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3 09:45: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分析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任务重任课老师需讲授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方法,数据整合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管理技术,辅助决策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对象持久化技术,软件测试方法,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内容(见图1)。因此,课程内容繁多,考虑课时所限,单独依靠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很难熟悉、掌握课程的内容。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更新快1.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已逐渐从早期的主机集中式向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即C/S模式)再到如今广泛应用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即B/S模式)的方向发展。B/S模式是从传统的C/S模式发展起来的计算模式。C/S是松耦合系统,是通过消息传递机制来进行对话的,由客户端发出请求给服务器,再由服务器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经传递机制送回到客户端来,而B/S模式是把C/S模式的服务器端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分解成多个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同时也简化了C/S模式的客户端,仅保留其表示功能,从而成为了一种典型的三级结构模式:表示层、处理层和数据层。2.程序设计的语言。已由最初面向过程的程序语言(如C语言)发展到如今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如VB、Java、.net);Java编程语言的风格十分接近C、C++语言。Java是一个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它继承了C++语言面向对象技术的核心,Java舍弃了C++语言中容易引起错误的指针(以引用取代)、运算符重载(operatoroverloading)、多重继承(以接口取代)等特性,增加了垃圾回收器功能用于回收不再被引用的对象所占据的内存空间,使得程序员不用再为内存管理而担忧。在JavaSE1.5版本中,Java又引入了泛型编程(GenericProgramming)、类型安全的枚举、不定长参数和自动装/拆箱等语言特性。3.数据的采集方式。由原来的人工录入发展到如今的条形码、RFID、GPS等物流网设备的采集。条形码识别技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是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由一组排列规则的、黑白相间的、粗细不同的条状符号组成,这些条状符号对应着不同的数字,能够很方便地译成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并可以根据不同的组合方法表示不同的含义。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与其他自动识别系统一样,RFID系统也是由信息载体和信息获取装置组成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天线(Antenna)。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的简称。提供车辆定位、防盗、反劫、行驶路线监控及呼叫指挥等功能。要实现以上所有功能必须具备GPS终端、传输网络和监控平台三个要素。4.互联网核心技术。逐渐从Web1.0(以数据为核心)发展到Web2.0(以人为出发点)。Web1.0以门户网站等技术为代表,强调内容的组织与提供;而Web2.0技术以Wiki等自服务模式为主,强调自服务和内容由使用都自动生成。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5.系统整体观念。由原来的独立系统开发逐渐延展到现在集成系统的开发。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并且正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企业各部门根据其自身需求,有的自行开发了业务系统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有的购买了相应的软件系统,由于这些系统在建设时期、开发技术、使用设备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了其相互之间很难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为了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满足各级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需要,系统集成为了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金的开发多数针对信息系统集成的框架体系以及信息系统集成的相关技术两方面进行阐述,信息系统技术主要包括:数据仓库技术、中间件技术、SOA架构、决策技术、WSH架构、异构数据整合技术、WebService技术等。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多样各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高校几乎都出版了相关的教材,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偏重点不相同,教材和授课内容上的差异也较大,所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授课不能采用“拿来主义”,必须结合学校特色开展教学。
二、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注重理论教学,缺乏案例教学。部分老师在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时,强调理论的介绍,忽略了案例的作用,不仅容易使课堂枯燥乏味,甚至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常常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材,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致使教学与生活脱离、理论与实际脱节,忽略了真理形成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案例教学是加深学生理解、增强记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目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教学案例的改革过程中,编制的许多管理信息系统案例仍然处于浅层次,低水平,况且是凌乱的几个点,不能贯穿成一条线,很难在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中全面展开应用。期待从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同仁和专家们,共同研究探索,资源共享,使得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过分强调案例教学,讲授知识少。一味地强调案例教学,案例充分,所讲内容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但是讲授的内容相应会有所限制,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点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讲授。案例教学需要师生双边互动,一般耗时较多。如果授课内容较多而课时受限,就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建议在讲授重点内容时,精选案例,精心策划组织实施案例法教学。如果不考虑学科的特点过分强调案例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无异于一般举例,这既不现实也不科学。3.针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讲授相同的内容。由于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主干课程,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的学习重点也应该有所偏差,根据专业特色。案例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涉及生活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各个方面,一个好的案例可以成为知识的载体,它将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其中,能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有用性”更鲜明地体现出来。实践探索证明,案例教学的确是教学的一种好的方式,是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方法探讨
针对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难点,探讨多种方法。1.结合专业特色,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案例。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为其主干课程,授课时要从真实软件项目中总结、归纳软件开发全过程作为案例,包括: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软件测试、运行与维护等。针对如航运管理、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学生,选定物流管理系统、水路运证系统等学生熟悉的领域中的开发过程作为案例,将会加快学生的理解和记忆。2.综合考虑课程约束,制定恰当案例辅助学生多视角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由于专业不同,所以管理信息系统的课时安排有时也存在差异,如课时为72学时、54学时和36学时。对72学时,可以选用一些涉及面广、业务逻辑复杂的信息系统;而对36学时,最好选用一些结构简单、功能少的小系统。3.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对案例产生疑问,循序渐进掌握理论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案例选定之后,每次课程结束时,提出下一节课将要讨论的主要内容,给学生留充足的课后时间来分析探讨、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课堂上,直接针对问题,引导学生来尝试解决,除非难点问题,直接和学生共同来探讨决绝办法,并举一反三。
四、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目前多数都在课堂讲授,在机房上机实践。未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可能会将该课程搬到实验室,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实际项目,不仅使学生学到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学到如何快速、灵活应对业务、需求的变化。
作者:李桃迎陈燕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信贷管理涉及的业务流程,绝大多数都需要经过多级业务管理部门进行处理,流程复杂且跨度比较大。由于银行的金融信贷策略会受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信息的变化,以及银行内部机制调整等因素影响,可能导致信贷审批过程的变化,这就要求交行信贷业务流程具有随需而变的能力,以及对交通银行的台账、风险管理、放款中心等业务系统产生的大量报表,具有快速、灵活展示的能力。
总体技术框架
交通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分为:表示层、中间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通过对体系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交行信贷流程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架构的主要支撑在于中间逻辑层,即业务流程服务引擎和中式报表服务引擎。
业务流程服务引擎
交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首先向业务流程提供从定义、部署、运行到交互、分析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其次将人员和信息系统通过自动化的流程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能快速应对业务流程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控制结构上的变化,实现这些目标的核心是将流程逻辑从运行它们的应用中分离出来,管理流程参与者之间的关系,集成内部和外部的流程资源,并实时监控流程性能和运行状况。
中式报表服务引擎
报表服务引擎提供B/S环境下快速实现中西式复杂报表设计、部署、生成、展现、打印和管理的服务,真正作到了“中西合璧”,支持各种类型的复杂报表,支持“所见即所得”的图形化设计,支持报表开发的全过程零编程,支持证件和票据套打,适应多种平台及数据库环境,并可以跟应用无缝集成,快速构建图文并茂的报表应用。
功能模型
交通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功能主要包括:客户信息系统、客户授信额度系统、放款中心系统、风险资产管理系统、信贷台账系统、上报人民银行系统、公共控制系统等功能。
集中管理交行客户资料的子系统,任务是集中处理客户财务、非财务数据和集团客户关系信息,满足信贷业务对客户资料的需求,建立满足多种营销、管理、监督、分析需求的统一的公共客户信息平台。
客户授信额度系统
客户授信额度系统是针对公司客户授信额度的维护、使用、恢复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子系统。
放款中心系统
放款中心系统是连接交行信贷管理系统与核心账务系统的重要信息平台,放款中心进行最终信贷发放确认后,由账务系统根据送达的凭证调用有关电子流信息经会计确认后做入账处理,从而完成信贷发放的全程工作。
风险资产管理系统
作为信贷管理系统CMIS的主要业务操作处理系统之一,风险资产管理子系统处理风险资产及其管理。
信贷台账系统
信贷台账子系统是管理、维护、查询授信客户信息、授信业务信息信息管理子系统。它可以为信贷业务用户和信贷管理用户提供稳定、全面、统一的数据和信息。
上报人民银行系统
按照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要求,交通银行将每天发生的信贷业务变化情况,通过网络向当地人民银行数据库进行批量传输。
公共控制系统
对系统的操作者、操作对象和操作权限进行管理、控制,并为其他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支持功能。
关键中间件技术
基于InforFlow的流程服务引擎
InforFlow是中创软件参考国际工作流管理联盟(WfMC)规范实现的工作流中间件,为工作流自动化和构建流程应用提供基础平台。InforFlow基于J2EE架构,实现了流程逻辑与业务逻辑的分离,能够可视化地进行业务流程的分析、定义和业务单元的组装,从而使应用开发人员更关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降低了复杂流程应用的开发难度。
InforFlow由工作流引擎、流程设计器和流程管理监控工具等部分组成:流程设计器拥有所见即所得的开发环境,提供基于XML的流程建模功能;工作流引擎完成对运行时流程的控制功能,应用系统可以通过工作流接口同工作流引擎进行交互;流程监控管理工具可以查询分析各类流程数据,用于管理决策,并可提供图形化的流程运行图。
通过InforFlow工作流中间件,将信贷业务的体系结构划分为表示逻辑、流程逻辑、业务逻辑、数据管理逻辑四种不同层次的基本逻辑。通过这样的分解,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内部的耦合性,提高系统适应变化的能力,并大大提高系统并行开发效率。
InforFlow提供对业务流程逻辑的控制,当交行信贷业务过程发生变化时,只要调整相应的流程定义,就可以轻松实现业务过程的改变和重组。
基于InforReport的报表服务引擎
交通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使用InforReport实现对报表的快速开发。当用户有新的报表需求时,使用InforReport报表设计器快速实现报表,并通过信贷系统的报表管理模块实现报表的快速。
同时,利用InforReport引擎与展示控件所提供的丰富的数据分析能力,简化了生成报表时所需要的复杂的SQL语句,大大减轻了数据库服务器的压力;报表的分析与生成在独立运行的报表服务器上实现,将这种对资源占用比较大的功能与正常的应用服务分离开来,减轻了应用服务器的负担,提高了交行信贷系统所支持的最大并发量与数据吞吐量。
系统特点
灵活性与可适应性
InforFlow为交行信贷审批过程的定义带来了高度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了业务过程适应变化的能力。转移条件、任务分配条件的定义使得系统可以在不修改程序、不修改流程定义的前提下就可以实现对用户授权等功能。而对审批过程的变化则只需要修改流程定义,不需要修改程序就可以适应变化。
对业务过程进行图形化描述
InforFlow提供的图形化流程建模工具使得审批过程一目了然。交行信贷项目组采用所见即所得的InforFlow Designer作为流程设计工具,同时作为和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系统开发还采用InforFlow监控工具作为流程开发/测试的辅助工具,可以对正在运行中的流程实例以及在运行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查询与控制,使得管理人员能够掌握授信审批流程实例当前所处的状态和处理情况。
化繁为简,快速开发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教学研究;经管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7- 0053- 02
1 前 言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集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边缘性的新兴交叉学科。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于80年代引入我国。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原来只是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社会需要大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有鉴于此,从1998年起教育部确定“管理信息系统”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类学科的核心课程。我校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我校商学院工业工程、产品质量工程、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专业都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欠缺成为学习这门课程的障碍。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距离太远,难以理解、接受相关的学习内容。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特点,分别从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2 合理明确教学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既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部分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但由于两类受众对象的知识结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教学上也应有不同的侧重。经管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工作,他们应该是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张义刚[1]认为应该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 以后在管理工作的岗位上, 能够更好地参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改进, 促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1)使学生掌握MIS 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具备较强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能力;(2)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战略性作用,培养其在信息化环境下管理和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参与意识,使其了解MIS 开发步骤和方法,能够配合MIS的开发工作。系统开发中的3个步骤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系统实施涉及到软件工程、程序设计等知识,这些是经管类学生的弱项,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不应要求能够进行系统实施,而只要能够完成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工作就可以了。另外,从专业分工的角度来看,系统实施应属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范畴。
3 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明确了教学目标后,就可以科学地规划教学内容。一般来说,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在概念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认识组织中的信息系统,特别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信息系统。第二部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介绍信息系统基本的组成部分及其发展趋势,即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管理和通信网络。第三部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介绍信息系统在组织变革中的作用以及信息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第四部分是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介绍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项目管理,以及投入使用后的维护和评价。第五部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典型应用,如ERP、CRM、电子商务等。
在以上教学内容中,如何针对经管类学生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淡化末节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
张义刚[1]认为,为了使管理类专业学生以后在管理工作的岗位上, 能够更好地参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改进,应该把数据流程的分析和如何利用数据来解决更多的管理问题作为管理类专业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顾继光[2]认为,教学内容往往受到所选用教材的制约,教材出版时出于通用性的考虑肯定会使其缺乏对特定对象的针对性, 所以在授课时应“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注意把一些教材上没有深入和没有出现的内容引入课堂。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课程教学中不侧重于讲解信息技术本身,而是重点讲清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管理的革新与信息技术改造的关系、管理的需求与信息系统实现的关系。重庆工商大学在本课程教学中强化了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中需求分析的讲解和分析,淡化了其他具体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内容,从而突出了管理类专业的特色。
我校经管类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的是参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或使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首先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化观念,认识信息化大潮的背景及其对社会、企业的影响,通过分析讲解一些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作用的认识;其次,强调数据和数据管理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如何运用管理模型解决管理问题;第三,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系统的思维考虑管理问题,如怎样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如何进行业务流程改进和再造,如何画数据流程图等;第四,在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需求分析能力,相对淡化其他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的具体内容;最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并了解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和评价工作。
4 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内容涉及企业管理的很多方面。对于从未走出校门,缺乏企业管理经验的大学生而言,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如果只重视理论教学,学生往往会感到难以理解教学内容,影响学习积极性。因此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加强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方法[3-6],如引入案例教学法、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等。下面分别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讨论如何改善教学方法。
4.1 理论教学
理论讲授是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通过课堂理论讲授,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本课程相应的理论知识。在课堂理论讲授中,应特别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学生的思考、提问等交流,使得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逐步了解和认识。
案例教学较好地弥补了学生企业管理经验的欠缺,通过实际的案例,学生可以观察到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通过对各种业务流程的分析,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管理的内涵,进而对管理信息系统产生感性的认识。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讲解案例,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去, 促使学生将以前所学的内容应用于案例分析中,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可以把课堂上要用的案例提前给学生,并把案例的思考题一起给学生, 这样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案例中,避免了将“案例学习”变成“听故事”,锻炼了知识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案例教学以外,还可以通过课堂演示某个开发好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讲解其内部原理和功能,加强学生对现代应用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到企业实地调研,使学生切身感受信息化对组织变革和管理效率提升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4.2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实验等帮助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但是在过去的教学中,认为该课程实验只是局限在课程设计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系统,一些院校在课程设计之外还安排了实验教学。如重庆工商大学将实验教学从低到高、从易到难分为4个层次:认知性实验帮助学生感性认知“MIS是什么”,案例分析实验让学生了解MIS是如何开发的,模拟性实验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解决系统开发中的难点与关键,最后设计性实验(即课程设计)让学生学习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前3个实验帮助学生逐步地加深对MIS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的课程设计锻炼学生达到能够自己开发的程度。这样的实验安排对我们很有启发。
对于我校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认知实验可以采用课堂演示一个系统,也可以安排学生上机操作了解ERP 系统中的财务子系统、采购子系统、销售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等功能模块,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企业相应的业务流程,企业的管理功能如何利用信息系统加以实现等内容。案例分析实验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完成该实验。模拟性实验围绕系统开发中的难点及关键点,例如针对系统分析阶段中的“需求分析”,任课教师提供若干中小企事业组织的信息化需求背景,包括“超市销售系统需求”、“学校教务管理系统需求”、“中小贸易公司进销存系统需求”等,由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分析,形成需求分析报告,帮助学生领悟所学的相关知识。课程设计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难度偏大,可以不进行系统实施这个步骤,只完成系统分析和设计工作。另外,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考虑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合作完成课程设计。在小组分工时由经管类专业学生承担系统分析的任务,根据用户需求提出系统逻辑模型;系统设计可由双方合作完成,共同设计系统的物理模型;系统实施的工作主要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承担。在开发过程中,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另外,如何进行沟通合作,协调彼此的工作,同时控制好项目进度,这些也是很大的挑战。这种合作与今后实际工作中的项目开发非常类似,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项目合作能力和开发能力。
5 合理设置考核机制
课程的考核方法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起着督促和引导的作用。李竹宁[3]认为,一般的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只能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很难考核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应该尝试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我院的MIS课程分别开设了理论课和课程设计,按两门课程进行考核。理论课的考核方法目前以期末笔试成绩为主,以后可以通过安排1~2次案例分析的讨论,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给出平时成绩,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参与讨论。
课程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工作,最后每组提交一份课程设计报告并派代表用PPT汇报演示自己小组的设计成果,在汇报中教师进行提问,根据陈述和答辩的情况给予答辩成绩,教师还将根据报告质量给出报告成绩。另外为了防止“搭车”情况,每位同学都需写课程设计总结,说明自己负责的课程设计内容以及工作情况,教师据此给予平时成绩。最终每位同学的成绩由以上3部分成绩构成,这样既考虑到了小组的整体合作情况和成果,又兼顾了每个同学的工作表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6 结 语
本文研究了上海电机学院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进问题,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一些院校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别从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角度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本文的研究对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有借鉴意义,希望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企业提供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义刚.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16):122-124.
[2]顾继光.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1):96-97.
[3]李竹宁.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刍议[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2,vol.2:23-26.
[4]刘智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理 工 高 教 研 究,2008,27(4):119-121.
[5]李锐,郝庆升.面向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9):123.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为适应管理信息化的大趋势,我国企业急需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开始强化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的教学。MIS是一门集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管理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极大地促进了MIS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从而给MIS的教学[1]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Case Method)是一种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法。
下面结合MIS的课程结构特点及国内高校MIS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改革。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特点
(1)理论性。MIS课程涉及管理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2)实践性。MIS课程一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开发中小型实用的MIS。(3)综合性。从广义上说,MIS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MIS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4)交叉性。MIS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已经成为一个有特色的边缘学科。
2 高职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为各行各业各部门培养以信息主管(CIO)为目标的信息化专门人才。信息化的专门人才是一类管理人才,但是他们所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信息,这样的知识需求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定位于管理科学与信息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交叉,这样的学科特点给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实施带来了不少困难。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改革和探讨,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新兴学科,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现归纳如下:
2.1 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不清
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是为各行各业各部门培养以信息主管(CIO)为目标的信息化专门人才。信息主管是负责制定信息政策和标准,对于信息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由于信息资源管理涵盖信息的整个生命周期,所以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涉及到企业各个功能领域。为了有效地进行信息资源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全局的、规范化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也是信息管理的人才体系。可见,管理信息系统培养方向应是多层次的。而高职院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有的偏重于计算机,有的偏重于管理。所以高职院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定位何处,必须认真研究,准确定位。
2.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通过对一个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找出现行系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新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完成新系统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从而开发一个符合企业实际的,能为企业管理增加效率的管理信息系统。
可见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管理信息系统应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进行系统可行性分析的能力;
(2)进行系统详细调查,编写系统调查报告的能力;
(3)进行系统逻辑设计的能力,包括画数据流图、业务流图、判断树、判断表以及编写系统分析报告的能力;
(4)进行系统物理设计的能力,包括系统功能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文件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安全保密设计以及编写系统设计报告的能力。
(5)进行系统实施的能力,包括程序设计、上机调试程序以及编写系统操作说明书的能力。
以上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实验来完成。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薄弱,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缺乏必要的软件实验课,课程设计留于形式,毕业设计不扎实,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3 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内容落后,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目前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内容陈旧,相应的计算机知识落后,缺乏应用案例分析,概念抽象,数据流图、业务流图符号不统一。有的教材前后矛盾,数据流图的应用不规范,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和思路。缺乏对管理软件应用的相关内容,在开发方法的研究上,只介绍传统的生命周期法,而对面向对象法、原型法等没有更深研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4 毕业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除了要求掌握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具有开发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前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去学习和领会,而后者则需要实践才能得到培养。在学习阶段,社会调查与上机实验以及毕业设计是这种实践的主要形式和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毕业设计多留于形式。主要表现在:没有重视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过于简单,系统分析与设计时间太短,系统分析与设计粗燥,思路不准,程序设计功能单一。指导教师任务量大,指导学生数多,指导效果不好。
3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
3.1 注重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的项目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精心挑选或适当编写教学案例,从中引入基本概念方法和模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这里,尤其要注重将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纳入教学之中。
3.2 将案例分析同课堂讨论式教学相结合
在每章的主要内容讲授完以后,老师可以给出一些有争议的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思考,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大课或小组讨论,并进行引导、提示和点评,这样实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3 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通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而设计的一些模拟生产管理问题的案例,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一个特定情况下,结合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4 案例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是,请上来的方法。即老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学生讲,教师听,然后点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是,课堂辩论的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确定正反两方面的选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辩论,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是,发散性思维方法。针对教学内容确定选题,然后请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研讨。
3.5 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
MIS的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要求信管专业的学生以一个信息系统的设计者角色来学习,不仅要了解MIS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而且必须熟知MIS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并付诸应用;而对非信管专业的学生,则是以一个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来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理论、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设计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3.6 基于案例教学的实践环节设计
为了促使学生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在学期末修完课程的同时,要求学生拿出一个中小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MIS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甚至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开发能力。而目前国内管理系统案例教学,尚未建立起门类齐全的高质量教学案例库。我们需要进一步促进学术沟通和经验交流,提高案例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为创新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从而为MIS的案例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智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8,4:119-121.
工业工程专业是以生产过程为对象,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为目标,特别注重研究人的因素,充分发挥投入资源的作用。近年来,物流工程、虚拟制造、企业资源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等成为该领域的热点。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经济、管理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工程技术,是从事工业工程和管理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其课程设置包括经济管理类和工业技术类两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工业工程师等与工业工程有关的工作,在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国有、民营企业等从事管理工作,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性来看,管理信息系统虽然不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通过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因此,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工业工程能够在实际中充分发挥作用的有力支撑工具。
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业工程专业授课一般应结合实际案例,并经常让学生到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实习,参与实际工业项目的运作和管理。但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真正到企业调研并解决企业信息化课题。课堂使用的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理论化,有些概念、方法或理论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其真正的内涵只有通过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的实践经历才能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不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差别,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质。但对于工业工程的非计算机类学生,很多高校并未开设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致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仅限于理论学习,纸上谈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致和效果。
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办法
1.在教学体系上进行改革。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与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叉学科,是现代化管理观念、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体。它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对相关知识的有序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学生只有先具备了一定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它的思想和方法。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开设的随意性比较大,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准备。有些高校在该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该课程所必须的基础知识明显滞后的问题。这种现状造成的结果是:
一是给教师的课程讲授带来了较大难度,有的教师为了能让学生顺利地学习这门课,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说明;
二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学到该课程的实质内容。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综合交叉性较强,应该找准它在学生所学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开设该课程必须要考虑该学科对知识有序性的要求,有充分的先行课程作为基础。
2.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改革。管理信息系统对不同的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性可以看出,对工业工程的专业人才来说,既要掌握一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又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与管理相结合的运用方法。但是工业工程人员不同于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不需要对系统的开发技术有深入的掌握,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结合企业实际管理的需要,担任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者、规划者的角色,指导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以符合企业的管理实际。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合理分配时间。
3.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改革。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信息管理;“任务驱动”教学;“项目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30-03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管理时代,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人们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信息的利用成为企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企业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管理优势,更好地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信息,就需要开发各种各样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提高企业信息管理竞争力。特别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当然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机构,应当适应时展,努力实现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的完美结合。目前许多高校大部分专业包括经管类专业把管理信息系统当作一门必修课程,但各专业由于专业性质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差异较大,本文根据笔者对管信息系统课程几年的教学经验,对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MIS课程性质及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同时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它面向管理,利用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三大要素,形成自己独特的内涵,成为系统型、交叉型、边缘型的学科。因此本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理论性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理论知识的阐述较多,理论性强,特别是计算机理论部分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基础,学生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做指导。
2.实践性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与其他课程一样,有理论部分的学习,但更注重实践的学习和应用。在通常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更应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使学生具备能独立开发中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
3.综合性。从广义上说管理信息系统涉及运筹学、管理学以及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其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对组织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的意义在于能在现实的基础上产生更高层次的信息管理,为企业信息管理服务。
4.交叉边缘性。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新发展的学科,其理论体系还需要发展和完善。以管理理论、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决策理论和运筹学等相关学科构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使其成为一门有着鲜明特色的边缘学科。
二、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障碍
笔者在担任了经管类多个专业的MIS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经管类专业在MIS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生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
由于MIS的综合性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数据库等信息技术方面初步的知识技能以及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基础。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其管理方面的功底比较深厚,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比较薄弱,某些高校经管类专业只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计算机方面的前导课,远不能支持该环节课程的学习。即使大部分高校开设了《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但经管专业的学生文科性质的学习性较强,而对于理工课程的学习方式不适应导致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学习时,不得不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本课程涉及到的某些知识点加以讲解和回顾,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显得重点不突出,且难以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增加本课程教师的教学难度和要求。
(二)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案例教学难以取得教学效果
第一,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计划,都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但在一般高校的实际课程安排上,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训练,也是在机房运用理论开发相对简单的系统模型。与现实所需要的系统模型相差甚远,学生渐渐会觉得课程没有实际价值。第二,缺乏专业针对性强的案例教学内容,学生觉得内容空洞,不好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案例很多,但是大多数是企业管理方面的开发案例,学生没有接触过,因此不了解其业务流程,自然也就不能理解开发的程序。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工程思想比较薄落,而且教学中由于实验环节没有跟上,使得理论不能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和实践机会,课程内容与生活和社会环境应用不贴近,因此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仍然感到内容较抽象、空洞,提不起兴趣。
(三)教学方法单一,不能适应课程的教学要求
大多数高校的教师长期以来是以课堂讲授方法来传授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这种教学方法的重点就是把相关原理的内容向学生口头传授,并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带有很强的灌输性。为了配合这种教学方法,采用的是相应的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闭卷考试,考试题型是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等。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某些文科性质的课程教学或许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MIS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除了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外,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开发类似的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因此针对课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应MIS课程的教学要求,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学MIS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也看不出学生学习了该课程后有哪些启迪和收获。
三、对于MIS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通过对笔者多年来在MIS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分析,笔者对MIS课程的教学改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扩充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知识的储备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硬件、软件体系结构和开发方法、企业的管理模式都在不断的变化着,而MIS方面的教科书内容却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教师在MIS课程的教学中,要有效地将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和研究成果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平时多向学生推荐有关MIS方面好的参考书和杂志,让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首先,在讲解MIS开发方法时,除重点强调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系统开发方法外,也应对原型法、面向对象法、CASE方法的讲授,并进行比较各种方法的原理和适用场合,结合实际应用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其次,MIS教学内容应引入当前计算机软硬件、存储系统、输入输出设备、程序设计语言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知识,包括数据资源管理技术、多媒体技术、市场上主流的开发工具等,分析不同的MIS应选择怎样的系统体系结构、软硬件环境、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另外,MIS的管理、战略规划方面的内容要深入,在讲授相关章节时,设计一些与日常工作、生活及社会环境的实际应用相联系的案例,如办公自动化系统(OA)、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等内容讲授的篇幅。
(二)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专业的针对性,把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MIS课程作为经管类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重点与理工类学生培养系统开发人员的目的有较大不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不像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不具备工程的开发思想,因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除了要让学生认识到信息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还要具备利用计算机知识结合实际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能力,培养工程的思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教学手段上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开发MIS教学课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件中尽可能多的使用以实际需求为题材制作的各种经典案例来辅助教学,如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生都熟悉的一些案例题材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案例来辅助实践教学,让学生一起参与开发过程,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将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管理学教学中很重要的方法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不拘泥于严格的概念定义和精确的推理,而应收集现实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同时给学生在学习中以更大的主动权。
(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与“项目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结合,适应课程的教学要求
采用启发式教学——从提出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到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全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根据MIS课程的性质,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外,更要注意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恰好适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操作性和应用性,提供了逐层分解、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学习途径,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好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建议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将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而展开,使教学内容具体、形象,而教学目的、学习目的也变得十分明确。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更容易掌握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点拨,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点面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构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体现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特点,适合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管理人才。
目前国内信息管理人创造观念滞后、缺乏富有创意的思维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所设立的实践项目都要能与培养创造力紧密相结合。“项目式实践教学法”在MIS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将更能适应课程的教学要求。
所谓“项目式实践教学法”,指在项目实训中,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和学习,并将学生分成6-8个人一组,由学生自拟项目,分别设计项目任务书、项目设计、项目开发和项目验收等环节。在各环节的学习中,除了培养了学生的技术能力外,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激情,为其成才创造条件。实现“实践教学,个性指导,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宗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上,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把社会上有关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类作品征集、赛事引入课堂,增加更多实践项目,认真组织好每次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设计竞赛,通过大量的实践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设计项目中去,实现合作完成设计项目或单独完成设计项目。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在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的领域与运作中,我们更新理念,转换机制,创新模式。建立从作业设计转向虚拟项目设计、真实项目设计三级实践环节。努力实现从学校进入企业做到无缝接轨。
四、结语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作为教师工作的永远课题。通过我们不断地分析教学中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善教学效果,相信能为信息化社会培育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明志,于承新,石林.管理信息系统[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体验式教学法;ERP沙盘模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进入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更新观念、注重实践环节、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成为每一位从事高职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持续了好多年,从纯课堂理论教学到案例教学法,再到项目驱动法,专业老师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地摸索和实践。这里,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模式,即体验式教学法,和大家一起探讨体验式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的新感受。
1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1.1学生缺乏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兴趣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了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统计学和运筹学等诸多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具有知识较多、课程理论性较强等特点。这门课一般设置在大学的第三学期,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只学习了现代企业管理、工程数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等基础课程。由于知识结构上的欠缺,使得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很大,要学的内容离自己很远。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抽象地对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导致学生听课不知所云,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与学的效果都不理想。
1.2案例教学固化了学生的思维
在课程教学中所引用的案例一般是现有的、已经设计好的,案例中的问题已经有解决的方法,学生只是对案例进行了解,或者被动地学习或模仿,他们并不真正理解案例的内容,很难将相关内容与实际项目联系起来。有的学生分不清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常常混为一谈。因此案例教学法也就成了课堂讲授中的实证举例,后果是固化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况
且有的案例内容陈旧落后,某些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实际上已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1.3实习场所越来越少
实践教学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让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参观学习、参与企业调查,补充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新知识及新技术,可以培养学生从企业的角度来理解管理信息系统。但这样的愿望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激烈竞争而逐渐消失。很多企业出于保守商业机密的考虑,不太愿意接受实习学生,实习的场所越来越少,造成学生不能亲身体验生产流程、工作流程,不能亲身体验信息系统开发的真实环境,到头来学生所学的知识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
2将体验式教学法引入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改进管理信息系统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体验式教学法的尝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体验式教学注重强调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与接受者,强调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体验来学习知识。通过采用科学的“全方位体验”,即包括情景活动、角色扮演、ERP沙盘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获得自己的知识,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
2.1ERP沙盘模拟介绍
ERP沙盘模拟实验是由瑞典皇家工学院的Klas Mellan于1978年开发而成的,最初源于军事作战指挥,可以清晰地模拟真实的地形地貌,使作战指挥员不需要亲临现场就能清晰地总揽全局,从而运筹帷幄并制定出最优的决策。ERP沙盘模拟实验是基于军事战场和商业战场的某些共性,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方式,在体验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它通过直观的立体教具――沙盘来营造一个仿真的企业环境,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制定战略、组织生产、策划方案。整个过程涉及了采购、生产、营销等诸多环节。
2.2优化教学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编制一般按照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顺序来展开,主要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等五大部分。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建立面向用户的观点;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变化的情况;开发过程工程化。其中系统分析部分是重中之重,系统分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开发出来的这套管理信息系统是否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所以要求系统分析员与用户一起按照系统的观点对企业活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调查分析组织结构和业务功能,分析企业业务流程、分析系统的逻辑功能,并用数据流程图等工具把系统功能描述清楚。对于这样一个重中之重的环节,不管教师怎样精心准备案例,怎样引导、怎样演示,学生还是一片茫然,就连“仓库领料”这样简单的一个业务流程图都无从着手。
问题的根结就在于学生缺乏对企业环境的亲身体验,不知道企业的运作流程是怎样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对这一部分作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整合,把体验式的ERP沙盘模拟实验融合到教学中,既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又能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加深理解、融会贯通。
2.3基于ERP沙盘模拟的体验式教学
1) 利用ERP实验室营造一个仿真的企业环境,提供模仿真实企业业务处理的功能,使学生有一个接近或仿佛置身于企业的实际环境中的感觉,将实验室布置成总经理室(面向决策分析)、市场部、生产部、财务部、采供部、销售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学生分组到某个部门,小组
长扮演部门经理,其他小组成员兼做业务员和操作员。同样,根据不同的安排组合,可以让同学轮流转换到不同部门担任不同角色。通过模拟实习操作,加深了学生对企业管理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
2) 利用ERP实验室进行企业经营实战对抗。我们将学生分成6~8组,每组5~6人,模拟企业经营6~8年。小组的每位成员分别担任CEO、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运营总监、采购总监、信息总监等职务。各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企业,是同一行业中的竞争对手,各组必须根据市场需求预测竞争对手的动向,决定本企业的产品、市场、销售、融资、生产等方面的长、中、短期策略。每一年末用会计报表结算经营结果,分析经营结果,制定改进方案,然后,继续经营下一年。在模拟经营过程中,学生要对广告费用投入、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原材料采购、生产能力调整、贷款以及资金使用等一系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作出决策,形成决策方案。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将前三组的对抗成绩记入每个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
这种教学模式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枯燥无味的、学生被动听讲的状况,使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了解企业管理的综合知识,掌握运用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有了前面的ERP沙盘模拟体验,在后续的课程教学中,结合一些著名企业的ERP应用案例,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些成功案例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得失,来深化课堂的系统规划和系统分析部分的理论把握,使学生对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有了重新认识并能正确绘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结束语
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ERP沙盘模拟实验的引入,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在创新理念上又迈出了一步,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集真实性、实用性、趣味性、挑战性于一体,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同时也值得在广大高职院校推广。
参考文献
[1]薛成华. 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许冬敏,何海. 引入ERP沙盘模拟,推动实践教学进程[J]. 职业圈,2007,(10).
[3]杜栋. 基于角色和流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实践教学环节设计[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
目前,各高校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
(l)理论到理论的方式,该方法以老师的系统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对信息系统的感性及理性认识,多数觉得理论过于拙象、空洞,缺乏学习兴趣,实践效果不佳。
(2)案例教学法,该法以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为主,但是现有信息系统的案例多数是国外企业案例,学生无法获得更深入的素材,不能与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讨论效果大打折扣。
(3)实验教学法,该方法以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为授课重点,容易偏离课程目标。同时,该方法仅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把管理信息系统看作是程序设计课程,对于经管类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这些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导致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得“无趣”的现象普遍存在。2微信与管理信息系统教学2.1微信在教学管理的应用现状
微信是中国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在微信基础上增加的微信开放平台,可以实现与特定对象在图片、语音和文字等多种手段实现全方位的交流和互动。
近年来,多数高校教师在不断探索利用微信平台改善现有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吴荣娣(2014)以《装配与工艺》课程为例分析微信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方式,构建微信支持下的组合式学习模式;郑伟(2016)绪合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学习特点阐述了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殷彬燕,张军花,蔡文智,姚艳(2016)结合微信平台系统论述了适时教学模式在护理培训课程中的应用;朱强,徐瑞鸿,戴钢书(2016)探讨了微信对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信息化教学的促进作用,并详细论述了微信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应用的具体模式。各学者在探讨微信与传统教学的结合方式的过程中,都肯定了微信在促进教学互动、整合课内课外资源、提升教学效果方面的积极作用。2.2微信对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促进作用2.2.1利用微信平台推送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管理信息系统囊括的知识非常丰富,当前的授课多会受到教材、课时等因素的限制,授课内容多侧重一般理论,其应用拓展及新知识无法深入讲解。基于微信平台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同步推送关联知识,延伸了教学空间,拓展了教学内容。2.2.2 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微信平台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喜欢上网、玩手机的特点,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通过微信平台作品,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同时,教师通过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等形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促进教学的沟通,可以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教与学相脱节”的不足。3微信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玩手机、发微信、微博的现状,用微信平台来辅助教学,通过微信平台来推送预习知识,案例材料等内容,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提高上课效率。在学习平台上教学资源之后,教师全面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
下面以“科达电脑外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为例介绍微信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的应用。3.1课前
(l)实验情景介绍。给大家简要介绍用EXCEL开发一个小型系统的任务要求,明确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提前熟悉实验情景。
(2)实验内容及实验要求。综合提出实验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完成实验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科达电脑外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内容有:①使用Excel软件保存数据、按使用者要求对数据进行处理输出信息的方法;②利用Excel查询、统计、输出、宏、打印等功能,能较好地使用Excel软件开发信息系统为管理服务;③在设置及使用宏的过程中如何确保自己录用的宏命令能够正常运行,在不同版本的软件中应该如何进行设置。
(3)实验材料推送:利用微信平台推送利用EXCEL来录制、制定、应用宏命令的课件,让学生提前熟悉实验方法。3.2课中
在实验课程中,学生依据实验要求及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教师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有针对的性的给出解决方案,并且实时的在微信平台或班级的微信群里上进行,让大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3.3课后
教师根据学生窦验的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将实验做得好的同学的作业放在微信平台上给大家分享,结合实验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和分析,让大家掌握正确的实验完成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在微信平台或微信群里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习。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93-02
一、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
东北林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专业成立于2000年,从属于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从专业成立伊始,学院领导在充分认识信管专业所呈现的多为管理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将其定位为管理学科的专业, 绝不是重复设立了又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前提下,确立和强调了信管专业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不同。
信管专业研究对象应该是实体的信息的运动规律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获取和使用所需信息来达成系统目标(通常以企业作为研究实体),而并不着重研究信息技术本身。作为东北林业大学的一个新兴专业,我们本着以林业资源为管理对象,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的办学思想,培养的学生能够掌握林业资源环境与林业企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信息系统的技术与过程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具备了解与分析、改造现实系统,研究新系统的能力;能胜任资源、环境和企事业信息管理以及相应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及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二、我专业MIS课程体系发展
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2000年开始招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生,在2000级―2001级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在以培养学生具有较为全面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专业知识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下,依据《专业目录》,在管理学科主线上同时设立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IS三门专业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国内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部分重复内容给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上造成一定困难。
在2002级-2005级培养方案中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两门课程合并成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MIS保持不变。
和我校一样,国内很多高校在大学四年级是开始讲授MIS课程,从国内大多数教材内容编排来看,都是将MIS定位为一门综合叉学科,导致本门课程对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有着比较全面的、综合的掌握,例如:生产运作管理学、财务管理学、运筹学、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java程序设计等,才有可能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学生在先导课程对某些知识掌握的欠缺,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不得对相关遗漏知识进行查补。这种情况既提高了教师的授课难度,又造成学生学习该课程知识缺乏系统性。为此,专业在制定2012年培养方案时,创造性地提出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课程核心建设课程群的思想,期待全面完善现存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三、MIS课程群建设方案
我专业在保持《专业目录》中所提出的以管理学、 经济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三条主干学科不发生改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核心,以管理学(信息管理学、林业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和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软件工程)为两翼的进行MIS课程群建设设计构想,形成课程小组,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更有利于课程组教师之间及时沟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课程群主要依据下列考虑进行设置:
1.以信息管理学作为先导性课程进行讲解, 信息管理学主要介绍信息运动规律和信息生命周期、信息的处理技术等内容。
2.目前的应用MIS系统绝大多数都会涉及数据库,所以数据库基础及应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网络数据库技术特点和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作用,同时了解掌握网络数据库操纵语言SQL的应用特点。
MIS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信管专业的学科基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今后的专业技术学习做好准备。授课内容主要侧重于信息管理基础知识,包括信息与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概念和实体的演变过程,信息系统的热点应用(MRP,ERP,DSS)、信息技术的基础等内容,所有后继的课程主要围绕管理信息系统进行。
3.林业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软件工程与MIS课程紧密结合,前者选用的案例全部来自于黑龙江省级课题面向数字林业的关键技术研究,综合信息系统、森林经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技术于一体,除了使学生掌握一般信息系统所必备的开发工具和方法,同时了解了林业系统信息系统推广中3S技术的基本情况和初步知识。前者是对MIS的实践的应用,后者作为MIS的理论进一步补充,所以将其作为MIS语言的后继课程。
4.经过了MIS理论和软件工程的理论学习和林业信息系统开发实践之后,必须要有一个综合性的实际开发训练过程来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开发能力,所以设置了以实际应用分析和开发为主的“信息系统开发实践”。
课程设置由单一到综合,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自成体系,形成基本完善的基于MIS的课程群。当然,同时还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及java程序设计等配套专业课程。
四、完善实验室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MIS课程群建设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是否能有机地结合,所以进行实践教学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良好途径。因此,我专业根据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了商务进销存系统,由浅入深的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在实践性教学环境上,我们主要抓住三个方面:一是实习基地建设;二是强化信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使用;三是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四是学生参与教师承接的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横向课题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实习基地帮助学生接触实际,学以致用。目前的实习基地包括:哈尔滨乐辰科技有限公司,沈阳东软集团,中关村软件园。
第二,实验室统一规划,设备齐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拥有微机(60台计算机)、打印机(2台)、投影仪等硬件设备,拥有新中大ERP软件(价值60万元)等专用软件。实验室管理规范有序。
五、真正实现理论、软件和案例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从课程群建设的实施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知识被划分成四大部分:
1.概念部分:主要由信息管理学和管理信息系统导论来完成。
2.技术部分:由数据库原理、JAVA程序设计等计算机类课程来完成。
3.开发部分:由林业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和软件工程课程来完成。
4.热点应用部分:由信息系统开发实践和ERP沙盘模拟实验来完成。
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与案例教学三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有效避免了课程间内容重叠的问题,只有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打破在以往的教学中重复教学且只重视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分析案例和实际动手开发的能力的模式,在课程群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案例起到了黏合剂连接作用,实现了系统开发理论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践的结合。
建设重点实验室,以用于支持更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研究。
六、结束语
MIS课程群中的课程都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课程群的建设与完善非常重要。我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与创新,以期培养的学生既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对学生教学效果和就业情况的反馈调查表明,MIS课程群建设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薛华.城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董颖.也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4,(1).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起初,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物流信息系统课程,部分内容和管理信息系统重合,增加了商务智能、供应链管理等模块。发现物流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1、教材难选
由于多数物流信息系统教材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内容重合,导致教学内容重复、贫乏、空洞。学生自然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
2、缺乏前沿性
物流信息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贫乏,技术性的内容又缺乏实验室软件支持。由于课程性质也比较难开展案例教学。不能做到观念新、内容新、结构新、技术新,没有体现物流技术的自动化、机械化、集装化。
3、学生较难产生兴趣
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空洞,势必导致学生对此课程学习兴趣下降。使得学生学不到物流信息化的重要知识。
4、对课程性质把握不准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是侧重于信息系统的开发等相关技术还是侧重于理论案例教学,一直是教师们头疼的问题,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物流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因为本学院属于文科学院,学生没有扎实的计算机知识,很多教师是从计算机专业转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长期不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有所退步。如果偏重于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教学显然不适合学生也不适合老师。如果偏重于理论教学,没有好教材,教师又缺乏实践经验,所以教学开展困难重重,教学效果差。
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2013年,随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将物流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和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合为一门课程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加之支教老师的教学和本人的探索,逐渐体会到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向。主要的体会如下:
1、明确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性质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以理论教学为重,实验教学为辅。在系统地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技术和组织管理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物流科学的最新发展,力求做到观念新、内容新、结构新、技术新,在物流管理上突出整体系统化;在物流信息上突出数字化、电子化;在物流技术上突出自动化、机械化、集装化;在物流模式上突出一体化、战略化。在物流运作上强调合理化、效益化;在物流发展上注重可持续、现代化、国际化、全球化。
明确了课程性质后,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技术作为重点内容,需要大量课时去讲解和实验。然后再简单介绍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运行和维护;最后介绍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战略与支持系统和典型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教学内容充实而有意义。
2、将物流信息的先进技术作为重点
在介绍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述之后,在第二章重点讲解条形码技术、EAN.UCC系统、射频技术、物联网技术,第三章重点讲解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如GIS、GPS技术等。这两章占得课时最多,也是整个课程要重点掌握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因为本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重点的,所以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系统分析、设计、运行维护作为了解内容。再加以介绍物流管理信息战略与支持系统、物流电子商务等知识,最后举例典型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这样就可以做到整体教学内容充实、重点突出。
3、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采用教师讲解、学生上机训练相结合,理论授课32课时,上机训练16学时;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式、研讨式、翻转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实践性较强的物流专业必修课程,包括理论、上机教学环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和领会,实践环节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通过对实验教学大纲的编写,系统而详细的制定实验的项目、内容、学时,是学生通过实验环节理解条形码的制作、使用情况、存在问题,校验码的自动运算,电子标签的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等等。通过实验揭示实际操作中所获得的知识与课堂上获得的理论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查阅资料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应用系统给管理工作提供的支持。在学生掌握基本操作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对知识有个广度的了解,一定要从中认真分析,遇到同一类的问题都应该会解决,也就是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做还要教他们有独立的思考能力。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精品课 管理信息系统 分类建设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使得知识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高校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日益突显其重要性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教学改革工程,使高等教育的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教材建设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进教育创新,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高校精品课建设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2007年出台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提出了“质量工程”建设的指导性原则,旨在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精品课程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改革是建设工作中的重点之一。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并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信息的人机信息系统,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信息时代,没有一个大型企业不重视MIS建设的,在此背景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便成为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或专业选修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作为区级精品课项目,我院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结合专业需要及社会需求,针对经济管理类和电气信息类专业,实施了分类建设。
二、分类建设的必要性
管理信息系统以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技术相关知识为基础,结合经济、管理的基本模型、方法,讨论如何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信息管理,辅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由于不同专业教学方向的差异,课程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作为区级精品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认真研究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学生的培养目标,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入手,应用现代化的设备,实施分类建设,使课堂教学具有整体性、互动性及开放性的特点,从而使精品课程更具活动,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研究专业需求,分类确定教学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已从经济管理类专业外延到了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对象不同,其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也极不相同。
1.经济管理类专业
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以此为目标设置了相关经济学、管理学方向的体系课程,此专业学生具备了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的业务处理流程、管理方法及模型等基础理论知识,但缺乏开发方法、开发过程、开发技术、系统管理及维护等技术知识。因此,针对经济管理类学生在制订教学大纲时突出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技术、方法及过程等教学内容。
2.电气信息类专业
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突出了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但对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知识缺乏系统认识。管理信息系统以专业选修课程的形式,完善了专业知识体系,针对此专业特点在课程建设中突出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等内容,使学生在良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上强化管理方法、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达到扩展知识面,为其从事系统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教学目标,分类规划教学任务
管理信息系统应结合专业特点,研究教学目标,从教学大纲、教材选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上合理规则教学任务。
1.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任务而编制的重要教学文件,也是规定课程内容、结构体系、教学方式、学时分配的基本纲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面向两大类多个专业开设,制订适合本专业实际需求的大纲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以开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为基础,分类制订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和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大纲,明确了两类专业教学的侧重点,突出了专业所需相关知识、技术。
2.教材选择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选择的合理性对教师授课内容的安排及学生学习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本课程依据两类教学大纲,选择适合的教材。
目前,国内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阐述了MIS与管理、信息、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并以结构化的生命周期法为主线安排章节内容,此类教材适合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使用;另一类以管理方法、管理模型与理念、客户关系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分块设置章节内容,突出了经济、管理相关模型结构与理论知识,适合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使用。
3.理论教学
课程教学内容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内容的来源和选择应体现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应建立在授课对象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理论教学体系,研究理论教学方法,达到以基本概念、理论、方法为基础的同时,体现不同专业需求的偏管理或重技术的课程教学目标。
经济管理类专业,侧重计算机系统概念、框架、技术及系统过程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从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到运行维护的开发过程,掌握开发技术。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法,从完整系统入手分析系统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运用MIS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实施方案的能力。
电气信息类专业,侧重知识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客户关系管理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掌握基本管理方法、系统模型等内容。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确定讨论小组,制订计划,以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入口,通过阶段性的调研、小组讨论、团队合作、教师引导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4.实践教学
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劲头不足,学习效果不佳,本精品课建设中依据教学大纲加强实践教学力度,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实践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组织中将学生按人数划分若干项目小组(一般五人一组),确定小组项目课题,明确小组人员分工(按软件开发小组的人员组织结构划分),制订项目计划,按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实施项目。将项目阶段任务分解到课内实验、课外实践中。课内实验以项目开发流程为主线安排实验内容,课外实践以小组合作形式推动项目开展。课程结束,项目结题,各小组进行项目答辩并对项目完成质量进行评定。
电气信息类专业,采用分块组织方法推进实践教学的开展。按照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相关内容安排课内实验(如用友软件的使用、ERP的使用等),通过实验熟悉此类系统的功能、特点,了解企业业务处理流程及数据流动过程,明确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及地位。课外实践,分组进行,通过调研及实地考查方式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程度、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状况等,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形成相应报告。
5.考核方式
考核过程是一种评估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同,对不同专业学生不能采用统一的考核模式,本精品课建设中采用两类考核方法,分别用于经济管理类及电气信息类专业。
经济管理类专业,采用案例分析,结合项目实践的教学方法,偏重于学生对系统开发技术的考核,采用理论笔试、项目质量评定的综合考核方式,其中理论笔试成绩50%,小组项目(根据小组成员分工进行个体考核)40%,平时10%,综合成绩百分制形式记录。
电气信息类专业,采用启发式结合讨论小组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偏重于管理方法等,考核方式侧重于学生平时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小组的阶段性讨论报告50%,期末论文40%,平时10%,综合成绩以不及、及、中、良、优等级形式记录。
五、总结
精品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目标是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较为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又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因此,本门课程的建设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为基础,采用分类建设的思想,针对不同专业需求,合理制订教学大纲、安排教学任务、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切实做到与专业所需相稳合,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分类建设的思想指导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玉柯,梅玉明.以质量为核心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育,2004,(9).
[2]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 引入阶段 开发阶段 应用阶段
一、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1.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管理信息系统划分的方法有很多中。按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功能划分,可以分为办公系统、决策系统、生产系统和信息系统。现代企业中比较普遍的管理信息系统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等。
3.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能给企业带来以下几点好处:对于基层工作人员来说,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日常经营和生产活动进行管理,可以将企业在业务流程中所需要的信息整合起来,通过电子化使信息处理更加高效准确、业务流程更加流畅。对于中层管理人员来说,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ERP的使用,对企业运作中的各种信息进行了集中、完备、透明地处理,尽最大的可能消灭了信息孤岛的状况,能使中层管理者清楚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化处理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和强大的统计和数据分析功能会更好地支持管理者作出快速反应和决策。
二、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策
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已进入了很多企业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实施效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在我国,ERP成功率不高已是个不争的事实。2005年之前的所有数据表明,国内企业实施ERP的成功率最高的不超过30%,即使在已经成功实施ERP或其他大型IT系统的用户中,各种应用问题也时有发生。在不同阶段,体现出来的问题也不一样。这里主要分析一下共性的问题。
1.引入阶段
(1)存在的问题
引入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每个企业在引进管理信息系统前必须面对和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为了实际需要而引入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会出现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估计不足的情况。实施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良好的硬件设备以及企业对改革业务流程的决心和实行人员调配等方面的准备。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先进管理思想的载体,必将要求企业的业务流程作出适当的改革和优化。
(2)解决问题的对策
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对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在企业内部的宣传、选择合适的团队进行开发等,做好这些工作能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领导对实施管理信息系统有没有全面的、清楚的认识往往影响到员工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看法以及实施的最终状况。
2.开发阶段
(1)存在的问题
开发阶段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如果是外包的话,软件开发商承担软件的开发以及维护工作。如果采用内部开发方案的话,企业内部人员将承担上述工作,对企业开发人员的要求比较高。现在大多数的企业都采用外包方案。外包往往使企业不重视调研、开发,认为交给开发商就可以了,导致了后来软件不能很好地符合企业的需求。
(2)解决问题对策
开发要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并注意让用户参与到建模等过程中。如果在软件调研方面没有用户的参与,只是几个领导拍板决定的话,那选出的系统很有可能就没有最大限度地考虑到用户的真实需要,到头来不是效率提高得不显著,就是造成资源的浪费。大多数技术人员还是不能直接理解由业务语言描述的模型,因此技术人员需要在用户的帮助下进行技术建模,将业务需求说明书转化为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语言。要尽量定制出适合自己的产品。
3.应用阶段
(1)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开发阶段克服了很多难题,但是并不意味着应用阶段就会轻松很多。例如开发阶段克服的大多数都是技术上的问题,那么在应用阶段需要克服的更多是“人”的问题。人和信息,才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最重要部分。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人”的问题。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靠人来实施,而因为系统的实施会带来对员工的观念的冲击、对已有的工作流程的冲击、甚至与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所以怎样才能让员工真正落实系统、使其产生预期的效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解决问题的对策
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过程中要考虑很多有关“人”的因素。企业的信息化不是一步到位的事情,要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进。在起步阶段不一定要马上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完整系统而是要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一步一步推进。要帮助使用者克服抵触心理,以及提高其操作能力,因为“人”才是信息化中的关键要素。
三、结束语
很多知名企业在实施ERP系统的时候都遭受过失败。例如陶氏化学在花费了7年时间和大约5亿美元试图实施一套基于大型机的ERP包之后,丢弃了这个项目,重新从客户机、服务器开始。实施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事情,实施过程中也会有重重困难。充分调研、充分沟通、科学建设、合理组织,才能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卫红,曾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3)
[2]杨治,潘俊.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模式的比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