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4 06:0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写景的散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91-02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或工笔细描,委婉含蓄;或粗笔勾勒,饱含至情;或细细道来,自然淳朴;或面叙家常,风趣间出。总之,“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尤其是他早期的写景抒情散文,更是笔中有画,文里含情,被誉为现代“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他善于用“缜密漂亮”的笔法,描写“满贮着诗意”的散文,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纯正质朴的情思。他的散文,不愧为中国现代散文艺苑中的奇葩。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成为读者久诵不厌的美文佳作,这是与他善于调动娴熟的语言艺术技巧,恰当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表现其至情,从而使作品产生耐人玩味的修辞美感分不开的。
大致说来,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形象美感;(2)音乐美感;(3)画面美感;(4)情韵美感。
1 形象美感,是朱自清写景散文最明显的修辞美感
在他的写景散文中,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心醉神迷的“梅雨潭”,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以及充满生气、花枝招展的“春”姑娘,这些无不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一。可以说,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
“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他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服服帖帖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白水祭》)
风本是无形的,影子也不可捉摸,但作者却把风吹飞烟所形成的飘忽不定的样子,说成是微风“用手挽着影子”,把风停烟聚说成是手一松,“像橡皮带儿似的”“服服帖帖的缩回来”,或者是另有双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作者用“挽”“缩”“织”“夺”等动词,将无形的东西有形化,将无情的事物拟人化,这就维妙维肖地描绘了又薄又细的瀑布被微风吹起的奇异景象,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2 音乐美感,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又一修辞美感
“散文是心灵的歌。”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读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体舒畅。朱自清写景散文的音乐美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叠音词的运用,突出了词语的意义,加强了对事物的形象描绘。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中,叠词这种修辞手法用得极为普遍,朱自清继承了这一修辞传统,把它用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写作中。他的散文,由于大量运用叠字叠词,语言显得活泼生动,韵味无穷。如:“夜幕垂垂地下来,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又如何载得起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垂垂”表示幕色渐渐降临的过程;“黄黄”形容灯光透过玻璃所呈现出的清淡、晕眩的色彩;“黯黯”表明夜色笼罩下的秦淮水色的幽深、浓密;“缕缕”形容微波起伏的情状。这四个叠音词的运用,不仅把夜幕方垂时,秦淮河灯光水色的朦胧美景描画了出来,而且增添了一种舒缓的语气,读起来音调和谐,琅琅上口。
(二)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形成了他散文语言舒疾相间,高低错落的回环美。
双声叠韵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利用语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形式。他在创作实践中,巧妙地运用一些双声叠韵词,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音乐美。请看下面的句子:
(1)在圣马克方场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中国人到此,仿佛江南的水乡。(《威尼斯》)
(2)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荷塘月色》)
(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荷塘月色》)
(4)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绿》)
(1)、(3)句中的“仿佛”、“参差”、“斑驳”都是双声词;(2)、(4)句中的“苍茫”、“晶莹”都是叠韵词。利用特殊的语音关系,朱自清将之用于作品中,使文章的语调显得委婉通脱,清丽自然。
(三)轻声和儿化词的运用,使语言活泼轻快,婉转流畅
1、抓住景物的特征
游览的对象无论是山川风景还是城乡面貌,它们都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等,我们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在比较中抓住该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同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紧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征,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特定时间(20世纪30年代)、特定地点(故都北平)、特定季节(秋)的特色景观。
2、掌握写景的方法
写景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我们应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用某种方法。常见的方法有:
(1)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观察景物时,观察点如果是固定的,我们可仰视,也可俯瞰;可近观,也可远眺,把站在同一位置上看到的景观记录下来,这就是定点观察。观察点如果是变换的,可以边走边看,把在不同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观依次描写下来,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对于同一景物,我们还可以从高低、远近、前后、左右等不同角度去观察,这样可以多侧面、多层次地去反映景物的形貌地势,给人以立体感,从而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征。
(2)粗笔勾勒,工笔细描
要把看到的景观描摹下来,可以从大处着笔,就像画家写生一样,勾画出景观的大致轮廓,让人对景观有个整体的感受和印象;也可以对某一具体的景象,从形、声、色等多个方面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以便让人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特色。
(3)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在行文过程中,可以如实地记录下自己在游览过程中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实景。为了增强形象可感性,可将动景写成静景;为了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可以把景物的静止状态写成动态,化静为动,写出景物的生机和活力。为了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可以由眼前的景观写到记忆中的类似景观,写到自己想象中的景观,可以将虚像写成实景,将实景写成虚像,自然会将读者带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3、合理安排写作内容
写景游记散文,一般按照游踪来组织材料,便于写清楚方位和沿途的具体景观,给人一目了然之感,文章也显得井然有序。同时写景要有详有略,详略处理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定,一般地说,主要景点或有特色的景物应详写,次要景点或感受不深的景物可以略写或者干脆不写。
4、融注自己的情感
游览不是科学考察,它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因此在此过程中,必然要渗透某种情愫,是喜是惊,是爱是怜,要写出你的感受,你的情感,以及它在游览过程中的波动、陡转和变化。没有情感渗透和灌注的风景只是一幅没有生气的呆板的画面。有情,景才会生动,才会有声有色;有景,情才能有所依附,有所寄托。写此类文章时应做到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同时这种情感还要贯穿全文,成为一条隐于文中的感情线索,这样的文章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辉和艺术的魅力。
5、处理好文章的语言
《雪》一经问世,引来了诸多关于“南国的雪”“北方的雪”象征意义的不同解读,我们学习该文,不妨另辟蹊径,从赏析《雪》的写景手法入手。
一、抓住特征写景:吹尽狂沙始到金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雪景写得晶莹娟秀,绚丽多姿,“滋润美艳”四字准确地概括了江南雪的特质。但是,朔方的雪花却是另一番景象:“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它既没有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更无奇花异草相伴,但独立不羁、昂然向上。这两种美水融,构成一曲和谐的雪的二重奏,更显示出鲁迅散文诗的独特魅力所在。
二、对比衬情写景: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构成这样的对比:故乡与异地、童年与中年、过去与现在等。对比是一种运用广泛、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手法,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运用。《雪》的又一写景特色即对比。
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进行对比,作者的感情也逐渐由平静变为热烈。在文中,两幅雪景图营造的意境是完全不同的:一幅是记忆中的故乡雪景,一幅是眼前的朔方的雪景;前者美艳,后者冰冷;前者粘连,后者如粉如沙,“绝不粘连”;前者着笔在“积雪”,后者着笔在“飞雪”;前者蕴含着春温,后者抗击着严寒;前者会逐渐消逝,后者却“蓬勃奋飞”……而这一切对比都落脚在前者的明艳春色、情绪低回及后者的凛然难犯、顽强奋斗的精神上。
三、讲究层次写景: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首先绘出江南雪的全景,“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各种鲜艳的花朵,在雪的映衬下显得分外艳丽。先生还写了“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写花草、蜜蜂,都是为了写出那在严冬里“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然后勾勒儿童戏雪的近景,“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最后突出坐在雪地上的“大阿罗汉”的特写——“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这一段描写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用一连串分镜头具体、细致地表现了雪罗汉消融的过程,暗示平和优雅的事物固然美好,但经不起外力打击,不可过于眷念。在这里,作者以实写虚,化景物为情思,从想象到现实,层层推进,笔触随情感而游走,愉悦的情绪因雪罗汉的慢慢消逝渐转深沉,这样,形成了意境的层次,使画面格外鲜明动人。然而更重要的是,雪罗汉在内容与结构上是联接朔雪之景的桥梁,继而立刻进入对朔雪的描写,读者不仅不感觉突兀,反因作者笔锋陡转,已感到压抑的情绪重新振奋起来,拥有了强烈的共鸣。
四、妙用修辞写景:浓妆淡抹总相宜
写江南的雪,晶莹娟秀,绚丽多姿。或形容,或比喻;或写色彩,或状形态,或暗示香气;或写静态,或写动态;或实写,或虚写……总之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这是运用工笔手法所致。在写朔方的雪时,采用写意手法,运用粗线条集中勾画“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的特点和“蓬勃奋飞”“旋转升腾”的动态。这样工笔和写意相结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文章以描写为主,几乎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作者的情感全都隐含在字里行间。
总之,这首散文诗在写景的手法运用上给了读者很多启示,从工笔与写意相比、相称到相谐,成就了散文诗的情景交融之美。
课文背后的故事:
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饱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当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都是游记散文中的经典佳作。
阅读古代游记散文和阅读一般的文言文一样,也需要弄清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即必须有文言文阅读基础。但游记散文和写人叙事的文言文,和议论抒情的文言文毕竟分属不同文体,因此有它特殊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第一,既然是游记,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第二,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三,在了解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抒发的思想感情后,还得弄清楚作者是怎样写景,怎样抒情的,并分析鉴赏作者在写景抒情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如常见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对比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
模拟训练
石渠记
[唐]柳宗元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②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③而焚,既酾④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①渴(hè):指袁家渴。②庥(xiū):通“休”,休息。③崇:堆积。④酾(shī):分流。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其长可十许步 潭中鱼可百许头
B.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倘徊欢
D.菖蒲被之,青藓环周 闻水声,如鸣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描写了水,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游记散文的一大特征。本文通过对石渠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写法有: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4、哲理散文: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来源:文章屋网 )
进行语文总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此我就自己去年中考复习时的做法写点认识。
现代文可根据文体的异同,按不同方法去阅读。
一、记叙文体。此类文章的阅读,要找准文章所记叙的事件以及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要理清事件条理,找出所记之事的重点,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到头来什么都没有找到。
二、写景文体。此类文章在阅读时应善于找出所描写景物的特征,景物不同,则特征也不同。还要找出描写景物的次序,是从上到下,还是由远及近什么的。最后应注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是否含着特殊的意义,是不是借景抒情,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等。
三、说明文体。此类文章在阅读时应注意说明的物体的特征,只有把所说明的物体突出的特征找得准,看得透,才能找到被说明物体的本质,还应注意的一点就是找出说明文中写得生动的地方,找出其所用的说明方法,通常这也是考题。
四、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一般认为是现代文中较难理解的一种文体。因此你应试着揣摩作者的心境,用作者写作的心情去理解,同时也试着揣摩景物的特点,这样有助于对此类文章的理解。
五、议论文体。议论文在阅读时,应在读过一至二遍后能准确找出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论点的提出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叫论据。论点一般开门见山的提出。至于论证的方法,相信大家应该很明白。
这仅是鄙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如果你也有,那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
一、抓实书写。
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紧紧抓住书写差的这部分同学,从书写方式方法、书写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指导和督促他们写好每一个字。按要求完成一至二次练笔。
二、打牢写作基础。
培养每日写日记的习惯,灵活处理练笔与每两周一次作文的关系。力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让写作成为他们抒发自己心灵之感的一种方式。
三、新课程理念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眼、耳、口、手、脑动起来的习惯。向课堂要效率,让每一堂课都是生动有趣而又高效的。
四、制定各单元目标,合理安排课时。
第一单元:叙事性的散文单元。目标是: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开展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先对作者作一介绍,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重视,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文章的关键部分。巧设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课时共12课时。
第二单元:写人的散文单元。目标是:健康的感情、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懂得怎样对待亲人、对待老师、体会他们的一片爱心;懂得如何处理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关系,服从大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要点就行。课时共12课时。
第三单元:写景的散文单元。目标是: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学会写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欣赏作品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设计: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过程。课时共12课时。
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目标是: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了解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会简单的分析评价人物。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作精当的点拨。注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课时共12课时。
第五单元:童话单元。目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单元教学,达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设计:以发展思维和想象力为重点,通过阅读、讨论、设疑、解疑等方式,努力激活课堂教与学的气氛,力求生动活泼。课时共12课时。
第六七单元:古诗文单元。目标是: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养成诚信的品行,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在学习中大胆质疑,大胆探索。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古代诗歌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计:首先,教师要善于古今联系,多方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尤其是文言实词。
再次,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相关问题或教师自行设计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表看法,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口语交际活动的组织可以交给学生来做,但要检查。课时共24课时。
〔关键词〕读懂 读透文章 审题 答题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历来是高考复习中的重中之重,从历年考查情况来看,全国卷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散文方面,因此做好散文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考散文阅读在命题方面是有一套命题思路的,由于实际命题的需要,试题所选的材料多是内蕴厚、表现手法和语言富有特色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或议论性的散文,命题基本上未超出理解分析的范畴,定位仍在一个懂,考的是带一点鉴赏味道的理解。要想在高考中大阅读拿高分,就必须从下面三方面着手:
一、读懂、读透文章
(一)分清类型。散文从内容上分可以分为写景状物散文、历史游记散文、写人叙事散文,议论说理散文等。
第一写景状物散文,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征,进而分析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寄托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理解全文的主旨。
第二历史游记散文以名胜古迹为游览对象,抒发历史、文化方面思考和情感。这类散文主旨在景人相通之处。
第三写人叙事散文重在写人叙事,阅读这类散文一要关注其文体特点,二要关注其结构模式。
第四议论说理散文,要注意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因情悟理、情景交融的特点,重在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进而品味其情趣、理趣。
(二)整体分析结构、思路和构思。主要是紧扣线索,逐段总结段意,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散文的思路大多是景(物)―事―情―理。
(三)明确题目、文段、中心句、标志句和文章的关系。
第一,题目与文章的关系。散文题目不少就是文章的线索,或者暗示文章的主旨,如果能抓住题目的字面意透入到它的喻意或象征意,这对我们深刻理解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文段与文章的关系。这里的文段可以是每一段,因为文段组成文章,理解了每一段意,整个文章的中心、层次就都出来了。但更主要的是指中心文段,尤其是文章最后的语段,因为卒章显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
第三,中心句与文段的关系。这一关系很好理解,中心句抓住了,文段自然也就明白了。
第四,标志句与中心句的关系。标志句主要指在文章起承转合方面起用的语句,如:总之、进一步说、因此、所以、第一、一方面、原因之一、既、又、并且等等,这些句子对理解文章的层次中心有很大的帮助,抓住这些语句及中心句,可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常常可以通过它们来检索、补充、概栝以及作为文章理解的补充。
(四)了解表达技巧。鉴赏表达特色题是文学作品阅读的主要题型之一。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从修辞上说有比喻、排比、反复、反问等,从表现手法上说有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先抑后扬、托物言志等,从表达方式上说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
二、仔细审清题意
主要是指审题干、定区位。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中,确保准确答题。审题干主要审下面几方面内容:
第一,审命题意图。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两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之中,所以,通过显性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第二,审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就来自题干本身的暗示。
第三,审答题区位。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格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第四,审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在试题题干中有所暗示。
第五,审答题量点。大阅读的四道大题的分值最少的是四分,最多的是六分,一般每题两问,分值好说。但也有一题一问六分的,在这各情况下应特别注意,很可能暗示答案的要点分两点、三点甚至四点,最少是两点,因为一点六分从命题角度是很难说得过去的。所以审题时对分值也要特别注意,切不可掉以轻心。
三、注意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在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关键词:古代;文字;写景记游
尽管现代摄影技术空前发达,各种摄影器材也十分普及。同时,伴随着旅游业的空前繁荣,各种景物照、人物照如潮水般涌来。技术的进步、留影方便的便捷我们固然需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摄影记游写景”的图景之中,鲜见有心之景,最多不过是令人眼前一亮,蕴涵单调,难触心动。从对滋养心灵,提高文化修养的角度,笔者更推崇中国古代文化人人笔下的“文字写景记游”,因为,这些文字,着笔于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呈现的是心灵的悸动,似乎更有文化含量,具有更高的“心灵滋养指数”。这些记游中文字营造的景象,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为任何摄影作品所无法超越。
一、静景活写:心灵之景的呈现
苏轼游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写景状物不仅历历在目,还包含了浓厚的灵动的想象和微妙的心理活动。其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景象描写颇为历代人士称道。这是因为“月亮”在“斗星”与“牛星”之间“徘徊”的景象,来自自然又超越自然,是经过想象的发酵,在心灵中才能出现的美妙景象。这景象细细揣摩过去,仿佛有,又仿佛没有,令人似有迷离,似有灵魂出窍。这奇特之景,从作者角度看,只有文字功夫高超的大家方描摹得出;从欣赏者角度看,大约只有通过对文字写景的细细品味,充分发挥想象,方能够领略到。那么,若要问在观赏图片的过程中,如果发挥想象能否领略到,如果你有丰富的想象力自然也能够,但文字是要经过心灵的,因而文字比线条和色彩更能触发欣赏者的想象。
二、巧妙加工:组合之景的构建
在好的文字中,景物的组合比之镜头摄影受到的限制更少。好的文字记游写景,往往取景于自然,然后通过作者内心的酝酿、巧妙地加工,通过对自然的超越后回归自然。因而,其所描绘之景,常常更灵活、更生动、更逼真。欧阳修在《小石潭记》中写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因潭水极其清澈透明,一百来条小鱼好像悬在空气中,阳光照射下来,还将它们的身影投影在潭底,它们不动都不动,一动全都动。这景象的描写绝非完全写实,也非完全虚构,而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组合,妙谛横生。这种在游览之中用文字表现出来的所见之景,为静止的镜头取景所难以超越。
三、散点透视:多视角之景的组装
一般说来,在一个镜头所取之景中,无论从摄取者的角度看,还是从观赏者的角度看,只有一个视角。而张岱在其记游文字《湖心亭看雪》中,写景状物采取的就是国画中“散点透视”的笔法,用这种多视角表现景物的方法描绘景象,并将其巧妙地组装起来,形成一种在同一画面中形成多视点的独特的视觉感受。这是单张的摄影图片所无法表现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一段游记文字中至少具有两个视角:“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是远景――平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特写――俯视。这种多视角之景在似乎静止排列的文字中,被巧妙地放在一起,令欣赏者似有“目不暇接”之感,形成了一种非常美妙的独特视觉效果。
四、神思飞扬:启智之景的截取
“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记游写景,并未停留在此层面,而是要由特殊之景体悟出人生的某种感想,――景闲易得,心闲难得。后人阅读这些文字时,不仅能欣赏到景致的美妙,还能得到哲理的启发,获得审美的愉悦。这在一般的镜头写景之中很难做到。
另外,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通过记游写景,也是要通过写景状物揭示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这已然超越了“游记”、“景语”,上升为开启心智的“哲语”,这比之镜头记游、写景具有别样的优势。读这样的“记游写景”文字,会令人产生透过景象探知内蕴后的愉快与透彻感。
五、结语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模仿这句式,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文字记游写景不在乎山水之形,而在乎记录山水在我们心中激起的想象与感受。文字记游写景之乐,在于与天地山水拥有同一颗跳动不已的心。这中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能产生巨大的人格、情操的滋养力。
综上所述,文字记游写景是一种精神之旅的记录,是一种徐徐展开在读者心灵之中的描画与图说,比之于摄影图片记游写景,与心灵的契合度更高,于情感的触动更深。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若要从文字中获得美感,比从图片中获得美感,对欣赏者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笔者认为,镜头永远无法替代文字;即使是便捷的现代化技术,同样也无法替代通过文字记游写景而实现的、心灵的文化传承与涵养。
【参考文献】
[1]朱廷栋.《记承天寺夜游》意蕴分析[J]文学教育,2009(07).
[2]杨辉.精神的行旅――读叶梅散文[J]美文,2016(03).
[3]榆华.《东坡志林》中的记游文论析[J]兰台世界,2011(25).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选自朱自清《春》)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选自老舍《济南的冬天》)
借鉴点
写景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感情的文章。它可以描写纯自然的山水景物,也可以描写人工的景物,还可以描写作者心中的景物。它要将这些景物的风采魅力提炼出来,以实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目的。这样的名家名篇有许多,如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巴金的《日出》,鲁迅的《雪》,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还有我们熟悉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等。这些散文写景亦写情,是我们模仿、学习的很好范本。下面以朱自清的《春》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范本,学习他们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技巧一:调动各种感官观察景物,描写立体的画面。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有质地。它不仅看得见,还是听得着、闻得到、尝得出、触摸得了、感受得到的。所以,我们观察大自然就要调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调动我们的心理感受,整体把握大自然的特点。在写作时,将我们观察到的景物如实描绘出来,描绘出一幅立体的画面,这样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朱自清《春》中写春花就是调动了各种感官来写的。先从视觉的角度写了花的种类:树上的花、地下的野花;写了花的形、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了花的色彩“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从味觉的角度写了“花里带着甜味儿”。还从听觉的角度写了“蜜蜂嗡嗡地闹着”。让我们仿佛置身花的海洋,不仅看到花的形、色、态,还闻到了花的香,听到了蜜蜂“嗡嗡”“闹”的声音。
技巧二: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描写景物。
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运用想象和联想将所描写的景物与人们熟悉的、特点突出的其他事物联系起来,可以更加突出所描写景物的特点。想象和联想还是多种修辞方法的基础,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都是以想象与联想为基础的。朱自清《春》中“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句,就由春天万物萌发联想到了人刚刚睡醒时兴高采烈的状态,用拟人的方法将大自然中万物萌发的特点突出出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通过想象和联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各种野花在阳光下闪亮,在微风中微微颤动的状态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中将雪后小山想象成一位穿着“带水纹”的“花衣”的羞涩的小姑娘,既生动,又形象。“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将“水藻”想象成有精神的人,将“水”想象成具有情感的人,将“垂柳”想象成有爱美之心的人,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大自然写活了。
技巧三:观察景物要有顺序,描写景物也要安排好顺序。
大自然的景物繁多,即使在一个场景下,大多也都有多种景物,这时就需要安排好观察的顺序。写作时可以按观察的顺序来写。比如,可以按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由外到内。可以按照景物的种类,如,先写树,再写花,再写草;先写天空,再写河水。还可以按照主要在前,次要在后的顺序,如,重点是写花,那就先描写花,然后再写绿叶,写蓝天、白云,以绿叶、蓝天、白云来衬托花。朱自清《春》中对春花的描写是从上写树上的花,到中间蜜蜂、蝴蝶飞、闹,再写地下的野花,层次非常清楚。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中写雪后小山一段就是按照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写的。
1、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2、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来源:文章屋网 )
一、 探寻创作意图,激发学生思考
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作家创作多是为了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文学是情感的产物。散文更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它能使创作主体的个性和人格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散文作家直接面对读者,面对人生,坦诚地表现自我的思想、情感,是沟通作者和读者最捷近的认识和体验的桥梁。
《现代散文选读》中,很多文章都渗透了作家的深度思考,如《翡冷翠山居闲话》《云南冬天的树林》渗透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寒风吹彻》《大海和吹拂着的风》渗透了作家对“生命”的深度思考,《春意挂上了树梢》《雷雨前》渗透了作家对社会对现实的关注,《鞋的故事》表达了对物质文明进步下农村女孩命运的理解与关注,以及对正在逐渐逝去的美好事物的呼唤。
阅读散文,读者应该“披文入情”。要调动自身情感体验的积极参与去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是要读出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读者不仅可以走进作品中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理的世界,了解作者的人品、性格和爱好等等,而且可以领悟到自身可感却难以言传的情感反应,从中找到了自己。这样,阅读散文既有理解作者的愉快,审美的享受,也有发现自我的喜悦,获得的是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以及美的享受,在情感体验中认识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在这些方面深入思考,创设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入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去探秘。学生只有深入“思考”,才能读出一些东西来,品出一点味道来。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人应该多思考,善于思考。一个爱思考的学生,就有探究的动力,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能体会到学习的甘甜,而这又能激发他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在探寻思考的过程中,思考的方向、方法很重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根本应是语言本身,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着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毕竟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语文学习就得重视语言涵咏,感受借助语言传达出来的作家的情感体会、思考认识,从而学会借助语言来表达与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能力。
二、 用好资料链接,拓宽学生视野
《现代散文选读》这门选修课,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与提升,旨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使他们能从中外优秀现代散文中认识社会、理解历史、思考人生、感悟自然、陶冶情感、砥砺思想,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尝试散文创作”。《现代散文选读》包括写人、记事、抒情、写景、状物和议论六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专题名、导语、文本、资料链接、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组成。其中各专题的“资料链接”是对新课标有关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理念的形象诠释,与课程、教材、教法密切相关的。全书共精选了鲁迅、叶圣陶、老舍、梁实秋、梁衡等名家大师论散文及文学的经典片段33则,这些可供“链接”的“资料”,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组织有效教学的重要凭借。
教学《现代散文选读》,用好“资料链接”,能使教学过程走向最优化,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散文的特性,了解散文的艺术面貌,积累鉴赏散文的经验,激活写作散文的热情。怎样运用这些资料?笔者作了如下探索。
1. 引导文本解读
优美的散文融入了作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美学理想和艺术才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资料链接”中有作家对自我文本的诠释,也有评论家针对性极强的评论或解读,教学时可以通过“资料链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感受散文的意境、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提升审美境界,提高道德修养。比如教学《想念地坛》时,就可以参考“资料链接”中的《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来解读。再如教学“文字绘出的图画”专题,就可以借助丁玲《漫谈散文》和郁达夫《良友版新文学大系散文选集导言》这两则资料,引导学生去领略写景中所表达的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关注度。这样既能达到鉴赏的目的,又会获得审美的愉悦。在学习状物专题“人与物的对话”时,可以借助“资料链接”中汪曾祺、罗大冈、莫言、何立伟等对于状物散文的相关论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了解这类散文以神写形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走近作家们的心灵世界,了解作家在对“鸟、葡萄、灶、蟋蟀”等物的描写中启迪人类进行自我反省的深远的寄意。
2. 引导问题探究
教学《现代散文选读》需要引导学生探讨和深刻领悟现代散文的丰富内涵,并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资料链接”中有著名散文家谈散文,有著名评论家谈散文,他们的视界高远,剖析深刻,如果能借助“资料链接”来引导问题探究,不仅能展开丰富多样的高质量的探究活动,更能开拓探究的新视野,使教学更符合选修课程的特点。如学习《葡萄月令》时,可以借助第五专题“资料链接”中汪曾祺的《〈蒲桥集〉自序》中谈论的散文要写得平淡些,“家常”一点等观点,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葡萄月令》一文是如何追求平淡、家常的?”这一有情趣又有意趣的问题。巧妙利用“资料链接”来引导问题探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会让学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3. 引导写作训练
“尝试散文创作”“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是《现代散文选读》的课程目标之一。“尝试散文创作”的关键是以读促写,以写悟读;“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的关键要有厚实的积累。“资料链接”中有很多关于散文写作的指导,借助《现代散文选读》的“资料链接”并结合所选的文本来引导写作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散文写作水平是大有帮助的。比如看了叶圣陶《〈丰子恺文集〉序》,再读读丰子恺的《送考》,对记事散文选材的新鲜、亲切更感性得多;读了状物散文,再看看何立伟的《一千朵花与一朵花》,在生活中会更留意得多;读了余光中《假如我有九条命》,再看看他的《炼石补天蔚晚霞》相关内容,会对“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理解更透彻。再如现在中学生中有不少喜欢写关于“杰出人物”的散文,读了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后再去揣摩揣摩“资料链接”中他的《触摸人生的坐标》中的“找寻发现”说,会让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从而写出令自己感动的“杰出人物”来。读了几篇写景散文后,仔细品味“资料链接”内容,学生的写作实践会充实得多,收获会多得多,对自己的个性追求也会更明朗。
三、 超越文本解读,提升学生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应重视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要求学生在原文本的基础上能建立自己独特的感悟,文本不能成为约束心灵的羁绊,而应是再创造的。
阅读散文,会发现其中的空白之处很多,比如看图、改写、续写,读后感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学中对文本超越的有益尝试。比如在阅读完第一专题的的《我的母亲》、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和刘鸿伏的《父亲》后,许多学生有感而发歌颂亲情、友情,进而谈到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教师可以趁机在班上组织学生互相点评,一方面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创作素材,积淀了写作情感,提升了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心灵得到了震撼,灵魂得到了净化。在教学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时,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意蕴后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进而思考苦难的意义?请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读过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超越文本的方法很多,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语言风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散文的特点,着眼未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树立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我乐学的自主意识,让学生敢于乐于写出自己的一孔之见。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思维品德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我发展自我成长,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只要时时注意把握教材重点,处处不忘培养学生能力,就能让学生真正品尝到现代散文果汁的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