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务审核论文

财务审核论文

时间:2022-08-07 06:07:49

财务审核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预算结算审核

引言

水利工程的预结算审核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程序,通过预结算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复核,及时纠正存在的错误和问题,可以合理地确定水利工程造价,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并降低工程造价,保证项目目标管理的实现。

一、工程造价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水利工程预结算的编制是一项很繁琐而又必须很细致地去对待的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核算工作,不仅要求编审人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包括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等系统的工程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预算业务素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水平好坏,总是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如定额换算不合理,由于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导致定额缺项或需要补充的项目与内容也不断地增多。然而因缺少调查和可靠的第一手数据资料,致使预算定额或补充定额含有较多的不合理性;其次高估冒算、漏项现象在结算时较普遍,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获得较大的利润,不是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创造社会信誉等方面着手,而是采用多记工程量、高套定额单价、巧立名目等手段人为地提高工程造价。另外由于工程造价构成项目多且变动频繁,计量程序复杂,计算基础不统一等均容易造成错误。

二、工程造价审核的内容

预结算的审核,主要以工程量是否正确、单价的套用是否合理、费用的计取是否准确三方面为重点,在施工图的基础上结合合同、协议、会议纪要以及地质勘查资料、工程变更签证、材料设备价格签证、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竣工资料,按照有关文件及规范的规定进行计算核实。工程造价由量、价、费构成,因此量、价、费是工程造价审核的重点。

2.1工程量审核。工程量是工程预决算造价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它的审核主要是根据施工图纸、竣工图纸、隐蔽工程记录、变更修改通知、监理现场签证等资料和合同文件中有关工程量计算方法的规定及全国统一的工程量计算标准,查对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计算标准,有无重算、错算和漏算。

2.2单价审核。单价审核是一个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环节,审核人员应根据施工图纸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各项规定、标准合理确定工程单价,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单价审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定额的选用是否正确、合理,水利工程类型应与水利工程专业定额相配套,跨地区施工的水利工程,执行工程所在地区相应的水利工程专业预算定额;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单价取用是否符合地区规定;预结算中的分项工程名称、规格、计量单位与定额是否一致,有无错套、高套定额的现象;材料价差调整,要审核材料调整的品种、规格是否符合规定,材料价格是否符合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材料的耗用量计算是否准确,提供材料价款的扣除是否正确。

2.3其它费用审核。其它费用主要包括其它直接费、间接费、计划利润、税金以及与工程建设相关的一些独立费用。对它的审核着重注意费用定额必须与所用的预算定额相配套,不得任意搭配;费率选用应符合水利工程的类型、级别、施工单位的性质,并要注意与工程地点、时间的变化相适应;取费基础是否正确,现行取费基础有工程直接费、人工费两种,这两种费用决不能混淆;对工期长、费率标准在施工期间发生变化的,应根据施工进度确定各施工期完成的工程量分别核算,并按照当期费率计算工程费用。

三、审核人员的素质要求

3.1政治素质。审核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在审核工作中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违法犯罪的行为敢于揭发、敢于斗争。:

第2篇

【关键词】 审计史;审计内容;审计机构;审计职能

中国审计史的理论框架大致包含四个方面,即历史上审计的内容、机构和职能,审计的方法和方式,审计立法以及审计史的分期。本文仅就审计的内容、机构和职能做一简要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历史上的审计内容

鸟瞰中国审计史,就审计的内容看,大致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审计活动。

(一)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

其主要内容是审核检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合理性,以确保经手和保管财物的人员忠于职守。中国古代这一方面的审计,在审计执行者和审计的对象上都较复杂,变化较大。如果从有明确记载的《周礼》算起,书中拟构的周朝主要是通过宰夫对“百官府群都县鄙”等进行财政财务监督。春秋战国时期,国王或丞相通过上计来稽核地方财政财务收支的情况。秦汉时期,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对治粟内史(汉改大司农、司农)、少府以及地方郡国进行财政财务监督。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比部。隋唐时期财政财务审计主要是通过比部以及中央各部门、地方州县内部的兼职勾检官进行逐级勾覆稽察。宋朝审计机构复杂多变,元丰改制前,财政财务审计主要由三司内部的三部勾院、都磨勘司负责;改制后,恢复了比部,比部和诸路监司共同负责从中央到地方的审计。元朝建立后,废除了比部审计,中书省和行省设检校所,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衙门内部设照磨官,负责财政财务审计,并由御史通过照刷文卷进行财政财务的终审。明清财政财务审计由都察院下的某道监察御史和六科(明不隶属于都察院)兼职负责。而在清代,督抚在地方财政财务的审计监督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近代中华民国时期,北京政府设审计院,国民政府中央设审计部,地方设审计处审查财政财务收支。会计师事务所承办民间审计、会计业务。民国会计师人员和组织先后归农商部、财政部、工商部、实业部管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情况错综复杂,财政财务审计因时因地而不相同,大致说来,一般均设有专职的审计机构负责这项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央审计署和地方各级审计厅、审计局对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国家金融机构,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基本建设单位,国家给予财政拨款或补贴的其他单位,有国家资产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国内联营企业和其他企业,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应当进行审计监督的其他单位等进行财政财务审计;本单位本部门所设立的审计机构负责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事务所主要进行财政财务的审计查证和咨询服务等事项。

(二)对官吏在经济上的违法乱纪行为(即古代所谓“赃罪”)进行审计纠弹

这在古代主要通过监察机构来兼职执行。商周国家机器具有较大的原始性,职官分工不清,职掌不固定,可能主要是通过师、公、司士和监等对中央和地方官吏实行监察。自战国开始,出现了御史监察的萌芽,以后这一制度在2 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不断发展完善,一直到封建社会的终结。中国古代的御史监察制是“临制百司,纠绳不法”,无所不纠,无所不察。政治上监察百官的奸邪逆恶,经济上监察百官的盗窃、贪污、受贿和财政财务收支的不如制,司法上会同司法部门明察大案。由此可见,御史是兼职的审计官。如西汉时期御史大夫负责按察“上计”的虚实真伪,唐宋时期御史审查弹劾官员的贪赃和财政财务收支的不如制等,元代御史、明清科道官纠劾奸贪者是其重要职责。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审计机关在财经法纪上的审计主要是稽察财政上不法或不忠于职务的行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审计机关在检举、检查贪污、舞弊及浪费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党和人民政府把财经法纪审计作为审计工作重点之一。

(三)对官吏经济政绩的审计考核(后来发展为经济效益的审计)

这在古代主要是通过中央对地方各级官吏的考课来兼职执行。封建国家对官吏的考课包含有多种内容,但其中最主要的一项是审核稽察地方官任职期间赋税收入、户口、垦田数的增减情况。传说中夏禹时代的“会稽”,乃后世上计制度之端倪。《周礼・天官冢宰》明确记载了定期考核官吏的制度。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则通过上计制度,审核稽察计簿,课其殿最,奏行赏罚。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专掌官吏考核铨选的吏部,隋唐时期吏部通过对京师诸司和各地报送的考状的审核勾覆,决定中下级官吏的升黜任免。北宋前期曾设磨勘院、考课院负责其事,元丰改制后复归吏部,元明清三代相沿不改。

中华民国时期,北京政府审计院负有审查新旧官吏交接之责。国民政府中央实行五权分治,其中考试院负责对官吏的考核,审计机关则对政府官员离任进行审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审计机关审查稽核企业收支、损益及经营情况,以求提高生产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事业初创阶段,出现了经济效益审计。各级审计机构主要考察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衡量产出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改善经营管理。

在中国审计史上,这三类审计往往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譬如在进行财政财务审计或经济政绩(经济效益)审计时,发现官吏严重的违法乱纪问题,需要立案,进行深入的审查,于是转入或同时开展财经法纪审计。明清科道官察核在京各部院各衙门支领户部钱物、奏销直省钱粮、察销建筑工程等属于财政财务审计,但如发现有浮冒舛错、侵贪作弊等,进行稽查题参,就已属于财经法纪审计了。国民政府时期,对县市财政财务进行抽查。抽查部分不符合时,应就其余部分再进行详细审核。如有不法或不忠于职务的行为,按其情节轻重,分别函请省政府或饬令该县政府,依法予以处分。汉代御史察计簿,对地方官吏进行考课,如发现可疑不实之处,就要进一步按治;明代天下诸司官吏,三年朝觐到京,奏缴须知文册到吏科,进行经济政绩考核,如查出钱粮等项目差错者,那就究治参奏,这两者都具有从经济政绩审计转入财经法纪审计的性质。又如在进行财经法纪审计或经济政绩(经济效益)审计时,往往先从财政财务审计入手,查明被审对象经济活动的真实性,然后再进行量刑、评价。宋代在考核地方官和监临物务官的经济政绩时,必须先经过财计部门复核其账簿,检验收支数额,比较岁课增亏,然后送主考部门详定升降。当代的专案审计,一般就是审计工作者根据群众的检举,对与违法乱纪有关的财务收支或某类经济活动一无遗漏地加以审查,以取得全部证据,确证案情大小,避免挂一漏万。

二、历史上的审计机构

中国古代统治者把很大部分的审计职能置于御史监察中。首先,财经法纪审计始终由御史主要负责。其次,御史对财政财务审计之权逐渐加强。秦汉时御史参与上计察计簿,具有一定的财政财务审计职能;唐宋时六察监临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中对户部的监察主要是对国家财政财务总收支总预算进行监督,也就是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元明清时御史(或科道官)兼职进行财政财务终审。再次,御史参与对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秦汉时御史大夫是上计主持者之一;北宋时御史对守、令考课有复审之权,而且直接对诸路监司进行考核;南宋后期御史台逐渐成为负责地方官考课的最高机构;明清时科道官成为考核官吏的主要主持者。总之,御史监察机构地位高,权力大,存在的时间长,在古代审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把审计置于监察机构的统辖之下,作为治吏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中国古代审计的一大特色,以至一直到近代民国时期,审计部仍隶属于监察院。

中国古代把财政财务审计置于司法系统之下,渊源于《周礼》所载宰夫掌治法,这使财政财务审计从一有明确记载开始,就具有司法监督的性质。古代把财政财务审计归于司法系统,存在的时间不长,大致与比部相始终。魏晋时出现比部,唐代是比部勾覆最完善典型的时期。从宋代开始,比部勾覆职权为三部勾院、三司都磨勘司、审计院等侵夺,至元明清三代终于被御史监察所取代。比部审计体制与现代司法监督类国家审计体制相比,有不少相似之处。

中国古代审计起源于对官吏的考核,即关于夏禹会稽的传说和后来的上计。这与古希腊审计源于官吏离任时的经济责任审查同出一辙。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对官吏经济政绩的审计由国君或最高一级大臣主持;自魏晋南北朝出现吏部后,对中下层官吏的经济政绩考核基本由吏部负责。总的说来,对官吏经济政绩审计的作用比较有限,常常流于形式。

从中华民国时期开始,北京政府在审计上仿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设置近代新型专职的审计机构统揽审计工作,从此改变了古代把审计职能分散于各个政府部门执行的状况。这是中国古代审计转化到近代审计的重要标志。

历史上的审计如按执行审计的人员和受审对象的关系不同,可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御史台(或都察院)、吏部和刑部之下的比部都独立于被审计对象之外,由它们进行的审计可算作外部审计;而唐朝中央和地方各衙门内部的兼职勾检官――主簿、丞、录事参军等,宋朝三司使下的三部勾院、都磨勘司、州通判县丞等,元朝各衙门内的照磨官,他们都在被审对象长官的领导下,对本部门的财经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属于内部审计,还有历代中央各部门、地方各级官府长官对其下属机构和属官在经济上的稽查考核,大致也可算为内部审计。近现代由中央审计院或审计部、审计署,地方审计处、审计局,以及社会审计组织进行的审计,属于外部审计;而由本单位、本部门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的审计则属于内部审计。

中国古代审计的独立性是不完全的、不明显的,始终没有达到近现代西方超然独立的地位。因为国家审计机构是第二者――帝王行使财经监督权力的人,而不是纯粹的第三者。国家审计的这种人身份,决定了其中立的不偏不倚的立场十分有限,它必须服从于最高统治者或上司,其独立性只能相对于被审对象而言。一般说来,外部审计独立性较高,内部审计则缺乏独立性。如御史台(或都察院)对贪官污吏的纠弹是否有效,最后决定权在皇帝。史籍中所载御史对官吏贪赃弹劾无效,往往是由于皇帝“纵劾奏不行、不问、不穷其事、原之”等。另一方面,由于御史台作为独立的监察机构,直接受皇帝指挥,因此,监察御史、科道官等品秩虽低,但可以纠弹包括丞相、王侯在内的高官显贵,可以审核中央各个部门和地方各级衙门的财政财务收支,较少受被审对象的制约,这又是其在审计上独立性较强的表现。还有比部、考功分别是刑部、吏部之一司,它们必须受刑部、吏部长官的节制,但是它们作为全国财政财务审计和经济政绩审计最高的常务机构,对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衙门的审计,也较少受被审对象的制约,其独立性较高,具有终审的权威性。相比之下,内部审计由于被审对象是本部门的长官、同僚或下属,在盘根错节的关系中,难免比外部审计受到较多的被审对象的制约,如碍于情面,或怕受到牵连,惧于承担责任,或受到压制、报复。因此,其独立性较低,往往只是初审或再审,最后必须经过外部审计的终审。即使像宋代三部勾院、都磨勘司是具有终审性质的机构,但由于隶属于最高理财机构三司,在对三司进行财经审计监督时,往往受到压制,甚至遭到打击报复,“官卑权轻,难举其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9)。

中华民国时期,北京政府审计院隶属于大总统,对国会负责,从形式上看,超然独立的性质大大前进了一步。国民政府置审计部于监察院之下,这是中国历史上御史监察制度与西方超然独立的现代审计制度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分管全国审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区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县长、市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政体决定了审计为人民利益服务,审计受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制约。

三、历史上的审计职能

中国历代的审计职能,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监督职能。如上所述,中国历代都有某职官负责对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勾稽全国各级官署财政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以此确保国家财政财务收支的正常运转。监督职能还通过对官吏盗窃国家财物、贪污受贿、严重亏损浪费等犯法违纪行为的揭露检举,并依罪予以惩处,借此达到整饬吏治、保护国家利益、巩固政权的目的。二是评价促进职能。这一职能在古代主要是通过对各级官吏的考核,对比任职期间经济政绩的优劣,审核稽查其廉洁奉公的程度,再结合其他方面的考察,对官吏加批考词,做出评价,以定等级,作为升降任免的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各级官吏勤于吏治,廉以自守,致力于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以期得到晋升。现代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客观地评价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益,检查它们的经营方向、决策原则是否符合国家的财政方针政策,找出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不一致的原因,经济盈亏的经验或教训,然后提出审计建议,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三是经济鉴证职能。中国历代由具有权威性的机构,如御史台(都察院)、比部、审计署(审计院、审计部、审计局)等,通过审核检查,确定被审对象某一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并且做出证明。古代御史作为皇帝的耳目之官,其经济鉴证职能尤为突出。近代北京政府审计院对一些因意外事故而引起的经济损失予以审查证明;现代我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设立时,需要由社会审计组织验资,并出具验资报告,检验资本和出具验资报告体现了审计鉴证职能。

在古代和中华民国时期,审计要真正充分发挥这些职能是不可能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方面情况复杂,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论述,其别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国家审计受政治的干预很大。

审计对肃清吏治能起很大的作用,但不是灵丹妙药。相反,吏治的良窳决定着审计效果的好坏。如宋代财政财务审计水平超过唐代,但审计成效远不如唐代。中国古代从五代、宋开始,吏治渐趋腐败,政以贿成。这种风气照样也侵蚀到审计工作中,使宋代对账籍的勾覆点检非但不能成为防贪的有力措施,反而成为奸贪者以权谋利的工具。清代有关地方官员离任时钱粮交接制度是较严密的,清政府如能行之有效地按新旧官员交接的规定去做,对防范官吏贪污盗窃是大有作用的。但是,在无官不贪腐败之风的影响下,审计制度本身再好,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如康熙晚年,各级地方官府经营的钱粮亏空严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作好新旧官员交接。前任官吏亏空移交下任,下任再加侵贪,又移交下任,这样任任亏空,越亏越多,上下欺蒙,互为掩饰,积重难返。国民政府时期,贪官污吏多如牛毛,因此虽有一套较为全面严密的审计体制,但只能徒具形式,那些贪赃枉法之辈仍逍遥法外,无所忌惮。

在历史上的政治斗争中,统治阶级内部最重要的是权力之争,国家审计受政治的支配,必须服从这一斗争的需要。如明朝中后期党争激烈,各朋党争夺主持典察大权,利用考核官吏来排除异己。可想而知,在争权夺利中对官吏经济政绩的审计已名存实亡了。在政治斗争中,甚至审计本身也成为诬陷政敌的手段。如唐代裴延龄恶京兆尹李充有能政,专意陷害之。“奏充比者妄破用京兆府钱谷至多,请令比部勾覆,以比部郎中崔元翰陷充”(《旧唐书・奚陟传》)。此外,审计作用的发挥往往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关系密切。如武则天为了镇压异己,任用酷吏为御史,单《旧唐书》武则天时期有传的酷吏11人,在御史台任过职的就有8人。这些御史希旨诬告,构成大狱,滥杀无辜。不言而喻,这时御史在财经上的审计职能是很难得到正常发挥的。北京政府时期,审计制度依法律的规定是很严格的,但地方军阀割据称雄,截留财政收入,审计职权在诸省难以得到实施。

统治者制定的一些政策、制度对审计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如宋代科敛无艺之弊影响了对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朝廷立额只求增盈,不管减损,常常不切实际,徒具虚名。明代考满被久任法所代替后,“京官考满,河南道例书称职,外吏给由,抚、按官概与保留”(《明通鉴》卷68)。在这种情况下,对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也只能是虚应故事。

审计在国家政体的制约下,其本身体制的优劣对审计职能的发挥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清代地方行政与监察相结合的审计系统具有较大的弊端,地方督抚同藩、臬、州、县等官上下勾结,朋比为奸,扶同徇隐,侵吞公帑,贪污案往往牵涉面广,赃款数额巨大,屡惩不绝。概而言之,即管理财政者不能同时监督财政。由此可见清代地方审计作用之微弱。

【参考文献】

[1] 二十五史[M].中华书局点较本.

[2] 十通[M].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

[3] 政府公报[Z].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4] 中国革命根据地审计史料汇编[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5] 中国审计年鉴[M].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2000年版.

方宝璋教授简介

方宝璋,1951年5月生,福建莆田人,1991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全国知名审计史研究专家,现任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史首席教授,会计审计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审计学会理事,江西省审计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审计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政协委员。

方宝璋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审计史、会计史、审计理论的研究,共完成专著十余部,代表作《中国审计史稿》、《宋代财经监督研究》、《宋代经济管理思想与当代经济管理》等;在《中国史研究》、《审计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文史》、《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各级学术刊物150余篇,代表作主要有《中国古代审计史概论》、《试论审计重要性水平》、《宋代审计机构若干史实之考证》、《略论宋代会计帐籍》、《论比部》等。其中有十几篇论文被《审计年鉴》、《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其著作多部获国家图书奖、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2004~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宋代经济管理思想与当代经济管理”。2000~2003年应审计署邀请,担任审计署重点科研课题“中国审计史”古代部分的总纂稿人,并具体撰写五代宋元部分。主持完成1999~2001年省级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近代审计史”。

第3篇

关键词:财务报销;业务素质;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高校的事业经费逐渐增长,作为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高校财务报销审核工作在高校的财务工作中有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只有高的财务审核工作水平才能保障高校能够充分贯彻和实施国家的相关财经法规。在日常的报销审核中体现出了国家每一项经济政策、法令和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因此财务报销审核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一、高校财务报销审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和业务素质较低

近年来,高校一直在加大招生的力度,高等教育已经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教育,传统的以规模为主的外延式发展的高校发展战略已经转变为以优化机构、提高质量和提升层次为重点的内涵式高校发展战略,在这个过程中高等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进行财务管理活动和相关业务的处理模式方面高等院校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方法上,财务报销审核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一下方面:首先体现在狭隘的高校会计业务技能上,由于高校会计业务流程较多,导致在具体的业务开展过程中的繁琐性。限制了会计理论在高校会计行为主体中的作用,会计理论包含很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在现有的高校财务报销审核工作人员的会计理论储备不足。其次,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太弱,在对高校财务报销审核的相关业务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会计行为主体的专项业务处理能力较低,同时很多工作人员无法运用电算化、信息网络化等一些现代化的会计手段。最后,工作人员的知识体系更新能力较弱,虽然高校对于财务会计报销审核工作非常重视,但由于在报销审核工作中牵扯到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很多工作人员受到自身主观意识的影响,只能被动的进行学习深造,不能充分理解财经法规的各项条款,这就导致了高校会计行为主体不能对相关的新知识和新理论及时的更新,影响了业务操作能力。

2.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太低

财务报销审核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由于高校的学院密度较大以及单位部门较多造成了高校的财务部门组织机构较为臃肿,每天需要频繁的处理各种财务事项,同时在一些财务基础工作的处理部分需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造成了业务人员在急剧增加的工作内容下逐渐丧失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高校财务报销审核人员每天的工作量和薪酬不成正比,在对他们的薪酬进行计算的时候并不考虑他们工作量的多少。最后,高校审核人员和师生之间缺少足够的沟通,由于高校的师生和老师对于一些账务的报销规定不了解,工作人员和师生经常会为此而争执,这就降低了财务报销工作的审核力度,使师生和工作人员产生矛盾。

3.高校的财务报销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高校财务管理质量和管理意识及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了在财务的各项业务的处理过程中只能遵循原有的旧的经济体制。同时,我国的相关财经法律对于业务处理过程中的相关规定和标准有严格的定义,高校在进行实际的财务报销审核工作中并不能严格的执行这些规定,没有及时的对财务报销制度进行修订,在国家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中,会计工作业务的处理没有以国家的相关法律为指导,对于一些规章和实际内容的定义太笼统。因此,会计工作人员无法保证原始凭证的真实程度和合理标准,设置的相关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的实施。

二、如何强化高校财务报销审核工作

1.提升会计业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会计工作人员必须要在加强自身业务技能的过程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掌握过硬的业务技能来适应高校财务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除了要对相关的会计业务技能进行强化之外还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校会计行为主体要在不断掌握各种财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业务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充分的了解自身的工作职能。在设置高校内的财务预算会计科目时也要进行充分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财务报销审核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的需要,保障高校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在高校财务内部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在高校财务报销审核的奖惩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应当将工作内容、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以及相关的业务考核指标考虑在内。并按照不同的岗位和具体的工作内容及工作量制定不同的衡量标准,要落实工作业绩突出的工作人员的奖励,对于工作业绩并不太突出的也要给予相应的鼓励,并通过宣传将他们作为榜样。同时,对于那些经常违反规定,不按相应的标准进行工作的人员应当进行严格的惩戒,这样就能在工作人员之间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充分的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机制和体系

为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就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财务规章制度。因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高校的各项内部财务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其次,在建立一些财务管理活动的具体标准时应当参照学校的财务实际情况。最后,要建立有效的会计行为约束机制。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保证高校财务经费的合理使用以及财务工作的规范化进行。

三、总结

总之,为了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应当对高校各个管理部门的执行力度充分重视起来,在强化财务部门各项基础工作的执行效能的基础上优化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业务结构。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国家关于财务工作的相关法律制定相应的财务工作规范和标准。保障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侯利敏.高校财务报销审核中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10.10(29):127-128.

第4篇

摘要:网上报销系统通过在线单据填写、业务审批、财务审核实现财务信息化、一体化,是e时代新财务手段。网上报销系统给财务管理带来变革的同时,其自身的数据安全和系统风险控制也面临考验。在新形势下對企业网上报销系统进行风险防范十分必要。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网上报销系统的概念,网上报销系统即通过程序协助企业完成报销业务这项工作的软件系统。 

其次从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进步,软硬件成熟的条件;企业管理对信息的需要与渴求;以及现在手工报销方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财务管理的现状等几个方面说明,网上报销系统应用对于大中型企业迫在眉睫,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然后通过网上报销系统简易流程图直观分析了网上报销系统相比传统手工报销方式在企业内控、财务管理、支付工续、后期查询统计等方面的优势。 

最后重点阐述在选择网上报销系统、建设网上报销系统以及后期使用、维护系统时,各环节需要考虑的风险及如何规避这些风险。文章旨在使网上报销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安全规范地运行,使财务管理能够更好发挥推动企业高效运作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上报销系统;风险防范;预算控制;企业内控 

网报系统是基于网络的在线报销系统。员工通过网报系统可以随时登录网址填写报销信息提交报销申请,系统通过设定好的审批流按管辖权按金额等逐级报送,领导通过网报系统进行审批,最后到达财务部。财务部对原始凭证审核无误后,通过网上银行转账支付,最终自动生成会计凭证的管理软件。简单讲就是企业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财务报销工作进行集成和提升所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一、大环境下的财务报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各种系统管理软件日趋完善,同时兼具灵活性与可扩展性,完全可以适应任何企业的报销流程与内控设计,实现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现在的技术环境已经给企业使用网报系统提供了成熟完善的软硬件条件。 

现代企业向着智能型管理方式转变,费用合理化、管理规范化、预算制定的精准、执行程度的把控、内部控制的科学严谨、管理会计的数据支持等等都需要以信息为支撑。这就对信息的真实准确、及时有效和保密性都有很高的要求。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与流程,但在管理制度执行与贯彻过程中,经常无法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原有的经验式、手工式的管理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 

财务工作也向着支持型和管理型转变,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切实有效地执行公司财务预算,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现在绝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会计核算的电算化,但功能往往局限于制作会计凭证,自动生成报表这条主线。在现实财务工作中仍有许多像报销这项工作一样,虽不算高精尖工作,但业务量大,后续支付、填制凭证中存在重复劳动的工作内容,而且直接与现金存款挂勾对准确性及时性要求相对较高的工作。很大一部分财务工作者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这种重复的业务工作中,无法实现向“战略财务”的转型。因此急需充分利用各种管理软件将财务人员从原始的工作方式中解脱出来,实现财务工作走上信息化、高效率的现代化运行方式。 

二、网报系统的功能优势 

网上报销系统起着信息收集平台的作用,将报销工作内容模块化,用计算机程序来实现“一条龙”式的处理方式,所有的费用支出都可以通过网上报销系统,实现数据收集、数据规范、完成数据共享、数据集成,其核心是辅助实现企业内部控制。 

(一)业务规范,信息传递流畅 

报销单定义规范。填写的信息有容错控制,单据格式统一,防止报销单据“一人一样”。费用标准规范,系统定义各费用标准,超标准金额系统自动提示,防止超标费用报销。差旅补贴标准规范,系统定义补贴标准,防止标准不一。 

网报业务信息内容完整减少或杜绝了人为出错,信息收发及时便捷,减少实物传递,并且保密性强。 

(二)管控严格,层次清晰 

预算实时监控、强化财务管理。网报系统可以实现预算全过程控制,预算执行、费用明细都可以实时查阅,分部门、时间、费用项目、人员,追查到具体凭证。随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并做出及时调整,随时掌握现金流满足财务的精细化管理需求。 

审批流程清晰,内控规范。系统定义内控流程,内控固化,多级领导审核、多级金额审核、重点项目管理层层审核,防止越级越权审批。 

(三)简化工序,高效透明 

第一,员工操作时间灵活,财务工作集中。该系统实现报销全过程上网,员工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使用该系统填报单据,随时掌握报销单的进度,做到流程透明化。领导随时审批,方便灵活。财务按统一时间集中审核集中支付,缩短时间减少错误。第二,员工填制报销单时,其基础信息都是自动获取,无需重复录入。报销单金额自动累加,减少出错率。根据不同的业务固化会计科目,自动制证降低工作强度,也使费用项目应用规范一致。第三,网报系统减少人为干预,网上批量支付多级复核,快捷高效,支付更便捷。 

三、实施网报系统的风险管控 

网报系统的优点很多,但软件永远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还需要严谨的管理制度来弥补软件系统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将风险降到可承受范围内。 

(一)风险管控思路 

1. 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整体布局为前提考虑网报系统的功能定位 

第5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公允价值;内部审计;制度

对将来现金流量或市场价值的现值展开计算,并将其作为负债与资产计量属性的会计运算方式,被称之为“公允价值会计”。而“公允价值审计”是指专业审计人员对公允价值计量负债、资产等内容价值进行检查与评价审计过程。由于这两项理论与实务在今后会计计量中的作用极为重要,为了对其进行切实优化,我们首先应对两者实务与理论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现状

1.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以往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多会以核算工作为主,而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却有所忽略,这样虽不会造成经济体制与核算模式之间的冲突,却会对经济体制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一些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但却出于某种利益,仍然将核算作为了主要的管理模式。同时,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方面的缺失,也会对企业管理工作造成影响,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足够重视。

2.会计审计实务方面的问题

实务方面的问题主要以职责分配不明确为主。由于财务管理问题过于敏感,所以在进行职责分配过程中很容易会出现状况,财务人员很有可能会因为责任分配不均,而出现工作效率降低的情况,这对于财务工作的实际开展质量而言是十分不利的。在财务管理模式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财务主管、会计人员以及出纳人员的财务分工模式,与现代财务工作需求并不相符,必须要对其进行及时调整与完善。

3.审计技术与方式重视不足

现代企业多数都缺乏一套完善的币记管理方式,也正因如此,企业币记工作方式并不固定,一般都会依靠审计人员多年工作经验,来对样本进行抽样审计。这样的审计方式不仅无法对企业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全面预估,而且审计水平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标准。究其根本就是审计技术与审计方式方面的缺失,因此相关人员必须要对其不断进行加强。

二、公允价值会计审计优化建议

1.优化会计审计制度

鉴于公允价值会计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相关人员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

(1)优化岗位责任制度。针对实务工作中财务人员权责不明问题,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岗位责任制度的完善力度,要以工作岗位实际需要为基础,对每一岗位应该负责的范围以及权力进行明确,降低因权责不明而出现的问题。同时应针对岗位特点,建立岗位奖惩机制,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员工工作崆椋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压力以及责任意识,切实提高员工工作的主动意识。

(2)优化审核制度。审计人员应对企业内部产生的所有凭证进行详细审核,并要对在确保审核内容无误之后,在继续开展后续工作。审核人员必须要对凭证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进行详细查看,并要对审查对象的审批程序进行详细检查。

(3)优化部门预算制度。各项工作在实施之前,都应对其预算内容进行评估并上交到有关部门处,而管理部门要按照工作计划以及上交的预算报告,来对最终的预算金额进行能够明确。特别在开展办公用品采购与大型基建项目工作之前,相关部门必须要对其实施预算,以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2.加强内部人员培训力度

作为会计、审计工作开展的关键,企业也应通过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方式,来实现对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工作的优化。一方面,要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训练,保证工作人员能力的不断强化,要定期举行专业能力比赛,保证财务人员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企业内部学习平台,并要每天推送先进审计、会计方式方法以及其他相关的内容,保证财务人员知识水平的切实提升。

3.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要对财务管理问题本质进行深入分析,并要按照最新的财务制度以及核算方式,制定出相应的管理优化方案,为各项财务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同时,还应对财务工作重点进行调整,要以管理为核心,带动基层财务工作顺利转型,以确保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结束语

鉴于公允价值在企业财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企业相关人员应对公允价值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要根据问题本质,并结合企业实际财务情况,来对各项问题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有效提高企业会计、审计水平,保证企业各项财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参考文献:

[1]郭瑞芳.浅谈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7:217-218.

[2]邓红英.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6,16:227.

[3]范郁萍.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3,09:129-130.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集中核算 集中报账 推进要点

完成一级支行财务核算向二级分行集中后,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普遍推行更大集中度的核算改革。笔者供职的邮储银行于2015年完成二级分行由通过财务人员人工操作财务软件报账到一级分行集中审核、集中支付并通过系统自动记账的转型升级。邮储银行对财务集中核算的定义是“指对总行各直属单位、各部门及一级分行所辖报账机构各类财务事项进行集中核算和资金集中支付,统一编制财务信息报告,实现对财务会计信息集中处理和财务风险的集中管控”,采取的集中模式是由一级支行或二级分行部门发起,二级分行对地区报账事项审核后提交一级分行,由一级分行财务核算中心复审后付款,最后由系统自动完成账务处理。笔者结合本行财务集中核算开展情况,对商业银行财务集中核算的作用、模式及推进要点论述如下:

一、财务集中核算的作用

笔者总结商业银行财务集中核算工作发挥的作用有7项:

一是对分支行财务监督前移到付款之前,提高财务行为的合规性。集中前财务核算的人员均隶属于核算单位,无法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集中后,报账事项由上级行核算中心审批,为财务监督职能提供有效手段。

二是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资金均由核算中心检查后通过费用专户支付,下级独立核算机构仅保留一个零星支付账户,用于支付税金、水电费等小额日常性开支,资金使用更加规范、高效。

三是统一会计核算政策,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质量。分支机构报账事项由财务核算中心按统一政策标准审批,形成“关口”机制,财务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会计基础工作质量得到提高。

四是应用信息技术再造管理流程,形成系统性的内控审批机制。报账软件中建立标准化的审批流,既统一分支机构对成本费用归口管理部门的划分,又规范了报账签字流程。违反流程的操作由计算机自动纠错,建立起极严格的报账审批内控机制。

五是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成本数据集中,为领导层决策提供数据分析支持。

六是手段和效率的提高,使加大集中采购和费用集中管控范围成为可能。

七是财务核算层级得到提升,加快了财务报告的生成时限。

财务集中核算助力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实现“三集中”、“四统一”、“六提高”,“三集中”即报账数据集中、资金支付集中、财务处理集中;“四统一”即会计政策统一、会计基础工作标准统一、报账流程统一、内控管理模式统一;“六提高”即核算质量提高、报账效率提高、报表时限提高、资金效率提高、成本管控能力提高、决策参谋水平提高。

二、商业银行财务集中核算的模式

财务集中核算的组织模式从理论上说,是应建立一个全国财务核算中心,这是集中核算工作的发展方向。目前在实际运行中,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分别采取以下3种组织模式:

一是省级集中模式:适合规模大、分支机构多的大型商业银行,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等。

二是全国集中模式:适合规模相对中等、分支机构相对不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兴业银行等。

三是区域中心集中模式:规模介于以上两种模式之间,一般是从省级集中模式发展到了更高阶段。

从数据传送上看,财务集中核算资料数据传送模式有2种可供选择。

第一,全部数据传送模式:全部报账数据通过系统向核算中心传递,包括经过高拍仪处理过的报账资料图像。核算中心可调阅全部报账数据及影像,纸质资料随后向核算中心邮寄,会计档案由核算中心管理,如兴业银行。也有将纸质资料保留在分支机构,由分支机构财务人员管理会计档案,如中国银行、邮储银行。

第二,部分数据传送模式:仅向核算中心报送集中管控费用的数据及报账资料图像。日常经费及小额报账仅传递金额数据,不传图像,核算中心仅对集中管控的费用开展审批。此模式下核算中心人员较少,如工商银行。

三、商业银行财务集中核算工作的推进要点

综上所述,推进财务集中核算是商业银行开展集中管理的有力抓手,要做好此项改革,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系统开发

集中核算工作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系统开发一要提高界面友好度,便于审批人接受签批模式由手工改为上机,二要有互联网及移动设备接入方案,便于审批人出差或会议期间访问系统,三要提供统计分析功能,对审批通过率进行统计,对拒批数据自动整理,做好成本分析功能模块,四要充分论证技术方案,测试网络传输能力及服务器存储压力。

(二)做好报账单位同核算中心的职责划分

报账单位经办人要对报账事项的真实性负责,经办人所在部门领导对报账事项的必要性、真实性负领导责任。报账单位费用归口管理部门对开支合理性、合性负审核责任,报账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领导责任。核算中心对报账资料的合法性、合规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审核责任。

(三)做好配套财务制度

应提前制定集中核算报账审批标准、报账所需资料清单规范、报账资料粘贴扫描规范、资金支付审批管理办法、集中核算工作考评办法等财务制度。

(四)做好宣传培训

系统上线前要开展密集宣传,分层培训。通过宣传减少相关人员对集中核算工作的误解,了解集中核算的作用及意义。对报账人员应进行操作培训,提高上机规范性,业务及技术骨干要参与信息维护、期初数据导入及系统调试等工作,应进行强化培训。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总预算;会计工作;新时期

总预算会计是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有效地负责日常的会计事务,而且能够对下级预算提供指导。做好总预算会计工作,首先必须严格地做好日常会计工作,这包括对上、下级财政来款进行核算、核对收纳等。新时期做好地方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成为政府有关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加强管理,发挥总预算会计的职能作用

1.规范银行账户管理。要想真正规范银行账户管理,需要建立起严格的审批制度,规范单位账户管理。一般县级做法是:一是在镇单位一般只能开设一个基本的存款账户,用来办理本单位预算资金及往来资金的转账核算和收付业务。根据本级政府和财政部门现实中所进行专项、特殊管理的资金,则需要报财政局审批后能开设新的存款账户。二是县级预算单位只根据财政部门的规定,在指定的几个银行开设一个基本的存款账户,用来办理集中支付业务清算业务。县财政局要对各科室、各单位银行账户进行全面有效的清理。经过清理之后,保留一些必要的银行账户以供使用。到目前为止,各科室包括一些社保专户及其他的一些银行账需要归国库管理。

2.完善对账制度。地方财政涉及到的预算和账单比较杂乱,因此对于各种的账目都应该坚持定期结算,做好银行的对账工作。为了减少错款的情况的发生,需要按月与银行账务进行核对。内部账务一般包括了总预算会计各个岗位之间的对账及总预算与各科室之间的对账。而外部对账则是对财政与预算单位、上下级财政部门等进行账务核对。完善对账制度,有助于更好地对内外账务进行了解和把握,从而有利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的顺利实施。

3.健全资金拨付程序。县级财政拨款一般情况下都遵循预算拨款报送制度,每月各预算单位都会向国库提送下一月用款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核批,而且需要认真核对。财政拨付需要建立严格、完整的程序。一是对于那些公用经费及预算单位的正常经费,国库科要根据年初预算的要求,逐月按计划对预算单位上报的用款计划进行审批,这一过程遵循的是均衡的原则。二是除了单位的公用经费及政府预算项目支出外,还有其他的财政安排。这需要预算单位向分管科室报送审批,经领导审批后才可到国库进行有关的拨付。三是对于某些的专项资金,需进一步加强内部的审查和核算,根据国库的使用规定,严格遵守相关的制度,为财政规范化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切实审查,提高决算分析水平

1.强化决算审查。县级财政部门一般实行的是决算审议分开的制度,在每年进行决算时,总预算会计人员将决算报表报至分管科室,由分管科室初审之后,再由国科进行终审。应制定法规和制度,并根据地方实际的发展状况建立奖惩制度,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做好审查工作。

2.加强决算分析。财政分析是对年度财政预算的一个总结,是对一年来全县的国民经济财政收据支出的反映。因此,只有对决算数据进行深入的整理,才能有效地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借鉴经验。因此,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仅要求县乡单位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数字编报的工作,还需要对预算进行分析,充分地对数据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提高财政收支平衡,使报告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3.提高决算培训。新时期,随着国家对财政不断地改革,财政总决算中报表的格式、统计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有效地提高决算的质量,需要在决算会议前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中,可以将往年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讲解,并且对往年的财政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落实往年决算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当年的财政决算时,要尊重决策,有效地提高决策的水平。

三、强化基础,保证会计工作质量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县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内部建立起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会计的日常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和约束。因此,必须建立岗位负责制,实行严格的会计复核制度。对总预算会计的岗位工作进行很好的划分,使人们明确岗位职责。在会计复核中,可以严格地对印鉴进行管理,比如大、小印鉴分别由两位会计管理。这样可以有效地对资金进行审核,同时也能够减少越位情况。

2.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关键在于如何为预算单位做好服务。因此,首先需要建立总预算会计信息报告制度。要在对财政资金进行统一核算基础上,提供每月的存款余额表,这样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对于专项资金,需要实行双重的监督。其次,预算单位应该加强业务培训,要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养。可以举办培训班或者是对预算问题进行热情的简答。最后,为了有效地提高财政效率,可以实行电算化管理。目前,地方财政已经绝大部分地实现了电子化操作,能够对记账、复核实行一体化操作。在保证拥有凭证后,可以由科长进行最后的审核和把关,联网沟通可以方便单位,有效地提高工作的效率。

3.严格保证标准,提升工作质量。总预算会计工作必须严格建立标准,不断地提升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在任务量非常大的情况下,努力采用高的标准、严格的要求来约束会计人员,尽可能地将工作细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进行核对中,要认真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并且要认真做好相关的登记工作,保证账务登记的质量。对于凭证管理,需要认真对凭证进行分类,并且做好保管工作。在一些凭证中,要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日后的资料查询,同时也可以促进审计检查,赢得审计部门的肯定。

四、结语

新时期下,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泛,在业务量方面也相对较大。因此,需要党和政府加强地方财政制度建设,会计人员熟悉各种财务法规,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水平。同时,要针对预算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认真地对问题加以解决,以此来提高人员处理业务的能力,使财政会计预算能力向着一个新的方向迈进。

作者:于明霞 单位:威海市文登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

[1]张玲.我国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罗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第8篇

关键词:会计审计 工程财务管理 意义

一、企业会计审计概述

在财务管理工作之中,会计审计的工作不容忽视,当然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项目。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其可以在提高企业在市场之中的竞争力以及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管理以及运营均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形势这么多变的今天,只有将最新的市场信息完全的予以掌握,才可以更加精确的将市场风险预测处理,最终降低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性,这也就是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财务核算的主体就是会计人员,会计审计直接性的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效率以及企业的稳定发展。会计审核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之中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审核与监督,其中涵盖了认定会计信息以及强化财务管理力度,现在大部分企业主要财务的事中以及事后的审核。

二、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意义

(一)帮助企业正确的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会计审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审计企业会计的相关信息,通过审查之后,分析这些信息的合法性、可靠性以及真实性,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让企业的相关决策者做出更好的决定,使得做出的决策科学合理性以及真实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很好的预防了发生决策失误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方面的影响。

(二)能够促进企业对财务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企业在通过相应的会计审计措施之后,将企业平时在财务管理之中的漏洞逐一查找出来,将其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正确引导其可以重新梳理财务管理体系,将更为完善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起来,最终在最大限度之上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合理化。

(三)能够促进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提升

在企业管理过程之中,会计审计具备监督的职能,可以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于相应的规定进行学习至熟悉,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时候,要依据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引导,将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并做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价,使得到的会计信息更加的精确,具备可参考性,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会计审计的完善措施

(一)企业加强对会计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而言,会计审计工作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不容忽视。但目前我们国家大部分企业领导并未真正的将会计审计的工作重视起来,最终使得会计审计的作用根本无法将自身的作用发挥出来。

(二)建立健全会计审计的规章制度

企业会计审计工作要想井然有序的开展,那么首先就得要将相应的会计审计的规章制度建立并进一步的健全。通过科学、合理化的规章制度,会计审计人员可以将自身的权限及职责明确下来,并以此成为会计审计人员工作绩效考核的根本依据,提升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使命感,加大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效率,从而可以更好的企业进行服务。

(三)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针对企业内控的环境,那么企业要做的就是改革现代产权制度,采取先进的内控方法,将内控的目标明确下来,为企业提供一个优质的内控环境。接下来则是设立会计岗位时,依照的原则就是分离其中不相容的岗位,将账存人员和会计审核人员进行分离,这样一来很好的将部分不法分子想要作假帐的行为扼杀在摇篮。

(四)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一,会计审计人员要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因为会计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性大的工作,那么就得要求参与到审计工作的人员无论是在专业知识上,还是在经验之上都要有过人的技能。第二,对于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得充分的重视起来,使得审计工作始终具备公平、合理性。第三,定期的考核会计审计人员,加大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考核的过程之中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进行评选,保障会计审计工作的健康、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会计审计实质上就是企业内部的会计部门,对会计报表及凭证等与会计相关的资料进行核查,在最大限度之上降低甚至上杜绝会计工作之中出现问题的频率,加大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最终可以更好的维护企业的资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吕志坤.分析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2:200

[2]田欣.解析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A].《当代经济》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当代经济论坛――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当代经济》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2

第9篇

一、现场审计软件概述

现场审计软件是审计软件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一线进行审计作业时应用的软件。它包括项目管理、数据准备、审计向导、审计实施、审计终结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现场审计软件规避了传统审计手段的不足之处,使审计工作更加科学、客观,避免了完全依靠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审计经验等主观因素带来的影响,它在数据管理方面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自动从财务软件获取财务数据。由于审计软件是依托在财务电算化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因此使用审计软件的前提条件是被审计单位必须使用财务电算化进行财务核算。在应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之前,审计人员要将财务账簿数据拷到审计软件里,审计软件自带一套数据采集工具,审计人员将采集数据的软件拷入存有财务软件的计算机后,审计软件自动提示审计人员可采用自动或手动方式从财务软件中提取财务备份的数据,并自动将财务软件中的账簿数据、记账凭证等财务资料转换为审计资料并储存到数据采集软件中。审计人员可将该资料储存到拷有审计软件的电脑中应用并生成审计工作底稿。

2.数据自动即时保存,永不丢失。审计软件在操作过程中,会自动即时保存,因此不必担心因操作不当而造成信息的丢失。

二、现场审计软件应用——以A国际基金组织捐款为例

(一)项目情况背景

A国际基金组织是一家全球公共(私人)合作组织,它是通过吸纳和拨付各种额外的资源,来帮助发展中国家抗击特定疾病的组织。中国通过申请取得了一定金额的捐赠经费,用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抗击本国的三大疾病。在A国际基金组织与中国签订的拨款协议里要求中国成立中央执行机构来管理项目活动。为加强项目管理,中央执行机构设置了办公室、财务部、审计部、采购部、数据核查部、人事部以及三个国家项目办(按照三个病种设置)。每个项目省按照三个病种分别设置省级项目办和县市级项目办。A国际基金组织资金及物资运作流程是由上至下拨款,资金用途分为两种,分别是采购经费和活动经费,每一笔资金都是按照预算进行下拨和管理。采购计划由国家项目办按照采购预算逐级报批后,由采购部统一进行采购,然后再按照采购计划下拨给省项目办及市县级项目办。活动经费由A国际基金组织分季度拨付给中央执行机构财务部,财务部将活动经费按照项目预算分别拨给省项目办,省项目办再按照工作计划将资金拨给辖区内的市县级项目办。管理职责采取分级管理,即省级对辖区内的市县级督导和管理、国家项目办对省级进行管理。由于A国际基金组织认为资金的审计工作比较重要,因此在与中国签订协议之前就将中央执行机构审计部(以下简称审计部)的工作列为拨款的前提条件之一,即要求审计部每年必须完成31个项目省中的三大病种审计工作,否则将停止对中国的拨款。

(二)现场审计软件应用

按照项目协议要求,审计部每年要审计31个项目省,每个项目省要审计三大病种,除了审计省本级外,还要再抽查审计2个市县级项目办,而全国2800多个项目县基本上都涵盖了三个病种,这就意味着每个省需要审计的账套有9套,每年至少要审计270余套账簿。而目前审计部只有5名人员可以从事项目审计工作,这5名审计人员除了完成项目审计工作外,平时还要对合同、报表进行审计。按照这样的工作量和任务,审计部一个月至少要完成审计2~3个项目省,按照审计工作计划,每个项目省的现场审计时间仅为5天。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9套账簿的审计工作,如果没有一套高效的审计工具,审计人员根本无法完成协议要求的内容。鉴于此,审计部申请购买了现场审计软件并将项目预算、财务管理制度、审计工作指南、物资采购手册等制度拷到审计软件里,并制定了一套审计工作程序。

下面,以对省项目办的审计为例,浅析现场审计软件的应用流程:

1.下发审计通知并要财务账套。审计人员草拟审计通知,经领导批准后,在现场审计前的3~5天内下发给省项目办,并要求省项目办填写审计部制定的工作底稿,包括物品材料及固定资产明细表、预算执行表、核心指标完成情况表等内容。同时,要求财务人员准备审计需要的资料,并将审计期间的财务账套数据备份后通过审计部的公共邮箱上传到审计部。

2.核对项目办的账套数据。审计人员收到省项目办上传的财务账套数据后,通过现场审计软件取数后,生成一套省项目办的审计数据。通过这套审计数据生成的财务报表以及账簿数据,审计人员在北京就可以进行以下内容的核对:一是账表核对,每季度各省都要将财务报表上报给A国际基金组织和国家项目办,审计部可以将省级上报的本级报表数据与审计软件生成的省项目办财务账簿数据进行核对。二是拨款数据的核对,根据财务部提供的下拨数据与财务账套中的“合同预收款”科目进行核对。三是调拨物资的核对,根据采购部提供的下拨物资清单与财务账套中的“物品材料”“、固定资产”科目进行核对。以上的核对内容如果存在异议则需要重点标识出来,作为现场审计的重点内容。

3.进行现场审计。审计人员到达省项目办后,通过现场审计软件的审计程序、分析程序、抽样程序等功能,分别对省项目办的内控制度、项目办的经费支出数据、抽查的凭证号、预算的核对等内容逐项进行审计。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生成审计工作底稿,形成初步的审计结论。对于实物资产的核实,需要审计人员在现场进行实地盘点,特别是固定资产,如发现未使用或使用不当造成的毁损、报废资产,可以通过拍照形成照片文档,并与形成的审计结论一一对应进行归档保存。

4.草拟审计报告。完成现场审计工作后,审计人员回京草拟审计报告,对于形成的审计结论需要经二级和三级复核人员进行复核,如果有异议,可以通过审计软件里储存的财务账簿数据及审计工作底稿来核实,以保证审计结论的正确性。审计人员将经三级复核人员确认无误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发给省项目办,要求省项目办在收到审计报告后10个工作日内给予反馈,如果省项目办对审计报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审计人员将通过审计软件的查询功能确认反馈事项是否存在问题。

5.出具正式的审计报告并将审计工作底稿归档。对于确认无误的审计报告,审计人员按照报批程序履行审计报告的发文程序,将正式的审计报告下发省项目办,并要求其在收到文件后的30个工作日内上报书面的纠正或整改报告。审计人员将前期核对资料以及现场审计资料进行整理并归档,完成该项审计工作。每年年底,审计部指定专人对所有审计人员形成的审计数据电子版统一拷到光盘里进行保存。该光盘与纸质档案保存期限一致。

三、现场审计软件应用评价

1.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1)审计软件减轻了审计人员账账、账表的核对工作。审计软件可自动生成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审计人员可将软件生成的报表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纸质报表逐项核对,就可完成账账、账表的核对工作。如果核对无误,说明账账、账表相符。如出现差异,则需进一步查证并分析不符的原因,还可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2)审计软件使审计分析更具客观性、专业性和准确性。审计软件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分析工具和方法,比如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对方科目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一方面可以使审计人员很清楚地看到某个会计科目的结构形态、所占的比重等,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因审计人员经验不足或判断失误造成的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2.使审计程序更加系统化、合理化。审计软件自带有一套完整的审计程序,它具备的符合性测试程序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审计流程,它按业务类型设定了筹资与投资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存货与仓储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测试系统,细化了每个循环的内部控制流程和重点关注点,既规范又完整。按照审计软件的提示进行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更快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流程,还可以避免在审计时出现漏项。对于实质性测试程序,审计软件设定了报表分析、账表检查、辅助账审计等程序。同时,审计软件针对每个会计科目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审计流程,包括账龄分析法、科目结构分析法、科目对比分析法等方法,一方面可以使审计程序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更快地确定重点审计领域。

3.使抽样方法更加科学、客观。审计软件系统自带了一套抽样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包括PPS抽样、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等方法,审计人员可选定一种审计抽样方法,在确定了审计风险水平和预计的误差率后,审计软件会自动生成抽样结果。审计人员可根据软件提示的样本量及具体的记账凭证号开展审计抽样工作,并根据实际审计情况调整样本量。如果在抽样过程中发现问题比较多,则应加大样本量,以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由此可见,审计软件使抽样方法更加科学、客观。

4.使用审计软件提取财务账簿数据,可实现多人同时审计一套账目,实现远程审计。使用审计软件就可以将被审计单位的账套同时拷在不同的审计人员电脑上,可实现多人同时查看一套账目。另外,审计取数不受地域、时间等限制,便于审计人员随时随地查看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账簿数据,特别适用于对外地单位的远程审计,既可实现预审功能,又可实现二级、三级复核人员随时调阅账簿。

5.可以实现审计底稿无纸化。使用审计软件,审计人员可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拷入审计软件中,并根据审计结果将相应的法律法规、内部控制制度引入软件自带的审计底稿中,还可将原始资料拍照后生成照片档案并通过审计软件转换成工作底稿保存。另外,审计人员可将生成的各种形式的审计底稿归类后形成成果记录保存在审计软件里,既节约了现场审计时间,又满足了无纸化办公的需要。

6.具有强大的查询功能。审计软件可以通过凭证日期、凭证编号、凭证名称、摘要、科目名称、科目编号、借方金额、贷方金额等方式从账套里查询想要找的数据,既可实现从账簿的某一行记录查找该笔记账凭证的内容,也可以从某张记账凭证中查看其入账情况,使审计查询快捷、方便。

7.对被审计单位起到威慑作用。任何一款财务软件都具备反记账和反结账功能,财务人员可轻易地对原来的账簿数据进行修改。在传统审计时,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财务人员在现场审计结束后自行将财务账簿数据进行修改,了审计人员在现场审计得出的结论,而审计人员很难再证实原来的账簿数据记录,加大了审计风险。使用审计软件后,在审计现场时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账簿拷回来,可杜绝财务人员随意修改财务账簿的事项发生,既保护了审计人员,又可对被审计单位起到威慑作用。

四、完善现场审计软件建议

上述现场审计软件的局限性有些是审计软件本身所固有的,比如审计软件无法替代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及审计经验,不能取代重要的审计程序,这些都是软件开发公司所无法改变的。有些则可能通过与软件开发公司以及单位领导的沟通进行改变,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强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

审计人员应该清晰地看到,现场审计软件只是一个先进的审计工具,就像计算机不能替代人脑一样,审计软件也不能替代所有的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应该看到,应用现场审计软件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现场审计软件都是基于财务软件和审计专业知识的运用得以实现的,所以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学好用好审计软件,更要注重财务软件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通过实践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经验

审计人员应该明白,单纯的学习是无法提高审计经验的,只有通过完成更多的审计任务,才能积累更多的审计经验。因此,审计人员应该认真对待每次现场审计任务,以学习的态度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现场审计软件结合应用到工作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自己的专业判断,提高审计工作经验。

(三)加强与软件开发公司的沟通

1.建议软件开发公司加强特殊行业的软件开发。建议工作在特殊行业的审计人员,在购买现场审计软件时一定要与软件开发公司进行沟通,购买或要求软件公司单独开发适合本单位业务需要的审计软件,提前规避这种购买不适用软件的风险。特别是对于一些行业来讲,可以委托行业管理部门统一与软件开发公司进行商讨,使软件开发公司有针对性地研发适合行业使用的审计软件。

2.建议软件开发公司提高审计取数的功能。由于现场审计软件不能对所有财务电算化系统进行取数,建议软件开发公司能研发出一款可以适用所有财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软件,特别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相对较少,核算的内容比较简单,无论财务电算化系统如何不一样,会计核算的原理是相同的。如果软件公司无法做到这一点,建议审计人员在购买审计软件时,一定要向软件公司问清楚软件可适用的财务电算化品牌,在下现场审计之前,还要向被审计单位了解其使用的何种财务电算化系统,以便在制订审计计划时合理地安排审计时间。

3.建议软件开发公司降低销售价格。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现场审计软件成本普遍过高,将很多有购买欲望的审计单位拒之门外,建议软件开发公司可以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减少一定的费用,特别是减免升级费用和系统维护费用,因为审计单位购买了产品,销售方就应该对该产品负有保证质量的责任,如果财务电算化系统升级审计软件肯定也要升级,因此每年收取升级费用的确很不合理。

第10篇

一、人员管理

1、各村支部书记负总责,村主任具体分管财务工作,村文书担任总会计并具体负责业务工作,全村专业会计、出纳根据业务需要设置。

2、财务人员必须实行持证上岗,上岗人员由村民(或代表)大会讨论推荐,经乡农经站审查、批准后,报市农经站备案。有条件的村组可实行会计委派制,因调动或离职时,必须经乡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离任审计,按规定办理移交手续。

二、货币资金管理

1、严格执行钱账分管,由出纳管理现金收支和保管工作,会计管帐不管钱,其他人员不得管理现金、存款。因工作需要,经主要领导同意后,方可办理代收、代支资金,但必须在五日内向出纳交清相关手续,否则,追究主要负责人责任。

2、现金实行限额使用。村出纳现金库存在2000.00元以内,组出纳现金库存在1000.00元以内,超限额款项应及时存入银行。违反此规定的村组,将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责任。一切开支必须注明事由,有经手人签章,经领导签批后方可支付现金,不具备上述报批条件的,出纳不得给予报销付款。

3、必须建立健全现金存款日记帐。及时、准确地核算现金收入、支出、结存,做到帐款相符。会计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库存现金、存款进行盘点,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乡农经站核查处理。

三、票据管理

1、各村组必须使用由市农业局设计和监制的各种帐、表、册、簿。由村文书负责管理,重要凭证实行领销制,收回的存根联要妥善保管。

2、村组向农户或外单位收款时,单位及经办人印章必须齐全,不允许白条收款,白条子抵库;采购货物时,必须使用正规发票,严格控制自制发票,否则视为无效。

3、所取得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一定要及时装订成册,按年度由村文书及时集中归档保管。

四、财务管理制度

1、财务预、决算制度。各村组财务人员和主要负责人年初根据有关政策和实际情况,编制年度预算方案,并经理财小组讨论,报乡农经站审查后,提交村民(或代表)大会通过,年终如实编制决算方案,并张榜公布。

2、财务审批制度。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一切支出,必须按照先报告后开支的原则和审批程序执行。村组所有开支实行一支笔签批,重大开支由村两委共同审签。一切开支必须首先填写《村社合作经济组织费用开支报销单》,并严格按照报销单所规定的项目内容、程序要求进行填写报批。必须附有合法有效的原始单据,注明开支事由,有经手人签字,组级开支还必须有村民小组长签字,报领导签批后出纳方可给予报销。每季度对所有开支报销单必须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签字,并加盖“民主理财小组财务审讫章”,送农经站审查、签章后,会计方可入帐,否则视为违规行为。

3、会计核算制度。村组财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正确应用会计科目,准确、及时、完整地反映和监督一切经济活动,达到帐务处理规范化。村内一切收支必须纳入帐内核算,严禁账外品迭、坐收坐支、以支抵收。

4、各类结算资金必须设置往来明细帐,要经常清理、结算,对应收款项要及时催收,任何个人不得擅自核销,若人为造成损失,由当事人按相同金额进行赔偿。对原向各单位和个人的借款要建立分户帐,逐步有计划偿还,禁止新借款发生。对确实无法收回的款项,经村民(或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乡农经站审批后核销,计入其他支出。对确需借款的,经村民(或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乡农经站备案,否则,谁举债,谁偿还,集体不予支付本息。

5、村给各类财产物资要落实专人保管,健全登记、使用、保管、折旧制度,并纳入帐内核算,定期盘存,做到帐实相符。对确需报损、变卖的财产,经村民(或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乡农经站审批后,方可实施,避免资产流失。

6、工资、奖金的管理,严格按照乡党委政府有关文件规定标准执行,严禁以任何理由自制误工补助。

7、民主理财制度。各村组必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不享受干部待遇,负责按季、按月对本单位收支情况进行监督。重点对财务计划、收益分配方案、公积金、公益金、福利费的提取和使用、干部报酬、承包合同和其它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各村要有统一的民主理财日,并在理财日全面审议村组上月的收支单据,审议合格的,由理财小组长加盖审讫章。

8、审计监督制度。各村必须按季将理财小组审查并加盖印章的收支单据报送农经站审计方可入帐。农经站统一审计时间定为每季末月的20-30号之内,无故拖延送审者,每拖3天,扣会计、出纳人员年工资的1%,连续两季不送审者,政府将建议村更换会计人员。

9、财务公开制度。为健全村务公开管理措施,所有村组必须全面推行由市农业局统一设计印制的财务公开榜,每次财务公开榜必须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查签章,报乡农经站审验盖章后进行公布,并同时报送财务公开榜底表一份留乡农经站存档备查。各村在农民负担专题公开的基础上,要将全年财务收支计划、每月(季度)收支情况、各专项工程的收支结余情况、全年收支决算、收益分配、内部往来情况、债权债务情况以及其它需要公开的情况,全面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切实做到村组财务常公开,真公开。

10、报表制度。各村必须按政府各部门规定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送各类报表,会计要对上报的各类报表认真审核,协调平衡关系,各类报表均不得迟报。

11、档案管理制度。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业资料、各种经济合同和承包合同或协议等。年度终结,会计人员应将会计资料分类、整理,按规定格式立卷,卷脊贴上标签,编制保管清单,归档管理。

明确专人管理,建立会计档案案卷目录和查阅登记簿,不得散失、损坏、涂改和随意销毁。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拆封动用。达到档案管理规范化。

五、农民负担管理

继续贯彻农村税费改革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1、明确农民负担管理政策

村组内为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需要向农民筹资或筹劳的,必须实行“一事一议”。公益事业筹资,每年每人不得超过15元;筹劳,每年每劳不得超过10个工;筹资或筹劳两者只能取其一,不能既筹资又筹劳。要严格区别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充分利用好“一事一议”管理政策,把农村公益事业办好。对生产筹资要根据实际需要,按“一事一议”程序立项提取,可不受15元限制。

所有和向农民筹资筹劳,必须严格推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

2、明确农民监督权利

除市政府另有专门文件规定和经村内或组内村民自行讨论通过并报经市农业局批准两种情况外,农民可按《农民负担监督卡》缴费,拒缴任何部门、乡、村组擅自另外收取的其它费用。

六、收益分配管理

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进行年终收益分配工作以前,要准确核算全年的收入和支出;清理财产和债权、债务;搞好承包合同的结算和兑现;对集体资产评估产生的溢价、受赠资产以及依法征、占用土地的收入,必须转入公积金,要据实编制年终财务收支决算方案,对未实现的收入和超预算的支出、未实现的目标要写出详细的报告加以说明,经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农经站审查,经农经站批复后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年终分配工作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留足积累”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要严格控制享受固定补贴的职数,1000人以下的村,一般不超过3人;1000—2000人的村,一般不超过4人;2000人以上的村,一般不超过5人。村三职(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主管会计)干部的报酬,应根据办事处制定的责任目标考核标准及批复情况执行,其他人员的报酬,由村“两委”根据个人的出工时间及完成工作的质量,对照年初制定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确定误工补贴金额。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年终分配结束后,应按规定时间向村民公开当年财务收支决算方案。

七、奖励和处罚

1、村组财务管理工作乡党委政府应纳入年终考核,与报酬挂钩,对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的村组以及个人,由乡农经站、财政所经年度考核后提出表彰奖励方案,报政府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2、违反本决定,有下列行为的,视其情节,除赔偿经济损失外,还将给予主要负责人和当事人100-500元的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除、取消退职时的一次性补助外,触犯法律将追究刑事责任。

(1)未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的;

(2)财务收支实行多笔审批,财务不公开,财务人员离职不办理移交手续的;

(3)不坚持财务计划,不遵守财经纪律,致使非生产性开支严重超标,债务增加,各项资产流失的;

(4)重大经济事项不向上级报告,擅自作出决定的;

(5)因财务管理混乱、土地不清、农民负担不执行政策等引起群众上访以及拖欠集体款项逐年增加的;

(6)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未使用统一的帐、表、册,多人经手现金收支未按规定交清有关单据的;

(7)未按计划报销费用支出,擅自制定补助、奖金、逃避审计,擅自入帐的;

(8)帐簙设置不健全,导致收支款项失控,会计帐面细总不符,个户不清,达不到五相符的;

第11篇

1、会计研究

《会计研究》杂志创刊于1980年3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中惟一的会计类学术期刊,是学术界公认的会计学权威期刊。主要读者对象:国内外会计理论、实务、教研工作者。

2、财会月刊

《财会月刊》创刊于1980年3月,是由武汉出版社主管,武汉出版社、武汉市会计学会主办的经济类学术刊物。截至2018年11月,《财会月刊》编辑委员会共有顾问71人,编辑部共有编辑7人。

3、农村财务会计

《农村财务会计》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主办的,融政策性、知识性、针对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村财会期刊。

4、中国审计

2008年度核心期刊《中国审计》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主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主办的中文核心类学术期刊;是一本反映国家有关审计工作的方针政策,及经济法规最新动向的专业学术期刊。

5、财会通讯

《财会通讯》创刊于1980年,分综合版、学术版、理财版三类,是我国会计重点学科财经院校认定科研成果、教师职称评定学术成果的主要刊物之一。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全国十大财会名刊和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

6、审计研究

《审计研究》是由审计署主管、中国审计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权威性审计学术刊物,是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

第12篇

0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习近平同志在对三中全会《决议》所做的说明中着重指出,“为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要“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那么应如何理解国企财务信息公开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如何提出财务信息公开的具体方案呢?

1国企信息公开的实践和探索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对国企的信息公开都取得较多研究成果,不少国家还很成功。

1.1西方国企财务公开的实践

信息公开制度始于1845年英国的公司法,该制度以公平、公正、正义为理念,以防止交易欺诈、财务虚假、不法经营为目的,使用于公司微观管理和政府宏观监管。随着市场经济的进展和长期探索,逐步发展成为投资人、债权人、经营者、政府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认可和支持的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并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先后在新加坡、澳大利亚、奥地利、新西兰、瑞典等国形成法律,要求国企比照上市公司对外披露财务信息,已取得良好效果。美日等国还通过立法对披露虚假信息的企业进行惩处。2005年5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发布了《OECD国企治理指引》,从信息披露的主体、内容、对象、渠道和监督等方面对国企信息透明和公开做出明确规定,成为OECD成员国实施国企信息披露的纲领性文件。

1.2我国国企信息公开的探索

我国国企总体实力占GDP的45%,其财务信息公开的演进过程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建国至1958年为全面学苏阶段,确立了国企财务信息定期报告制度不予公开;第二阶段,1959-1977年为严格保密阶段,“冷战”导致财务信息的全面封锁;第三阶段,1978-2000年为信息沉默阶段,很少有人发表相关意见;第四阶段,2001年至今,为广泛热议阶段,其间学者们开始研究信息公开。其中林毅夫(1997)提出行业平均利润率可作为反映国企代理人努力程度,克服信息不对称,形成“充分信息的经济指标”。朱志刚(2001)强调信息公开“上市公司可以做到,非上市公司(国企)也应做到”。鑫贵(2005)就西方不同国家信息披露的异同做了比较。綦好东和刘凯(2006)着重论证了国资委所属国企信息披露是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标志。孔玉生等(2008)论述了国企信息披露的内容。赵兵和霍临春(2008)全面阐述了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的关系。谭建伟和徐刚(2009)明确提出国企应通过信息披露让所有者监督企业。宋文阁(2009)研究了国企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员碧辉(2009)从社会责任会计角度论证了国企信息披露的内容。李锐和平卫英(2009)认为只有充分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才能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綦好东和黄跃群(2009)提出了国企信息披露的主体、对象、内容和渠道。郭媛媛和周伟贤(2010)详细介绍了西方五国国企信息披露的异同。王立志和郭媛媛(2012)就瑞典国企信息披露成功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进行了阐述。綦好东等(2013)以详实的数据和案例论证了我国国企信息披露的进展、经验和存在问题。

信息公开对企业往往是不情愿的,因为信息公开涉及商业秘密可能悖于企业竞争,因此在信息表面公开与实则掩饰、选择性公开与虚假披露间的纠葛从未间断。2001年安然公司破产,为其开出“健康”证明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被取缔。2012年美国摩根大通银行一季度公布盈利50亿美元实则亏损90亿美元,为其出示“状况良好”的会计公司受到牵连,英国巴林银行的轰然倒台、法国兴业银行的声誉扫地,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人为操纵信息,隐瞒真实数据,一旦丑行败露公司便难于支撑。

2信息公开研究

关于我国国企财务信息公开,本文从理论依据、制度设计和信息对称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2.1信息公开的理论依据

与非上市国企相比,上市国企的财务信息做到了全面公开,实践证明信息公开对国企没有造成不利影响,且强化了竞争,提高了效益。

信息公开的理论依据主要有:(1)国企所有权属性。国企属于全体人民所有,全民所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社会公众有掌握信息的知情权和利用信息进行控制的监督权。(2)公共资源的内涵。国企属于公共资源,公共资源决定了公众有通过共同协商确定行动的决策权和对决策执行的监督权。(3)委托代理管理。我国国企从最终委托人(社会公众)到最后代理人(一线员工)的委托代理关系大体有十六七个层次,过长的代理链条带来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公开是成功破解不对称带来弊端的主要举措。(4)自然垄断经营。垄断决定了信息公开不会对国企发展造成伤害。(5)国内外的成功范例。我国上市国企的示范、国外国企的经验为国企信息公开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6)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充分公开财务信息才能有力遏制腐败,为国企发展营造长期、稳定发展环境。

2.2信息公开的制度设计

国企信息如何公开呢?根据三中全会精神、西方经验和学者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信息公开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划分公开主体。国企信息公开应分企业主体、集团(或行业)主体和所有权实体(各级国资委)三个层面。

(2)分清公开对象。公开对象分直接委托人(国资委、财税、各级人大、开户银行)、间接委托人(重要供销商、社区代表)、终极委托人(社会公众)和直接利益相关者(即公司员工,他们既是终极委托人又是末端代理人,是公司利益直接受益人)四个层次。

(3)明确公开内容。基本思路是对不同对象区别对待。比如对直接委托人公开全部信息,包括公司基本情况、资产总额、权益总额、财务预算和决算、财务报告、经营风险、高管薪酬、审计报告等;对间接委托人公开有用信息,包括收入、费用、利润以及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的同比和环比指标,环境责任、社会责任等;对终极委托人公开主要信息,比如近期公开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同比和环比指标、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之后公开财务预算和决算;对公司员工公开前沿信息,包括现金流转、资金投向、收入、费用和利润、财务预算和决算、高管薪酬、高管按人头分项目的“三公”消费等。

(4)采用多种方式。对直接委托人继续采用定期报告制;对间接委托人和终极委托人在行业或地方政府官网公开;对公司员工在公司网站公开。

(5)完善信息监管。信息公开必须及时、客观、真实,因此应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强有力的监管来实现。监管分内外双重监管,且重在内部。外部监管靠直接委托人的信息监督、控制和评估,其中社会审计非常重要。内部监管靠公司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审机构和公司员工,公司员工最了解公司信息的真假。

(6)严格信息类型。信息公开有可能带来对公司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我国国企经济总量占全国GDP45%的特定情况,因此信息公开必须有所区别。国企信息可分三种类型:一是对一般竞争性国企比如纺织、轻工、机械、医药等应比照上市公司公开;二是对自然垄断国企比如石油、核电、矿产、航空等在行业或地方官网公开;三是对涉及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的国企比如军工、太空、银行等不予公开。

(7)把握公开关键。虚假信息比没有信息危害更大。因此信息公开的关键是信息的真实和对称,必须把不对称的信息转化对称的信息,而信息对称可借助ERP系统,通过本文开发的信息对称“九一十五”方案实现。

2.3信息对称的可行方案

“九一十五”方案是指实现信息对称的九大机制、一组数据库、十种技术和五项操作。

2.3.1九大机制

在此,机制是指对信息生成过程进行制动、制约,使之只能生成对称信息的制衡机理。主要包括对成本费用、营业收入和货币资金进行控制的九大机制。(1)实(际)额(定额)对应制。即成本类账户既记发生数又记定额数以便核对;(2)实(际)预(预算)对应制。即费用类账户既记发生数又记预算数以便核对;(3)钱物对应制。即成本类账户上的资金与生产经营中的物料笔笔核对;(4)钱务(管理业务)对应制。即费用类账户上的资金与经营管理中的业务笔笔核对;(5)双重核对制。即将营销收入中商品的数量、单价与预算中的数量、单价笔笔核对;(6)双价对应制。即关联方交易类账户既记成交价又记市价或行业单位平均成本;(7)双重核签制。即例外收支由总裁和财务总监双重签字方准记录;(8)双重披露制。即现金流转对外披露不变,对内分层次按授权逐笔披露;(9)现金频道制。即对经理人的“三公”消费专设现金频道逐笔披露,实行阳光财务。

2.3.2一组数据库

实现信息对称的要害在于适时的钱物核对、钱务核对,而数据库则是适时核对的载体。本文设计的数据库包括:(1)钱物核对数据库一般样本;(2)成本核对数据库;(3)收入核对数据库;(4)利润核对数据库;(5)现金核对数据库(现金频道)等。

2.3.3十种技术

实体公司的经营活动以供产销为主体,供销中物随钱走,生产中钱随物走,内审借助ERP可随时以钱验物、以物验钱,实现信息对称。而外审掌握的全是资金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将其嫁接内审可快速验证信息的真实。所谓信息技术是指快速的将钱物、钱务相互验证的技法。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六种内审技术和四种外审技术。

(1)内审的六种技术:①指令接受技术。内审人员通过ERP系统自动接收监事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指令的技法。当然包括根据岗位职责的常规内审;②信息提取技术。内审人员面对海量的原始信息,根据核对需要自动快速提取所需信息的技法;③信息排序技术。内审人员根据数据库设计的程序把提取的有用信息从前到后自动快速排列以便核对的技法;④信息核对技术。对恰当排序的信息自动快速地进行钱物、钱务一一对照以判断信息真假的技法;⑤异常信息剥离技术。将钱物不符、有钱无物、有物无钱、违规违纪等异常信息自动分离另行分析的技法;⑥内审报告技术。内审人员把审计结果自动报告给主管机构的技法。

(2)外审的四种技术:①信息分离技术。外审人员把年终财报中高度浓缩的200多条财务信息自动快速分解、裂变为千百万笔账簿记录的技法;②信息还原技术。外审人员对账簿信息自动快速进行技术还原,返还为记账凭证进而原始凭证的技法;③信息组合技术。外审人员面对杂乱无序的原始信息,按照审计工作底稿要求自动快速进行针对性排列组合,以方便地进入数据库的技法。自此外审审计进入内审程序;④自动报警技术。对按需排列的信息一一核对,对发现的异常信息,比如钱物不符、不符常规、违规违纪等信息不实、信息虚假等自动亮红灯以示特别关注的技法。

2.3.4五项操作

五项操作是指在操作层面,比如在账簿、凭证的设计上通过内容加注和技术加注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具体改进。主要包括:(1)对收入类账簿账页的改进;(2)对成本类账簿账页的改进;(3)对关联方交易类账簿账页的改进;(4)对费用类账簿账页的改进;(5)对会计凭证的改进。

3结论和意义

本研究的结论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信息不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信息公开的越具体、越细致,越便于社会公众广泛监督,贪腐丑行越无处藏身。第二,国企也应公开信息。国企是全民的企业,只有信息公开,阳光财务,才能遏制企业高管贪腐,以真实对称的信息强化国企经营和管理。第三,虚假信息对决策的影响比没有信息更为有害,因此信息公开的关键是信息的真实和对称。

其重要意义至少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概括:

第一,信息公开是制度自信的表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企的主导作用和公共服务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国企来自公众、服务公众,决定了社会公众有权了解国企的财务信息。财务公开对国企经营和竞争构不成大的影响,相反会遏制腐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国企健康持久稳定的发展。国企财务信息公开是对公有制的优越性充满自信、自豪所决定的。

第二,信息公开是管理理论的创新。自20世纪初大企业出现100多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方著名管理学家对企业的研究都集中在信息不对称下如何通过贝叶斯纳什均衡、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实现委托人价值最大化,尚无人研究信息对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是在我国国企生产总值占GDP45%背景下的公开,是对西方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的重大突破,公开的结果必将实现委托代理间的信息对称,从而重写管理理论的新篇章。

第三,信息公开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再造。迄今为止的西方公司治理结构,不管德日的财团治理还是英美的“用脚投票”,都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之上。因为信息不对称,监督必然滞后,激励也不科学,委托代理之间处处充斥着讨价还价、尔虞我诈,其结果造成美国安然、世通等特大企业破产,英国巴林银行破产、法国兴业银行毁誉。而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带来的信息对称,会把问题摆在桌面上,减少失误和猜疑,把西方委托代理间猫鼠游戏转化为相互和谐、以诚相待的信任关系,即再造了信息对称的公司治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