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铁实训总结

高铁实训总结

时间:2022-06-26 07:26: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铁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铁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速铁路施工测量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U238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高速铁路因其安全、舒适、快捷的独特优势,已成为大多数中国居民远足的首选交通方式。高速铁路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驰骋于华夏大地,修建高速度、高精度、高平顺性的中国高铁,是我们铁路一线建设者执着追求的目标。《高速铁路施工测量》 课程作为交通类高职院校高速铁路技术专业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在校学生的主修科目之一,该课程是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高铁铁路迅猛发展和高铁施工测量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的社会背景下,根据社会需要应运而生的一门实用型及针对性极强的专业课程。结合本人近几年对高速铁路施工测量课程的教学实践,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2 更新课程内容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蓬勃发展的新世纪。随着高速铁路速度的一次次提升,高铁测量新技术和新仪器的不断涌现,这就对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铁路施工测量是一门实用性和针对性极强的专业课,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高速铁路施工测量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课程内容是落实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已有的高速铁路施工测量教材,要么针对本科教育编写,要么内容有很多跟不上目前高铁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认真备课的同时不断加以完善,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本课程具体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我国传统的铁路测量方法是按照切线上的转点和曲线上的交点、副交点来控制线路线,设计单位提供的测量桩点主要有直线上的转点、曲线上的副交点。这种采用定测中线控制桩作为施工单位的线路平面测量控制基准,存在极大弊端。一是实际工作中,由于设计单位线路定测的测量精度很低,施工单位要对误差的调整、曲线的调整等做大量工作。二是工程开工后,这些中线控制桩均不复存在,铁路的平面测量控制基准也就不复存在,这为后续的测量工作及线路竣工和运营阶段的线路复测造成极大麻烦。现在铁路设计不再采用传统的铁路测量方法,设计和施工单位普遍采用全站仪或GPS测量技术进行线路的定测和施工复测。勘测、施工放线均使用CP I、CP II平面控制点或加密控制点来测设理论中线,中线控制桩已不再作为勘测、施工放线的控制基准。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或GPS_RTK进行放线,中线桩是从CP I或CP II控制点上用极坐标法放线,现场放出交点或副交点对施工测量已经没有作用。极坐标法放线的误差不会积累,中线桩的误差不影响中线测量的精度,不必进行中线桩的贯通测量。为了验证中线桩的可靠性,采用不同控制点用极坐标法放线进行验证。因此,任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重点讲述极坐标法或GPS_RTK放线的原理并安排实训课程加深学生对此原理的理解。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精度要求高、轨道平顺性要求高、运营检测周期长,因此采用勘测设计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合为一体的“三网合一”

控制测量技术。任课教师在讲授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内容时应按照高速铁路测量新标准执行。

3)高速铁路线路变得更直、曲线长度变得更长 高铁相对于普铁速度快了好几倍,所以曲线半径加大,缓和曲线加长。普铁的曲线测量由于误差会很大,将不能再适应高铁的需要。我们知道,曲线外矢距F=C2/8R式中C为弦长,R为半径。若按10m弦长3mm的轨向偏差(即用20m弦长的外矢距偏差)的轨向偏差来控制曲线,则铺轨时一个大弯道由几个不同半径的曲线组成,且半径相差几百米。由此可见,只采用10m弦长3mm(有碴)/10m弦长2mm(无砟)的轨向偏差来控制轨道的平顺性或许不构严密的,因此有人提出采用相对控制与坐标绝对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轨道铺轨控制。绝对坐标的应用涉及到全站仪坐标放样及GPS定点的大规模使用,我们将课程内容及训练方式进行调整,加强了全站仪和GPS的学习和使用。

4)由于高速铁路线路变直,曲线变长,同时为了保护有限的土地。在客运专线、高铁的建设中,桥梁和隧道所占的全线比重在加大。京津城际铁路有86%的线路建在桥梁上;武广高铁全线共有桥梁648座,总长度468公里,几乎占到线路总里程的一半,全线有隧道226座,总长度177公里。同时高铁的路基横断面加大,也使得桥梁和隧道的横断面尺寸加大。为满足列车高速通过隧道时产生的空气动力效应要求及旅客舒适度的要求,隧道断面净空有效面积达到100平方米,施工开挖断面达到160平方米。这些要求我们高职铁道工程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桥梁和隧道的施工测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都是我们要更新和关注的问题。

5)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定位基本位于施工一线,因此,在加强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任课教师也应制定同步的实训计划,如平面控制测量实训、电子水准仪二等水准测量实训、智能型全站仪实训、GPS测量实训等与本课程理论内容和高铁施工一线所用测量技术紧密联系的新仪器操作课程。

3 改革教学方法

教育是一种充满了辩证法的科学,又是一种带创造性、艺术性的事业。一所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主要决定于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教学方法的水平。

为了提高高速铁路施工测量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方式作出调整。灵活运用传统教学、多媒体课件、现场演示、观看视屏等多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高速铁路施工测量平面控制网是按照CPI、CPII、CPIII的顺序分级布网测量的,其控制网的布设、测量、数据处理等既相互联系有各有特点,采用多媒体手段能展现其测量过程中的前后联系,是现场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过程在较短时间展示出来;又如。CPIII测量是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新技术,无论使用现场演示或教学录像都不能准确突出放映其测量细节和关键步骤,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清楚地将其测量的原理、方法、过程和细节叙述清楚。

高速铁路施工测量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有些内容不仅需要讲述其原理和方法,还需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其要点。例如高速铁路轨道施工和轨道精密测量交替进行的现场实况录像,才能直观地认识到轨道精密测量时配合轨道精调施工的关键所在。

4 体会与建议

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一方面,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持续进行,我们正在面临又一次新的变革,从事高速铁路施工测量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及时关注高铁发展最新动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才能在教学中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随着高铁测量新仪器的出现,任课教师还需将GPS接收机、自动测量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等新仪器的使用及其数据处理作为重点内容,同时新增轨道精密测量的内容。高速铁路施工测量是一门要求任课教师对测量学基础知识掌握既深又广的一门学科,想要教好这样一门课程,任课教师还需传授坐标系转换,高程归化等属于大地测量学的知识,以便学生更深入的对此课程进行系统认知。

[参考文献]:

1.《新建时速度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下),铁建设[2007]47号,铁道部,中国,2007.

第2篇

一、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根据市场需要,结合学生综合水平,做到有的放失,因材施教,提高实训课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大化。

1、随着近几年电气化铁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铁道信号专业上出现了一些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来满足铁路的发展需要,一些落后的技术标准将会被淘汰。针对这种现状,如果在实训课教学中继续开设现在不用或者很少使用的实训项目就意义不是很大,将来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就不是很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实训指导老师,我积极与用人单位技术人员沟通交流,了解用人企业的需求,掌握企业最新的操作工艺、操作方法,新技术、新标准。同时利用假期下企业进行学习锻炼,使自己能够熟练掌握这些技术标准。了解了用人企业的需求后,深入细致地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将一些最新的工艺标准作为补充内容加进来,进而订出完整实用的教学计划,使知识技能新旧结合、环环相扣,先后有序,这样就能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2、近年来,由于各大专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扩大招生,致使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素质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故而在实训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结合学生的综合水平,既要考虑大纲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尽最大可能地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内容要深浅得当,难易适度,对实训内容的结构和顺序适当做出一些调整,使实训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前面实训的项目,掌握的技能能够在后续的实训中用到,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可以获得“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二、实训操作练习过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目的。

1、采用先讲解后示范再练习的方法,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学生一般在进行实训前学过实训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实训练习,理解是不是很透彻,所以在实训练习之前,作为实训指导老师要对实训项目的实训准备工作,操作过程,技术标准及安全注意事项的相关知识进行再次讲解,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对操作过程、技术标准等重点、难点问题要做重点讲解,讲解内容要清晰明了,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牢固,操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讲解完成后要对实训项目进行示范操作,实训指导老师在示范过程中要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严格按照实训项目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示范,不能为了图省事用语言一带而过,或者只是简单粗略的进行示范,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模仿,使学生操作起来丢三落四,做出来的产品不合格,在示范过程中尽量做到操作过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训指导老师完成的示范项目应该是学生模拟练习的标准产品,激发学生要赶上老师的产品甚至是超过这种实训练习热情,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实训质量的目的。

2、采用单项练习法和综合练习法相结合。

针对铁道信号专业实习项目的特点,将一些比较复杂和难度比较大的实习项目分成几个小项分别进行操作练习,小项练习好后再将小项综合起来练习,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刚刚进行实训练习时,往往情绪、精神紧张,动作不协调,顾此失彼,难以连贯地完成操作过程,尤其是面对比较复杂的设备或难度较大的操作过程更是如此,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实习指导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学生的实际,把复杂或难度较大的综合操作练习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局部操作练习,即单项操作练习,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树立信心,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如把室外箱盒电缆配线这个比较复杂的实习项目分解为①电缆分组编号、抻线;②线把绑扎分线③制环上端子。分解成这几个单项后,使练习难度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练好每个单项后都会有小小的成就感,对自己练好后边的项目更有信心。当学生分步骤的单项操作过关以后,再将各单项操作连成一个过程,进行综合操作练习。继而,还要根据企业生产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设置事故让学生分析处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一种比较亢奋的情绪之中,增强了学习技能的自觉性。

3、加强学生操作练习过程中的实习老师的巡回指导。

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时,往往有些操作细节听得不是很明白,在操作练习时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操作,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在去纠正就很困难,所以作为实习老师,在讲解示范完成后,让学生练习时,不能撒手不管或者离开实训场地活动,让学生随心所欲的练习,这样很难达到学生很好掌握技能的目的,还可能造成工具、仪器、仪表的损坏,材料的浪费,严重者造成人身伤害,因此实习指导老师要多转、多看、多说,对操作练习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纠正,个别进行重点示范讲解,讲明他在操作练习上存在的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这样做在上班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使其及时改正,避免为以后的工作埋下隐患。

4、采用以点带面教学法。

经过近几年的实训教学过程,发现在操作练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快,操作起来比较规范、标准,通过巡回指导将这些技能掌握比较好的学生选出来,担任实训指导老师的帮手,任命他们做实习小组的组长,带领本小组的成员将实训项目练习好。一般这些学生平时学习比较好,责任心比较强,他们会用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去给同学们讲解,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会起到很好的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技能比武,每小组选拔出练习最好的同学进行比赛,这样有助于学生团结互助,集体荣誉感的养成。比赛完成后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总评,最终达到全部掌握技能的目标。

5、做好实训教学总结,保持学习兴趣

没有总结难以发现问题,没有反思难于解决问题。每天根据具体实训情况,实训结束前留出10-15分钟的总结全天的实训情况。通过对学生的实训表现进行全面总结,表扬积极主动者,鞭策帮助后进者,将表现优秀者实训产品作为标本进行展评,让同学们进行观摩,反省自己哪方面存在差距,在第二天的实训中如何进行改正。对于同学们实训中出现的问题也要严厉的提出,指出错误所在,避免同学们再次出现类似问题。

第3篇

关键词:铁路;职工;培训;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27-2

1 我国铁路职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各行各业都需要专业素养较高的职工来支撑,铁路运输行业对职工专业素养的依赖性更高。因此,该行业都会有序组织一些职工工作技能培训工作。主要目的是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新时期对于铁路运输的需求。近些年来,我国铁路运输行业一直按照一种较高的势头在发展。导致我国铁路职工专业素养上的缺陷十分明显。铁路职工培训作为提升职工整体素质的工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当前我国铁路职工培训工作进行考察,发现其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职工培训的主动性难以发挥

总地来说,职工技能培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想要开展一场有效的职工培训,那就必须要对分配员工培训需求、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开展有效的培训方式等环节进行整体的把握。从当前我国铁路职工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情况下,培训任务都是由上级部门下达通知的。而需要培训的员工所在的下级单位,却不会提出培训的要求。上级下达的培训通知,必然是按照上级的意愿进行的,缺乏对需要培训部门的实际调查,那么对于培训时间和规模的把握也许就不是十分准确。而且,上级下达通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培训的被动性,会降低员工培训的积极性。

1.2 缺乏对培训效果的检测和总结

首先,在授课效果上,培训的组织者往往无法对教师的能力、课堂学习氛围、职工的学习状态等,进行一个准确的测评。这些都是职工培训的重要组成因素,如果无法准确测评这些方面,那会大大增加培训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其次,培训工作的改善较少。如果过多地关注培训计划的开展过程,而忽视对于培训效果的检测,对职工的培训成果进行检测,那么就无法做出针对性的总结,缺乏总结就很难实现进步。

1.3 职工学员的某些特征影响培训结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职工普遍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十分明显。首先,这些职工大多缺乏耐心,一心想着如何提升个人的待遇,以及迁升问题,但是在进行个人培训上,表现出的兴趣不大。其次,这些职员大多喜欢具有新鲜感、刺激感的事物,喜欢接受不同的人生体验。但是对于传统的培训往往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有些甚至还会感觉培训只是一个形式。最后,这些职工的思想大多十分开放,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那些“灌输式”的培训模式,常常让他们感觉到枯燥乏味,觉得培训没有任何必要,自己来参加培训,不过是维护个形式罢了。

2 铁路职工培训的创新策略分析

2.1 建立一个正循环发展控制链,发挥职工培训的主动性

培训的正循环发展控制链,主要包括分析需求、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结果测评、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铁路部门的培训基地是铁路职工培训的中心指导场所。在培训前期、培训执行,以及效果反馈当中承担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培训基地要充分实现职能发挥,全面协调开展职工培训工作。

2.1.1 积极分析职工需求

需求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搜集员工的实际需求,设计出更加合理的职工培训计划。主要需要了解的内容有:职工的综合素质、职工的专业知识技能、职工的业务熟练程度,以及职工队伍内部专业素养的差异。将这些调查结果与当前我国铁路发展的实际需求做对比,制定一份详细的职工培训计划。培训基地应当建设一个全面的培训数据库,并定期对其进行更新。充分运用大数据、现场调研等有效方式,计算出每位员工的真实技能与其所在单位要求的差异。基于此,制定一份科学的职工培训计划。

2.1.2 主动参与培训计划的制定

培训基地在总结当前实际的培训需求之后,再结合基地自身的特点,制定一份详细的培训计划。这是保障培训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培训基地将调查得出的结果,以及制定的培训计划拿给上级检查,与上级部门、培训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共同确定培训目标,确定一份详细的授课计划,包括授课教师能力、培训方式等。从而为实现预期培训目标奠定基础。

2.1.3 严格落实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的实施是整个培训任务的关键所在。培训基地应当按照严格的要求去执行。经过检查备课、组织评价等方式,加强对于培训过程的监督。对学员要采取每天签到、定期考察等方式,来保障员工学习的质量。与此同时,培训基地要采取有效措施严肃考察纪律,保障考察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这为培训效果提供了更深层次的保障。

2.2 创新融合方式,提升培训效果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培训基地在选择培训内容,以及确定培训目的上,都是从铁路的长期发展角度考虑的。在培训的方式上,多半是综合考虑了培训内容、培训目的,以及职工学习特点。其中主要的就是职工的学习特点。最终形成了一种“教”、“学”相融合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充分考虑了培训各主体之间的连接,有利于提升教授课的责任感,加重了对职工学员的监督,能够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2.2.1 提高培训教师的整体素质,实现优质课堂

有效的师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保障培训的质量。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到个人能力上的不足,形成上进意识。因此,我们必须要从师资的整体素质上着手。我们要挑选一支具有较扎实专业功底的敬业爱岗的队伍,确保这些教师具有较强烈的责任意识。还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确保培训的质量。培训部门可以聘请一些专家来进行授课,主动邀请一些铁路院校的专家来授课,还可以邀请某些业务部门的主干来进行现场指导。让学员从多个角度去看待自己现在从事的职业,认识到自身现有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从而形成学习意识。

2.2.2 融合渗透“教”与“学”,提升培训效果

培训基地要推行有效的融合B透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为成员提供最优质的教学条件。以培训教师与员工的互动为基础,鼓励学生与教师多交流,多表达自身的疑惑。多关注课程设置、教案设计、课题研究等,在“教”与“学”相联系方面的体现。还可以安排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由职工为教师设计微课、开展授课,增加员工对自身条件的客观认识,意识到自己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最后,开展互动式学习和讨论。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如翻转课堂、案例探究等。组织学员主动进行交流,突出个体的主动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擅长挖掘学员的潜能,帮助学员增强自信。

2.2.3 增强实训,提升综合素质

培训基地的主要对象大多是在技术岗位作业的工作人员。因此,在对这些员工进行培训时,必须要结合实际的工作状况,有效开展实训。从多个角度出发,给员工更多的真实操练机会。首先,课程设置必须要具有务实特点。多设置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教师要针对员工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实际的解决措施。帮助学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疑点和难点,切实提升学员的技术能力。其次,要开展大量的实际训练或者模拟训练。按照素质和能力并重的原则,运用实训设备,以及模拟演练系统,来帮助学员进行实际的参观,以及现场模拟,帮助员工逐渐形成正确的操作习惯。最后,同时要增强员工的理论素养。

3 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技术及设备在铁路中的投入,我国铁路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前景一片大好的时期。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铁路运输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尤其是职工专业技能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开展实践性强、效果较好的职工培训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刘永清.浅议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工作[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04).

[2] 王斌.浅谈提高铁路职工培训教学质量的几点尝试[J].科技信息,2011(02).

[3] 朱端豪.浅析现代铁路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模式的改进与创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4).

第4篇

关键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县域经济;问题;建议;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83-01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也让大中型及小微企业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从而推动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双创”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统一的组织引导体系

没有统一的牵头部门,沟通、整合、协调难度增大。没有形成完整的组织引导体系,合力推进全民创新创业的工作格局还未真正形成。

1.2 缺乏e极的自主创业观念

全民创业观念落后,创业动力不足,创业意识不强。打工者多,创业者少;想事者多,实践者少;观望者多,投资者少。创业激情不高,不愿艰苦创业,存在畏难情绪。

1.3 缺乏活跃的创业创新要素

1.3.1 缺资金。目前大多数下岗人员仅靠补贴或失业保险等维持生活,创业资金无法筹集,而一些高校毕业生更是白手创业,资金严重缺乏。

1.3.2 缺技术。城乡劳动者对市场经济与专业知识掌握不深,对市场规律把握不准。高校毕业生虽然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普遍缺乏创业知识、创业实践与创业能力。

1.3.3 缺项目。部分城乡劳动者虽有创业的想法,但由于多种因素而难以确定合适的创业项目。

1.4 缺乏配套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

缺乏推进创新创业的部门联动服务机制,对创业促就业工作的认识不足;彰武县社会中介服务还不够发达,缺乏社会化服务机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机制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创业平台服务体系。

1.5 缺乏顶级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批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首选的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一批有创业意愿、有创业思想的毕业生也在家长、亲朋的影响下宁可年年等着招考,也不选择自主创业或到企业发展。尤其是既精通科技研发又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严重缺乏,导致企业商业模式与生产工艺落后[1-3]。

2 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建议

2.1 突出体制创新,打造“双创”新生态

整合全县各类资源要素,将全省唯一一个由省政府主导的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辽宁省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试点先行,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营模式。

2.2 突出产业特点,拓展“双创”新路径

应从彰武县实际出发,结合京津冀产业转移移入地、沈阳卫星城、全国卫生生态养生宜居城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在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进行定位,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差别化发展进程。紧紧抓住供给侧改革“提高效率、增加人气”2个关键环节,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要深挖产业基础,为其量身定制优势产业政策,逐步形成以硅砂、林产品、新能源、农产品为主导的全产业链产业模式,提高竞争力。以京沈客专开工、竣工为主轴,全力打造高铁经济,主动融入全国高铁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4-6]。

2.3 突出政策集聚,打造“双创”新洼地

结合国家发改委3年滚动方案和《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精神,抢前抓早,制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管理办法(实施方案),突出创业环境、财税政策、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人才保障等要素保障,打造“双创”政策新洼地。以豪德电商产业平台、华北商城汽配产业平台等有想法、有行动的平台入手,以点带面构建投资促进、培育辅导、媒体延伸、专业服务、创客孵化等不同类型的“个性化”众创空间。围绕农产品、林产品、硅砂、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应用联盟、营销服务联盟,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引导彰武县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产业研究院、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最活跃、高端创业资源最丰富、孵化服务功能最完善的高新“个性化”众创空间。

2.4 突出以人为本,培植“双创”新主体

2.4.1 鼓励体制内人员留职创业。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及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留职创业,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公职,给予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2.4.2 积极加大重点人群的创业扶持力度。建立重点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组建创新创业人力资源服务联盟。通过整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用工企业、培训机构等各方资源,实行用工需求精确监测、人员招募高效对接、技能培训有效匹配,从而推动人力资源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服务转变。

2.4.3 积极培育创业经纪人队伍。积极引导产业化发展,推动本土企业打捆营销。创建有竞争力的强势品牌,销售特色产品,带动发展中小企业,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4.4 积极引导二次创业。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工程,推动个体工商户升级创办私营企业,激励私企进入规模行列。

2.4.5 实施“暖企行动”。对现有企业,特别是域外投资企业(企业主)给予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坚决避免“JQK”现象的发生。

2.5 突出舆论引导,助燃“双创”新热情

2.5.1 积极塑造创业典型。定期开展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创业成功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2.5.2 加大舆论宣传。组织开展丰富的创业主题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创业光荣的社会氛围。

2.5.3 开办创业讲堂。组织彰武县域内明星企业家,在外发展的彰武籍企业家、成功人士,社会各界经济领域专家学者等通过现场讲座、微课堂、QQ群等方式定期举办创业大讲堂,总结失败教训,交流成功经验,分享凝炼可复制经验。

2.5.4 打造彰武县区域创业文化。塑造形成具有彰武县区域特色的创业文化,弘扬区域精神,从而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并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业动力,使创业逐渐成为大众自觉行为。

3 参考文献

[1] 张前荣.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J].宏观经济管理,2015(6):17-19.

[2] 孙德升.天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界,2015(4):84-86.

[3] 庞彦须.重视地理标志培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工商行政管理,2015(20):69-70.

[4] 牛冲槐,温雅钰.基于ISM的大众创业影响因素层次结构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4):28-32.

第5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教学改革 制约因素

Abstract Reform and innov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is a necessary way to cultivate talents, and is also the key projec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to enhance the independent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scientific training talents.

Key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constraints

0 引言

独立学院,在国家与社会的支持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些年来,部分独立学院吸引了许多学生的报考,甚至有过重点线的学生来就读。一些学校,通过高额奖学金吸引高分学子报读,例如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对第一名的学生给予三十万的奖励。另外一方面,国家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加大,过去独立学院高额的学费让许多寒门学子选择放弃,但是现在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政策的颁布,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独立学院。例如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虽然学费高达两万一年,但是对于珠海学籍的学生可以优惠一半学费,同时为贫困学生提供入学绿色通道等。

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进入了新的阶段。很多学校加大力度完善硬件教学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例如广东某独立学院,通过送房子等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甚至通过高额年薪引进工程院院士等。

影响与制约独立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因素是多样的。总的来说会有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之分。著名学者成长群(2008年)提到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独立学院,在推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了来自发展前景、办学定位、母体高校、治理结构、教材建设、师资队伍、自有研究等方面的制约。张春梅(2009)提到了独立学院与公办学校不同的是,它的办学起步较晚,但是独立学院是具有中国特色和创造精神的新型办学模式,在研究中提到了独立学院的发展可以利用现有公立高校的教学、师资、管理经验等优质教育资源与充足的社会资金进行合理的资源重组,并以民营的机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转型与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本课题在分析独立学院教学改革创新的基础上,重点归纳与总结了独立学院教学改革创新的制约因素,并为独立学院未来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科学的建议及对策。本课题进一步丰富了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相关理论,并为独立学院的办学提供实际参考意义。

1 影响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制约因素

1.1 学校的知名度与声誉

改革,发展的源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21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也进入了十分激烈的竞争,尤其是民办学院与独立学院,在招生、就I等领域中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影响与制约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的知名度与声誉。有一些学校因为知名度与声誉的问题,严重影响着自身教学改革与创新。甚至给师资引进都造成了困难。因此,独立学院要特别重视和维护自身声誉。

1.2 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管理者的办学思想

独立学院,虽然具有营利性质,但是它的申请者是公办院校,它始终是坚持公办院校对学员的指导与管理。学院的办学定位与管理着的办学思想,直接影响独立学院的改革与创新。在任何时候,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要始终是适应学院的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例如某独立学院,在对该校的实训教学进行改革的时候,就要考虑该校的办学定位“培养优秀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这个定位在教学改革中,要进一步完善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操能力。正是因为这个办学定位,该学校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中都进行了改善与创新,为培养优秀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努力。其次,管理者的办学思想,也是直接影响着独立教学改革与创新。例如某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者的办学思想是“打造一个国际化水平较高的独立学院”,可知在该校管理者心中,国际化是其办学的重要思想。因此在实际教学改革中,要重点引进国外优秀教师,增加双语课程,培养综合能力较高的国际复合型人才。再如,某独立学院校长是研究传统文化,他的办学思想是“打造一个具有国学与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大学”,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该校在教学改革与创新中, 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传统文化的理念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1.3 师资力量是影响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性因素

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而教师是高校发展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目前,影响与制约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因素是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首先,独立学院的教师实践技能性比较差,主要是因为很多学院在聘请教师时,过于注重教师的学历以及理论水平,招聘了大量专业知识扎实的博士毕业生,但是实际操作技能非常差。例如部分会计学教师,连基本的会计电算化技能操作都不熟练。这样的教师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改革,假若要培养实践性人才,实际操作技能差的教师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的。

1.4 独立学院的硬件环境影响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基础因素

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就要有完善的硬件条件。国内的独立学院,与公办重点大学相比,由于国家资金扶持较少、办学历史较短,因此硬件环境与重点本科是无法相比的。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实验室,设施依然比较落后,例如北京某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实验室,远远不及北航、北理工等名校,部分独立学院的各种硬件设备出现大量的陈旧破损状态,例如计算房的电脑很多是坏的,严重影响着实训教学。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以及电气工程化等专业的硬件环境,更是不容乐观,部分独立学院由于硬件环境的问题,将很多实操课程直接改为理论课程,这样难以进行教学改革,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直接影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1.5 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也是一种人类与历史的沉淀物。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在教育事业中,文化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的高校受到了国外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如今,西方各种理念影响着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很多独立学院参考西方高校或者港澳高校的办学模式,整个学校弄得非常商业化,部分独立学院的校园充满浓厚的商业气息。总的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滞后,严重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些学生在独立学院读书四年后,将大学文凭拿下了,但是整个人是非常迷茫的,也有部分学生经过几年的学校,成为了利益的追逐者,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缺失的体现。

2 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2.1 完善独立学院教学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

加强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要完善独立学院教学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独立学院,要加大力度对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例如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等,保证计算机室、案例室的资源资源充足,保证实训教学的正常进行。软件环境方面,主要是从师资力量入手,独立学院要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住房补贴、高薪津贴等激励措施,面向全球招聘优秀的教师。例如广东某独立学院,2010年招聘,以100万的年薪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据了解该校的辅导员招聘要求博士学历,进一步提升教师团队的层次水平。独立学院同时要加大力度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尤其是要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邀请海内外学者给现有教师进行培训,组织现有教师参加专业技能的学习,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加强教学方法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其次,加强对独立学院教师的考核,包括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教学教风师德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等,邀请学生、教师以及名师对各位教师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2.2 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很多老百姓或者用人单位认为独立学院就是“贵族学校”“花钱就能上的学校”,因此学生的素质受到社会与企业的质疑。这种现象的持续,将会影响独立学院的长期发展。因此,独立学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一方面,独立学院从宏观方面,结合办学定位与管理者的教学思想,加大力度对校园进行文化建设,例如某独立学院要打造一流国际化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就要增加国外文化内容,校园广播站、宣传栏等,可以增加一些英语类的主题。这类独立学院,还可以开设英语角、英语沙龙等协会,为培养国际化学生提供广阔的舞_。

2.3 增加独立学院公关活动,提升学院的知名度

学院的知名度与声誉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同时影响学生的就业。因此,独立学院要加强学校公关活动,提升学院知名度。例如广东某珠海独立学院,在各校友的支持下设立了“爱心资金”,这笔资金主要是用于帮助在校贫困生,不仅是本校的学生,其他学校的学生也可以申请。独立学院,还可以组织学生在业余时间去做志愿者或者义工,例如某交通类独立学院,组织学生到地铁站、高铁站等地方实习,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校知名度,同时为学生的锻炼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3 总结

总的来说,改革与创新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重点课题。影响制约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点因素有学校的硬件环境、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管理者的教育思想,还有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等。要进一步加强对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就要进一步完善独立学院的硬件环境与软件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农户的学习氛围,增加独立学院公关活动,提升学院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成长群.浅析制约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因素[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89-91.

[2] 陈迎.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D].浙江工业大学,2009.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转型

[作者简介]杨明亮(1963- ),男,山西临汾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读博士,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副院长,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28-02

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而“2011年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招生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①高等职业教育从十年前的规模扩张阶段进入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建设的落脚点,总结扩招以来不同时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特征,分析其转型原因,对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不同发展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1.探索与试验阶段(1990―1997年)。我国高职教育以短期职业大学为起点,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仍发展缓慢。发展高职教育的基本方针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确定为“三改一补”,此阶段高职院校在办学目标上没有准确的定位,或是本科院校的“压缩版”,或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膨胀版”。此阶段高职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研究者对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动因及其定位等宏观认识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介绍国外的办学模式为主,如加拿大的“CBE”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日本的“三明治”模式等。高职院校在办学中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开始探索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之路。

2.规模扩张基础上逐渐定位阶段(1998―2005年)。1998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分别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明确了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教育部提出了多形式、多模式、多机制和深化改革即“三多一改”的指导方针。扩招政策制定后,国家决定在1999年高校招生计划中大规模安排10专门用于高职教育的招生,高职教育从此进入规模扩张阶段。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揭示了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六条基本特征:一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二是培养人才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职业素质,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三是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应用”特征;四是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占有较大比例;五是“双师型”教师是关键;六是学校与社会各行各业及用人部门相结合,理论结合实践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②此文件提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六条基本特征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此后的2002―2004年,教育部先后召开了三次教育经验交流会,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高职院校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制度等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3.示范引领下开展内涵建设阶段(2006―2011年)。2006年教育部了《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引导高职院校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制定了高职教育精品课程评审标准,并投资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项目近百个,截至2009年年底,已累计建设高职国家精品课程800余门。国家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示范建设和骨干校建设,并于2011年启动了40所国家骨干校建设。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带动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内涵建设成效显著,初步确立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之路。

2012年全国多个高职学校和省份公布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2012年7月公布了国家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成为高职院校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地高等院校也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特点,探索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编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案例选编》介绍了各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经验,人才培养模式在“六大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突出了实践性和行业针对性。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的原因分析

1.大众化进程中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经过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的路径。我国高职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步,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一些试验性政策引导高职院校的发展。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高等院校的入学率低,就业压力小,还没有真正实行“职业教育”。学科本位的传统大学模式成为当时高职院校的主要参考对象,有的高职院校以升本为目标,将摘掉高职的帽子作为发展的成就。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实践实训环节的教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行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衔接不顺畅。扩招政策实施以后,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分层分类发展趋势逐渐明晰,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齐头并进,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逐步摆脱传统学科本位培养模式的影响,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六大特征”。20世纪最后十年,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相比还较慢,经济的迅速发展强烈要求高职院校满足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2006年以后,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形成多元化、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国家政策的推动促使高职院校为获得经费支持而开展质量提升工程,注重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我国高职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程度。高职院校开展内涵建设,是由于有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政策,以及精品课程、实习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等质量工程的支持。同时,国家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制定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一方面,国家政策引导高职院校的发展;另一方面,有了中央财政经费的投入以及政策的保障,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示范性院校生均拨款经费都有中央和地方的投入,高职院校的自主发展意识增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加大并不断在建设和发展中凝练特色。近十年来,我国示范高等职业院校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学校的发展空间。虽然由于生源竞争,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但有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招生分数线不断上升,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的投档线都超过省二本B线,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武汉市近几年高铁和地铁建设项目,招生线也达到省二本线。另外,经费投入的差异也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的不平衡,这也是今后要调节的重要问题。高职教育是承担大众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要确保每个地级城市的高职院校在生源竞争中有生存空间,积极引导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和三农建设,避免走大城市集中的路线。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深化改革的三个着力点

1.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上下衔接的高职教育层次。2011年年底,教育部将高职高专处从原来的高等教育规划司划归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这是近年来高职教育行政管理的一大变化,反映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主管司局的调整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理顺了行政管理关系。职教领域内的各种资源开始了体系化的整合,“中高职衔接”成为最热话题,一些省市允许中专生、职高生、技工生参加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这种向下衔接为“三校生”的深造提供了便利。向上层次的打通也会迈出改革的步伐,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随着科技的发展,高职教育将逐渐发展至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层次。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层次的高移成为必然。③今后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能走以往的“升格”之路,高职院校升格为普通大学后仍应坚持“应用性”特征。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应建立一种螺旋上升的不同层级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从中职、三年制高职、四年制高职直至研究生阶段的一体化模式。

2.对“校企合作”进行“教育学”的改造,寻找两者对接效果最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途径已成为共识,但并不是把学生送到企业就算完成合作。学生到企业后不能很快用企业的工作模式来代替实践教学模式,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实践性学习,将企业的工作模式改造为教学模式,这也遵循了教育规律。

3.开展为行业服务、实现科技向实践对接的科研工作。2012年5月,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组工作的通知》,将原高职教指委的职能调整到行指委,高职教育将进一步服务行业,职业属性更加明显。高职院校与行业和经济发展的合作需要向纵深发展,这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应用性与本科院校的学术性的区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将建立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忽视科研工作。高职院校虽然不会产生像研究型大学的科学技术发明与创造,但在开展为行业服务、实现科技向实践对接的课题研究中有很大优势。高职院校师生要紧密联系企业的发展,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和技术贸易的一线工作,将先进工艺、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高职的科研应主要落实在管理创新、产品更新和工艺流程改造上,例如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用机器人解决焊接难题的研究,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中科院及航天事业的特殊需求制造了专用机床,这些都为行业提供了科研支持。另外,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发展和教师职称的内在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也要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学生成为今后行业发展中的创新人才。“十二五”期间,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规模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将为行业服务、实现科技与实践的对接纳入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

[注释]

①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EB/OL].,2012-10-17.

②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Z].2000-01-17.

第7篇

1998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改建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河南省和全国水利行业的第一所高职院校。当时,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生事物,被称为“新高职”,如何举办、怎样建设和发展,并无现成模式可循。更为难堪的是,由于把关不严,举办高职教育的门槛极低(实施所谓“三不一高”政策,即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发统一印制的派遣报到证、毕业证,高收费),在投机和趋利心理的驱使下,不少本科院校也利用闲置的师资、设备大规模举办高职教育、招收高考落榜生、收取高额学费,大有“一哄而起办高职”的趋势。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在诞生之初就遭遇到社会认可度严重偏低的局面,而种种责难则落到新生的高职院校身上,导致严重的招生困难。当时学校也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据当时的招生人员讲,他们到一些熟悉的生源地招生,竟然无人报考,后来经解释,反复说明学校就是当年的“老黄校”,考生才又踊跃报名,局面之尴尬,于此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到底何去何从?是继续举办社会信誉度很高的老中专,还是冒险举办社会认可度很低的“新高职”,还是绕过这个坎,直接谋求升本?这些问题直接考问着全校教职员工、考问着院领导。在3年的中央与地方共建期内,这一问题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因为学校正面临着再次转型。

经过3年“省部共建”的转折期,学校交由河南省主办、主管。共建期的问题仍然存在,新的问题也产生了,这就是学校已经不再隶属行业部委了,几十年来的依托没有了,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如果举办高职教育?虽说学校拥有职业教育的办学传统,但是能够确认的只是中等职业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究竟该怎么走,毫无经验可言,又如何能够继续领跑?面对种种困惑,学校领导班子经过理性分析认为,只有真正读懂了黄河水院的历史和现状,才能为黄河水院的未来发展找到一条新路;只有真正读懂了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才能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找到一条新路。在慎重研究的基础上,黄河水院最终做出重大抉择,决定坚定不移地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提出了“立足社会需求,面向未来发展,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创建全国一流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由此,学校度过了充满痛苦和困惑的“再转型”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探索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之路的漫漫征程。

示范建设的积淀

度过“再转型”期,学校的发展就进入了攀登期。这个攀登期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顶点,学校一路爬坡,先后经历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5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遴选、建设(2006-2008年)两大阶段,形成了许多文化积淀。

思路决定出路

为实现创建全国一流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学校提出了“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核心——创建全国一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搞好二个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新校区建设;完成三个转变——规模向质量转变、一般向特色转变、普通向精品转变;实现四个突破——办学理念突破、办学条件突破、办学模式突破、办学层次突破。在这一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学校在2005年6月,以全优成绩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入围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奠定了基础。2006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正式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中央财政安排专项建设资金4000万元,项目建设期为3年。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也按照2∶1的比例安排配套资金8000万元重点支持该院的建设与发展。2009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学校认为,与普通本科院校注重学科建设不同,高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专业建设,牢固树立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理念。对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建设是纲,抓住了专业建设,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关键,就能纲举目张地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学校把专业建设分为五个方面:课程建设、基础建设、实践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专业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建成国家级的精品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河南省的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共17个,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同时,示范建设期间,学校的专业总数量也达到72个。

倾力打造精品课程

2003年,教育部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出台精品课程建设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推荐水利系张耀先教授的水力学课程参选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组成项目组。由于基础扎实、教学教研成绩突出,项目组仅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申报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教学资料上网工作。当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51门国家精品课程,河南省只有黄河水院申报的这门水力学课程入围。由此,学校意识到精品课程建设将成为展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成果的一个品牌,应当加大投入、着力推进。从建设理念、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学校不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学校已经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精品课程数量在河南省高校中名列第一。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

高度注重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实验实训条件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黄河水院,所有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都要占到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因此实训条件是否优越,直接决定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深谙这一真谛,高度注重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从学校核心区的划分就可以看出:教学区和实训区,两块区域大小和建筑旗鼓相当,暗示两者同等重要。

在学校实验实训区内,有一座叫做“鲲鹏山”的水利水电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在这座完全由水利系教师设计的仿真水工建筑物群中,设计者将典型水工建筑按照比例缩小,建成了具有不同枢纽形式、不同建筑物结构的27个水工建筑物,大大方便了该系的实践性教学。实训基地的负责人表示:“由于水利工程建筑物类型各异、地点分散,施工过程不可再现,且运行管理也不允许学生等外来人员实际操作。我们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建设仿真水工建筑群,就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模拟施工导截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等实训项目及闸门运行工、河道修防工技能培训与鉴定等施工与管理过程,逐项重复进行训练,满足校内生产性实训需要。”而这只是水利专业实训条件建设的一个方面,叫做“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与此互补,学校还提出“把实训基地建在工地”,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区内建设了占地15亩的实训基地,可同时满足300名师生实习实训。并以学校小浪底实习基地为核心,利用周边三门峡水电站、故县、陆浑、西霞院、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构建综合型水利工程实训基地群,以满足水利类专业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需要。

示范院校建设以来,学校开辟校内实验实训场地255亩,综合实训楼、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水利水电技术实训基地等相继投入使用。还投入巨额资金,购置了一批性能先进的实训仪器设备,截至2012年底,学校已建立187个校内实验室,覆盖学校所开设的所有专业,可满足校内实践教学需要。校内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到92313.75平方米,实验实训教学设备总值达到1.51亿元,实验室设备值年增加1000万元以上。初步建成了梯次配备、高效运行的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使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步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让“双师”队伍成为主体

2007年初,学校就正式出台了《黄河水院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规定从当年起,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申报讲师职称,必须有累计半年以上的实践锻炼经历;申报副高职称,必须有累计一年以上的实践锻炼经历。同时明确,教师到企业和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期间,视为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学校除承担培训费、往返交通费等费用以外,另每天发放补助费。新招聘的教师从教前必须到企业锻炼半年,然后才能正式上岗。

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教师下企业锻炼成为自觉行为。学校每年都要安排30余名青年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安排50名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作经历,提高实践能力。学校还从行业和企业中引进了10名高级工程师和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博士到校工作,大大提高了“双师”队伍的层次。

该校还聘请了279名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使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50.7%,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备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如河南省公安厅爆破专家王百姓、河南测绘工程院院长宋新龙等都成为学校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双师”队伍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体,从而使该校教师队伍结构逐步适应了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积蓄了动力。

“生产育人”引领校企合作

所谓“生产育人”理念,是指学校与生产单位相结合,共同作为职业教育的育人主体,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实施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理念。它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是高职教育由学校向企业、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的必然结果。黄河水院测绘系与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在这一理念引领下的合作具有典型意义。

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是首批荣获国家甲级测绘资质和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重点测绘单位,也是国家测绘局数字化生产基地骨干单位之一。从2007年起,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就被黄河水院测绘系“锁定”了。而在被黄河水院看中的同时,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正陷入发展的瓶颈。由于测绘工程用工作业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一旦接到工程,马上就要召集众多的技术员开展工作。而工程院最缺的就是技术员。此时,恰逢黄河水院测绘系主任赵杰登门“提亲”,希望开展校企合作。河南测绘工程院院长宋新龙直截了当地讲出了自己的想法:“要合作当然可以,但是,这合作得让我们企业也有实惠才行。你们学院能够根据我们的工程需要,随时调整学习计划,给我们派来我们需要的人吗?”“能!”赵杰一口应承下来,“我们可以先合作一次试试,加深了解。”双方第一次合作是承担山东省沂源县城镇地籍调查工程。黄河水院测绘系45名师生参与到测量队中,测绘工程院派出16名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5个月时间,工程就顺利完工。这个项目让测绘工程院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而学校和学生收获也不小,2名专业教师在生产项目中得到了锻炼,企业16名工程技术人员在一线指导学生,弥补了系里师资的不足。参加工程的43名学生除了享受企业提供的食宿外,每人每月还有1000元左右的工资。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践,提高了技能和就业能力,43人中有6人被测绘工程院留用,其他人全部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岗位。之后,双方的合作更加频繁。仅2008年,双方大大小小合作生产项目就有10多个,100多名学生参与。2008年11月,双方正式签订深度合作协议。黄河水院将测绘工程院作为测绘系的定点顶岗实习基地,并聘请测绘院20名技术骨干作为学校兼职教师,聘请测绘院院长宋新龙为学校的客座教授。测绘工程院将黄河水院测绘系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并一次性赞助20万元资助测绘系改善教学条件。通过与企业合作完成生产项目,缓解了企业的用工紧张问题,使企业赢得了市场,也让学校赢得了办学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生产性实训,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精神、就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实现了“生产育人”的培养目标。

以“生产育人”为引领,黄河水院各专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已经成为潮流。如,学校与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联合举办的“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期订单班、水利系与中水八局国际工程部联合举办“国际工程订单班”;机电系与洛阳中信重工集团合作开展订单教育,建立校内人才培养基地,服务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奇瑞汽车集团河南公司合作,在黄河水院建立了联合办学基地,培养汽车制造业人才,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等等。学校还因势利导,依托行业背景优势,与全国23所水利高职院校和102家企业联合组建了中国水利职教集团,搭建了校企合作的全新平台,使学校的合作企业扩展到610家。

后示范建设时期的探索

内涵发展

2009年12月,黄河水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的示范建设验收,并获得教育部表彰奖励500万元。示范院校建设完成了,高职院校的发展该走向何处?黄河水院再一次走在了改革和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着新的抉择。面对师生员工的疑惑与迷茫,学校领导班子再一次明确了“坚定不移地走职业教育道路”的发展思路,同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党委书记张惠贞、院长刘国际多次在会议上表示:如果说黄河水院用过去的十年在高职教育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办学规模和外延上的扩张,那么我们将用今后的十年来实现内涵建设上的突破,真正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院校。

基于这一目标,学校进一步创新办学理念,提出“以强化生产科研和技术服务为切入点,提升教师技术应用、技术服务、技术推广能力,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以高质量的毕业生支撑行业企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行业企业的人才、技术、资金反哺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学校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了“走出去、请进来”的专业调研与论证机制;各专业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重点,校企合作创新“三统一、多样化”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统一” 是指全校统一推行“岗、课、证”相融通的课程模式,全校统一推行“教、学、练、做”一体化基本教学模式,全校统一推行“课程考核+技能认证”的项目化课程考核模式。在“岗、课、证”相融通的课程模式中,“岗”是指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及与职业岗位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岗位操作规程和学校专业技能标准;“证”是指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的能力证明,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学校专业精湛技能证书等;“课”是“岗”和“证”深度融合的结果,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在“教、学、练、做”一体化基本教学模式中,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教学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将“教、学、练、做”融于一体,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课程考核+技能认证”的项目化课程考核模式中,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学习成绩按照项目分别考核,课程考核成绩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每个项目成绩都从知识、技能、态度3方面考核,知识重在考核应用,技能重在考核操作能力和工作质量,态度重在考核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重点是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多样化” 是指各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校企合作的形式,制定各具特色、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三顶岗、两交替”生产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水利工程周期长、生产不断线、岗位不空缺的情况而创建的,实现了全年学生顶岗实习和企业生产的连续性,调动了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两轮顶岗、五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测绘、施工两大就业领域把地物地貌搬上图纸、把图纸放到地上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交通工程系的“四能递进、高峰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道路桥梁建设及相关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而创建的。

在“三统一、多样化”的基础上,学校按照“三层次三递进”的思路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即明确能力培养要求与职业岗位、责任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对应关系,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通过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使学生达到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训到生产、从学生到员工的三个递进。

在信息化条件下,学校充分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势,在新形势下努力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及共享型资源库网站。精品课程网站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8门,院级精品课程62门;共享型资源库网站包括59个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技能标准及认证系统和218门专业核心课程网站。2013年5月,学校联合18所水利高职院校申报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获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目前已经开始立项建设。通过该项目的建设,构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15门课程教学资源、4个职业能力训练包、2个专项平台、1个虚拟工厂,形成12个资源素材库;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平台,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企业职工提升、技术交流等使用需求;建立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平台,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促进和提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建立企业职工、在岗人员、中职毕业生、农民工培训的平台,形成职业能力培训包,满足企业人员培训、中高职教育衔接需求等。

创新驱动

有人说,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一线工作,不需要太多的创新意识,只需要有实干的精神。同样,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讲,提高教学水平是第一位的,懂不懂科研、搞不搞科研都无所谓。面对这样一种观点,曾经担任郑州大学科研处处长的刘国际院长进行了反驳。他多次表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才,都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否则他就很难在社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高职院校不应满足于培养常规的所谓“技能型人才”,而应当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关注科研,只会让教师远离科技前沿,从而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被时代所淘汰。在刘国际院长的主导下,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师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如,在机电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模块中,创新了“摇臂气动攻丝机”设计与制造项目;在电工电子与PLC课程中,创新了“单片机控制智能寻迹小车”制作与编程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生自愿组合形成创新学习小组,独立完成项目的设计、制作与调试,教师则给予必要的指导。目前,学校机电系“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等5个专业教学团队,都实施了科技创新项目改革,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在2011级的12个班级成立了“科技创新小组”。师生之间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的设计制作成为师生交流的纽带,形成了和谐而密切的师生创新团队。

在学生的科技创新方面,黄河水院从鼓励参加技能大赛入手,带动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投影幕变成了‘触摸屏’”、“会乘法计算的青蛙”、“光电寻迹机器小车”、“智能导盲手杖”,这些不是哪家企业的攻关项目,而是黄河水院机电系师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自后示范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学校机电系师生已完成科技创新制作成果8项,其中“浮动叶片式流体发电机”、“智能导盲手杖”项目正在申报国家专利,“摇臂气动攻丝机”项目已有两家企业要求订购。

在技能大赛方面,从全国性技能大赛开办以来,学校参与了历年的大赛,在省级以上各类大学生技能竞赛中,共取得全国性竞赛团体奖项50余项,个人奖项126项。进入后示范时期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推动下,学校参加技能大赛的成绩更加优异。2011年,学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项目一等奖。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次分设道桥类赛项,学校获得团体第一的优异成绩。在6届全国水利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参赛队3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2次第二;10名获特等奖学生直接取得国家技师证书。在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学校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2项和国家二等奖6项。尤其是在“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上,成绩更为优异:自2009年以来,黄河水院参赛队与包括“211”、“985”高校在内的众多本科高校参赛队同场竞技,年年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连续三届夺得团体第一名,并囊括水利类个人全能一等奖,被组委会授予“蝉联三届一等奖的水利类特别奖”。以致有重点本科院校参赛队提出“打败黄水院,终结三连冠”的参赛口号。但在2012年学校再次夺得这一赛事水利类团体第一,实现四连冠。这令人不得不感佩这所高职院校学生扎实基本基本功和高度的创新能力。

在教师科技创新方面,黄河水院以技术服务为引领,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2011年开始,学校设立了院级科研基金,每年资助30个院级项目,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参与科技服务活动,支持专业系部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取得很好的成果。如,学校土木系与邓州市规划局签订了邓州市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合同,教师为主、学生参与,联合规划设计公司,针对不同村庄,提出各具特色的推荐住宅户型以及现有农宅的整治方案,完成了57个行政村的规划设计任务,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通过技术服务,也提高了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又如,学校测绘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合作完成了京沪高铁测量、平宝叶鲁一体化项目1∶1000航测测图、积石峡本底测量和怒江水电站测量、西华县叶县城镇地籍调查等一批测绘生产项目。仅2010年,就开展科研技术服务26项,收入305万元,此后年递增55%。

为提升科研和技术服务水平,学校还提出了“借力”的概念,与省部级科研院所、高水平大学合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大力开展涉外科技服务项目。特别是在水利技术服务方面,学校利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让技术服务走向世界。如,2009年和2012年,学校两次与中国水利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圆满完成了埃塞俄比亚纳兹雷特风力发电厂的一期和二期地形图测量任务。2010年,学校与清华大学、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合作承接并圆满完成了苏丹2个水电站整体水工模型试验项目。2013年,学校又承接了孟加拉卡马拉普、拉玛普拉雨水泵站模式试验2个国际项目。2010年8月至11月,学校通过与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合作,承接了苏丹JUBA 和SUE两个水电站主体建筑物设计与水工模型试验。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团队完成了JUBA和SUE水电站整体水工模型规划设计、制作,数据采集及整理工作,并负责验证电站枢纽建筑物布置方案和建筑物体型的合理性,根据模型试验,对工程整体布置及建筑物体型设计提出优化建议。几年来,学校水利系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共完成水利行业企业委托的水工、河工模型试验10余项,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丰富模型试验经验的师资团队,具备了承担国际水电合作项目的能力。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大拓展了学校国际化技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精细化管理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如何把学校管理好,成为决策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学校建章立制,多方面推进精细化管理。一是建立了质量监控的领导机构。学校专门成立了质量体系建设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院领导成员任副主任委员,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系(部)领导任委员,并聘请水利行业、地方政府、校外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质量体系建设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有:负责指导全校质量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完善;负责质量管理文件的审定和审批;负责全校工作运行中的质量监控;指导系(部)等二级质量管理机构的工作。同时主持全校质量管理评先奖优活动,监督校内相关部门执行质量奖惩的有关制度。二是规范了质量标准。为保证质量监控工作有章可循,学校在行业、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的共同参与下,制定了《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质量标准》。该标准覆盖了学校教育教学、党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使学校的质量监控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三是完善了质量监控体系。学校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外部质量监控、内部质量监控、对问题的跟踪反馈与落实三个方面。在外部质量监控方面,学校邀请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专业机构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指导性意见。在内部质量监控方面,学校通过领导干部听课、教育教学督导专家听课评教、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和学生督导信息员信息反馈,结合岗位教师的自我总结评价等进行监控。在问题的反馈与落实方面,学校对发现的教学质量问题及时进行通报,要求相关部门和教师进行工作整改,整改落实情况及时向全校师生反馈。

就业强校

作为高职院校,学校深深懂得“出口畅,才能入口旺”的道理,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采取改革创新措施,以应对就业形势的变化。形成了就业工作全员化、就业指导多样化、就业渠道网络化、就业管理规范化的“四化”机制。学校与全国1000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质性联系,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稳定的就业渠道。进入后示范建设时期,学校把就业强校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努力推进,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果。如,学校在就业指导实践中,针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考核模式中“知识”和“技能”容易落实,“态度”培养不易量化、往往被忽视,导致学生就业软实力出现“软肋”的情况,通过“职业体验”新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职业实践,帮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目标职业的社会需求、职业环境和基本状况,从而调整职业规划、形成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精神,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确定发展目标。学校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渠道,为学生开辟职业体验空间、提供职业体验平台,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动,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职业体验“三年不断线”,并在职业指导中相应做到职业定位、职业精神、适应能力、创业教育四位一体,最终使毕业生就业的软实力大大增强。又如,“双高双满意”工程,通过突出水利特色、强化职业素养教育,紧盯市场需求、实行专业动态调整,瞄准岗位能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就业平台,提高培养质量,达到学生就业“双高”(就业质量高、就业率高)、“双满意”(社会满意、学生满意)目标。在大学生就业工作良莠不齐的背景下,学校的“双高”有具体的控制指标,如就业质量高表现为“四高一低”:即行业市场占有率高、就业单位质量高、专业对口率高、月收入高,离职率低;就业率高表现为初次就业率高、灵活就业率低。因而其“双满意”也是很实在的。据麦可思公司的第三方调查显示,学校在1200余所高职院校中就业质量位居第5位。黄河水院2011届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为93%,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1届(90%)高3个百分点,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达81%。近几年,学校连续三届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就业力十强高职院校”“全国高职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河南省最具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和“河南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2013年6月,学校被评为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进入年度全国“就业50强”高校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