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5 11:43: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节能控制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people pursue a more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consume more and more energy. Relevant data show that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ccounts for about 40% of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this ratio is more than 20 percentage points, ranking first in a variety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which more than 50 percentage of consumption is concentrated in the winter heating and summer cooling air conditioning. With the increasing energy supply in the world, energy will become a central factor in curbing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China pointed out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ocial economy and energy, and at the same time tried to build a conservation-oriented society to reduce the unit's energy consumption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proces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s a major energy-consuming industry, has a huge energy-saving potential. We can fully develop and promote the frontier building energy sav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external wall insulation, solar thermal and optoelectronics, envelope technology and so on, continue to deepen the comfort of people living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reduce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buildings, relieve the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problem fundamentally, that is, it has practical economic significance, while both has important social significanc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键词: 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现状;应用前景
Key words: building energy-saving technology;development status;application prospect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4-0150-03
0 引言
现阶段国内建筑用能缺乏节制,同时建筑能耗的耗能速度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国内能源的增长比率,若任由此类高能耗建筑继续发展,那么国家的资源生产必然无法长时间满足需求,因此不得不予以旧房节能改造措施,而改造则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在建筑中主动深化能源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能源紧缺问题,进而深化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将以几种主要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予以深入的探究,相关内容如下所述。
1 规划及相关设计
建筑在规划与设计阶段,因外界的气候环境作用,对建筑建设的外在条件特性,要尽可能择取自然环境,进而构建优异的建筑室内微气候,以降低对建筑装置的依赖。首先我们要科学择取建筑的区域、予以相适应的外部环境设计。其次要科学的设计建筑整体,在建筑设计环节,通常要控制建筑物外表面积,必要时需控制建筑体型数据,也就是建筑物外表面积和内部的体积比率,降低建筑面宽,以深化所具备的微气候;在平面布局上,对于朝向的择取要予以相应的重视。十一月至二月要日照射入室内,放置冷风直吹;六月至八月要降低太阳直射率,同时要控制通风。因此从节能与热环境角度去分析,建筑物以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为宜,尽可能不要设计为东西向,如果无法设计成南北向,那么主要的房间要尽可能安置于冬季背风与朝阳区域,降低围护结构的散热比率。同时设计环节,原则上要降低建筑物外表面积,调整建筑体型数据降低建筑面宽。
2 外墙保温节能技术
2.1 外墙保温技术特性
众所周知,外墙保温节能技术是建筑节能的重头戏。目前外墙外保温技术是较为常用的节能举措,外墙外保温具有下述几个特性:第一,保护建筑主体构架,提高建筑的使用年限。第二,有效避免“热桥”现象为建筑造成的影响。第三,规避了墙体潮湿的弊病。第四,有助于制衡室内的温度。第五,为旧建筑物予以节能改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六,能够防止装修影响保温层。第七,拓展了房屋的实际使用面积。通过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外保温技术优点较多,因此对建筑节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不过现阶段的外墙外保温依然存在着质量问题。
2.2 保温材料存在的问题与防治
目前有很多种类的外墙外保温材料,不过被广泛应用的主要包括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材与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不过由于现阶段国内建材市场管理松懈,生产厂家一味的追求收益,造成产品质量出现问题。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材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密度不达标。相关指标中明确规定,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材密度应在每立方米二十千克,不过在抽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工程都无法达到此指标,大多每立方米都没有超过十四千克。这是由于工程方及生产厂家偷工减料所造成。
针对一些质量问题,监理系统要深化检查力度,没有达标的上报工程方予以退货处理;同时政府等相关职能系统要提高执法力度,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厂家予以从重处理,让其第一时间停产整改。
众所周知原材料胶粉隶属专利产品,目前在国内经济化市场背景下,专利技术也无法得到全面的推广。一些板材生产企业都无法采购到胶粉,还有一些企业对此类产品更是闻所未闻。所以,很多工程的施工人员通过水泥替代胶粉,这在很大程度上难以确保质量。对于类似问题,我们首先要加速专利技术的推广,在此基础上构建专利产品的销售系统,予以全面的技术转让。
2.3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的侧重点
我们在粘贴标准板前,要予以试排处理,依附于指标弹出水平控制线从下到上予以排板,上下排板错缝为板长的一半,板间的接缝纵向差要低于一毫米。保温板为聚合物材料,有着柔软及易碎的特点,为防止硬质切割设备造成切口不平的问题,我们可以择取热熔法予以切割。第一层的外墙要贴附聚苯板,而剩余楼层在指标板周围涂抹五厘米宽的粘结胶浆,双侧预设五十平方毫米的排气孔,中段依附于间距二百毫米的中距放置八个直径为十厘米的点;同时粘结砂浆的涂抹面积应超过板面的四分之一。抹完粘结胶浆后,把板平放于基层墙面,通过两米靠尺予以压平处理,这样能够确保其平整性,同时使接缝贴合。
若保温板接缝存在凸起的情况,那么通过打磨磨纸予以磨平处理,为避免磨平过程对聚苯板粘贴层的影响,最好在聚苯板粘贴二十四小时后予以磨平处理,同时打磨过程要轻柔。磨平后通过刷子清理表面。针对涂抹面胶浆以及铺压耐碱玻纤网格布。首先我们要涂抹一层两毫米厚的抹面胶浆,面积要超过网布,在此基础上从上至下把网格布贴紧。网格布纵向搭接长度不得超过八厘米,而横向的塔接长度不得超过十厘米,在接缝与门窗洞口位置对网格布予以翻包,这样便于同面层网格布搭接。贴网的时候要对抹灰厚度予以控制,网外抹灰以不露网为标准。而针对涂抹面胶浆及填嵌缝膏。我们要待首层胶浆干燥后,通过抹子涂抹第二道抹面胶浆,厚度为三毫米,若在抹面层砂浆前,底层砂浆已凝结,那么就要在抹面层砂浆再涂刷一层界面剂。第一层墙面等区域在砂浆未凝结之时,在其外表放置一层网格布,在此基础上抹一层两毫米厚的砂浆。同时通过密封膏将墙体及窗框缝隙位置填实。在外墙涂料的时候要做柔性腻子,对基面不平整的区域予以点补法,同时在基面通过抹刀凭证的涂抹一层厚度低于两毫米的胶浆;在腻子完全干透的时候,第一时间予以打磨处理,同时清除浮灰。腻子层应该可以有效地渗水,同时还能够避免墙体出现裂纹。在封底涂料的过程中,涂刷要平均,避免漏涂的情况,同时利用丙稀酸类等延展率超过二百的涂料,防止封底粗糙进而对外饰面造成影响。在最后的验收阶段,外墙外保温工程要依附于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指标,同时要参照验收标准及建筑工程质量规范的予以工程质量的整体验收。虽然外墙保温技术在推广和应用中还存在着不足,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国家对建筑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一定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3 其他围护结构技术
建筑围护结构包括、外墙、屋顶、门窗以及遮阳等,建筑围护结构设计对建筑能耗和用户所处热舒适条件有直接的作用。通常围护结构的费用只有总投资的五个百分点,但是节能却超过四十个百分点。经深化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在六月至八月能够降低室外热量渗透至室内,在冬季能够降低室内热量的损耗,使建筑热条件得以深化,因此降低建筑冷与热的能耗。屋面的节能设计:屋顶的保温与隔热是围护结构节能的侧重点。
屋面保温层的节能方法即:①屋面保温层不可以择取密度大且导热高的材料,放置屋面重量过大;②屋面保温层避免择取吸水率高的保温材料,以避免屋面湿作业过程由于保温层吸水较强而遏制保温有效性。③屋面上要安装排气孔以排除保温层中剩余水分。窗户的节能设计:窗户即薄壁轻质结构,是耗热的薄弱环节。常规单层玻璃窗的能量损失大概为建筑物十月至三月保鼗蛄月至八月降温能耗的五十个百分点,深化其绝热有效性是节能的侧重点。同时要区分差异化朝向控制窗墙比,防止东西向大窗设计,深化窗户的遮阳有效性。同时,要侧重于挑檐、屋檐、窗帘、遮阳板以及百页窗等结构的设计,这针对改善日照与节能十分有效,特别是玻璃幕墙建筑,一定分析遮阳与遮光性。其他相关维护结构节能技术现阶段还未被广泛应用,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更侧重于向绿色、节能且有效的方向发展,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投资,这样就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之中。
4 合理使用新能源
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上,新能源的发展起到了较强的推动作用,新能源一般指的是并不被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其中涵盖了地热能、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质能等等。虽然太阳能光热和光电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但太阳能能流密度低,受季节、地点和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不能维持常量,且用于太阳能转换的设备投资较高,其技术尚需进一步完善。因此,目前除太阳能热水器和温室大棚的利用比较普及和成熟外,主、被动太阳房,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制冷等技术尚处于示范性实验阶段,距离大规模推广应用,走进百姓日常生活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近期内尚无法取代常规能源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郑娟尔,吴次芳.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潜力与政策设计研究――一个基于控制论的分析框架[J].中国软科学,2015(05).
[2]丛琳.国外能源领域技术预见与战略部署及其对我国能源决策的启示[A].第五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交流会暨全国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2.
[3]吴国华,张春玲.基于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
[4]李莉娟,刘铮.呼和浩特市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探索[A].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研究进展――2013全国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
关键词: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模式;建构
作者简介:严莉莉(1970-),女,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46-02
社会是由各个不同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而在各个不同的系统中,各级各类学校担负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任务。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归结到底是思想品质和智能品质的培养。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等教育的目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智能品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次高层次,其基本目标仍没有超出思想品质和智能品质两个方面,但其在深度、广度和强度等方面,与普通中等教育有所不同,与大学本科教育也有着某种程度的异质性。具体而言,研究生教育的双重目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可否认,在普通教育、大学本科教育中,其教育目标的实现均带有明显的倾向性,都表现为“重智能品质,轻思想品质”。因为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受教育人口众多及主流的一种迫切提高总人口知识水平的社会潜意识等诸因素的存在,所以这种倾向性有着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同时也是一种无奈的现实选择)。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受教育人口数量相对减少、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近似于精英教育的教育体系,研究生教育目标要实现一种综合型、平衡型目标培养模式的构建,体现一种折中理性。
一、关于的思想品质目标的建构
《南方周末》曾登载的武汉大学博士论文疑造假事件,使人们重新对人才的道德品质给予了极大关注。古人说,“欲成人,先成才”,在对道德品质极为崇尚的古代,“才”的标准必然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当然,传统的道德观只有在的真理与原理的统摄下,与传统精神同质性结合在一起、与我们的大时代相结合才可能具有指导人生的意义。而传统精神也做过类似的表述,如“志不强者智不达”。因此,研究生的思想品质必须是与传统的融合,包括道德品质、学术品格、心理素质等内容。在现实社会背景下,有针对性地提高研究生的思想品质有着特殊的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向纵深方向发展,物欲、享乐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副产品对青年人有着不可低估的诱惑力。由于受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思想的裹挟,在研究生中出现了“收入第一,安逸第二,事业靠边”的择业倾向。有些研究生视研究、教育岗位为“穷途末路”,慕高收入,恋大城市,由此形成人才布局的“马太效应”(越是人才奇缺的地区、单位,越是没有后继人才)。对于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意识形态,的道德观是最好的攻击炮弹。
其次,大多数研究生在其青少年时代没有经历过“抗逆性”磨练,缺少应对逆境所必备的各种心理素质。“玉不琢,不成气。”目前研究生绝大多数生在城市、长在城市,且独生子女占较大的比例。他们自小生活在父辈们的精心呵护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理能力极差。据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表明,17.34%的女生心理健康有问题,16.07%的男生心理健康有问题。[1]根据马克思的德育环境理论,[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决定人的思想面貌,“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赖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3]研究生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后,下一步将走向多元化的社会,所以有必要提前为研究生提供一个“抗逆性”磨练心智的场所。
最后,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纵横交错的庞大知识体系。研究生从事的学科研究、技术开发繁难程度的提高和平时社会交往活动的增多,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包括人的思想的自由发展、心理调节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是人思想自由发展的一部分。
总之,研究生马克思思想品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学术品格、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小学、中学阶段的思想品质教育侧重于爱祖国、爱人民、讲道德、守法纪等基本思想品德教育,而大学本科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的思想品质教育则应把人生道路、政治方向的诱导和学术品格、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重点。人生道路、政治方向的培养是人们一直以来所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延续和主题的升华,是人们的长项和一直注重的一个基点。而学术品格、心理素质的培养既是人们忽视的盲点,也是对人们提出的挑战。
从内容上讲,研究生的学术品格包括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和诚实的学术作风。人文情怀是研究生应具备的一种胸怀,它使人更能理解人性,更讲究人性层面的温情,使人有一种宇宙主义的情怀,思想更具开放性和宽容性,这也正是所具有的独特品性。只有这样,研究成果才具有进步的社会意义而不是恶人作恶的工具。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味靠技术引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与本科生有着本质的区别,研究生是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学生,书本的知识并不满足开发工作中所需的知识量,因此“学研产”必然伴随着创新的过程。研究生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很难在激烈的学术竞争和社会竞争中站住脚。诚实的学术作风直接指向的是学术腐败。学术腐败已正式成为腐败的衍生物,与经济腐败、政治腐败并列而为世人所深恶痛疾。弄虚作假篡改数据伪造事实、抄袭剽窃掠人之美占为己有、追逐名利自我吹嘘夸张宣传、投机取巧浮于表面懒于深入已不是个别现象,连某些博士、院士都卷入其中。校园本是一方纯净乐土,高贵的学术品格和道德修养才是它本应有的那堵看不见的围墙。可见,诚实的学术作风是学者们抵御社会不良习气的精神防线。
心理素质包括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自制力、自我调节能力等。仅仅从事短期的研究工作是不容易产生厌倦感的,特别是能够见到成效的研究,研究者能够在一种较为兴奋的状态中完成工作。在漫长的科学探索之中,时间是异化人的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的最重要因素。在有限的知识认识水平之下,要取得某种突破必须经受时间的磨砺,而如果没有出色的心理素质,那么这些都是空谈。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思想品德教育、学术品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都不能只停留于口头的说教。学校、导师和研究生本人必须在教学中、实验中和科研开发中将其融入其中,告诉他们“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而这“玉”与“金”不是个人的,却是构成全人类的福祉。总之,在实践中提高研究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其宽广的人文主义胸襟,锻炼研究生心理素质和意志力,就能将表层的思想概念内化为内心的认同、自觉的行为指南以及自身的素质。
二、关于智能品质目标的建构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学生智能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贯穿小学、中学、大学本科、研究生阶段的渐进的过程,是受教育者由不会做事到学会做简单之事再到复杂之事的全过程。如果说中学教育是“做事”教育的话,那么高等学校的“做事”教育,则需要受教育者学会做复杂之事。对于研究生而言,“复杂之事”既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还包括利用自己的能力对社会各种事物的管理。做这些复杂之事需要大量的知识,但更需要良好的智能。智能是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与做事(学习、研究、管理工作等)的思路、方法、技巧上。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智能的发展,培养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从智力方面看,一个人能够对社会做出多大贡献主要取决于它的智能水平,而不是掌握现成知识的多寡。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研究生教育应重在“授人以渔”,让受教育者真正掌握猎鱼的本领。
在现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专业知识陈旧、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教师、学校不可能向受教育者传授他们在未来几十年工作中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因为将来所要运用的所有知识现在还没有出现。从这个角度上看,为硕士生开设的课程主旨并不在于为他们提供未来工作的“工具”,而是为他们创设若干个智能训练“项目”,让他们在课程学习中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了解前人如何创造了知识,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了实际问题。研究生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都要以此为着眼点。例如,在教学环节上,法律类专业的有关课程应注意同实际的结合,并加强对学生思路的开阔,以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以教促智”的目的。
智能品质教育以发展智能为核心,实现由知识型教育向智能型教育过渡是现代科学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进入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出现了整体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大量涌现。早在几十年前,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对此曾发表过振聋发聩的见解:“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被忽视的无人区。”“正是这些科学的边缘区域,给有修养的研究者提供了最丰富的机会。”[4]寻觅新学科的边缘生长点,开发科学的“无人区”需要充分发展的智能,及建立在广博知识基础上的远见卓识、机敏思维。这就是维纳所说的“有休养”。研究生有自己的专业方向,但决不要受既定专业的束缚,要能跳出专业看专业、学专业,要善于“探头探脑”、“左顾右盼”,适时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善于将其他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拿来“为我所用”,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
三、研究生思想品质与智能品质培养的有机整合
在传统教育中,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在思想品质与智能品质的培养上基本上是互不搭界的,具有培养目标的单一性。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实现思想品质教育与智能品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和平衡发展。如果智能品质是人的一种技术性品质的话,那么思想品质则是承载这种技术性品质的土壤。没有了良好的思想品质,智能品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没有相应的智能品质匹配,思想品质也就徒有其形,教化有余而灵性不足。爱因斯坦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更是一位有着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家。由此可见,思想品质的建设必须与智力品质的建设同行,甚至先行。
首先,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培养模式的建构还不能脱离整个学校,因为研究生的大部分学习生活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所提供的软硬环境能影响研究生的发展。从软环境上讲,学校所拥有的一种校园氛围,包括人文氛围、民主气氛、学习风气等对研究生思想品质的影响甚大。从硬环境上讲,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科研经费等方面对研究生智能品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软硬环境的建设应该同步,不可“立其一而废其一”,达到平衡发展。
其次,由于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核心作用,所以研究生教育目标培养模式建构的主体是导师,研究生思想品质与智能品质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导师与其学生在教学、生活中相处的各个生活片断的总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现时代背景之下,人们应做出新的合理解释:老师,其任务是既传授自然规律知识也传授做人的道理,既讲授专业知识也讲授与在专业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既指导学生解决专业上技术上的难题也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由此可见,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人师”当然是具有“经师”业务素质基础上的德行高尚者、意志品质优秀者,这样的老师在他(她)的教学中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素质。具体说来,导师的课要讲好就不仅仅是介绍专业知识,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思想,还要对学生的思想、意志、行为产生良性的影响,其一举一动甚至应该具有某种无形的人格魅力,展现出某种感人的精神气质。可以说,研究生培养目标模式的建立,研究生导师由“经师”到“人师”的角色转变至关重要。因此,加快研究生导师角色的转变既是导师的一项任务,也给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的完善提出了要求。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研究生教育是一种被动与主动的结合。研究生作为高知识水平层次的人,本身就有提升思想品质与智能品质的内在动因,他们想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在心理素质与意志方面的良好品质。这种主观动机恰恰给研究生教育双重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实现性基础。因此,笔者所谈论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建构并非不切实际,并非局限于形而上的层面,而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但是理论的提出仅是改革的开始,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来实现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沈慧芳.马克思环境理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南平师专学报,2002,(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根据系统科学观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诸元素的统一体。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因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个系统。文章从系统的角度对循环经济的系统特征进行了探析。
1开放性
开放性是实现系统和谐有序的前提。系统只有开放,才有可能从外界环境不断地引入负熵流,把自身的熵排入到外界中,从而实现系统的有序,推动系统发展。系统的孤立或封闭只能导致系统的死亡或使系统处于紊乱无序状态。
循环经济是由环境和经济系统构成的开放、动态的系统,正是因为系统的开放,从而使得循环经济系统异常活跃,并能对相关环境做出积极反应。传统经济所形成的则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系统。在传统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是以资源的使用为开端,经过能量的转化,除了被系统吸收的能量之外,其余的能量则被排出系统之外,不再参与物质的循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整个过程是一次性的。这意味着传统经济的整个经济活动只能朝一个直线向上的平衡方向发展,一旦平衡达到,过程结束了,整个系统也就瓦解了,在此过程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互不相干,输出对输入没有形成反馈。因此,传统经济往往会因为资源的短缺而危及到物质基础,使经济活动难以为继。而循环经济则不同,循环经济系统不断从外界输入能量补充内部消耗,经过能量的转化,其中一部分能量在系统内部被吸收,还有的能量和物质被损耗,另外一些能量和物质则被反馈到输入过程,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相结合,形成一个物质和能量不断转化的循环回路。因此,循环经济的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也是系统走上有序的基本途径。社会经济运行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三大功能,实施循环经济战略从本质上要求恢复和重建“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的合理规则和运行路线,它以绿色技术为支撑,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企业与环境之间通过建立稳定、健康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循环经济的运行方式通过完整的物流分析,不仅延长了线性经济,而且实现了闭合循环,在“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各个环节实施了“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真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涵义。循环经济系统所表现出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相应的生态、反馈、抗逆、共建共享,形成了一个有序的、具有自组织功效、有较强抗干扰能力和取得物质、能量损耗最小而系统内部寻求优化的整体运行模式。
2动态性
复杂性系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动态演化性是产生系统复杂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复杂系统总是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其中稳定与平衡是运动的一种趋势,而波动、不平衡、矛盾等才是运动的常态,系统在矛盾运动中表现出十分复杂的现象。复杂系统运行的有序化取决于系统内部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能否形成动态演化态势。动态演化态势的形成和发展与复杂系统运行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复杂系统是动态的,处于不断的演化过程中,总趋向于进化。随着时间发展,其结构、功能、行为不断变化,总的趋向是通过自适应、自组织作用向更高级的有序化演化,具有自适应和进化能力。循环经济系统同样也要遵循这一系统动态演化规律。
循环经济系统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绿色技术为技术载体,目的是实现人、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循环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要受到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随着科学探索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向前发展,循环经济也必然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它的发展也会更科学,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事实上,循环经济本身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和绿色技术日臻完善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就是经济活动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循环经济正处在一个市场需求多样化,技术快速发展的动态环境中,它与环境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循环经济只有不断从外部环境中吸收新的能量,接受新的信息,才能增强它的生命力,更好地实现它的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遵循动态性的原则,关注前沿科学,引进生态技术。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实现,都需要以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为依托,不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循环经济的发展就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潮流。
3多层次性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系统的整体性的维持和发展,有赖于一个连续的等级结构,即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主要是指任何复杂系统都可以从纵向上可以分为若干等级,其中低一级系统就是高一级系统的若干组成部分,不同的层次之间存在隶属关系。系统层次性是系统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系统的层次与层次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系统的层次性突出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质的差异,强调高层次向低层次的不可还原性。
循环经济有着不同的等级及层次结构。
首先,循环经济中物质循环的场所具有层次性。这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说明:①企业层面。即物质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也叫基础循环。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选择清洁生产工艺,建立生产全过程的环境管理系统,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实现最终排放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经本企业自身的物理化学处理,使之成为再生资源,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产品生态设计。②区域层面。即物质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循环,也叫中观循环。这个层次的资源流动既可以在同产业部门间实现,也可以跨产业进行。若干互相关联的企业建立共生的工业园区,甲企业的废弃物、污染物由乙企业处理利用,乙企业的废弃物、污染物由丙企业处理利用,从而形成较大的链式循环。区域内企业或行业间建立生态产业群落,上游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用做下游企业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在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化的服务业内实现废弃物资源化。③社会层面。即在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之间建立的循环,也称宏观循环。以生产链为纽带,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社会层面上就要建立相关的政策体系,倡导绿色消费,建立绿色政府、绿色办公、绿色采购,建立节约型的社会,包括节水、节能等。
其次,循环经济中物质循环的反馈过程具有多层次性。在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输入和输出相互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步骤的循环过程。其中,在每一次输出进入新的循环成为输入部分时,又会形成新的步骤和层次。如农场为酒厂提供酿酒的原材料——稻谷,稻壳作为酒厂的废弃物输出,又成为生态农药厂发酵提取菌种的原材料,每次的输出对输入都是一个质能的反馈。输入和输出的循环就构成循环经济复杂的网络和层次,这也是循环经济多层性的一个显著特征。
4非线性
非线性是指变量与变量之间没有正比例那样的直线关系,在非线性系统中,凡是非线性都可以找到一条直线和它至少有两个以上的交点,这就引起多值性,叠加原理失效,不具有加和性和可分性。在非线性系统中,系统一个变量的微小变化,可能导致系统其他变量产生不成比例的甚至灾难性的变化,从而导致“蝴蝶效应”。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选模式之一。它是以物质流动为特征的一种生态经济,它与传统的资源消费、产品生产、废物排放这么一个单向线性流动经济不同,它是一种再生的资源、一种流动的资源,是物质和能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益,实现经济生态化转向。它强调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生产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一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路线,体现在循环经济的构成是多层次的技术、知识、管理的长期积累,显示出与外界环境相联系的多层次、多目标的开放性和彼此间的耦合特征。循环经济将传统的线性、开放式的经济系统转变为非线性的经济系统,逐步实现很小的排放性和环境友好性,使市场生产的产品能够持久的使用,并延长使用的寿命。
根据非线性系统的特征,循环经济系统涉及无数的因素(或变量),这些因素(或变量)又构成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在这些因素、关系之间很难区分谁主谁次、谁重谁轻,它们之间的机制不是简单的径直的因果规定,而是复杂的交互作用、双向甚至多向的构建方式。一旦其中的某个要素受到干扰,都会反馈到系统的整体功能上,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不能从循环经济局部的个别目标去判断它的发展方向,也不能仅仅通过子系统的功能来确定它的整体功能。如在循环经济系统中,采用清洁技术可以减少或者避免污染的产生。资源的再利用环节则形成了物质的循环,如果在生产中运用了清洁技术,但产生的废弃物却没有进行再利用,而是直接排出系统外,这样就不能称这次经济活动为循环经济,因为它没有履行其中一个环节的功能,从而无法实现循环经济的整体功能。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时,要把握系统的整体性,从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合理规划,让每个环节都充分实现各自功能,保证循环经济系统各要素的相互衔接,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达成系统的目标。超级秘书网
5自组织性
自组织是开放系统在大量子系统合作下出现的宏观的新结构。系统随着时间而变化,经过系统内部和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适应、调节,通过自组织作用,经过不同阶段和不同的过程,向更高级的有序化发展,涌现出独特的整体行为与特征,具有自适应、自组织的趋向有序化功能。维纳提出的控制论,阐述了以正反馈和负反馈为基础的“自组织”科学概念。
正反馈是一种破坏原有稳定状态,使系统趋于不稳定状态的反馈。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它的作用是能自动地加剧系统离开原有目标运动,朝着新的状态加速度地变化,其速度是令人难以意料的。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和获取利润。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投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通过把资源持续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上的增长,结果却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负反馈是一个自稳定的环路,它的作用是使系统不断消除干扰和噪声,系统表现为自调节、自适应行为,使系统力图恢复原来稳定状态的反馈。在经济生产中,循环经济自然建构起一种负反馈的自调节机制。当企业生产过剩,导致资源存量下降时,资源的价格上涨,它自主促使节约资源或废弃物的资源化,使得生产能循环往复下去。同样,当废弃物的处置成本过高,它就会开发清洁生产工艺进行无废生产或少废生产。因此,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这也是循环经济最本质的特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