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行为与文化论文

心理行为与文化论文

时间:2022-11-25 02:27: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行为与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行为与文化论文

第1篇

2017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提纲格式架构

一、专题研究类

1. 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2. 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3. 定价技巧的应用

4. 浅析直接营销在企业销售中的应用

5. 论公关促销策略

6. 定价策略和降价决策分析

7. 企业绿色营销问题的探析

8. 分销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 高新技术企业营销渠道设计与创新探讨

10. 试论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与优化

11.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

12. 国际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促销与传播

13. 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原因及其对策

14. “定制营销”理念的前瞻及潜力刍议

15. 市场营销观念与商品包装的伦理道德问题

16. 分销网络的有效管理与创新

17. 论渠道价值链增值管理对策

18.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国公司营销策略

19. 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20. 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21. 浅议利用营销中的非价格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2. 市场定位战略的应用

23. 市场渗透策略的应用

24. 销售人员销售目标值确定的依据

25. 谈谈与推销对象的交往技巧

26. 销售工作中的渠道组合策略

27. 产品寿命周期与渠道组合策略

28. 如何合理控制销售费用

29. 关于连锁经营运行模式的思考

30.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营销策略探讨

31. 市场营销渠道的冲突与管理

32. 试论网络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

33. 从汽车销售谈制与集团经营

34. 企业文化在产品销售中的推动作用

35. 服务营销新模型

36. 论“名牌”的特征及产生条件

37. 我国银行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8. “4P”、“4C”、“4S”三位一体的结合与应用

39. 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渠道管理

40. 营销组织设计和再造问题

41. 商品房市场营销策划问题

42. 高新技术产品营销问题探讨

43. CRM在汽车营销企业中的开发与应用

44.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

45. 论生态型企业营销体系的建立与改造

46. 高科技企业的网络营销

47. 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48. 国内连锁经营模式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9. 医疗服务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50. 网络营销时代旅游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1. 网络营销中的广告策略探究

52. 浅析服务企业个性化服务营销策略

53. 家电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策略研究

54. 我国房地产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5. 网络购物中影响消费者信任的因素研究

56. 体验营销在某行业的运用

57.论服务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8.跨文化营销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59.营销渠道变革的新趋势研究

60.高科技产品的营销战略研究

61.整合营销及其应用分析

62.企业危机公关研究

63.谈判中的沟通技巧

64.论营销城市

65.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研究

二、企业、产品研究类

1. 某企业(产品)的市场调研

2. 某公司CI设计方案

3. 某企业广告案例分析

4. 某企业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实施方案

5. 某企业销售激励机制的设计

6. 某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收集 lw61.com)

7. 某公司营销队伍的组织与设计

8. 某公司企划案例研究

9. 某企业促销方式评价

10. 某企业服务质量控制方案与评价

11. 某产品企划案

12. 某公司或产品广告效果评价

13. 某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14.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5. 某产品分渠道研究

16.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7.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8. 某企业新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19. 对某产品的市场预测

20. 某产品市场调查表的设计及分析

21. 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2. 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23. 某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与企业营销绩效关系研究

24. 某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25. 浅析某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问题以及对策

26. 如家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营销策略分析

27. 宝洁洗发水多品牌实施的效度分析

28. 诺基亚新产品开发程序的效度分析

29. 宜家公司对我国家具零售业的影响与对策

30. 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发展战略的探讨

31. 沃尔玛连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2. 蒙牛公司企业文化营销探析

33. 海尔集团员工与顾客满意度探析

34. 李宁公司品牌营销研究

35. 中国某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

市场营销论文题目

市场营销专业2010届部分毕业论文题目(市场营销类) 1,中小企业产业市场营销障碍与对策

2,供应链系统中关于提高服务质量的探讨

3,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

4,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5,呼伦贝尔市旅游营销问题和发展策略

6,呼伦贝尔市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7,呼伦贝尔市旅游业营销策略与分析

8,营销创新——我国企业的营销创新研究

9,浅析电子商务产品的定价方法与策略

10,从银行业务拓展看银行营销

11,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营销整合的策划性研究

13,我国网络游戏营销策略分析——以《 》为例 14,关于呼伦贝尔市宽带市场的调查报告

15,小论电子商务对市场销售的影响

16,论营销职能是企业的基本职能

17, 谈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与产品开发

18,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19,营销策略中广告的运用

20,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21,论消费心理预测

22,消费心理与广告研究

23,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

24,营销活动中的定价技巧

25,激励因素在销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26,我国不同职业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现状研究 27,市场细分原理与企业目标市场选择

28,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9,我国服装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0,快速消费品行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1,我国连锁企业商品配送问题研究

32,连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33,企业对经销商的选择和管理

34,我国物流现代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5,浅析当前工商企业营销渠道的矛盾冲突 36,水平渠道冲突与管控

37,垂直渠道冲突管控

38,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研究

39, 结合行业谈企业营销战略选择

40,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定位研究

41,企业定位与企业品牌建设的关系研究

42,企业定位中差异性特征的选择

43, 中小企业市场目标市场选择

44, 中小企业的差异性塑造

45,中小企业产品组合策略选择

46,产品组合策略与价格策略协同问题研究 47,终端主导市场条件下企业渠道变化

48,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49,企业包装策略研究

50,差异化营销策略分析

51,产品分销中窜货问题研究

52, 论新产品开发策略

53,论渠道创新策略

54,论酒类产品的渠道策略

55, 食品企业品牌提升研究

56,中小型企业应该如何设计渠道结构 57, 啤酒企业的渠道策略研究

58,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59,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

60,市场预测手段研究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题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关问题 2,乡镇企业的公共关系问题研究

3,试论公关策划的几个问题

4,试论广告策划

5,创新思维在公关中的应用

6,经济全球化与公关观念创新

7,产品推销中的公关策略

8,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形象策略

9,良好的购物环境在促销中的意义

10,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的公关问题

12,市场经济与公共关系的关系

13,试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4,组织变革的理论分析

15,试论现代管理的系统观

16,试论现代管理的人本原理

17,政府公关形象的塑造

18,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19,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20,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对策

21,组织形象构成要素分析

国际市场营销论文:

1,国际企业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2,国际企业市场进入模式及其选择研究 3,跨国经营中的文化营销

4,论我国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构建

5,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营销渠道的变革趋势与策略

6,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 标准化观点对适应性观点 7,国际营销: 标准化与差异化的融合

8,国际营销渠道中的渠道行为

9,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营销战略新发展 10,国际营销渠道新特点与跨国经营

11,试论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的品牌策略

12,中国企业国际营销进展: 阶段特征与战略转变 1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际营销战略

14,试论跨国战略联盟与提高企业国际营销效率 15,全球本地化: 国际营销之谜

16,绿色贸易壁垒与国际绿色营销研究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

1,品牌形象的消费行为学研究

2,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3,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

4,关于绿色消费行为的思考

5,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 6,解读女性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范式

7,区域差异的消费行为研究

8,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

9,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特点 10,消费体验理论评述

11,个人消费行为模型分析

12,方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理论和方法评析 13,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分析

14,中年女性消费行为特点与营销策略

15,广告信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作用

16,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及化解 17,农村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18,大学生通信业务消费行为分析

19,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 原因和对策 20,对从众消费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21,转型时期中国消费行为研究

22,网上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

服务营销论文题目:

1,论服务与服务营销

2,服务营销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

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4,超市服务营销战略探析

5,关系营销: 服务营销的理论基础

6,透视服务营销的分析框架

7,服务营销: 21 世纪企业营销立足之道 8,服务营销打造顾客满意

9,现代企业中的服务营销

10,服务质量分析及评价研究

11,服务营销的定价策略研究

12,论服务营销的有形化策略

1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14,服务利润链与内部营销

15,客户关系管理在医院服务营销中的应用 16,服务营销的基础探析

17,知识经济与服务营销

18,顾客满意战略与服务营销

19,企业服务营销的初步探讨

20,服务质量差异模型及应用

21,服务营销与企业经营战

22,城市超市顾客消费行为模式研究

2017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提纲格式架构相关文章:

1.2016市场营销论文题目参考

2.2016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2016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

第2篇

本文从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农业英语论文摘要进行经验功能(Experientialfunc-tion)分析,以探讨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类型之间的关系。我们为此提出的假设是:语篇经验意义的构建选择与该语篇体裁的选择紧密相连。我们的结论为:位于文化语境层面的语篇体裁的选择决定和制约了语篇语言层面上经验意义构建方式的选择。而语篇语言层面上的经验意义的构建方式的选择帮助实现了语篇在文化语境层面上的选择。

二、经验功能

纯理功能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经验功能或者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经验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来谈论他们对世界(包括内心世界)的经验和看法,用语言描述周围发生的事情或情形(黄国文,2001)。

经验功能主要通过及物系统(TransitivitySystem)、语态系统(Voice)和极性系统(Polari-ty)得以实现(朱永生,严世清,2001)。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与本研究直接相关的及物系统。物质世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件,语言在反映这些现象时,将它们置于语法体系中的不同类别,这样形成的语法系统就叫及物性系统。及物性系统的目的在于将现实经验世界构造成一套可以掌握的过程,不同的过程反映在语言上有不同的特点。只要对这些不同特点的语言构造进行分析,就能掌握语言反映现实的手段。可以认为现实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网络。

及物性系统将人类的经验分为6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每一个过程都包含3个组成部分:过程本身、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过程不同,其参与者也各不相同。

三、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

我们的研究从两个方面展开:(1)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2)经验意义的构建与体裁的结构成分。分析的语料是从5种SCI农业期刊中随机抽取的32篇论文摘要[在我们系列研究的第一部分,已为语料做了具体的介绍(易兴霞,2006),故此不赘述]。我们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统计32篇语篇小句过程分布情况,以探讨构建经验意义的及物系统是如何实现和反映位于文化语境层面的语篇体裁。过程的统计以小句为单位,这里小句指:(1)独立小句;(2)限定性小句(finite),如状语、宾语、定语从句等(考虑到语料之大,为便于操作,没包含非限定性(non-finite)小句)。

1.经验意义的构建与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对32篇语篇中所有小句及物性结构进行分析后得表1①。

从表1看,在6种过程类型中,关系过程占比例最高,平均为44·6%,其中有12篇语篇其出现率已达到50%以上,第十篇甚至高达80%。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这类体裁的交际目的出发进行探讨。韩礼德(1994)认为关系过程句和提供信息这个目的紧密相联。我们知道学术论文摘要是学术论文的缩影,与学术论文一样,它最重要的交际目的是其信息功能,即“推销”作者的研究成果,“说服”语篇社团的其他成员来接收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关系过程主要描述意义,它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过程,作者可以告知读者该研究的状况、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以及研究与客观世界各种不同的关系。除此之外,关系过程还可反映某种观点和态度。可见,关系过程句的这个符号内涵与该语篇体裁的社会交际目的相一致,是为摘要的交际目的服务的。因此,我们可认为:关系过程句在这种摘要体裁中所占的高比例是文化语境层面的体裁的选择对语篇语言层面的一种非标记制约和实现,也是语篇语言层面的选择对文化语境层面选择的一种非标记制约和实现。

虽然我们不能绝对地说论文摘要必须要有高比例的关系过程小句的使用,因为文化语境和语言之间的相互预制和相互实现关系不应被看作是一对一的对等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或然性(李国庆,2005)。这一点也在我们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语料中有些语篇(Text2,Text8),关系过程小句的出现率就比较低,分别只有13·3%和20%。另外,其标准差也相对较高(16·1),说明在某些语篇中其出现率与平均值有一定的差距。

除了关系过程之外,占比例最大的是物质过程(35·1%)。物质过程表达的是经验世界里的参与者曾经做过什么和正在做什么。在这32篇农业论文摘要中,内容涉及到一些已完成的、正在进行的以及即将进行的研究行为。语料中高比例的物质过程句表现出论文作者对该研究的具体实验行为、步骤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想尽量客观地反映、再现所做的一切实验行为。本研究所统计出的物质过程句比例(35·1%)要远远多于余晖对多个学科的摘要分析中所统计的比例(25·1%)(余晖,2003)。这一点很可能是由于余晖的语料含经济、政治、语言学等所谓的“软科学”,而我们的语料几乎百分百为实证型的“硬”研究,对研究手段、方法及步骤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说明,从而使得研究更具有复制性、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一特点与以往经验式的做法大不相同,在现在的论文写作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说明对研究方法的重视在目前学术界是很普遍的。

关系过程句与物质过程句加起来占绝大多数,为79·7%。这意味着农业英语论文摘要语篇既有描述型语篇的特点,又有叙述型语篇的特点。反映了这一体裁一方面要对涉及的研究做出总结、引申、推断或评价;另一方面也强调叙述该研究的具体实验步骤与行为。

相比之下,心理过程所占比例明显减少,只占11·4%。在8篇语篇中(Text1,2,3,10,15,17,27,31),甚至没出现一次。心理过程表示动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识和反应。韩礼德把心理过程分为感知(perception)、情感(affection)和认知(cognition)3个次范畴。它们在我们语料中具体的分布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情感型心理过程仅出现过两次,所占比例最少,只有4·1%。出现最多的是认知型心理过程,占85·7%。这一分布特征完全符合科学论文摘要体裁强调客观性的要求,说明论文摘要提供的应当是客观事实,而不是写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或想象。此外,我们还注意到语料中的心理过程的感知者往往通过被动语态被模糊或掩盖(如···seedinjurywasobserved,Theeffectofpreviousexperience···wasassessed.等),以创造出一种非人格化(impersonal)的语体效果,从而体现科技语篇的客观性。

其他3种过程所占比例都不高。言语过程平均出现率只有一次,仅占7%。同样为了实现命题的非人格化,我们注意到语料中言语过程的言语者和接收者都常被掩盖或隐藏(如Itisar-gued···,Breedingimplicationsarediscussed等)。存在过程与行为过程也占非常小的比例,分别为1%与0·9%,几乎等于不存在。另外,语料中存在过程句的存在物多数由隐喻式的抽象概念而不是具体的物质来实现(如Therewerelittlediffer-ences,andtherewasconcern等)。应该说,这也是由论文摘要体裁强调客观性、概括性的要求所决定的。

2.经验意义的构建与体裁的结构成分

下面我们来讨论小句过程分布和农业英语论文摘要的结构成分之间的相互预制性和相互实现性特征。

形式是内容的体现,选择即是意义。不同体裁的作者为了达到其各自的交际目的在经验意义的构建上会有不同的选择。同样,每种体裁又是由不同的体裁结构成分组成,不同的体裁结构成分有其各自不同的交际目的,同时它们又都是为了实现论文总体交际目的服务的。我们可以假定不同的结构成分会制约其经验意义的构建。对于结构成分的划分,笔者采用Graetz(1985)对论文摘要的划分方法,把语料中出现的结构成分划分为以下4步,即问题的提出(problem)———方法(method)———结果(result)———结论(conclu-sion)。具体分析见表3与表4。

在统计理论中,卡方检验就是通过方差分析来比较和检验由不同因素引起的两个以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就本文而言,我们需要通过卡方分析来检验农业英语论文摘要的经验意义构建是否因其体裁结构成分的不同而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限于篇幅,这里我们主要关注小句过程分布、动词的语态与体裁结构成分的相关性。在用卡方分析小句过程分布情况时,考虑到存在过程与行为过程占非常小的比例(分别为1%与0·9%),为了减少因频数太小而造成的误差,我们把它们合并到言语过程中(故df=(a-1)(b-1)=(4-1)(4-1)=9)。

经统计,我们发现在不同的体裁结构成分中小句过程的出现频率存在着显著差异(x2=70·98,df=9,p<0·05)。其中差异最大的出现在“方法”与“结果”两个结构成分中(见表3)。在“方法”成分里,物质过程占最大比例(73·5%),关系过程仅出现了8次;而在其余3个阶段成分中,关系过程却占最高的频率,尤其在“结果”中,出现次数高达102次(56·7%)。

这与每一结构成分各自不同的交际目的相关。论文摘要是一个步骤性、规约性很强的体裁,其中的每一结构成分都有它自己完整的功能,正是每一独立结构成分的功能才构成了整篇论文的功能。方法成分的主要功能是交代研究方法。本语料来自于注重实证研究的硬科学,自然会出现大量描述具体的实验步骤、行为的物质过程小句(如inoculate,construct,combine,select,grow等)。“结果”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告知读者由某一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后所得出的结果。“结论”部分主要是说明由研究而引发的思考。在这两成分中,必然会大量出现表示评价、推断或反思的关系过程小句。

对经验意义中语态这一语言特征已有一定的研究(Tarone,Dwyer,GilletteandIcke,1981;Martinez,2001;葛冬梅、杨瑞英,2005)。一般认为科技文体中被动语态要多于主动语态,这样可掩盖、模糊施动者,从而创造出超然的、客观的非人格化的效果(秦秀白,2002),但是,我们的研究并不支持这一结论。从表4中的数据来看,主动与被动的比例为60%∶40%,即总体上主动动词要多于被动动词。当然,各体裁结构成分中动词语态的选择存在着显著差异(x2=68·857,df=3,p<0·05)。被动动词只在“方法”部分中占较大比例(83·1%),在其余3个结构成分里,主动动词的比例要显著高于被动动词。由此可推测,动词语态的选择会受其所在的结构成分的交际功能的制约。在“方法”中,涉及的主要是一些表示具体的实验行为及步骤的行为动词,为了体现非人格化的客观性,作者往往通过选择被动动词来模糊行为人。葛冬梅、杨瑞英(2005)的研究也证实了语态的选择受其所在的语轮的交际功能的影响,同时她们还证实学科的不同也会影响作者对动词语态的选择。

四、结语

文化语境如何进入语篇是我们进行语篇分析系列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篇论文从经验意义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和论证了语篇体裁和及物性系统的相互预制性特征。我们的研究从两方面展开:(1)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2)经验意义的构建与体裁的结构成分。我们的假设是:一定的语篇体裁偏向于选择一定的语言表现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作者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在语法词汇层面应做出不同的选择。就及物性体系而言,不同类型的体裁及同一体裁的不同结构成分偏爱不同的及物性系统的选择。

第3篇

本文作者:李岳川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近代广东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唐孝祥教授及其硕士生发表的一系列著述和学位论文为代表,在研究对象上集中在广东的三大侨乡,主要包括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2003)、赖瑛《兴梅侨乡近代建筑美学研究》(2005)、吴妙娴《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美学研究》(2006)、朱岸林《近代广府侨乡建筑美学研究》(2006)。下面本文就这几部著作和论文进行详细的评析。唐孝祥的《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是一部从建筑美学视角对近代岭南建筑文化进行剖析的理论佳作,作者吸收和借鉴了现代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理论成果,在生存价值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建筑审美文化机制的四层次说和建筑适应性理论,以此为理论工具,作者对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进行了框架式的探讨。在论证岭南三大侨乡建筑审美文化机制和建筑适应性的基础上,《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地域性格”这一颇有启发意义的概念,用来概括广东侨乡的建筑审美文化精神,作者总结道:“从文化地域性格看,五邑侨乡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强烈的时代性和独特的文化性”①、表现出“鲜明的开放性特征、兼容性特征和创新性特征②”;兴梅侨乡“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反映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和持守……形式多样的客家侨乡建筑充分显示了对自然、社会和人文的高度适应性……建筑选址的风水观念反映了客家侨乡对建筑环境的审美选择”;而潮汕侨乡建筑则表现出“博采众长的开放品格”、“经世致用的商业意识”、“精雕细刻的炫富心理”③。可以看出,相较于现有的侨乡建筑研究文献,《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表现出了相对宏观和系统的视野,它不局限于对某种单一的侨乡建筑风格进行描述,而是采用普遍联系的方法,论述了不同区域、不同建筑现象背后的共同的文化驱动力,以及受不同历史地理条件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影响,不同地域侨乡建筑的发展所表现出的不平衡性。总的来说,《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对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特征的概括是框架和要点式的,它为建筑美学在侨乡建筑领域的研究确立了方向,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其方向即是坚持主客体相互契合的辩证思路原则,而方法则可以概括为反映建筑审美标准辩证性的审美文化机制四层次说和建筑适应性理论。在唐孝祥教授指导的三篇硕士论文中,这些原则和方法被遵循和应用,使得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赖瑛的硕士论文《兴梅侨乡近代建筑美学研究》(2005)主要从审美文化背景、审美属性、建筑美的表现形态、审美文化个性几个方面来论证兴梅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在审美文化背景的相关章节中,作者将兴梅侨乡的文化精神概括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价值取向,慎终追远、重本溯源的宗亲观念,自强不息、无私回报的文化心理”④,这是该文对主体审美文化心理的概括,而在客体方面,除了对自然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的一般性探讨外,该文主要概括了兴梅侨乡建筑人文适应性特征,即“重贵轻富的价值取向,趋吉避凶的艺术追求,进退两宜的文化心理”⑤,以及建筑美的表现形态,即“千姿百态的建筑样式,礼乐相济的文化意境,独具一格的环境模式”⑥,最后。根据主客体相契合的原则,作者概括了近代兴梅侨乡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即“尝试性的文化开放特征,恪守传统的美学特征,基于堂横屋的建筑性质特征”⑦。朱岸林的硕士论文《近代广府侨乡建筑美学研究》(2006)在论文结构上和赖瑛的论文基本相同。主体方面,该文将近代广府侨乡的文化精神概括为“重商崇利、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开放融通、博采众长的文化心理,恋祖爱乡、实业兴国的民系观念”①。客体上,广府侨乡建筑的人文适应性特征被概括为“积极主动的开放品格,汇通中西的融合思维,勇于创作的创新精神”②,在建筑美的表现形态上,该文主要从建筑造型、建筑意境、建筑环境三个方面做了一定分析。吴妙娴的硕士论文《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美学研究》(2006)比起前面两篇论文有了一些新的视角,主要体现于该文对侨资与侨乡建筑发展关系较为系统的探讨,该文总结了近代潮汕华侨投资的一些特点,包括投资房地产业比其他行业利润更有保障;地区城市人口增加,有发展房地产业的需要;以及传统心理和市政建设对房地产业的推动等。此外,该文也同样从主客体角度概括了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主体上,潮汕侨乡的民系精神表现出:“尊儒重商、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团结自强、博采众长的民系心理,微观技巧、经验直观的思维方式,精美细致、雅俗共赏的审美理想”③,在客体上,潮汕侨乡建筑的审美属性表现为:“因地制宜的地域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内涵深厚的人文适应性特征”④。总结来说,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表现为:“(城乡)建筑形制发展的不平衡性,建筑技术的务实性及建筑装饰的炫耀性”⑤。前者来源于“潮汕民系保守与开放的二重性心态”⑥,而后者则“体现了潮汕民系务实与虚荣的矛盾心理”⑦,“这种矛盾心理深刻地反映了潮汕文化中儒家主体文化与海洋性文化的抗衡,同时体现了经验性文化及商业文化在潮汕近代建筑上的影响”⑧。以上三篇硕士论文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所建立的建筑美学理论为指导,深化和拓展了广东三大侨乡的建筑审美文化研究。由此我们得以更加全面的认识广东各地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如广府侨乡建筑的崇商重利、积极主动的开拓创新;兴梅侨乡建筑的重贵轻富、恪守传统与尝试性的文化开放;潮汕侨乡建筑的尊儒重商,微观技巧等。若对三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各自的审美文化特征正是地方乡土文化、儒家主体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三者博弈之下的不同结果,由于华侨群体的建造行为正是他们在中西文化抉择中自觉与不自觉的一种心理反映。是抛弃传统的建筑观念,对西方建筑文化全盘接收,还是兼容并包,择善而从,这并不是一个单项选择,不同地域的华侨群体生存方式不同,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由此产生多样的侨乡建筑风貌。

尽管现有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总体来说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作为审美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研究仍较为薄弱。主体审美心理没有客观的测量标准,华侨往往也不善著述,因此对其界定只能依靠对主体行为和建筑现象的解释。但现有研究往往从建筑现象做宏观的文化精神的概括,而对主体的社会构成,以及主体行为缺乏清晰的分析。第二,对于侨乡建筑文化地域性格的概括缺乏建筑学的特征。诸如“开拓创新”、“尊儒重商”等形容事实上是建筑反映出来的主体精神,这些精神特征不仅见之于建筑,也反映在服饰、家具等等其他物质资料中,而建筑本身的审美文化特征应当更加类型化。这方面研究的缺失实际上反映了对主客体联系认识的断裂。第三,关于近代广东侨乡建筑文化地域性格与经济、政治、思想等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现有研究还较为表面化。社会经济政治对于建筑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这种影响如何参与到具体建筑形态的塑形过程中去,这是研究的难点之一,也是现有研究往往回避的问题。第四,现有研究较为忽视侨乡建筑审美文化与侨乡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说,虽然他们认识到侨乡建筑文化是文化冲突和融合的结果,但仍然使用相对静态和孤立的视角来考察建筑现象,而忽视其动态和过渡性的审美文化特征,以及其在整个建筑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的现实意义还有待深入挖掘。侨乡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体系冲突、分化、整合与调适过程在民间演进的生动实例,与当代世界建筑文化多元融合的特征具有相似性,但鲜有研究讨论近代广东侨乡所发生的建筑文化适应现象对当代建筑创作的借鉴意义。

解决以上学术缺憾的关键在于,寻求某种视角,或是某个概念,或是某种方法,来统合主体与客体,以及各种学科视野。正如唐孝祥认为,“美学的学科边缘性和建筑美学的边缘交叉性质,决定了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研究在对象上的复杂性,在目标上的多样性和在方法上的综合性”①。这一观点对于广东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研究也同样适用。但是难点也出现在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上,即如何将传统的建筑学重客体的研究倾向与主体研究结合起来,以及如何将传统的建筑学重现象的研究倾向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视角结合起来。从而解决现有研究中各种视野和方法表面化和缺乏联系的问题,这里,我们试图引入“空间”概念作为建筑审美文化研究中联系主体与客体,建筑学与其他学科视角的一条桥梁。这里的“空间”不是单纯的建筑学意义上的空间,而是表现为多学科交叉视野的重合点。在社会学中体现为空间社会学,在经济学中体现为空间经济学,在心理学中体现为环境心理学等,空间概念的不同层面为各学科视角的研究提供了互通的渠道,近代广东侨乡社会处于空间转型的历史阶段,传统空间模式被逐渐消解,新的空间模式开始扩张,这是其建筑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思想空间、艺术空间等各层面空间内涵的共同特征。其中,建筑空间与其它人工环境共同构成抽象空间的物质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各学科视角的侨乡建筑研究得以整合并系统化,同时我们也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即近代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体现出过渡性的文化地域性格,它既推动了社会的空间变革,同时也是社会空间变迁的结果。见表1。通过考察近代广东侨乡建筑所推动和反映的社会空间变迁特征,可以得出另一个推论,即近代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的流行性和大众性,它表现为一种“建筑风尚”。由于社会空间不会因为孤立的、偶然出现的新空间形式而发生变迁,只有当一种新的空间形式为大众予以认可时,我们才能说整体的社会空间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社会空间变迁,因此这里涉及到空间转型的动因、发展机制和结果。首先,从动因来看,任何文化模式在生长阶段都存在着空间的扩张现象,即通过对空间的占有,来实现文化原型的自我复制和繁衍。然而,客观空间的有限性则预示着增长的极限,导致了不同空间模式的冲突,近代广东社会的移民潮和西方文化的侵入正是空间冲突的表现;其次,从发展机制来看,空间文化模式转型是一种质变过程,与常态下的线性扩张不同,这一过程的空间扩张呈现指数化暴涨的特征,在物质实践上表现为某类建筑形式的流行热潮,流行既可以从原有空间模式的母体中产生,也可以通过跨文化方式产生,“当一种习俗经历了跨文化传播,就可能演变为另一文化圈内的时尚并被再次流行。当然,此时尚已非彼习俗,它是一种经过了异域文化再加工后的时尚”1,近代广东侨乡西式风格建筑的流行即符合这一规律,国人眼中的西洋建筑自然迥异于西方本国人的审美经验,在模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文化误读和自由发挥的情况,因此侨乡建筑普遍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最后,从结果来看,在流行阶段以后,空间的扩张或衰落消失、或衰趋于稳定、前者仅表现为一时的建筑风尚,后者则成为稳定的建筑风格,然而还有第三种结果,即介于二者之间,这也是近代广东侨乡建筑文化的演化结果,它们没有成为主流的空间文化模式表征,而是成为今天多元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

纵观近代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基础研究已取得了较为坚实的成果,但仍存在广阔的学术空间有待后继者深入发掘。笔者认为,主客体研究的联系性,以及建筑学视角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性是深化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而加强联系性的途径之一即是在研究中引入广泛意义上的“空间”概念,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建筑审美文化与近代侨乡社会空间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审美文化的性质和地位上来说,侨乡建筑是近代民间建筑本土自主演进的一种途径,具有大众性、流行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它们参与到对传统地方建筑体系进行消解,和引入新的空间文化模式的历史潮流中,在民间建筑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今天,近代侨乡建筑审美文化成为广东两省侨乡空间文化模式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在推动广东地区的城乡建筑和社会发展,延续文化传统,促进侨务工作开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4篇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电视广告中的青年形象为研究对象,试图得出电视广告对青年形象的再现情况及其影响。在这个研究目标的指向下,本文采取了理论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文献分析总结硕士论文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收集了改革开放至今的几千条电视广告片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

具体的收集方法包括:观看电视并对广告主要内容做记录;通过网络下载;通过广告专业杂志中的广告截图进行整理;对电视广告方面的书籍进行整理。通过以上四种收集手段,本文共收集改革开放至今的近2000条电视广告进行文本分析。

(二)理论前提

本文的理论前提,涉及大众传播学、消费主义理论以及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具体包括:再现理论、李普曼关于“两个世界”的理论、关于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特点的相关理论,消费者文化与心理的相关理论,以及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相关阐述,下面将对上述理论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再现理论认为,媒介内容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再现,但是这种再现与客观现实当中的绝对真实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媒介对现实世界进行反映时是要受到政府、媒介组织、观众口味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媒介内容就与真实的世界形成了很大的差别。如果说“再现理论”侧重于传播者功能的话,李普曼提出的的“两个世界”则更多地从媒介功能的角度进行阐述,他认为: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由于真正的环境总起来说太大、太复杂,变化得太快,难于直接去了解它。

因而对大多数人来说,身外世界是“不可触,不可知,不可思议的”,而只能通过媒介(报纸、电视、互联网等)的描述去把握它,于是就形成了人们脑中的“拟态环境”,也就是伪环境。青年心理特点的相关理论是本文应用到的第二类理论。与其它年龄段的人们相比,青年人具有特别的心理特点。生理上的成熟,内脏机能的迅速发展,促使青年形成了生机勃勃、精力充沛、具有生命力的心理特点。青年人情感丰富,表现为青年人易动感情,情绪情感比较强烈,遇事容易激动,同时存在多种情绪状态。青年人渴望摆脱束缚,要独立生活,有强烈的独立意识。青年人的这些心理特征,结合青年人社会经验较少的特点,造成青年人往往较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媒介内容的影响。

本文研究的是与消费密切相关的电视广告,它是消费领域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消费领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消费者购买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具普遍性的一种行为方式。 消费和文化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而且消费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当中就描述了消费如何成为当今社会的风尚。他说,“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

(三)研究框架

本文共分为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结论五个部分。在引言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动机、想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所具有的意义,与该研究相关的名词阐述,以及国内外对该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的综述。第一章进一步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方法、理论前提和研究框架。第二章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电视广告中的青年形象做一个总的概括,总结出这些年来电视广告中青年形象的特点和变化;然后是对近三年来电视广告中青年形象出现情况的总的统计;最后对收集到的1800条电视广告片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总结其对青年形象再现的特点,并深入挖掘这种再现传递出来的以消费观念和社会观念为主的各种价值观念。在第三章中,本文从消费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角度详细分析了电视广告再现对青年人的具体影响。首先在消费价值观上,电视广告激发了青年人以冲动型购物、表现型购物、享受型购物和娱乐型购物为代表的购物动机,并且使青年人习惯于求新、求异、求变的购物心理;其次,在社会价值观的角度上,电视广告促使青年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但同时硕士论文也在青年当中造成一定程度的崇富心理和恋物享乐主义,并间接地造成青年人对公共事物的冷漠。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建议,展望未来。

第5篇

【关键词】 精神分析疗法

【Abstract】 AIM: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increase of the psychotherapy literatures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the major influence factors. METHODS: By using psychotherapy and all subheadings (psychotherapy, behavior therapy, cognitive therapy, and psychoanalytic therapy and Morita therapy), psychotherapy literatures from 1990 to 2003 were searched in Medline.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increase of psychotherapy literatures from 1990 to 2002 in Medline and CBMdisc in China and abroad, as well as in related Chinese journals, and th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explored. RESULTS: Excluding Morita therapy abroad and psychoanalytic therapy in China, the cumulating literatures for psychotherapy, behavior and cognitive therapy displayed an increasing tendency and their scatterplot was close to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Y=a+bX). Literatures of the psychoanalytic therapy abroad showed a decreasing tendency, while the cumulating literatures of psychotherapy, behavior, cognitive and Morita therapy in China showed an increasing one, and the scatterplot was close to exponential equation (Y=aebX). The literature language was English in most psychotherapy papers (84.63%). The psychotherapy theses in China were mainly published in statistical inclusion or core journals on psychology, psyche and behavior (20.10%). Using SPSS 10.0,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of psychotherapy literatures in Medline and CBMdisc from 1990 to 2002 revealed that the psychotherapy literatures abroad increased progressively, but the literatures of psychoanalytic therapy decreased by degrees. Psychotherapy theses, except those of psychoanalysis, increased markedly in China. CONCLUSION: The psychotherapy literatures are increasing progress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research on psychotherapy is a hot spot.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therapy itself is a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for the literature increase in this field abroad and more attention given to psychotherapy is a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for the literature increase in this field in China.

【Keywords】 psychotherapy; behavior therapy; cognitive therapy; psychoanalytic therapy; Morita therapy; bibliometrics; Medline; CBMdisc

【摘要】 目的: 分析国内外心理疗法文献增长规律及影响的主要因素. 方法: 用心理疗法及其下位词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和森田疗法逐年检索1990/2003年Medline和CBMdisc中收录的心理疗法文献量,然后对1990/2002年文献进行直线或曲线回归分析确定文献增长规律及影响主要因素,同时分析国内相关期刊刊载心理疗法论文. 结果: 除国外森田疗法和国内精神分析疗法外,国外心理疗法、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逐年累积文献量呈递增趋势,其散点图近似直线(Y=a+bX);国外精神分析疗法呈递减趋势,国内心理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森田疗法呈递增趋势,其逐年累积文献量的散点图呈指数曲线分布(Y= aebX );心理疗法绝大多数论文是英文发表的(84.63%). 与心理、精神和行为相关的国内期刊刊载心理疗法论文主要集中在统计源或核心期刊上(20.10%). 用SPSS 10.0 对收录心理疗法(1990/2002年)逐年累积文献量进行回归分析,国外心理疗法文献(精神分析疗法呈递减趋势)呈缓慢递增, 国内除精神分析疗法外,心理疗法文献递增趋势明显. 结论: 国内外心理疗法研究的文献量均呈上升趋势,表明心理疗法的研究仍是一个热点. 影响国外心理学文献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学科自身固有的规律,影响国内文献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学科所处的环境条件.

【关键词】 心理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森田疗法;文献计量学;Medline;  CBMdisc

0引言

科学文献增长规律的研究和应用是文献计量学领域的重要课题[13]. 对心理疗法这一学科在特定时期内的文献增长进行统计,绘制相应的增长曲线,对评价该学科所处的阶段,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Medline数据库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ARS系统中规模最大、权威性最高的著名医学文献数据库,而CBMdisc(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则是国内比较全面的生物医学数据库. 因此,我们以Medline和CBMdisc为平台对国内外心理疗法文献量进行统计,分析国内外心理疗法文献增长规律及影响的主要因素,从而为临床心理疗法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国外以Medline1990/1997年(2004Edition)和Medline1998/2003年(2004Edition)光盘为文献源,国内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1978/2003年) 为文献源,该文献源由第四军医大学校园网提供(fmmu.edu.cn).

1.2方法用“PY= 1990,1991,1992,...2003”,检出Medline 和CBMdisc 收录的逐年文献量;用“心理疗法(psychotherapy)”和“心理疗法”的下位主题词“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精神分析疗法(psychoanalytic therapy)”和“森田疗法(Morita therapy)”作扩展检索,检出国内外主要的心理治疗方法近14 a的文献. 根据科学文献增长规律的理论,对所得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或曲线拟合. 截止2003年底Medline和CBMdisc光盘数据库由于时滞原因并未对2003年当年出版文献完全收录,因而对2002年以前的文献进行回归分析.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0.0进行回归分析.

2结果

2.1心理疗法文献量Medline光盘1990/2003年心理疗法为主要主题词及下位词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以及心理疗法总文献量的逐年动态分布(Tab 1). 根据表1 各种心理疗法的逐年文献量计算其逐年累积文献量,年度编号用X表示,逐年累积文献量用Y表示,分别绘制各种心理疗法逐年累积文献量的散点图(Fig 1). 除国外森田疗法和国内精神分析疗法外(文献量过少),从以上散点图可见国外心理疗法、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逐年累积文献量呈递增趋势,其散点图近似直线,可用Y=a+ bX 表示;国外精神分析疗法呈递减趋势,国内心理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森田疗法呈递增趋势,其逐年累积文献量的散点图呈指数曲线分布,可用指数方程Y=aebX 表示;Medline1990/2003年(2004Edition)收录96个国家36种语言的论文,总数为5 972 197篇,其中以英文发表的5 200 288篇(87.07%). 用联合国使用的6种语言(无阿拉伯语Arabic发表的心理疗法论文)发表的心理疗法(psychotherapy)论文在总计36505篇(1990/2003)心理疗法文献中,绝大数是英文,为30 895篇(84.63%),其他语种为中文43篇(0.12%),俄文362篇(0.99%),法文1067篇(2.92%), 西班牙语212篇(0.58%)和其他3926篇(10.75%). 与心理、精神和行为相关的国内期刊刊载心理疗法论文主要集中在统计源或核心期刊上,所占比例为心理疗法20.09%(993/4941), 行为疗法31.59%(217/687), 认知疗法42.67(102/239), 精神分析疗法12.77%(12/94)和森田疗法66.42%(89/134).表1Medline(MED)和CBMdisc(CBM)收录心理疗法文献量(略)

2.2心理疗法文献回归分析 除国外森田疗法和国内精神分析疗法外(文献数量过少),用SPSS10.0对Medline 光盘和CBMdisc (19902002)收录心理疗法逐年累积文献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其方程(直线,抛物线和指数),大多数心理疗法回归拟合为直线和指数.

3讨论

研究Medline和CBMdisc数据库(1990/2003年)中心理疗法文献后,我们认为国外心理疗法研究文献(除精神分析疗法呈递减趋势外)呈缓慢递增,仍处于研究较热门阶段;国内除精神分析疗法外,心理疗法文献递增趋势明显,表明国内心理疗法研究相当热门. 国外心理疗法文献绝大数为英文发表,中文发表的仅0.11%,这主要与Medline收入的中文期刊过少有关. 中文心理疗法文献主要集中在统计源或核心期刊,占文献总数约30%. 我们的研究表明,国内外心理疗法的研究仍是一个热点,其研究文献均呈上升趋势是一个佐证.

3.1心理疗法及其文献科技进步与社会激烈的竞争,使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治疗也倍受关注. 目前心理疗法已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或辅助治疗[3-6],心理咨询也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医生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技巧,通过语言、文字、表情、姿势、行为以及周围环境的作用,对患者启发、教育、劝告和暗示,提高患者的感受和认识,调整患者的情绪,从而达到改善心理障碍者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这些都是心理疗法. 而狭义心理疗法是指不同于化学、物理、生物等传统治疗方式的特殊治疗手段,是针对消除某种心理症状或行为障碍提供的专门心理治疗技术. 这种技术往往是根据一定的理论来设计的,有一定的方法和适应证(患者的选择). 心理疗法的出现弥补了医学治疗中的那种只看病、不看人,不管患者的气质、性格、精神致病因素等,只给予物质治疗忽视精神治疗等不足,是对医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和发展[4-8]. 心理疗法文献是心理疗法研究和应用的表现形式和总结,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该学科研究发展的趋势[7-13].

3.2心理疗法文献增长规律研究科学文献增长规律,大多以累积数据为依据[2]. 著名美国科学家普勒斯(D.S.Price) 是当代文献计量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各种科学指标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分析后发现文献量按指数增长和按逻辑斯蒂曲线增长的规律,从而提出了科技文献增长4个阶段的理论(邱均平. 文献计量学.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第一阶段为学科诞生期:

绝对文献数量少,增长不稳定,很难通过统计的方法求得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第二阶段为学科发展期: 在此阶段该专业理论迅速发展,文献数量急剧增加,较严格地服从指数增长;第三阶段为学科成熟期: 文献数量增长减缓,演变为线性增长,仅维持相对固定的文献增长量;第四阶段为科学完备期: 学科文献日趋减少,曲线逐渐平行于横坐标,或出现不规则的各类振荡.

根据文献增长规律理论,综合我们的统计结果,国外心理治疗总文献量基本上呈直线(根据直线方程可以估算出未来几年心理疗法文献量,如2005年心理疗法文献量约为3014篇),每年新增加的文献量相对固定,基本处于学科发展的第三阶段. 精神疗法文献量呈缓慢下降趋势,逐年累积文献量的直线开始显示出平行或下降倾向,表明其理论已经基本完备,没有新的突破,已进入学科发展的完备期,这些结果与以往研究相似[11-17]. 英美国家研究森田疗法较少,14 a中Medline仅收入16篇,大多数是日文发表. 国内心理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森田疗法文献量均呈指数增长,说明心理疗法及其主要治疗技术在国内总体处于学科发展期,反映当今社会对心理治疗专业人员的需求以及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比较稳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呈现持续稳定的发展趋势.

3.3影响心理疗法文献增长规律的因素影响国外心理疗法文献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学科自身的固有规律. 科学文献数量增长的规律是由科学发展的客观过程决定的,包括科学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和科学所处的环境的影响[4]. 科学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每个学科的成长过程都可能经历诞生、发展、相对成熟和成熟等不同阶段,国外各种心理疗法文献量的分析结果均是如此[15-23]. 国外精神疗法文献量逐年减少,处于学科发展的中后期;认知疗法文献量明显上升,处于学科发展期;心理疗法总文献量每年新增加的数量基本为一固定值,一方面说明该学科理论没有大的突破,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对该专业的人员需求以及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基本恒定,即学科所处的环境相对稳定. 这些结果都是由心理疗法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9,10].

除学科自身固有规律所产生的影响外,环境因素也对文献增长规律产生重要的影响[13-18]. 国内心理疗法文献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环境条件,即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决定了科研投资和科研人员的数量,其结果是决定了科研成果和记录这些成果的科学文献量. 环境因素影响范围较大,其作用力相对也强大. 国内心理疗法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逐渐被重视,在学科理论没有大的突破的情况下,自身固有规律对文献量所产生的影响可能被环境因素的影响完全取代. 我们对心理疗法文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种心理疗法的文献量在国内外呈现不同的增长趋势,而国内各种心理疗法的文献量基本呈指数增长,这与能昌华等[9,10]研究基本一致.

精神分析疗法可能不适合国情因而研究甚少. 国内其他学科文献增长规律的研究,如病案管理[4]等也显示这些学科处于发展期. 社会环境因素是各学科所共有的,但国内医学文献增长主要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影响心理疗法文献增长规律的学科自身固有规律和社会环境条件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因素,但正确而有效地进行区分,即使应用文献计量学指标作定量区分也不易做到. 因为环境因素非常复杂,可以大范围的影响整个科学领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高速发展与否都对所有学科的文献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1-3,21-27]. 但也可以较小范围地影响某个专业领域,如社会道德观念,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些都影响心理疗法文献增长;人类基因组工程的制定和实施将对生命科学领域文献数量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28]. 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变更可以对不同范围学科领域产生影响. 许多学科对文献增长规律的研究结果均显示文献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如中国近20 多年来各领域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863计划、963计划和火炬计划等的实施,使科研投资、科技人员及科技期刊的数量快速增加,科技论文数量必将大幅度地增加.

【参考文献】

[1] Bien TH. Quantum change and psychotherapy [J]. J Clin Psychol, 2004;60(5):493-501.

[2] 邱均平. 信息计量学(二) 文献信息增长规律与应用[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2):153-157.

Qiu JP. Information bibliometric (2): Growth law and application of literature information [J]. Inf Stud Theory Appl, 2000;23(2):153-157.

[3] Redd WH. Commentary: The evolution of evidencebased psychotherapy [J]. J Clin Psychol, 2004;60(4): 443-446.

[4] 许和平,杨小敏. 我国病案管理文献学发展趋势及其启迪[J]. 中国医院管理,2002;22(1):27-29.

Xu HP, Yang XM. The tendency and enlightenment on bibliology of the medical record in China [J]. Chin Hosp Manag, 2002;22(1):27-29.

[5] 王长虹,李晏,赵峥,等. 认知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远期疗效的对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3):200-202.

Wang CH, Li Y, Zhao Z, et al. Controlled study on longterm effect of cogn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 on first episode schizophrenia [J]. Chin Ment Health J, 2003;17(3):200-202.

[6] Robins RW, Gosling SD, Craik KH.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rends in psychology [J]. Am Psychol,1999;54(2):117-128.

[7] Brahler E, Decker O. Psychosomatic and medical psychology: Shift and drift of the publication practice of the academic representatives [J]. Psychother Psychosom Med Psychol, 2003;53(12):502-507.

[8] Hoefer ML, Warnick E, Knapp TJ.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CX Ⅶ. Whos who in American psychology: A citation study of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textbooks [J]. Psychol Rep, 2003;93(1):186-190.

[9] 能昌华, 赵山明, 黄文生. 医学文献增长规律及影响因素的国内外比较[J].情报杂志,2003;(7):44-45,49.

Nen CH, Zhao SM, Huang WS. Increasing regularity and comparison of medical literatures and modifying factor in China and abroad [J]. J Inf, 2003; (2): 44-45,49.

[10] 能昌华. 国内外行为疗法文献增长规律的分析[J]. 医学情报工作,2003;(3):174-176.

Neng CH. Increasing regularity and analysis of behavior therapy literatures in China and abroad [J]. J Med Inf Sci, 2003;(3):174-176.

[11] De Santis AD, Morgan SE. Sometimes a cigar [magazine] is more than just a cigar [magazine]: Prosmoking arguments in Cigar Aficionado, 1992-2000 [J]. Health Commun, 2003;15(4):457-480.

[12] Carr JE, Britton LN. Citation trends of applied journals in behavioral psychology 1981-2000 [J]. J Appl Behav Anal, 2003;36(1):113-117.

[13] Clay DL, Mordhorst MJ, Lehn L. Empirically supported treatments in pediatric psychology: Where is the persity [J]? J Pediatr Psychol, 2002;27(4):325-327.

[14] Tansella M, Fava GA. Monitoring the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of scientific production of Italian researchers, in the disciplines of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 The period of 1995-1999 compared with the period of 1985-1989 [J]. Epidemiol Psychiatr Soc, 2001;10(4):276-282.

[15] Corlettt EN, Stapleton C. The Ergonomics Societythe Society Lectures 1999: The Ergonomics Society: 50 years of growth [J]. Ergonomics, 2001;44(14):1265-1277.

[16] Sifers SK, Puddy RW, Warren JS, et al. Reporting of demographics, methodology, and ethical procedures in journals in pediatric and child psychology [J]. J Pediatr Psychol, 2002;27(1):19-25.

[17] Herreros de Tejada P, Munoz Tedo C. The decade 1989-1998 in Spanish psychology: An analysis of research in psychobiology [J]. Span J Psychol, 2001;4(2):219-236.

[18] Blanco A, de la Corte L. The decade 1989-1998 in Spanish psychology: An analysis of research in social psychology [J]. Span J Psychol, 2001;4(2):203-218.

[19] SanchezMiguel E, GarciaSanchez JN. The decade 1989-1998 in Spanish psychology: An analysis of research i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J]. Span J Psychol, 2001;4(2):182-202.

[20] Sanz J. The decade 1989-1998 in Spanish psychology: An analysis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assessment,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 [J]. Span J Psychol, 2001;4(2):151-181.

[21] Igoa JM. The decade 1989-1998 in Spanish psychology: An analysis of research in basic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history of psychology, and other related topics [J]. Span J Psychol, 2001;4(2):123-150.

[22] GarciaPerez MA. The decade 1989-1998 in Spanish psychology: An analysis of research in statistics, methodology, and psychometric theory [J]. Span J Psychol, 2001;4(2):111-122.

[23] Weaver AJ, Flannelly LT, Flannelly KJ, et al. A 10year review of research on chaplains and communitybased clergy in 3 primary oncology nursing journals: 1990-1999 [J]. Cancer Nurs, 2001;24(5):335-340.

[24] Bacher LF, Romm R, Spanier H, et al.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A look back on 30 years [J]. Dev Psychobiol, 2000;37(1):1-4.

[25] Bignami G, De Girolamo G, Fava GA, et al. The impact on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of the scientific production of Italian researchers in the disciplines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 A bibliometric evaluation [J]. Epidemiol Psichiatr Soc, 2000;9(1):11-25.

[26] Robins RW, Gosling SD, Craik KH. Trends in psychology: An empirical issue [J]. Am Psychol, 2000;55(2):276-277.

第6篇

本人在任职的近几年里,一直担任中高年级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先后两次从四年级接班带到六年级毕业。两个循环中,既任班主任工作又在四年级期间教语文数学双科,五年级六年级教数学课。这六年时间里一直保持出全勤、勤奋工作、努力进取、成绩出色,在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下圆满的完成了上述工作任务。

二、热爱教育事业,自强不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世纪之交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新的挑战和考验。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需要,我自中师毕业的同时先后进修北大心理学、教育学院英语专科,目前还在进修中文本科学历,充实全面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工作实践中自己特别注重向身边的老师学习经验,探讨教书育人的道理和方法,同时又根据本班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去探索、体验,出于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心理,大胆的应用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精神指导自己的工作,以执着、热情、无私奉献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领导和家长及老师们的认可,于2000年至2001年和2001年至2002年连续两年荣获区先进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奖励称号。

3、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根据各阶段教育教学中的任务和实践情况,不断的总结经验、,争取得到各级领导、专家们的指导,从中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如1999年12月写《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研究优秀论文,并收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论丛》中;2000年6月撰写《浅谈小学作业的强化管理》论文获全国中小学教育论文三等奖;2004年2月写《操行评语改革中怎样评价学生》论文获市小学素质综合评价优秀论文三等奖;2004年8月写《浅谈小学数学与素质教育》获市“走进新课程”优秀论文三等奖;2005年4月写《素质教育必须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论文获中华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

三、注重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人才的质量当然成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迫在眉睫,我作为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尽全力去拼搏,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而奋斗。

1、为人师表,突出身教重于言教。

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产生具有强烈持久的影响,这是我深有切身感受的体验。不管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班主任施教地位这种特殊的关系,足以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所以我深知要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好。如按时到校、文明礼貌、尊重学生、认真写作业、热爱劳动、遵守纪律,以至日常行为规范等等,真正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发挥导师的作用。几年的育人工作使我更加认识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在塑造一代新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重视养成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思想从小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基础教育要奠定学生一生需要的基础素质。素质教育必须从小抓养成教育,立足于做人教育。我充分利用每周的升旗、国旗下演讲、少先队主题班会、保护绿色家园、清理白色垃圾、校园之声广播、文明监督岗、看电影等各项活动及时组织讨论、演讲、写心得、办墙报、口头表扬等各种形式,进行生动、活泼的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把握这些教育的机会,教育学生爱集体、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从一点一滴地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启蒙性和实效性,表现在学生对团组织开展的向贫困地区学校捐款捐物的活动都积极主动参加,何杰同学拣到手表主动交公,李海路同学在校外拾金不昧受到失主对学校的表扬感激。在完成社会公开课上,学生表现热情积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受到各级领导老师们的赞赏;在参加全市各区县开展的第一届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团体第一名等等。事实证明,突出养成教育小学阶段是最佳时期,从小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人生观。

3、强化日常行为规范,培养自律及责任感。

我的原则是以课堂为生活主体,以常规训练为主线,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貌、卫生劳动、待人接物等几个方面的行为准则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能力,使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统一,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如在课上自控能力培养上,要求学生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写作业,就及时提示姿势正确;学会抓紧时间保证效果;发言时要求站姿端正、态度自然大方,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过细的言行举止养成自觉控制的能力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班里建立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制度,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和锻炼的机会,每个学生对班集体都有一份责任感。在值日的一天里不管是纪律、卫生、出勤、各项活动、值周检查等都要管理到位,每个值日生都做到尽职尽责。久而久之,一个良好的班风将给全班学生营造出良好学习环境,而且使全体学生都具有独立工作能力、自制自律能力,从而更加热爱班集体。

4、重视舆论导向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班主任为人师表,严格管理是重要导向。建立培养有利的班、队委、抓好骨干队伍也是重本文_来源于_贵大.在线要的导向。我特别注重坚持民主作风自荐、考查、民主选举的原则产生班干部,并严格要求培养他们的榜样作用,放手让他们大胆工作,适时指导,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他们得到全班学生的信任,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几年来班里的文、体、少先队等活动都由他们出面组织,取得良好的效果也锻炼了学生。

对于校内外、班内外出现的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及时做分析、讲述利弊关系,进行是与非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学会做人的道理,保证学生健康的发展。如对打架、偷窃行为,假期里学生花钱顾人写作业行为,校外偷自行车、偷铁卖钱行为、进网吧不回家行为等等进行导向教育,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价值、自身目标、自身的位置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改邪归正,在正确舆论导向作用下,健康的发展。

5、重视与家长的沟通,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面对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高,造成德育工作难度较大。如普遍学生都比较自私、花零钱、不爱劳动、学习不刻苦、集体观念差、不礼貌等等。凭借教师的大量思想工作,五十多人的班集体远远做不到及时和深入,必须与家长保持及时的沟通,二者形成合力才能准确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学习等各方面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德育工作。如薜宏亮同学经常去网吧,开始家长不管还给钱,后来旷课2天到网吧没有回家,在与家长联系后控制了形势的发展。几年的教育工作证明德育工作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当今社会是复杂的,家庭条件也各不同,甚至我们还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家长的工作,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四、以高度的责任感,努力做好教学工作。

多年来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当今社会确实迫切需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面向未来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都集中在育人的基点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突出了这个道理。作为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全面的科学知识才能胜任起教师的重任,所以我必须不断的拼搏进取,从理论到实践。

1、在教学实践中尽职尽责。

六年来的带班教课,我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为主导的原则,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课堂为主阵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以激发鼓励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能力为重点,强化基本功训练;以双基训练为中心,强化作业管理,突出针对性,保证整体效果,具体在(1)备课中做到认真备教材的同时充分的备学生,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2)讲课中做到表达准确,把握学生的听课效果,讲练结合;(3)对待学生作业一直坚持全批全改;(4)辅导与讲评,针对性强,及时解决问题,尤其对后进生加强课外教练,不让一人掉队;(5)对待每次单元考试都做到认真批阅,严格要求,总结经验,尽职尽责。

2、关爱学生是我的享受,也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必备条件。

常年的教学中,出于对事业的热爱,总能保持和善可亲的自然教态与学生相处,课上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一直保持良好效果,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对后进生我倾注了更多的关爱,不厌其烦的教会为止,在多次考试中差生的成绩并不差,使我由衷的感到欣慰。我的关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鼓励鞭策着学生,久而久之,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学生变得很自觉,彼此都很了解,都一样的努力。在班级整体的教学效果上,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年级之首,多次考试达标率为100%,优秀率为80—87%,直到毕业统考2003年平均分为93.6分,2006年为91.7分。

3、积极参加教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水平。

第7篇

作者简介:王颖(1994.10-),女,四川省南充市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67-01

 

实在80年代“反思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创作出了《白鹿原》,在寻根文化的影响下,作者对民族文化进行了反思。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大关注,在电影、电视剧改编版也问世后,掀起了学术界的争议,学术界对于人物心理的分析多是从人物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切入点去进行分析的。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论文对作者的创作心理以及他笔下的人物心理中的民族文化新皈依进行了分析。

一、黑娃从反抗到对儒家文化的皈依

作为长工之子的黑娃,即便白家对鹿三一家都很好,但作为奴仆之子的阶级不平等永远都让黑娃感到自尊、自卑,在家里对白嘉轩腰板挺得太直的不满与压抑;在去学堂的第一天用板凳砸老师脚背的行为以示不愿上学的意愿;在兆鹏给他冰糖,他看也不看就要丢掉的举动从小就奠定了他倔强叛逆的性格特点。

由于不愿继续屈于做白家的奴仆,受白家的“恩赐”他选择了做一名麦客,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反抗封建礼教的第二件事,与小娥自由结合了,小娥虽然名义上是郭举人的妾,实则是他的隶,而黑娃作为一个社会底层,他们的自由恋爱似乎是合理的,冲破了封建枷锁的束缚,而他们这种自由正直“五四”时期,无疑是一种对封建家长制的一种否定与反抗。正如兆鹏所说的:“你,黑娃,是白鹿原村头一个冲破封建家所实行婚姻自主的人。你不管封建礼教那一套,顶住了宗族族法的压迫,实现了婚姻自由,太了不起了!”黑娃这种真实的、原始的性本能也就使得哪些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变得苍白无力了。

他的反叛伴随着革命的发展,随着军阀混战,在鹿兆鹏的发动下加入了革命队伍,烧掉了军阀的粮台,这无疑是对军阀势力的一种反抗。后来一次革命失败的情况下落到了土匪的手中,最终由于对政治、革命的心灰意冷,选择了留在土匪堆里苟全性命。其实他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对于革命的理解和土匪其实没什么两样,但革命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也就是传统的民族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保守性,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进行修补、维护,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推翻与反抗。

正是在民族文化的影响之下,他最终还是接受了保安团的招安,而在招安团里,每天不用打打杀杀,他反而过得更加的迷惘,最后选择了皈依传统文化,经常去求教朱先生,他的这种反抗与皈依之间的迷惘与矛盾正是实寻根文化下的一种思索,是否应该简单的对传统文化进行皈依?依旧会造成不尽的悲剧。

二、白孝文从顺从到叛逆再到最终的新皈依

白孝文的出生正是白嘉轩的后继希望,在白嘉轩的封建礼教的教育之下,白孝文是一个老实憨厚、中规中矩的儒生,而在反抗与回归之间几经波折,最终依旧选择了对传统文化的新皈依。

从小白嘉轩对他进行“耕读传家”理念的灌输,让他学习宗法道德思想,带他主持原上事务,各种对他进行族长接班人的锻炼、培育,也就让白孝文养成了温文尔雅,万事以父亲的准则为原则,以封建礼教为道德准绳办事,然而他那压抑在内心的人性最终还是萌动了。

在鹿子霖的圈套下,他被田小娥勾引通奸,遭至白嘉轩逐出家门,最终道德败坏、吸鸦片、卖土地房子,最终沦为乞丐,仰躺在土壕里,后来到白鹿仓外的舍饭场上去抢舍饭,被鹿子霖拉进了白鹿仓院子的一间房子里,可能鹿子霖看到自己的猎物在邻近死亡的边缘又拉了他一把,鹿子霖向田福贤提议让孝文去保安大队任职,白孝文也在此刻鹿子霖所感动了,后来还戏剧性地当上了保安团营长,也为他的父亲所原谅了。

“好好活着,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死了一切都完了。”这是白孝文死地而后生的感言,他经历了浪子回头这个过程,在经过反抗与回归之间经历了太多,最终有所抉择了、悔悟了。

小说中通过对黑娃与白孝文这两个人物形象在反抗与皈依之间徘徊、迷惘的复杂心理的塑造也正是作者在寻根思潮的创作影响下反思,从而产生了创作《白鹿原》的欲望,从而写出了这都反映时代反思的史诗巨著。实通过对其中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反叛者、受害者与最终的新皈依者的心理塑造来论证那个时代下的主题: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不应该盲目地拥护,不应该完全的抛弃,应该结合具体实际,上升到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做到对民族文化的新皈依。

 

参考文献:

[1]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张文.《白鹿原》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心理结构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4.

[3]朱启凤.试论实“垫棺作枕”的创作心理——以《白鹿原》的创作为例[D].福建:闽南师范大学,2015.

[4]潘丽莎.寻回失落的民族灵魂——浅析《白鹿原》对儒家文化的皈依[J].名作欣赏,2013.

第8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心理协会成员,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反映给图书馆、心理学教师或医生。图书馆在阅读、流通两大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挑选出热爱这项工作,并具备相关知识的专职人员,根据医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指导学生阅读。

【关键词】心理协会成员 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反映给图书馆 心理学教师或医生

【本页关键词】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 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

【正文】

1989年,赖尔登和威尔逊分析了1981年以后的所有试验报告,得出结论说:“图书治疗是有效的,特别表现在增进自信、改善行为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一般从认同、净化和领悟等几个角度来解释图书阅读的机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经历着与作者同样的心理历程,这种历程是从艺术形式的意识和知觉发展到潜意识的阐释,直至引起“本我”的反响和“自我”的放松控制,作品内容与“本我”相互作用,产生了一个审美的幻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我”的欲求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同时避开了“本我”的欲求产生的恐惧和“超我”的压力,使读者恢复到和谐状态。文字作品的内容使人的内心冲突外化,而人的心理活动又使文字作品的情绪内容内化,成为人的总体行为的一部分,这种整合最终就产生了领悟。医学生喜欢到图书馆去找“心药”,首先是经济、简便、及时。高校图书馆对的服务都是免费的,不必花钱,又可以随时借阅,同时携带方便;第二,图书馆是个人人都去的公共场所,到那里进行“ 阅读治疗”,不泄露任何隐私,没有精神压力,不会有伤自尊。比如,有些心理困扰是难以启齿的,性困惑就是典型的一例。据调查:“90.9%的学生未接受过有组织的性教育”。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对性的长期禁锢,使得青少年在性发育成熟到来时,得不到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以致产生困惑。有了性困惑又羞于向别人启齿,图书馆便成了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1997年3月,同济医科大学张揆一教授在《爱情婚姻家庭》杂志上开设的《医学教授谈性知识》系列讲座,受到了的普遍欢迎。它不仅传播了科学的性知识,而且也使读者解除了困惑。此外,目前高校里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老师还太少,设施也不完备,即使想寻求帮助,也往往有许多顾虑和限制,而“图书阅读”弥补了这一不足。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集的心理学著作和文章中找到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对于渴望更深地认识自己和克服成长障碍的来说,阅读这些著作和文章,就是与心理学家进行无声的交谈。有些同学正是通过读书,鼓起了去找心理医生的勇气。即使没有心理疾患,也可以通过读书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增强抵御心理“病毒”的免疫力,开发生命的潜能。可以说,图书阅读既能起到治疗的作用,也能起到预防和促进发展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这项工作。成立由心理学教师或医生为指导,图书馆员、心理协会成员参加的阅读治疗机构。

心理协会成员,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反映给图书馆、心理学教师或医生。图书馆在阅读、流通两大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挑选出热爱这项工作,并具备相关知识的专职人员,根据医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指导学生阅读。可以开辟图书阅读阅览室,为了避免出现像心理咨询这样的闲屋”、“轻松一隅”、“心灵家园”等。环境布置要尽可能优雅、祥和、轻松,并备有诸如“解忧”、“饶恕”、“自信”、“竞争”、“悟道”、“拼搏”等导读标志,以方便读者自由选择,在阅览制度上也要有别于其他书刊阅览室的借阅方式,尽量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由、随和的阅读氛围,让图书阅读阅览室成为最喜欢、最愿意去的地方。图书能否象我们预测的那样对的心理调适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引导和启发工作十分重要,图书阅读要求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既需要具有语文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哲学、心理学、社会、教育学、医学美生保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要求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必要时参加各种培训。同时注意学生阅读疗效的观察与跟踪,利用日记、作文等形式与学生沟通,使图书阅读更加有的放矢。大力开展图书阅读的宣传教育,可以组织图书阅读讲座,向学生介绍图书阅读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向宣传新的心理健康理念,明白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一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出现问题是正常的现象,经过及时治疗可以康复,如果听之任之,也可能加重。这有助于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工具来预防和调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

【文章来源】/article/64/4388.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9篇

关键词:社会适应 青少年 心理

青少年处于人生阶段心理变化和身体变化最剧烈的时期。这是个体身体、心理逐渐成熟,迈向独立生活、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时期。青少年最善于抓住时代的潮流而适应变化的社会,但是由于年龄特征和多种原因,他们也容易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问题往往无能为力,仅仅限于养而忽于教;而学校教育则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发展青少年的智力,提高学习成绩以应付升学考试上,相对忽略了对学生社会适应行为和良好人格的培养和教育,以致青少年中出现了许多的适应不良和问题行为。

从社会适应的角度来说,影响青少年适应状况的环境因素青少年是无能为力的。但是如果他们获得更多社会适应的心理技巧,比如提高情绪智力,改善个人因素中的保护性,那么这对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预防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十分有意义。

一、社会适应的定义

1953年,美国心理学家Doll提出“社会适应能力是人类有机体保持个人独立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机能。”Heber(1961)代表美国智力缺陷者协会给适应行为定义为“适应行为主要指个体适应生活环境中的各种自然要求和社会要求的效能”。Grossmanz(1973)则把适应行为定义为“个人承担起他所在文化群体中对他这个年龄期望承担的个人及社会责任的程度”。Greenspan于1997年提出的“社会性能力模型”理论,认为适应行为包括了社会性能力和实践性能力,而社会性能力包含了个人情感能力中的气质和性格,以及日常能力中的社会性智力。综合以上观点,本研究中将社会适应定义界定为: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地顺应环境,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关系和平衡的状态。而研究社会适应则必须从研究社会适应行为着手,社会适应行为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为了与社会环境保持协调平衡的状态,个体满足与其年龄相符的所处社会的期望和要求的行为。

二、社会适应的内容、特点和影响机制

在早期研究中学者们就发现社会适应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Doll在编制文兰社会成熟量表时就指出,适应行为有一个多维的结构,它包括多种行为,他的量表中就涉及了八个方面。Nihra(1969;1974)在编制和修订“适应行为量表”时将题目分为“适应行为”与“不适应行为”两个部分。Meyers(1979)的研究发现适应行为由两个基本成分组成――自我满足和社会责任。

聂衍刚(2005)提出可根据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任务划分适应行为,包括内在适应行为和外在适应行为。内在适应包括:(1)自我心理适应: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情感、人格等的变化自我调节和行为反应,如人格发展适应、情绪调节、行为控制、自我反思、自我激励的行为等。(2)青春期适应行为是指青少年随着进入青春期而对自己性生理成熟而表现出来的性心理和反应,是对自己身体的了解、对性知识的了解、对的态度、对恋爱的态度及异往的方式等方面的行为特点。(3)身体变化的适应是指青少年对自己身体机能、生理状况、体貌特征变化的适应行为。外在适应行为包括:独立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与学校适应、社会交往适应、社会规范适应、就业与职业适应、科技文化适应等。

聂衍刚同时提出,从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良好适应行为与适应不良行为。良好适应行为包括独立生活、社会生活、学习适应、经济活动、社交适应、自我定向、社会认知、身体与性、计算机与网络等。适应不良行为包括三个方面七个领域。三个方面是社会不良行为简称社会行为、品德问题行为简称品行行为、心理问题行为也称神经症行为。七个领域包括社会、服从行为、可信赖、刻板行为和活动过度、自虐行为、社交活动行为、令人烦恼的人际行为以及补充题精神药物使用行为。

我国学者陈建文(2001;2003;2004)通过对中国青少年的研究提出,社会适应性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适应,即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中具体的心理操作和行为表现的过程。根据心理操作和行为表达的差异,个体的适应分为“掌握”、“应对”和“防御”三个层次。掌握层次实际上就是个体学习行为的获得机制。应对层次的适应就注重于探讨在应激源背景下构成的适应问题,以及人们所采取的应对风格和应对策略。防御是个人调节和管理消极情绪(诸如焦虑、沮丧、自尊受挫)的过程。

李冬梅等(2007)认为社会适应行为具有以下的特点:差异性:社会适应行为的差异性是指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之间存在差异;发展性:社会适应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正常个体还是非正常个体,其社会适应行为都有所发展;并发性:许多社会适应问题是共同存在的;期望性:与个体所在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密切相关,又随文化而异。陈建文(2001;2003;2004)通过对大量有关文献分析,发现在研究影响社会适应机制的因素中,学者们较多地集中于对个体因素(乐观、好脾气、敏捷等)和环境因素(良好家庭气氛、亲密的同伴友谊、和谐的社会环境等)的研究。近来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也被引入社会适应的研究当中。

三、社会适应的测量工具

心理测验是研究社会适应行为、了解个体适应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国外常用的社会适应行为测量工具有:AAMR适应行为量表、文兰社会成熟量表、独立行为量表、儿童适应行为测量表、儿童行为量表、异常行为项目、社会表现调查表等。国内对社会适应行为的测量工具有: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姚树桥1995)、青少年适应行为量表(聂衍刚2005)、中学生行为自评问卷(崔丽霞2005)及国内学者对一些国外量表进行修订和使用。

由于对社会适应行为的理解不同,导致对社会适应行为的评价标准和维度的划分有很大差异。但不同测量工具也有共同之处:测量主要关注的不是积极适应而是消极适应;大多数社会适应行为量表主要的适用对象是非正常群体,因此使用这些工具对正常群体的社会适应行为进行测量,其结果可能也存在偏差。

四、社会适应的研究范式

陈建文(2001)根据大量有关社会适应文献的分析,提出社会适应性结构的研究有两种研究范式,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研究取向和研究策略。一个是“功能-结构研究范式”,该研究范式通过确定社会适应评价标准去选择和确定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的两种人格类型,然后再通过考察两种人格类型的行为倾向和人格特征就可以得到社会适应性的内涵和结构。第二种研究范式是“过程―结构研究范式”,该范式将社会适应过程看做是可以被解剖成连续性的、但又具有质性差异的几个环节,即:(1)心理发动环节,(2)起始比较环节,(3)内容操作环节,(4)适应持续环节;这样通过考察社会适应过程的几个环节中人们所表现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个别差异,就可以揭示社会适应性的内涵和结构。

五、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儿童和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研究文献不少,主要集中在对儿童的适应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各种行为问题的调查分析,以及对各类特殊群体如独生子女、离异家庭儿童、弱智儿童等的研究,以及对学生的学习适应行为的研究等领域。

基础性的研究包括各类量表的设计,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姚树桥、龚耀先(1984)编制的“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陈建文(2004)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等12篇有关量表研究(王光,2002;陈慧萍等,2002;钟佑泉等,1997;戴育红,1998;张凤等,2002;长凤等,2002;范希文等,1997;易欢琼等,1999;袁水平等,2000;闰瑰娟等,2001;罗昭逊等,2002)。

由于社会适应在内容上的多元性、结构上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范式上的分野,使得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研究呈现出纷杂的状况。例如从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良好适应行为研究(孙春晖等,2001;王惠萍等,1998;李政云,2001;鞠红霞,2002;韩启放,1994;冯廷勇等,2002)与适应不良行为研究(邓世英等,2001;霍金芝等,1995;韩萄等,1995);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任务划分可以分为内在适应研究(鞠红霞,2000;李政云,2001)与外在适应研究(张凤,2002;王惠萍1998;潘昊,2002);从社会适应因素的研究又分为家庭因素研究、学校因素研究和生活经历因素研究等。

六、青少年社会适应研究的局限

虽然目前国内青少年社会适应研究工作较为充分,但是在这个领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陷,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

(1) 在研究对象上,对社会不适应的研究对象还没有扩展到偏差行为青少年,即工读学校学生;

(2) 在研究方法上和研究工具的使用上,对适应良好与适应不良青少年的量表往往使用不同的量表,使得这两类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研究往往不具有可比性。

参考文献:

[1]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2]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

[3]李冬梅.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4]崔丽霞.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问卷编制和聚类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05.

[5]王光等.学龄前期儿童适应行为发展状况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

[6]吕陈慧萍等.浙江省城乡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行为发展比较研究.浙江预防医学,2002.

[7]钟佑泉等.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在例儿童中试测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

[8]戴育红.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与教育对策研究.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1998.

[9]张凤等.中日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跨文化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

[10]长凤等.中日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跨文化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

[11]范希文等.名儿童美国社会适应行为量表测定结果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

[12]易欢琼等.广州市一岁儿童适应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9.

[13]袁水平等.城乡儿童适应行为特点比较.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

[14]闰瑰娟等.适应行为量表郑州市与全国常模比较研究.2001.

[15]罗昭逊等.寄宿制小学与普通小学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调查分析.贵州医药,2002.

[16]孙春晖,郑日吕.《学习适应性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心理学探新,2001.

[17]王惠萍等.农村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应用心理学,1998.

[18]李政云.初一新生学习适应水平特点调查.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19]鞠红霞.关于中学生人格特质、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20]韩启放.人学新生社会适应状况评估.健康心理学,1994.

[21]冯廷勇等.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心理学探新,2002.

[22]邓世英等.西方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理论及其研究综述.心理与发展教育,2001.

[23]霍金芝等.中学生早期问题行为与个性特征关系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1995.

[24]韩萄等.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因素结构和群体差异.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

[25]李政云.初一新生学习适应水平特点调查.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第10篇

出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评委评语】

作为一本学术会议的论文集,《旅行的图像与文本》中的“摄影作为信息和方法”单元,集中展现了当代中国学研究的新取向,即在现代中文语境中,通过对于摄影图像与文学文本之间的跨媒介互动,来发现摄影在型塑“中国性”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摄影和文学互动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文本释读的新的可能性。同时,这些论文(并不限于这个单元)也体现了这一领域里的最新学术成果,并且可以为正在兴起的当代摄影学术研究提供成熟的规范借鉴。

―顾铮

如果说从手抄本到印刷本是书籍史、阅读史上划时代的变化的话,那照相术毫无疑问是近世信息传播领域里一场天翻地覆的技术革命。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观点。“信息”在此并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指“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发挥了塑造和控制的作用。照片、影像,以其巨大的复制、传播的功能,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兴起,彻底地改造了现代人感知世界、情感交流的模式。海德格尔前瞻性地预言说,“世界被把握为图像”。视觉性,就如同语言,成为现代人把握世界、表达自我的基本方式。本书收入的第二组四篇论文,既是对中国早期摄影史的补白,更是思考摄影新媒介,作为“人的任何延伸”,在近代中国的技术传播中引发的感知与改造主体性的革命。

芮哲非(Christopher A.Reed)在其专著《谷腾堡在上海:中国印刷资本业的发展(1876-1937)》一书中指出,照相技术与武器制造、铁路一样,成为清末推动革新的重要推动因素。收入本书的论文勾勒了照相术早期在上海传播的概貌,指出石印技术在19世纪后期仍占主导地位,照片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普及。该文对石印技术、摄影术作为两种同时进入中国印刷业的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兼及讨论技术性的图像与潜在观者、受众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信息交流模式(图像生产过程)与信息网络(体现在图像中的受众群体的构成)的研究,他提出一种假说:石印图片中淡化中国人,不见洋人;而工业照片中却时时可见西洋管理者的身影。作为清末中国工业化过程中信息交流模式的视觉呈现,《媒体即信息:中国早期工业照片和 石印图片及其观者之比较》一文认为照片为研究中国工业生产网络、重构受众群体提供了直观的证据。作者亦是在此意义上使用媒体(照片)即信息(工业生产网络的参与者)的说法。

法国学者狄瑞景(Régine Thiriez)长期致力于中国早期摄影史的研究、照片的收藏与整理工作。收入本书的论文《威廉・桑德斯镜头下的旧上海风情》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图像文献,即1862年到1870年间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在上海开设森泰照相馆时拍摄的民俗照片。这类摄影多为摆拍,展现东方奇观,无论是待砍头的国人、蝴蝶发髻的女子、流动的食摊、沿街叫卖的小贩,还是披枷带锁的囚犯。这些来自文化他者的凝视、技巧、构图,推动了中国本土摄影业的发展,上海耀华照相馆等即有模仿桑德斯的作品。桑德斯通过摆拍、修饰的策略对文化“类型与风俗”的镜头捕捉,为在世界范围内的印刷品的流通传播提供了一份意义含混的中国影像。这份对历史“永恒”的记录,也提醒后世的研究者反思“图像反映真实”这一迷思。

吴盛青与徐兰君的文章,都是利用视觉材料来讨论新的观视技术对感性主体的型塑作用。吴盛青的文章《相思之影:清末明初照相文化中的情感地图》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的诗歌与人物肖像照的对读,展示新旧杂糅的时代里旧诗与新影像的交锋对峙以及融合。摄影从传入中国之初起就与性别化的凝视与想象女性的视觉政治与文化表演彼此缠绕、互相牵连。题照诗,发扬题美人画的传统,是对“女性”照片的想象上的意义的增值与添加。该文关注以苏曼殊、柳亚子为中心的文人圈子,追溯照片作为礼物、信物题咏、流播的轨迹,讨论情与物的关系,尤其是新媒介对男性文人情感的主体间性的塑造作用。文章《照相术与现代中国“儿童相”的谱系学研究》是对“儿童相”知识考古学的梳理,徐兰君认檎障嗍踉凇胺⑾帧毕执儿童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晚清传教士何德兰的《孺子歌图》《中国男孩与女孩》,借用照片和儿歌的翻译以及游戏,从人类学的视角向世界介绍中国儿童。照片作为辅助媒介,召唤在儿歌的文字翻译中丢失了的中国性,唤起的是富于象征意味的中国形象。现代心理学先驱人物陈鹤琴,记录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面部表情、行为动作,进一步倡导童年生活中“趣味”的概念。该文提出一系列关键性的思考:影像如何发挥作用?与现代学科建设(如文化人类学、心理学)与大众媒体(如《良友》画报)之间有何种关系?影像如何对现代人的身心建构、人格型塑起到“规训”的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应以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为载体。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的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项制度的约束。校园文化建设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首先是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静化校园的天空,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其次是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中职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界负面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入歧路。

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功能在于:

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交通道路,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

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消费者行为,农村市场,营销基点

 

一、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农村社会形态处于快速转型期,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的大规模流动,农村居民中的老龄化群体比重迅速增加。在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数量增加。另外还有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多种自然灾害的侵扰等问题。从而增加了对人身意外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业保险的需求。

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开发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农村保险消费者有其独特的特点,在开发农村保险市场,进行营销的过程中,应首先从农村消费者购买行为来确立保险在农村市场的营销基点。

二、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

任何购买者的购买决策都是在一定的内在因素的促动和外在因素的激励之下而采取的,而不同特征的消费者对于外界的各种刺激和影响又会基于其特定的内在因素和决策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从而形成不同的购买取向和购买行为。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个方面。

经济因素是影响消费不可或缺的一点,家庭经济水平是取决与社会经济水平的,家庭经济水平决定消费者的购买力,以及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和消费档次等。

非经济因素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

1、从外部来看,主要有:消费者所处的文化环境,消费者所在的社会阶层,消费者所接触的各种社会团体(包括家庭),以及消费者在这些社会团体中的角色和地位等。

(1)文化因素:文化是人类欲望和行为的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处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宗教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和所处的社会阶层形成了一整套价值、爱好和行为的整体观念。弄清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对于研究他们的购买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2)社会因素:包括相关群体、家庭和个人在相关群体及家庭所处的角色和地位。

2、内部因素则是指消费者的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

(1)个人因素:一个人的购买行为往往受其年龄、职业、经济环境、生活方式、个性等因素的影响。

(2)心理因素包括购买动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态度与信念等等。这些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模式。

结合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因素论文格式,本文对农村保险市场进行以下分析。

三、农村市场的特点分析

(一)从农村的人口环境来看,市场潜力巨大

市场是由那些想买东西并且具有购买力的人(即潜在购买者)构成的,而且这种人越多,市场的规模就越大。

从客观的市场容量来看,根据2010年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目前中国的纯农村人口为7.2亿,若包括已经离开农村到城镇居住半年以上及县城在内的所有县以下的有农村户籍的人口仍然维持在9亿。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外流,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从年龄看,老龄化进一步明显,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缺乏照料,安全隐患多。专家预测,2010年,农村中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10%,并很快进入老龄化加速期。

根据最新的研究,2009年外出务工中国农民工大约有2.3亿至2.4亿人,80后农民工群体占一半左右,90后有4000多万人。50,60年代生人逐渐步入老年。根据网上对“现在中国农村青年人的想法和打算”调查发现:“现在农村青年人是否和老人分家过日子”的回答否只占22%。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农村家庭规模会且正在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导致农村纯老年户不断增加。另外农村大量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这些人无暇顾及老父母,另外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赡养老人的增加。

另外根据保监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我国实现保费收入11137.3亿元。其中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33.9亿元,小额保险保费收入2.3亿元,这两者合起来占全国保费收入不到1.23%。

因此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农村对于养老保险,人身意外保险等的客观需求是存在的。另外80后,90后逐渐成长为主要的劳动力,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水平逐渐提高,且在现代农村若成为劳动力,在家中就会有一定决策权。因此家庭决策结构发生变化,营销对象就应有相应的转变。

(二)农民收入水平逐渐增加,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

从1978年开始农民人均纯收入逐渐增加。国家统计局公布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53元,比2008年4761元增加392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8年的43.7%。恩格尔系数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和发展阶段。即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40%-50%为小康论文格式,30%-40%为富裕。因此我国目前处于小康向富裕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进入大众消费新成长阶段,教育、医疗、旅游、文化等新型的消费支出在快速增长。这位保险销售创造出良好的经济环境。

(三)农村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

1、农民保险意识没有树立起来

农村人口文化的相对落后及思想观念的陈旧和保守,保险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保险需求不高。对于大部分的农民,他们以小规模耕作或养殖以维持生活,生活比较平静,它决定了大多数农民的一种机会意识,即认为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并不是经常发生的。另外在农村,有不少的农民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他们认为有钱才是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用。而没意识到买保险养老的好处。所以要树立农民的保险意识。

2、消费需求功能性

农村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即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这种功能性特点对产品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价廉,二是实用,三是简便。

3、消费求同相互攀比,但也注重“口碑”

农民之间的消费求同和攀比心理相当突出。大多数农民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来决定自己的购买行为,而是依据他人的消费行为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他们注重个人消费在社会关系成员中的反应。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要到哪里买就都到哪里买。

但同时注重“口碑”,易极端。对产品的评价好只看重优点,坏就一文不值。在农村,农民经常集聚聊天,并有固定场所,对事物易通过口口相传,传播速度也快且远。对于产品主要是通过别人买的产品,在短期内的使用来评判。

4、农民相对比较注重人情味

农民相对比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上的联系,人情关系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熟人之间抹不开面子,不好意思拒绝其请求,会在能力范围之内答应和支持熟人的请求。

5、对保险产品不信任

保险走进农村市场之初,一些保险人和保险推销人员为了自己的业绩,在农村市场上树立了不良的形象。用一位专家的总结:不该卖的人卖给了不该买的人。例如,在推销产品时,说明产品的诸多好处,而不管保险协议条款,导致农民出现问题时,找到保险公司进行理赔,但是其所发生的事件不再保险范围之列。

理赔难导致农民对保险产品的不信任。由于农民对于理赔程序的不清楚论文格式,使他们对于理赔望而却步,理赔时还要在保险公司找熟人。找熟人的过程中又要送礼,最后导致理赔成本加大,从而放弃理赔。由此保险公司给他们的印象是让他们上当受骗。农村消费者感觉受骗,他就会在集聚时宣传,导致一个村子甚至邻村引以为鉴,从而排斥这种产品。

五、保险产品在农村市场的营销基点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市场是非常庞大的,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保险产品在农村市场上的前景是非常好的,农村市场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开发。

(一)基于保险产品的特点,要加强保险销售过程的服务

保险产品的特点是产品是无形的,交易是非即时,结果不确定性的。而农民却看重眼前的实惠的利益,刚好与保险产品的特点矛盾。虽然农村市场零星而分散,售后服务的难度和成本都很高,但是必须加强保险公司销售前后及过程的服务。

例如,因为对于农民来说现今产品种类繁多,产品信息量大,把握这些信息超出了其能力。所以在购买保险产品时帮助其购买真正符合其需要的产品,并帮其选择受益最大的产品。在承保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各种形式与其保持联系,及时告知各种与保险相关的讯息。出险后,能在第一时间送出保险公司承诺的服务,帮助他们办理理赔手续。由于农民抗风险能力差,在危难时伸出及时的手,会形成很好的口碑。其他农户在看到其利益之时,会增加他们对产品的信心,从而可以扩大市场。

(二)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商业保险的认知度仅为20%。为了增强农民对保险的认识,加大保险宣传力度,可举办保险宣传活动,在农村设立咨询点,为有意想投保或者已经投保的客户提供服务、咨询。这样既可以增加消费者对保险业的了解,又可以消农民保险业的偏见。

由于农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因此须采取多种形式长期不断地宣导。通过广播电视、村委喇叭,墙体广告论文格式,流动宣传车等向群众灌输保险知识和理念。使农民认识保险,了解保险,主动购买保险。

对于咨询点人员的选择方面,就要找对农民具有亲和力的人,并受农民信任。将此咨询点变为农民在休闲时的一个聚会闲聊的场所,让其在聊天过程中了解认识产品,并且和保险人或推销人员成为熟人,这样就有益于保险的宣传与推销。

(三)采用'量体裁衣'、'终生服务'的措施

农村消费以传统节俭型为主,加之收入水平的影响,价格往往成为购买商品时最敏感的因素,结合农村实际,根据其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有重点地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开发推广新产品。推动简易人身保险的发展,开发保额较小、保费低廉、办理简便、保障型的人身保险产品。

(四)强化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健全农村保险市场监管机制

营销人员是体现保险公司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其培训既要具备精良的展业技巧, 更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操守。通过把好营销关口, 提高保险经营绩效, 消除社会各界对保险行业的偏见。

加强行业监管力度,督促各保险机构严格遵守保险同业自律公约,对违法违纪行为按职能范围及时做出处理,切实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仲伟增,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策略[J] 《商业时代》2007.8

2、王莹,农村商业保险的发展面临问题及解决措施[J]《法制与社会》 2008. 14

3、雷银生、陶静,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