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7 11:21: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雷电风险评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雷暴日凯里市年平均雷暴日为73d,月平均雷暴日超过6d,4—8月为雷电多发期,月平均雷暴日数超过11d。
2地闪密度凯里市雷电流年平均地闪次数为3317次,地闪密度为2.6次/(km2•a)。“黔东南州常乐燃气有限责任公司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区域内(以项目地址中心位置3km半径范围)雷电流年平均地闪次数144次,地闪密度为51次/(km2•a)。本报告采用该值作为雷电风险计算参数。
3地闪强度与累积概率凯里市最大正、负地闪强度分别为244.5kA、241.8kA,其中地闪强度介于0~20kA、20~50kA、50~100kA的概率分别是13%、50.1%、14.6%,平均地闪强度345kA。
4地闪季节变化凯里市地闪主要活动期是4—8月,92%以上的地闪都发生在这5个月。凯里市地闪主要活跃在14—07时,92.0%的地闪都发生这个时段,08—13时地闪相对较少,约8.0%的地闪发生在这个时段。
土壤电阻率
本文中所用的土壤电阻率数值是实际勘测数据。2011年10月在储配站项目所处区域现场采集的数据。采用温纳四极法结合库区范围内的周边环境、地理地貌选取2个测试点进行数据采集,采集时土壤较湿润,取季节系数Ψ=1.2,取接地极间距离a=5m,所测量土壤电阻率为地表至地下0m土壤层的平均土壤电阻率。订正后的土壤电阻率为40.12Ω•m。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1储配站分区
根据本工程区域内的建构筑物使用功能和位置分布情况,划分以下防雷区域:罐区域(Z1)、充装区域(Z2)、办公室区域(Z3)、值班室区域(Z4)。建筑物周边环境:根据贵州雷电监测网资料,项目所在地地闪密度为Ng=1次/(km2•a);本项目用地地形东面南面均为布满灌木丛荒山。气站周边特征参见表1。
2人身伤亡风险的估算
雷击风险的组成(Ng=51次/(km2•a))根据现有情况对风险进行估算,该项目充装房、办公室宿舍、值班室人员伤亡风险值大于《QX/T85-2007》中可承受风险(1.00E-05)。原防雷设计无相应的防雷电波侵入措施,为了减少雷击安全隐患,需补充防雷措施。
评估结果
①气象观测数据统计的凯里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6d,按照《GB50343-2004》对雷暴强弱等级划分,凯里市属高雷暴区域。库区3km半径区域范围内年平均地闪次数144次,地闪密度约为1次/(km2•a),大于凯里市年地闪密度2.6次/(km2•a),该项目所处区域易遭受雷击。
②凯里市最大正、负地闪强度分别为244.5kA、241.8kA,超过规范《GB50057-2010》中对闪电强度说明的规定值,说明该区域闪电强度大。其中地闪强度介于0~20kA、20~50kA、50~100kA的比例分别是31.3%、50.1%、14.6%。平均地闪强度34.5kA,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80kA)。
③燃气库区域中充装房、办公室宿舍、值班人员伤亡风险值分别为:1.04E-02、6.06E-05、66E-05,均大于可承受风险《QX/T85-2007》规定的可承受风险值(1.00E-05)。
④库区所处区域土壤电阻率变化不大,平均土壤电阻率为40.12Ω•m,根据《GB/T17949.1-2000》的规定属于低土壤电阻率区域,易于接地装置的制作。根据国际防雷标准规定:雷击造成人员伤亡损失的最大风险可容许值RT=1.00×10-5。而在本论文中由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风险R=66×10-5,超出可承受的范围,需做防雷工程。
工程描述
1具体防雷措施
①本项目的罐区应按第一类防雷建筑物设计,首次雷击电流参数应按不<250kA设计;充装房/泵房应按第二类防雷建筑,首次雷击电流参数应按不<200kA设计;办公室应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设计,首次雷击电流参数应按不<150kA设计。②燃气库总变配电室安装的第一级电涌保护器,其通流量不低于60kA(波形8/20μs)。充装房、办公室宿舍、值班室区域应加强雷电防护,进出管网、线路应采取等电位连接、静电防护、金属管屏蔽等措施。③燃气库大门前、罐库区充装房前设置导人体静电装置。
2工程完成后的风险
【关键词】多平台 雷电灾害 风险评估 信息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尽可能的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是气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构建完善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增强气象业务硬件、软件基础建设,提升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已迫在眉睫。本文介绍的基于多平台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信息管理系统正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
1 研究现状
佛山市气象局已经有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建设,防雷所在业务上也有非常明确的定位和管理流程。防雷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是雷电风险评估、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和检测服务。服务范围主要包括:经地方城市规划部门核准的佛山市市属大型、重点工程项目,以及佛山市禅城区、佛山新城区域内工程项目(含新建、扩建、改建)的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和检测服务。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以及防雷工程和防雷工程建设单位信息的大量增加,和海量的防雷设施台帐管理的要求,防雷所的信息化程度还有很多待提高的地方,尤其是在通过结合GIS等手段对建筑物防雷管理上,尚缺乏比较先进的手段。
2 系统建设目标
常见的虚拟机资源分配算法有基于市场导向的资源分配算法、启发式算法和基于云计算平台系统特征的分配算法。市场导向的资源分配方法是根据用户对虚拟机资源的需求和自由市场竞争有很多相识之处,将市场中的资源分配算法应用到虚拟机资源的分配中。启发式算法是指在可承受的计算时间和空间下,给出待解决问题的一个可行解。
2.1 实现防雷评估业务流程电子化
结合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使办事流程电子化。通过对电子化流程的优化、构建与管理,将防雷所与不同建设单位、不同职责、不同专业的工作和人员串联起来,理顺工作流程,降低成本费用,提升服务水平,达到了运行有序和效率提高。
2.2 建立雷评项目电子档案库
越来越多的需要实施防雷工程的建筑,要求防雷所建立一个直观,方便的档案库,便于准确的把握每一栋建筑的防雷工程信息、防雷设置评估信息和防雷设置管理责任人信息。
2.3 建立评估报告标准模板库
对各类雷评报告相同或相似的信息片段及格式进行提取,制作成各种不同报告模板,评估人员撰写雷评报告的时候,可以快速方便调取相类模板创建雷评报告书,从而提升人员工作效率,降低书写出错情况。
2.4 建立防雷项目GIS信息库
佛山市需要建设防雷设施的建筑物越来越多,通过建立基于GIS的防雷工程项目和建筑物防雷设施的信息中,便于防雷所对所辖区域内的防雷工程进行高效,直观的管理。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业务边界
根据系统建设目标设定以下系统边界模型。根据图1所示,整个系统分成两个子系统:雷评业务管理子系统和雷评申请及跟踪子系统。系统的参与者包括防雷所业务人员、防雷工程建设单位。
雷评业务管理子系统主要提供雷评估项目管理和审批,雷评报告生成及归档与费用核算管理,报告模板库,雷评知识库对外宣传等功能。
3.2 系统建设总体框架
总体框架是按照分层的思想加以设计和实现,分层的体系结构能够很好的实现系统建设任务的分解,以便整个系统的建设任务能够在明确接口定义的基础上进行并行建设,以缩短整体的建设周期。同时,在接口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分层的体系结构还能保证系统对各层基础技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并且较好的体现以数据获取和整合为核心,以监督管理服务能力建设的功能定位。系统框架图如图2所示。
系统总线将实现“企业登记”、“雷评管理”、“费用核算”、“GIS建筑防雷台账”、“雷评知识库”等几个模块的数据和业务整合,构建新的基于SOA的业务服务,可以确保系统具有高的可用性和扩展性。
3.2.1 雷电风险评估业务申请系统
佛山市防雷所外网主要提供在线提交防雷工程评估申请、查询评估业务办理进度、防雷评估报告调阅;公众上网人员可以在线浏览防雷知识库的文章、在线观看防雷教育视频等。
3.2.2 雷电风险评估移动应用系统
提供支持iPhone、Android的移动应用系统,给防雷工程建设单位查询工程办理进度,调阅雷评报告,业务信息通知等功能。工程相关人员也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系统查阅项目各种报告。
3.2.3 雷电风险评估微信门户
微信作为当前比较流行的公众信息服务入口,本系统面向公众的所有服务信息都能够通过雷电风险评估微信门户公众号对外提供服务。同时,通过公众服务号实现与使用者的互动,提供各种防雷产品服务。
3.2.4 雷电风险评估业务管理系统
防雷所的内部业务系统,根据防雷所雷评实际业务范围确定,由雷评工程业务管理,GIS建筑防雷台帐、报告模板库、费用核算管理和防雷知识库的宣传与等模块组成。
3.2.5 基础设施
业基础设施包括应用支持层、企业总线、中间层、数据持久层、基础设施层几部分,为上层各业务子系统提供技术应用上的支持。
3.3 雷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
综合业务系统包括企业登记,雷评管理,费用核算,报告模板库,档案管理,防雷项目GIS展示系统,统计报表,系统用户几大模块。通用架构如图3所示。
3.4 雷评移动/微信客户端
雷评移动/微信客户端包括企业认证,项目进度查询,报告资料调阅,雷评知识库,消息推送功能,雷评移动客户端如下图4所示。
4 系统技术架构
根据系统总体设计指导方针以及技术标准规范,并充分考虑到应用集成、应用支持等因素,业务应用系统设计体系架构设计如图5所示。
5 结语
本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业主方的使用需求,通过软件系统的流程化管理规范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服务的执行过程,使用报告内容的片段和模块化数据处理手段完成报告有效内容的复用,可切实地提高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考虑到日后移动办公和业务整合的可能性,已预留服务端和移动端的多种技术接口,在本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日后业务需求的变化,方便地接入新的功能模块,如实现远程办公、移动端采集现场数据、提供对接门户网站、公共平台的模块化服务等。
参考文献:
[1]任艳,林巧,冷洪旭等.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管理系统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4(12):46-47.
关键词 雷击风险评估;管理系统;系统开发;雷击风险评估工具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1-0053-02
0 引言
国外已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雷击风险评估体系,制定了多项防雷技术标准和评估方法。在美、英、德等多国也都开发出了相应的雷击风险评估系统。但这些风险评估系统参考的标准技术方法比较复杂,结构庞大,而且大都建立在国外防雷工作经验基础上,没有能考虑到中国广袤大地的情况差异以及中国的国情,因此其体系和相应的评估系统只能被我们借鉴参考、学习,不适宜完全照抄照搬或全盘引用。目前在国内符合国家标准和评估规范的评估系统相对缺少尚且不够成熟。
《雷击风险评估管理系统》遵循最新颁布的雷击风险评估规范――《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GB/T 21714.2-2008 ,采用C#语言,结合国家气象局已组建的闪电监测预警网、谷歌GPS卫星定位地图等系统,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雷击风险评估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实现雷击风险评估过程科学化、计算过程自动化、计算结果客观化。界面简洁、操作简单的系统,统一化的评估技术报告不仅提高了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效率,还利于在各地区开展雷电风险评估工作。雷电风险评估系统的先进性和技术报告的严密科学性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1 雷击风险评估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和主要功能说明
《雷击风险评估管理系统》遵循规范的基础,结合实际风险评估工作的业务流程和特点设计,整个系统划分为方案管理、系统工具、文档管理、用户管理4个主要模块。
1.1 方案管理
1)原始评估记录:用户将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对象的具体勘测数据如实记录入系统。对评估对象建立相应存储空间,并在需要时调出这些数据作为评估、对比等用途;
2)方案设计:对一个项目进行多种类型的风险评估,如单独对人身伤亡损失风险R1、公众服务损失风险R2、文化遗产损失风险R3、经济损失风险R4 进行评估,也可以对其任何一种组合进行风险评估;
3)效益分析:自动化生成的风险分量百分比的表格,各种风险所占总风险的百分比一目了然;提供了多种(最多3种)防雷整改方案的评估,并与原始评估结果对比,智能经济损失风险评估,自动判断采取的防雷整改方案是否合理。
1.2 系统工具
1)GPS定位地图:连接Internet,轻松找到被评估对象经纬度;
2)中国雷电监测预警网:多种方式实时查询全国各地雷电状态,显示详细的雷电资料和密度分布图;
3)中国防雷资料网:评估过程中随时查到所需技术资料;
4)雷电资料导入:将国家雷电监测预警网实时雷电资料数据导入系统;
5)字典维护:对风险评估过程涉及参数进行维护;
6)数据库维护:对当前系统所连接的数据进行备份或恢复操作。
1.3 文档管理
1)雷击风险评估报告模板:雷击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2)雷击风险评估协议书 :雷击风险评估协议书。
1.4 用户管理
1)系统登录模块:负责验证各种用户身份,根据不同的用户权限决定其管理内容;
2)权限设置模块:此模块只有管理员才有权限,管理员可以根据情况对各栏目的属性进行基本的设置。
2 雷击风险评估管理系统的的实现技术
2.1 Client/Server 模式
C/S模式又称为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是90 年展起来的一种主/从结构的分布式处理环境,它的特点是将应用分解为两部分:客户进程(Client Process)和服务进程(Server Process),即前台和后台。客户进程与用户打交道,一般运行在Microsoft Windows提供的GUI (Graphic Unit Interface)下;服务进程与数据库打交道,一般通过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查询语言实现,前端是对用户的界面,后端是对数据库的处理。这种对信息分布式处理的模式大大减少了网间数据的传输量,处理速度快,并能高效实现资源共享。其结构如下:采用Client/Server 结构,Client 端只要将请求发给Server 端,而Server端在处理完请求之后,只是把结果返回给Client 端。实际上在网络传输的只有SQL 语句和结果数据。同时,Client 负责友好的界面与用户交互。而Server 专门负责数据库的操作、维护,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时间。
2.2 数据管理系统SQL Server2005
Microsoft SQL Server2005 是由一系列相互协作的组件构成,能满足最大的Web 站点和企业数据处理系统存储和分析数据的需要。SQL Server2005 的客户/服务器提供了许多传统主机数据库所没有的先进功能。数据访问并局限于某些已有的主机数据应用程序。SQLServer2005 的一个主要优点就是与主流客户服务器开发工具和桌面应用程序紧密集成。可以使用许多方法访问SQL Server2005 数据库。
SQL Server数据库体系结构的核心是服务器,即数据库引擎。SQL Server 数据库引擎负责处理到达的数据库请求,并把相应的结果反馈给客户端系统。SQL Server 充分利用了可设置优先权的多任务、虚拟内存和异步I/O 功能。SQL Server 数据库引擎可在多线程内核上创建,这样在处理多个事务的时候可获得较高的性能。它包括的支持开发的引擎、标准的SQL语言、扩展的特性(如复制、OLAP、分析)等功能,以及像存储过程、触发器等特性。
SQL Server2005 数据库系统的服务器负责创建和维护表和索引等数据库对象,确保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能够在出现各种错误时恢复数据。SQL Server2005 的客户端可完成所有的用户交互操作,将数据从服务器检索出来后生成副本,以便在本地保留,也可以进行操作。
由于SQL Server200_5 的强大功能,特别是其全文检索功能,支持从纯文本到二进制数据的检索,如 WORD 文档、EXCEL 电子表格等等,其文本性数据类型支持量相当庞大,因此系统中主要利用SQL Server 进行文本保存,方便查询和检索,同时为进一步扩展其功能奠定基础。
2.3 面向对象系统开发方法
面向对象(OO,Object Oriented)的系统开发方法,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一种系统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客观世界抽象地看成是若干相互联系的对象,然后根据对象和方法的特性研制出一套软件工具使之能够映射为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构模型和进程,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
3 结论
《雷击风险评估管理系统》的设计遵循最新颁布的雷击风险评估规范,结合评估工作的业务流程和特点,依据被评估对象的数据自动计算出评测结果,并提供多种措施方案对比可对其进行经济效益评估,以表格和柱形等多种形式图表的形式辅助用户做出最符合实际的方案决策。本系统操作简单、界面友好。系统实现雷击风险评估过程科学化、计算过程自动化、计算结果客观化。界面简洁、操作简单的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通用性。
统一化的评估技术报告不仅提高了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效率,还利于在各地区开展雷电风险评估工作。本系统的开发拓展了雷电防护应用技术的领域,项目完成并推广以后会提高本地区防雷中心科技服务水平,并对提高经济效益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GB 50057-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2]GB 50343-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
[3]DB50/214-2006 雷电灾害风险评佑技术规范[S].
[4][美]Greg Riccardi.数据库系统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5]李岩,张瑞雪.SQL Server 2005实用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
[6]古乐,史九林.软件测试案例与实践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7]刘波.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库安全实现方法[J].计算机应用,2005(10):77-78.
[8]刘志成.SQL Server 2005实例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2.
关键词:雷击;风险评估;思考;建议
雷击风险评估是根据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特征,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对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计算,从而为项目选址、功能分区布局、防雷类别与防雷措施确定、雷灾事故应急方案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
通过雷击风险评估可为评估对象提供雷电防护的科学设计、灾害风险控制、经济投资、应急管理等方面服务,保证防雷工程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雷击风险评估是开展综合防雷的必经程序,也是实现科学防雷的必要条件,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
1衡阳市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衡阳市的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在河南省起步较早,从2007年我们借鉴安全评价的做法,在衡阳市首次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截止目前我们共完成大小雷击风险评估项目30多个,项目主要包括加油加气站、危险化工企业、易燃易爆场所、计算机信息系统、重要性建筑物等。年平均收入在20万左右。
组织人员结合衡阳市本地的观测资料和雷电监测网资料开展对雷电活动规律的研究,完成了衡阳市50年的年雷暴日数统计、衡阳市月雷暴和日雷暴分布规律统计等,同时编制完成了焦作市雷击风险区划,为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立了衡阳市防雷业务平台,编制了雷击风险评估软件,将繁琐的人工计算改为计算机自动运算,大大降低了雷击风险评估的计算量,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2.1领导高度重视,充分履行管理职能
衡阳市局党组一直将创新工作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经局党组研究将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作为当年的创新项目,为了能开展此项工作,市局领导先后组织人员到浙江等地对雷击风险评估的情况进行考查学习,并向广东、重庆等先进省市了解雷击风险评估的开展情况,汲取了很多先进的经验做法,为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2.2、加强宣传与协调沟通,寻找突破口
首先我们把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大型易燃易爆、危险化工项目作为工作的重点,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对方了解雷击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和安监等部门联合开展针对易燃易爆场所、危险化工企业的专项检查,对新建、在建易燃易爆场所、危险化工项目要求必须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否则项目不予竣工验收。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在大型易燃易爆、危险化工项目的雷击风险评估取得了突破,现在上述建设项目在防雷装置图纸审核或竣工验收的时候必须提供该项目的雷击风险评估报告。
2.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评估团队
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学科专业包含气象学、电磁学、建筑学、工程学等学科,技术规范包含国家规范、行业规范、地方规范等。评估报告要求数据详实、理论依据充分、结论客观科学、指导意见可行。因此我们一方面加大人才的引进,先后从大专院校引进本科生2名,专门从事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同时加大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不仅选派人员参加全国和全省性培训,同时加大内部交流,以雷击风险评估软件为平台,开展内部学习交流,吸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软件功能,真正提高雷击风险评估水平。
3对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建议
3.1进一步健全政策法规环境
目前开展雷击风险评估法规和文件依据主要有: (1) 中国气象局第8 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2) 中国气象局第11 号令《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第八条。以上法规并未明确界定评估行为的性质,评估范围也比较笼统。因此,我们建议尽快出台雷击风险评估的具体实施细则办法和有关雷击风险评估的收费标准。
3.2制定适合河南的相关技术标准、流程、质量管理体系
现阶段雷击风险评估主要采用或参考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制定的IEC 6230522《风险管理》和IEC 61662《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上述的标准为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和指导作用, 但为了能更符合河南的防雷情况,我们应制定更适合我省的雷击风险评估标准。
同时为了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我们应制定一套科学严谨的技术流程和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促进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科学规范发展。
3.3加强人员培训和基础性研究
由于雷击风险评估开展时间不长,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建议省局牵头多组织这方面的技术培训,迅速提升各地市、县局雷击风险评估整体技术水平, 使评估的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提高雷击风险评估的技术含量,促进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雷击风险评估是一项投入少、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工作;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它是气象部门履行防雷减灾社会管理职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气象部门利用资源优势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服务于社会的一个载体, 各地在开展业务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阻力和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加强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管理, 使建设项目防雷设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避免盲目性, 保证防雷工程安全可靠, 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 是确保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针对市、县雷击风险评估专业人才少,总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建立自上而下的技术支持和素质教育培训制度。在基层选拔和培养一批懂管理、技术精的骨干人才,带动雷击风险评估项目的广泛开展;为保证雷击风险评估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严肃性,应设定资格准入,完善资质和资格管理制度,制定评估机构资质的申报、审批、监管流程,根据评估机构的章程制度、评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来确定资质及业务范围,对从事雷击风险评估的工作人员,要通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部门协作,加强雷击风险评估目的、意义和作用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雷电灾害风险意识、防灾减灾意识。雷击风险评估的全面开展,离不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应加强与规划、建设、安监、消防等部门的协作,建立联合审批机制,将雷击风险评估列为项目审批内容、前置条件范围。
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建(构)筑物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微电子设备使用的增多,我县雷电灾害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安全防雷形势十分严峻。各镇、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防雷减灾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防雷减灾意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切实做好防雷减灾工作。
二、明确责任,加强协作
县气象局具体负责我县行政区域内防雷减灾工作,要切实加强对防雷减灾工作的规划、指导、监督和管理。县建设、安监、公安、消防、工商、质监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和任务,密切配合,能力协作,严格防雷设施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及生产、流通过程中各种防雷产品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共同做好防雷减灾工作。
三、加强防雷装置的安全管理
(一)防雷装置的安装。
根据《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下列场所或设施应当安装防雷装置:
1、建设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构筑物;
2、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物资的生产、储存、输送、销售等场所和设施;
3、电力生产设施和输配电系统;
4、计算机信息系统、通讯设施、广播电视设施、自动控制和监控设施;
5、国家规定的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其他场所和设施。
(二)防雷装置设计文件的审核。
根据《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凡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建设单位应当将防雷工程设计文件送县气象局审核。县气象局对符合防雷设计规范要求的,予以批准,并出具审核意见书;对不符合防雷设计规范要求的,应当提出修改意见,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三)防雷装置的验收。
防雷装置施工结束后,须经县气象局验收,验收合格的,发给合格证书;验收不合格的,施工单位应按照要求进行整改,并及时申请重新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四)落实定期检测制度。
对本条第(一)项规定安装防雷装置的产权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必须主动向具有专业资质的防雷装置检测单位申报年度安全检测。
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物资的生产、储存、输送、销售等场所和设施的防雷装置每半年检测一次,其他场所的防雷装置每年检测一次。
(五)积极开展雷电风险评估。
为科学、合理、有效地预防雷电灾害,对大型建设工作、重点工程、爆炸危险环境等建设项目要依法开展雷电风险评估工作,确保公共安全。
对违反国家防雷减灾管理规定出现雷击事故,造成火灾、爆炸、人员伤亡以及重大财产损失的,经查实,除给予罚款等行政处罚外,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四、进一步完善综合防雷设施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微电子设施的广泛使用,为避免或减少感应雷对弱电子设施的雷击隐患,石油、化工、易燃易爆物资的生产、储存场所和金融、通信、广播电视等有关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及学校、医院、住宅小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在做好直击雷防护的同时,应安装感应雷防护装置,完善综合防雷设施。
五、切实做好雷电天气预测预报和灾情鉴定工作
李凤琴 谭 华 李翠莲 王忠莲
(宁夏银川市气象局 宁夏银川 750002)
【摘要】贺兰山体育场是我国西部地区最为先进的体育场地之
一,场馆内分布着大量的电子、电气系统,在雷电多发季节做好防
雷工作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银川雷暴气候特征背景分析,对贺兰
山体育场雷击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合理防雷措施,为大型体
育场馆做好雷电防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体育场馆;大型建筑物;电子电气系统;雷电防护;
风险评估
银川市科技攻关项目《设施园艺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开发》资助。
引言
位于银川市西夏区的贺兰山体育场是我国西部地区最为先进的
体育场地之一,2012 年11 月21 日竣工并投入使用,该体育场设
有国际标准400 米田径场、近7800 平方米足球场,可容纳4 万人
观看比赛,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功能体育设施和先进的声光电系
统,能满足举办国际单项、国内综合性体育大赛要求,是举办大型
赛事、文体活动、全民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甲级体育场。由于体育
场设备先进,场馆内分布着大量的电子、电气系统,这些弱电系统
一旦遭受雷击破坏,直接影响现场比赛和直播,因此加强体育场内
建筑和信息系统设备的雷电风险评估和防护至关重要。
1. 银川市雷电气候特征及活动规律
银川市年平均雷暴日为19.7d,属宁夏雷暴发生的中雷区,雷
暴灾害主要出现在每年3-10 月,集中出现在5-9 月间,雷暴日数
站全年总雷暴日数的93% ;以7 月出现日数最多,占年总雷暴日数
的29% ;6、8 月雷暴日数分别占全年总数的21% 和23%,8 月为
雷暴灾害出现的次高峰期;9 月份以后雷暴减少,11 月至翌年2 月
几乎未出现过雷暴灾害。一天中午后气温相对偏高,在热力和空气
动力作用下对流发展旺盛午后至傍晚是银川市雷电频发高峰时段,
雷暴灾害发生频次占总雷暴次数的60% 以上;其次为20 时至清晨
08 时,可占总次数的30% 左右;08~12 时雷暴发生次数仅占总雷
暴数的5% 左右。
2. 体育场建筑、结构特点
贺兰山体育场南北向长约450m、东西向长800m,占地面积约
560 亩,由主体建筑和室外配套的热身场地和全民健身场地构成,
其中主体建筑高45m,外罩棚跨度260m,总建筑面积10 万㎡。封
闭式建筑面积6.4 万㎡,可容纳4 万观众,设有8 条400m 标准跑
道径赛场和国际标准田赛场地,有标准天然草坪足球场,看台下建
筑包括体育竞赛区、观众活动区、新闻媒体区、礼宾区、场馆运行区、
安保及交通运行区、体育场多功能经营区和设备机房等附属用房。
体育场四周形成观众室外集散广场,广场配套有大型的体育活动场
地、道路、绿地、停车场等设施,室外体育配套设施包括热身训练
用的8 条400m 标准跑道和标准田径场地以及标准足球热身场,室
外足球、篮球、网球、轮滑场地等20 片运动场地。贺兰山体育场
主体结构形式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和钢桁架,
外罩棚为空间钢桁架的结构形式,整个建筑造型具有民族特色,钢
结构工程用钢量约5000 吨。
3. 体育场雷击风险评估
3.1 主建筑物雷击风险
体育场内主建筑物等高大建筑物在雷电天气发生时,如果接闪
直击雷电流,雷电流在入地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脉冲将会对建筑内电
子信息系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主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
Ae=[LW+2H(L+W)√ H(200-H)+πH(200-H)]×10-6 ;
建筑物年预计累积次数:N=K•Ng•Ae(次/a),其中K 为校正
系数,通常情况下K 取1,当建筑物位于旷野且孤立时K 取2 ;位
于银川西夏区体育中心园区中部的贺兰山体育场金属屋面的砖木结
构主建筑物取1.7。
3.2 场内人员人身雷击风险
体育场四周的集散广场以及20 多片运动场地均为露天场所,
不能采取全面区域保护措施,因此雷雨天气无法避免产生雷击事故。
体育场室外活动场、比赛场地和停车场等设施位置开阔,极易受直
接雷影响,导致出现人身伤害事故。而如果体育场建筑物内防直击
雷措施不完善,或封闭式场馆内等电位连接不合理等情况下都有可
能致使人员雷击伤亡事故发生。
3.3 电子、电气信息系统雷击风险
低压供电部分构成体育场的电气系统,通信设备、计算机、控
制系统、无线电以及电子装置等敏感电子部分构成了体育场的电子
系统。贺兰山体育场安装有现代化的监控管理系统、保安监控系统、
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有线电
视系统、智能化照明和灯光音响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大型电子计
分板和中小型电子计分显示器、消防监测系统等电子、电气系统设
备,这些电子、电气设备绝缘强度低、过电压和过电流耐受力差,
对电磁干扰敏感等,一旦体育场建筑物遭受直击雷或体育场附近出
现雷击事故,雷电过电压、过电流和电磁脉冲即沿供电线路、信号
线、天线、金属管道、空间辐射等侵入建筑室内危及室内电子电气
设备的正常工作,出现安全运行故障或对其造成永久性破坏,影响
现场体育比赛和赛事转播,其中电气系统失效可直接导致电子系统
瘫痪,监控、消防系统雷击后极易引起火灾而进一步扩大灾害影响,
造成场内人员人身伤害事故发生等安全问题,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建筑物及室内设施年雷击次数预算公式为:N=N1+N2(次/a);因
雷电引起的体育场电子系统设备损坏的可接受的最大年均雷击次数
(Nc)计算公式为:
Nc=5.8×10-1.5/c ;
其中C=C1+C2+C3+C4+C5+C6,C1 代表信息系统安设的主建
筑材料结构因子,体育场建筑物屋顶及主题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材
料,因此C1 为0.5 ;C2 表示信息系统重要程度因子,体育场是集
成化程度较高的低电压微电流设备,取C3=3.0 ;C4 代表电子信息
系统设备所处雷电防护区(LPZ)因子,当设备处在LPZ2 或更高
层防护区时,C4=0.5,设备处在LPZ1 防护区内,C4=1.0,设备处
在LPZ0B 区内时,C4=1.5~2.0 ;C5 代表电子信息系统雷击事故的
后果因子,信息系统是不能随意中断的,当遭雷击业务中断但未产
生不良后果时,C5=0.5,中断后未出现严重后果时,C5=1.0,中断
且产生了严重后果时,C5=1.5~2.0 ;C6 为建筑及其信息设备所处
区域雷暴等级因子,贺兰山体育场处于宁夏中雷区,C6=1。
将上述数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然后将计算出的值再代入防雷
装置效率公式:E=1-Nc/N,即得出体育场电子信息系统、电气系
统防雷装置雷电防护效率。
4. 防雷措施
通过对贺兰山体育场雷击风险评估得到量化的风险指标,以指
导所建场馆的防雷设计和施工,确保防雷设施的安全可靠、技术先
进和经济合理,同时提高雷电灾害防护意识,杜绝雷击隐患。
①体育场大型建筑物和电子信息系统应严格按照雷电防护法律
法规规定装设防雷装置,并定期接受防雷中心年检,及时发现雷击
事故隐患并进行处理。
②加强重要体育赛事的气象服务工作,做好大赛期间防雷安全
等气象服务保障;在体育场馆内装设雷电预警接收、装置和显
示系统,及时接收并公布气象部门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采取相应
防护措施,确保世界各地参赛者、观众及游客的人身安全。
③加强雷电科普和防雷常识宣传,增强体育场馆工作人员和进
场人员防雷知识和应急能力,提高体育场管理人员灾害性天气领导、
指挥和应对能力,在雷电等灾害事故发生后,能及时、迅速采取有
效措施组织、协调场馆内人员躲避雷暴,掌握自救和互救知识,避
免和降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 张智. 宁夏雷暴灾害的气候特征[J]. 自然灾害学报,
2007,增刊(16)
[2] 周道刚,熊晓洪,廖晓娟,等. 环境雷击风险评估方法探讨,
2006,增刊I(27)
【关键词】防雷;问题;措施
雷电作为一种极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在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发生。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每秒钟就有1800场雷雨,并出现600次的闪电,这其中有100次炸雷落地,给建筑物、发电设备、通讯设备和影视设备带来的破坏性损失,并可能造成火灾,击伤人和牲畜。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大约在10亿美元左右,有3000多人因此失去生命。
一、我国目前的防雷发展状况
预防雷灾简称“防雷”,在技术上指的是经拦截、疏导、泄放入地的系统方法化解雷击对建筑物及其内部的设施带来的损害的一套防护技术。从广义上说,防雷指的是对雷电及雷灾进行研究、监测、预警和预报,防雷产品的研发、产品设计、生产、产品检测与性能认证,雷电防护装置的安装、调试与维护,防雷技术的风险评估,对雷灾进行的调查、鉴定与评估等方面,简单说,是指由各种防雷的软件和硬件所构成的防御系统。
我国的防雷技术发展相对较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诞生第一家防雷产品生产企业,在2002年5月份,深圳召开了第一届防雷技术论坛,从此,我国防雷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我国如今在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立了300多个防雷监测点,除气象部门以外,电力部门、军队、电信部门、林业部门等都设立了监测点,监测点所获得的探测信息可实时传输至中央气象部门并经气象信息中心传至相关部门,为雷灾的预警和预防奠定了技术基础;目前我国的防雷产品开发企业、生产企业和施工企业已达数百家,截止到2010年6月,已有30家企业获得防雷工程双甲资质,为防雷提供了较好的硬件基础;防雷产品检验与认证机构达数十家,其中包括“北京雷电防护装置测试中心”等机构,使防雷产品的安全性能有了参数数据,也因此为防雷产品的用户提供了鉴别依据;全国各级气象管理部门都设立了防雷管理、施工和检测专业机构,同各地政府相关部门组成一道道防雷责任网,这标志着我国的防雷行业已经基本走向成熟。
当然,目前防雷行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囊括全国的雷电监测网还未形成,人们对雷电监测和预警预报业务的需求难以满足。省一级的气象部门防雷政策、相关法规及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各级气象防雷管理机构的非管理单位有待剥离,例如气象防雷部门下属的施工队等单位。县一级气象防雷管理机构的技术相对薄弱,对技术要示较高的信息系统机房和防雷器漏电流的检测、雷电风险的评估等项业务还难以有效开展。此外,还有关于防雷产品检测与认证的监管力度不足,防雷管理部门缺乏对已建和在建工程的监管。工程设计和施工不按防雷标准的状况还很突出;按规定应安装防雷装置却不安装情况十分普遍;已经安装的防雷装置缺乏管理与维护,造成防雷安全风险增大。国内和国外许多防雷产品夸大技术参数,实际防雷效果有限。一些防雷管理机构对无资质,无经营许可证的防雷产品生产企业、经销企业、施工企业查处力度不足,造成防雷产品的生产、经销、施工企业泛滥。雷灾的调查、鉴定与评估体系尚不完善。
二、加强防雷管理措施分析
1、气象部门应强化防雷管理
气象部门应充分发挥防雷安全管理的职能,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防雷技术规范,加强对防雷管理,做好防雷产品的年检和新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及工程竣工的验收。政府安全生产管理及公安和消防部门应依相关法律法规将防雷安全纳入到安全许可管理范围之中,对企事业单位防雷安全责任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督查。无气象管理部门颁发的《防雷防静电检测合格证》而从事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和储存的企业、加油站和油库等单位和易燃易爆场所,对其《安全生产许可证》及《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不予核发。对农村中雷击灾害多发地区的防雷装置建设要给予充分重视。对林区的雷击火灾预防技术和预防方法展开研究,对雷击森林火灾的预防措施要进行全面落实,尽全力减少雷击造成的损失。
2、强加防雷宣传
防雷宣传要重点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防雷技术;对灾情进行通报;对典型雷击事故进行分析;对防雷技术的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收费标准进行公布;通报防雷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宣传防雷科普知识。宣传要面向社会公众,同时也要面向党政机关人员。宣传方式可利用媒体、广告等形式,也可采用科技下乡和咨询服务等方式,还可采取有奖问答和赠送相关法律法规等方法,宣传要做长期性准备。应与相关部门协同动作。作为一项社会性较强的公益工作,防雷的影响面广泛,涉及到多部门,仅依靠气象管理部门难以全面展开。必须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作下,才更将这项工作做好。
3、严格履行职能,切实把好防雷质量关
我国正在建设法制社会,所以要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气象执法队伍,以促进防雷事业的健康发展。气象执法队伍既要懂法,又要精通防雷技术,同时要有严格执法的勇气和责任心。在工作中严格执法,切实把住防雷质量关,对不符合防雷技术标准的企业和单位及个人要提出整改意见,令其限期整改,对无防雷审核手续而擅自施工建设的违法行为,要责令施工单位负责人停止违法施工。
三、结语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水平也在迅速提高,而雷灾的危害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呈逐渐增大的趋势,防雷技术的需求在全社会变得越来越大,社会对防雷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取得进展的背景下,在我国的气象发展战略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相信防雷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将日益丰硕,防雷管理体系将日益完善,雷电社会防御能力将日益提高。为消除雷电灾害隐患,切实保障防雷安全。
参考文献
[1]顾艳君,钱志良,杨全超,于鑫淼,卢熊熊.一种新型超高压电动短路接地线夹[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12(02)
水利水电施工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项目,风险贯穿于水利水电施工的全程之中。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建立起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理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头等大事。本文对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评估,以制定出合理的回避风险的方案。降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风险对工程项目收益的冲击,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工程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体制进一步深化,各施工企业逐步加大了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越来越多的水电工程建设人员意识到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重要性,逐步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当做水利水电施工的头等大事来抓。
一、水利水电建设当中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因素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施工风险识别是工程风险管理的前提,通过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价体系来完成。风险识别的过程一般分为风险感知和风险识别两个过程。风险感知是通过各种手段对施工过程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直观可见的风险因素,找出其中引起风险的主客观原因,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不过,风险识别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找出风险发生的原因,而是要找出可能成为风险的因素,以及它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对风险的识别主要是通过对事故发生前的监测完成。风险识别的方法因对象而不同,一般包括现场调查、风险因素列表检查、组织结构分析、可行性研究分析、事故树分析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领域,在具体的应用当中要注意选择对象和范围。对于相同对象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组合,以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率。
当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施工中风险存在的因素主要有环境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和经济财务风险等。各风险具体的表现内容如下:
(一)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主要是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冲击以后,他们所作出的反应,以及其他不可控的外界风险,比如雷电等。很多水电工程的建设都对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都造成了重要的冲击,引起民众的反对,频发地质灾害等。面对人文环境的风险只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配合,做好水利水电建设的宣传工作,基本上就可以消解。但对于自然环境因素除了在施工过程当中加强监控之外,在工程设计之初就应给予充分考虑。
(二)技术风险
由于水利水电行业属于国家鼓励的行业,近年来发展比较景气,水电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任务都已排满,相比之下,技术人员就会显得奇缺,导致设计水平和施工水平都有所下降,给工程项目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三)管理风险
由于水电施工企业组织内部比较复杂和管理人才的短缺,给水电企业的施工带来了一定的管理风险。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风险评价
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和风险因素被识别出来以后,还要对被识别出来的风险和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价。因为,风险的识别只能从宏观上了解风险,只有对风险进行了评价以后,才能对风险的大小、发生的概率、影响的大小等有一个比较清楚地认识。以便以此为依据制定出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对策。由于工程风险源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源的复杂性,因此,风险的评价是风险管理当中最困难的一环,工程管理者常常因为风险资料的缺乏而陷入无法做出判断的困境。
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价的方法很多,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主观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等风险图法、模糊评价法、决策树法、网络模型法、蒙特卡洛模拟法等。
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风险控制
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施工过程进行控制是工程分析和评价的主要目的。也可看作为风险识别的延续。风险控制是建立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之上的。没有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就没有一个适用的良好的风险控制体系。因此,应针对风险源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应对风险的主要方式有以下方式:
(一)风险的回避
水利水电的施工过程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人员因素、材料因素、组织因素、合同因素和管理因素等。风险的回避是指当风险识别系统发现某一个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时,通过改变施工方式和停工等来回避施工风险的发生,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在施工方案制订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一些成熟的施工工艺和方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在施工方案选择上引发风险的可能性;在工程项目分包中,尽可能选择一些熟悉的,具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的分包商;高空作业中设置安全网等。
(二)风险的缓解
风险缓解是指在风险评估认为风险的预测发生的概率较小时,或者风险发生影响较小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控制风险发生的因素等,它可以防范风险发生或者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即使风险发生也能将风险发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风险的缓解措施不仅可以降低风险在施工中的负面影响,还能提高施工质量。例如,采用更简单一些施工程序;对于新的工程结构,做一些模型试验或数值分析后确定具体方案;选择可靠的材料或设备供应商等。
(三)风险的转移
风险的转移是指将施工中可能发生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摊或者转嫁,常见于合同风险的回避,以及工程材料的物价波动等。在工程的施工当中通过合同的签订或者购买工程保险等方式将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转移出去,采用合理的方法将工程风险降至最低,以减少工程风险带来的损失。如组织联营体或联合集团进行工程投标,工程保险、担保、利用开脱责任的合同条款、选择适当的合同计价方式工程外包等。
(四)风险的自留
对于风险评估认为某些风险发生的概率非常低或者风险发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较小时,一般会采用风险自留这种方式,它是用工程项目的内部资源来对工程损失加以补充的一种风险应对措施。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在现金流中扣除等方式。
对于风险回避和风险转移早已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工程风险转移中的工程保险由于程序复杂、成本较高等原因目前在我国的水利建设施工中应用的比较少,不过相信随着工程保险业的发展和水电水利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工程保险这一形式定能成为未来水利水电风险转移的主流形式。
四、风险控制的方法措施
(一)成立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
由于施工风险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同时施工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十分困难,因此 ,必须从各业务部门抽出业务骨干以组成一个风险管理部门,有工程项目的负责人直接领导,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对策,并调动相关人员和资源,以分配其到各个单位去执行。
(二)加强施工合同的风险管理
在签订施工合同时,在合同中必须明确各方责任,对工程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风险都要考虑进去,并从风险管理角度对合同中的各个条款存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否则,可能会因为合同的风险考虑不周给工程项目造成巨大的风险。
(三)积极利用合同条款进行索赔
风险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不可能任何风险都不发生,当工程设计发生变化、设计发生更改、或者不利自然条件出现,以及非乙方原因 造成的工程期提前等,工程承担方都应根据合同条款进行索赔。实践表明,通过工程索赔是降低工程风险,提高工程项目利润的有效方式。
(四)针对不同形式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合同签订方式
针对一些河流的水流量变换不大,风险比较小的中小工程可以采取风险自留和风险控制的方式来控制工程项目风险,合同上可以报总价的方式。对于一些水文条件比较复杂,风险发生可能性比较大的情况则可以采用单价合同报价的方式,将风险全部转移给一方。对于一些风险难以确定的工程则可以采取成本加报酬的报价形式。
结语:
水利水电施工整个施工过程都存在着风险,由于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风险的评估和预测变得十分复杂和困难,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成立一个风险监测机构,随时跟踪预测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与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将工程施工中的风险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陈杰.国际水利水电承包工程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5)
[2]刘平.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分析――业主风险管理分析[J].科技资讯,
2009,(04).
[3]葛黎敏,韩建平.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初步研究[J].今日科苑,2009 (21)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昆明市管辖区域内气象灾害的预防、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等活动。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干旱、暴雨、寒潮、霜(冰)冻、雷电、大风、冰雹、大雾、暴雪、高温等造成的灾害。
第三条[政府职责]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和工作机构,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将气象灾害防御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
第四条[部门职责] 市、县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气候评价、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高发易发区域及易燃易爆行业雷电安全监管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普查,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依法组织开展本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建设等项目规划初期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定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和措施。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第五条[基层责任]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设立气象工作站(服务站),村(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应当配备兼职气象信息员,做好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气象设施保护、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递、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
第六条[社会参与]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依法参加气象灾害防御活动。
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参加气象灾害防御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者掌握必要的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技能。
鼓励社会力量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供物质、资金捐赠。
第七条[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承担气象灾害与防护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气象灾害调查鉴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气象灾害隐患整治督查、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职责,为防雷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许提供技术服务,为防雷减灾安全监管、市场监管和行政审批提供技术支撑。
第八条[专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农作物主产区加大气象灾害、预警设施建设密度,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专项工作,为农林业生产、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交通安全、地质灾害防治、旅游安全等提供专题气象保障。
第九条[气象灾害防御探测设施建设保护]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并公布实施本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对可能遭受气象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及公共区域,应当督促建设单位配套建设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播发终端。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侵占或擅自移动、关停气象灾害防御设施、气象探测设备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播发终端。
第十条[气象探测资料共享]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及数据共享机制,形成合力科学防御气象灾害。
实行气象探测资料统一汇交制度,各级气象台站以及从事气象探测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汇交气象探测资料。
第十一条[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传播载体建设]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需要,督促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人员密集场所和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地点配置气象预警终端。加强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和传播渠道建设,利用气象公共信息显示屏、网络、电视、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第十二条[气象公共信息进社区、住宅小区] 市、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实施社区、住宅小区气象预警终端建设,推进气象公共安全社区、住宅小区创建工作。
第十三条[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平台]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本地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并与同级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和相关部门专项应当指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整合各相关部门资源,实现气象灾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统一、集中、权威。市、县级气象主管机构承担本级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平台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
第十四条[预警信息与传播] 市、县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应当通过各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等渠道,统一向本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各有关部门及媒体有义务及时、准确、无偿地向公众传播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根据需要及时增播或插播,标明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紧急情况下,电信运营企业应当按照本条例,通过短信方式无偿向本地全网用户发送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提醒社会公众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准备。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传播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时,不得擅自更改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的信息内容和结论,不得传播虚假气象信息,不得转播非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的气象信息。
第十五条[智慧气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推进智慧气象专项建设,支持和鼓励市、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充分利用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建立集约共享、全媒体融合、按需推送的气象灾害防御信息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气象+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智慧气象灾害防御信息服务模式,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入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第十六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实施。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定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技术培训和演练。
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结合实际制定专项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措施,并与本部门、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第十七条[干旱灾害防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开展重点农经作物主产区、林区、生态保护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区的旱情监测,加强人工增雨监测、指挥、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库塘蓄水、农业抗旱、森林防火等需要,适时开展抗旱应急人工增雨和水库蓄水常态化人工增雨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水务、农业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干旱灾害特点和风险评估结论,因地制宜修建中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和雨水集蓄利用等抗旱工程,储备必要的抗旱物资,保障干旱期城乡居民生活供水的水源贮备;合理调度水资源,推广节约用水和抗旱耕种先进技术,引进耐旱品种,预防、减轻干旱灾害。
第十八条[暴雨洪涝灾害防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暴雨发生风险,开展河道、水库、堤防等防洪设施建设,加固病险水库,雨季期间定期疏通河道,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堤防等重要险段巡查。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其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城市排水(涝)管网、排涝泵等建设,定期组织城市内河、内湖的清理。市、县(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持续性强降水或突发强降水监测和预报预警,及时预警信号。
根据预警研判可能导致城市内涝、山洪灾害、地质灾害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即启动暴雨应急预案,做好积水易涝区域整治、交通疏导、抢险救灾等工作。情况紧急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在一定区域内采取临时交通管制、关闭公园和旅游景点、中止大型活动、停工停课等应急处置措施,并引导受影响人群就近疏散至应急避险场所。灾害影响区域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在报经上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紧急转移、疏散高危险区域内的人员。
第十九条[低温冰冻灾害防御] 霜冻、道路结冰等预警信号生效期间,供水、电力、供气、通信、公路、铁路、航空、地铁、公安等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职能职责组织开展应对处置工作,重点做好山区道路、高速公路、机场、轨道交通的灾害应急工作;农业、林业、园林绿化等有关部门应当指导农民及相关生产经营单位采取覆盖、深灌水等防寒、除霜、防冻措施;水务部门、自来水公司应当加强城市供水管网维护抢修工作,供水设施的维护责任人应当加强对住宅小区供水管线、设施设备的检查,落实供水设施的防冻保暖措施;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指导物业管理企业做好小区供水设施、太阳能等防冻防护工作。
第二十条[雷电灾害防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场所或设施应当按照有关标准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并经相关部门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许可后,主体工程方可投入使用:
(一)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整合纳入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备案,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监管。
(二)易燃易爆建设工程和场所,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区(点)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单独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场所,以及雷电风险高且没有防雷标准规范、需要进行特殊论证的大型项目,应当经市、县级气象主管机构进行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许可。
(三)公路、水路、铁路、民航、水利、电力、通信等专业建设工程,应当经相应专业部门进行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许可。
第二十一条[雷电灾害防御] 投入使用的雷电防护装置应当每年至少检测一次,其中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设施和场所的雷电防护装置应当每半年至少检测一次。被检测单位应当将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及时报行业主管部门备案,行业主管部门应当督促被检测单位对雷电防护装置检测中发现的防雷安全隐患进行限期整改。市、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并会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对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备案情况、防雷安全隐患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和通报。
第二十二条[雷电灾害防御] 从事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机构,应当按照《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规定,依法取得省级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书。禁止无资质或者超出资质范围从事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活动。
第二十三条[雷电灾害防御] 市、县(区、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建立健全本级雷电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及时向社会雷电预警信息。雷电灾害发生后,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和应急预案,及时开展抢险救灾和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遭受雷电灾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情况、配合调查和鉴定。
第二十四条[大风灾害防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指导检查水面船舶作业、交通运输作业、高空作业等相关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在大风灾害多发的冬春季节和大风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采取避风避险措施;加强对大型户外广告牌的防风安全隐患排查,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予以加固或拆除。建筑工地的施工单位应当加强防风安全管理,加固临时设施。
第二十五条[大雾灾害防御] 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单位应当根据大雾风险区划,在机场、港口、高速公路、交通要道等建设大雾的监没设施,及时向公众提供大雾灾害的监测信息、预警信号。大雾预警信号生效期间,公安、交通、航空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机场高速路实施限速、封闭等安全管理措施,及时提醒各类交通参与者减缓车速、谨慎安全驾驶。
大雾橙色以上预警信号生效期间,学校、幼托机构应当停止户外教学活动。其他有关单位应当减少或者不予安排户外作业;必须进行户外作业的,应当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或者采取限时轮岗措施。
第二十六条[冰雹灾害防御] 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单位开展冰雹灾害的调查和研究,在易受冰雹灾害影响的烤烟等主要农经作物主产区科学布点建设人工防雹作业点,建立专业作业指挥平台,配备必要的人员和人工防雹设备、设施,适时组织开展人工防雹作业。
第二十七条[暴雪灾害防御] 交通运输、通信、供电、供水等部门和单位,应当依据气象主管机构降雪预报预警气象信息,及时按照职能职责做好有关设施的巡查维护工作;农业、畜牧部门应当指导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大型牲畜保暖工作。降雪天气发生后,有关部门要及时启动预案,组织做好交通疏导、积雪清除、防冻等工作。
第二十八条[高温灾害防御] 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省防暑降温措施有关规定,落实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者保护措施,做好供水和防暑医药供应的工作,加强对老、弱、病、幼人群的高温防护指导。高温预警信号生效期间,用人单位应当减少或者不予安排户外作业;必须进行户外作业的,应当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合理调整工作时间。
第二十九条[应急处置] 突发性气象灾害发生后,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气象灾害指挥部等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协调机制,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及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启动应急处置措施。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解除应急响应,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灾情调查评估、灾后救助、保险理赔等后期处置工作,尽快消除灾害影响,恢复正常秩序。
第三十条[应急保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救助政策,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救援资金投入机制,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灾害求助成本、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等因素适时调整;应当分级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物资、装备、设施的采购、储备、调运、分发、使用制度,保障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实际需求。
气象灾害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遭受气象灾害影响的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可以根据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需要或受灾情况申请使用气象灾害应急救援资金、物资、装备和设施。
第三十一条[气象灾害保险]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推进适合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防御特点的气象指数保险,支持单位和个人参加保险,分散灾害风险。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法据实、无偿提供保险理赔所需的气象灾害证明材料。
第三十二条[气象衍生灾害防御协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水务、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联合制作地质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雾霾等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预警信息,根据政府授权分级,完善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次生灾害应急预案衔接,建立气象次生及衍生灾害的综合防治体系。
第三十三条[气象灾害科普]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科普场所及设施建设,向社会宣传和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中小学科普宣传和课外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三十四条[防御部门失职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气象灾害防御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未及时开展气象灾害巡查、监控、消除气象灾害隐患点的,导致重大气象灾害未能有效防御的;
(二)未按要求提供监测、预报气象灾害所需的旱情、水情、灾情等共享信息的;
(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未将本部门应急措施及时报告本级气象灾害应急决策指挥机构的,或未执行响应流程后;
(四)收到灾害性天气警报或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未按规定采取应急响应或者处置不当,导致重大损失的。
第三十五条[行政管理相对人法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况严重的,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
(一)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媒体及基础电信运营单位,未按照要求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者刊载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编造或传播虚假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或传播非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的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三)未经许可擅自向社会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灾情信息的;
(四)损毁、侵占或擅自移动、关停气象灾害防御设施、气象探测设备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播发终端的。
第三十六条[雷电灾害防护法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或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出租、出借、挂靠、伪造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证,或租用、借用和利用挂靠、伪造的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证从事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活动的;
(二)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机构弄虚作假出具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的;
(三)应当安装雷电防护装置而拒不安装的;已有雷电防护装置,拒绝进行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关键字:防雷装置;安全监测;验收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防雷装置的安检验收是整个工程管理项目和施工全过程的最后工作,这项标志着防雷装置能否转入正常的生产或者使用。同时,安检验收工作也是对投资效益和检验设计以及施工质量的全面考核,是气象部门依法被赋予的社会管理工作,也是机房防雷准备工作的重要环节。安检验收有效保障了机房防雷装置运行安全性,确保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机房防雷装置安检验收依据
验收依据
防雷装置的验收是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的,主要包括:现行国家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主管部门批准的规划设计纲要、施工图纸、施工说明书、施工设计文件、招标投标文件、图纸会审记录、设备技术说明书、设计修改文件、质量保证文件以及技术资料图表等。而防雷装置验收的主管部门则是被依法赋予检测职权的气象部门。
验收应提供资料
相关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工程的安检验收应当具有完备的技术档案和相关技术、施工管理资料;我国相关法规还规定,交付设备安装验收必须符合验收的标准和完整的技术经济资料。一般来说需要提供的资料有:防雷装置设计核准书、雷电风险评估批复文件、相关人员,如:施工和检测单位以及检测人员的资格证明和证书、防雷装置跟踪监测记录薄、防雷装置施工图和防雷装置检测报告、各项相关合格证书和变更通知等。
机房防雷装置安检验收程序
对机房防雷装置进行专门验收需要增强验收的公正性,监督机制的设置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也同时维护了施工方和委托方的双方利益。在验收过程中如果发现质量检测不合格的问题,验收组有权取消委托或者退回检测记录。防雷装置验收程序主要包括:(1)建审窗口和政务大厅窗口受理验收申请,以便完成各种资质、图纸的审核;(2)委托检测中心进行各阶段检测验收和组分段验收;(3)基础部分阶段检测验收。这一阶段分两种情况,在检测合格的情况下需要对均压环、引下线阶段进行检测验收,同时对资料进行处理;在不合格的情况下则需要实施整改并且复检,然后再对基础部分阶段检测进行验收;(4)均压环、引下线阶段检测验收也分为两种情况,在验收合格的情况下可以对接闪器部分、等电位联结部分、SPD安装等进行总体检测并对资料进行处理;在不合格的情况下同样需要实施整改和复检进行重新验收;(5)接闪器部分、等电位联结部分、SPD安装等进行总体检测同样是两种情况,合格的情况下对验收组处理、制作全部验收资料、出验收报告;不合格的情况下也需要实施整改重新复检验收。
机房防雷装置安检验收标需要准和规范
验收规范和原则
通常,新建设的防雷装置工程鞠躬验收时,要在防雷检测、验收部门的共同参与下,有主管单位监督,监理和施工等单位共同进行。被检测的防雷装置要与装置设计图纸相一致,特别要注意安装位置、焊接面和安装所用材料要符合图纸的要求,如有修改应当在修改图纸中做出说明,修改的部分也要达到验收的规范要求。
验收标准主要内容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验收主要有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即验收过程中涉及到的九个步骤。标准的主要内容有:(1)接地装置部分的标准。应注意桩的利用系数、引下线利用柱主筋数量、承台和柱主筋以及引下线的连接以及引出的预留电气接地端子等项目的相关技术要求与合格标准;(2)引下线部分的标准。这部分要注意引下线的连接问题、柱筋短路环、柱筋在引下线的预留电气接地装置的设置问题,同时对于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和数量以及间距都有所要求;(3)均压环部分的标准。均压环部分主要针对均压环的敷设方式和预留钢筋焊接问题,也要注意均压环与通风口的过度电阻,这些在均压环与还间连接以及与主筋连接的方式都在相关技术要求标准中做了明确的界定;(4)避雷网格部分的标准。这一部分主要注意避雷网格的敷设;(5)避雷带部分的标准。避雷带部分需要注意避雷带的材料和规格,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避雷带支柱之间的间距、高度和连接引下线的预留端和闭合环的测试;(6)避雷针部分的标准。这部分主要注意避雷针的材料、长度和规格以及避雷针的安装高度、位置、连接形式就可以了。
四、结束语
机房的防雷装置安装安全检测工作是有气象局授权进行监督验收的,验收标准也是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标准规定进行的。为了能够把这项工作更高效、科学和规范的展开,可以对审核工作进行详细的探讨,清楚了解相关标准的要求规范,做好整改修正意见并记录在册,同时做到防雷装置每个部分的细致检测和验收,出现问题和不合格的地方要进行修正,然后再重新对其进行验收,在实施规范化管理的前提下对防雷装置安检验收工作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