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纺织工业论文

纺织工业论文

时间:2022-06-08 15:24: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纺织工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纺织工业论文

第1篇

1项目废气排放环节及排放量

1.1工艺流程及废气排放环节

1.1.1纺纱工序a.清梳联:本工艺主要包括开棉、清棉、混棉、梳棉四个步骤,由清梳联一套设备来完成。清梳联主要设备包括:往复式抓棉机、重物分离器、单轴流开棉机、多仓混棉机、主除杂机和梳棉机。b.条卷:将梳棉机出口的棉条进行并合、牵伸,提高小卷中纤维的伸直平等程度,并使小卷的重量、长度达到规定值,且保证小卷边缘的平整度满足要求。c.精梳:由于条卷后的原棉纤维中含油杂质、棉结、纤维疵点,因此需要进入精梳机除杂;除杂后的条卷进一步分离纤维,长度不达标的短纤维被进一步去除,从而使棉纤维的长度、整齐度和伸直度得到提升;精梳后的棉条最终被拉至到一定粗细,且棉纤维的平行伸直度得到提高。d.并条:将多根精梳后的棉条进行并合,棉条长片段不匀现象得到改善;然后把棉条拉长抽细到规定重量,并进一步提高纤维的伸直平行程度;利用并合与牵扯伸,使纤维进一步均匀混合不同唛头、不同工艺处理的棉条;最终做成圈条成型良好的熟条,有规则地盘放在棉条桶内,供后工序使用。e.粗纱:将熟条均匀地拉长抽细,并使纤维进一步伸直平行,然后将牵伸后的须条加以适当的捻回,使纱条具有一定的强力,以利粗纱卷绕和细纱机上的退绕。f.细纱:将粗纱拉细到所需细度,使纤维伸直平行;将须条加以捻回,成为具有一定捻度、一定强力的细纱;将加捻后的细纱卷绕在筒管上;制成一定大小和形状的管纱,便于搬运及后工序加工。g.络筒:将管纱(线)卷绕成容量大、成型好并具有一定密度的筒子;清除纱线上部分疵点和杂质,以提高纱线的品质。本工序主要废气产污环节为清梳过程中棉尘的排放(G1)、粗纱、细纱工段的棉尘排放(G2)。

1.1.2织造工序a.络筒:在络筒机上将松式络筒变为普通络筒。b.并线、加捻:部分烘干后的松筒及原纱通过并线机将两股纱线并合,然后利用加捻机进行加捻。c.上浆、烘干:部分原纱在整经前需通过自动上浆机上浆并烘干。d.整经:根据工艺设计的规定,将一定根数和长度的经纱,从络纱筒子上引出,组成一幅纱片,使经纱具有均匀的的张力,相互平行地紧密绕在整经轴上,为形成织轴做好初步准备。e.织造:利用箭杆织机及提花机进行织造。f.割绒:部分高档毛巾需将表面的毛圈进行剪割处理,使织物表面布满平整的绒毛,使其比普通毛巾有更强的吸湿性和柔软度。本工序主要产污环节为织造棉尘的排放(G3)、割绒棉尘的排放(G4)、织造废纱的排放(S2)。

1.2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纺纱车间会产生一定量的棉尘(飞花),主要来自于清梳联(G1)和粗纱、细纱、络筒工段(G2)。清梳联工段棉尘产生量约为46.9t/a,通过型号为FD510的布袋除尘器处理后排放,除尘器风量为6900m3/h,除尘效率为99%以上,棉尘排放浓度为8mg/m3,排放量为0.47t/a,排放高度为15m;粗纱、细纱工段棉尘产生量为187.5t/a,这部分棉尘被纺纱设备自带的吹吸风机进行循环过滤,吹吸风机收尘效率在97%以上,棉尘的排放量为5.6t/a,通过车间排风口无组织排放。织造工序中的络筒、并线、加捻、织造工段同样会产生一定量的棉尘(G3),棉尘产生量为29.3t/a。这部分棉尘被设备配套设置的吹吸风机循环过滤,吹吸风机综合收尘效率在90%以上,棉尘排放量为2.9t/a,通过车间排风口无组织排放。在割绒工段会产生一定量的割绒棉尘(G4),棉尘产生量为439.6t/a,通过型号为FD230的布袋除尘器处理后排放,除尘器风量为5400m3/h,除尘效率为99%以上,棉尘排放浓度为97mg/m3,排放量为4.4t/a,排放高度为15m。

2结论

纺织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为棉尘(粉尘),且粉尘的排放存在产生量大,排放环节多等特点。纺织类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粉尘的产生环节及产生量,并相应的提出环保措施,确保废气污染物达标排放。

作者:李博 单位:聊城市环境科学工程设计院

第2篇

[关键词]咸阳纺织产业 优劣势 对策

咸阳市政府将纺织产业作为咸阳市的十大产业之一,纺织产业是咸阳市传统的优势产业,在解决劳动就业和出口创汇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咸阳纺织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咸阳纺织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咸阳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

2009年,咸阳市拥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37户,棉纺织行业基本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今年以来咸阳市纺织服装企业开工率基本处于正常区间,风轮公司由于企业改制减员较多,开工率不到70%,伟达星光纺织公司、永福祥纺织印染公司因市场原因2008年以来处于停产,其余企业都能正常开车生产。随着国家对纺织服装企业的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对企业运行的正面影响已逐步呈现,表现为企稳、回升、向好,1~11月份全市纺织服装工业产值达34.84亿元,同比增长15.51%,全市拥有纱锭95,29万枚(其中乾县40万枚),各类布机7660台,年产纱4.86万吨,年生产棉布、混纺布25387万米,印染布9000万米,年生产服装110余万件,包括西服、休闲服、工服、衬衫、儿童服装、针织服装和床上用品等。

二、咸阳市纺织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为了将咸阳建设成西部经济强市,促进咸阳市纺织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我们需要了解咸阳市纺织工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又有多少?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在哪?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抓准切入点,选择最优的发展策略。

1.优势(Strength)

(1)地理位置优越

咸阳发展纺织产业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首先,咸阳处于欧亚大陆桥中段和关中技术产业开发带中部,是西部地区区位重要的中心城市,并且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从咸阳市里穿过,一方面可以将新疆的优质棉花快速的运到加工地,另一方面可以将制成品运往东部市场。咸阳市服装纺织协会会长刘通曾形象地概括了咸阳的区位作用:“我们可以承接新疆的棉花,再加工成高品质的棉纱及坯布输往东部,使咸阳成为东西部纺织产业区域合作的中转站”。咸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是连接东西部的桥梁和纽带。

另外咸阳处于国家所规划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内,这样,可以利用国家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各种经济和金融政策来来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纺织工业的发展。

(2)资源丰富

咸阳市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为咸阳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咸阳市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区含煤面积为1275平方公里,探明储量110亿吨,其中彬长矿区是陕西第二大煤田,面积790平方公里,煤炭储量100亿吨,在2008年咸阳市共计生产原煤2043万吨,实现产值77.4亿元,预计2009年底原煤产量可以达到2369万吨。咸阳的电力资源也比较丰富,有大唐彬长发电厂和渭河发电厂,在2007年总共发电量每小时722848.60千瓦,2008年总共发电量每小时657474.5万千瓦,因此,咸阳市丰富的煤炭和电力资源完全可以满足咸阳纺织行业发展的需求。

另外,陕西省是国家重要的棉花种植基地,在2008年,陕西省和咸阳地区的棉花产量分别是10.07万吨和682吨,这样的棉花产量完全可以满足陕西省和咸阳纺织产业发展对原材料的需求。

(3)科技发展的潜力大

咸阳的科学技术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咸阳市2007的人均生产总值是9723元,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在2000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咸阳2008年具有12个公共图书馆,同时还拥有一大批纺织类研究所和专业院校,如陕西纺织服装学校、陕西纺织器材研究所等,为纺织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人才,这些都说明咸阳市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力在全国中等城市中属于中上游水平。并且陕西省政府鼓励咸阳一体化经济的发展,咸阳的纺织企业可以依托西安的科研优势,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使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4)劳动力成本低

纺织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陕西省人力资源丰富,特别是纺织工业由于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拥有一大批的娴熟工人,和东南沿海相比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咸阳的劳动力成本较低,2008年在岗职工人数是36.63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20383元,低于陕西省(25942元)和全国水平(29229元),有利于咸阳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并且不会存在招工难的问题。

2.劣势(Weakness)

(1)科学技术有潜力,但研发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

近年来咸阳市的棉纺织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了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但重装备引进、轻产品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新产品开发的投入普遍偏小。企业在适应市场需求,结合装备优势研发适销对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方面与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先进装备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产品研发上视野也不够宽阔,仅仅立足于企业自身技术人员,不注重借用“外脑”,也不注重市场调查,使研发的产品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2)国有企业机制导致企业经营不灵活,负担沉重

咸阳的纺织厂大都是上世纪建立的国有大厂,企业员工大都是终身雇佣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企业员工数量不断增加,在职员工和离退休员工的三险及福利开支无形给企业增加了负担。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依然存在,工厂生活区的物业、采暖、住房维修等支出仍是由厂里支付,同时厂里还要负责办学校、医院等。每年的巨额开支使用于生产的资金量减少,纺织企业微薄的利润面临近万名员工的生存只能负重前行。如西北二棉作为咸阳纺织工业中的骨干企业,在职职工6500多人,离退休职工有3600多人,等于集团要养活将近10000名职工的生存,企业负担过重,导致利润和经济效率低下。

(3)纺织企业的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附加值低

咸阳现在拥有各类纺织企业90多家,产品总产值占陕西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5%,咸阳市现有各类布织机2.5万台,从业人员4.8万人,主要产品有床单、门帘、壁挂、台布、鞋帽、拎包、玩具等多种工艺品,产供销链条较为完善,已形成有礼泉“纤手”,乾县“秦彩”,武功“苏绘”,兴平“金梭子”四大品牌,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在纺织工业产业链的下游生产环节的服装行业,并没有自己知名的品牌,更多是作为香港、上海、江浙和福建等许多著名服装企业的坯布供应地,内销产品也没有真正成为下游企业的直接供应商,依靠中间商定货来销售产品的方式仍大量存在.此种销售渠道对中间商的依赖性较大,在价格谈判时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不利于收集市场需求信息,市场灵敏度差,加大了营销工作的被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4)企业流动资金紧缺限制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逐步走高和工人工资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资金短缺成为制约纺织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部分银行对纺织企业不仅收缩了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也压缩了流动资金的投放量,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缺已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二是纺织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大部分依赖于银行贷款,没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来融通资金。

三、促进咸阳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延伸纺织产业链条,打造现代化高新功能性服装产业基地

通过将咸阳纺织工业与陕西省的纺织工业、山东、福建等地的纺织工业的各种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在咸阳纺织工业价值链中,处于上游的棉纺织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技术装备更新速度较慢。棉纺织业不仅生产规模大于下游产业,其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以及成本竞争能力也都位于全国前列,是陕西省纺织工业的优势产业。处于下游的印染针织、棉制品、服装业的竞争力都比较弱。这些行业一是生产规模小,技术质量水平低,特别是花色品种和款式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产品开发水平较差。二是缺少品牌优势,特别是下游产业名牌产品少,市场号召力差。

咸阳纺织工业可以依托咸阳特有的纺织服装科研、教育、文化、交通市场、人力资源和机械制造的优势,走特色之路,借力推动,错位发展,形成合力通过艰苦努力,把咸阳打造成“西部高新功能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使咸阳成为国内知名的军用、民用功能性纺织材料印染加工基地。

总之,咸阳纺织工业在产业链环节上,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延长咸阳纺织工业的产业链,加强产业链生产下游的服装生产,并定位于生产功能性服装为主;二是可以介入江浙、福建、山东等地纺织行业的产业链,成为他们服装生产最主要的中间产品供应商;三是为了西咸一体化经济的发展,咸阳纺织工业与西安的纺织工业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强强联合,做强、做大西咸棉纺织行业,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西北棉纺织供应基地。

2.加大对科研技术的资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

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发生在咸阳纺织行业的各个环节、各类企业层面上。国家重点支持的纺纱、织造、印染和化纤等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纺织装备的自主化水平,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能够从整体上改变咸阳纺织行业的面貌,提升咸阳纺织行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企业的技术创新对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一旦掌握了技术的制高点,就可以在纺织行业链条中自主延伸,通过产业的集聚效应,扩大影响力,整合产业链,达到推进产业发展的目的。

3.咸阳纺织行业要大力开发国内市场特别是陕西的农村市场

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内销比重不断提高,国内市场的扩大在保证纺织工业增长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衣着类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4.8%,高于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个百分点,面向内需的纺织市场销售势头良好。2008年,陕西省和咸阳地区的农村人均收入分别是3136元和3511元,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业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咸阳纺织工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流通渠道,转变营销模式,繁荣城乡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4.进一步推进咸阳纺织企业的体制改革,减轻企业负担

咸阳纺织产业可采取以下方式加快国有棉纺织企业体制改革:首先,通过产权改革将国有棉纺织企业转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通过企业内部职工和经营者出资购买等途径,有计划、有步骤的变现国有资产;其次,积极发展个体、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棉纺织业体制结构的转变;第三,借助入世后各成员国执行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之际,改善投资环境,放宽对外资经营行业所有权控股、投资地区限制,充分利用外资,加快国有大企业的嫁接改造。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

咸阳作为曾经的西北纺织工业基地,纺织产品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局面,特别是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为此,咸阳纺织工业要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设计人才,争取尽快在纺织工业信息化建设、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纺织装备自主科技创新、服装时装设计和品牌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纺织行业的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陕西省政府《陕西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咸阳市委市政府《十一五’工业发展纲要》

[3]成爱武:陕西省纺织工业价值链构成及其竞争能力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4

[4]段文平:中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博士论文,2007年

第3篇

[论文摘要]染色废水属于典型的难生化降解废水,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的对其处理,且保证出水的稳定达标,一直是许多环境保护工作者的研究目标。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染色废水处理的技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综合概述,并对各类工艺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一般染色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工业之一,也是出口创汇较多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占有15%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经过多年建设,纺织工业基本成为一个门类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原料和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生产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的工业部门。产业综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已形成棉、毛、丝、麻、化纤、服装、纺织机械等行业较为完整的系列体系。

纺织工业按加工的原料、产品的品种和产品的加工用途等不同,主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类产业,纺织工业的上游产业主要指各类纤维生产和加工,如天然纤维的棉花、羊毛和各类化学纤维等生产领域;中游产业指纺纱、织布、染色等生产领域;下游产业主要指服装加工等生产领域。

染色行业作为纺织工业中的中游行业,在纺织工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将各类纤维加工制造的坯布,通过染色和印花工艺生产出各类带色彩和图案的织物。在染色业中,棉纺染色业是最大的行业。染色行业作为湿法加工行业,其生产过程中用水量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染色废水排放量约为每天300万~400万立方米,染色厂每加工100米织物,产生废水量3~5立方米。而且,染色废水成份复杂,含有的多种有机染料难降解,色度深,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日益破坏着地球生物圈几亿年来形成的生态平衡,并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存在威胁。由于逐渐加重的环境压力,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各项有力的措施,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并向国际社会全球性环境保护公约作出了自己的承诺。

二、废水处理方法分类

根据使用技术措施的作用原理和去除对象,废水处理法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三类。具体如下:

1.废水的物理处理法

利用物理作用进行废水处理,主要目的是分离去除废水中不溶性的悬浮颗粒物。主要工艺有:

(1)格栅和筛网 格栅是一组平行金属栅条制成的有一定间隔的框架。把它竖直或倾斜放置在废水渠道上,用来去除废水里粗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以免后面装置堵塞。筛网是穿孔滤板或金属网制成的过滤设备,用以去除较细小的悬浮物。

(2)沉淀法 利用重力作用,使废水中比水重的固体物质下沉,与废水分离。主要用于(a)在尘砂池中除去无机砂粒(b)在初见沉淀中去除比水重的悬浮状有机物(c)在二次沉淀中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生物污泥(d)在混凝工艺以后去除混凝形成的絮状物(e)在污泥浓缩池中分离污泥中的水分,浓缩污泥。此法简单易行而且效果好。

(3)气浮法 在废水中通入空气,产生细小气泡,附着在细微颗粒污染物上,形成密度小于水的浮体,上浮到水面。主要用来分离密度与水接近或比水小,靠重力无法沉淀的细微颗粒污染物。

(4)离心分离 利用离心作用,使质量不同的悬浮物和水体分离。分离设备有施流分离器和离心机。

2.废水的化学处理法

(1)酸性废水的中和处理

酸性废水处理可以用投药中和法、天然水体及土壤碱度中和法、碱性废水和废渣中和法等。药剂有石灰乳、苛性钠、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等。他的优点是:可处理任何浓度、任何性质的酸性废水。废水中允许有较多的悬浮物,对水质水量的波动适用性强,中和剂利用率高,过程容易调节。缺点:劳动条件差、设备多、投资大、泥渣多且脱水难。天然水体及土壤碱度中和法采用时要慎重,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允许排入水体的酸性废水量应根据水体或土体的中和能力来确定。

(2)碱性废水和废渣中和法

投酸中和法可用药剂:硫酸、盐酸、及压缩二氧化碳(用二氧化碳做中和剂,由于PH值低于6,因此不需要PH值控制装置)酸性废水及废气中和法如烟道气中有高达24%的二氧化碳,可用来中和碱性废水。其优点可把废水处理与烟道气除尘结合起来,缺点是处理后的废水中硫化物、色度和耗氧量均有显著增加。清洗由污泥消化获得的沼气(含25%—35%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水也可用于中和碱废水。

3.生物处理法

利用微生物可以把有机物氧化分解为稳定的无机物的这一功能,经常采用一定人工措施大量繁殖微生物。

(1)好氧生物处理法

应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下,把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方法,主要处理工艺有: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等,这种方法处理效率高,应用面广。

(2)厌氧生物处理法

应用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物,最后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方法。主要用于有机污泥、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如啤酒厂、屠宰厂。

(3)自然生物处理法

应用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处理废水的方法。工艺简单,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都比较低,但其净化功能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处理技术有稳定塘和土地处理法。

三、染色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

在染色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中往往遇到以下问题:(1)工程设计人员大都是仅仅了解废水水质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工程经验和直觉进行设计,这样往往造成工程缺陷,使建成的处理系统处理废水不能达标排放;(2)在有些设计中,因为对出水的达标要求严格,使设计出的工艺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偏高;(3)在许多现有的处理系统中,由于所要处理的水质发生改变,原有工艺不能针对目前的水质进行有效的处理。以上的这些都涉及到污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和优化管理运行问题。

如何优化污水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对于污水处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指出的是,染色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从目的上它不仅要基于污水水质分析,按照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方法,找出最佳的设计工艺方案,并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找出最佳的设施组合和最佳工艺参数,而且还要在污水的成份和水量一定幅度变动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优化运行措施和最少运行成本。而在各染色废水水质各异、水量大小不一的实际工况下,要求得到一个能严格意义上普遍性的染色废水优化处理系统是不可能的,某一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对某企业的废水处理是最优,但它对其他的染色厂可能就并不能做到最优,因此本论文对染色废水处理系统优化研究只是为提出一个系统优化改造和优化运行的概念和思路,并不是要提出一个能对所有染色废水有最优处理效果的处理系统。

四、系统工艺改造的总体思路

污水处理厂废水的水质为含有一定量难生物降解物质和颜色的有机废水,各染色子行业排放的废水所含污染物质不同,其相应的治理工艺流程也不同。对染色废水处理,工程上一般用物化法和生化法或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法。物化处理有见效快、水力停留时间短的优势,但其处理费用高、污泥产量大、污泥处理困难、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虽然臭氧氧化、活性碳吸附、电解等方法有较好的脱色效果,但它们较高的运行费用却使厂家无法承受。但前述的几种方法都具有稳定性好的特点。生物处理因具有处理成本较低,并能大幅度去处有机污染物和一定色度的特性使得染色废水治理采用生物治理作为主要治理单元己成为共识。但结合园区污水处理厂目前的运行现状及操作工人素质,为确保污水处理厂处理出水的稳定达标排放,因此改造扩建工艺的设计思想以强化物化处理的原则,以生物处理工艺为重心,尽量提高强化生物处理的作用。鉴于污水处理厂接受的染色废水综合性废水,是典型的难生化降解的有机废水,水质性质有其特殊性,而且各有关企业生产废水排放的水质水量的不稳定性,以及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及运行负荷。因此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废水处理工艺,才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在选择处理工艺前,应在分析废水水质及其组成及对废水所要求的处理程度的基础上,确定各单元处理方法和改造工艺流程,以验证改造工艺的有效性。

五、结论

印染生产废水可生化性差,原污水处理系统又存在着设计、施工不尽合理,管理水平落后等缺陷,从而造成了处理出水污染指标达不到排放标准,运行成本高等后果。染色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而作为集中式染色废水处理厂的优化就更加困难了。从目的上它不仅要在污水水质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方法,找出最佳的设计工艺方案。并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找出最佳的设施组合和最佳工艺参数,而且,还要在污水的成份和水量大幅度变动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优化运行措施和最少的运行成本。但由于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并且各种印染废水水质各异,水量大小不一的设计情况下,要求得到一个能严格意义上普遍性的染色废水优化方法十分困难,某一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对某一区域内的废水处理是最优的,但它对其他的企业可能就并不能做到最优。因此,在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同时也要为保护我们仅有的水资源提高人类意识,转变观念,为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多做努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新世纪纺织科技的发展,使得功能纺织材料的研究日趋成熟,功能纺织品越来越多走进人们的生活。智能纺织品是一个全新领域,它是高新技术在纺织品设计、生产和应用的集中体现,是智能材料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信息技术融入纺织品的产物,是纺织工业的未来。

为了让研究生了解当今纺织品服装的前沿研究,培养的前瞻意识,结合纺织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方向,本专业从2008年开始面向研究生开设了“智能纺织品与服装”的课程。课程总共36学时,涉及材料、化学化工、生物、电子、信息等多种学科,主要讲授智能纺织品与服装的材料、设计、开发与应用。

1.课程总体思想于建设目标

总体思想: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培养为重点,拓宽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与研究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

建设目标:通过智能纺织品与服装课程的建设,改进教材内容和结构,提高针对性和系统性;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文字和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解释原理,加强理解;传授与探索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探索精神。

2.课程教材建设

原采用教材为:顾振亚、陈莉等.智能纺织品设计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社.2006,1,该教材内容相对老化。

新采用的教材为:姜怀、刘晓霞等.智能纺织品开发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9

本课程建设的负责人为新教材副主编。该书由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纺织控股和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的相关专家联合撰写,内容新颖、丰富、系统,具有适合研究生教学的理论深度。

3.课程内容建设

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本课程具有涉及多种学科、概念新、领域新和用途新的特点。

课堂授课后,引导学生课后检索、阅读、分析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每堂课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课堂讨论与交流,同时,鼓励学生课后与老师沟通。

4.课程大纲建设

现有的教学大纲,根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教材以及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修订。明确课程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明确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的关系,根据授课内容对章节和学时进行合理分配。

5,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根据研究生的特点,使教学成为交互式和讨论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和对所学知识的积极讨论,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

6.课程特色和成果

本课程除了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从2013年开始培养学生的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课程的考核方式是撰写论文,论文大题目从第一节课就公布给同学,每个同学每次课后需要检索智能纺织品与服装方面的资料,逐渐积累和理解课程的相关知识。

从整体来看,同学通过检索、整理、归纳智能纺织品和服装的文献资料,训练写作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加深了对智能纺织品的原理、制备和性能的认识和理解,对本课程的知识掌握较好。同时,由于同学在整个学习过程每次课都要讨论各自检索资料的学习情况,对期末的论文有较长时间的准备,写作的认真程度和积极性较高,论文质量较以前明显提高,每年都有同学的在核心刊物或外文期刊上。由此可见,学生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获取了知识,激发了兴趣,提高了水平和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近3年,本课程已发表的综述性论文有:

(1)用于电子信息智能纺织品的导电材料,上海纺织科技,2014,07

(2)ProgressinPreparationandApplicationofFabricElectrodes,JournalofMineralsandMaterialsCharacterizationandEngineering2014,11

(3)ProgressonFiberElectrodesUsedinBiologicalSignalAcquisition,JournalofMineralsandMaterialsCharacterizationandEngineering2015,3

(4)浅析智能纺织品特性的评价方法,棉纺织技术,2015,4

(5)高分子水凝胶的研究进展及在纺织上的应用,印染,2016.04

作者简介:

第5篇

全球纺织纤维的生产量由1800年的160万吨,2008年增长到7614万吨 ;2009年为7385万吨,2009年全球生产天然纤维2760万吨(皮棉、净毛、精干麻、生丝等);其中,中国生产的天然纤维729万吨,占全球天然纤维总产量的36%。全球化学纤维总产量4625万吨,其中,中国生产的化纤为2615万吨,约占全球化学纤维总产量的56%。也就是说在这100多年间,中国已经变成为世界上纺织纤维和纺织生产的第一大国。尤其是化学纤维中的再生纤维和合成纤维都在全球产量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图1和图2分别说明了2008年中国和世界上各种天然纤维、人造纤维的生产量。

图12008年纺织纤维生产量(万吨)――天然纤维

最近的30余年,全球纺织纤维加工量由1980年的3200万吨增至现在的7400万吨~7600万吨。在这个增加过程中,1980年时世界上不少经济发达的纺织大国认为纺织工业是夕阳工业,但事实上,30年来的历史过程说明纺织工业不是夕阳工业,而变成为朝阳工业。然而,这30年中许许多多纺织品的生产在世界进行了大转移,一直到目前,许多高档产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的加工正在继续由经济发达的纺织大国向中国大陆转移;但是在中国大陆,纺织加工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同时,中低档服装及家用纺织品的加工已经开始由中国向南亚和东南亚国家转移。而产业用纺织品还将快速发展及增值。展望21世纪的未来40年,纺织产业还将阔步发展。纺织产业已从原来的“夕阳产业”逐渐变为“传统支柱产业”、“具有战略性新兴内容产业”重新定位以及新的“朝阳产业”,正在大发展。

纺织服装产业当前面临的挑战

展望2050年,纺织产业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宏伟的远景,但是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纺织纤维原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全球纺织纤维加工量今后40年将大幅增加。根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全球纺织纤维加工量将达到2.53亿吨。其中:服装用纺织品415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4.51 kg/人・年,占16.4%;家用纺织品410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4.45kg/人・年,占16.2%;产业用纺织品1705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18.53kg/人・年,占67.4%。这一变化是30年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纺织纤维原料每年要由现在7500万吨左右增加到2.53亿吨,这样的大发展将面临许多制约。首先的问题是全球人口暴增(2000年联合国预测,2050年全球人口76亿,2009年1月联合国预测,2050年全球人口92亿,今年2月修改为94亿),那么全球的耕地即使全部用于种粮食也可能不够养活94亿人口,粮食的供应将会非常紧张。天然纤维无论是棉花、麻还是用于养羊的草场或是养蚕用的桑树都将不能占用耕地,这种背景下,直接影响到传统天然纤维的生产供应量,在未来40年中受到制约。其次,合成纤维依托石油化工原料渐趋枯竭,再生化学纤维依托棉短绒、木材浆粕等已趋极限,速生木材供应无法增长。化学纤维所用的原料90%以上都是来源于石油化工原料,今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学家研究论文提出,以现在的资源消耗速度,2050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将会面临枯竭。因此,今后40年,纺织纤维原料供应缺口很大,必须另觅资源,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是危言耸听。

(2)纺织加工对环境的影响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从哥本哈根会议到去年的天津会议,以及十年以前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对现在纺织纤维原料生产和纺织加工提出了“节约能源”、“减少污水污物排放”、“节约用水”、“降低能源消耗”、“对环境友好”等“绿色”、“低碳”的要求。这对我们现在的纺织加工是一个重大的压力,对现在的加工技术、方法、设备、工艺等都是重要的制约。除此之外,更重要的问题是,“节能”、“减排”、“降耗”等要求对我们纺织生产的加工成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新时期社会对纺织产品品质的要求将不断提高。对服装和家用纺织品要求,如服装的抗起球性、抗钩丝性仍然是难题;服装的抗褶皱性、高湿摩擦色牢度、“洗可穿”性、导汗透湿性等的要求明显提高;功能性要求不断提高,如保暖性、凉爽性、抗菌性、防臭性、防蛀性、驱螨虫性、阻燃性、防熔滴性、抗静电性、防紫外线性、红外辐射性、防电磁辐射性,以及智能服装的要求。除此之外,更突出的是,卫生、保健、医疗用纺织品,与生理学、病理学、经络穴位理论等许多学科的跨学科结合,在这方面的创新开发及应用需要花费更大力气攻关的目标。

另外,产业用纺织品按各种用途不同,也提出高强度、超高强度、高模量、低模量、耐高温、耐低温、低电阻、高绝缘性、防高能粒子等新要求。比如,航天事业上,宇航员穿着的出仓的宇航服,包括我国即将实施的月球登陆而研制的服装,这些服装的使用环境特殊,朝向太阳的一面服装最低温度是185℃,在背向太阳的一面服装的最高温度是零下160℃,所以服装表层的纤维要在185℃以上不变软,更不能融化,在零下160℃以下不能发硬、发脆,对服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要满足这些要求必须:开发新的纤维品种,开发新的纺织加工工艺、设备,开发一系列检测技术和仪器,建立一系列新标准。中国现已研发进入产业化的高性能纤维品种主要有:超高分子量高强度高模量聚乙烯纤维、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聚苯砜对苯二甲酰胺纤维、聚苯硫醚纤维、高强度高模量碳纤维、聚四氟乙烯膜裂纤维纱、聚四氟乙烯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纤维、高强聚丙烯纤维、高强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水溶性聚乙烯醇纤维。同时,全球高性能纤维正在开发并产业化的还有:超高强度碳纤维、超高模量碳纤维、碳化硅纤维、硼纤维、聚全氟纤维、聚对亚苯基苯并二唑纤维、聚间亚苯基苯并二咪唑纤维、聚对亚苯基苯并二噻唑纤维、聚醚醚酮纤维。全球关注的化学纤维加工技术还有:纤维素溶剂法纺丝;改性纤维素热熔法纺丝;改性聚酯纤维聚乳酸纤维;各种高功能纤维:高强、阻燃、防熔滴、导汗、抗静电、导电、导磁、防紫外、防电磁辐射、防高能粒子等等。

纺织产业发展面临的任务

(1) 拓展纺织纤维原料的新视野。在已经过去的“十一五”和新近的“十二五”规划中,对拓宽纺织纤维原料的新视野提出的要求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开发生物质资源。也就是利用各种新技术,培育纤维新品种,利用盐碱地、荒滩地、山坡地种植天然纤维,形成天然植物纤维生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各种棉、麻、养蚕的桑树以及新开发的木棉纤维、牛角瓜纤维等。我国最近7年生产了300英支的细棉纱,合股成双股线后织成色织布,然后做成衬衫,主要出口到美国。目前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生产出这种细度的纱线。生产如此细度的棉纱,用普通棉纤维是做不出的。我们来计算一下:300英支的纱线相当于公制支数是508支,普通的棉纤维的公制支数是4000支,要用普通棉纤维纺出这么细的纱线,每根纱线的截面内只有8根纤维,按照成纱的原理,成纱至少需要37根纤维,所以用普通的棉纤维是无法做到的。这种300英支的纱线所用的棉纤维是我国特殊培养的品种,这种棉花是种植在盐碱地上的。

另外,要充分利用当前农作物废弃资源(如:喂蚕余下的桑条、榨糖后的甘蔗渣、麻秆芯、玉米秆等利用起来开发再生纤维素纤维);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发利用新的生物质资源(竹材、海藻、蟹壳、虾皮、植物蛋白、细菌蛋白等);充分利用废弃纺织品再生(在美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发达国家,废弃纺织品再生纤维进入市场并获得消费者认可,中国已经做了十余年的工作,但仍需努力);开发新型高性能和新功能纺织纤维,包括用化学纤维“超越、仿制、代替棉纤维“。

(2) 开发纺织染整服装新技术和新设备。纺纱设备和技术方面,传统的有走锭纺纱、翼锭纺纱、环锭纺纱为大家所熟悉,还有离心纺纱、转杯纺纱、赛络纺纱、赛络丝纺纱、缆形纺纱、空心锭纺纱、喷气纺纱、涡流纺纱、尘笼纺纱、花式纺纱、静电纺纱;此外发现了新的纺纱方法,如:集聚纺纱、低扭矩(扭妥)纺纱、嵌入式复合纺纱、自捻纺纱、多色混色纺纱(同一根纱线上有几种不同颜色的纤维)及彩虹纱纺纱(同一根纱线上出现4种到10种颜色,每种颜色都是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的颜色变化)。纺纱的锭子转速由13000转/分增加到20000转/分甚至50000转/分。

在织造技术方面,由原来的一般梭织发展到多臂织造、提花织造、剑杆织造、喷水织造、喷气织造、三轴向织造、多层织造。此外,还开发了宽幅织造、特宽幅(幅宽14米以上)织造。织机转速由120转/分增到2500转/分以上。针织技术覆盖了纬编、经编、平型、圆型、宽幅(大筒径)、单向衬经、单向衬纬、多向衬经、衬纬、添纱等。非织造技术在分梳、针刺、水刺、压粘以及熔喷纺(化纤纺丝)等各种方式都已经广泛实施。同时几种方式的复合,压粘和针刺、水刺复合技术以及与梭织物、针织物多层复合技术。编结织造技术覆盖了多种三维立体一次成形技术,并用于生产的风力发电机的桨叶。

染色技术也有很大发展,覆盖了轧染、浸染、冷轧堆染、喷染、超声染、涂染、原液着色、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以及纱线多色分段喷染技术等多种技术。印花技术覆盖平网印花、圆网印花、喷墨印花、电子控制喷墨印花等技术。

服装设计制作技术也由原来的手工加工到现在覆盖了各种自动化技术以及一次成形无缝服装。

这些技术反映了近30年来科学技术和纺织染整服装机械设备制造技术的长足进步。但展望未来40年,纺织染整服装技术及设备,必将产生更大的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纺织设备。

(3)纺织科学理论发展并发挥创新的基础作用。纺织原料利用和加工技术积累已经上万年,近代机器纺织工业发展也已超过360年。但是纺织科学理论尚未完备:纤维的性能和功能尚未充分利用;纤维的磁学性质至今尚未充分认识和利用;纺织材料的许多性能在产业用纺织品中的作用还未进入系统设计阶段;纺织材料力学性能中的“许用应力”尚未进入设计领域;服装在人身穿着中的保健医疗作用尚未真正启动;纺织染整加工流程仍太长、环节太多;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工程序尚未系统标准化;纺织测试技术和标准尚未形成完整系统。这些工作尚待纺织科技工作者去完成。

世界的纺织科技发展任务对我们中国纺织科技工作者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和复杂的要求。在这方面,我们要总结历史的成果和经验,要想尽办法和科研工作者一起作出努力,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包括跟踪国际信息,加强科学技术交流,培养创新科技人才,引领国际潮流,为全球和中国纺织产业的进一步腾飞作出更大贡献。

第6篇

项目完成人:程博闻,施楣梧,李杰,黄庆,丁长坤,盛平厚,肖长发,杨春喜,金欣、崔宁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天津工业大学、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纺织功能纤维技术领域。

随着特殊作业场所与日常生活对服装及纺织品抗静电的要求日益提高,作为消除静电、减少静电危害和实施静电防护的重要材料之一,导电纤维已成为世界功能纤维材料的研究热点。长期以来,其生产技术和市场一直被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外几家大公司所垄断。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导电纤维的研究开发,但一直未实现导电纤维的产业化规模生产。因此,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导电纤维对于打破国外垄断、提升我国功能纤维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系统研究了复合导电纤维的导电机理及纤维成形条件,攻克了成纤用纳米功能材料制备、多相体系纺丝成形、纤维加工等系列科学与技术难题,开发出导电纤维成套设备与工艺技术软件,实现了复合型导电纤维的产业化。研究了导电粉体的表面修饰条件,提出了产业规模的导电粉体表面处理、分散及成纤聚合物多相体系纺丝成形的技术方法,建立了导电粉体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模型,开发出导电母粒制备技术;在国内首创了纺牵一步法导电长丝工艺,独创了“FDY+短纤化后处理”的复合导电短纤维工艺流程,将纤维的导电功能性与可加工性有效统一,开发出溶解一涂覆型等新型系列导电纤维产品;在成纤聚合物多相体系纺丝动力学研究基础上,研制了多种截面的复合导电纤维专用喷丝板、组件等纺丝关键设备,解决了导电组分易团聚、纺丝熔体易堵塞管路等产业化技术难点;揭示了各种条件对纤维导电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纤维导电通道模型,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纤维、面料与服装的导电性能测试与评价体系,开发出上百种导电纤维功能面料,形成了导电纤维复合纺丝设备与生产线设计、导电母粒制备与导电纤维生产、导电功能面料及产品设计与加工、产品性能评价等成套产业化集成技术。

本项目开发的系列复合导电纤维与功能面料的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授权2项;公开发表科技论文14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荣获200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3年度中国人民总后勤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实现了导电纤维、导电功能面料和服装的规模化、系列化和国产化生产,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项目生产的复合型导电纤维已成功应用于江苏阳光、山东沃源等国内多家知名企业,主要用于抗静电工作服、化纤仿毛面料等功能面料与服装的生产。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在和武警部队的军服装备中,已完全取代进口产品,并在半导体、精密电子工业、医学、航空航天与军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该产品为相关企业实现产值近40亿元,新增利税8亿余元,创汇7000万美元。该项目的实施,对增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我国化纤行业的技术进步及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为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做出重要贡献。

第7篇

【关键词】棉纺织业;效率;劳工;资本规模和结构

一、方显廷的生平事迹和活动

方显廷(1903-1985)出身于浙江宁波,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学者,在民国时期与、何廉、刘大钧并称四大经济学家。1903年,方显廷出身于一个相对比较大的家庭,3岁那年家里遭遇一场火灾,一切化为灰烬。1917-1921年,在穆藕初的资助下去美国求学,先在威斯康辛大学读预科,后来在1921-1928年这七年时间里分别在纽约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英国工厂制度之胜利》对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组织的传统划分方式做出了创造性的革新。传统的分类按个体镀金工、家庭生产制和工厂制度划分,方显廷改述为手艺工人、商人雇主和工厂制度。这种划分方式获得多方好评,并在1959年编入教科书《欧洲经济史》当中。1929-1946年,方显廷赴天津南开大学任教。1947-1968年,方显廷受聘于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1971年由于身体原因,方显廷决定退休,后辗转英国、美国后于瑞士定居安享晚年。1985年于瑞士日内瓦去世。

二、方显廷的棉纺织业研究

(一)中国棉纺织业之区域分布

中国的棉纺织业多数集中在几个省或者几个市,江苏省在棉纺织业界中地位算是最高的,紧接着是湖北、山东、河北、辽宁、浙江。从1918年至1930年,上海、青岛、武汉、天津、通崇海、无锡六个城市纺锤总数则占全国总数的85%,方显廷把棉纺织业区域集中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这几个市都处在中国的棉产业的中心。从1918年至1929年间,江苏、湖北、河北、山东四省每年的棉产量最高的时候占全国的总产额的90.7%,最低的时候也达到66.6%,除此之外,在这几个城市中,还有的城市是棉花进口的中心。

第二,生产经营享有煤和电力供给的便利。河北和山东二省是中国产煤的地区,上海和汉口是煤炭运输的中心,江苏则在电力供给方面优于其他的省份。

第三,棉纺织原料、设备及产品运输的便利。这六处棉业中心,除了通崇海以外都是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必经之地。上海、无锡、青岛、汉口还是铁路的始发站和终点站。天津又是必经之处。其次这六处棉业中心不仅是铁路干线的必经之路,而且还靠近大河,同时也是航业发达的地区。

第四,这六处棉业中心人口密度大。如山东、湖北、河北、江苏这四省的人口密度非常的大,并且交通运输工具都非常便捷,纺织业中心的产品,不仅可以在省内销售,在其他相邻省份都可以销售,并且附近各省市的人口密度也非常高。

第五,这六个市是靠近广大地区的市场和金融的贸易中心。汉口、青岛、天津、上海都是通商口岸。而且这四处口岸都有最大的棉花进出口商,并且这几个城市都有保险公司、银行、交易所等金融机关,市场供求和人口密度相互影响就促进了中国棉纺织业区域的相对集中。

第六,我国纺纱厂发展的起源就在这几个棉纺织业集中的地方。上海是我国最早设立纺织厂的地方,无论回顾以前,放眼现在还是展望未来,其中心地位都是不可动摇的。

(二)关于棉纺纱厂的效率

众所周知,在一般的经济学研究中,如何计算和分析效率问题,不仅非常繁琐,而且是一个难点。中国有许多纱厂同时经营纺纱和织布两部分,但是这两部分的原动力和工人又没有划分,所以计算时很不方便。在这种情形之下,方显廷选择先以仅经营纺纱的纱厂来计算纺锤的效率,然后纺织厂也拿此纺锤效率作为计算仅织布所需要的工人数量和原动力总额的依据。方氏用此方法对筛选出的中国127家纱厂的织机、纺锤和工人数进行计算,对于日商和华商得出来一个多层次的结果,他们各有特点各具备经营和效率优势。如果从每锭纺锤的产纱量以及销棉量两方面来看,华商纱厂效率要优于日商,前者比后者产量多。是如果依据每个工人的工作效率即每个工人控制的纺锤数量来看,日商纱厂工人控制的纺锤数量比华商要多,所以纺锤的效率要高于华商。但也可以换句话说,一个工人要控制的纺锤数量多了,其精力不容易集中,即日纱厂的效率又低了。方显廷通过能体现纱厂效率的12个经济技术指标,分别选择合乎调查标准的日商和华商纱厂,并且严格地按照程序计算出纱厂的效率,把日商和华商的工作效率的比较编制成表格。

我们可以看出此表格通过繁琐的调查及统计结果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华商的某项指标低于日商,相反反映出来的是日商和华商纱厂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各自效率特色。这也给经营者们提供了很大的便捷,投资者可以通过其决定一些经营措施。这是最能反映出方显廷在中国棉纺织业效率的研究方面的成果的地方。

(三)中国棉纺织业之劳工

方显廷在对劳工的研究可谓是非常详尽,内容不仅涉及工人的数目、籍贯、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而且还包括劳工的状况(工人雇佣率和移动率、工资与生活程度、工作时间、童工与女工),劳工组织,劳工立法(工会与劳资纠纷)和劳工福利设施(生活需要及设备、教育与娱乐),其视角宽广,面面俱到,能兼顾棉纺织产业的各方面。

方氏统计出工人之雇佣大多从外县或外省招,或者采取学徒训练的方法招募。天津纱厂的解雇率除了北洋纱厂,总体是不高的并且有随着时间推移,近几年有递减之势。在研究中国棉纺织业工人的移动率方面,大致研究后得出结论为,天津纱厂的工人留在纱厂的时间比较久正好和近年来天津纱厂劳工移动率低落的趋势相吻合,而上海纱厂的工人留厂的时间比较短是因为上海是我国的工商中心,工作机会比较多,所以劳工的移动率也就比较高。

方显廷对棉纺织工人工资及生活状况的作出了深入的调查分析,这是一大质量特点。调查显示旧中国的纱厂通行的支付工资制度分为三种:计时、计件及计时计件混合制三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选取天津之裕元纱厂、华新纱厂以及上海纱厂的工资制度作为调查,考察了不同工种的工资类别的关系,并且分析各类工资应用的条件及其利弊得失。例如方氏发现对于扎实肯干的工人,无论计时还是计件工资在一定条件下都有着激励工人的作用,但就混合制度而言,无论是在厂方还是工人这一方都不是最完善的制度。

难能可贵的是,方氏又以上海和天津的棉织厂和棉纺厂为典型,编制成统计表对与不同的工种的工资制和工资率进行调查统计。方氏先以裕元纱厂作为天津纱厂的代表其工人日资率与上海纱厂的日资率做比较,后来又以上海棉纺工人和棉织工人为两部分与天津纱厂日资率作比较分析。方氏对于支付的工资制度的实际实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手法的细腻,内容的详实,深深令人折服。

在工人生活程度上,方显廷根据上海国定税则委员会与北平社会调查所以及南开经济学院的调查结果,将1927-1930年间上海和天津纱厂的工人家庭的收支情况作了比较和分析。分析结果得出,从收入上讲,上海每家每年的收入比天津家庭高,而在天津家庭中丈夫的收入占全家总收入的比率则高于上海。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多,天津地区家庭的收入用于食物和燃料的比率要比上海家庭高;在衣着和杂项(娱乐、人际交往、应酬等)消费上,上海家庭明显高于天津家庭。

方显廷还根据对上海曹家渡的230个家庭作为调查,调查工人家庭的储蓄情况,方氏发现各种借贷方式,有会钱、借贷、印子钱等。并且根据这一状况为上海纱厂工人家庭编制了家庭的“假收”和“假支”表。从这一小部分的细致调查数据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当时的中国棉业工人生活相当困苦,这也是当时中国产业工人贫困的生活写照。这份有关中国棉业工人家庭财务详细的资料能够保留下来,十足非常珍贵。

(四)中国棉业资本规模和结构的分析

中国整个棉纺业的竞争整合、经营势力和盈亏动态都跟棉业资本的规模和结构栖息相关。方显廷根据民十九年的一些中国纱厂的统计做了非常细致的研究。方氏通过搜集的资料从三个层次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第一,方氏先从全国81家华商纱厂中按照厂址在上海或外地及资本规模的大小进行分类,去除无投资7家,纺锤和织机混合34家,从剩下的40家中算出纺锤资本额。资本额从最高到最低,从其中变动的幅度方氏归纳出了数因,包括数家纱厂的出租、金银兑换率的变动、投资统计包括资本及公积金两项以及纱厂的经营情况等等原因均是影响纺锤资本的因素。

第二,方氏也按照在上海的厂址与否及资本规模的大小将43家在华日商纱厂分组,并按每厂的投资额分配列成表格。从中可得知在全中国,43家日商纱厂的投资总额为14892万元,每厂的平均资额为346万元。方氏又通过周密复杂的计算指出从全中国的日商纱厂来看其资本的中位数为275万元,按众数计算则为222万元。

第三,当时在华的英商纱厂只有3家,方氏通过华商、日商、英商纱厂的资本大小分配以及纱厂所属的国籍和地域的不同将中国所有的纱厂的资本分配列为了两个图表。从中体现出各国在中国投资的纱厂情况各有特点千变万化,但是通过分析统计在投资额方面却能看出一致的现象,即众位数比算数平均数低,中位数居中,算数平均数为最高。

(五)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前途

方显廷从中国棉纺织业的世界地位以及棉纺织业的阻力两个角度来分析棉纺织工业的前途问题。方氏首先指出自从1914年的欧战爆发以来,在这个特殊时期中国的棉纺织工业是发展极为迅速的,从纺锤增加率论就可以看出,但是如果从每千人所有的纺锤数来说,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数最低的。中国每锭纺锤的产纱数量以及每千锭纺锤的销棉量亦为其他主要棉纺国最高的。中国的棉织机的数量就大战以来和纺锤的数量一样也是增长的速度极快,但即便自1914年以来棉织机数量陡增,中国的棉织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不可以与棉纺业同日而语。如以每百万人口所拥有的棉织机数量来看的话,中国还是拥有数量最低的国家。

自从1925年以来中国棉纺织业的增长率已不及大战期间及以后数年(1914-1925),除了有一部分原因是进口货的竞争恢复了,方氏还分析出其他阻碍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即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由于内战频繁并且延续时间长,人民的苛捐杂税变多等原因阻碍了棉纺织业的发展。资本缺乏、管理不良、劳工效率低微是阻碍华商纱厂发展的三大经济原因。在这样情况之下,我国的纺织业不但不能发展停滞不前而且日益衰退。方显廷在这样的情况下指出,中国的纺织业如果想谋求发展的话,最首要的是停止内战,没有了政治原因来自于政治方面的阻力,在经济方面的其他阻力都是可以解决好的。方显廷最后呼吁我国国人要奋起图强,这是一个伟大学者的由衷心声。

参考文献

[1] 方显廷.方显廷回忆录: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七十自述[M].方露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 方显廷.方显廷文集(第1卷)・中国之棉纺织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 杨西孟.上海工人生活程度的一个研究[M].北京:北平社会调查所,1931

[4] 大詹姆斯・路易斯・加尔温等著.英百科全书(第十四版)[M].1929.

第8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创业教育 产学结合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教育都要借鉴和吸收创业教育的理念,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产学结合教学的形式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中职教育阶段,对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有重要意义。

一、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很多职业学校都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办学。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更是走在全自治区中职学校的前列,合作企业由2004年的一家发展到现在的十多家,合办定向培养的冠名班已有二十多个,另有很多企业提前到学校预订毕业生。在这种对毕业生供不应求的背后,创业教育仍然相当重要,原因如下:

(一)中职学校应该为社会提供创业教育的服务

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多种人才,自主创业能缓解国家就业的压力。学生及社会人士很多有自己做服装设计及制作、开办服装设计室、经营服装、经营纺织品的意愿;也有做织制毛衣、设计及印制图案的意愿。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作为广西唯一的纺织类学校,和中国西南六省唯一的纺织类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为选择自主创业的学员提供教育教学,教给其必要的知识和经验。

(二)开展创业教育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

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就业教育。就业的形式有多种,不论是哪种就业形式,都需要从业者具有创业精神。中职学校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孕育了学生创业的素质,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自主能力,使毕业生就业路子更多、更广、更活、更顺。

(三)订单办学先进学校同样需要实效的创业教育

1.实效的创业教育,为自谋职业打基础。有的学生之所以选择就读针织工艺、纺织品检测与贸易、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制作与营销、图案印制技术等专业,就是考虑这些专业就业灵活,可以有多种就业选择。但是部分学生不打算去“订单企业”,有自己创业的愿望,原因是:有的学生因身高、健康状况不理想等种种原因,与企业进行就业双向选择时落选;有的因年纪太小,当初的职业定位和就业选择不稳定,现已发生变化;也有的因市场经济、人才需求市场等因素的变化想自谋职业;有的学生计划到企业工作几年,有了相关积累、机会合适就创业;也有已就业的学生,受企业内外部经济、人事状况改变的影响或自身的原因,需要另择业。在校得到实效的创业教育,可提高就业的灵活度。

2.到企业工作,需要实效的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并非将学生都培养成“老板”、“经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创新精神、团队创业的素质。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素质,有利于在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更多的财富,理解企业的构成和运作,有利于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支持配合,有利于处理好上下级及与客户、合作企业的关系;同时了解创业的艰辛,也会更加珍惜眼前的工作,更加敬业。

二、创业教育的形式

(一)贯穿中职全程多方位进行就业创业教育

1.入学教育的专业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与就业创业的关联,运用自行开发的《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认识交互系统》使学生认识岗位,了解对口专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及创业素质。

2.开设就业与创业课程。结合“文明风采”的“创业之星”“职业生活”“我爱我的专业”征文竞赛活动,指导学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3.课程融入就业与创业相关的内容。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学习与工作的关系;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

4.学校及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活动渗透就业创业教育。使学生理解一般企业规章制度、行为规范,逐渐培养良好的行为方式、团队意识、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通过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

5.实施“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研”。指导学生开展专题设计、生产产品、销售等产学结合教学活动,从中得到就业与创业的学习实践,撩开创业的神秘面纱,激发创新潜能和创业热情,提升团队合作意识。

6、顶岗实习前针对不同个体进行就业创业分析引导。帮助学生理性谋划未来,选择较匹配的实习企业和岗位;指导学生在企业实习注意技术、管理、客户、关系、渠道、市场风险预测等多方面的学习与积累,为创业打下基础。

(二)依托产学结合教学形式进行创业教育

按照创业教育的需求建设实训基地,设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部分能满足生产现场实习,其使用设备、工作氛围、环境类似实际生产车间;另一部分能满足教学讲解、实验、实训,易拆卸、直观,利于进行故障排除等训练。

利用学校实训基地较完善的实验、实训、实习设施,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指导学生设计与生产各种纺织服装产品,并将成熟稳定的技术和产品推向市场,可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也使学生得到组织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锻炼,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与信心。

三、依托产学结合教学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

(一)建立校内产学结合的教学实训基地

用于产学结合的教学实训基地,设备先进、完善,既是微型的企业生产车间,也是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室。从产品设计到产出成品的实训基地,能满足教学、产品试制、小批量加工的要求,不仅可以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还可以实施与企业类似的生产、管理与经营活动。 转贴于

(二)精选适合生产、教学的产品

利用学校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讲师,又有来自纺织科学研究所、纺织加工厂、纺织品经销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经济师的优势,组成团队,考虑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精选适合生产与教学的产品类别。根据教学的需要,指导学生设计产品、采购原料、配置工艺、组织生产、监控质量、推广产品、核算成本等,使学生从中得到理论学习、实际应用、技能操作、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训练。

(三)制订具体的产学结合教学方案

为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及考核标准,层层细分落实实施产学结合的教学和生产步骤,引导学生依据生产流程一步步进行实验生产,最终亲手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目标产品。学生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产品生产的步骤,在动手的过程中熟悉影响质量的因素,更好地掌握质量控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的提升、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模拟企业的运作与管理

按照企业的运作模式组织生产,按企业班组的形式组织活动,营造和弘扬为客户服务的理念,采用打卡进出考勤,作息时间、纪律要求、安全操作、环境卫生、禁烟禁火及劳动防护措施接近企业,模拟执行相关的奖惩条例;各方面按行业标准和相应岗位对高素质员工的要求来培养、考核、评定学生。使学生理解、适应企业的运作模式以及管理机制。

(五)循序渐进实施产学结合的教学

1.采用项目教学,实施由简到繁的产学教学。对于纺织专业学生,教师首先指导利用纺织实训室学挡车;其次利用纺织CAD室、织物打样室学织物设计打出小样,学习工艺设计并上机试织与调试,进行机械维修与设备的保全保养等训练。进而指导学生自己设计不同原料、不同组织结构的织物,自己配置工艺参数,上机试织、调试并进行比较。通过产学结合的项目教学实践,学到设计、试织和成本核算等知识应用。

2.多个专业合作,培养学生产业链意识。纺织、针织、染整、服装、机电等专业合作,由纺织品设计专业学生进行织物设计,纺织、针织专业进行工艺设计及生产,染整专业进行染色印花整理,服装专业进行成品设计与缝制,机电专业进行设备维护与维修的一条龙生产的产学结合教学链。由一个专业带动多个专业进行产学结合教学,促进学校全面开展产学结合教学。纺织、针织、染整、服装、机电等专业合作,有利于学生了解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的关系,具有产业链意识,培养及提升团结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促进经济发展都有好处。

3.产学结合教学,体验创业。不同专业,开设设计、制作、销售一条龙等形式的学习,尝试将较成熟稳定的技术和产品推向市场,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和发挥,学生得到组织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锻炼,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与信心。如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承接服装来料的设计加工,改装、美化衣服;染整技术专业对外印制个性化的T恤等。

4.模拟创业+企业实战,储备知识积累经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模拟创业者进行创业策划,从创业项目、企业类型、核心人员、经营范围的确定到企业命名、资金来源、客户分布、经营场所、岗位设置、人员聘用、广告设计、经营特色、营销策划、成本核算以及采购人员、销售人员、技术人员、财务人员、车间主任、公司经理等人员的工作职责、人员素质要求到企业创办的手续、工作的开展及管理等。通过模拟,理解企业构成、管理、用工要求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促进客观自我评估,明确努力的方向,对今后就业很有利。利用周末兼职、假期兼职,从小商品推销到服装制作与营销,熟悉各种职业特点和自己的能力特点,积累创业经验;或利用到管理规范的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学习,能得到技术、管理、客户、关系、渠道、市场风险预测等多方面的学习与积累,有利于今后创业的定位和启动、掌控和发展。

5.产学结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产学结合实施创业教育,不仅消除学生对创业的陌生感,增强创业的自信心,更能激发创新潜能、提升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综合能力。到企业实习的学生和毕业生适应能力的提高,获评“岗位能手”、“优秀员工”的增多,也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扩大与发展,对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有利。

第9篇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摘要】 实验研究不同罗拉隔距、牵伸倍数及不同头端距离情况下牵伸后纤维移距及移距偏差情况,分析总结不同罗拉隔距及牵伸倍数下的纤维正常移距机率及相互间的规律。

关键词 牵伸区;纤维变速;正常移距;移距偏差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3.011

中图分类号: TS10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101(2015)03-0031-03

收稿日期:2015-04-20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6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怀凤,女,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与贸易系在读学生,研究方向:现代纺织技术。

牵伸涉及到纺纱加工的多道工序。牵伸后的纱条质量是评定牵伸效果的主要指标,牵伸的研究是以获得好的成纱质量为目的。在牵伸中纤维变速存在移距偏差,而移距偏差会导致成纱均匀度下降。

1 牵伸后纤维移距

1.1 牵伸后纤维的正常移距

如图1所示正常移距图,经过E倍牵伸后,两根纤维头端距离增大E倍,a1=Ea0称为牵伸后纤维的正常移距。

1.2 移距偏差的4种情形分析和计算

1.2.1 情形1

如图2所示,A在X1X1变速,B在X2X2变速。两根纱线头端距离是a0,此时A、B都以后钳口速度慢速运动。当A到达X1X1变速,以前钳口速度快速运动,而此时B继续慢速运动,当B到达X2X2时开始以前钳口速度快速运动。两根纱线头端距离为a1,在此时间内A的头端位移为S=a1+X=V1·t,B的头端位移为a0+X=V2·t,根据计算两根纱线头端经牵伸后距离为a1=Ea0(E-1)X。

1.2.2 情形2

如图3所示,A在X2X2变速,B在X1X1变速。两根纱线头端距离是a0,此时A、B都以后钳口速度慢速运动。当A到达X2X2时开始变速,以前钳口速度快速运动,而B继续慢速运动还未到达X1X1,a0>X,B到达X1X1时开始变速。A先变速B后变速。两根纱线头端距离为a1,在此时间内A的头端位移为S=a1-X=V1·t,B的头端位移为a0-X=V2·t,根据计算两根纱线头端经牵伸后距离为=Ea0-(E-1)X。

1.2.3 情形3

如图4所示,A在X2X2变速,B在X1X1变速。两根纱线头端距离是a0,此时A、B都以后钳口速度慢速运动。当A到已到达X1X1但未到达X2X2时,还以后钳口慢速运动,而此时B到达X1X1时开始以前钳口速度快速运动。a0<X,A到达X2X2时开始变速,B先变速,A后变速,在此时间内B的头端位移为S=a1+X=V1·t,A的头端位移为X-a0=V2·t,两根纱线头端距离为a1,根据计算两根纱线头端经牵伸后距离为=-Ea0+(E-1)X。

1.2.4 情形4

如图5所示,A在X2X2变速,B在X1X1变速。A、B两根纱线头端距离是a0,此时A、B都以后钳口速度慢速运动。当A到达X2X2时开始变速,以前钳口速度快速运动,而此时B到达X1X1开始以前钳口速度快速运动,a0=X,A、B同时变速,两根纱线头端距离为a1,根纱线头端经牵伸后距离不变为a1=a0。

2 纤维移距实验

实验设备和工具:开清棉,梳棉机,并条机,钢尺,镊子,多根30mm的不同颜色纤维。

实验原理:通过对并条机主牵伸隔距的变化、主牵伸倍数的变化、喂入前纤维头端距离的变化进行如下实验,并获得最终正常移距的几率。

不同隔和不同牵伸时的正常移距机率对比见表1和图6~8。

在图6~8中,1代表0隔距;2代表5mm隔距;3代表10mm隔距;4代表15mm隔距;5代表20mm隔距。

如图6所示,52mm隔距6倍牵伸正常移距机率最高时是0头端距离。从整体来看随着纤维头端距离的增大,正常移距的机率在不断减小。

如图7所示,55mm隔距6倍牵伸正常移距机率最高时是20mm头端距离。从整体来看随着纤维头端距离的增大,正常移距的机率没有稳定的趋势。

如图8所示,8倍牵伸55mm隔距正常移距机率最高时是5mm头端距离。从整体来看随着纤维头端距离的增大,正常移距的机率在先升高又不断减小。

总体分析,牵伸倍数不变,随着纤维头端距离的增大,牵伸的正常移距机率变小。罗拉隔距不变,牵伸倍数增大,牵伸后的正常移距机率增大。

3 结 语

通过对牵伸区纤维正常移距及移距偏差情况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为:牵伸倍数不变,随着纤维头端距离的增大,牵伸的正常移距机率变小;罗拉隔距不变,牵伸倍数增大,牵伸后的正常移距机率增大。以此规律,可以合理设置相关工艺参数,从而改善成纱均匀度,提高成纱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文辉.现代棉纺牵伸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第10篇

本人从事统计工作多年,在工作中不断学、不断进取,积累丰富的经验,为xx的发展作了不的努力:

一、加强统计基础管理工作,不断探索统计管理新途径

一是建立健全统计管理体系,用制度确保统计工作落到实处。随着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的大量应用,纺织行业日新月异,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智能化、网络化、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根据公司日成本管理的要求,编制了《际华三五xx纺织有限公司统计基础工作实务》,明确了各职能统计的岗位职责及统计原则,统一了各统计指标口径、范围、方法及统计数据流程,制定了原始记录、台帐、报表管理制度。描述了原始记录、进度台帐、报表、历史台帐、分析报告的定义,规定了填制台帐、报表的要求,叙述了撰写统计分析的内容、格式及方法,绘制了数据流程图,从制度程序上加强统计工作管理,确保了公司统计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转。

二是完善统计管理考核办法,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建立了《统计工作检查与考核规定》,采取单位自查与抽查相结合,日常检查与专项检查、综合检查相结合等方法,用检查考核来确保制度的严肃性。

三是积极探索统计创新,有效评价生产水平。无梭织机发展迅猛,但没有权威机构确定无梭织机的“折标产品”与“折标水平”。我根据现有无梭织机336台,按幅宽、供纬方式、开口形式可分为六种型号。根据其机械性能和技术指标,结合近几年对引进设备消化、吸收应用和再创新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中国纺织工业部纺织生产定额》为基础,制定了《无梭产品折标细则》,确定了无梭织生产水平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可比性增强,使工作目标明确化,指标评价数量化,无梭织机生产效率由75%上升到85.63%,设备运转率由95%上升到97.9%。

二、加强统计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统计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强化培训,全面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我始终把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XX年9月至12月对统计、记录人员进行了培训,主要采集中讲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授课、巡回指导近200课时,培训重点内容是信息化平台数据共享的实施与电脑操作,为公司实行内部模拟法人制度和日成本管理起了保障作用。

二是定期开展统计分析,为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统计分析是基于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真实地再现生产经营过程,揭示内在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建立了每月一次统计分析制度,根据各单位成本管理特点制作了不同ppt统计分析模板,明确了各单位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重点对用棉量、用纱量、回花、回丝、制成率、用煤用电等成本因素及主要质量完成情况,与行业先进指标进行对标分析,揭示管理上的“短板”,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

三是加强过程控制,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对返筒纱构成的分析,发现返筒、退筒管理过程中存在漏洞,及时完善了返筒纱、退筒纱管理制度,使返筒纱率下降了50%,每月不仅节约原料、减少人工成本、搬运费数万元,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可以说事半功倍,一举两得。

三、加强市场形势分析,持续改进和加强统计管理工作

统计工作是企业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面向市场、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持续改进和加强统计管理工作。

首先是建立了迅速灵敏的统计信息化管理网络。为了积极开拓市场,加强过程控制,规避经营风险,我们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生产任务明确化,过程控制精细化,环节平衡科学化。我坚持现代统计技术与传统统计办法相结合,逐个辅导各单位完善订单跟踪台帐,坚持“算了做,做了算”,做好每一个订单的策划、综合试算平衡与衔接。

其次是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过程控制。今年以来,为了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提出了“利润=收入-成本”工作思路,我牢牢抓住投入、产出这两个重点,为各车间编制了日投入产出自动生成、盘点自动计算、自动汇总的电脑程序,编制了车间各工序制成率计算控制程序,逐步推进公司日成本管理体系。目前,盘点自动计算、自动汇总电脑程序正式启用,盘点计算汇总准确率达100%,降低盘点时间80%。各工序制成率控制程序投入使用后,真正做到了日清、班清、工序清,数据流走向清,当数据发生异常时,可及时追溯生产过程控制情况,可针对性地解决过程控制中存在的问题。统计数据核算电脑化,确保了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上台阶。

xx连续三年评为汉川市统计局评为先进统计单位,本人连续三年被xx市工业战线评为先进统计个人。

XX年8月,xx纺织有限被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评为先进统计单位。本人被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评为优秀统计员,撰写的《充分发挥统计工作三大职能,提升统计管理水平》论文获得优秀论文奖。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循环经济;科学技术

论文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尤其是在论述“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问题时,曾经明确提出过与“循环经济”原则类似的思想和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马克思关于循环经济的几个重要思想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自20世纪80—90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以生态经济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一种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20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理念开始引入我国。2004年9月29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十一五”规划的编制。

虽说“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理念,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尤其是在论述“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问题时,就曾经明确提出过与“循环经济”原则类似的思想、观点。马克思的这些见解给我们以深刻地启迪,可以说是“循环经济”理念的理论先声。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马克思看来,应用科学技术是减少工业和生活废物的有效手段。这种思路与当今人们处理生产与生活垃圾的思路是一致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问题时明确指出:“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那么靠什么手段来处理这些排泄物呢?当然要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因为“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马克思特别强调,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过的工业,可以充分利用工业废料,变废为宝,减少工业废料对环境的污染。“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工业的各种各样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变成药品。”马克思指出:“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利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的问题、废物资源化问题和产业生态化问题。马克思的上述思想与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利用可持续的科学技术来支持和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见解是一致的。

其次,马克思认为,利用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可以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列举了大量的生产实例,对生产工艺的提高在充分利用工业废物,减少排泄物方面的作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产工艺水平也日益提高。工艺的进步,改变了对生产原料的利用途径和方式,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生产中的各种废料,获得了一种在新的生产工艺中可以再利用的形式,废料成为了新工艺的原料。现在,循环经济学家常说的一句话是:“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原料”。其实,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明确地说过类似的话:“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个产业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用实例说明,当时由于生产工艺水平的低下,在英格兰和爱尔兰许多地方的农场主不愿种植和很少种植亚麻,一个主要理由是:在靠水力推动的小型梳麻工厂里,粗糙落后的生产工艺导致了在加工亚麻时产生了很多废料,损失高达28%到30%,工人们经常把这些废麻拿回家当柴烧,可是这些废麻是很有价值的。后来,人们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用水渍法和机械梳理法对亚麻进行精细处理,使亚麻的损耗大大减少。再次,马克思还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大批新型生产工具的问世,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同样可以提高工业废物的利用率,变废为宝,减少资源的浪费。马克思多次指出:“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的质量。”马克思列举了意大利和法国在磨谷技术上的差异说明这个问题。在罗马,当时的磨还很不完善,因此,不仅同量谷物的面粉产量低,而且磨粉费用相当大,客观上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巴黎人使用的磨,是按照30年来获得显著进步的力学的原理实行改造的精致的磨,大大提高了同等谷物的面粉产量。马克思还提到,处理纺织工业产生的废丝时“人们使用经过改良的机器,能够把这种本来几乎毫无价值的材料,制成有多种用途的纺织品”。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过程中究竟有多大一部分原料变为废料,这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而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都知道,生产工具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手段改造我们的生产机器和工具,的确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率,从而节约自然资源,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减轻生产废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循环经济思想的论述不仅具有前瞻性,而且具有深刻性。马克思的这些真知灼见提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具体手段和方式,对我们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第12篇

主要对苎麻纤维的性能进行了测试,所测试的性能有纤维长度、细度、回潮率、单纤维强度、表面摩擦系数、接触角、表面形貌等基本性能以及挥发性有机物含量(VOC)测定。论文所表征的苎麻纤维物理、力学及VOC性能可为苎麻纤维的产业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苎麻;强度;VOC 测试方法

引言

苎麻纤维作为天然植物纤维的一种,具有优良的冲击性能、抗拉强度、较高的比模量和很小的比重、可循环利用等优点,适合用作复合材料增强材料[1-2]。同时,作为麻类纤维中唯一可以单纤维纺纱的纤维,苎麻纤维易满足开松梳理工艺要求,适合非织造工艺。因此,苎麻纤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社会经济意义。但对于苎麻纤维的VOC含量尚不明确,故本文通过对苎麻纤维进行基本性能和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测定,对苎麻进行更深入研究。

1 试验样品及仪器

1.1 试验样品

苎麻纤维,市售。样品照片如图1所示。

图1 苎麻纤维照片

1.2 仪器

试验过程中使用到的设备仪器如表1。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苎麻纤维长度测量

参考标准GB 5887—86《苎麻纤维长度试验方法》,采用梳片式羊毛长度分析仪对苎麻纤维长度进行了测量。梳片之间距离:10mm;梳针号×密度:26×14;试验前对实验室的温湿度进行记录,温度为26℃,湿度为35%。

如下图2为苎麻纤维长度重量分布图。测试结果为苎麻纤维长度:96.23mm;长度不匀率38.74%;短纤维率2.69%。

图2 为苎麻纤维长度重量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苎麻纤维中大多数纤维长度分布在60~90mm之间,且大于90mm的纤维比小于60mm纤维多,说明苎麻纤维中长纤维较多。

2.2 苎麻纤维细度测定

参考标准GB 5884—86《苎麻纤维支数试验方法》,测试方法为中断切断法[3],测试环境温、湿度分别为22℃、45%。测试结果为0.59tex。

2.3 苎麻纤维回潮率测定

苎麻纤维中果胶质和水溶物的含量较高,而果胶质和水溶物为亲水性物质,对苎麻纤维的吸湿性能也有较大的影响。参考标准GB/T 12411.5—90《黄、洋(红)麻纤维回潮率试验方法——烘箱法》[4],对3种苎麻纤维回潮率进行测量,测试环境的温、湿度分别为:29℃、55%。测试结果为5.91%。

2.4 苎麻纤维单纤维强度

采用VHX-1000光学显微镜直径分析仪在放大倍数为1000倍条件下对苎麻纤维直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参考标准ASTM D3822—07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ensile Properties of Single Textile Fibers》及王春红[5]等的文献,分别对每根纤维进行单纤维强度测试。单纤维强力仪拉伸试样隔距按照标准选择20mm,拉伸速度为5mm/min,测试环境的温、湿度分别为:22℃、35%。如图3所示为苎麻纤维拉伸强度分布图。

图3 苎麻纤维拉伸强度分布图

测试与计算结果为:苎麻单纤维强度592.70MPa,强度不匀率为42.51%,模量为18.23GPa,模量不匀率47.73%。与洋麻纤维相比,强度大于洋麻纤维(强度427MPa~519MPa[6]),模量与洋麻纤维(模量23.1GPa~27.1GPa)相差不大。同时,苎麻纤维强度和模量都远远大于椰子壳纤维(强度131MPa~175MPa;模量4GPa~6GPa)[6];小于亚麻纤维(强度2000MPa;模量85GPa)[7]。

2.5 苎麻纤维表面形貌观察

采用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苎麻纤维的表面进行观察,如图4所示为SEM照片。

图4 苎麻纤维表面SEM照片

由图4可知,苎麻纤维表面显现出明显的横节竖纹,纤维没有明显的转曲。

2.6 苎麻纤维表面摩擦系数测定

表面摩擦系数是纤维的基本物理性能之一,采用绞盘法测定苎麻纤维与金属间、苎麻纤维与聚丙烯纤维间的动、静摩擦系数,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苎麻纤维摩擦系数测量结果

苎麻纤维与聚丙烯纤维间的动、静摩擦系数均大于与金属间的摩擦系数,这保证了两种纤维混梳时纤维间具有良好的抱合力,有利于纤维网的均匀性。苎麻纤维与聚丙烯纤维间动、静摩擦系数差异很小,因此,苎麻“粘—滑”现象不明显,有利于纤维分梳和纤网均匀性。

2.7 苎麻纤维接触角测定

纤维的极性可采用纤维与液体亲和性来表示,即可用纤维的接触角来表示。接触角越大,极性越小。

表3 苎麻纤维接触角测量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苎麻单纤维接触角为75.02°,接触角小于90°,说明纤维极性较强,当苎麻纤维用于复合材料时,基体材料多为非极性树脂材料,如聚丙烯、聚乳酸、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纤维与疏水聚合物基体之间相容性很差,同时苎麻纤维中较强的分子内氢键使得其在和聚合物基体纤维共混时易聚集成团,造成分散性不佳,这使得应力在界面不能有效地传递,导致复合材料性能下降[8-10]。因此将苎麻纤维用作复合材料增强材料时,为了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需要对苎麻纤维的表面进行改性。

2.8 VOC含量测定

设备试验条件:热脱附-气质联用仪:采用二级热脱附;气相色谱分析选用极性指数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色谱柱采用等效C18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柱;流动相选择乙腈/水;洗脱采用均相等梯度,60%乙腈/40%水;检测器为紫外检测器360nm,或二极管阵列;流速为1.0mL/min;进样量为25?L。

如表4和表5分别为检测条件和采样管条件。

表4 检测条件

表5 采样管条件

对纤维的苯类物质和醛类物质进行测定,测试结果如表6。

测试结果表明,苎麻纤维苯类物质含量较少,几乎为0,这主要是因为纤维在受热分解时,挥发物中的苯系物主要产生于木质素,苎麻木质素含量仅为0.8%~1.5%[11],因此所释放出的苯系物极少;而对于醛类物质,苎麻所释放的甲醛和乙醛含量较高,这是因为,醛类物质主要产生于半纤维素等的分解,苎麻纤维半纤维素含量为14%~16%,因此纤维在230oC~310oC受热分解会产生大量醛类物质[12]。因此,今后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高温下醛类物质的释放,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 结论

通过对苎麻纤维各种性能的测试,得到了苎麻纤维的基本参数:纤维长度96.23mm,细度0.59tex;回潮率5.91%;与金属间静摩擦系数0.18;单纤维强度529.70MPa;模量18.23GPa;接触角75.02°等。通过与其他植物纤维对比得出,苎麻纤维力学性能与洋麻纤维相差不大,远远超过椰子壳纤维,但小于亚麻纤维。通过接触角的测试,得出其极性较大,与非极性的聚丙烯等材料相容性差,因此使用前需要对苎麻纤维进行处理。此外,对苎麻纤维的VOC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苎麻纤维苯类物质释放较少,几乎为0,但醛类物质含量较高,甲醛和乙醛分别为218.8?g/m3和2352.8?g/m3,因此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对苎麻在高温下的使用,需要做好相应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胡石,王春红,王洪龙,等.苎麻织物与玻璃织物的力学性能研究[J].中国纤检,2011,(8):80-83.

[2]肖加余.高性能天然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研究与开发现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0,(2):38-43.

[3]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GB 5884—86 苎麻纤维支数试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4]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GB/T 12411.5—90 黄、洋(红)麻纤维回潮率试验方法——烘箱法[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5]王春红.亚麻落麻纤维/聚乳酸基完全可降解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J].复合材料学报,2008.

[6]李岩,罗业.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其应用[J]. 固体力学学报,2010,12(6):613-630.

[7] G.Bogoeva-Gaceva,M.Avella. Natural fiber eco-comosites[J]. Polymer Composites,2007,(10):98-107.

[8] 黄丽,白绘宇,姜志国,等.表面改性剂对植物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1,(3):85-87.

[9] 杨珊,宫永宽.精确测定表面动态接触角的方法及影响因素[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5):821-826.

[10] R.S. Rengasamy, Dipayan Das, C. Praba Karan. Study of oil sorption behavior of filled and structured fiber assemblies made from polypropylene, kapok and milkweed fiber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1 (186) :526–532.

[11] 黄山,周培国,等. 松木、杨木纤维干燥排气总挥发性有机物与醛酮的排放特征[J]. 木材工业,2012,26(6):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