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时间:2022-09-23 23:1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技术论文

第1篇

一、以准确、规范的学科术语引领课堂教学

规范是技巧的前提,以准确、规范的学科术语进行教学是学科教学的明确要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并不等同于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却与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涉及有关计算机的概念、一些专业名词的确切含义时,必须要准确无误;在讲述操作过程与方法时,必要注意仔细推敲其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否则,有可能对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技能掌握产生误导,其后果,轻则影响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体验,重则可能会犯下科学性错误。例如,有老师语言随意,把光标说成“小竖棍”,形象却不规范;回答学生“鼠标不见了”的问题时,却不指出学生语言表述中的问题,不是鼠标而是“鼠标光标”;操作鼠标时,把“单击”说成是“点击”,则是语言表述的不准确。教师的这种语言的随意,源自于对技术的迷信,并影响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学习的态度。短期看,这种影响对学生技术的掌握几无大碍,但从长期看,必将影响到学生进一步的学习甚至专业性研究。因此,教师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述,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榜样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二、以简明、扼要的语言传递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操作性很强,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更需要以时间的保证为基础。但在初中各学科的教学时间安排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多,安排课时却少,因而,教师集中讲解的时间与学生练习的时间就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分配并尽量增加学生操作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讲解所选择的课堂语言必须要仔细推敲、简明扼要、合理过渡,并以明确的提示语告诉学生,哪些是学习与练习的重点,难点在哪里,具体怎样操作,步骤先后如何,力求中心突出、条理分明、逻辑清晰,便于学生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与操作练习。这里,言不在多,意达则灵,切忌罗嗦。在学生操作练习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人机交互的特点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沉浸其中,忙于体验、探索与发现,而无暇他顾。因此,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后,要对问题进行分类,是否个别性问题与整体性问题。如属前者,则宜于进行个别辅导,避免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如属后者,则宜于选择恰当的节点,进行集体点拨式辅导与操作示范。而避免发现某一个或几个学生的问题后,不分情况与时机,即随意地打断学生进行讲解。须知,此时其他学生正沉浸于自己的发现之旅,几乎完全不会听到老师所讲内容,且有厌烦之感。教师所讲解之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以幽默、机智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循循善诱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孔子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是此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达此目的,以有效的教学语言作为手段是最为直接的方式。盖因为这种语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把本不相干的事物突然放在一块,使学生感到惊奇与妙不可言,又语带智慧,耐人寻味,意味深长,能给学生以哲理的启迪,感受到心领神会的愉悦、美感和教益。表现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基本概念和一些理论性教学内容的抽象、枯燥,会对学生的学习、理解与记忆造成一定的障碍。此时,教师调动自己高超的语言艺术,以语言的风趣、比喻的得当等进行讲解,就会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化繁杂为简洁,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并能引发兴趣、启发动机。例如,学生有在上机操作时偷玩游戏现象,为避免发现,会在我走近时选择窗口最小化,却仍可被看到。在我教给他们隐藏任务栏的操作后,有学生立马以此与我斗智斗勇。于是我感慨“真是教会学生,就欺负师傅啊”,学生大笑。然后我发问“:这是我教你们的初衷吗?你们还想不想要我教给你们一些本领啊?”这样的话,语带批评却满含善意,学生自然听得懂,也知道接下来应该怎样做了。

四、以灵活、多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学习

有教师以为,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已经很大,基本不再需要老师特别锤炼语言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习动机等。事实上,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喜欢这门课程,认识到其重要性与体验学习乐趣,以及来自于教师的语言引导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语言使用,也应根据教学内容、步骤与环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教学导入环节的语言使用,在于引发学生对即将展开的教学内容的学习欲望,自然就不同于讲授环节中对教学内容的细致入微的条分缕析,也不同于讨论环节对讨论问题的启迪、引导,更不同于结尾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概括、总结与归纳以及新问题、新任务的产生与提出等。

五、结语

总之,教师的语言,一如苏霍穆林斯基所说“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面对进入中小学课堂时间不久的信息技术课以及博大精深的课堂语言艺术,要想结合学科特点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语言水平及其效果,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是不断地学习、探索与总结。

作者:张玉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教学技术装备站

第2篇

如果教师能将节约下来的时间用于讲解习题和及时总结,学生将节约的时间对所授内容进行自我消化,则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成以下大块:首先是理论知识教学部分。在讲课过程中先通过辅助PPT课件上的图形讲解先导式溢流阀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再以Y形溢流阀为例说明先导式溢流阀的各组成件名称、结构以及图形符号等。其次是先导式溢流阀工作原理的演示部分。这部分又分系统压力低于和高于先导阀调定压力这两种情况分别演示先导式溢流阀工作的动画效果图,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加以讲解先导式溢流阀的工作原理。

当系统压力低于先导阀调定压力时,先导阀关闭,此时没有油液经过阻尼孔e流动,主阀心上下两腔压力相等,主阀在弹簧4的作用下处a)系统压力低于先导阀调定压力b)系统压力高于先导阀调定压力图2溢流阀工作原理于最下端位置,进油口P与回油口T不相通。当系统压力升高,作用在先导阀心上液压力大于调定压力时,先导阀被打开,主阀上腔的压力油经先导阀开口、回油口T流回油箱。这时有压力油经主阀心上阻尼孔流动,因而就产生了压力降,使主阀心上腔的压力低于下腔的压力。当此压力差对主阀心所产生作用力超过弹簧力时,阀心被抬起,进油口P和回油口T相通,实现溢流作用。通过Flas直观形象的液压油走势再配合讲解,学生基本上对先导式溢流阀的工作原理有了明确的概念,这时候就进入教学的第三部分,可以播放一些先导式溢流阀在机械制造等领域中实际工作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先导式溢流阀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阀体在生产实际中的使用等内容,还可以让他们各自谈谈自己了解的先导式溢流阀的应用内容并加以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但科学研究表明,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动手最多能记住70%的知识点,如果将耳朵、眼睛和手三者结合起来,既听又看并动手加以实际操作,则能记住高达90%的知识点,由此可见,最佳的教学方式应该将手、眼、耳结合到一起去进行。而我们在以上教学过程中,虽然已经将理论的、抽象的、静态的内容转换为生动形象的知识进行讲解,并积极组成学生参与讨论,但参照前面的研究结果,最多只能记住70%的知识点,如何才能记得更多的知识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缺漏的“动手”层面更进一步探索了。

液压传动这门课涉及的实验较多,而很多学校由于受客观条件影响,有可能存在实验器材不是很充分的状况,这时候如何实现动手功能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借助相关的仿真软件来解决,最常用的液压仿真软件就是FluidSIM软件,它是由德国Festo公司Didactic教学部门和Paderborn大学联合开发的,是专门用于液压与气压传动的教学软件,FuidSIM软件分两个软件,其中FluidSIM-H用于液压传动教学,该软件CAD功能和仿真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既可以系统学习的概念也可设计和液压气动回路相配套的电气控制回路,易于上手操作。以FluidSIM-H软件为例来看,它的主界面非常直观,元件库在左半部分,设计界面在右半部分,采取直接用鼠标从左边的元件库中拖拉液压元件放在右边的设计区进行设计,回路可以课前设计,也可在课堂上现场设计。这样一来,耳朵、眼睛和手配合,既听又看并加以操作,达到了教学中对于动手能力的要求,能记住更多的知识点。

《液压传动》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表达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以多姿多彩、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果,虽然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许多优点,但是多媒体教学永远都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可能完全地代替课堂教学。总之,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始终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并随时根据使用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改进,不断总结,以便更好地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水平。

作者:李燕单位:安徽科技贸易学校

第3篇

高校的基石是教书育人。良好的教学质量,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是高校一贯的目标,而目标的达成离不开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教学方法也必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教学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国家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要求新进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能力,因此绝大部分新进教师都要通过考核才能上岗。然而,高校青年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整合能力发展存在着现实困境。一方面,很多青年教师没有师范教育的背景,对教学基本理论缺乏系统的认识和实践,尽管入职前有短期培训,但却难以带来质的提升。工作后,由于专业的限制使得青年教师缺少和其他专业教师的交流,加之学校对信息技术能力与课程整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重视或不规范,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被忽略。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坚持按照自己曾经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来教授当下“数字原著民”背景的学生,尽管部分教师意识到需要重视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整合,但是在实践中却没有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能力的诉求。剖析高校青年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整合能力发展存在现实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针对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培训不多。高校在青年教师入职之初提供的培训较短,没有专业针对性,且机会有限。这使得教师入职后很容易忽视信息技术对教学工作的影响力,甚至是忽视教学质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和与职称评定密切相关的科研工作中。

第二,教师在培训中学习的多为教育观念,但这些观念性知识很难直接转化到教学实践中。教学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样的教学方法与技术应用于不同的授课对象和教学情境时产生的效果存在差异。因此,即使青年教师完全掌握培训课程中的知识,仍然不能确保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培训多在教学现实场景外开展,脱离现实教学场景的培训难以给受训教师深刻的印象,使其缺乏对所学技能在课堂中实际运用的直观感受。

第四,在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大多被动地接受观念、技能和经验的传授,其主动性被抑制。而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受训教师最主要的学习需求,他们会对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给予高度的重视并积极配合学习。反之,培训效果就不会深刻,无法带来培训后的反思,改善教学更无从谈起。

第五,绩效考评机制动力不足。很多高校仅重视科研的考评,相反,学校的基本职能——教学,却常常只有课时数、是否有教学事故、学生获奖情况等几个简单的考评点,师生互评、课堂教学评价等仅仅被定义为参考依据。在这样的大方向下,课堂的信息化程度就更容易被忽视。

二、高校青年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

针对上文对高校青年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整合能力发展困境的分析,笔者认为,消解困境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考量:第一,重视青年教师入职新鲜期的教学习惯培养,重视入职初期的培训力度和频度,帮助青年教师形成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基本理念和包含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良好的备课范式。第二,减少培训中大量的理论灌输,将信息技术的培训回归到教学的本质问题上来,即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第三,在培训中构建更多的真实场景,营造多维的任务,使得受训教师不断接受各种现实教学场景的考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和反思所学的内容,使得培训内容的可操作性增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增大。第四,强调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的平等互补关系,可以以团队和研讨的方式,交流困惑,增进沟通,达成一定的共识并生成解决问题的对策。第五,关注受训教师的后续支持,从情感、专业、资源、制度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氛围支持,提供足够的外部动力。具体而言,困境的破解需要多方面的资源和人员整合,形成合力构筑培训的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训理念的更新

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要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导。发展多年的建构主义理论,是目前实践效果最好的指导理论。但是,很多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本身却是以传统教学结构来设置培训课程,即按照“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传授如何在课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寻求学生的自我建构,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之中,其本质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将教师的角色转为主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的培训也应该遵守这样的课程结构,密切关注培训课程的设置是否符合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各自的角色定位。同时,新型的“双主”教学结构也要注意学教并行,互动共促。

(二)培训人员的整合

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跨学科的,涉及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和一线教学专家。术业有专攻,不同知识结构的学者有不同的视角与关注点。传统的培训将学科专家和信息技术专家置于过高的位置,而实际上信息技术专家、学科专家与一线教师之间并不是指导者和被指导者的关系,而应该是不同视角下的专业融合。应该将信息技术特长、学科专业与一线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形成有效的教学设计,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沿着思考、设计、实践、观察和反思改进的线路进行。学科专家和信息技术专家不再是分上、下半场为教师培训,而是跨学科视域统合下的团队协作。同时,高校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本身已经比较优秀,不能被简单地认定为需要帮助的弱势者,培训应该是建立一个共同体,更多地进行平等交流。

(三)培训平台资源的整合

搭建有长效机制的网络互动平台,记录教学的过程和教师的成长经历,有效整合教学优秀案例和素材,辅以定期的交流研讨,延展培训的时效性和覆盖面。

(四)制度的保障

1.校际合作。由于资源与人员都是跨校的,因此培训不可能由一家单位来全部承担,院校间的协作成为必然。培训团队的多元化,能碰撞出智慧和创新。另外,要建立激励制度保障稳定的培训核心团队,建立高效能的共同体,秉承开放、多元的主导思想,形成有效地输入并产生积极正面的输出,在良性的过程中不断提供激励措施不断优化整个系统。

2.校内绩效制度倾斜。良好的政策倾斜可以快速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具体而言,可以设置更多倾向教学的绩效考点;细化考评等级与标准,确保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设置更多职称评定的考量维度,使得教学的地位与科研的地位能平齐,允许更多教学型教授的出现。

三、高校青年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可行途径

(一)重视研究视域的融合

加强跨专业、校际间的合作,整合教育技术专家、学科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力量,以研究团队的方式改革教学形式,同时加强教学研究课题与力量。比如可以跨校组织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的比赛,吸纳优秀的信息技术人员或者一线教师参与教材的开发与编写等。

(二)建立机制与制度

提升高校教学督导的地位,或者建立专门的教学中心等相关职能机构,有计划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从管理角度整合项目、资源、绩效评价等,以服务教师为出发点,形成整体的培训规划。以不间断的教师培训、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优秀教师讲座、展览等活动与项目为抓手,从方法、资源、教学设计、媒体、评价等多方面开展咨询、研讨、竞赛形式的帮教联动,形成重视教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氛围和机制。在评价标准上明晰细节,充分发挥制度的杠杆调节作用,保证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的同等地位,在职称评定、工作考核和奖励措施的制定中给予适当的倾斜,从而更好地调动青年教师对教学的关注。

(三)培训体系的建立与调整

首先,变定时定期定内容的培训活动为“项目依托+专题串联+微格教学”的培训体系。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开发有针对性的项目研究,如内涵建设、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等多种教学研究项目。其次,将集中的培训转化为专题的形式分布在项目中进行,如白板在课堂中的运用、如何提问等针对性极强的小型研讨。最后,重视在实际教学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培训。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与微格教学的拍摄和观摩研讨,通过微格教学直观感受信息技术在课堂中运用的经验与教训。通过上述的三个步骤,将整个培训体系变成实战状况下的“研讨—实践—反思—再研讨”的良性循环。

(四)重视校本培训

由于各个高校的生源各不相同,专业学科的设置也各有方向,因此,在依靠跨校级间合作的同时,还要重视校本课程的培训。要利用本校资源,充分发挥本校优师名师的帮教作用,在绩效考评制度的支持下使更多老师能得到同行同专业优秀教师的系统指导,同时也有条件在自身课堂中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验。

(五)提供技术支持

搭建教师学习的网络协同平台,结合重构的培训体系建立技术推广区、资源库和研讨区。技术推广主要介绍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及相关专业软件,包括操作方法、安装与汉化包、应用小样例的介绍等。资源库以微格教学、专家点评、优秀教学案例和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课堂反馈评价为主,通过高校举行的多项信息技术教学项目不断充实和完善资源库。结合项目管理,发动和邀请专家就资源库和项目进行中的问题研讨交流。

四、总结

第4篇

论文摘要:信息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社会,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观念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需要和新一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适应性自我学习

余胜泉教授指出“适应性学习系统主要由‘知识媒体’所组成,它可以为远程学习提供更为优越的前提条件,可以以不同于传统的方法使远程学习更为简单、更为高效、更具有个性化。在这种适应性学习系统支持下的学习,我们称之为适应性学习。”(这里的“知识媒体”是指计算机、远程通信及认知科学相结合的“知识媒体”。)与“适应性学习”相呼应,“自我学习”主要是强调学习者这一方的主动性,学习者要充分利用一切现有的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学习。“自我学习”指学习者具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并能够自己制仃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自我学习”还指学习者知识的自我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习者的,而是学习者在与资源、他人等的交互过程中自我意义建构的结果。“自我学习”第三点是指学习的个别化,每个“我”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适应性学习”和“自我学习”是不能割裂的,二者紧密联系、相互配合、融为一体,组成一个大的学习生态系统。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信息社会和个人对“终身学习”的需求。

二、终身学习

我国学者陈东瑜认为:终身教育既不是一个教育体系,也不是现有各种教育形式的简单拼凑,而是建立一个从婴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老年教育,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框架结构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也就是说,终身教育是所有教育的一种组织原则。各级各类教育都应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原则指导下完成自身这一部分的工作,并随时随地地为每个人的一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条件。按照终身教育的概念,教育应当是伴随人生到终点的过程,而不是一生中某个阶段的结果。

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只有深刻地理解它,才能灵活地运用它。自己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还要将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

三、终身学习的意义

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更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人们所掌握的知识每五至七年就要老化一半,信息技术知识的老化速度更远远高于这个比例。计算机界有个著名的“摩尔定律”:计算机的速度每18个月增长一倍,价格则是每18个月下降一倍。正是这个定律推动着信息技术以难以想像的速度迅猛普及和飞速发展,从字符界面的DOS操作系统到图形界面的Windows操作系统,从单机操作到国际互联网,等等;还有一连串的新名词、新技术,比如虚拟现实,Flas,MP3音乐,等等—社会发展不断地提出新的学习内容,个人为了增强对社会和技术适应性,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内容。所以说终身学习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然需求。

2.传统教育面临巨大挑战,终身学习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首要任务

面对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传统教育出现了不适应症状,于是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许多新的思想,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习领会,更新观念,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比如以前指导我们教学的主要是行为主义的理论,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认为知识的掌握过程就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受到重视。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学生在与包括学习材料、教师、学伴等情境的交互过程中自己建构的。由此可见,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要引导学生选择研究主题、查找所需资源、开展小组讨论、共享学习经验并完成课程的学习。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要突破传统,就要创新,创新就需要科研,科研是转变观念的动力,是一个不断学习并运用知识的过程。未来需要的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是能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育家”,我们每天都在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崭新的世界,教育对象是生动的,教育内容是变化的,教育手段是新的,教学方法也要相应更新,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教师必须要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进而成为“教育家”。

成为“教育家”,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面对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它,比如什么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各有什么优缺点,素质教育是否一定比应试教育好?计算机教育,信息教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都是什么含义,是一个比一个好吗?这些实践中的问题和理论上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学习知识是一方面,关键是要学会思考,通过系统的思考促进观念的转变。否则,又会重复以前的错误。比如那种“满堂灌”式的课堂,以前是“人灌”,有了电化教育手段,就变成了“电灌”,现在有了计算机,又变成“机灌”—整堂课都用计算机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成了旁观者。这些并不是技术的过错,而是观念没有跟上,滥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

四、终身学习的内容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指导问题解决实验结论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学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数学成为公民必需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是时代的要求。这一切构成了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基础。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地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条件、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学习自觉性和意志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目前学校采用“平行班授课制”,实践中越来越感到,对全体学生用“一本书、一把尺子、一刀切”弊端严重,它否认了学生的差异,同时也扭曲了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如何在班级授课制下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面向全体、分层指导、分类推进,使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从而感到学校教育的乐趣呢?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教学进入了一个开放、快捷而多变的信息网络世界,探索创新也日益渗透在课堂之中,2001年9月我们开始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分层指导,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理论基础

1、素质教育理论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根据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重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他强调人自身的发展,把学生看做能动的主体,是着眼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的一大基本精神,就是使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的独立学习者,教育者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这其中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的发展、能力水平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发展等。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创造和选择适合学生兴趣和爱好、个性和爱好的空间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内在潜能,使其具有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旨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其能力所能达到的知识,让其尝试成功的喜悦。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对智力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解决问题——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制造产品的能力——需要获取知识、传播知识、表达个人观点或感受的能力(Gardner,1983)。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博士1983年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具有8种智力,只是其组合的方式和发挥的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势智力领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风格类型和发展特点,人人都有一片希望的蓝天。多元智能理论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它认为,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可以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亦即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间是可以取得平衡、和谐发展的,这与素质教育理念一样,注重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潜能开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多元智能的教学观强调,由于学生的智力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所以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智能特点、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的、适宜的教学技术,与学生的优势智能倾向和喜好的学习与发展偏向吻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三、实验的过程设计

1、实验假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差异,以学生为本,运用信息技术及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实施分层指导,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分层提高,全面发展,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提高。

2、实验变量

(1)自变量:基于MI理论的分层教学模式和策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2)因变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原由的数学学习水平。

(3)控制变量:

教师方面:实验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

学生方面: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环境方面:校园网络的建立。

3、课题研究目的

(1)探索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分层教学,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2)探索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与“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的规律,找寻信息技术基本特征和教师、学生主体性的契合点,真正发挥教育信息技术的长处,以点带面,在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得到发展的同时,带动其他智能的协调发展,使信息技术成为培养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促进手段。,

(3)通过课题研究使实验教师明确使用现代化教育信息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实验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的意识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增强课题研究的能力。

4、实验对象

在三、四、五年级各班中各挑出一个实验班进行研究。

5、实验方法

本课题采取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6、课题研究步骤

(1)实验准备阶段(2001.9.——2002.2.)

①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②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确定实验计划。

③对实验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问卷调查,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实验前测。

(2)实验实施阶段(2002.3.——2003.2)

①实验教师把现代教育信息与数学教学相互融合进行提高。

②选择实验的教学内容,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摸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分层指导,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③收集实验数据,检测效果。

(3)实验总结阶段(2003.2.——2003.12.)

①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资料。

②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推广实验成果。

四、实验结果

(一)基于MI理论的“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1、对科学分层方法的探究

(1)按照学习水平分层

传统的分层方法是以学生的学习水平做依据的,这也是我们实验初期所采用的分层方法。我们把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成A、B、C三个层次,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到练习等各个环节都分层次安排。这种分层方法层次明显,便于教师的操作管理,学生也非常明确自己属于哪个“层次”。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做法还存在很多弊端:如按成绩分层会给学习心理造成压力,学优生容易产生自满情绪,学困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学习兴趣降低等等。

(2)按照多元智能分类

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即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智能学习风格类型和发展特点,他们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及学习方式,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同一个知识内容,如为了让学生感知1分钟时间的长短,我们让言语语言智能强的同学默写古诗,让身体运动智能强的同学拍皮球、跳绳,让数理逻辑智能强的同学练习速算……学生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体验到了1分钟的长短,数学知识掌握了,优势智能也得到了发展。

(3)多种分层方法相融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感觉到各种分层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各有利弊,单一的分层方法已不能适应课堂教学的实际。我们在教学中逐步摸索、采用了一种多种分层方法相融合的弹性分层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智能发展情况,依据课程特点实施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在练习和评价中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优势智能进行分层、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练习内容、练习形式,教师并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调整分层,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我调整。

2、基于MI理论的“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长期的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构建出了如下信息技术环境下“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图)

该模式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分层教学策略,问题解决课堂教学基本流程,信息技术支持。该模式图只是一个总体的操作思路,在具体的教学中,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作弹性的,灵动的改变。

(1)分层教学策略

本课题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分层指导”为手段,以最终实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遵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兼顾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风格、及智能的发展情况对学生实施分层指导。为了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数学课程理念,我们在教学目标、提问、施教、练习、探究和评价等多个环节对学生实施了分层。

①教学目标分层

课堂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它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基础、不同学习风格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提出了对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关注。而此课题研究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在考虑学生差异对知识掌握目标进行分层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的发展。我们把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三个层次。

(“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目标框架图)

三个层次的目标由浅入深,基础性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主要以知识技能的掌握为主,提高性目标对学生数学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发展性目标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及优势智能的发展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是灵活的,机动的,只要这样才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能多起点、多落点,实现分层提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②提问分层

该课题的研究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问题情境的设置是分层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根据分层教学目标,我们对学生实施了分层提问,依据学生智力水平的不同,让学生解决自己能解决或是可能解决的问题,依据学生智能发展情况,学习风格的不同,让学生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③施教分层

分层施教必须处理好同步讲授和分层个别教学的关系。一方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教材的统一内容在同一时间内向全体学生进行同步教学,讲授基本的教学内容,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在知识、能力及多元智能发展情况方面的差异,采取分层异步教学,使尖子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达到群体教学和分层个别教学的和谐统一。在这方面,我们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反馈及时、评价及时”的优势,把计算机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利用网络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如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的不同,执教者把同一教学内容设计成A、B、C三个不同的学习方案,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A方案适合学困生,在这个方案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了很多的帮助提示,可以引领着学生学习;B方案“扶中带放”,适合中等生,通过电脑引导学生尝试、讨论、发现、总结;C方案适合学优生,让学生主动探索,引导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又如根据学生智能发展情况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为言语语言智能强的同学尽可能多的提供视听教材和运用文字的机会,让他们通过阅读,写学习笔记、数学小论文等一些活动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给肢体运动智能强的同学创设一定的虚拟情境,通过动手制作模型、角色扮演等活动实现对数学知识由表象向抽象的过度;对于视觉空间智能强的同学充分利用想象、图片、色彩来教学,引导学生的视觉性活动,鼓励学生用画图、制表来表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于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出现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我们要实施分层辅导。分层辅导的目的之一是查漏补缺,完成教学目标;二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力,促使其优势智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分层辅导的方法很多,可以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个别辅导;可以是学生间的互相辅导;还可以利用网络的及时评价反馈功能对学生实施辅导帮助。

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需要的帮助和辅导也是不同的,对于数理逻辑智能强的同学来说,他希望得到的是一些清晰、条理化的问题以帮助其学习;对于言语语言智能强的同学来说他更喜欢看一些直观的文字说明;对于视觉空间智能强的同学来说,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或是图片资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对于肢体运动智能强的同学来说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更能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这一切都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辅导的方式。

④练习分层

练习分层就是反馈练习的设计和课外作业的设计应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情况。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成为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在练习的编排上努力突出层次性,利用网络的优势,让学生自由选题练习:学优生可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深化题,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等生可完成适量的巩固练习题,学困生可完成一定数量的基础题,加强基本功训练,并鼓励低层次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尝试向高层次练习冲刺,逐步缩小差距。

练习还应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智能差异设计出形式多样的练习,如让言语语言智能强的同学和数理逻辑智能强的同学合作写数学小论文,让言语语言智能强的同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编写成打油诗、绕口令,让数理逻辑智能强的同学建构知识框架图,让肢体运动智能强的同学制作模型、手工艺品等等。

⑤探究分层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能力是我们课题研究所要完成的最高目标。学生因知识水平及智能发展的不同,在探究的内容和探究的层次上也会存在不同大小的差异。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因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学内容的不容对学生实施分层要求。如在学习、探究同一知识内容时,可把同一智能类型的学生分一组即同质分组,这样便于学生的交流发展其优势智能,也便于教师的分层提问、分层辅导、分层练习、分层评价等教学环节的展开,但学生若长时期处于单一形式下学习,其他弱势智能将得不到发展、提高。所以在分组完成一个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时,可以把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分一组即异质分组,这样便于学生发挥各自优势、合作互助,在与其他不同智能类型学生的接触中,自己的弱势智能也得到强化。

⑥评价分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多元智能主张的评价宗旨是:以评价促发展,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风格,发展自身的优势智能,弥补弱势智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再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达到充分的个性发展。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师评,学生互评、家长评,利用电脑帮学系统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让学生自己反思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各是什么,我们力争通过这种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以教师、家长、信息技术工具评价为辅的,多层次、立体式的评价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分层指导、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摸索并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自主选择,分层学习

分层练习,及时反馈分层指导,解决问题分层评价,共同提高”这五步教学模式。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可以由复习旧知引入,为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也可以创设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内容和层次上都会有所差异,这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课件、学件中进行自主选择,分层学习,而教师可以利用传奇2000、LanStar等教学软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辅导及适时的调控。在分层练习,及时反馈环节,要求学生在进行必要的基础性练习之后自主选择一些适应自己学习水平,自己感兴趣的练习完成,进一步巩固新知。而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层次,学习风格创设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在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之后,则可以让学生或独立探究或合作去解决前面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一些辅导或提示学生自己去寻求帮助,或现实的帮助或网上的帮助,以实现分层探究,问题解决。在分层评价,共同提高这一环节,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在智力、水平、学习风格等方面千差万别的学生的现象,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这五个步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3)信息技术支持策略

对应“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自主选择,分层学习——分层练习,及时反馈——分层指导,解决问题——分层评价,共同提高这5步教学模式,信息分别起着问题情境创设,媒体演示,分层练习任务的程序课件操练,网络协作/媒体综合应用进行探究以及建立电子学档进行过程性评价等支持作用。同时,在实施不同的智能学习活动时,可以整合应用不同的技术工具,见下表:

智能类型教育技术(软件)

言语语言文字处理软件、电子邮件软件、网页创作家、多媒体演示工具、外文软件、故事光盘、打字帮手、台式电脑、电子图书馆、文字游戏/软件等

数理逻辑数学技能指南、计算机设计辅导、电子制表软件、制图工具、数据库、逻辑性游戏、科学程序软件、批判性思维软件、问题解决软件等

视觉空间动画程序、3D建模语言、剪辑艺术应用软件、计算机辅助图像、数字照相机和显微镜、绘画和制图软件、电子象棋比赛、建模工具、研究组、空间难题解决比赛、电子难题包、几何学软件、数字想象/图形程序软件、虚拟课件等

肢体运动

计算机接口的实用结构包、模拟运动游戏、虚拟现实系统软件、眼——手协调游戏、接通计算机的工具、触觉设备等

音乐韵律音乐文化辅导软件、唱歌软件(声音合成器)、音调识别和旋律增强器、音乐乐器数字接口、创造你自己的音乐节目等

人际沟通

电子公告栏、模拟游戏、电子邮件程序等

自我认识个人化选择软件、职业咨询服务软件、任何可自定步调的软件、可下载的多媒体应用程序等

自然观察科普性软件、自然界声音和/或图像文件、植物/动物的分类软件、动物声音辨认软件、地球科学软件等

(二)实验结果分析

1.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实验前现五(3)班数学学科平均分与年级平均分相差4.9分,下面是该班在实验过程中两年的数学平均成绩与年级平均分对照表:

表一:2001——2003学年实验班五(3)数学平均成绩与年级平均分对照表

第一学期第二学期

期中期末期中期末

2001——2002学年-4.5

(进步0.4)-3.8

(进步1.1)-4.1

(进步0.8)-3.2

(进步1.7)

2002——2003学年-2.6

(进步2.3)-2.1

(进步2.8)-1.7

(进步3.2)

表二:实验班在校、区、省数学学科竞赛中获奖情况

校区省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实验前1人次

实验后1人次2人次3人次1人次2人次1人次

由以上两个表可以看出:在进行了课题实验之后,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成绩比实验前有了明显提高,尖子生脱颖而出。

2.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明显改观

①学习兴趣浓厚了,自信心增强了。开展课题实验以来,学优生学习劲头更足了,学困生也有了明显改善。

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人数百分比

有很大兴趣14875.7%

比较感兴趣3517.8%

感觉一般105.1%

没兴趣31.4%

(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统计)

通过实验,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变化:他们在课堂上的发言率大幅度提高,也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找到讲对和不完善的地方。他们说:“以前我们考试成绩总不理想,现在老师上课提问、考试的内容都能考虑我们的起点,学得会,考出好成绩,就有信心了”。

②学习品质改善了,意志力增强了。学优生在完成了老师规定的作业后,能主动找更多、更难的题目去做,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以前增多了。学困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延长了。懂得了如何控制自己,课外也能逐渐抵制外界的诱惑,逐渐自觉地学习。

遇到难题

时的表现人数百分比

以前现在以前现在

直接放弃54827.5%4.1%

直接寻求帮助782439.812.2%

思考一会,不

会就放弃395819.929.6%

努力思考,不会

再寻求帮助2510612.8%54.1%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品质的调查对比)

③学习习惯改善了,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了。

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人数占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独立思考、解决12865.3%

咨询同学、老师、家长10352.6

上图书馆查资料8141.3%

上网查找资料9548.5

(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调查统计)

实验前总有部分学生迟交或缺交作业.实验后,随着成功心理强化,学生普遍地都能按时完成作业,不懂能主动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平时测验和考查,也能认真、反复检查,力争考出好成绩。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上也比以前跟完善,能用多种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姐姐问题,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3.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办法、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都有大幅度改善

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实验老师越来越感受到开展这个课题研究的意义:学生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大,关键是否能正确把握每一个学生对其“因材施教”;要切实促进学生全体、全面发展就必须广泛、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要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就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及智能发展情况设计教学,大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经过磨练,三位实验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课堂教学、教学论文等各级各类评比中屡获一、二、三等奖。我课题组成员共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3项,市级奖励8项,区级奖励10项。

(我课题组成员公开获奖成果统计)

五、课题研究的分析及讨论

实施分层教学是真正落实“因材施教”,是真正“以人为本”,是真正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要真正落实分层教学,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自身的基础上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培养一个学优生光荣,转化一个学困生同样光荣。其次,要真正落实分层教学必须掌握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层是浅层次的分层,要真正根据学生差异组织教学,因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要对学生智能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和研究,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组织教学,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帮助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对学习风格及多元智能理论有所研究。再次,要真正落实分层教学,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克服班级教学人多、地方少、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个别辅导分身无术的弊端,惟有靠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让一切以为是理想的东西变成可能。将来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也势在必行。

在这次的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些问题和疑惑,如少数学生偷懒躲在低层次里不愿向高层次递进;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风格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在发展变化中合理对学生进行分层,如何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去找寻更多行之有效的策略。

六、结论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对策,以推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基础信息会计信息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个企业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将成为企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企业只有迅速掌握好信息技术、利用好信息技术,按现代管理方法管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企业信息化,才能全面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会计信息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能力.如何把会计信息化系统融入日常的会计管理工作为企业带来效益,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但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效果来看,还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企业领导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缺乏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规划。

许多中小企业的领导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不了解企业管理和会计信息化系统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到实施会计信息化对改善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由于中小企业目前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专门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受厂商的引导,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在应用过程中缺乏专家的具体周到的指导,使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过程缺乏总体和长期的发展规划、统一的规范和科学的方法,这造成了许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应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2.会计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很多中小企业在手工核算方式下会计基础工作较差,账、证、表的格式和内容混乱,核算方法与程序不统一、不规范。由于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化系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企业基础信息分类及编码缺乏总体规划。企业基础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信息系统信息共享、交换的效率和质量。企业基础信息编码包括:组织机构编码、人事编码、会计科目编码、供应商编码、客户编码、物资编码、固定资产编码、设备编码等8类。由于会计信息化实施时。往往只考虑财务部门工作的需要,没有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高度出发.导致各信息系统的编码种类繁多且很多编码相互之间不兼容,存在同一编码对象在不同系统中分类和编码完全不同,形成很多“信息孤岛”。会计科目设置时简单照搬手工条件下的会计科目,没有充分使用辅助核算来提升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客户编码和供应商编码采用顺序号编码,给客户信息和供应商信息的录入和查询等带来不便。

(2)不重视摘要的填写。企业的财务人员在填写凭证的摘要时,往往认为摘要不重要,摘要内容写得非常笼统,或一张凭证只有一个摘要.信息不全面。

3.会计信息化人才缺乏,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低

会计信息化工作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财务软件的操作以及相关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知识。由于中小企业整体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技术人员,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财会人员多数仅懂得业务技术,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虽然经过会计信息化培训,但由于各种原因,培训效果并不好,所学知识不足以支撑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日常工作需要,由于大多数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太了解,造成使用不当或功能使用不全面。而对于系统中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经营核算特点进行设置的项目,更是不能运用,一些已经开展会计信息化的中小企业正是因为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4.缺少强有力的安全防范措施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中。所有的会计信息都以电子数据形式集中存储在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中,会计信息化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甚至黑客或病毒的侵扰,这种侵扰可能来自于系统外部,也可能来自系统内部,很多企业没有针对网络环境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会计信息化安全防范措施。主要表现为:操作人员安全保密意识差.不设置口令密码,或口令密码长期不变,或保管不严,系统管理员对操作人员操作权限设置不当,操作人员短时间离开计算机时,不正常退出财务软件,没有采取浏览防范措施,致使未经授权的人员可轻易地操作系统,浏览、修改数据;个别操作人员使用带有重要财会数据的计算机上网聊天.给网络黑客窃取信息或病毒侵扰提供了机会:没有对软件提供的操作日志进行管理,数据资料没有定期打印存档或随机备份不及时,对会计信息化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缺乏灾难恢复措施等。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对策

1.提高企业领导的认识水平,科学制订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

会计信息化应用,首先要有支持和理解会计信息化的企业领导,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是会计信息化成功的保证。企业主要领导必须对会计信息化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深刻的认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订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的是要把企业的管理思想融入到系统中,使企业完全掌控企业的人、财、物情况.实现物畅其流、财尽其利、人尽其用,所以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企业高层高度关注的一个投资项目,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制订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实施方案。并找准信息化实施的突破口,一步一步扎实地向前推进。企业应清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思路,把握住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思想,摸清企业现有管理模式下企业管理的瓶颈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并对预期的新的管理体系要有清晰的认识。在把握企业信息化整体思路之后,就可以按照效益与实务互利、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以实施。具体可分以下几步走:①建立以财务为核心的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把会计管理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切人点.一步一步地引导和推动其他管理环节逐步实现管理信息化。②建立以存货管理为中心的供、销、存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③建立以生产控制为核心的生产、成本管理系统。④建立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共享,全面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

2.加强会计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

(1)要特别重视系统初始化工作。系统初始化是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会计信息化初始化设置将本单位要采用的核算程序、方法、规则、基础数据录人电脑,使财务软件能适应本单位的核算与管理需要,是由手工核算过渡到会计信息化处理的第一步。系统初始化设置是一项工作量大、难度高、对系统日后影响极大的工作,初始设置项目一旦确定,以后便难以更改。初始化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日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系统初始设置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周全。个别企业在初始化时对于核算的内容缺乏周密的考虑,给以后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在初始化设置之前必须要根据本企业特点、核算内容、管理要求制订具体的方案,经过多方面的讨论通过后再执行。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基础信息分类与编码。会计信息化系统要求录入到电脑中的会计信息代码化,以便计算机识别、分类、汇总、查询。编码的设计是初始化中既复杂又费时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初始化成败。基础信息分类与编码只有从全局考虑,在企业形成统一的面向信息共享的信息分类与编码,才能将分散、孤立的各种信息资源数据变成网络化共享的信息资源数据,将众多“孤岛式”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畅通和共享。①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并充分考虑企业的变化和发展,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科目体系;②根据已建立的会计科目体系及企业核算和管理的要求,建立一套科学的辅助核算项目体系,以灵活多变的核算形式和统计方法为管理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组织机构编码、人事编码、供应商编码、客户编码、物资编码等关键性编码、名称,各个子系统要完全一致;③结合有关职能部门和内部管理需要,建立起一套健全的会计报表体系。

(2)重视摘要的填写。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对反映不同经济内容的同一张记账凭证,应该做到每项经济内容准确对应一个摘要,不能笼统使用同一个摘要,摘要信息填写得是否完整,对充分体现计算机优点的查询、统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分类方面,摘要、明细科目、核算项目可以相互补充,配合使用.使分类的维度增加.以使分类统计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例如。在企业经营中要签订很多经济合同.企业依据合同支付款项,如在摘要中写明合同的编号,那么在一段时间后,对于各个经济合同的款项支付情况进行统计时.就可以在摘要中以合同编号为过滤条件。来筛选对于某个合同款项的支付情况。以便于和企业的合同台账相核对.确保合同付款的准确性,保障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

3.加大会计信息化培训力度。提高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

会计信息化需要一支稳定的既懂会计知识、信息技术又懂管理业务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队伍,国家和社会以及企业都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提高会计信息化从业人员的素质。中小企业员工的素质、应用水平、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好坏。因此,在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做好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1)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员工进行信息化管理理念、计算机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员工逐步了解和熟悉信息化,明白信息化能给自己、给企业带来的实惠。使广大员工自觉参与信息化管理的实施。

(2)强化中小企业自身使用的那套会计信息化系统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培训,规范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将培训贯穿于系统运行全过程。

(3)有计划地组织会计信息化业务骨干到会计信息化管理优秀企业参观学习.以取长补短。

4加强会计信息化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在技术上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各个层次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具体安全防范措施有:设置密码及使用权限,只有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注册登记并拥有正确密码的人员方可进入本系统系统管理人员应根据内部控制的原则与岗位需要公平地分配每个系统操作者的权限,只有拥有操作权限的人才能调用相应的功能或接近到相关的文件,对于操作密码,系统操作人员应该定期或不定期修改自己的密码;对于系统中重要的程序、数据、文件等,应采用加密技术进行加密,以防他人进行调用、浏览或篡改;设置操作日志,操作日志可自动记录进入系统的人员密码、进出系统的时间、所进行的操作内容等,通过操作日志,可及时发现非法进入系统、接近系统数据文件的企图:建立有效的防火墙、计算机病毒防范体系、网络漏洞监测和攻击防范系统,建立计算机安全应急机制,使用设计成熟、技术先进、安全稳定的数据库系统和财务软件平台等先进技术,为了防止病毒的侵袭,不能使用盗版的或来路不明的软件。对外来的磁盘要先进行病毒检测,方可在计算机中使用;在计算机中安装并开启杀毒软件,这样能及时发现并清除病毒;不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要定期对软硬件进行维护、保养,定期备份财务数据,并且每次备份不少于两套,分两地存放,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

第7篇

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水平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也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1],因而开展专业化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以实现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在当前我国中医药院校势在必行,理由如下:

1、形势发展需要

2003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开始大规模扩招,以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展趋势。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近年来研究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在校研究生人数超过4,000人),培养类型复杂多样(全日制、兼读制、七年制、非医攻博、同等学历、中医师承、来华留学生多类型并存;学历教育博士、博士专业学位、学历教育硕士、硕士专业学位多层次兼容)。同时,近年来国家研究生教育整体趋势逐步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实行战略性转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环节更加细致、流程更加繁琐、要求更加严格。不仅是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大了工作难度,管理稍不到位,就容易出现失误。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学历即时注册、学位网上认证等),学生维权意识普遍增强的大环境下,对于学校和研究生管理相关部门而言,可谓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高。因而,原有的管理模式和办公手段已不能充分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参考国内外院校的成功经验,大胆地走“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之路,实行计算机化教育管理是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管理流程需要

研究生管理是研究生院的主要日常工作之一,涉及到校、院、系(所、中心、基地)、师、生等不同层级,因此,理想状态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应该是一整套细致、严谨、衔接的规范流程。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中涉及招生办、培养办、学位办、思政科、管理科、就业中心、二级单位、财务处、科技处、外事处(境外生)、后勤集团等各级管理部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用先进手段,借以保障各部门之间信息流通、数据共享、增进效率,是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必须解决的问题。

3、业务实际需要

研究生教务教学管理工作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整个研究生管理的核心和基础。面对纷繁复杂,种类繁多的数据和报表(如招生录取数据,学籍注册数据,学历电子注册、学位授予信息年报、就业去向登记、高基报表统计等等),手工处理方式已经很难跟上现代化管理的步伐,稍有不慎,就可能使学生权益蒙受损失,给学校声誉带来损害。这已不单是人手短缺、任务量大的问题,而是工作质量、办公效率和事业安全的问题。随着计算机及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方面都对研究生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快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科学管理,已经成为摆在整个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二、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

调研结果表明,全国大部分中医院校已采用计算机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后在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部门间共享数据、降低数据错漏率、实现校院分层管理、研究生分类指导、紧跟国家变化、即时信息等诸多方面均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与原有管理模式和办公手段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具体表现在:规范化管理,流程更加科学。研究生管理工作包括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全过程,包括招收录取、学籍注册、缴费登记、导师选择、培养计划制定、课程选择和考试、成绩录入与、论文评阅与答辩申请、学位审核与评定、学位授予、就业去向登记、学历电子注册、学位授予信息年报等十多个管理流程和模块。管理流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对于学校研究生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产生重大影响。多部门信息共享,数据上报准确度提高。管理系统依照国家、地方省市数据上报要求内置报表模板,根据需要选择上报数据内容,采取学生自主填报,分级管理审批,定期维护升级等工作管理模式,实现信息部门间共享,提高上报数据准确度,降低人工失误几率。实现校院两级化管理。校院两级化管理是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趋势,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专业结构逐渐细化的要求,学校势必需要将研究生培养的工作逐步下放给系部和导师。同时,系统平台提供的导师(管理部门)与学生互动配合,对话操作的形式,有助于学生了解研究生教育流程,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紧跟国家变化,及时调整应对。近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发展迅速,改革积极、变化较多,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妥善应对,是各大高校均应思考并寻求解决的课题。开发软件系统的专业公司,为保证自己产品获得长期稳定的认可,会充分发挥其专业团队和资源技术优势,早于高校做出反应,设计研发与国家变化要求对接的新功能、新模块(比如数据报表的格式更新和替换),以满足新老客户的需要(管理系统提供免费升级和更新服务)。不同类型研究生分类指导。目前我国研究生类型多种多样,从入学模式来分,除国家统招外,还有委培生、代培生、进修生;从学位类型来分,有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从层次来分,有硕士生和博士生;从考试形式来分,有统考生、单考生,还有免试生;从教学模式来分,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等。不同的研究生类型由于培养方式不同将给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挑战。计算机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类型构建个性化培养模块,制定培养计划,通过网络终端在线对不同类型研究生进行分类指导。盯紧关键环节,严格管控过程。论文和答辩作为研究生培养中费时最长的一个环节,对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也不容质疑。但是受限于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人数的限制,单纯依靠人力监督,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流程管控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及时性。计算机系统的启用可以实现全方位监控,针对关键环节实施跟踪定位,从而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质量。

三、关于加强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领导加强重视,全员提高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涉及整个学校层面上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协调教务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培养,招标审计、财务设备等方面力量,如果没有学校高层的重视、支持以及各级部门的通力配合将是难以实现的。而且,高层做好顶层设计,有助于防止出现过度分散化开发倾向[2],多部门协同参与建设,有利于解决高校信息化建设不够规范、共享程度低的问题[1]。因此,领导层面需加强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时代性的科学认识,各级部门要形成信息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的先进理念。只有学校上下加强重视、统一认识,才能保障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有序发展。

2、继续教育培训,提升业务素质

全面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需要一支素质高、懂得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富有开拓精神的管理队伍[3]。而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中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老师并不具备专门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知识背景,因此为更好地操作网络系统、应用信息平台为我们的实际工作服务,最大限度利用电脑将人脑从机械性、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让人脑有时间去思考和解决需要创造性的问题[4]。邀请专业人员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不同层次地培训,使其全面了解和及时掌握管理系统的操作和维护是非常必要的。建设拥有先进管理意识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管理人员队伍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实现信息化目标的重要保证[1]。

3、保障经费投入,科技带动生产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5]。中医药院校领导和各级部门要明确在招生规模扩大、学科专业增加和改革积极深化的新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若要跟上形势变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意识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完善的信息化手段代替手工管理模式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工作成本。做好经费预算,落实资金投入,逐步建立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从而确保建设工作优质长效。

4、选择专业公司,注重维护售后

第8篇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把握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原则:

(1)以“学会学习”为核心。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会学习的能力。毋庸讳言,信息技术的教学建立在对各种软件的操作基础上。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软件。毋庸置疑,因为新的信息技术软件层出不穷,而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也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这就要求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必须帮学生培养相关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自主探究学习知识。在培养这种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责任感、方法以及态度等。比如:在进行浏览器操作的教学时,讲浏览器基本的操作方法是本课时的直接目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渗透如何利用浏览器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的知识,便于使学生不但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同时,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2)以“参与创造”为宗旨。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处理好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信息社会本来就千变万化,发展迅速,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需要教会学生的不仅是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应对汹涌如潮的信息,并从中获得自身的发展。

2.注重手段,实现信息技能的熏陶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和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要重视一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比如信息技术辅助教学(CAI)。信息技术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Instrution)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一些典型特点,如信息容量大、处理信息速度快以及可运行多媒体技术和进行交互。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教学环节就会得到极大优化。这种优化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得到了更新。在教育领域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不但便于实施各种形式的教育,而且,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大大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差异提供了多样化和多维化的教学信息空间。其次,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应用辅助教学也会引起一系列观念变化。经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传统教学中死板的条框以及定义的复制将大大减少,教学的过程即是理解、处理信息的学习过程。从掌握学科知识到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当今社会与人类的发展中信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也有利于学生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其担负时代的责任感也得到了培养。

3.善用内容,提高信息应用能力

一个人信息素养的高低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能否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信息素养的基础是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指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及生活中能获取、整理、加工信息知识并利用信息进行通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指小学生能了解如何检索信息来源,并从纷繁的信息来源中选择最佳的,然后在选定的信息来源中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所谓整理信息指小学生能够分析、比较自己所获取的信息,从中筛选出与当前问题有关的信息。整理信息以后,需要表达信息和评价信息,即能组织起来相关的信息,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一个重要部分,即程序设计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最能体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信息技术语言本身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在进行程序设计问题的解决时,适当的算法是首先要考虑到的,而应用算法必须借助符号和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开展下一步的推导和论证。编程是这个过程必须要依赖的。在编程过程中,又需要通过分析、推理问题并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得出这个规律以后需要用信息技术语言描述出来,这样一个高度抽象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的教学无疑会极大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4.总结

第9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运用激励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学习也是一样。一旦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便会对操作规律进行自主钻研,反之则会使学生对操作过程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学习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例如,学生们接触了收发电子邮件的技术内容。在学生们纷纷建立好了自己的电子邮箱之后,我采用了激励评价的方式。先充分肯定学生们成功建立邮箱的成果,然后向大家展示了一个装饰漂亮的邮箱范例,并且启发学生:邮件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一种网络聊天的方式呢?在我的激励启发下,学生们满怀信心地开始寻找完善美化邮箱的方法,并且开始几人一组互发邮件,尝试体验邮件聊天的乐趣。无需教师过多督促,在探究热情的驱动下,学生们自主展开了深入内容的学习。通过运用激励评价的方式,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极大鼓励,学习信心与热情变得异常充沛。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行知识地深入延伸,学生也会更加乐于接受,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二、变换评价主体,运用交互评价

很多教师认为,评价的进行是单向的,只能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实际上,这是一个开展评价的误区。很多情况下,学生也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并且可以收到更为优质充实的评价效果。例如,学生们在认识并学习过键盘操作之后,面临到的一个大问题便是文字输入。有些学生悟性很好,很快便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快速输入方法,而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面对杂乱无序的键盘按钮毫无头绪。于是,笔者在学生们分别完成了一份文字的输入练习之后,组织小组相互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输入速度较快的学生根据自己好的经验做法,指出了掌握程度较弱学生之所以输入速度慢的问题所在,对小组中成员的技术进步提供了很大帮助。教师应该突破固有的单向评价模式,鼓励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评价活动。这种评价方式较之从前更“接地气”了,每个学生从自身学习经验与感受出发做出的评价,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注重学科交叉,运用联动评价

信息技术学科显著的实操性决定了它还是一门工具性的知识技能。因此,其在很多周围学科当中都可以起到联系辅助的作用。教师也正是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评价过程中取得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例如,学生们学习了利用温度传感器制作成电子温度计的信息技术原理。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在数学课程当中正好在做一个探究植物生长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的实践活动,我便将二者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这个实践当中利用电子温度计来测量植物生长的环境温度。探究活动结束后,我对于学生对电子温度计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评价,为了体现学生的温度测量是否准确,还借助数学探究结果,利用数学知识对测量数值进行了验证。这样一来,既检验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联系数学知识进行了回顾。通过开展各学科之间的联动评价,学生以信息技术学习为平台和纽带,实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带动、相互促进。以一个全局性的教学眼光看待信息技术教学,是应当着力提倡的。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实际操作,各种操作技能之中的连贯性、创造性都很强,因此,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十分需要来自教师的鼓励与肯定。同时,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征也使其经常能够取得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抓住这些特性巧妙开展评价,能够有效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高质高效。

作者:何秋华 单位:江苏海门市余东小学

第10篇

流媒体技术在教学信息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远程教学与现实教学这两个方面。

1.1流媒体技术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

远程教育作为在数字化信号环境视域下的一种师生分离的教学活动,以流式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在终身、素质、继续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使远程教育教学成为了现实。流媒体技术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1课件点播

课件点播是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远程网络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课件点播过程是教学资源管理中心将教师的授课过程录像,与课程相关的音、视频资料,以及与教师授课过程中同步的电脑屏幕信息等多媒体内容存储到点播服务器上,学习者登录远程学习网络系统后,根据自身需要,即可点播教师的授课实况进行自主型学习,并同步查看相关的学习资源。如,流技术制作的实时\非实IP课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凸显“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运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点播自己所需的教学课件,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由、灵活,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同时,达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目标。

1.1.2实时同步授课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很难听到名师的授课,而流媒体技术却使其成为了现实。远程网络教学资源中心将名师现场授课的音频、视频、数据等实时地传送到目的地,这样远端的学生可以像现场一样倾听名师授课。这样在实现资源共享、解决师资力量短缺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1.3网上教学与培训

利用流媒体技术制作出网页型的课件,能使教师讲解的视频图像、音频信号及讲义内容同屏显示,学生上网即可学习课程。使用流媒体技术制作的动画、演示可以直接插入到网页中,学生可以使用网页型在线帮助方式,获得操作演示路径。在技能培训上,许多基本的培训项目,可以使用文字、图像、声音与视频来制作多媒体演示,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3]。例如,当前研究生考前的教学与培训,多数还是进行网上自我学习与培训。

1.2流媒体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相对于流媒体技术在远程教学中的运用,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度还相对较低,主要应用在以下几点:

1.2.1流媒体技术在课件制作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例如,当前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是PPT教学,无论是从视频上,还是音频上都不能像流媒体技术制作出的课件那样给予学生生动、形象的视听觉效应。教师利用流媒体技术实现了一个用户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平台,利用此平台制作出的课件,用于校园的课件点播系统中,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

1.2.2实时性的多媒体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未引入流媒体技术,而现在大部分中小学及高等院校都已配备了计算机、DVD\CVD、投影仪、交换机、音响等一整套的多媒体教学系统。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运用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视觉、听觉形象。

1.2.3教学监控、电子考勤功能

大部分学校基于流媒体技术建立流媒体教学平台,并应用于教学管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次系统对教师与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管理过程具体表现是通过定时、定点地打卡或录像来对教师教学与学生的出勤、上课情况进行考核和检查,为教师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创造了和谐的氛围。

1.2.4数字化网络图书馆

各高等院校在图书馆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已加强了流媒体技术的应用。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检索、预定自己所需图书,还可以下载相关的期刊文献、电子书等资源,实现了不同高校之间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为教育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5远程视频会议

通过流媒体技术的应用,建立远程视频会议交流的平台,有利于不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发展中来。教育工作者通过远程视频会议使教育教学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为学校也节省了大量的经费。

2、流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数据通信的快速发展,流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会变的越来越普及。就目前情况来看,流媒体技术多应用于网络电台、远程教育、收费播放、视频点播、互联网直播等领域。而流媒体技术在教学信息化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瑕疵,需要流媒体技术工作人员不断改进,促进信息化教学的实现。从流媒体技术在教学信息化中的应用现状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远程网络教学还处在起步阶段,其巨大潜力有待开发,而流媒体技术在实际教学与数字化图书馆中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立足本地区教育技术现状,在信息化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使网络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例如,实现点播式自主学习、在线直播教学及异地协作式学习,解决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我国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3、结论

第11篇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手段,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适用于学生的学。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我们就此进行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手段,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适用于学生的学;既是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又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整合要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综合应用传统媒体与信息媒体,使二者各扬其长、相互补充。整合要让信息服务于课程,以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又以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为目的,让学生充分接触、使用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其基本要求是:第一、课程整合是以各种各样具体学科的任务或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的情景问题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但这一切都需精心构思和设计。如何与信息技术整合,这是最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例如,自然学科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不同于其它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利用丰富的视、听等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利用视听刺激,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自然学科有其自身的魅力,也就在于探索学习者未知的知识领域,因此信息技术的利用,还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利用“问题”吸引学生,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第二、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就必须给予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把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第三、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但是不是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是不是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教师的演讲、解释、传授知识是不是都是多余的?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和探讨,在教学中教和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都会走入极端。

第四、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实现相同的目标。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认识场所,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和实施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一种课程模式,它是将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素质提升和培养综合能力为基本过程。下面,以活动《认识垃圾》为例,谈谈具体实施的过程。首先,让学生进行有关垃圾的调查,考察周围的垃圾处理站,并提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研究的课题,查阅相关资料,浏览有关网站。第三,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在班上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在班上、学校及社区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并将部分优秀作品发送到相关的网站上。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垃圾是放错了地点和时间的资源。”而利用垃圾的前提是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同时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科学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第12篇

人的学习最初都来自实践,来自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交流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问题,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同样少不了交流,缺不了理论结合实践。我们只有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平时可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及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用电脑设计黑板报、统计成绩、进行美术创作、制作网页,等等。学校应定期组织以电子报刊、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作品评选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学生的网络信

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2.就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我们大力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指导思想,能使学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体现自己的中心地位。下面以《搜索》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明白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地搜索到需要的信息。教学过程中我们紧抓知识脉络,将教学目标任务化,以任务为驱动,教学设计过程设计了国庆节去南昌旅游,请学生分别用分类查找的方法、关键字查找的方法查找去南昌往返车次、南昌景点、住宿酒店。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希望获得成功体验的心理设计的任务,使得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发挥,也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愿望得到满足。在积极、互动、协作的课堂气氛中,课程目标很好地得到了实现。

3.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

以往上课时会往往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也是教师需解决的难题。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教师必须增强对教学指导的开放性,要敢于“放手”,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常常随机应变,注意课堂中的热闹而不混乱,即学生可以处在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而不像闹市般地闹哄哄。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亟待提高。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可谓浩瀚无边,我们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信息技术教师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导获得。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例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文字的下载为示范,学生很容易学会。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网页上有漂亮的图片,这些图片如何下载呢?很多学生以为小菜一碟,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复制下来的。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

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5.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

一些教师在用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教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学生进行交流,缺少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这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获取、处理信息的方法,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第1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宋融冰译.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