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9 20:11: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舞蹈作品赏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服装表演专业 舞蹈课程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的服装表演专业都开设了舞蹈课程,并不同程度地加大了舞蹈课程的开设比重。但各校的情况不尽相同。就笔者所在的学校服装表演专业,立足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较重视舞蹈课程的开设,充分利用本系专业的师资条件,除了在第一年必修的基础上,还在以后的两年分别设置了不同层次内容的舞蹈课程,并且为有一定基础和有兴趣的学生还设置了较深层次内容的特色舞蹈班,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途径。
然而,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存在的问题表现在:(1)缺乏专业舞蹈教师,有些院校的舞蹈课是由服装表演的老师兼任。(2)缺乏合适的教材。就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使用的教材而言,国内目前尚少见有出版过一本合适的面对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舞蹈课教材。(3)开课学时偏少。从舞蹈作为一门基础课来看,大多数学校的学时安排还相对有限,加之真正实施时还会因其他活动的冲击影响而打折扣。(4)生源基础差。长期以来,舞蹈教育一直处于附属和依从的地位。就生源基础来看,虽然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自身体形条件较好,但绝大多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受任何形式的舞蹈教育,对舞蹈的认识几近空白。(5)重视程度还不够。有些院校舞蹈课仅作为服装表演专业中副设的专业基础课,对舞蹈修养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利用所学舞蹈知识进行服装表演编创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
总之,在面对社会新时期复合性人才的需求,笔者所在的学校服装表演专业在制订教学培养计划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借鉴其他专业服装学院的教学经验,对服装表演专业中舞蹈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内容的编排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教学优化体系。 首先,根据学校专业办学培养复合性人才的方向和特色,对2007本科培养计划中有关舞蹈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既考虑到开设具有实用意义的课程,如舞蹈基训、形体训练,又兼顾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舞蹈理论学养的提高,尽量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多地了解掌握不同风格、不同舞种的典型素材以及编排能力。调整教学培养计划时依据“一专多能”“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改变以往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学习舞蹈走过场的误区。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形成了以“舞蹈基础,舞蹈素材,舞蹈鉴赏,舞蹈编导,T台表演编创”为线索的学习板块。这些课程可分为三个学段来实施完成。第一学年为基础阶段,第二学年是提高和积累阶段,第三学年除了继续进行不同层次内容的舞蹈作品鉴赏外,学习重点则转为舞蹈编排并结合专业进行T台表演编创,达到学以致用。此外,又因本校地处江西赣南,赣南有客家风的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有着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因此在舞蹈课时,我们也增加了赣南采茶舞,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客家生活情态,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使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在T台上能走“猫步”,还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毕业后走进社会的实际需求。
我们在合理修订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而对舞蹈课教学大纲进行了妥善细致的修订:舞蹈课程教学大纲内容是为服装表演课程奠定基础。例如根据服装表演学生舞蹈知识技能欠缺,但理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通过对一些有深刻主题寓意和表现手法独特的经典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知识学养和鉴别能力。如根据学生基础较差且大学生入校年龄在18岁以上,骨骼发育基本定型(比较硬,软度差)的生理特性,加上服装表演自身的专业特点,在舞蹈课上更多要求形体的训练、身体韵律和协调感的训练,而非专业性较强的技能技巧训练。使学生能够完成大部分规定的基本动作,了解舞蹈训练的基本步骤、方法和要领,适度地淡化或删除专业性较强的高难度动作要求,培养学生利用舞蹈课所学的舞蹈知识,充分运用到服装表演当中。
大纲内容的编排要有明确的计划性和目标性。就本校服装表演专业三个学年分设的舞蹈课程教学内容来看,如何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需要认真思考,第一学年具体内容安排应以基础训练为主,这样才能使教学获得实效。到了第二学年,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应在继续加强形体训练的同时,着眼于舞蹈素材的学习和舞蹈创编(流动造型训练、结构训练、组合编排等)能力的培养,为服装表演时不同的服装展示奠定基础。此外,还将舞蹈赏析的内容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审美能力。在课堂授课练习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把舞蹈课程中所学的创编知识融合到服装表演的编创中,创编出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艺术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体验,达到学以致用。
坚持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生理、心理的个体差异,不能“一刀切”。在施教中,要尽量考虑确定某种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既不能按照舞蹈专业的舞蹈课内容来教学,也不能当作是业余爱好课程来对待。在教学形式上,除了集体课外,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摩优秀的演出。此外,在教学中采用鼓励欣赏、扬长避短的原则,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鉴于服装表演舞蹈课程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施教中选用合适的教材非常重要。至今,我国还鲜见有专用的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的统编教材,但我们可以借鉴高、中等院校专业舞蹈教材,也可以根据服装表演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并结合以往教学经验,自己编撰适合本专业实用的教学讲义。
参考文献:
[1]舞蹈论文:高校音乐专业舞蹈课程开设探索.三十二路音乐网32lu.Com.
1爵士舞的起源
爵士舞作为一个舞种,有其自己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历史。非洲的黑人在备受生活的压力下,他们为了排解苦闷,在人生的喜、怒、哀、乐或祭祀等重大活动中,他们都会大跳舞蹈,即兴舞动,爵士舞的雏形就产生了,之后在不断的创新、演变的过程中,与美国的本土文化相交融,带着浓厚的黑奴文化背景,逐渐变成了充满朝气、喜气洋洋的都市型音乐和舞蹈,成为了美国流行的舞蹈,并在二十世纪后风靡世界各国。爵士一词本来是一类音乐的名称。因为爵士乐在风格上比较狂热、活泼所以“jazz”才有这个意思,但在1990年以前,爵士这个词为“jass”,之后才改为“jazz”。最早的爵士舞是在爵士乐的伴奏下,黑人跳社交舞完成的。当时盛行于美国南方的乡下,集中在纽奥良城的聚会及俱乐部里。到了1917年,舞者纷纷以歌词内容表演舞蹈,由W.Benton overstreet写的一首流行歌曲“The jazz dance “为风靡一时,因此爵士舞的名称就由此确定下来了。
2 爵士舞的类型
爵士虽作为一个小众类型,但到今天已有很大的发展,并且照目前的形势看爵士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爵士舞不仅深受广大年轻女性的喜爱,更有很多男子为其痴狂。很多人认为爵士舞就是热舞,有人认为爵士舞是韩舞,也有人认为爵士舞就是扭动,妖娆的舞蹈,那么爵士舞到底是什么呢?笔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总结爵士舞是一个集芭蕾舞、现代舞、非洲舞、表演舞、音乐剧、社会舞、东印度民族舞于一身的多元化舞蹈表演形式。因此独具特色、别树一格。在1930年后期到1940年,爵士舞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由芭蕾引起的具有强烈古典形式的现代爵士舞;第二类是由黑人及拉丁舞蹈影响转变而来的爵士舞;第三类是受到了踢踏舞并有诙谐音乐成分的爵士舞。而发展到今天,从大方向来说目前世界上爵士舞比较流行的形式综合为两大类,一类是由芭蕾、现代舞发展而来的传统爵士舞;另一类是吸收了多种其他舞蹈形式如HIP-HOP的当代爵士舞,又称“new jazz”。这两类型的爵士舞各有特色,都深受广大舞者及健身健美人群的喜爱。New jazz又更受大众女生喜欢。按爵士舞的发力、特点而言,另一种划分的方法又可将爵士舞细分为new jazz、street jazz、raggaepower jazz、moden jazz、funky jazz等等,这些各自有特点,受人喜爱。
3 爵士舞的特点
笔者认为在介绍爵士舞特点的具体细节之前,应该介绍下目前我国爵士舞的一般特点。目前我国爵士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北京舞蹈学院为代表的学院派,他们的教学课程多以芭蕾、现代风格为主的传统爵士。其特点是舞蹈情感丰富、线条流畅、更利于舞者借助肢体抒发感情,节奏强烈、力量震撼等。其教师有系统全面的训练模式,为高校爵士舞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而另一种是以北京、上海、武汉、广州为代表的社会性舞团,他们的风格多为潮流性的当代爵士舞,其动作表现形式更多样化,较多的使用up-down、shake、wave、roll等,其身体力量的控制、重心的变化、肌肉的收缩独具特色,使得许多爵士舞者纷纷去此地学习如北京的SPY、上海的caster,他们的产生、发展,带动了全国许多热爱爵士舞舞者及舞团的发展,加强了广大群众对爵士舞的了解和喜爱。促进了爵士舞的发展。就具体划分而言:力量爵士,从字面来看就可知它要求舞者有一定的爆发力,对动作的力量要有极好的控制能力,因此此类型比较劲爆但也教累;现代爵士,是从芭蕾、现展而来的,因此有些动作和芭蕾相似,感情抒发较重,较大气;funky jazz,其类似power jazz 又有所不同,它重视的是力的点和衔接的过程,又像HIP-HOP里的funky;街头爵士,其结合了爵士的其他类型,表演性和观赏性较强;New jazz,其自由的部分比较多,舞者可以根据所放音乐feel,是许多高水平舞者喜爱的一种;雷鬼,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性感火爆,其由钢管舞演化而来,把女性的性感、热情健康的展示出来,因此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
综上,在国际文化交流发展,爵士舞盛行的今天,笔者从爵士的产生谈起,对爵士的发展,划分,特点做了一个简明的概述,旨在为广大青少年更了解爵士舞,为爵士舞的初学者做一个纵向的框架,使其更了解并热爱爵士舞,为初学者的练习做一个有用导向,从理论和实践上促进爵士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慕 羽. 外国流行舞蹈作品赏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9)
[2] 隆荫培 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7)
关键词:高校; 立德树人 ;艺术教育
党的十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实现这一根本任务中,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艺术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
立德树人,即树立德业,培养人才之意。“立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与叔孙豹的一段对话,问:“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答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就是说,人生最高的境界首先是树立高尚的道德;其次是为国为民建立功勋;再次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即使经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被废弃,能经久传唱,永不磨灭。“树人”可见《管子・权修》的记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即做一年的打算,没有比得上种植庄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没有比得上栽种树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没有比得上培养人才的。
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教育理念的一贯追求。当今,面临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多元文化交相融合、相互冲突以及我国人才培养结构中的缺失等问题。高校教育要围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培养铸就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杰出才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立德树人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高校艺术教育的概念
高校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集知识性、感受性、观念性和创造性于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与我国教育方针“德智体美”中的“美育”,紧密相关且又有不同之处。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情感教育。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的涵义包含艺术教育并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在高校的实践过程中,艺术是实现美育的主要资源,艺术教育是主要的教育形式。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教师对艺术知识的讲授,运用音乐、舞蹈、绘画、摄影、书法、雕塑、文学、戏剧、电影等形式,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起美的终极信仰和崇高的审美理想,造就具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高校艺术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1.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密切关联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学生掌握人类艺术审美的经验,感受艺术美的感染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素质,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大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得体的仪态举止和真诚的学术风范,加之文明、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促进立德树人这一高等教育目标的早日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这样认为,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最终目的,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艺术教育则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2.艺术教育与“德智体美”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立德树人”的历程,体现在对包括美育在内的“德智体美”四育的实施之中。“四育”中的美育,相对其他三个方面来讲,既有其鲜明的特性,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艺术教育则是美育的核心内容,对“四育”的实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教育与德育并行不悖,相互促进。我国古代礼乐理论专著《礼记・乐记》记载:“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古代这类从美的角度反映社会文化道德的乐教,也就是综合性的艺术教育。现代教育中,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而德育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形成。艺术教育的进程也是道德教育的完善过程。
艺术教育对智育有着启迪作用。艺术教育对于充分开发人的右脑功能,发挥大学生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这方面,一些非艺术专业但艺术造诣颇高的科学家的经历,很能说明问题。例如: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演奏小提琴;李四光学习过小提琴演奏,还创作有《行路难》的小提琴曲;钱学森选修过诗文、音乐、伦理等课目,学习过水彩画,大学期间他还能演奏钢琴、小提琴、管乐等。与艺术的结缘,为他们日后成为兼具人文精神与艺术涵养的伟大科学巨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对北京市各高校的调查中,有86%和84%的大学生认为,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和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另一调查也显示,“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敢为性以及意志力,都优于未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2]
艺术教育使体育在与艺术的交融发展中更显魅力。体育与艺术同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体育借助艺术来丰富和发展;艺术在不断渗入体育的同时,给体育运动带来显性的吸引力,使体育更具审美价值。特别是现代高校的体育活动,已超出单纯锻炼身体、增强健康的意义。体育与艺术在发展中互相促进、相互渗透,成为反映各高校大学生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准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体育与艺术教育所具备的“体”“美”特质。
艺术教育是高校实现美育的核心。如前所述,艺术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造就具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我国高校实现美育教育的主要资源和形式。
高校立德树人中的艺术教育实践
1.艺术教育课程是高校实现艺术教育目标的基本依据和重要载体
落实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目前,全国高校大多都设立了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艺术类课程,初步建立了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体系。高校艺术课程的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类别的,如“音乐基础”“美术概论”“大学美育”等。二是鉴赏类的,如“音乐欣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还有的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设了“欧洲音乐赏析”“经典昆曲赏析”“交响乐名曲赏析”“中国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古典音乐文化”等课程。三是实践类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内直接参与某类艺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经历感受、创造艺术美的实践过程,如合唱、西洋和民族管弦乐合奏、舞蹈、素描、摄影、戏曲表演等。目前,艺术教育课程开设最多的高校是清华大学,达76门之多,覆盖了音乐、美术(视觉艺术)、舞蹈和戏剧等,丰富了学生的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接受艺术教育的更大选择空间。[3]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近几年合并组建的理工科类全日制普通高校。学校艺术教育是在不断借鉴外校成功经验和结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摸索前行的。学校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教师队伍。自2006年合校以来,学校在完善教学课程体系的同时,开设了“美学”“现代音乐赏析”“美术作品赏析”“中国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播”“音乐修养”等10余门公共艺术类课程。近年来,还在此基础上,开设了多门艺术实践类课程,如“器乐艺术欣赏与实践”“合唱艺术欣赏与实践”“舞蹈艺术欣赏与实践”等,把艺术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在对本校2009级~2012级的1,300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选修这类课程的学生达98%。
艺术教育课程及实践对于理工科类学生还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高校最有可能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程,特别是加大艺术实践的环节,使理工类学科的学生有大量的机会接触高雅艺术并进行各类艺术实践活动。艺术与科学的交替思维使人更富于灵感,更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三位学生创作的中国画仿真绘图“水墨丹青”(Ink Painter)手机软件,在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赛后,学生们又把这款软件进行完善并成功在苹果商城运营。[4]近几年,该校学生在全国和北京市科技竞赛中获奖达1,000余人次。
2.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为高校美育的深入开展集聚了力量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要求“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迄今已举办了四届。展演活动主要有声乐、舞蹈、器乐、戏剧和艺术作品展览以及艺术教育论文等项目。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素质水平和队伍建设状况,是衡量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及艺术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毋庸置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是目前国内高校规模最大、综合艺术水平最高的学生艺术团,拥有合唱团、舞蹈团、军乐团、民乐团、交响乐团等多支分团,艺术团每年在校内外进行多场演出,还多次赴国外进行交流演出,向全国、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青春风采,更体现着中国高校担当中国传统艺术和先进文化传承的重任及取得的成果。
大学生艺术团在提升校园文化质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校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教育形式之一。据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学校都建立了学生艺术团。参与人数最多的学生艺术团体是高校合唱团,平均人数达81人;其次为舞蹈团、话剧团及民族和西洋管乐团等,人数都在30人~50人。[5]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有三十多个学生艺术类社团,如合唱团、舞蹈团、话剧团、管乐团、相声社、书画社、街舞社、摄影协会等,艺术类社团拓展了学校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调查显示,学生参加学校艺术社团的约占67.5%。在北京市第三、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学校合唱团的大合唱《山南道河》《雪花》《沂蒙山歌》《Lux Aurumque》(中译《金色的光》),小合唱《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La Cucaracha》(中译《蟑螂》)分获声乐组大、小合唱一等奖;管乐团《耶利哥》《阿尔卑斯山传奇》《友谊圆舞曲》《龙之山》获管乐合奏一等奖等。在参赛的几十所高校中脱颖而出,突出展现了新组建高校的艺术教育成果,也为学校美育的深入开展集聚了力量。
3.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体现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特质
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则体现在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结合学校特点举办的学生节、艺术节、电影节、重大节庆日纪念活动等。多数高校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已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特色。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目前形成了具有本校艺术特色的大型文化活动与院系班级相互补充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模式。一是常年举办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色的、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品牌项目。例如:连续多届的由学校相关部门牵头、各学院(系)参与的“红五月艺术节”“一二・九新星杯科技节”“新生合唱节”“社团文化节”“校园十佳歌手”等。二是在学校艺术团的基础上,倡导学生因地制宜建立有学生基础的其他艺术类社团,扩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广度。例如:在2013年学校建校五周年校庆活动中,街舞社学生表演的歌舞剧《相亲相爱》受到了师生的好评。三是鼓励学校艺术团的骨干成员,在各自院系班级参与组织、辅导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教育实践的参与率。
需要强调的是,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与学校的艺术教育一样,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活动中,利用艺术团学生的艺术才能优势,在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加上教师的指导, 促进全体学生艺术水平的提高,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才能、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体现了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特质。
总之,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程、搞好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开展人人参与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准备和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
[1]韩学周.北京高校美育-艺术教育现状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67.
[2]林琳.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调查研究[J] .中国轻工教育,2011,(1):75-77.
[3]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 2008年艺术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EB/OL].http:///yishu/yishuxsst/bjdxsyst.
[4]王亚飞,杨曙辉,李学华. 计算机应用大赛与学生能力培养探索 [J] .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 ,(6) :144-146.
【关键词】高师 艺术教育专业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70-03
一、当前艺术教育发展的状况
(一)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宗旨
教育部2014年1月公布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表明,国家将从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相关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为更好地落实要求,教育部还制定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艺术素质测评内容包括(见表1)。
教育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提及:“本办法适用于全日制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应覆盖到全体学生。”显而易见,今后义务教育阶段中,综合性艺术教育势必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基础艺术教育以音乐、美术书法课程为主,城区中小学配备有专职专业课程教师。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戏曲、绘画、书法作为艺术素质的主要内容,是艺术素质测评的关键点,在整个艺术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戏曲、绘画、书法教学活动是中小学艺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主要以音乐、美术、书法教师为主承担,艺术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以“情感”体验为目的,贯穿在艺术教学全过程,在多种艺术形态中感染、熏陶、培育学生的美好情操形成高尚品格。随着《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全面开展,经调研,从中小学校得到的反馈意见是迫切需要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多面手”的艺术课程教师。
(三)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状况。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艺术活动参与面小、艺术师资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这些问题制约了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桂北地区为例,据调查了解,县城以下农村学校,基本无专职艺术(音乐、美术)老师,致使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艺术课程,有少数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艺术课程,但多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其教学效果也远未达到预期的设想。
二、高艺术教育专业建设依据
(一)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基础教育艺术课程的改革,是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动力量。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对艺术教育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桂北地区,它泛指以桂林为核心的广西北部地区,桂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主要居住着壮、苗、侗、瑶、回等少数民族,基础艺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成效“贫富不均”的现象,特别是基层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的匮乏,制约了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整体教育教学质量。艺术学科的基础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规范性的适合基础艺术教育的师资。
(二)高师优化专业结构的需要。建设艺术教育专业是艺术学科建设的自然要求,是促进学科专业链进一步延伸、实现专业间互补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科做大做强的需求。艺术教育专业不仅具有独立的专业研究价值,且能进一步促进艺术教育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交叉、互补、提升,共同发展、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使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从而为区域文化教育发展更好地服务。
(三)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随着艺术教育发展,艺术教育服务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桂北地区,由于各种原因,桂北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致使整个桂北地区各县市各级各类学校、文艺团体、文艺演出单位对艺术高素质人才急缺的状况。音乐专业和美术专业部分毕业生就业后兼职从事基础美术教师、基础书法教师、基础音乐教师,基础舞蹈教师及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桂北地区艺术师资和群文工作人才匮乏的现状。因受专业的限制,在校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对艺术教育进行系统、全方位的学习,出现学不致用、工学脱岗的情况,所学的一些音乐、美术、舞蹈、表演基础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路
(一)明确高师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广西桂北为例,城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课堂,以音乐和美术课程为主,配备有专职专业课程教师。经过调研,广西桂北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近年来通过实施“特岗计划”等举措,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仍存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现状是仍旧解决不了开足开齐开好规定课程的问题,构成许多课程成为紧缺薄弱学科课程,其中艺术(音乐、美术)课程因为师资配备不足情况尤甚,以致基层乡村中小学校几乎没有专业专职的艺术教师。桂林市教育局早在2008年就已经开始实行中小学校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评选市级“艺术示范特色校”并给予项目经费支持艺术活动的开展:方法是要求市属各中小学校推行体育艺术“2+1”项目,以班级为基础,以社团的形式开展电脑绘画、少儿绘画、手工、书法、国画、合唱、群舞、体操等课内外艺术活动,努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每年举办艺术特长比赛如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书法与绘画比赛或集体项目(戏剧、戏曲、群舞、合唱)比赛,再加上随机抽查学生的课堂艺术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水平等,按照各项测评综合分排名作为市级“艺术示范特色校”评比的依据。因此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该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人才,具备艺术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掌握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基本功,掌握音乐、美术、书法教师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高素质艺术教育工作者。合格基础艺术师资的培养,以培养小学音乐、美术教师、书法教师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应具备“画、奏、唱、跳、讲、编、写、演”八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形成“站稳讲台、活跃舞台、多能一专”的职业能力。
(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需要兼容和整合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各艺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并接受艺术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并通过艺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系统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艺术教学与研究的基本能力,具备在中小学、社会文化机构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资格。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形成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习构架。如艺术素养类课程,包括钢琴基础、声乐基础、舞蹈基础、美术基础、艺术简史与作品赏析、戏剧基础、书法临习、色彩、国画基础;教育基础类课程,包括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理论;儿童认知发展类课程,包括 趣味手工、儿童画、学前艺术教育;综合实践类课程,包括幼儿舞蹈赏析与创编、简笔画与手工制作、儿童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指导;实践环节,包括创新创业、军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合唱团、舞蹈团、地方民族民歌组合、地方民族器乐组合、语言艺术、少儿绘画及手工小组、书法小组、电脑绘画小组。
(三)建设先进的实训室、实践基地。高师艺术教育专业画、弹、唱、跳、编、写、演的“艺术”特点,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通过专业实训室得以实现,比如中国画实训室、书法临摹实训室、舞蹈实训室、钢琴实训室、多功能声乐实训室、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实训室(未来教室)、数码钢琴实训室、电子琴实训室、MIDI实训室、综合演艺厅等。建设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的展馆,如桂北民族歌舞艺术展廊、桂北非遗音乐文化展廊、美术展馆、岭南派“漓水古琴”师培养实训室、桂北少儿钢琴师资培养实训室等。具备先进设备的实训室为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场馆,是学生实现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检测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教学技能是否达标需通过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完成,如校内、校外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因此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顺利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教学模式。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优质的教师队伍是高师教学工作中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力保障,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核心、关键因素。高师艺术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教师业务、专业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注重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教学名师,构建科学、系统的教师教学梯队。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短期实践锻炼和技能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国家职业资格师考试认证;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官方举办的技能培训、专业进修,让教师在拥有“高校教师资格C”的同时,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证,从而提高教师队伍“双师型”比例。另外,学校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优秀科研团队、精品网络课程等形式,深入发挥资深、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业务能力提升等帮助,形成“传”“帮”“带”的教学管理团队。
(五)形成校地合作机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原则,指示职业教育应与终身学习对接,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制定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参与联动的支持政策促进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此外,还明确政府将从经费和政策等各方面全力提供支持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广泛开展实践性教学”。这些都要求各高职高专深化校地合作机制,真正做到“引进来,走出去”。
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内涵式”发展,而“内涵式”发展离不开人才质量的提升。学校教学对高师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局限性,仅仅是“封闭”教学,通过学校教育与地方行业、企业紧密联系,让学校教育延伸至社会教育;让封闭教育实现开放教育;让理论教育与艺术实践相统一;让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使高师艺术教育形成“请进来,走出去”的格局。例如,地方教育局、教科所举办的专题讲座,如小学音乐学科新课标和新教材培训、小学美术学科新课标和新教材培训、中小学音乐有效教学、中小学美术有效教学,以及地方教育局、教科所举办的专项比赛,如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等,都是学校组织学生“走出去”学习的绝好机会,是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的良好平台。由此可以让学生了解且体会合格艺术教师所需具备的素养,实时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学校通过专项培训项目,如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国家培训计划等,建立“请进来”的教学模式,把行业、企业专家聘请到学校课堂中、项目专题讲座中,让在校培养的基础艺术师资和在职工作的基础艺术师资同时受益,将现有师资素质提升和未来输出师资质量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标本兼顾”的培养体系。
总之,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要立足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以服务地方基础艺术教育为宗旨,紧密结合基础艺术教育人才市场的需求,在理论与实践中孜孜不断探索,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卢婷婷.高职高专音乐实践育人的调查研究[J].广西教育,2015(9)
[2]卢婷婷.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J].广西教育,2016(2)
[3]卢婷婷.关于艺术类专业考试“火热”现象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5(2)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师转型期特色化、应用性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A062);2015年度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法研究基地专项课题“校地合作机制下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X A201605);2015年度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法研究基地专项课题“西部地区中小学校外舞蹈活动师资培训与再教育研究――以桂林地区为例”(JXA201606)
让校园文化凸显“海”的特色
“……大海大海深万丈,大海大海宽无边,防城港市实小的海燕们,矫健地展翅在海天……”这是实验小学校歌《海燕展翅》的歌词(摘录)。这首歌传达了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张弘校长说:“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重在突出海洋精神,让师生在海洋文化的滋养中,拥有开阔的胸襟和拼搏向上的精神。”
为了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有序开展,实验小学制定了《防城港市实验小学学校发展规划(2010—2015)》,明确提出要建设以海洋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主张“管理者要有海洋般长远的眼光,着眼未来;教师要有海洋般渊博的知识,博学多才;学生要有海燕般坚毅的品质,搏击风浪”。该校还提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教育理念,明确“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建树特色”的办学目标,致力于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个性、开放的发展空间。
实验小学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方面凸显“海”的特色。该校除了在校园围墙和教学楼过道里布置海洋知识外,还张挂了许多以“海”为主题的治学、治教标语:“建设美丽防城港,建设美丽中国”“畅游书海,抵达知识的彼岸”“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该校建设有“海洋生物主题墙”“海滩嬉戏壁画”“海浪造型墙”等设施,把海洋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使师生的精神面貌逐渐改变。“每次到学校,我都能深深感受到这所学校的海洋文化氛围,不单单是那些标语、横幅和海洋知识,更是老师和学生们那种谦和上进的精神。”一位学生家长颇有感触地说。
外在的环境建设固然重要,但把海洋文化内化为师生的行为习惯,才是实验小学建设校园文化的最终目的。在布置教职工文化阵地方面,该校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收集、摘录各种既与海洋有关又能结合自身工作的精辟语句,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并在教职工会议室里摆设一艘帆船模型,会议室四周张贴着团队文化的标语,办公楼楼梯间悬挂着教师团队活动的照片,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团结上进的意识。
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实验小学紧紧围绕海洋文化的主题,拓宽班级文化的精神内涵,形成班级文化特色。该校三(4)班建立了“海洋中队”,辅导员洪泽梅老师以“我们要像大海一样,胸怀宽广,胸有大志”为口号,教育学生要宽容大量。六(2)班建立了“红树林中队”,辅导员班燕燕老师要求队员要有红树精神:“一棵红树,挡不住风浪,连成片的红树林才能抵御风浪的侵袭。愿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成长为一棵坚强的红树,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勤奋学习,求知向上。”该中队的一名队员对记者说:“我们班现在可团结了,同学间互相帮助,参加比赛也是全班一起出力。”
实验小学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如组织学生开展“保护红树林活动”,组织学生种植红树林苗;开展“走进鹭鸟”活动,让学生观察鹭鸟的生活习性,学习爱护鹭鸟的知识;开展“海鲜的科学吃法”活动,让学生用DV把活动的全过程拍下来,并通过走访、调查、实践,找到海鲜的科学吃法……
多种举措的实施,使该校逐渐形成了具有海洋特色的校园文化。
让教师幸福地工作
2010年9月,实验小学的数学老师杨平以《平移和旋转》一节录像课,在“2010年全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课例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既而获得了“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的参赛资格。2010年11月4—7日,在“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现场决赛暨颁奖大会”上,杨平老师再创佳绩,获得了一等奖。谈及所获的奖项,杨平老师说:“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学校关心帮助教师成长是分不开的。”
“教师的能力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我们始终把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张弘校长说。多年来,实验小学多渠道、多方位探究培训教师的方法,努力培养一支专业化、专家型的教师队伍。该校多次派教师到南宁、桂林、北京等地观摩学习,仅2012年,就派出124名教师参与市级以上学习观摩活动,111人参加“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网络专题培训。张弘校长说:“我们希望老师能多出去看看,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海纳百川才能成其大,老师也一样要多学习,如果闭门造车那就永远没有进步。”2012年9月,该校英语教师黄雄青在参加桂林市全区英语课堂观摩课后,写下了这样的感受:“走出去,和别的名校、名师相比,才知我们和别人的距离太远了,我以后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实验小学注重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该校每年都会指派校内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或特级教师,担负起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责任,以结成帮扶对子的形式,对技术薄弱或新教师采取“期初、期中、期末”定期追踪指导,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徐慧清,刚进学校时,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成绩不理想,在两次重要的考试中,她的班级成绩都很差。她说:“那时,我很沮丧,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学校安排陈筱燕老师来带我,她从如何抓上课重点、复习重点以及考试重点等问题,对我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现在,我能从容自如地应对课堂了。学校结对帮扶的举措真好,通过跟老教师学习,我很快适应了教师这个角色。”
在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方面,实验小学下了很大的功夫,该校在2009年专门成立了科研处,组织教师开展各项科研活动,并制定了《防城港市实验小学听课、评课制度》《防城港市实验小学集体备课制度》等,规定每位教师每个学期要听15节课;在集体备课时,每学期各年级、各学科教师要担当一次中心发言人,对教材单元进行中心梳理;每学期各学科都要有一位教师代表本学科上教研课,并鼓励教师根据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分学科开展研究。近年来,该校组织参与市级以上多项课题达200多人次。其中,自治区级A类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策略的研究》《诵读经典诗文与校本课程研究》已顺利结题,并获自治区级科研课题一等奖。目前,该校正开展《激发学习兴趣 引领自主探究实验研究》《多媒体进课堂综合解决方案的教学实践研究》《学校校园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多媒体在各科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预计近期内可结题。该校教师参与市级以上评比的论文有300多篇,近50余篇优秀论文刊登在《广西教育》《中国教师》《小学教学参考》等优秀期刊上。
实验小学在生活上也给予教师很多关心和帮助。每当有教师过生日,该校的领导班子都会亲自送上生日蛋糕和生日果篮,并由同组办公室的教师组织庆祝。10月12日是黎丽娟老师的生日,当天,该校的领导班子给她送去了生日蛋糕和贺卡,贺卡上写着:“丽娟老师,生日快乐!感谢您一直为实小的成长付出辛勤汗水。虽然你不常说话,但我们能感觉得到,我们一直在一起,和学校的发展在一起,队伍里有你是我们的骄傲!祝你健康、平安、快乐!”黎丽娟老师感动地说:“能生活、工作在实小这个大家庭里,我真的感到很幸福。”
实验小学还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教师的业余生活。2010年,该校以学科组为单位,举行校园教师唱红歌比赛;2011年,该校举办了“校外拓展训练”“拿手好菜烹饪比赛”等活动;2012年,该校举办了“校内分组烧烤比赛”活动;2013年,该校举办了“组际教师新广播体操比赛”……
如今,实验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型、合作型教师队伍已具雏形。该校每年都有教师参加自治区(含)以上现场优质课、录像课、课例、课件比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2009年9月,黄佳富老师执教的《划龙舟》荣获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二等奖;2010年10月,骆琼琳老师执教的《珍珠泉》荣获全区优质课堂教学录像评比一等奖;2011年5月,班燕燕老师执教的《j q x》荣获第三届全国优质课堂教学研究展示交流活动录像评比一等奖;今年4月19日,农日霞老师执教的《童年趣事》获广西第四届小学习作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现场赛课特等奖……
正如张弘校长所说:“让老师能幸福地工作,幸福地成长,是学校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多年来,实验小学积极拓宽教师发展的路径,让他们善于发现自身的价值,在工作中感到充实、快乐,从而获得幸福。
让学生全面发展
2012年5月11日,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实验小学组织开展了“感恩,我们先行动——感恩母亲”主题活动,与学生一起给母亲们过了一个有意义的节日。活动当天,该校邀请了500多位母亲前来参加活动,场面热闹非凡。活动安排了升国旗、领导讲话、全校表演手语操《感恩的心》、五年级朗诵《献给母亲的诗》、给母亲献贺卡、全校学生表决心、齐唱校歌7个环节,并让学生现场给母亲一个拥抱、献一张贺卡、朗诵一首诗等。一位参加了活动的母亲激动地说:“今天我真是太感动了,平常和孩子一起从没有过这种感觉,孩子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我的爱,我终生难忘。”
为了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实验小学专门成立了德育处负责具体工作,并制订灵活的德育计划,除了利用传统节日举办德育主题活动外,还通过主题板报、国旗下讲话、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评比等途径丰富德育工作的形式。2009年3月,该校成立了“海洋之星监督岗”,对学生的操行进行监督和评比,规定每天由少先队组织检查员对学生一日的行为进行检查监督,把当天的检查评比结果及时公布,表现好的可获“海洋之星”,班级每周获星数在95%以上的则可获班级“海洋之星(流动)大奖彰”,学期获星最多的班级获“海洋之星优胜班”。这项措施对改变学生的精神风貌有显著效果,该校三(5)班的学生原来班级荣誉感不够强,自我约束、管理能力较差,经过两年多的争星创优活动,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班主任陈老师说:“有了海洋之星监督岗的检查评比以后,班里的好人好事多了,好的现象多了,我也省心多了”。
实验小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张弘校长说:“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得到进步,全面发展。”
2011年6月,实验小学小海燕艺术团的合唱队代表防城港市参加“童声飞扬”中国儿童歌曲大奖赛,演唱的歌曲《小哈妹采浪花》荣获广西赛区铜奖。小海燕艺术团成立于2009年,是该校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和发展个性的主阵地之一。在2011年学校20年校庆活动中,艺术团的师生们给现场的嘉宾献上了一次艺术盛宴:教师表演了舞蹈《大山支教》、古筝合奏《渔舟唱晚》;学生表演了舞蹈《举手发言》《算一算》《happy baby》,歌伴舞《我是山里小歌手》,合唱《童谣唱给太阳听》,古筝合奏《洞庭新歌》。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小海燕艺术团每年都在防城港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合唱、器乐、舞蹈类节目一、二等奖,并参与市级春晚演出、全市知行合一读书活动表演,还多次代表防城港市参加自治区级的各类艺术比赛。
在艺术文化的引领下,实验小学增设了充满文化气息的“第二课堂”课程:海航英语口语交际训练园、海翔国粹书法班、海员体育俱乐部、海弈围棋培训基地,以及声乐(合唱)、舞蹈、古筝、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兴趣班,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2008年,实验小学成立了小螺号广播站,为学生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搭建了平台。广播站的播放时间是早上8:35—8:50,内容有学生作品赏析、国内外时事新闻、悄悄话大声说等。自广播站成立以来,很多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发展了特长。曾雨菁是广播站的一员,她读二年级时就参加了广播站的播音工作,这个工作给她的小学生活增添了色彩。从第一次播音时说话颤抖,到能大方地主持全校的升旗仪式、各种晚会等,曾雨菁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9年,该校还创办了校报《小浪花》,刊登学生的习作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等,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创造了机会,学生多次参加爱国主义征文比赛、书信活动比赛等均获得较好的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