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咨询室护理

心理咨询室护理

时间:2023-02-11 11:39: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咨询室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咨询室护理

第1篇

心理陪护师:心理陪护师是凭借自己所拥有的专业心理知识,“登堂入室”陪伴在老人、儿童、患病者以及临危者等人士身边,以心理沟通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心灵护理。不是心理咨询师。

获得职业资格的条件:

注册心理陪护师职业,工作方式是陪聊,但与一般意义上的陪聊又有本质上的不同,可以说是一项结合了护士的医学护理与心理咨询师的精神慰藉于一体的新型工作。要想获得注册心理陪护师的从业资格,必须通过400课时的专业学习与考核,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危机干预理论与技巧、心理陪护技能操作等。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摘要】全身麻醉下施行的手术绝大多数是二级以上的手术,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手术病人由于病情的原因,或多或少都有恐惧与紧张的心态,为了减轻或消除这些恐惧与紧张的心理,我院对2011年1月-12月全麻手术病人采用术前访视进行心理活动咨询及护理,术中护理管理、术后追踪随访及护理,指导病人,据自身病情,在手术前,手术情况,手术后情况做自我评价。以协助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取得一定的效果。证明心理护理对全麻手术病人机体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全麻手术病人;心理护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03-02物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注射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暂时性抑制,病人意识和痛觉消失,肌肉松弛,反射活动减弱,这种方法称全身麻醉,做好全麻病人的心理护理,减轻或消除病人对全身麻醉的恐惧与紧张心态,这对手术的成功和病人快速康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针对我院2011年1月-12月全麻病人术前,术后的心理。采取询问法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1.全麻手术病人术前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1.1全麻手术患者的心理咨询:大多数病人在术前非常担心和害怕的心理活动。担心是否会出现意外,全麻后就昏迷至死亡,是否会达到手术的目的,是否会残废或毁容等。期望医生早日手术。但一经安排了手术日又惶恐不安,睡不安,吃不好。即使手术前1天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入睡。6月24日有一位子宫肌瘤需作子宫次全切除术的病人,刚进手术室就心跳加快、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升高、必须改期手术。全麻患者术前的这种过度恐惧和焦虑,将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并且还易引发并发症。因此,全麻手术患者的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心理护理基础是心理咨询。当由权威的医生与护士进行心理咨询,在向全麻手术病人及家属告知病情。在全麻手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前提下,要细心听取病人的要求与建议,对病人和家属提出的疑问要针对性地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病人和家属提出的要求,要作出肯定的答复。万不能向全麻手术病人交待千分之一的危险性这一类话语,医护的解答与咨询对全麻手术患者心理安全感很重要。

1.2全麻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1.2.1全麻手术病人术前安抚:手术前1天到病房做好术前访视,了解术前的准备情况,根据病情掌握病人的主要心理特征,我们应以理解、体谅、宽容的态度与病人接触交谈,耐心地、通俗易懂地介绍全麻方式,全麻醉的效果及其全麻全过程的感觉,使病人对全麻有初步的认识,以解除心理顾虑,在全麻过程中积极配合。对有吸烟史的病人应劝其戒烟,向病人说明利害关系,戒烟可减少全麻困难(因吸烟可增加呛咳、气道阻力等)。降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肺萎缩)等,适当的治疗方案与介绍病情。使患者对自身的情况有正确的了解,对全程治疗有一定的心理信心。

1.2.2手术环境及影响,全麻病患对手术室的气氛以及环境敏感度较强,印象又很深。手术室需清洁整齐、床单无血、明窗几净、器械需隐蔽、东西的摆放位置要合理。一个手术间不可多个手术台。可避消极心理,手术病患很在意医生和护士的举止言谈。一旦进入手术室便丧失了主宰权。治疗如何、痛苦大小、生命问题、全部在护士与医生把握中。因此,手术护士和医生都应态度和蔼、大方端庄、言谈亲切、让病人有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念。手术室内不得闲谈嬉笑,也不要窃窃私语,相互间的谈话的声音应当轻柔和谐。出现病况变动或意外发生。护士与医生要冷静应对,不能惊慌失措,避免给病患的心理产生恐惧。

1.2.3全麻病患的术中护理管理:全麻病人进入手术室后,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液体的管理。建立静脉通道,保持通道通畅是麻醉及术中给药、补液输血及病人出现危重病情变化的一项抢救措施。全程注意生命征的观察。因全麻手术病人的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均有干扰,病人又处于昏睡无意识状态,所以,对生命征的观察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手术护士必须熟悉麻醉机、心电监护仪等各种仪器显示的各项参数的正常值,在手术中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应当即报告医生来处理,器械方面护士须熟练的配合医生。护士与医生间都要全神贯注、密切合作,要尽量减轻并减少器械碰击声,避免给病患的不良刺激。2.全麻手术病患术后心理的护理

2.1手术病患术后的心理。患者手术后,尤其是较大手术病患,在麻醉醒来后,他们会迫切想知道病情与手术的效果。因为躯身遭到一定的手术损伤,手术切口的疼痛,活动饮食受限,害怕伤口流血或裂开,术后一段时间他们觉得很痛苦,2-3天切口的疼痛缓解后担心预后情况。因此对全麻病患术后护理主要从病人的心理情况来定。

2.1.1及时通知患者手术的效果,全麻手术病患从麻醉中醒来时,护理人员就应即以关心、亲切的语言、进行鼓励安慰,告诉患者本人麻醉很好,手术非常顺利,治疗已取得很好的效果,虽然短期内手术切口相对会疼,但是忍耐几天也就过去了。有的病患也可能会产生新的忧虑,比如,怕伤口裂开,担心伤口何时愈合。我们的医生、护士要作耐心的解答,指导他们胸腹部手术注意咳嗽排痰,腹腔镜手术后按时下床活动;胆囊切除术及胃肠道其它手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颅脑手术要加强床上护理,注意翻身以防褥疮发生;四肢及关节置换术要注意肢体摆放,以防功能丧失或肢体畸形等。以各种方式传达积极信息,给予全麻手术病人的鼓励和支持,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过度的痛苦和焦虑。

2.1.2协助全麻手术病人缓解疼痛,全麻手术病人从麻醉中醒过来第一感应就是切口疼痛,其疼痛的程度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假如病患本人情绪过度紧张,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手术部位等,就会疼痛加剧。于环境而看。如噪声、强光的影响亦会加剧疼痛。护理人员要体察和理解病人的心情差异,因人而异采取不同方式来缓解病人疼痛,比如术后6小时内给予止痛药物、暗示、轻音乐、讲故事等可减轻其切口的疼痛。

第3篇

【关键词】 孕妇;心理咨询;沟通技巧;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与疏导的工作方式和服务内涵不同于临床治病,它是妇幼工作的前沿,贯穿于人类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全过程,在多年的妇产科临床护理实践中,作者通过孕妇的心理咨询,尤其产前心理紧张的疏导,健康教育,使众多孕妇提高了对孕期保健的认识,加深了医患间的情感,缩短了护患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孕妇的心理压力,同时提高了孕期保健的质量。

1 讲究沟通技巧,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咨询室摆设要使来询者感到舒适,安宁,有安全感和亲切感,如墙上张贴优生优育宣传画,加上活泼可爱的宝宝像,粉红色或淡蓝色的窗帘,并在显眼位置摆盆花,让人感到轻松愉快,犹如在家中与人谈心,使广大孕妇乐意前来咨询.咨询者要始终面带微笑,热情接待每位来询者,说声请进,请坐,拉几句家常,既可缩短咨询者与来询者的距离,又可消除来询者的顾虑和紧张心理。有的人不愿轻易表露自己内心的顾虑或疑惑,他们担心隐私外泄或有其他顾虑,咨询者要体谅与关心他人,善于倾听,适时提问,通过咨询解开来询者心中的"疙瘩"。作者曾接待一位孕妇,咨询内容是"前置胎盘有那些症状,对胎儿、孕妇有哪些危害"整个咨询过程流露出担心、恐惧、害怕的情绪,问完几句话转身就想走,通过作者好言相劝,并问明她紧张情绪的原因,原来她看了自己的超声检查报告,把“前壁胎盘”与“前置胎盘”混淆了,整整有半个月时间,她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还影响了正常工作,通过作者用模具的解说,使她彻底解除了思想包袱。

2 针对心理问题,调整咨询方案

孕妇群体中抑郁及焦虑情绪高于正常人群,在咨询中,要体会对方的感受与需要,耐心倾听来询者的每句话,抓住重点仔细分析,造成抑郁或焦虑的原因始于对妊娠的认识缺陷,或对分娩过程的恐惧,或是对胎儿安全过分担忧,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进行健康教育,尽量疏导其减轻心理压力。比如孕妇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证实自己是乙肝带毒者,最担心的问题是否会传染给胎儿,最困惑的是孩子出生后可否母乳喂养,遇到这类问题,咨询者应用科学态度,建议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把母乳汁中乙肝病毒的研究结果如实告诉来询者,可否母乳喂养让其知情选择。时下有不少孕妇错误地认为剖宫产既安全又可减轻疼痛,剖腹产儿聪明,以致强烈要求剖宫产,导致“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上升。作者利用产科候诊大厅,以健康教育的形式,把自然分娩的好处,如:能减少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和羊水胎粪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减少产妇出血和感染的机会,住院时间短,节约开支等优点和剖宫产的弊端,尤其是讲解胎儿通过正常的分娩机转对大脑发育的好处等,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临床自然分娩的案例,使孕妇及家属对分娩的选择有正确认识,在选择分娩方式时科学、合理、符合个体实际。

3 要精心策划疏导方式

护士要将健康教育知识融于咨询、分诊、陪检、护理操作等护理工作环节中。作者多年的体会,面对面双向交流,互相信任是传授健康知识、进行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心理疏导的深度和形式采取因人施教的方法。例如:俗话讲黄豆粒大的汗珠生不了孩子等,这无形之中加重了孕产妇对产时子宫收缩疼痛的恐惧。对于敏感类型及缺乏看图和理解数据能力的孕妇,影响会更大。因此,护士在健康宣教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点强调妊娠、分娩本身就是一个生理过程。一次尽可能小量的信息,并要求她复述谈话的内容,运用模具、图像等直观教具和文字、语言交流结合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对方的兴趣和接受产前保健知识的能力。例如,日常在指导孕妇“产褥期保持个人卫生”时,常常有以下几种说法:传统观念留给她的是不但不能洗头、洗澡,而且还要“捂”;长辈告诉她某某人关节痛就是当年“月子”里着水得的病;她的伙伴可能说不注意个人卫生容易患感染性疾病。这时,我们必须增强自信,开展“做月子”里应该洗头、洗淋浴、梳头、刷牙等健康行为的宣教,让受教者澄清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健康教育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当受教育者处在多种选择的环境条件时,需要精心策划健康教育的形式,不对别人吼叫、急辨,不轻易否定她人,而是从关心她人的角度出发,灵活地给予指导。

4 孕期共性的心理问题

导致孕妇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年龄、文化水平、职业、情绪、孕产次还有社会支持系统等,总之孕妇的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4.1 畏惧心理 孕妇大都具有不同的畏惧心理,集中表现为六怕,即怕难产、怕畸胎、怕变丑、怕影响夫妻感情、怕胎儿性别不如愿、怕分娩时疼痛难以忍受等。其中以怕畸胎和怕疼痛者两怕最为普遍。

4.2 依赖心理 孕妇很容易表现出依赖亲人和医务人员的保护。几乎百分之百的待产妇希望丈夫或母亲守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壮胆。很多孕妇提出孕期有孤独感,希望身边总有亲人。

4.3 侥幸心理 孕妇有侥幸心理,主要表现在不能按期进行产前检查,在生活和工作中粗心,以及孕期性生活不节制上。产生这些侥幸心理的主要是对怀孕缺乏正确认识,有些孕妇自恃年轻力壮;有些孕妇则大大咧咧,平时做事不拘细节。总之,种种异常心理都会降低疼痛阈值。英国产科医生利德于早在1959就提出主张要自然分娩必须先去除紧张与疼痛症候群。妇女因害怕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而紧张会使分娩时紧张的肌肉活动产生拮抗作用,造成肌肉痉挛增加痛感。一旦疼痛就引起更多的害怕,害怕又使得更加的紧张,如此,产生一连串恶性循环。因此在分娩过程中此三项因素的影响很大。让妇女了解分娩过程和松弛的方法,进行预防害怕、紧张与疼痛症候群的教育,使孕妇能心情愉悦并由此减轻因子宫收缩引起的痛感,并能主动参与分娩。这个时候,心理干预和疏导就显得非常重要。消极的心理护理会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机制,影响宫缩,导致滞产或大出血等。在孕产妇的心理疏导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4.3.1 帮助孕妇了解产程中几个阶段和异常情况,以及产程中遇到的问题,讲解宫缩与分娩的关系。使产妇知道分娩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宫缩可促进产程顺利进展,消除孕妇对分娩的忧虑、紧张和恐惧,增强自信心。

4.3.2 建立融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态度要和蔼,仪表要端庄,言语要诚恳,在观察产程中,对孕妇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听取,做好细心的生活照顾,以取得产妇的信赖和合作,增强产妇的信心和安全感。

4.3.3 细心观察产程,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在第一产程中,对孕妇应给予鼓励、安慰,守护在产妇身旁,宫缩时,用手轻轻地按摩腹部,使产妇情绪安定、松弛。宫缩间期,鼓励产妇进食,以增加能量,增强体力。检查时,动作轻柔,尽量减少产妇的痛苦,使产妇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产力,以顺利度过宫口扩张期。第二产程中,多数产妇不会用力,过多的消耗体力。此时,护理人员应指导产妇屏气用力。宫缩间期时,要体贴产妇,主动给其擦汗,喂水等。若产程中发生不良情况,先告知家人,暂不要告知产妇,以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因紧张导致胎盘滞留或宫缩乏力引起大出血。第三产程中,可以告诉产妇胎儿的性别,使产妇感到安慰和喜悦。良好的心情有利于子宫协调收缩,缩短产程。

4.3.4 产褥期是产妇分娩后,生殖器官及整个机体恢复的过程。此期一般在家中度过,但根据分娩是否顺利,分娩婴儿是否符合产妇的心愿,以及家庭对产妇的态度等,都是产褥期产妇的心理因素和心理干预的重点,住院期间这些心理状态,即会表现出来,此时在出院指导的内容中,不要忽视心理支持和疏导。

4.3.5 要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出现,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的健康,危害产妇及婴儿,而且影响到婚姻,家庭和社会。因此,对产后抑郁症应给予充分的重视,我们不仅要重视围产期母儿的生理,生长发育的变化,还应十分关注产妇的个性特征,分娩前后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行为学知识,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以期解除导致产后抑郁的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和躯体症状。对具有抑郁症的妇女实施孕期干预,可明显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

第4篇

高职校生源均为初中毕业生,学生入学年龄一般在16岁左右,这些学生既不同于普通中学生也不同于一般大学生。从现实情况分析,这些学生多半是基础教育中经常受到忽视的弱势群体,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品德和行为上的缺陷,因此他们的心理问题比起同年龄段的中学生或大学生呈现出多发、易发且情况复杂的特点,是一个需要特别关爱的群体。从心理学观点分析,这些学生正值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行为情绪化、心理素质较差,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极易使他们产生厌学、行为怪异等一系列问题。加之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学生以女生为主,主要专业方向为护理和药学,学生未来所从事的是与生命相关的医药卫生类工作,这种性别、年龄层次及就业岗位的鲜明特点使得卫生类高职校学生更需要得到心理需求的充分满足。为了使高职学校德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见到成效,有必要针对高职校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其生活、学习实际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和心理健康辅导。为此,相关教研组教师注重以日常教学和心理咨询室常规工作为基础,辅以讲座等其他形式,逐步构建起了较为完善、成熟的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干预体系。

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夯实心理咨询干预体系构建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经过几年的德育工作经验积累,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及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作用,在改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创建心理实验室,自行编制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测验手册》,安装多套心理测试软件并配置多种心理学测试仪器;将心理学必修课与心理健康选修课相结合,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邀请校内外心理学教师、专家针对学生的共性心理问题开展系列专题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例如“悉心呵护自己的心灵”、“走进青春”、“青少年心理保健”、“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特征及对策”、“情绪与健康”、“浅析情商”等,力求使学生在掌握与自身职业有关的心理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应用心理学知识调整心态,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专业心理学基础课程、心理健康选修课程和系列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三位一体,形成了多方位、多形式、多对象的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为最终构建校园心理咨询干预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构建心理咨询干预体系,为学校德育工作保驾护航

3.1“心灵氧吧”的建立

学校于2004年创建了“心灵氧吧”工作室,组建了一支人员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干预工作团队。核心成员为心理学副教授1名,心理学硕士且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名。工作室有专门的工作场所,环境布置温馨大方。“心灵氧吧”坚持每天定时开放,常年24小时开通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学生可以通过热线随时进行心理咨询预约或是及时得到心理干预。“心灵氧吧”为每位前来咨询的人员建立了心理档案。经过多年辛勤努力,“心灵氧吧”的工作流程日益规范,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已从最初的误解、排斥到接受、尊重。现如今,“心灵氧吧”面向的群体不仅是学校学生,还包括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每年接待来访学生、教师和家长多达百余人,成功为多位学生实施了有效的心理干预,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了显著作用。全校师生已达成共识———心理咨询是校园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营养保健品”,有心理困惑就到“心灵氧吧”做“心灵充氧”。

3.2心理学书籍的推广普及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处在人生发展重要时期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心理困惑明显增多,加强对高职学生心理干预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和迫切。心理咨询从学生生活的“调味品”逐渐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品。“心灵氧吧”的负责教师凭借多年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经验,编写了《心灵氧吧———高职学生心理行为障碍及解析》一书,旨在使学生了解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提高生命的质量,使学生懂得心理健康是一切的根本。在内容陈述上,深入浅出,讲解心理学最基本的原理;在语言描述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列举了与学生生活、学习等息息相关的实例。此书于2010年7月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现已成为全校学生的科普读物,在校学生人手一册,用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自我心理保健意识的提高以及掌握一些简单易学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同时配合适用于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心理保健———走出心理困惑》,并使用多套心理测验软件及心理功能测试仪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了显著成效。

3.3全员参与,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干预立体工作体系

第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缺失 护生教育 挑战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314-02

近几年来,幼儿、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逐渐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而护生的家庭教育却一直被许多家长、学校所忽视,致使护生的家庭教育处于缺失状态。

1护生家庭教育缺失的种种表现

1.1 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表现

1.1.1 经济支配盲目随意。2010年,我院护生均交纳学费4600元、住宿费800元,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8.%,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0%。除了学费之外,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名目繁多,学习、娱乐、交往等都需要金钱支撑。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护生,在支配金钱上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护生消费缺少计划性,铺张浪费、攀比成风。有的护生消费具有盲目性,自我控制力差难以抵御各种社会诱惑,金钱用于学习少而玩乐多,继而引发沉湎娱乐荒废学业的情况。

1.1.2 高度依赖教育管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护生一方面高度依赖学校的教育管理,习惯于中学阶段的保姆式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专业教学,护生的课余时间多而且安排更是在于学生自己。部分护生上网和谈恋爱成了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据调查显示,60%的护生每周上网时间在8至20小时之间,12.5%的护生每周上网在30小时以上,有极少数护生每周在100小时以上。上网经常浏览的网站:娱乐网站46%,音乐网站44%,贺卡网站43.5%,文学网站39%,电影网站33.5%。

1.2情感教育缺失的表现

2004年媒体非常关注一封特殊家书——《辛酸父亲的来信》。这位大学生家长的来信反映某些大学生与家长情感淡漠、关系生疏的现状,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究其本质是暴露了当今大学生在情感教育上的缺失。21世纪的电视与网络挤占家庭教育的时间,护生难得回家一次,沉迷于电视与网络,与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这种现象也加剧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冷淡。有些护生在被学习、人际关系和恋爱苦闷等问题困扰时,不和父母交流,是不愿父母担心,报喜不报忧,或者是认为父母不能理解,没必要知晓。

1.3心理教育的缺失的表现

1.3.1 心理问题难以调适。作为大学生的护生生理上基本成熟,但尚缺乏对自我心理问题的管理能力。我系对09级和10级新入校护生进行心理普查,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护生达到22%。缺乏对心理问题管理的手段和能力,引发并加剧了护生的生存困境。心理上的不健全,难以掌控或化解心理难题,不仅妨碍护生全面发展,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影响力也很大。

1.3.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攀富珉教授指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为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是心理障碍高发易发群体。

2护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2.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激发护生建立自我管理的理念。

2.1.1转变思想。首先,明确护生管理的主体是学生,而不再是被动的管理对象。转变在护生管理中,命令式的要求护生服从管理的观念,而是要与护生形成互动关系,促进护生民主参与。创造条件鼓励护生发掘潜能,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其次,我们需要更新观念,树立护生是护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地位的观念,充分利用护生的心理需求,发挥其自我意识和潜能。

2.1.2培养护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可以从引导他们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开始。首先,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授之以渔,根据其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有意识的培养护生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掌握利用校园资源的方法。如在选课、利用图书馆、社团活动等方面有意识地加强宣传教育,促使他们接触并利用这些资源,在学习和生活上进行自我管理的实践。其次,在护生适应专业学习生活后,有针对地进行个性化指导,使护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自我整合学校内外部的资源,从而形成独立个性的自我管理方式。学校也需要积极配合护生,尽可能开发资源,满足护生的需求。护生在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有选择地院系各项活动或是学生社团,形成学术氛围提高专业水平。

2.1.3实施环境管理,鼓励护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对于护生的管理可以通过引导护生制定出班级和宿舍管理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约束和引导护生的行为。使护生对于自己参与制定的规范的遵守、外塑、认同而后习得。形成对规范的自觉维护机制,从而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对于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可以形成护生积极参与管理的机制。使护生不仅是使用者,同时也是管理和维护者。如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可以采用指导班级或年级轮岗管理、专业护生对口管理等方式,最大限度吸收护生成为教育设施管理者。

2.2理想前途教育

2.2.1 走进临床教学医院,实施零距离入学教育[2]

①组织护生参观医院和病房,让他们零距离接触将来的工作岗位,亲身体验护理工作的神圣和艰辛,感受患者的需要,医务人员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工作态度。

②播放专题片。专题片从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的生平事迹讲起,全片展示了护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只有情感也职业意识。我院护理系是国家护理紧缺型人才培训基地之一。让入校新生参观护理实训中心,体验护理工作环境。

③请临床教学医院的带教教师现身说法,用自己多年从事护理工作的经验、体会对护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

④入学教育。集中介绍院系的概况、专业思想教育、适应性教育、学习学生手册及学生有关管理规定。并在入学前为每一个新生班级确定一个高年级优秀学生干部为助理辅导员,使其一进校就有固定的学长与其交流,以轻松的聊天方式帮助其尽快的了解学校及专业。

2.2.2 职业特点教育

通过专业课、护士条例的理论学习,使护生从理论上了解护理职业的特点:知识性、服务性、自主性,并从思想上树立风险意思;通过医院见习,亲身体会护士的角色、护理工作的内容及病人的需要,使护生感受护理的情感、更加明确护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通过网络和院内、院外专家的讲座,使护生了解护理职业发展的新进展、新技术。

2.2.3 心理健康教育

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包括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一方面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护理心理学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一方面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

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2010年4月26日我系成立了学院首个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平均每天接待2-3名心理咨询的护生。 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班主任不定期和家长联系,共同做好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学习督促。学校心理活动中心通过推出“朋辈辅导员”制度,请来校内的优秀学生担任志愿者,和同龄人对话,为“正牌辅导员”“减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就业、心理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问题,彼此促进,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第6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72-02

[摘要]为了解高职医学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我们你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1571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卫院新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心理困扰,主要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其中护理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其它系学生,除焦虑与抑郁因子以外,量表总分及其余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城市来源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来源的学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为此,我们提出了针对高职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校;新生;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在人才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个人潜能的开发与利用,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医学院校为社会培养的是护理、药学等医疗卫生服务型人才,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出发,笔者于2008年10月上旬完成了对盐城卫生职业学院2008级全体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以期为高职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全体新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1571份,回收1571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182,女生1389人;护理系902人,,药学系348人,影像系191人,医技系130人。

1.2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填完后当场收回。调查工具是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包括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采用5级评分制,统计各因子分和总分,总分≥160分或者各因子分≥2分为阳性,提示有轻度和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得分越高,表示越严重。

1.3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研究结果

由表1可见,各因子得分中,2≤因子分

由表2可见,除抑郁、焦虑因子外,新生在各因子得分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由表3可见,来自城市的新生与来自农村的新生相比,前者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后者(p

由表4、表5可见,不同系别的新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九个因子上差异显著,相比较而言,护理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其它系学生。

由表6可见,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以及总分都存在着显著差异。

3分析与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高职医学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新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心理困扰,主要心理问题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这也和我们在个别咨询的统计结果相一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系别差异,其中护理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其它系学生。另外,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来源的新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农村来源的学生。

近年来,高校扩招,高职院校属于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的学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很多多子女家庭,家庭负担重,经济较为贫困,再加上很多学生高考的失利,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他们感觉未来的渺茫,而且,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的巨大差异,对大学全新的学习、生活的适应问题,都是导致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而护理专业,无论是在录取分数、专业规模,还是在市场需求、就业形势等方面,与其它专业相比,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可能导致护理系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明显好于其它系。

第7篇

1.1入学门槛低我校为职业专科学校,绝大部分90后护生高考成绩一般或者比较低,入学门槛低,导致生源质量较低,90后护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差,理解和接受能力都欠佳,学习起来感觉无趣和吃力,导致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不扎实,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1.2心理素质差,依赖性强90后护生任性、心智不够成熟,有些学生偏激、忧郁。在对待一些问题上太过自私,集体观念差,承受能力不强,受不得委屈,禁不住挫折。90后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被娇惯和溺爱,很多事情不用亲自动手父母早已操办,依赖性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慎独精神较差,不能独立的解决问题。

1.3组织纪律差90后护生喜欢自由和无拘无束,在高中被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和班主任约束,进入大学后独立意识变强,随意性大,学习组织纪律性差,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宿舍卫生也比较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抵触心理较大[9]。

2、90后护生职业素质提高的途径

2.1把好入门关,提高护理专业教学质量90后护生是护理事业的后备力量,掌握好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对将来从事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2.2根据入学分数的高低将护生进行分班,根据不同层次的入学成绩和分班情况,因材施教,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与目标,对理论知识结构、技术操作、认知能力、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的护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发挥护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力,提高护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2.3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利用教课过程中相关内容穿插着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教导90后护生树立人生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刻苦,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90后护生多数对网络感兴趣,学校可利用他们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类学习,如结合讲课内容等让他们参与多媒体的制作设计,以调动的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有成就感,提高学习的兴趣。

2.4以沟通促进护生身心发展大家都说生活在网络时代的90后是孤独的一代、“宅化”的一代,他们是“低头族”,有些同学在校人际关系紧张,主要因为同学们之间交流少,久而久之沟通能力严重欠缺。作为学习护理的学生来说,现在护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学校要求学生在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多与带课老师和同学交流,锻炼语言交往、沟通能力十分重要。教育他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要从“心”开始,用真心赢得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及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5重视心理疏导与教育一个健康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90后护生由于家庭的娇惯、溺爱,做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生活没有目标,喜欢享受,不能吃苦,遇到事情心理脆弱,容易产生悲观、抑郁的心理。学校对此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具备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开导和教育,举办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心理讲座,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8篇

1 儿科护士常见压力源

1.1 工作环境的压力

儿科病房环境嘈杂,哭闹的患儿,焦虑、易激惹的家长、陪护,特别是护理一个小患者,几双成人的眼睛盯着,如说话、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受到指责、质疑,特别是有些家长对儿科护士的期望过高,认为儿科护士就应该练就高超的技术,提供优质服务,如果达不到他们的预期,就会表现出不理智行为,抱怨、指责,甚至漫骂护理人员,护士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将会导致精神紧张,情绪烦躁,易怒、情绪低落。

1.2 专科技能压力

儿科护士技术水平要求高,工作风险大,任务重,儿科疾病种类多,包括0―14岁各个系统的疾病,病情变化快,易反复、易恶化,加之大多数患儿对治疗护理不配合,恐惧、反抗,不能准确表达,这要求儿科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理论及实践技能、敏锐的观察和判断力、高超的技术水平。大多数护理操作较成人困难,如穿刺不成功,不仅会影响患儿疗效,也会影响操作者的信心,家长的态度也严重影响护士的心理状态,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如处理不当,易造成护患冲突。

1.3 儿科工作高强度的压力

儿科护士工作相对繁杂、琐碎,同样的治疗护理,要比成人费时费力几倍。床位周转快,静脉加药频繁,需稀释换算药品多,加上儿童多动,液体滴速随变动,需随时调整,液体外渗,重新穿刺,尤其在高峰时段及发病高峰时期、夜间、节假日,抢救多、急诊多,加之整体护理人员缺编严重,很多护士需要加班加点、超负荷完成工作,护理记录单的书写、频繁的倒班、生活无规律等等,都使护士长期处于一种精神高度集中、身心压力过大状态。

1.4 学习的压力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应用,各种新的检查治疗手段的出现,竞争压力的增加,护理管理部门的严格要求以及患儿家属的高期望值,都压使护理人员必须在完成紧张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知识结构。特别是青年护士心理素质不成熟,专业技术不熟练,所承受的压力会更大。

2 应对

2.1 提高儿科护士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

作为儿科护士要加强儿科护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学习,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技术操作水平,树立专业自信心,增加患者对护士的可信度和安全感。护理管理人员要教育护理人员爱岗敬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护理理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要有主动服务意识,学会换位思考,多从患方角度考虑问题,从微小服务着手,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关心爱护患儿,真诚待患,多与患儿及家属沟通交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2.3 改善学习方法,培养爱好

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加强业务技术素质训练,以精湛的技术赢得患者信任。护理人员要利用各种学习机会,不断提高充实自己,减缓由于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引起的心理紧张和恐惧。护理管理人员要正确引导护理人员、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培养护理人员对专业的热情及喜爱。同时培养一些工作以外的良好兴趣及爱好,注意劳逸结合,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

2.4 正确面对压力,疏导不良情绪

适当的压力可促进护士积极改进工作、认识自己的不足。个人心理疲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调节能力。首先要教育护理人员对可能发生的压力要有心理准备,帮助分析当前个人主要压力是什么、如何应对改善这种状况,在克服压力的过程中找到自信与成功感。如心理压力过大时,要分析是否自我要求过高。要学会寻求帮助,可向资深护士取经,向家人朋友倾诉,向护理管理者寻求支持,暂时调整班次、脱离高压环境,还要学会如何疏导不良情绪、控制不良情绪,必要时可去心理咨询及治疗,变压力为工作进步的动力。

2.5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

提高整个社会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解和认同,多做正面宣传,引导护理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护理管理人员要关心爱护护士,增加护理人员编制、提高护士待遇,做到人性化管理,合理排班,保证护士休息。医院还可建立护理人员心理咨询室,帮助护士学会减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6 优化护理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护理管理人员要不断改善护理工作,及时发现各种问题,优化工作流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及重复劳动,完善各种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各种物品摆放合理、完好,根据使用频率及时调整,方便取用节省时间。

2.7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护理管理人员要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创造一个安静、整洁、安全、舒适的病区环境,不仅对病人、对护理人员都很重要。教育护理人员做到“四轻”,提高维护病区安静、整洁的意识,尽量减少陪护、控制噪音。患儿哭闹时要及时询问、查看。对引起患儿哭闹反抗的操作,可设立专门操作室,减少恶性刺激的循环,也相对减轻陪护对护士操作时的心理压力。同时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强护护、医护之间的合作,也有助于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2.8 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

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护士知法、懂法。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正确处理医疗纠纷和差错事故,教育护士自觉规范护理行为,学会自我保护。

第9篇

关键词:重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救治率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96-03

1 前言

重症患者多以多脏器功能障碍和严重感染以及急性呼吸、循环功能障碍为主,通常病情复杂,生命垂危,并且为了防止感染以及顺利进行抢救治疗护理工作而谢绝家属陪护以及限制探视,且医疗费用极高,这些可导致患者家属出现各种不适的心理反应。如果这些心理反应得不到合适及时的了解和疏导,将严重影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所以做好重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对患者的治疗与康复,以及对整个家庭生活幸福美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重症患者家属常见的心理问题

2.1焦虑

据调查了解重症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况。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突如其来的打击-亲人身患重疾且生命垂危,还有对病情的不了解以及大笔医疗费。数据显示70%以上家属属中度焦虑,40%以上家属为重度焦虑,焦虑程度与家属性别、年龄、文化水平以及患者病情有很大关系。[1]在性别上,男性家属较女性家属焦虑程度低,更为冷静与理智;在文化程度上,由于自身认知水平的差异以及对医学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的差异,文化程度低的家属较文化程度高的家属更容易产生不安与焦虑;在患者病情上,由于创伤性疾病通常无可预见性,致残、致死率高,因此创伤病人家属较非创伤病人家属的情绪反应更为激烈,也更易焦虑。

2.2孤独

由于多数重症患者住在重症监护室进行隔离治疗,家属不能进行贴身陪护而被安排在另设的陪护区进行漫长的等待,加上对亲人病情的担心牵挂,以及种种不安的猜疑,加剧了家属的孤独感;再加探视过程中患者病情严重等原因限制其与家属进行交流上,以及医护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并与家属进行沟通,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也会加重患者家属的孤独感。

2.3恐慌

由于重症患者家属处在极为陌生陪护环境之中,加之亲人病情危重或是目睹其他危重病人惨状的等,会对其自身带来巨大的精神打击,并产生恐慌心理。其恐慌具分为对病人未知病情的恐慌,对病情发展以不可预见的恐慌,以及对死亡的直接恐慌。

2.4敌对

由于家属予以医院的期望过高,将一切希望寄托于医院,往往因为结果低于预期而感到无奈,再有短时筹集巨额治疗费用以及处理事故纠纷等,使其不堪重负。在这种不良情绪作用下, 某些患者家属会将自己不良情绪发泄到医务人员身上,通常表现为大声喧哗、谩骂,甚至采取暴力手段,以此泄放自身压力和不良情绪,达到平衡心理的目的。在这些敌对家属中,创伤病人家属较非创伤病人家属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是由于创伤性病人家属面对的是突如其来的打击,且对医院的救助期望很高,而重大创伤的救治率较低,医疗费用高,家属心理承受能力有限,通常会因情绪激动而失控,做出不友好的甚至是攻击。再有,创伤病人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非创伤病人家属低,易引起较高的纠纷率。

3 重症患者家属所需的心理护理

3.1心理干预

通常重症患者家属不良心理状况十分令人堪忧,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这就要求医院在抢救伤者的同时, 根据家属的不同需要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干预,让他们相信通过现代日益提高与成熟的医疗技术手段,挽救患者生命的可能性已经大大提高,甚至可以达到痊愈,让家属予以医院充分的信任与支持。家属通过心理干预心态便得比较乐观,在于患者交流时传递出的积极乐观的信息,有利于患者身心的治疗与康复,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3.2针对性护理

3.2.1注意女性家属的抗压能力

据调查所示,女性家属的的抗压能力远远低于男性家属,易产生不良心理反应。针对这一特殊性,应更为耐心包容地理解女性家属的各种不良心理、行为表现,设身处地的为其疏导排压,予以其哭泣倾述机会,通过聆听或引导让女性家属宣泄自己的恐惧紧张的情绪。

3.2.2考虑中年家属的特殊性

由于年龄段在40-50岁间的中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多种角色,承担着多种责任与义务,中年家属在遭遇巨大变故时受到的压力和打击比较集中,不良心理更易出现。对于中年家属,医院要给予更多关注,通过悉心照顾与耐心疏导,使其情绪平稳,心理舒畅,利于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照顾、感染患者,增强其与疾病抗战到底的决心。

3.2.3注意与患者配偶的交流

据调查显示,患者配偶出现不良心理反应的几率远远高于其他家属,对治疗的过程及结果最为关注。[2]由于受到突如其来的打击以及处理各种事物而身心俱惫,对任何的变故与刺激承受能力十分脆弱,医护人员的言行极大程度上影响患者及患者配偶的心理。所以医护人员言行要小心谨慎,要以亲切的话语,稳重的态度,为配偶家属解决所顾虑和烦恼的问题,以减轻其心理负担。

4 医院如何加强对重症家属的心理护理工作

4.1建立患者家属心理咨询室

患者家属普遍存在不良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焦虑与恐惧,甚至有家属由于过度紧张焦急而导致身体不适,医院应建立患者家属心理咨询室,定期组织患者亲属进行交流,给予其充分表达内心焦虑与不安的机会,并配备专业心理医生予以疏导、治疗,保证心理干预得以顺利进行。再有针对家属因不良心理所产生的身体不适如胃疼、心悸、头晕、颤抖、躯体疼痛等,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并设休息处给其充分休息放松,使不良症状得以缓解。

第10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校2005年入校的高职护理专业17个班为评估对象,共952名,均为女生,初中毕业。入校时年龄14.5~18.5(15.63±0.83)岁。

1.2实施方法

1.2.1构建体系

这个体系有领导参与,专业心理老师3名,主体为学校心理卫生协会。热爱心理卫生工作的学生均可参加协会,协会干部由学生自荐,层层选。协会成员均颁发会员证,并交纳一定会费。协会基层组织为各个班级,每个班级分设1个心理委员,另培养4~5名朋辈咨询员。该协会的主要工作任务:①心理健康监测:协助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测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复查。各班心理委员和朋辈咨询员负责监测本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②心理健康保健:由专门配备的3名心理咨询老师,加上各班朋辈咨询员共同构成心理健康保障系统,负责了解学生心理动态,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对存在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性心理辅导。③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教育学生如何学会求助、自助及互助。

1.2.2开展活动

由学生自主策划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①互助活动:

a.设立忘忧草信箱:一般问题由学生心理协会成员作答,疑难问题交给心理老师回复。

b.组织现场咨询:针对学生在信件中反映出来的普遍问题,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多次现场心理咨询。

c.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通过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有33.84%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为此请心理老师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增强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d.帮助新生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心理协会派出各班的心理骨干深入各新生班就“如何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与新生进行交流。为新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环境、适应我校的教学管理,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e.组织心理剧汇演:为调动大家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为了让大家学习到良好的心理沟通方法,组织全校的心理剧汇演,取得满意效果。

f.编写心理小报和墙报、制作心理健康教育卡。

g.充当老师的得力助手:各班的朋辈咨询员在经过初步培训后,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同学排忧解难,助人助已;同时心理咨询室也由心理委员轮班,肩负起部分热线电话及面询的任务,担当起老师的得力助手,使咨询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更迫切的个案。

②自助活动:主要是指主体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性需要,促进心理发展,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2]。在“感受真情”的自助式心理训练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人际关系认知的偏差,学会正确地与人相处。指导学生通过自我安慰、自我对话、更换服装、改变发型、变换环境、写行为日记等方式,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③求助活动:在各班心理委员、朋辈咨询员关注和帮助下,学生通过面询、网络、短信、电话等方式主动找老师或同学求助,可避免心理问题的继续恶化,在咨询中获得成长。

1.3评估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前后进行护生的心理状况评定[3]。应用上海惠诚咨询有限公司制作的大学生心理测验综合软件,以班级为单位,护生操作计算机,按统一指导语进行自我评定。剔除无效答卷,教育前有效答卷928份,答卷合格率97.48%,教育后有效答卷934份,答卷合格率98.11%。评定结束后使用本软件的统计功能对测量数据进行u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见表1。

2.2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精神症状阳性率比较实施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前精神症状阳性率为33.84%(314/928);实施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后精神症状阳性率为21.63%(202/93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7,P<0.01)。

3讨论

3.1构建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3.1.1化解“二多一少”的困境高校扩招后大学生人数剧增,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相应增大,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0%~30%[4];而各高校的心理辅导员人数并未成比例增长,很显然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心理问题多、学生人数多、心理老师少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极大制约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1.2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人本主义和主体性教育思想为基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力,让学生自己作主,能动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工作方式[5]。

3.1.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来自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证明,要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键在于学生自身。

3.2构建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效性

3.2.1可转变观念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给我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带来了新局面,许多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11篇

【摘要】 目的:探讨实施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措施对降低护士职业倦怠的效果。方法:实施具体干预措施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观察、调查和分析护士职业倦怠的改善情况。结果:实施前护士自我效能感与情绪枯竭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护士自我效能感与个人成就感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护士自我效能感与去人格化倾向维度无明显相关性。实施干预措施后,病房、急诊科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护士; 自我效能感; 职业倦怠; 效果分析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因不能有效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反应。被定义为一组包括情感枯竭、去人格化以及低个人成就感的综合征[1]。医护人员作为服务行业的职业群体,容易在工作中逐渐表现出职业倦怠[2],并有冷漠、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表现,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缺勤甚至辞职的倾向增加[3]。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具体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4]。自我效能是人类行为的动机、健康和个人成就的基础。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人,工作倦怠程度越低[5]。已有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6]。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护士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因此,笔者采用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措施,通过观察、调查和分析来探讨降低护士职业倦怠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临床各科室护士共260名,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2.37±7.39)岁,其中20~30岁101名,30~40岁128名,40~45岁31名。工作科室:病房227名,ICU 11名,急诊科22名。学历:中专72名,大专166名,本科22名。职称:护士85名,护师121名,主管护师53名,副主任护师1名。

1.2 方法 实施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的具体干预措施。

1.2.1 对自我效能感相关知识进行培训 护理部先组织护士长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基本理论,让她们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产生原理及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的具体干预措施;然后对护士作培训,并将具体干预措施给予落实,及时总结和反馈。

1.2.2 临床实践技能培养可增加成功的直接体验 郭瑛等[7]认为以往成败的经历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很大,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历则可能降低自我效能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增长可以提高个人获得成功的能力,这是自我效能感产生并保持较高水平的保障。护理部每年对所有护士进行理论、操作培训,并进行考核,做到人人过关;科内对所有护士进行三基理论和操作考核,并加强专科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5年内的青年护士必须按照规划化的培训计划逐年完成所有的考核项目。另外护理部每年对青年护士进行护理理论、护理操作竞赛、急救技能竞赛、读书报告演讲等比赛活动。

1.2.3 让护士树立适合自己的榜样,增加替代性经验 榜样与个体越相似(如年龄、性别、身体特征、教育程度,以及社会地位和经验等方面),对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就越大。通过总结和交流成功的例子示范,从而影响护士对培训的“结果期待”以及自己学习和学习后运用的“能力期待”,让受培训护士获得“替代性经验”[8]。护士长对护士进行个性化培养,从而为其他人员树立榜样,当看到和自己水平相当的同事因为努力而获得成功时,会激发护士之间“她能,我也能”的积极向上的奋斗意识。科室内每月1次对特殊护理案例或突况进行情景模拟演示和教学,提高护士沟通和应对能力。护理部每月组织带教老师1次学术活动,安排优秀带教老师进行小讲课,护理部并作点评分析,通过交流带教方法和体会来提高带教老师的整体带教水平。

1.2.4 社会支持可强化护士自我效能感 让人们被劝说拥有完成任务的能力时,他们可能会投入更多的努力和毅力去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当人们在工作中感到举步维艰或是怀疑自己时,社会支持的作用更加明显。医院在用人机制上、职称的晋升聘用方面应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树立竞争意识,注重临床实际工作表现和能力,促使有能力的优秀护士在临床上真正充分发挥作用,并体现自我价值,从而培养职业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护理管理者可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使护士感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受到公正对待和尊重;鼓励护士参加医院、科室组织的各种科研、教育、文体等活动,提升护士自我效能感。在蒋晓莲等[9]的研究中表明,自我效能具有言语劝说的效应,为他人提供言语判断,通过建议、劝告、暗示、鼓励等方式能改变自我效能感。管理者要善于挖掘下属的潜力,为她们创造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与发展空间,并给予精神激励,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其感受到自身价值,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同事之间的支持对护士缓解职业压力,提高工作满意度水平有重要意义[10]。护士感到体现专业价值主要是来自患者的感谢[11],患者的信任、肯定、赞扬等积极反馈方式都将化为一种鞭策,提升护士自我效能感,激励护士更加努力工作。全院各科室设立的“护患沟通园地”上,有护士写给患者祝福语和贴心话,也有患者则贴上他们的感谢信、表扬信和合理化建议等,为护患之间提供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各种社会支持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1.2.5 心理学知识系列培训可以缓解护士心理压力,减少发生职业倦怠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故我们通过组织心理学知识系列培训,培养护士积极的生活工作态度和自我调适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请心理学专家制定完善的心理学培训计划,对不同职称护士制定不同培训内容,其中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20学时,护理心理学20学时,团队训练12学时,具体内容有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个性、工作倦怠、压力管理、护患沟通、激励理论、归因理论等,还组织快乐工作秘诀、团队支撑、沟通无限等三个模块的团队训练。护理部有3名国家二级咨询师,开通电话热线、开辟心理咨询室等有效的求助渠道和服务平台,保证护士能够顺利、及时地获得高效的心理咨询及心理援助,及时解决护士工作、学习中产生的心理危机,帮助渡过难关。

第12篇

关键词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护理人员抑郁焦虑调查

焦虑和抑郁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心健康疾病,近来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处于重症监护室一线的护理人员,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为了解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zung′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她(他)们的焦虑和抑郁状态,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郑州市3家省级医院和4家市级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护士为研究对象,当场发问卷,填写完毕后收回,有护士78名,男12名,女66名,年龄20~40岁,平均24.2±3.2岁。

方法:Zung′s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分别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4级记分,量表中各单项得分相加得SAS和SDS总粗分,用总粗分乘以1.25换算成标准分。SAS标准分>50分判断为焦虑症状,SDS标准分>53分判断为抑郁症状。一般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结果

SAS和SDS标准得分。

表1各项目标准分比较

项目例数SAS标准分SDS标准分男1244.33±12.9246.33±7.10女6642.53±12.0044.08±12.28

男、女护士SAS得分差异无显著性(t=0.47,P=0.64),和常模(33.8±5.9)相比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护士SDS得分差异无显著性(t=1.29,P=0.20),和常模(41.88±10.57)相比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总检出率23%(18/78),其中男3例,女15例,男性检出率低于女性,但检出率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X2=0.54,P=0.463);抑郁总检出率17%(13/78),其中男0,女20%(13/66),男女性检出率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X2=1.74,P=0.187)。

讨论

重症监护室内的患者基本为医院各科室的急危重症患者,病情重,有效沟通难,因此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经常处于救护的高度紧张状态,工作要求高,劳累紧张,睡眠不足,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在这种高风险、高强度脑力、体力劳动环境下,情绪也更容易出现波动。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和良好的解决方法,心理损害的危险程度显著高于普通人群[1]。本调查中,被调查的护士中有焦虑症状23%,有抑郁症状17%,不给予这些人员以适当心理调整和干预,会对她(他)们的社会功能(如工作态度、积极性等)和医患关系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产生医疗差错、医疗纠纷。男性护理人员的焦虑、抑郁检出率比女性低,这可能与男性护理人员体力较好,能更好的完成重症监护室内的各项工作,感到的压力小,而女性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要比男性更大有关。据调查,在美国大约12%的医师在一生中曾经患过抑郁症[2],有报道成年抑郁症患者中女性是男性的两倍,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14.34%。对于中青年岁女性,无论是在低收入国家还是中、高收入国家,抑郁症排在疾病负担的第1位,女性医务人员工作强度高、责任重、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得到重视。遗憾的是,发展中国家的非精神病科医务人员,特别是综合医院和初级医疗机构的非精神科专业医务人员对抑郁的认识不足,对抑郁症三大核心症状项目回答正确率总体仅24%,对治疗抑郁的药物选择、特性、不良反应、疗效及疗程不了解[3],故不能及早发现和治疗抑郁症。提示必须对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给予高度重视,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提高医务人员整体心理素质,因此对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医务人员,也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宣传,以提高心理应激能力。还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4],所以,医务人员的工作要被家人和社会理解,使医务人员能安心工作。

本研究中焦虑总检出率23%,其中男3例,女15例;抑郁总检出率17%,其中男0,女20%,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对象样本相对较少,无普通人群的对照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将继续扩大样本,增加对照组,进一步探讨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田丽华,宫玉花.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1):9-11.

2Alpert Js.Physician depression[J].Am J Med,2008,12l(8):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