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6 15:03: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电设备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风电行业 信息监测 系统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风力发电已超越核电成为第三大电源。随着我国新能源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国家将海上风电、50兆瓦以上陆上风电等项目的审批权限下放至地方政府[1],并着力加强行业监管,为促进风电行业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2013年5月,国家能源局了《关于加强风电产业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的通知》(国能新能[2013]201号)(以下简称《201号文》),要求地方能源主管部门加强风电产业发展动态、开发建设、并网运行和设备质量等风电开发、产业发展重要信息的监测和评价工作,全面准确掌握各地风电开发建设和并网运行等情况。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16089兆瓦,与2012年相比增加3130兆瓦,2013年全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为91413兆瓦[2],是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我国风电仍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后劲,市场预期良好,但风电行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产品研发能力不足、风电机组性能不够稳定、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能力跟不上、行业标准体系和检测认证体系不完善等,从风电设备制造到风电开发项目运行的监测和评价体系亟需建立[3]。
1 监测与评价体系的目的和原则
1.1 目的:一是了解风电项目的开发运行现状,考察项目单位的运营管理能力,为风电设备可靠性检验提供基础数据;二是为项目政策制定完善提供依据;三是在风机过保的情况下,监测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四是了解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水平,为产业指导工作提供支撑,为相关企业指明发展转型方向。
1.2 原则:一是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典型风场、重点设备制造企业入手,逐步扩大监测范围;二是坚持“统一口径、对接标准”的原则,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和中国风能协会分别负责国内风电开发运行情况、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的监测与评价,为了方便日后风电监测数据的上报,应与上述两个单位监测评价体系衔接。
2 监测对象、内容及路径
2.1 监测对象:列入年度开发计划的风电应用开发项目和已经建成的风电场、主要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对于风电应用开发项目,监测工作在项目单位取得开展风电场前期工作的复函后开始;对于风机制造企业,监测工作在企业取得采购订单后开始。
2.2 监测内容(分四类):
第一类:针对风电开发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测风及风资源评价、可研及专题论证工作的完成情况,获得前期工作批复的时间节点,项目单位组建等)、资金到位、施工建设(安全、质量、进度等)、竣工验收、造价控制、科研专利成果,产业提升(设计、施工、设备采购),人才队伍培养。
第二类:针对建成的风电场:日常运行情况(发电量、可利用率、设备故障及安全事故等)、财务数据、其他效益(建成后产生的科研专利成果、产业提升、人才培养)
第三类:针对风电机组制造企业:企业基本信息(资本、人员状况)、主要产品信息(生产能力、认证情况、产能等)、产品研况(研发平台、技术来源、出货计划等)、市场占有情况。
第四类:针对项目转让:交易主体及股权变更情况、交易标的及资产负债情况、协议生效条件及时间。
2.3 监测路径(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类):
近期:主要依赖风电项目开发商、风电场管理单位与风机制造企业的定期纸质报送。
中期:建设网上报送平台,实现无纸化报送。部分内容实现准即时报送,如开发商在项目前期推进的过程中每获得一项批复,需在3日内登录报送平台确认相关内容并上传附件,帮助主管部门及时掌握项目开发进度信息;风电场管理单位在重大事故发生后3日内填报事故相关信息,平台内其他风电场能够及时获得预警,开展自查。
远期:筹建实时监控平台,实现对风电场运行的实时监控,在此基础上实现提升效率和预防事故两大目标。
3 评价体系
3.1 评价对象
评价工作主要针对风电场,根据所处阶段不同,分为建设期评价和运行期评价两类。建设期评价:项目竣工验收通过后一年内开展,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仅开展一次;运行期评价:定期(每年)开展一次,项目投产运行一年以上即进入评价序列,直至项目生命周期完结。
3.2 评价方法
风电行业评价工作拟采用专家打分法,即由专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打分评价,打分指标参照风电项目建设期评价指标(详见表1),运行期评价指标(详见表2),共用指标(详见表3),最终结果为百分制得分。
表1 风电项目建设期评价指标一栏表
模块一:项目建设期评价指标(20分)
表2 项目运行期指标一览表
模块二:项目运行期指标(60分)
表3 风电场公用指标一览表
模块三:共用指标(20分)
当期评价结果能满足风电场之间横向对比的需要,历史累计得分能更加直观地反映单个风电场的管理水平。与如表4所示,由于试点期参评的风电场是目前已建成的风电场,之前未开展过建设期评价,对其评价要综合运用三个模块,全面考察相关单位的开发运营能力。对于已建成风电场的评价,考虑到其运行时间较长,建设期评价的得分占比较小(20%),主要考察项目单位的运营管理能力。对于已多次开展运行期评价的风电场,为了将项目单位长期管理水平直观地反映在得分中,多次评价将给出累计值,通过取多年平均值的方式减小偶发因素带来的影响。累计得分始终靠前意味着该风电场一直保持较高的管理水平,初次评价得分较低的风电场也可以通过之后年份改进管理水平来提高累计得分的排名。
表4 分值组成与计算方式
所有分期建成后统一投产运营的项目,按未分期的项目处理。各个分期建成后分别投产运营的项目,在二期建成前,一期按未分期的项目处理;二期取得开展风电场前期工作的复函后,按一个新项目列入监测序列,并完成建设期评价,之后一期二期按一个项目处理,其建设期得分取两期的平均值。之后各期以此类推。
4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针对风电开发/运行企业制定,对相关企业的工作合规性、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评价指标分为风电项目建设期评价指标选取(详见表5)和风电项目运行期评价指标选取(详见表6)。
表5 风电项目建设期评价指标选取
表6 风电项目运行期评价指标
5 结论
本文提出了风电行业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总体设计框架,并提出风电行业信息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工作方案。通过风电行业监测信息的收集和后续评价的开展,可为国家制订风电年度开发计划提供数据支撑;评价结果可作为风电开发/运行企业未来参与风电新开发项目申报的重要参考;根据监测及评价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风电设备的可靠性,可建立风电关键设备推荐目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3〕19号);
[2] 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4,China Wind Power Review and Outlook],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
[3] 《全国风电设备运行质量状况调查报告》(2013),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
[4]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国家能源局;
对于全世界人都在谈论的电动汽车来说,只有使用从可再生能源中制造的电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才能在CO2总排放量的斗争中获得胜利。之前德国希望通过电力传送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当荷兰的电力储备充裕而巴伐利亚缺电时,电力可以传送过来,可惜德国电网的设计电压偏低使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复杂了。
现在,德国联邦政府在启用新能源方面终于醒悟了:到2014年德国将投入34亿欧元推进现有的能源供应一体化,重点是生物能源和储存技术。只有通过混合使用替代性能源才能一方面达到保护气候目标,另一方面又能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风力发电的潜力很大。据弗劳恩霍费尔风能和电力系统技术研究所(IWES)的一份调查报告,德国的风力实际约可生产390万亿度(TWh)电。抽水蓄能水力发电装置只适于作为电力短时间储存器,储气罐的容量也很有限。
奥迪公司同太阳能和氢研究中心、IWES以及埃姆斯电力公司(EWE)合作推动所谓的生态燃气(e-gas)项目。他们在埃姆斯地区建设了一个新装置,首次大规模地将风电变成甲烷,也就是人工制造天然气。这是一个很大的生化链,中间产品氢可推动燃料电池汽车。
另一个巨大的魅力在于:甲烷化的过程是在CO2的协助下进行,因此CO2就不会被放到大气中,而是被消耗掉了。而由再生电力制造的甲烷又可利用现有的天然气管网运输和储存,整个系统的效率之高可想而知。
“燃气网的储存能力足以向全德国供应2个月的电力,而不需要补充任何燃气”,奥迪项目负责人赖纳・曼戈尔特说。生态燃气方案提供3种能源载体,从而为不同的动力方案提供服务:电动车、燃料电池车和天然气汽车。德国能源公司主推天然气汽车的方案,这种燃料特别是同生物甲烷配合使用可对保护气候做出重要的贡献,据德国能源公司的计算,为了达到2020年的气候保护目标,大约需要140万辆天然气汽车。
虽然天然气汽车从1995年开始就在市场上销售,可直到现在其包含轻型商用车的数量也只有9万多辆,与汽车保有总量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天然气汽车并没有真正被长时间使用汽车的用户所拥有”,德国能源公司负责替代性燃料的迪克・彼得斯说,压缩天然气汽车现在在德国政府机关和大公司的车队中只占无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在瑞典情况则完全不同,仅大众汽车一家2010年就在那里售出了4700辆帕萨特天然气款,原因在于大量公务和运营车辆选择新能源车,这与政府的支撑肯定是分不开的,在瑞典使用的第一批3000辆E85汽油车就全部由政府机关使用。
“生物燃料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我们必须利用一切潜力”,戴姆勒集团环境保护部负责人乌多・哈尔特曼也这样认为。生物燃料能对CO2排放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去年在德国销售了380万吨生物燃料,相当于少排放了800多万吨CO2。德国的生物燃料主要是矿物柴油和汽油,其数量约占总燃料销售量的5.8%,甚至还低于2010年生物燃料定额法要求的6.25%。
从长期看E10(即生物乙醇占10%的超级汽油)将成为人们使用最多的汽油品种,Aral公司已开始在德国北部建立了1200个加油站供应超级E10。生物燃料定额法规定2015年实现较大的变化:要求有具体的削减温室气体的比例,从2015年起降低3%,从2017年起降低4.5%,从2020年起降低7%,降低7%的温室气体相当于生物燃料要占10%~12%。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加快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生产。第二代生物燃料包括氢化植物油(HVO)和生物柴油(Biomass to liguid),具有出色的产品性能,几乎没有CO2排放。“汽车制造商们很关心这些产品何时能投放市场”,戴姆勒专家哈尔特曼说,他希望矿物油公司能在这方面表现出更大的责任心,更积极地投入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开发。
美国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2011年的报告《全球清洁能源:价值2.3万亿美元的机遇》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将保持其作为清洁能源项目投资首要目标市场地位。随着中国采取更为强硬的清洁能源政策,到2020年中国吸引的投资将达到6200亿美元,远远超出20国集团的绝大部分国家。中国迅速崛起的清洁能源行业,促使可再生能源投资的重心在未来十年从西方转向东方。
2013年3月6日该基金会的最新调查报告《美国占据有利地位:2011年美中清洁能源贸易关系》称:美国目前仍然是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领导者,全世界都在购买美国的技术和产品,美国在风能、太阳能以及智能化能源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终于有了回报。从中长期看,美国在清洁能源领域仍比中国更有竞争优势,美国具有长期主导清洁能源行业的经济潜力。
2011年中美两国吸引了世界39%的清洁能源投资,两国清洁能源投资分列世界一、二位。同时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也分列世界一、二位。但从清洁能源贸易状况看,美国对华顺差高达16.3亿美元。中国在风能投资和部署方面以及风能太阳能产品制造方面领先于其他国家,因此也招致了一些国家的打压,相关出口产品频频遭遇“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甚至制裁,给国内相关产业带来了沉重打击。
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在全球清洁能源产业的大链条中,中国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在全新的产业布局中,我们是否仍在延续“中国制造”的老路?未来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又在哪儿?
中国的优势和劣势
低碳和清洁能源产业目前已经成为中国与发达国家竞争的主要阵地。一方面,它是带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另一方面,中国也将发展新兴产业定位于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地位。
中国在风电、太阳能的应用和产品制造方面存在较大优势。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占到了全球的50%以上,在全球前十位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中,中国大陆的企业共占五家。美国一家咨询公司的调查指出,太阳能产品在中美两国清洁能源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最大,2011年美国约有1/5的清洁能源产业消失,主要原因是无法与中国“廉价”太阳能产品竞争。
中国在清洁能源产业方面的优势,其实也是整个中国企业从事制造业的独特优势——人工成本低、融资成本低、环保门槛低,再加上宽松的产业环境和政府大力推动,造成了我国光伏企业的飞速发展。可以说,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依然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虽然发展迅速,却无法掩饰其背后日益显现的劣势。
技术创新严重滞后。根据有关报告,清洁能源专利授权总量上,美国占49%,日本占27%。韩国近年来发展迅速,接连超越加拿大和德国,2010年申请量排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近两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上升很快,但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说明,尽管中国企业是该领域领先的设备制造者和生产者,但并不是大量技术的拥有者,或者严重依赖技术转移进行生产,或者是以制造业为主。
核心技术空心化现象严重。以多晶硅为例,目前占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比重80%以上的晶体硅产品,其主要原材料90%以上产自国外;同时,我国多晶硅提炼技术长期面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多晶硅的提纯和精炼技术基本掌握在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厂商手中。我国最大的技术软肋,就在于生产多晶硅的高耗能和尾气回收利用技术。
产品过度依赖于国际市场。我国光伏产业产量的95%左右是靠国外需求拉动的。目前我国光伏电池总产量和光伏组件产量均高居世界第一位,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则远远不足,市场开发遥遥落后于产业发展。2011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近358亿美元,其中60%以上输送至欧洲市场;2012年中国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对欧美出口占比约为70%。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下,很多发达国家都取消了行业优惠补贴,美国商务部甚至开始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整个光伏市场呈现供求失衡的局面。再加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光伏产业热情减退,全行业面临资金链条紧张甚至断裂的危险。
综上所述,我国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原材料依赖进口、核心技术设备缺失、产品过度依赖出口的“三头在外”的严峻现实,是典型的不具备自主技术优势的产业。作为全世界一致看好的新兴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应属于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欧美、日本等国家走的都是投资技术研发、强化企业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道路,但在中国,它却成了具有加工贸易性质,规模大、出口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依靠购买核心技术、原材料和关键设备来扩大产能的发展模式亟待调整。
需要做出的调整
首要的是循序渐进,试点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的关键阶段,重化工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建筑、钢铁、汽车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仍会是支柱产业。因此清洁能源发展,第一不能超越物理界限;第二要通过一定的措施实现曲线迁移,不能操之过急。可以借鉴经济改革的“双轨制”经验,一方面加快对传统能源应用的技术升级;另一方面发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扶持一些技术、资本和制度条件比较好的城市成为新能源试点或特区。对清洁能源行业进行规范,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类似GE、杜邦、西门子那样跨国、大型的公司,而不是现在这样几百家争抢的局面。
转变针对设备补贴的状况,把补贴更多地用于产业链条上薄弱的研发和终端利用环节,把设备制造留给市场。新能源产业链大致分为研发、设备制造和终端利用三个环节。研发上不去,就造成落后产能;终端利用不足,就形成过剩产能。新能源产品一般具有早期研发投入高、投资周期长、行业规模有限的特点,而且对后续融资频率要求极高,再加上前期管理成本高昂,往往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从国际成功经验看,对新兴产业的培养,政府的关注重点首先是研发领域而不是生产环节。
引导新能源领域的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土企业更多地进行合资合作。大力支持国外新能源企业在中国构建专业的研发中心,鼓励内外资新能源企业共同进行科技研发,从而充分发挥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进一步加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谨防外资恶意并购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龙头企业以及新能源方面的核心科技企业,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更注重保护本国新能源企业的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鼓励国内有实力的新能源企业“走出去”,如通过购并欧美中小型新能源高科技公司来获得需要的技术。
一、当前工农产品供给情况
(一)工业品产能过剩
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化,国际过剩的产业资本与中国廉价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结合,使国内的工业产能出现严重过剩的局面。
以生产资料为例,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约1/4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水泥产能18.7亿吨,市场需求仅为16亿吨。目前在建水泥生产线418条,产能6.2亿吨,另外还有已核准尚未开工的生产线147条,产能2.1亿吨。这些产能全部建成后,水泥产能将达到27亿吨,产能将严重过剩。平板玻璃产能6.5亿重箱,产量5.74亿重箱,约占全球产量的50%,其中浮法玻璃产量为4.79亿重箱,占平板玻璃总量的80%。2009年上半年新投产13条生产线,新增产能4848万重箱,目前各地还有30余条在建和拟建浮法玻璃生产线,平板玻璃产能将超过8亿重箱,产能明显过剩。煤化工产能过剩30%。多品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己明显过剩。此外,风电设备、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也十分突出。
再以消费品为例,据商务部对全国600种主要消费品的市场供求状况调查数据,2008年上半年在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于平衡的有491种,占81.8%;供过于求的消费品有101朴,占16.8%,主要集中在电器、体育娱乐用品、五金工具、鞋帽等领域;供应偏紧的为:猪肉、牛肉、羊肉、大豆、豆油、菜籽油、花生油和鲜奶等8个品种的农产品。
(二)农产品供给不足
2004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口大幅增长,出现了严重的贸易逆差。2004--2008年间,我国的农产品进口从280.3亿美元增长到586.6亿美元,增长了109%。2003年,农产品贸易顺差还有25亿美元,到2004年则出现了严重的逆差,逆差额高达46亿美元。农产品供给不足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04年起,连续五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要求各地抓好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从2005年开始,农业生产虽有所增长,农产品出口增幅明显高于进口增幅,贸易逆差开始减少,2006年逆差仅6.7亿美元,但2007年后,农产品贸易逆差再次迅速扩大,2007年、2008年逆差分别达40.8亿美元和181.6亿美元。
以粮食、食用植物油、棉花、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的进出口为例,2004--2008年间,粮食进口量从2998万吨扩大到4131万吨,5年进口累计16838万吨,出口累计3875万吨,净进口累计12963万吨,进口总量是出口总量的4.3倍。食用植物油进口量从676万吨扩大到817万吨,进口累计3623万吨,出口累计110.4万吨,净进口累计3512.7万吨,进口总量是出口总量的33倍。棉花进口量从191万吨攀升至211万吨,进口累计1269万吨,出口累计6.4万吨,净进口累计1262.6万吨,进口总量是出口总量的198倍。糖料累计进口594万吨,累计出口77万吨,净进口517万吨,进口总量是出口总量的7.7倍。通过分析主要农产品的进出口状况,可以发现我国的农产品供给并不充足,在国际贸易中主要是需求方,还需依靠进口弥补国内消费的缺口。2008年,我农产品贸易总额为991,6亿美元,已成为世界农产品第四大进口国和第五大出口国。
二、工业品过剩与农产品短缺对国民经济的危害
(一)国家利益受损
在当前工业品过剩与农产品短缺的背景下,中国的国家利益受到极大损害。我们知道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依靠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来实现的,为了维持经济高速增长,就必须以低廉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价格为保障,当国内的资源供给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时,只能依靠进口,结果就是高价进口国外的自然资源和长期压低国内人力资源的价格,以确保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
以铁矿石进口为例,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2007年,我国共进口铁矿砂3.8亿吨,价值337.8亿美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7.5%和61,5%。2008年我国进口铁矿砂4.4亿吨,价值605.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9%和79.1%。价值的增长远远高于数量的增加,即使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可以抵消一部分价格的上涨,但也远远无法消除进口价格上升带来的成本增加。另据估算力拓通过不正当手段使中国钢铁企业因铁矿石涨价多付出7000亿元人民币(折合1020亿美元)的沉重代价,相当于澳洲10%的GDP,
以石油进口为例,2007年我国进口原油1.63亿吨,价值797.6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2.4%和20.1%;进口成品油3380万吨,比上年下降7.1%,价值164.3亿美元,增长5.7%。2008年中国进口原油1.7888亿吨,比上年增长9.6%,价值12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进口成品油3885万吨,比上年增长15%,价值3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7%。据IEA粗略估算,石油价格每上升1美元/桶,在目前的进口水平上中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
资源产品进口量的持续上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已经产生了路径依赖,由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尚未充分发挥,所以只有保持较快的投资和出口增速,才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才能缓解国内严重的就业压力。一旦投资和出口增速下滑,经济增速就会下滑,失业也会增加,无奈之下只能通过补贴和压低劳动力的工资来维持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
为了化解原材料进口价格上涨压力,保持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财政部宣布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11月1日起,提高劳动密集型、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3486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从12月1日起,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3770项产品,约占全部出口产品的27.9%。预计涉及出口退税额438亿元。
与此同时,农民工工资却有所下降,
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减少的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数量约540万人,同时,外出就业劳动力下半年的月工资水平仅为1064元,比上半年减少14,2%。与2008年上半年相比,下半年工业行业就业的农村外出劳动力工资月平均减少了209元,减幅达17.O%。而下半年中部地区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的月平均工资减少369元,降低28.7%。
以财政补贴和压低劳动力的工资为代价,中国实现了出口增长,并换回了我们已经不再短缺的外汇,但这些外汇根本不具有保值性,而且时刻面临贬值的风险,尤其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动荡不安的形势下,2.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只是加大了国内货币供给量,增加了驾驭宏观经济运行的难度,除此之外,既没有增加国家利益,也没有增进全民福利,反而通过国际贸易使国家利益流失到国外。
(二)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
国内工业品生产过剩在国内需求不足以消化的条件下,只能依赖国际市场,而国际市场的动荡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
2000―2007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由39.6%提高到63%,贸易顺差由241.1亿美元扩大到2618,3亿美元,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12.5%提高到19.7%,拉动经济增长从1个百分点提高到2.3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国际市场波动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2007年美国的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全球经济衰退引起的外需减少已经造成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停产减员、甚至倒闭的现象。据香港贸发局统计,2007年广东地区倒闭的企业超过万家。2008年,全国约有10万余家中小企业倒闭,广东省在2008年1―9月份内有5万多家企业关闭。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从2007年2月的51.7%下降至2007年12月的21.7%。2008年,全国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回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增幅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比2003―2007年平均增速低4.1个百分点。
2008年上半年,当国内还在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上涨转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而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美国的金融危机却在进一步蔓延,下半年我们却不得不执行保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增加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货币政策也从紧缩走向适度宽松。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受到极大挑战。我们知道在固定汇率条件下,资本自由流动,很难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扭转这种局面,就需要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