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6 12:54: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全渠道零售解决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赫基国际集团(以下简称“赫基国际”)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顶级男、女式及儿童服饰经销商和零售商之一,在全球零售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电子商务在中国日趋流行的背景下,赫基国际在零售业务中采用了实体渠道、电子商务渠道和移动电子商务渠道整合的方式,即全渠道策略进行销售,为顾客提供无差别的购买体验。目前,电子商务在赫基国际整体业务收入中占8%,这一数字预计在未来几年将取得显著增长。
摒弃低效系统
赫基国际旗下有女装时尚品牌Ochirly、Coven Garden和Five Plus等男装品牌Trendiano和童装品牌Ochirly Kids。在中国拥有2000多家门店,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是一家备受肯定的男、女服饰式及儿童时尚服饰零售商。2012年,赫基国际收购了拥有Miss Sixty、Killah和Energie等品牌的全球时尚企业Sixty集团。该收购使赫基国际得以将其销售版图显著扩展至整个亚太地区。
为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赫基国际意识到,由于缺乏支持企业下阶段发展所必需的供应链功能和灵活度,公司需要更换现有的ERP系统。赫基国际亟须专业的仓库管理系统,以简化业务操作,同时促进业务增长。
此外,赫基国际在电商平台不断增长的订单量使其迫切需要更高的库存精确度、更高效的小订单拣货流程,以及能够即时回复线上客户问题的能力。同时,赫基国际还需要既能集中全国各地的网上订单,又能下放这些订单执行方式的方法。例如,从最近的配送中心执行订单。
赫基国际集团高级物流主管Waterman Wei表示:“我们现有的ERP系统在功能深度和广度上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并支持公司的持续发展。我们非常清楚自己需要更加敏捷、灵活的供应链系统,帮助我们改进门店和客户的服务水平,提高仓储业务效率。”
携手曼哈顿 提升服务水平
赫基国际总部位于广州,拥有覆盖全国的四大配送中心。这四个中心分别位于广州、江苏、天津和武汉,仓储总面积共计70万平方英尺,有力支持其拓展全渠道业务。同时仓库管理系统的部署也成为关注重点。
曼哈顿公司在供应链商务领域的专业知识及其为世界顶级零售商服务的丰富经验吸引赫基国际选用了曼哈顿的仓库管理解决方案,使公司整个配送网络具备了综合库存管理能力,有效支持其电子商务及线下零售渠道的发展。
“曼哈顿公司在与全球众多的零售巨头合作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我们坚信这将使我们受益颇丰。此外,曼哈顿公司在业内良好的口碑也让我们对仓库管理系统的部署充满信心。”Waterman表示。
同时,为能够在全渠道范围内实现统一且流程化的服务,提升整体品牌忠诚度及收益,赫基国际大力改善其直营门店、特许经营店和电商平台的服务水平。
改善系统 效果显著
随着仓库管理系统部署项目的启动,赫基国际的电子商务配送中心也上线了。曼哈顿解决方案目前正应用于赫基国际的四个配送中心,并已使其线上业务实现显著增长。
通过提供横跨全国的快速而灵活的订单执行能力,曼哈顿解决方案不仅帮助简化了赫基国际配送中心的内部流程,同时也帮助培养了客户忠诚度。此外,赫基国际库存精确度和仓库生产率也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分拣效率方面改善十分明显。由于分拣流程由系统而非人工管理,连续分拣尽可能缩短了操作时间,而库存盘点也由完全人工操作转为自动化流程。
Waterman补充表示:“曼哈顿公司的解决方案有助于简化我们的仓储流程并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这不仅令人印象深刻,还帮助我们解决了降低配送中心人工成本这一迫切需要。”
他还表示:“部署曼哈顿公司的仓库管理系统在实现我们的全渠道业务策略和支持公司更广泛扩张战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的线上及线下业务均已取得显著增长,跨渠道服务水平也得到提升。曼哈顿的解决方案确保我们的产品能随时送到中国客户手中,无论他们是选择在我们的门店、加盟店还是网上平台购买。曼哈顿的仓库管理系统提高了我们整个业务信息和数据的可见性,并使我们在执行客户订单方面具有了更高水平的灵活性。”
分拣效率和精确度得以提高
在使用曼哈顿的仓库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前,赫基国际遵循纸质化订单流程完成分拣和订单执行操作:员工按纸质订单挑选产品。这一人工方法经常导致产品挑选出错,一旦进行修正就既费时又费钱。在使用曼哈顿仓库管理系统并补充射频识别设备进行分拣操作后,赫基国际不仅使整个分拣操作实现了自动化,还大幅提高了分拣操作的效率和库存精确度。
曼哈顿的仓库管理系统已使赫基国际得以实现商品的自动挑选、包装及运送,尽量减少每个订单的步骤,并极大改善每个订单的精确度。根据统计,赫基国际的分拣精确度提高了3%,而分拣效率则提高了多达10%。赫基国际目前每天共能处理约8,000张订单的配送。
改善操作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
在部署曼哈顿仓库管理系统前,赫基国际的库存盘点流程一直采用人工操作,既费时又很贵。此外,赫基国际每年都需要有三到五天停止配送操作,以便进行库存盘点。曼哈顿仓库管理系统改变了这一切,使赫基国际现在得以进行自动化库存盘点,并提供与已执行订单和可用存货有关的日常更新。该系统不仅代替了手工作业,也使得赫基国际不再需要为库存盘点而停业。
关键词:双升级;零售业;数智化转型;产业升级;消费升级
产业、消费双升级与技术互动的内在逻辑
数智化转型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内在逻辑上取决于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与技术支持三方互动的影响。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精准响应、产业供给体系变化及数字技术支持的背景,推动零售业数智化转型(见图1)。表现为需求端消费升级的内部拉力。我国社会消费体量巨大,本身就具有拉动产业、行业发展的原动力,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新一轮消费升级正在展开,新的消费场景和内容应运而生。消费升级不仅带来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的变化,而且赋能企业创新,从引导企业加大在产品、技术、品牌等方面的投入,到倒逼企业改变产品结构、服务质量,相应的推动产业升级。对零售业的影响是在全面数字化服务方面早已超越零售的范畴,正是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日益个性化的预期以及崇尚快捷、便宜、贴身化服务的要求,催发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变革,并在数字化基础上实现更高的数智化诉求。这种诉求表现在为零售业创新迭代指明了方向,由重视产品、质量和效率,到关注全流程的消费者体验,成为提升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通过互动、连接、体验来提高品牌粘性,创造新客群、新需求和新服务,未来企业竞争力在于数据赋能的消费者洞察和触达能力,转型的基本思路都是围绕消费者需求,再到消费者供给的过程。为了实现成本、效率和收益的最优平衡,零售业将通过场景化、实时化和互动化覆盖尽可能多的渠道和目标客户,而数智化转型将作为行业触达消费者的重要手段。在数智化背景下,零售业可以利用数据智慧化管理时时洞察消费者内在需求,依托全渠道零售优势为自身发展服务。表现为供给端产业升级的外部推力。以消费引领带来产业升级,同时产业升级作用于生产要素的改进、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会助推消费升级。从商品供给看,产业升级表现在产品生产的能力将具有极强的柔性和智慧性,企业必须确定关键业务,并将数字技术与需求相融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新品设计,并制定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策略以及智能化渠道终端运营,进而打造真正符合消费升级的场景化解决方案,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由此演进为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共振效应”,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释放产业外部推力,促进消费升级,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从当前三次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也可以看出(见图2),渗透率在三类产业的逐年上升,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的数字经济在新经济业态下创造更多产能。事实上,数字技术的作用在改造产业结构上正逐步形成新的数字产业,虽然在第一产业的产业增加值效应不明显,但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优化方面作用明显。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的作用表现为智慧化供应链打造,从计划到产能管理、生产控制、订单执行,支撑整个供应链实现全方位融合。数据应用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形态,由数据管理进化到使数据增值,在供给端的智慧化打造筑就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零售业新需求、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数智化转型更是带来新产品开发、新品牌吸引力和新物流效率,进而带来零售业运营结构的重新布局,推动新零售业转型。表现为技术价值赋能的第三方助力。消费与产业双升级的互动效应,推动零售业模式变革,而数字化为其变革注入新能量,反过来带动消费和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在由数字化转型数智化进程中,传统零售业演变为新零售,零售业面临营销、服务、组织管理、技术支撑的全方位改造。数字技术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不仅引领消费者行为,更是放大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促使整个消费市场结构发生裂变。数智化带来的大链接实际上变成消费升级的直接催化剂,而消费升级同时反作用于零售业,促成需求的“质变”,进而改变产业形态,带来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从此意义上理解,数智化转型既是消费和产业双升级的结果,同时也不是被动承受,其技术创新的能量又形成对传统生产方式、产业组织方式的深刻影响,进而改变传统零售业模式。显然,在推动零售业数智化转型上,消费升级的内部拉力和产业升级的外部推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然而也不可忽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赋能,技术架构的背后是系统开发流程以及商业模式的重构。从技术核心诉求看,由提升运营效率转向支撑产品、业务、组织和管理的创新,一套基于云计算、数据和移动端的新特性解决方案,能够实现供应商、商以及客户的数据集成,构建起全局优化的支持体系。零售数智化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化升级或增加电商渠道,而是零售企业数字技术、业务和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以数据智能创造端到端商业价值,通过全域会员运营、全域获客、全域洞察,促进企业品牌建设、产品创新以及渠道管理。由此,技术价值将会被重新定义,通过数智化赋能,打通零售业人货场新链接,以及提高内外部生态组织协同能力,最优化资源配置和创造最大化价值。
产业与消费“双升级”下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方向
顾客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持续交互成为服务常态。从价值分析,随着消费升级和数智化进程,消费者并不限于对商品本身的重视,而是更关心商品中附加的文化、情感价值;从关系分析,消费者将更加注重与品牌之间的关系,产品越能贴近消费者,越能扩大市场影响度。因此,企业应从维护消费者关系出发,积极适应消费升级的要求,借助数智化转型,重构涵盖战略、组织、业务运营的新型能力体系。以战略布局看待这种能力,需要企业对顾客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交付产品只是服务的开始,持续交互才是服务的常态,如何通过产品、体验、服务延伸场景需求,是企业增加消费粘性的关键。构建以用户运营为核心的能力体系,数智化转型就是在培养企业能力上对每个阶段的有效性需求进行追踪和优化,提高转化率,在顾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帮助企业找到产品、服务、体验与末端需求的契合点。确立转型新战略是建立这种能力体系的基本前提,而精准响应用户需求的新品开发是实施转型战略的第一步。在新消费时代,以顾客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导,对消费场景数据进行分析,零售业数智化被赋予更多企业能力,“人”的因素获得更多重视,用户数据化价值将反哺到生产、渠道、销售、运营全场景,更有利于企业抓住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形成产品与顾客持续交互、顾客全生命周期对品牌的忠诚,并且对消费和产业领域产生影响。智慧化供应链打造:人货场价值被重新定义。一个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网络与供应链形态至关重要,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供应链结构正趋向扁平化发展,基于响应速度、服务质量、成本效率的供应链重构应能为客户、行业、社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为打造现代智能供应链创造了条件,更加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数智化供应链体系,能高效打通国内大循环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在更大范围内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优化成本、效率和体验,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样的,对零售业的影响不仅仅是在销售这一环节,而表现为对整个零售业全产业链的价值重构与资源整合,从预测、采购、生产、物流、交付的全链条优化,零售业也需要打造现代智能供应链体系作为支撑。人货场价值将会被重新定义,基于强化的数据分析驱动,实现人货场价值各要素的高效组合,在智能配补货、生产采购协同、智慧物流等业务环节直接进行链接,构建灵活且具有弹性的数字化供应链网络。智慧化营销渠道打造:有效“触达”用户。通过全面、客观的数据分析,企业更容易把握好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并能够精准触达目标人群,而营销渠道越来越被赋能智慧化。消费升级带来消费的个性化、多元化,特别是线上线下的结合,使得消费者有了更多的渠道选择,数字化赋能营销渠道智慧化,便利各渠道贯通,逐渐形成了全渠道营销。而互联网重塑了消费链,改变消费习惯,数字化场景的广泛应用,为新消费搭建了高效的体验场景,数字体验普及,前端需更强触达力和感知力。营销数智化转型构建了一个全触点、全内容、全营销的体系,从营销渠道上不再是以现实卖货为目的的促销,而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精准获客、爆款试推和互动活跃率等功能为主导,企业将围绕着消费触点和内容而展开一系列营销活动。而线上线下融合及新社交媒体为了解消费者提供了更广泛、更丰富的数字触点,全方位采集数据,就能够精准顾客画像,有效“触达”用户,更智能化的满足消费者购物体验。智慧化组织打造:可动态响应的开放组织至关重要。数智化零售业的重要特征,强调的不仅仅是增加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环节的数字化触点,而是数据赋能于价值链各端,进行实时的智能化运营,并最终固化成企业价值增长的数字模型和数智化能力。因此,数智化转型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组织管理来保障。从消费升级看,基于突出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要求,零售业的工作流程和目标设施,应能灵活应用和积极响应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零售企业部门职责范围要随之调整,核心职能将由管理向赋能转变。与传统组织变革、流程重组不同,数智化转型的组织优化在于将人的作用回归到主观性、创造性与决策性判断上,并建立组织的自我驱动和自我优化能力。而传统零售业组织功能无法匹配智能时代需要,只有依靠数智化转型将企业塑造成一个无边界的组织,才可打造无限拓展的商业模式。但在数智化转型中,如何实现组织敏捷性工作机制,企业需要建立全新型组织方式和新型生产关系,一种数智化组织将成为未来争夺的焦点。数智化组织将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获得加强,包括员工数智化素养以及组织运行方式的数智化程度,使组织更具有开放性和可动态响应性。
产业与消费“双升级”下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思路
构建产业与消费双轮驱动的动力推进机制。一是从供给端强调产业升级的驱动力,构建更加敏捷的业务运行系统;二是强调消费端的数智化,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创新模式,特别需要创新数字化渠道和营销方式。基于人和货的精准匹配,持续优化新的消费场景,拓展消费空间,在消费端利用数据技术的力量运营消费者,在供给端通过数据技术进行产品创新,为消费者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体验,全方位、立体化感知消费者需求,构建更加完善的数智化零售机制。基于产业升级的数智化供应链网络建设。消费升级依托的是产业供应链能力建设,实现供应链数智化,基础能力的升级改造非常重要,云化和建设是支撑数智化供应链网络建立的基础。基于云化和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其目的是强化数据功能,建立起端到端营销密切联动、集成状的供应链系统。为此,企业需要一个全局优化解决方案,首先从规划上要围绕顾客导向进行技术架构,建立技术与业务双向驱动的完全融合的数智化架构。其次以服务化、藕合、共享化方式建设零售业务的数据,使前台系统和触点更加贴合内部使用和外部顾客的需求,支持顾客、商品、营销、物流、库存、支付等运营一体化和能力聚集,构建人货场全要素运营体系。加强数智化组织建设,持续提高运营效率。当前,组织模式正在快速演进与迭代中,打造未来组织的方向就在于从管理型组织演进为赋能型组织。组织转型是从根本上解决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结构性问题,而这种转型的价值,对于原有管理和业务效率的优化与提升是显而易见的。领导者是推动数智化组织建设的主要影响力量,需要具备数据化、全渠道的思维。另外,培养新数据的技术人才刻不容缓,包括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掌握适当的数字技能,通过加强数智化组织建设,持续提高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慧,隋钰冰.产业升级视野下实体零售流量价值释放和转型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9(11)
2.季凌昊.商业生态全链路数智化转型的价值重构[J].商业经济研究,2020(16)
3.杨成延.“数智化”助力精益供应链构建与运营[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9(11)
4.张景先.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的互动机制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9(9)
在“触网”转型过程中,O2O模式成为众人追捧的明星模式,O2O项目也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中国仅2014年O2O项目融资亿元级别的就有40多笔,包括美团、酒仙网、口袋购物、蘑菇街、饿了么、敦煌网、社群001等。2014年总计有94家公司与BAT发生资本关系,其中O2O以14家公司的数量名列榜首,成为最受三巨头青睐的行业。
从线下到线上,浮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成功案例从表面上看可以被简单的复制,但深究其盈利模式,我们仍然看到了其中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定制化。无论是具体化的商品,还是与之配套的其它服务,每一项都与客户个人习惯息息相关。这就是定制化服务。我们还可以从很多网络厂商和商场合作模式看到一些端倪,网络厂商不再仅仅扮演一个网络设备供应商的角色,而是成为精准营销解决方案提供商,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近期,IBM推出了一整套为用户、合作伙伴精心打造的智能营销解决方案。中国计算机报记者采访了IBM全球商务事业部总经理Deepak Advani,通过访谈,记者看到IBM对客户体验的重视,毕竟得客户者得天下。
提高品牌忠诚度 增强客户黏性
“在谈品牌忠诚度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风度翩翩的男士出差途中,在上飞机等待起飞的过程中用平板电脑选择了一款模型飞机玩具。从玩具的选材,涂料、送达时间等环节都是从网上完成的。几个小时后,当飞机落地时,玩具已经被送到孩子的床前。我之所以列举这个例子,其实也正是在佐证这样一个道理,方便快捷舒适的购物方式正是用户所追求的。商家在服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客户的使用体验。”Deepak Advani说。
大家都在口口声声说“客户就是上帝”,但可以想象一下,在网速极慢甚至频繁掉线的情况下,客户对厂商的好感能够保持多久?这自然会涉及网络运营商和厂商之间的合作。“厂商一定要选择一家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网络服务的运营商,这是第一步;其次就是必须具备端到端的能力,包括在移动设备上营销、收集订单等方面;最后就是要具备良好的供应链来交付。” Deepak Advani表示,“良好的体验不仅仅来自于好的营销、好的网站界面和好的价格,而是一个端对端的总体解决能力,IBM恰好在以上所有环节都有出色的表现,IBM有这样一个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客户实现这种端对端的服务。这样自然就提高了用户体验,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令用户对其认可。在服务到位,甚至超出客户预想的情况下,厂商的品牌忠诚度和客户黏性自然就增强了。”
客户体验有差异 整合信息是关键
客户和商家的关系已发展成为一种双向合作关系,客户愿意与其信赖的企业分享其大部分的个人详细信息,换取独特的个人体验。Econsultancy调研机构曾经在美国进行了两项调查,第一项调查是针对276家消费品公司的营销人员,其中大部分公司的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第二项调查直接面向1,135位客户,这些客户正经历从数字时代向体验时代的转变。
调查显示,营销商对掌握客户信息过分自信,而客户明确表示企业无法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会造成极大的威胁,体验上的错位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客户流失速度惊人。在几个关系紧密的服务领域,包括银行、移动通信、互联网、卫星/有线电视。49%的客户表示在过去 12 个月里更换过服务提供商,其中体验方面的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控制权掌握在顾客手里,但许多营销商并没有将此视为一种威胁,而是将其视为满足客户需求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Deepak Advani谈道,“通过增加营销创新方面的投资,团队对于消费者的了解可以达到无法想象的深度,包括从一个渠道到另一渠道的特定行为模式。通过该层面的深入分析,商家能够成为客户信赖的伙伴,而不会令人感到不快。”
如果将场景转换到国内,又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呢?先举个过时但仍然鲜活的例子,这就是去年快的和嘀嘀打车的PK大战。人们都知道其背后的金主实际上都是在把他们作为一枚棋子来打通O2O通路,为其开拓精准营销模式。再举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人们如今去医疗机构做体检,或者去商场购买商品,通常会留下一个电话号码、年龄、性别或者邮箱等信息,此后,自己就会选择各种服务或者商品。当交易完成后,用户可能就会不再关注该厂商信息和我们所留下的信息。但是每隔一段时间,这些医疗机构或者商场都会将一些最新产品信息定向发送给用户,供用户再次购买他们的服务。如果客户感兴趣,那么这就是潜在的商业机会。当然这些必须是建立在你情我愿的基础上的。如果客户不再对该厂商产品感兴趣,厂商就应当适度减少信息推送,甚至停止对客户的“骚扰”。
Deepak Advani表示:“要做到精准营销的话,对厂商或企业来说,首先必须要收集一些结构化的和非结构化的个人数据。最初的筛查方式是查看客户购买历史纪录、年龄等信息。但仅仅做到这点是不够的,下一步就是要了解客户的行为和态度,比如做一些调研活动或者跟踪客户网上动态,了解客户行为。然后进行整合,真正了解客户特征和预期行为。这样就会在售前、售中和售后等环节对客户有更进一步了解,能够和客户建立起更好的沟通和良性的互动。IBM在这些环节已经具备很强的实力,并且还在与合作伙伴更紧密地协作,为客户提供更为精准的营销和个性化的体验。”
零售业转型在即 全渠道整合是根本
据商务部数据,2015年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6780亿元,同比2014年春节黄金周增长11%,为2005年来的春节黄金周最低增速;而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我国网络零售2014年及2015年1月的同比增速分别高达约60%及37.4%,均远高于实体零售。网络零售对传统零售的分流影响已经成为既成事实,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零售模式更加多元化,也更加有效。在中国,移动化应用日趋明显,正在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移动和商务的结合,再加上社交网络,比如微信,势必会对于线下实体店、零售商产生影响。他们如何制定线上战略,通过某些战略鼓励更多的客户走进他们的实体商店,这是IBM在全球范围内观察到的趋势。
中国市场对IBM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市场,IBM预测,截至2020年,中国的电子商务的规模会超过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法国这些国家电子商务规模的总和。而且,跨境电子商务也发展得非常快。O2O模式仅仅是一个形式,它无法真正的脱离线下的传统营销售模式的辅助。虽然我们看到了餐饮、建材、房地产,甚至是金融业都开始进驻互联网,但是从材料采买、物品储存再到物流运输,我们采购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现实世界的人、物和存储空间。
让我们先来看看FJ Benjamin――这家总部于新加坡的亚洲最大的国际奢侈品和时尚品牌零售商是怎么做的。
创立于1959年的FJ Benjamin或许在中国大陆并不太为人所知,但旗下的Banana Republic、Celine、Gap、Givenchy、Guess、La Senza等20多个世界知名品牌,却早深入消费者心中。
在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日新月异,零售市场环境迅速变化的今天,品牌虽然仍是吸引消费者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但更好的顾客体验和精准的市场营销,同样至关重要。FJ Benjamin在新加坡目前有23家店,大部分位于购物广场内,每家店的面积在100-400平方米不等,最大的门店有800多平方米,它需要解决以下问题来应对市场的变化:有多少人进入门店,又有多少人购买产品?顾客在店里时,大部分时间在哪个区域?具体门店区域的顾客转化率是多少?销售高峰时段是什么时候?
FJ Benjamin决定通过技术解决这些仅靠人力无法实现的难题,最终选用的是泰科的客流智能解决方案,首先在5家门店里试点,他们惊喜地发现,上述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实际上,“FJ Benjamin还可以清晰地了解具体门店的顾客转化率是多少,并对各门店之间的顾客转化率、客流等进行比较。”出于很多原因,我们没有采访到FJ Benjamin的负责人,但泰科零售解决方案大中华区总经理崔晓亮对它实施后的效果介绍说:“FJ Benjamin还可以根据客流的变化及趋势更加有效的安排员工,让人力资源的效率更加优化。”
泰科是全球最大的消防与安防公司,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在中国零售业,泰科给人的印象是在EAS领域的领先地位。但现在,这个家伙正在中国市场努力摆脱以往的硬件形象,转身为一家综合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客流解决方案是其针对零售行业多项新业务中的一个,比如,它的商品防盗(EAS) 系统也有了全面升级。
FJ Benjamin在其所有门店采用了EAS与智能客流的集成方案,用以区分门店进出型客流和非进出型客流,减少干扰报警的数量――也就是说,当顾客进入到防盗警报圈时,只要这个系统会自动识别顾客是想携商品出店,还是继续在门店的其部门选购其他商品,以此减少不必要的报警对顾客造成的心理压力,让顾客的体验得以进一步提升。
更有意思的是,崔晓亮介绍说,除了可以做到只有可疑人员离开门店时才会发出报警,这个系统在没有客流时还可自动关闭,减少门店的耗电量,甚至还有智能的方向性功能,有人进出时才会开门,有人从门口路过则不会开门。
基于后台能生成每的个时段、每天、每周、每月的客流数据报告,包括同比增长与下滑的报告,客流转化率的分析等等, FJBenjamin现在可以轻松跟踪每小时的顾客转化率,店长可收到实时更新和警报。客流的实时智能化为门店的运营及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作为中国最为知名的鞋类连锁企业,经营着10个以上的鞋类品牌的百丽,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等地拥有17000多家门店,与FJ Benjamin面临的问题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但百丽更关注的是,需要最完整的各门店的客流量和顾客购物时间,来横向和纵向比较运营情况和客流总量,随后进一步分析出顾客的购买需求、销售率和最能吸引购物者的促销活动。
百丽首选在香港和澳门的门店进行试点,用的也是泰客的客流智能解决方案,在大多面积在50平方米左右的门店中配备一到两个客流传感器,面积较大的网点则用5个流量传感设备,再加上后台的IT技术,实现了统计并排流量并同时跟踪多位购物者,比较客流统计信息和交易数据,计算每位顾客光顾网点时的销售率,区分进入和离开零售店的购物者客流,监测统计进入和离开网点的购物者人数,记录每位顾客的购物时间,并通过后台的详细报告强调重要的需求。
“基于这些数据,百丽能制定出详细的报告,把不同期间和年份的数据分别进行分析和对比。”崔晓亮说。
这还只是一方面。百丽还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对比旗下不同的品牌,分别评估在同一家购物广场或不同购物广场中,每个品牌的市场运营情况,受消费者的青睐程度等等,这为百丽在新店选址及促销时间、方式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是,由于可以通过这项技术来确定顾客转化率和营销活动的有效性,当百丽把这些精准的数据摆在购物中心的招商管理者面前时,就有了与他们协商租金的主动权――如此一来,百丽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购物中心一边倒的租金决定权,这也让百丽节约了租金成本,净利率得到提升。正基于此,百丽开始在所有新开的网点中推广这一解决方案。
与专业店不同,作为全球五大百货公司之一,年销售额超过250亿美元的美国梅西百货,选择是另一套解决方案:库存可视化,同样是泰科提供实施支持。
所谓“私人银行”就是向高净值人士提供顶级的一揽子专业化的金融及非金融服务。本质是一种以财富管理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以研究分析为手段、以专业化服务为特色的高端个性化金融服务。由此也形成了人们对私人银行普遍的一个“门槛高、个性化、私密性和业务批发”的理解。
中国私人银行前景广阔
波士顿咨询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个人金融市场,超过70%的财富掌握在50万美元以上客户手中,拥有100万美元以上私人银行客户数量仅占0.08%,却拥有了社会高达41%的财富。
据统计,中国目前达到私人银行客户标准的人数在39.8万-41.5万之间,中国私人银行客户拥有的财富规模最近5年以年均20.1%速度增长,预计未来5年仍将以年均14.6%速度成长,远超欧美。也就是说,到2015年,中国私人银行客户规模将达100万,拥有金融资产超过8万亿美元。可以说,中国私人银行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目前,中国已有7家中资银行推出了私人银行服务,但是由于受体制、理念、利益、模式等诸多限制,国内的私人银行服务更多是个人理财服务的高端化,仍然是以传统的商业银行体制在开展私人银行服务,并不能为高端客户提供真正的私人银行服务。
民生银行于2007年底开始筹建私人银行。经过近2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区别于国外私人银行模式,而更符合中国国情的私人银行经营理念:在传统银行体制内,与商业银行业务、资源、服务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革新传统的商业银行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适应中国本土银行环境的私人银行管理体制。
“咨询驱动”的运营理念
民生银行对私人银行客户的定义是,在民生银行的金融资产折合人民币1000万元以上的个人或家庭,含存款、基金、保险、证券、理财产品、信托、债券等,包括在行内新开公司账户的独资企业家或控股家族。
在中国当前的现实条件下,民生银行提出了以“咨询驱动模式为主、以投资驱动模式为辅”的私人银行运营理念。原因是:一、目前,国内私人银行还无法突破混业经营、盈利模式、外汇管制等制约,投资驱动模式无法实现;二、可以发挥中资银行对本土客户理解得深刻和全面的自身优势;三、中国高端客户有强烈的自主投资愿望、信心以及自主投资的渠道、条件,缺乏的是金融知识和专业人士建议;四、中资银行几年来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形成的大量私人银行客户的服务需要,表明侧重于以自我为中心,以量身定制为特征的咨询驱动模式成为未来高端客户的选择。
与投资驱动模式不同,咨询驱动模式要求私人银行通过专业团队的力量,致力于为满足高端客户需求和解决客户问题,设计各种个性化、本土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如个人与家庭风险诊断、资产配置与产品组合解决方案、子女教育与资产传承解决方案、股权投资与退出解决方案、艺术品投资与管理解决方案、企业战略转型与提升综合解决方案。解决方案的设计不仅仅局限在金融与投资方面,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站在满足私人银行客户全方位需求的角度,而投资理财产品则是解决方案设计后的实施工具与手段。
非常“5+1”的服务模式
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之上,民生私人银行上海中心结合分支行的实际情况,率先在业内推出了具有创造性的“非常5+1”咨询驱动服务模式。通过涵盖银行、券商、投行、信托、私募、企管、会计、税务、法律等的综合性平台向高净值客户提供多方位服务,以创建一条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私人银行之路。
所谓“非常5+1”模式,就是以支行客户经理为接口,以私人银行为中心支点,整合民生银行私人银行总部、外部专家团队、其他业务条线与合作联盟的资源共五方支持力量,利用杠杆效应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专业化、一体化服务环境,维护良好客户关系,体现私人银行品牌价值。
此举显然有别于国内外同业――产品上,目前的私人银行市场,不少中外资银行更侧重于向私人银行客户提供高端理财产品――民生银行则广泛利用渠道优势,更加注重为客户同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解决方案及非金融服务;服务模式上,中资银行一般为1个私人银行经理+1个私人银行顾问,即“2+1”或者“3+1”模式,但民生银行通过整合行内外的各方资源,形成“5+1”模式,尽可能多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通过民生私人银行上海中心总经理张咏形象的介绍,非常“5+1”服务模式概括起来就是:
一、搭建一个综合平台。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提供涵盖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信托公司、私募股权、企业管理、资产管理、会计、税务、法律等各个与高净值客户工作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服务。
二、提供两大服务:以民生银行现有服务资源为基础,结合外部资源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及非金融服务。
三、打造三种载体:通过“财富大讲堂”满足特定群体需求;通过“幸福快递”打造个性化专业解决方案;通过“富仁荟”构建客户互动平台。
四、开拓四条渠道:提供客户发起、客户经理发起、私人银行中心发起及总部发起四种服务流程。
五、整合六方力量:以私人银行中心为支点,结合外部专家顾问团、总部专家、民生各业务条线、合作联盟、私人银行顾问、支行客户经理共六方资源,使之形成有效合力,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非常“5+1”的效果
民生私人银行上海中心的定位可以用4个词来概括:支持、服务、创新、品牌――“支持”上海分行各支行高端零售业务的发展;“服务”上海分行现有高净值客户及零售业务队伍;在分行总体战略安排下,在私人银行业务模式等各方面“创新”;迅速在上海业内塑造优秀的私人银行“品牌”形象。
广泛利用渠道优势,注重提供全方位的金融解决方案及非金融服务的民生私人银行非常“5+1”模式,不仅很好地体现了这4个定位,而且赢得了同业的普遍看好。
据民生私人银行上海中心总经理张咏称,民生私人银行期待通过这一“非常模式”给客户带来“非常体验”:不仅为客户提供金融解决方案,同时还满足其非金融方面的需求,例如民生私人银行将通过开设富人保险讲座,投资策略分析,艺术品收藏讲座等“财富大讲堂”来满足特定群体的特定需求;通过“幸福快递”打造个性化资产配置与产品组合解决方案、子女教育与资产传承解决方案、股权投资与退出解决方案、企业战略转型与提升综合解决方案等等;通过“富仁荟”的新形式构建客户互动平台,例如建立慈善基金会、举办客户古董收藏沙龙、富人互动聚会等等。“对尊贵的客户努力做到‘富’+‘福’=‘服’。他们‘财’的方面变得更‘富有’了,生活变得更‘幸福’了,对我们来说就达到了一个词‘佩服’,也就是对我们的私人银行服务‘服气’了”。
7月1日,民生银行私人银行事业部率先在全国范围内,由原先的直营模式变为矩阵式管理。此次业务优化的核心在于:完善中国民生银行零售银行服务体系,充分整合全行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各方力量与积极性。
每一次变革,在重塑市场格局之时,也是对市场财富的一次从新划分。
如今,一名普通消费者在享用商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不难发现购物方式也愈发多样化,并且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面对消费模式之变,有前瞻目光的传统零售商开始将各种渠道资源进行整合,为客户进行无缝式消费体验,力争在“水泥(实体店)+鼠标(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的“全渠道”零售时代中保持领跑。
正是看到这一时代背景,已与企业同行21载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随市而变。将于3月26日~29日在北京举行的CHIC2014以“Easy+Match=CHIC”作为新起点,在品牌开拓市场的过程中配置各类渠道资源,并汇聚当前最具引领性的企业运作模式、市场拓展策略集中呈现,为品牌提供“全渠道”解决方案。
为品牌配置电商资源
对于中国服装品牌而言,全渠道零售是企业管理者的战略布局。
通过信息技术,将直营、店、商场、多品牌店、批发市场等有形店铺,以及目录导购、电视购物、网站、微信等无形店铺进行整合,并进一步深化各类渠道之间的联动,使全渠道零售得以实现,从而为客户提供一个便捷、全方位的购物、娱乐和社交体验。
在品牌“全渠道”的构架中,电商渠道是当下所有服装企业必须正视的。
疯狂的“双十一”再一次落下大幕,全天交易额350亿元,让固守实体店的中国服装品牌感受到电商模式的巨大吸引力。而在最近的电子商务热点中,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更成为宠儿,一时间火遍服装企业。
何为O2O?简而言之,即线上与线下融合。品牌将线下商店的消息、服务推送给网络用户,客户在线支付后再到实体店去体验和接受服务,从而将他们转换为实体店客户。O2O强调的是“在店体验式消费”,在美特斯邦威、优衣库等品牌率先试水后,这一模式也成为品牌面对网店冲击和减少库存时的一个突破口。
对此,CHIC2014充分引入电商资源,通过国内优秀的电商平台与品牌对接,不仅可以推广有意拓展线下渠道的电商品牌,更为线下品牌获取“触网”经验提供窗口。
此外,通过多场围绕电商、买手、O2O商业模式、渠道合作等小型专题论坛,为到场观众解惑困局、引发思考。值得一提的是,CHIC主办方将现场开设电商论坛,围绕“传统企业如何做真正的O2O”、“大零售时代服装企业O2O转型之路”、“服饰电商经典案例分析――解密双十一大促背后 1小时”等话题,邀请天猫、微信与现场观众共同分享生动的案例。
纵观近年实体零售商在电子商务上的运作,线下商务与互联网结合的“全渠道”布局将成为零售业发展趋势,在智能终端与4G移动网络逐步推广的前提下,构建“全渠道”零售模式的服装品牌将更有机会脱颖而出。
寻找适合自己的渠道
电子商务只是“全渠道”零售模式中的一环,实体店为客户带来的体验感是电商无法满足的。因此,在关注电商模式同时,对传统渠道的邀请亦是CHIC2014重中之重。
二十多年来,展会收集了30万名有效的专业观众数据,CHIC2014对不同商贸需求的专业观众进行划分,并与多家权威机构合作,将品牌的商贸需求在展前定向推送。例如,为探索品牌与渠道的合作模式创新,CHIC举办多场次“商家与品牌对接会”。届时,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将带来商场资源,中国商业地产联盟则邀约多家SHOPPING MALL参会,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将组织专业市场观众到场。与此同时,CHIC通过组织优质品牌赴中粮大悦城、北京芳草地购物中心等新型商业业态交流,为有意拓展渠道的品牌商、经销商打开商路。
多元的商业业态在展会集中呈现,其中也包括奥莱名牌折扣这一现代商业模式。在展会期间,拟邀请中国商业联合会兼奥特莱斯分会名名誉会长万文英、原佛罗伦萨小镇运营商RDM公司董事长包毅方(Mr.Poma)等嘉宾将在CHIC2014“奥特莱斯论坛”上与观众分享精彩观点。据了解,论坛当天10家奥莱购物中心还将进行现场品牌招商。
传统渠道商的到场,为CHIC2014构架起强大的品牌渠道开拓能力。然而,面对由零售商主导转向消费者主导的中国服装市场,传统渠道商现有的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受到严峻考验。于是,新兴零售模式被人们关注。CHIC2014将联合香港时尚买手学院(IFB)等多家时尚机构,300多位来自法国、香港、中国大陆等地的买手亲临现场,与中国和欧洲的设计师举办“三方圆桌会议”,共同探索潮流趋势、消费者需求变化及品牌与买手的合作发展。
作为国内近年新兴的商业业态――多品牌集合店给追求个性的年轻人以更多的品牌和选择,与买手一同走入公众的视线。2014年2月,CHIC主办方组织多个时尚潮牌以多品牌集合店的形式赴香港,向海外市场推广本土品牌同时,也为接触更多国际资源提供机遇。在此之后,CHIC2014休闲装展区内,CHIC多品牌集成店将全新亮相。
精准对接才能贴近市场
广泛积聚品牌发展所需资源,如物流、风投、金融、供应链,特别是商业渠道资源,并在参展企业与专业观众间实现商贸需求精准对接,成为CHIC2014最本质的追求。
以“CHIC SHOWS”为例,与中研国际等机构精心策划的“高端商贸对接秀”将品牌与专业观众深入交流置于首位。据主办方规划,现场将邀请100家一线商场负责人、100家实力商,以及100个服装品牌参与。采用企业演讲配合服装秀的方式向现场的200余位经销商、商、买手、零售商等专业观众推送品牌的渠道需求,以此充分发挥现场互动,将品牌T台秀与商贸对接完美结合。
展会期间,以“商贸匹配”(Match)为立足点的各类现场活动,为观众精准地链接商业资源寻找到可能。而在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如何使到场的专业观众――优质商、经销商、零售商群体更加轻松地观展?使其在10万平方米的展馆里更有效率地发现合作商机?这是主办方正在思考的,也是CHIC2014新价值――“Easy”的体现。为此,CHIC的移动终端、网络商贸预约,以及VIP渠道商的专属观展服务等一系列策划,将为专业观众提高观展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不仅如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服饰需求上也愈发多样化。在男装、女装、休闲等展区的基础上,CHIC2014以生活方式细分品类专区,设置了高级定制、潮流服饰、轻奢侈、快时尚、儿童生活馆等,为与会的10万专业观众,提供精准牵手品牌的良好体验。
要在这样一个所有企业都在一门心思地想要颠覆世界的错综复杂的环境里,对一个行业的发展做出较为精准的预测,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过,回眸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历程,我发现,与地产、金融、制造等行业遇到危机时更多只能期待政策来就市不同,零售业虽然难过,多重压力下却始终是可以自力更生的一个行业。当然,这个行业也没有政策来救市,只能依靠自己――这样反而让零售企业们在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面前,必须创新突破,奋力拼搏,才可图谋未来。
这或许正是这个细水长流的行业的独特魅力所有,也是这个行业未来必将重新爆发的关键所在。它永远不会消失,只会在创新中不断前进。
那么,就让我们以一种更轻松的心态来拥抱零售业的2015年。你或许能看到,即将到来的这一年,新变化将让这个行业走得不会像往几年那么艰难。
业态命运各不尽同
具体到零售业的各个业态上,2015年并不会有特别大的改变。因此,很多零售企业在门店增长乏力、电商业务无力的情况下,再次青睐商业地产――地产能够带来的利润远比零售要高得多,运作得好,可以为企业的后续发展赢得较为雄厚的资金支持。事实上,也有一些企业近年来通过商业地产反哺商业创新,成效不错。不过,这并不是所有零售企业能玩转的,缺乏资源和规模较小的企业,很难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不如不生此念。
炒得火热的购物中心在2015年仍然是一个开业的井喷期,但对于新开发的而言,或许会更冷静,目前火爆异常的购物中心全国并不多,很多都是叫好不叫座,业态雷同,品质不高,营销失策,定位不准,关门大吉的也不在少数。如宝龙地产在各地的购物中心,目前还有多少可以拿出来一晒呢?
超市业态上,大卖场在一二线城市已基本饱和,这并非要等到2015年,而是现状已经如此。2015年乃至未来几年,从大的趋势上说,这一业态在一线城市的发展空间已经大为缩减,就算有也在郊区化,市区和商业中心区域,必须要有退出者,才能有新接盘者的生存空间。三四线市场上,这一业态还有较强的生命力,但总体而言,如果不在经营上有所创新,这种生命力在下沉的渠道里也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与2014年我做过的预测一样,最不好过的仍属百货、家居建材和家电零售卖场。这三个业态的未来生存形势依然严峻。
百货业一直在高喊创新,但思维上、战略上都突破不了二房东的固有心态,转型要么是流于表面和形式,要么就只能往商业地产上靠,这根本拯救不了落魄的百货行业,只能是继续走到衰落。家居建材将在2015年上演继续沉默,2014年它的情况就是如此,几乎在业界没有了任何声音――本来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产物,居然还虚假地“红火”了好些年,真是怪事。
而家电零售更不可能再有逆转的可能。看看苏宁的左冲右突就知道家电零售企业的转型是有多么焦头烂额。国美的业绩虽然在2013年和2014年有所增长,甚至扭亏为盈,也不能说明家电零售业态还会在未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因为维持一年甚至2~3年的扭亏,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操作来实现,但无法动摇这一业态会最终被市场淘汰的根本趋势。据说,五星电器打造了新一代的门店,从经营场地向经营商品转型,把家居、健康医疗、运动、游戏等品类引进卖场,我倒认为,这种创新值得鼓励,但仅靠跨界混搭的经营也同样无力回天。很简单,换个马甲也无法让这个靠畸形模式盈利的业态满血复活。
大店战略被边缘化
正是基于大型门店被高成本和电商夹击的境遇,实体零售企业的大店拓展策略将在2015年更为审慎,尤其是超市类零售商,未来或将彻底将奉行了10多年的大店战略边缘化。
而且,不能不强调的是,目前以大卖场业态为主的零售商,以往拥有大量的门店是一种优势,很可能这一优势将会成为未来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短板。这一点,需要有前瞻的零售商提早加以应对。
我们看到,在中国零售市场上,无论是沃尔玛、家乐福,外资零售巨头的扩张步伐已经大大放缓,尽管其一再透露未来3年或5年将在中国市场开出多少家店的计划,但更多只是为了让外界对其发展保持信心,在战略上这些企业已经更加保守。其他业态的零售商,目前更是鲜有再提大肆门店扩张的战略。而内资零售企业,除了极少数的企业如永辉仍在以生鲜经营为核心优势,顽强地扩张大卖场,多数企业的大店战略已经由单一业态转向更多元化的购物中心或社区购物中心。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消息是,2014年10月16日,沃尔玛全球总部下调了全年销售额预期,并称将大力调整投资方向,加大电商投入,不再以标志性的购物中心(大卖场)为主进行扩张。这确实极具象征意义,尤其是实体零售而言似乎又是一次打击。不过,就具体市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言,沃尔玛在中国市场应该还有新店扩张的空间和兴趣,除了山姆会员店的前景颇好,不久前其还组建了专业的商业地产公司,投资6亿在珠海自建购物中心,显然,这家零售大鳄对中国市场的胃口一如往昔,并未因环境改变而有大的改变。
社区商业反倒会在2015年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也将在这一年初显中流砥柱的作用和地位。纵观目前业绩逆市良好的区域零售商,无论是乐城超市、香江百货还是金好来,无不是以社区立足,从商品和服务上去做足文章。比如乐城的潜山路店开业当月就实现了盈利,而香江百货更是在湖南衡阳这样一个三线城市,13家超市门店年销售17亿元,占了当地市场份额的70%,4家10000平方米以上的卖场,年销售都在2.5~3亿元,客单价平均在80元左右,最高的店客单价达92元。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证明了社区商业有着无穷尽的空间。另外,从阿里、腾讯、京东的落地措施和顺丰的嘿客等尝试来看,社区商业由于更接地气,也是O2O闭环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从这个角度上说,社区产业是零售商未来的竞争利器之一。
小业态或再次中兴
一站式购物的大卖场模式将遇到的更大挑战是:大而全的优势正被小而美的精致所赶超。单独的烘焙、药妆、孕婴童、休闲食品、水果等门店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在街头冒出,各种专业店正以全新升级后的面貌咄咄逼人地卷土重来。
安徽乐城超市正是商超企业里小业态的首倡者,2014年其成立了独立的小业态公司,旗下目前已经衍生出乐先生文具、乐大嘴零食王国、乐街、低温鲜菜市、乐食汇、乐园艺等六种门店形态。通过这种模式,既可以独立开店,又可以集中组合,一经组合就是一家完整的大卖场。目前这一模式已经被国内多家零售企业效仿。
尽管目前一些零售企业还不以为然,但这些小业态对大卖场具备较大的威胁,比如河南的金好来,将自营的洗化类商品独立成业态,开出了类似于屈臣氏的药妆店,在价格上把一线品牌全部“放倒”,靠自营的小众品牌盈利,简直是要革了超市洗化区的命。更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无锡的周茉食品超市,300多平方米的面积,有2000~3000余种休闲食品,一天销售近20万元,一年利润可达上千万元。拍拍脑袋也能明白,如果它开在一家大卖场边上,能蚕食掉多少本该是卖场的休闲食品份额?
这些小业态正是以前被大卖场一体收编进门店,集合成一站式购物的关键。但随着大卖场购物环境的日渐嘈杂,服务水平的“始终如一”,个性化的严重缺位,一站式购物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已经大大减弱,专业的小业态再一次备受青睐。这也表明,实体商业的创新其实大有可为,零售业将会在各种压力下回归到商业的本质:商品是第一位的,服务是第二位的。服务是在商品至上的基础上提升业绩的有效延伸。但离开了商品,就什么都不是。
相信2015年,部分小业态将迎来更大更好的发展环境,这一年,也有可能成为小业态再次中兴的元年――当然,并非说小业态自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环境变化日新月异,很可能目前一路高歌的专业店,很快也会被一种新的模式迅速取代。
企业经营无边界化
在2014年中国零售业发展预测一文中,我曾分析,实体零售企业将以全域经营谋求发展,这不是目前被广泛宣传的全渠道这么简单,全渠道仍是围绕零售的各种渠道在转圈。
很多零售企业已经不再是纯粹的零售商,甚至有个别零售企业,主业或者利润的主要来源构成已经不是零售业务,而多元化也不再单纯围绕商业的上下游做文章,而是涉猎更为广阔,横跨各个产业:地产、金融、文化、投资、证券、传媒、酒店、餐饮、制造……四面出击,也确实在四面开花。这也意味着,零售企业未来的经营范围将更加分散,也就是说,企业经营的边界将日趋模糊,一个经营范围无边界化的阶段正在或已经到来。
我更愿意把这种全域经营的企业称为危机下寻求出路的泛渠道企业,无论是全渠道,全业态还是泛渠道,我都赞成企业在把握好度的情况下去多尝试。因为,不管是利用区域资源的整合,还是自身优势的延伸,只要能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能有较为清晰的盈利模式,就值得去探索。很多零售企业的老总,尤其是上市公司,经常跟外界强调,自己的主业仍是零售,或者仍是聚焦某一业态,不会将主业转向其他,以免资本市场误读。这当然是一种资本市场的策略。但实际上,企业以生存与发展为第一要务,适时而变的战略是必然选择,不要受外界因素的过多干扰。
不过,仍然需要提醒的是,企业一定要量力而行,切忌揠苗助长,更不可因为某个领域有巨额利润就盲目跟风。因为,光是全渠道的风险就不小,比如苏宁从家电零售做起超市业务、百货业务,同样是零售业态,仍然是隔行如隔山,另外当地有苏果这样的超市巨头和其他百货零售企业,就足够苏宁喝上一大壶,企业跨界经营的难度由此可见一斑。而泛渠道比全渠道的风险还在更高,零售企业多头突破无可厚非,但一定要从战略和战术上更加谨慎,避免企业陷入更大的漩涡。毕竟,多元虽有多元的出路,专一也有专一的好处。
行业震荡继续调整
2015年将是零售行业持续震荡调整的一年。无论是外资巨头还是内资新秀,关店调整的步伐在2014年仍在继续,2015年,调整仍将是主旋律,这不是因为行业仍在衰落,而是实体店到了必须要有一次“洗心革面”的转型升级的节点。
2014年,华润收购乐购获批;牛奶国际以56.9亿元入主永辉超市,获得20%的股权,而永辉募集的资金也将用于扩张和兼并;步步高以近16亿元收购广西南城百货,并明确发出对区域零售企业有并购意向的声音……种种迹象显示,这个行业在并购整合上也将更加深入,未来一年这个趋势不会有减弱势头。一是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现象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更加巩固,两极分化更加明显;二是近几年行业的不景气也让不少战略上不够坚定的企业发生摇摆,产生更多的并购机会;三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有实力的企业展开并购有如抄底,更为划算,因为实体零售企业待价而沽的现象减少,议价筹码大大减少。
目前中国商业的集中度仅在7%左右,远远低于美国的30%多和日本的20%多,行业的低谷产生了整合的良机,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是大势所趋,国际零售市场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趋势。区域零售市场的并购机会将会增多,这一点,无论是行业内还是行业外的有实力的企业,不妨在2015年将目光多投向这一块,鉴于一些优秀的区域零售龙头此前更多埋头谋经营,在收购上并没有太多经验,建议有此战略的零售企业尽早设立专业的投资收购部门,因为未来两年左右或将是收购的最佳时机,如果我的判断没错,2~3年后,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那时候再挥舞并购大棒虽然也没有问题,但成本可能就会大大增强了。
中小企业变数丛生
大型零售企业正在两极分化,中小零售企业的两极分化也愈加明显。2015年,这一现象将加剧。
一方面,功底扎实、经营能力强的中小零售企业,由于区域特性和资源集中,受到电商的影响并没有全国扩张的大型企业那么大,而且通过创新经营,门店升级,服务提升等各方面的调整,有的反而进一步拉近了与当地消费者的距离,甚至创造出了新的商业机会。
另一方面,一些借着中国经济增长、房地产发展等受益的中小零售商,由于以往忽视了企业在经营内功上的磨砺,面对业绩下滑有心无力,只能是苦苦支撑,期待行业突然好转。但问题是,过往的盈利模式已经无力维继,这部分中小企业,目前最应该思考的,是继续等死,还是痛定思痛从头开始做精做实――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以现在的环境,无法预料是否能够成功。或者,这些企业应该开始思考如何体面退出,毕竟,嫁入豪门总比最终不得已只能被当成丫头随意卖给一户人家要强。2015年,中小零售企业不妨将这一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进行估量。
此外,关于中小企业是否也要线上线下融合的问题,我的建议是:规模较弱的中小企业,其实没必要为了电商而纠结。如果你盘踞在一个三四线城市,无论雄心多大,让企业走电商的道路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空间,给企业争取到一个明媚的未来。既然如次,不如扎实地做好商品与服务的经营,先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精耕细作再伺机发展便可,何必在没有未来的方向上浪费时间?如果你细心去看,中国大地上,有的是在区域市场,无论是价格、品质、服务上挑战电商及竞争对手的同行吗,这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榜样。
电商高增速逐步趋缓
与电商一样,实体零售也多年持续了20%甚至50%的年复合增长,尤其是连锁百强,从2000年至今,近15年基本都在以高于全国GDP的增速在快速发展,近三四年才开始在各种竞争的情况下逐渐减缓。
电商的发展相较实体零售更为迅猛,一是缘于电子商务在上世纪90代到到21世纪初都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长期呆在“冷宫”,近几年才上位,所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气势逼人。二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生活科技类电子商业的发展,正好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高度契合,给了电商一个绝佳的崛起时机。
但也正因为这样,电商也是万丈高楼平地起,这种非常态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且比实体零售的高增长期会更短。很简单,京东从100亿到300亿,年增长可以达到100%甚至200%或更高,但销售额突破1000亿、2000亿以后呢?从绝对量上,已经不可能仍然能一直保持着如此高的增长水平。
这个趋势其实也应该给春风得意的电商一个警醒:当行业高增长的阶段过去,资本热潮消褪,企业是否仍有足够的实力,来顶住目前无论是行业与企业尚无清晰盈利模式,但市场环境从一片大好转入平静、资本不再狂欢、实体零售奋力反攻的多重压力?
传统VS电商概念战告一段落
传统商业与电商似乎是水火不容,大有不是你死便是我活的劲头。一直以来舆论都是一边倒的电商将迅速取代传统零售的论调,然而几年过去,电商发展确实值得侧目,但传统商业虽然受到不小影响,也依旧顽强地挺立。
事实上,与2013年底我判断的那样,就零售市场总体规模而言,仍然是实体零售企业的天下,90%的市场份额还是在实体零售的手中。这一趋势2014年没有改变,2015年甚至未来几年都不会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实体商业的电商基因会越来越浓,电商与实体店的结合也会加快脚步。
因此,就如我认为未来没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分,只有活下来的和活不下来的媒体一样,零售业最终也不会有电商和传统或实体商业之分。亚马逊已经开始在美开设实体店,京东联合上万家便利店,阿里入主银泰等等,电商大佬都在往线下渗透。而实体零售商已经没有谁在为要不要上线而辩论。沃尔玛在2014年宣布加大电商投入,不再一味开大店;步步高将电商业务改名为“云猴”,做起了全开放式大平台,实体零售在投入和精力上正大力往线上进攻。
用步步高董事长王填的话说,2014年是零售业互联网化的元年。这话不一定精确,但却很形象地概括了商业正在发生的变化。我的判断是,这个元年绝不仅仅是一个零售业触网这么简单,而是实体商业正在逐渐摸清互联网企业的套路,并在总结互联网企业和电商的套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做出有效的创新。
2014年双11,近百家实体零售企业借势发起了“莲荷行动”,所有门店选择一周时间同时大促销,这也预示着电商与实体商业的竞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相互竞赛的持久战阶段,而不再做无谓的行业口舌之争。因为,行业之争只是概念,企业业绩才是根本。
争夺移动互联商机
阿里成功在美国上市,马云成为中国首富,阿里大股东软日本软银集团的创始人孙正义也因此成为日本首富。这让互联网企业无论是从声望还是市值上,以及资本对这一行业投资的成功值上,都达到一个新的巅峰。但仅仅一月过去,阿里的市值就缩水了250亿美元,这也表明身处山峰之巅的阿里和其他电商企业马上要面临的是电子商务PC时代正在快速走向终结的大挑战,移动互联时代正在加速到来。这一点已经无须赘言。
受智能终端和移动网络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正以爆炸式的方式在增长,近5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近70%,其中增长最快的在移动商务和移动应用等领域,移动购物正在吞噬传统PC购物的市场份额――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当电商仿佛在一夜之间把连锁经营这种商业模式变成传统时,移动互联的出现又将得意洋洋的电商们一下子打回到了从前,即过往的优势还没来得及充分享用,就面临更大的发展困境与挑战。就如一家化妆品垂直电商的CEO在与一家实体零售商交流时坦言:你们就算要死,也是慢慢死。而电商企业如果要死,可能只在朝夕之间。这充分说明,电商企业面临的发展问题与焦虑实际上一点也不比实体商业小。
2013年移动网民规模就达到了5亿,市场规模达到1060.3亿元,同比增长81.2%。2015~2020年,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仍将保持一个高速增长趋势。因此,抢夺移动互联商机将成为电商企业与实体零售企业共同的焦点。PC购物时代,实体零售企业根本没有占到任何先机,因此处于处处挨打的状态。但移动互联时代,大家似乎又能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电商也尚未找到自身在移动互联领域的有效商业模式,将实体零售商像PC购物一样远远“狙杀”就更是无从谈起。有意思的是,一些知名零售企业目前已经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移动互联,树立了移动互联才是实体零售电商新机遇的战略。由此可见,未来在这一领域,双方间的厮杀或将更有对决的意味,也会更加精彩。我们且拭目以待。
智能技术引领商业
目前,智能硬件在商业上的应用越发普遍,硬件产品在技术和质量上也日趋完善,创新层出不穷,同时,免费wifi等已经成为实体店的标配,4G等更新一代的网格技术的发展让智能技术为商业在经营、管理、营销等各方面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大数据,大智能……正如李宁之前的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的场景正在实现。
这里仅举两例:一是利用wifi进行室内定位的技术的发展已经成熟,并在逐步应用到商业领域。这种技术既可为顾客提供精准的商场定位、导航、导购服务,比如快速帮你找到出口和电梯,带孩子的家长可以用来跟踪小孩的位置避免在卖场中走走。甚至,当你将手提包落在商场的某一处,刚走出几米远,手机就会向你报警,提示你物品丢失……
另外,这种技术还能为实体店提供客流动线,停留时长、到访频次等核心信息,动态模拟商场的业态规划和布局调整后带来的人流及销售收入的变化。使实体商业突破传统的空间限制,做到门店智能化、真正的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营销互动平台。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百度2014年9月的BaiduEye,国内零售商银泰商业已经与百度签署协议在旗下门店引入。这款产品结合了百度在深度学习、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等研究方面的成果,通过第一视角分享、个性化商品推荐以及室内导航等功能,帮助顾客做出更好的消费决策,从而全面提高购物体验。
应用到实体店时,通过大数据以及各种应用,在营销上会有质的变革,比如A顾客常在新浪微博发亲子照,在百度账户的头像是两个月前更新的;B顾客的微信朋友圈偶尔会点评旅游目的地、服饰;C顾客在淘宝、京东等电商网站购物频率不低;D顾客是魔兽世界游戏中的高手,上次来店是26天前……通过这些数据来实现对消费者习性的精准分析,实体店在营销上会更有的放矢。
而普通的消费者也可以通过佩戴BaiduEye,在购物时从体验、价格、促销信息、门店位置、产品详细情况等各个方面获得快速且准确的导航服务。如一旦看到相关货品,就知道哪件衣服是章子怡同款,哪双球鞋是自己偶像代言的、某品牌商品在附近商圈内其他商场的不同款式、一些商品背后的品牌故事、连接社交网络的用户评价。一目了然的官网和主流电商网站价格;甚至包括一件上衣的相关搭配建议等等。
电商给商业带来的绝不仅仅只是冲击,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商的发展存在更多的积极意义,因为它给商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迫使整个商业从模式到服务等细节都进行由表至里的创新,而技术与商业真正产生更为紧密的结合,正是电商与实体商业大战后催生的产物,目前正在迅猛增长的移动互联,更是让智能商业从空中楼阁到落地生根成为现实可能。
传统IT商必须转型
BAT(百度、阿里、腾讯)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商业模式的嫁接,让很多以往只热衷其他行业,瞧不上零售业这块小蛋糕的IT企业们纷纷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很多IT企业通过将自身的解决方案与BAT的平台进行融合和再次开发,衍生出了针对实体零售企业的多种解决方案,这种方案涉及到供应链、商品管理、新渠道营销、大数据等各个方面。
这给了传统的以零售企业为衣食父母的IT企业巨大的生存挑战。零售业虽然是我国对外资全面开放最早的行业,但这个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似乎相对要更封闭一些,不少专门针对零售企业的IT解决方案提供商,长期只依赖于这一个行业生存与发展,或许是与商业的接触过于深入,与其他IT企业相比也感觉更为传统。这也使得这个行业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本土商业已经诞生了数家千亿级的大型企业,百亿级的企业更是不少,但这一行业的IT企业却没有随着零售业的高速增长而成长为行业巨头。
技术商业全面到来的时代对这些IT企业其实是一次巨大的机会,然而,尽管闻到了电商与实体商业大战的硝烟和变革的味道,他们却似乎在自身解决方案的全面创新与变革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动作,尤其是在结合互联网平台上鲜有新作。以富基融通为例,多年来一直吃着的是融通解决方案的老本,这几年虽然搞出了一个微店,也没见到多少落地的实例,成功的更是寥寥。
没有什么会是既定且一直一成不变的。设备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味思维还停留在过去,没准哪一天,颠覆现有设备的新的零售设备企业会在其他行业里迅速出现,为零售企业提供与众不同的创新体验的设备产品,想象一下,设备商目前是否已经有所意识?
事实上,留给这些企业的时间已经不多。如果说2014年以前还可以靠以前的那一套混吃混喝,那么,从2015年开始,不改变的传统IT企业(同时也包括设备商)将会尝到被零售企业慢慢抛弃的苦果――如果跟不上零售企业变革的步伐,它为什么要继续和你合作呢?
实体零售业绩回暖
很多零售企业都说,以前一个店摆在那里就能挣钱,现在想尽千方百计,业绩也很难有大的增长。的确,实体零售已经在低谷徘徊了好几年,店不好开,钱不好挣,顾客不好应付了。
零售企业从2011年开始就一直面临着高成本、高竞争、低回报、难扩张等难题,利润低下,业绩下滑,成本却越来越高,新型渠道的冲击更是雪上加霜。目前来看,零售行业整体增长减缓的趋势仍在继续。数据显示,2014 年1~8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1 万亿元,同比增长12.1%,较去年同期下降0.7 个百分点。而大型零售企业的增速也在明显放缓,1~8月,限额以上的企业商品销售总额8.3 万亿元,增速为9.7%,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 个百分点。
强势品牌经销商往往是运作大型终端的主力军,强势品牌在这些核心终端的陈列和形象展示都很抢眼。但在大型卖场外不远的零售小店,却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强势品牌不见踪迹,竞品的陈列饱满生动,销售氛围好。
这往往都是强势品牌经销商在终端发展上的不均衡造成的,很可能给自身发展带来隐患。
事因:
陈总是某一线饮料品牌河南的经销商,他把大部分人、财、物聚焦到大型卖场。这里销量大,促销效果明显,厂家支持的费用多而且全面,不仅做得体面,还可以从中得到些“费用”。
陈总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把资源集中到卖场,其他终端铺市和维护就成了走马观花,业务人员也疏于管理。
另外,陈总经营品牌多,擅长于小店铺货、维护的业务“多面手”少,调货耗费费用和精力太大,面对厂家的要求,陈总常常搪塞道:“D店太小不走量,F店老板事情多,老调货”,强调自己“手头上全是大户,好维护、好发货、好管理”,甚至沾沾喜自喜自己沟通能力强,厂家好忽悠,却不知道风险正在慢慢临近。
结局:
问题终于来了,在卖场5周年店庆日大搞促销的时候,卖场敦促陈总价格下浮10%,保证促销力度,提高人气。陈总拒绝参加这场促销,他自认为是一线品牌,已经赞助了一定的店庆费用。双方没有达成一致,卖场和陈总翻脸,陈总的产品被全部下架。
一直以为卖场不可能把畅销产品下架的陈总措手不及。虽然陈总请客送礼赔罪,卖场允许其产品重新进场,但节日期间销量大,一周的时间,陈总就丢失了15%的销售额,导致当年销售任务没有完成,厂家不但把返利降低一级,奖励也全部泡汤。
之前陈总对厂家敦促其全面维护市场的要求置若罔闻,已经积累下了厂商矛盾,这样一来,厂家乘机扶植了一个新经销商,分割了陈总的半壁江山。
解决方案:
卖场当然要重视打造,但不可以严重失衡。陈总可设立独立的行销部门,由专门的行销人员负责与卖场合作,同时拉出一支传统通路的地面部队,强势跟进冲锋陷阵,将终端渠道各个击破,制造“无处不在”的销售氛围。
不重视中小品牌
有些强势品牌经销商经常给业务员灌输这样一种思想:我们的是知名品牌,品牌知名度高、形象好,消费者忠诚度高,这些是中小品牌远远赶不上的,故主要防范同类竞品即可。
于是业务员在走访终端时,无形中暴露出居高临下的情绪,也会在言谈中出现诽谤、轻视中小品牌,容易造成终端客户的反感,甚至是招致竞品的“报复”。更糟糕的后果是,对中小品牌的市场活动不重视,给其市场布局和壮大留下了机会。
事因:
济南的秦总是某知名葡萄酒的商。2010年春节,秦总在连锁超市大搞促销,不但有买赠,还专门配置了礼品装的大红色的手提袋和木质礼品盒,但这项促销活动却不针对流通终端零售店。
秦总认为,流通终端的竞品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不足以让他这样的知名产品重视。所以不但在流通终端没有买赠,连便宜的礼品袋都没有。
一个平时备受压制的二线品牌趁机加大对这些小店的促销和服务力度。两瓶装的礼品盒不但价格比平时优惠,而且特意赠送节日喜庆赠品――有春节家家必买的对联和大红的中国结,以及喜庆装礼品袋。
结局:
秦总很清楚竞品的促销活动,但是他认为,自己的产品是高端产品,如果也放下身段和这样的二线品牌争抢街头小店,岂不是很没面子?况且这样的零售店即使促销,销量也不会增长多少,倒不如按兵不动。
而竞品不但在促销上加大力度,还提高了业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对流通终端进行了贴身服务和指导。该二线品牌销量快速增长,个别店节日期间销量甚至超过200箱,是秦总做产品销量的3倍。如此的网点还有医院、车站、学校、军队等特殊渠道。
在春节期间,竞品的强势跟进,导致秦总销量下滑的零售点近几十家。一个更可怕的后续效应是,在一些零售店,秦总的部分单品春节后市场调退货多,客户埋怨秦总的产品,不但价格高,而且营销技术差、服务不到位。
解决方案:
作为强势品牌,其终端的促销应该抢占先机遏制竞品的追赶,当竞品二线品牌有动作了,业务人员要迅速回应反击。
这种反击可以是以牙还牙,以相同的战术回击,让其丧失个性化,也可以采取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形成差异化促销,例如你有手提袋,我送更精致的手提袋或直接折价促销;或是给予终端店老板更大的利润空间,利益驱动零售店卖货,遏制竞品再压货,让其产品风头一时,却因为资金的先天劣势无法和强势品牌持续竞争。
多个品牌一锅粥地卖
强势品牌经销商常常是知名品牌追逐的对象,而在经销商的眼里,每一个知名品牌就是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有良好的指导和支持,市场推广也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辛苦。对于这样找上门来的肥肉,经销商当然乐于笑纳。
俗话说过犹不及,任何事情都需要适可而止。有些强势品牌经销商品牌过多,导致产品线过长,给自己带来问题。
事因:
河北的包总是一个当地比较知名的强势品牌商,旗下有很多知名品牌。随着影响力和规模的扩大,包总是区域没变大,品牌一个接一个地接。从财务角度看,包总的这些品牌如何销售、资金怎么分配,没有合理的规划,全靠主观判断和即时的财力左右,导致多次出现资金链紧张的局面。
从市场看,包总同类产品较多,在渠道和终端上表现出左右手互博,导致“做好一个品牌,做输三个品牌”的僵局――各个品牌之间出现竞争,结果赢了一个品牌,其他产品滞销,临期处理,互补损失,利润微薄,市场混乱。
为了转变格局,包总不得不调整产品线,放弃一些品牌,而频繁调整产品线的负面作用是:仓库各大品牌临期品挤压待处理,市场临期品投诉高涨,渠道客情关系紧张,严重影响其公司的声誉。
结局:
包总终于招架不住递增的销量压力,连续3个月未达成公司的销售任务,并且硬件设施和软件要求也未达到公司的新要求,公司下达通告要取缔其全品项经销权,责令其经销部分单品,削弱了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当他猛然认识到自己已经从大商逐渐沦落为平庸者的时候,已经有大批同行迎头赶上,强势品牌正在逐渐远离他。
解决方案:
“互联网金融”这一提法最早出自IT行业,从狭义上理解,指互联网企业(通常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向公众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在最初阶段,此类机构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有电商平台的支付需求,简单提供与各家银行之间的网关接口。但随着电子商务在中国蓬勃发展,尤其随着海量用户数据的积累,互联网企业逐渐了解到用户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和偏好,其提供的金融服务便开始从简单的支付渗透到了转账汇款、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基金和保险代销等银行核心业务领域。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这种渗透尤为显得令人担忧,意味着金融业和互联网企业的转型方向出现了战略重叠,均朝着“金融服务方案提供者”这条高附加值的路线进军。
在现今中国市场,根植于互联网行业的“类金融公司”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平台依托型。此类互联网金融公司拥有成熟的电商平台和庞大的用户基础,通过与各大银行、通信服务商等合作,搭建 “网上线下”全覆盖的支付渠道,在牢牢把握支付终端的基础上,经过整合、包装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从中赚取手续费和息差,并进一步推广其他增值金融服务。代表企业包括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支付宝、腾讯集团旗下的财付通、盛大集团旗下的盛付通等。
行业应用型。面向企业用户,通过深度行业挖掘,为供应链上下游提供包括金融服务、营销推广、行业解决方案等一揽子服务,获取服务费、信贷滞纳金等收入。代表企业包括汇付天下、快钱和易宝。
银行卡收单型。此类互联网金融公司在发展初期通过电子账单处理平台和银联POS终端为线上商户提供账单号收款、账户直冲等服务,获得支付牌照后转为银行卡收单盈利模式。拉卡拉为其中较为成功的典型。
预付卡型。通过发行面向企业或者个人的预付卡,向购买人收取手续费,与银行产品形成替代,挤占银行用户资源。代表企业包括资和信、商服通、百联集团等。
2005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可谓风起云涌。近年银行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开闸发放支付结算、金融产品代销等牌照,更为此类公司的规范健康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基础。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创新、整合、定制化服务方面拥有核心优势。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定位服务等前沿信息技术大量进行金融服务创新;通过打通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商户、用户等产业链各环节进行金融服务整合;通过数据挖掘,精确把握产业链资金流向,以此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充满创新精神的互联网企业正在沿着数据的路线,迅速侵吞传统银行业的版图。
便捷与安全,互联网金融的两要素
互联网金融企业优势种种,最终落实在用户端只简化成两个字:便捷。“关注用户体验”“致力界面友好”,互联网产品的设计理念在金融支付应用中亦体现得淋漓尽致。“小额快捷支付”使用户摆脱了U盾等安全防护产品的繁琐操作,二维码扫描、语音支付等近场NFC应用使“无磁无密”概念延伸到线下,阿里金融甚至革新了传统的信贷理念,以商家在淘宝或天猫上的现金流和交易额作为放贷评估标准,建立了无担保、无抵押、纯信用的小额信贷模型,从申请贷款到发放只需要几秒钟。
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使“便捷”成为多数用户的首选,这一点还体现在金融支付工具的功能集成化。与单独某一家银行或基金公司所能提供的产品相比,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虚拟钱包有更多接口,所能集成的功能更加多元,这无疑简化了用户的支付界面,更容易赢得使用者的青睐。
然而就金融这一特殊产品而言,便捷性与安全性存在显著的矛盾对立。如何保证自有资金、客户备付金、客户信息、运行和业务系统的安全,强化客户身份的识别,规范业务运作,是跨界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此外,以全新的信贷模式涉足贷款领域,未来究竟是否会积累巨大风险,新兴的网络金融公司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目前,互联网支付公司只有客户交易数据,没有资金流向数据,数据库不能有效掌握贷款人的资金流向,信用风险判断可能发生失误。交易数据是否能支撑金融模型,金融模型是否能确定把违约率降到一定概率,都需要时间来验证。
就风险控制而言,传统银行毫无悬念地完胜了互联网支付公司。此外,富有操作经验、对软硬件投入巨资的商业银行在处理大批量订单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持系统稳定性。“双十一”网络购物节当天,由于百万订单同时涌入,支付宝一度无法正常支付。根据易观智库预测,2015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13.9万亿元,对于资本短缺、盈利渐薄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是否有能力提升安全和稳定性,迟早会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或者也为传统商业银行参与竞争提供了砝码。
信息,决战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价值
过去,企业通过与IT公司、银行、物流公司三方合作来整合“三流”,如今出现了跨界于IT和银行之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其本身就已做到“合一”,天然比银行更具有数据挖掘方面的优势。除资金流信息以外,互联网金融公司还留存了海量的结构和非结构化交易信息,包括历史交易记录、客户交互行为、海关进出明细等,可为精准营销和定制服务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增加客户黏性。
只有拿到更多的信息,做到精准定位和推送,才能设计出对客户更有吸引力的金融服务方案,这就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之间的核心战略冲突——谁都想将真正具有高附加值的、通过信息挖掘发现的增值业务拿在自己手中。在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未来蓝图中,金融业将会划江而治:银行的市场定位是金融基础网络、业务骨干和金融后台,支付公司则是业务触角和支付前端。它们将这种合作描述为“小江小河最终汇入大海”,商业银行的角色将成为只是为互联网金融公司提供备付金和自有资金托管服务的工具。
这样的界线无疑切断了银行和客户之间的联系,因为谁掌握了支付终端,谁就掌握了客户的全部信息,以及基于数据挖掘而产生一系列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如果客户不再使用信用卡,银行就不再掌握用户支付通道和该通道所连接的全部用户信息,无论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交叉销售都成为了无根之源。当银行彻底丢失丰富的前端信息,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工具,其业务含金量就会大打折扣。以目前美国最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Paypal为例,该公司网上支付主要包括四个环节:终端、交换器、买卖处理器、清算和结算,只有最后一环连接到银行处理器,这一环节的清算结算业务免费提供给客户,前三个环节才是真正的数据业务,通过获得信息和交易细节形成收费解决方案。免费的基础业务与收费的数据增值业务,这也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如果银行继续放弃对用户支付终端和信息的争取,其信贷转型(偏向零售和小微企业)和经营转型(成为提供金融解决方案的服务型企业)将会遭遇来自行业外的强有力的冲击。
在巨大压力下,商业银行和物流行业纷纷往“三流合一”的方向探索,前者自建电商平台和物流公司,后者自建电商平台和金融服务公司。这不一定代表了通往未来的正确方向,毕竟行业分工精细化才是最终趋势,“大而全”的企业很难满足客户的全方位需求。但它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度,即在对“信息”这一宝贵资源的争夺中,必须超越行业的概念,与互联网公司、物流公司和电信运营商充分竞合,尽量将自身划入“信息掌握者”这一疆域,才能确保在未来有蛋糕可分。
移动支付,零售银行如何破局
就目前而言,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掌握“支付通道”而对银行产生威胁主要落在零售方面(个人和小微企业)。在B2B领域,由于交易单笔金额较大,交易双方对资金安全顾虑较多,客户更愿意选择安全信用度更好的传统商业银行。然而在零售业务方面,如何通过握住支付终端来黏住客户,却是商业银行亟需思考的问题。
互联网企业经常提到“ABC”这个概念,即Application(应用)-Bank(银行)-Customer(客户),希望通过牢牢掌握“应用”(支付终端),确保自身“客户”不流失。身处这个链条中的“银行”需要考虑的则是,未来如果“应用”意味着唯一终端,“客户”要么选择多功能银行IC卡,要么选择手机虚拟钱包,究竟要如何在这场非此即彼的零和竞争中胜出,避免有朝一日客户跳开银行,“ABC”简化成为“AC”。
在上一轮线上支付终端的竞争中,商业银行无疑失去了先机,但这并不意味着彻底失去机会。事实上,目前第三方支付已进入战略转型期,趋势之一是O2O(Online to Offline从线上到线下),通过全业务线满足用户的整体支付需求;趋势之二是从自营电商到助力传统行业电商化,由满足需求向创造需求转型。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和移动运营商同样也看到了机会。所谓O2O,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3A”(Anytime, Anywhere, Anyway,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和任何方式)的消费需求,围绕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展开。由于2013年将要出台移动支付国家标准,银行、第三方支付、移动运营商从去年起就蓄势待发开始布局。
2010年,美国移动支付公司Square方块刷卡器的出现引领了一场支付革命。丢弃了繁琐的现金交易和名目繁多的银行卡,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完成付款,无现金、无卡片、无收据。其后,谷歌钱包和Paypal扫码技术出现,开始与移动刷卡器Square争夺市场份额。
可以说,即使在成熟的美国市场,移动支付市场也仍处于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今天的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在成长性和竞争激烈程度上亦是如此。拉卡拉刷卡器采取类似Square便携刷卡器的发展模式,支付宝钱包类似于谷歌钱包,微信扫码类似于Paypal扫码,它们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了全银行支付功能的聚合。在信用卡刷线下POS机的时代,银联提供了这种聚合;在网上支付的时代,第三方支付提供了这种聚合;而在尘埃尚未落定的移动支付时代,究竟哪种产品更受欢迎,是“移动刷卡器”,“虚拟钱包”,还是即将换代的可实现NFC近场支付功能的“金融IC卡”;究竟哪种合作模式更容易胜出,是“第三方支付+银行”“银联+通讯”“银联+银行”“银行+手机制造商”,还是跨平台的广泛合作,所有人都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简便易用是永恒的方向。现金的发展用了300年,银行卡的发展用了50年,网络支付发展已经有10年,而移动支付成为主流,也许速度会更加惊人。
从互联网金融角度重新审视商业银行运营
立足客户体验提升,重新审视金融产品设计。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异军突起,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提供了更加简便和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介质单一化、功能多元化是未来的大方向,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重新思索“用户界面”,是在柜面摆满琳琅满目的信用卡、理财或者其他产品,还是给客户提供一个唯一的使用终端。这个终端(可以是卡,手机或者其他)的初始状态或许只加载了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如果需要其他附加功能模块,可以到“在线商店”自助添置,选择是单币种还是多币种卡,是货币基金信用卡还是特约商户信用卡,是可以在线购买贵金属还是扫描支付出租车费在理想状态下,它应该做到“一卡走天下”。自2013年起,新一代金融IC对磁条信用卡的替代将会持续提速,给银行支付终端的更新换代提供了绝好契机。在掌控支付终端和提供增值信息服务的战争中,银行的“国界线”究竟怎么勘定,勘定在哪里,需要银行充分地参与竞争合作,积极与监管部门沟通,参与并力争主导用户习惯的培养和跨行业标准的制订,并将之体现在产品设计理念中。
立足客户结构层次演进,重新审视金融渠道建设。在线上支付时代,电子银行与物理网点两种渠道属于互为补充的并存关系。当电子支付从线上进入线下,可以随时随地满足任何环境下的金融服务需求,物理渠道因时因地制宜的个性化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银行网点不应该也不能再“千人一面”,从最初选址到产品陈列,从前台风格到后台处理,未来银行物体渠道应当体现精准定位和区别化服务的概念,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力争客户服务效率改善,重新审视银行管理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开放合作的契机。“三流合一”的非金融企业通过精准定位零售客户的偏好,向其推送包括金融产品在内的各种消费品和服务,这种毛细血管的发达也许可以降低银行微零售的成本,或者间接带来银行日常涵盖不到的客户,从而使银行变得更加高效。未来,零售业务的标准化和批发化运作,可能离不开与包括第三方支付在内其他非金融机构的广泛合作。当客户越来越要求服务的个性化和集成化,银行或许需要重新考虑管理的“集中”和“分布”概念。在业务需求挖掘、客户评价反馈、产品回收机制方面,贴近客户的各地分支机构与手握海量数据的数据中心或许可以承担更多的职责。如何依托数据挖掘和信息平台,个性化满足每一名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是商业银行仍需细化思考的问题。
更短的资金周转时间、更全面安全的资金保值增值方案、更便捷的操作方法、更宽阔的融资渠道成为眼下企业现金管理的全新要求,而作为企业最亲密伙伴的商业银行正为响应这些需求的变化,在现金管理上进行从战略到产品的全方位调整。
2008年11月3日,北京银行继“财富1+1”公司金融品牌后,正式在旗下推出现金管理金融服务品牌——“现金优管家”。该品牌定位于企业贴身的现金管家,旨在通过组织高素质的专家团队,搭建便捷的信息服务平台,整合资金归集、账户管理、结算服务、投融资、风险管理等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定制个性化、专业化的现金管理综合服务方案。
经过多年的产品创新和业务扩展,北京银行已搭建“两个平台、两个渠道、N个行业解决方案”的现金管理产品体系,能够为大型企业集团、中小企业集团,为不同行业客户提供差异化现金管理服务方案,成为一家极具专业性的现金管理特色银行。
“管家式”服务
作为“专业、贴心、高效”的代名词——“管家式”服务深得客户青睐。据北京银行公司银行部副总经理林袁介绍,“现金优管家”突出体现了北京银行对客户的承诺,即通过专业团队的“管家式”服务,为企业量身订制个性化现金管理金融服务方案,使企业现金自由畅通,助力企业未来发展。
通过“现金优管家”的,北京银行也的确实现了由单纯银行服务向财务顾问和咨询专家角色的转变。据悉该体系涵盖了现金池管理、投资理财管理、全能账户管理、集团结算管理、融资管理、环球现金管理、风险管理等七类解决方案的32项产品和服务,可为不同类型客户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专业化、个性化、综合化现金管理方案,有效帮助企业管理其现金资源、改善流动性状况,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和资金风险,以增加企业的现金收益。
在提供“管家式”服务的理念之下,北京银行的现金管理业务发展趋势也从单一的金融服务拓展至“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的整合。据林袁介绍,北京银行现金管理业务未来将继续优化现金管理综合服务方案。一方面,扩展现金管理服务对象,关注大型集团企业、中小型集团企业、社会机构、政府机构;另一方面,不断充实综合服务方案内涵,注重现金管理与投资银行、供应链金融、国际业务、零售银行业务的结合。
此外提供现金管理增值服务也是未来继续努力的方向之一。林袁表示,现金管理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但银行服务却可以实现差异化,北京银行将集合团队智慧和力量为客户提供现金管理理念传导、集团账户梳理、合作银行选择、IT供应商选择、集团组织架构重组等多项咨询服务。
从全能到标准
林袁强调,伴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在现金管理方面的需求不断变化和提升,从最初的加快资金流转,转变为建立合理的银企关系、控制财务资金成本和资产负债比率等。早在2009年,北京银行就推出了全能管家多银行资金管理系统(IBS系统),可提供多银行资金管理系统服务,并同时具备面向中小企业和集团客户提供现金管理服务。
全能管家可以为集团客户提供一站式资金、金融管理服务,满足企业不断提升的金融服务需求。林袁介绍说,全能管家的系统功能非常强大,具有七大功能模块,既可满足企业基础性现金管理需求,例如现金流管理、资金结算、综合查询等,也可提供较高端、复杂的功能模块,例如资金计划、内部银行、金融交易管理、投资管理等。另外全能管家加载了北京银行的特色产品电子票据、定期/通知存款等,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系统”服务。
另外,全能管家还可以伴随企业资金管理的全流程。这是因为全能管家功能模块均采用插件式模式,可根据企业不断升级的资金管理需求灵活配置及个性化开发。
伴随企业对于资金管理的日益重视,商业银行在这一业务上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尤其是对于大型企业。为此在服务大型企业集团时,北京银行坚持提供包括投融资、现金管理、国际业务、零售业务、系统服务等综合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方案。“我们一直采取团队营销的方式,为客户组建专属的服务团队(总分支三级联动、产品经理客户经理团队营销)。”林袁指出,北京银行在提供优质、高效的现金管理产品及系统服务时,特别注重在现金管理咨询业务的探索,协助客户进行现金管理理念灌输、集团账户梳理、合作银行选择、IT供应商选择、集团组织架构重组等。
北京银行始终坚持与企业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营理念,经过10余年的发展历程,北京银行将一批批中小企业培养成为大型企业。在此过程中,北京银行特别注重他们在账户信息管理、收付款管理、流动性管理、投融资管理等具有标准化的现金管理需求,并针对其发展阶段,推出了“标准管家”服务,通过大力的创新,流程优化,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化繁为简。
首先在功能上,“标准管家”不仅提供中型集团企业和中小高端企业经常使用,的系统功能模块,并加载了北京银行的特色产品,例如电子票据、定期/通知存款等,使得“标准管家”实现了“金融服务+IT服务”,既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同类产品,又较第三方系统供应商的产品功能更加丰富。
其次在软硬件集成上,在充分考虑中型集团企业和中小高端企业的成本接受能力的前提下,“标准管家”将软硬件进行集成,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标准管家”的实施速度,省去客户硬件采购流程;另一方面可为客户提供更具竞争优势的价格,客户接受度更高。
深耕细作
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通胀高企的形势之下,北京银行深入挖掘行业企业现金管理的特点,逐步推出了多个行业解决方案。“目前我们在批发零售、教育和卫生等行业已经深入的比较透彻,也已做了不少经典案例。”
批发零售行业解决方案:中国烟草北京市分公司案例。北京烟草从2004年起在全市推行购烟采取后台直接划款结算的形式,其中部分商户采取支票结算方式,存在众多问题,易导致北京烟草回款不畅。2012年北京烟草与北京银行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对现有以支票结算购买卷烟的单位推行银行账户在线定货扣款的支付方式,取代支票结算。
该方案使得北京烟草以及3000余家使用支票结算订烟的零售户摆脱因支票结算带来的问题,通过烟草系统和银行系统对接直接扣款,减少支票传递、入账、对账等一系列工作,降低了结算风险,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教育行业解决方案:北京大学结算中心案例。北京银行为北大结算中心提供了专属的结算系统,系统功能强大,包括记账、重空管理、账户管理、账务管理、报表查询等,大大提高了学校资金利用率,为有独立核算需求而无法实现账户独立的校内部门提供结算账号,使得内部分账户拥有和独立实体账户一样的功能,对外结算则统一账户,对内核算则进行分声核算。
企业的转型升级,成为近年来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战略方向。在大多数的企业还在转型的阵痛中挣扎的时候,也有走在前面的企业,会占得先机,成功实现结构性的转型。
早在今年3月10日,美的就在其M-Smart智慧家居战略会上,对外公布了美的在智慧家居领域的战略构想和行动规划,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美的集团将由一家传统家电制造商,转变为一家智慧家居创造商。
在转型升级、持续创新路上的先人一步,让美的业绩有了良好的表现。公司2014年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777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66亿元,同比增长58%,每股收益1.57元,同比增长58%。
发力电商,线上线下融合
在半年报的同时,美的集团一并1―9月预增业绩及股份回购计划公告,公司预计1―9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增长45%―60%。持续增长的态势表明,美的集团坚持消费者研究与产品开发,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端占比稳步提升,盈利能力持续增强,产品口碑日益改善。在线下渠道方面,据中怡康数据,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在电商销售方面核心品类如空调、冰箱、热水器、电饭煲等小家电销售占比进入行业前两名,实现“数一数二”的电商发展目标,进一步夯实了公司面向未来竞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数据时代,企业的发展也要跟得上。渠道转型显得尤为紧迫。当此之时,美的成立电子商务公司,开设天猫美的全品类官方综合旗舰店,启动“爱美的”商城运营,推动美的电商业务全渠道战略部署,推进内部物流资源协同与社会化物流资源整合,加快干线和支线物流建设与区域仓布局,将美的旗舰店、专卖店及售后服务网点等线下优秀资源纳入电商业务支持体系,加速美的电商的线上与线下互融,提升电商“最后一公里”服务水平。
截至2014年6月底,美的已建成约1400家定位零售、售后服务、送装服务和会员社区等功能的“四位一体”的旗舰店,美的旗舰店作为美的集团具有特殊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渠道价值和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以旗舰店为主要载体的电商O2O(线上线下融合)融合业务逐步落实。
线上,美的预计今年的电商收入达到100亿元;线下,美的旗舰店目前是1400家,预计到2016年将达到4000家。这些数据都显示了美的集团渠道战略的转型和升级,更深远的是这让将来美的集团完成线上线下融合,实现O2O成为了可能。旗舰店被美的集团视为特有的战略渠道及未来营销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零售店和品牌形象展示,是美的与消费者互动的重要纽带,更起到配送、售后等作用,结合O2O发展趋势,综合美的全品类及物流优势,通过旗舰店延展服务,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为了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美的旗下的安得物流正在悄然转身,从传统物流商向电商物流拓展。物流将是打通美的线上电商及线下渠道这“任督二脉”的关键所在。
“现在,美的旗舰店将向售后服务、电商线下安装类产品的送装等功能延伸,随着软、硬件设备的完善,不远的将来还要进一步延伸到会员社区服务等领域,最终成为‘四位一体’的平台。” 美的集团副总裁、国内市场部总监王金亮表示。
从2011年转型到2013年有所成效,有赖于美的先进的内部管理体制,强调做强事业部,做精集团总部,有效激发企业潜能,提高运营效率。与此同时,其充分放权和以业绩为导向的考评、激励机制,成为职业经理人成长的平台,利于培养优秀职业经理人团队,推出中层人员股权激励计划,驱使各方利益一致。
2013年,美的集团整体上市,旗下所有白电相关业务在一个主体内上市,既解决了产业内关联交易,也使得公司最大程度接受公众监督,并形成控股股东、战略投资者、管理层、流通股东共同持股的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解决了管理层中长期激励,建立起持续有效的治理管控机制,以一个整合型企业呈现,巩固集团行业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智能化的行业领跑者
在渠道向O2O模式转型的同时,产品智能化更是美的坚定地领跑智慧家居的原动力。
今年以来,美的了M-Smart智慧家居战略、基于全球最齐全的产品群优势与用户基础,致力于给消费者提供最专业的智慧家居体验。公司已成立智慧家居研究院,通过系统整合旗下产业群优势和技术研发等优势资源,以传感、大数据、智能控制技术为手段,加速推动全品类家电产品智慧家居互联平台的建设。公司对内统一协作、对外开放融合,与阿里、京东、华为、高通、东软、LeTV、港科大在多个层面开展合作,推动突破行业现在的单品智能局限,打造开放的智慧家居应用系统。
日前,在美的集团半年报公布后,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在与机构投资者沟通时首次指出“美的要做时代的公司,而不是传统的公司”这一长远发展战略和目标。围绕“深化转型,勇于改变,重新增长”的发展方向,方洪波认为,“未来美的集团收入达到2000亿的空间是存在的”。
不过,当前美的集团的首要任务,并不是追求营收规模从1000亿向2000亿的跨越,而是基于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好产品的打造。
在知情人士看来,三年前开始的那场“经营转型”,为美的集团此后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业绩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形成了“科技产品力+营销整合力”双轮驱动体系。从1000到2000亿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做好产品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基于一系列好产品构筑一个智能家电圈,并最终推动家电企业从制造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跨越和升级。目前,美的集团正在从“好产品”向“系统解决方案”转身。
“今后,美的集团将对内统一协议,对外开放协议,实现所有家电产品的互联、互通、互懂。”根据规划,美的集团在智慧家居领域将实施“1+1+1”战略,即“一个智慧管家系统+一个M-Smart互动社区+一个M-BOX管理中心”,将基于全球最齐全的产品群优势,致力于给消费者提供最专业的智慧家居体验,通过打造“空气智慧管家”、“营养智慧管家”、“水健康智慧管家”、“能源安防智慧管家”等智能服务板块,全面布局智能家居市场,从而构建全球首家开放的互联智能体系。
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人工成本的增加,美的也开始了工厂自动化的进程,2014年,应用于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将超过800台。从2012年开始,美的集团已成立了自动化设计、制造团队,目前团队超过150人,负责全集团机器人的自主研发、制造、安装、维护、保养等,现在已经掌握了部分先进技术,为美的机器人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转型提出,美的集团主要做三件事:一是用工转型,实践以人为本的人员管理;二是制造升级,全面向自动化转型;三是精品战略,首要任务就是把产品做好。”美的集团生活电器事业部总经理李国林表示,美的机器人战略的大力实施,不断提升效率、升级产品力,契合了美的集团“深化转型、勇于改变、重新增长”的经营主题,意义十分深远。
2014年10月17日,线上线下投资平台硅谷易联()与中国企业俱乐部(China Entrepreneur Club)联合主办的“硅谷对话-中国企业家走进硅谷创投”科技与创新论坛在美国旧金山湾区首度召开。
此次论坛,硅谷易联()邀请了硅谷创投圈知名的风险投资人、天使投资人、行业专家与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代表团会见交流,召开了“硅谷最新科技与创投趋势”的专题讨论。本次论坛,硅谷易联()还邀请了6家硅谷初创公司进行创新及募资路演。
专题讨论的演讲嘉宾为来自Garage Technology Venture的常务董事及Diamond Tech Venture的创始人Henry Wong黄学思先生,Blumberg Capital的创始人和执行合伙人David J. Blumberg先生,Rubicon Venture Capital的联合创始人与普通合伙人Andrews C. Romans,以及硅谷著名天使投资人、Founders Space孵化与加速器的首席执行官与联合创始人Steve Hoffman先生。硅谷易联()的执行合伙人邹晓维女士与风投嘉宾、天使投资人嘉宾就硅谷最新科技创新与投资趋势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专题讨论包括“智能互联网与智能硬件如何改变生活”、“硅谷共享经济与众筹的最新发展”、“大数据与企业创新”、“金融科技全球创新案例”、“互联网安全”及“硅谷投资入门”等议题。
受邀参加创新及募资路演的硅谷初创公司分别来自不同的行业:智能云端设备公司StackLighting发明了全球第一个响应式灯泡,不仅高效节能还能与现代建筑物内所有的智能设备互联,形成一个响应传感器网络;洁净科技公司AMDS研发了“实时智能”的水质检测与监控设备,公司曾三次荣获著名的Artemis最佳水处理公司50强。大数据科技公司Bay Sensors为零售商提供低成本、多模块、云技术支持、安装简易的传感器,同时采用数据融合技术使传感器的软件分析系统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直接对零售门店提供营销解决方案。RichRelevance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全渠道个性化营销公司,公司创建的以数据为中心的顾客视图,帮助零售商在网络、移动和实体店全渠道平台为顾客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公司连续三年被互联网零售商杂志评为领先个性化的供应商第一名。众筹平台IdeaMarket把创意、人才和资本匹配起来创建不同的公司并在全球范围内解决创新、技术、管理问题。3D打印公司Arevo Labs从事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软件和沉积技术的研发,打造出传统机械无法生产的更轻盈、更牢固与更复杂的零部件,该公司的专利技术与产品目前已经被美国航空、石油与天然气、健康医疗和军事行业广泛运用。
通过“硅谷对话-中国企业家走进硅谷创投”的科技与创新论坛,来自中国的企业家们对硅谷的创投生态圈获得了更深刻的了解,企业家们一致认为中国企业开展创新需要更多地学习、借鉴硅谷的创新与协作模式,不少企业家对投资硅谷科技与创新公司表现了浓厚的兴趣。硅谷易联()的执行合伙人邹晓维女士表示:“硅谷作为世界科技与创新的发源地,吸引了全球的资本。中国资本如何才能吸引硅谷的风投和创新公司?其实,硅谷风投和创新公司非常欢迎能够为他们在中国市场提供战略支持的投资人。比如当天作创新演示的大数据公司Bay Sensors,已经获得了硅谷一流风险资本的资金支持,如Garage风险资本、谷歌风险资本、Menlo风险资本等,但考虑到中国零售市场的巨大机会,目前Bay Sensors对能给公司带来中国市场支持的战略投资有很大的兴趣。”
对于海外投资人投资硅谷,参加本次论坛的风投嘉宾与知名天使投资人给予了非常好的建议。Garage风险资本的Henry Wong先生与Blumberg风险资本的David J. Blumberg一致建议海外投资人到硅谷投资需要寻找行业关系广泛、投资经验丰富的本地合作伙伴,直接投资初创公司风险非常大,本地的合作伙伴可以在项目筛选、风险管控上进行严格的把关,并且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种种问题。著名天使投资人Steve Hoffman补充道,投资人可以进行直接投资,但是一定要对直接投资的公司和市场有丰富的相关经验。Rubicon风险资本的联合创始人与普通合伙人Andrews C. Romans总结道,中国资本参与硅谷投资可以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投资规模小的投资人可以通过投资母基金(fund to funds)参与硅谷创投。第二种方式,目前有不少中国的VC对初创公司直接投资感兴趣,这样的投资人可以参考DCM风险资本在中国运作的模式,在硅谷本地组建有经验的团队或合伙人来进行投资管理。第三种方式,投资人可以用有限合伙人的投资方式直接投资硅谷的风险基金,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对美国市场有战略布局的企业投资人。
硅谷拥有强大的科技与创新能力和优良的创业生态圈,而随着中国海外投资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越洋投资硅谷。 目前中国的企业也拥有很多的资本,将科技与资本有效结合,对中国企业来说可谓是投资硅谷的一个很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