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1 16:09: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1)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学生管理队伍在意识中要强化这一理念。学生工作管理队伍要以维护和实现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成才为管理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根本利益服务,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信任学生,在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体贴,并切实为高校学生解决实际困难。(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高校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使学生从管理的被动状态转变成为主动状态,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高校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全面发展,并且提高高校学生道德判断力和创造力,使高校学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统一。(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规章制度设计需要从学生出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依赖一整套规章制度来实施,规章制度一旦实施就具有刚性。学生管理工作要以生为本,就必须在规章制度设置上以生为本,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以热爱学生为切入点,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不能压抑学生个性,而是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执行过程中采取各种方法,多听取学生反馈意见,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及时修订。(4)以生为本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是一种理念。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设计必须要把握教育管理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体现系统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突出人才培养的引导性目标。比如很多高职院校学生住宿有四人住新公寓也有八人住老式宿舍,可是学生入校却没有选择新公寓或老宿舍的权利,他们要根据校方从住宿管理方便出发,被动安排住到哪里,如果被安排的都是一样的条件也行,可是现在有的条件好的学生想住新公寓却被安排到老宿舍,而家里条件差的学生想节约住宿费住老宿舍却被安排到新公寓。如果在宿舍管理上不单是从管理方便出发,还根据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使学生入住自己意愿的宿舍,那么更能体现学校管理的以生为本理念。
2以生为本管理理念在工作中的运用效果
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是一种先进理念,这种理念需要有这种意识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来践行,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领导重视这一理念,学生管理工作者也想解放思想,用更好的工作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以把工作做得更好,他们也想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一线工作者,也就是辅导员纷纷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工作中去,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如想象中的理想。(1)新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引进新理念,可是效果不明显。“以生为本”管理理念的口号已经喊出十多年,很多学校也纷纷践行这一理念,尤其是很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辅导员,他们在年龄上跟大学生差不了几岁,在行为上还没来得及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角色转换,在思想上很活跃很容易跟学生打成一片。这个群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很容易做到以生为本,他们是践行这一理念的主体。他们将“以生为本”理念放在学生工作中,跟学生处于平等关系,相处和谐融洽,可是在老同事看来,这个老师缺乏权威,没有老师的威严,在学生眼里,这个辅导员是个好老师,他可以让学生没有丝毫压力,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可以让学生很“放肆”地“为所欲为”,学生在面对这等“好”辅导员的时候可以全身心放松,可是在面对其他用传统理念对待学生的老师的时候,他们又备受压抑,一天的心境在放松与压抑中反复。而用先进理念管理学生的辅导员在学生面对自己和其他老师完全不同的态度的时候,感觉失落,认为学生对其他老师的尊敬之情胜于自己,而且自己“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学生管理中还给自己带来了不便,因为学生对自己的“不怕”导致学生对自己下达的指示不重视,而不能及时高效地完成下达的任务。因为他们不怕这个老师,他们就算不执行辅导员的指示也不会有什么惩罚,或被批评,或被处罚。老师的平等对待和人本关怀达到了让学生放松的目的,却不能达到自己的管理目的。(2)新老辅导员之间管理理念存在矛盾。新辅导员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老辅导员看来就是经验不足,他们在心里面认为,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老师跟学生不能平等,老师跟学生打成一片就不叫老师,学生在老师面前俨然没有学生的样子,他们认为这样不能把学生管理好。老辅导员的老的管理理念在高校依然占据主流,他们的管理成效更容易得到校方认可。而新辅导员的新的管理理念虽然得到提倡,但是管理效果不明显,因为这种管理效果体现在学生身上,所以他们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学校虽然提倡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但是更看重管理效果,而新辅导员运用以生为本理念的管理效果不明显,所以新辅导员不能得到校方的认可。新的理念在运用过程中如果不能产生作用,甚至有时候让辅导员更加头疼,那么新辅导员在反思自己的工作思路后定会有所改变,甚至会在工作中启用老的工作思路,这将会影响以生为本理念在工作中的执行进度。
3结语
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但是这一理念的先进性毋庸置疑,要切实运用这一理念到工作中去,将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场颠覆性革命,产生的效果不可估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把为学生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适应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倡导积极向上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作者:柏海玲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全球教育资源的分工和配置。中外合作办学形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成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的新途径。
学生管理工作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中外合作办学所集聚的资源优势为学生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有其特殊性,中西方在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教育理念、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实现我国的教育主权,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有用人才,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有所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中德国际学院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与德国梅茨堡科技大学大学合作办学项目,采取2+2办学模式,学生首先要在国内完成德语考级,修完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分专业基础课,然后到国外完成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及实践操作。。自创办以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中德国际学院一直重视学生管理工作,积极应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与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保证教育主导权的同时,努力借鉴吸收西方国家在高校管理方面的一些有益经验,促进各项管理工作的提高。特殊的课程设置、差异性的教学方式以及严格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发达国家借助其在语言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在输出其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会输出其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由于学制的特殊性,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学生都要在国外学习和生活,西方文化还会对这些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直接冲击。而在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还会很容易形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冲击很大,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学生管理干部的素质都面临新挑战,这些也都是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
其次,是学生所承受的学习压力大。近几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在校大学生普遍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从就业实际看,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虽然要小得多,但他们的学习压力却相对大很多。一方面因为要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学习一门全新的外语,要通过德语的等级考试,达到在德国用德语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要求,过不了语言关就出不了国;另一方面,教育的国际化意味着中外教育规律的择优选择,从实践来看,国外大学的淘汰率远远高于国内高校,出了国还不等于就能顺利学成归国。两方面的因素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
再次,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影响着同学之间的和谐相处。众所周知,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费用要高出普通高校近十倍,高昂的学费使许多较为困难的家庭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望而却步。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贫困生数量虽然不多,但是贫富差距极大,在学生中难免存在盲目攀比等心理,影响学生的择友和交往,是同学之间和谐相处的隐性障碍。
最后,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对突出,为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新的困难。据调查,现在高校里独生子女所占的比重已占绝对多数,独生子女在自我约束、承受压力和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由于学习、经济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旦在学业、生活或爱情方面遇到困难,如果不能及时调适,则很容易带来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改进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中德国际学院为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少走弯路,健康成长,正确应对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适时调整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切实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一是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做到先立身、再成才。二是利用好思想政治课这个主阵地,通过运用新的教育评估体系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觉悟以及道德修养,使开设课程不流于形式。。三是抓好学生党建工作。学生在大学的第三年或第四年都要到国外进行学习,有的还可能长期滞留国外发展,在国内学习时间相对较短。我们通过早发现、早培养、早发展,尽早尽快建立学生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 领头雁”作用。
其次,转变工作思路,强化服务意识。一是加强管理干部队伍自身建设,转变工作思路,强化责任意识,自觉地变管理思想为服务思想。二是改变过去学生管理单纯依靠学生工作部门的状况,建立内部联系制度,行政、教务、学工、教学各部门建立制度化的联系,人人关注学生成长,个个为学生健康成长出力。三是建立学生信息反馈系统。我们在每个班设立学生信息员,有情况及时向师反映,便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需求,更好地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
再次,建立减压机制,塑造健全人格。一是建立社会、学校和家庭联合培养体系,将家长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调动起来,合理分担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多渠道为学生缓解压力。二是加强心理辅导,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处理系统。我们通过建立各部门的内部联系制度,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系统,使“问题学生”的心理困惑、生活困苦、学习困难和感情困扰等问题得以迅速发现,并通过专业老师的心理辅导化解矛盾,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三是开展经常性的学术和技能交流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为学生减压的同时,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在实践中塑造他们的健全的人格。
最后,做好延续工作,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一贯性。中外合作办学虽然模式多样,有2+1,2+2,3+1等多种形式,但是一般都是先在国内学习,后在国外完成最后的学业。因此,如何做好在国外时间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中外合作办学形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做好这一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我们通过网络和在国外的学生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及时向受教育者传达各种信息,及时解决他们在思想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减少由于地域界限给管理工作带来的困难阻力。利用学生回国探亲、休假等机会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和沟通,架设多维思想沟通的途径,保证了中外合作办学形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贯性。
【参考文献】
[1]冯建华.中外合作办学:一个有待规范的巨大市场[J].国际人才交流,2004(10) .
[2]徐广宇.试论WTO背景下的国家教育主权问题[J].教育研究,2002(8).
[3]覃美琼.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6(5).
[4]章仁彪.关于中外合作办学之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1(2).
[5]喻晓琴.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关键字:社团;管理;初探
1.高校学生社团的产生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共青团组织领导下,由志趣和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具有固定名称和活动范围的学生群体组织。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以“能力锻炼、学习提高”为目的,以“活动”为纽带,可以打破专业学科和年级的界限,正日益成为学生课堂、寝室之外的重要活动空间。其宗旨是把学生组织起来,有领导、有计划、有成效地开展课外活动,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课外生活,培养广泛的爱好与志趣,锻炼组织活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成才创造良好条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005年1月13日,、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1]。《意见》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在高校的发展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在志趣相投的基础上自愿组成的,能代表和反映广大会员意愿和利益的社会团体。它既是同学们发现自我,展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舞台,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实践能力,为丰富大学生活,为将来走进社会打好基础的前沿阵地。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第二课堂的拓展,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和社会责任感,理应受到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
2.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众性团体,是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兴趣爱好培养的广阔舞台。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速,除了自发性、群众性、广泛性等传统特点外,在新时期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学生社团组织呈多样性和规模化发展
目前,学生社团多样性发展,社团种类越来越丰富。理论研究类、文体活动类、科技创新类、志愿服务类、心理健康类、语言学习类等等,可谓种类繁多,分类精细,活动形式多样纷呈,活动内容空前丰富多彩。学生社团规模化发展,会员人数众多的大规模社团比例提高。从以往二十几人的小社团成长为超过五百人的大型社团,社团规模的发展壮大,为社团活动品质的提高,社团管理制度的更新,社团影响力的扩大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学生社团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专业教师参与活动的指导和各大高校对社团建设加大了投入,每个社团至少有一名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与社团活动,对社团的活动进行专业上的指导,且校团委在活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1)学生社团管理的规范化有所提高
当今学生社团种类多、人数多、活动多,为了加强社团管理和规范运行机制,每个社团都制定了自己独立的社团章程,学校团委也成立了专门的社团联合会,对社团进行宏观的管理和协调,基本保证了社团活动顺利开展。
2)学生社团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社团不断走出校园,不仅在社会上开展公益性活动,而且与企业加强联系,利用自身的智力和专业优势支持企业发展,同时得到企业的经济资助,扩大社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提高社团的社会地位。
3.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分析
1)学生社团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高校学生社团拓展了学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社会化的进程,高校中原有的班级和年级界限被逐渐淡化,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据相同的兴趣和爱好融合在一起,这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学生管理教育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次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提高广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科学文化水平和心理健康素质,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高校学生社团增强了学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第一课堂教学,以“两课”教师为核心、以教室为主阵地、以说教灌输为主要方式,形成了学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乏味的缺憾。而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充分发挥“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学生主动性,灵活的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把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学生社团使学生管理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随着大学生的个性张扬的变化,呈现出需求具有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如果单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是无法满足学生多种需求的。高校学生社团利用其自身的优势,通过大量的灵活的、多方面的活动,使社团成员在活动中思维活跃,发挥特长,能够把真实的自我表现出来,成为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而真实的途径,有利于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脉搏,调整工作思路,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高校学生社团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社团作为广大学生中以共同的兴趣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开展的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已经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载体。学生社团拓宽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育人途径。在高等学校体制改革的的背景下,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范围选择自己的去向,或做自己喜欢的事,学生社团大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尤其是在年级、专业、班级等方面在不断弱化的过程中,最直接的、最经常的组织者就是学生社团。通过一系列的社团活动,社团成员们不但使自己的专长或能力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团活动的开展融为一体,变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寓教于乐。
学生社团丰富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活动领域。高校学生社团一般以讲座、沙龙、竞赛、参观访问、表演、社区服务、理论探讨等丰富的活动形式,吸引广大同学的参与,广大同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及专业特点等选择参加。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专业性的学术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等,积极影响和激发学生科研学术兴趣。这些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影响,其重要意义超过了活动本身,而是扩展到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不同领域。学生社团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能动性。学生社团活动的实践证明,众多种类繁多的学生社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社团成员的众多和自发、自愿的参与原则也体现了广大同学的利益需求,几乎每位同学都能在他喜欢的社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这个宽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锻炼自己。这就使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由过去的被动管理变为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当前,学生社团已逐步成为校园学生管理工作的独特载体,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
以上是对高校社团各方面的分析,试图找到有利于社团建设的方法,但仍对一些影响因素有所忽视,比如,社团中性别因素对社团管理的影响,等等。本文便是通过一个崭新的视角,即社会性别视角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分析,以更全面了解社团,促进社团建设。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组织,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展示自我的平台,并随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的社团管理必将给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带来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学生教育管理 家长参与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机制和模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为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必须切实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家长积极参与高校学生管理,是提升学生教育管理质量的创新之举,是提高独立学院的声誉,增强其办学竞争力,进一步推进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的新途径。
一、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家校育人合力和全员育人的氛围。
受传统教育管理观念影响,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存在教书、管理和育人相分离的现象,依旧偏重科研、教学,虽然有专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来“管”学生,但没能营造出信息畅通,家校协作共同育人的文化氛围。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难以发挥学生个性特长,难以激发自我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无法形成学生管理者与家长互动的良性循环和全员育人的合力。
2.重视共性,忽略个性,“以生为本“理念认识不足。
部分独立学院忽视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现状,对“以生为本”的理念认识偏颇。独立学院的学生比较活跃,可是学校为了追求稳定,学生工作过分强调统一和规范,而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不健全,忽视与家长的沟通的重要性,对学生的特点和专长不了解,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没有贯彻和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其结果必然是压制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
3.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和方式相对单调,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
据调查,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细节中,部分独立学院没有结合学生群体特点和发展现状创新学生管理的模式,基本沿用与其他公办普通高等院校雷同的学生管理方式。在独立学院做学生工作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整体上无法超越。学生管理方法和手段相对陈旧简单,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
4.指导工作过细过严,不注重培养非智力因素。
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工作者在具体指导工作中过于细化,不自觉地采取从紧方法,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和有过失,甚至肆意阻止和干涉一些学生的新异想法,这种对学生能力极度的不信任,使学生容易失去尝试新想法和新思路的机会。一切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创业能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人本观念的核心内容。但一些学校却忽略这一点,使学生变得厌学情绪浓,自控能力差,挫折容忍力差,缺乏自信,等等。
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该遵循的三原则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一个个大写的“人”,亦即一个个体格健壮,灵肉合一,情理协调,言行适当的人。随着教育的人本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也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教学生学会做人。提倡“以人为本”既是高校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树立并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遵循公正原则、适度原则和整体原则。
三、独立学院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与实践
1.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想指南。在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组建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各年级学生家长会、座谈会,举办家长讲坛、家长体验班,家长通过亲身体验和与学院师生的交流,为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出谋划策,这些为学院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供现实依据。学院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实现以学生需求为本的转变,在管理中育人和服务,创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二,要明确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校和家长都习惯性地以强制方式管理学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发展,也激化了学生的逆反情绪。针对这一现象,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组建家长委员会,举办亲子团体辅导、家长体验班、亲子论坛、亲子共上一堂课、聘请家长创业导师等活动,让家长和学生平等对话、深入沟通、化解矛盾、共同成长。学院通过家校互动合作的“柔性管理”方式,在关注学生情感和内心感受,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初具成效。
2.全方位多渠道搭建家校信息互动平台。
独立学院应积极探索学校与家庭新型协作教育模式,搭建全方位多渠道家校信息互动平台。为此,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建立网站“家长直通车”、“家长信息卡”,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会”、“家长论坛”,等等,争取家长对学院各项管理措施的理解和支持,协助学院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这也成为学院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教育大众化的挑战、优化工作机制、为学生成长服务的重要载体。城市学院主要采取三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一是请进来。通过召开家长会、组织学生活动、设立学校开放日等形式,将学生家长请进来,让家长互相交流,与老师沟通,建立互信。同时,学院组织专家对家长讲解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思路,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学校的学生管理。二是走出去。针对特殊学生,老师走出校园,走进学生家庭,通过这种单独的、面对面的交流,能够让很多家长提高认识、发现自己教育孩子的欠缺和不足,能够主动积极地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和管理孩子的工作。三是点对点。充分利用当今发达的通讯工具与家长保持联系,告知实情和获取信息,这样可以使家长及时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与学院共同承担管理孩子的职责。
3.完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落实学生管理主体地位。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独生子女多、家庭条件比较好、学生个性张扬、自律意识淡薄的特征,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借助全方位多渠道家校信息互动平台,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通过家校联动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培养,使学生管理工作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为此,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从“管理型”向“引导型”和从“硬性管理”向“柔性管理”两个方面转变,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创新,通过“家长专场招聘会”、“就业工作家长会”、“家长创业导师”和“家长委员会”等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顺利地步入社会,提高择业竞争力做好服务。
4.探索家长导师制,构建全程参与能力培养机制。
探索实施家长素质导师制,以“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所谓家长制,从实质而言是家长们为学生在自立自为、综合知识构架、职业能力塑造、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求职就业等方面传授经验,提供帮助和引导。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多年的实践证明家长导师制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其一,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定期邀请家长来校举办主题讲座。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辅修、双专业学习等来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其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家长都有自己的企业,学院与他们合作,为学生提供寒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增加学生工作经验。家长参与学生创业过程,提供智力和财力支持,增加创业经验,提高成功率。其三,亲子互动提升职业素养。举行“汉式成人礼”、“做好职业人学好弟子规亲子齐诵弟子规”等活动,亲子共同成长,提升职业素养。其四,鼓励取得各种技能和资格证书。我院根据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考试,获得各种资格证书,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独立学院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需要从学院实际出发,秉承改革创新的理念,在管理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有效利用家长资源,构建学校与家庭新型协作教育模式,有效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尧飞,严新龙.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探索[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3).
[2]全力.探索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3]吴冰,周艳,孔祥清.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3).
[4]张益民,唐松林.坚持以学生为本,走特色兴校之路.高等教育研究,2006,(2).
[5]张艳伟,高校院系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探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1).
[6]王凤飞,史冰.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应坚持的重要原则.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
[7]谢正宇,梁瑞英.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11,(3).
关键词:辅导员;学生管理;心理健康
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包含了许多的技巧。要做好学生管理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必须注重管理方法的使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使得管理理论、管理方法也随之改变,如何适应急遽变化的社会大环境,寻找有效的工作方法,成为每一位学生辅导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一、思路决定出路
好的工作方法应当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孙子兵法》中的“五事七计”历来为管理人士所推崇,广泛地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去。同样地,“五事七计”的思想也可以用来指导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所谓“五事”即: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一曰道。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里的道主要指的是道德,一方面强调的是师德,另一方面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它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约束作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首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当为学生做表率。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在进行管理工作的时候才有说服力,学生才能服从教师的管理,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以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的行为,用“爱”搭建起一座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所谓德育教育就是在牢记教师教书职责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育人”。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是理论专业技术知识精通的高科技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要有“德”。因此,高校管理工作除了培养专业人才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人才的素质教育,将德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来审视。
二曰天,三曰地。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所谓的天、地,是将天与地合起来统指高校所处的大环境。这里的大环境不仅包括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还包括学校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信息时代瞬息万变,国家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对高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提出了要求。作为培养国家高科技人才的阵地,高校应分析环境,利用优势,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曰将。天时,地利,当然不够,还需要有人和才行。学校需要选拔优秀的人才来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尤其对于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主力的辅导员。必须选择德才兼备、有较强组织能力和责任心、有较好政治素质的人来担任。同时,应制定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对教育管理人员进行考核。
五曰法。这里的法可以理解为就是《孙子兵法》所指的本意,教育管理中主要指的是学校管理所应遵守的国家法律、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以及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路线与方针政策,从学校管理实际出发,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等。做好管理工作,不仅要立好法,而且还要守好法。
二、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
高等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公寓里度过的,而辅导员基本上都是在学院办公室进行办公,每天忙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不能做到和学生近距离接触,这对学生管理工作十分不利。因此,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应走进公寓,深入学生当中,并调动基层学生党团组织的积极性,共同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开展工作时,辅导员应注意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心理知识技能,走入学生内心、助人自助、促进学生的成长。
1.倡导辅导员进公寓,深入学生中进行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沟通,倡导辅导员走进学生公寓,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化解学生中的矛盾,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对于维护高校稳定和谐的校园氛围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谈心、沟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引导、促进作用;而且辅导员进公寓可以督促指导学生党、团组织的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管理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调动基层学生党、团组织协助完成管理工作。以辅导员为首,安排学生党员和团干部组成公寓管理辅助小组,协助开展公寓管理工作。
(1)公示党员形象。在每栋公寓设置党员形象公示栏,公示该公寓内的党员形象,张贴“党员宿舍”和悬挂“学生党员”标志,起到监督别人约束自身的作用。
(2)实行党员联系宿舍制度。对每一位党员指定一个或多个宿舍,要求每位党员每周至少保证两次进入所联系的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并及时反馈给院系辅导员。对违反纪律的现象及时发现、勇于制止,第一时间反映给辅导员。辅导员还可以选定个别素质良好、工作方法得当的学生党员辅助其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时可以更为直接,起到教师与学生直接沟通所达不到的效果。
3.扮演好“心理定向的角色”。大学生正处在由青年时期向成年时期过渡的重要阶段,属于心理的多事之秋。有些学生明显表现出情感丰富、强烈而不稳定;思维模式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看待问题常常带有片面性;同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喜欢张扬个性,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在处理如学习与爱情、自我与他人、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重大的人生课题时,盲目性和冲动性倾向较为明显,以致造成心理和行为上出现明显偏差。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承担者,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目前,很多高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辅导员还要担负起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因此,辅导员应该重视心理学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并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抓好德育教育。
(1)广泛深入地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良好的心理辅导方法与技巧。
(2)走近学生,和学生做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动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
(3)适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日等活动形式都是良好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
三、总结
综上所述,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有效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最接近学生的一线工作者,应当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注意工作中经验的积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转换工作思路,切实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翁铁慧.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2]李永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其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44-45.
[3]冯殿华.试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程序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6):78-79.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ficiency of current student management patter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reform the university management mode. Starting from the personality theory, it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management, discusses the realization way of managing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personality management mode.
关键词: 个性;心理;学生管理
Key words: personality;psychological;studen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249-02
0 引言
高校正在向世界开放,“要把学校办成更能吸引学生的场所,并向他们提供真正理解信息社会的钥匙”[1],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然而在当前高校落后的管理方式下,学生管理问题的尖锐性和严重性日益凸显,原有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当前师生的新要求。要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构建学生管理的新模式。
1 大学生个性管理释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谈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和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性的总和。个性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潜力都有创造性,也有能力方面的个别差异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先天生物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个体本身的个性倾向和自我意识系统的制约[3]。人的个性心理属性是不断变化着的,随年龄和阅历增长、社会变迁、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等都会致其发生变化。个性的产生和形成与人性密切相关,人性的标准和状态是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的。人是一个具有“自我”、“本我”、“超我”之分的调节系统,他可以进行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因此,学校管理工作者只有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做到“因个性施管”,针对各类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在这种个性心理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管理模式可谓之“个性管理”。这种模式运用在高校管理中即称为“大学生个性管理”,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工作思路,体现尊重人、改造人和发展人的指导思想。高校学生的个性管理也就是以教师为代表的管理者对学生这种受管理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过程,对学生的个性深入研究、对高校现有资源充分利用,通过人性的改造和组织化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努力创造一个自在的大学学习氛围。它把谋求人性的理想状态、达到学生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的协调和统一作为自己的目标,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确立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以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锻炼人的意志、智力和体力,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个性化发展需求。[4]这种管理模式要求把发挥人的“主体性”作为第一前提,坚持人性改造和塑造学生人格。可以说,个性管理成为了实现健全人格的一个过程,而学校的教育管理在这个意义上就成为了一种手段。
2 高校管理呼唤大学生个性管理
2.1 当代高教管理的缺陷
2.1.1 轻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高校管理模式认为教师是中心和主体,学生是管理的客体,没有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于是导致在学生管理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甚至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沟通与交流的关系。教师总是凌驾于学生之上,通常采取训斥和体罚的手段来折服学生。这种管理方法,能够一时维护教师的权威和管理效率,但它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惯于被动接受,不仅影响今后管理工作正常开展,也因为压抑个性而间接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
2.1.2 忽略学生的个体性
传统的学生管理无视一个关键事实:大学生是有个体性的,他们是一个个正在成长着的青年,正不断由个体性的人向社会性的人的发展着,对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够重视。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实行的是班集体管理摸式,把同一专业的学生分成两、三个班,虽然每个班级都配有一个辅导员,但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接触其实并不多,辅导员不可能有较多机会了解学生,更不用说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在这种教育流水线中生产出的学生思维雷同,缺乏创造性思维。同时,在以往的管理工作中,高校行政人员过于注重权力和影响力,把学生当做下属管,试图以奖学金评定、毕业分配等来制约、掌握学生,在日常管理中自然就采取家长式集权的管理措施,不期然就将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不自觉增加了相互沟通和理解的难度,在管理工作忽视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1.3 管理评价的不科学性
传统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评价缺乏真实性和公正性,大学管理者一惯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评价、要求学生,苛求他们循规蹈矩,一旦出现某些细微的逾越,就上升到思想品质层面,马上采取强制性手段迫其改正,这种方法不但粗暴且效果不佳。此外,传统评价观还过分重视对结果的评价,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例如,一些师范大学建立了学生评价的量化标准,简单地把考试成绩、遵纪守法等进行折算量化,把学生综合成绩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以此产生的成绩排名来分配国家助学金。这是很不科学的评价,导致评价的指标非常单一化。
2.2 实施个性管理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呼唤构尽快建新的管理模式。首先,高等教育已出现多样化的行为方式,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领域的行为途径具有多样性。高等教育管理也出现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特点。其次,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在学生培养上注意个性发展,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作用;而培养个性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使之成为创造型的人才。再次,通识教育的崛起也使学生管理面临了新的挑战。通识教育本身就蕴涵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它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旨在积极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使每一个学生适应其能力与特点,同社会要求相一致,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2],就必须是着眼于学生“个性差异”的个性化教育。可以说,灵活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是现代高校管理者的基本工作。高校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学生管理活动与其它管理活动不同,学生管理活动必须实施个性化管理,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3 高校学生个性管理的实现途径
3.1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要克服传统学生管理中的不足,前提是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学生是有自尊性、自信心和主体精神的人并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对于管理者施加的影响,绝非被动地消极服从,而是选择性地接受。所以学生管理必须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管理中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首先,学生管理必须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发扬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管理者必须首先要了解关心学生,在管理中耐心细心地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鼓励,树立自信、自主、自律的观念。其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调动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对学生的管理,更不能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当前社会学生个性鲜明,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决不愿意只作为接受简单指令的机器。当他们的参与意识得不到尊重时,创造性、积极性反而不能发挥充分。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坚持学生的参与管理,改变原来渠道单一的状况,采取多种手段创造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开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活动。
3.2 尊重学生的个体性
个性管理要求在大学生管理中必须承认并正视学生个性的差异。学生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由于个体间遗传背景、社会环境及教育影响的差异,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千差万别的,具有个别差异性,也就是说学生的性格、兴趣、智力、能力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把个性作为学生管理的根据。一是要根据普遍的教育规律,找出学生共性层面的问题,集中予以解决;二是要对于部分学生存在的个性层面的问题,要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予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容易波动,自制力较差、易于冲动,他们行为和思想会有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在校四年期间,在不同时期其特点也存在差异,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施以有区别的学生管理,通过学生管理活动帮肋他们克服那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例如现在许多高校都在新生一入校就通过心理测试等方式建立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各自的个性心理特点,这个可谓个性心理理论在大学生管理方面的典型应用。
3.3 改革评价制度
树立新的管理评价观,应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识别与选拔功能,发挥它的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管理实践的功能。对学生以及管理工作的评价要增强其科学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重视发展性评价,倡导真实性评价[5],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评价指标要多元化,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另外,管理工作评价方式要实现多样化,尝试建立以学生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评,不断改革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班级评价、学校评价制度,以此助推高校个性管理新模式的建立。
参考文献:
[1]UNESCO.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5.
[2]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44.
[3]郭亨杰等.心理学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学生管理工作业务主要包括:学籍及档案、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管理、生活管理、资助、心理教育、就业指导、素质教育、国防教育等。其具有面向学生众多、信息量大、内容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该工作必须采用高效、便捷的手段和方法。
(2)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逐步推进,多种管理系统已经在各职能部门广泛应用,其工作效率得以提升。然而,学生管理工作的应用系统表现出相互独立、互不兼容、共享程度低端化等现状;大量免费网络工具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新的工作平台和管理方式的同时,安全问题日益呈现;高校在网络建设方面的投入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网络使用水平失衡,管理者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虚拟咨询的成熟性能够很好地发挥其管理的作用。
(3)高校合并及扩招的影响
自1992年我国各高校的合并以及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各高校出现了校区分散、学生人数众多的特点。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表现出效率低、错误率高、服务咨询重复性高以及浪费时间和资源等诸多弊端。
二、学生管理工作采用虚拟咨询的可行性
1.理念的一致性
数字化校园下“以用户为中心”和“个性化服务”早己成为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基本理念,这种相似的理念也体现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同时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给参考咨询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学生管理工作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采用虚拟咨询的形式,达到解答服务的目的,进而有效协助教育教学。
2.服务的相似性
学生管理工作与图书馆咨询工作的服务对象一致,主要针对在校学生。以笔者所在大连民族学院为例,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4000余人,地理位置上又分为两个校区,这种学生工作者与学生的数量一对多以及地理位置的分散性等也是与图书馆咨询工作相类似的。在传统的服务方式上,二者基本都采用一对一的服务和解答方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课间学生量比较集中,或者遭遇课后老师下班无从寻求帮助的困境。借鉴图书馆虚拟咨询的方式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是势在必行的。
3.Web的发展为实行虚拟咨询提供可能
现代化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web技术经历了从Web1.0到Web2.0、再到Web3.0的发展历程。与此同时,web技术在图书馆虚拟咨询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与进一步的完善。图书馆虚拟咨询从传统阶段的“读者索取资源”转向“图书馆资源”模式,到Web2.0阶段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再向Web3.0阶段的“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模式的发展历程。虚拟咨询在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读者的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Web3.0技术的使用,“个性化”、“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得以彰显,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和利用虚拟咨询,使图书馆及其资源更好地服务教育和科研。基于Web技术的图书馆虚拟咨询是学生管理工作实现虚拟咨询很好的典范,web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可能,其实际应用也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得到有效实施。
三、学生管理工作中采用虚拟咨询的作用
1.突破传统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
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时间往往与学生上课时间发生冲突,表现出学生上课老师上班、学生下课老师下班的状况。因此学生不能随时进行咨询,很多问题不能得到迅速地解决。虚拟咨询提供7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进行咨询。虚拟咨询服务不仅突破了时间限制,同时也打破了空间的界限。不论学生身处何地,只要通过个人在校内的账号登陆,就可以享有管理部门通过网络提供的虚拟咨询服务。所以说,虚拟咨询突破了传统的服务模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2.服务手段与方式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实效性
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利用传统的服务手段和方式表现为错误率高、重复率高、速度慢和效率低等特点,显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大学管理的要求。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校园网建设逐步成熟的时代背景下,利用虚拟咨询系统,实现计算机辅助进行学生管理,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者摆脱琐碎的重复性工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生工作的深入研究方面。同时,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广泛地了解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业状况、心理动态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更重要的是通过虚拟咨询平台开展各项工作交流,不仅能够起到方便有效地主动宣传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项活动,而且在交流过程中能够及时收集各方面的信息,相互擦出思想的火花,不断地拓宽工作思路。通过这种手段和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进而促使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自动化、规范化、科学化。
3.育人理念的转变
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采用虚拟咨询的服务方式,改变服务手段单一化和固定化的模式,为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提供实现途径。虚拟咨询系统不仅是丰富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内容、实现服务育人的一个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育人思想、育人理念的转变。虚拟咨询的交互性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形式转变为主动参与和相互交流的积极态势。从而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客观要求,也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实现自我管理、互相管理的功能,真正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管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因此通过虚拟咨询以点带面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可以促进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发展,促进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其他工作中的运用,提高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提升高校的办学品质。
关键词:职业院校;辅导员;疏导
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不同,在于职院是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普通高校是培养综合型人才。职业院校的学生和普通高校的学生特点不一样,很多人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很难管,要严加管理,不能像普通高校的学生一样只要引导就好了。其实,职院的学生和普通高校的学生一样,也要靠“导”。普通高校是“引导”,职业院校是“疏导”。为什么是“疏导”,因为“堵”,所以要“疏”。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来阐释职院辅导员应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一、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堵”
(一)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解与偏差,常常会忽视大学生一些心理异常的早期表现。其实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非常令人担忧,有报道指出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几大方面,其原因也往往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薄弱,存在认识误区。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等方面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选择性、多变性也日益的增强。但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一些大学生当中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观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和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新形势和新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三)制度化管理多,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少。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各职院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行为活动进行规范,这具有积极作用。但许多职院制定政策时未能将符合时展要求的、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实际性问题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的范畴中,在进行管理工作时,许多职院过分强调制度,喜欢用条条框框来规范学生的情况,实践证明,在职院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在管理过程中又过于偏重制度,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管理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二、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疏”
(一)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传统的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因此,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变管理为“服务”。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
(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以利于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往,职院一般实行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下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管理中形成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针对于此,学生管理中宜推行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
(三)在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职院辅导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思想上引导学生,用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懂得大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提高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特别是建立起师生对话机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建立起师生对话的机制,完善谈心制度。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时应有目标,分对象,切忌漫无目标,因为漫无目标只会导致毫无效果。辅导员谈心的重点可以放在班委、团支部、特困生、成绩较好和较差的学生身上。同时每位同学有各种问题,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都可以找辅导员老师进行沟通,使辅导员老师可以及时了解每位同学的思想动向。
(四)发挥班级干部的核心作用。由于辅导员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无法亲自管理各个班集体的每一件事情,更多的时候需要让班级干部的积极配合,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班干部的选用要做到民主化、科学化,这对于形成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班委非常重要。班干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才能让班级干部成为班级工作的中流砥柱。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抓四个主要环节:决策―为班级发展制定目标,为学生的成长指点方向;指导―召开班干部会,在工作方法上进行指导;协调―主要协调好干部之间、学生之间、任课老师之间、班与班之间等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建设班级;检查督促―通过督促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给班级干部以自信和机会,让他们都养成参与的意识,并适当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一批优秀的班级干部可以带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可以使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风气。同时在各项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够公平、公正地展开竞争。
【参考文献】
[1]瞿祥华,李春雨.人本原理在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09):158-160.
一、学生干部管理现状及问题
学生干部兼有“青年”、“学生”和“干部”的多重角色,即他们是当代青年中的一份子,也是受教育者,同时他们还是辅导员老师管理班级事务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当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譬如以命令的口吻让同学执行辅导员老师布置的任务;更有甚者建立小集团,对班级中的学生颐指气使,这不仅疏远了同学,也给班级管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学生干部选拔、培养管理机制不健全。学生干部这个特殊的群体,在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经常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和评奖评优工作,基于此致使许多同学在步入大学校园的时候就热衷于学生干部的竞选。加之,竞选学生都是新生,老师对他们的了解有限,在选人问题上使老师非常棘手。我个人而言,学生干部的选拔比培养机制更为重要,一旦学生干部选拔不当很容易影响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学生干部选拔中出现学生拉票、请客吃饭、送礼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竞选的公平公正。其次,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对学生干部的培养管理不重视,学生干部中出现不良事件频繁发生,譬如“拉帮结派”等等。一些学生干部急功近利的行为明显,有些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出于各种目的,如:入党、就业等,达到目的后,对自己也就放任自流了。工作作风趋向官僚化。近年来,受社会官本位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学生中刮起了干部风,学生干部希望能在为同学们的服务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但如果对于权力过分热衷,就背离了学生干部的初衷。许多学生以当学生干部为荣,误认为当学生干部可以耀武扬威,这种官僚化的作风给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带来许多麻烦。缺乏相应的约束,学生干部责任落实不到位。由于新选拔的学生干部,对于大学班级的管理工作缺乏必要工作经验和工作思路,对班级管理的任务和目标不明确,加之,班级学生干部之间的职责不清,管理方法存在问题,致使许多学生对班级管理工作意见很大。当班级出现问题时,学生干部之间相互埋怨、推脱责任。
二、新时期下加强学生干部管理的策略
大学班级管理不同于高中,大学是学术自由、民主竞争、思想碰撞的阵地。大学是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对大学生的管理已不能像管理中小学生那样,必须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桥梁作用。精心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是实现高效管理班级的前提。如若班级比作高楼大厦的话,那么学生干部就是地基,普通学生就是骨架,只有充分发挥干部的“地基”作用,班级管理这座“高楼大厦”,才能建得更加坚实美观。因此,学生干部的选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选拔干部之前,首先,必须确定标准。不能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必须考虑人品、责任心、经历及交流沟通、处事能力等因素。同时,在选拔干部时注意引入竞争机制,做到能者上,庸者下,让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同学成为学生干部队伍的重要力量。其次,辅导员应重视对干部的培养,要对干部进行思想灌输,培养其“感染、服务、独立”的意识。要求他们在纪律、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去带动同学,主动地、富于创造性地工作。针对每名干部的特点去培养他们,不断提高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通过落实责任制、压担子等方式,培养一支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干部队伍,为班级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学生干部监督考核制度,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不仅仅取决于学生干部自身的自我管理,还要有机制和制度的保证。只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才能使学生管理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高校学生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担任管理者角色,却没有享受相应的报酬和待遇。学生干部并没有多少管理经验,在实际管理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学校也没有明确的干部处罚规定。因此,必须建立学生干部监督和奖惩制度,把监督的权利不仅仅放在老师的手中,更要注重被管理者,即学生的监督作用,建立班级的民主制度,充分发挥普通同学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干部德育工作,确保各项学生工作有效进行。在对学生干部培训时必须两手抓,即一手抓学生干部管理,一手抓学生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只有两手同时抓、同时硬,才能确保各项学生工作的高效有序地进行。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干部的德育工作又是首要的,鉴于学生干部是特殊的管理群体,只有把学生干部的德育工作做到位了,才能为开展以后的学生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主题班会是学校实施学生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更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阵地。
三、总结
因此,辅导员在学生干部培训中一定要启发、引导学生干部讲正气、树正气,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建立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为学生干部更好的工作提供依据。建立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普通同学才更懂得如何自我规范、自我教育,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班级管理才能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质量才会有突飞猛进地提高。
作者:李焱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学生教育管理 学生工作问题 辅导员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233-02
一、新时期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目前进入大学生行列之中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与以往的学生特点不同。这些大学生基本上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不需考虑照顾其他人,不懂谦让,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对于90后的这些特点就高校管理而言,如何准确把握这些学生的特点以及心理,并为其制定相应的管理的方式,成为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现象。大学生中出现了厌学,浮躁等风气。这些都对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而随着电子时代的来临,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大量的信息,包括国内外的,积极地和消极的,进步的和落后的同时涌现在学生面前。面对这些问题,高校辅导员工作情况将更加复杂,困难将不断增加,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同时也要求高校辅导员进行高校教学生教育管理时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二、应对新时期新特点,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探讨
1.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校的每一项教育,管理,服务的过程是育人的过程,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利益。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教育的基本任务。因此,辅导员的工作方法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以培养学生,关心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
在学生工作中,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承认和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和选择权,允许学生参加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把以人为本当作一种管理的哲学和观念,实现学生工作理念科学化。
2.诚信立人,言传身教
辅导员的职业要求不仅要亲切、随和、容易让人接近,而且对学生的喜怒还要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并且还需要在更高的角度来带领学生,要对学生有影响力,肩负着教育青年学子的重任。这就要求辅导员在个人修养、工作能力、学术水平上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我,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将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传递给学生。言传是身教的基本方式,身教是言传的有效手段。作为大学生的辅导员一定要言而有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起崇高的威信。
3.提高自身素质,明确方向
在闲暇之余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及时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话讲,讲得通;要通过向道德楷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对学生以身示范;要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能够了解学生心理,贴近学生心灵,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要阅读有关学生工作的优秀著作,虚心向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前辈请教,学习他们成功的教育方法,少走弯路;还要丰富自己在音乐、美学、体育等方面的见识,提高欣赏能力,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并给予支持和指导。所有学习的成果都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消化吸收。同时,要勤于动脑,总结和反思,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工作思路,实现工作方法和工作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工作方法创新
当今世界已逐渐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切实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如今在大学校园内,手机短信、微信、QQ、E-mail、MSN成为学生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所以,辅导员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主动利用网络开展工作,不断强化网络的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利用博客引导学生正确的舆论,利用QQ群、微信、MSN等和学生进行无障碍的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掌握学生得思想动态,可以进一步观察学生的微小变化.网络是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现代化工具,是现实的工作的纽带.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工作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1] 刘志超.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研究 2011
[2] 夏春荣.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化若干问题的研究2007
[3] 李大鹏,郭洁,王延春.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课题探讨2007
【4] 刘红斌.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2009
电大学生管理与普通高校学生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对电大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有助于电大服务质量的提高,增强在成人教育市场中电大的综合竞争力。
(一)电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适应
电大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内容主要是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素质教育、学生社团建设、学生的评先评优、思想教育等。电大主要教育对象是在职成人,学生要求文凭的功利性较强,学习目的不明确。另外,电大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工学矛盾突出,学习信心普遍不足,溜生情况比较严重。因此要将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向支持服务进行转变,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要满足其个性需求,才是学生管理的方向。
2.对学生的服务需要加强
电大学生都是在职的成年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见面的机会很少,缺乏沟通的机会,学生缺少归属感。为了增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沟通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机会,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但是很多与学生接触的教师缺少耐心,缺乏对学生的关心,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能用心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造成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变得功利和紧张。
(二)造成电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1.成人教育市场的无序竞争和高考扩招造成了生源质量的下降
近年来,成人教育市场变得日益混乱,学生求学之心渐弱、思想浮躁,使非常有限的生源变得更加紧张。此外,高校的逐年扩招,在带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也给电大的招生带来了压力和困难,生源质量也不断下降,这些都对电大学生的管理以及支持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2.组织员管理工作不能完全适应电大发展的需要
目前,在电大管理中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主要是组织员,但组织员组成不稳定,还有相当部分的组织员与学生接触较少,再加上一些组织员年龄较大,对于新兴网络交流手段还不能完全适应,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遇到的困难不能及时掌握,缺少有效地沟通,从而造成组织员工作还不能适应电大发展的需要。
二、针对电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应采取的一些对策
(一)以组织员为核心,做好对学生的服务工作
1.要增强组织员的服务意识
加强与学生间的联系溜生率和按时毕业率是学生支持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应当增强组织员的服务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持服务,降低溜生率,提高按时毕业率。(1)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组织员要记住学生的名字,熟悉每一位学生,更好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2)要经常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耐心地回答每一位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3)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组织员要根据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薄弱的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精心安排入学教育、指导学生制定生涯规划、组织优秀毕业生进行现身说法,通过QQ群、电话谈心、社交聚会等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2.加强组织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组织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是一种教育资源。一方面,让他们介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促使学生辍学率得到降低。另一方面,组织员充当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协调员。组织员对学生的情感有着一定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让学生在优越的环境中去愉快地学习。要科学选拔组织员,加强组织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做好定期评价,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充分利用岗位优势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为学生解决问题,成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
3.组织员要发挥引领作用
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要认真对学生的潜能、动机、兴趣、情感、认知等内心世界进行研究,制定出可行的方案,使学生能够做到自我管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参加各类社团,从事实践活动。在组织员的帮助和指导下,为学生提供锻炼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就是学校的管理者利用一些手段和现有的资源,强化、激发、引导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使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过程。激励机制也就是通过制度反映激励客体和激励主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学校要对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举,调动组织员的工作积极性,使组织员和学校目标保持一致。建立组织员考核制度,按溜生率,按毕业率等学生服务指标进行考核,确保组织员以扎实的工作、务实的作风完成任务,开创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三)加强技术创新,做好支持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形式和知识的传播方式也变得丰富多样,同时也给电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深刻变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管理模式的改革,可以借助新技术对管理进行改革。微信平台在电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改变原有的学生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借助建立的微信公众平台,实现无障碍交流,加强了对学生的了解,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的困难。利用微信热点推荐功能,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通过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要做好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的科学结合,全面获取各种信息,准确、及时为学生的学习进程更好地提供支持,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要能够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出面向助学者的服务平台,例如,提供招生考试信息、学籍信息、教学管理信息、毕业信息等;编制供内部使用的学生事务管理手册,对学校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事项、常见问题、注意事项等方面,用直白、简洁的语言进行说明、解读,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各种信息。
三、总结
【关键词】 西安翻译学院;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班集体建设;统一
西安翻译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院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立足西安,面向陕西,辐射省外,适应对外开放,走国际化办学道路,积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服务;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取之于学用之于学”。西安翻译学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所有学生在校期间严格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我们的早读和晚自习也是其他高校所不能做到的。学院这样的管理,当然离不开我们一线辅导员的管理工作。西安翻译学院为辅导员管理队伍坚持丁晶董事长提出的“两个创建,五个工程”的方针以及沈久福院长提出的“四个坚持,五个狠抓”。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西安翻译学院有一支不怕苦不怕累的辅导员队伍,堪称是学生的“衣食父母”,切实贯彻丁院长提出的“读书,做人,文明,亲情,变革,奋进”的十二字方针。
一、西安翻译学院的辅导员管理队伍特点
西安翻译学院的辅导员管理队伍由一批优秀的留校毕业生组成,这些毕业生在一线做学生的管理工作,是民办高校创新管理的一大亮点。具体表现为:1、用本校毕业生留校组成学生管理队伍,一方面解决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提高了学院的就业率,另一方面,学院给予优秀学生一个为人师表的机会。2、用本校毕业生组成学生管理队伍,他们年轻,有活力,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他们这样的思想就会感染自己的学弟学妹,起到鼓动与教育的作用,这也正是公立学院不能做到的,而西安翻译学院大胆尝试了这一管理方案,给予毕业的年轻人实践与发展的平台。通过多年的实践,西安翻译学院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方案,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3、用本校毕业生组成学生管理队伍,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达成有机的统一。当今社会,人们面临各种压力,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在各大高校也均出现,均有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障碍问题,尤其是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而我们的辅导员正好担当了这一重要角色,他们都是学院毕业的学生,对学院的各项情况都很清楚,这样他们会更好地与这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心里存在的一些问题,达到更好的心与心的交流。同时,他们的年龄与学生相当,能了解学生之所想,能帮助学生之所需,更容易与学生沟通,相互之间有着如兄弟姐妹的感情,这很适合新世纪教育创新的要求。4、用本校毕业生组成学生管理队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为本校的毕业生通过在本校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和要求已经很清楚,在今后自己的管理工作中就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总结出一套适合本校、本班、本专业的管理方法,来更好地完善与发展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思路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先决条件
作为一个民办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分别受到不同家庭和环境的影响,都有自己与众不同个性和爱好,辅导员应该深入了解学生,不论从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关心了解学生,时不时的找学生谈话,通过频繁的交谈,很快了解同学们的基本情况。这样给自己以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校辅导员要切入实际,细致入微的了解学生,坚持因材施教,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班级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教育工作就会出现盲目性。在了解和研究全班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有效地班级工作计划。根据学院的校纪校规以及结合每个班级学生的特点,每个班级制定一些班级管理规定,在班委的协助下实施,使班级各项工作平稳有序的进行。辅导员应该结合学院的实际,尤其是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辅导员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2、组织营造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
班级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基层组织,近年来,西安翻译学院积极探索班级管理新举措,在该院的外国语学院尝试建立以学生德育、学风建设、感恩教育等方面为抓手的班级管理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以德育作为班级建设的主线。探索建立德育考核体系,把德育这一重要教育手段进行了量化。新生入学开始,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办法考评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学习及日常考勤、遵守校纪校规、公寓管理、文明举止等方面,并建立了由辅导员、学生会、年级团总支、班委会等主要干部组成的考核小组。考核采用百分制,最高分为100分,根据实际表现,依照相应标准,采用扣分的办法计算出考评成绩。通过考评,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意识,也为评定学院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资格认定、入党等提供了重要依据。(2)多种措施加强学风建设。针对大学生入学后学习有所放松的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加强学风建设,由班委制定并落实班级学习方案,团总支监督各班级学习活动开展实施情况并及时调整反馈,其中贯穿严格管理的思想,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基础课,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学院每天组织半小时晨读。学生每天有序进行晨读,晨读时间为7:30-7:55。每天的晨读主要由学习委员负责考勤,班长积极进行协助,辅导员监督。并安排学生每天晚上按时上一个半小时的晚自习。这样,早读使学生通读外语,晚自习让学生巩固自己当天所学的知识以及预习第二天的课程。
3、主动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一个优良班集体的形成 ,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的综合作用。因此,高校辅导员更要努力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辅导员应主动向本班任课教师介绍学生的基本情况,随时随地与任课教师互通情况,交换意见,积极协助任课教师实现对本班学生管理的统一要求。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做人。加强对学生的尊师教育,要教育学生尊敬每一位教师,尊重每一位教师的辛勤劳动。作为高校辅导员,也要做好学生家长工作。辅导员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纽带 ,应做好家长的长期联系工作,互通情况,及时交换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研究更好的管理学生的方法。
4、在进行班集体教育的同时,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辅导员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既包括对优秀学生的培养,也包括对思想浮躁学生的教育,尤其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管理的一大难点。每个班中都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学生,他们有的学习成绩差,有的性格孤僻,不愿与人沟通,有的学生顽皮捣蛋,不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高校辅导员应该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对于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辅导员应保持积极的态度,不能歧视学生,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尤其要注意培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及时发现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思想做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用适宜有效的方法,学生管理工作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个优秀班级不可能自发地产生,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地形成,只有通过班级全体同学的努力,特别是辅导员的智慧和积极投入,做到以集体主义凝聚人,以科学管理规范人,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团结人,以优良的学风陶冶人,以辅导员的自身形象感召人,才能逐步地培养和建立起真正意义的文明班级。将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学生班级建设有效的结合起来,作为学院重点教育工作不动摇。在转化学生思想的同时,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班风建设,两者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共互相促进,才能起到管理的效果,从而使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班集体建设的统一起来。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