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调查研究报告

社会调查研究报告

时间:2022-11-12 13:04: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调查研究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调查研究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性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针对性,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小组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开展了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围绕《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专业,深入农村、学校和社区,开展村情、校情和社情调查。学生在社会调查活动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并在每个学期末进行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评选出获奖作品,进行表彰。任课教师每个学期都会对社会调查进行总结,不断找出不足,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大学生社会调查教学模式。

一、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内涵、意义和构成因素

“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要求,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社区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活动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

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组织大学生以深入社会实际,参与社会调查,让大学生们了解校情、民情、社情,一方面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促进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第二,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可以将学生的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调查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洞察能力、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等,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增强了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识,提升了教学、科研以及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包括五个关键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1](P.36)其中,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操作程序包括:调查准备阶段、调查实施阶段、调查研究阶段和调查总结阶段。实现条件是指能使社会调查活动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和学生的调查能力和水平,调查的方案、内容和方法,调查的体制保障等等。目前,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需要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大纲、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大赛三方面入手。

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所谓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是指大学生正确、全面使用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在明确的问题意识引导下,选择调查题目,设计研究方案,搜集分析资料,获得理性认识,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能力。目前,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1.调查准备阶段,有些学生的选题过大或过小,过大的题目学生难以把握,有的过小的题目而又没有实际意义。2.调查实施阶段:大多数学生对于常用的社会调查方法不能熟练应用,表现在很多学生不能掌握访谈的技巧,无法深入展开访谈;观察不够细致,不能准确把握观察点;不能正确设计问卷,难以把所要考察的问题转化为问卷中的调研指标。3.调查研究阶段: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对调查资料进行有效地审核、分类、汇总;多数学生不会使用 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甚至有些学生使用最为机械的笔算方法进行统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4.调查总结阶段:部分学生对调查报告的撰写缺乏清晰地认识,他们不知道如何规范地撰写调查报告。对报告的结构、报告的语言、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在学生方面。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使学生对社会调查的内涵、类型、程序、方法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应该明确社会调查工作的具体程序:(1)确定调查课题;(2)设计调查方案;(3)收集资料;(4)整理分析资料;(5)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学生对每一项程序的工作方法要有明确的认识,比如: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调查方法:(1)问卷法;(2)访谈法;(3)观察法。[2](P.67)在选择课题时,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研究能力的高低和兴趣爱好,选择难易程度合适的课题。选题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代表性原则,选取现实生活中那些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二是可行性原则,所选主题能有可操作性,学生也有发挥的余地和自由度。三是社会调查的内容既要紧扣教学重点,又要贴近客观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忌选题过于宽泛,大而无当。要“小题目做大文章”,专谈一、二个问题,便于剖析。

在师资方面。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聘请校内外实践教学的专家和学者担任兼职培训教师,并在课时与经费上给予保证。并使这一做法制度化、常规化。

在学校方面。高校各部门应相互协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为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提供制度保证。在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培养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可能会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这时,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协调学校各相关部门,为这一举措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调查活动实践教学大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2005年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05方案”), “05方案”中规定,要从本科《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为了落实中央关于实践教学的要求,我们对教学大纲作了调整,制定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调查实施方案。社会调查实施方案从社会调查的内容、时间,调查报告的要求、题目、评分标准、会序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说明,可以说方案为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参加报告会提供了有效指导。但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仍然发现,在社会调查实施方案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社会实践教学目的和任务、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及计划安排、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方式及过程要求、考核方式方法与评分要求等方面都有待完善。

为了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务处、学工部、思政部、教学小组以及任课教师应该相互协调,统筹规划,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调查活动实践教学大纲,以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新的实践教学大纲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调查的目的;2.社会调查的计划安排;3.社会调查基本要求;4.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原则;5.社会调查活动成绩考核标准;6.社会调查理论知识学习提纲;7.社会调查报告完成的基本程序;8.社会调查活动选题指导;9.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结构;10.社会调查报告格式要求等等,一个较为丰富和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大纲将使《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社会调查更加有序进行,并产生积极效果和有效作用。

四、进一步丰富社会调查报告比赛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社会调查报告比赛,作为一个展示社会调查成果的一个平台,可以使大学生在总结自身社会调查经历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增强对社会的认知,而在这个平台上,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从而能够使大学生彼此得到新的灵感、新的视角,能够使大学生得到多维度的社会经验,增强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使自身的潜力得以发掘!

《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调查报告比赛在学院领导的重视下,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组织比赛的经验。在比赛中,教师和学生分工协作,有详细的评分标准,有非任课教师组成的专家和评委,有知识抢答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形式,有对获奖学生的表彰和鼓励,最重要的是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每一次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都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但我们也在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希望进一步完善社会调查报告比赛,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在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中,评委人选可以不仅仅局限在思政部,可以打开视野,聘请其他院系的专家、教师、辅导员,这样一方面充实了评委队伍,另一方面又扩大了社会调查活动教学模式的影响力,重要的是在不同部门的支持下、参与下也可以使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逐步完善。

政治理论课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理论素养。当然,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还有很多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坚持长期实施,进一步完善其具体环节,加大对其实施的支持力度,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效果,以此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功能和效应。

参考文献:

第2篇

经过2012年的狂飙突进,“扩散和蔓延”将不再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下一步发展的关键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和渗透,“分化和差异”将主导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未来走向,这越来越体现在用户的使用方式、应用体验、审美取向和价值理念上。

关键词:移动互联、社会文化

移动互联网是今后十年全球最重要的技术变革因素,人类的工作、生活、市场营销、经济组织形式和政治表达方式将因此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近日,由点心、友盟以及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移动互联网研究联盟,在京了首份年度研究报告,研究认为,分化和重组是理解当下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主线。

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主任王汉生分析说,中国移动互联网是在中国特定制度、社会及文化背景下发展的,理解中国移动互联网,必须首先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行为特征。中国社会的高流动性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增长的社会基础。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这种高流动性仍将存在,构成了中国移动互联网持续发展的动力。

人口的高流动性成为主要“推手”

根据友盟最新提供的数据,截止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移动设备保有量超过2亿部,其中,iOS终端6000万部,Android终端1.4亿部。

而根据媒体公开报道,中国智能手机在2012年第二季度的出货量超过4200万部,占全球总出货量的27%,比美国多50%以上。2012年,全球Android和iOS市场平均增长率为33%和12%;而在中国,这个数字是159%和87%;在App应用市场,中国市场2012年第二季度的激活增长率是870%,远远超越全球平均水平。

为什么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增速远超全球?这种繁荣是暂时的虚火,还是长期的趋势?

友盟CEO蒋凡认为,从表面看,千元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降低了门槛。但从深层次看,移动互联网在中国有着强大的社会基础。

研究表明,中国在近10年有近2亿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大部分是青壮年人口。而户籍制度导致大量隐性城市人口和半城市化人口的存在,中国特有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了中国人口的高度流动性,周期性的城乡流动、城市扩张带来的通勤时间增加、以及越来越频繁的旅游和公务出行,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最坚实的社会需求,这就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不同于欧美诸国的最大特点,也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一枝独秀的根本原因。

“分化与差异”成为未来趋势

移动互联网研究联盟的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10%的安卓手机用户拥有除智能手机以外的多种上网工具;12%的安卓手机用户则只拥有手机一种上网工具。其中,高价位智能手机(3000元以上)拥有者拥有多种上网设备的比例高出平均值一倍以上,而村镇用户只拥有手机一种上网工具的比例也高出平均值近一倍。

点心COO黄庄分析说,中国移动互联网在2012年的快速扩散,使得用户智能手机的拥有机会趋向均等化。但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分化和差异越来越体现在用户的使用方式、应用体验、审美取向和价值理念上。

第3篇

(一)调查结果

1.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据调查发现,只有6.3%的毕业生认为现在的工作与社会学专业对口,而认为与社会学有一点关系或完全无关的比例分别为33.3%和41.4%,不好判断的为18%。结合社会学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在被视为专业对口的领域,如各类学校、政府机构、城乡社区、市场调查或咨询机构、传媒或策划机构、NGO组织等单位工作的累加比例为40.5%,在其他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就职的比例为51.4%,自雇或待业比例为8.1%。此外,65.8%的毕业生至少换过一次工作,而换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职位或待遇不达预期(38.7%)、工作环境或前景不好(27.9%)、个人因素(25.2%),因专业不对口而换工作的比例仅为5.4%。调查发现,社会学专业毕业生求职时遭遇的困难中前三项分别是:专业岗位需求太少(71.2%)、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低(55%)和技术性不强(50.5%),后三项则是缺乏就业信息(4.5%)、毕业学校知名度不高(4.5%)、缺乏自信(6.3%);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主要优势体现在观察分析能力(66.7%)、实证调查分析能力(53.2%)、独特的观察视角(44.1%)等方面,但在实践动手能力(3.6%)、应变能力(5.4%)、写作能力(8.1%)等方面则优势不明显。

2.毕业生对专业知识和培养模式的评价。从专业培养过程来看,社会学专业毕业生专业学习中受益较多的课程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69.6%)、社会心理学(44.6%)、SPSS社会统计软件(34.8%)、社会统计学(30.4%)、应用写作(25%)、社会学概论(21.7%)、经济社会学(20.7%)等;毕业生工作能力受益较多的培养环节分别为:专业课程实践(50.5%)、课外专业阅读(44.1%)、课堂教学(36%)、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35.1%)等,而课程作业或考试(6.3%)、考研备考(9.9%)、毕业论文写作(15.3%)等环节则是获益较少的环节;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按照其重要性降序排列依次为:个人涵养和道德素质、人际沟通技巧、心理素质、专业知识、创新探索能力、专业实践、计算机办公应用知识、外语知识、其他学科知识。调查发现,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本位意识较为淡薄,而更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相对于社交能力,更重视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关于专业学习与工作能力的关系,多数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力主要是通过毕业后工作磨炼(83.8%)、毕业前后的求职经历(47.7%)和自己钻研体悟(40.5%)等途径得到锻炼的,而就业指导课(0.9%)、参加挑战杯等创新活动(4.5%)和大学期间创业(5.4%)等方面对学生工作能力提升的贡献较小。关于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课程结构方面存在课程与社会现实联系不够(75.7%)、专业实践不足(73.9%)、未能凸显专业特色和优势(60.4%)等问题;改进的方法主要有加强专业技能实践操作(71.2%)和调查统计方法训练(59.5%)等措施。同时,85.6%的毕业生赞同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观点,66.7%的毕业生认为应当将专业教学与科研活动结合起来。

(二)调查结果分析

1.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比较分散,专业不对口的现象较为普遍,且寻找专业对口工作的意识较为淡薄,选择创业的毕业生也非常少。在针对部分毕业生的访谈中也发现,很少有学生会想到利用专业优势去创业。

2.社会学专业的社会知晓度、认可度较低,这成为毕业生寻找专业对口工作的主要障碍。大多数毕业生认识到社会调查分析能力是社会学专业的一大优势,但却不知道如何在求职和工作中发挥这一优势。结合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社会调查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也缺乏独立完成调查项目的实践锻炼机会,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3.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专业课程实践等课堂教学之外的培养环节对毕业生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最为重要;从职业生涯的角度来看,大学期间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比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发展更为重要。结合目前的培养计划来看,课程体系中一般以课堂教学为主,对各门课的教学实践也没有明确要求,而专业实习多被安排在第7、8学期,与学生的求职实习等相冲突,专业教师也难以进行有效的督导。

4.社会学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中存在一定的学科知识与职业能力脱节的现象,重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专业技能的实践性。结合历届社会学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除了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课程之外,其他的分支社会学多达20—25门,部分课程存在内容重叠、知识陈旧“、概论化”等突出问题,各门课各自为政,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课堂上,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5.以强化社会调查分析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成为应用型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社会学理论方法范式复杂,分支社会学也很多,但从专业应用的角度而言,以实证分析为基础的定量方法(问卷调查为主)和定性方法(深度访谈为主)是社会学专学生业应牢牢掌握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技能,作为专业应用能力的基础。

二、构建应用型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

(一)应用型社会学专业人才的特征

2004年发表的《21世纪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社会学专业的应用前景广阔,理论基础扎实、调查统计分析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较高的社会学人才将会大受欢迎,并指出毕业生的主要流向为各类教学科研单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信息调查和咨询、决策工作以及传媒策划机构的综合分析岗位等[2]。这实际上已为应用型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应用型社会学专业人才首先应是面向职业,这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特征。

1.在知识结构方面,熟练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技术,突出社会学专业在提高职业能力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这种“专才型”人才侧重于运用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成果,而非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2.在能力体系方面,强调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共同发展,学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探索社会学理论知识的意义,并将这种体悟转化为实践操作的动力和能力。这一专业能力的整体提升应成为职业能力成长的基础,具体表现为观察分析、业务操作、人际沟通、判断决策、领导协调、计划执行等能力的整体提升。需要说明的是,面向职业的专业教育并非要淡化专业意识,而是要以提高专业应用能力为契机提振学生的专业自信,以开拓者的心态面对就业市场,主动展示专业优势并最终征服就业市场,为社会学专业争取最大的社会认可度,“创造”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

(二)应用型社会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美国学者舍恩认为,专业工作中比书本知识更具挑战性的是“行动中的知识”。所谓“行动中的知识”,是指专业工作中那些书本知识无法发挥效用,而只能凭借实践者通过体悟、反思而形成的知识[3]。通常这种知识需要通过长期的专业实践慢慢积累,但也可以从大量模拟性实践训练中获得。专业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这种“行动中反映”的能力,通过“做中学”发展持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换言之,社会学专业要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目标,建立面向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应用型社会学专业的课程平台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原则为“实践主导、学用结合、必修选修结合”。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灵活、多元的课程平台,一方面着力强化核心专业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充分满足学生自由选择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按照这一思路,应用型社会学专业课程平台应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1.学校、学院公共课。本模块主要是学校或学院必修的公共课,如外语、公共体育“、两课”、通识课程等。对社会学专业来说,这也是综合素养培养所必需的,但应适当减少课时,并安排在低年级修读。

2.专业基础课。本模块主要由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社会统计软件等理论和方法课程构成,作为必修课在第1—3学期开设。为了强化专业知识基础,可以把一门课程分到2—3个学期开设;成绩评定则分为结课考察和专业实践考察,前者采用书面考试方式,后者则以学生自选科研项目的实践成果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拉长课程教学周期和改变成绩评定方式,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突击”应考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脱节的弊病。

3.专业实践课。本模块是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核心,可以统称为“大应用社会学”。所谓“大应用社会学”是将各分支社会学专题化,依据专业特色、师资条件以及学生意愿设置若干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兴趣和偏好自由选择3—5个主题课程,并在第4—8学期之间完成。在教学方法上则采用教师主题讲座、学生选择研究课题的方式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并完成相应的研究课题,并以研究成果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大应用社会学”课程平台的设计应遵循“面向职业、应用为主”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设置。结合前文的调查结果和相关研究,应用型社会学课程可以分为社会问题分析(如青少年越轨、老龄化、收入与财富不均、族群矛盾、社会流动等)、实用市场调研(如产品市场调查、民意调查、消费行为调查等)、政策与项目评估等大类。学生自选主题,从研究设计到撰写调查报告,独立完成。此外,还可以将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与实践课程结合起来。通过这一设计,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课程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4.专业拓展课。这一模块是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或研究课题,自由选修其他专业的相关课程。比如,研究电子商务信任问题的学生,可以选修电子商务专业的相关课程;研究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学生,可以选修心理学专业的相关课程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应用型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式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选题;写作;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103?06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大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全国性的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挑战杯”竞赛活动在较高层次上展示了我国各高校的育人成果,推动了高校与社会间的交流,已作为学校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成为高校与社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方式以及培养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大连海洋大学作为应用型高校,在定位自身与职业类院校和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差异时,格外重视“挑战杯”竞赛活动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日前举办的校级第九届赛事为例:2012年12月,大连海洋大学校团委开始组织学生申报课外科技立项项目,全校共申报213项,1000余名学生参与了立项工作,2013年3月,作品开始进入评审阶段。作为立项项目指导教师与项目成果评审教师,笔者参与了该校级赛事的整个过程,拟以社科类学术作品参加该赛事的态度、行为等过程情况及提交参赛作品和评审结果为研究对象,对如何提高学生实际科研训练能力做一些实证性系统探索,以窥“挑战杯”竞赛活动意义之一斑。

既往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的研究,可分理论探讨和实践调研两大类。从理论验证性文章来看,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或科技活动宏观概述性分析较多,涉及微观具体问题和细节性问题分析较少;宣讲本学院或本校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工作开展状况论文较多,对比分析高校间相关论文工作较少;笼统阐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论文较多,针对高校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类型区分相关论文较少。实践调研类论文又可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整体运作情况的聚类分析。另一类是以作者所在高校为中心进行的科技作品竞赛或活动的宣传性介绍,这一类论文典型特征是自我宣讲或表彰,对竞赛或活动自身存在的问题鲜有涉及。

基于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来看,以微观性的某类具体作品为切入点,并结合某具体高校实践性竞赛活动为分析载体进行探究性研讨实有必要,且能为竞赛或活动的质量提升起到动力推动作用,此点亦是本文写作的重要逻辑原点。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因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所涉问题过多,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无非有三:一是对于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选题的探究;二是如何做好作品写作的过程控

制;三是如何科学合理评价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质量。

一、对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的选题

选题决定了课外学术作品的科研方向和水平,决定着科研的成败。有论者指出合适的选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对于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大学生信心和作品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从大连海洋大学第九届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哲学社会科学类专项为例,所有62项作品涵盖学科包含了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科类专项要求的所有类别。具体而言,62项作品里,哲学类作品3个,占所有类别作品的4.8%;法律类作品6个,占所有类别作品的9.7%;经济类作品4个,占所有类作品的6.5%;管理类作品11个,占所有类作品的17.7%;教育类作品14个,占所有类作品的22.6%;社会类作品24个,占所有类作品的38.7%。详细作品信息如表1所示。

从学生申报的作品来看,以下问题明显:选题过大,内容宽泛,框架面面俱到,总有完备答案,不会从实际调查和观察中独立自主地形成新分析、新观点。如,《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调查研究报告》、《新时期企业发展新思路》、《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探究》、《论网络人际交往的道德与智慧》、《关于目前中国房价问题的调查研究》、《浅析中国海洋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的海洋情结》、《论社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法律无情与法律有情》等题目的选取明显偏差于学生自身能力,由所选题目可作出的预判是:学生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知识背景下完成如此宏大题目。[1]

由此所引发的思考是何谓合适的选题,何谓好的选题,何谓面向特定对象科学的选题?不少论者认为价值性原则、创新型原则、可行性原则、有利性原则、具体性原则等方面阐释大学生应如何选择合适的课题参加各类科技作品竞赛[2]。诚然思辨性理论对大学生选题有一定指导作用,但如何更直观细致地寻求选题的优势化选择是更加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时间较近、更具权威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特等奖获奖作品,总结更具指导意义的科学选题标准。表2为特等奖论文具体信息。

获特等奖作品选题有两个特点:一是题目小,将研究范围限定在学校自身所处区位;二是研究视角较为独特,即使没有限定在一定的区位,对所选主题研究也不是大而全的;三是没有形而上的思辨论文,而是立足于学生自身实际,形而下地进行走访调查研究,应用性成果占据主导地位。由上可初步总结出大学生进行选题遵循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小、新、实。

所谓小,从认知规律看,先具体,后一般,用所学理论指导,去调查研究和分析具体事物,然后得出深化和改变甚至创新原来的一般理论。小意味着要选择以小见大的题目,需要智慧,创新和知识。比如,我们要研究调整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型。你就可以调查几个地方、几个小微企业,在后危机时代如何改变和创新经营模式的实践。所谓新,就是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新东西:新事物,新经验,新问题,新趋向。如:① 新农村建设中渔政渔港建设,动植物保护,农村饮水、公路、供电、安居、清洁、土地整治、海域使用等调研分析;② 战略性新兴产

业创新发展课题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等调研分析;③ 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中的退耕还林还草、重点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情况、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保护等进行调查研究;④ 教育发展课题中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农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民族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⑤ 改善民生计划中扩大城乡就业规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国有资本收益中的民生支出等调研分析。所谓实,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衡量:一是踏实细致的进行实践调研;二是所作出的结论或建议具有可执行性,能为社会、地区相关问题应对提供可资借鉴的实用对策。如针对我国矿难高发。湖南师范大学10名大学生历时两年多,走访了30多个煤矿,完成两万多字的《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调查报告,所提出来的三级矿难防控体系,引起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写作的过程控制

选题确定后需要系统科学地寻求科研路线,即需要以研究主题所确定的概念为中心,量化变量并提出假说,并确立相关研究方法证实或证伪假说。对于初涉科研的大学生来说特别需要考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建构层面;二是科学方法层面;三是具体写作层面。第一个问题所涉两个子问题,一是选题中以关键词为核心的文献检索和综述;二是选题所依存理论的一个系统学习。前者研究过程可以概括为问题形成、数据搜集或文献检索、数据评估、分析和解释及表述研究结果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承载着一项与原始研究相似的功能。例如,在原始研究和研究综述中,“问题形成阶段”包括界定我们感兴趣的变量,“分析解释阶段”涉及决定哪种结果是显著的。对于选题所依存学科的基础理论,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或专业原理。以经济类论文或研究报告为例,至少在建构作品时应当至少掌握以下三个方面原理:①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② 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③ 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其主要任务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持续地开发出人类所需求的商品并将商品在人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对于科学方法层面,应该从社会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引导。社会调查主要任务是根据调查方案中确定的调查方法,以及调查设计的具体要求,采用各种方法收集调查对象的有关材料,全面掌握总体及总体单位各方面的基本状况。在社会调查中一是要注意调查方式方法多样性:综合运用问卷、访谈、实地考察、讨论、案例以及文献查阅等。有的竞赛作品图省事,怕麻烦,只搞问卷一种。所以东西很浅。甚至结论不符合实际。二是要注意调查的深入实际,深入调查要求不怕苦、不怕累,要下真功夫。比如,东南大学几位学生去农村调查融资问题,不但坐硬板,还住农民家里,所以成果很实在,很具体,获得特等奖。通过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与汇总后,还需要系统的分析,才能揭示出资料所包含的众多信息,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依据资料的性质,可以将资料分为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借助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体现。要强调的是定量研究方法,调研可能涉及单变量或多变量的统计分析,因此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等成为要了解和初步掌握的科研方法。

写作是收获的季节,把调查研究的成果、事实、材料和资料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分析和提炼出你的新结论,新认识。就是有实践价值和学术含量,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 和内在逻辑,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对策等。首先,要聚焦出鲜明的主题和创新点。作为论文的核心部分,应当充分而又简明的阐述为解决所提出问题而使用的新的思路或新的方法,以及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和模型。其次,作品语言力求精炼、生动、有个性、有锋芒。先求通顺后波澜。尽量用平常的语言,阐明深刻的道理。

三、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的科学评价

对于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社科类项别评价指标的确定,我们综合了国家挑战杯及地方省市挑战杯的评审标准,确定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创新性等作为大连海洋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以下简称哲社类)专项的评审标准,通过走访刚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哲社类评审专家,结合举办的前八届校“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的具体情况,我们制定了评审标准中各个子维度相关指标,详见图1。

在制定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后,通过匿名方式征询了10名相关专家的意见,在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后,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对指标中大量难以采用技术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因素做出合理估算,经过多轮意见征询、反馈和调整后,对因素价值和价值可实现程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具体操作为,对评价指标中各因素的进行相应分级,系统将各因素分为一到五级,并赋值为0-1分不等,同时按照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给与不同的权重,即对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做区别对待,依照公式: 进行了加权评价,得到最后的评价结果。

四、结语

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的有机互动可有效促进双方更为良性地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以及关联活动存在诸多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注重培养学生科研素养,锤炼学生科学化思维。这种思维的锤炼应当具有体系性知识建构特征,如课题申报与结题、科技文献检索与获取、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能力、科技论文写作方法与发表流程、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

(2)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合。具体做法是,大一大二需要安排科研思维训练、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大三大四期间需要安排专业前沿理论研讨等相关课程。

(3)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将校、省(市)、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视为人才培养过程中训练学生科研思维、科研技能的重要载体,尽可能安排学生参与比赛,遴选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充足基金支配。

(4)成立直属于校直属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业)中心,专门负责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本科生学分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尽早开展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尊重学生知识产权,并给予相应资助和奖励。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教学模式改革 探索 思考

政治经济学课程在多数大学是作为公共基础课来开设的,而财经类高等院校是作为专业基础课来开设的,其教学质量,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而且影响其它经济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可见其重要性。在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建设的大环境,各种西方经济学著作和理论涌入人们的视野,而西方经济学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因此,对传统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政治经济学逐渐在大学经济课程中被边缘化,加上原有的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都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这要求从事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必须用务实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认识目前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和不足,通过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对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所做的一点思考。

一、引入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最早在哈佛法学院创立,后来被引用到工商管理教育中,并且在其他学科中广泛运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向学生提供实际发生的情况或事件,即案例,组织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和剖析,提出各自的见解,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高校学生普遍反映《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纯理论的东西太多,抽象、枯燥的概念难以理解和记忆,理论和实际联系不起来。而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能将课程讲授与学生切实关心的问题联系起来,或者跟当前的国际国内热点、时事联系起来。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通常针对即将要讲授的或已经讲解过的教学内容介绍案例背景,提出激发学生从更深层面探求知识的兴趣和动力的问题。通过对案例的层层剖析,学生能启发思维、激发认知需求。

比如,我们在讲授价值规律问题时,由于学生在高中重点学习过价值规律的内容,如果再重复讲述,学生就会觉得乏味。我们就让学生先自学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以便回忆起以前学过的内容,也为接下来的深入分析做铺垫。然后我们引入案例分析,给学生介绍1996年到2002年中国彩电业价格大战及影响等情况,提出问题:彩电业价格大战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进行分析。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强调三点结论:价值规律的分配社会劳动、配置资源和激励创新的作用。接着教师又介绍2003年彩电业复苏的情况和2004年再次降价的情况,让学生结合所有介绍和分析,思考企业如何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案例介绍和分析,使理论分析进一步提升,从而达到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学生知道《政治经济学》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对社会主义宏、微观经济建设都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再如,在讲解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基本原理时,首先向学生讲解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概念、联系和区别,然后引入美国波音飞机公司与美国麦道的合并案,德国宝马公司与英国罗弗汽车公司收购案及新惠普合并案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实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请学生结合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特点,尝试探究企业兼并出现的新特点,很好地把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基本原理和世界经济现实结合起来。

这样的案例分析教学在解惑的过程中也讲清楚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原理。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置身于一种真正的事实环境或事件平台上,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和确认,锻炼了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多媒体教学是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网络、电影等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教师应围绕课程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来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功能强大、简单易用、修改极其方便等特点,教师使用起来灵活方便。

首先,教师要在透彻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突出重点和难点,编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制作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思考能力方面。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档,在制作过程中,力求幻灯片的内容简明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可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将每一张幻灯片制作成多个文本框,重点和难点处添加特殊颜色和符号,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文本框的内容设置出动画效果,如切入、飞入、菱形、棋盘、展开等,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可用的教学素材很丰富,从电视、电影VCD、DVD等视听材料,以及新闻报刊、杂志图片、数据中可以找到大量集声、文、图、像于一体的适合上课用的素材,特别是关于经济方面的案例可具体化、形象化地展示出来,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思路和眼界。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增强政治经济学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对启发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注意力、分析力、理解力大有裨益。比如,在讲授经济危机问题时,我们找到资本主义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影视素材,学生通过视听更能了解在资本主义危机爆发期间无产阶级的悲惨生活状况,并由此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思考。再如,在讲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时,我们除了对学生讲清楚书上的知识要点以外,还搜集了许多政府文件和相关资料,以丰富课堂内容。同时还让学生看了剪辑的答记者问的视频,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大方向。合理运用多媒体工具既扩大了教学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又引发了学生思考现实经济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的教学模式是以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的,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研究与解决问题,强调教学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所涉及的基本原理以具有开放性质的问题情境形式创设出来,让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去学习并验证,这就会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同时也会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研究性教学模式通常是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自主研究。大致分三个步骤: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重点地研读课程内容及相关资料,牢固掌握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再联系中国的实际,从课程内容中学习的经典理论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用的东西。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潜能,找到学术研究的切入点。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在了解中国实际状况和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调查,对于某些问题展开专题讨论。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见解的机会,而且推动了他们对理论问题和社会实际问题的关切和研究兴趣。随后,教师需要对调查和讨论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归纳或小结,引导学生走进学科的前沿,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最后,在学习理论内容、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撰写出科研论文。通常教师对学生具体的研究题目不做规定,是开放式的,鼓励学生在查阅资料、大量阅读并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兴趣点和研究方向,不要简单地做别人已经做过的题目。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才能提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体会研究的乐趣,真正提高科研能力。

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和增进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为其创造外部促进学生学术研究的环境需要学校对学科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以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为例,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满堂灌”为主的理论讲授,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就是以学期结束的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一般以学生平时作业、出勤情况为评定标准)。多年来的教学效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与成绩评价机制无法促进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与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精神无法契合。因此,除了在授课方式上的改变外,也要实施有利于学生自主研究的成绩评价机制,如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与本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从课程中提炼出一些热点话题,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查、讨论的形式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等,并且每种方式都给予学生成绩的评价以形成最终的成绩评定。大学生成绩考核的价值标准不仅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合格的大学教育。

四、加强学科社会实践环节

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想使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而社会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增长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通过社会实践指导学生搞社会调查,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实践有多种形式:1.利用假期让学生深入企业、农村实地考察,完成社会问卷调查,开展以调查研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来进行课题研究,让学生在深入社会的过程中了解经济问题的现状、原因,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与方法,从而形成对这些社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的正确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经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到花溪镇山村进行实地调查,让象牙塔里的学生真正感受到新农村的建设情况。2.利用课堂时间,邀请地方有经验的企业家或经济部门的工作者进入课堂,结合某一课题给学生进行现场讲解,介绍学术界的最新动态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情况,并且与学生互动,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我们邀请贵钢的管理工作者来到学校做讲座,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3.将以上针对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撰写科研论文并提交。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更加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更深化了对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社会调查。所以,加强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立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很有意义,也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刘洁,刘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版.

[2]周又红.政治经济学案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1版.

[3]王陈军.谈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4.

[4]贺勤志.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和体会[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0.

[5]伯娜.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

第6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教学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299-02

引言

《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方法类课程,该课程将公共管理与定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将SPSS和Excel等软件与公共管理实务操作有机结合、将内容安排与公共管理定量思维逻辑有机结合、将案例分析和理论阐述有机结合,较为系统地介绍公共管理中定量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文通过构建启发创新思维的创新性教学体系,重点解决《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教学过程中的三个短板,即忽视培养学生对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设计能力,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借助例题解答克服理论教学中重“数理推导”,轻“实际应用”的倾向,帮助学生克服对“数理推导”的畏难心理,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一、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

1.梳理理论教学体系,重点着墨于“实际应用”环节。《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理论教学中容易出现重“数理推导”,轻“实际应用”的倾向,学生通常认为“很难”、“不易掌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一差距,课程通过对取材于实际公共管理领域的例题的解答,总结学习该课程的基本技术与方法。理论教学部分包括:测量与调查方法,定量分析基本方法,统计分析初步,统计推断方法,假设检验方法,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决策分析方法等模块。理论教学内容将巧妙地避开各种方法的数理推导,介绍基本理论后,通过70多个例题,逐渐展开《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这门看似深奥的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直接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2.构建启发创新思维的实验教学体系。近年来,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社会却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尤其是行政管理人才状况令人担忧。面对行政管理人才供需矛盾的现状,我们意识到:必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质量,彻底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2009年开始,笔者在《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增加了占学时一半以上的实验教学内容。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没有设置实验环节,学生很难做到“知行合一”。2010年,人文学院公共管理实验室的建立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软硬件条件。在设计专项实验的过程中,课程组发现,大多数学校的专项实验主要是借助宏观统计数据开展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制作、集中趋势分析、离散趋势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假设检验和时间序列分析等实验模块。

这种实验教学体系存在三个突出的“短板”,一是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的独立模拟和训练;二是实验数据由教师定制,学生缺乏数据收集能力;三是忽视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及操作步骤,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的能力。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希望通过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整合设计性实验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具体来说,一是增加综合模块以增强学生对研究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二是增加社会调查模块以增强数据收集能力。配合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调查小组,就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整理调查数据以备实验之用。三是增加研究设计模块,使学生能够通过社会现象发现一个“好的问题”,制定探索特定问题的研究方案及详细的操作步骤,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以及选定时间框架等一系列训练。

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十个实验项目:统计图表的制作;数据的描述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研究设计与评价。最后三个实验项目是针对克服实验教学中的三个短板设计的。

二、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框架和主要措施

1.建设框架。《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2.主要措施。首先,不断提高理论精讲水平。通过大量社会调查案例分析和例题分析,促进学生对于理论问题的消化吸收,增强学生的形象理解。在教学中适时开展课堂及课后讨论,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机制。其次,不断改革教学内容结构,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方面,授课时数与实验时数比为1∶1,也就是说,课程总时数的一半是安排学生在实验室,由老师辅导、学生实验完成的,提高学生对调查资料的处理能力。

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除了在课上融入大量的调查案例和例题以外,在讲授完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后,让学生自选课题,设计总方案;让学生对已选课题自己设计问卷;让学生深入社会中,亲自调查和收集资料;让学生自己整理、分析资料;由学生自己完成研究报告。老师在每个环节就共同存在的问题在课上指出、分析和纠正。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

三、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意义

《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重点解决理论教学中重“数理推导”轻“实际应用”的倾向,同时重点解决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三个短板,即忽视培养学生对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设计能力。重点课程建设希望通过融合“实际应用”环节的理论体系构建以增强学生对方法的理解能力;通过构建启发创新思维的实验教学体系,不仅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新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对“数理推导”的畏难心理,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仅有的两门数据分析方法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达到学习知识、验证知识、激发创新知识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范柏乃,蓝志勇.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袁政.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篇

关键词: 经管类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46-03

0 引言

高等教育对于大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已从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内外许多大学把经管类本科生的教育定位为:为研究生阶段输送优良生源,培养有强烈学术兴趣、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人才[1]。近年来国家以创业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学术论文以及科技发明等形式组织了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吸引了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1 经管类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特点

经管类本科生在思维认知、知识构成、实践能力等方面都与理工类的本科生截然不同。在科研训练方面,经管类本科生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经管类本科生其所学专业涉及的知识面相对理工类专业较广,内容涵盖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在进行科研训练时可选的题材较为广泛。

1.2 经管类本科生在进行科研训练时常用问卷调查并结合走访调研进行实证性研究,对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实验来进行经济管理科研项目的验证等多种研究方法,不同于理工类本科生科研训练大多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科研结果。

1.3 理工类本科生的科研,其研究的结果往往确定。对于经管类的本科生来说,其科研却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科研结果往往不可预知,科研训练更注重在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2 经管类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现状

为了解经管类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现状,本项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面谈的方法,调查对象为在校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经管类专业二至四年级学生。问卷回收率较高,回收的所有问卷采用手工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通过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现实中的科研训练从选题到立项及相关考核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

2.1 科研训练在本科教学中的定位模糊 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就是要为现代经济发展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管理人才。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就业市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参加训练的动机主要是:巩固专业知识(41.96%),自己兴趣所在(52.68%),对就业有帮助(38.39%),对评优、评奖有帮助(17.86%),可以获得物质奖励(7.14%)。因此大部分参加科研训练的同学期望通过训练巩固专业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以便对升学和就业有较高帮助。

然而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对于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定位与管理是由校团委和教务处牵头组织,各学院具体落实,由大学生群体利用课余时间自发组合成团队,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开展的一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因此,本科生科研训练类似于各种科研兴趣小组的活动,并没有与专业学习进行有效地结合,达不到科研训练目标。

2.2 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科研和授课压力都很大,无暇顾及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本科科研训练项目教师投入精力较多,效果难以评价,学校又缺乏相关激励措施的建立与实施,因此教师积极性缺乏。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他们参与学术报告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27.91%的同学已经参加过科研训练,44.4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兴趣但没有机会参加科研训练,因此,学生还是普遍具有参与科研的意识和积极性的。如果缺乏有经验的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学生的启蒙思路无法正确、快速构建,难以出成果,学生的成就感就得不到满足,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与兴趣会渐渐减弱、消失[2],先前参加科研训练的学生的经验、体会,会对后来的同学造成不良的影响,逐步减弱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

2.3 学生选题缺乏必要宣传、指导,存在盲目性,课题难度不合理 调查中发现有11.1%的学生表明不是不想参加而是不知道,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主要困难是在选题上。参与训练的同学中认为自己在科研活动中最大的困难是相关专业知识、相关科研方法、技术的缺乏,也有同学认为科技创新项目与社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本科科研训练的项目,在实际操作运行过程中,大多数选题是从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或者擅长的领域分解出来,课题研究内容和难度与本科生学习的特点、知识结构缺乏有效结合,学生因此基本按照指导教师提供的思路或项目设计规定的具体要求开展科技创新研究,科研训练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不可能充分体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正常、充分发挥,而由此期望通过科研训练实现学生综合学习的目标很难实现。

第8篇

为响应xx团省委和xx大学校团委的号召,结合关注民生,服务广东的社会实践主题,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使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团队拟定于20XX年暑假期间(即7月中旬)赴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20XX年是龙川县建县2222年纪念,一直以来,龙川县都在努力打造客家古邑,人文龙川的形象。 20XX年,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同志提出了河源作为客家古邑的文化形象,而这一计划的实行又以龙川成功申办20XX年世界客属肯亲大会为载体。

自秦汉赵佗开发龙川以来,北方先民不断踏入龙川这块热土,并通过龙川向南迁徙,使得龙川成为客家地区中开发最早的一个地方,堪称客家古邑,也在20XX年通过申请,成为千年古县,因此在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上,龙川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甚少,考察河源在客家形成历史上的历程与作用,对客家文化将是一个重大补充,对河源打造客家古邑的文化品牌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龙川县的大部分历史文化至今保存的十分完好,在龙川佗城,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至今保存完好。如:越王井、越王南庙、正相塔等。

我们将努力通过本次暑期社会调研活动,为龙川县乃至河源市建设成为客家古邑形象的目标提供科学的调查数据和文献支持,为广东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河源市20XX年世客会的顺利举行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二.活动意义和目的

龙川县陀城于20XX年1月被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批准成为千年古镇,镇内很多的古迹至今保存完好,是客家千年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为河源市成功申办20XX年的世客会作出巨大贡献。

基本上都因为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而让各种宝贵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为什么龙川县的文化遗产保护得这么好?为什么像陀城这样优秀的千年古镇并未被世人所认知?这其中的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通过大量的网上搜索和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在客家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空白,或者是进行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专项研究,不能很好地进行总结和概括,而一些民间学者的研究又只能小范围发表,不能很好地宣传和推广。

我们团队此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针对龙川县作为一个千年客家古城的文化保护经验的一个调查,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其他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案。让我们的优秀而又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还可以传播优秀的客家文化,为河源市打造客家古邑的文化形象的策略提供助力,河源市世客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带来河源新的一轮招商引资热潮,为龙川乃至河源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服务广东。

三.实践课题

实践团队选题为: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河源市龙川县为

四.完成课题的设想及方法

(一)可行性分析

1.运用多种适当的调查方法,前期信息收集充分。如我们查找大量相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在当地政府多方协调和大力配合下实地参观调研;邀请当地的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与老百姓参加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为课题的论证提供充足的论据,课题确立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很强针对性。

2.我们的团队稳定而优秀。团队成员都具备社会调查研究相关经验,队伍搭配科学,准备充分,具有很高的配合度。有专业且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带队,请专家论证我们的报告初稿,成为我们的坚强后盾,确保了调查任务能够高质量的完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我们研究课题具有很大的可提升价值。通过探讨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研究的现状,总结并分析前人得到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其研究方法的改良和具有创造力的提升,使得我们的研究体现出卓越性和突破性的飞跃,填补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缺。

(二)研究方法

1.基本思路:

本课题按照问题提出-构建分析框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首先,从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出发,阐明政府机构与民间团体近年来对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现状,分析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制约因素,并结合大量证题研究与理论分析,进而搭建课题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界定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性质、特征和范围;接着,采用理论思辨的方法解答相关理论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和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法,收集材料和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检验假设、修订完善理论认识和假设模型;最后,以理论论据和实证论据为支撑,对问题进行多维度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的调查和分析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围绕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这一主题,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归纳、对比和提炼,获取对本课题研究内容的基本理论认识和假设。此外,搜集涉及古邑文化保护与修复、旅游资源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数据,为评估保护研究效果提供素材。

(2)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与普通百姓的调查中:①在开发证题研究时,运用问卷调查检验、筛选指标体系初稿,选定景点附近百姓未调查对象,调查当地保护方案落实情况,以及文物真实保护情况②用于评估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效果。采开放式问卷和结构化问卷调查相结合,拟在案例发生地龙川县,选取普通民众中分层抽样调查,获取他们对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主观评价和期望。

(3)实地研究法:由深度访谈法(XX人次)和观察法(不确定次数)组成,拟在龙川县选取相关政府机构及其官员、教授专家、与政府业务发生关联的人士为调查对象,呈现详尽的调查客家古邑文化的背景、原因,保护措施的运行状态和效果,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

(4)统计分析法:主要用于问卷调查信息处理,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效果认知和误差控制等。拟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因素分析以及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等筛选指标、确定权重,并划定等级标准和确立标度、标号;综合应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模型的项目质量和信度、效度。

五.预期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题目:《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龙川县为例》

我们团队会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结果统计分析的得到的资料和数据,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反馈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同时,到各大媒体投稿,争取发表,在总结出客家古邑千年文化保护的经验的基础上,将这种具有共性的文化保护经验推广出去,让其他地方得到借鉴。因此我们的成果将会以报告以及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调研活动之中,我们会全力做好准备工作,完成前期的申报工作以及申报后的完善细化工作,中期的调研工作,后期的总结和报告撰写工作,最终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六.实践前准备工作

1.查找大量相关文献,为课题的论证提供充足的论据。

在期刊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人们在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已经进行到哪一方面,哪些方面又还有待加强和改进。同时也登陆当地政府门户网站,了解当地的有关于文化保护方面的政策以及当地的一些其他信息。

2.制定调查方案,制定并细化调查问卷,并请校内知名教授指导问卷。

3.与当地紧密联系,构建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及时政府部门以及文化相关部门联系,做简单的电话访谈,了解当地的相关情况,也为我们今后的调查研究提供便利。

4.每三天召开一次会议,确定工作的进度。

至少三天就会开一次例会,明确团队成员的工作进度,而且也将大家的一些准备工作的经验分享。

5.分工合作,准备申报材料。

在团队信息交流畅通的前提下,我们团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每一个模块,例如有小组负责计划书的撰写,有小组负责问卷的制作,每个小组的成果出来之后大家一起讨论修补,最后通过。

七.实践期间完成的任务、详细计划安排(略)

六月社会实践活动计划【二】一、活动指导思想:

以环境保护卫生、名人风学习、家乡支柱经济、自然实践操作为主题,在初二年级实行, 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素质教育,形成钱清镇中办学特色。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一种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代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升综合素质,自觉推进素质教育。

总目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通过学习名人,进行德育教育,在学习老一辈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主要措施

1、内容框架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的目标要求及自身特点,结合我校的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系列活动设计课题方案,开展富有实效的实践探究活动。

2、学生负责人配备情况

在落实学生负责人时,实行一人负责,团体协同的原则。每次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都有一人负责,同时班干部队伍发挥好团体作用,在具体活动中实施互帮互助,另有指导老师一名。

负责班干部:徐凯 指导教师: 吴志军

3、课时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一般在每周二下午,每周安排2课时,课内以辅导讨论为主,课外实践以共同探究、每生参与为主。 4、实施策略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1日前

①组织负责班干部认真学习有关综合实践理论的书籍,全面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内涵。

②内容的选择体现本校本班及所在社区的特色,在此基础上确定本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研讨并制订实施研究方案。

③根据一人负责,团体协同的原则配备好学生,可以家校联系。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

①根据计划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每周进行。

②举行大扫除,参观社区环境,制止河道污染等环保卫生行动。

④学习《名人风》教育读本,撰写名人心得,读后感。

⑤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自然。

(3)总结阶段:20XX年1月

①写好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表。

②召开班干部和部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总结和交流。

5、课程研究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形态的目标特点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准备从环境保护,名人风学习,自然实践操作这几方面选取课题,展开具体的实践探究活动。

(1)环境保护

我校位于镇中心,周围毗邻好几家大型企业,这里的空气、水质等环境问题都是倍受人们关心的话题。另外组织学生走出校园,看看家乡的环境变化,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渗透环保意识,建立起全新的人与环境的观念,这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2)名人风学习

名人是人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名人的事迹感召人,以名人的品德陶治人,以名人的精神鼓励人,名人是引领学生驶向理想彼岸的灯塔。

(3)了解家乡经济

参观钱清原料市场、柯桥轻纺市场及钱清各大超市,了解家乡的支柱产业,开始了解社会实际。

(4)自然实践操作

结合中考的自然实践操作考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各方面来探究自然现象,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活动安排

时 间 主题 具体内容

9月至XX月 环境保护卫生 1、观察家乡的环境现状;2、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

3、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XX月至11月 名人风学习 1、学习《名人风》教育读本;2、讨论名人的各种精神;

3、撰写名人心得,读后感。

11月至12月 家乡支柱经济 1、钱清原料市场2、柯桥轻纺市场3、钱清各家超市

12月至1月 自然实践操作

第9篇

《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经过充分准备,于2002年6月20日在北京正式开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谢国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坚出席了开题会并讲话,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科院职成所、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崇文区教委等单位的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开题会。课题主持人赖立作了开题报告,较为详尽地阐明了该课题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实施步骤,并提出具体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分工。大家一致表示,要以科学和创新精神,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现将《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终身学习已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最基本权利,社会将尽其所能为其全体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最近,他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社区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成人教育新的增长点

社区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社区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回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结果。2000年,教育部确定了北京等八个大中城市的城区作为社区教育实验区,启动了社区教育的改革实验。改革实验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社区教育以成人教育为重点,成人教育深入社区,正在从补偿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沟通教育与社区的联系,以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九五”期间,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已经起步,出版了一批有学术质量的成果。厉以贤的《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叶忠海的《社区教育学基础》、黄云龙的《社区教育的管理与评价》、马叔平等的《论社区教育发展模式》都从基本理论、战略规划、宏观管理等方面,概括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新经验、新观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九五”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社区中的终身学习的调查与研究》,运用社区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论,从未来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未来社会人的生活基本单位——社区建设出发,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动对终身学习的影响,探索实现终身学习目标的途径。

相比之下,社区教育在中、微观教学领域的研究略显滞后,与社区成员与日俱增的学习需求和积极性形成明显反差。如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何整合社区成人学习过程中内外各种因素,如何组织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材,都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惑。因此,尤为迫切地需要深入实际,在社区教育情境中进行问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的“应然”与“实然”。

2.成人学习心理研究是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的薄弱之处

国际上心理学在人类动机研究领域颇为活跃,如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模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等,无疑为学习动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国外对成人学习开展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理论观点。我国台湾地区重视成人学习心理的实证研究并有丰厚的积累。国内则是进入80年代后才逐渐加以认识的,近年成人学习力求深入教育心理层面,但对许多问题的探索偏重于理论思辨,比如叶忠海主编的《职工教育心理学教程》,探讨职工学习心理基础和准备,以及职工教育中学与教的心理学问题。高志敏在《成人教育心理学》中,按照人的成年期发展,阐释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和一般规律。还有《青年学习心理学》、《成人学习理论》等都主要从基本理论和知识概念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这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中不乏古今中外成人学习的理论精华,对于学科建设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但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目前鲜有量化分析的研究。近年来多元统计方法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介入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但涉及成人学习者,针对群体学习心理的实证分析为数不多,几乎是空白。零星的研究成果,或主要针对成人学校的学员(比如电大、成职校),或以年龄、职业进行群体划分,且样本量一般比较小,在科学解释和理论推导上,略显分量不足。

有关研究表明,成人学习者具有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性,有丰富且个性化的学习经验。他们对参与社区教育的看法是什么,成人为什么学习,他们想不想,愿不愿,能不能,会不会学习,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多维度进行综合实证研究分析,才能找到答案。因此,从研究成人学习者独特的经历和体验入手,了解、掌握他们学习的意识、学习的观念、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准备、学习的基础以及学习的行为,对成人学习心理进行科学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克服社区教育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

社区教育实验本身是新生事物,尽管我们要学习国外的经验和理论,但中国社区教育的问题和规律,只有立足于本土去实践,去探索,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才能有效掌握和解决。

本课题是一个有理论价值的应用课题,其创新意义表现为:

v本课题选择社区教育、社区文化、成人学习心理多视角探讨成人学习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揭示社区成人学习的一般心理特征以及相关因素,提升经验,阐释理论,研究选题角度较独特。

v究竟应该如何评价社区成人学习,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理论和现成的方法,本课题将在总结提升实践经验基础上,在评价方面作尝试性探索。

v本课题将涉及成人终身学习多方面的内外关系,也将涉及成人学习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力求从整体性、系统性和特色方面有所创新。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作为社区教育的基础环节和前提条件之一,着眼于跨学科的综合实证研究。主要借鉴国内外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成人学习理论及动机评价方法等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实地抽样,开展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调查,重点了解社区成人学习的需求、动机、态度和行为特征,探讨社区成人学习的优势和资源,建立适应多样化需求的成人学习模式,为规划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发展提供依据,并对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开发提出积极建议。

课题重点研究的六个专题:

1.社区成人学习心理特点及其理论研究

2.社区成人学习需求及动力的调查与评价

3.成人参与社区教育的动机取向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4.建立社区成人学习的激励机制和终身学习的模式

5.以居住小区为单元的学习型社区发展思路与实验研究

6.社区终身学习发展趋势与构建学习型社区

课题确定的四个研究目标:

1.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进行描述,提供一个实证研究的统计分析结果和专题研究报告。

2.通过一定规模的社会调查,了解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和动机取向,对规划社区教育,设计课程和培训项目,编写教材提出研究建议。

3.结合实际,编订成人终身学习评价量表。

4.总结经验,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探讨各种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并提出具体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建立社区成人终身学习模式和激励机制。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社区成人学习问题研究是一个介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课题,既涉及社区发展和社会学习组织的建构,又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本课题研究设计打破以职业或年龄划分成人群体,概括群体学习一般特征的研究模式,从社区发展、社区文化(文化特质和心理归属)切入,探讨对成人学习理念、态度、需求的影响,旨在促进个人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持续改变,同时对社区发展的精神动力作出深入解释和理解,以期促进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进一步研究。

本课题为应用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问卷法、统计法和比较法进行。在开展一定规模的社会问卷调查的同时,采用座谈和个别访谈,进行个案的质的研究,使调查真实、生动、丰富,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有机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机结合,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理论问题在

互动中发展完善,实践问题在互动中得到解决。

调查设计

本课题重点选择北京、天津、上海及江苏省的社区教育实验区作为调查研究基地,选择典型社区成人教学项目学员为对象,同时兼顾社区成员中的一些边缘、弱势群体(包括流动人群、失业人群、老年和妇女人群),开展调查研究。

(一)调查工具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共编制了三类工具:

1.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及现状调查问卷(居民/学员卷)

内容主要包括:

u个人基本情况

v社区教育的意识与认同

w社区教育的参与与行动

x社区教育的评价

2.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及现状调查问卷(干部/教师卷)

内容主要包括:

u个人基本情况

v社区教育的意识与认同

w社区教育的职业经历与态度

x社区教育的评价

3.社区教育基本情况调查表

(三)调查分工

u社区人口状况

v社区经济发展状况

w社区文化状况

x社区教育状况

y开展社区教育基本情况

z社区居民家庭学习情况

(二)调查方案

调查项目调查对象(样本)调查方式

社区居民调查非随机选择2000个居民做问卷目的性抽样问卷调查开放式访谈

社区教育工作者调查非随机选择200个社区教育工作者做问卷问卷调查座谈调查

社区教育学员调查目的性抽样开放式访谈典型调查

社区驻地单位调查选择有关部门、各类学校、单位、团体不同层次的代表进行座谈座谈调查北京地区选择西城区、朝阳区、崇文区

调查组组长:马成奎成员:陈丹辉、蒋莉、李俊、吴民

天津、上海、江苏地区各选择1-2个区

调查组组长:赖立成员:崔欣、常永才

四、研究实施方案

1.人员组成:

课题负责人

赖立女中央教科所成人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课题组成员

宣兆凯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蒋莉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所副研究员

陈丹辉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所副研究员

李俊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所助理研究员

马成奎男北京崇文区教委成人教育研究室高级教师

常永才男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系副教授

吴民男北京《现代教育报》活动主管

钟志兵男北京《现代教育报》专题部主任

崔欣女中央教科所信息研究中心馆员

课题具体分工

赖立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和全面工作,承担课题研究总报告

子课题一: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心理特点及理论研究(李俊)

子课题二:成人参与社区教育的动机取向及相关因素分析(陈丹辉、赖立)

子课题三:我国社区成人学习需求及动力的调查与评价(常永才、蒋莉)

子课题四:建立社区成人学习的激励机制和终身学习的模式(马成奎)

子课题五:以居住小区为单元的学习型社区发展思路与实验研究(吴民、

第10篇

2009年*月*日,我参加了水利部青年公务员知识更新培训班。七天的时间,我们和来自水利部办公厅秘书处、水资源管理司、防办等各司局以及长江委、黄河委、淮委、海委、松辽委等各流域机构的学员一起系统的学习了《社会调查及调查研究报告撰写》、《中国水资源管理》、《保密工作基础知识》、《水利公文写作》、《水利法制建设》、《干部成长规律研究》、《对当前水利形势的认识》、《如何提高执行力》、《心理调试和沟通技巧》共9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认真听课,认真笔记,认真思考,圆满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通过学习,系统的梳理了一名水利公务员必备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政治修养,强化了理论素质,更重要的是发觉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未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把握当前水利脉搏,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作为一名水利系统公务员,最重要的是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依法兴水,所以,对国家的治水政策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把握应该是很重要的一项基本要求。陈雷部长讲话指出“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紧迫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不仅是中国现阶段的突出水情,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长期应对的基本国情。”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杨德瑞主任的给我们学院仔细的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出台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更使我们认识到肩头承担着践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责任,坚定不移的用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指导日常民生水利工作。工作中,只要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现代化方向就不会偏离民生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只有真正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才能更好的把握当前水利脉搏,积极践行才能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二、提升自我,学会沟通,利用团队精神把事业干好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人要想在职业生涯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具备更加优秀的素质。通过情商和心理沟通技巧的学习,使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和优秀的差距。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只有具备高素质才能成为一名优秀公务员。

发展自己可以以划单人艇的心情去生活、发展自己、表现自己,但日常工作中更多时候我们是划的龙舟,每个人的成败得失是休戚相关的,只有和谐沟通,同舟共济,以团队的力量来用心完成各项工作,才能把我们的事业干好。如老师讲的90%规律使我一下明白了我们规划科主管的规划为什么迟迟交不了卷。一个规划项目,从设计院的规划处设计人员>规划处总工>院总工把关>技术中心评审>委内校核>委领导基本上6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工作人员一般是90%的思维,即做到100%太累,60%太危险,90%优秀刚好,如此,前面5个环节的90%连续的结果就是59%(假定优秀为1),59%的成果就是合格还达不到,谁都不会满意,因此,返工就是必然的选择,有的规划返工的不止2、3次。很简单的道理在实际应用中很容易忽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争取把学到的知识贯彻到规划组织的各个环节中去,将每个规划组织好,拿出优秀的答卷。

三、把握规律,科学规划自己成长

作为一名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要把握干部成长规律,认真定位,科学规划自己的成长。通过对干部成长的目标、动力、途径、素质、环境、标准、关口、周期基本要求及干部成长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成就期、淡出期五个阶段规律的学习,对干部如何成长有了感性认识,对自己发展有了规划方向。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既然走上公务员岗位,也要树立一个长远发展目标,才能有动力持续的发展自己。心存高远,学会融入,善于积累是干部成长的第一步,做到“定好位、讲规矩、明责任”,干好工作,是塑造合格干部的基本要求,做到这些才能向更高的目标冲击。道理明白很简单,真正做到却很难。在未来的流域水利工作中逐步发现自己,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是个人成长中的一个长期目标,对上对下负责,时刻关注民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修养。

应该说这次培训对于我不仅及时而且实际,解答了我在前段工作中出现的一些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为我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实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这次培训使我清楚的知道怎样才是一名合格的公务员,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在今后工作中增强服务意识,努力转变工作作风,团结干事,务实谋事,积极做好本职工作。

第11篇

张万生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全面铺开,从2003年秋季开始,武威市凉州区和部分县重点中小学也全面启用新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也发放到每位教师手中。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全面打好基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接受新课程对我们每位的挑战,是当前的主要学习任务。

    在基础教育的新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索的过程。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构成,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之际,研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展的课程价值倍受人们的关注。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根据教育部,各有关师范大学对研究性学习的阐述为参考,谈点自己浅显的认识,请全体老师们指正: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和必要性

近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呢?这需要一种很好的媒介,或者手段去实现,而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有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落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此上海市教科所于1998年组成课题组开展研究,并于1999年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阐述了研究的思路和框架。此后上海市教委着手进行了“研究型活动课程”的研究和教材编写工作,首先为高中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提供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指导,1999年10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上海介绍了近年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认识,得到了肯定。2000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研究性学习于本年度秋季在十个省市的普通高中试行,首先在发达地区逐步展开试点,真正的“课程”还未开设,同时初级中学和小学开展并试点。从2002年秋季开始,全国所有的高中都将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那么在2003年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在我们初中和小学也将逐步进行,因此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学习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那么学习这门课程对我们学生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研究性学习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现有的学科课程有着不可取代的优越性,优点是它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缺点是各科之间缺少联系,脱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虽然能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但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分隔,使各学科之间很难建立联系,很难建立各学科和周围世界的联系,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把学到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最终服务于实践。

其次,开设研究性课程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正应用而生。置身在这样一个数字化,全球化为特征的时代,一切都将变,一切都在变,新的世纪,新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   

    人才必须具有的能力有:(六条)

A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B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主动探究的能力。

D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E 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

F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的激烈变化和竞争,必须要具备上述能力。但仅靠现有的学科课程很难形成这些能力,只有通过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形成这些能力。

    第三、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已经习惯了单纯的从书本上学习知识。开设这门课后改变了长期以来恪守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使学习者处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状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只要我们积极投入其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含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下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实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实和问题。中小学生的“研究”从研究过程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一般是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通过这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中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开研究的结果等等。

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从教学的角度来考虑相应的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由于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因此,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

    从一个方面来说: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两者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地强调了“接受性学习”并置于中心地位,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实际上作为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三、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的选择确定----2、课题的研究实施----3、课题的完成与成果展示。

    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分析加工所收集的资料----提出论点或假说----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和验证假设----实验并记录数据的现象----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流程为:(11个步骤)

1、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个人选择题目,同学自由组成课题。

3、小组选举组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题论证。

4、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共同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5、专题报告,通过方案课题,研究方案评审。

6、小组独立开展研究,教师负责监控,指导。

7、教师组织课题组之间交流,推动课题研究。

8、撰写研究成果,进行个人和小组总结。

9、班组展示,同学评议。

10、答辩会、年级报告会。

11、教师评定成绩,总结。

    其具体的实施中,(见武南铁中《研究性学习》的“目录”部分)有相应的“选题意向表”,“研究活动记录表”,“实验记录”,“访谈表”,“调查情况记录表”,“外出活动申请表”,“课题组成员考勤表”等。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学习过程。

     四、研究性学习中几个方面问题的说明

    (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归纳起来有四点:①综合性②开放性③探索性④实践性。它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要解决的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具有以下六个主要目标:

⑴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⑵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⑷学会分享与合作。

⑸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⑹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以上六个主要目标中,最能体现出来的一点,也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会做人”,这也是研究性学习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或目标),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许多课题的实施需要进行外出调查活动,外出调查研究是研究性学习必须经过的过程,从而搜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而在  

   “学会做人”中通过外出调查学生有“十个学会”;

    1、学会自信

许多学生害怕面对陌生人,在公共场合不能应对自如,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性的压抑,即所谓“克已”有密切的关系。而调查研究对此提出了挑战。通过调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实例略)

    2、学会坚强

外出调查,学生们会体会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很多人是怀着愉悦的心情出去,却带着满肚子苦水回来,几乎每位学生都会有失败的经历,但在失败中学会了坚强。

    3、学会理解

调查中学生会看到别人的冷脸,亲身体验请求别人的艰难,体会到受到热情帮助时的愉悦,因此知道了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要善待他们。

    4、学会坚持

旬子在《劝学》中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这说的是坚持的重要性,我们许多学生都是因为缺乏坚持到底的韧性而半途而废,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在研究性学习中只要将课题做完的都是有这份体验。

    5、学会协作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小组研究,因此培养团队精神是它的重要目标,只有主动与他人沟通,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分享才能完成一个课题。

    6、学会反思

在调查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挫折和失败,因此学生们学会了承受,也学会了反思,体验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很重要的。

    7、学会谦让

与人相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学会谦让,学会道歉。让学生明白怎样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也是人生的一门学问。

    8、学会沟通

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小,一个人再也不可能不与别人发生联系,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就越来越重要。虽然与人沟通不可能一下子学会,但学生们至少得到了锻炼,其中不少人必须向自己的习惯挑战。

    9、学会思考

    10、学会自制

在研究性学习中,许多活动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否则是完成不了课题的,因为外出时会遇到各种情况,有时还会遇到网吧,游戏厅等的诱惑,这都需要自制。

当然,研究性学习也有许多问题,实施起来难度大,如外出的教育,外出的安全等。外出调查会遇到各种情况,因此低年级学生的调查要控制,教师要全面掌握。

    (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常规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常规的教学方式,它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这种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和教师角色的改变,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学习活动中真正的主体,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有时甚至是与学生一样的学习者。这种变化,促进了民主、平等、合作,互相帮助的新型的亲密师生关系的建立。在这场变革中,从某种角度说,学生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教师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因此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业务、心理素质都亟待提高,真正成为复合型的教师。

    (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

根据以上师生关系的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作用呢?

    1、启发思路,引导质疑探究。

    2、在学生遇到困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3、指导学生写好日记,研究情况记录及个人体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4、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信息和建设,并在选题、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形成结论等阶段给予重点指导。

    5、组织作用。每周的小组组织一次研讨,促使小组活动能经常化、序列化,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五、面对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做哪些准备?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对教师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

    (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2)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

    (3)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分科走向跨学科。

以上是挑战,但也是机遇,在教师被学生选择的同时,教师也在选择学生,从而师生一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另外教师也从个人孤军奋战,到与其它教师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教师的生存空间也无形中扩大了许多。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应该以一种欣喜、轻松的心态走进研究性学习。

    针对挑战,做为我们教师应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呢?

    (一)要加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

观念指导行动。教师不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就很难担当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当前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现代课程论》、《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课程设计与组织》,《素质教育手册》等。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研究性学习是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学习,科学研究要求新求变,所以教师要增强这种意识。我们讲课要比昨天有新的突破,问题要比昨天的思路更新,语言要比昨天更吸引人,表情要比昨天更使人愿意接受,姿态要比昨天更自然,与学生的关系要比昨天更融洽。这种求新求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学生会产生很好的影响。

    (二)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如前所述,研究性学习类似于科学研究,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研究的更多的是教法和学法,这显然还不够,还需研究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查找研究资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从茫茫书海中找到很多有用的书,并搞取到有用的资料决非易事,所以要了解资料检索的一般程序。(a选择好检索工具书;b确定检索途径;c建立检索方法;d利用检索工具书提供的线索进行查找,并用条目去索取该文献,e阅读文献,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

另外还有一些科研方法也需要教师了解和掌握:如怎样选择研究课题?怎样写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怎样分析课题研究的信息?怎样设计调查问卷?课题研究的思维方法是什么?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这些都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要用到的方法,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才能指导到位。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四个方面)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开放式的学习,所以选题范围没有任何限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天文地理选题范围广,综合性强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1)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

     (2)要注意文理交融、相互渗透。(如:文学、历史、政治、数、理、化、的基本原理等,对指导研究性学习会得心应手)

     (3)要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加强这两方面知识的学习。

    (4)要了解新的科技文化知识,这对指导研究性学习是必要的。

    (四)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为中心,存在着严重浪费学生时间的现象。如本来三五分钟就看明白的东西,教师偏要讲上十几分钟,重复、乏味的讲解占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所以,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抛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装的旧式教法,用诱思探究式等先进的教法取而代之。

课堂上应当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动,并在适当时候互换角色,形成互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师巧妙的设疑和适当的点拨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来完成。少留机械重复等难、偏、怪作业,多留精心选择的,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应用价值的好题,在此基础上向高层次发展,把现在课堂上的学科教学变成研究性课程学习,让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去学习学科知识,每位教师应当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己,展示自已才能的极好机会,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的介绍结束,耽误大家时间,谢谢!

    注:研究性学习课题选:

1、学校学生明星崇拜的原因探究

2、武威职中校园规划的演变

3、凉州旧城改造与故建设保护的调查

4、现行热水器的缺点与未来热水器的展望

5、电脑与生活

6、公共交通与个人

7、森林的保护

8、报纸是怎样做成的?

9、人为什么要吸烟?

第12篇

一、在学习小组的科学组建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实施场所,在高一年级侧重感受组建的魅力,在设计的体验式培训中让学生明白合作与自主的含义,并亲自实践体会小组的魅力。在高二年级,直接引导小组的组建目标由单纯的合作向学习竞争力提升的转变,使学习小组真正为“学思结合,师生互动”课堂所用,推动学生自身自主能力的养成。在上一轮课改初体验中,每当有小组代表起立回答问题时,口头总会标着“我认为”,而现在是“我们认为”,正是合作意识提升的外在表现。从几年的学生问卷的结果对比中看,这种变化更直观。通过“感恩教育”德育场的影响,学生顺利地在思想上形成了感恩他人、合作协力的意识,对“学思结合,师生互动”型自主学习的课堂要求理解较为透彻,在日常学习中会有意识注重情感体验,更自觉地进行合作探究,并逐渐将这种能力内化为习惯。在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有强烈的主动参与的意识,在学习任务下达后,可以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穿插生生间激烈的讨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表现明显。同时,可以明显地感到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强化了,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提高了,学生间相互帮助、支持、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提升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走进课堂,当老师下达自主学习任务时总会看到几个“小老师”在安排、讲解、鼓励、管理,总会听到成功时小组内的欢呼和击掌声,总会看到失利时的自责和成员的安慰,合作性的课堂教学在逐步成型。

二、社团活动的设置使感恩教育实现多边发展

学校的社团等学生组织的活动,也许难以有大的成效,但带给学生的体验可能是终生的。一位同学在一次失败的社团活动组织中,他可能会体验到别人组织活动的不容易,从而改变他对待集体活动的态度。组织活动的失败,也让他能够从中体会到调动别人积极性的重要,认识到做事情的周密设计是必须的,体验到得到别人的认同的重要性。失败的活动能够学习到周密计划、大胆行动、关注细节可能是成败的关键,这些体验不仅是理解世界的基础,在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会作为重要的经验指导其行为。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感恩教育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中发挥极大的作用

每学期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上,每一个负责展示的同学都会按照课题结题流程,严谨认真地展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仅包括研究过程的图片材料,更有科学、严谨、格式规范的研究报告。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获得的最大收获不仅仅是完成调查问卷和写出结题报告,更重要的是在开展研究课程的过程中拓宽了知识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社会交往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我校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平台,学生们在分组合作学习中体会到了合作与竞争的真谛,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和合作的技巧。通过社会调查,学生们认识理解了社会,体验感悟到了生活的不易,对劳动群众有了更多情感上的亲近。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体会失败的沮丧和科学发现的快乐,这样的情感体验可能成为推动未来科学家成长的最重要动力。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对社会生活中碰到的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渴望走向社会,深入生活,他们已不再满足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根据这一特点,很多老师认真地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适于社会实践的因素,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找准社会活动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并确定好实践活动的类别,或是调查研究模式,或是思辨探究模式,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实现其教学方式由封闭向开放实践式的转化,把社会作为教学的大课堂。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能较好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比如英语备课组在教授Travel?journal(旅游日记)这一单元时,很好地把握教材开放性特点,调动学生实践热情,由班级小组制作主讲发言课件和旅游海报,围绕湄公河介绍沿途各国风光和风土人情,效果良好,超乎想象。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获得了生动、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再把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受更深,理解更透彻。类似这样的课堂延伸活动还有很多,学生们在课堂上明确深化观点,并用课外实践验证观点,不仅在实践中学会了知识,得到了锻炼,也在实践中提高了道德认识。学生们就这样在交流中学习、研究,进行着思维的碰撞,从中不仅使他们有所知(掌握知识),有所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悟(提高了思想素质),而且使认识和情感都得到了升华,他们亲身经历和体验了学思维──会思维──多思维──深思维的全过程。

四、从《学生成长记录袋》中真切感受“感恩教育”的育人作用

翻开一册册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记录了学业与活动,记录了成功与失败,记录的爱与责任,记录了现状与展望,更重要的是记录了对感恩的理解和行动!翻开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一个个鲜活的专栏记录着他们成长的小故事,在“师生互动平台”述说着想对老师说的话;“我的小宇宙”展现着学习之外的最擅长或最喜欢,或用来减压的事情。建立和使用成长记录袋使学生逐步养成了自我评价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在创建个人成长记录袋的过程中,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感受到自己的持续进步。通过写“心灵独白”和自我评价,学生逐步养成了自我评价的意识和习惯。“学生成长记录袋”为学校营造了感恩教育的“情感体验教育场”。在展示交流中,学生全面参与,学会了彼此尊重、欣赏、分享,达到培养自尊自信、激励成长的目的。在展示交流时,学生之间比较的不是考试分数,而是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取得的所有成绩、技艺都有被承认和关注的机会。有一位爱好街舞的学生将他跳舞练习头部旋转时磨破的帽子放入记录袋中,“收集说明”中写着:“在学习成绩上我不是最好的,但我热爱舞蹈,学校全面关注学生的做法,给了我自信与勇气,我要加倍努力!我相信我会成功的!”同学给他的寄语是:“最棒的小强!必定拥有最炫的舞台!加油!”学生成长记录袋建立与展示的过程,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有助于引导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2014届学生马春林的成长记录袋中有两份资料,让看过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油然而生敬意。一份是徒步穿越尼泊尔的照片,收集说明中写着“值得我一生炫耀的辛苦之旅———尼泊尔徒步穿越旅行。”另一份是“四川雅安地震志愿者”照片,下面的“心灵独白”是:“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但我志愿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地方,哪怕只是把微笑送到那里!”学生成长记录袋,为家长与教师沟通以及家长理解子女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有助于家长全面了解孩子成长与发展的状况及心路历程,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激励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五、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我校的德育工作只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感召下、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进行的一次小步伐的尝试,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极大的发展空间。学校今后把情感体验作为德育的重要手段加以运用,把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与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相结合、与学校的各种活动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德育实效。

作者:赵俊清 曹莹 单位:呼和浩特第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