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镇基层学习材料

乡镇基层学习材料

时间:2022-04-07 17:30: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镇基层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镇基层学习材料

第1篇

关键词:“大团委”建设;乡镇流动青年;管理

中图分类号:D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27-02

一般来讲,流动人口是指那些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以工作为主要目的,在异地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的人。本文主要探讨的对象“流动青年”是指离开出生地农村而进入乡镇工作,但户籍上仍属于农村人的青年。

一、城镇流动青年的基本情况

1.青年流动频繁,群体规模庞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人口流动一直保持较大规模,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流动人口规模更是不断扩大。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流动人口的总数为1.4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在这其中15~45岁之间的青壮年占六成。①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到2010年间流动人口有2.2亿,其中约有63.0%来自农村,年龄高度集中在20~24岁。②可见,当代中国的人口流动,基本上是青年人口的流动,特别是农村青年人口流动更甚。

乡镇流动青年群体如此庞大不只对基层团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而且也成为“大团委”建设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根据团中央关于基础组织建设的两个原则,将流动青年聚集到团组织中来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是大团委建设不可避免也应直接面对的艰巨任务。

2.流动速度快,变动性强

一方面,由于改革的深入促使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年通过接受再教育、参加职业培训、出外经商等各种途径选择脱离农村、农业,转而投入城镇工作,社会流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急剧增加。流动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农村的局限使得大部分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将目光投向机会更多的城市,希望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各自人生的价值;二是城市化的发展造成很多农民无田可耕,这就使得无地农民不得不投身外地挣钱来养家糊口,尤其是作为青年的“农N代”,想要脱离“农民”的帽子,让家人也享受到时髦的生活就只能进城出卖劳动力。

另一方面,乡镇“新来的人”参加工作之后,由于待遇、地区、工作性质等各种原因重新选择其他工作,甚至会频繁的调动工作单位,外来务工青年在陌生的乡镇就业难度很大,随时都有可能被炒鱿鱼,失去工作后再重新进入滞留群体,这既给城镇的稳定增加了隐患,也使城镇的流动青年工作积极性降低,缺乏工作活力,反过来会加剧工作调换的可能性。

3.文化水平有限,知识结构单一,价值观多元化

目前,城镇流动青年的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上为主,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占少数比例,文盲比例越来越低,这意味着从农村出来的青年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对于基本的工作需要能够满足,但文化水平却没有高到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程度。但同时,年轻人的目光灵活,学习能力强等因素很快就能融入乡镇生活,利用QQ、人人网、社区等平台建立自己的社交关系网,眼界开阔,跟上时展的步伐,甚至引领潮流。在丰富生活、增长知识的同时,城镇流动青年并不能完全摆脱由于文化水平有限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他们即便“装备齐全”、打扮入潮,但言语举止等细节中仍会给人以低俗、非主流的印象,这种印象效应影响他们在乡镇中的形象,容易被无视和误解;他们虽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变得城市化、开放化,但交往对象的狭窄和内倾性导致无法融入到城市社区,不可能有效建立起对城市社区的感情,道德责任感差,公众意识薄弱,缺乏统一规范的社会行为准则,对于道德、理想、劳动、婚姻等价值取向显现出了明显的物质性、功利性特点。

4.维权意识差,权益受损严重

用工单位方面,企业打着招收学徒和招新工的名义吸引大批青年,试用期满后却无故辞退员工,或免费加班加点,工资不能按时足额的发放到员工手中,于城市职工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相当普遍。不仅如此,员工的安全、卫生、医疗保障等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多数外来务工青年的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青年方面,在主观上法律知识的空白、业内知识的欠缺使得在与雇主发生纠纷的情况下往往缺乏谈判能力,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二者关系极其不对等。虽然国家在强化劳动监察、推进工伤保险等制度上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于广大成长中的流动青年来讲,既有政策仍然无法保证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享受各种平等的权利,这也助长了企业对他们的不公正待遇,没有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不能享受国家工人的基本权利和福利。而在他们的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的时候就会通过罢工、集体上访乃至极端的方式来寻求维权,短期内影响企业招工、劳动力的合理配置,长期看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滋生。

二、对于流动青年进行组织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关知识的欠缺造成维权意识低和失权现象多,这又促使了他们不断的更换工作以期提高地位、改变现状,频繁的更换就会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知识的长进和素质的提高,这就成为恶性循环,城镇的流动青年总是徘徊在社会底层无法真正变成社会的中坚力量。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也遵循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共青团着眼于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愁,在服务社会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共青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青年服务,随着青年有序流动的数量增大,流动青年工作是共青团的又一新的历史使命。

1.建团形式多样化,组织方式新颖化,真正建立“实体化”大团委

建立数量巨大、覆盖面广的团组织是大团委建设的基础。依照区域建团,在商业街区、工业园区、集贸市场、农业产业化基地、居住社区等青年聚集的区域按照团干部专人负责的原则建团,这些地方外来务工人员易形成较大群体,建团成本低、组织方便;依照功能组织建团,在机关事业单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文体兴趣组织、社会组织等组织中以小团体形式建团,作为基层团组织的建设载体,让这些新的基层团组织直属于乡镇团委,吸引青年纳入到团组织中来。

基层团组织对新建立起来的团组织的管理方面,如团支部发展团员、缴纳团费、团籍管理、退离手续等活动要按照团组织统一的规定进行,但方式上更为灵活和自由,从基层团组织的实际出发。如可以按照流动青年工作生活不稳定的特点以个人为单位分期分批次缴纳团费。同样,作为任何一个基层团支部的团员可以在一个支部内接受组织管理的同时在其他团委参加活动。共青团作为一个“管理组织”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活动组织”,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和类型,不同的成员兴趣和特点合理科学的对团员青年进行新的组合。这样既能保持大团委的活力又能满足青年多元化的需求,是时展的趋势。

2.以网络平台等为载体,加强团组织与青年之间的联系,建设“人文性”大团委

青年人思维敏捷,爱好广泛,学习能力强,已经接受了现代化多种通讯方式,团组织应抓住青年的这一特点,利用信息化来推动共青团传统工作方式和团干部工作观念的转变,真正建设“人文性”大团委。

建立基层各级团委书记QQ群和团组织QQ群、微博、博客等,搭建青年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召开团委书记例会讨论大团委建设的心得分享工作经验,探讨工作发展新模式。推出共青团团务信息电子化,上级团委可以通过博客、微博共青团文化、团组织活动信息、党的会议精神等学习材料,使基层团支部及团员青年们随时可以学习团的知识,提高团员意识,青年团员也可以在团员群里互相学习交流,提出疑问寻求帮助等。

加强思想文化教育,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发挥教育引导功能。充分利用青少年宫、职业学校等阵地,强调知识文化在立足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使青年从主观上主动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思想水平,以此增强工作信心和社会主人翁意识,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新青年。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时展新知识,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在活动中引导青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识别社会中错误的“自由”、“享受”、“消费”观念,排除心理困扰,增强其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的心理能力积极健康的工作生活,真正体现团组织的归属性、吸引力、先进性。

3.增强团组织的服务功能,建设“实用型”大团委

第一,积极开展流动青年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政策服务。在城镇工作的青年掌握一技之长是保证其能够立足于城镇愉悦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共青团组织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联合技能培训机构或邀请权威人士对缺乏就业技能、急需工作充电的青年开设技能培训班,召开就业座谈会,设立职业介绍周,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各种政策,帮助青年办理各种证件,举办技能大赛,提高青年社会实践能力和竞争意识,全方位锻炼各种适应技能,增加自身优势,以减少进入职场的阻力,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引导青年知法、懂法、守法及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做青年的坚强后盾。团组织要代表青年意志在青年遭遇合法权益被侵害时及时了解合实,联合有关部门通过合法途径有效解决纠纷。

第三,改变青年择业观念,鼓励扶持青年创业。定期开展创业专题讲座,聘请有关专家帮助有意向创业的青年解答创业疑难问题,介绍创业项目,进行技术指导等,为青年提供准确、及时的政策信息服务;积极建设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实施青年创业小额担保贷款项目,设立青年就业创业基金,为实力青年提供资金扶持。

参考文献:

[1]吕杰.农村青年流动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青年研究,2002,(5).

第2篇

【关键词】乡镇幼儿教师 专业发展 培训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99-01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国家“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但乡镇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乡镇幼儿园教师急需加强教研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本文以牙克石乡镇幼儿园为例,以此探讨乡镇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样本选择

样本从9所乡镇幼儿园中选取1年以下、2-5年、6-10年、10年教龄以上共抽取67名教师参与调查研究。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是研究者自编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内容一是幼儿教师目前培训情况;二是幼儿教师对自身专业水平的评价。本次调查共发放67份调查问卷,回收67份,有效率100%。

3.调查的方法

本次调查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问卷问题包括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以封闭式为主。

三、结果分析

1.乡镇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起点较低,学历、职称结构急需提高

乡镇幼儿教师迫切需要进行学历提高教育,职称比例也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考虑。学历以大专为主,占55.22%;未定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较大,占28.4%。

2.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参与调查的幼儿园教师有35.5%“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是欠缺的,23%的教师则认为“教育教学技能”是最为不足的;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优选什么的?”问题上,“多参与校本教研”的占47.5%,“多参与高端培训和交流”的占13.3%,而认为是“团队互助成长”的则占20.6%。对“日常教学业务学习的主要形式”的答复中,“浏览学习专业网站和图书”选择最多,达到50.3%,其次是“听评课活动”,仅有7.9%的教师选择“课题研究”。从以上调查可看到,乡镇幼儿园教师有提高专业发展的意识,但整体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3.在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上相差悬殊

乡镇幼儿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能力程度相差悬殊。能够经常上网查资料的仅占26.9%,不会发邮件的却占20.8%;城市常用的多媒体课件对乡镇幼儿教师来说,比较困难,29.8%的人不会制作课件。

4.乡镇幼儿教师专业水平较低,表现较单一

乡镇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偏低。从数量上来看,虽然有41.8%的教师发表过学术论文,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技能比赛和教科研课题,但比例太小,远远不能体现专业化发展的水平。虽然学术论文获奖率很高(59.5%),但获奖级别较低。

5.教师培训质量急需提高

对培训的内容的看法,51%的教师认为“较有针对性,对教育教学有指导作用”,“理论太多,实践内容太少”的占了34%,15%的教师认为“内容重复、分散”。对培训教师的看法上,50.2%的老师认为“讲课内容有指导作用”,认为“理论较强,熟悉幼儿园课程改革”占了18.2%,“理论内容多,实践指导少”的占了29.1%,认为“讲课不生动,内容陈旧”的占了25%。

6.教师培训内容、方法、形式都有待改进

从数据和谈话反馈来看,幼儿教师最重视的就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性,而这正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主旨。在对培训的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最受幼儿教师欢迎的培训形式是“既有理论讲述又有教学实践活动”,最受欢迎的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策略与技能”则是乡镇幼儿教师认为最急需的内容。开放性问题中幼儿教师针对培训部门提出的建议包括:多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培训内容多实践少理论;重视农村乡镇教师的培训;多组织送教下乡活动;研训形式多层次多样化,培训内容针对性强等等。

四、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为乡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

乡镇幼儿园教师未定级的教师比例为28.4%,直接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另外,乡镇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环境急需改善。幼儿园培训经费很少,专业培训机会少,专业书籍杂志都很少见到。教室没有多媒体设备,连上网都难,29.8%的教师不能自己制作普通的多媒体课件,20.8%从不使用EMAIL。在教师培训方面,乡镇幼儿教师只参加当地教学技能、教材培训,基层很少教师能到市区、先进城市学习、观摩。园本培训较多,但由于乡镇幼儿园师资力量所限,园本培训促进专业发展的力度不够。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可能在政策、物质上给予乡镇幼儿教师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2.加强乡镇幼儿园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内涵认识,促其主动自觉发展

加强乡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首先要深刻学习明晰幼儿教师的职责和专业素质的要求;其次要积极参加园本学习,加强幼儿教师基本功训练,成为既有特长又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再次要学会观察记录,学会反思,在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提高专业水平,积极撰写教育随笔,积累教育素材,进行课题研究,从而成为一名专家型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3.建构切实有效的乡镇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乡镇幼儿教师最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迫切希望培训内容以专题式为主,切合乡镇、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开展主题式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上能够像教材培训那样,理论切合实际,多进行现场观摩教学,尤其能进行现场点评。在培训层次上建立不用层次、不同形式的研训团体,通过互助交流、引领点拨来提高专业水平。

4.加强乡镇幼儿园园本教研建设

园本教研体现一个幼儿园的精神内涵。乡镇幼儿园的园本教研发展首先需要幼儿园园长进行精神建设和物质建设。精神建设指幼儿园园长要建立和谐向上的教研氛围,鼓励骨干教师乐于创新,敢于创新。物质建设指要尽可能的给幼儿教师们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提供基本的学习材料和工具 ,提供“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观摩机会。其次要建设一个良好的教研团队,注重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要充分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幼儿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加强幼儿教师的设计活动、反思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EB/OL〕教育部门户网站.2010:3.

第3篇

这次会议是我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县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工作、部署今年任务的一次大会。开好这次会议,对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濉溪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全县宣传思想工作去年情况和今年的任务报告如下: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XX年年宣传思想工作成效显著

XX年年全县宣传思想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市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牢牢把握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这条主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求真务实,奋发进取,各项工作在深化改革中焕发活力,在开拓创新中整体推进,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为推进我县加快发展、奋力崛起提供了强有力思想文化保证和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1、理论武装工作求深求效。按照干部教育的要求和县域发展的需要,科学制定县委中心组学习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XX年年县委中心组被评为全市理论中心组学习先进单位。注重对党委(党组)中心组及机关干部的学习进行督查指导,重点学习xx“6.25”重要讲话、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组织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参加培训或轮训,推动形成了学习热潮。组建县委十七大精神宣讲团,宣讲30多场,迅速在全县掀起学习十七大精神的热潮。大力倡导学以致用,扎实开展“创新促发展,执行看落实”解放思想主题实践活动,编印了“加快发展、工业强县”学习材料,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

2、舆论宣传工作求实求活。精心组织十七大宣传。会前,在《淮北日报.濉溪专刊》和县两台开设“喜迎十七大”专栏,在沱河路开展 “展示新成就,喜庆十七大”主题橱窗宣传;会后,及时成立了宣讲团、文艺宣传队,把十七大精神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基层、进农村广泛宣传。配合省、市“新征程、新风貌——十七大精神在淮北”新闻采访活动,重点宣传了我县实施工业强县和民生工程的新成果。县电台、电视台开设“十七大精神在濉溪”专栏,大力宣传各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新进展,营造了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的良好舆论氛围。开展重大主题和重大活动宣传。围绕“工业发展年”活动,在《安徽日报》、《淮北日报》组织宣传专版,在《淮北日报.濉溪专刊》和县两台开设《加快发展,奋力崛起》、《走进重点项目》等专栏,高强度、重篇幅对我县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成就进行宣传。着力宣传报道工业强县加快发展动员大会,为统一思想、鼓舞士气,激发干劲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唱响发展主旋律,深入开展贯彻县委九届四次、五次会委会和人大、政协会议精神、招商引资、全民创业、机关效能建设以及合作医疗、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重大主题宣传,成功组织庆祝建党86周年、纪念建军80周年、10周年等重大活动宣传。强化各类典型宣传。开展首届“十佳创业之星”和“十佳服务标兵”评选活动。推出了爱心大使姚勇、全省“十大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叶永军和舍身救人的革命烈士任印民等一批先进典型。

3、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求深求广。荣辱观教育深入持久。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充分运用演讲、征文、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推动荣辱观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深入开展“知荣辱、树新风”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文明创建活动常抓不懈。以创建首届全省文明县城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我文明、你文明、濉溪更文明”主题宣传活动,制作了《文明花开濉河畔》创建专题片。开展“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共建美好家园”和“四进社区”活动,提高了群众创建意识。以构建诚信濉溪为目标,评选、表彰了首届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生态家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和谐文化工作求丰求精。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先后举办了青少年体育舞蹈展示、第二届少儿声乐、器乐、舞蹈大赛、国庆节群众文体活动展演展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组队参加市九运会,并获得优异成绩。大力推进乡镇文化站、广播、有线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村书屋工程建设,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免费为农村放映电影3400多场,扶持建设了以南坪、韩村、铁佛等乡镇文化站和百善镇苇波村农家书屋、张庄农民文化大院为代表的一批农村文化阵地。注重文化保护与发展。加强了对柳孜大运河码头遗址、文昌宫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濉溪地方曲艺“淮北大鼓”成功申报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不断深化,狠抓了网吧、游戏厅、书报摊、音像店、市场小广告的监管和整治,查缴各类违法书刊、电子制品24000多件,没收赌博机52台,取缔黑网吧4家,有效净化了文化环境。《1》

5、对外宣传工作求强求效。加强对外宣工作的领导,调整县委外宣工作领导小组,修订完善了外宣规章制度和新闻宣传奖励制度。对外新闻报道实现数量和质量的新提高,全年累计在市级以上主流新闻媒体发稿?篇,比去年提高?%,再次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对外新闻宣传先进单位。对外经贸文化宣传在服务大局上取得实效,成功地开展了萧山、台州、诸暨投资说明会和柳孜大运河码头遗址的申遗宣传活动;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与管理,制作了新华社专供濉溪信息服务网页,初步形成了一个反应灵敏、传输快捷、准确时效的全县网络宣传新机制;外宣品制作在实施精品战略上取得进展,制作了高质量外宣专题片《活力濉溪》。邀请具有影响力的期刊《决策》,对我县的发展进行深度剖析,推出“濉溪嬗变”系列文章。精心策划系列报道—“发展中的新濉溪”,在《淮北日报》头版头条等显著位置陆续刊发了“工业强县:撬动濉溪发展的主战略”等7篇重头稿件。邀请国家、省、市摄影家协会50多名摄影记者开展“魅力濉溪”采风活动,着力宣传了我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良好发展的态势。

XX年年,全县宣传思想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濉溪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今年的宣传思想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基层宣传文化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方法手段需要进一步创新,宣传干部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不断改进方法,在创新中实现工作的整体创优。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努力做好2010年的宣传思想工作

今年是濉溪经济社会发展跨入新阶段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加快奋力崛起步伐的主要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县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县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发展、繁荣,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濉溪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根据当前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2010年的工作重点是:贯穿一条主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县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突出两大任务: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推动文化建设、发展、繁荣;二是为濉溪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即理论武装、舆论宣传、文明创建、文化发展、对外宣传、队伍建设,引领濉溪新发展。

(一)深化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夯实加快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

今年理论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着力把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要突出抓好两级党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加强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进一步规范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内涵,提高学习质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学习形式,围绕十七大及xx在安徽考察时的讲话精神,开展“继续解放思想,推动跨越发展”大讨论活动,增强全县上下加快发展的自觉性,努力使中心组的学习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二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围绕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开展主题宣传,办好宣传十七大精神重点栏目。运用报告会、培训会、宣讲团等多种形式,开展十七大的学习教育。县电台、电视台要及时报道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新思路新举措,充分展示各条战线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开展形势政策、现代经济、科技、法律法规等宣传教育,推进理论宣讲进机关、进镇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为广大党员干部提升素质、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供平台。三要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结合“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家园”主题教育活动,以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为载体,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将教育、活动、服务紧密结合,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坚持正确导向,为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第4篇

关键词:家长心理素质现状;关注;家长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037-03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各校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学校教育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研究表明,如果家长心理健康,其子女有心理问题的仅占11.67%;而家长有心理问题的,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则高达60%。近几年来,各级领导专家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视,又是培训,又是观摩课,教师比较重视自身的心理品质修养,课堂上重视对学生心理的关怀。但或因教学任务繁重,或因对家庭教育重视不够,还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伸向广大农村家长同志。所以,关注家长的心理素质,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显得意义重大。

一、开展家长问卷调查,做到心中有数

家庭环境对孩子个性品质及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2011年秋,我们从“家长文化程度”、“孩子向家长求教情况”、“对孩子的期望程度”、“教子方法”等方面对4个自然村99名小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以下问题:

1.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

从表中看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7.9%,绝大多数家长没有继续学习的机会,他们长年劳动在田间、工地,仅有的一点文化知识也忘得所剩无几,闲暇时间只是用聊天、看电视、打麻将来消遣时光。

因家长帮不了孩子学习上的忙,久而久之,造成孩子自卑、缺少自信、厌学、养成作业对付或经常抄袭的不良习惯。

2.“盼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但却很难尽责任与义务。通过调查了解,99名学生家长都希望子女能考上大学。64名家长计划孩子小学毕业后到市、县更好的初中就读。但如何帮助子女成才,在家庭施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家长们大都思考很少,对育人的方法了解得也微乎其微。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关心有余;对孩子的在校表现却很少了解,对开发智力的投资少之又少。孩子的课外读物非常少,有的孩子到现在从未去过二十几公里外的承德市,这导致多数家长们把育人的责任一股脑地推给了学校。

3.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存在误区。现在农村家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80%的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挣钱,随着农村生活条件好转,手头钱多了,生活富裕了,对孩子的补偿心理也强了,他们愿意也舍得花钱为孩子买好吃的、买好玩的,对孩子的冷暖温饱关怀备至,可就想不到在孩子智力上投资;在家长看来孩子高分就是学习好,低分就是学习不好。只看语文数学成绩,而不看其他学科成绩。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目的、方法,社会交际、健体锻炼、心理问题等很少过问。个别家长对孩子在校与师生稍有不愉快,也不问青红皂白,风风火火来到学校就与老师甚至领导大吵大闹,甚至扬言:“只要我的孩子不吃亏,打了人家我有钱给治。”家长的教子误区,使孩子变得自私、专横、懒惰,动不动就采取报复行为。

二、提升家长教育素质的对策

1.乡镇政府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家长知法懂法守法,依法保证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是提高家长素质的硬环境。落实的途径很多:一是广泛利用乡、村广播、板报,宣传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二是乡镇村干部利用群众集会、专题会议之机,对广大群众广泛宣讲村民公约,宣讲党的“三农政策”,开拓家长思路。三是中心校定期组织文艺宣传小分队,编排些家长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意在移风易俗、邻里和睦相处的小节目,深入村组演出,这样普及面大,效果深刻。

通过以上形式的宣传,既能增强广大家长的法律意识,减少初中生的辍学率,又能为依法治教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2.基层学校要重视家长学校,把培训纳入乡教育工作计划之中。一是利用农闲时间,分幼教、小学、初中三个阶段分别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学校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家长学校的教师由有丰富教育管理经验的校领导和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兼任。选择针对性强,有普遍意义适合绝大多数家长接受的学习材料,再结合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学习、竞争、交际等现状,家长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培训学习。二是请优秀家长谈育子成功经验。村村户户之间,家长们彼此都很关注别人家孩子的学习如何,那么请他们成功育子的人现身说教。这些例子,看得见,听得清,信度高,会引起家长的效仿作用。三是办好《学校与家庭》刊物。召开家长会,学生的问题只能解决一阵子;教师下村家访,也受时间、条件的限制。我们创办好《学校与家庭》刊物,从其他资料上摘抄或优秀家长的现身说法,或教师的经验总结,通过学生下发给家长。如果家长不识字,就让学生念给家长听,低年级的家长就由高年级同学念给听,然后由家长写反馈意见交给教师。学校领导和教师根据反馈意见改进自己的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几年来我们办了十几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班主任教师要实行开放式教育,增进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子女的了解,达成教育共识。中小学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逐渐成熟起来,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多起来,教师引导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长。如何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让他们愿意跟老师、家长倾诉呢?我们尝试进行了开放式教育,把家长请进学校,请进课堂,让他们和孩子一起活动、一起上课、一起体验、一同享受、共同快乐。

一是请家长到校,开好家长会。时间在学年初、学年中、学年末,家校双方交换意见、讨论方法,增进了解,达成一致。不让家长会变为“告状会”,伤家长自尊。力争使家长会成为动员会、激励会、谈心会,成为家校联谊会,让每一次家长会都充实有效。家长会活动理念要新,活动形式要多样化。

第5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在普遍艰难的生态环境下,江苏省靖江市农村小学的老师们却是“壮怀激烈”: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他们的课程改革搞得有声有色,既有新意又有创意。

村小之难

毫无疑问,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先进的。但只有到了农村,和那里的校长、老师们在一起,你才知道先进的东西也不是全能拿来就用的。农村小学的课改之路,实在是难哪!

经费:有心难为缺钱之“炊”

农村学校缺钱,是个普遍的现象。

在江苏,靖江的经济并不算落后,该市也一向以重教闻名。但随着事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不断加速,这里的农村学校校长也普遍感到来自经费的困扰。

生祠镇中心小学的校长朱俊杰说,这两年,特别是实行税费改革后,教育几乎裹足不前。为什么?缺钱呀!尽管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想尽办法,财政也只能保住教师工资和住房公积金按时足额到位。学校拿什么进行教育现代化建设?拿什么培训教师队伍?拿什么实施新课程标准?

中心小学的日子紧,村级小学的日子更是紧上加紧。一位村小的年轻教师告诉我们,新课程的理念很好,但是村小的条件跟不上。比如说学生的阅读吧,学校图书室里的书不仅少,而且大多都过时了;学生也借不到,即使借到了也没什么阅读兴趣和阅读价值。学校没有钱购买新书,我只有发动学生,让他们自愿组织起来,凑钱买一些书大家轮流来读。那所学校的校长告诉我们,“按照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只可收取85元学杂费。就这85元,还要被中心小学统筹掉85%,村小能够用的就是剩下来的15%了。全校200多个学生,一学期打足了算也只有3000元左右。学校现在连电灯都不敢轻易开了。为了让农村的孩子也能跟城里的孩子一样学上电脑,老师们前年集资购买了15台电脑。但是,现在这些电脑却搁在那儿用不起来。为什么呢?上面政策规定不准收学生的上机费,学校又拿不出钱来补贴,只能停机。村小教师出去观摩学习的机会很少,难得有了机会,也往往因为没有钱而不得不放弃。”

队伍:穿“新鞋”难走“新路”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但是,对于当下坚守在农村小学的大多数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来说,由于自身素质和客观条件的局限,很难跟得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红兴小学是位于靖江市城郊的一所村级完全小学,全校20多位教师,只有几位在30岁以下。校长深有感慨地说,中、老年教师多,教育观念转变难。老师们想不到又怎么能要求他们做得到、做得好呢?两位参加课改实验的年轻老师说,其实,青年教师也有青年教师“一本难念的经”:此次课程改革基于全新的理念、教材和教法。用它来观照在师范所学的知识,我们除了当初练的“三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一话(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用得上外,其它都落在了后头,现在一切都得从头再来。一位搞教育科研的同志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课程改革仿佛一双非常前卫时尚的新鞋,农村的老师穿上了它,但是否能走得上新路,走得出新路,走得好新路呢?

村小之舞

有人说当下“农村学校很穷,教师很苦”;在课程改革的舞台上,农村学校的校长、老师们举手投足都不轻松。

靖江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正龙曾经这样说,一个地区有一两所学校搞课程改革实验不难,难的是这个地区城市、乡村所有的学校都搞课程改革;一所学校有一两位教师搞课程改革实验不难,难的是这所学校所有的教师都参与课改;一个教师上一两堂课改课不难,难的是这个教师每一堂课都按新课程的标准教学。整体推进课程改革难,但靖江是从最难的农村小学抓起,从农村小学最薄弱的课堂教学和教师队伍抓起。

课堂,在靖江被视作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和“主阵地”。从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将主要心力凝聚在建立民主、自主和生动、快乐共生的课堂教学上。我们在靖江农村小学看课改,首先看的就是课堂———一堂堂不打招呼的随堂课。

走进生祠镇中心小学低年级教学班,我们看到教室的门上画着一颗开心果,开心果下面写了一句话:“相信自己,我能行。”教室的墙壁上也写了一句话:“看我多棒!”这是一堂识字课。上课了,老师先让学生们运用学过的拼音知识自己认读,然后问同学们认读起来有什么困难?哪些同学能试着认读?学生们一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老师说,想试试的都来吧。有学生认读错了,老师就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吧”、“你真勇敢”。生字很快认读完了,老师接着问同学们“认读这些字时有什么感觉?”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老师,我有一个发现”,“老师,我想读一遍给大家听”……最后,老师又带领学生通过编儿歌和到“偏旁超市”为“包”等生字找朋友,活学、活认、活用生字。一堂课就这样轻轻松松地结束了。

在生祠镇的数所农村小学,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音乐,每一堂课,都给了我们几乎同样的感觉:民主,自主,生动,活泼。同去的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室的老师按照惯例,一一给上课的老师发了《优质随堂课》证书。

远不止我们看到的这些。靖江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冯刚送给我们十几本“白皮书”,都是靖江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专刊。随手翻看:村小课改展示、送课下村、带课进镇、校长论坛、课改沙龙、课改提案……靖江农村小学课程改革,竟然还有这许多让我们眼睛发亮的

东西!尽管很多没能亲眼所见,但我们还是可以借助实验专刊上的纪实性描述,想象到课改在这里的普及与活跃。

村小之创

靖江有什么特殊的做法?我们了解到——

之一:捆绑结对

靖江市实行城区小学与村小结对捆绑制度。城区6所小学每校确定2所村小为课改同行合作伙伴学校,做到:城区小学每周选派一名骨干教师到村小上课一周,直接示范指导;村小每周安排教师到城区小学听课两次;城区小学承担村小教师集体备课的指导工作;每学期开展一次校际间学生学习交流活动;城区小学每周分别为村小上一节音乐、美术和科学课;市教育局对课改同行合作伙伴学校进行捆绑式教学质量评估,等等。

之二:“低坡度”策略

根据农村小学和教师的实际,靖江市采取“低坡度”策略,低起点启动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建立学习制度,要求农村小学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理论,做好学习笔记;建立教学反思制度,要求农村小学教师每堂课后都要写教学札(后)记,认真反思自己课堂教学行为的得与失。目前,做学习笔记和写教学札记已经成为靖江农村小学教师的“每天必做”。

之三:送课下村,带课进镇

一方面,靖江市各乡镇中心小学定期到所辖村小送课,通过上示范课和评课等,逐步转变村小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村小教师也定期带课进镇,到中心小学上课展示、汇报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与中心小学教师交流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研讨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

之四:挂职锻炼

为了提高农村小学课程改革的水平,靖江市在选派6位城区小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到国家课改实验区无锡挂职锻炼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选派了12位农村中心小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到城区小学进行为期一周的挂职锻炼。

之五:超周备课

针对农村小学教师备课耗时多、实效低的现状,靖江市生祠镇教办每周六组织全镇所有小学起始年级教师集体“超周备课”。每次集中前,同学科教师根据下周教学计划分工研究其中部分教学内容;集体备课时,各人将自己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教育理念精心设计的教案提交大家讨论;集体备课后,每个人充分吸收大家的意见,将教案修改、完善后打印分发给其他教师。其他教师不再重新备课,但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灵活处理。

之六:“课堂教学达标”申报评审

为了调动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自觉和自主意识,靖江市试行“课堂教学达标”申报评审制度。凡是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已经基本达到市局提出的课堂教学实施标准的教师,由本人提出申请,学校组织连续随堂听课,进行初评,最后由市教研室组织验收。验收合格者,由所在学校和市教研室分别颁发校、市级“课堂教学达标”证书。教师如果在三年内拿不到“课堂教学达标”证书,将不得晋升职称和参加评优。

之七:“随堂优质课”证书

靖江市教研中心教研员深入农村小学随堂听课,主要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师生及生生之间是否有效互动、学生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是否得到充分保障、学生是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四个方面对村小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及时评价,并对达标者发放“随堂优质课”证书。目前,市教研员已听随堂课600多节,村小教师已有近300人获得此证。此举调动了农村小学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之八:现场展示

通过活动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是靖江农村小学课程改革的又一创新。每学期市教育局都要根据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乡镇村小适时开展现场展示和学习观摩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校长论坛、教学沙龙等不同形式,引导农村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经验,研究问题。将现场放在村小,对村小课改既是一个调动,又是一个带动,也是一个影响。

之九:“基地”辐射

为了有效地指导农村小学的课程改革,靖江市专门筹建了课程改革学科基地和学科指导小组。一方面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学科教学研究活动,将全市特别是农村的教师及时引领到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另一方面经常深入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评课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具体指导农村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市内优质课改资源对农村小学的辐射作用。

基教观察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村小 苏婷

当城市的小学生走进现代化的校舍、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的时候;当他们在语音、计算机、音乐等等专用教室里使用各种先进设备学习的时候;当他们跟随多媒体的演示进入自己未知的知识世界的时候;

当城市的教师按照时代要求,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专业化发展的时候;当他们在新课程的旗帜下集中学习、培训的时候;当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他们备课工具的时候……

在这些时刻,我们不能忘记农村最基层的小学——村级小学。理由很简单也很明白:穷国办大教育,就是因为我们有太广大的农村、太众多的农村人口。农村学校的比例要占到全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近八成,农村学校的学生也占全国中小学生的近八>!文化、走向外面世界的起点。这些学校尤其是地处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条件艰苦,信息闭塞,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还处在与现代化“绝缘”的境地。在如今越来越高的知识要求面前,农村孩子显然跟城市的同龄人没有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多次踏进村小教室的记忆历历在目。那些学校的老师们虽然水平不高但认真负责,使出全身的解数努力尽职,那情那景让人颇受感动。谈不上什么办公条件、教学环境,基本就是靠手里的一本教材、一枝粉笔,就凭教了多年的“老”经验,当然更凭着对这份事业的执着热爱,他们的确为无数优秀的人才打下过良好的知识基础。但现如今,时展、社会进步的速度太快。在日新月异的变迁中,仅有这些东西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眼下,面对全面铺开的新课改,村小的教师要更新自己十分困难,新课改提倡的理念、方法离他们似乎相当遥远。而经费短缺、年龄老化、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又始终是缠绕他们的烦恼,因而困惑、迷惘多多。

第6篇

林权制度改革是加快我县林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的重要途径。今天的会议上,同志们作了很好的发言。下面,结合学习材料,我就如何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讲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吃透政策,把握“五个重点”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从现在开始,用2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为了实现这个改革目标,在工作中,必须着重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林业政策的连续性,确保农村社会稳定。这次林权制度改革,实际上是对林业“三定”确定的林业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绝不是推倒重来。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林业“三定”时已经分到户的自留山和责任山必须保持稳定,这次主要是完善合同,确权发证。目前仍由集体管理、尚未落实经营主体的山林,是我们这次改革的重点,必须在稳定林地所有权的基础上,通过流转或实行“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等多种形式,明确经营主体,落实经营责任,并确权发证。各乡镇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或通过协商的方式予以解决,不允许违反规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另搞一套,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好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尚未承包到户经营的集体商品林,原则上要承包到户经营,但也可根据需要保留部分集体连片的集体商品林仍由集体经营管理。各乡(镇)视情况不同,可因地制宜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形式综合运用,但都必须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坚持2/3以上多数同意后决策,保障群众的民、参与权,知情权,坚决杜绝暗箱操作。

(三)加强政策引导,调动好各方的积极性。林权制度改革,其实质是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林业生产关系,其政策性、专业性都非常强。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对改革的政策引导。各乡(镇)要掌握政策,努力探索,调动农民、山林经营者和乡、村、组各方面积极性和林业发展新机制,引导和鼓励山林向有经营能力的大户集中,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力和经营效益。

(四)坚决落实和兑现改革的各项配套政策。这次林权制度改革推出的政策条款多、改革的内容丰富,全面落实和兑现这些政策,是这次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必须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和大局意识,从服从发展大局,服务“三农”的高度,坚决地、不折不扣地将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切实取消县、乡、村自行制定的所有木竹收费项目;有关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政策兑现。

(五)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解决好山林纠纷和承包合同纠纷。由于林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且林业“三定”以来的林业产权关系变化形成了一些“后遗证”,因此,改革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山林纠纷和承包合同纠纷。对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加强协调,依法妥善解决。要严防因山林权属或承包合同纠纷引发群众性乱砍滥伐林木和纠纷械斗事件,坚决依法打击借改革之名制造事端、引发纠纷或乱砍滥伐的各种案件。要建立山林纠纷调处责任制度,明确职责分工。要按照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山林纠纷以县牵头调处为主,村与村之间的山林纠纷以乡(镇)调处为主的规定,安排专门力量接待和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对林农反映突出的问题,要派得力干部及时进行调处处理,决不能置之不理。要通过努力,杜绝和纠纷械斗的发生,把上访和越级上访减少到最低限度,以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县委、县政府将把山林纠纷调处工作纳入乡(镇)年终考核目标。县法院、县政府法制办、林业、公安、等部门,要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和投诉,建立重大毁林案件和纠纷械斗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县政府将安排专门力量负责接待和处理群众在林改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杜绝群众事件的发生,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六)明确林权制度改革步骤和方法。在明确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基本原则、范围、内容和方式的基础上,重点要明确林权制度改革的的实施步骤和方法。根据我县制定的《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此次林权制度改革分为七个阶段:一是组建机构、培训队伍阶段(修改完善县级林权制度实施方案,组织培训业务人员);二是宣传发动、调查摸底阶段(全面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召开动员大会);三是制定村级实施方案阶段(指导、帮助村小组选择林改方法,确定林改形式,积极组织编制村级实施方案,并按程序报批组织实施);四是组织实施、确权勘界阶段(对林地、林木权属进行明晰,签订相关的合同(协议),并按群众意愿进行现地踏查,区划界限,为核权发证做好准备工作);五是公示林改结果、确权发证阶段(对已经明确产权、界限的林地、林木进行填发林权证书,并对核发到户(联户)的林权证书进行公示);六是建立档案(加强林改过程中的痕迹管理,做到所有资料留存);七是总结验收阶段(检查林改工作情况,组织验收,总结工作经验)。

二、狠抓落实,抓好“五项工作”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为确保全县林改工作顺利开展,县委、县人民政府将成立了由县委郭书记为组长,我和治国副县长为副组长,树兵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从全县县级机关中抽调作风硬、业务精的同志组建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办公室,并抽调县、乡两级熟悉农村工作的同志组成林改工作队。各乡(镇)要尽快成立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指导各村民委(社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林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广泛开展宣传发动。一是多层次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广泛动员,各乡(镇)和村要分别组织召开干部会、党员会、村民大会,进行全面的宣传发动。二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专栏等宣传媒体,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讲清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讲明改革的步骤和程序,讲透改革的政策和办法,使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广大群众了解林改,支持林改,参与林改。

(三)扎实开展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省、市、县的林改文件、林改政策辅导、确权发证有关政策和工作流程、森林纠纷调处法律法规和政策、勘测勾图技术要求等。各乡(镇)也要举办村、组林改相关人员的培训班,使其尽快熟悉林改业务,为林改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深入细致的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各乡(镇)要抓紧组织人员开展调查摸底工作,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摸清人口、户数、山林面积、纠纷山场情况,以及农户对林改的意见等,详实地填写好调查摸底表,掌握第一手资料。

(五)制定切实可行的村级改革方案。制订实施方案是引导林农依法明晰产权、落实经营主体的重要一环,方案一定要做到切实可行,要把政策性、科学性、操作性融为一体。各乡(镇)以及各村应尽快制订出符合乡情村情的林改实施方案,在制定各村林改方案前,要认真开好村民座谈会,做好会议记录,当场表决,确保两个2/3,即要有2/3的群众参会,有2/3的群众同意林改方案。各村的林改方案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后,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林改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

(六)坚持质量第一,进度服从质量,时间服从质量,不搞一刀切,做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很多乡(镇)反映过去“林业三定”工作做得很粗,留下很多后遗症。我们要吸取教训,工作一定要落实到山头、地块,四至界线要清楚,一定要做到图、表一致,文字表述要准确规范,要始终注重林改相关材料搜集保存,各项材料都要做到完整存档,要经得起历史、时间的考验,不要盲目的追求进度,要切实维护好农民近期和长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