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防建筑论文

人防建筑论文

时间:2022-03-03 13:04:08

人防建筑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青海农牧区;建筑工程;消防安全;建议

Abstract:Highland areas due to the high altitude where th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is relatively poor and, ther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in the plateau reg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fire safety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buildings to withstand fir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works in the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of Qinghai fire, fire supervis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other related provis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series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of Qinghai; construction works; fire safety;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 TU99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0-0080-02

建筑消防设施是建筑物抵御火灾的重要基础设施,它是建筑物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是建筑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建筑物的高度和广度的不断增加,对消防设施的消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在当前建筑工程消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的消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由消防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结合建筑工程的用途、结构、功能等制定科学、有效的实施计划。然而,在当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在消防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1建筑施工单位对消防安全管理认识不够

随着政企划分的不断推进,企业对政府的依赖程度相对减弱,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管理权。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企业为了节省资金,大量招收无经验农民工或者临时工上岗操作,留下了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特别是在青海等高原偏远地区,甚至可直接引发安全事故。

1.2建筑施工单位缺乏必要的消防管理措施。结合青海地区实际情况,很多施工企业却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工程招投标、材料选购、施工工艺等环节,造成了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由于相关制度建设的缺失,难以严格落实《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管理埋下了消防事故隐患。

1.3建筑施工企业对消防设备采购以次充好现象严重

消防设施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火灾事故的营救成败。由于个别建筑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施工成本,违反《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对消防设备质量要求,非但不能起到救火的作用,还会影响到消防人员的正常工作,造成严重的后果,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更大的损失。

1.4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及旧城改造中布局不合理。

由于《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对建筑消防设施审核、备案作了明确规定,所以对居民建筑等达不到审核条件的建筑形成了先天性的监管盲区,使消防安全防火间距严重不足,消防车通道的环形道路或回车场地设置不足,无法达到人员疏散要求。

1.5外墙保温材料的市场准入监管存在漏洞。

近年来,南京、济南、青海等相继发生建筑外保温材料火灾,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筑易燃、可燃外保温材料已成为一类新的火灾隐患。鉴此公安部、住建部曾于2009、2011年出台了《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明确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对建筑外墙保温材料做出了严格要求。加之青海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等综合因素,在外墙保温材料的准入方面更需严格控制。

2.构成建筑施工中消防隐患的责任划分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对于在建筑工程消防系统质量管理责任划分上由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依法对建筑消防系统工程负责。

2.1建筑工程设计单位的责任划分

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应该承担的主要责任有

2.1.1擅自修改已经审查批准的消防系统设计文件,如需修改,需要将修改意见重新向公安消防机构进行申报、批准后方可修改,否则,将承担消防质量责任。

2.1.2建立并实施一套符合建筑工程消防设计要求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度。

2.1.3建设单位组织的消防系统验收会议,对于有异议或不符合的地方必须严肃提出并整改落实。

2.2建筑工程建设单位的责任划分

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在消防管理中责任划分主要有

2.2.1建设单位必须保障消防系统工程在实施工程中的资金到位,严格按照消防系统设计方案执行。

2.2.2建设方应该将消防系统工程委托给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来实施,使其在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的共同监督下按期完成。

2.2.3单位所选用的消防产品必须是经过产品质量监督认证的,符合工程施工管理要求的合格产品。

2.3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责任划分

作为消防工程的施工方,必须承担其在消防设施安装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主要有1、程消防系统安装施工工程中,不得擅自更改要求,降低消防系统工程质量。2、消防产品中,应该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消防器材和设备都必须是经过认证的、合格的产品,3、工方,必须建立消防系统施工质量责任制,对建筑工程的消防系统承担施工责任。

3.加强对建筑工程消防管理工程的技术创新

随着国内外建筑工程消防管理工作的广泛深入,有很多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理论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参考,但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我们的实际需要,还需要加以创新,只有因地制宜的创新发展,才能更好的适应青海农牧区建筑工程要求,满足我国当前建筑施工企业消防工程管理标准,主要从以下几点谈一下价钱消防工程管理创新的思路。

3.1要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加以创新

在长期的建筑工程消防管理工作中,国外的建筑工程消防理论和方法有许多可取之处,我们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思路,结合青海农牧区建筑工程管理现状,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建筑施工要求的消防管理方法。

3.2有借鉴就要有创新

虽然我国建筑工程消防管理行业起步较晚,但我们的许多消防系统管理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因此无论是建筑工程设计单位还是建筑工程施工单位都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为建筑工程消防管理事业,不断贡献出更多的心得和体会。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中消防管理系统的安全实施,不仅关系整个建筑物的安全,也是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负责的表现。随着建筑工程各项审批、施工、验收等消防机制法规的不断完善,相信在未来的建筑工程施工中,消防系统的安全性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陆华国;建筑消防设施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消防月刊;2003年01期

第2篇

关键词 建筑;火灾事故;调查;危险性

中图分类号X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4-0054-02

建筑消防管理能力低下已经阻碍了城市经济发展,我们应综合调查影响建筑火灾事故的原因以及因素。要建立起来消防建筑的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建筑火灾事故调查方法研究是当前比较重要的课题。

1建筑火灾事故危险性

建筑消防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建筑消防安全是城市消防安全的最重要部分,建筑也是人员进行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等比较集中的地方,也关系到城市的文化、经济以及政治因素集中。因此,建筑的人员数量比较多,规模也比较大,人口密度大,引发火灾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一旦引发火灾,人员是非常聚集的而且人员情况也比较复杂,很多还有公共的人流,疏散渠道也比较狭窄,这样所造成的危害也是比较大的,会引起人员的烧伤和中毒,甚至出现群死群伤的现象。

建筑的消防设施设备会比较多点,功能也多元化,这样的故障率也会不断上升。这些建筑占地面积也比较广,行政执行力也会相应的变差,技术规范太繁多,法制体系依然不够完善,建筑需要配置很多的消防设置,而且种类非常繁多且复杂,差异非常大,由于消防设施产品质量以及维护保养力度不够,或者维护管理部门重视力度不强。这样一来,容易造成建筑消防设施故障以及损坏,这样发生火灾了,消防设施等于瘫痪了,无法保证正常发挥作用。容易造成报警晚,火势会继续扩大,从小火变成大火,一发不可收拾。

此外,建筑电力设备会比较多,引发火灾的不确定因素也会相应的增多。例如:各种照明设施、取暖的设备、娱乐的用电设备,而且各自线路交错在一起,线路非常复杂,电力超负荷运作。特别是一些场所存在违规装修,违章用火用电用气、吸烟等现象,造成电气、明火等点火源多,容易引发火灾。

2建筑火灾事故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火灾事故调查中,虽然已经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查了,也能找出一些引发火灾的事故原因,也能消除一些不安全因素,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城市建筑的消防管理环境,建筑消防环境还有存在着很多的不安全因素,消防设施老化非常严重,很多设备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缺少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

建筑火灾调查人员没有对事故原因进行全面分析,,调查出来的很多情况也是比较模糊的,有些调查人员丢失了很多存档时间较长的消防资料,对整个建筑的规划以及格局都不了解决。调查人员经常发现发生火灾时,人员流动起来,很多人就找不到安全路口,这是火灾造成群死群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此外,建筑火灾调查任务重,调查质量低下。虽然近年来在调查力度上有较大提高,但是有很多地方的火灾调查任务还相当繁重,而且火灾调查工作周期较长、繁琐,加上调查工作人员能力有限、责任意识淡薄和业务素质水平低下,火灾调查疲于应付和糊过且过,导致火灾调查率、查清率、办结率也非常低下。

在建筑消防控制室中,火灾调查人员流动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某些重点调查岗位。有些调查人员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就进行上岗了,还有些调查人员没有证书就上岗了。此外,所雇佣的调查人员素质水平不高,调查以及管理效率低下,法律意识淡薄,根本不能完全掌握自动消防设施的使用。有些调查人员是因为工作需要而进行四处调动,这为建筑的消防安全留下了巨大的隐患。正是由于建筑火灾事故调查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不能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造成各项制度沦为空话,管理效力低下,自防自救能力差,调查能力低下,同时也造成资源的浪费。

3建筑火灾事故调查方法的研究

首先,可以进行现场探测法。针对以上建筑火灾事故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要对建筑火灾事故调查采取逐级调查的模式,要把建筑按层次区分开来,要根据现场每个建筑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相应的调查方法。对于现场发生火灾的酒店以及商城,这些地方的火灾风险评估等级会比较高,针对这些地方消防大队要积极带头,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合理协调各个部门的分工以及合作,合理设计和规划,认真做好安全调查工作,成立专门的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小分队。这个技术小分队要认真履行调查职责,对与上述这些地方要全面系统的调查论证,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改造方案。

其次,我们可以进行经验体验法。毕竟火灾事故调查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又非常复杂并且难度系数会比较高的工作,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在建筑火灾事故调查过程中,进行调查的工作人员要认真仔细对火灾事故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运用以往的调查经验,再联系哲学上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知识,对火灾发生过程中各种突发事件以及火灾现场的事实进行研究,找出因果关系,这样可以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为现场调查指明放心,也为最终确定火灾原因做出科学的结论。

最后,在建筑火灾调查分析中,还可以综合运用剩余法和演绎法。通过上述的现场调查以及经验体会法之后可以获得很多的火灾事故信息材料,要对材料进行认真仔细分析研究。在调查的工作中,还可以用到剩余法和演绎法。剩余法也就是可以判明事件因果关系的重要方法。剩余法的运用可以发现火灾事故多种原因的可能性,要对火灾原因进行认真审查,利用好手上的证据,利用排除法进行逐个排除,剩余最后一个就是建筑火灾事故真正发生的原因。演绎法就是对是由一般原理推得个别结论的推理方法。对建筑火灾事故原因进行现场演绎,也进行逐个排除,最后可以认定引发火灾事故的细节原因。

4结论

在火灾事故调查的过程中,可以用上述几种方法进行调查,这些方法运用是前提条件就是事物之间是存在普遍联系的,要以哲学上的观点去看问题,去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火灾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并最终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在调查以后,要建立起建筑火灾风险评估体系,提高监督服务管理能力。我们应综合调查影响建筑消防管理能力高低的安全因素,要建立起来消防建筑的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杰.建筑火灾事故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1(2).

第3篇

关键词:防火规范;两规合一;重新构建;章节体系;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ode for design of building fire protection problems, put forward:" code for fire protection design of buildings" tentative idea; that residential building independent chapter; suggested that the public buildings according to spatial combination theory section describes; hope that the new specification chapters clearly, in terms of clear, note less, use standard terms, language accurate, by the majority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staff and fire review staff welcome.

Keywords: fire code; a two gauge; reconstruct; chapter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35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以下简称《建规》)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以下简称《高规》)从实施之日起,到2012年为止,已在建筑工程实践中分别使用了6年和7年。总体来看,这两本规范对于我国迅猛发展的建筑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防火问题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使建筑防火设计、消防审查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是历次修订版中最好的版本。但是,正因为是修订,原有版本的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新增加的条文和修改的内容只能见缝插针,造成某些章节条文逻辑关系混乱,查阅困难,给设计和审查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也正因为是修订,束缚了编写组人员的手脚,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兼顾,难免在两本规范之间,不同建筑类型之间,条文与条文说明之间,规范用词的定性与定量之间发生错误和矛盾。笔者根据建筑设计中经常碰到的防火问题和审图机构、消防审查提出的质疑,综合研究后认为,应重新构建防火规范框架体系,花大力气,编写一本章节分明、逻辑清晰、语言规范、用词 严谨的好看又好用的新版本。为此,提出以下建议和设想,供大家讨论。

1两本规范合编为一本的理由

1.1有利于通盘考虑建筑防火。建国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经济建设以单层工业厂房,低多层民用建筑为主,建筑高度一般比较低,当时我国消防车的登高能力也有限,《建规》主要考虑的是24米以下的建筑防火问题。但是,现在不同了,复杂建筑形式不断出现,高层建筑越建越多,建筑防火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通盘考虑建筑防火问题势在必行。事实上,现行《高规》已对住宅防火做了有益的尝试,以层数划分,不再恪守24米的规定。

1.2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现行《建规》和《高规》相同的条文越来越多。术语部分重复的条文有:耐火极限、不燃烧体、难燃烧体、燃烧体、地下室、半地下室、安全出口、商业服务网点等8条。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的大部分内容是一样的。设备用房如变压器室、锅炉房、发电机房以及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也多有重复。还有消防车道、消防电梯、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防火门等条文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条文相同,条文说明也跟着重复,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如果将这些相同的内容进行整合,统一编写,一定会受到广大使用者的欢迎。

1.3有利于统一规范用语。由于分编,现行《建规》和《高规》对同一条文的表述有的不尽一致。例如对“安全出口”的表述,《建规》涉及到“楼梯间”、“室外楼梯”、“室内外安全区域”等概念,而《高规》只涉及“楼梯”、“室外地平面”等术语,二者不统一。再如“商业服务网点”在表述楼板和隔墙耐火极限时,《建规》采用“不低于1.50h”(或2.00h),含1.50h或2.00h;《高规》采用“大于1.50h”(或2.00h),不含1.50h或2.00h。此类问题可以举出很多,缺乏规范的一致性、严肃性。合编后就可以避免这类问题。

2完善建筑防火设计理论

2.1建筑空间组合理论是防火设计的基础理论。建筑功能决定建筑空间组合形式,不同的空间组合形式决定不同的防火设计。因此,可以说没有建筑空间组合理论,也就没有建筑防火设计理论。现行《建规》和《高规》的防火设计基本上是根据这一理念编制的,比如对房间疏散门的要求,疏散门到安全出口疏散距离的规定,商业营业厅防火分区的划分,通廊式居住建筑的有关规定等等。但是,这两本规范所反映的建筑空间组合形式轮廓模糊,概念不清,直接影响到防火设计的理性化、系统化。

2.2建筑空间组合形式对火灾蔓延的影响。①用走道连系各功能房间的“走道式”空间组合,房间面积小,既隔火又排烟;②单一功能空间直通安全出口的“广厅式”空间组合,开敞无隔墙,火灾蔓延快;③功能房间围绕内庭院的“中庭式”空间组合,内部空间竖向连通,排烟是关键;④功能房间围绕楼梯布置的“单元式”空间组合,以户为单位火灾蔓延的可能性比较小;⑤小房间围绕大空间的“观众厅式”空间组合,中央空间高大,疏散人流是这类建筑的重点;⑥使用空间互相穿套直接连通的“穿套式”空间组合,防止火灾不“穿套”是防火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

2.3引入防火设计的新概念。现行《建规》和《高规》防止火灾蔓延的主要手段是划分“防火分区”,目的是防止火灾通过内部空间蔓延。但是,住宅单元之间互不连通,无法划分防火分区。因此,建立“防火单元”的概念,把住宅单元划分为防火单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不单解决了住宅单元的防火设计问题,而且也适用于其他以单元方式组合的建筑形式,同时还可以与病房楼的“护理单元”、人防的“防护单元”等概念统一起来,使防火设计更加理性化。对于以走道式空间组合的建筑来说,引入“防火隔间”的概念犹为重要,特别是易发火灾的房间或重要的设备用房,用“防火隔间”控制火灾是再理想不过了。

3构建合编本的新章节

3.1按建筑类别独立设章。现行《建规》设章的建筑类别有“厂房(仓库)”和“民用建筑”,而《高规》没有分类设章。这可能是因为《建规》防火的重点是公共建筑,涉及住宅的条文只有4条;《高规》仅适用于民用建筑,但有关住宅的条文也超不过10条,都不需要单独设章。然而,社会实践中住宅量大面广,防火设计频繁使用规范。对于规范中规定的又少又不完整的住宅条文,掺杂在大量公共建筑条文之中,互不联系又缺乏逻辑关系,查阅和记忆都很困难,经常搞得人头晕目眩。合编本应把“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分别设章,保留“厂房(仓库)”一章。“甲、乙、丙类液体、气体储罐(区)与可燃材料堆场”本不属于建筑范畴,应与石油库区等编辑在一起。

3.2公共建筑以空间组合形式设节。这样设节,符合建筑语言逻辑,概括性强,使用方便。①通廊式公共建筑,也就是走道式空间组合。包括托幼、学校、办公、医院、疗养、旅馆等。②广厅式公共建筑,包括商场、超市、火车站、航空港、图书馆等。③中庭式公共建筑,包括部分商业建筑、学校建筑、饭店建筑等。④穿套式公共建筑,包括博物馆、展览馆、陈列馆、纪念馆等。⑤观众厅式公共建筑,包括电影院、剧院、体育场、会堂、音乐厅等。⑥地下公共建筑。

3.3居住建筑按不同类型设节。①塔式住宅,即独立单元式空间组合形式。②单元式住宅,即拼联式住宅单元,俗称板楼,也包括塔板组合,还应包括单元式公寓,单元式宿舍等。③通廊式居住建筑,包括通廊式住宅,通廊式公寓,通廊式宿舍。④地下室、半地下室。

4尽量不注少说

4.1条文及其表格尽量不注。现行《建规》51个表格,有93条注解;《高规》15个表格,有9条注解,相对较少。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注解只不过是对条文或表格的说明,不应该是必须执行的条文,更不应该是强制性条文。例如《建规》表5.2.1“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有6条注解,条条都是强制性的,这不象是说文解字,而是正式条文。注解这么多的原因可能是,既不想打乱原规范条文的编序,又必须增加新的内容,不得不在一个条文下增加若干个注解。

4.2条文说明应删繁就简。现行《建规》正文110页。条文说明262页;《高规》正文46页,条文说明170页。这在其他规范中是罕见的。条文写得明白,用不着说明。该说的条文要少说,说多了容易犯糊涂。例如《建规》5.3.13条第3款中“不超过4层”的含义包括4层,但条文说明有“多于4层和少于4层”的说法,正好说落了4层。《高规》6.1.1条第2款“十八层以上”每层相邻单元楼梯连通,但条文说明是“从第十层起”连通,前后矛盾。按法理说,条文说明不是正文,不能作为执行规范的依据,但条文写的不明白,只好寄希望于条文说明,给设计带来了很多不便。

4.3规范宣贯不该说的不说。一本好的规范,章节分明,条理清晰,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无需兴师动众大搞宣贯,建筑设计的许多规范就是这样。防火规范需要宣贯,这是因为建筑设计人员与消防审查人员之间存在着语言障碍,在实际工作中有把集体宿舍当做公共建筑审查的例子。但是,宣贯的讲课人要以规范为准则,不要发表有悖于规范的个人意见;要维护规范的权威性,不要讲编制组个人之间的分歧;要围绕规范回答学员的提问,不要信口增加规范以外的内容。总之,不要把宣贯讲座变成百家讲坛,让听者越听越糊涂,满头雾水,无所适从。

5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5.1条文和款项要分清。在同一条文下需要满足的要求应列为款项,例如《高规》第4.2.2、4.2.3、4.2.4条应合并为1条3款,既简练又明白。但是,把不同的条文压缩成款项,也说不清道不明,例如《高规》第6.1.1条有3款,每款都应列为独立的条文,每个条文又有设款的必要,这样做才会说得更明白些。《高规》编制款项号码的方式很独特,与众不同,使用时容易混淆,误把款项当作条文,犯不该犯的错误。

5.2该说的话要说到位。《高规》第6.2.5条第1款规定“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前室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它门、窗、洞口”这里没有说明“其它”包含的内容,但条文说明指“相邻房间的门”。既是房间门就不应该包括管道井的检查门。但是,《建规》第7.4.2条的条文说明检查门不能“直接开向楼梯间内”,《住宅建筑规范》第9.4.3条第4款规定,管道井设置在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时,“检查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这样看来,该条文应将楼梯间和前室分开说,前室不应开设其它“房间”的门窗洞口;住宅防烟楼梯间前室可以设管道井,其他建筑是不允许的。

5.3语言文字要统一。这里包括数字和文字,数字有阿拉伯数字和汉语数字。现行《建规》和《高规》的建筑类别、防火等级采用汉语数字,间距、面积、时间、空间等采用阿拉伯数字,比较统一。但表示建筑层数时不统一,《建规》混用,《高规》采用汉语数字。在文字方面也要推敲,例如在表示最低限定条件时采用“不低于 2.00h”语言准确,但采用“大于1.2m”时就不确切。还有在强制性条文中出现“宜”和“不宜”的词语,例如《建规》“楼梯间宜通至屋顶”,《高规》“距离不宜超过80m”等规定,不符合规范用词的统一规定。

第4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 地下车库 通风排烟

    讨论对象与概念

    本文所讨论的对象,严格限于高层民用建筑附建的人防地下室停车库,即高层民用建筑所附建的人防地下室停车库,即高层发用建筑中平时用作汽车停车库、战时用作5级或6级防空人员掩蔽所的地下部分。以下简称人防停车库。

    应予明确的概念之一是,这里所说的人防停车库并非防空专业队伍掩蔽所中的装备掩蔽部或称人民防空专用车库,两者在概念上是不同的,而且后者一般也不附建在民用建筑内,本文亦不拟将其作为讨论对象。

    应予明确的概念之二是,汽车库从防火的角度可划分为停车库与修车库,两者的火灾然险性有相当大的差别。根据现行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的地下室只允许设停车库而不允许设修车库。因此,像“高层民用建筑地下汽车库”这样的说法至少在概念上是含混不清的。事实上,我们只需要,也只可能讨论与停车库有关的问题。

    人防停车库通风问题表面上的特殊性

    高层民用建筑人防停车库的通风设计问题近年来之所以受到暖通界的重视并一再加以讨论研究,从技术上讲,是因为它被广泛认为具有某种特殊性,即,它是一个集战时通风、平时通风与消防排烟及补风为一体的“三合一”通风系统。这里,兼顾战时与平时(即所谓“平战结合”)的人防地下室通风系统早已成为设计惯例,不成其为问题,而一旦将其置于高层民用建筑之内,再加上一个消防排烟的功能,问题就立刻变得复杂和困难起来。从保证安全、经济、实用的良好愿望出发,许多专业研究者和设计人员都力图在上述三种通风方式之间寻求平衡点,进而设计出一种三者兼用的通风系统。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却不无惊讶的看到:人防停车库通风系统的这种特殊性带有很大的人国因素,实际上不能成立。它的产生,首先是因为大家在对该系统的设计所应遵循的国家标准规范及其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偏差,这里暂且称之为---人防停车库通风设计的不规范性。

    对于高层民用建筑人防停车库的通风设计,一般的观点认为,应同时遵循以下国家标准规范:

    《人民防地下规范》(GB50038-94)(以下简称规范一)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J 98-97)(下称规范二)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下称规范三)

    《汽车库设计防火规范》(GBJ67-84)(下称规范四)

    考虑不可谓不周全。但是,在研究执行这些规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现以下问题:

    规范一仅对战时与平时通风系统的设计有所规定

    规范一在“总则”第1.0.2条中规定“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或改建的4级、4B级、5级和6级的各类防空地下室设计”,毋庸置疑,它是适用于人防停车库的。当然,因有了规范二的并存,规范一就只对战进时与平时的通风设计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而未涉及消防防排烟问题。

    规范二不适用于人防停车库

    人防停车库虽属于人防工程的一种,但却不在规范二的适用范围之内,“总则”第1.0.5条明文规定:“人防汽车库按现行的国家标准《汽车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执行。”其原因按“条文说明”的解释,是因为“平时使用的人防车库的防火要求是一致的。”这样就排除了在人防停车库的通风设计中执行规范二的合法性。

    规范三也不适用于人防停车库

    “总则”第1.0.4条规定:“本规范不适用于……高层民用建筑中的人民防空地下室”,并在其“条文说明”中进一步指出:附建和单建的人民防空地下室的设计及其防火设计,可分别按现行国家标准---即前面列举的规范一及规范二---进行设计。人防停车库是人防地下室的一种,仅仅因其设于高层民用建筑中就生硬地套用规范三是欠考虑的,并直接有悖于规范“总则”的精神。

    还应当提到的是该规范第4.1.8条:“设在高层建筑内的汽车停车库,其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库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很显然,规范三也将人防停车库的防火设计排除在自已的适用范围之外。

    规范四适用但不实用

    如上所述,在仔细地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所有的路标都指向了规范四,也就是说,对于高层民用建筑人防停车而言,其防火设计应遵循的只有规范四,而其通风设计则只应同时遵循规范一与规范四。

    可惜,事情到此仍未了结。规范四虽然对汽车库防火设计的各个方面都作了相当详尽的规定,却唯独对于我们关注的消防排烟问题只字未提。显然,它也没有给人防停车库通风设计直接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这里规范四适用但不实用。

    总之,高层民用建筑人防停车库通风问题真正的特殊性并不在于它的“三合一”多功能兼用性,而是在于它的不规范性---在工程设计乃至执法监督过程中,相关的国家标准规范往往被不适当地加以引据,而仅有的真正适用的规范却又缺乏可操作性。由此也不难看出,人防停车库通风设计问题的实质在于:该通风系统是否有心要兼备消防排烟功能?对此,笔者的观点与时下流行的看法与做法截然不同---人防停车库不必设消防排烟。

    应予澄清的问题

    为了支持自己的上述观点,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人防停车库的防火设计是否必须同时遵循规范二、规范三和规范四?前已述及,人防停车库设计的适用规范只有一个,即规范四。不赘。

    人防停车库内是否“经常有人停留”?实际情形正如规范四之“条文说明”所述:“停车库一般空间大、人员少”。现在地下停车库的管理制度大都规定乘客在库外下车及候车,驾驶员不得在库内滞留;况且乘客自身一般也不愿意进入地下停车库,值勤人员通常也只停留在出入口处。从哪个角度看,人防停车库都算不上是“经常有人停留”的场所。

    人防停车库是否属于“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规范四之“条文说明”第3.1.3条明确指出:“停车库以存放车辆为主,其火灾危险性类别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划为丁类。”所谓丁类,作为库房,则所储存物品属于难燃烧物品;作为厂房,则其生产的火灾危险性也是较低的。停车库之所以往往被认为“可燃物较多”,主要是因为汽车油箱带汽油。汽油易燃易爆,人们料普遍担心,火灾时要是油箱破裂,汽油随地流淌,或是油箱爆炸,汽油四处飞溅,都十分危险。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英国消防研究所的三个试验证明,汽油着火,是在汽油箱的加油盖处或进油管处,不大可能发生爆炸或破裂,因为汽油箱均有泄压装置,箱内压力不可能无限增大。瑞士消防部门也就此做过一系列试验,其结论是:汽车着火,除注油头烧毁外,汽油箱不会爆炸。40年前,美国和英国都曾认为汽车有较大的火灾危险性,但自60年代以后,火灾荷载的研究日益成熟完整并为世人所公认。研究结果表明,汽车库的火灾荷载密度低于普通仓库。所以说,时至今日,已没有全任何理由再将人防停车库视为“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地下房间失火扑救困难,火势难以控制,人防停车库的防火设计是否就可以超越国家标准“从严要求”?笔者以为,这多半也是一种“跟着感觉走”式的推理。首先,停车库的火灾危险性较低。再者,英国消防研究所的试验也表明:在没有消防防援助的情况下,停车库中一辆汽车着火,不可能导致一场蔓延到整个车库的难以控制的火灾。假定建筑物全部结构,是由具有适当的结构强度和一定的耐久性的非燃烧材料建造的话,则它在火灾中的破坏不可能比表面破坏更严重了。这一试验结论,用中国消防协会有在专家的话说,“和我们所了解的火灾实例是一致的”。换言之,只要停车库是按规范四的规定设计和建造的话,即不易失火,万一失火,其破坏程度也将是有限的。凭感觉“从严要求”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作法,它无助于问题的合理解决。

    笔者的看法

    在高层民用建筑人防停车库的通风设计中,必须同时遵循规范一与规范四,其要点是:

    平时通风应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方式。

    人防停车作为防空地下室,规范一第5.3.1条要求“应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并结合地面建筑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组织、利用自然通风”;作为地下停车库,采取措施加大开敞面积,尽量利用经济的自然通风,节约能源。这对消防扑救、排烟及人员疏散也十分有利。这种做法,在美、日等发达国家早有先例并受到提倡,“已成为现代在下车库设计的一种倾向性意见”。

    通风系统应合理划分、独立设置

    按照规范一及规范四的在关规定,人防停车库的通风系统“平时宜结合防火分区设置,战时应按防护单元分别设置独立系统”,而平战结合的通风系统的划分则应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此外,还“不应和上层通风或空调系统相混设”。这里唯一的例外是防烟楼梯的防排烟系统可以与上层共用。

    平时通风量应满足卫生标准各国大致相同,如美国6h-1,日本是10h-1等5.1.9条规定车库的换气次数为6~10h-1,这个标准应予保证而且实际上也不难做到。

    不必设专用或兼用的排烟装置

    国外有资料介绍,一般情况下换气6h-1足以避免汽油蒸发引起的火灾或爆炸的危险,正因为如此,规范四才在“条文说明”第7.0.4条中指出:“如达到了卫生标准的要求,消防安全也有了保证。”结合前面的讨论,笔者认为,规范四对消防排烟不作规定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在相关规范体系发生变更或对规范有关条文进行修订之前,人防停车库不必设专用或兼用的消防排烟及补风装置。

    事实上,这样的结论不应当让人感到新奇或意外,例如,日本的建筑法规就早有规定:非燃构造的汽车库、停车场等,均属于“可不设置排烟设备的建筑物。”令人费解的倒是国内的一些同仁们,凭什么就认定人防车库要设消防排烟呢?

    结论与建议

    高层民用建筑人防停车库通风设计问题真正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不规范性,而由此引发的理论上的误导与实践中的混乱正有蔓延之势,值得业内人士及有关主管部门加以关注。

第5篇

关键字:高层;建筑;防雷;重点

当前社会环境中,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更多高层建筑涌现。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以雷击灾害作为主要的自然安全隐患存在。考虑到当前雷电灾害对于高层建筑的威胁特征以及其本身的频发属性,高层建筑防雷工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提升建筑物本身的防雷能力,才能切实为建筑物本身以及其内部人身财产打造出安全可靠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一、高层建筑防雷需求分析

想要有效实现高层建筑防雷工作,首先需要对当前社会环境中的高层建筑本身有所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深入分析防雷需求,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相应的雷电防治工作,并且达到良好效果。

单纯从建筑物本身的特征看,目前社会上常见的态度,在面对雷电灾害防治工作的时候,通常将建筑物的防雷需求划分为三个等级。从高到低,本身也标志了建筑物自身的安全特征。最高的一个等级建筑物主要指会存在空气、瓦斯、尘埃以及蒸汽的混合物或者是存放爆炸物品的,可能并且可以因电火花而导致的爆炸事、致使人员伤亡或建筑物损坏的,此类建筑对于所面临的风险最大,因此雷电防治要求也最高。其次是其存在具有重要价值,诸如人员密集的居住和办公楼宇,或者存放有贵重以及易燃品,诸如电力设备集中控制房间或通信设备集中控制空间的高层建筑,此类建筑在雷电灾害环境下所面对的风险相对较小,并且通常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火灾或爆炸,但是其建筑本身的价值却极为重要,并且其对于内部环境的保护意义也不容忽视。除此两类以外的建筑,统一归为第三类,通常认为建筑物均需要一定的防雷保护,虽然从防雷等级层面看略低,但是同样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对于第三类的建筑物,通常需要重点关注建筑物本身的防雷需求,并且将其内部环境安全视为和建筑物本身保持同一整体。

在实际的防雷工作过程中,当前常见的问题通常聚集于几个重要方面。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防雷相关技术以及标准的前进步伐,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建筑领域本身的进步步伐,从而导致防雷工作存在有一定的落后和不适应状况。从实际的应用层面看,设计、施工以及维护三个方面,都存在高层建筑防雷工作隐患。较为常见的表现为设计难以实现实际的防雷需求,诸如选型的接闪器和布局的考虑不充分,防侧击避雷带考虑不周,采用放射性避雷针还是一般避霄针,引下线的设置和布局,建筑物的金属窗框是否要接入避雷接地网,接地电阻值是否符合标准以及防雷避雷系统接地和电气保护接地采用的连接方式等等。而对于施工过程中得到问题,多出现于两个层面,其一在于施工过程中一线施工人员难以领会设计本身的精神,从而造成在某些细节上对于相关的设计实现生搬硬套甚至随意臆断;其二则在于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和负责人对于一贯以来的施工过程过于熟悉,从而有可能在施工过程中任意改动设计,给防雷设施带来隐患。最后对于使用过程中的维护而言,同建筑物其他方面的维护工作一样,高层建筑的防雷系统,从避雷锥的建立一直到引下线和等电位连接等方面都需要加以维护,确保其能够在雷电多发季节正常工作,而对于任何可能的维护松懈状态,都有可能给建筑物带来隐患,这一点在高层建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提升高层建筑防雷工作质量

通过对高层建筑防雷需求以及当前其防雷工作的具体状况分析,可以发现高层建筑作为当前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在防雷方面除了有低层建筑同样的需求水平,在实施难度方面也呈现出更为严峻的特征。通过深入考证,可以将高层建筑防雷工作的重点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对相关规范的坚持

建筑工作中的规范,是对于建筑工作成果质量的保证,也是对于施工过程行为的约束。对相应规范的坚持,能够成为保证工程质量的有力后盾。对于我国高层建筑的防雷工作而言,需要重点关注《建筑物防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利用建筑物金属体做防雷及接地装置安装》(03D50l-3)、国家标准图集《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99D562)以及《接地装置安装》(03D50l-4),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规范。在对规范坚持落实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关注必要的条款以外,还应当对相应的规范设计思想和原则有所理解和掌握,唯有如此才能切实依据高层建筑的实际情况落实其防雷体系。

2.建立良好的双层防雷体系

对于建筑物的防雷体系而言,可以大体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体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防雷系统。对于建筑内部的防雷设计工作,应当着眼于等电位连接以及屏蔽设施的完善两个方面,重点关注建筑物内部相关金属件的等电位状况,确保在建筑内部搭建起一张能够畅通疏导雷电电流的网络,而对于屏蔽的建设,则需要重点考察建筑物内部相关通信以及电力系统的分布,有针对性的展开保护工作。对于建筑外部的防雷系统建设,仍然应当坚持不断完善接地系统的建设,必须确保建筑物以及需要展开保护的建筑设施位于避雷锥之中,并且保持接地线路的通畅。在设计时,用40×4镀锌扁钢在建筑物顶部,沿女儿墙、楼梯间、电梯机房屋顶四周暗敷,并焊接连通成环状作为避雷连接线,避雷针与避雷连接线焊接连通作防雷接闪器。在引下线的敷设过程中,还应当注意高层建筑30m以上部分的金属栏杆、金属门窗、金属构件和较大的金属装饰件均应与防雷装置连接。接地过程中应当关注接地电阻的合理,确保相应的雷电电流能够顺利导入大地,并且在使用和维护的过程中,也应当将接地电阻以及接地体的工作状态纳入维护重点予以考察。

三、结论

在错综复杂的高层建筑避雷防雷系统工程的施工前,必须展开科学合理地考虑设计评估工作,结合有条不素施工现场的管理,通过这些创新的技术管理方法来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和消除所构成的隐患。■

参考文献

[1]孙习根.浅谈如何做好高层建筑防雷施工的监理工作[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1)

[2]昊雪松,茹金仟.浅析高屡建筑防雷施工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15)

[3]王忠样.建筑物防雷接地工程施工常见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7)

第6篇

[关键词] 建筑;消防电气设计

作为建筑工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建筑消防电气设计起到了重要的安全保障作用。可以对建筑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出预报,使火灾发生率降低。在建筑行业,消防电气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火灾自动报警、消防设备配电系统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消防电气设计是一个系统,但是这并不能单独存在,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通暖和给排水专业,及时与各专业工程师进行交流沟通,这样才能保障消防电气设计的真正安全可靠。

1 建筑消防电气设计问题分析

1.1 线路敷设问题

在进行建筑消防电气设计时,首先要进行的工作就是线路敷设,线路敷设也是最易形成建筑火灾隐患的重要因素,充分考虑建筑美观问题,大多数的线缆都会敷设在墙体内或地下,少有设计将线缆暴露在外界环境中,这样可以避免线缆老化问题。在进行墙内或地下线路敷设工作时,一般都会首先敷设金属导管,线缆会从导管内穿行而过,这样既可以防止外环境侵蚀线缆,还能在火灾发生时隔绝火与线缆的接触。但是在实际的建筑工作中,有施工人员违反规范,使用塑料导管代替金属导管,塑料导管较易燃烧,火灾发生时会直接损坏,影响到管内的电路线引起短路,电路短路使消防系统陷入瘫痪,正常工作无法进行,根本不能起到预防火灾作用。其次,设计师在设计线路走向时,很少有独立的规划线路走向,施工人员因此进行现场敷设,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整个电路线缆系统杂乱无章,虽然电路仍可正常运行,却给线路维护造成了极大困难。另外,设计师在进行电路设计时往往会忽略建筑结构,在进行线路铺设时发现有敷设障碍会临时修改线路走向,这也会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1.2 消防水泵开关设计问题

消防水泵是建筑消防电气系统中的关键,它保障了整个消防系统的正常运行,鉴于其重要地位,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力求合理。一般情况下,消防水泵的开关应设计应为两种控制方式,即本控和消防联控。当开关处于消防联控状态时,一旦发生火灾,消防系统会接收到建筑体内的烟雾传感器所反馈的异常信息,这时消防水泵开关会自动开启,保障了水泵的正常启动,能够确保实现消防系统的保护功能。但是还要考虑到设备损坏情况下的开关问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本控状态进行手工开启消防水泵开关,以完成消防系统工作。但是在实际施工中,消防水泵开关选址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开关经常设置在事故易发位置,当该位置发生火灾发生时,人们根本无法走近消防水泵开关位置,导致消防系统无法运行。

1.3 传感装置安放问题

建筑行业所使用的传感装置主要有温度和烟雾传感装置,是系统能够做出正确消防指示的唯一反馈路径。在施工现场,设计师要结合现场施工实际情况,分析出最佳控制点位并安装传感装置。但是在目前的建筑行业,设计师都不再进行现场考察,往往存在图纸点位与现场安装位置有差异的现象,缺乏实际测量就进行安装的传感器,就算是最先进的传感装置,其敏感度也会大大降低,往往不能物尽其用。然而,部分设计师认为安装的传感器越多,消防系统功能就越好,所以就片面追求数量,使传感器线路铺设混乱,造成安全隐患。

2 解决策略分析

2.1 加强线路敷设工作

在进行线缆敷设工作时,一定要进行实地考察,对建筑结构进行认真仔细分析,并绘制出详细的线缆敷设路线图纸,一定要重视各个专业的管道综合。以便确定设计线路敷设的合理性,而且注意图纸内容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在敷设工作进行时,要督促施工工人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现场施工时,墙内或地面下线路敷设前要先敷设金属导管,坚决杜绝以次充好,严禁用塑料管道代替金属管道,避免火灾发生时事故影响到系统线路。而且所敷设的导管也要做好防火防腐处理,以延长使用寿命。负责人员要进行时刻监督,确保线路敷设工作万无一失。

2.2 合理设计消防水泵开关

在进行消防水泵开关设计时,一定要要求其具备本控和消防联控两种消防水泵开启功能,这样可以在消防设备故障时依然能够通过本控状态进行消防水泵开关的开启。值得一提的是,手动开关要多点放置,这样当一个区域内的开关装置被损坏后还能在另外的区域进行消防安全系统的开启工作。在消防水泵的消防联控状态,温度、烟雾等的参数值设置很重要,在进行设定时要充分考虑建筑工程的内外条件,认真分析建筑内处于何种条件后启动联控消防,才能使消防系统的自动消防功能发挥出最大效果。

2.3 准确安防传感装置

要准确掌握建筑项目的现场信息,传感装置的控制位点一定要仔细选取,使传感器的功效发挥到最大。传感装置的安装不是要追求数量最大化,并不是安装的传感装置越多,消防系统就越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也是进行建筑设计的考虑因素。此外还要考虑到建筑体本身对传感装置的影响,要避免其对传感器的干扰作用。最后,还要考虑到建筑项目内其他控制系统。当收集到警报信息后能够及时报警,为人员疏散提供保障,并保障消防工作正常开展。

3 小结

建筑消防电气设计关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设计人员一定要提高重视。对于建筑消防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线路敷设工作粗糙、消防水泵开关设置缺陷和传感装置安放不合理,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加强线路敷设工作,合理设计消防水泵开关,合理安放传感装置,及时规避设计中的不合理及漏洞因素,保障消防系统的正常运行,维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龙高军.高层民用建筑电气消防设计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2010年四川电气联合年会论文集,2010(5)

第7篇

关键词:建筑 消防施工 现状分析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29-02

火既能创造人类的美好生活,也能给人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它能把人们苦心经营的物质财富毁于一旦,让建筑、物资、以及各种生活用品全部“灰飞烟灭”,给人们的生活造成难以弥补的影响,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甚至将夺去人们的宝贵生命,给人们的身心造成难以修复的痛苦和伤痕。可见建筑消防施工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不但和民生、民安问题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一脉相承。当前建筑消防施工的重点在城市。历年来,在城市引发火灾的事故百分之七十皆是建筑起火造成,因此建筑火灾已对当前城镇居民的安全及社会的和谐造成了严重威胁。可见,建筑防火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但建筑施工单位在设计图上要消除引发火灾的隐患,还需要广大市民增强防火意识,才能最大限度杜绝火灾的重演。现笔者将针对建筑消防施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相关探讨。

1、建筑消防施工现状分析

从当前权威消防部门提供的资料分析,目前城镇建筑存在的消防施工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1 建筑物的防火设计存在缺陷

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时间较长的老式建筑物上,因为时代的原因以及技术的限制,对一些消防设施的设计欠缺周全的考虑,导致消防设施的设计既不科学,甚至有些设计根本就没考虑防火因素。对此,如要按照现行消防标准对其进行改造,难度非常大,甚至有些老式建筑即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也无法达到现行消防设施的标准。造成此局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建筑设计人员专业水平不强,对建筑消防设计的施工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在消防设施设计上表现出滞后性。其次,设计人员的消防知识不能与时俱进,设计时总停留于理论方面,纸上谈兵,不能和建筑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再次是设计人员对火灾喷水系统和报警系统缺乏科学的认识,设计出的两大系统实用性不强。

1.2 建筑物的防火设施不全面

当前一些建筑的排烟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报警系统三大设施质量不可靠。某些建筑商为了节省成本,在上述三大系统安装中,使用质量差的设备,导致目前不少建筑的报警、灭火、排烟三大系统故障率高,已形同虚设,真正发生火灾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建筑物只有一个楼梯间,甚至有部分建筑设置成封闭式的楼梯间,且没有按照消防施工标准设计防火大门和防烟式楼梯间。

1.3 建筑物防火分区设置不科学、耐火强度不高

目前不少建筑物对于防火分区的设置很不科学,完全不符合建筑消防设施的规范要求。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很多建筑没有设置防火分区,或设计人员随心所欲设置防火分区,导致防火分区的面积过于简单,不符合具体要求;第二、防火分隔构件的质量不可靠,耐火强度不高。国家在2001年有明文规定:高层建筑的纸面石膏板须是双层材料,中间部位的岩棉夹层厚度必须高于七点五厘米,其耐火时间才能达到两个小时以上,但在具体操作中,岩棉夹层厚度却没有达到七点五厘米,有的建筑商偷工减料甚至使用单层式纸面石膏板块,耐火度极低,完全不符合要求。如此建筑万一发生火灾,大火蔓延将会极为迅速,消防部门很难及时抢救。

2、应对措施

当前我国建筑消防施工的根本目的是以预防为主,采取大量预防性措施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因此面对当前建筑消防施工出现的问题,首先广大建筑商以及设计人员须认识到建筑防火的重要性,对建筑物的消防设施进行设计时一定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不偷工减料,防患于未然,坚持严格管理,立足防火的施工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定能令建筑消防施工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1 加强建筑商的消防意识

建筑消防施工之所以存在安全隐患,很大程度上是建筑商对消防施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消防施工方面投入不足而造成。政府的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广大建筑商宣传,建筑消防施工是一项人命关天的工作,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可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历年来发生的建筑火灾来看,事故可来自建筑物的任何一方面,一旦火灾发生,势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稳定极为不利。因此,政府部门的相关机构和各企事业单位必须在能力范围内向广大建筑商宣传建筑消防施工的重要性,一些和建筑商有业务联系的部门,甚至可组织广大建筑商进行以“建筑消防施工重要性”为主题的培训,提升其消防安全水平,让建筑施工的消防安全深入广大建筑商的心中。

2.2 对建筑消防工程的设计形成制约性条文

国家相关部门要针对建筑消防工程的设计形成制约性条文,在条文中要明文规定:建筑消防设计必须结合建筑的实际情况达到一定标准,考虑建筑的各种防火设施,尽量完善建筑物的消防设置。对此条文要相关部门须严格实行,不能流于形式,对消防设计不规范的建筑责令其限期整改,否则不能办理建筑物的审批手续。通过制定此条文可促使设计人员在设计消防设施时认真负责,从根源上杜绝火灾事故的发生。

2.3 建筑消防设计应注重全面性

在上文中已阐述目前消防设施不全面,防火分区设置不科学,建筑材料耐火度不高。因此对建筑进行防火设计时一定要坚持全面性原则,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设计时建筑总体布局要充分考虑安全性因素;第二、建筑防火系统、自动喷水系统、排烟系统的设计要注重质量,追求简便,令其在火灾事故中能发挥固有的作用:第三、建筑防火分区的设计面积要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要求,不能随心所欲;第四、防火分隔构建须符合国家对建筑防火施工材料的相关要求。此外建筑物的基本部件要具备较强的耐火度,以此防止火灾事故的迅速蔓延:第五、要科学设计建筑消防给水系统,保证火灾事故发生后有充足的消防用水量。

3、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各种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而这些建筑的消防安全关系着广大市民们的生命安危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建筑部门及建筑商施工时一定要注重消防施工的质量,最大限度完善消防设施,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探讨

前言

80 年代,是我国高层建筑在设计计算及施工技术各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各大中城市普遍兴建高度在 100m 左右或 100m 以上的以钢筋为主的建筑,建筑层数和高度不断增加,功能和类型越来越复杂,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比较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有上海锦江饭店,它是一座现代化的高级宾馆,总高 153.52m,全部采用框架一芯墙全钢结构体系,深圳发展中心大厦43 层高 165.3m,加上天线的高度共 185.3m,这是我国第一幢大型高层钢结构建筑。进入 90 年代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进入了新的阶段。不仅结构体系及建筑材料出现多样化而且在高度上长幅很大有一个飞跃。深圳于1995 年 6 月封顶的地王大厦,81 层高,385.95m为钢结构,它居目前世界建筑的第四位。本文在此谈了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概述建筑结构抗震理论

1、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实际上是各国建筑抗震经验带有权威性的总结,是指导建筑抗震设计(包括结构动力计算,结构抗震措施以及地基抗震分析等主要内容) 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个国家经济与建设的时代水平,又反映了各个国家的具体抗震实践经验。它虽然受抗震有关科学理论的引导,向技术经济合理性的方向发展,但它更要有坚定的工程实践基础,把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容不得半点冒险和不实。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现代规范中的条文有的被列为强制性条文,有的条文中用了“严禁,不得,不许,不宜”等体现不同程度限制性和“必须,应该,宜于,可以”等体现不同程度灵活性的用词。

2、抗震设计的理论。拟静力理论。拟静力理论是 20世纪10~40年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它在估计地震对结构的作用时,仅假定结构为刚性,地震力水平作用在结构或构件的质量中心上。地震力的大小当于结构的重量乘以一个比例常数(地震系数)。反应谱理论。反应谱理论是在加世纪40~60 年展起来的,它以强地震动加速度观测记录的增多和对地震地面运动特性的进一步了解,以及结构动力反应特性的研究为基础,是加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学者对地震动加速度记录的特性进行分析后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动力理论。动力理论是 20世纪70-80 年广为应用的地震动力理论。它的发展除了基于 60 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试验技术的发展外,人们对各类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线性与非线性反应过程有了较多的了解,同时随着强震观测台站的不断增多,各种受损结构的地震反应记录也不断增多。进一步动力理论也称地震时程分析理论,它把地震作为一个时间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建筑物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计算得到每一时刻建筑物的地震反应,从而完成抗震设计工作。

二、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分析

1、抗震措施。在对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除要考虑概念设计、结构抗震验算外,历次地震后人们在限制建筑高度,提高结构延性(限制结构类型和结构材料使用) 等方面总结的抗震经验一直是各国规范重视的问题。当前,在抗震设计中,从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构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将抗震与消震(结构延性)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设计地震力与结构延性要求相互影响的双重设计指标和方法,直至进一步通过一些结构措施(隔震措施,消能减震措施)来减震,即减小结构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经济的抗震性能是当代抗震设计规范发展的方向。而且,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弱构件在提高结构延性方面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认可。

2、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理念。我国《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对建筑的抗震设防提出“三水准、两阶段”的要求,“三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当遭遇第一设防烈度地震即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结构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因此,要求建筑结构满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要求建筑的弹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性变形限值。当遭遇第二设防烈度地震即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时,结构屈服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因此,要求结构具有相当的延性能力(变形能力)不发生不可修复的脆性破坏。当遭遇第三设防烈度地震即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结构虽然破坏较重,但结构的非弹性变形离结构的倒塌尚有一段距离。不致倒塌或者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从而保障了人员的安全。因此,要求建筑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其弹塑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塑性变形限值。三个水准烈度的地震作用水平,按三个不同超越概率(或重现期)来区分的:多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 63.2%,重现期 50 年;设防烈度地震(基本地震):50 年超越概率 10%,重现期 475年;罕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 2%-3%,重现期1641-2475 年,平均约为 2000 年。对建筑抗震的三个水准设防要求,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实现的,其方法步骤如下:第一阶段:第一步采用与第一水准烈度相应的地震动参数,先计算出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与风、重力荷载效应组合,并引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构件截面设计,从而满足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第二步是采用同一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使其不超过抗震规范所规定的限值;同时采用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从而自动满足第二水准的变形要求。第二阶段:采用与第三水准相对应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特别是柔弱楼层和抗震薄弱环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使之小于抗震规范的限值。并采用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从而满足第三水准的防倒塌要求。

3、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对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应采用的方法作了以下规定: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除 1 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限制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三、结语

现阶段,土与结构物共同工作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使建筑抗震分析在概念上进一步走向完善,如果可以在结构与地基的材料特性,动力响应,计算理论,稳定标准诸方面得到符合实际的发展,自然会在建筑结构抗震领域内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9篇

[论文摘要]高层建筑抗震工作一直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点,概述高层建筑的发展,对建筑抗震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从而来探索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方法,从而采取必须的抗震措施。

现阶段,土与结构物共同工作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使建筑抗震分析在概念上进一步走向完善,如果可以在结构与地基的材料特性,动力响应,计算理论,稳定标准诸方面得到符合实际的发展,自然会在建筑结构抗震领域内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高层建筑发展概况

80年代,是我国高层建筑在设计计算及施工技术各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各大中城市普遍兴建高度在100m左右或100m以上的以钢筋为主的建筑,建筑层数和高度不断增加,功能和类型越来越复杂,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比较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有上海锦江饭店,它是一座现代化的高级宾馆,总高153.52m,全部采用框架一芯墙全钢结构体系,深圳发展中心大厦43层高165.3m,加上天线的高度共185.3m,这是我国第一幢大型高层钢结构建筑。进入90年代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进入了新的阶段。不仅结构体系及建筑材料出现多样化而且在高度上长幅很大有一个飞跃。深圳于1995年6月封顶的地王大厦,81层高,385.95m为钢结构,它居目前世界建筑的第四位。

二、建筑抗震的理论分析

(一)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实际上是各国建筑抗震经验带有权威性的总结,是指导建筑抗震设计(包括结构动力计算,结构抗震措施以及地基抗震分析等主要内容)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个国家经济与建设的时代水平,又反映了各个国家的具体抗震实践经验。它虽然受抗震有关科学理论的引导,向技术经济合理性的方向发展,但它更要有坚定的工程实践基础,把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容不得半点冒险和不实。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现代规范中的条文有的被列为强制性条文,有的条文中用了“严禁,不得,不许,不宜”等体现不同程度限制性和“必须,应该,宜于,可以”等体现不同程度灵活性的用词。

(二)抗震设计的理论

1、拟静力理论。拟静力理论是20世纪10~40年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它在估计地震对结构的作用时,仅假定结构为刚性,地震力水平作用在结构或构件的质量中心上。地震力的大小当于结构的重量乘以一个比例常数(地震系数)。

2、反应谱理论。反应谱理论是在加世纪40~60年展起来的,它以强地震动加速度观测记录的增多和对地震地面运动特性的进一步了解,以及结构动力反应特性的研究为基础,是加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学者对地震动加速度记录的特性进行分析后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

3、动力理论。动力理论是20世纪70-80年广为应用的地震动力理论。它的发展除了基于6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试验技术的发展外,人们对各类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线性与非线性反应过程有了较多的了解,同时随着强震观测台站的不断增多,各种受损结构的地震反应记录也不断增多。进一步动力理论也称地震时程分析理论,它把地震作为一个时间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建筑物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计算得到每一时刻建筑物的地震反应,从而完成抗震设计工作。

三、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一)抗震措施

在对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除要考虑概念设计、结构抗震验算外,历次地震后人们在限制建筑高度,提高结构延性(限制结构类型和结构材料使用)等方面总结的抗震经验一直是各国规范重视的问题。当前,在抗震设计中,从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构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将抗震与消震(结构延性)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设计地震力与结构延性要求相互影响的双重设计指标和方法,直至进一步通过一些结构措施(隔震措施,消能减震措施)来减震,即减小结构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经济的抗震性能是当代抗震设计规范发展的方向。而且,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弱构件在提高结构延性方面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认可。

(二)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理念

我国《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对建筑的抗震设防提出“三水准、两阶段”的要求,“三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当遭遇第一设防烈度地震即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结构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因此,要求建筑结构满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要求建筑的弹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性变形限值。当遭遇第二设防烈度地震即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时,结构屈服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因此,要求结构具有相当的延性能力(变形能力)不发生不可修复的脆性破坏。当遭遇第三设防烈度地震即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结构虽然破坏较重,但结构的非弹性变形离结构的倒塌尚有一段距离。不致倒塌或者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从而保障了人员的安全。因此,要求建筑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其弹塑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塑性变形限值。

三个水准烈度的地震作用水平,按三个不同超越概率(或重现期)来区分的:多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63.2%,重现期50年;设防烈度地震(基本地震):50年超越概率 10%,重现期475年;罕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 2%-3%,重现期 1641-2475年,平均约为2000年。

对建筑抗震的三个水准设防要求,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实现的,其方法步骤如下:第一阶段:第一步采用与第一水准烈度相应的地震动参数,先计算出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与风、重力荷载效应组合,并引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构件截面设计,从而满足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第二步是采用同一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使其不超过抗震规范所规定的限值;同时采用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从而自动满足第二水准的变形要求。第二阶段:采用与第三水准相对应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特别是柔弱楼层和抗震薄弱环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使之小于抗震规范的限值。并采用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从而满足第三水准的防倒塌要求。

(三)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对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应采用的方法作了以下规定:1、高度不超过 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2、除1 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限制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参考文献

[1]朱镜清.结构抗震分析原理[M].地震出版社,2002.11.

第10篇

关键词:玻璃幕墙;防雷设计;措施

一、前言

上世纪80年代,玻璃幕墙进入我国建筑行业,很快就以其亮丽的外观和非常好的光线透射性,受到建筑师的热烈欢迎和喜爱。作为一种美观新颖的建筑墙体,玻璃幕墙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工程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采用。各色绚丽的玻璃幕墙建筑,成为了现代建筑派的主要表现特征,为城市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更给城市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是现代高层建筑时代的显著特征。然而玻璃幕墙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包括防火、光污染和防雷击等,其中防雷问题的影响最严重。

二、雷电对玻璃幕墙的危害性

玻璃幕墙通常都是大面积采用,作为脆性材料,一旦遭遇雷击破裂成碎片,势必成为极大的安全威胁。高层建筑玻璃幕墙,通常离放电云层比较近,导致地表的电场分布产生畸变,其电场强度远大于一般建筑物,容易导致雷电发展条件的发生,加之高层建筑距云层较近,所以易遭受雷击。同时,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在对高层建筑物进行围护后,建筑物的防雷装置被玻璃幕墙所屏蔽,导致很难防止直接的雷击,容易造成对玻璃幕墙的直接雷击。玻璃幕墙其自身金属材质因为雷电效应,导致静电感应作用的发生,当电场形成时,幕墙的金属体很容易积聚和雷云极性相反的感应电荷,数量很大,雷云瞬间发生放电之后,电场突然消失,而幕墙的金属体感应电荷,却无法以相应的速度流散,这就会造成高达万伏以上的对地电位产生,形成静电感应电压,造成危害。

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防雷应与一般的建筑物的防雷有异曲同工之处,普通建筑物的防雷装置有三部分,分别为: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接闪器:根据被保护物体的不同,接闪器形状不同,主要有避雷针、避雷网、避雷带,其主要作用是直击雷起到接闪功能。在60年代,英国人提出雷击距离理论--滚球法,依据雷电闪击距离为基础用来确定接闪器的保护作用,当雷击被导达到接闪器放电距离以前,其闪击点有一定的范围要求,被保护的建筑物的接闪器有若干个上行先导,最后在容易放电击穿的路径上形成主放电,接闪器正好设置在被保护的闪电击点概率较高的点。引下线对接闪器的接闪的雷电起导流作用。接地装置主要的作用是消耗雷电产生的能量。

三、玻璃幕墙防雷设计方案

本文中以某建筑玻璃幕墙建设工程为例,具体分析其防雷设计。此工程中该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属于雷电多发地,建筑楼内摆放有大量电子仪器设备,建筑楼长为105.6米,宽为21米,建筑面积大约1.6万平米,建筑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的结构。三个主要立面都将使用玻璃幕墙,而幕墙总面积有6500平方米。玻璃幕墙在最高檐口处的高度是36.5米。

1.雷电防护的基本措施

一般情况下,建筑物防雷系统,就是由避雷针、避雷网或避雷带组成的接闪器,主体结构的柱、板钢筋或者外接引下线所组成的引下装置,和利用承台、底板钢筋等基础自然接地体或者人工接地体,形成一个接地装置合成,整个建筑呈现出法拉第笼状态,把雷电流引入到地面。

此大楼处于雷电的多发地区,而且雷电流的强度比较大,而大楼摆放很多电子仪器设备,如遭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需加强防范雷电措施。

2.玻璃幕墙防雷设计的具体措施

幕墙顶部女儿墙的盖板,作用相当于引雷作用的接闪器。用镀锌圆钢沿着女儿墙的周圈进行安装,并且和防雷引下线相焊接。而在盖板内侧,则安装40ram×4ram×4ram镀锌角钢,每块铝板上都安装两段角钢,其中每段长300毫米,两段之间则用中12镀锌圆钢焊接连通,同时,用中12镀锌圆钢一端和女儿墙顶l2镀锌圆钢进行焊接,另外一端则和角钢焊接。每段角钢与铝板之间,可用四个M6×20mm不锈钢自攻螺丝压接,注意在角钢和铝板之间加垫1毫米厚不锈钢垫片,然后加上不锈钢平垫和弹簧垫。所有的竖向主龙骨的连接处,都使用40mm×4mm铝合金所制成的可伸缩的欧姆弯做压接,在连接处上下分别使用两个M8不锈钢压接穿螺栓,注意:可动的一端应避开插芯,然后加上不锈钢平垫以及弹簧垫。对于均压环的楼层,在所有竖向主龙骨与横向龙骨的连接处,通过40mm×4ram铝合金两端,分别使用两个M6不锈钢压接穿螺栓,并且加不锈钢平垫和弹簧垫。而充当防雷引下线的柱子内的对角纵向钢筋上下则采用焊接连接,使其上下相互贯通。焊接则采用双面焊接,焊缝长度大于2Od,d为钢筋直径。每三层框架梁内的两根主钢筋焊接,绕建筑物成均压环,然后将其和所有的引下线钢筋焊接。焊接使用双面焊接,焊缝长度大于2Od。

每楼层处,充当防雷引下线的柱子外皮处,应当预先埋下一根40×4镀锌扁钢,并和柱内防雷引下线钢筋焊接,焊接的长度为200mm。双面施焊,为了保持玻璃幕墙竖向铝合金主龙骨接地贯通,用40mmx4ram镀锌扁钢一端和均压环相焊接,焊接长度应当是其宽度的2倍,并且做三面施焊,另一端则用两个M8不锈钢对穿螺栓与竖向主龙骨进行压接,为了防止镀锌扁钢与铝合金的电化学腐蚀,可在其间加垫l毫米厚不锈钢垫片,并且加不锈钢平垫和弹簧垫。

用作防雷引下线的柱子内的贯通主筋与基础钢筋焊接进行连接,焊接使用双面焊接,焊缝长度大于20d,并且将与贯通主筋连接的基础钢筋与之相交的基础钢筋点焊进行连接。

四、防雷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

在玻璃幕墙的防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充分利用建筑物的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

二是,将均压环层的幕墙横竖向龙骨联结成一个电气通路,并与建筑物防雷网联通。

三是,将首层的幕墙的横竖龙骨联结成一个电气通路,并与建筑物的防雷网联通。

通过以上,玻璃幕墙在遭受雷击的过程中,由于其玻璃幕墙的防雷与建筑物防雷联成一体,则玻璃幕墙将能获得的电能,通过建筑物的接地系统迅速地输送到地下,从而达到保护建筑物和玻璃幕墙免遭雷电的破坏。

高层玻璃幕墙的顶部为了美观,一般都采用铝板,铝板是入地较好的导体,它沿建筑物顶部分布,其电场强度很大,雷电就很容易被吸引过来,受雷击最大的部位,铝板则是很好的接闪器,可以接受雷电流,将固定铝板的主横担与建筑物避雷系统联成一体,这样就可以安全的将雷电流导入大地。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顶部的接闪器可以有效地防雷直击,但不能防止侧雷击,在玻璃幕墙防侧雷时,其要根据建筑物防雷等级来确定其作法:一类防雷30米,二类防雷在45米,三类防雷在60米,综合建筑物的防雷等级在30米、45米或60米以上的高层玻璃部位,每层设一个均压环,并将建筑物防雷网及玻璃幕墙防雷系统联通,形成一个电气通路,为了防止球形雷,将玻璃幕墙首层的横竖龙骨联结成一个电气通路,并与建筑物的接地网联成一体。

五、结语

在玻璃幕墙设计和安装时,采取上述措施后,雷电发生时,不管是发生可能性极小的侧击雷直接击中玻璃幕墙产生的雷电流,还是因为静电感应聚集的大量电荷,两者都可以得到快速而有效的释放引导,从而对建筑物实现保护效果。

参考文献:

[1]朱贵刚 高层建筑玻璃幕墙防雷设计 [期刊论文] 《科技创新导报》 2010

[2]蒋玄 论高层建筑玻璃幕墙防雷接地技术 [期刊论文] 《江西建材》 2010

[3]王军 建筑防雷施工浅析 [期刊论文] 《浙江建筑》 2006

[4]陈桂清 浅议建筑物玻璃幕墙防雷接地的作法 [期刊论文] 《吉林气象》 2005

第11篇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渗漏防渗漏

房屋的渗漏问题是当前房屋建筑工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引起房屋渗漏的原因较多,如施工人员的过失、房屋自然的损坏等等,但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整体技术水平普遍还不够高。因此,需要我们对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防渗透技术进行研究。

一、施工前的防渗漏准备

1. 了解屋面结构在施工的工程前,有一些问题应当被注意。

(1)天气问题

混合的水泥浆放置是否会遇到天气情况的影响,被雨水长期浸泡的水泥使用效果会大大降低,甚至会出现房屋的潜在危危险。施工过程的天气可能会影响技术人员的操作,威胁生命安全。

(2)地基的打造

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中,房屋的地基选择对于房屋的安全影响尤为重要。对于地面凹凸不平的地方应当清平,修整。对于地基的填充也是相当的重要,地基必须夯实,每层都予以大密度物质填充。

2. 材料的选择

无论是在建筑的建造还是建筑的装修上,材料的选择关系到房屋的是否渗漏问题。对于高密度的材料选择在理论上都是首选,这些材料在理论上可以很好的防渗漏。相比之下,那些密度较低的材料就容易雨水的侵入,破坏房屋的构造。

3. 材料的混合技术

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材料混合技术。因为合适的材料配比能够在很好的保证房屋建筑的质量,同时也能够节省材料,减少预算,也能减少施工人员的工作量。无论是在人力物力上,都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二、工业民用建筑施工的防渗透技术探讨

1. 外墙的防渗漏技术

所谓外墙简单点说,就是一个建筑物最接近外界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雨水等侵蚀毁坏的地方,它主要表现在外墙的墙面出现有裂痕。这虽然相对于建筑的寿命没有多大的影响,但对于建筑的外观影响却是极大的。外墙的防渗漏技术已经越来越被专业人士所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不仅仅只是局限在墙面的问题上,还包括对门、窗、墙角等问题上的细微处理。由此看来,外墙的防渗漏是一个不能被忽略的问题,它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是相当的严格。作为一个房屋建筑者,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必须将“责任”二字牢记于心。与此同时,还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于建筑的防漏就必须做到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时刻注意相关事项,切不可偷工减料。对于建筑外墙出现的裂痕要全方面的分析,在不影响房屋外观的情况下,还能做到外墙的防渗漏工作。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引起房屋后期的一系列问题,直接的关系到房屋的防渗漏性能。

2. 门窗防渗漏技术

门窗属于房屋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门的面积相对于外墙面较少,但对于房屋来说,也占据了较大的一部分面积。它们活动的范围大,涉及区域广。门窗不是固定的墙体,经常用以活动,雨水很容易由它们向房屋内浸入。因此,在门窗的防渗漏问题上,这个问题就尤为困难,当今,房屋的活动窗大多是玻璃的,这是很好的防渗漏材料,可是窗框是铝合金的材质的。一旦它们与墙面结合部牢靠,就会有很大的渗漏问题存在。还有一个问题,铝合金的玻璃框架制造技术本身就纯在着问题,雨水不能从排水槽流出,这样就使雨水向屋内渗漏。我们现在大多数的门也是木门或者新型合金门,所以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门框与门的契合度,还有门的材质问题。再者就是门窗的地理位置必须高于地基,让雨水形成一个顺势下流的趋势,这样就很好的防治雨水的内浸。由上面来看,无论是门还是窗,对于雨水的防渗漏都从三个方面考虑,即门窗材料的选择、门窗的安装、门窗的合理设计。

3. 厨房及卫生间的防渗漏技术

众所周知,在民用房中,厨房及卫生间最容易发生渗漏现象。这是因为厨房及卫生间的用水最多,无时无刻不与水接触着。一旦有一点的渗水现象,都会影响重大。所以,对于这两个部分的防渗漏工作一点要做到极致,绝不能有任何的马虎。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一下几点:(1)为了防止卫生间及厨房的水蔓延都主卧室及客厅,在建造卫生间及厨房时,应注意它们的建造平面应该低于一定的高度;

(2)在装地漏口时,注意要让地漏口略低于其周围平面;(3)在墙角部分注意在建筑时的绝对封闭,设置防水层。在厨房及卫生间这样易发生渗透的地方,在建防水层之前检验,即先一步进行试水工作。一旦出现渗水就必须找出源头,等不再漏水后,再建防水层。

4. 屋面的防渗漏技术

这里所说的屋面防漏就是对房屋要求最基本的防漏技术,屋面的防漏就是对屋面板的防漏。在专业人员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对于屋面板的质量一定要严格把关。因为如果出现了屋面板的断裂及裂痕,就会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还会使整个房屋建筑的防渗漏工作功亏一篑,也不能很好的起到隔热保温承重的作用。屋面的渗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比如屋檐的雨水渗漏,天沟积水渗漏。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专业人员应当认真考察原因,而不应该一概而论。这方面的原因也是相当的多,除了上面所提及的屋面板的问题,还有就是天沟等是否是一个内外凸形的,这样就不会形成积水。再者,排水管道半径是否足够大,这样就不易因废谢物堵塞管道形成的积水渗漏。最后,还是建造材料的选择。屋面也是经常的风吹雨打最严重的地方,对于材料的选择要求做到经得起光照,经得起霜冻。不会产生很大的热胀冷缩的效果,避免引起裂痕渗漏。

5. 地下室的防渗漏技术

在一些地方,地下室也是房屋建筑不可少的一部分,整个房屋的水都要往地下渗漏。可以说,对于地下室的防渗漏是最为困难的,本来对于地下室的建造的过程就相比在地面上要困难。如果要做到防渗漏,就必须达到更高的要求。首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选择抗压抗渗透能力更强的材料,避免在地下面的挤压过程中发生变形。再者,整个地下室的墙面与地板必须是无缝浇灌的。除了人为的通气孔,每一个部分都必须是全封闭的。

三、结语

在房屋建筑过程中,无论是对于民房还是工业用房,防渗漏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它不但影响了房屋的外观,还影响建筑的质量。对于房屋建筑的防渗漏措施不能单一而论,对于可能发生渗漏的地方,如内外墙、屋面、厨房及卫生间、地下室等要重点关注。在房屋的不同部位,所采取的防渗漏措施也是不同的。从材料的选择到专业人员的技术问题,注意事项都不尽相同。只有国内的专业机构和技术单位从根本出发,加大时间和力度在对与房屋的防渗漏问题上,我国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出现的渗漏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崔永坤.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J].山西建筑,2010(25).

[2]张利锋.今年全省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目标任务确定[N].青海日报,2011.

作者简介: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消防 设施检测 现状 改进措施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是所有建筑工程的消防安全中,必不可少的安全检测。建筑的消防设施是否标准,关乎建筑的消防安全与的人身安全,因此对现代建筑质量要求严格,因此,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负责建筑消防检测的检测机构,承担的工作压力不可估量。但是,建筑消防中介设施检测机构市场需求增加的同时,检测机构在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的过程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导致建筑消防设施的顺利运作与建筑的安全无法保障,科学的进行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是检测机构工作的关键。

1 当前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检测机构市场秩序混乱 检测质量得不到保障

由于我国在建筑消防的管理体系的建立还在完善的过程中,无明确的管理制度与责任承担的划分,检测机构对建筑消防检检测结束后期没有跟进以及监督管理,使得建筑消防设施的工作存在安全隐患。同时,随着建筑行业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需求加大,引发检测市场的混乱,出现恶性竞争,这些问题对检测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建立与完善建筑消防的管理体系对维护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市场秩序十分重要。

1.2 检测机构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国家在培养专业检测人员暂无对口的专业学科提供学习,使得优秀专业的检测人员稀缺。而消防设施检测的工作大多是要实地进行操作完成的,这需要检测人员利用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去处理。但是当前多数检测机构的人员组织构成,由不限专业的社会招聘而来,仅经过短期培训便上岗。以此形式构成的建筑消防设施检测队伍,检测质量无法保障,为建筑工程的运行埋下人为隐患。

1.3 检测报告格式混乱且记录内容不具体

检测报告是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对建筑设施的运作进行检测后得出的结果报告,即使当前各个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实行的检测标准大部分都是一致的,但在检测结论中使用的报告形式却是不统一,多种形式的。在检测报告内容中,标记内容参差不齐,对新标准的实施不关注,在引用标准做报告的时候,依然使用过去的旧标准。在写报告的过程中,出现基本的记录时间、名称的错误。详实的检测报告数据记录,便于检测报告的完成有据可依,然而混乱的原始检测记录,使得检测结论报告的格式便无从谈格式统一。

2 针对当前建筑消防中介设施检测机构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1 改进完善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的管理体系 增强管理力度

我国对管理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暂时没有一套完整具体的管理体系,统一的管理准则,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在建筑消防设施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起到判定解决作用。因此,完善的检测体系,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的检测工作尤为关键。在确定检测体系的过程中,要根据在实际检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再制定,方可使实际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高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的管理,除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同时需要质量监督部门与消防部门的共同携手配合,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加强管理与检测审批严格把控,提高检测标准与检测机构专业人员、场地设备的投入,避免皮包商投机取巧。提高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跟踪管理力度,不定期进行抽查,查看检测工作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是否有对检测结果造假的情况,对违反者,进行严肃处理。组织各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成立机构协会,加强交流,提高技术能力,对检测收费标准进行协商,交由物价部门合理制定并进行公开,使得检测机构之间在井然有序的市场环境中形成良性竞争。

2.2 大力培养检测人才并提高人员素质

由于我国在培养建筑消防设施检测人员上没有对应的专业学科提供学习,优秀专业的检测人员紧缺,导致检测队伍素质普遍降低。然而检测过程中出现的检测问题,需要具备丰富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人员进行解决,建立具体完善的培训体系与提高检测人员素质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相关部门应成立检测培训机构,开展提高专业技能的培训,注重培训学员在实际操作中的能力,提高学员对检测机构行业的服务、职业道德意识。培训结束后,严格要求学员通过考试,进行专业技能考核,合格后授予上岗资格证。为了保障检测队伍的素质水平,对获得上岗资格的检测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抽查与培训,及时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检测能力。只有提高检测队伍人员的素质,才能在建筑消防设施检测中保障检测质量。

2.3 规范报告格式和记录内容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原始数据记录,作为报告内容的参考依据,严谨的报告内容是对检测结果的负责,因此,对检测报告有所要求,严格规范报告格式与记录内容,做到统一。在解决措施上,有关的管理部门应组织研究检测报告的格式与原始记录内容的相关专家,将检测报告的格式与记录内容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并且结合建筑消防设施的特点制定统一规范报告的格式,让检测报告的结果明了准确,内容做到严谨。原始记录格式将检测现场的实际情况详细真实的记录,与检测记录结合,即可让设施运作的基本情况真实反映出来,同时报告具有较强依据性。

3 结语

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需求加大的同时,消防设施检测工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随之增加。因此,规范管理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是刻不容缓的工作重点,加强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管理,为检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安全与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胡琼.浅析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01):119.

[2]陈祥方.论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的现状及措施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3,(0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