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8 18:45: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节能减排工作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⑴、节能工作方面
办公室内空调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夏天设置不低于26℃,冬季设置不高于18℃,严禁空调与电烤炉同时使用;号召全体干部做到随手关灯、节约能源。
⑵、减排工作方面:
控制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加强生活污水处理、农业领域的减排工作监督;正确引导逐步淘汰油耗高、车况差、尾气排放不达标的车辆。
(3)、总体要求。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准,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手段,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控制增量、优化结构,调整存量、淘汰落后,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依靠科技、加大投入,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扎实做好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二、切实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1、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制定节能减排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列入个人综合评价体系,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凡与我办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的单位和企业都要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2、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对全办主要耗能、和产业化项目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实施GDP能耗指标年度核算制度。督促产业化项目企业加强能源统计,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加强能源统计工作,提高能源统计数据质量。
3、开展产业化项目企业节能减排指标管理。加强产业化项目企业单位节能减排管理机构建设,明确责任主体及其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工作协调机制。
关键词: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环境
中图分类号:F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2012年6月10至16日,被确定为201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就是“节能低碳,绿色发展”。我国已经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交通运输行业作为石油制品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大主要行业之一,其能源消费量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8%,三分之一以上的汽柴油等石油制品消耗在交通运输领域。所以,在当前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在交通运输领域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出行,值得探讨。
当前,交通运输领域在节能减排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于:
一是交通运输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首先是管理机制不统一。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是一项涉及政府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除交通运输部门之外,还涉及到公安、质量技术监督、环保等部门。其次是内河航运等廉价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组合效率尚未充分显现。最后是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质量仍不够高,吸引力不够强。
二是交通运输企业、业户节能减排意识不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交通运输企业和业户有意无意地疏忽了节能减排,再加上交通运输企业、业户对能源危机尚未切身体会,致使节能减排意识不强。除了政府宣教教育力度不够外,整体上社会还缺乏能源危机感、缺乏节能减排的良好环境。
三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不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一直侧重于发展经济,而没有对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研究投入足够多的力量,致使我国节能减排技术整体上落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率低,产品推广应用进展也较为缓慢,具体到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虽然有了一定进展,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虽然有少部分客运车辆使用了压缩天然气(CNG)清洁能源为燃料动力,但是还有大部分客货运输车辆、船舶仍在使用汽柴油等石化制品。
四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监管体制尚未健全。全国各交通运输系统不同形式地成立了节能减排领导机构,但是专职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依然缺乏,体制机制尚未根本消除,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着发展经济的压力,推行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
五是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基础较弱。交通运输领域汽柴油等石化制品消耗数据由于缺乏专业的数据监测统计机构、队伍而难以建立长效统计监测机制。加上营运性车辆、船舶数量大且分散,非营运车辆数量庞大且牵涉部门多等原因,因而对车辆汽柴油等石化制品消耗数据更是难以详细统计。
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将会是一项事关长远的事业。在交通运输领域,要把推动节能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跨越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要立足于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核心,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一是要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活动。采取专家讲座、集体讨论、引导从业者积极参与等方式方法,通过广播电台、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多渠道、多种形式地大力宣传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政策、经验和相关知识,为做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重点在机动车驾驶员、运输从业者中间,深入开展节能驾驶操作规范的宣传培训活动,逐步推广和普及机动车绿色驾驶技术。
二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制定的节能减排规划,并根据地方节能减排规划,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建设综合低碳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减少节能减排在结构上的矛盾,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组合效率和廉价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做到低碳出行,绿色交通。
三是加大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力度。由省级以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实力雄厚的交通运输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紧紧围绕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目标,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研发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中具有紧迫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的技术。同时,通过谈判、引资、购买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
为期一天的大会节奏紧凑、信息量大。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首先做《2009/2010年中国棉纺织行业状况与展望》报告,随后,中国色织行业协会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副会长朱北娜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三届九次理事会、中国色织行业协会四届九次理事会工作报告》,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并鼓掌通过。会议向会员单位通报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变更情况、增补理事、会员名单以及2009年经济效益指标排名结果,并进行了2009/10年针织用纱“用户信得过产品”、2008全国纺纱知识大奖赛颁奖活动。
工作报告彰显协会公信力
此次会议的主办方中国棉纺、色织行业协会与企业关系密切,举办的各种活动已经成为企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被采访的企业都向记者表示,“协会组织的会议每次都会来,可以了解大家的情况,还可以把企业的想法共同探讨,而且,越是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越要来。”通过多年的努力,协会凝聚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及企业家,已经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维护行业和企业利益、向政府反映行业呼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升级方向、为政府提供专业参谋重要中介。
中棉行协工作报告显示,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生产经营十分困难的2009年,仅就棉花市场问题,中国棉纺协会就先后四次、分别于4月、6月、10月、11月份向上级有关部门反应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建议措施,起草了“关于要求尽快投放国储棉和发放进口棉花配额意见”、“关于棉花原料供应问题”、“关于请求协调棉花原料供应的紧急报告”、等文件。多次参加发改委关于棉花宏观调控(收储和抛储)的会商会,协助对企业和纺织企业进行资格审核并协助全国交易市场起草了“关于对已达到竞买限量的纺织企业不再参与国储棉委托购买的公告”、等,协会还就棉花滑准税、增值税问题,组织座谈会,以详实的数据分析说明这些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为研讨行业发展方向,中棉行协以“落实纺织科技发展振兴纲要”、“棉纺织行业市场发展”、“金融危机下棉纺织产业的振兴――调整、升级与创新”等为主题召开大会,其中第六届(2009)小国国际棉纺织会议的成功举办更为全球棉纺织行业所瞩目。在技术服务方面,“中国棉纺织总工程师论坛”、“浆料和浆纱技术年会”、“全国棉纺织(色织)行业标准学习培训班”、“全国纺纱梳理技术应用研讨会”、“全国纺纱知识大赛”等等专业活动的举办极大推动了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中棉行协在为企业的长期服务中树立强大的公信力和号召力,协会自身机制也越来越完善,理事会也成为自由发言、民主集中的大会。此次大会的理事会换届思路就是在2009年11月的“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三届八次理事会”和“中国色织行业协会四届八次理事会”上确定的
由于会员企业积极参与行业办会发起的各种调研和问卷调查,使得协会能够及时、准确了解企业现状和需要,分析行业的发展脉搏。2010年,中棉行协将在继续进行市场调研,召开市场分析会议、技术研讨会议、开办培训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完成中国棉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强国纲要的编写工作,并继续推动技术进步,节能减排,鼓励淘汰落后。
两化融合成果引人注目
在此次理事会议程当中,特别安排了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棉纺织ERP与节能减排、棉纺厂空调节能改造等专题报告,这些主题鲜明的报告为棉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实施节能环保计划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也从侧面反映出行业关注的重点已经从装备、产品的改造升级扩大到产业信息化和环保领域。
棉纺行业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的第一个试点子行业,工业总产值占纺织全行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以上的棉纺行业是我国出口创汇传统支柱产业,也是纺织行业中工业管理基础最好的子行业,对棉纺行业的两化融合评估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影响力。
此次会议公布的《棉纺织行业中等规模以上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目前行业两化融合总体水平处于局部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的阶段。评估工作组组长翟燕驹主任表示,企业从信息化起步阶段向局部应用阶段发展的进程中,有几个生产流程具有相当高的信息化应用空间,其中,计算机辅助配棉和促进节能降耗仍然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据无锡一棉周晔总经理介绍,无锡一棉传感网系统利用分布在生产线上的传感器和执行装置,采集数据,发出指令,可以提量、质量、机械状态9类168个参数。在配棉环节,信息化可以完成自动监测棉花的使用情况和库存情况,并根据产品要求自动调配所需棉的品种。
节能环保课题浮出水面
在两化融合专题报告里也多次提到信息化在节能降耗中的应用。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两化融合,在节能降耗方面,实施了供电系统优化节电改造,全面细致地对公司供电系统进行监测分析,调整供电电压,及时调整负荷,保证三相符合平衡,提高系统功率因数,减少线路损耗,同时选择优良的系统节电器,实时监测电器负载变化的情况,节电率达到5%左右。企业还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对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测和数字化管理,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的管控一体化。
“十一五”的收官之年,拉闸限电成为节能减排的代名词,这令国内外对我国节能减排的质疑不断。国家发改委一位人士透露,“十二五”面临的形势要比“十一五”更加严峻。“‘十一五’把肉吃了,剩下的是难啃的骨头。”
从2010年底开始,有关“十二五”节能目标的讨论日渐升温。有20%说,18%说,16%说,不一而足。到底哪个数据靠谱,这些数据又缘何而来?
“20”之下:官方很谨慎
2010年11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就表示,碳强度、能源强度降低,非化石能源所占比重及森林面积、蓄积量等,都将成为“十二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环保部明确,“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从“十一五”期间的两项变为四项,氨氮和氮氧化物成为新增加的两项约束性指标。
2010年12月在广州举办的亚洲能源论坛新闻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表示,十一五期间,国家制定的20%减排目标基本实现。“从数字上来说,十一五完成得最好的是北京。”戴彦德说,“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服气,包括我。那是因为首钢整体搬迁到河北去了。实际上,从某些角度来看,单位GDP能源并不能反映实质的能耗情况。例如,地方上一个项目,那么能耗就上去了,尽管这个项目是高科技的、节能的。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正在工业化进程当中,能耗在短时间内肯定还是继续上涨的。”
针对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的目标,戴彦德认为,十二五期间有关单位GDP能耗标准应是有“引领性、前瞻性”的,预计该指标会低于20%。“即使只有15%,虽然数字比十一五的20%小,但不代表强度小。”而在媒体不断追问下,戴彦德依然不肯给出准确预期,“这么说吧,十二五的节能减排目标肯定不会高于20%,但也不会是2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员周宏春参与了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的起草工作,他表示,“十二五”节能指标和二氧化碳减排指标不可能太高,应该比“十一五”要低一些。原因有二,一是2010年底一些地方出现的拉闸限电现象,违背了节能的宗旨。其次,节能减排的难度在增加,将更多依赖于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而这显然并非一日之功。
“如果‘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必须通过通过拉闸限电来完成,为节能减排而节能减排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节能减排必须立足长远,从这个角度看,‘十二五’的目标更应当谨慎。”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
“20”之上:专家很激昂
对于十二五节能减排的高目标,很多专家仍然充满信心。
“‘十二五’20%左右的节能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把节能的目标向减碳目标靠是不对的,节能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还关系着能源供应安全。”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这样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国承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下降40%―45%,如果按41%计算,那么单位GDP耗能目标就是下降16%,按45%计算的话,则对应的是下降18%。
“能源强度目标和二氧化碳强度目标是打好‘十二五’调整经济结构攻坚战的具有法律约束力、十分有效的抓手,坚持节能减碳的高目标并强化实施,才能实现‘十二五’规划的中心任务。”杨富强说。
关于2010年备受争议的拉闸限电现象,能源基金会北京代表处低碳项目主管胡敏表示,拉闸限电某种程度上是政策实施方式转变中的阵痛,要全面看待这个过程,不能因为短期的现象怀疑节能减排政策的长期性。“我们不能因此就怀疑目标是不是定得太高了,或者地方政府、企业的承受能力达不到,这是两个问题。”胡敏认为,一个更高的指标对长期的政策实施是有好处的。
“一些地方搞拉闸限电,不是为了完成2010年的节能任务,而是通过这个方法,把‘十一五’整个能源消耗量降下来。这是在玩弄技巧,实际上已经多消耗了很多能源。要杜绝这个现象,必须改变五年算总账的考核方式,改为每年一考。”杨富强认为,“十二五”耗能最好呈直线,而不要是起伏很大的曲线。“具体来说,每年的耗能数据可以在设定的数值上下浮动,但不要差距过大。否则,就可能像‘十一五’期间,前几年过分任意排放,到了最后搞突击。”
胡敏表示,政策的稳定性对避免拉闸限电等突击现象十分重要。“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企业如果在一开始即了解自己的节能任务,了解在五年之内能够用多少煤电油,那么他就会做长远的判断,合理安排生产。政府对企业的越权,或者说对企业利益的损害,是没有法律基础的。政策在一开始就应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20”背后:结构调整是方向
当前,重庆、、河北、福建、甘肃等20多个省(市、区)两会陆续召开。各地在两会期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纷纷提出了2011年以及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降低经济增速、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很多地方谋发展、促转变的共识,也成为地方两会的重要关键词。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庆丹指出,节能减排,不单是降低能耗和削减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从更深层次上看,减的是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减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重阻力。从各地举措可以看出,一方面,“减法”是必须的,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源,让经济从根儿上绿起来。一方面,“加法”是高效的,探索节能减排市场交易试点,将为节能减排增添更高的“技术含量”。
中国百姓已经连续六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读到经济增长目标“8%”这个数字,但2010年的8%有着不同往常的意义。
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8%左右,并着重说明:“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主要是强调好字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
从2005年的“又快又好”到2006年的“又好又快”,从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好字优先”到2009年提出“保增长”,直至2010年明确“好字当头”,政府定调的变化路径透露出,虽然不同年份的经济任务有着不同的侧重,虽然“调结构”的脚步在某些年份在“保增长”、“保就业”的压力下有所放缓,但“当头”二字折射出结构性失衡这一经济长久生命力的“桎梏”不容回避。“保八”背后是人们对稳定工作和收入等基本生活条件的期待。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随着今年国内外环境向好,实现8%增长的可能性要比去年大得多。然而,在中国经济度过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后,面对今年的8%,人们不再止步于对“生存”的期待,而是多了一份对“发展”的渴求。
中国的传统发展方式,比如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等,一方面成就了过去连续五年两位数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为发展的后劲套上了“枷锁”。
如果按照以往的模式,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今年实现9%甚至10%的增长都不成问题。但是就在这前所未有的转型期,人们的思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提请大会审查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也指出,8%左右的增长速度是一个预期性、指导性目标,地方政府应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增长目标,切不可“盲目追求高速度”,更不应“层层加码”。
与此同时,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加快完善社保体系,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持久战――这些虽不能在短期内纾困现实,却是能让经济从长计议的措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显要位置均有了注脚。
同样是“8%”的目标,从“量”到“质”的转变折射出观念的“革命”,以及敢于直面发展“短板”的决心和勇气,这比8%的增长本身更加重要。(摘自2010年3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刘/文)
【关键词】建筑;节能减排;有效措施
1 建筑节能减排概述
伴随着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压力与挑战,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建筑及其运行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对于占世界人口最多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我国而言,绿色建筑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更是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7%以上,而且还在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建设部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城乡建设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例将从现在的27.6%快速上升到33%以上。我国新建建筑已经基本实现按节能标准设计,比例高达95.7%,而施工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仅为53.8%。在不少城市,为了美观和气派,主要街区的写字楼都是玻璃幕墙,还兴建了不少大型的穹顶建筑作为公共设施。夏季紫外线照射强烈,造成光污染,冬天不挡寒,一年四季不得不开放大功率的空调来调节气温,冬天要先于其他建筑保暖,夏天要先于其他建筑供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玻璃幕墙(非节能玻璃)面积已超过900多万平方米,而且呈持续发展趋势。玻璃幕墙在带来所谓美观的同时,也带来了能耗的成倍增长。国家统计局的初步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比2006年增长7.8%。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6.5亿吨标准煤,增幅略有回落,比2006年增幅下降了1.5个百分点。但同时,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仍然庞大,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2 建筑节能减排的途径
2.1 建筑物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不容忽视,大力推进建筑物节能已经是迫在眉睫。在建筑节能方面我们应该通过制定和实施适宜的政策,可大幅减少建筑物的碳排放。例如,南非目前排放的温室气体中有23%来自建筑领域,对于新建筑物的投资在2008至2050年间还将以每年2%的速度增加,如果不加控制,在此期间的碳排放将增加2倍。相反,如果加强政策监管,改进建筑物设计,利用节能技术,有望将商用和住宅新建筑的能效分别提高40%以上。
2.2 建筑节能要考虑采用新技术:建筑物隔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建筑物隔热主要是采取科学的建造方法,设计合理的建筑结构,并开发和推广一些新型的隔热材料。比如,可采用防红外线透射的隔热玻璃做窗户,因为热辐射主要就是红外线辐射,隔热玻璃在夏天可以让阳光中的热量尽量少通过窗户进入建筑物,在冬天可以让屋子中的热量尽量少通过窗户散发到室外,这样可以让建筑物冬暖夏凉,减少空调的耗电量。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主要就是在建筑物表面贴上太阳能电池板,让建筑物的能源能做到自给自足,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消耗,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对于一些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筑物上还可以安装风力发电机。尽管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需要各国政府、机构和企业在近期投入更多的资金,但是,从长远的利益来看,由此减少的能耗和碳排放能够抵销投入的成本。例如,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计划投入2000万美元进行节能改进,以便到2013年时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38%,这一举措每年可节约440万美元。
2.3 绿色节能。绿色节能目前有两个主要的方法:一是把建筑物表面变成浅色,也称为“白色屋顶”计划;白色屋顶计划因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的提议而闻名于世。深色屋顶对阳光的吸热量达到90%,而浅色屋顶可将阳光反射率提高至60%以上。如果一栋房屋使用浅色屋顶,那么每年足以抵销10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假设世界100个最大城市能广泛使用浅色调屋顶和路面,效果等同于减少44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这一数量比目前所有国家整整一年的排放量(280亿吨)还要大;二是在建筑物表面种植植物,也称为“绿色屋顶”计划。虽然两个计划的名称中出现的都是屋顶,但是针对的是屋顶和墙面。绿色屋顶计划并非简单地在墙面和屋顶上种花种草,而是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要利用新技术建造一个真正的生态系统,发挥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热岛效应、储存雨水、净化空气、节约能源等一系列功能。工程采用的绿色屋顶比普通屋顶花园复杂得多,需要考虑建筑本身支撑能力、水储存、灌溉等因素。建筑的节能将对我们的温室气体排放起到很大的节制着用,这对改善当今不断上升的全球气温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做好建筑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推进建筑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
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建筑及其运行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效应,对全球资源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减少建筑能耗和污染排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繁重任务,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制约的严峻挑战。建筑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现实工作。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确定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推进建筑节能减排是完成这个目标和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完善建筑节能减排的法律和政策。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并抓紧制定《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配套法规,把建筑节能减排的制度保障工作作为首要任务认真抓好。同时,要与各有关部门配合,加强建筑节能减排重大政策的研究制定,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健全激励建筑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抑制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3.2 完善建筑节能减排的技术标准。加快工程建设节能减排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不断扩大标准的覆盖范围。直接涉及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建筑技术进步的内容,将作为强制性条文。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标准的技术保障和引导约束作用。
3.3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与有关部门一起,组织推动重大技术研究攻关,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水体污染与治理、北方地区供热改造等节能减排重点示范项目和重大专项。在加强成熟、适用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本土化的建筑节能环保传统技术和工艺。
3.4 加强执法监督。要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排的法律制度和技术规范,建立建筑节能监管服务体系,实施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公示等制度,落实建筑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肃查处违法行为。
结束语:
总之,推进建筑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政府的战略决策,也是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要广泛宣传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宣传政府的政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建筑节能环保意识。要充分调动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促进建筑节能减排各项措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节能减排――永恒的发展主题[J].机电信息第220期
[2]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09年节能减排与生态环保6大任务[J].清华数据库期刊.2009,(04)
每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都备受瞩目,其原因就在于不仅能够直观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在上一年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同时也能了解政府对于新一年工作的战略部署。回到股市,透过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又能发现哪些投资机会呢?
GDP目标定为7.5%
首先,政府定下了7.5%的GDP增长目标,这是2012年以来连续三年将GDP增长预期目标定为这一数值。表示,“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把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由于2012年GDP实际增长7.7%,超过了年初确定的7.5%的预期目标,所以7.5%的这一预期目标有利于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早在本刊2013年底举行的年度投资报告会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中信证券宏观分析师吴玉立就提醒投资者关注2014年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他表示,“如果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即表明政府可以大胆地去做防风险的措施。那么经济将会呈现一路下滑的态势,这将导致整个市场投资机会比较平淡,甚至没有;但是如果政府将目标定为7.5%,则表明整个经济运行格局会是一个继续大分化的格局,新兴行业、小行业的增长将会比较乐观。”中信证券在两会后的研报认为,定在GDP增长7.5%的目标,明确增长消除悲观预期,政府将主要通过改革和转型来实现稳增长。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GDP增幅7.5%、CPI控制在3.5%以内,这对股市构成最大利好。
不过,亦有业内人士对此持不同的观点,华泰证券分析师徐彪认为,“未来之路隐约可见:经济下滑跌破目标增速,政府逐渐加码,但是,由于手上筹码有限,经济虽然下滑态势趋缓,但依然朝着7%滑动,最后被迫启用房地产这个核武器。A股市场将面临1到2个季度的下行,直至重磅对冲措施出炉。”
报告涵盖多个领域投资机会
上述是业内人士对股市整体的一个判断。具体到A股市场的投资机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国防科技和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并强化日常战备和边防海防空防管控。2014年国防预算支出将增12.2%,从2013年的7201.68亿元上升至8082.3亿元,国防预算已经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并呈上升趋势,体现了国家对国防军事建设的进一步重视。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继续看好军工板块的长期投资机会,特别是海空装备建设及军民融合方向。主要涉及个股包括:航天动力、航天科技、航天信息、广船国际、航天长峰、中国嘉陵、航天电子等。
第二:报告提到要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因此,国企改革仍会是2014年的重头戏。因此,可关注广州、上海等地方国企改革相关机会。主要涉及的个股包括:上海石化、佛塑科技、粤水电、省广股份、星湖科技、交运股份、友谊股份等。
第三:报告指出,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看好环保股在2014年的投资机会,细分行业值得关注,包括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和清洁能源。涉及到的个股包括中电远达、龙净环保、燃控科技、永清环保、三聚环保、威孚高科、三维丝等。
第四:报告指出,要促销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这将利好通信设备、网络服务等上市公司。同时,报告还提出,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涉及到的公司包括共达电声、航天信息、洲明科技、同方国芯、中青宝、顺网科技、国民技术、中兴通讯、烽火通信、富春通讯、日海通讯等。
“两会”在早春的北京如期召开,其间透露出中国重大内政、外交的发展方向,亮点纷呈,为冬去春来的中国大地描绘出春天的色彩。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无疑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具有经济学背景的总理把经济理论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以减少体制上的障碍,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为方向,制定了具体、量化的改革目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改革的强音。
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报告要求约束政府行为,节约行政开支,削减审批权限,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报告要求政府在医疗、社保、养老、教育等民生方面加大财政支撑。这一收一放体现了政府为民的决心,革除自身的权利,也给企业和个人留出更大的市场空间。而民生中还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报告提出“要释放十几亿人的消费潜力”,未来中国人在旅游、养老、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将被激发出来。
在经济改革方面,报告提出在保就业和防通胀的前提下,经济增长维持中高速度,在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进行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的调整,由投资、出口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要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减少经济增长的消极后果。
由于雾霾的加重,总理在报告中重申,中央政府的首要工作是专注环保。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远还没有结束,仍然要比较多地烧煤,所以减排治污的道路依然漫长。由此,“两会”上关于环保的新闻会引人注目,专家预计中国治霾还需要十多年时间,呼吁对资源类产品的消耗和污染排放,用市场手段调节,政府起监督作用。
国际社会普遍关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如何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两会”期间的新闻会上,外长阐述了中国外交的新理念。
他指出,处理大国关系的新思维在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就是要打破大国之间往往冲突、对抗的历史宿命,走出一条合作共赢、惠及各方的当代新路。它体现了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就是为了进一步展示中国对邻国的诚意和善意,愿意同周边国家一道打造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周边睦邻政策的新发展,也展现了中国开放和包容的胸襟。
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就是要在同发展中国家打交道的时候,坚持道义为先,更好地重视和照顾他们的需求。这传承了中国对外交往的优秀品格,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成为中国外交一面重要的旗帜。
这些新的理念和举措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中国不仅自己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希望其他国家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的,也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紧密相连,休戚相关。
【关键词】低碳经济;现状;节能减排;对策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由英国政府2003年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1]。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指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
二、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分析
(一)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在过去的十一五期间,秦皇岛地区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在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我市的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消减16%和12.7%。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在国际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连续四年位居河北首位,全市城市覆盖率达41.9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9.9平方米,空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递增,二级以上天数在351天以上。在省内率先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县区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1]。据了解,秦皇岛市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30%,浅层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面积达50万平方米,海水源热泵技术应用也正在稳步推进。目前,秦皇岛市严格执行民用住宅节能65%和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积极推进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要求全市新建、改建的低层、多层和中高层住宅建筑,必须进行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和施工,建筑节能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共组织实施国家级节能示范工程4项,省级示范工程3项,市级示范工程20项,总建筑面积达到280万平方米。据统计,通过推广多项建筑节能技术建设“绿色建筑”,该市每年可节约标煤9295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71吨,减少氢化物排放65.95吨,减少粉尘排放139.4吨。
(二)新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分析
目前,秦皇岛市新能源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秦皇岛市政府近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意见》、《秦皇岛市建筑节能2015年规划》、《秦皇岛市浅层地源热泵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多个文件,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还没有形成规模,投入运营的大型的能源生产项目并不多见,现仅有从事沼气发电、生物质柴油、生物质供热、太阳能利用等清洁能源生产的中小企业若干。能源生产的现状局限了能源消费,秦皇岛市的能源消费现状目前仍以传统能源消费为主。
三、秦皇岛发展低碳经济面临挑战
(一)能源结构短期难以改变
秦皇岛市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对煤炭消费依赖严重。从整体上看,煤炭依然在秦皇岛能源消费存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因此,对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依赖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将成为秦皇岛市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重大挑战。
(二)能源利用率低,新型能源发展不足
虽然秦皇岛市新型能源得到一定发展,但是风能、光能、核能以及生物能源等低碳能源尚未形成规模,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化、产业化和商品化程度不高,并且利用方式呈现粗放式发展。光伏发电刚刚起步,核电、海上风电等开发尚属空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产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目前仍没有建立新能源发展基金。而风能利用没有大型的实例,潮汐发电尚无研究,新能源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因此新型能源开发利用不足,其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分析
秦皇岛地区要想真正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实现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全面地向低碳转型。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和构建低碳社会,实现资源、技术、资金等要素的重新整合,为实现秦皇岛地区未来可持续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
秦皇岛市应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经济向低碳转型。降低高能耗的原材料产业和制造业比重,强化节能减排及碳排放统计监测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健全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和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严禁新上“两高一低”项目。用高新技术改造炼铁、水泥、玻璃、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加快低排放的金融、服务、信息等产业迅速发展,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二)优化能源结构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增加非石化能源比重。加快推行能源管理,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首先要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其次要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利用。再次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推广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和潮汐能的开发利用,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三)健全财政投入政策
在财政预算安排中要为秦皇岛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形成稳定的多元化资金投入。继续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要加大对我市重点节能工程、污水管网、污染减排监管体系等节能环保工程建设的支持,推进大型公共建筑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通过财政补贴的手段,补偿生产企业对环境治理的费用鼓励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对清洁生产、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废物综合利用等项目进行贷款贴息,利用财政补贴的形式在公交、出租车等领域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等。
(四)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搞好低碳教育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每个公民的共同参与。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通过公益广告宣传低碳生活的基本知识。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鼓励和帮助人们将低碳生活方式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同时,要从基础教育,重点是小学、初中开始培养孩子在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一度电,少用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低碳生活方式。从小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使低碳生活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先行区创建活动,推动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群众性创建工作。
参考文献
[1]DTI.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UK.2003.
[2]李慧凤.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0(5):40-42.
一、发展低炭生态经济城市离不开国家政策体制的保障和支撑
1、树立绿色低炭发展理念,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2012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开展低炭排放和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关键是节约能源,提高能耗,减少污染。要抓紧制定出台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工作方案,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突出抓好工业、能源、交通、建筑、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和千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用能管理,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树立绿色低炭发展理念,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2、创建城市发展模式,推进城市和谐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提高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强能源通道建设,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开展节能认证和能效标识监督检查,鼓励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监管危险化学品,加强环境保护,着力解决重金属、饮用水源、大气、土壤、海洋污染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减少农业面临的污染问题。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治理,严格保护江河源、湿地、湖泊等生态功能区。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建设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进程。我们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发展低炭生态经济城市更要注重实践操作
低炭生态城市发展需要理念的更新,也需要技术的支持。工业文明形式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辉煌的文明形式,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为人类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但是,工业文明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等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着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得人类开始重新考虑工业文明。因此,有学者指出:“自然界中,人类无论怎样推进自己的文明,都无法摆脱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的约束。自然环境的衰落,也必将是人类文明的衰落”。而工业文明是当前城市建设陷入高污染、高能耗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工业文明的框架下,城市是掠夺性的,城市的发展与地球空间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走向生态文明是当下世界的大势所趋。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来看:清洁生产、高效的交通运营方式和先进的生产、绿色建筑、科学的规划手段、规划技术和管理手段的运用等等,所有这些是实现低炭生态经济城市发展的模式选择,在实践中具有十分良好的效果。我国对于低炭生态经济城市研究、开发和改进低炭生态经济城市发展的技术手段,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积极开展推广运用低炭技术,为城市化进程中低炭生态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而实现这些就要我们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一是要大力进行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研究。二是要不断进行清洁能源的利用与引导,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区域性部分自给的新型可再生能源利用。采用高效、安全的能源利用模式。三是要采用科学技术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再生水利用、海水利用、雨水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等一批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梯级利用形式。运用绿色科技,解决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供给两项核心问题。四是要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我国城市交通耗能之所以长期居高不下,而且从最近些年的发展情况看还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不仅会消耗能源,而且还会的环境污染。因此要实践中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促进未来城市的可持续交通系统的构建和运营维护,要采取相应的技术经济政策。五是要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维护和建设。促进低炭生态经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来自然生态效益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文化效益。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农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生态理念的进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注重保护原生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作者:赵洪利 单位:吉林省镇赉县委党校
关键词:财政政策;四万亿;效应分析;次贷危机
一、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国财政政策的新变化
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有了新变化。2007年年中开始,美国国内空房率不断攀升,随后即爆发了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为应对危机,美联储从2007年9月18日开始连续降息,从5.25%降至2008年10月31日的1%,降至50年来最低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持续蔓延,逐渐波及到美国实体经济,致使美国经济下行,开始衰退。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也开始回落;全球经济形势正处于由上升期转入下行期的关键调整阶段,国际经济形势整体不容乐观。
各种不利因素是催生中国此次政策组合出台的直接原因,这一政策的出台也标志着中国”双稳健”政策搭配的2009年3月30日落幕。可以说本次政策组合是在国际国内新的经济形势下中国前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动态延续,但相较之前所实施政策组合,本次的政策战略眼光更长远,迈出了中国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向内需推动型增长模式转变的关键一步。从目前的情况分析,本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整达到保增长的目标并不难,然而,是否可以从根本上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尚难定论。
二、次贷危机背景下财政特点及效果预期
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国财政政策新特点及效果预期此次的积极财政政策着力点与十年前基本一致,尽管有些政策属于“新瓶装老酒”,但力度要大很多,而且出现了几点明显的不同:首先突出强调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对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关注程度更高;明确强调了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在于“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最后强调节能减排,促进环保和资源合理利用。
这体现出政府对导致内需长期不足的深层次矛盾把握更加准确,通过采取提高广大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政策,同时辅之以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各项社会事业的完善以及环境的改善。
三、在落实财政政策政策中需注意的问题
1.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的起初效应是这次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是上次财政政策中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本轮的国债重点使用领域,应该放宽对民营企业的限制,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私营企业能够分享这块蛋糕,一个更强大的中国需要私营企业的经济活力,一个更具有创新和进取精神的民营企业的能极大增强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应而本轮的财政支出应该更多的考虑到提高民企的总体实力。
2.产能过剩
本次的积极财政政策应当警惕这一现象,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产业有可能借助四万亿的振兴计划死灰复燃,在国家发改委去年年底公布的数据中,”十一五”前两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5.38%,仅完成规划目标的26.9%;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完成规划目标的32%和22%。中国原本计划到2010年时,单位 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将相当艰巨。显然,在未来三年内,地方与中央将在保增长与节能减排上进行新一轮的较量。
国家应该从根源上作好项目审批,从宏观和长远角度出发,杜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避免再次以资源环境作为代价来换取GDP的提高。
3.投资体制
投资体制改革虽然已经有了一定成效,很多审批项目改为审核和备案制,但是大的格局仍未明显改变。各地方政府”跑部钱进”的思维模式没有转变,发改委门庭若市的场景依旧。这种投资体制若不彻底转变,势必会影响财政资金的统一安排和建设项目的统筹规划,很容易造成资源分布不均、项目重复建设、资金大量浪费。要做到尽可能减少本次以及未来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寻租和浪费现象,投资体制仍需完善。
4.地方政府
涉及地方政府的主要有两点需要格外重视:一方面,出于对GDP的追捧、对政绩的热衷,地方政府长久以来都对基础设施和能源等重化工项目格外青睐,而对于民生方面的投资则十分有限。这种政绩观往往催生了扶摇直上的数字GDP,而普通民众的生活改善程度却十分有限,长此以往中国经济可能永远无法摆脱对投资和资源的过度依赖,不久的将来必然会穷途末路;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尤甚。以2007年财政部安排的35亿用于中西部地区廉租房的补贴为例,这笔补贴无法按时落实就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相关配套工作和资金无法到位造成的。因此,尽管本次积极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突出强调了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扭转地方政府的政绩观、消除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因素带来的制约,进而确保政策的落实效果,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蔡海东:《南方周末》,2009年3月5日
[2]:《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3月17日
一、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和一季度预测
1、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7.9亿元,同比增长10.8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460亿元,增长20%;利税50亿元,增长20%。多数重点产品产量增长。重点调度的55种重点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38种,占69%。其中,载货汽车增长41%、改装车增长67.6%、数控机床增长96.4%、光通信设备增长76.6%。重点企业支撑作用增强。1-2月,重点调度的55家重点企业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的有47家,占85.5%,增长超过30%的有23家,占41.8%。其中重汽集团增长40%以上、庚辰钢铁增长55.6%、明水大化集团甲醇增长2.9倍55户重点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6.3%、65%和66%。
2、工业技改投入平稳增长。1-2月份,完成工业投资20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4亿元,增长11.7%。亿元以上大项目中,储备项目10个,20****年结转续建项目44个,一季度新开工项目6个。今年上半年投产项目约8个,下半年投产项目约32个,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706.2亿元。
3、机电产品进出口势头良好。1月份,全市完成机电产品出口1.8亿美元,增长59.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58.4%,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出口过百万美元的企业达到14家,重汽集团、枚德铸造、山东电建、轻骑集团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9.5%。
4、煤电保障协调。到2月底,重点用煤企业煤炭库存58万吨。全市发电量19.6亿千瓦时,增长5.7%。工业用电22.28亿千瓦时,增长20.23%,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3.7%。
预计一季度,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45亿元,增长11%,上半年可提高到1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805亿元、88.5亿元和48.8亿元,均增长20%左右;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36亿元,增长10%。
二、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
1、工业生产增速回落。1-2月,济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2%,比上年末回落7.5个百分点,为全省最低。主要原因:一是以传统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资源依赖度高,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重,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大。济钢集团由于20****年底淘汰落后炼钢能力120万吨、炼铁能力83万吨,今年前2个月钢和钢材产量同比分别下降2.5%和6.7%,影响全市工业增速5-6个百分点;济锅集团和齐鲁电机受电力装备淘汰小机组、控制燃煤机组影响,电站锅炉和汽轮发电机产量同比分别下降29.6%和10%,影响全市工业增速1-2个百分点。3户合计影响全市工业生产增速约8个百分点。二是市县工业发展不平衡,县域工业发展薄弱。除章丘外,其余县区工业发展薄弱。三是近年来济南市工业增长基本依靠存量增长带动,新项目、大项目少,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的增长点还没有形成较强带动作用,发展后劲不足。
2、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增幅呈回落态势。1月份,济南市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5%,原材料、燃力、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2.1%,涨幅差4.6个百分点。济钢集团测算,进口矿石涨价减利和钢材价格增利相抵后月减利3000万元;明水大化因煤炭价格上涨减利1852万元;山水由于煤炭涨价导致水泥吨成本上升15-30元,而节后水泥每吨涨价10元,水泥利润率明显下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受钢材价格不断攀升影响较大,重汽由于钢材、橡胶等石油制品价格上涨,导致单车成本增加近7000元,占单车总成本的3%,而目前单车销价没有上涨的情况下,产品销售利润率仅为5.5%,导致单车利润率下降一半还多。二机床集团按2006年产量预计原材料成本增加1.4亿元。
目前看,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是影响经济稳定运行最重要的因素。今年1月,CPI达到7.1%的同时,PPI由去年11月以前的2.5%-3.5%猛升至6.1%水平,几乎是20****年同期PPI增长的2-3倍。2月份,PPI进一步升至6.6%,虽然低于CPI的8.7%水平,但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特别是美元不断贬值、全球大宗产品,包括石油、钢铁、铜、矿石、粮食等价格不断大幅攀升和国内煤、电、油等能源价格调整压力增加的情况下,PPI持续走高的可能性很大,会在一段时间后传导到最终消费价格上。因此,由国内外各类要素成本上升拉动总供给而带来的价格水平上升,可能会“接力”总需求推动的通胀水平下降而成为主导通胀上升的新的驱动力,出现所谓“高通胀低增长”经济形态,将对组织经贸运行带来更严峻的挑战。
3、资金紧张问题更加突出。存款准备金率由20****年初的9%调整到目前的14.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相当于从市场上收紧资金18700亿元。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1-2月,全国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少增1704亿元,春节过后央行五周内资金净回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0300亿元,为史所罕见。从这种情况看,今年企业贷款难度加大、流动资金紧张的矛盾难以有效缓解。据济南市调度,全市流动资金缺口在40-50亿元左右。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从济南市情况看,围绕落实省委24、25号文件精神,济南市拟定了贯彻落实意见,正在进一步讨论修改。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召开了全市工业发展表彰大会,拿出1200万元奖励为工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园区和企业家,全市积极发展工业的氛围浓厚。20****年六大主导产业仍将保持较快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全运会召开带来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善进一步巩固了经济发展基础条件。20****年济南市主要发展目标安排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技改投资285亿元,增长11.7%;机电产品出口22.8亿美元,增长23%,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50%;万元GDP能耗比20****年降低4.6%以上。主要措施是:
1、切实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强化工业经济运行预测预警机制和工作体系建设。实施要素保障工程,探索应急协调和保障新机制。加强对煤炭、原油、钢铁、运输等重要生产要素和重点产品市场供求、价格监测和预测分析,协调处理好经济运行中的突发事件和问题。建立弱小企业服务平台,加大帮助、指导工作力度,努力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浪潮、齐鲁软件园、中创、力诺等重点企业为依托,突出抓好8英寸和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华光半导体照明、力诺太阳能光伏等重大项目,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四大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电子信息和太阳能两大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支持交通装备、机械装备、电力装备等优势产业发展,在重汽产业园、青年汽车、吉利汽车等重点项目取得实质进展。三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冶金钢铁、石油化工、建筑材料等传统重化产业升级换代,推进轻纺产业走品牌化、特色化、精细化道路。
3、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着力在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研发装备水平、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下功夫,多形式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快重大共性、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形成现实生产力。实施自主品牌战略。整合品牌资源,扩大品牌效应,做到以品牌促发展。
4、加快园区建设步伐,提高工业经济集聚度。加强投资平台建设,拓宽园区建设资金渠道,重点支持发展空间大、势头好的园区。建立有效的招商引资机制,培育特色产业。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科学规划和管理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