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级工程师专业论文

中级工程师专业论文

时间:2023-02-02 23:17:43

中级工程师专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师 资格标准 职业能力

课 题:2012年度江苏省技工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近年来,围绕我国新型工业化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技工院校积极开展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已成为提升技工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但国家至今未出台一体化教师的资格认定标准,也无专门的待遇规定。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对一体化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我们对一体化教师资格与评聘标准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一体化教师资格标准研究背景

1.一体化教师概念提出的背景

一体化教师与技工教育的发展是同步的。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技工院校长期实行理论教学加实训的教学模式,相应地教师也分为从事专业理论教学的理论课教师和从事实习教学的实习指导教师,且在职称方面各成系列。20世纪80年代末、90代初期,技工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出了理论课与实习课的一体化,即理实一体化。将部分专业课与实习课以课题的模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课程,安排有较扎实理论功底的实习指导教师来承担教学工作,这样就产生了一体化教师。

1989年劳动部制定的《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技工学校要在加强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逐步建立一支既能指导技术操作又能讲授专业(工艺)理论,专业技术课与生产实习课一体化的新型师资队伍。随后提出了建立一体化教师队伍的目标,并对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200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提出:“要加快培养既能讲授理论知识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的一体化课程教师。要注重在一体化课程开发试验过程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教师企业实践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逐步形成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示范性强的优秀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

2.一体化教师概念的界定

一体化教师的概念是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具体标准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重点是指既能讲授理论知识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的一体化课程教师。由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等承担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委托课题《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标准及培养方案研究》的初步研究成果指出,一体化教师是企业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的组合体,是技术能手与教育教学能手的组合体,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企业实践工作能力,能够承担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工作。

技工院校在推进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理想的技工院校教师也应由“双”整合融通为“一”。我们认为,一体化教师应是既具有教师系列职称,又具有在相关专业、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经历、经验及代表其水平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能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整合在一起,能够胜任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术、实际生产和管理于一体的工作系统化课程的教师。其核心内涵是指集普通教师素质和各种技师(工程师、会计师等)素质于一体、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集知识的传播者与实践技能的示范者于一体,不断引导学生成人、成长和成才的复合型教师。

二、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资格标准

近年来技工院校积极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推进一体化教学场所和师资队伍建设。虽然各学校都制定了一体化教师的建设目标,但还缺乏一体化教师资格评聘的标准,笔者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中,基于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和一体化教师资格标准进行了探讨。一体化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在具备教师基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将一体化教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具体标准如下:

1.初级一体化教师资格条件

(1)基本条件。①大专以上学历并取得初级职称三年以上,或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担任教学工作二年以上;②取得与专业相一致的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从事实习教学一年以上;③每两年下企业实践2个月以上,掌握与本专业相对应的相关职业岗位完整的工作过程与生产工艺;④承担班主任工作两年以上。

(2)教育教学能力要求。任职要具备以下条件:①系统担任过一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每学年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80课时,学生考试优秀率20%以上,任教课程合格率95%以上;②担任本专业实习教学(中级工)一个周期以上,每学年教学工作量320小时以上,中级工职业资格鉴定通过率98%。

(3)工作业绩、教研成果要求。任职教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①参与校级以上课题研究,承担具体研究工作,课题通过评审验收,或参与部、省、院教学改革试点、课题研究、科技项目,承担相关工作;②在系部举办的各类教学竞赛活动中获得三等奖以上,或在学院举办的教学竞赛活动中获奖;③开设系级公开课1次以上;④班主任工作合格。

2.中级一体化教师资格条件

(1)基本条件。①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所学专业与任教专业对口,中级以上职称,担任理实一体化教学2年以上;②具备与专业相一致的技师职业资格(专业理论教师取得与专业相一致的高级工职业资格),或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③下企业实践累计不少于3个月,掌握与本专业对应的相关职业岗位完整的工作过程与生产工艺。

(2)教育教学能力要求。①系统担任过两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每学年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80学时,近两年来教学质量考核二等以上;②担任本专业实习教学(高级工)一个周期以上,每学年教学工作量320小时以上,高级工职业资格鉴定通过率90%以上;③开展青蓝结对指导青年教师教学,取得实效;④担任班主任3年以上并被学院表彰为优秀班主任。

(3)工作业绩、教研成果要求。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三项:①参加校级以上课题研究、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产学研工作;②至少开设系级或院级一体化教学公开课一次以上;③参加部省一体化师资培训或其他师资培训工作,承担编写教学文件或授课任务;④参加校企合作中设备改造、产学结合、教材编写等,并取得物化成果;或将下企业实践的生产工艺与生产过程应用于课堂教学,经院级专家组评审确认;⑤院教学竞赛中获得三等奖以上。

3.高级一体化教师资格条件

(1)基本条件。①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所学专业与任教专业对口,副高以上职称,担任理实一体化教学时间3年以上;②具备与专业相一致的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③下企业实践累计3个月以上,或具有企业一线实际工作经历,参加与本专业对应的相关职业岗位完整的工作过程与生产工艺,或直接承担企业生产与研发任务。

(2)教育教学能力要求。①系统担任过2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每学年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80学时,近3年教学质量考核二等以上100%;②担任本专业实习教学(高级工)一个周期以上,每学年教学工作量320小时以上,技师职业资格鉴定通过率80%以上;③开展青蓝结对指导青年教师教学,或指导初级一体化教师取得明显成效;④担任班主任3年以上并被学院表彰为优秀班主任。

(3)工作业绩、教研成果要求。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三项:①主持校级以上课题研究、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产学研工作,课题或科技项目院以上相关部门立项,并通过专家组评审验收;②参加专业建设调研,实施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与教学项目的转换,编写一门以上课程标准,主持编写校本教材或学生工作页,并已经实施;③参加部、省一体化师资培训或其他师资培训工作,主持编写教学文件且授课;④主持校企合作中设备改造、产学结合、教材编写等,并取得物化成果,或将下企业实践的生产工艺与生产过程应用于课堂教学,经院级专家组评审确认;⑤指导教师或学生在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或教学竞赛中获得市级第一名、省级前三名、国家级前六名。

三、一体化教师资格标准评析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丰富的企业生产管理经验和社会阅历,能从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基于一体化教学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下面主要就一体化教师的基本条件、教育教学能力要求和工作业绩、教研成果要求三个方面,对初、中、高三个级别的一体化教师资格标准进行分析。

1.基本条件

一体化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操作为主,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要制定工作的实施计划,通过思考建构知识、实施操作运行、小组讨论交流等,最终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熟练地讲解理论知识,而且能独立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训练,还能有效地组织整个教学活动,管理相关的设备、工具、材料等。在基本条件中提出对一体化教师的学历、职业资格、企业实践、班级管理的规定,旨在要求一体化教师必须具备从事一体化教学的基本能力,即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教学实施能力,以更好地胜任一体化教学工作。

2.教育教学能力要求

一体化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不仅是教学的实施者、管理者,更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根据一体化教学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特点,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同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寻求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完成工作任务。本资格标准通过可量化的教学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促使一体化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力求不断提高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效。

3.工作业绩、教研成果要求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讨外,一体化教师必须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企业生产实际与专业需求,能够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积极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开发、产学研工作。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本资格标准对初、中、高三个级别的一体化教师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旨在要求一体化教师注重专业建设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一体化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工院校要提高办学质量、打造办学特色,就必须拥有一流的一体化教师队伍。在对一体化教师资格标准研究探讨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引导一体化教师,不断提高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方案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评价能力,主动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践,积极参加企业岗位实践,努力建设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示范性强的优秀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障;评估体系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重要方式。通过毕业论文的完成,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文献进行调查研究和实验、撰写论文的能力。毕业论文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同时也是对全程学习成果的一种综合检验。

一、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近年来一些院校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分析总结,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毕业论文选题

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关键步骤,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现在各高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有些缺少工程实践经历,指导的毕业论文内容往往缺少实际工程背景,这就导致学生的研究内容没有实际工程作依托,研究方法和成果缺少工程实践的检验。这种与工程实践脱离,导致毕业论文选题不科学,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2、毕业论文指导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检查学生的技术路线、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再加上学生还处于找工作和研究生复试阶段,这就导致指导教师很难及时督促学生按计划完成各阶段的任务。这就致使有些毕业论文是在答辩前的一段时间内临时拼凑出来,撰写的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这些都会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产生重要影响。

3、毕业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答辩是检验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手段。目前,对于毕业答辩,很多学校成立了包括指导教师在内的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由答辩委员会评定毕业论文成绩。有些答辩委员对学生所作的毕业论文内容不是特别熟悉,很难在短时间内就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指导教师虽然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及内容比较了解,但各指导教师有时会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给印象分和人情分。这些都会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评定。

二、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建立

针对前文提出的一些问题,本文对工程力学毕业论文的质量内涵及质量保障进行了研究。首先,要优化选题设计。对选题进行优化应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紧密围绕专业培养方向。(2)选题要尽可能联系实际。(3)选题应该注重设计内容与专业知识构成的联系。(4)课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5)题目要尽量体现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6)鼓励学生关注当今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其次,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这大体上应从以下这几方面入手:(1)建立科研队伍,加强培养科研能力。(2)进一步加强实践性环节的锻炼。(3)注重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与人格修养。

再次,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建立规范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要制定毕业论文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登记表、标准格式、答辩细则、成绩评定标准,明确学生、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的职责,理清各自关系,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2)建立充满活力的动态质量监督机制。依据毕业论文阶段性任务进行检查,实行动态质量控制。(3)建立科学的毕业论文质量评定办法。

因此,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应有以下几方面组成。在质量方针上,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质量目标上,要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在质量要素上,建立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要考虑论文选题质量、教师指导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论文撰写质量、论文答辩质量、论文评定质量和组织管理质量等要素构成。

三、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

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指标评估等级标准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表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为了使毕业论文质量评估工作便于操作,评估标准中只设计了A级和C级,介于A级与C级标准之间的定为B级,低于C级的标准定为D级。其毕业论文质量评估标准如表1所示。

表1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估标准

序号评估指标评估内容A级标准C级标准1234论文选题指导思想选题应按照本专业培养目标,围绕本专业,选择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训练的题目。选题应按照本专业培养目标,围绕本专业,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训练的题目。题目难度选题难度要达到本专业教学大纲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培养要求,要做到每人一题,并有相应的阶段性成果。选题难度要基本达到本专业教学大纲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培养要求,每个题目不超过3个人,并有相应的阶段性成果。题目

工作量预计正常完成毕业论文题目所要求的内容,至少需要12周的时间。预计正常完成毕业论文题目所要求的内容,至少需要8周的时间。结合实际论文选题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研究成果能应用于工程实践。论文选题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研究成果对工程实践具有参考价值。5678910能力水平综合运用

知识能力能够很好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毕业论文中。能够一般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毕业论文中。应用文献

资料能力能够独立、准确地利用各种途径查找文献资料,并恰当地应用于论文写作中。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途径查找文献资料,并恰当地应用于论文写作中。设计(试验)

能力能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设计工程的实施方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试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基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参与设计工程的实施方案。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通过试验基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计算分

析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工程进行简化,建立计算模型,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工程进行简化,建立计算模型,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外文运

用能力能够独立应用一门外语,对本专业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整理。能够应用一门外语,对本专业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整理。计算机

用能力能够按照毕业论文任务书的要求,独立利用专业应用计算软件或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所要求的计算分析内容。能够按照毕业论文任务书的要求,在导师指导下利用专业应用计算软件或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所要求的计算分析内容。111213写作质量论文结构论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论文结构尚可,基本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论文文笔论文文笔流畅、内容翔实。论文文笔尚可,基本做到文笔流畅、内容翔实。论文

规范化毕业论文中各种资料的运用和文献的引用符合本专业的标准,论文格式符合毕业论文规范要求。毕业论文中各种资料的运用和文献的引用基本符合本专业的标准,论文格式基本符合毕业论文规范要求。四、结语

总之,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坚信,只要高校各级师生、领导重视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科学合理组织,以严格求实的态度对待,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一定下会得到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津.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J].高职教育,2002(6).11-13.

第3篇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网络协作教研; 平台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刘金河(1966—),男,河北文安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研究。E-mail:。

教育均衡发展体现的是公平公正的理念,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我国未来十年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提出。近年来,在整合区域内外各类资源,建立一体化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资源环境和支持体系方面,我国各省、市(区)分别在三网合一、多功能平台集成、教师在线研修与备课、在线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教育网络建设现状,建立一套由省、市、县的三级教师专业发展资源支持机制,使区域内所有教师都能平等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最终实现区域内教师专业能力的均衡发展。[1][2][3]

一、基于区域协作的教师专业

发展网络平台需求分析

(一)为区域内教师培训提供课程资源支持

网络课程平台通过为区域内中小学教师提供大量优质资源,有效支持教师将培训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体系化的网络课程支持能使教师培训工作有效展开,实现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教师自主学习与网络课程学习相结合、网络校际协作与共同研讨相结合,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并培养其网络学习习惯与校级合作技能。

(二)支持区域教师协作教学和教研

1. 为区域教师校际协作教学提供支持

网络平台能为教师提供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教案积累、教案评选等服务,同时提供相应学科、年级的教学案例、备课模版、教学素材等资源,方便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备课。利用网络协作备课平台教师可以在线备课,共享教学设计。如在协作备课中,网络协作平台自动保留备课过程中的每位协作者的修改痕迹,以促进教师的协作;在教师完成协作备课后,教师设计的教学案例、开发的教学资源能够直接被用于课堂教学,同时能被、下载,以供边远地区教师下载,适用于农远模式一、模式二环境的教学;在教师实施协作教学时,能够进行在线的同步课堂教学和离线的异步课堂教学录像观摩与评析,教学协助者能开展基于网络的在线教学指导和协助活动。

2. 为区域教师协作课题研究、研修活动提供支持

网络平台能为教师提供课题研究支持,通过动态更新、展示优质教学视频供教师观摩,为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具体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帮助。也可以通过提供虚拟学习社区、博客、微博群等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如使用QQ、YY、教研社区等组织网络研讨会。网络平台还能支持教师的各种研究活动,如“一对一指导”、“协作交流”、“团队教研”、“校际协同教学”、“系统的课程学习”、“教学直播互动”以及“教学录播”互动等形式的网络教研活动。

二、国内外典型教师专业

发展网络支持平台分析

(一)国外典型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支持平台分析

国外用于从事Internt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平台主要有Tapped In、 Thinkfinity等。

1. Tapped In

Tapped In教师在线专业发展平台建立于1997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开发和运营,①是一个为教师提供终身专业发展学习服务的平台。Tapped In的虚拟情境采用了一种多用户的虚拟环境,并整合了许多新一代的协作理念,设计并嵌入了多种组件,使虚拟科研平台具有透明性、扩展性、持久性和易用性等特点。该平台提供超出课堂教学之外的教师专业发展学习资源、在线支持工具等,还为教师提供独自学习、小组学习、集体学习的学习空间,平台管理者可以在平台中创建和管理小组学习,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采用文字聊天、电子邮件、内部短信等方式相互交流。

(1)虚拟情境

Tapped In采用了新一代的在线学习工具,包括聊天室、视屏以及白板教学,能够满足教师的日常交流学习的需要。Tapped In的虚拟情境设计采用Building、Floor和Room的分层设计理念。用户进入Tapped In,首先来到接待室,接待室包括一份虚拟校园地图和Tapped In大楼的每层目录,在导航中可以见到People、Places、Groups、Calender、Library、Jobs。通过在线支持,教师可以查看最新的登录信息、群组讨论信息以及网站为大家提供的图书馆等信息。教师通过三层架构设计的三部分,选择自己需要进入的学习地点。

(2)教学讨论区(Discussion)

平台工作人员定期开展讨论活动,给出讨论话题,然后由教师在线讨论。日常的讨论按照“设计—教学—探讨—反思”的模式循环进行:首先由教师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教学;在完成教学后,教师在Tapped In平台自己的教学案例,并提出个人的问题;然后在带队教师的引导下,所有在线教师就某个案例进行在线探讨;教师根据话题的讨论情况,再次设计自己的教学。

(3)面向导师的在线研讨

由固定的导师在Floor中定期开设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如教师进入行动研究群组时,有关行动研究的信息能迅速映入眼帘。在话题讨论中,每个开设的栏目都有固定的所有人和仲裁人。导师根据自己的固定话题,引导群组教师展开讨论。每一个固定的群组信息在平台中也会进行统计,这样可以结合email进行异步的联系。

2. Thinkfinity平台

Thinkfinity由Verizon 基金会及其11个合作伙伴联合开发,是一个综合数字学习平台。②Thinkfinity为美国K-12的学生、教师、家长提供基于课程内容和基于标准的免费网络教育资源,为全美教师在线和面对面相结合的高级技能培训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发展项目、课程计划等。

(1)Thinkfinity的资源

Thinkfinity的资源有基于课堂的学习资源(教案、互动游戏)、基于家庭及课外学习的资源(游戏与工具、父母与孩子、读写能力)、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在线课程、直播网络讨论会、录播网络讨论会)等。这些资源的开发以英语语言文学、外语、艺术、数学、经济学、科学、地理、历史、政府和公民等核心课程内容为主,与国家教育标准保持一致。

(2)Thinkfinity的组织

由Verizon 基金会赞助11个机构开发了10个为K-12学生、教师、家长提供免费教育资源的学习平台。Thinkfinity也是SETDA(the Stat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rectors Association)、IST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CCSSO(The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NEA(National Educational Association)等五个重要机构的附属机构。Thinkfinity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网站内容,为教学和学习提供优质资源,既保证了网站内容的质量,又保证了网站资源的建设。在成为免费网络社区的一员后,学习者可以获取资源、结交朋友、分享思想、提供建议、与其他教师一起共建社区等。

(二)国内典型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支持平台分析

1.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①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由东北师范大学主办、国内多个省级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参与,是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开展继续教育的大型网站,主要为教师提供“新课程改革”、“国培计划”等项目在线课程培训。平台以在线课程为主要形式组织资源、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同时提供一定的教师论坛与博客功能,支持教师在线交流。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资源以教师远程非学历课程为主,资源开发以新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教师培训课程的主要内容由新理念通识培训、新技术培训、新课程培训、师德教育课程、专业提高课程、新课程专题讲座、新课程典型课例、新课程学习方法指导、新课程校本研修等构成,按综合、高中、初中、小学进行分类。同时还提供拓展内容,如剑桥英语、Primary Colours教学资源、专家报告、新课程实验教学等。受训教师注册选择相应课程后,通过阅读教学内容、观看教学视频、在线讨论、提交作业作品等活动完成课程学习,最后通过课程考试获得课程学分。一门课程一般分为16~24个学时,设置3~5个左右的作业,由学习者分阶段完成。教师只有在完成了所有作业,通过在线考试后,才能获得该课程学分。

2. 江苏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江苏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由信息、资源服务、数字化学习、活动中心和金教工程等五个主功能平台和13个大市分中心平台组成。该平台建立了省、市、县(市、区)三级门户系统,其核心平台具备用户中心、资源中心、运营中心、消息中心、管理中心、接口服务等功能,能够满足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不同用户日常应用和学习需要。

(1)主功能平台

主功能平台包括信息平台、资源服务平台、数字化学习平台、活动中心平台和金教工程平台。信息平台主要包含省级教育新闻、国内教育咨询、江苏省新课程改革动态和工作简报等四个栏目。资源服务平台提供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科教学资源和学生素质拓展资源,资源由省级开发的资源,也有汇聚自各大市中心的优质资源,实现了优质资源的提升和共享。数字化学习平台则为全省师生建构了一个先进的、面向国际化的网络交互环境。活动平台则为全省师生提供各种基于网络环境的数字化学习体验活动,基于活动平台支持的活动开展由活动申请、活动审核、活动准备等规范的管理支持。金教工程则提供全省各级教育教学管理支持。

(2)大市中心平台

江苏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下设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等13个大市分中心平台。市中心平台主要包含新闻资讯、学校频道、教师频道、学生频道、家长学堂、资源中心、招考中心和活动专区等一级栏目。学校频道包含专家答疑、名校展示、名校资源、数字校园等栏目。教师频道包含名师资源、名师在线、名师工作室、优秀教案等栏目。大市中心平台是地区性的集教育资讯、电子政务、资源支持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平台。

3. 福建基础教育网

福建基础教育网由福建教育学院主办,为福建全省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平台主要具备教育宣传和电子政务、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基础教育学科资源服务、全省各类教育网站链接等功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主要通过集成“福建省名师网上授课教研活动平台”、“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校长)远程研修平台”、“福建基础教育课程与研修资源中心”、“福建省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福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远程培训”、“福建国培计划平台”等子平台来实现,以教师培训、教师网络研修、教师教学资源(课程)支持、名师工作室、教师交流论坛等多种形式为全省所有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支持服务。名师授课平台包含中小学各学科名师授课实录、教研资讯、教学专家团队、名师风采、与名师互动交流等。教师研修平台主要包括教师培训、研修资源和研修活动等板块,教师培训板块整合了省内各类教师培训项目等,教师研修资源板块整合了在线教学视频、培训/研修活动问卷调查、教师信息库、热门研讨话题、优秀作品、课程(培训)资源等。

此外,平台提供了元资源分类、出版社教学资源分类和特色资源分类的多元化基础教育教学资源支持服务。元资源即按照学科分类的,以积件形式生成的学科教学资源;出版社教学资源则提供了适配不同教材出版社所出版教材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辅导资源;特色资源包括校本资源、仿真资源、考试(中考、高考)资源、教学工具资源、视频资源、教师研修资源、信息技术专项资源、福建特色基础教育资源等。

三、基于区域协作的教师能力

均衡发展网络平台设计

(一)平台基本功能结构设计

从支持区域教师专业能力均衡发展的需求出发,借鉴国内外典型平台的先进经验,研究者认为,一个具备完善功能的区域协作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网络支持平台,应该具备教育信息宣传与教育电子政务、基础教育资源支持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等三大基本功能(如图1所示)。平台统一设置省、市、县、校四级管理账户,由省一级管理中心负责全省区内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规划、审核、质量管理、活动认证以及技术支持,地市一级管理中心负责本市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实施指导,县一级管理中心和校一级管理中心依托县区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本县(校)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实施和指导。

1. 信息宣传与电子政务

主要展示国家、省、地市教育新闻以及国内综合类教育资讯,承担省一级教育政务信息公开和教育行政事务自动化办理。

2. 基础教育资源支持服务

主要提供基础教育各阶段的学科课程教学资源、中高考考试辅导资源、区域特色教育资源和教师教学研修资源。其中,学科课程教学资源分为元数据资源库、学科课程资源库、出版社教材配套资源库,区域特色教育资源的建设包括各地区校本课程资源、区域文化教育资源、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德育教育资源等。

3.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

主要提供教师教学研修资源服务、教师培训网络课程服务、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和教师交流论坛、博客服务。功能平台界面主要显示特色资源展示、教研资源站内检索、教师培训动态、教师研修动态、教师博客展示、热点讨论展示、在线协作工具等模块。其中站内资源检索可搜索课程、用户、专家、学校和资源等;教师培训动态展示包括培训公告、最新培训课程、最新学习统计等;特色资源展示包括在教师培训和研修活动中最新原创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频、教学素材、精彩专题网站展示、名师工作室推荐等;教师博客展示区包括最新博文、精彩博文、名博推荐等;协作工具功能区包括多方教学语音视频协作系统、在线求助、答疑等。

(1)教师教学研修资源服务

提供省、市一级名师讲堂、学科教学专家讲座、说课视频、名师课堂实录等视频资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指导案例、教学反思心得和教学研究成果等多种形式的教师教学研修资源。同时,教师研修资源整合为基础教育学科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支持教师培训网络课程、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教师在线备课的资源调用。

(2)教师培训网络课程支持服务

课程管理平台主要功能为学习资源呈现、学习活动的组织和支持、学习活动的评价和管理。通过采用课程管理系统支持区域内各类教师培训活动的开展,通过为各地市、县中心提供统一的培训中心账户管理,支持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在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教师培训网络课程、组织开展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师培训活动,省级管理中心通过该平台统一实现对省域内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活动的质量监督和培训认证。

(3)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支持服务

主要为教师在线网络课程学习、校际教师在线协作教研、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室、教师协作课题研究等不同类型网络研修活动提供模块化的功能组件支持,为上述活动提供模块化的功能组件套装服务,如教师在线协作备课系统、教师网络课题教学互动系统、网络研修工作室动态生成系统等。

(4)教师交流论坛、博客支持服务

主要提供教师博客、教师论坛、教师圈子等交互工具支持。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开放的信息平台,可以让教师发表自己个性化的反思结果,有利于教师深入思考并把隐性的个人知识显性化,促进教师知识的积累和转化。教师社区(论坛)为教师在线学习交流提供一种比较开放的环境,教师通过论坛逐步形成网上学习社区,进行合作式、讨论式学习,通过BBS可以建立主题讨论组,发表意见和评论。

通过教师个人中心,提供对教师参与学习课程、研修活动、资源作品、博客、圈子、论坛等的导航功能。如教师参与的课程、热门课程和搜索课程,的博文、关注过的博文,的资源、关注的资源,的话题、关注的话题、对话题的最新回复、话题管理等。对不同等级的用户给予不同的权限管理,如普通教师只能学习课程、搜索课程,骨干教师可以协助管理课程,专家可以管理课程等。

(二)平台建设布局与系统管理规划

1. 平台建设布局

平台由一个省级主平台和多个地市中心平台构成。由省级教师专业发展主管部门统一负责省市两级平台的建设和省级平台的维护管理、市级中心平台的技术支持,市级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中心负责维护管理市级平台。市中心平台的建设以省级平台为依托,主要通过调用省级平台资源和建立地方特色资源,以支持地方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同时提供本地区以校为单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支持服务。

2. 平台系统管理规划

平台系统管理由省、市、县、学校分级管理,并由省级教师专业发展主管部门进行统一身份认证。省级平台设置省、市、县三级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中心管理账户,市级平台设立市、县、校三级教师研训管理中心账户,省、市两级用户数据库实现统一对接。

(1)管理账户

管理账户分为系统管理账户和省、市、县(市、区)、学校四级管理中心账户。系统管理员是网站最高级别的用户,负责网站的整体设置以及各级管理员的注册工作。省级管理中心账户由省级教师培训、研修活动组织机构申请获得,通过省级管理中心账户组织实施省一级的教师培训和网络研修活动,并由省级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负责进行教师继续教育活动质量监督认证和学分登记管理。市级管理中心负责市中心平台的日常管理维护,负责对辖区内县(市、区)、校两级管理账户的管理、市级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县级管理中心通过登录省、市平台参与各级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本县区教师管理,依托市级平台组织实施县级教师继续教育活动,负责本地资源的管理。学校管理中心通过登录市级平台管理本校教师学习活动,组织开展校级教师网络学习研修活动。

(2)教师用户

通过市、县(市、区)管理员实名注册所属地区教师用户,教师用户实名登陆后,方可下载使用平台资源,参与学习和研修活动。

(三)平台基本技术架构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支持平台基于Web建立和运行,使用LAMP(Linux、Apache、MySQL、PHP)作为技术构架(如图2所示),教师之间、教师和专家团队通过浏览器进行沟通。[5]

四、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介入教师专业实践后,为教师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资源和工具支持,并成为教师专业的构成要素,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信息时代的教师学习在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同时,也呈现出社会化、分布式和情境化的特征。教师只有在与他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中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使用的各种技术工具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认识和表达自我、在社群中与同伴有效交流互动的时候,才能够很好地学习并发展他们的专业知识。[6]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作用的有效发挥,在于一整套完整可行的,涵盖技术支持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政策规划(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教师继续教育执行政策、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管理标准等)、队伍保障、运行策略、资源环境支持的区域协作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执行。

[参考文献]

[1] 张天雪.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模式、路径与政策理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81~86.

[2] 郭绍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的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6):58~61.

[3] 林秀钦,等.技术支持的国际教师教育项目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8,(5)8:13.

[4] 李华,等.网络协作教研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110~114.

第4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科类;培养模式;优秀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20-02

人才培养模式,被认为是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管理活动的组织构建方式。本科培养模式的改革涉及本科教育的多个方面,包括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等。近十年来,地方工科类高校经过资源整合、扩大规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更加平均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更加高效的本科优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

近几年,地方院校随着本科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加上一大批年轻教师走上讲台,承担了更大比例的教学任务;而多数地方高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较低,致使部分青年教师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科研上,而对教学的投入精力很少。因此,地方院校的本科生教学质量层次不齐,甚至有明显的滑坡现象。基于此,首先,青年教师应该对本科教学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其次,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应该加大教学投入成本,加大对青年教师担任教学任务的支持或奖励力度。对于授课教师而言,除了抓好课前准备过程外,应着重抓好下面两个环节。

1.课堂讲授过程。(1)专题讲座式教学法,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中获取专业知识,更准确、深刻理解较难懂的专业名词,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拓宽专业知识面,增加对专业领域的深层次理解,从而调动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在每一章的教学中适当穿插专题讲座的形式提高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效果。(2)小组学习法,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其教学过程可包括以下内容。①专题设计。首先,任课教师应该提出与教学大纲相关的具有研究价值或者产业化前景的专题,对涉及的主要内容、理论难点、热点、创新点,以及与生产相关的问题进行概括和引导,由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确定选题;其次,在讲授中,应注意理清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逻辑线索,重点解决难点问题,多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拓展的空间。例如,围绕与《材料力学性能》专业课第一章中材料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相关的研究方向――“硬质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可以分组设计如下专题:a.TiN系列硬质纳米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b.CrN系列硬质纳米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c.TiN/MeN多层复合薄膜的综合力学性能等。这个研究方向中重点研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尤其是硬度和塑性的协调性,对于目前的高端刀具和模具涂层产业化应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讲授中,应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讨论,比如在这些专题中需要使用的硬度和塑韧性的评价方法及之间的关系;此外,对这方面的应用感兴趣的小组也可以做些市场调研,了解不同系列硬质纳米复合薄膜的适用场合和实现产业化遇到的主要问题,从而通过下面“问题体验”环节的调研文献和“交流与展示”环节的讨论过程,得到任课教师的指导。②问题体验。包括资料搜集过程,即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科技论文,咨询相关企业技术人员等。分析研究过程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消化吸收、观点整合,对现实生产中的问题进行调研、思考,形成一定的观点或研发思路。学习小组可就本组形成的基本观点与教师沟通,教师对学生的相关问题进行指导。③交流与展示。专门安排讨论会,每个学习小组都有机会在本专业展示自己的研究报告,同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每次交流之后,教师都要对每个学习小组认真点评总结,并为以后的专题设计提供经验。

2.课后实习过程。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工科专业都设置“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环节,然而,两个阶段的实习教学内容的质量亟待提高。以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为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本专业学生人数较多,本年度四年级参加生产实习的人数多达175人,从而为集中带队实习带来了较多的问题,如接收实习的相关企业不太愿意,集中住宿地点较难选择和安全因素等。(2)由于人数较多,相关企业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进度,“生产实习”亦为参观实习,因此,“生产实习”环节的教学内容几乎与“认识实习”模式相同。(3)由于时间集中和学生人数多,实习厂家只能联系较传统的国企,实习地点往往是工艺和生产技术较落后的车间。本文提出如下整改措施。(1)从原有集中时间、集中学生的生产实习过程调整为某个学期分组、分阶段的形式。(2)改变原有一个老师带一个班级的教学方式,由教研室根据现有教师的横向合作企业及学校教务处联系的本科生实践企业名单,分小方向,然后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分组安排每个方向对应的厂家、带队教师以及实习时间。这种形式的一个明显优势是能够利用本专业老师产学研课题的合作关系联系相关的实习企业,尤其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而言,越来越多的老师和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也是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个机会。(3)改进原有的通过学生递交生产实习报告的考核形式,可以结合分组讨论和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

二、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

1.分级培养模式。目前本科生的专业培养过程基本可以概括为:基础课(1~4学期)基础专业课和认识实习(4~5学期)专业课和生产实习(5~7学期)毕业论文(8学期),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存在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现有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非常低,甚至是走马观花,前文中已详细论述;第二,前两年的基础课和基础专业课的学习效果较好,从第五学期开始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态度和投入的精力明显降低,而到第七学期,专业课教学效果非常差,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论文质量更是逐年下降;第三,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需要专业课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在专业课的学习上需要老师的引导,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专业知识的应用前景,也有助于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态度保持与初入校对待基础课学习相当的积极性,而要让专业课老师积极参与本科生的管理,增强班主任的责任心,还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制定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从而鼓励和调动专业课老师的热情投入对培养本科优秀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从第六学期开始可以对本科生实施分级培养的模式,具体方案如下。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班主任老师的指导,每位同学对自己接下来的职业规划作出初步选择――“就业”或“考研”。②对选择就业的同学从第七学期开始进入本科毕业论文的准备和试验阶段,而这批同学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首选有横向科研项目的指导老师。③对选择考研的同学进行再分类:国内和国外。选择考研的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最好能够和所报学校专业的意向导师的研究方向接近,尤其是对于报考外校的学生比较重要,从近几年安徽工业大学材料专业报考研究生的录取结果来看,通过各种渠道提前确定意向导师对于复试的成功率有决定性的影响。近几年,国内考研热一直居高不下,而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选择国外读研不失为一条更加明智和高效的途径,尤其对于家庭经济负担较重而又对专业研究兴趣浓厚的学生来说,由于国外工科类的研究生绝大多数都会提供较大额度的奖学金,因此选择国外读研比国内读研需要更少的经济投入,当然,无论从科研硬件条件,还是导师和科研环境等方面,国外的多数高校优于国内的整体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

2.本科毕业论文新模式。结合本校本科论文的现状和已有调研结果,影响工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和整改措施分析如下。①多数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就业和考研上,因此,通过毕业论文动员和指导教师的引导,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是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条件。②本科生毕业论文经费投入不足。随着招生规模的增加,导致办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在近几年尤其明显,而学校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又相对滞后,因此,普通高校一般在本科毕业论文上的投入很少,尤其工科专业更显不足,这一点尤其对没有课题的年轻教师是个障碍。因此,每个专业分配毕业论文学生数的时候应该考虑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③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考核制度不严。从本校的本科生论文环节可以发现,参加答辩前提交给评审老师的论文撰写质量普遍较差,主要存在错别字较多,专业术语和科技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图片质量较差,与实验数据相对应的分析文不对题,英文摘要的翻译语病较多等。④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时间应该提前到第七学期,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弹性制。对于第六学期计划就业的学生可以在第七学期进入毕业论文试验过程,第八学期开学参加答辩;对于决定参加国内考研的同学可以适当放宽毕业论文过程的时间,可以在毕业前夕参加答辩;对于有志于申请国外读研的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可以从第六学期(或者更早的第五学期)到毕业前夕,其答辩时间可以灵活安排。⑤加强学生论文写作技能的培训。实行低年级课程论文写作训练模块和《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模块的教学计划,以研究方法及《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为辅助手段,对工科大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一些小题目,鼓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写一些综述性的专业小论文,培养学生写论文的兴趣、技巧和能力,为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尽管部分地方高校的本科生源质量有所提高,但是招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带来了一些问题,因此,围绕本科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分级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应该受到重视,培养综合能力优秀的本科专业人才和具有扎实基础的研究型人才,对于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学校和专业课老师应该密切关注这些专业能力突出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尤其要与在国外读研的本专业学生加强联系,从而为本专业学生日后的出国学习提供良好的信息渠道和连带效应。

参考文献:

[1]王志俊.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之探讨[J].教育教学研究,2010,(2).

[2]张晓.“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抓好的三个过程[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3]王建国.本科毕业论文提前进行的可行和实践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09,(25).

[4]王欣,杨宏志,刘志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滑的关键控制点研究[J].教育管理,2009,(8).

第5篇

关键词:导师制工作;专业服务实践;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82

1本科生导师的角色与职责定位

本科生导师制是精英高等教育下的产物,是导师和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学生之间的单独面授教育,实施导师制的目的是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以此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本科生导师所扮演的是一种思想导师、学业导师、生活导师、道德导师和精神导师等多元化的良师兼益友的角色。因此,本科生导师制的职责主要包括:第一,在学业层面上,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与计划,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业困惑,并定期给予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专业素养与能力;第二,在思想与情感层面上,建立联动机制,及时了解学生思想与情感发展动态,运用互联网定期与学生保持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情感困惑和心理困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地、乐观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第三,在生活与人际交往层面上,导师应多走进学生宿舍,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与人际交往情况,定期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态度与生活理念,有效帮助学生生活中面对的困难;第四,在职业生涯规划层面上,了解学生对未来的预想与设计,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并督促学生按照既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2导师制工作与专业服务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本文主要探索导师制工作与专业服务实践相结合的具体经验,其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构建多元化的培养目标。针对2016级大一学生,首先在思想上做足专业认同教育,可以邀请校内外专业教师及一线社会工作者定期开展专业理念训练,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帮助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其次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专业相关书籍,培养学生以社会学视角观察问题与感知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与专业气质。针对2015级大二学生,首先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教学,充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以导师制活动为依托,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通过感知社会现象而认知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及解决社会问题。例如,通过辩论赛,不仅可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社会学的想象力;通过读书会,加强学生的阅读量,通过撰写读书笔,提升学生专业写作水平,促使学生运用学术语言剖析社会问题。再次,提供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验证专业技术与方法,不断打磨服务水平,提高专业服务质量。针对2014级大三学生,首先要不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加强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并且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领域,即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领域,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地培养。其次,加强学生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深入了解并针对学生未来关于考研、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促使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拥有更大的自与决定权。

第二,导师制活动与专业实训相结合,为导师与学生双向互动搭建平台。二者相结合一方面,丰富了导师制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反思能力和批判性的学习态度。例如,针对2015、2016级,笔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高校青春健康”项目,一是通过参与同伴教育培训,可以系统了解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与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与关爱他人的意识与能力;二是通过观摩高年级学生的服务实践,可以搭建一个学习交流与经验分享的互评平台,加上专业导师与项目督导的联合指导,加强学生与导师的积极沟通,互相探讨并交流学术,达到自助互助成长的目的。针对2014、2015级,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云南省“社会工作三区人才计划”项目,利用课余时间帮扶宣威市海岱镇L社会服务中心留守儿童。一要经过查阅文献资料与阅读相关书籍,丰富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构建全面的服务理论框架,不断探索本土化的专业服务方法;二要设计小组活动与团队训练计划,学会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提高留守儿童学习与沟通的能力;三要学会收集一手资料,将服务实践过程中的调查数据与实务方法,以学术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为今后学术文论的撰写奠定专业基础。

第三,积极加强高校与社会工作机构的合作,不断建立社会支持网络。高校与社会组织的有力合作,不仅为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打造了良好的平台,更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输送人才的社会功能。例如,针对2015、2016级,定期开展志愿者培训与交流,要求学生以志愿者身份,每周完成8小时服务时长,学生可以在当地社会工作机构做义工,也可以到外地社会服务组织进行参观交流。导师则尝试要求学生对服务实践的经历进行反思与总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深入探索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与解决方法,加深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社会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专业认同感与责任感。针对2014级,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积选取合适的调查点展开多元化的社会调查,并结合本专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及《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等课程,训练学生观察社会现象、认知社会问题和探索解决对策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深入调查对象,了解服务需求,查阅相关文献,撰写实践报告。一方面,依托导师制活动,丰富了“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训能力与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确定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探索和研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为形成毕业论文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3结论

本专业导师制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一定的经验,实践结果表明,导师制工作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但导师制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更加有效地建立起导师制工作与专业服务实践相结合的本土化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2.

第6篇

篇【1】:思政部副主任述职报告

在20XX-20XX年聘期间,本人主要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教学、科研、工会工作。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实现两个转型的要求,我圆满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各项工作,现将本聘期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一)重视政治理论学习。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是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奋发有为和与时俱进精神的动力源泉。按照党委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学习十七届四、五、六中全会的精神。学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通过学习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二)参加“创先争优”活动。

根据《西安财经学院委员会关于在全校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参与制定本部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以“学先进典型,做卓越思政课教师”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活动,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圆满完成“创先争优”活动的各项工作。

(三)参加创建“文明校园”活动。

按照我院《创建省级“文明校园”总体规划》、《创建省级“文明校园”实施方案》的要求,完成学院创建办安排的各项工作。在评估专家进校后,负责陪同专家听课,接待来我部走访的专家,为我院省级文明校园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被评为学校创建“文明校园”先进个人。

(四)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以《20XX—20XX聘期目标管理责任书》、《20XX年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任务书》、《西安财经学院20XX年宣传思想工作要点》为依据,以师德师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开展群众性活动为载体,引导广大干部教师共创文明、追求文明、崇尚文明,为建设校园文化做贡献。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被评为西安财经学院20XX年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在本聘期内,自己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西安财经学院优秀党员。20XX年被学院组织部门考核为优秀。

二、积极组织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一)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陕西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是陕西省委统战部和西安财经学院联合组建的省级研究机构。按照《陕西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20XX-20XX年目标责任书》,撰写了《陕西省统一战线理论与研究中心存在的问题及整改的思路》,组织中心工作人员做好各项日常工作:整理和布置研究中心环境,购买书籍、订阅和装订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二、三辑),均由由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参与组织20XX年西部十二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新疆建设兵团高校统战工作会议。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关键,也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和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开展科学研究和课程建设的平台和纽带。根据《西安财经学院20XX—20XX年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制定了《20XX—20XX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和《20XX—20XX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和参与我院20XX年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工作。

(三)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要求,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整合研究力量,设定研究方向,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撰写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对照学校聘期的责任目标,我部完成了学校下达的科研任务。对照聘期目标,自己也完成了科研任务。主持、参与省部级、厅级项目5项,出版了《冯玉祥幕府与幕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二、三辑)等,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8篇。

(四)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依托陕西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平台,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自己于20XX年9月27日赴北京参加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第五届理事。20XX年4月参加中央文史馆在广州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向会议提交了题为“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推进”研究论文。20XX年11月,参加中国统一战线研究会和重庆市委组织的“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向会议提交了题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统一战线工作的延伸”的研究论文。

三、围绕学校“两个转变”,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

(一)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交流工作。

20XX年围绕“如何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如何把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体系”,结合围绕“05方案”实施5周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主办了全国高等财经教育研究会思想政治教育协作委员会20XX年年会。此后参加了20XX年、20XX年在山西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召开全国高等财经教育研究会思想政治教育协作委员会年会。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中宣部、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培训。自己参加了20XX年陕西省教育工委组织的暑期“纲要”课培训班。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思政部成了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教研室;组织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讨论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讲什么”、“如何讲”和“如何考”的问题。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组织和完成了思政部20XX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14项,编辑出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陕西出版集团 陕西人民出版社)。在完成自己承担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基础上,主持20XX年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参与陕西省教育工委教改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研究等。

(三)加强教师的学风建设。

20XX年间,中央主流媒体先后报道了大连海事大学教学贾风姿教授和安徽师范大学房玫教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先进事迹,按照直属党支部的安排,自己及时把她们的先进事迹刊登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网页上,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并撰写了学习体会文章,亲自把教师们撰写的体会文章编辑成《学习贾风姿、房玫先进典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水平》论文集。

(四)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按照教育部关于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暑期社会考察活动的文件要求,20XX年、20XX年、20XX年先后组织教师赴江西、河北、江苏和上海考察,重温光辉历史、缅怀革命先烈。除外在省内组织教师赴陕西户县东韩村、礼泉袁家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考察活动,赴铜川照金、咸阳旬邑马栏等地参观。考察活动为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丰富了素材,增加了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考察结束后,组织教师撰写考察报告,亲自把考察报告编辑成《思政课教师社会考察心得集》(第一、二、三辑),这些为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四、做好工会各项工作,加强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

(一)加强和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

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分会和教代会,多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20XX-20XX年聘期教师岗位设置及聘用实施办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010-20XX年聘期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实施办法》等文件,保证本部门聘任工作的顺利进行;起草《西安财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科研奖励办法》、《西安财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教学奖励办法》,组织征求教研室主任和教师的意见,拟提交准备召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

(二)组织教职工参加工运理论征文活动。

按照学院工会的安排,组织教职工撰写工运理论文章和调研报告,向院工会提交工运理论论文和调研报告15篇,其中自己撰写的论文被推选参加省教育工会工运理论征文评选活动。自己撰写的“高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选择”一文获得院工会工运理论征文一等奖。

(三)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成效,20XX年我部被评为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20XX年被评为“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按照学院工会的安排,组织举办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第二届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比赛。在院工会组织第四届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我部冯笑老师获得二等奖第一名。鉴于思政部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我部先后被评为20XX年、20XX年“先进基层工会”。

以上是本人三年来的工作总结,成绩的取得是在我部党政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在我部全体教师的支持下获得的。在此本人表示衷心地感谢!

篇【2】:思政部副主任述职报告

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各部门和兄弟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院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学校“十二五”规划和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抓手,狠抓工作落实,通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本年度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

1.以稳定本科教学为基础,大力开展各类教学活动。以全面落实教学二级管理为契机,克服新办专业较多带来的各种困难,积极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加强教学全过程管理,多次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多渠道收集教学信息,强化教学质量监控;通过教学法研究、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和教学优秀奖的评选,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本科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以2012年“土木工程”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落实以及具体计划的推进与实施为契机,多次外出开展专题调研,积极开展我院土建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加强新专业建设,完成了土木工程等3个专业的新专业合格评估工作,顺利完成城乡规划专业首届学生招生及专业教室建设;积极申报土建类专业图书采购计划,进一步加大学院资料室建设,目前我院资料室已有土建及相关专业图书资料共计近7000册,价值达30万元以上,目前已做好开展对外借阅的准备工作;参与组织开展了“建筑模型设计制作大赛”、“学生发明专利大赛”,主办“力学与工程应用讲座”、“力学工程应用软件介绍讲座”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了“第九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其中2人获得全国优秀奖,2人获省二等奖,2人获省三等奖。

2.以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改革。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本年度我院土木工程专业获2013年省级振兴计划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项目立项;获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项;校级一般教研项目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校级教坛新秀1名;校级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项目1项;学院教师正式出版教材6册(其中主编1册、副主编3册)。

3.统筹安排,抓好力学教学工作。力学教学部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全校14个本科专业公共基础力学课程和部分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并稳步推进力学系列课程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和实验室建设项目,以满足不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基础力学课程的教学需求。

4.加强实验室建设,扎实推进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制订了建筑工程学院各专业实验室建设5年发展规划,合理使用提升计划及振兴计划项目经费,科学制定实验设备采购计划,完成了2013年的建设任务,本科教学的实验条件将有较大的改善;协助学校相关部门开展c座实验楼方案的设计工作;完成了学院建筑设计研究所工作室的基础建设工作。

二.攻坚克难,科研水平及学科建设又上新台阶

1.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1)学科建设得到加强,2013年我院获批“应用力学与工程结构”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并做好第一届研究生招生准备工作。已完成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校级申报工作;

(2)在保障教学的基础上,动员教师踊跃申报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全年共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科研项目7项,校青年基金16项,国家基金校级预研项目2项。本年度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立项1项,国家基金基校级预研项目1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6篇,其中ei收录6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积极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及学院教师作学术报告,学院教师全年参加学术会议近30人次。

2.加大师资引进力度,解决师资力量的不足。在学校领导和人事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院教职工努力,2013年来校试讲人员近20人次,最终引进人才7名,其中博士1人、硕士6人。随着新教师的引进,学院各专业师资力量得到加强。

三.真抓实干,严格管理,学生工作取得新进展

1.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强化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实行辅导员工作例会与学习研讨制度;积极探索辅导员学术研究、团队建设、考核管理措施;规范学生事务管理,形成学生日常管理新机制;加强辅导员助理的选拔与任用、学生干部的培训、教育与培养;出台学生上课考勤管理办法,加大对上课(晚自习)、早操早锻炼及学生宿舍卫生检查等的检查力度。

2. 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的专业指向性,引领学风建设的创新发展。成功举办建筑模型制作设计大赛、建筑文化艺术知识竞赛等两个校级品牌活动。加强建筑协会、趣味力学协会、创业者同盟协会等三个学生社团和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团、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积极探索XX区官陡街道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在各类文体活动中,我院学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校话剧大赛一等奖、校辩论赛冠军、校男排女排球赛亚军、校新生篮球赛亚军,杜震东同学获全国大学生空手道锦标赛金牌。

3.主动出击,上下动员,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在校友资源匮乏、师资力量短缺、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等困难条件下,学院领导分头带队有针对性地到省内外土建类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开拓就业市场,发送毕业生招聘邀请函200余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邀请就业指导中心领导做专题报告。动员广大教职工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献计献策。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业层次和质量不断提升。

4.加强安全稳定工作,时刻做到警钟长鸣。在坚决贯彻执行上级要求的同时,学院党政领导及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教寝室,加强安全教育与督查;定期召开寝室长和学生骨干安全专题会议。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每月摸排上报制度,主动关心,及时化解潜在的安全隐患;对于冬季安全形势严峻的情况,加大检查力度,结合消防演习,加强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增强学生的主动防范意识。

四.认真学习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学院的党建工作

1.全面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实际工作,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活动载体上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凝聚集体智慧,发挥集体决策优势;加强党员发展规划和制度建设,注重党员发展质量。本年度开办预备党员与积极分子培训班各一期,培训预备党员109人,培养积极分子119人,发展党员108名,党员转正84名,党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大力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组织党员观看正反两个方面典型教育片,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广泛开展谈心、交心、问卷调查、调研走访等方式,了解学院领导班子及成员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寻找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力促进了学院作风的转变、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内涵建设的加快。

3.认真做好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所要求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学院党总支换届工作。按照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的总体安排和工作部署,院党总支精心策划、科学布置。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党代会“两委”报告,明确学校未来五年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基础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并以换届选举为契机,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程》等,以增强党员党性和民主集中制观念,增强组织纪律观念,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切实履行党员义务。

第7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分层培养模式

教学团队是教学活动组织的主体,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和保证。如何科学合理地培养师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我院护理专业进行了师资梯队分层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在培养提高专业教师业务能力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对象

培养对象是学校护理系专业课程专职教师,共32人。

二、方法

(一)综合分析师资状况,合理划分师资梯队

分析各位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执教年限、业务能力等情况,依据学院专业学科人才培养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将师资队伍划分为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课程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等六个层次。

(二)制定分层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和任务

1.新入职教师实行导师制,为期1年。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新入职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案书写、课件制作等各个方面进行全程指导。要求新教师全程随堂听课,了解教学纪律,熟悉教学组织过程,带教期满一年,对新教师组织入门公开课和转正公开课,评审合格方能上岗执教。2.青年教师独立承担1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独立完成执教课程的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设计、教案书写、课件制作、考试命题等基本教学工作。主动提升学历层次,攻读硕士学位,在三年内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参加各类教学能力培训,训练教学基本功,多向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学习请教,多听观摩课、示范课,不断增强教学能力。坚持长期深入临床一线进行临床护理实践,每学年顶岗实习不少于两个月,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培养期(3年)内申报校级教改项目或课题1项,发表教学教研论文不少于2篇。3.骨干教师独立承担1~2门本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独立完成执教课程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好评。教学中注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能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学科课程教学。加强自我学习,定期外出进修学习和临床实践,每学年至少2次,不断接受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掌握学科领域发展动态,不断调整完善自身理论知识结构,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主动承担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带教指导工作,每学年在教研室内或系里进行一次示范课教学,有条件时承担一名新教师的带教工作。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培养期内,主持州级课题1项或参与省级课题1项,每年发表教学论文1~2篇。4.教学名师建立名师工作室,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带领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开展教学讨论,解决教学问题,开展教学专题讲座,每年1~2次,并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培养期内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项或成功申报教改项目1项。主动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主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把握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每年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至少1次,在校内开展学术讲座1次,发表学术论文1~2篇。5.课程负责人负责本门课程建设工作,制定课程建设计划,分配课程建设任务,组织和带领课程教师开展课程建设活动,如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标准、考试方案,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等,每年汇报课程建设进展1次。负责对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反馈和解决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促进本门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每个学期上报一份教学质量检查反馈报告。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组织课程教师制作课件、微课,开发慕课、网络教学平台。6.专业带头人组织和带领本专业团队成员开展专业建设,及时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和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方向,制定中长期专业发展规划,修改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完善,每三年修改1次,每年进行1~2次专业报告。注重行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品牌。

三、效果

(一)形成科学合理的师资梯队

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分层培养,护理专业教学队伍已经形成了专业带头人引领、教学名师示范、骨干教师强劲、以青年教师为后备的师资梯队,不仅为护理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也建立起一个成员稳定、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老中青有效衔接的教学团队。

(二)团队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每学期期末教学评价考核中,32名教师在学生评价(百分制)中,得分均在90分以上。在学院教学督导组的检查性听课、教学检查、教学能力考核中都得到一致好评。指导学生参加云南省高职护理技能大赛,连年取得优异成绩,参赛学生次次获奖,指导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整个师资队伍的理论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教学科研成果显著

近三年来,护理专业课程教师荣获省级奖励7人次,州级表彰6人次,完成州级课题研究3项,成功申报省级教改项目2项,荣获州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州级教学成果优秀二等奖1项,发表教学论文60篇,参编全国规划教材12本。

四、讨论

护理专业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及教科研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分层培养模式是在综合分析教师执教时间长短、职称等级高低、教学能力强弱等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分层培养计划,为每一位教师“量身订制”培养目标和任务,使每一位教师在自己原有的基础和能力上,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符合个人自身情况的最大目标,实现个人自身的最大价值。同时,分层培养模式,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老中青有效衔接的师资梯队,避免了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断层现象,保持了教学队伍建设发展的连贯性,对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斌,杨侃.构建“三位一体”的师资培训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1):38.

[2]左凤林,刘奉,谭严,等.“院校结合”打造“双师型”高职护理教学团队[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39.

[3]朱春梅,王燕,田免红.加强专兼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护理专业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2):95.

[4]何新荣,黄合婷.构建本科实习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

[5]刘振华.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9).

第8篇

Taking Travel Dispatcher for Example

Ye Yali;Chen Xuechun

(Chengdu Textile College,Chengdu 611731,China)

摘要:该文介绍了CETTIC职业培训的基本情况,分析了CETTIC《旅行社计调师》兴起的职业背景,阐述了CETTIC《旅行社计调师》的构建情况与具体实施流程。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CETTIC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CETTIC Travel Dispatcher rise, also expounds the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ETTIC Travel Dispatcher and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关键词:CETTIC 旅行社计调师 职业技能培训

Key words: CETTIC; travel dispatcher; vocation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14-02

1CETTIC《旅行社计调师》兴起的职业背景

CETTIC职业培训认证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以新职业、新岗位、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新工艺、新协作为特色的在全国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开展的职业培训、师资培训、远程培训、创业培训等培训项目。

计调是旅行社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项目的总策划、总设计和总指挥,是旅行社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岗位。在旅行社工作中计调承担着旅行社产品开发设计、旅游产品定价报价、旅游服务项目的采购,旅游活动全过程的监控等工作。计调工作有一整套的运作流程,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上岗。目前计调人才供不应求,培养渠道不畅,旅行社本身不愿意出钱培训员工,很多高校没有开设《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缺乏国家级计调业务操作流程和服务标准,缺乏系统化的职业培训,大多数计调没有学历,职业能力低下,靠经验和习惯操作旅游业务,制约着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提高计调的从业素质、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人保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在2010年9月首次开发了CETTIC《旅行社计调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目前正在全国推广实施。该项目直接面对旅行社计调岗位,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旅行社计调人才。

2CETTIC《旅行社计调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构建

2.1 旅行社计调师的申报条件旅行社计调师是指具有现代旅行社计调管理素质,掌握现代旅行社计调管理全新理念和丰富实战经验的旅行社计调人才。旅行社计调师分为助理旅行社计调师、旅行社计调师、高级旅行社计调师三个等级。2.1.1 初级的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中专、职高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历的应历届学生,从事相关工作一年以上或有一年实习经验者,且按照教学大纲经系统培训80学时;②中专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历的应历届学生,从事相关工作两年以上者,且按照教学大纲经系统培训80学时;③大专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历的应历届学生,且按照教学大纲经系统培训80学时。

2.1.2 中级的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中专学历、相关专业毕业,从事相关行业连续工作三年以上或具备相同年限实习经历且英语达到三级以上,且按照教学大纲经系统培训100学时;②大专学历,必须在相关行业连续工作两年或具备相同年限实习经历且英语达到三级以上(提供学历证书原件、复印件和所在单位证明原件),且按照教学大纲经系统培训100学时;③本科学历层次及以上相关专业人员(含自学考试)报考,必须在相关行业连续工作一年以上或具备相同年限实习经历且英语达到四级以上,且按照教学大纲经系统培训100学时;④非本专业者,须在相关行业连续工作四年以上,且英语达到三级以上(提供学历证书原件、复印件和所在单位证明原件),且按照教学大纲经系统培训100学时。

2.1.3 高级的条件(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相应领域工作或从事研究、教学8年以上;具有学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两位以上教授推荐;在国外刊物发表相关文章2篇以上;提供5000字以上的论文或项目系统方案设计;须按照教学大纲经系统培训120学时。

2.2 旅行社计调师的考试级别①初级。初级的申请人须通过考试以展示其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初级考试合格者将获得人保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的CETTIC《旅行社计调师》初级证书。②中级。中级的申请者须通过考试以展示其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且持有初级证书,从业经验达到三年以上,英语达到三级以上,提供3000字以上的论文,考试合格者将获得人保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的CETTIC《旅行社计调师》中级证书。③高级。高级不设统一考试,实行由专家委员评审的办法,具体申报条件:相应领域工作或从事研究、教学8年以上;具有学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两位以上教授推荐;在国外刊物发表相关文章2篇以上,提供5000字以上的论文或项目系统方案设计。达到以上要求者将获得人保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的CETTIC《旅行社计调师》高级证书。

2.3 旅行社计调师的鉴定方式旅行社计调师鉴定方式可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考核两种。理论知识考试采取闭卷笔试方式。技能操作考核采取实际操作、现场问答等方式。由2~3 名考评员组成考评小组,考评员按照技能考核规定各自打分,取平均分为考核得分。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均可采用百分制,两门皆达到60 分以上为合格。

3CETTIC《旅行社计调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实施

3.1 培训目的《旅行社计调师》培训课是计调职业从业人员的必修课,是为培养学员具有计调基础知识、计调实务操作能力、计调业务管理能力而设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旅行社计调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日常工作内容;具备计调应该掌握的各种知识,熟悉计调常用的各种工具、合同及表格,学会制定旅游行程、对旅游产品做出正确的定价和报价;能熟练地掌握计调工作流程及计调部的各项管理工作。

3.2 培训的内容培训内容围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训理念,力求突出板块化教学,突出技能培训特色,满足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培训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知识包含了三大模快,第一模块旅行社计调师基础知识篇;第二模块旅行社计调师实务操作篇;第三模块旅行社计调师业务管理篇。理论教学采用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行社计调师》培训专用教材。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地接计调业务操作流程、国内组团计调业务操作流程、出境组团计调业务操作流程、专线计调业务操作流程、会展计调业务操作流程等内容。

3.3 培训的流程

3.3.1 确定培训模式旅行社计调师培训项目必须要有旅行社的参与,采取校企合作。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①针对高校在校学生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培训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旅行社计调业务》这门课,学生既没有理论知识,也没有实践经验,培训时只能先理论后实践。如我校与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联合举办了第一期《旅行社计调》职业技能培训班,先在我校上完理论课,然后由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部分专家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学生取得《旅行社计调师》证书后由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负责安排工作。②针对旅行社在职员工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培训对象均是旅行社在职员工,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现在他们需要的是系统地提升理论知识和掌握更多的操作技巧。理论课和实践课可以同时上,边讲理论边讲实践。理论知识较强的章节就由高校老师担任,实践性强的就由旅行社相关部门经理担任。如四川省中国国际旅行社《旅行社计调师》培训班全部由该旅行社员工组成,就采用了这种模式。

3.3.2 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最好与旅行社一起共同制定。我校与四川康辉旅行社的总经理、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相关人员一起制定了培训计划。共同确定了培训内容、时间、地点及培训教师。

3.3.3 制作招生宣传资料招生宣传资料要突出办学的亮点,把办学的亮点展示在招生简章中,增加吸引力。我校在制作招生简章时突出了几个亮点:一是人保部首次开展《旅行社计调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我校是首批授权基地 ,二是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理论课由学校承担,实践课由企业承担。三是解决就业问题,学生学完规定课时后参加统一考试,合格者由人保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的《旅行社计调师》证书, 学生持证书者由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安排计调工作。

3.3.4 多渠道组织招生工作一是利用网络招生。在学校网站上《旅行社计调师》认证培训的相关信息。二是在附近各校建立招生。三是在大学校园内张贴海报。四是通过校内老师的宣传。

3.3.5 严格执行培训计划,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一是要求每个教师严格按照培训大纲、培训计划、培训教材进行教学;二是聘请班主任强化管理,负责每天的考勤,要求学生到课率要达到90%以上。三是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培训的情况,便于改进教学方法。

3.3.6 组织考务工作首先是考场环境布置,在考场门口设明显标志说明,制作横幅挂在教室,体现考试的正规性。如我校制作“CETTIC《旅行社计调师》职业培训考试成都纺专考场”横幅挂在教室外面,在考试内张贴了“CETTIC《旅行社计调师》职业培训考试规则”,并在在黑板上写了“诚信考试”等标语。二是安排考场座位,按准考证号安排考生座位,每个座位上张贴了考生准考证号,单人单座考试。三是安排监考老师,每个考室不少于两个监考老师,四是安排相关领导巡考。

4CETTIC《旅行社计调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运作的几点体会

4.1 《旅行社计调师》培训市场前景很好从市场需求来看:《旅行社计调师》培训针对的是具体的旅行社计调岗位,它的诞生正好填补了计调没有专门培训机构的空白,受到了高校学生和旅游企业好评,市场前景很好。如四川康辉把我们的《旅行社计调师》培训班办成了他们的岗前培训班,今后用人就直接选用有《旅行社计调师》证的学生。四川国旅的一些部门经理明确表示拥有《旅行社计调师》证的人员优先录用。从员工自身的发展来看:《旅行社计调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诞生是对计调工作和计调员自身身份的认可,能够获取一个计调师总比当一辈子计调员要好些。所以旅行社的员工和即将从事计调工作的人员也愿意参加《旅行社计调师》培训,获取相关的证书。

4.2 《旅行社计调师》培训班必须和市场结合才有生命力《旅行社计调师》职业技能培训是针对计调岗位的,不能脱离市场,必须和旅行社联合,采取校企合作模式,由学校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实现学校培养人才与旅行社用人之间的零对接,使旅行社愿意接收参加《旅行社计调师》职业培训的学生。如果单纯地为了获取一个证书,不与旅行社合作是没有生命力的。

4.3 学校通过这种深度的校企合作可以获得很多企业的第一手资料校企合作共同举办《旅行社计调师》培训班,由旅行社专家承担实践教学,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拥有第一手资料,讲课时课把这些资料提供给学生。如四川康辉旅行社一些部门经理给学生上课时,向学生展示了该部门使用的各种表格和资料,列举了计调工作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第9篇

关键词:技师学院 预备技师培养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改革 按就业导向细化专业设置

技师学院如何在四年时间内完成企业传统技师培养所需的十几年成长过程,这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每个技师学院的领导和教师面前。为此,笔者所在的邢台技师学院成立了学院学术委员会,研究怎样有效地用好在校时间、完成培养规模、确保教学质量,探索新型技师培养工作模式,形成较为明确的教学改革创新思想。学院为缩短预备技师培养过程,培养紧缺技能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定位

技师学院定位在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能够培养既具有综合职业素质,掌握某一职业的基础理论,又具有熟练的专门职业技能,既能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又能进行技术改革和技术创新的高级工与预备技师。技师学院要坚持这个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培养目标不动摇,引导学生一心一意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取得技师学院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取得高级工或预备技师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在制定技师学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时,必须确定企业员工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实训课程和在各个学年段的教育教学定位、规范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必须坚持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必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二、教学模式改革

1.技师(高职)教育特色

通过院校途径培养适应时展趋势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企业紧迫需求,关键是转变办学观念、改革办学模式、创新办学思路,构建符合技师自身发展规律的办学特色。

特色一:针对性与适应性关系。高职教育的针对性是指它的培养目标直接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这就决定了它的课程开发,必须先要通过对企业专家访谈,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后,得出若干项培养能力目标与要求,确定课程设置。理论教学以课程设计引导,各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课程内容设置要使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面向职业岗位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在强调针对性的同时,高职教育还必须强调其适应性,即学生对职业的适应面和对职业发展的适应能力。由于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所以对于专业技术理论知识面学习范围要宽,对于专业技能培养要强调复合、智能。针对性和适应性二者皆要有度,必须将岗位的针对性与行业的适应性有机结合。

特色二: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首先要强调突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这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区别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方面。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就是,专业实践教学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必须要具有独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必须占整个教学课时的50%左右。其次要以创造性智能、技能教学为主,其技能培养的核心是变通性能力培养,因此必须强调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支撑。

特色三:自主开发新课程体系。课程是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的载体,因此技师学院要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其核心是开发新的课程体系。要创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根据技师学院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国家高级工、技师的职业标准,其课程体系由企业员工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所构成。其中企业员工素质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达到国民职业素质的要求;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实训(教学实训和顶岗实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相关多工种的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达到高级工与技师的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特色四:注重技师综合素质培养。把企业先进管理理念与日常学习过程融合,无论是理论课程设计还是实训课程设计,都是将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在工作过程中,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员工意识和工作态度,让学生懂得企业发展的动力及目标,明白合格员工应具备的素质,知道自己的责任及如何在企业顺利成长。这样做有利于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稳定就业,深受企业欢迎。

2.预备技师教学模式的探索

学院招收的学员是高中毕业生,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自学能力。学院通过两条线教学,满足预备技师岗位的需求。

以数控预备技师为例,理论教学以课程设计为主导,专业基础课为辅助,将知识形成一个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数控预备技师前三年(50%时间)内做7~8个课程设计,主要有:(1)机械制图课程,通过做减速器的测绘、画装配图的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图样与产品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图样是企业技术人员之间进行技术交流的语言,掌握制图知识能够准确表达自己修配或技术革新的思路;(2)机械设计课程,通过做减速器课程设计,学生可以了解产品设计的过程和步骤,学会综合运用机械知识,为今后技术创新奠定基础;(3)液压技术、气动技术、电动机控制课程,通过进行液电控制的简单液压系统和气电控制的简单回路设计,让学生认识到现代化设备就是在液压或电的控制下实现机械动作的,认识到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是学习数控机床的液电、气电控制部分原理和维修的基础;(4)机械制造工艺课程,通过做一个中等以上复杂工件工艺文件编制的综合作业,让学生体会在平时实训课训练中,如何运用工艺理论指导实训中的技能训练,提高工件加工精度;(5)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在具有普通车床实习的基础上,对零件进行编程,并在仿真软件上进行模拟,以利于掌握PLC控制数控机床的电路设计及维修技能等等。

我们通过贯穿于理论教学中这一系列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获得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的能力,制定设计或试验方案的能力,设计、计算和绘图能力,总结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提高独立工作的能力,巩固和完善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有关工程设计的程序、方法和技术规范,有利于锻炼他们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在实训课教学中,一个专业要经过相近的多工种实训,不同专业通过相应层次的模块训练,将工艺知识渗透其中,达到相应级别的综合技能。数控预备技师前三年(50%时间)内,在校实训课教学需经钳工6模块实训,可达到中级技能;普车课程经6模块训练,可达中级技能水平;数车课程经4模块,可达中级技能水平,高级在中级基础上再需增加4模块实训;数控加工中心需经10模块实习,可达初级工水平。经过不同工种的实训教学,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基本技能,再到企业顶岗实训半年,学生会具备一定程度的实际技能,对进一步提高解决复合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按就业导向细化专业设置

技师学院是地方性院校,必须面向当地市场,面向企业办学,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根据各行业职业岗位群的多样性,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方向性及培养技能的专业性,且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每一专业领域采用“大专业+突出单一技能”模式。由于本地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家长就业观念又比较陈旧,不愿让孩子远离家乡,而如果一年毕业的数控预备技师操作工太多,就很难满足学生在当地就业的需求,不仅会造成人才浪费,而且会给学院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最后一年,我们根据就业需求细化为数控编程工艺、数控机床维护和维修、模具设计、CAD/CAM与数控自动编程、数控机床机电设计与联调技术等单一技能进行培养,再到所需企业实习锻炼。经过这样化整为零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成为数控技师这个大专业里,突出单一技能的行家里手。这样,既容易就业,又实现了与企业对接,而且深受企业欢迎,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口碑好。

三、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在探索技师培养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如能解决好如下问题,技师培养工作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一是缺少适用于技师应用理论教学的教材;二是设备只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缺少能实现与实际生产对接的实训设备与工具;三是缺乏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学生可选课题较少;四是缺乏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承担教学工作的“双师(理论课教师+工程师,实践课教师+技师)”专业教师,制约着灵活教学方式的开展,限制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解决措施

学院正在采取以下措施尽快完善培养模式:一是经常组织现有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甚至派老师到就业基地生产第一线工作学习,使其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二是组织有经验教师编写符合学院教学的教材,深入到企业寻找一个适于培养技师的能力和技能的综合项目,与第一线的老技师接触,搜集他们工作中的小技巧、经验,充实到技师培养教材中,促使学生技能快速提高,丰富他们的阅历,使其早日成为合格技师;三是通过国家政策扶持从企业引进一批双师型人才担任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四是把企业引进校园,实现实训课教学真实工作化,即学习、工作一体化,在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实训设备的作用;五是把企业的精品意识和规范管理引入预备技师培养过程中。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 远程 研修 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网络远程研修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以虚拟班级为单位,按学科统一编班,每100人编为一个班级,每个班级配备1名班主任、2名指导教师。在专家团队和班主任、指导教师指导下,通过视频授课、文本学习、在线研讨交流、提交作业、互动评论等方式,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学习为一体,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实教学问题为目的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

一、研修环境 建立校园网并能实现宽带上网。45岁以下的教师最好能达到信息技术中级水平,35岁以下的教师最好能达到信息技术高级水平。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开展远程研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健全制度 为加强对远程研修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远程研修的实效性,需制定《远程研修平台使用手册》、《班主任手册》、《指导教师手册》、《学员手册》、《班级制度建设》等,对指导教师、班主任和参训学员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研修方式 学员在收看视频的基础上,在网上阅读相关文章,完成相关专题要求的作业,提交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反思总结,作业由指导教师进行批阅,学员在网上与指导教师及其学员之间进行论坛交流。集中研修阶段,安排专家与学员互动,邀请课程专家,在线集中解答学员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与学员进行网络在线互动交流。

四、研修管理 在研修过程中,班主任把常规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经验用于远程研修学员班级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对班级学员的调研,根据每位学员的专业兴趣,将学员分成若干学习研讨小组。在研修活动中,班主任和指导教师重点抓了视频学习、文本学习、提交作业、在线研讨交流、参与评论等五大环节的管理,通过远程研修解决学员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在集中研修阶段,每个班级每周提交一期学习简报,在岗实践研修阶段,每3周提交一期学习简报,由市专家组进行筛选、编辑,对优秀简报在网上进行交流。

在研修过程中及时提供和反馈各区县、乡镇远程研修的基本情况,每学习一个模块总结一次。培训结束后,对远程研修的情况进行评比表彰,对在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区县、乡镇、指导教师、班主任、管理人员和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奖励,对远程研修工作效果较差的区县、乡镇在全市进行通报。

五、研修考核 为确保远程研修取得实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促使教师积极主动的研修学习,对学员在研修阶段的考核分为五个部分,满分100分。其中网上观看视频20分,作业考核20分,网上与专家互动、交流、发贴评论20分,教学实践活动(教育叙事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提交)20分,个人工作室建设20分。

六、校本研修 参训学员网上集中研修结束后,由任职学校安排10个月的在岗实践研修,其主要任务由四项:第一,读一本有价值的教育理论专著。参训者选择一本适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有价值的教育理论书籍,制定读书计划,系统地学习阅读专著,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出读书心得体会;第二,完成一项教育调研。参训者就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做一项有价值的调研,对调研材料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和探讨,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形成调研报告;第三,出示一节示范课。参训者将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念和实践研修的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在任职学校出示一节示范课,由学校负责人组织点评和研讨交流,在同行的评价过程中,使参训者再反思、再提高,通过示范课展示起到相互促进的目的;第四,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参训者根据在集中研修期间申报的课题,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成果,以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达到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目的。

第11篇

一、学院现状

1、师资结构

学院现有专职英语教师79位(含大学英语教师)。其中教授3位、副教授19位、讲师53位、助教4位,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比例=22:53:4,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专职教师的28%。具博士学位的有4位,具硕士学位的有39位,具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职教师的32.81%。在人才工程方面,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3人次入选浙江省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人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人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3人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

专任教师职称-年龄-学历-结构汇总表

类别

职称职称年龄结构职称学历结构

小计≤30岁30---50≥50博士硕士学士

教授303111

副教授1901902115

讲师531736013319

助教4400040

小计792158044925

2、专业与硕士点设置

目前我院有本科英语专业和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其中,本科专业下设英语教育和商务英语两个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有英语语言学、英语文学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三个方向。另外,我院还有教育学二级学科下设的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目前英语专业本科生428人,两个硕士点三届共58人。

3、专业定位

本英语专业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既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广的英语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能在中等和初等学校进行英语教学和研究,同时也能在商贸部门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本科教育坚持“重基础、抓技能、强素质”的理念,确保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教育以及商务英语专业水准,同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4、课程建设:目前有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四项,包括“笔译”、“美国文化”、“英语教学论”、“大学英语”。各级教改项目24项,其中省新世纪教改项目一项。

5、科研项目:近几年我院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目,厅局级课题10项左右。

6、课程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基本符合国家要求,所用教材达到本科及研究生教学规定标准。经过近年来的改革与探索,教学管理在硬件和软件上已按教育部和英语专业委员会规定,基本达到学科规范。

7、专业实践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完整、管理规范、操作有序。校外师范与非师范专业见习、实习有固定的基地和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工作制度完善、目标明确、计划合理、要求达标、管理有序、措施落实。学生在省市级各类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

8、生源与就业:一本、二本生源充足,近两年本科就业率达86%,毕业生能适应社会工作需求。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中小学教学的骨干力量,还有部分毕业生考上研究生、出国深造、进入公务员行列或从事自主创业。

二、存在问题

从学校发展要求和社会需求来看,我院在专业设置和建设工作尚存以下不足:

1、学科专业单一,专业方向数不足,学生数偏少。

2、无省市级精品课程。

3、高职称、高学历人数偏少,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于大力加强,学科团队有待于整合和引进,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4、缺少能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室。

5、缺少学科发展所必需的最新资料。

6、专四、专八考试通过率波动较大,考研升学率较低。

7、二外(法语、日语)师资力量薄弱。

三、专业建设定位和指导思想

制定外国语学院“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规划的原则为:在__“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规划的总体原则的指导之下,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

在“十二五”规划建设期间,学院将遵循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融入和配合__新时期办学思想的“三大转移”,加大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应用型力度,提升创新能力和精神,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模式。在确保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技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人文修养、保持英语专业特色的同时,使毕业生具备从事英语教育或经贸英语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

现有英语本科专业一个,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分师范教育专业与非师范专业。本科 师范教育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中等和初等学校进行英语教学和研究,同时也能在商贸部门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非师范专业培养能在商贸和政府文化部门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翻译、研究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

四、专业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通过改造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在校生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复合型和应用型特色更加鲜明,学生适应市场能力强,学院社会认可度更高。

1、英语专业在校生人数:注册人数达800左右。争取学校支持,扩大英语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以及专升本的招生规模,使四年制本科招生规模达到150人/每年,专升本80-100人/每年。

2、专业方向:英语师范教育、商务英语、应用翻译、法语语言文学(包括辅修)。

3、师资队伍:学院专任教师队伍稳定在80人左右,副高以上职称达5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15%,具有硕士学位教师达75%,所有教师都去过英美等国接受专业培训。

4、精品课程建设:所有课程必须经过一轮院级精品课程建设,35%的专业核心课程达到校级精品课程要求。

5、公选课:结合专业特点向全校开出2门高质量公选课。

6、教学改革: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专业课程网络教学改革,争取省、市级教改立项达5个以上,力争国家级课题零的突破。

7、专业实习基地:固定师范教育实习基地5个,商务英语实习基地15个;海外专业实习基地2个。

8、专业实训实验基地:建成一个120座位以上的同声传译室,一个语言与认知科学实验室,一个电(来源:文秘站 )子商务模拟实验室,改造原有英语专业实验室。

9、毕业生就业率:大力鼓励学生通过出国深造、考研、自主创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10、专业水平评估:申报并以优良成绩通过教育部英语专业水平评估。

11、新专业工作:启动、落实法语语言文学新专业的建设。落实专业负责人,调研法语专业现状和前景。引进副教授或博士以上的法语教师2名。

五、学科建设目标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__整体发展的目标,未来的__外国语学院要进入浙江省外语学科第二梯队前列,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较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成为浙江省高级外语人才培养基地,有省级教学成果奖和科研成果奖,在科研项目上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零的突破。根据学院现有师资提炼三至四个学科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引进人才和培养现有教师,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以此推动学科快速、持续的发展。同时联合国内外学校,共同培养硕士生。

1、学科点建设:至少增加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2、人才建设:强化英语文学与文化、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两个研究方向,引进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力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批基础扎实、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3、科研指标:五年内在核心刊物上50篇以上,争取成功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

4、社会服务:成立科研所或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社会培训等服务。

附经费预算:

附件1:外国语学院学科建设经费预算

一、项目名称:英语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建设

二、建设目标: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__整体发展的目标,重点发展英语文学与文化、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两个方向,在现有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的基础上,增加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点,把英语语言文学建设成为校级重点学科,进入浙江省外语学科第二梯队前列,形成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较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成为浙江省高级外语人才(本科、硕士)培养基地,有省级教学成果奖和科研成果奖,在科研项目上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零的突破。具体指标为:五年内在2a以上级别核心刊物上50篇以上,出版专著10部,争取成功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

三、经费预算:

1、学科队伍建设经费(含引进人才)(分5年完成):520万

类别经费预算

柔性引进人才(3人)20×3=60万

学科带头人(2人)200万×2=400万

青年教师培养(包括读博、国外进修)40万

院级项目及学术团队建设20万

2、学术交流费:190万(分5年完成)

类别经费预算

国内学术会议(250人次)50万

学术沙龙(60次)10万

举办各类学术会议(5次)100万

学术讲座(30次)30万

3、学术专著出版资助费:60万(分5年完成)

类别经费预算

学术专著出版(10部)40万

研究生教材(5本)20万

4、语言与认知实验室建设:75万(第一年建成)

类别经费预算

实验设备65万

配套设施10万

附件2:

外国语学院专业建设要点及前期经费预算

为实现将英语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成__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本着“重基础、抓技能、强素质”的理念,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学在努力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同时,严格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开设课程,以英语为“本”。我们的专业建设措施主要有:深化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启动英语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改革,狠抓英语专业四级、八级题库建设,以及全国英语专业及大学英语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库建设,积极改善人才培养环境,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项目名称: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项目内容:修订和落实英语本科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根据教育部规定、学校发展战略以及温州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全面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和应用型。启动“地方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外国语学院科研为地方教学服务”等教改课题,探索为了适应新时期英语本科教学要求,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方面的改革实践活动。

经费预算:8万元

类别经费预算

调研费0元

专家咨询、论证0元

材料费0元

教改经费0元

2、英语专业四级、八级题库建设

项目名称:英语专业四级、八级题库建设

项目内容:对于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来说,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是他们英语学习水平测试的最低要求,通过专业八级是最高要求。现在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新教师入编、公务员考试、社会招聘等)、升学一般都要求有八级证书。从近几年__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过关率来看,一是波动很大,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逐年下降。具体措施:建设好英语专业四级、八级题库(纸质、电子、多媒体文档),要求每位专业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在现有课程设置不变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中加入专业四级、八级辅导内容。争取一本二本英语专业四级一次过关率达95%以上,英语专业八级一次过关率达95%以上,使我们的英语专业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经费预算:19万(分2年完成)

类别专四专八

电子版真题整理600*15份=9000元(每份600元)600*15份=9000元(每份600元)

纸质版真题印制1500元1500元

真题点评800*15份=1元(每份800元)800*15份=1元(每份800元)

模拟试题出卷费1000*10份=10000元(每份卷1000元)1000*10份=10000元(每份卷1000元)

模拟试题印制1500元1500元

多媒体文档5000元5000元

网络题库建设与维护16000元16000元

辅导资料出版经费30000元30000元

人员管理经费10000元10000元

合计95000元95000元

3、全国英语专业及大学英语研究生入学 考试题库建设

项目名称:英语专业及大学英语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库建设

项目内容:通过相关题库建设提高和促进英语专业学生以及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考研率与录取率。

经费预算:19万(分3年完成)

类别英语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库大学英语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库

电子版真题整理600*30份=18000元(每份600元)600*10份=6000元(每份600元)

纸质版真题印制1500元1500元

真题点评800*30份=24000元(每份800元)800*10份=8000元(每份800元)

模拟试题出卷费800*10份=8000元(每份卷800元)800*10份=8000元(每份卷800元)

模拟试题印制1500元1500元

交互网络题库8000元8000元

网络题库维护8000元8000元

辅导资料出版经费30000元30000元

人员管理经费11000元9000元

合计110000元80000元

4、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改革

项目名称:专业英语网络教学改革

项目内容:启动翻译、文学、毕业论文写作、高级英语、基础英语网络教学改革,内容涉及人员培训、网站建设、软件开发与建设等。

经费预算:20万(分5年完成)

类别经费预算

调研费(车旅费、住宿费等)0元

专家咨询、论证0元

网络培训0元

资料费0元

网站建设与维护0元/每门课程,共5门

人员管理经费0元

5、精品课程建设

项目名称: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

项目内容:内容包括新建精品课程:毕业论文写作、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语言学等;目标是在5年时间里,建成院级精品课程10门、校级5门、市级2门。

经费预算:20万(分5年完成)

6、专业教材建设

项目名称:英语专业教材建设

项目内容:组织教师编写6本教材:语言学、英语文学、翻译、毕业论文写作、英语教学法、商务英语。

经费预算:18万(分5年完成)

7、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项目名称:英语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项目内容:同声传译实验室、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心、师范方向实习教学基地建设、电子商务英语模拟实验室建设以及南北校区原语音室(2-3个)改造建设。

经费预算:170万(分5年完成)

类别经费预算

同声传译实验室70万

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心30万

师范方向实习教学基地10万

电子商务英语模拟实验室30万

南北校区原语音室改造30万

8、专业教师海外培训、访学

项目名称:英语专业教师海外培训、访学

第12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电算化会计专业;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以下简称“我系”)电算化会计专业开办已有五年。现有在校生440人,专职教师8人,兼职教师5人,其中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5人,双师型教师3人,硕士学位4人。建有两个校外实训基地,一个手工模拟会计实验室,一个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课程设置是第一年公共基础课,第二学年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专业课。主要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会计制度设计》、《税法》、《经济法》、《审计基础与实务》等26门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高职办学规律要求,无法突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公共基础知识教学、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和专业知识教学)在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不能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案例教学少,理论和实践脱节。高职电算化会计专业课教学没有完全围绕培养学生技能这一主旨展开,实践课大都安排在学习理论知识以后进行,先以教科书为依据教会学生理论知识,等到课程结束后再进行具体模拟实践。这样做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会计问题方面则显得不足。

二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不能紧扣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是按学科来安排,不是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确定,不是就业岗位需要什么便讲授什么。基础课设置不能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践教学环节也不突出。目前我校电算化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为3:1,有的专业课甚至是4:1,实践教学体系也不独立。

三是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多,教材内容陈旧,错误较多。如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经济法和税法等。尽管可选用的教材多,但教材内容陈旧。随着新准则、制度的出台,教材编写修订没有及时跟上,目前教师讲授的教材有些内容已经过时,而且教材内容错误较多,许多教材没有章节学习目标、重要概念和练习题等。

四是教学方式生硬,多媒体课少,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氛围不浓。目前启发式教学不够,依然是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和课下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师对关键概念、主要方法、核心理论很少设置多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五是合格的电算化会计教师缺乏。我系现有电算化会计专业教师过去一直从事普通中专教学,许多教师专业不对口,学历也不高,缺乏在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经历,其中很多教师是由其它专业改行而来,基础会计知识功底不扎实、专业素质不高。目前具备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双师型”专职教师只有2人,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外聘兼职会计教师也偏少。

六是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够。目前我系只有2个电算化会计实验室和2个校外实训基地,现有实验设备陈旧,科技含量也不高,财务管理实训等体现专业特色的实验室尚未建立。

针对以上现状,我系进行了系列改革,进一步明确了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财务管理以及参与经济决策能力,直接从事会计、出纳、审计和其他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工学结合、证书导向、模块教学”,按照“理论必需、够用为度,实践为重”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使之符合工学结合的要求。深入推进以“一个中心”(能力培养)、“两个课堂”(校内、校外)和“三级实训”(单项、综合、岗位)、掌握“四项核心技能”(手工账、计算机账、纳税实务、财务分析)的“1234”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根据电算化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原有教学基础,在深入社会调查,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以下程序开展专业人才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编制工作。明确毕业生预期就业岗位各岗位职责和任务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指标体系掌握上述专业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决定课程教学内容、重点、时数、教学手段与方法每个实践教学过程所承担的技能、培养的内容、重点、时数、手段与方法构成各门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最后制定出四套专业教学文件,即电算化会计专业职业技能与教学模块对照表、电算化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电算化会计专业理论课教学大纲、电算化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各门实验课、单项技能实习、综合实习)教学大纲。这些教学文件是在明确毕业生就业流向、岗位技能要求和科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基础上开发出来的。遵循的原则是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就业岗位需要什么就讲授什么;基础课按专业要求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时数在整个教学时数中所占的比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为1:1),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

首先,以启发式教学为平台,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避免教师课堂上满堂灌和学生课下死记硬背。在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对于关键概念、主要方法、核心理论等均要设置多级问题,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讲授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其次,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实现课堂教学多媒体化,并积极寻求和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主讲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并在PPT文件、参考资料方面实现和其它会计学类课程的资源共享。最后,以案例教学为依托,实现实践与理论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始终把案例教学放在突出地位,主讲教师对每一类主要的会计核算方法都要用过去经典案例或者是当今国内企业市场中的最新案例,来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根据电算化会计的特点,坚持业务操作和理论知识结合,要求学生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等环节均要有实际操作体验,让实践教学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始终。

三是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

整合专业课程,调整课程教学顺序,将《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及《成本会计》进行课程整合,将《经济法》和《税法》进行整合,并适当调整授课顺序和授课课时。增加选修课程,增设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等课程。改革后的教学顺序是在每一门课程开始之前,应先给学生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再分部讲解,分部解决问题。在学生已有一定专业基础后,要求学生设想自己作为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核算企业新产品、进行凭证编制、分析、纳税申报、模拟实训。本着“学校政策支持,教师人人参与,突出职教特色,教材质量第一”的原则,要求每个主讲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承担了相应教材编写任务,这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有2部教材正式出版,3部在学校编印使用。我系计划分两个阶段,再用三年时间完成专业教材建设,重点建设6门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申报2门省级精品课程。重点推动特色教材和优质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开发。

四是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按高职教育特点要求,应建立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电算化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除具有教师系列职称,还应具有“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或计算机等级证书。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是,争取在三年内,“双师型”教师人数45岁以下的任课教师都能掌握会计软件的应用。具体措施是:做好现有电算化会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和转轨工作。按照“个人申报、组织考核、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的原则重新定位教师教学任务,根据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制订教师业务提高计划。加强教师对会计实用软件应用的培训,要求教师参加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积极报考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定期轮换到企业、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任职,促进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验能力,选派教师外出脱产进修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和外聘兼职教师,直接从社会会计工作岗位上调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师来我院任教,优化教师结构。加强教研活动,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五是搞好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狠抓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更新改造现有2个实验室设备,提高现有设备的科技含量,同时新建财务管理实训室等体现专业特色的实验室。另一方面,在省内20家企事业单位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专业实训基地,保证满足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需要。

六是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第一,在实践中摸索总结,逐渐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的电算化会计专业教学管理规章和校企联姻、师生结合的教学质量反馈及评价机制。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反馈,一方面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改革沿正确方向进行;另一方面可以对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出全面、客观、公正、量化的评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严把学生成绩考核关,尤其注重学生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考核,各门课程均按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建立技能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课程结束时按照指标体系对每个学生逐个考核,避免了成绩考核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同时这种考核方式客观上也起到将学生平时学习着眼点引导到实践技能培养上来的作用。

七是以“证书”为导向,突出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实现“多证制”。

从电算化会计高职教育实践来看,突出学生实践能力是高职的办学特色,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是实践能力的价值体现,目前我院已与常德市劳动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协商,在我校建立了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本专业毕业生走向就业岗位创造了培训条件。我们把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所涉及的专业岗位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与该专业的教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每学期安排三到四周服务技能实训课,实训内容完全按照职业资格证书所涉及的专业岗位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要求进行。积极推行“多证制”,鼓励学生报考各种资格证,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省级英语应用能力A级证书、国家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普通话三级甲等证书和会计从业资格证等,使学生毕业后就能尽快适应就业岗位并能持证上岗。

【参考文献】

[1] 章振东.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科学时代,2007,(7):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