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2 16:34: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神经外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07例神经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9例,女58例,年龄32~76岁,平均(57±7)岁。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3例患者,男22例,女31例,平均年龄(56.3±6.2)岁;试验组54例患者,男23例,女32例,平均年龄(57±7)岁。全部患者经过检查均被确诊为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同时尚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在征得患者同意后,为其实施统一集中化护理,主要包括询问并记录患者的基本病史与基础疾病,对其进行相关的疾病检查,对危重患者进行相关的手术或药物治疗,其他均采用常规护理。
1.2.2试验组
对患者实施集中化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细节化管理。具体内容为:加强护理人员的细节护理理念,提高其对细节护理的重视程度;对患者的入院、诊断、治疗以及出院等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与随访,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与病因进行详细的分类,从而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先进的诊疗设备与优秀的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身体康复情况与生活状况进行随访,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良因素并给予有效解决;及时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内心的疑虑与不安;加强患者的合理用药;护理人员还要注意礼仪细节,不断提高个人的语言修养;而且还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与护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供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等。
1.3观察指标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患者对两种不同护理方式的满意度(包括病史采集、关心患者、沟通能力、护理技能四项,满分均为10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满意度比较
通过问卷调查满意度后,试验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并发症发生率及发生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有4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7.4%,发生时间为(4.4±0.3)d;对照组患者有12例,发生率为22.6%,发生时间为(9.5±0.4)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患者对医疗护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细节护理不但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同时也对患者的生活与心理调节有重要意义。由于神经外科的疾病特点,决定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会比较重要且风险较高,极易在护理工作中出现差错或失误,因此在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实施细节护理是非常必要的。在细节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原则,严以律己,尊重与关心患者,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素质与护理技能,丰富个人的护理经验与知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细节化护理服务。各个科室的管理阶层必须要尽职尽责,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从而保证每名医护人员都能做好本职工作。而且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为患者普及疾病知识,满足患者的需求,从而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使护理工作更好开展。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及发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语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接收治疗的神经外科患者108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54例。对照组:男28例,女26例;年龄25.6~84.3岁,平均年龄(56±5)岁;观察组:男26例,女28例;年龄27.1~85.5岁,平均年龄(56±5)岁。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诊断为神经外科疾病,均排除严重心、肾、肝、脾功能严重损伤者,并且排除对抗生素等特殊药物过敏的患者,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病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工作缺陷:
根据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本课题研究员对本科室所接收治疗的神经外科患者护理问题存在的缺陷,总结如下:①是不是能够认真切实的执行护士管理规定,严格按照三查七对的制度要求自己。②护士盲目的对自己的专业素质自信,不注重细节之处,认为细节琐碎之事无关大雅。③护士个人修养不够,对患者态度不够友善,并且不注重礼节,不注重严格尊重患者的感受。④忽视自身专业素养不够,专业知识不够、基础不够杂实。⑤科室对本科室护士管理不够严谨,制度不太明确,使护士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够清楚,具体护理环节没做到位,对护理实施不明确,监督不力。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细节护理管理。细节护理管理方法主要从:强调细节护理的重要性,增强细节护理的理念;提高护士职业修养,注重礼仪细节;注重护理内容细化;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四个方面进行。
1.3评价标准
1.3.1病情变化:
比较2组患者病情状态变化,包括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变化、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变化。意识状态用GCS评分测定,通过睁眼、语言、运动3个方面来评价意识状态,每个方面5分,评分1~9分为不正常、≥9分为正常。生命体征变化测定包括患者,患者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正常与否。肢体感觉功能变化包括患者肢体肌力、肌张力、病理反射、有无感觉障碍等多方面反射甚至有无障碍进行综合分析以无效、好转、显效3个层次。
1.3.2情绪状况:
比较2组患者愉悦、平静、抑郁、焦虑、恐惧的心理状态。
1.3.3患者满意度:
比较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程度。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病情变化比较
观察组的意识较状态、生命体征变化和肢体感觉功能变化正常率分别为94.4%、88.9%和8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59.3%和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情绪状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情绪愉悦、平静的良性变化者显著低于于观察组,对照组抑郁、焦虑、恐惧者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4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关键词:神经外科 微创手术 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06-01
神经外科教学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强调术中知识而忽略临床实践操作则难以培养合格的临床外科医生。神经外科病情复杂,手术操作难度较大[1]。近年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显微镜及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给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带来新的挑战[2]。尽管近年我国神经外科技术取得一定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神经外科人才仍存在较大的缺口,因此在短时间内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神经外科临床医生尤为重要[3]。为了提高神经外科微创手术的教学质量,本医院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对神经外科专业学生在传统教学的技术上进行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选取2009级神经外科1班医学生45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神经外科2009级2班学生42例为对照组,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学习成绩无统计学差异(P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教师按照大纲内容进行讲课,并解答学生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并让学员完成临床技能考核。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改革,具体措施如下:(1)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外科教学本身比较抽象,因此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教学图文并茂,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活跃课题学习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此外,通过临床病例、图片信息、病例录像使得临床教学更加具体及丰富。(2)利用实验动物进行显微外科操作:显微血管吻合技术是临床外科医生基本技能,通过加强显微血管吻合操作,可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无创显微技术的技巧及理论知识。显微血管吻合手术不仅可由于复杂的头颅外科手术中,而且可由于缺血性脑病血运重建中,因此,通过加强学生这方面的操作技能对提高学生临床操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3)加强学生仪器设备的应用能力:神经外科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操作技能,因此,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对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教学过程中,各医学院应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合理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并提高学生对先进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4)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外科手术尤其是操作过程复杂的外科手术,非常强调团队合作精神,从手术准备、基本器械的应用、无菌操作、手术入路、止血等过程均需要外科医生与临床护士密切配合,因此应加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并有意地锻炼学生团队协调能力。(5)严格考核制度:严格考核制度才能保证学员充分掌握外科手术的操作技能,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效果重要方法。因此,考试前应对神经外科学生制定相关考核表,并对主考老师加强培训,做到严格考核。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期末知识理论考核成绩、实验操作分数、论文撰写能力、团队合作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神经外科是一门内容广泛、专业性强的学科,其涉及内部包括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病理等纵多学科[4]。科目概念抽象,理解较困难,而部分医学学生由于神经外科学习时间较短,因此对内容的掌握度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详细,影响学生医学技能的培训,因此,培养复合性的神经外科学生是神经外科临床带教老师主要任务和责任。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可提高神经外科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外科操作技能。本研究中观察组期末知识理论考核成绩、实验操作分数、论文撰写能力、团队合作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从而表明对神经微创手术外科医学生应用新型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张恒柱,严正村,王晓东,等.神经内镜鞘外手术在微创神经外科中的应用探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7):996.
[2] 赵继宗.微创神经外科与转化医学[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1(4):456.
一、概述
精神病是一种以情绪、认知、行为改变为特征,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的一种疾病,目前全球总患病率10%左右,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11%,前10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精神病分为轻症和重症两种,我国目前重症精神疾病的比例大约为1.3%,主要以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为主,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已超过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精神病患者由于思维、情感障碍,导致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尤其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伤人、毁物、纵火,破坏性大,威胁家庭和社会安全,同时因其不能对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因而无法借助法律手段对其进行控制,作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和国际社会的共识做,好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精神病采用三大疗法,即药物治疗、电休克、心理治疗,约有20%的病人经过上述治疗无效,发展成为难治性精神病。难治性精神病是指病史在3-5年以上,经过内科系统住院治疗,连续使用3种化学结构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足量、足疗程治疗,且经过电休克、胰岛素等方法治疗后仍然效果不佳的患者, 这部分患者治疗十分困难,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讨新的治疗方法。精神病的病因至今未阐明,但患者发病与遗传因素,个体素质,器质性因素,及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发病机制也不明确,近年的研究表明,患者精神症状的产生,与脑内某些神经递质的的失衡有关,通过药物或手术的方法使神经递质恢复平衡,可减轻或消除症状。
二、精神外科的历史
1935年,Fulton和Jackson对两只黑猩猩施行额叶切除术后,发现其兴奋性降低,术前恐怖状态消失,该实验结果在伦敦第二届国际神经精神学术会上发表,1935年11月葡萄牙精神病学家Moniz与神经外科医师Almeida Lima合作首次采用双侧额前叶脑白质切断术治疗精神病患者,获得成功,精神外科从无到有,开始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1949年Moniz因首先介绍额叶前部白质切断术治疗严重精神病成功而获得诺贝尔奖,故此,这位葡萄牙的精神病学家被认为是精神外科的创始人,额叶白质切断术也被命名为Moniz- Lima手术。1936年在美国也开始了精神病的手术治疗,美国精神学家Freeman和神经外科学家Watts逐步完善了Moniz的观点,于1942年设计了标准前额叶白质切断术,使精神外科迅速发展普及。当时在北美约作了50000例手术,在英国约作了10000例,这些病例中几乎2/3为精神分裂症,1/3为情感性精神病,治疗结果:18%精神分裂症效果好,50%情感性精神病得到改善或恢复,但有3.1%病人在术后出现严重人格障碍,1.3%发生癫痫,死亡为0.3%。英国卫生部回顾了1945-1955年间经手术治疗10365例精神病患者的结局,其中3/4的患者进行了额前叶白质切断术,结果证实手术对情感性精神症状疗效最显著,精神分裂症最差,30%的精神分裂症术后可“完全恢复”、“社会恢复”和“显著进步”,3%的患者术后人格障碍达到不能出院的程度,2%病情恶化,4%死亡。前额叶白质切断术当时曾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然而该手术在取得疗效的同时,部分患者遗留无可挽回的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记忆、智能和人格缺陷等等,其后许多学者试图在减少脑组织损害而又不降低疗效的情况下对该手术进行了有限制地改良。该手术虽然几经改良,副作用有所减少,但仍未超出脑白质切除或切断的范畴,终因并发症严重和缺乏明确的神经生理依据,精神外科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和批评。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新合成的有效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上述手术在世界范围内急骤减少,额叶脑白质切除术几乎完全被废弃。
1949年Spiegel与Wycis首先报告采用立体定向行丘脑背正中核破坏治疗精神病。1962年Foltz与White报告用立体定向扣带回毁损术来治疗恶痛、焦虑症和其他精神病,所做16例手术,12例效果良好。Ballantine等也采用Foltz的定向方法治疗各种严重精神病,共294例病人做了410次定向手术,无1例死亡。立体定向技术应用于精神外科,是现代精神外科诞生的标志,它将对脑组织进行纤维切断或切除以阻断神经传导的方法,改为用定向技术进行电凝或射频热凝,使单部位单靶点手术发展为多部位多靶点手术,由一侧半球手术发展为两侧半球同时手术,在减少脑组织损害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近几十年,随着影像技术、电生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立体定向手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神经外科的各种手术中。
自1948年以后的历届国际精神病学会议关于精神外科的讨论中,都肯定了精神外科的效果和成就,认为精神外科对于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神经症和癫痫伴发精神障碍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成立“人的生物医学与行为研究保护国家委员会”,对美国1971年至于1973年间每年所进行的400例手术患者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半数患者疗效肯定,手术并未导致明显的精神缺陷;美国国会1977年在对手术病例历经3年调查后发表了《关于精神外科的实践和研究》的调查报告,肯定了精神外科在精神病治疗中的地位,并驳斥了一些认为精神外科不人道、不安全和无效的臆测,为该学科的继续开展提供了有力依据。目前,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经济和医疗发达国家均有精神外科手术开展,每年报道约数百例,以躁狂抑郁症,顽固性强迫症和癫痫性精神障碍为主。
三、中国精神外科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的精神外科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前后国内有学者进行了少量的额叶白质切除术,因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快终止。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国内陆续开展了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1987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的首届全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上,交流了一些地区开展精神外科的经验。1988年首届精神外科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交流论文30余篇,手术病例542例,代表们对我国精神外科发展的现状、学术上的分歧以及如何促进精神外科健康、稳定地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一致认为,立体定向手术虽然有效,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应该有限制和科学地开展。会议对精神外科手术病人的选择、手术操作规程、并发症的预防、量表的应用、疗效评定的方法等提出了原则性意见,起草了《全国精神外科协作组关于现代精神外科手术治疗的要求(草案)》。1991年10月在山东曲阜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精神外科研讨会上,交流论文99篇,手术病例943人次。从这次交流论文看,我国精神外科手术病例选择规范,普遍采用了大型定向仪和射频仪进行手术,疗效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减少。
目前通过精神外科手术治疗的疾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顽固性强迫症、癫痫、癫痫性精神障碍、药物依赖等。近十年随着大型定向仪,新型射频仪,微电极,高精度螺旋CT及磁共振的应用,手术定为更准确,疗效更佳,并发症亦明显减少。手术方法也由单靶点毁损发展到多靶点毁损,手术效率明显提高,手术效果更好。
四、精神外科的局限与不足
精神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仍不确定,手术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尽管通过动物实验,人们对边缘系统的Papez环路有了深入的了解,并确定这些结构与人类的情绪、行为等重要功能密切相关,但是,在动物实验中无法制造出相应的精神病模型以模拟手术效果,因此精神外科实际上仍缺乏真正的理论基础,这也是精神外科争议的焦点之一。
早期精神外科进行的脑白质切断或切除术,虽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术后出现记忆、智能和人格缺陷等严重并发症,在社会舆论的过分渲染下,使人们对精神外科手术缺乏信心。另外,精神外科手术涉及多个学科,神经外科和精神科医师从不同角度看待病人的利益,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认识;精神外科手术的疗效评价缺乏客观指标,很多类型的精神病有自动缓解期,这往往被统计在手术疗效内,使得疗效评定欠客观可靠。
精神外科不但存在医学观点的争论,还涉及较多的社会因素、政治因素、伦理道德问题及特殊的法律责任等问题,一些国家甚至将精神外科用于政治目的,选择政治犯或有色人种进行精神科手术。科学家担心一旦精神外科手术被政治野心所利用,就可能将反对他们的人们变成没有独立思考、盲目执行指令的工具,因此,有些国家曾立法加以禁止。尽管美国国会于1977年肯定了精神外科的疗效,但某些州议会仍通过立法对精神外科手术严加限制或禁止。许多国家的精神外科手术需要一些繁杂的申报和审批程序,使多数神经外科医师不愿涉及此领域。另外,许多权威性医学杂志为了避免引起伦理、道德及其它方面的争论,不愿登载有关精神外科方面的文章,使得精神外科方面的论文大多只出现在学术会议的论文集中,影响了这一学科的正常学术交流和发展。
精神外科术后的随防与评价也是精神外科中复杂、困难而又充满争议的环节,其原因在于,精神病本身即缺乏必要的客观诊断标准及病情轻重的客观衡量指标,精神科量表的评估也很容易受外部条件的干扰,精神外科的术后评价更是牵涉到精神科、神经外科及其他相关学科,标准统一困难,制定更科学、客观和易行的疗效评定标准,也是精神外科面临问题之一。
精神外科是现代医学中最复杂的学科之一,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当然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精神外科的安全性有了极大提高,手术并发症已降低至可被人们接受的程度,很多国家重新恢复了对精神外科的热情。在精神外科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神经外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应密切合作,对手术适应症、手术部位及范围达成共识,制定科学的、客观的疗效评定标准,深入进行多方位的合作研究,采取科学负责的态度,面对困难,不断实践,勇于探索,才能使精神外科沿着科学规范的方向稳步发展。
[论文摘要] 目的:介绍神经外科俯卧手术的安置方法及其护理体会。方法:采用更具胸廓的宽窄调整俯卧位垫两侧外缘宽度。膝部、足背部垫海绵枕,头转向一侧,垫头圈,双臂自然弯曲,固定于搁手架上。结果:术野暴露充分,术者满意,患者舒适,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俯卧位的合理安置是手术室护士的基本功,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舒适与安全,降低因安置不当给患者和手术室护士带来的风险。
手术室护士注重“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真正掌握手术中患者的实际需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安全合理的手术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全麻下俯卧位常用于神经外科幕上顶枕部、后颅窝中线区、脑干背侧面等手术。俯卧位具有手术视野暴露充分、手术切口不偏离中线、便于手术医生操作等优点,但此可能造成患者生理学的改变,易导致呼吸、循环障碍,神经损伤和皮肤压疮等并发症。我院手术室2007年6~12月,对34例俯卧位手术患者采用此法摆放,手术视野暴露好,术者满意,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4例,男10例,女24例。年龄16~58岁,平均37岁。其中,幕上顶枕部20例,后颅窝肿瘤6例,脑干肿瘤8例。
1.2摆放方法
在患者全麻后进行安置,手术床上铺的单子要清洁、干燥、无碎屑,搬动患者时麻醉师站在患者头部,负责观察患者情况,保护气管插管,托扶头颈部,搬动患者时步调一致,将患者脊柱在同一纵轴位转。大单将三圆形软枕卷成管状,折成三角形,尖角朝上置于手术床上,患者俯卧(使患者髂棘处卧于三角形底部横枕上)胸腹部悬空以保持呼吸通畅,膝关节处垫以海绵软枕,大腿与背部呈20°,双小腿上翘与大腿呈30°~35°,双小腿悬空避免脚趾受压,约束带固定下肢,头转向一侧,垫一头圈,两臂自然弯曲置头旁搁手架上或固定于身体两侧,约束带固定,使其处于功能状态,确保手术患者安全。摆放好,患者身上盖手术巾,保暖并注意皮肤与金属接触。
2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1保持呼吸、循环通畅
尽可能使患者舒适,患者胸廓和腹部要留有空隙,达到胸廓和腹部不受压,使患者在通气时,胸腔和腹腔可自行舒缩,以维持正常的呼吸频率、通气功能及静脉回流。
2.2防止压疮的发生
俯卧位时身体主要受力点是两肩锋前侧面、两侧肋骨、髂前上棘、膝等部位。这些部位面积小,承受压力大,脂肪肌肉包裹较少,易发生压疮。摆放时,这些受力点要垫海绵垫以缓解局部受压,手术时间超过1 h的患者,常规进行检查受压部位的血液回流情况,并予以按摩。
2.3眼部和面部受压的预防情况
双眼用专用贴膜遮好,防止消毒时碘酒流入眼内,造成黏膜损伤。头托固定头颈时,要将眼部放于头托凹陥处,避免眼睑部皮肤接触头托,注意调整面部皮肤与头托的接触部位,使前额和两侧颧骨受力点均匀。对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巡回护士每1~2小时检查1次患者眼睛、前额和双侧颧骨受压情况,并调整受力点。
2.4避免神经牵拉伤
俯卧位时,患者伸展的双臂与身体的夹角不超过90°,以65°~75°为宜,并垫以软枕,防止过度外展造成臂丛神经牵拉而引起不适。
2.5保护器官避免受损
女性患者乳房因乳腺血运丰富,腺体有一定弹性,受挤压易引起损伤。摆放时将两侧乳房护送至垫中空处并展平胸下中单,避免其受压。男性和阴囊血运丰富,皮肤薄、娇嫩,摆放时,使其不与枕接触,避免受压,水肿的发生。
2.6脊髓损伤的预防
患者全麻后,肌肉完全处于松弛状态,在转换时要使患者头颈部与脊柱在同一纵轴同步转动,并使脊髓维持在其功能位。
3结果
本组34例患者在手术室护士的细心呵护下,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合理安全、科学的摆放,充分暴露术野,给医生操作带来了方便,缩短了手术时间,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舒适与安全,无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4讨论
正确的摆放,不仅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而且有利于对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俯卧位是被迫姿势术中的放置,是手术护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手术安置是否正确、合理,不仅直接影响手术操作,还会给患者造成手术以外的损伤,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所以俯卧位的合理安置是手术室护士的基本功,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舒适需要,不断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本组34例患者顺利完成,均不同程度减少手术时间,降低了并发症。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舒适与安全,降低因安置不当给患者和手术室护士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符利君,吴怀兰,张南南,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殊的安置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69-470.
[2]李海如,宋烽,边树芳.使用弓行俯卧位支架的护理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84-385.
[3]计惠民,徐归燕.患者变换与移动的护理援助[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4):158-159.
*现任*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心党支部书记、神经外科主任。
在工作中他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为了尽快掌握显微技术,利用业余时间和晚上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地练,坐在显微镜前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没有动物,就自费到肉店买猪排骨,利用其肋间动脉练习显微吻合技术。他从事神经外科工作二十多年,具有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进行神经外科的诊治工作。
神经外科危重病人多、急诊多,由于急诊手术,他经常深夜被家里的电话铃声惊醒,但只要病人需要、工作需要,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赶到医院。为了使病人尽快得到医治和尽量减少病人开支,有时一天要做几台手术,最多时一天做了7台;有时一台手术从早晨做到晚上,十几个小时下来身体疲惫不堪,颈部的僵硬和肩部的酸痛需要几天才能恢复;有时手术进行到关键部位,需要屏住呼吸,以保证手部的稳定,此时稍有闪失,就意味着病人轻则致残,重则丧命。每当这样的手术结束时,由于腹肌过于紧张,他有时会出现腹痛难忍的现象。但当看到病人康复的笑容时,他心理上的满足感便远远超过了生理上的不适。
他对病人态度和蔼,服务热情周到,不怕脏累,不摆架子。一次,有位老年病人由于术后长时间卧床,大便干结,排不出来。无论局部用药还是灌肠都无效,病人痛苦难忍。如果持续下去,颅内压增高继而血压增高,有可能导致颅内出血危急病人生命。此时,他毫不犹豫,立即戴上手套用手将干结的粪便一块块地从病人的中掏了出来,及时地解除了病人的痛苦,避免了危险状况的出现。有时遇到无主病人或经济特别困难的病人,他还主动和同事们为其捐款捐物,为病人解决燃眉之急,受到了病人和家属的好评。
为保持专业技术领先,他始终坚持科研创新,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和同事们一道先后开展了经皮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照影术、手术导航系统在神经外科的应用等多项新技术项目,均填补了我市医学技术空白。目前,他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与编写学术专著三部;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二项。
作为*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乡医学院兼职教授,他非常关心本地区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和实习学生的学习,除了本科室的工作及授课外,经常到各县区甚至乡卫生院讲课和指导工作,为*市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市执业医师考试首席主考官,对*市执业医师的培训和考试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省首席主考官及省卫生厅领导的好评,为*市争得了荣誉。
担任科室主任后,他以提高科室整体水平为目标,狠抓医疗质量,强调医德医风,注重梯队建设。在科室工作中,提高医疗质量是根本,转变服务理念是重点,注重科学管理是关键。首先完善科室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科室工作的有序进行。利用检查监督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保证制度的落实;明确责任,量化工作,引入激励竞争机制,利用经济杠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无情制度,有情管理,为大家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他还积极探索转变服务理念的新方法,如医护人员上岗前进行相关培训及目前医院正在开展的形象工程等措施。
为提高医疗质量,科室先后派出多名医护人员到全国各地进修学习,使科室技术兼收并蓄,科室专业百花齐放,科室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室床位由最初的15张,与别的科室合一病区,发展到现在的两个病区82张;医生由3人发展到20人;技术职称高、中、初级搭配合理;医疗器械不断更新升级;目前,在技术、医疗设备、科室规模等方面在地市级医院居领先水平。科室先后被评为*市“青年文明号”、市直机关“巾帼文明示范岗”、“*市卫生系统重点专科”。
(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282;
2.韶关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韶关 512005)
摘 要:统计比较2010~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平均引文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28.7%、33.7%、29.2%、121%、14.3%。2013年即年指标与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2011年期刊基金论文比呈上升趋势(0.318~0.362),2011~2013年基金论文比呈下降趋势(0.362~0.338);2009~2013年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平均值排名第一的期刊分别为Neuroscience Bulletin、神经解剖学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
关键词 :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术影响力;期刊评价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69-03
基金项目:2012年度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出版人才培育项目”;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研究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B060200005)
学术期刊的评价是期刊质量发展的的“指挥棒”,是期刊工作者和图书情报研究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方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主要以指标评价为主。为探讨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变化,本研究依据2010~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数据[1-5],统计比较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7项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并筛选各项评价指标较高的期刊,以期为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今后的办刊和发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0~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为研究对象,统计比较其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变化,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计量指标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的比较结果见表1.
来源文献量即载文量,指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来源文献量越高,期刊的信息越丰富,代表期刊的生产能力越大,但期刊载文量越大并不代表期刊的学术质量就越高,部分期刊发文量少、质量也较高。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其中2012年最低,平均载文量179,2013年最高,平均载文量229,年均载文量215篇,总体无明显变化,说明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刊期、版面数均很稳定,无大的变更。
平均引文数即期刊平均每篇论文所引用的文献数,衡量科研工作者对已有科技成果和最新科研成果的吸收情况,反应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就单项指标来说,期刊的平均引文数越高说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高,期刊质量越高。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平均引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最低为13.01,2013年最高为16.74,增加28.7%。提示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学术交流程度增加,吸收外界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增强。
基金论文比是期刊中受各种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2009~2011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基金论文比总体呈上升趋势(0.318~0.362),2011年达最高点后2013年又呈下降趋势(0.362~0.338),提示近年来神经医学领域的科研项目成果在国内发表量降低,可能与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医学研究成果进入到国际交流领域有关。
2.2 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情况指标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比较结果见表2.
总被引频次是期刊刊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其他所有科研工作者引用的总次数,反应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期刊的被引频次越高,期刊被利用的越充分,学术价值越大。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总被引频次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最低为1472,2013年最高为1968,增加33.7%。提示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明显提升,在学术交流中地位增加。
影响因子是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次数除以其在前2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的值。目前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同类型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2009年~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稳步上升(0.562~0.726),增加29.2%,提示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创新性均增加,虽然各刊的专业侧重点不同,但均在各自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
即年指标是期刊在统计当年在来源刊中被引用的次数除以期刊当年的数量,代表期刊被吸收利用的速度,即年指标越高,期刊产生的学术影响力越快。2009年~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即年指标呈上升趋势,而且2013年即年指标与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了实质性的增加。说明在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研究非常活跃,即时有效地传播了新近的学术成果,反应了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
期刊H指数与影响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同时衡量期刊的发文数量和质量(被引量),反应了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2009年~2011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H指数无明显变化(7~7),2011~2013年H指数呈上升趋势(7~8)。
2.3 各项评价指标较高期刊的筛选及其评价指标的比较
筛选各项评价指标较高的期刊,结果显示:连续5年来英文刊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平均引文数较高;基础类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Neuroscience Bulletin基金论文比较高;中华神经科杂志的总被引频次连续排名第一。精神医学领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影响因子较高,神经医学领域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影响因子较高,2009~2011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H指数较高,2011~2013年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H指数较高,影响力较大。计算上述重要期刊2009~2013年各项评价指标的平均值(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2011年版JCR中缺如,所以剔除),具体见表3.
3 讨论
3.1 缩短出版周期,提高载文量
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说明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刊期、版面数均很稳定,没有明显的变化。随着神经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优秀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大量的新论文等待发表,要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缩短刊期将是期刊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出版周期是信息传播速度的一个决定因素[6],而且出版周期较短的期刊易获得较高的被引用次数。另外在保证每期论文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缩短出版周期可以增加年载文量,从而获得更高的被引用次数,扩大期刊的影响力。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双月刊很多(20种),可考虑改为月刊,季刊(3种)可考虑改为双月刊,如果不具备变更条件可以考虑出版增刊、专辑或者增页、改版、压缩篇幅等方式提高信息密度,通过缩短审稿周期和编辑处理时间等提高的时效性。
3.2 重视基金论文的筛选,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
近年来关于基金论文比的争议较大,俞立平等[7]认为科技期刊的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几乎无关,刘雪立等[8]认为基金论文比与科技期刊实际影响力之间并无直接关系,甚至建议舍弃此项来源指标,但也有作者证明了基金论文比作为科技期刊评价指标是科学合理的[9]。笔者认为基金论文比对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贡献和作用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基金论文比高的期刊不一定是高水平期刊,但高水平期刊的基金论文比肯定不会低。基金论文仍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基金论文比的变化趋势与其他指标不一致,原因可能为:(1)基金论文比仅与统计当年已发表的论文有关。(2)近年来基金论文的挂名现象愈演愈烈,基金名称与论文内容不符的现象使很多基金论文的质量下降,因此被引次数下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下降,从而导致基金论文比与其他期刊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因此期刊编辑部一定要重视基金论文比,加大监管和审查力度,严格筛选高质量基金论文,因为只有刊登高被引率的基金论文才是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核心。
神经解剖学杂志、Neuroscience Bulletin的基金论文比连续5年均较高,可能与这2本期刊刊载的均为基础类研究,专业特色较强,我国神经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经费来源丰富有关,因此期刊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与其发展密切相关,各期刊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要注重内容的专业化、特色化,定位适合本刊特色的读者;紧密联系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创办特色栏目和策划专题,从而赢得更多的优质基金论文。
3.3 发挥优秀期刊的带头作用,推动期刊整体的发展
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的平均引文数连续5年较高,一方面说明英文期刊的平均引文数处于优势地位。因为英文是世界通用的语种,英文稿件可能被世界范围内的读者群引用。另一方面可能与期刊编辑部正确地引导作者利用文献有关。因此各期刊应鼓励作者刊登全英文文章,提高国外读者群对我国中文期刊文章的引用率,或者提供英文全文译文,设立英文专栏,引导作者正确的利用文献。2009~2014年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总被引频次最高的是中华神经科杂志,提示其在神经医学界的重要学术地位及广大作者对该刊论文的认可。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总被引频次上升很快(22~417),与其较大的载文量和出版周期短有关;从影响因子的排名可以看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精神医学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在神经医学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各刊虽的专业侧重点不同,均在相关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即年指标最高的期刊为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论文被引用的速度最快,反应了该学科的学术前沿问题。说明编辑在挑选稿件的时候偏向于学术水平较高和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H指数最高的是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多年来积累了非常好的学术声誉,影响力较大。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H指数近3年增长较慢,值得注意。
目前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总体影响力还不够,但呈上升趋势。优秀的学术期刊是学术前沿信息的及时者和提供者。学术期刊必须有渠道、有能力及时了解学术前沿信息,除了利用现有的各种学术交流平台外,各期刊编辑部还应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或参观访问,交流和学习优秀的办刊经验,发挥优秀期刊的带头作用,推动期刊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6)高慧芳。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87):92-95.
(7)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来源指标与影响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6):173-179.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45例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间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的危重患者,所选患者均经MRI或者CT确诊,满足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且有明确外伤史,罹患严重心血管疾病、四肢创伤、胸腹部损伤、脊柱损伤和全身衰竭、残疾的患者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20例,观察组25例,其中,对照组女性占7例,男性占13例,年龄范围居于18至77周岁,年龄平均值为(42.7±6.7)岁,4例脑梗死患者,11例颅脑损伤患者,5例脑出血患者,5例患者行保守治疗,15例患者行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女性占9例,男性占16例,年龄范围居于19至72周岁,年龄平均值为(43.4±6.2)岁,6例脑梗死患者,13例颅脑损伤患者,6例脑出血患者,7例患者行保守治疗,18例患者行开颅手术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常规康复护理
1.2.1.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1昏迷期护理 取健侧卧位、仰卧位等合适,避免患肢受压,定时帮助患者更换,通过家属与患者沟通以及播放音乐等方式进行苏醒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四肢气压力治疗、针灸治疗和高压氧治疗。
1.2.1.2清醒期护理 指导患者行关节主动和被动运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大关节至小关节缓慢进行,同时行坐位、坐起以及床上移行和立位以及步行训练,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同时鼓励患者从事洗手、洗脸等简单的日常生活活动以提高其自理能力,此外,还需对患者行智能、语言等训练以及心理护理。
1.2.2亚低温护理
1.2.2.1降温期护理 于患者发病后24小时内行亚低温护理,每小时降温速度应保持在1.0至1.5℃之间,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的瞳孔、意识以及体温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同时进行心功能和电解质监测,避免出现寒战、局部冻伤以及再出血现象。
1.2.2.2恒温期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以及心率和体温变化,监测频率为1次/0.5至1.0小时,同时对患者的代谢变化和心肺功能进行监测,确保血氧分压不低于15.96kPa,保证疗程的持续性,不可随意中断。
1.2.2.3复温期护理 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应将降温措施逐步撤离,发病后10至20天内即可行上述操作,确保温度缓慢上升,避免出现反跳性高热。
1.2.2.4并发症护理 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异常需要立即告知临床医生并进行对症处理,降低心律失常、心率减慢、冻伤、呼吸道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患者入院时以及康复护理3个月后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价和分析,同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死亡率进行观察和比较。
1.4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病情完全得到控制,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完全能够自理;有效:患者病情获得一定缓解,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自理能力获得改善;无效:患者病情没有发生变化,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3.0,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6例患者痊愈,占24%,13例患者有效,占52%,6例患者无效,占24%,总有效率为76%,2例患者死亡,占8%,对照组4例患者痊愈,占20%,8例患者有效,占40%,8例患者无效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占40%,总有效率为60%,7例患者死亡,占35%,两组患者护理效果以及死亡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和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大部分幸存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对患者行康复护理能够使脊神经后角的感觉传导输入获得增强,刺激大脑皮层代偿重建,改善患者受损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现象,避免发生继发性损伤。亚低温疗法主要通过物理方法使患者的体温获得提高,从而取得理想的治疗和护理效果,能够有效减少脑细胞损害,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死亡率为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死亡率为35%,两组患者护理效果以及护理后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统计数据显示,对神经外科危重患者行亚低温康复护理效果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获得有效缓解,改善其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甘晚芳,李桂珍.循证护理在亚低温治疗并发症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5):91-92.
徐晓霞,徐扬,胡桂芳,等.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ADL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3):5-7.
魏鲁刚,金亚菊,王长捷,等.老年脑卒中住院康复治疗患者营养状况评价.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1,9(2):48-49.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749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G832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G642 中国肿瘤
G133 中国肿瘤临床
G636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G255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N072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G667 中国综合临床
G529 中国卒中杂志
G299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G134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G502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G135 中华病理学杂志
G195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G136 中华传染病杂志
G408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G137 中华创伤杂志
G138 中华儿科杂志
G139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G743 中华耳科学杂志
G140 中华放射学杂志
G141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G251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G474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G286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G142 中华妇产科杂志
G689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G262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G231 中华肝脏病杂志
G235 中华高血压杂志
G143 中华骨科杂志
G728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G691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G263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G335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G144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G145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G146 中华护理杂志
G555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G302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G174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G147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G159 中华精神科杂志
G579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G148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G280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G149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G639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G833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G876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G150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G692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G693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G824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G152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G153 中华麻醉学杂志
G154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G282 中华男科学杂志
G155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G736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156 中华内科杂志
G157 中华皮肤科杂志
G254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G462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G158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G473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 G463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G526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G515 中华全科医学
G505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G472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G900 中华烧伤杂志
G197 中华神经科杂志
G976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G160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G446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G161 中华肾脏病杂志
G737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G162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G703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G163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G773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G367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G848 中华手外科杂志
G506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G739 中华糖尿病杂志
G164 中华外科杂志
* G761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G165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G296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G740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G793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G166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G167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G847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G285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G978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G168 中华消化杂志
G169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G892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G170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G171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G172 中华血液学杂志
G191 中华眼底病杂志
G173 中华眼科杂志
G873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G990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Q920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S590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G705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G307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G489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 G915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G175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G176 中华医学杂志
G19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G591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G610 中华胰腺病杂志
G177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8例,所有病人均采用GDC材料进行栓塞。结果:100%栓塞5例,90%栓塞2例,80%栓塞1例,术后随访1~12个月,无一例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用GDC栓塞材料操作方便、手术并发症少。
颅内动脉瘤是极其凶险的疾病,发生率0.2%~8.9%,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1]。我院2005年5月~2008年4月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8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35~58岁,平均47.5岁。8例中7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1例以动眼神经麻痹入院。颈内动脉近端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远端动脉瘤2例,前交通支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动脉瘤直径最小5mm,最大31mm。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3例,Ⅲ~Ⅳ级4例。
1.2治疗方法
主要治疗方法有:①在全身肝素化抗凝下,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脑血管循环情况,清楚显示动脉瘤的瘤颈和瘤体并进行测量;②根据动脉瘤的部位经股动脉血管鞘放置6F导引导管至颈内或椎动脉内,用Tracker-10微导管,配合Seeker10或Dasher10微导丝,沿导引导管将微导管的头端放入动脉瘤内;③按照测量结果,选择直径与动脉瘤体大小相当的GDC,沿微导管缓缓放入动脉瘤内,并经导引导管造影确认GDC完全在动脉瘤内;④连接电源发生器,阳极与GDC输送导丝尾端相接,阴极与插在腹股沟区皮下组织的7号针头相接,启动电源,开始解脱;⑤当电源发生器显示已解脱,并经透视确认后,抽出输送导丝,记录解脱时间;⑥根据残留动脉瘤腔的大小选择GDC,如上法继续栓塞,需继续溶栓,直至导引导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消失,撤出微导管;⑦再次经导引导管造影,并与栓塞前造影相比较无异常后,拔出导引导管,不中和肝素,6h后拔除股动脉的血管鞘,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术后常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3d,3个月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5mg/d,术后脑血管痉挛者采用“3H”疗法,即扩容、升压、血液稀释,并定期作腰穿,置换放出血性脑脊液。
2结果
100%栓塞5例,90%栓塞2例,80%栓塞1例。痊愈8例,其中,2例并发严重脑血管痉挛,1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并发尿崩症,治疗3周后缓解,1例动眼神经麻痹术后随访12个月未恢复。
3讨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用GDC栓塞材料操作方便、手术并发症少,但在操作过程中,尚需注意其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3.1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
包括:①开颅可处理的囊状动脉瘤;②颅内巨大动脉瘤;③梭形或基底较宽、缺乏清晰可辨的瘤颈者;④手术夹闭失败或手术难以到达的部位;⑤全身情况不允许(如Hunt-Hess分级Ⅳ~Ⅴ级)或拒绝开颅手术者;⑥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瘤周粘连明显,开颅手术风险较大者。
3.2GDC栓塞操作注意事项
包括:①微导管在动脉瘤内的位置应据其大小而定,对于小动脉瘤而言,微导管头端不应超过动脉瘤体长的2/3[2];②第一个微弹簧圈的大小应与动脉瘤囊的最大直径相适应,不应小于瘤颈的宽度,使用三维微弹簧圈更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网篮状支撑结构;③最后一个微弹簧圈的长短要合适,过长可能脱入载瘤动脉,过短可能填塞不完全,且其前半部分应与其他微弹簧圈紧密缠绕,以免移位;④近期破裂的动脉瘤应特别注意,操作要轻柔,用柔软型GDC-10,或与标准型GDC-10联合应用,双直径型的微弹簧圈更易缠绕且对动脉瘤壁的刺激小;⑤在栓塞过程中如出现血栓栓塞,溶栓要慎重,如尚未栓塞完毕,禁忌溶栓;如动脉瘤溶栓完毕,权衡利弊,如为重要功能区血栓形成,行微导管下局部溶栓。
3.3栓塞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主要有:①术中动脉瘤破裂,多因微导管及微导丝操作不当或GDC放置时刺破动脉瘤壁引起,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致命性后果。一旦发生,应立即中和肝素并降低血压。如果微导管尖端已到位,继续以GDC填塞动脉瘤至填实。②术中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血管内操作均可诱发血管痉挛,术前使用尼莫同,术中良好的镇痛麻醉,应用高分辨率透视和示踪技术,操作轻柔以及术中使用罂粟碱,可有效防止和解除痉挛。③GDC发生移位,每次解脱GDC前,需经引导管造影证实微导管尖端位置及GDC的位置,确保两者位于动脉瘤内。④动脉瘤再通,多为不完全栓塞所致,主要见于巨大或宽颈动脉瘤。因此,栓塞时强调致密填塞,并应长期随访,对动脉瘤再通者可再次栓塞,而达到治愈目的。
3.4术后治疗
术后给予抗凝治疗3d,祛聚治疗4周。蛛网膜下腔出血者通过腰池持续释放血性脑脊液、扩容、血液稀释及提高血压等方法来避免脑血管痉挛的发生[3]。
[参考文献]
[1]吴中学,王忠诚,孙永权,等.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2):90-93.
[2]赵文元,刘建民,许奕,等.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出血的原因及防治[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2,7(1):44-45.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接受监护期间其家属的心理需求。[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形式对87例病人家属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病人家属心理需求与医疗护理、医务人员、ICU环境、疾病相关知识、心理安慰、了解医疗费用等有关。[结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士要充分认识病人家属的心理需求,及时提供各种信息,帮助家属应对危机状态,使病人家属保持身心健康,为病人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随着交通和工伤事故的逐年增加,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昏迷时间长、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同时病人受伤是在一瞬间发生,往往使病人家属处于一种危机状态,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变化,并由此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需求。因此,对2006年1月-2006年10月入住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的重型颅脑病人家属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了解他们在病人人住NICU期间的心理需求,以便采取有效的护理,帮助家属应对危机,保持身心健康,从而为病人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促进病人的早日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NICU2006年1月一2006年10月8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家属,每位病人调查1名家属,男50例,女37例;年龄25岁~66岁;小学、文盲10例,初中37例,中专及高中25例,大专以上15例。
1.2方法对入住NICU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表为参照有关资料自行设计,内容是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入住NICU期间,家属的心理需求,以问卷为基础直接与被调查者交谈。共发放问卷87份,回收率100%。
2 结果
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为全力抢救、治疗方案、用药情况、疗效观察、治疗效果等,占98.24%;对医务人员的需求为娴熟的技术、高尚的医德和医务人员必要的沟通的需求,占95.12%;对ICU病室环境的需求为ICU模式、制度、探视、设备、联系方法等,占91.22%;对疾病知识的需求为病因、并发症的预防、预后情况等,占90.87%;心理安慰的需求为心理沟通、成功的病例介绍,占90.45%;对医疗费用了解的需求为医疗费用的承受力,计价合理,占87.46%;对康复的需求为饮食、用药、康复训练,占83.88%。
3 讨论
上述结果表明,心理需求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家属普遍存在。传统上,护士将所有精力放在对病人生命的抢救和病情监测上,往往忽视与病人家属的交流,更无暇顾及对家属心理需求的反馈。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病人心理影响的调节因素中,社会支持起重要作用,而家属正是病人最重要和社会支持来源,家属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不仅影响家属的自身健康,同时也会影响病人的情绪、救治和康复。因此宜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相应的护理。
3.1 NICU护士对病人家属提供有效心理支持NICU护士应充分认识家属需要的重要性,及时提供与病人相关的各种信息。调查结果显示,知道病人治疗预后是家属最突出的心理需求,因此,NICU护士在抢救病人生命的同时,应及时向家属提供有关病人的信息,满足其需要,帮助家属应对危机情况。女性家属心理需求和行为改变较男性突出,这与女性的身心更敏感、更脆弱、更外露有关。护士对女性家属,给予更多的同情和支持,让其有哭泣和倾诉的机会,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每天让家属有定时探视时间。对第一次入住NICU病人家属,做好人院宣教,使其了解NICU环境、各种仪器和设备,为其提供休息场所。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原名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始建于1949年,2000年与吉林大学合并,正式更名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该医院是一所国家卫生部直属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景色秀丽的新民大街,南与朝阳公园相连,北与文化广场相望,建筑面积为36万平方米。近年来,该医院多次获得“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爱婴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目前,该医院共设有53个临床科室,11个门诊科室,11个医技科室,1个转化医学研究院和13个重点实验室,其中神经内科是东北三省唯一一个国家重点临床科室及国家神经内科培训中心。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创建于1953年,在老一辈学科带头人、我国著名神经病学和神经病理学专家刘多三教授的领导下,历经60余年的风风雨雨,现已成为吉林省最大的神经内科诊疗中心,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神经内科之一。该科室在诊治脑血管疾病、静脉系统血栓、痴呆、朊蛋白病、脱髓鞘及周围神经疾病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该科室共开放住院床位250余张,拥有医护人员百余人,其中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25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2人。自成立以来,该科室共为全国培训神经内科医师800余名,培养神经病学医学博士169名,医学硕士201名,为我国神经病学的发展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
吴江医生简介:吴江医生现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委、吉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委员会主委、长春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委、东北三省神经病学学术交流协会副主委。吴江主任1978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她擅长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尤其在诊治脑血管病、颅内静脉系统血栓、老年痴呆、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吴江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并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吴阶平医学研究三等奖等多种奖项。
杨弋医生简介:杨弋医生现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全国中青年专家、吉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青年委员会主委、吉林省中西医结合青年委员会主委、东北地区神经病学学术交流协会副主委、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杨弋院长200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曾赴加拿大萨省大学进修,回国后一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头晕、头痛及各类脑血管疾病,尤其在诊治脑出血、脑动脉狭窄、进展性卒中等脑血管病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杨弋院长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并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大学医疗成果二等奖、吉林省青年科技奖等多种奖项及吉林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技术人才、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等光荣称号。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的前身是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始建于1949年,是一所国家卫生部直属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该医院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经开区仙台大街126号,占地面积为24.29万平方米,共开放住院床位3178张。近年来,该医院多次获得“白求恩杯竞赛最佳单位”、“首批长春市职业道德建设示范单位”、“吉林省文明服务单位”、“长春市创建文明城市最佳单位”等光荣称号。目前,该医院共设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骨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显微整形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风湿免疫科、肿瘤血液内科、放射治疗科、感染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等48个临床、医技科室,其中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国家卫生部重点学科,是长春市乃至吉林省最好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之一。该科室创建于1962年,拥有包括多功能纤维鼻咽喉镜、鼻内窥镜、多功能微波治疗仪、超声雾化仪、纯音及阻抗测听仪、中耳分析仪、脑干电位仪及多功能射频治疗仪在内的国内一流诊疗设备。近年来,该科室开展了以喉癌、鼻神经外科疾病为重点的头颈肿瘤外科诊疗服务,每年收治省内外住院患者近千人,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医疗成果奖,在省内外均具有极高的声誉。
朱冬冬医生简介:朱冬冬医生现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吉林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主委。朱冬冬主任199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此后一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喉癌、下咽癌、腮腺颌下腺肿瘤、上颌窦癌、舌癌、口底癌,擅长进行小儿扁桃体腺样体的手术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治疗。他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了鼻内窥镜下视神经管减压、脑垂体瘤摘除、嗅母细胞瘤切除及颅底修复等微创手术的研究工作,是目前吉林省唯一能开展此类手术的专家。
董震医生简介:董震医生现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学位委员会主席、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鼻变态反应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副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擅长诊治过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窦炎等。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始建于1936年11月,其前身是新京特别市立医院(新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1978年12月定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2000年6月与吉林大学和白求恩医科大学等五校合并,正式更名为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现已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该医院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自强街218号,占地面积为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万平方米。该医院拥有精良的医疗设备,包括飞利浦256排CT、西门子1.5T核磁仪、数字平板减影血管造影机、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全飞秒激光治疗仪、锐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仪等高精尖仪器设备300余台。同时,该医院还不断加大投资,用于改善就医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在日益激烈的医疗行业竞争中,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以雄厚的实力、齐全的设施、一流的服务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成为一所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近年来,该医院多次荣获“全国爱婴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目前,该医院共设有43个临床科室,6个医技科室,其中心血管内科为吉林省临床重点专科,是长春市最好的心血管内科之一。该科室始建于19世纪60年代,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努力,该科室现已成为长春市最大的心内科诊疗中心,拥有包括惠普CCU中央监护系统、Marquette运动平板系统、心脏监测仪、EP-Workmate多导生理记录仪、心脏除颤器、Medtronic心脏起搏器、呼吸机、心导管室、数字减影机(DSA)、射频消融仪、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仪、倾斜试验机、高压注射器等国际一流的诊疗设备。目前,该科室拥有医护人员百余人,其中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10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
李淑梅医生简介:李淑梅医生现为吉林省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心主任、吉林大学心脏病诊疗中心主任、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起搏电生理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生物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委、吉林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委、吉林省医学会起搏电生理委员会主委、长春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委、长春市医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李淑梅主任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她擅长心律失常、心衰、心脏骤停及冠心病的诊治。近年来,李淑梅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并荣获吉林省卫生厅新技术一等奖、吉林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科委医疗成果奖等多种奖项。
杨东辉医生简介:杨东辉医生现为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起搏学组成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会青年委员。杨东辉主任199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英语医疗专业,曾赴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心脏研究所进修,回国后一直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各种快速心律失常和缓慢心律失常的诊治,擅长做有创和无创心脏电生理检查、导管射频消融手术及起搏器植入手术。近年来,杨东辉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并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多种奖项。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原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创建于1958年,是吉林省唯一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008年,该医院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师资格认证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以及全国中医中风急症医疗中心。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工农大路1478号,建筑面积为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为2.9亿元,共开放住院床位1000张,拥有在编职工近千人,其中有享有盛名的国家级名老中医、终身教授4人,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205人,吉林省及长春市名医17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74人。近年来,该医院多次获得“全国百佳医院”、“最佳三级甲等中医院”、“全国杏林示范中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目前,该医院共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针灸科、推拿科、急诊科等38个临床科室及放射线科、电诊科、检验科、病理科、内镜科等8个医技科室,其中中医儿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是长春市最好的儿科之一。该科室创建于1958年,于2007年1月被确定为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同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先后于2008年和2009年获得全国及吉林省“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青年文明岗”、“优秀护理团队”等荣誉称号。该科室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发展专科特长,稳定研究方向,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注重突出中医特色,长期以来逐步形成了对小儿反复感冒、肺炎、哮喘、病毒性心肌炎、过敏性紫癜、斜颈、脑瘫、遗尿、厌食、腹泻、抽动症、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的诊疗特色,并整理总结出一系列完善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