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教育研究论文

中小学教育研究论文

时间:2022-03-31 08:0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教育研究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教育研究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科研选题;可行性;创造性;需要性

教育科研,越来越得到中小学校的重视。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教育科研效果未尽人意,一些学校往往是开题热火朝天,过程冷冷清清,结题草草收场。究其原因种种。但是笔者发现,制约教育科研的最主要因素是学校、教师在选题上不够确切。一些学校、教师在选题时比较盲目,所选择的课题不适合本校或教师个人进行研究,导致课题研究举步维艰,效果不理想。为避免选题的盲目性,根据这几年成功的科研案例和对权威论著观点的归纳,我认为选题一般应遵循下列主要基本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应当考虑课题经过一段艰苦的研究以后应当是可以实现的或有可能被解决。

选题是否可行,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研究者个人具体情况。比如:知识基础、专业特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教育科研的科研经验、志趣和可以利用的时间。②看课题的难易大小是否合适。小而容易的课题研究顺利,成功率高。就一般规律而言,选题应从易到难,从小到大。③教育情报资料的充实。要占领本选题资料的最高点。④是否抓住了时机。⑤还要考虑花费在教科研的时间因素。

例如:有个教师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对比实验研究》。在我们审核时,我就发现一是题目大,二是实验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班。这根本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这里一个语文教师只承担一个班级的语文课教学,无法进行实验对比,更何况实验法操作起来特别麻烦。我建议她把课题改为《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行动研究》。这样一改,研究范围更小了,目标也更具体了,研究方法也简便易行。后来,这个课题成果在吉林省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所以,在选题上既不要过高估计自己、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畏惧困难。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科学态度和敢为人先、勇于攻关的精神和勇气。

2.创造性原则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认识前人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的教育规律,解决他人虽然认识但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科研的课题必须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由于实际情况不同,课题的创新要求一般可分三个层次:

2.1独创性。要从教育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中、新生事物的萌芽中、新鲜经验中选题;还要从教育领域里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设计、新方案中选题;还可以从不同观点的争议中,不同学派的对立中、原有理论和新的实践的尖锐矛盾中选题;还可以从教育科学的知识空白中选题。这是高层次的创新课题,它要求提出没有人提过的新问题,开辟无人涉及过的研究领域,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等。

2.2再创性。这是中层次的创新课题,其中,有的是将别人的研究课题加以组装、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课题;有的是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的领域、情境、学科等实践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创新。

2.3自创性。这是低层次的创新课题,它只要求对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对自我发展是有利的,但并不要求对社会对别人有什么创新价值。

3.需要性原则

指中小学教育教研课题应该根据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科学选题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研究课题选择的最重要的源泉。作为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优先选择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最迫切、最亟待解决、最关键性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例如:如何开展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问题研究,如何解决城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研究,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研究,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学法指导问题研究等等。

第2篇

一、不断成长的金华教育科研事业

2008年4月,我们出版了《20年:我们共同成长》一书,较为全面翔实地记录了1988年成立的浙江省金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引领金华教育科研20年发展的生动历程。我们可以从金华市承担的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情况和金华市在浙江省历年的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奖中所占的份额情况这两个指标大致了解金华市教育科研的发展轨迹。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到金华市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课题立项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位数增长到现在的60多项,奖项分布也从最初只有三等奖到现在的各层次奖项都有;另一方面,我们还能看到课题立项数和获奖数在全省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在不断增加,13.6%的课题立项份额和处于前列的获奖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华市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进步。

特别是1999年以来,我们把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小学德育、初中教育、家庭教育等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并协助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妇联等部门开展了“金华市十万家长点评家庭教育案例”、“中国家庭教育发展论坛暨中国首届(金华)家庭教育普及推展活动”、“金华市八十万师生打造诚信校园活动”、“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建设高级专家峰会”、“闽浙皖赣四省九市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坛”、“百万市民共推家庭教育守则”等一系列服务教育系统、服务广大市民的大型活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浙江省教科院领导认为金华的“教育科研实力位居全省前列”,是浙江“省教育科研战线中的一个‘重镇’”(参见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导方展画教授为《20年:我们共同成长》所作的序一作者注)

二、我们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一直是地方教育科研机构思考的重要课题。1999年以来,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从“方向”、“价值”、“关键”等方面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尝试定位。围绕这样的定位,我们市县教科所联动实施了一年一度的课题中期检查(5月份)、课题结题指导报告会(7月份)、课题立项评审活动(11月份)、成果评审及优秀成果答辩会(12月份)以及贯串始终的精品成果培育工程等一系列教育科研管理措施,提升了以中小学为主要研究力量的金华市教育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

1,“群体的科研、教师的科研、课堂的科研”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方向是前进的目标。从方向的层面给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进行定位,可以从宏观的角度避免出现南辕北辙的状况,避免走弯路。1999年后,我们在总结前10余年科研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群体的科研、教师的科研、课堂的科研”的方向,并把它张贴在我所办公室的墙上,明确在科研工作的文件、总结、报告之中,落实在课题立项、评审及指导过程之中。

群体的科研,是对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组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可以来自同一个学校,也可以来自不同的学校,课题组成员的数量和结构都合理,课题组的功能就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实践表明,学校校长领衔,教科室主任执笔,组织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包括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班主任经历、管理实践和科研经验的一群教师),在高校教师、教研人员、科研专家的指导下,利用两三年的时间研究一项事关学校发展的龙头课题,往往能形成优势成果。

教师的科研,是对中小学教育科研主力军的定位。中小学教师接触教育科研的时间不是很长,因此,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技术和实践经验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在研究中学会研究,是提升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渠道。我们发挥名师、名师培养对象以及骨干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凸显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核心作用,使科研成为教师成长、成名、成家的推动力,这样还可以防止“中小学校科研工作高校教授承包”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课堂的科研,是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内容的导向。课堂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也自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阵地。两者的结合可以使科研工作与学校工作融为一体,也为科研工作的开展带来许多便利。我们对前些年中小学课题研究情况的考察表明,研究者对“主阵地”的关注程度并不够。所以,课堂的科研这一方向就应运而生了。课堂的科研要求深入探讨课堂的改革,学习新理念,研究与新课程观相适应的师生关系、课堂行为、评价标准等,推动以课堂为核心的学校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价值是多元的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应享有的权利。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应该追求什么?可以追求什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有着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工作背景的颜阳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实践指导》中指出,教育科研是“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活动。教育专家郑金洲博士在其专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中认为,“教育研究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运用,来认识教育现象,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可信赖的知识。它有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活动质量”。

不同的视野,有不同的表述重点,但对科研的价值追求是相近的。结合中小学的特点,我们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价值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第二,保障学生健康发展;第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第四,打造学校品牌。其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核心价值。科研的价值与科研活动的扎实程度、持续程度密切相关。2008年,我们对全市中小学科研重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时,得到如上的课题研究相关数据。

课题研究期间平均每一项课题要开课题组会议10.1次,平均积累文字材料15.2万字,平均开展课堂研讨达29.4节,平均参加学术会议4.1次,平均开展专题培训5.2次,平均参加专题培训人数每课题达162.9人次,平均撰写相关论文达17.2篇,其中15.2%的文章得以发表,49.5%的文章获奖。

3,寻找创造性的操作办法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关键

操作办法与通常的研究方法

是不一样的,它专指研究过程中可操作的、为达成研究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操作办法是一种教育教学行为或是一种学习行为,要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此,寻找合适的操作办法就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关键环节。

2002年,金华市第一中学承担的“‘学案导学’研究”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他们把“学案的编制、使用”作为具体操作办法。武义县实验小学承担的“从‘单课’走向‘单元’,――校本研训一体化新机制的构建与实践”获得2007年度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该课题一方面形成了“单元呈现”式校本教研机制的整体操作思路,实现了从“单课”走向“单元”的转变;另一方面把“教师工作坊”的建设等作为校本研训一体化研究课题的操作办法。2003年我们承担的“活动型指导家庭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是把发动十万余家长对家庭教育案例进行点评作为操作办法。

创造性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操作办法,首先来源于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全面把握,搜集丰富的文献资料及对文献的深度阅读;其次来源于研究者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娴熟创造,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对实践的多角度反思;第三,来源于理论指导者对问题症结的理性分析,有针对性的理论剖析,对新理念的传授;第四,来源于研究者对同类课题操作办法的借鉴。

三、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的反思

如何对中小学教育科研进行准确定位,直接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效果,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科研能否可持续发展。我们从20年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实践出发,试图形成具有金华特色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在此过程中,我们有以下两点反思。

第3篇

部分中小学校在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时,往往特别注重开题,但对实施过程却无人问津,最后便是草草结题。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开题“热热闹闹”,过程“连唬带蒙”,结题“连编带抄”。也有人用三个“拍”来描述这一过程,即开题是“拍大腿”激情万丈,实施过程是“拍脑袋”困难重重,结题便是“拍屁股”走人了事。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因循守旧的观念在作怪,教师对教育科研认识不清,教育研究能力存在问题;教师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管理者科研素养较低、急功近利、指导不到位、深入靠前指挥太少;学校管理不善。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及管理者应在教育科研中采取积极的策略。

一.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1.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教研和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双翼,也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两件法宝。如果能对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做一番考察的话,你便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成名都和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密切相关,学校要培养出众多名师,成就名校长,办成一所名校,就必须走教育科研之路。

2.意识决定行动,行动胜于语言。管理者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思想意识,进而影响教师的行为活动。往往一名管理者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及重视程度

二.组建教研组,合理有效地将课题研究融入到教研活动当中。

1.积极进行教研组建设。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最小单位,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形成教师集体的基础,也是学校教学的研究单位。教研组组长应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2.合理有效地将课题研究融入到教研活动当中,让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

三.培养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

将大的课题分解开来,形成若干个连续的小课题进行研究。这样研究起来简便,容易见效果,能够持续激发教师个人乃至整个教研组的研究热情。同时也可以提高大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四.积极推行课题实验课。

课题实验课具有双重目标,增加了教学策略预设与分析、策略实施及实施意图、教学观测点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新教案提醒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关注教学方式的运用,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

课前准备——确定教学目标与课堂观察目标

课堂实施——进入课堂教学并开展课堂观察

课后反思——数据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

五.注重阶段总结。

对于课题实验课中的策略预设,可以是从大到小,从教研组到备课组再到实验教师进行分解精细化预设。阶段性总结与之相反,在层级上它是由实验教 师个人每节课的课后反思汇集到备课组,再汇总到教研组总结;在时间上它是由课后反思累积形成的周反思、月反思,最后形成学期阶段性总结,它可能是若干个小 课题成果的集合体,如此持续进行便可顺利完成结题。

六.在实践中对阶段性成果进行反复检验、评价、提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阶段性成果是否可行,是否有实效性、普适性,必须采用控制变量在一定范围内实践应用,检验其效果,不断发现新的影响因素,找到克服办法,实现应用效果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七.淡化评优意识,强化研究功能。

公开课是最现实的校本教研,但提到公开课,却褒贬不一,有人爱,也有人恨。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公开课呢?

我们应以积极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公开课。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桥梁,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舞台,并非只是一个证书,更不能说一节课便会造就一位名师。对善于反思、学习和改进的教师来说,走的桥多了路更长,登的台多了艺更高,淡泊功利,潜心研究方能成为真正的大师。

八.管理者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指导能力。

形势的发展给中小学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中小学教育管理者要成功扮演教育科研的带头人和组织者的角色,就必须具备必要的教育科研素养。

1.教育科研理论素养。

教育科研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经济学等学科。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科研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尤其需要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性质与特点及方法的应用理论。

教育科研方法论。教育科学研究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因而必然有其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这是保证教育科学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有重点地选择教育科研对象,有针对性地采用教育科研方法。

教育科研相关理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复杂性,要求管理者掌握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如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科学学等。

2.教育科研能力素养。

发现问题的能力。教育科学研究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能否在教育教学及管理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作为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就成为关键的一环。

组织科研的能力。管理者应学会组织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在项目的选择、科研队伍的配备、研究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组织科研工作。

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信息处理包括信息的获取、识别、分类、编码,也包括对信息的分析、评估,以及利用信息作出决策、解决问题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在获取、掌握、处理、应用教育信息的基础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过程。

开拓创新的能力。研究的课题,常常是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用。这就需要研究者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以适应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文字表达的能力。要求中小学校长把经过潜心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新思想、新办法等形成文字,通过教育科研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著作等形式表达出来。

3.教育科研道德素养。

第4篇

关键词:教育科研 中小学教育 科研管理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教育科研对教育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为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教育科研,就要对其进行管理。教育科研管理对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提高有着促进作用。

各级教育部门对“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在理论上得到了确证和实践者的认同。在推进中小学科研管理呈现繁荣景象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阻碍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问题。就好像崎岖的小路上有助你前进的铺路石,同样也有阻碍前进的绊脚石。笔者认为只有直面困难和问题,解决困难和问题,才可以让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健康发展,减少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中小学科研管理呈现的问题

1.科研管理的目的不端正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思想中,教育科研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尚未真正确立,也存在着“理论研究不如解决实际问题重要”的错误认识。科研目的的不端正,功利思想严重,从而也导致行为上的形式主义。具体来说,教育科研活动应该是要求独立自主不畏权威的活动,应是一项追求真理,追求事实的活动。但是,因为整个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在考核或评价学校工作的时候,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和尺度,急功近利的将教学放在首位而无视教育科研的价值和目的,受功利主义的评价导向,中小学科研管理可以是不急之需或装饰门面的手段。上级科研工作的整体部署,督导及检查的评价,课题结题验收的需要,政绩方面的宣传需要等等,都带有浓重的形式主义意味。好大喜功,不断的通过提高课题的格次和规模来扩大学校的办学声誉,而忽略了真正有益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进步的有效问题。于是,学校科研为研究而研究,为职称而研究,为评比而研究都成了司空见惯的事。而不是真正为了提高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等等来进行教育科研。由于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目的不端正也直接导致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不强,学校科研氛围不浓,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不高。

2.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严重脱节

中小学科研管理与教育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也就是说没有将科研管理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有机的结合,有机的联系起来。科研管理归科研管理,教育教学归教育教学。而不是为了将教育科研的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或将教育教学的实践转化为科研理论成果。还有就是学校科研管理者与教师普遍认为教育科研存在比较费时间、费精力、费金钱、无效果的问题。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学校科研管理者和教师对教育科研力不从心。学校科研管理者有兼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沉重。尽管教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但教师教科研毕竟不同于教学实践,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理论的提升以及撰写论文都需要专门的时间。认为教育科研是费力不讨好的事,还不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把教育科研看成是脱离教学实际工作的事,没有看到教育科研对教学质量提高的可能。还有的学校对于教育科研只停留在一般工作性、经验性研究上,丰富的教育实践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就事论事,不注重理论的归纳、提炼,往往以工作代替研究,较普遍的存在“有课题无问题,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叙事无提炼”的毛病,当然这与中小学科研管理者和教师的科研能力、素养、有一定的关系,但从根本上说是未充分的认识到科研管理对教学实践的相互促进作用,未将两者相互融合,只是为科研而科研。使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严重脱节。

3.课题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校教育科研室对学校课题没有规划,科研过程管理随意。一味追求课题立项数量,忽视课题研究质量,课题研究没有学校的总体目标,没有重点。有一些学校,课题一旦立项就万事大吉,缺乏必要的跟踪管理和检查督促措施,课题不按时开题,开题后不做进一步的论证,随便应付马虎了事。中期检查不认真对待,阶段性成果随便凑数,侥幸过关。结题时,仓促上阵,临时突击,草草收场,严重影响课题质量和效益。尤其学校领导对课题规划与指导不到位。学校领导普遍缺乏带领全体教师课题研究的专业能力。难于做到既精通教育理论又熟悉教育实践,也缺乏科研兴校的系统设计和指导能力。学校校长没有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为学校谋发展的科研带头人,面对科研管理,似乎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后勤保障人员,一个拳拳的幕后支持者。而科研主任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教育科研室只是一个机构,而缺乏管理职能,自己兼课,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以教育科研为主,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上。课题工作的管理毫无头绪。

4.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教育科研经费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用于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经费。它包括科研事业费(含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等)和科研基本建设费(包括设备购置)等。一般来说,对于立项的课题,相应的教育部门应给与相应的经济补助;但目前科研需要的经费远远高于教育部门所能支出的范围,中小学科研要想出成果,除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大量的资金。有的学校经费来源相当紧张,学校生存和工作正常运转全靠编发教辅资料、试卷来维持生计。经费紧缺已成为困扰教育科研的事业发展的瓶颈。总之,无论是从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迫切需要来看,还是从学科发展科研队伍建设来看,教育经费的投入是不够的。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很大程度上妨碍 了教育科研的繁荣和发展。

5.科研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教育科研队伍虽然庞大,但就整体的研究水平来说是有欠缺的。科研人员的整体素养,对于教育科研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中小学科研管理人员,包括中小学教师对于教研总是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理论学习跟不上,纵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形成不了系统的行文。十分缺乏与教育科研相关的培训和知识储备。对教师而言,它要求在教师群体当中形成一种合作探究、共问发展的教师文化。而长期以来,在质量.效率的主导价值取向下,在学科、班级、教室、年级、教学单元、任务的活动方式下,教师群体所形成的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个人主义与竞争的教师文化。这样,尽管一些学校有教研活动,但是这种研究活动往往变成了领导和同行之间相互检查、评比、监督的手段和闲聊的方式,并进而加剧了教师群体的个人主义文化。因此,教师教科研活动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新的教师文化,相互合作,共同成长。

二、如何改进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的问题

1.端正中小学科研管理的目的

教育科研是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强大动力。常言:“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思想中,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战略意识。而不是走形式,只是强调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可以引导中小学教师端正科研的态度,有效的提高教师科研的参与度。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要秉公来评价教师的科研成果,不能仅仅因为的多少来考核,不然会挫伤那些真正从事教育科研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端正中小学科研管理的目的,要将科研管理的目的落到实处。

2.科研理论联系教学实际

要着力强化中小学科研成果的运用,使教研成果的功能充分凸显出来,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才是常青的。”忽视教师直接参与研究而得出的教育理论,由于缺乏针对性而很难指导实际的教学实践。长此以往,会使教师的积极性受挫,对教育理论不感兴趣,造成教育理论严重脱离教学实践的局面。积极鼓励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在实践中运用教育理论,对发展中小学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改变中小学教师多数则是围绕课堂教学,依托课堂开展教学研究,重在以事论事,重在教育实践而缺乏理论探索的现象。使教育科研理论联系教学实际。

3.加强课题工作管理制度

对课题研究进行管理,开展教育教研,是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

中小学校长和科研管理部门或学校教导处先作出规划。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设计来确定科研目标,使之紧密地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与培育人才结合起来。为了更好地体现学校意图,引导大家的思路,可由学校组织部分科研骨干,提出一系列课题。按照不同的学校或学校工作的几个方面,把研究重点表示清楚。以便供教师们在选题时参考。并对课题的立项,过程,成果等进行科学,规范的指导和管理。

4.加大投入与拓宽科研经费渠道

教育科研经费是保证教育科研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方面。鉴于我国目前教育经费还不十分充足,教育科研经费更是十分有限的情形,各教育部门要体谅国家的难处,尽力争取社会投资。应当尽快建立政府投入为主,课题所在单位给予相应配套支持,课题主持人横向筹措,争取企业支持的机制,多方筹措科研经费,另外,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基金制度,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必要的资金帮助。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使达到用教育科研经费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目的。改变科研经费渠道单一的现象,拓宽科研经费渠道,努力为开展教育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

5.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队伍整体素质

教育科研不仅需要好的平台,而且加强教育科研队伍的建设也十分重要。首先,教育科研主管部门通过不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举办科研讲座,普及和推广最新的教育科学理论与方法。作为科研管理者也应不断的加强学习,增强教育科研的兴趣,重视自身的能力修炼,提高教育科研的专业素养,投身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积累经验。对中小学教育科研人员进行培训,培训方式可以丰富多样。脱产进修,业余轮训,自学,到教育教学一线学习。强化教师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教育科研基本方法,步骤,执行等,用理论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业务素养,为教育科研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加强学校科研管理不仅是促进教育科研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调动教育科研人员积极性、强化教育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社会效益的需要。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必须重视学校科研管理,必须重视学校科研管理中呈现的问题,并对症下药,只有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才不会阻碍中小学教育科研前进的步伐。才能使中小学科研管理健康成长,推动教育科研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浅析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及解决对策 宗洁《教育与改革》2012年7月

第5篇

什么样的课题可以算作精品课题?在2011年“无锡市首届教育科学研究精品课题评奖活动通知”中,对精品课题的评价标准作了三点规定,这当然可以算作我们无锡市精品课题的评价标准。1.精心设计(起点高)。2.精细实施(内涵深)。3.精致提炼(辐射广)。2013年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精品课题建设标准”,暂定五项:1.精心选题。2.精心设计。3.精当操作。4.精彩呈现。5.精致管理。分析省、市精品课题的评价标准,不难发现,设计者高屋建瓴,整体建构了学校教科研课题实践的方向、路径和努力奋斗的目标,对规范课题研究过程,提升质量内涵有巨大的引领作用。这些年来的精品课题建设实践也充分证明,评价标准不仅科学,且已为大家普遍认同和接纳。同时标准也关注到了实践层面的考核因素,如“注重实效”“物化成果丰富”“成果运用反馈评价良好”等。在省规划办的“标准解读“中,重点强调了“对问题的解决”。设计的理性框架堪称精心、精细和精致,优点自不待言。

但本人总觉得,精品课题标准的定位是否还可以向一线教师,向一线实践更加倾斜?中小学教科研课题研究本身来源于中小学实践,又必将回归于中小学实践,评价标准能不能更进一步地靠近实践去定位“精品”呢?

这样的想法,来自于本人的亲身体会。某地有一所小学,“十五”期间申报了一个“培养小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的县市级课题。应该说,立项的级别并不高,且教师们都缺少经验,研究方案写得并不像样。但他们课题组以“民乐工程”“写字工程”作为课题研究的二大抓手,通过五年的扎实探索和实践,培养了不少优秀学生,锻炼了学校整体的艺术教师队伍。课题研究深得学生家长好评,学校深得社会好评。甚至后来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仍对自己小学时给他的艺术、书法上的积累和训练,心怀感激,认为这段经历对他的成长至关重要。《宜兴日报》也曾作专题报道。可惜,最终结题时,学校也并未形成多么像样的“研究报告”。至少,在我们专门从事教科研指导的人看来,理性思考、归纳提炼都达不到精致的水平。可是,在全校教师的心中,这是一个标标准准的“精品课题”。

同一时期的另一所学校,承担了一项省教研课题,这个课题方案由学校领导、骨干教师与教研室专业人员共同设计制定,至今来看,仍称得上“精心”,起点不低。研究过程为期三年,开展了大量而生动的主题活动,有相当一部分课题组成员在实践基础上,撰写并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论文。以现在的精品课题评价标准看,过程也称得上“精细”。最后课题研究报告也发表在某大学学报上,课题研究成果曾获省教研课题一等奖,也可称得上精品课题了。但教师们仍有不同的看法,承认一部分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付出了努力和辛劳,但教师的参与面不高。“物化成果”主要体现于论文上,改进学生心理健康面貌的效果并不怎么显著,关键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成效并未得到有效巩固和彰显。是否可以这样说,以文本形式反映出来的“精品课题”,既不被教师看好,同时,也不应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本意。

那么,从实践层面去关注中小学教育科研精品课题,应在评价标准的价值导向上作哪些方面的改进呢?

第一,关注问题解决。首先,问题清晰。发现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确立研究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结题时必需回答:这个问题真正认识清楚了没有?原生问题经过研究,对其本质特征以及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也应算作研究成果。现实中,有不少课题结题后仍对原来的问题说不清道不明。其次,问题解决。这是个难点。不是说要解决全部问题,但提出研究的阶段性问题应该解决。如果我们能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实在在的研究,一个一个地解决了,教育科研就获得了存在的意义和生命价值。当然,一个课题是否可被称作为“精品”,首要条件之一也应该是问题解决。否则,所谓的文字性“物化”成果再多,问题依然如故,这样的“精品课题”还是越少越好。

第二,关注工作改进。首先,把研究嵌入工作。中小学和广大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增加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含量”,目的是为了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和进一步优化教师的工作。天天在工作,工作中有研究,自然就提高了教书育人的效果。其次,把研究效果反映进工作。作为“精品课题”的评价标准,至少也应该关注这个学校的整体面貌,办学品位及课题组教师的专业发展。纯粹从文本意义上去定义“精品”,其意义和价值就大大缩小了。

第三,关注自我提高。首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要价值追求就是研究主体――教师的“自我提高”,这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准是否得到提升的重要标志。其次,教育教学行为的持续改进。教师研究的成果是否成为“精品”至少需要个人行为的改进来佐证,如果研究成果研究者自己都不相信、用不了,是不会令别人信服的。这一点值得评比“精品课题”时作为标准来考虑。

显然,这里并未否定从理论层面概括、教科研专业人员角度制定“精品课题”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也未提出从实践层面考核标准的具体指标,这里只是更多地想表达:中小学教育科研本身应更多地关注实践,起到更大的改进实践,引领实践的作用。精品课题的评价应该包括这样的价值。

(潘纯良,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14200)

第6篇

【关键词】经济义务教育教育效率教育公平

公平与教育,逻辑上说不是一对矛盾,但两个相关概念在一定情况下往往产生矛盾。公平与教育如何协调得当相得益彰,从而达到“双赢”。我们要寻求它的平衡点,寻找它的最佳区域。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更是一个既关系到教育的公平和民主,又关系到教育投资效率的复杂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同时也反映在推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依托,因此处理好教育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十分重要而难以解决的矛盾。

一、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概念

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公平是一种对社会分配的判断。自由主义阶段斯密,从其“整个价值倾向上看,他是主张以机会均等作为经济公平的核心判断标准”,机会公平是指起点的公平,即在起点上,所有人都应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一种水平公平。新概念阶段的观点认为,教育平等不应该只是机会的平等而且也应该是结果的平等。这是一种水平的结果公平的观点。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得到同样的发展。无论是从自由和权利的角度,还是从经济的角度,教育的机会公平都应该予以保证的,而且这种公平是水平公平,即所有人受到同一对待。而从结果公平的角度来看,不是基于不平等的结果不相同反映是纵向的公平,而结果的相同反映的是水平的公平。

按照经济效率的划分,教育效率也一般包括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教育技术效率,从理论上讲,中小学资源配置效率要求中小学教育产品的边际成本应该等于边际收益,也即教育投入的边际生产率应当相同。但是就中小学教育,从经济角度而言,中小学教育产品所具有的外在性和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因此,市场本身不能在效率水平上提高中小学服务,所以要求政府对中小学教育的资助。那么,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政府对中小学教育资助就是使得教育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花在教育上的单位投入应该带来单位的收益,进一步说就是政府花在每一个学生上每一元钱所带来的产出应该是相同的。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关系

在此对教育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考察,主要针对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的。公平还是区分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通过下图对教育公平和效率关系做一简单探讨。从效率的角度而言,如果三个学校的基础条件是不同的话,就要要求根据学校的边际生产率进行投入。

根据效率的需要,为了取得最大产出,应该投入在每个学校单位投入的所产生的单位边际收益相同,即边际生产率相等,边际生产率可以用对各自曲线的切线斜率来衡量。如果教育机会公平表现为教育支出的均等,即三个学校所获资助水平一致的话,都在A点,甲取得Q的发展水平,乙取得F的发展水平,丙取得C的发展水平,那么可以证明Q、F、C三点的切线斜率是Q>F>C,也就意味着,甲乙的边际生产率大于丙,因此应该在前两所学校多投入,而不是应该在丙学校投入。进一步说,在甲和乙学校增加支出的效果比W要好。但是如果那样的话,就会造成机会的不公平,所以教育机会公平会损害效率,而要提高效率必要会损害教育机会的公平。

从结果公平的角度,对纵向结果公平的分析,和教育机会公平和效率关系的分析一致。而结果的均等和效率的关系则有所不同,还是用上图来进行分析,比较图中J和C点,J和C点表示丙和乙处于一种结果均等的状态,即都达到B的发展水平,但丙的支出是A,乙的支出是S,可以证明J、C、F这三个点的斜率是J>F>C,也即为了保证丙和乙达到相同的发展水平,应该给丙多投入,而减少对乙的投入。同理,对甲的分析也是一样。从上文分析可见,这也是一种配置的低效率。而且比支出均等的效率还要低。可见,从总体而言,公平和效率,存在着矛盾的关系,促进公平就要损害效率。但是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长期中,如果政府不断的提高基本结果水平的标准,对于这三个学校而言,发展水平都得到了增加,有助于公平的扩大,而且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三、谐调系数模型的假设

以上分析都是单独的从公平和效率两个角度来使其某一个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但是纯粹的提高效率或者是公平,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公平与效率的谐调点,从上图可以看出,不管是在A点或者是S点的投入,我们都无法使是公平和效率达到一个最佳优化,而只有在A和S点的中间,假设性的提高D点,从理论上来说,才能达到一个最佳优化。而D点的系数,需要大量的数据实验得出考证。如要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我们必须对先支出和产出做出合理的界定。

当然这些指标并非一成不变的,而应在实际应用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能有相对合理的指标,而没有绝对正确的指标。

在十七大中党和政府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些足以表明我国开始从关注效率问题转向全面考虑和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没有教育公平,便没有和谐社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公民享有基本人权的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抛弃效率问题,造成教育上的资源浪费。只有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我们的教育发展才能走向更加合理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郑春光.从教育财政角度试析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公平与效率[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2]栗玉香.义务教育均衡推进的财政分析与政策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

[3]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N].中国民族教育,2005.

第7篇

关键词:美国教育;中国教育;教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52-02

中美教育文化差异一直广受关注,也是目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孰是孰非,褒贬不一。2015年,笔者有幸作为访问学者出访美国西俄勒冈大学,亲身感受了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文化。本文中的几点切身体会希望能给国民大众、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管理者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同时也会对促进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点点有益的帮助与借鉴。

一、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体制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学制总共是12年,一般是小学6年,初中2年,高中4年。同时,美国中小学教育通常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20―30人,小学教师一般每天上5节课,教师办公室常常设在教室里专门的教师办公区域。简单说来,美国的教育体系分为私立和公立两大部分,但是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在美国的中小学中,25%左右是私立性质的,他们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社会捐赠以及宗教社团的支持等。75%左右的学校是由政府资助的公立学校,实行12年一贯制的义务免费教育。而在美国的中小学生总人数中,大约有10%来自私立学校,90%来自公立学校。

美国小学教育的学习课程一般科目较少、内容较浅,同时学生在校时间短,课后家庭作业也很少,因此学生有很多的时间可以用来安排课外生活,小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去玩。笔者所参观的一所小学是上午8:15上课,下午3点放学,一天上6节课。附近的一所中学也是一天上6节课,为了错峰,这所中学上午9:15上课,下午4点放学。美国中小学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教学内容乃至布置作业,都会尽量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联系。现在,美国的中小学有毕业考试,但是不排名,也不作为升学的依据。此外,美国的教室面积大都比中国的小,但设备设施相对先进,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教学软件、配套资料等随时可用。在美国,穷乡僻壤的学校和城市的学校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别,虽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是基本设施都有,所以美国上公立学校的W生基本上就不存在择校的压力。

二、感受美国的小学教育

为了切身体验美国的小学教育,通过邻居教育专家Sara的介绍,笔者获得了去美国西俄勒冈大学附近的一所小学参观学习的机会。下午1点,笔者随同Sara开车前往Salem附近的一所小学。由于是提前预约的,该校校长协同一位教师共同接待了我们,这位教师全程带领我们参观各年级的课堂教学。

参观的第一个班级是一楼的一年级。一进教室,笔者就看到岁数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原来这节课是安排五年级的学生一对一地教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学校图书馆查找并借阅图书。在这所学校中,学会在图书馆查资料、借书是对每个学生的基本要求。其中,这所学校图书馆中的书籍条码都被形象化为不同种类的菜单目录,每一类型的书籍归属于不同的菜单目录下面。通过使用书类菜单目录,在五年级哥哥姐姐的帮助下,每个一年级的小朋友都学会了在学校图书馆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的方法。接下来参观的是一个三年级的课堂,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后来听随行教师介绍这个课堂是三年级学生和四年级学生的混合班级。见笔者疑惑,随行教师补充说这种混合班级有助于培养高年级学生配合教师管理低年级学生的能力。随后参观的是一个二年级的课堂,一些小孩在用火柴棍之类的东西借助胶水动手搭桥,另一些小孩子则直接坐在教室图书角看书并讨论,其中还有个小孩是用左手写字画画。一个教师坐在讲台旁边一边看资料一边监控整个班级,并不干预学生的异常行为。参观的六年级学生是在上阅读课,教师和学生围成一圈坐在地毯上,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全神贯注,故事结束,教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都是积极踊跃地发言,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在课堂考察过程中,基本上没看到教师一本正经的在讲台上讲课。在所参观的学校中,我们看到走廊、教室墙上到处都悬挂着学生的故事集、小论文和一些图文创意作品和作业。此外,在本次参观过程中,笔者就看到一个小女孩坐在走廊地上看挂在墙上火山爆发的图文资料,于是笔者就顺便问小孩:“是不是每天在学校都很开心?”当然,笔者得到的是不容置疑的肯定回答。

在与一些教师和学生的闲聊中,笔者除了发现小学教师包班上课和混合班级等事情外,还发现了一些现象。譬如:小学没有课本;小学升中学不必考试;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打瞌睡、可以看与本课无关的书籍;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接话或者是提问;学生学习环境比较轻松,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教辅”;等等。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们所羡慕的美国小学教育。笔者以前对美国人的印象是他们活泼开朗、自信乐观、充满活力,然而当笔者深入了解他们的教育之后,才逐渐理解这些性格是来自教育上的培养。

三、美国自主研究的中学教育

美国初中生的课程内容与小学相比,开始逐渐加深,但是与我国初中生的课程内容相比,其难度仍旧低很多。在小学阶段,美国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到了初中阶段,美国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美国初中的课堂教学氛围还是和小学一样,都是比较活跃的,同时也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关注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由全班性的教和个体性的学转化为小组化的集体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每个学生都会有较高的参与度。教师也不会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教材内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模式,而是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联想或者是想象,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学生不仅能在轻松、和谐、开放、自主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而且其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地重视和体现。因此,美国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独立能力与个性的培养。

美国的中学和高校一样都推行学分制、选课制和主辅修制。美国高中课程设置多元化,除了必修课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研究、体育与健康等,剩下的全是选修课,因此也没有同班同学的概念,大多实行的是走班制。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实行的是分层教学,分为初、中、高班,目的是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尤其是那些动手操作比较强的课程很受学生们的欢迎,比如各式各样的体育项目、勤工俭学项目、演讲辩论比赛以及一些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美国教育非常重视每个个体的综合发展和进步。同时,美国的中学培养完全是和大学教育接轨的,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学生,中学教育就努力向什么方向去培养每一个学生,所以学生在升入大学后完全不存在不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但是,美国的高中教育也是比较严格的,和中国的高中生一样,美国的高中生升学压力也很大,尤其是那些想要考取名牌大学的高中生,他们要努力学习,去尽力考取好的成绩,以便可以实现自己的名牌大学梦。

四、结语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在家里接受家长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地位会越来越高,而这种教育方式是每个家庭的自愿选择,不是美国各州统一协调安排的结果。美国是一个追求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他们的教学目标是每个孩子都具备天生独特的优点,不允许每一个孩子落后,对待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一视同仁,不受出身和种族等的各种影响,这也是我们国家必须要学习的先进教育理念。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美国的教育正在进行一定的改革,也在学习我们国家的统一大纲和统一考试,因此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教育的独特优势,不能妄自菲薄。

参考文献:

[1]曹万生.钱学森之问与基础教育[J].教育科学论坛,2010,(2).

第8篇

在过去的几年中,XXX老师一直在坚持着主持或参与各项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从学校毕业,进入善耕工作就开始参与“九五”课题《计算机学科教学及辅助各科教学》的研究工作,并主笔完成该课题的结题报告;接着负责“十五”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形态研究》中的子课题《信息技术在辅助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完成结题工作,同时负责苏州市教育科学立项课题《校园英语氛围的形成对促进学生英语素质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完成结题工作;随着“十五”课题的结束,“十一五”课题的开始,现在又投入到“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工作。

XXX老师不但注重研究,还能不断地总结经验并撰写成文。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一文获“全国中小学基于网络环境的教与学暨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论文评选二等奖,《网络能为教育做什么?》一文获“网络及工具平台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讨会”论文评选二等奖,《小学校园网建设和应用初探》一文获“全国中小学基于网络环境的教与学暨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论文评选三等奖,《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一文获“首届全国中小学网络主题探究暨教育特色网站展评研讨会”论文评选三等奖。

在参与和主持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还积极探究与尝试校园管理信息化的模式,在不断地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管理办公环境,现已逐渐显示成效。20*年善耕校园网正式建成,同期善耕校园论坛也正式开通,该论坛的开通不仅能将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各位老师,还能提高学校办公的透明化,同时也节约了学校以往印发通知的经费;20*年家校路路通系统在善耕正式启用,该系统的启用大大地提高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频率,同时也减轻了以往老师需要登门家访的压力;20*年善耕博客网正式开通;20*年学校网站全面改版;同年百年校庆网站正式开通,最近又在着手准备开通校园邮箱以及校园QQ能方便教师之间交流的平台。

能够不计报酬与得失的情况下,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培训,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先后进行了:网络浏览、电子邮件收发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校45周岁以下教师都能独立在因特网上浏览与完成电子邮件的收发;校园论坛使用培训,通过这种培训教师能够使用校园论坛查看相关学校的信息以及能够将自己的需求反馈给相关部门;第二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考核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校应参考人员的合格率为百分之百;青年教师的网页制作培训,通过这期培训,青年教师都独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个人网页,并协助班主任老师制作完成班级网页,同时个人网页和班级网页业能定期更新;家校路路通使用培训,通过这种使用培训,教会了教师如何去使用家校路路通平台更快更方便的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新三机一幕使用培训,第一次的培训是针对已配备新三机一幕设备的教室的任课老师,通过培训,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设备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地觉得越来越离不开这些现代化设备了。

同时XXX老师还利用假期和休息时间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情况考核和积分制度,该制度主要是对每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统计,并结合统计情况给教师打一个分值,学校根据该分值的积累,给予教师相应的奖励。

第9篇

一、平板电脑的飞速发展

近两年随着触控式平板电脑,尤其苹果公司iPad的发展,使得平板电脑已广泛深入到人的生活中。据Forrester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的iPad用户当中,将iPad用于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占26%,使用iPad最频繁的场所是客厅,其次是卧室。越来越多的人们用平板电脑阅读报纸、网页或躺床上看电视,在部分场合,平板电脑甚至已经逐渐取代了笔记本电脑、电视和纸质媒体。

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iPad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工具,教师们使用它播放多媒体内容,利用类似于机智问答的游戏教授历史,利用动画层层剖析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们将它作为课本使用,用它与教师互动,提交论文和家庭作业。2010年,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麒麟小学部88名学生统一购置iPad上课并引起社会热议。平板电脑进入课堂将很可能是未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大趋势。

二、Android平板电脑特点与优势

目前市场上主流平板电脑主要有iPad系列、基于Android平台、基于Windows7平台几类。Android是Google公司在2007年11月5日推出的一款基于Linux内核的操作系统,它采用了软件堆层架构,底层Linux内核只提供基本功能,其他的应用软件则由各应用开发公司自行开发,部分程序以Java编写。2010年末数据显示,Android已经超越称霸十年的Symbian OS系统,并跃居全球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平台。Android系统不但应用于智能手机,同时也在平板电脑市场急速扩张,市场上大部分的平板电脑都采用了Android。

Android平板电脑凭着价格低、体积小、便于携带、互动性强、接口丰富、开放性强等特性,大量进入市场。目前Android平板电脑价格从五六百到上千元都有,区别主要在于所用处理器、触摸屏尺寸和方式的不同。据调查,主流的Android平板电脑基本具有以下功能和特点:

(1)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提供了低功耗和高性能的结合。Android平板电脑采用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大部分还内置了2D/3D图形GPU加速处理器。最新的ARM Cortex-A8和Cortex-A9架构处理器的性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接近传统的桌面处理器,同时还保持了极低的功耗。

(2)支持Wifi或3G两种无线上网方式,随时随地可以接入网络,浏览不同的网页,有助学生开展网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多点触控屏幕方便的支持和实现人机交互,可以相当轻松地通过手指轻轻滑动完成视图的移动缩小放大,操作相当简单。

(4)丰富的接口支持。一般主流品牌已支持全数字的HDMI输出能力,当与一台拥有HDMI的高清电视或者投影机连接,所有软件运行界面全部输出电视或者投影机,可以直接将教学画面输出至大屏幕。

(5)Android平台具有高度的开放性。Android以Java为编程语言,使接口到功能应用都有层出不穷的变化。目前Android平台上适合中小学教育教学使用的应用软件还不多,但相信随着平板电脑进入校园,这方面的应用将日益丰富,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定制开发专门的教育应用软件。

随着Android平板电脑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及广泛应用,Android平板电脑相对于苹果iPad可能更适合于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未来的教育以及学习方式都将因此可能带来全新的体验和变革。

三、Android平板电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真正将Android平板电脑应用到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例还不多,但我们不妨先畅想一下Android平板电脑将带给我们何种新的教育教学体验。

1.语文、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Wifi网络互联,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平板电脑访问相关专题网站,甚至互联网,阅读不同的文章,拓展知识,发表交流,开展师生间的在线互动。运用Android的语音功能,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听读辩音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触控屏的手写功能,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实时演示汉字书写并输出到大屏幕,教师也可以现场纠正学生的书写习惯。

2.数学教学的互动应用

针对小学生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抽象思维较弱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利用触控屏幕甚至重力感应可以进行动态演示和操作。学生只需要用手指轻轻在屏幕上划动一下,就可以拨动平板电脑中演示时钟的时针分针,也可以直接用手指拖动某个几何图形的顶点或者角的边,无需再像以往那样用鼠标点击拖动,给学生带来更直接的体验。这对于几何图形、数理关系的层次教学以及知识的拓展等方面都将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3.综合实践、地理、历史和户外活动教学的应用

轻巧的平板电脑结合Wifi和3G网络接入,使得学生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和户外教学活动的时候,随时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的知识和资料,结合GPS和Google map等可以更好的扩充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4.推动家校互动的应用

随着大量Android手机和平板电脑进入大众生活,未来家长会或者接送学生的时候,家长可以利用Android手机和平板电脑通过专门程序连接学校获取学生在校的信息和数据,增进学校与家长的交流。

四、结束语

Android平板电脑作为一种新事物,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视线,将来也很可能将进入到学校课堂,成为未来辅助教育教学的大趋势。如何评价Android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有效性和效益性,如何真正有效地利用它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服务,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和学校去探索和研究。目前,广州市越秀区已经有学校即将开展这方面的课题立项和研究,相信不久以后将会有更多的地区和学校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和讨论,为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提供一种新的尝试。(文中图均为学生使用Android平板电脑)

参考文献

[1] iPad将替代TV和NB?2010年成平板电脑之年[EB/OL].省略/economic/txt/2010-12/13/content_21530667.htm

第10篇

孙志刚,男,博士,中学高级教师,甘肃省特级教师,第九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得者,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兰州市数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数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北师大《数学教学研究》编委,甘肃省和兰州市多个教育教学专家班子组成员。从事高中数学教学31年,毕业班教学22年;出版教学专著6本,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多篇,参编教辅读物20多本。

近日参加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评审,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引起不少评委的困惑和议论:在所有参评课题中,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是小学教师主持的课题;而数量最少、质量最差的,是高中教师主持的课题;初中教师主持的课题则居中,介于两者之间。

一般认为,中小学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逐渐增加,能力发展的要求逐渐加强。与之相适应,所在学段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应该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作为评价教师能力水平的重要尺度,高中教师落后于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排在最末的位置,是不正常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不合常理的现象产生的呢?

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构建的中小学教师全专业模型由三个部分组成:学的专业、教的专业、学科专业。学科专业即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的专业即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学的专业即如何学的知识和能力。具体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证明,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教学能力,包括所教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学生学法指导的能力;第二是教育能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第三是教科研能力,包括自身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和课题研究的能力。前两方面即通常所说的教书育人能力,是教师工作两个根本的方面,是教师的基本功。教科研能力则体现了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是保证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动力和源泉。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高中教师和初中教师通常将自己定位为某一学科的教师,从而把精力主要放在该学科的专业知识之上,在学的专业和教的专业方面往往比较忽视。事实上,中学教师日常工作中对教学能力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对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关注。反之,小学教师一般不把自己定位为某门学科的教师,所以在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之外,对学校工作的其他方面常常有着比较广泛的关注。久而久之,高初中教师(特别是所谓高考和中考的主课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变得越来越狭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越来越下降,导致出现前述课题评审中不正常的现象。这一现状的直接后果,是对所教学生造成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形成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

要扭转这一局面,最根本的方法是优化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此,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克服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动,逐步打破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学生唯一标准的陈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实行多元综合评价。其次,要把教师从繁重、枯燥、重复的工作中解救出来,给教师松绑。要打破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桎梏,让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让中小学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让校园成为学生们的精神乐园。第三,要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不做井底之蛙。要形成有效机制,让教师在学的专业、教的专业和学科专业方面都能够持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教学、教育、科研三条路上并驾齐驱,相辅相成,同步发展。第四,要扩大教师的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教师不能仅仅关注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要充分了解跨学科的知识内容,努力充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文科教师要努力弥补自己科学素养方面可能存在的欠缺之处,理科教师则要有意识地涉猎文史、哲学、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像鲁迅先生提倡的那样,热爱阅读,随便翻翻,做一个杂家。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础教育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的使命,承担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艰巨任务。作为学校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系统工程,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能力的发展,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此,我们在思想上要有清醒明确的认识,在行动上要有切实可行的举措。

第11篇

要通过计划、组织、调控、检查、评价等过程和手段,正确协调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保证教育科研工作高效运行。这当中,尤其是如何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孵化于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工作实际,非常值得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努力践行和不断探索。

教育科研对于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育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科研的“动作”也有所增加,出现了一些可喜现象。但是,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教育科研还没有达到应有的作用。

一、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科研的意识明显欠缺

教师们对教育科研存在不正确的认识。一是认为教育科研很深奥,高不可攀,无从下手;二是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遍认为教育科研对教学帮助不大,尤其是对提高教学成绩效果不明显,没有必要搞;三是对教育科研有一种畏难情绪,认为日常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进行教育科研。加上不少教师长期处在一成不变的工作状态,通过科研求发展的意识越来越淡,使得他们失去了教育科研的主动性,更不能做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部分校长的教育科研意识淡薄。不少校长忙于应付大量行政性、事务性的工作,而在科研方面的执行力和领导力较差,对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缺乏科学的理解,有的校长安于现状,缺乏发展的眼光,开拓精神与创新能力不足,不愿花费财力、人力、精力去思考和研究,甚至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这导致学校教育科研缺少良性发展的“土壤”。

(二)教育科研与教学实际严重脱节

从现状看,教育科研与教学业绩普遍像“油”和“水”,始终未能真正融合起来。首先,当前的学校教育科研大多存在“大、高、多、少、虚”的问题,即课题大、概念模糊,要求高、目标不明,内容多、缺乏重点,措施少、操作困难,依据虚、可信度差。这使得教师们感觉科研离教学实际太远,仅仅是职称评定的需要,难以找到科研的动力,真正参与科研的教师人数少、比例低。其次,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相当多的学校和教师处在“为搞科研而科研”的被动局面中,在教育科研中偏理性思考、轻行动研究,重数量、轻质量;研究过程不规范,功利性太强,搞“泡沫”科研;科研课题随意性强,立项后不能严格按照方案实施,缺少过程性研究。

(三)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强

教育科研对科研主体的专业素养特别是科研能力有较高要求,而事实上大多数教师的科研能力难以满足要求。具体表现在:教育理论和科研知识缺乏,科研的能力不强,开拓创新和科学求实的精神不够;有的教师对科研有畏难情绪,在科研中遇到挫折就知难而退,半途而废;参与科研的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对教育科研的目标预设、数据收集与整理、成果呈现与推广的基本方法不能运用;有的教师认为搞科研非常简单,只要从书刊、网站上东拼西凑出一些研究报告或论文就可以应付,而不做任何实质性的实践研究,使科研偏离了正确轨道。

二、推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核心力量的引领作用

首先,要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形成科研的核心。一是要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打造一支专门的、科研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队伍,提高对学校的科研指导能力;二是要重视各级学校科研骨干教师的培养,赋予他们相应的职责和权利,提高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其中坚作用。

其次,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教科研机构。如设置教(科)研处(室),牵头整合教科研资源,引领教科研发展方向,指导和管理课题研究,组织校本课程开发,提炼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督促科研成果实施推进,组织教科研培训与交流,总结和推广科研经验,等等。

再次,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教科研评价制度。评价应兼顾到科研活动的各个层面,细化评价标准,既要关注过程,更要注重实际效果,即要把科研工作有没有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此外,要将科研成果与精神和物质奖励、职称评聘、晋级评优、外出研修培训等方面挂钩,真正体现“做与不做不一样,做得好与不好不一样”,通过一系列激励性措施推进科研工作的效果,要让教育科研花开绚丽、果实累累。

(二)营造科研的良好氛围

要从整体上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创设有利的教科研环境是极为重要的。一是要把教科研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把教科研当成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捷径,做到精力、措施、资金倾斜。学校领导既要亲自主持或参与教科研活动并力争成为教科研工作的带头人,又要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力争人人成为“研究者”。二是要切合实际,科学定位,讲求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做到定位于实践应用,课题从教学中提炼且贴近教学实际进行研究,研究成果能直接应用于教学,教科研工作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龙头,并以此带动其他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教师在教科研过程中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第12篇

关键词:教育科研管理;问题与改进;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2-0061-04

教育科研管理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共有3586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内涵、方法、模式、特点和发展趋势,教育科研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档案管理、成果管理等方面的改进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关于教育科研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教育科研管理的概念界定

《新编教育管理学(第2版)》中给教育科研管理下的定义是:为了指导、规范和发展学校教育科研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科研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1]。杜亚丽认为,教育科研管理是指教育科研管理者对教育科研人员从项目申请到项目实施、完成的全过程管理。[2]。程斯辉是这样描述教育科研管理的:“教育科研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者与作为教育科研管理对象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之间的一种互动互助、互相合作的活动。”[3]李倡平认为,教育科研管理是管理者遵循教育科研规律,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现代管理方式和方法,通过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有效地发挥人、财、物等诸多要素的效应,实现教育科研全部目标的过程[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育科研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促进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调动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通过管理者的协调和服务,对教育科研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它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如国家层面的教育科研管理;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如中小学、高等院校的教育科研管理;还包括中观的,如省、市、区层面的教育科研管理。

(二)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

教育科研管理应该管什么?很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作了归纳和梳理。张学军将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分为教育科研的计划管理、组织管理、队伍管理、课题管理、制度管理和档案管理;[5]徐桐等认为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包括对科研目标的管理、对科研工作制度的管理、对科研队伍的管理、对实验过程的管理、对实验资料及科研成果的管理、和对科研档案的管理;[6]李倡平将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理解为管理的基本对象和任务,他认为教育科研的管理应该涵盖:编制科学学科发展规划与指南、对立项课题实施全过程管理、对科研专项经费进行有效的管理、为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培训教育科研队伍,以及推广表彰科研成果[7]。

上述学者对教育科研管理内容的论述大致相同,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大致包括规划(计划)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经费管理、成果管理、档案(信息)管理和课题管理(从立项到结题的管理)。

(三)教育科研管理的特点

教育科研管理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其活动也有着特殊性。综合而言,教育科研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1.层次性。

分级管理的行政体制使得教育科研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复杂性,面广量大的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科研必须通过层次性的管理,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教育科研管理的层次性最终是要形成一个围绕共同目标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的教育科研网络[8]。

2.服务性。

管理就是服务。教育科研工作涉及面广,教育科研管理需要对研究项目和研究者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但更需要为广大的中小学、幼儿园和教师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帮助他们克服研究中遇到的阻碍和困难[9]。

3.激励性。

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教育科研是一种自发、自主的行为,并不是强制性的,因此,教育科研的管理必须依靠激励来调动学校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10]。

4.时代性。

教育科研的管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必须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跟上教育科研发展的时代步伐,为教育科研工作服务[11]。

5.灵活性。

教育科研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参与人员的广泛性使得教育科研的管理需要具有很高的灵活性[12]。教育科研的管理既需要一定的刚性的要求,例如一定的科研规范和标准,也需要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这样才不至于机械和僵化。管理的灵活性要求通过目标导向、宏观调控、激励诱导等方式协调教育科研的目标,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要求,实行弹性管理,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除上述几个特点外,还有学者认为教育科研管理还具有教育性、创新性、渐进性和意识形态性等特点。

(四)当前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科研在促进学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科研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到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网络,教育科学研究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和繁荣的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相比,教育科研的管理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一些困扰教育科研发展的关键问题,如重复低效、资源浪费等,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漏洞,更没有消弭。

程斯辉认为,当前的教育科研管理从方法和措施上看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教育科研项目评审的民主性、公开性、公正性、公平性不够;二是对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指导不够,导致一些研究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三是教育科研管理措施弹性、模糊性不够,存在着将教育科研活动及其成果评鉴简单化的倾向;四是教育科研管理重利益沟通和短期效益的倾向严重[13]。何光辉和黎杰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急待提高,分工需进一步明确”,“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常规管理需要加强”,“教育科研管理指导思想不明”,“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科研管理效益不高”,“科研发展步子缓慢,科研效用不大”[14]。

同样,赵传江对35所中小学的调研发现: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科研管理指导思想不明确、不端正;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常规管理不健全;教育科研管理的效益不高。他同时指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管理者的素质偏低,对教科研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评价标准导向不明;三是缺乏科研的环境和条件;四是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和推广性差[15]。蔡荣在从事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科研目的不正确;研究课题选择的非科学性;研究过程的随意性;研究成果的表面性。其原因主要是受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科研管理水平低下;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偏低[16]。

一些学者对教育科研流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也进行了探讨,鄢琦和鄢佳程认为在课题中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中期管理重视不够、关注不高;二是缺乏课题中期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和要求;三是由于人员变动、时间因素,以及设备、手段和经费等原因造成的中期管理难度加大;四是科研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不适应[17]。

可见,当前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体制、机制造成的问题,如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导致的教育科研的目的不正确、常规管理不健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二是由于管理方法和措施的失当造成的问题,如管理内容、管理流程的漏洞和具体的管理方法不科学导致的立项审批等缺少民主公开、过程指导不力、教育科研效益不高等问题。

(五)关于教育科研管理的改进

改进教育科研管理是实现教育科研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效益性原则,决定了教育科研管理必须注重教育科研的实效性,而改进教育科研管理正是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目前,对教育科研管理改进的研究主要针对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如对评价、考核方法的改进,对过程管理和成果管理方法的改进,以及对科研项目管理、档案管理的改进等等。

1.对科研课题或项目评价和考核的改进

张廷亮、谢守祥针对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和评价缺乏自主管理的现状提出积分制管理的方法,这种方法运用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根据教育科研的特点,建立一套教育科研实施的指导性流程,用积分的办法对流程进行监控。“积分制管理的评价方法体现了教育科研的指导性和自我监控性。它为每位课题主持人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模式和思路。积分制的优越性体现在双向管理上,对管理者而言,它是过程管理的依据与标准;对课题主持人而言,它是课题主持人开展课题研究的向导,进行自我评价的准则。”[18]

陈英德针对教育科研“量化评价”的弊端,提出建立以“质”为主,兼顾数量的合理的科研评价制度,改革现有的评价方法[19]。

2.对过程管理和成果管理方法的改进。

鉴于目前教育科研实践中,很多学校和单位重视项目立项,对项目的实施及完成情况重视不够的问题,陈英德认为应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前期抓立项开题,中期抓项目的实质性进展,后期抓成果落实、鉴定和项目结题[20]。许海银、郝霞提出完善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按照“三、三、五”等级标准进行成果评价,同时注意“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成熟度的问题”、“对评价、鉴定人员的选择、推荐要严格要求”以及“在鉴定、评价过程中要尽最大努力排除不相关因素”[21]。

3.对科研项目管理、档案管理的改进。

安永锋、任智强认为,在科研管理中实施项目管理应注意转变管理人员传统的管理观念;注重在科研人员中培养项目管理人才;项目管理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应用项目管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22]。

教育科研的档案管理是做好教育科研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叶文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课题档案袋管理办法,要求课题研究教师必须建立一个课题档案袋。“档案袋内必须有如下六方面材料:(1)课题研究方案和制度;(2)课题研究学习材料;(3)课题实践课教案(含评课稿);(4)课题研究相关论文及案例(要求原创的);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凭证(含、获奖证书、数据报表等);(5)课题研究活动凭证(含课题研讨、展示活动的音像资料、活动报道等);(6)课题研究记载册。”[23]

林荣凑则从具体工作的层面,对教育科研档案建设提出“实体分类法”的建议,他认为“为了增强教科研档案的适用性,中小学的教科研档案可采用“实体分类法”,即以档案形成的领域范畴为标准分类。”[24]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展望

(一)研究宏观和微观管理的多,研究中观管理的少

从现有文献的分布来看,已有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宏观的教育科研管理以及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等微观的教育科研管理。研究地方教育科研管理或区域教育科研管理这类中观的教育科研管理很少。究其原因,一是从事地方或区域教育科研管理的人员较少,这一层级的管理机构独立存在的时间较短,其地位、职能和工作范围尚无明确的规定;二是相对于宏观层面的教育科学研究和微观层面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而言,中观教育科研管理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可供借鉴,因此形成了“短板”。加强中观教育科研管理将是今后教育科研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二)研究管理理论的多,研究管理实践的少

目前的教育科研管理的研究,尤其是在教育科研管理的宏观研究方面,大都是从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一些理论围绕教育科研管理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或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内涵、特点加以补充和完善,基本上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即使是微观的学校层面的教育科研管理很多也是从逻辑和学理的角度对教育科研管理进行一些理论探讨,深入研究管理中具体实践的较少。尽管教育科研管理的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和指导,但是教育科研管理,尤其是中观和微观的教育科研管理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如何将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管理的实践完美地结合,促进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也是今后教育科研管理研究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研究管理问题的多,研究如何改进管理的少

现有的文献中,研究教育科研管理存在问题的较多,而针对存在的问题如何加以改进的研究较少。这是因为造成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学校(单位)往往原因各不相同,因而所提出的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或者较为笼统和含糊,或者缺少普遍的适用性,也限制了管理改进研究的深化。要提高教育科研的管理效能必须重视管理的改进,这种改进既包括对原有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善(摒弃、调整、补充),也包括对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目的是解决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科研事业的繁荣。所以,加强管理改进的研究也将是今后教育科研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研究单项业务改进的多,研究系统业务改进的少

现有的研究大多只针对某一具体的管理业务的改进,如仅仅局限在课题管理、档案管理或成果管理等,针对教育科研管理具体实践的系统的全面的改进的研究目前尚未发现。教育科研管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和教育发展大环境相互适应,教育科研管理内部各组成部分也需要相互协调。单一的管理业务改进往往因为其他因素的牵制使得这种改进处处碰壁。所以对教育科研管理的改进还应注重从整体和系统出发,以求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要彻底解决目前困扰教育科研发展的主要问题还必须从体制、机制入手,从制度、经费等根本性的要素入手,但是管理体制、机制、经费等改革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诸多限制的条件下针对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整体或系统的管理业务入手对教育科研管理进行改进,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丁勇.管理学原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2][11]杜亚丽.教育科研管理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教育探索,2006(03).

[3][13]程斯辉.关于教育科研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3).

[4][7]李倡平.教育科研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5]张学军.地方教育科研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徐桐,张晓军,刘若智.加强教育科研管理 提高学校科研效益[J].辽宁教育研究.2003(10).

[8][10][12]苏忱.试论普教科研管理的特点及一般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05).

[9]张学军.地方教育科研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4]何光辉,黎杰.教育科研管理现状及其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3).

[15]赵传江.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13).

[16]蔡荣.浅析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的几个问题[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

[17]鄢琦,鄢佳程.高校科研课题中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6).

[18]张廷亮,谢守祥.教育科研课题积分制评价方法探讨[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6).

[19][20]陈英德.高校科研管理的困惑与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21]许海银,郝霞.对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评价问题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2).

[22]安永锋,任智强.项目管理在科研课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3(06).

[23]叶文生.以课题档案袋管理办法引领教师做好课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5).

[24]林荣凑.怎样搞好中小学教科研档案建设[J].教学与管理,1999(03).

Review of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ZHU Xiao-hu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