代表着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中医药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关注,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兴趣,中医药热潮正在升温: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倡用中医药防治疾病;英、美等国逐步认可中医学并着手建立规范性的中医药治疗体系;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务人员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一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广阔空间已经形成。
1.2国际中医药教育迅速发展为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构建了平合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不少国家开始开办中医药教育。亚洲的日韩、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欧洲的英、法、意、荷;美洲的美、加;澳洲的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开办有中医、针灸等课程,或是通过法案认可和保障中医药合法地位;除此以外,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还设立了中医药教育专业委员会。
1.3国内中医药国际教育机构的建立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坚强后盾
自1957年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北京中医学院接收第一批学习中医的外国短期进修人员以来,各种“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国际学院”等中医药国际教育机构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专项从事留学生中医药教育:培养的学生来自五大洲众多国家和地区;包括非学历教育到专、本科、硕士乃至博士等层次;留学时间长短期灵活;教学手段涵盖面授远程教育等。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及医学模式转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促使更多医学工作者来华学习中医药。目前,全国已有20多所中医药院校具备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在校留学生5000余人,已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留学生人数之首。
2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趋势下的英语教学改革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为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医院校要解决问题,抓住中医药教育特色,顺应中医药国际化趋势,全方位改革英语教学。
2.1转变理念,迎接挑战
2007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个方面的基本任务,希望将中医药的科学内涵用更容易被广大民众理解的语言加以表达,来沟通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从而让中医药更好地被社会普遍理解、接受,进而满足现实需求、服务整个人类。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是中医药教育继承中医特色、发展中医事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中医药人才不可或缺的部分。
当前一些中医院校过多强调专业教育,忽视英语教育,对英语教学投人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足,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不够灵活,再加上掌握好中医药这个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学生面对阴阳五行、数百味重要药方及针灸穴位又长期处于死记硬背状态,无法保证英语学习时间,虽然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和发展空间,学生却常常因为英语能力不足而错失良机。另一方面,中医院校的专业教师由于受整个中医界对英语重要性认识不够的影响,缺少提高英语能力的动力和机会,用英语进行教学和实践的能力普遍欠佳,这些都影响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解决这些问题,中医院校就要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重视英语教学,将英语教与学作为服务于人才素质培养、学校持续性发展、中医药事业蓬勃向上的重要任务来抓,迎接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2开辟中医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新模式.培养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中医药人才
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现代化中医药人才只有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又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才能使祖国文化的瑰宝发扬光大。
2 .2.1重视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改变大多数中医院校采取的大班授课模式,根据学生英语能力参差不齐的具体情况,采取多起点分级教学;改变“拥有专为英语课程而设计的多媒体教室的院校寥寥无几,大部分院校只拥有语音实验室,(参考:1)”教师多数只能播放教学听力录音带、给学生核对听力材料答案的简单的英语教学设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人机交互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从而照顾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改变投人少的现状,加强计算机网络等硬件配置及英语教师专业培训等投人。
2 .2 .2完善专业英语教学
首先,在本科生高年级阶段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目前,一些中医院校涉外、七年制三四年级及研究生阶段开设有专业英语课程,毕业生有的走出国门,有的成为专业医学英语人才,为研究及传播中医药学做出了贡献。中医院校如果在本科生高年级阶段开设专业英语,必能达到学习基础英语的最终目的,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英语能力的学生,帮助他们走向社会、走出中国、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摘要:针对目前中医院校研究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现状,本文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设计和实践探索中的角色角度探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在中医专业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中的应用。实践发现,该假设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关键词: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生英语视听说;中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249-03
引入
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使得越来越多的工作场合和学术交流活动选择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蕴含着独特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正逐渐试图通过英语向全世界进行传播,中医医生也逐步踏出国门,令更多的国际朋友感受到中医的独特魅力。但是这些都依赖于中医从业者英语水平的提高。中医专业的研究生,作为中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播中医及其文化的使命,需要提高中医专业相关的英语水平,能读懂并撰写中医的英语论文,将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发表,与外国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与交流,能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准确流利地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思想[1](朱建芳,2012)。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已充分认识到提高中医专业研究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故拟将文秋芳(2014)所提出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模式引入该专业的视听说课堂。
一、中医院校硕士英语听说现状
(一)听说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根据朱建芳[1](2012)的调查,研究生普遍反映,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最难的是说。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往往优于其听说能力。并且由于中医专业的特殊性,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是在工作几年后再次进入学校学习或是从其他中医院校考入我校,因此英语听说能力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再者,由于发音不准确,以及“想”的速度跟不上“说”所造成的表达延时、不流利等问题,该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缺乏用语言做事的机会,消极词汇大于积极词汇
由于课时限制以及大多数学生在课后很少使用英语,没有用英语做事的经历,因此他缺少词汇习得所需的通过不同的语境丰富词汇知识阶段。他们将注意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并且很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使用英语,这使他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来兼顾英语的课后学习,因此很难习得新词汇。这些新词汇成为消极词汇停留在词汇习得的建立词汇的形态与意义的连接阶段。因此导致其消极词汇(阅读词汇)大于其积极词汇(听力、口语、写作词汇),造成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失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的脱离[2](李怡然,2015)。
二、“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概述
Krashen[3](1981)提出“输入假说”,强调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Swain[4](1985)提出“输出假说”,认为学习者只有获得可理解性输出,才能充分提高运用目标语言的能力。国内现有的输入、输出研究大多把二者分开,独立地进行阐述,或是对立起来,比较它们各自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5](权宇,2015)。文秋芳[6](2013)在Krashen和Swain的假说基础上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强调输出比输入对语言学习的驱动力更大;学生未来职场需要输出的能力(即说、写、译中的一种或两种能力)。但由于该假说未清晰界定输入的作用,很多老师把“输出驱动”误解为仅仅是对输出给予更多关注而已,因此,文秋芳[7](201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明确了输入为当下产出任务提供语言表达,输出是语言习得的动力和目标。输入与输出需高度吻合,达到输入为输出服务的目的。
三、“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在中医专业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中的设计与应用
以下以中医专业研究生为对象对“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应用进行探讨。为了提升中医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与外国患者沟通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作为医生能与患者用正确的语言互相称呼、问候并开始对话;能恰当地向患者描述病情;能正确地理解并有效、流利地回答患者的提问。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将从教师和学生两根主线、四环节进行:
(一)教师创设输出任务,学生尝试输出任务
视听说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为培养学生在今后职业发展中所需的英语能力。绝大多数中医专业的学生将从事与中医相关的职业,今后中医医生的患者将不仅仅限于本国患者,是否能够与外国患者用英语进行有效的沟通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医在外国患者心中的信服度。教师结合岗位实际,设计基于小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的听说活动,尽可能多地创设学生职业中会遇到的交际情境。学生在尝试过程中需记下问题,如表达中体现出的语言知识不足,以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得到解决。
本堂课以一个具体的医疗案例,即医生在患者清开林注射液过敏的情况下如何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作为导入,让学生明白医患沟通用语在处理医患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介绍病例之后为学生下达任务,即3人一组,1人为医生,1人为患者,1人为患者家属,根据案例,完成互相称呼、问候并开始对话。任务下达后,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尝试完成任务会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还需吸收加工的语言知识,组长一一记录下来并反馈给教师,这样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问题,知道下一步要主动吸收获取信息,才能完成此任务[8](田艳艳,2015)。
【关键词】中医认证 专门用途英语 教学实践
一、中医学专业认证和中医英语发展的国际背景
中医学专业认证是国家教育部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对中医学教育状况进行全面客观“诊断”、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中医学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学校中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认证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于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中医药国际化和全球化。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世界各国不仅逐渐得到认同和欢迎,而且已有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医英语人才的缺乏,中医药尚未得到西方各国政府的足够重视。因此,要促进中医药产业在世界各国的健康蓬勃发展,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交际应用能力的医学英语人才势在必行。
二、对中医英语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只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英语竞赛成绩获奖率。并把它们看成是衡量英语教育成败的标准。单一认同英语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忽视了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性、专业性和人文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片面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开设一些专业方向课程而忽视了语言基本功训练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中医院校片面追求过级率和获奖率是对中医学本身的特点和对外语教育的特点认知模糊所造成的。一方面,中医学从专业上来讲,被认为是“国粹”,不需要用英语去检索搜集文献资料和拓宽专业知识。学生工作以后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学不学英语对中医专业的学生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模糊了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素质性。外语教育培养学生汲取国外信息和交流信息,扩大视野,吸纳世界优秀的文化科技成果。如果仅仅把英语看成一门工具是培养不出来上述能力的。
Flowerdew和 Peacock(2001)曾指出:英语已成为国际上各学科研究成果、科技文献和学术交流的国际通用语,不管这所大学的教学语言是英语还是母语,只要不想与国际学术社会隔离,一个合格的本科大学生都必须有能力用英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前沿最新发展。在中医英语教学中,中医学科知识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更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所以,对中医英语的认识要放在国际视野的层面上,不能仅仅认为它仅仅是中国特色或者中医的东西。
三、专门用途英语
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大学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大学通用英语被称作传统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它的教学是“以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其教学水平的检验通常定位在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上”。它针对性不强,也不能满足人们用英语开展某些特殊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是一N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服务性教学”(Pobinson, 1989),具体地说,它是以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来指导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她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大学通用英语相比,专门用途英语更有满足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方向性。经受过良好ESP培养的学生在将来从事的职业和领域里,比那些只接受过EGP教育的学生能更准确,更有效胜任工作。
根据《广西中医药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学校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并未他们将来在中医教育、科研、对外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作为ESP的一个分支,中医英语教学目的是经过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之后,继续巩固和不断提高英语的语言能力,掌握中医英语的基本特点和表达习惯,搜集中医专业的文献资料,拓宽专业知识,培养用英语从事医学的学习研究、实践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促进行业的发展。
四、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英语教学实践研究与探索
1.课程设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也有着它特殊目的和特殊用途,其课程设计就要考虑学生的特殊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课程设计活动。这一点和《方案》是一致的。一般中医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形成了大一大二实施大学英语学习的的局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三四年级开设与中医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在语言基本知识不牢靠,就很难消化和吸收中医英语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英语类课程的开设就仅仅是用中文翻译中医基础知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就被忽略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深入开展,很多中医院校不断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不断修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已达到教学目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课程设置还是存在许多代表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只开设了一或两个学期,学生只能入门,却无法深入、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医学院校的英语专业就是一边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文化人文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两者不能有机结合,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本科阶段无法打下扎实的基础,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更不利于研究生阶段的医学英语的相关学习。
(2)课程设置缺乏目的性。专门用途英语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对特定领域的英语技能的需求,而不是将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混为一谈或者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大同小异。在设置中医英语类课程的时候,很多老师和高校的行政人员没有意识到中医英语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是为了满足学生在特定领域英语技能需要,即在中医诊疗领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阅读外文期刊了解国内外中医发展动态的一种技能和能力,而是将中医英语仅仅作为一种中医和英语的简单结合,通过中医英语的学习让学生们掌握点基本的术语和表达法就可以了。他们会将一些实用的必修课设置成选修课或是缩短中医专业英语学习的学时。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学生要么觉得课程枯燥不实用,缺乏重点,要么觉得学时太短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因此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3)课程设置时间分布不合理。专门用途英语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特定领域内的语言技能,特色在于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中医领域内的语言技能,其特点就是将英语语言与中医专业知识的结合。很多医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前两年设置了体系完整的基础课程,由于学生到了大三、大四面临着考研、找工作和写论文等问题,没有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因此作为重点的中医英语只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学生在学习量剧增,就业压力打的情况下进行中医英语的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根据《方案》的要求: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院系必须注重课程计划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体现加强基础、提高能力素质、发展个性的原则。医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注意学时的足够,课程的连贯性;学时的设置要考虑师资因素。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分类,分阶段进行教学。笔者赞同中医英语的分阶段教学,但是在课程设计上不要那么泾渭分明,大一大二亦可以开设基础英语和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可以开设中医英语口语、听说和简单中医知识的英语阅读之类的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医学英语视听说》《外国医学影视经典赏析》等医学英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三大四可以多开设些中医类英语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文献检索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比如《医学英语词汇解析》《医学论文写作》等课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基础大一大二的学习,不仅扎实英语基础,对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有个大致的了解,培养对中医英语的兴趣。到大三大四接触到中医英语的时候不会感觉突兀不适应。中医英语在人才培养需要、学生就业升学实施循序渐进分层次培养和分级教学。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达到培养“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知识和交际应用能力”这个总目标,实现《方案》里面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2.师资。从教师层面上来说,我国中医院校从事医学英语的老师,大多数是英语专业毕业。在医学院校他们承担着繁重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医学知识缺乏,进修经历有限。在中医英语的教学中自认医学知识缺乏,实际教学中讲授语言多于鞯葜幸叫畔。学生在学习中医英语的过程中学而不获,挫伤了学生学习中医英语的积极性。其实,与大学英语教学相比,中医英语在教学内容上有其特殊性,但是两者都是在提高英语学习者获取信息知识的水平,满足学习的需要。所以,对于教授大学英语的教师,不必要像医学专业教师那样系统全面掌握医学知识。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教学技能方法在一般用途中医英语的教学中更为重要,更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效果。
根据《方案》要求,近三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订了《师资队伍“十二五”规划》,为教师的培训设立专项基金,为教师进修、学习、交流培训提供保障,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英语老师通过培训巩固英语基础、积累中医学科专业知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中医英语之路。
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是因为目前对其研究和认识不是太深刻,存在很多误区。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存在一定的误区。结合广西中医学大学中医认证为背景,从课程设计、师资和教学三个教学实践方面研究和探索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进一步理清中医专业培养目标,促进教学管理者和医学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中医学科知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网络平台,促进中医教材质和量的提高、中医知识的普及、把握中医发展方向。中医英语的发展能促进中医药对外贸易和交流,传播中医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许谨,孙宏.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述评[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3):482-484.
[2]赵跃君.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7):9-10.
[3]徐育年,孙晓玲,侯建人.医学英语教学的评估理论和指标[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0-22.
关键词:中医院校 英语 课程设置
一.引言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中医药国际交流正在不断加强,在史无前例的中医药国际化的背景下,大力培养具有很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已是迫在眉睫。笔者通过对本校中医专业调查了解,目前大学英语设置主要开设在一、二年级,教学内容停留在英语通识教育基础上,许多都是对高中英语的重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也单单是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主要目标,基本不能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少数专业设有专业英语课或双语课,但因为师资力量缺乏,教材不规范及学生英语水平原因,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多数专业英语课“只是专业术语的外语单词的堆砌”(杨毅,曹力娅,张飙 2010)。本文将分析如何根据中医药国际化的需要,设置合理有效的英语课程,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体系
1.改革大学英语课,通过双语课及专业英语课程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
目前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出与其他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共同特征,即大学英语课程并没有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多数情况下,只是高中知识的重复,大学英语的学习不能与学生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提升不到一个新的高度(王宏武2008),致使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兴趣度和关注度逐渐降低。而在新形势下,外语应该和高校的其他学科一样,要让学习者致力于新内容的获得,交流对新内容的分析和阐释。(何莲珍,林晓.2015)。中医院校的大学英语课不应该仅是教授大学英语通识知识,而应该是专业英语课和双语课的结合,应该是与中医药国际化结合最紧密的课程,也是最有中医药特色的英语课程。结合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采用规范化的专业教材,增加宣传中医药知识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课程。改革现有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而采用“学生教,教师学”的教授模式。通过师生角色的转换为学生创造一个用英语来宣传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环境。教师给出概念或授课重点,学生进行讲解,加大学生的语言输出,并由专业教师进行语言的规范和指导。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用英语交流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文化的能力。(杨毅,2012)整个课堂由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只在课前提出学习任务,并在学生讲解过程中提供帮助,及在学生完成讲解后进行补充或整理。学生用英语向英语老师教授中医药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中医药专业语言的表达与实际运用。英语老师在接受信息的同时, 负责学生英语语音、语调、阅读听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学生教,教师学”的模式可以增强学习者自主性,这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院校英语课程师资难题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目前很多中医院校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中医专业教师无法用英语授课,不能担任专业英语或双语课程,而英语专业教师又缺乏相关中医理论学科知识,这就造成了中医院校专业英语课程和双语课程师资匮乏的现状。通过“学生教,教师学”的教授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医院校英语相关师资的压力。
2.模拟课堂和实训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置
中医药英语课程应采用PBL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设置模拟课堂,在各种专业情景中进行英语的输出和训练。可借鉴商务英语模拟课堂方式,设置医疗咨询,接诊,治疗,医患交流及对外交流研讨会等形式,如在课堂依托医院实景英语会话练习训练学生的情境会话能力,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输出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实训课程的设置,使中医英语的学习内容更加职业化和实用化。笔者所在学校外语学院就建立了中医药英语翻译实训基地,虽然目前只招收了中医药方向的英语专业学生,但中医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具备专业知识的优势,进行中医药翻译的训练,加强英语应用能力。同时,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如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都设置有临床实训教学基地和临床实训教学课程,课参照此教学模式,设置中医药英语实训课程。天津中医药大学以国际化临床接诊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就是很好的典范。由该校英语教研室的教师组织教学,采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的Good Practice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English for Medical Practitioner全英文版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使用教材,课程教学始终围绕着中医医师如何用英语对外国病人进行临床接诊治疗这一中心展开。具体包括:国外医疗接诊模式、步骤;医患交流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英语表达的简练、规范、友好;中西文化差异在接诊过程中的体现等方面。诸如此类的国际临床接诊中心乃是中医药英语实训基地的典范。通过这种实训基地的建立和相关实训课程,学生可以在进一步强化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英语听说训练,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实训课程的建立和培训,还能提高学生中医药国际交流的跨文化能力。
3.开设中医药英语文献阅读及写作课程
“具有较强的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能正确撰写专业文章的外文摘要。能用外语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是目前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性之一。而目前的中医药专业学生,缺乏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以及学术交流的能力。为改变这一现状,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从通识英语转向学术英语教学。学术英语(EAP)可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门学术用途英语(ESAP)两种(Jordan,1997)。通用学术英语(简称EAP)侧重各学科英语中的共性东西,即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需要的学术英语口语和书面交流能力,例如用英语听讲座、记笔记、查找文献、撰写论文和参加国际会议以及学术等。专门学术用途英语(简称ESP)侧重特定学科(如医学、法律、工程等学科)的语篇体裁以及工作场所需要的英语交流能力前者是“适合所有专业学生的具有共性的学术能力的教学”,后者是“适合具体专业特点的英语及其技能的教学”(Dudley-Evans&John,1998)。专业的中医药文献阅读和写作课程,培养学生查找阅读文献和撰写论文等学术能力,可以避免中医英语词汇课程的单调和“专业英语词汇堆砌”的尴尬,保证学生专业英语规范化的输入。而学术英语规范化输入的加强培训,能为学生规范化的输出提供基本保证。只有在不断加强输出的前提下,学生才能用英语进行规范化的学术英语的写作。学术英语写作不仅是检验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体现。中医院校开设中医药英语文献阅读及写作课程,能为学生学术英语水平的提高提供渠道和素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
4.开设与国际留学生交流课程,提供学生国外访学项目
我国从1957年开始接受第一批学习中医的外国短期进修人员,由此开始了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对外教育的历史。随着中医药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到中国各中医院校进行交流学习,许多中医药院校已建立起了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名称的专门教学机构,专项从事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笔者所在学校就设有国际教育学院和中外合作办学,且每年招收大量学生到学校进行中医相关课程的学习。国内中医院校可以利用该优势,开设与国际留学生的交流课程,可以采用学术沙龙,专业英语口语课程,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学生与国外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创造用英语学习和交流专业知识的机会,同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中医院校还可以借助国外访学项目的申请和建立,把国内学生送往国外进行交流和学习。可以建立并加强与国外某些孔子学院的联系,以此作为教师培训和学生培养的平台,既能提高学校师资的综合素质,又能训练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中医国际化的进程的加快,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肩负着培养精通中医传统文化和重点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如何结合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自身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英语教学,以满足社会对外向型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是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合理有效的课程设置安排可以改变目前中医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瓶颈。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开设双语课和专业英语课,实训课程和实训基地,中医文献阅读写作课和留学生学术交流课程可以有效的改变目前中医专业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低,学术交流能力差的现状,实现英语为中医药发展服务的教学期望。
参考文献
1.蔡基刚(2014).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1)
2.王宏武(2008).中日两国英语教育政策的对比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3.何莲珍,林晓(2015).高等教育环境下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现实困顿和解决途径[J].现代外语(双月刊)38(1)
4.马骥(2006).抓住机遇,弘扬国粹 走国际化之路――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医药学刊(3)
5.杨毅(2012).中医药高等院校英语教育的意义、困难与变革[J].大学英语学术版9(1)
摘要:英语两极分化一直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难题,文章借用中医的理念和方法,就如何缓解英语两极分化进行了探究,在教学行为的贯彻与落实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观察、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 :中医理念;两极分化;有效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99-01
英语两极分化现象一直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顽疾,有时候差距之大令人瞠目。怎样防治英语两极分化这个疑难杂症?笔者尝试借用中医的理念和方法,采取有效教学行为对英语两极分化进行了辨证诊治,取得了预想之外的效果。
一、号脉——溯流追源,探求病因
“治病必求于本”,中医学认为,只有找到致病的内在根源,在治疗时从局部到整体共同考虑,方可获得理想的疗效。英语两极分化看似病症出在学生身上,实则不然,学生主观上都有学好英语的强烈愿望,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笔者认为教学行为的偏离才是导致两极分化的根本病因。
1.忽视语音教学——导致英语学习经络不通。中医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意思是说人体经脉通则身体正常,不会感觉疼痛或不舒服,而经脉阻塞不通就会引起疼痛或疾病。笔者观察发现,课堂上英语掉队的学生,大多数根本不会拼读单词,更不用说读出完整的句子和课文,原因是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都忽视了语音教学。教师只是在初一年级集中教学一或两个周的音标,时间一长印象淡化,逐渐导致学生不能独立拼读识词。音标读不准,又不懂读音规则,学生背单词只能死记硬背单词字母的顺序,耗时多、遗忘快,很多学生因此对英语完全失去兴趣。
2.忽视个体差异——导致小组合作阴阳失衡。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机理,在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为英语教师认同,它的有效运用成为了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却发现往往是“冰火两重天”: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能力有差异,在课堂学习中,优等生特别积极,特别张扬,大部分活动时间及活动内容都被他们占领,学困生性格懦弱,不愿参与,往往只做听众。课堂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只是部分优生“唱主角”,而另一部分学生并未参与其中,久而久之,阴阳失衡,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局面,违背了“新课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宗旨。
3.忽视课业负担——导致学困生情郁气滞。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郁”,郁则“神虑精散”。为什么学生对英语头疼?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如果按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如果在学生面临困难的时候和地方给予帮助,如果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以便掌握,如果对掌握规定明确的标准,那么所有学生事实上都是能够学好的。而在现实教学中,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赶进度,英语教师往往把大量本该在课堂让学生巩固和记忆的单词、短语等全部放到课后;更有甚者,布置几遍十几遍的抄写……过重而单调的家庭作业,剥夺了幼儿的童心,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和学业负担。
二、诊治——改善内环境,对症下药
英语两极分化让教师和学生都苦不堪言,中医有什么好的办法吗?中医与西医最大的区别是强调“治人不治病”。 比如,一个霉菌感染,对西医来说很棘手,而中医治疗很简单——祛湿。奥妙就在于潮湿是霉菌感染的症结,所以中医的目标主要是把人体的内环境调整到一个合适的状态。正因为不是直接去杀霉菌,所以它不会产生耐药性,也不会对人体造成药物性损伤。因此,要攻克两极分化这个“病菌”,教师就须实施有效教学行为,做到对症下药,为英语教学环境去除“湿气”。
1.有效语音教学——疏通经络。语音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经络,应该贯穿在整个英语教学中,一旦堵塞,就会影响学生日后在听、说、读、交际方面的能力。如何疏通堵塞的语音经络,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单词?笔者采取了如下做法:在初二、初三年级,适时渗透语音教学,为了让学生读音规范、正确,笔者在备课时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编排,把语音教学穿插在每课的单词讲解中,通过反复不断地比对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正确划分单词音节,熟练掌握读音规则,达到“看到单词拼出读音”,“听到读音写出单词”的境界。除了读音规则,教师还要注意逐渐向学生介绍一些单词的重音、语音语调、字母组合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识记单词。
疏通经络是治病之本,学生掌握了音标以及单词构成与单词发音的连接关系,能够自行认读单词,记忆单词变得轻松、容易,就可以扫清学习障碍,上下通畅,保持原有的学习动力。
2.有效利用groupwork模式——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疾病的特点是辩证施治,针对疾病本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补偏救弊。这个理念和英语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潜能不谋而合。笔者在英语课堂上充分有效地运用groupwork模式,为确保学困生的参与权,把小组评价改为以学困生进步为标准,比如,学困生答对问题可以得到翻两倍甚至三倍的分数。竞争机制的变化让学困生摇身一变成为课堂活动中的“重要人物”,在课堂groupwork中,优生和中等生会比以往更加高效完成任务,然会不遗余力帮助本组其他学困生;为了不拖本组的后腿,学困生一改往日英语课上懒洋洋的状态,全力以赴,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们能够及时向组内成员求助,把过去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另外,在设计每课教案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差异,反复斟酌,力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现差异,既有利于后进生进步,又必须照顾到优秀生和全组发展的高度、速度以及动力,小组成员团结一致,学习氛围浓厚,有效减少了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
3.有效作业设计——调养情志。好心态是学习的保证,如何让学生对英语不畏惧,不厌烦,用中医的观点说就是要“调养情志”。首先,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要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双基”,允许他们掌握知识有快慢;其次,必须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而并非“主战场”。笔者在作业设置上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丰富作业类型,充分张扬学生个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使他们体验做作业的快乐。如学习unit 10 Don’t eat in class这一单元,学生掌握了祈使句后,让学生为教学楼的各个场所设计英语警示牌,既锻炼学生的英语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要以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合理地设计、布置课外作业,通过有效作业设计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三、固本——扶阳固元,提升正气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综合水平 自主学习
紧随全国180所重点高校参加实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09年秋,安徽中医学院,一所秉承传统中医特色的中医院校,为加大中医药对外交流,培养更多的优秀复合型人才,积极开展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2009级新生入学后,我院即开始实施网络自主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听说教学新模式。从各个二级学院均选取一个班实施教学改革。实验班教学采取“2+2+2”的教学模式,即2节面授课,2节听说课,2节网络自主课程。每周要求学生完成一定学时的自主上机时间,不得小于2学时。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思想。
一
个性化、自主式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结合,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扩展到与网络、自主学习中心等结合的立体化学习环境。经过将近两年的实验,我欣喜地看到改革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学生,变化也渗透在英语学习的每一个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得到提高。
1.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融合。在英语教学改革中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克服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带来的问题。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理解、接受语言,被动的语言输入就能够转化为积极地主动探索。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学生会很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思考中,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同学,我们发现通过选择适当的语音视频材料,他们也会仔细努力地去听,仔细努力地想听懂。
2.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融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熟悉英语民族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适时地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和理解所学的知识,能够有效地克服单一语言学习的“枯燥”问题。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自然地吸收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技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正确地使用语言知识,进行有效的交际。学生想表达的欲望是很强烈的,只是很多同学唯恐自己表达得不正确,当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且能够正确表达时,他们会很快找到自己的方向。
3.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活动的融合。以学院为单位组织的“英语戏剧大赛”“英语演讲比赛”将学生推向舞台,展示自我,激励了学生的语言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生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语言能力,只有通过运用知识进行语言实践才能实现,才能真正吸收并转化为技能。学生通过英语也找到了自己的舞台,这让他们找到了发自内心的成功所带来的喜悦,自然使英语学习变为习惯并坚持下去。
二
教学实验采取的网络视听说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模式有利于提高英语综合水平。网络多媒体自主学习模式以其生动直观的方式,受到学生的喜爱,为学生提供了获取英语信息和练习实践的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最终使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在信息爆炸时代的今天,学生对电脑不再陌生,但网络媒介这样的多样化学习平台对他们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由学校提供平台,学生自主完成或者是强化学习效果,由被动变主动,真正达到了“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事,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在我院积极开设的新视野和新理念网络学习平台上,新颖丰富的英语学习视听说材料伸手可得。丰富多彩的立体化语言环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及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其听说能力。这其中网络自主学习的作用不可小觑。
1.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很多学生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面对老师的提问通常都会有焦虑紧张的情绪,甚而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网络自主学习则是通过网络自主的监督管理,定期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跟踪学生网上学习情况,掌握网上学习的进度和效果,避免学生担心其他同学在场的羞涩心理和畏惧情绪。学生用轻松的心态学习,必定事半功倍,进行有效的外语学习。
2.公平公正的多元化评估方式。教学评估是保证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成功的有效手段。取代原有的只注重终结性评估的方式,创建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既采用终结性评估方法,又突出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估。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往往是“一纸”定终身。有的学生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学习效果往往不能如愿,若采用以往的评价体系,那些英语水平较低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将严重受挫。新的教学改革包含的网络自主学习体系,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及自主学习情况作出详细记录,细化评分标准,做到公平公正地评价,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网络自主学习的自主意识。
3.实现个性化学习模式。网络自主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地域时间局限。大多数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给英语教师带来了很大难题,网络自主学习为学生们提供自由的学习平台,从哪里开始,补哪里,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选择。不同层次需求的同学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进度调整学习计划。老师则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进行个性化教学。
综上所述,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引发的教学理念革命,确定了以学生为主的积极主动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而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注定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高校英语教师要从传统模式下的传授者向新型模式下的研究者、构建者、指导者角色的转换,教学理论和科研水平亟待提高。改革还在进行中,我们也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与困难,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问题,深化教育改革,大学英语教育之路才能更加宽广。
参考文献:
1理论背景
1.1语料库
数据库是指在随机采样的基础上收集到有代表性的真实语言材料集合,是语言运用的样本(杨慧中 2002:8)。 它以容量大,语料真实、检索快捷准确等优势在现代语言学研究和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语料库语言学与计算机语言学结合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2数据驱动学习方法(data-driven learning DDL)
数据库数据驱动(data-driven)是20世纪90年代初Tim Johns提出的一种新的基于语料库数据的外语学习方法。主要是指引学习者和研究者基于大量的语料库数据观察、概括和归纳语言事实,并加以使用,并且自我发现语法规则、意义表达及语用特征(甄凤超2005:19)。
与传统的外语学习和研究方法不同,数据驱动的方法具有可靠性、真实性、客观和概率特性等特点。首先,该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自我管理、自我监察和自我评估评估(Benson 2001),改变了教与学过程中的传统模式----“填鸭式”,注重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兴趣,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研究表明,学习者喜欢并十分享受这种探索式的学习方式。 而且鉴于目前国内的外语教学仍然以教师的语言输出和教材作为主要信息来源,其真实性非常有限。如果仅依靠“语言直觉”或词典解释,远不能解释词义上的细微差异,导致词汇使用混淆。Granger(1998)认为DDL是一种有助于提高准确性(accuracy)和地道性(idiomaticity)的方法。 此外,数据库中的资料均为高质量的、大量的语言输入,能激活有关真实世界、话语甚至预言系统的相关知识,从而构建学习环境,促进语言习得。
作为一种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DDL符合现代语言教学理论中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老师或学习者预设需要解决的语言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通过使用词汇检索软件,检索大量的本族语或对比语料库,或者检索自建语料库,找出中介语的规律和特点(Hunston, 2002:170)。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或独立或合作的方法,搜索、提取、处理语料,通过检索、观察真实的语言现象,总结归纳词汇使用规律,发现词汇意义单位,进而更准确地掌握词汇的应用。
DDL的确揭示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理念。但是也需要指出,该方法与传统的学习方法虽然有着许多相悖的地方,但是也要相互补充。例如对于初级或中级水平的学生,数据驱动方法应该结合外语课堂传统教学开展,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式学习”的能力。而且分析庞杂的语料可能会让学习者产生畏惧,并得出错误的结论。
2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理论及现状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和学科相关的英语,如商务英语、医学英语、计算机英语等。 ESP是建立在深入地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基础上的一种教学理念。 国外ESP教学研究经历了语域分析、修辞或语篇分析、目标情景分析、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五个阶段(Hutchinson & Waters, 1987)。 在国内,ESP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ESP存在的依据、阅读和写作等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研究以及ESP在学科发展中的地位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此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实践和课程设计上。 王守仁(2012)提出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专业性、人文性”,与之对应的课程为EGP、ESP和EGE。因此应该建设“一个更加科学、更能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ESP也通常称为“专门用途英语”或“专业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和学科相关的英语。不同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指通用英语或公共英语),ESP是一种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教学途径。其两个明显的特点是:其一,ESP的学习者均为成年人,包括从事各种专业的专门人才,在岗或正在接受培训的各类人员,或者在校大学生。其二,ESP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把英语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来学习,以便进一步专业学习。ESP的精髓是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以提高教学效果。
ESP理论和语言学发展一直关系紧密。20世纪60年代,功能主义语言学引发了ESP理论的形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英美国家的ESP教学和研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出现了代表性的人物和论著,并创立了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等专门期刊。 除了在英美国家,许多欧洲和亚洲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泰国、日本等高等院校的语言中心普遍开设了ESP课程(严明等)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英语教育对于ESP教学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由于ESP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不明确,以及其学科的跨度导致专业教师遇到语言障碍,而英语教师存在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专业词汇的障碍,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
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需要对我国外语教育作战略性的调整,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我们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本科生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于ESP教学的态度,其中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本科阶段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也显示了大多数学生希望具有专业知识,还具有外语运用能力的双重目标。
通常“大学英语教学”是指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英语教学课程,由英语教师执教;三、四年级由专业教师执教的英语教学被称为“专业英语(ESP)教学”。基础英语阶段所使用的教材内容一般涉及西方社会文化,与学生的专业关系不大,甚至与高中阶段所学知识有相当程度的重叠。而ESP课程在高校的培养计划中,定位不明确,因此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曾对13所中医院校专业英语课程开设情况做过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1%的学校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涉及专业只有中医。而且大部分院校把ESP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开课时间通常为第五学期,课时最多的64,最少的16学时。 60%的院校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ESP课程,而且对课程的要求不一样,有的安排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承担教学,考试比较严格;有的是专业文献高级阅读或翻译,甚至没有考试。
而就目前课程开设的情况,多年来,ESP教学基本上由专业教师承担,他们具有专业方面的优势,但是在语言训练和运用能力方面则略显不足。而学生希望的是专业和语言的双赢。而英语教师由于缺乏专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不熟悉的专业词汇,具体的说是常用词汇在专业英语中的特殊意思。如:“pore”在日常英语中的意为“气孔;小孔”,在机械工程中的意思是“孔隙”;在西医表达中意为“毛孔”;而在中医中则指“气门”。
因此,ESP的教学应该首选合格的基础英语老师(宁天舒2006::86),他们是一支特别的外语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这种转型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激烈的竞争中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目标。Hutchinson & Waters 认为,ESP教学原本是语言教学,没有必要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3 DDL在中医英语ESP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封闭式、英汉双解式、被动式、独立于语篇之外孤立式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ESP的教学。而基于语料库语言与计算机语言学结合基础上的数据驱动学习,鼓励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从真实的语料中观察、概括和归纳语言事实(Hunston, 2002:170),并且能主动探索词汇使用规律,发现词汇意义单位,从而准确掌握和应用词汇。
3.1.“数据驱动学习”辅助生成中医专业英语词汇表
Michael Lewis指出: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基于语料库数据驱动的学习模式中,词汇学习是核心,它将为ESP教师和学习者扫除词汇障碍,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提供了基础。而在这个转型中,承载专业意义的ESP词汇是大学英语教师增长专业知识的首要攻克难点。
语料库辅助ESP学习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专业英语词汇教与学,也就是利用语料库辅助生成一个特定领域的专门用途英语词汇表。 这个过程包括:首先,收集大量的特定领域的专业英语文本素材(如教材、字典、论文等)。采用传统的方法,邀请5个中医不同学科的教师推荐5本高年级的学生常用的英文教材,并将其转换成可供计算机操作的电子文本,从而构建一个小型的中医英语教材语料库。 其次,应用词汇索引软件对语料库中的词汇进行检索和复现率统计, 提出一些功能词汇,将复现率超过5次的专业词汇按词族(word family)和词形(word-type)进行归类,从而形成具有一定专业覆盖率的词汇表。选取复现率都在5或以上的词汇构成“中医英语专业英语词汇表”,并合计总数为2500个。 这些词汇都是专业教材中的高频词,与学生学习需要密切相关,符合“词汇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特殊目标语境需要的”的观点,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词汇的效率和效果。
3.2. DDL辅助词汇意义和搭配用法辨析
ESP特定词汇意义及用法的辨析需要通过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或语义联想(semantic association)找到解决方法, 即通过在特殊语境下的词汇分析。 在语料分析中,分析结果可以准确地呈现出哪些词汇具有独特的语义韵,哪些词汇有着共同的语义韵。 而且语义韵也可以使学习者和使用者意识到词汇搭配在特定语境中的固定使用。 Sinclair(1991)将搭配collocation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在文本中短距离内的共现。 专业英语词汇的特定意义和用法需要在特殊的语境下分析,才能具有更准确的理解。利用词汇的语义搭配关系,深化词汇及其搭配词语之间的关系,构架某个专业词汇的关系图,是ESP学习必须要解决的难题。而且词语搭配不仅对确立句法结构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也是确定词语意义及正确使用的主要根据。
语料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发现语言实际用法的事实,这样的信息是其他途径所难以提供的。 通过对词语在大量真实语境中的应用的观察和分析,学习者更能深刻、全面地领会词汇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也更能了解词汇的搭配习惯和应用环境。 学习者正处在中介语(interlanguage)形成并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能了解语言搭配及
3.3. DDL辅助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是伴随着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学习理论。 Holec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自我复制管理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也是一种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潜能得到激发,主动产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欲望,并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DDL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模式,将语言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结合,学习者又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学习观念,学习习惯都得到了改变。
论文摘要:跨文化意识的构建不仅能提高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是学生真正掌握语言、实现正常交际的手段。医学类高校英语教师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应着力构建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医学生了解中西医文化背景,消除跨文化交际误会,吸取西医文化之精髓,为促进中西医文化交流打下基石。
论文关键词:医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构建
一、文化、跨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学
文化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是人们共同拥有的思想和标准。人类生活的每一方面如个人如何表达自己感情及思维方式、如何交往、如何解决问题等都与文化相关并随之改变。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与无线电波一样,它承载信息,尽管无形但无处不在。正如大多数常听收音机的人却难以描述无线电波是怎样转化成声音的一样,人们难以描述文化,尽管文化是构成人们行为、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文化的无限性很明显,同时也很微妙、难以理解。人类特定的行为、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在这无形、难以捉摸的文化中逐步形成的。但如果把收音机调到正确的频率,它便能传达强大的信息。因此很有必要构建准确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学习者对其所习得的以英语为母语的文化要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这些母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思考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这就要求英语学习者具备跨文化意识。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意味着英语学习者能自觉地消除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从而保证整个交际过程的有效性。英语教师讲授英语知识时,只教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教会学生怎样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言,也就是必须掌握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必须懂得何时何地该用何种语体、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因此英语教师要着力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构建。R. Lado认为:“在倡导语言结构对比的同时,也要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引起的学习上的困难。”
医学英语的教学更应该进行文化比较,构建跨文化意识,这是由医学英语的特点决定的。从词源学来看,医学英语词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拉丁语和希腊语占极高比率,其语源差不多全部来自希腊语和罗马语,其次是来自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其本身所含的文化信息量就多,加之中医传统文化本身难以理解和学习,中西医药文化差异极大,因此医学英语的教学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不仅是一种技能,而且是各种技能的集合体。构建学生跨文化意识,有助于他们语用能力的培养,提高交际效率。
二、了解中西医文化背景,消除跨文化交际误会
中华文化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中医是其瑰宝之一,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医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并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学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我国政府曾经提出了团结中西医、中西医并重、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促进中西医结合的政策和措施。中西医结合的根基源自中西医文化。不懂得中医和西医的文化背景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西医学。因此,医学英语教师要比较中西医学,让学生在中西医学对比中体会中医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硕果,在对比和构建中继承中医文化,同时也接受西医文化的精髓。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文化大熔炉,它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从以“WASP”为主流的文化到“大熔炉”文化再到“多元大拼盘”文化的演变过程,其医药文化也是世界诸多民族医药文化的综合。在美国,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医治疾病的模式,病人和医生之间文化的脱离往往会造成少数民族中不成比例的疾病和死亡。美国白人常对少数民族文化持偏见态度,例如,黑人患心脏充血或肺炎时,接受治疗的待遇比白人差;黑人或西班牙人很难得到肾透析或肾移植。目前,美国的医院、医疗机构、政府健康组织,特别是医药和护理学校都在招募不同种族的人,以更好地训练他们治疗不同背景、不同民族的病人,摆脱文化偏见。
因此,在吸收西方优秀医药文化的同时,也要了解这些医药文化的背景,消除与国外医务人员或病人交际时的跨文化障碍,消除文化偏见和民族歧视,让不必要的跨文化交际误会消灭于未然之时。
本
三、医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构建
1.词汇层面跨文化意识的构建
词汇在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威尔金斯(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意思,没有词汇则什么都无法表达。词汇的差异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不同特点。语言学家莱昂斯(Lyons)曾这样描述:每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这种语言的社会产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内涵丰富的成语、谚语和格言、比喻和联想、典故、委婉语、禁忌语中。
医学英语词汇通常有七种构词方式:词缀、合成、词类转换、混成、逆构法、剪切、首字母缩写。根据词源,医学英语词汇可以分为两大类:本土词汇和外来词汇。本土词汇来源于古英语,外来词汇来源于其他语种。而大部分医学英语词汇是来自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外来词汇。因此教医学生学习这些医学英语词汇时,很有必要让他们了解这些词汇不同的文化背景来源,这样学生既可以加深对词汇的记忆,又能了解国外文化,避免词汇记忆时的单调、枯燥、乏味感。
如cold一词,先说明其症状类似于“寒冷”,来源于古英语,有两种词形,即盎格鲁方言的cald和西撒克逊方言的ceald。1537年引入其“感冒、低温”之意。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大量古拉丁语和古希腊语词汇被引入到英语中来,医学英语词汇也同样受到希腊语的冲击。
又如anorexia一词,它是1598年引入英语的希腊词汇,由前缀an-(意为“没有”)和词根orexis(意为“口味”、“食欲”)构成,因此原词意为“缺乏食欲”。1873年,英国著名医生William Whitney Gull创造了Anorexia nervosa一词,意为“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多发生在青少年女子中的心理失常,其特征为非正常地害怕身体发胖,体形不佳,连续性厌食和体重锐减,通常伴有自发性呕吐,经闭和其他生理变化。
再如来自拉丁语的医学英语词汇,最早受其影响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罗马帝国的日益扩大,罗马人把其语言也带到整个帝国的其他地区。英格兰被征服者威廉领导的诺曼人征服以后,受拉丁语影响更大,因为诺曼人的语言就来自拉丁语。如abscess一词来源于1543年拉丁语abscessus,字面意思为“离开”,由前缀ab-(意为“离开”)和词根cedere(意为“走”)构成。意为“瘘管,即由于受伤、疾病或先天性变形引起的把脓肿、腔洞或空器官同身体或其他空器官连接起来的病变的通道。”
医学英语教师通过诸如上述词汇教学,医学生便能了解医学词汇中不同的词源,从而熟悉词源背后不同国家的医药文化。 转贴于
2.文化背景知识层面跨文化意识的构建
文化背景知识指的是与具体某一语言材料有关的政治、历史、经济、地理、文教、科技等背景知识。医学英语教师在处理语言材料前,应适当介绍与材料有关的背景文化知识,这样既能建构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又能使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材料内容。
中医学是一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医学中现代科学术语虽不多见,却有大量的中国文化哲学术语。如果教师不从传统文化背景上去讲解,只从定义出发是不行的,况且,教科书、工具书上的定义都有可斟酌之处。因此,只有从这些术语发生、发展的文化背景着手,才能真正把握中医术语的内涵和本质。以“阴阳”(yinyang)为例。传统文化中儒家突出乾阳刚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偏重于“阳”;道家强调阴柔的归藏、包容功能,以贵柔尊、自然无为、致虚守静为“道”,偏于“阴”。中医学则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注重“阴阳和合”,阴阳并重,兼蓄儒道两家之精髓。《黄帝内经》开篇说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不仅是中医药整个文化在诊治疾病方面的总原则,而且是中医药学在养生方面的总原则。
西医学有很多新的现代科学术语,人们常能通过一些西方地名、人名等了解西方医药文化背景。例如,川崎氏病(Kawasaki’s disease)最早在日本发现,现在仍然发病频率最高。在美国,川崎氏病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每年有4000多名儿童发此病,80%的患者年龄小于5岁;波动热(Brucellosis)或马耳他热是病人患的一种细菌感染疾病,由布鲁杆菌引起,通过与受感染的动物接触而传染,症状是发烧、虚弱、头痛,也称布鲁氏菌病或地中海热;霍奇金病(Hodgkin’s disease),亦称淋巴肉芽肿(lympho-granulomatosis)或霍奇金肉瘤(Hodgkin’s sarcoma),根据恶性度和宿主的免疫状态,分类不断在变动,本病是一种以淋巴结系统的肿胀为特征的重症疾病。
3.文化价值观念层面跨文化意识的构建
关键词:长吉图战略;中医药英语;翻译人才
一、长吉图战略之下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2009年11月吉林省政府宣布,国务院已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标志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当时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图们江区域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以吉林省为主体的图们江区域在我国沿边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加快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是新时期我国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的重大举措。当时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对于东北三省的区域发展,甚至是对于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的商贸往来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长吉图的有力发展将会带动整个吉林省的商贸的深入发展,也会成为辐射和加速东北亚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0年按照省、市部署,我省在三个方面实施了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是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力,三是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力。其中,依托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等相关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和现有的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生物疫苗、基因工程、现代中药等三个领域。这便使得中药研究第一次出现在长吉图发展建设的蓝图之中,同时也对我省中药人才的需要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何打造新时期的中药人才、如何将传统的中药进一步创新并且走出去,一直以来都是我省相关专家学者所研究的问题。
2014年吉林省商务厅厅长从红霞在全省商务工作会议上针对如何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培养对外开放新优势时指出:扩大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加快中医药、技术、旅游、金融、信息、动漫、文化等服务贸易发展;积极参加京交会、上交会、软交会等重点展会;落实国家服务贸易扶持资金。这标志着中医药服贸的发展与深化已经搭上了吉林省经济商贸发展的快车,而如何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中医药人才,已经成为中医药类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长吉图战略之下中医药企业面临的问题
据统计,吉林省的医药产业集群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中小企业过于分散,大型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对于东北亚地区的辐射能力不足。除了“敖东”、“东宝”、“修正”、“亚泰”、“吴太”等几家大型企业之外,中药龙头企业相对较少,这样一样以来,地区的竞争优势很难表现出来,区域性的发展也缺乏一定的活力。[1]据不完全统计,吉林省的中药资源相当丰富,可药用的动植物和矿物种类达1850多种,大约占了全国的三之一。守着偌大的一个天然宝库,如何将资源转化为企业创新的财富,如何将中医药产品走出去,是我省中医药产业集群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在长吉图战略政策之下,吉林省中医药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区域的经济与合作,知识、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开发,都让吉林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看到了“走出去”的新动力与新活力。如何走出去?这就为吉林省的中医药累英语翻译人才提供了需求的平台。若想实现经济的跨区域化、国际化,大量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由于长吉图战略位置较为复杂和重要,毗邻俄罗斯、蒙古、日本、朝鲜、韩国,这样对于通用语言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兼顾以上国家经贸间发展的通用语言,也就落到了英语的身上。这样一来,培养和应用中医药累英语翻译人才便成为了“走出去”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高校在培养中医药英语翻译人才上面临的问题
面对着市场上的迫切需要,中医药高等院校是否已经做好专业性翻译人才的培养呢?笔者所带领的研究小组通过对长春中医药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所进行的调查与访谈来说明目前我省高校在中医药类等相关专业的翻译人才培养上锁面临的问题。
(一)调研方法
①调查问卷对象
为了使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我们在取证的过程中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首先,我们于2014年6月对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关老师及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取样调查。整个调研的阶段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集中在调查问卷阶段。第二部分集中师生访谈阶段。
在第一部分中,为了支撑数据结果的客观性,我们选取了长春中医药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大一至大五的5个年级共5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这500名学生的专业主要以中医、中药、针推、护理、药事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为主。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95份,其中有效问卷482份,有效率达到96.4%。
而教师的调查对象则以长春中医药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从事以上6种专业的27名英语教师为主。所选取的教师教龄从6年到30年不等,年龄从28岁到55岁。其中硕士学位获得者有22人,学士学位获得者5人。共发送调查问卷27份,收回27份,有效问卷27份,有效率达到100%。
另外,我们向省内外药企进行了人才技能方面的调研,其中包括东宝、修正、亚泰、吴太、哈药、百灵、中美史克等,调查问卷均向所在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发放,悉数收回,有效率达到100%。
②调查问卷内容
所发放给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对现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二是学生在中医药英语听说读写等应用方面的能力的满意度;三是对自己所学专业方面在英语上的认知能力;四是学生对于相关的中医药英文文献能否进行有效检索、阅读、研究。
在发放给教师的调查问卷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对目前的课程设置满意度;二是教师在课堂上所用教学工具的丰富程度;三是传统教学之外,教师还提供了哪些中医药英语学习资源;四是教师所掌握医学、管理、营销方面英语的水平;五是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测评。
在对相关药企所发放的调查问卷中,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对于引进人才英语的应用程度有何要求;二是企业对入职后的毕业生英语程度的满意度;三是企业会否提供相关机会和平台来让毕业生在相关专业英语上有所认知。
③访谈的相关内容
课题组成员随机在校园中对100名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方面的访谈,主要问题集中在:一是目前中医药英语学习上的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二是自己是否拥有一套完善的英语学习方法;三是所能接受的英语学习工具有哪些。四是是否能在学习、生活中很好地运用中医药类英语。
同时,课题组成员又对20位英语教师以及10名中医药专业课教师分别进行访谈。对于英语教师的访谈的问题主要集中如下:一是中医药类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二是学生是否能将英语学习运用到中医药的专业当中去?三是教师个人对于中医药类的英语了解、掌握情况怎样?四是教学中是否会运用特别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而对于10名中医药类专业课教师的访谈问题主要如下:一是专业课授课是否会引入相关英文的释义?二是对于中医药类学术前沿性研究,是否会介绍国外的一些研究情况?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所反映出来的数据来看,关于课程设置满意度方面,92%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5%的学生一般满意,3%的学生不太满意;在中医药英语听说读写方面,感觉自己可以熟练地运用英文进行听说读写的占比54%,感觉自己在运用方面有些吃力的占比37%,5%的同学感觉自己特别吃力在运用英语方面,而4%的同学表示根本无法运用自己所学的英文在听说读写上;在专业英语认知方面,42%的同学表示非常感兴趣于中医药类英语,并会主动学习,34%的同学表示对中医药类英语认知方面有困难不愿意接触专业英语,24%的同学表示如果老师教授中医药类医学英语自己会去学,但自己不会主动寻找相关资源;就课堂之外的英语学习平台,能够选择校园英语角进行英语学习的学生占46%,选择通过“英语微课堂”平台进行中医药类英语学习的占63%,选择通过自己的手机APP客户端进行英语学习的占比35%,选择不定期通过互联网上的英语资源进行学习的占28%,没有使用、应用课外英语学习平台的同学占17%。
在对教师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完之后得出的数据如下:27名教师中有18名教师对目前的分级教学式的课程设置表示满意占比约为67%,6名表示可以接受约占总数的22%,3名教师表示不太适应,但也在积极努力调整,此比例为11%;关于课上教师对于中医药英语教具的丰富程度问题上,21名教师能够积极主动运用多媒体、互联网、微信以及相关实物作为课上辅助用具,此占比为78%,5名教师表示可少会略微涉及一些电子化、实物化教具作为课辅内容,但不会占用绝大多数课堂比例,此人数占比约为19%,而只有1人在现如今教学中只使用传统的板书模式,不引入任何辅助教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所提供学习资源方面,12人表示会主动提供给学生一些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学习平台以及一些课外教学资源,此人数占比为44%,15人表示不会主动介绍、提供一些互联网学习平台等多媒体学习资源给学生,此人数占比为56%。
在所调查的药企之中,85%的企业认为医药学英语的认知与掌握是招聘毕业生的首要考虑条件。70%的企业认为,企业会对人才培养有着英语方面的要求。90%的企业表示,市场急需要跨文化、跨学科的医用人才。75%的企业正在考虑将医药英语作为员工考核的标准之一。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现代化医药企业已经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已经不遗余力在人才招聘、员工培训方面注重医药英语的引入。
四、如何解决师生面临的问题
对于中医药类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笔者提出一套针对专业性的通用英语教学模型――通识英语教育五位法。
①建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群。在此部分中,主要是提出在教学方式和教材方面的改革设想。在教学方式上,针对高等中医药类院校的学科特点,英语教师在授课中要不断地补充医学、药学、管理学、营销学方面的英语词汇和相关英文资料。在教材上,要进一步丰富教材内容,突出人文特色。同时在规定的学分内,开设有一定级别的课程体系,包括:技能类课程,如临床医学英语、针灸推拿英语、药事管理英语、市场营销英语等;文化类课程,如中外文化对比、外国文学、国情英语、报刊资料选读等等。
②逐步普及双语教学,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在此部分的尝试中,力求对学科型、专业型的话题教学为论证重点。通识教育模式下的双语教学主要是对医学、药学、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前沿话题进行英英会话和小组讨论,从而达到对专业、语言、文化融会贯通的目的。
③分级教学营造氛围。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实际需要。具体课程设计设想如下:在基础教学阶段(大学一年级)时,主要面对学生开设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力求在此阶段达到《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中规定的一般要求;而在提高阶段(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三年级),对于英语四级通过者来说,进行专业英语的视、听、说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阶段将开设专业性英语、应用性英语、文化素质类英语等课程,力求达到《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中的较高要求,部分学生可以通过专业性读、写、译训练进一步达到更高要求。
④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打造线上无缝交流平台。在这一理论模式设计中,通过搭建起来的网络教学平台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变得更为便捷,实现了语言翻译动态练习的交互性学习目标。口译和笔译都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英语微课堂、中医药微译堂来进行。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资源共享、学习交流使得不同的个体和各样的资源、工具成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当今世界网络教育背景下的一个新的课程整合形式,学习者通过参与由其他学习者和教师共同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的活动,构建个体性知识及共同体内社会性知识,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⑤创造浓厚的校园英语学习氛围。在此部分教学设计中,英语角将会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地实践英语、锻炼口语的平台,西方文化周、文化月的活动可以通过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话剧大赛、电影台词大赛、微电影大赛等方式来进一步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西方人文知识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修养。
结语
在吉林省经济面临转型的大环境之下,长吉图战略为中医药企业提供了搭便车的机会。相关高校如何抓住这样的一次机会实现中医药类翻译人才培养,已然成为此类高校中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培养并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简单培养,而是对于一群可以上通传统中医药学,下通营销管理学的学生在于专业英语讲授方式的培养。通识英语教育五位法使得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医药类专业的国际性,可以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医用英语、营销英语、管理英语在现实中应用技巧,同时在高校教育中,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达到一箭多雕的教学目的。(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Z].国务院,2009.
[2]钟大辉.张大庆.栾立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重要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4(6):439-441.
[3]王艳霞.长吉图战略背景下的外语人才结构特征分析[J].才智,2011(12).
[4]何雅媚.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