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职毕业论文

中职毕业论文

时间:2022-09-10 15:08: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职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职毕业论文

第1篇

1、计算机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应用瓶颈探析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现状与未来趋势

3、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渗透

4、计算机基础课程应用教学思考和感悟

5、中职中药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6、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7、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UI设计中的应用

8、计算机生成兵力行为建模发展现状

9、智慧档案馆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案设计

10、浅谈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稳定性

11、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探讨

12、计算机科学技术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1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计算机网络和系统病毒及其防范措施毕业论文

14、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认识

15、艺术类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6、计算机技术在石油工业中应用的实践与认识

17、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

18、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19、课程思政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探索

20、计算机服务器虚拟化关键技术探析

21、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2、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运用

23、慕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24、浅析如何提高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

25、项目教学在计算机基础实训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26、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中项目式教学的应用

27、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在校园网络的实践思考

28、大数据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及优化策略

29、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对策简析

第2篇

1实习者方面

除此之外,学生们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大部分的学生意识不到实习与将来工作的相关和基础作用,只着眼看得到的利益,罔顾可预见的将来。学生们常常觉得无论自己付出多大努力做好实习工作,哪怕酒店的收入很可观,但是与自身的利益却不甚相关,因此,就抱着一种敷衍的态度例行公事化,没有投入工作热情。再加之初出社会的学生们会抱着很大的期望,希望一出来就能当上领导,能拿到很高的薪酬,但是实习往往是从最基层做起,工资也不高,因此,他们就感觉到很不满意,进一步瓦解了实习的最本质价值。在这样短视的目光下,我们可以想象到,他们的实习目标没有最大化地实现,甚至有点浪费时间。

2中职院校旅游管理酒店实践教学的具体策略

2.1实施方案

可以借鉴一些国内旅游院校好的实践环节的做法,结合自身情况归纳出一条适合的实践方案从而产生好的实习效果。在此参考了有效的做法后可以主要把实习分为以下三个时间段:第一段:了解实习并辅以旅游,可以带学生选择性参观本地旅游的著名景区、景点、酒店等,对专业学到的知识初步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加强专业技能实习。进一步可以带学生去更远的地方观景,全方位地了解旅游行业的流程。塑造内在的专业素养;第二段:酒店实践技能实习,学生们可以在负责专业实习指导的老师们的带领下到旅馆或者酒店、旅行社还有提供旅游服务的企业进行社会锻炼,增长专业实践技能;第三段:毕业论文的实践,主要为了充实毕业论文,进一步加强本专业知识的认识和实践所进行的调研,与此同时,也为即将踏入社会就业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和心理准备。

为了使实践环节落到实处,最好应当由校方组织,联合实习企业设立酒店实践实习基地,全方位负责和协调旅游专业酒店实践过程中的一切工作,尤其应当派遣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来解决学生们在实习中可能会面对的各种具体的专业性问题。据了解很多好的旅游院校已经将此付诸实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相关建议

首先,酒店实践和毕业论文挂钩。一方面,通过好的酒店实践环节,学生们可以学到课堂之外的很多应用性和专业性知识,通过直接生动地观察和操作,更能切实体会到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下,本专业的发展与创新之路。在酒店中得到的体会,提出的问题,反思后的方法,前瞻的视角,都可以升华为毕业论文的良好素材,成为毕业论文扎实有说服力的材料,更能帮助到论文的良好完成。在许多高校中,实习与论文结合已成惯例,说明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到前文所述的时间冲突问题,校方应合理地安排两者的时间,使其互相受益而不是互相矛盾,使学生不至于瞻前顾后而进退失据。其次,由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巩固检查工作。

一方面,实习生步入酒店进行实习,从学校到社会,这是一个转变。学生们不仅仅面临着身体力行上的挑战还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首先是酒店的庞杂,会让实习生们觉得人际关系难以应付,同时,身处基层位置,实习生们做的更多是重复性强的工作。这无形给他们带来了心理负荷,这时候,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强大和心理知识兼具的老师加以辅导,他们会简单地对本专业产生抵触的心理,这种心理一出现,他们就很快地想着放弃本专业。辅导员对这种情况加以了解之后,要认真地调整实习生们的思绪,疏导他们身处酒店巨大的人际交往的心理压力,然后给他们分析从事本专业应有的正确心态,努力使他们摆脱消极因素的影响。

再次,学生应该努力为实践做好准备。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应该端正态度。学生们在实习的准备阶段就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实习不仅仅是去消磨时光或者完成一个学习阶段的任务,更多的是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等等。在实习的初期要尽快地融入新的集体,适应现实的企业生活,与实习老师、实习同学、酒店员工、酒店领导建立良好健康的关系,在思想上,抱着学习提高自己的目的,遇到问题不能气馁,及时与实习老师沟通或向实习企业请教。再者,实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赚取薪酬,所以实习生们不应该仅因为不太理想的薪酬而轻视实习或敷衍了事。在情感上,建立自己身为酒店一份子的责任感,应该努力运用所学知识投身于酒店管理的完善中。总而言之,校方和实习企业应该共同设立酒店实践实习基地,全方位负责和协调旅游专业酒店实践过程中的一切工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该正视自己身上的不足,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闪光点,弥补自身的缺陷。

作者:曾伟花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技工学校

第3篇

一、学生问题

(一)学生文化基础差

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弱势群体”,他们考学无望,可年龄又小,不适宜过早地步入社会。于是家长便把他们送到中职院校学习专业技能,以便掌握今后立足社会、谋求发展的技能。因此,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于普高的学生来说有相当大的差距。甚至应该上高中历史课程的学生居然连初一的知识水平都不具备,连中国古代的朝代的顺序都搞不清楚。这给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扰。

(二)学生学习习惯差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不是学生的智力问题,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在中职院校教授历史二十多年,发现学习成绩差的孩子,都有以下特点:1.课前不做预习工作。2.上课不积极思考,没有课内笔记。3.课后不及时复习﹑练习。4.学习无目标﹑无计划﹑无顺序。没有把学习作为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而当成一种负担。

(三)学生的学习心态差

中职院校的学生在人们世俗的观念中就是应试教育淘汰下来的一批孩子,他们大多数在初中学校老师眼里是属于问题学生,成绩较差,拖班级后腿,没有培养价值。由于经过了应试教育唯成绩论的种种挫折﹑打击后,这些孩子已然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学习的能力,不是学习的材料,以至于没有进一步考学深造的愿望。来中职院校不过是为了学习一些今后生存的技能和获取一张文凭。历史课的学习与他们没什么关系,我的一个学生就曾直言不讳地说:“来艺校是来学专业来了,如果学文化,谁来这儿学习呢。”这种不正确的心态,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效果。出现了大量的“四主学生”:上课以睡为主,下课以玩儿为主,作业以拖为主,考试以抄为主。

二、教材问题

(一)教材的编写体例不符合学生已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有的学习习惯

2009年,呼市地区开始使用新课标教材,历史课本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之处是它打破了以往教材以时间为顺序的章节编写体例,改为专题史,新则新矣,但不符合学生已有的学习历史的习惯。比如历史必修一中,本来是发生在运动之后的,可是课本把放在了中国近代反侵略的内容中去先讲,而把运动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专题后讲。本来学生的知识基础就不扎实,这么一来事件的时间顺序更混乱了,不利于学生记忆。而且从本质上讲也属于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性质与运动是一样的,可被人为地划分成了两个部分。对老师的教学顺序与学生的学习记忆造成不小的困惑。

(二)教材的内容编排不利于构建学生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必然与偶然因素的,如经济的推动、制度的创新、文化的影响等。所以在讲每一个历史事件时都要联系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等背景,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全面地了解历史。并把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有效地联系,构建起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可新课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却把本来相关的内容给割裂了,把历史事件分成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部分。造成学生学习的不完整性,学过的知识都是孤立的,不能有效地联系在一起,缺乏系统性,知识的记忆无条理、无层次、无体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材的文字语言不能清楚地说明所学知识的内容

教材的文字语言应该清楚地反映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我到底学的是什么,可新课标教材在这一点上做得不是很好,有些课程的标题不能准确地反映内容,比如必修一的第八个专题,它的内容主要是讲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的,可起的标题是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还有必修二的第五个专题第二课内容是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它的标题是蒸汽的力量,这种浪漫的文字语言,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也不是考试时该有的历史文字语言。

三、教师问题

(一)责任心不强

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我个人认为此话有失公允,但从某种角度讲教师的工作态度会对教学造成一定影响是事实。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知识水平低,对学习缺乏主动性,而现有的教材要求高、难度大,在这一低一高之间,教师很难保持各方面的平衡。教学工作较普高来说更为困难,教学成果自然与普高无法相比。由于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再加上社会上对中职院校的一些偏见,使教师工作不被社会广泛认可,教学没有成就感,长此以往,一些老师就丧失了对工作原有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开始对工作敷衍,认为反正我讲什么学生也不想听,甚至听不懂,不用认真备课,上课我只管讲课,学生学不学与我无关,这样的结果就是老师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没尽到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这不但会影响教学质量,还丧失了老师的尊严,也得不到学生的尊重。

(二)教育观念陈旧

教育教学工作的对象是人,所以教学工作要以人为本,只有在充分地了解和尊重学生,取得学生信任,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而有些老师还秉持着过去严师出高徒﹑不打不骂不成材的教育观念,对学生没有理解只有严苛,没有尊重只有要求,把学生看成是没有思想﹑没有独立人格的学习机器,其结果只会引起学生的强烈不满,引发不必要的冲突,不但激化了师生间的矛盾,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三)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至关因素之一。而现在有的教师仍然运用过去那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 照着课本念,学生在底下呼呼大睡,教与学形成了两张皮,没有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灌输知识,没有启发学生思考,师生间无互动,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地降低了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正是因为以上原因,中职院校的历史教学不顺,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如想改变现状,就需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第4篇

中职院校毕业生未经过高中阶段系统的数学、外语等课程的学习,相对于统招的大学生,其基础较弱。尽管参加对口招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针对对口招生学生已经做了一些准备和调整,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现有教学及考核体系与对口招生学生之间的不适性主要表现在:数学、英语课时过多;侧重理论体系;存在填鸭式教学,等。因此提出大幅度修订培养方案、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注重过程考核、强化就业及创业指导等建议。

关键词:

对口招生;市场营销;教学及考核改革

2014年,教育部提出将600所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职业化转型[1]。根据国家的这一政策导向,很多本科高校开始了向“应用型”、“实践性”等方向的转变,并对某些应用型特征较明显的专业进行试点。其中,市场营销专业便是试点专业之一。宿州学院是安徽省首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2015年,宿州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招收了50名对口招生学生,尽管学校针对对口招生做了许多工作,但目前课程体系、授课模式、考核模式等仍然采用统招本科的培养方案。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应用型的定位,更好地培养对口招生的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与变革。

一、面向中职毕业生对口招生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特点

对口招生学生从初中直接考取中专,未经高中三年系统的基础课程学习,其与统招的本科生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一)数学、英语基础弱

由于对口招生的学生没有经过高中的学习,其数学和英语属于初中起点,且目前中专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专业岗位操作技能[2],因此对于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教学,远不如高中重视。宿州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对口招生入学考试时,大多数学生数学考试成绩非常低,甚至有个位数成绩出现,可见其数学基础之薄弱。英语也不例外,对口招生入学考试时,多数学生英语成绩不及格。对口学生对英语等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很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与自己以后就业关系不大,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甚至想干脆彻底放弃[3]。

(二)理论学习能力不强

目前,宿州学院营销专业对口招生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笔者对该班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交流,普遍认为,对口招生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力偏弱。并且,对口招生的学生,一般的传统考试能力不强,缺乏传统考试模式的技巧。

(三)动手能力强

在对口招生入学考试时,市场营销专业采用了“笔试+面试”的模式。作为面试老师之一,笔者全程参与了面试的环节。面试题目基本都是情景模拟。大多数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较好。在对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的跟踪调研后,发现对口招生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类型的实践学习任务。闫志利等的研究也表明,对口招生学生在技能学习能力方面比普通高中生源强[4]。

(四)自我控制能力弱

对口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未能像高中一样,形成很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控制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许多对口招生学生都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对于升高中然后考大学信心不足,所以选择了中专。

(五)就业意愿强

中职院校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对口招生的学生在考取中职院校时,就已经形成了毕业后就业的思维。通过对口招生考试进入大学后,就业的意愿相比统招的大学生要强很多。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考核现状与问题

(一)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及考核现状

目前,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培养方案基本上是三年修订一次。以宿州学院为例,结合2013版培养方案,介绍分析目前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体系情况。

1.培养方案

根据2013版培养方案,市场营销专业主要有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公共课包括思政类、体育、英语、数学等。数学类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且数学、英语上课时间都为4个学期,课时较多。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专业选修课。专业课的设置,注重了营销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应用性、操作性的课程很少。培养方案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实践学时,如专业认知、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以及部分专业课中设定的实践学时,但是实践形式及要求等未有明确说明。

2.教学模式

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主要是课堂理论教学,绝大多数课堂时间都是教师讲授理论,填鸭式教学占主导。教学过程中,能够部分地进行案例分析,但是案例来源渠道较少,大多使用教材自带的案例,身边的实际例子较少。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

3.考核模式

目前,宿州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考核由两大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比例为0.3∶0.7。平时成绩又分成出勤、作业、参与课堂讨论。其中试卷题型要求4种以上,考试改革申请手续繁琐,要求苛刻。

(二)原有教学体系与对口招生学生之间的不适性

根据对营销专业教学与考核现状、对口招生学生的特点分析可以发现,原有营销专业教学与考核体系与对口招生学生的特点之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适性:

1.数学、英语学时过多

对口招生的学生数学、英语基础弱,这两门课程的学习难度大,他们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不高,不太认同对自己就业有多大的价值。这导致学生用大量的时间来应付作业和考试,大大挤占了自己喜欢的某些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市场营销对口招生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基层的销售工作,工作中对于高等数学知识的应用需求很少,简单的基础数学知识就可以满足工作需要。英语亦是如此,在以后工作中,他们只需要有基本的英语素养及词汇即可。

2.侧重理论体系教学

现有的市场营销培养方案侧重市场营销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教学模式也主要是理论讲授。而对口学生由于经历了中等职业教育,理论学习能力明显偏弱,更加侧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且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中职院校对口招生,本意就是向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如果仍然按照现有的培养方案,讲授完整的市场营销理论体系,与对口招生学生注重技能及应用性的学习及培养目标也是相矛盾的。

3.填鸭式的教学仍然存在

填鸭式教学受到诟病由来已久,然而目前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仍然主要是填鸭式,老师在课堂讲授理论,学生被动地接受。对口招生学生理论学习兴趣不高,接受能力偏弱,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更显不合适。根据一个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效果非常不好。而平时与部分学生交流访谈,大都认为目前的教学方式有待改变。

4.现有的考核模式以试卷为主

现有的考核模式,以试卷考试为主,平时出勤占比过低。这与对口招生学生理论学习能力偏弱,不擅长试卷考试存在不适应性。同时,对口招生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在目前的考核模式中完全被忽视了。从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来看,对口招生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成绩非常不理想。

5.现有课程体系及教学考核模式应用型导向不强

相比统招本科学生,对口招生学生就业意愿较强。而目前的本科培养方案,还是倾向于培养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素养,能够系统掌握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的人才,职业导向的课程几乎没有。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职场角色扮演训练,实战操作形式的教学更是没有。考核仍然是试卷考试,而产品设计、模拟销售业绩等职业导向的考核方式也没有。这些都与对口招生学生就业意愿强烈不适应,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难以真正实现。

三、对口招生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及考核的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及考核体系与对口招生学生之间的不适性分析,为能够更好地培养应用型的对口招生生源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大幅度修订培养方案

现有的市场营销培养方案设置的课程体系,是为了培养能够系统掌握营销基本理论的学生,而对口招生来源的学生其应用性的需求非常明显,因此,应大幅度修订培养方案。具体做法为:压缩数学、英语学分及学时,开设时间最多为2个学期,且难度要降低,目标是能够具备最基本的数学及英语素养;压缩市场营销理论体系的课时及学分,增加方向性、实践类的课程,如可以增加卖场营销、销售技巧、网店运营等技巧类、操作性的课程;改革毕业论文模式及要求,对口学生不再撰写毕业论文,而是进行促销策划、谈判模拟展示、创业实践成果展示等,以此代替毕业论文。

(二)大胆创新教学模式

除公共课程外,专业课程2/3以上学时开在实训室、企业里、学生自己的创业实体内。借鉴菲律宾圣卡洛斯大学的创业专业的经验,可要求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开始,以团队或者个人的形式,进行创业实践,即实际策划一个公司,做好商业策划书,创立品牌,策划并实际经营。学院提供实训室、基本的运营场所、联网支持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就依照每个组或者个人的实际运营情况进行。这样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实践的过程,将应用型、实践性的人才培养从理论真正走向实践。增加上课过程中学生说话展示的时间,将原来被动地互动变成学生的主动参与。老师的角色转变为导演、点评者。同时,上课的时间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改变45分钟一堂课这样的模式,可连续性进行1天甚至几天的同一门课程的学习。

(三)注重过程考核

改变原来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0.3+0.7”的模式,将平时成绩及课程参与过程成绩占比提高到0.7,即变成“0.7+03”的模式。现有的考核模式和重视平时表现、鼓励学生参与等是相矛盾的,占比轻说明重要性不足。所以应提高课程参与的过程分数,课时切实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弱化理论考试技巧及考前突击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期末考试也改变为课程学习心得、案例撰写分析、商业模拟展示,甚至课程相关的营销或促销活动的举办等方式,提高学生实践总结及项目展示等能力。合理设计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参与,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目标考核,同时增加学生之间的互评考核,让学生从完全的被考核者变成考核主体。

(四)强化就业及创业引导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应该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直接就业或者创业的学生。对口招生学生就业意愿较强,两者很吻合。应该以课程的形式、实践学分的形式、讲座的形式等,增加就业及创业方面的引导。这对于激发对口招生学生创业,协助他们更好地就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就业及创业引导课程,要邀请企业家、有企业管理实战经验的老师、有创业实践的学生授课,而不是以公共课的形式。因为公共课任课老师没有这些经验,讲授就业及创业课程没有说服力,对学生的就业及创业作用很小。对于自主创业的对口招生学生,学校或者院系应给予政策、资金、场地、宣传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了很多教学及考核方面的改革,但是大多数改革的步伐很小。对口招生的学生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并且对口招生本身就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的一部分。应以对口招生专业及学生进行改革的试点为突破口,加大改革的步伐,给予相关院系、专业负责人、老师等足够大的权限,“实践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够从口头宣传走向实践。

作者:胡发刚 邓琪 单位: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宁科杰.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初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4).

[2]陈祥芬,张磊.对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职业,2014,(11).

第5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4C-0040-04

一、顶岗实习中校企文化的对接

(一)学习企业文化。顶岗实习就是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他们要深入学习和消化企业文化。每个企业因经济形式、经营方式、组织规模、行业背景、历史渊源等不同,其各自的文化积淀也会有所不同,但它们在某一方面总会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优秀的、独特的、有别于其他企业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元素。如雅戈尔理念:“装点人生、服务社会”;杉杉的绿色意识与品牌文化;通用电气的三大传统: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希尔顿的“微笑服务、宾至如归”;海尔企业文化的灵魂:创新;红豆的核心价值观:诚信、创新、奉献、卓越等。作为“准员工”的实习学生,不仅要学习企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更需要学习企业的制度文化。对企业的重要规章制度,不仅要熟记于心,而且要全面理解、领会、消化、吸收。通过教育培训、知识竞赛等形式学习企业文化,改变对企业文化茫然无知的状态,是实现校企文化对接的前提。[1]

(二)认同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就是对企业文化特别是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确信无疑、高度认可。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把所有员工凝聚到一起的精神纽带。价值观通常运用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不同的企业其价值观不尽相同。如海尔公司的“真诚到永远”;宜家的“创新,人性化”;IBM公司的“最佳服务精神”;中石化的“人本、责任、诚信”等。不同的企业价值观的表达不同,但意义相同,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从而促进企业的成功发展。顶岗实习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也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学习企业文化不是目的,要通过学习产生认同感,特别是一些著名的成功企业,他们的核心价值观虽然不能复制,但受人推崇。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就是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认同企业文化,是实现校企文化对接的关键。[2]

(三)践行企业文化。践行企业文化,就是身体力行,按照一个员工的标准,处处遵从企业文化。由于学校文化具有一定的弹性、柔性特征,不会产生“致命性”的后果,所以容易被人们接受。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的制度文化具有刚性,是不可逾越的“红线”,践行企业文化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如在学校上课迟到、完不成作业,最多就是被教师批评教育;在公司上班迟到、完不成工作任务,轻则扣发奖金,重则被勒令辞退。在学校作业写错了可以重写,在公司操作失误了,就会出废品次品蒙受经济损失,甚至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危及生命。所以,企业文化特别是制度文化,不是装饰品和摆设,是必须不折不扣贯彻执行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合格的员工必须守纪律、讲规矩,规范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技术规程及安全规程,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践行企业文化,是实现校企文化对接的重要环节。

(四)融合企业文化。校企文化融合比较有效的组织形式就是校企双方在自愿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开发区、服务大杭州”的办学定位,在校企合作新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建立了利益与共、文化相通、成果共享的校企共同体,为社会输送了近15000名毕业生。该校秉承“教室就是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楼就是学生创业园”的办学理念,与省内外著名企业和跨国公司,成功创建了高职学生创业园、达利女装学院、友嘉机电学院等办学实体。学校二级学院直接以企业名字命名,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且是校企合作质的飞跃;不光是简单的利益联结,还是两种管理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更是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实现两种文化的“联姻”。校企文化融合是校企文化对接的高级阶段,也是校企文化对接的最终目的和归宿。[3]

二、顶岗实习中管理平台的构建

(一)构建制度平台。构建制度平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必须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面对企业的管理制度,我们没有能力改变,既然不能改变就必须学会适应;二是职业院校要根据顶岗实习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健全一整套学校规章制度。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个分院,依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研究制定了《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细则》《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顶岗实习手册(教师)》《顶岗实习手册(学生)》等一系列管理文件,通过9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构建通讯平台。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具有量大、面广、分散、时间长等特点,而且实习单位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无形中扩大了管理半径,增加了管理难度。为有效掌控学生顶岗实习局面,必须建立畅通的通讯联络平台。在数字多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多数职业院校都建立了包括手机、家庭电话、QQ群、微信群、电子邮箱等在内的通讯联络平台。对于已经建立的通讯联络平台,学校要指派专人管理,遇有较为重要的问题,必须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汇报,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顶岗实习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三)构建指导平台。顶岗实习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必须强化校企双方的协同指导,构建“双线对接、双轮驱动”的指导平台。企业应安排兼职指导教师,实行“师徒结对”、“一对一”、“一对多”的专业技术及操作指导,并逐步探索建立起现代学徒制度;学校也要摒弃“放羊式”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确定专职指导教师跟班指导、分片指导、全程指导或定期巡回指导。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并加强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定期研究解决指导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为保障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要精心选配专业指导教师,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一般以7―10人为宜,最多不超过15人。

(四)构建服务平台。学生暂时离开学校顶岗实习,但学校不能“撒手不管”。学生是教育消费者,而学校始终是教育服务者,理应为学生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首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解决好顶岗实习中“吃喝拉撒”的问题。学校要让学生在企业既能学到知识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又能生活充实愉悦、身体健康;其次,要十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灵沟通。由于顶岗实习面对的是全新的环境,部分学生由于工作压力大可能产生情绪波动,甚至形成一定的思想障碍,需要班主任、辅导员和指导教师及时关注学生情绪变化,适时开展心理抚慰和心理辅导工作,引导学生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最后,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服务。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和图书馆等部门也应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图书情报资料方面的服务。

三、顶岗实习中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

(一)制定考核标准。顶岗实习只是学生学习场所和方式的改变,仍是学生学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顶岗实习达到预期效果,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由于顶岗实习的岗位操作要求(标准)一般企业都有明文规定,学生只要认真执行即可,无需学校去重新制定。因此,这里所说的考核标准主要是指与学生学业有关的一些考核要求,如毕业论文评分标准、毕业设计评分标准、实习报告或实结的要求等。按照职业院校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答辩未通过者,将会延期毕业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才能毕业。

(二)建立考核体系。过去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虽然也有一些考核评价指标,但多是不完整的、碎片化的,往往以实习单位综合鉴定来代替,难以达到量化的要求。因此,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能力本位的要求,建立包括学生基本表现、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在内的完整考核评价指标体系。[4]表1以物流管理专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例。

(三)改革考核方式方法。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考核方式方法也需要适时改革创新,改变由实习单位一纸鉴定或指导教师一番评语定终身的习惯做法。笔者结合多年的管理实践认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应坚持企业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终结性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操行考核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单项考核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应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考核评价,这样可能更加真实可信。

(四)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对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评价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要特别重视考核评价结果的实际运用,运用考核结果结合学生一贯表现开展“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评选活动。评选优秀毕业生旨在为用人单位推荐优秀人才,从而更好地发挥激励和鞭策作用,也是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评选优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除了能发挥激励和鞭策作用外,将优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汇编成册,也丰富了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文献资料,可为开展相关项目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顶岗实习中安全责任的落实

实习安全是困扰顶岗实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一方面责任难以厘清,再就是涉及到医疗费、经济补偿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企业不愿意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校企双方都应加强顶岗实习的安全管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学生人身安全。

(一)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世界万物,生命宝贵。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职业院校应切实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顶岗实习前的安全教育培训,向学生普及安全知识、安全操作及安全防护技能,学习安全法律法规,以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能力。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多年来坚持每学期开学第一天上安全教育课,尽管还有许多细节需要完善,但对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护技能,还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确保了校园安全和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安全责任制。应通过建立顶岗实习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并将责任制内容层层分解落实,直到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车间、每一个班组、每一个员工和每一个学生;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层层抓落实、一级抓一级,不留安全死角、杜绝安全隐患。同时,要探索建立企业、学校、家庭、社区四位一体的安全联动机制。实践证明,建立顶岗实习安全管理责任制,是保证顶岗实习安全顺利进行的又一有效措施。

(三)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顶岗实习协议书是明确顶岗实习各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事项的重要法律文书。顶岗实习协议书应将安全事项列为十分重要的条款。协议书应由企业、学校、家长和学生四方协商一致后签订。协议书一经签订,便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同时,还应要求顶岗实习学生签订顶岗实习承诺书,就顶岗实习安全、遵纪、守法等内容作出庄严承诺。承诺书虽然是由学生单方面作出的,但对约束学生的行为仍可发挥一定作用。

(四)参加安全保险。由学校出资或校企双方共同出资,为顶岗实习学生办理工伤保险及意外伤害保险,可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样,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即可依法启动理赔程序,减少企业、学校、学生家庭各方在医疗费等方面的负担和矛盾纠纷。织牢织密顶岗实习安全防护网可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高效、有序、稳步进行,同时也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速构建和谐社会。

毋庸讳言,顶岗实习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而通过顶岗实习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效对接,则是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更深层次的价值追求。相应的管理平台构建,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及安全责任落实,均是保证顶岗实习顺利运行并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职业院校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大胆改革和创新顶岗实习管理模式,通过顶岗实习的有效实施,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圆满实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殿安.校企融合文化育人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4).

[2]饶珍.浅谈高职学生对企业认同感的培养[J].广东化工,2014(21).

第6篇

一、对教材的领会

该教材在听说能力训练主干的模块上共安排了四个独立的训练单元。笔者这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在第一单元语体知识的统领下,第二、第九单元是单向信息传递的独白体听说训练,第五、第十二单元是双向(或多向) 信息交流的交谈体听说训练。

从层次深度上看:上册(第二、第五单元)是从独白体听说训练到交谈体听说训练的初级层面上的一个轮回;下册(第九、第十二单元)是在上册训练基础上较高要求的再轮回。这样,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由浅入深,既不重复,又有所提高,呈螺旋状上升。

因此,在训练中既要注意到独白说话和交谈说话的不同特点,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又要注意到在训练时每个阶段的目标要求。

二、训练计划及其实施

训练可分“二条主线”“四个阶段”。“二条主线”是指独白体训练和谈话体训练。“四个阶段”即敢说、会说、说好、说活。

第一阶段:以“敢说”为目标,以“读讲结合”为手段,进行朗读、复述、初次自我介绍、持稿解说、演讲等训练 。这个阶段是独白体口语训练的初级阶段,学生不必复杂思考和过多地进行内容记忆。这样,通过朗读学生能克服不敢在公开场合开口的心理障碍,提高口语水平,增强胆量,增强表达沟通能力,提高普通话水平。

朗读从“敢说”开始,不追求技巧,但要求声音洪亮、口齿清楚。然后逐渐过渡到对语句、语词、语气、语流有所要求,最后达到目光敢正视听众、用讲话口气朗读的目的。

本阶段训练主要材料是第一、第二单元的课文和示例,学生可利用课前5~10分钟轮流上台,搞“人人过关”,为后阶段的训练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以“会说”为目标,以“听说结合”为手段,进行问答、访谈、对话、讨论等训练。这个阶段担负着承接第一单元语体知识,开启和实施谈话体口语训练,并为更高要求辩论打基础的任务。学生要达到“会说”的要求,就要在不同语境中“察言观色”,以恰当的身份交谈。所以在训练中聆听是重要环节。学生不仅要听清对方的话语,而且要洞察对方的意图,理解其话语中包含的深层意思,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运用应答技法,灵活自如进行交谈。

训练是要听说结合,以“说”带“听”,以“听”促“说”。可先由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是学生谈话的主导),后由学生采访老师(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最后模仿第五单元示例课文,由学生独立进行访谈、洽谈、招应聘等。认真进行可使绝大部分学生达到本阶段训练目标。

第三阶段:以“说好”为目标,以“写讲结合”为手段,进行有准备的讲演、即兴讲话等训练。

这是在第一阶段训练基础上继续独白体口语训练的提高,是知识层次螺旋状上升的又一层面上的一“格”。

独白体说话,话题比较集中、稳定,说话时间相对较长,而且是一次性完成的连贯紧凑的说话。因此,要求说话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有时还要带有篇章色彩。

本阶段另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写稿。教师在指导学生写稿时,除要达到篇章结构合理、选材立意新颖等要求外,还要用通俗、简洁、生动的词语,简明活泼的句式,来增强讲演的感染力和鼓动性。

笔者是这样安排训练的:先组织学生自己写稿,要求边写边念,对照第九单元示例,体会是否符合口语的特点,有没有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味儿”。然后让学生读给同桌听,共同探讨,修改讲稿。接着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最满意的一稿录音演讲,只要是个人单独完成的,允许其剪辑。然后利用课外活动,听录音进行比赛,教师重点在语音、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方面进行讲评指导。

第四阶段:以“说活”为目标,以“思说结合”为手段,进行应聘面试、辩论等训练。这个阶段的练习是口语训练的高级阶段,这里既有独白体的较大段的讲话(如应聘时的自荐介绍、辩论时的观点阐述),又有随机的应答、辩驳。所以这个阶段又是综合性的说话训练。因此,除前三阶段的大胆讲话、细心聆听、察言观色、口齿伶俐等之外,还要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广袤的发散思维、敏捷的应变手段。这才是“说活”,所以思维在本阶段是重要的一环。

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在“主旨与材料”“思路与结构”“论证方式和方法的综合运用”等单元和附录逻辑常识的教学时,就注重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的训练。其次,做反意立论训练是扩展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做法是提出一些合乎常理的真理,如“水涨船高”“知足常乐”“曲高和寡”,让学生冲破传统思维去认识事物,用怀疑、分析、批判的目光审视已有认识,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论据。

最后,要让学生在应聘或辩论的“唇枪舌战”前掌握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到茫茫书海中有目的、有选择地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去收集、吸收、消化,还可以到生活中去“阅读”社会、了解社会,作为答辩时的理由和依据。如此,有了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和广泛性,又掌握了大量的材料,加上前三个阶段的系统训练,模拟应聘就不成问题,在班里组织一场精彩的辩论也不是难事了。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笔者组织学生讨论、研习学生的辩论,做到弄清双方的观点及支持观点的依据;再看双方怎么展开反驳,用了哪些反驳方法;最后看哪方占了上风,并分析原因。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辩论能力。

第7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质量保障体系

G643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职教硕士需求的不断增长,职教硕士的教育规模也迅速的扩大,其教育质量问题也在日益凸显出来。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力,因此,如何通过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来保障职教硕士教育的健康发展,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2010 年7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的总和,包括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条件保障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监测体系等各个环节。加强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建设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举措。

二、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要素

1.生源质量

生源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材料;生源质量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形成过程的起点,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保证。近年来,尽管近些年来招收研究生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是数量的增长并没有伴随质量的同步提高。一方面,“非科班”出身的学生占生源比例的大多数,导致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出现“本科化”倾向,硕士学位的攻读相当于在自身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多修了一门专业;另一方面,其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参照其它文科学科的培养模式,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有学者提出,“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是指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开始时,学生掌握的与未来研究方向有关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以及科研精神和学习态度满足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程度。”“在招生中选拔出具有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生源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正是如此,才引发了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审视,而优质生源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生源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2.师资队伍

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教硕士教育质量的关键。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育硕士培养高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对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教硕士教育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好坏的是“竹竿原理”,即决定职教硕士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是否有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现阶段,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不高,主要原因就在于导师对学生的投入不足。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导师对研究生的个性化指导是研究生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如何使教授静下心来做学问、认真指导研究生,是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发展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3.课程设置

所谓课程, 即学校对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据调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教育仍然属于学术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课程设置“学科”导向的味道浓重。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上, 如“职业教育原理”、“职业教育心理学”、“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史”等课程, 教育类课程占主要成分, 而凸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性”、“技术性”课程很少涉及; 只注重学生师范性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将来的职业应用能力, 无法做到与相关专业的结合, 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

4.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

学位论文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独立完成的作业,是研究生为获得学位而撰写和提交的论文。而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技能和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可以衡量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学位论文的质量是影响到研究生教育|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选题、综述、论文成果、写作能力,反映了其在研期间所学的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因此对于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核心因素。

三、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保证系统目标实现与完成的基本程序与手段,是系统或组织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规则所形成的制度,包括系统的运行过程及在各个运行阶段与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手段等。我国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政府宏观调控,培养院校自主保证,社会参与监督,市场自主调节。具体来说:(一)外部支持系统输入。接受政府的委托(或社会的资助),外部在资金、项目及人员上提供支持,构成外部输入系统。(二)教育评估机构评估:第一步,高校质量综合评估一般程序;第二步,评估机构接受政府、高校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委托;第三步,政府、社会、学校代表参与一的专家组;第四步,根据政府或社会用人部门制定的政策及标准,结合学校的自我价值取向研制评估议案;第五步,对学校实施评估;第六步,专家组提出评估意见;第七步,高校根据专家意见作出整改。(三)向社会、政府、高校输出。(四)反馈信息。评估机构提出反馈信息,政府利用评估结果作出决策。提供决策咨询,对政府的相关政策起到舆论监督及促进政策的作用。以上构成政府、高校、社会和评估机构之间的有效运行机制。

四、完善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举措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质就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质量监控系统和管理制度,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所有可控环节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并保证质量逐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系统包括内部质量管理和外部质量管理两个子系统。

1.完善外部质量保障的探讨

(1)明确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职教硕士教育质量观。

职教硕士培养院校必须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质量观。因此,培养的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用人单位的评价以及毕业生在岗对社会的贡献,是判断其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目前,职教硕士招生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生源不足,如果没有足够的优秀生源,那么加大招生规模和提高生源质量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由此可见,加强招生宣传、提高中职学校师资水平势在必行。加大宣传不仅要宣传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还要上层管理部门出政策支持、招生学校出特色办学。上层管理部门要加强同相关行业的联系,将学位与从业资格、职称评定等挂钩,在政策导向上进行扶持,培养实际需要的人才。另外,招生单位还要积极争取优秀生源,主动与中职学校和相关部门联系,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还要针对中职学校和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相关课程的设置,为学校培养用得上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公共治理作用

构建我国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需要由政府、学校、行业协会、评估机构及社会各界等齐抓共管,并促进管办评分离。具体地说:(一)是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多中心治理要求政府转变自身的角色与职责定位,涉及教育公共管理方面的具体职能应尽可能向社会组织转移;(二)是加强对全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统筹协调。亟待成立“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与质量监测评估委员会”,制定职业教育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认证评估制度,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数据信息平台等;(三)是支持学会或协会(学校联合体)加强自律管理。支持协会以吸纳会员的方式开展职业院校资质认证,并对全国职业教育评估机构进行资格认可,鼓励专业学会开展相关专业评估等;(四)是鼓励社会行业组织开展专业认证。结合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相关行业组织对职业院校开展专业认证,并加强与国际相关专业认证组织的合作。

2.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

(1)招生制度改革,控制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是职教硕士教育质量获得保障的最基本前提。生源质量控制可从国家和培养院校两个层面来保障,建立起国家基本质量控制与学校特色质量控制有机结合的选拔机制。首先,被录取的研究生应是达到国家的一些基本要求。其次,被录取的研究生应在报考学校所设学科的专业方面具有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这主要是通过考试和面试来甄别。无论是国家组织的入学考试,还是学校组织的考试和面试,都要通过严密的制度设计确保入口竞争的公平与公正,尤其是主观性极强的面试环节;近年来部分学校采取的同学科或同专业统一面试、统一阅卷、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安排在正式录取之后等做法,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研究生招生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道德风险和学术腐败,但这只是部分学校出于责任与公平考虑的自发行为,并没有形成一套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可操作性的保障制度,而且没有形成具有实际效力的问责机制。因此,职教硕士招生环节期待有利于保o公平、有利于甄别与竞争的选拔机制。

(2)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教硕士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否有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是决定职教硕士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制定合理的导师队伍发展规划,形成由专业课老师、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等构成的导师团队,并考核导师团队的指导方案、指导工作量和指导效率。专业课教师可以在校园内选拔实践经验丰富,兼具课堂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或者聘请企业与公司内业务精通的综合素质高的技术人员担任职教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师。第二,明确和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主导地位。构建导师负责制和以科研究课题为引导的导师资助制度,将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促进职教硕士教育质量的提高。导师的招生数量主要由其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来确定,导师注重在科研活动中培养人才,研究生则从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高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赋予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科研和资助等方面更大的自的同时,也强化了导师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责任。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对研究生既负有培养的责任,也负有资助的责任;研究生导师既有责任指导学生从事创新活动,也有责任关心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严格学位论文标准,控制“出口关"

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位论文的撰写。是研究生能否顺利毕业、获取学位的核心依据。毕业论文在遵守学术规范的基础上,还要通过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实质性审查以确保其质量。目前,很多学位论文流于形式,评审程序与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因此,要正确把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严格控制“出口关”。职教硕士的学位论文应当达到硕士水平应有的技术难度、深度和先进性,也应体现一定的工作量。论文不应忽略其职业性,选题应注意结合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所从事的教学实践。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毕业论文评审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行网络匿名评审。从技术上来说,这点不难实现,且成本较低。

参考文献:

[1] 高先燕,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年5月.

[2] 周文辉,李明磊.基于高校调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

[3] 来茂德.今天该怎样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N]. 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

第8篇

英语教学论文2600字(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和创新论文

【摘要】导学式教学是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所以导学式教学有着较高的教学应用效果,本文中我就针对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创新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导学式教学;素质教育;探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51

英语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得分科目之一,也是历来初中阶段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攻克的学科典型。虽然初中阶段相对于小学阶段来说学生需要学习更多的科目,而每一门学科在知识设置方面参照学生已经积累的知识基础,和随着年级提升的学习能力,更加倾向于专业性、系统性更强的内容方面深挖。但是众多学科的实际教学效果的比较中,英语呈现出独树一帜性。从学科特性来看,英语虽然和语文同属于语言文学类学科,但是和语文最大的不同在于,英语是一门彻彻底底的外语学科,不论是单词构造还是语法方面都和我们传统的汉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从我国当前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来看,听说读写等四个方面基本还是围绕着语言的部分展开,涉及的文学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虽然在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逐步认识到我国英语教学的这种局限性,但是不论是从大环境下来看还是教学改革来看,英语教学语言和文学的融合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语言体系的差异也就造就了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基本等同于“回炉重造”,包括语感构建、思维构建等等。那么初中生在具备了根深蒂固的汉语的思维和语法表达方式之后,学习英语的困难性也就不言而喻。

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之后,我们也在积极地实践着各个学科内容的改革和整体教学模式的改革。而从初中英语的教学来说,作为一门偏向于语言性质的学科,我们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换句话来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基本是培养学生一定程度上利用英语语言进行对外沟通的能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练习空间,引导学生实现主动的学习和语言的应用。而从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实际来说,英语是绝大多数学生头疼的科目,光靠日常的课堂教学都难以保证较高的教学效果,学生往往习惯于摁着单词和语法被动地、刻板地学习和记忆,难以在英语学习中找到乐趣,进而也就培养不出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而本文中我所谈到的导学式教学模式,从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能够看出,其重点针对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习惯和能力。

一、课前导学,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

导学式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导”,即引导和教导。而对于初中生来说,既然学习的科目众多,那么各学科分配的课堂时间也就相对压缩,所以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导学案”,实现课前导学,从而让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明确自身能力,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在课前导学方面,我们要通过导学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提前预习,并且明确新课程学科目标的习惯。作为教师我们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将下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呈现到导学案上,在课前预习部分,结合以往所学英语语法引出新的语法点,继而将学生要预习的重难点表明,并且进一步提出预习要求。然后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逐步养成定准目标的能力,同时又在不断的新课预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课前主动预习新课程的习惯。

其次,在课前导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前熟悉重难点,并且通过事先预备的课前检测题目,引导学生检测自身预习水平,从而更加认清自身的学习水平,为课堂听课重点的把握奠定基础。对于英语来说,课前预习不论是以文章还是问题的形式出现,都是考查学生单词和语法知识的掌握,所以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先一步熟悉语法和单词,从而实现课堂上进一步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还能在课前预习方面,针对文章以及列出的单词和语法进行自主拓展,从而扩大知识面。

二、课堂导学,打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结构

导学案是导学式教学模式实践一以贯之的“线索”,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导学案,变“教”为“导”,从而打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构建互动、活跃的课堂氛围。

首先,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导学案实现课堂上师生角色的互换。通过导学案中所列出的例题、主题等,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以文章为探究内容,导学案中列出对应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得出答案,并且选择代表上台分享,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塑造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更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理解过程中发散思维,从而实现更为活跃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其次,在导学式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初中英语课堂可以打造学生的“交际场”,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在学生听懂、能说的基础之上,变教为导的教学模式,导学案中列出的问题和内容,学生在预习阶段已经有了了解,那么在课堂上也就更有底气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从而激励学生多说,实现单词和语法的不断练习,构建全英语式的英语课堂环境,进而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课后导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需要的是日积月累,从而实现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质变。所以我们也要利用导学案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

首先,导学式教学模式下,通过导学案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课下练习作业。如预习学案提前下发,课堂学案及时回收,然后综合之下我们制定对应的课下复习学案,进而针对学生的课堂总体表现和学习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布置单词、语法、阅读等相关内容作业,实现重难点知识的巩固。

其次,通过导学案可以一以贯之地给学生呈现其当天的英语学习成果,也有利于学生整理思维,整理错题,从而在课下巩固过程中做到更客观地统计自身问题,進而明确自身的学习弱点,激发学生课下巩固的积极性,也提高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导学式教学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注重学生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上仅仅是我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针对导学式教学模式所总结出的几点经验,分享在此,希望对其他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一定的启发。

英语教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情感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中职英语教学课堂,教师不断加强情感教学研究能力,利于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基于此,在进行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要重视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英语实践教学研究,以此不断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希望本文能够为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职英语情感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38

有效地开展中职英语教学,利于不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用情感教学方法,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希望通过下面的实践分析,能够不断提高英语情感教学效率。

一、情感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随着英语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的渗透越来越深,中职学生也将英语学习纳入到学习计划当中。在实施英语教学时,用情感意识引导学生,会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学生可充分发挥主动的探究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愉悦的情感和心态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更大的积极意识,让学生迅速对未知的新知识产生探究欲望,从而发挥自身更多的潜能完成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如果心情状态不佳,无法保持平和的情绪,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习的效率,削弱学习效果。中职学生在不良情绪的影响下,会自然導致学习环节无法连贯,对知识点的记忆模糊,从而长期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终丧失该学科学习的信心。因此,中职教师应着重使用情感教学的方式,发挥情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教师应充分重视并以适当的措施辅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并有意识地排除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能够在积极意识的作用下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二、情感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具体规划教学活动时,需使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由此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教师可借助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此种环境下更乐于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在具体培养兴趣时,可使用探究方式实施。即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以自主的思维发现并分析问题,从而通过思想交流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案。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心态。如在进行“It's…”这一句式的练习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并使用该句式,同时完成部分水果单词的表达和使用。对此,教师可设计相应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对话的方式完成游戏内容。具体可将不同类型的水果放在盒中,教师提问:“What'sthisinthebox?”学生便可猜测里面到底放着哪种水果,并用It's…句式进行表达。这样学生便主动完成既定内容的学习,在充满愉悦气氛的环境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二)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态度设计

1.以情育情。教师需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教学活动中,学生才能在感受到情感的前提下,自发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沟通关系,让学生先行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从而更容易接受教师传授的信息内容。如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以和蔼的态度悉心指导,辅助学生克服障碍,这样学生便会对教师产生情感认同。此外,教师要在表现出的情绪中体现积极的意识,并使用多种沟通手段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尽量全面地了解学生,如在课堂设计多种类型的游戏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发现自身的学习优势,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2.以景育情。此类方式具体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能够随之产生一定的情绪,并在情绪的作用下较好地完成英语学习任务,同时提高情商。当前由于受到母语的限制,在另一种语言的教学中往往无法形成较为优越的培养途径。因此,教师可适当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与生活相关或者在迎合情感倾向的情境中,主动接受并运用英语交际知识。此外,教师还可利用音频、视频等辅助素材为教学活动增添情境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增强英语教学的情感性,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情感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既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尽量以更为丰富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教师可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中带有情感因素的部分,并将其适当放大,为英语教学增添情感因素,让学生通过词、句的运用来产生情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教师在开展英语首次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产生良好的英语接受兴趣,教师可先从学生自我介绍开始,让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包括名字、年龄、以往的学习经历、兴趣特长等等,这样学生在初次接触英语时,便不会感到过于陌生。而在让学生认识句子的主—系—表结构,并熟练使用Therebe句型时,可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对话,从情感和真实经历出发,将句型熟练运用。这种锻炼方式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将情感与知识的学习相融合体验,从而为学生开辟出一条新的知识获取的途径。学生的学习心态和表现出的状态是决定最终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在此方面提高重视,主动关注并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并注意且有效利用情绪的影响作用,使之成为提升学习效果的最佳助推力。

第9篇

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一)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成渎职犯罪主要构成主体

近年来,由于执法压力不断增大,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作为一类特殊的执法主体,其数量在不断增加。然而由于素质不高、收入偏低、法律和责任意识淡薄等原因,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虽然往往手中职权不大,但仍然很容易滥用职权或懈怠不作为,是渎职犯罪的主要构成主体。从黄埔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渎职案件看,犯罪分子为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的占全部渎职案件的55.2%。渎职犯罪案件中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案件所占的比例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凸显出对这一群体行使的公共执法职能加强监督管理的紧迫性。

(二)多表现为滥用职权,往往伴有利益交易

2011年以来,黄埔区人民检察院查办的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渎职犯罪案件中,87.5%犯罪分子涉嫌的罪名均为滥用职权罪。同时,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滥用职权犯罪的利益驱动十分明显,均与受贿、索贿行为相互交织,甚至图的仅仅是小恩小惠,如办理的城管系统罗某、朱某等5人滥用职权系列案,涉案的城管协管员仅是收取了无牌商贩小额现金和香烟的好处,即不惜滥用职权搞乱正常市场秩序,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因为贪图小利而触犯刑事法律走上犯罪的道路,反映了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法律意识的淡薄以及对职务廉洁性认识的缺失。

(三)内外勾结特征明显

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往往与非从事公务人员相勾结,以正常的经济交易为幌子,为权利寻租散布烟幕弹并提供媒介,从中收取回扣和好处费,实现曲线受益。如黄埔区人民检察院查办的黄埔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吴某滥用职权案,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获取农民工培训生源信息后,将生源私自截留并介绍到广州市某人力资源培训学校,并收取该学校的回扣;又如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机动车尾气路检组纪某、陈某等6名检测员涉嫌滥用职权、受贿案,检测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超越职权,违反规定,与社会人员杨某相互勾结,违规要求尾气排放超标的车辆到杨某指定的修理厂进行检修从而收取杨某好处费。纪某、陈某等5名机动车尾气检测员长期在室外工作,环境检测中心站缺乏相关的监督制约机制,其工作表现也根本无法准确掌握。正是由于主管部门对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管理的松散以及对其行使职务行为监督的缺失导致内外勾结轻而易举。

(四)渎职造成执法不公损害执法公信力

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渎职犯罪的最直接后果是执法不公,严重损害了执法公信力,引发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之间的隔阂和不信任,导致执法矛盾不断升级。如办理的城管系统罗某、朱某等5名协管员滥用职权系列案,该5人在利用管理无牌商贩职权,索取小贩好处费后,放任无牌商贩非法占道经营,对其他没有给好处费的无牌商贩则进行驱赶或通知城管部门到场处罚,执法不公行为引起了群众强烈不满,导致区城管部门履职过程中多次遭遇暴力抗法事件。又如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机动车尾气路检组纪某、陈某等6名检测员涉嫌滥用职权、受贿案中,该6人检测员利用机动车尾气检测执法的便利,谋取暴利,该事件影响恶劣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了广泛的异议。

第10篇

[论文摘要]教学观念是指教师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所教课程、教学方式、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个体性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文章以高职教学现状分析为基础,探讨了更新教学观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高职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仍然是教学。教材、教具、教师和学生四要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其中教师是关键。有什么样的教师,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对实现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回顾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来,另有少数是由本科院校开设的,因而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出现三种类型:一是由本科院校过来的高校理论型;二是由中专过来的中职教学型;三是近年毕业的院校后生型。高校教师注重学科的完整性、理论的系统性;中专教师基本属于中学教师一类,注重的仍然是学科,但又没有中学的升学压力,知识的严谨和工作的严格远不如中学,教学随意性大,自由度高;近年的毕业生专业根底并不扎实,教学经验缺乏,所承袭的多为大学老师的一套。三种教师的共同特点是学科的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对提高升学率和培养本科人才并不妨碍,但却不适应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而,更新教学观念,是目前高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更新课程观念,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并非几门专业课就可以解决,必须依赖于各门课程的合力培养。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明确所教专业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具体要求,从而确定所任课程的地位和培养目标(即培养何种素质或技能),筛选教学内容。变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科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一门课程如果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就会无的放矢,劳而无功。找不准课程定位,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并不罕见。如“大学语文”教学,已经引起了教育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可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恐怕是大多数业内人士的答案。因而,导致目前的大学语文或成了文学欣赏课,或成了传统文化课。语文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并非高职“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高职“大学语文”应当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道理很简单,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获取,没有较高的阅读水平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此,阅读是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一)大学语文教学

“写作能力只是文秘类专业的职业技能,与其他专业职业技能无关”的错误认识,在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大学语文的开设,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误导,导致高职毕业生的写作能力极差。笔者每年都要负责几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很难找到几篇称得上论文的文章,可毕业论文要与毕业证书挂钩,不得不强迫学生完成。学生的应对办法就是东剪西贴,甚至全文下载,连作者姓名都未改。这样不仅不能达到训练学生写作技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的目的,相反给学生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后续发展。

其实,写作能力是任何职业的基本技能。实践证明写作能力与工作质量和后续发展成正比。在美国的教育中,从小就被告知:不管你干什么,写作是成功的基石。根据对120位美国大企业人事部负责人的调查,写作水平一直是高工资,高技术的标签,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那些写作不行的人不容易被录用,也很难获得提升。2/3的美国大企业的雇员,许多日常工作要通过写作来进行。80%以上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中的公司,在雇用员工时要考查写作。40%的公司要特别培训写作技能不足的员工。美国公司在这方面的投资,一年估计达31亿美元。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大学语文”责无旁贷,而且是该课程的主要目标。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必须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促使其全面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在高职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比重,一般都占12个学分,几乎占总学分的10%。教学的指挥棒就是“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因为它与毕业证挂钩。花了这么多精力,通过率并不理想,湖南2006年通过率只有42%,还有58%不能按期通过。即便通过A级又能说明什么?尽管成绩优秀,大多数学生口语交流都感困难,本专业常用的基本词汇又知之甚少。这与高职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大相径庭。改变这种现状的关键有二: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改革过级形式,取消过级与毕业证书挂钩,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二是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打破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技能、增加学生专业语汇为目标,服务于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更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有了新的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师如同一部运输知识的翻斗车,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也不管学生能否消化吸收,更不顾能否转化为能力,按部就班,掀起斗车箱,倾囊相授。学生如同知识的储藏室,老师教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考试考什么,他就取什么。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其实“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建构”,而且,学习并不是简单地为了知道某种知识,它并不只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目的,还需要学习者对知识做出分析和检验,看它是否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一致,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

高职教育尤显突出,因为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主,教学质量由社会来检测,检测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适应岗位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学方式应当以互动为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过程应当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指导操作以外,还要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情感、态度、兴趣、爱好、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构建一个和谐轻松、平等友好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和仿真实训、实际操作等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方式。

三、更新考试观念,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到目前为止,考试仍然是各类学校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形式,从小学到大学几乎都是闭卷考试,学生把老师讲的、书本上写的原原本本地搬到考卷上。可把这些搬到工作上,难免不张冠李戴,画蛇添足。这就是升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职业教育应当考查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采用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演算题等题型的闭卷考试方法,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考试的目的。高职教育必须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现场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而且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人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提高。这是历史赋予高职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

第11篇

Abstract: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of Germany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should transit from discipline undergraduate to applied undergraduate. Its students mainly come from vocational graduates and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who have completed two-year vocational courses. The "overpass" role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in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to provide students for the upward extens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high-end professional skilled graduates. Associated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its talent training model also needs to be changed with a view to convergence with the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关键词: 高等教育;独立学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德国;高等教育体系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independent college;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Germany;higher educ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70-02

0 引言

2008年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1]要求:“从2008年4月1日起,全国独立学院在5年内符合条件的都要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普通本科高校。”也就是说,无论独立学院彻底脱离母校,还是由母校收回、办校中校的独立学院,都将失去母校 “金字招牌”的光环,这势必要影响独立学院的生存。独立院校面临的抉择是:仍作为学科型本科的下限,继续办 “三本”,还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走出母校的阴影,办出特色。本文试图借鉴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征,探讨独立学院由学科型向应用型转型的必要性。并对转型后的独立院校生源、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 德国高等教育体系

德国中等教育的高级阶段共分为两大类学校[2]:一是就业导向的职业类高中,包括,“双元制”职业学校、职业专科学校、专科高级学校、职业高级学校;二是升学导向的高级文理中学。他们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及职业学院组成德国高等教育体系提供了生源的保证。

1.1 综合大学[3] 学校类型:为研究型、开发型。包括普通大学和技术大学、还有医科、音乐、艺术、宗教、师范、体育大学等。以培养研究型、开发型人才为己任。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入学资格:一种是无专业限制的入学者,主要高级文理中学;另一种是有专业限制的入学者,主要是来自职业类高中,以及在专科大学学习过两年基础课并已通过中间考试者。但生源以高级文理中学为主。

学制:学习年限至少为5年。专业设置:涉及到自然、工程、经济和社会科学各个专业。毕业学位:自然、工程、经济和社会科学专业的毕业生,由学校授予“学位(DIPLOM)工程师”或其他相应专业学位;语言、文学及部分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授予硕士学位。如语言学硕士、文学硕士等等;师范、法律、医学、药学、营养及神学专业则以参加并通过“国家考试”作为毕业标志,颁发相应证书,相当于我国的 “硕士”学位。毕业生也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学制3年以上。

1.2 专科大学[4] 学校类型:技术应用型,主要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主要是工程师、经济师及相应层次的职业人才。德国机电工程师的三分之二、企业经济师的三分之二、计算机工程师的二分之一都是专科大学的毕业生。

入学资格:就业导向的职业类高中毕业生和满足综合大学入学条件者。后者需要在开始学习前接受1.5个月至1年的专业“预实习”。专科大学的教学是实践应用为导向的,基本学制为3-4年。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结束后有一次中间考试。通过考试的可以申请进入综合大学学习。第二阶段为专业学习阶段,按专业方向学习。与综合大学不同的是:专科大学采取跨学科与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不强调对学科知识的理论探索和分析。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双元制”模式在专科大学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

专业设置:重点为工程科学,特别是建筑、电气、机械工程以及经济、信息、社会(公益事业)科学和工业设计等领域。毕业学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且考试合格后由学校授予“专科大学学位工程师”或其他相应的学位,相当于我国“学士”学位。专科大学没有博士授予权,但成绩特别优秀的专科大学毕业生无需取得学术性大学学历也可攻读博士学位。

1.3 职业学院[5] 学校类型:应用型,是“双元制”模式在高教领域里的延伸。其培养目标与我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入学资格:主要是就业导向的职业类高中毕业生、但有专业限制;少数与培训企业签订学习合同的高级文理中学毕业生。

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该类人才的特点是掌握较广泛且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工艺和方法、具有整体与联想的思维结构、具备复合型的职业能力及具有群体意识与协调工作的能力。

学制为3年,分为2级。第一级2年,为基础学习阶段,第二级1年为专业学习阶段。

专业设置:主要集中于经济工程、工程技术、社会服务三大领域。毕业学位:学位分为2级。一是基础学习阶段(2年)结束后,通过国家考试者可获得“经济助理”、“工程师助理”或“教育工作者”称号,相当于我国“专科”毕业;二是基础及专业学习阶段(3年)都结束后,通过国家考试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可授予冠以“职业学院”的经济师、工程师或社会教育工作者称号,相当于我国的“本科”毕业。

由上可看出:德国的各类高等院校不但有各自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衔接教育模式,可以用如下高等教育体系示意图1表示。

图1表明: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德国的综合大学对应着我国的学术型和工程型学校,而职业学院的第一阶段学习对应着我国的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我国尚缺乏的就是德国专科大学和职业院校第二阶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在高等学校生源方面,升学导向的高级文理中学可以升入各类高等学校,但以综合性大学为主;除了综合性大学以外,若想进入专科大学和职业学院学习,需进行前期的职业培训补习。以就业导向的职业类高中也可进入各类高等学校学习,但有专业限制。德国的专科大学与职业学院生源主要来自以就业导向的职业类高中、并需要专业对口。专科大学和职业学院都有中间考试,前者的考试、一是职业基础课结业考试,二是为进入综合大学“选拔”人才;而后者的、一是毕业考试,合格者是高技能型人才,获得相当于我国专科层次的毕业证书,二是为第二阶段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习“选拔”人才。

2 启示

与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相比,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体系缺乏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环节。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2.1 鲁昕副部长所指出的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增加技术应用型本科环节,即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潮流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将独立院校定位于我国现代职业体系中的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即可弥补目前我国高等人才类型培养不完整的的缺陷,也符合独立院校发展的实情。

2.3 转型后的独立院校生源仍以中职毕业生和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学业修完两年的学生为主,并需要对报考的专业进行限制,也招收全国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但应以其为次要生源。这样就可以打通职业类学校的升学通道,一是实现职业终身教育理念,二是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4 转型后的独立学院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作用,即是中、高职教育向上的延伸,也为高端技能型专业研究生提供生源。

2.5 独立院校可以和目前的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合作(合并)办学,前一阶段(目前状况)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在读完两年职业基础课后,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独立学院学习阶段),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2.6 独立院校转型不仅是办学理念的转变,而且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必须从以前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中、高职教育相衔接。

总之,无论从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独立院校发展的需要、还是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经验,都应将独立学院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它的生源主要面向中、高等职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立交桥”作用是中、高职教育向上的延伸和为高端技能型专业研究生提供生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EB/OL].http:///flfg /2008 -03/07/content_912

242.htm.

[2]袁洪志.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建设职业教育的建议[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1-9.

[3]姜大源.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J].职教论坛,2005,3(上):62-04.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教师;教学观念;更新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高职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仍然是教学。教材、教具、教师和学生四要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其中教师是关键。有什么样的教师,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对实现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回顾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来,另有少数是由本科院校开设的,因而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出现三种类型:一是由本科院校过来的高校理论型;二是由中专过来的中职教学型;三是近年毕业的院校后生型。高校教师注重学科的完整性、理论的系统性;中专教师基本属于中学教师一类,注重的仍然是学科,但又没有中学的升学压力,知识的严谨和工作的严格远不如中学,教学随意性大,自由度高;近年的毕业生专业根底并不扎实,教学经验缺乏,所承袭的多为大学老师的一套。三种教师的共同特点是学科的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对提高升学率和培养本科人才并不妨碍,但却不适应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而,更新教学观念,是目前高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更新课程观念,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并非几门专业课就可以解决,必须依赖于各门课程的合力培养。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明确所教专业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具体要求,从而确定所任课程的地位和培养目标(即培养何种素质或技能),筛选教学内容。变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科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一门课程如果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就会无的放矢,劳而无功。找不准课程定位,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并不罕见。如“大学语文”教学,已经引起了教育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可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恐怕是大多数业内人士的答案。因而,导致目前的大学语文或成了文学欣赏课,或成了传统文化课。语文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并非高职“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高职“大学语文”应当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道理很简单,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获取,没有较高的阅读水平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此,阅读是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1.语文教学

“写作能力只是文秘类专业的职业技能,与其他专业职业技能无关”的错误认识,在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大学语文的开设,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误导,导致高职毕业生的写作能力极差。笔者每年都要负责几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很难找到几篇称得上论文的文章,可毕业论文要与毕业证书挂钩,不得不强迫学生完成。学生的应对办法就是东剪西贴,甚至全文下载,连作者姓名都未改。这样不仅不能达到训练学生写作技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的目的,相反给学生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后续发展。

其实,写作能力是任何职业的基本技能。实践证明写作能力与工作质量和后续发展成正比。在美国的教育中,从小就被告知:不管你干什么,写作是成功的基石。那些写作不行的人不容易被录用,也很难获得提升。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大学语文”责无旁贷,而且是该课程的主要目标。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必须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促使其全面发展。

2.英语教学

英语在高职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比重,一般都占12个学分,几乎占总学分的10%。教学的指挥棒就是“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因为它与毕业证挂钩。花了这么多精力,通过率并不理想,这与高职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大相径庭。改变这种现状的关键有二: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改革过级形式,取消过级与毕业证书挂钩,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二是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打破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技能、增加学生专业语汇为目标,服务于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更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有了新的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师如同一部运输知识的翻斗车,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也不管学生能否消化吸收,更不顾能否转化为能力,按部就班,掀起斗车箱,倾囊相授。学习并不是简单地为了知道某种知识,它并不只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目的,还需要学习者对知识做出分析和检验,看它是否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一致,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

高职教育尤显突出,因为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主,教学质量由社会来检测,检测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适应岗位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学方式应当以互动为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更新考试观念,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到目前为止,考试仍然是各类学校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形式,从小学到大学几乎都是闭卷考试,学生把老师讲的、书本上写的原原本本地搬到考卷上。可把这些搬到工作上,难免不张冠李戴,画蛇添足。这就是升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职业教育应当考查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采用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演算题等题型的闭卷考试方法,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考试的目的。高职教育必须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现场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而且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人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提高。这是历史赋予高职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