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3 13:04: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赵一曼的英雄事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华夏大地,这片波涛汹涌的大地上,在寒风凛冽的世界第一高峰,插着一面用爱凝结成的,万古流芳的旗帜。它,就是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为目标的民族精神!
面对困难重重而勇往直前奋斗的是民族精神;对死亡的威胁自强不息英勇就义的是民族精神;面对祖国的列强,挺身而出、维护祖国尊严的,还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它是世界的最高峰,向下方眺望。它看到了祖国雄壮美丽的大好河山,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中国人……此时,它虽然身在寒冷的峰顶,但它心里却有一颗炽热的太阳为它驱赶寒冷。但是,当它看到人面兽心的侵略者残忍地杀害无辜的百姓,一股憎恨在心底油然而生,就仿佛凶猛的列焰在心头焚烧,久久不息。
望长江黄河浩荡东流去,抚敌垒炮台默默耸天立。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风范长存,从太军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从罗霄山脉战死的大将,到抗日战胜和大决战中英勇献身的官兵,他们有没有留下名字的,还有的没墓场和石碑。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他们的英灵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悠悠的岁月如水流逝。你是否还记得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爱国是高于一切的传统美德,正是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为中华美德的最高音。屈原因国破而投江明志,张骞出使匈奴、苏武牧羊北海边、文天祥为保国格而心甘受辱,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戚继光率兵抗倭、郑成功挥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国义无反顾,、陈潭秋视死如归,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为还我河山而爬冰卧雪,甘洒一腔热血、舍身炸碉堡、献身堵枪眼、烈火焚身稳如泰山……他们哪一个不是具有着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血可以流。泪可以洒,但头不能低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本色,中国人的血脉流淌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多少荣辱,多少艰辛,多少奋斗,多少牺牲,我们的先辈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东方大地不屈的中华魂!换得华夏大地阳光灿烂。
幸福的生活是我的祖辈、无数的英烈带着对祖国的挚爱、对人民的赤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幸福来之不易,这里面凝聚着无数英雄的血与生命。这是他们为了捍卫祖国,保护人民而献出生命的回报,这是所有人民心中最甜的果实……
今天,我们又站在国旗下,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我们该有多少感想“朝霞艳,国旗升,凝目立,添豪情”,同学们,请珍惜我们花朵般的年龄,用实际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
历史素养是初中历史学科的立足之本,它就像历史教学的精气神,是魂之所在,虽无衡量标准,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何我们教得如此“煞费苦心”,如此“兢兢业业”,学生还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看来,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首先还得在“教”上面多花些心思,如果我们的“教”无法荡起学生“学”的涟漪,素养之培养不过纸上谈兵。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励学生“学”呢?我认为,素养的实践与培养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若我们能适当满足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在他们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呈现生动有趣的史实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激活课堂,或许对于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有所益处。接下来,我结合“活历史”的教学设想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谈几点看法。
一、生动史实,激活历史课堂
历史,对学生,乃至我们而言,都是遥远的。正因为有太多我们触碰不到的史实,所以才充满神秘。当然对不少学生而言,太过遥远的史实显得有些“老掉牙”,既抽象又乏味,何必锱铢必较?因此,当我们面对充满个性的初中生时,要在史实材料的呈现上多做一些设想,把原本无声的、抽象的史实材料,以生动、立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牢牢地吸引他们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历史学习热潮。
如教学《中华民族的》中“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这一课题时,我在教学导入中,创设了一个“我是司令官”的军事评议会。在这个活动中,我采取图说历史的方式,为学生们呈现了“示意图”以及视频材料。在观看视频后,我出示了军事地图,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仿司令官,说说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谈谈的时间、地点、经过与影响。通过信息技术与角色扮演活动相结合,我将原本无声的历史事件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原本枯燥无趣的自由讨论变得丰富有趣。即便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郑重其事地清了清嗓子,模仿起司令官的样子,煞有介事地分析起了战情。
二、以史为鉴,引感共鸣
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习历史,不仅能够开拓我们的心胸和眼界,而且对于塑造人格、提高素养、发展思维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初中生已经具备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做出自己的逻辑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当历史知识的“传道者”,还要当他们反思与学习的“摆渡人”,教他们如何以史为鉴,通过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学习,由此及彼,反思现在,并对照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行为。通过这样的逆向思维方式,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的历史素养,从而,让我们的学生有思想、有主见,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尝试解答或处理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这一课题中,笔者尝试借助历史事件,渗透情感教育,以情感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引发学生们情感共鸣奏响学生心中“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最强音,从而实现教学初衷。为此,在课前预设中,我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学英雄话精神”“同仇敌忾赴国难”“永不忘却的记忆――”“铁证如山驳谎言”“畅所欲言话感想”这几个教学活动。通过这些小组活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插入这段刻骨铭心的民族记忆,以情入胜,激发学生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并将其放大,调动学生们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将历史课堂推向。如在“学英雄话精神”这一环节中,我用视频特效的方式,以黑胶片形式呈现一些学生们非常熟悉的民族英雄,如赵一曼等,配以特效音乐。在学习英雄事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想对英雄们说的话,写在便利贴上,在“话精神”环节,贴上“英雄树”,将满腔热情表达出来。在这个活动中,我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陶冶了学生们的历史素养。
三、小组探究,挖掘历史奥秘
实践出真知。初中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已经具备较为独立的探究学习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脑力活动”中,还应该身体力行,通过小组探究,鼓励学生们开展与课题相关的探究任务,让学生们走进历史,探寻其中的奥秘,实现历史教学的“知行合一”。
如在教学《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课时,我将学生们分为南北两个阵营。在“林肯就任与南北战争爆发”这一环节中,我提出问题情境:如果林肯没有当选总统,战争会爆发吗?在这个问题提出后,我鼓励各个小组展开话题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图表对比的方式,呈现南北矛盾的示意图,以及南北双方在人口、州数、工业产值、农业差值上的差异,以对比冲击的方式,给予学生话题线索,由此得出“南北战争的根源在于奴隶制的废除问题,林肯就任不过是其导火线”。在这个小组探究活动中,我以问题引发讨论,通过课件提示,引导学生们尝试以历史的角度思考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源,扩展了学生们的思维空间,帮助他们跳出了因为林肯就任总统而导致战争的思维定势。而在学习南北战争的经过时,我则尝试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以导学案引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实现“先学后教”。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我以“开始――初期――扭转战局――结束”为线索,启发学生们顺藤摸瓜,沿着线索的脉络,尝试从教材中,先自主学习南北战争的经过,通过学生自主的“先学”活动,为“后教”甩干一些水分,让课堂更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