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8 07:52: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引导艺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等院校社会艺术论文
一、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根据文化部的关于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主要内容:艺术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文艺专门人才的学校,要重视从自身的行业特点出发,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和艺术教育自身改革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文艺理论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艺术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加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教育,使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教育,使他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和学习借鉴外国优秀文化艺术成果过程中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所有这些都是新时期艺术院校德育工作亟需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这也是艺术院校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
二、高等艺术院校为普及社会艺术教育工作服务的责任与义务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部门的任务是科学公证地评价和确认考级者的能力与素质;使广大的考级者通过学习艺术,懂得艺术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理解艺术内涵,提高艺术表现力。[注释2]高等艺术院校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与家长对学习艺术教育的认识,让其充分了解艺术对孩子现在和将来的影响。引导家长怎样为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适合自身孩子的专业,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情操;让高校艺术教育走向大众,让百姓了解高校专家讲学并非奇门遁甲,纠正社会艺术教育中的不正之风,促进艺术教育系统在正常轨道上良性发展。
三、高等艺术院校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点评、讲座与精品音乐会工作同步并行
(一)点评打分工作
在学习艺术的学生与家长心目中高等艺术院校是他们的梦工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考官是他们备受尊敬的专家与标杆。他们非常重视每年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级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在初级到高级的考试中学生们也得到了锻炼,包括临场发挥和心理素质的锻炼;而且业余学习艺术的学生通过考级还能得到专业评委的评定,得到评委们给予的综合认可与鼓励。如沈阳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打分单分为键盘类、声乐类、管弦器乐类、民族器乐类、舞蹈类、播音主持类等,考官根据学生所报考的规定作品,通过节奏、音准、乐感、礼仪、熟练程度、完整性、流畅性、协调性、基本功等十余项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官通过每次言简意赅的点评内容给学生与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启发,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艺术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与激发作用,为业余学习音乐的学生提供了专家级水平的鉴定。
(二)讲座交流工作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每年应与当地考级机构合作方商榷,为社会学习艺术的学生建立专家讲学交流平台,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学习、培训等工作,为国家选拔培养后备艺术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精品音乐会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每年应组织评选优秀考级学生,组织优秀学生举办精品音乐会,为其提供良好的演出锻炼机会;建立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优秀学生数据库,为挖掘艺术人才提供推介平台。
四、高等艺术院校为社会艺术教育工作服务的理念与重要意义
高等艺术院校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应以教育服务的角度出发,为社会艺术教学工作做好引导、督促、挖掘艺术人才、培养艺术的后备力量,让每一位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爱、学有所通、学有所用、学有所展。为学习艺术的学生接受正规、优质的艺术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积极督促与严格要求各地方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合作机构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做好学生与专业、学生与家长的良好桥梁;让其了解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更多精品源自3edu计划
传媒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需要完备的市场机制作为引导,同时还要依靠完善的政策法规作为保障。总结世界各国媒介规制的成功经验,无不是在科学合理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内有序地开展规制活动。但是反观我国媒介规制的相关政策法规,多是行政性的命令,而鲜有具体详尽的法律条文。更有甚者,凭借某个党政部门或是相关部门领导的批条或电话,就批评责难某一媒介机构或是媒介从业者,甚至给予没有法律依据的处罚。这种缺乏规范性和权威性的媒介规制,再加上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不仅导致媒介监督政府的职能无法实现,而且还会降低媒介机构的运转效率。另外,从具体内容来看,我国媒介规制更多的是限制性的义务,而非保障性的权利。例如,公民的四项基本权利(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以及媒介的采访权、报道权至今仍无法得到相关法规的保障,甚至媒介从业者的人身安全还要遭受威胁。
一、不独立的规制主体
能否建立独立的媒介规制主体是解决政监不分、政企不分、监管职能不清等问题的根本途径,也关乎完善的媒介规制体系能否建立。我国的媒介规制主体并不独立,而是隶属于政府管理。一方面,媒介机构要有效地监督政府及其他行政机关的行为;另一方面,媒介机构又要接受行政机关的管理。可想而知,媒介机构的监督权已经被架空,即使能够拥有部分监督权,监督的深度和广度也颇受质疑。
二、不充分的媒介自律
由于政府不再给予媒介机构全额的资助,其生存和发展要依靠自己。一些媒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便不顾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将经济利益作为最终目的,导致虚假新闻、低俗新闻和炒作新闻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媒介机构迎合少数受众的需求,而极力突出报道暴力信息。此种行为不仅降低媒介机构的美誉度和信任度,长久看来还会失去大部分受众的关注。媒介机构与政府暧昧不清的关系,导致媒介机构以及从业者可能会运用自身的影响力作为筹码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具体来说,为谋取特殊的政治或经济利益而偏向某一集团利益的言论,或者虚假信息以及软性广告信息,甚至收受贿赂或进行有偿新闻等。毋庸赘言,媒介寻租不仅削弱了媒介机构的监督权,更使得媒介公信力急剧下降。
三、未来我国媒介规制的路径选择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媒介规制存在诸多问题,下文笔者将探讨未来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媒介管理模式政府机构“从过去聚焦经济扩展到强化公共服务与维护社会公平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并实现经济、社会和公共服务等多项职能之间的平衡;侧重点不再是‘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而是要明确在应该管理的领域里的角色定位”。根据我国的国情,媒介机构不可能完全私有化。从长远来看,可以建立一个涵盖整个媒介领域的产业部门,包括新闻、出版和文化娱乐等,制定相互协调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如此,不仅有利于从管理体制和政策规划上打破行业壁垒和条块分割,而且还可以避免部门所有制和地方保护主义。政府应该投放更多的精力激发媒介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营造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回归政府社会管理者、资源整合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职能定位。
(二)明确界定媒介产权现代企业制度表现出优越的财产权利结构,使其成为实现媒介产权权责分明的重要手段。媒介产权改革应该在保留部分媒介机构“事业单位”性质的前提下,逐步发展股份制的媒介机构。在保持国家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的前提下,允许其他资本进入。媒介机构的公司制管理制度,不仅能使国家资产、集体资产和个人资产各有其主,而且能够实现经营责任明确,出资者享有与其投入资本额相应的所有者权益。当媒介机构经营不善时,出资者只承担与其投入额相应的有限责任。但是在媒介集团推行公司化改制过程中,必须明确媒介集团与政府之间的产权关系。作为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媒介集团应该拥有对国有资产的独立支配权和经营权。同时,还要明晰媒介集团与其下属机构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在合法的范围内,自主经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受其他资产主体的随意干涉。
(三)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由于人民民主及意识形态的局限目前无法突破,也就是说针对新闻传播活动基本原则的立法暂时无法实现,那么就应该加快制定具体规范和管理各类媒介活动的法规。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明确媒介规制的范围、主体、方式和监督救济机制等。具体来说,“要对现行的媒介相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规定进行清理,对于那些与法律、法规或其他上位法不一致或相抵触的,应尽快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予以修改或废止”。特别要提出,强制性的行政权力要慎用。媒介立法涉及言论自由等较为重要和敏感的宪法权利,政府过度的直接干预不仅会招致媒介机构和社会的不满与批评,而且还会导致规制失效。
(四)建立独立规制主体在规制主体方面,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以广播电影电视为例,美国对广播电视媒介进行规制的机构主要由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公共广播社团和广播管理委员会来完成。英国公共广播电视是其主流媒介,由政府控制,国家有权在需要时征用通讯工具。德国的公共与商业广播电视媒介,分别由不同的机构对其之进行规制。美英德等国家的媒介规制经验表明:政府不直接规制媒介机构,而是通过相对独立的机构完成媒介 规制。我国应该建立专门的独立的规制主体,通过法律明确其法定权利,从而保证媒介规制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良好,但不容忽视严峻的一面,做好经济工作要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
的关系,同时要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关键词经济形势经济环境实施宏观调控改革和发展
2000年是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键一年,是世纪交替之年。这一年经济工作做得如何,对全局影响重大。最近
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形势,提出了奋斗目标,部署了2000年经济工
作的主要任务,需要我们认真把握,狠抓落实,继续奋发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为新世纪的经济腾飞创造良好的开端。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一)当前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1999年以来,在中央采取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
较快增长的态势,头9个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1~10月,工业增加值增长9.1%,增
长速度比较平稳;农业收成稳定,粮食总产量大体接近上年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平缓,全国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其
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6.6%,更新改造投资增长下降0.9%,房地产投资增长17.4%;随着
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领域的扩大,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2%,增幅比上月提
高1.6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出现回升态势,9月份出口增长20.2%,10月份出口增长23.8%.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1~10月比去年同期增长19.4%,增收1300多亿元,财政收入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金融形势比较平稳,到10月末,M1、M2分别增长15.1%、
14.5%,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国家外汇储备已超过1500亿美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
加,生活水平继续提高,10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9270亿元,同比增长13.4%.
从前三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可望达
到7%甚至略高一些。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相当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好转迹象:(1)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提高。
1~9月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
提高1个百分点,总资产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
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
120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
48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
的经济复苏、需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
;同时国家加大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
开始回升。7月、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
计全年出口增长可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
和肉禽价格进一步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
降1.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
区调整学杂费、房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
上月上涨2%,比去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
下降2.8%.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
比上月缩小0.2个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
格降势也在趋缓。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
业品原材料购进价格分别下降3.4%、3.3%、1.8%.
(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报告总结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
实践报告工作汇报辞职报告调研报告党政报告
演讲致辞公众演讲竞聘演讲
就职演说安全生产爱国演讲英语演讲开幕闭幕庆典致辞
贺电慰问领导讲话
党政相关入党申请入团申请
转正申请思想汇报党性分析事迹材料申报材料行风建设
公文范例
主持词
求职应聘个人简历英语简历自我鉴定自我介绍
自荐信求职信会议发言婚丧嫁娶祝福祝贺广播稿
心得体会经验交流公务员法政治学习读后感
学习心得创业计划
征文范文应用文论文格式英语作文
综合范文合同范本文秘工作办公表格计划方案社交礼仪
节日相关规章制度毕业设计法律文书时政专栏
论文中心
经济论文
教学论文
法律论文
商务论文
行政论文
医学论文
艺术论文
理工论文
文史论文
免费教案
站内范文搜索
|网站首页|综合范文|报告总结|心得体会|求职应聘|演讲致辞|党政相关|时政专栏|英语作文|教案大全|论文撰写|经济论文|教学论文|法律论文|商务管理|
|行政管理|医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工论文|文史论文|文档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范文先生网>>商务管理>>信息管理论文>>正文
相关文章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观视角
会计论文: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
ERP项目在同力公司的实施调查
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意义和策略
加快实施知识管理,促进传统企业…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
加快实施知识管理,促进传统企业…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
论国有资本宏观财务目标的分割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可行性分…
试论会计委派制实施的可行性
有限度的会计委派制及其实施环境
政府宏观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热门文章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经济一体化与国家的碰撞
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与教学探析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
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
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公共”原则…
中西方法治理念下的政府公共行政…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
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论国有资产重组中的合谋行为及其…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更新时间:2007-8-1621:03:58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个百分点,资产
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20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的经济复苏、需
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同时国家加大
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开始回升。7月、
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计全年出口增长可
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和肉禽价格进一步
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降1.7%;商品零售
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区调整学杂费、房
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2%,比去
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下降2.8%.10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比上月缩小0.2个
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格降势也在趋缓。
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业品原材料购进价
格分别下降3.4%、3.3%、1.8%.(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为7%左右,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但仍然要付出艰巨的
努力。对此,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着重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关系。
(一)既要坚持扩大内需,又要加大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力度
扩大内需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经济总量。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
越来越受到结构不合理因素的制约,如果不调整结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上去。调整结
构,不能是短期的、局部性的调整,而必须是中长期的、战略性的调整;不仅要调整产
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而且要调整地区结构,加快西部大开发,这是关系
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结构调整要取得成效,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能再走低
水平建设的老路。应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坚决淘汰落后的、重复的生产能力,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和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固定资
产更新,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处理好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实际上
是处理好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关系,二者是不矛盾的。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拉动力,就是
扩大投资需求。这两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国债投资为主导,重
点投向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领域,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是
为了促进发展,增加经济总量,但同时也是调整结构的过程,是科技进步的过程。我们
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在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的基础
上求得更好的发展。
(二)既要坚持政府投入,又要努力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
坚持政府投入,是在当前经济不太景气、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启动以前的必
然选择。但是,政府投入数量是有限的,要受制于国家财力的制约,而近几年国家财政
状况总体上比较困难,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增加发行2100亿元国债,专项
用于基础设施等项建设。政府的这笔投入,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比,数量要少
得多。启动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要靠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正常回升,不能只靠政府
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否则国家财政难以承受,经济增长也不能持久。所以,政府投入
的着力点,是要努力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使政府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贴息、参股、合资、补贴、担保等方式,
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例如:1999年下半年国家增发600亿元国债,其中150亿元用于
企业技改项目的贴息和补充相应的资本金,以此带动银行贷款1500多亿元,使社会投资
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2000年要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
政策,要通过实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
入,并结合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努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3)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和发展,又要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
2000年要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实现科技进步,立足点是要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
展。解决当前中国经济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坚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点是不能
动摇的。但是,要取得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以改革为动力。2000年各项改革已处于攻
坚阶段。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三
年改革脱困和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只有国有企业搞好了,效益上来了,才能
为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加快改革和发展,使社会稳定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改革和发展,
最终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的,因而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但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中,因结构调整、企业改革、机构改革的深化,使下岗、失业现象增加;因社会环境的
不断变化,竞争加剧,一些人的习俗、观念适应不了环境变化的需要;等等,如果处理
不慎,极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社会不稳定,改革和发展将一事无成。一个稳定的社
会环境,是顺利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
系,使三者相互协调和统一。
三、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2000年经济工作任务涉及方方面面,非常艰巨而又重要。但基本着眼点是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并在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上,以国有企业
改革为中心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同时注意保持社会稳定。从这个基点出发,2000年经济
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连续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是显著的。由于2000年有效
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的矛盾仍很突出,在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
启动以前,为了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坚持实施行之有效的积极财政政策,并加大
其力度。现在银行资金充裕、存贷差达1.2万亿元,生产能力充足、近1/3的生产潜力
未能发挥出来,劳动力丰富,面对钱多、物多、人多的因素,应是加快发展的好时机。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这些资源就会白白浪费掉。实践证明,财政政策对资源利
用具有见效快、导向作用大、宏观配置合理的特点,通过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国债,
动用部分社会储蓄资金,将相对过剩的人、财、物资源利用起来,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2000年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仍以扩大财政支出为主要形式,双管齐下,
通过发行长期国债进一步扩大投资和继续落实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来扩大消费支出;同
时要运用好税收政策,包括实行必要的减免税政策,通过适当减少财政收入的形式,进
一步刺激投资、消费和出口。这样,中央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有人担心,
会不会引发财政风险?据初步测算,1998年,我国中央财政赤字(按国际通行口径,包
括为弥补债务利息支出而形成的赤字,下同)和债务余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
别为2.15%和9.9%;1999年约为2.80%和12.0%;预计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
重与上年大体持平,仍控制在3%的警戒线以内,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14.0%,仍
明显低于60%的警戒线。我国发行国债尚有一定的空间。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风险,关
键在于能否管好用好国债资金。只要国债资金能够发挥好的效益,促进经济较快的发展,
就能够为偿还债务创造有利条件,不会引发财政风险,也不会给后人留下债务包袱。近
一两年,财政税收每年增收超过1000亿元,其中就包含了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增收效应,
国债投入已经出现良性循环的效果。
(二)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在当前经济偏冷的情况下,要采取相应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使社会资金得以充分
利用。如果仅仅财政政策是扩张的,而没有货币政策的相应配合,就难以充分调动社会
资金来支持经济发展,进而会减弱整个宏观调控的效果。例如:将国债资金投入具有一
定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采取贴息方式投入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都需要大量的
银行贷款与之相配套,如果银行配套贷款跟不上,就会影响整个国债投入的效果。因此,
必须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是要保证国债资金配套贷款的及时投入;二是要满
足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需要;三是要支持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要适当降低存款准
备金率,促进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同时对有困难但需要扶持的中小金融机构,给予再贷
款支持;五是要大力开展住房、教育、汽车以及大件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信贷业务
;六是要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开拓直接融资渠道。总之,要保持货币供应量的必要增长。
只要积极财政政策不出现风险,实行相应的货币政策也不会有风险。金融业要正确处理
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在改善金融服务的同时,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
健全银行内控机制和银行监管机制,完善金融法制。
(三)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
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0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后一年,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
关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首先要尽最大努力
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进程,着
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老工业基地,把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为国有企业跨世纪发展创造条件。”
2000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一些工作:(1)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工业结构调整。继续压
缩纺织、煤炭、冶金、石化、建材、机电、轻工等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坚决淘汰那些
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严重的企业。不断优化工业结构,缓解重复
建设压力,增强企业活力。(2)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继续拨出一部分国债资金用于企
业技术改造的贴息贷款。对于技术改造所需先进设备的进口,国家可适当提供外汇、免
税等优惠政策。对国家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行业等项目的国产设备投资,实行按
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3)实行债权转股权。对一些有特别困难、但有一定发
展前景的国有企业,实行债权转股权。逐步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
同时盘活银行的不良资产。(4)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完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使更
多的经济效益较好、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增加企业的资本金。选择一批信誉好、
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配售部分国有股来筹集资金。一些资信好、实力雄厚
的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可在境内外发行企业债券,进行滚动发展。(5)实施规范
化的公司制改革。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实行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外,积极发展具有
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处理好“老三会”(党委
会、工会、职代会)和“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加强企业领导
班子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实行企业会计外派制度,完善企业在经营、用人、分配等方
面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这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要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但是,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按“三家抬”(财政、企业、
社会负担)的办法来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只是一种过渡性措施。要从根本上解决
国有企业人员多等方面的问题,最终要靠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覆盖所有企事业及行政
机关单位职工的、由政府承担并强制执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是实行由政府通过企事业单位从当期收入中偿付各项社会保障费用的现收现付制,近期
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是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通过个人帐户实现的基金积累制,即职工在领
取工资后向社会保障基金缴付社会保障缴款,这笔缴款连同企业缴付的部分社会保障缴
款都进入职工的个人帐户,以后就从职工的个人帐户中支付他们的社会保障开支。实行
基金积累制,对新参加工作的职工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有足够的工作时间在个人帐
户中积累足够的养老金。成问题的是,已退休的职工和在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较早参
加工作的在职职工(统称老职工),由于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没有直接为自己积累养老
金、医疗保障基金、住房基金等,而是通过预先扣除把保障费用转化为政府收入并凝固
在国有资产中。转入基金积累制以后,老职工新建的个人帐户中的资金很少,已退休职
工的个人帐户则完全是空的。因此,在实施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轨时,政府应
对老职工过去对养老金基金的贡献作出补偿,这就需要由政府出面来筹集和建立社会保
障基金,这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条件。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对所有不
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和职工依法收缴社会保险费,提高收缴率,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同时
也要考虑,在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对国有股权变现
所得,中小企业的拍卖、租赁所得,国有房地产的出售、租赁所得,以及财政预算支出
的安排,要按照一定比例划入社会保障基金。条件成熟时要着手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
度。
(五)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科技进步是加快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要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
最薄弱的环节,不是科技水平低,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环节滞后,这与现行科
技体制和生产体制密切相关。现行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与生产相脱节。企业
的科技力量非常薄弱,许多优秀科技人才都集中在科研院所。这种体制,大大阻碍了将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使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得到及时的应用和推广。为此,
要深入进行科技体制和生产体制的改革,将应用科技的基本力量从原来的科研院所下放
到企业中去,使企业成为应用科技研究的载体和主要力量。这也是当今发达国家的通行
做法。科技力量与企业合二为一,既可以使科研经费得到保障,使科技人员有了用武之
地,又可以使企业生产有技术创新力量的支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2000年要基本完成
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使应用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或纳入企业的科研体系中
去。对于高校中的应用科技力量,也要逐步分离出来,按照科研机构改革的方向进行运
作。
此外,要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利益。尽快制定反垄
断法和严格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技术市场及其他市场,维护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
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鼓励技术投入的税收制度。政府除了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对市场
前景好的共用性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资助外,应制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投入的政策。
如:对技术转让收入、设备投资等扣减所得税;改进现行的增值税制度,明确企业研究
开发、科技人才工资等支出划入无形资产的办法,等等。倡导推广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
关键词:喉器;作用;变形
中图分类号:J6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104-04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段与创造方法。声乐作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是最能直接表达作品内容和抒发思想感情的艺术表演形式。它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人的声音来表达、演绎音乐作品。喉器作为人声的重要发声器官,无疑在歌唱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歌唱艺术所要求的“声情并茂”远比自然形态的生活美更具感染力,因此,“铸造”好自己的乐器,正确并充分发挥喉器在歌唱中的作用对于每一位歌者来说的确是头等大事。
关于喉器的功能,早在17世纪初期意大利的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 1567-1643)就提出了“喉咙冲击”的说法。19世纪西班牙声乐教育大师曼・加尔西亚第二(Garcia Manuel atricio podriguez 1805~1906)于1847年出版的《歌唱艺术论文全集》中提出了“声门冲击”的理论,开创了以人体发声机理作指导的新的教学方法,更是对自17世纪以来关于喉器的作用问题作了有意义的阐发。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声乐教育家范纳德(W・Vennard 1909~1971)深入研究声带的振动状态,进一步证明了声带的两种机能状态,是造成人声声区的根本原因。他指出20世纪是研究喉器的时代,由此引起了世界声乐界的重视。回顾这段历史,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数百年来,主张“用喉歌唱”的声乐大师、教育家们所提出的理论观点,以及总结的教学经验培养出了的无数优秀的声乐权威和大歌唱家,这就足以说明喉器在歌唱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一、歌唱中喉器的作用
1、喉器的力量
加尔西亚在论及发声时指出:“呼吸是基础,声门是关键”。①(注:参见梁镜如著《美声唱法名师指点》,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1年版,第9页。)在歌唱中,如何把“基础”与“关键”的关系处理好是声乐艺术创造与教学的重要之关键。从生理学上说,发音时声带的张力是靠拉紧声带的各肌肉力量,加上呼气把声带牵张的力量来共同维持的。诚然,呼吸在发声中毫无疑问是重要的因素,呼吸被历来的声乐教师所强调重视,比如“歌唱艺术就是呼吸艺术”、“不懂得呼吸就不懂得歌唱”等说法。我觉得呼吸作为歌唱的根源,歌唱的生命,其重要性应该辩证地给予评价。歌唱发声是来自呼吸系统的动力与以喉为主的反作用相互对抗的结果。如果在“乐器建造”阶段还没有基本完成,那么再好的呼吸方法也是枉然,正如某些歌者常说:“气息用不上”。而当发声技术已达到“演奏”阶段时,气息的重要性就大大突出了,力度、色度、表情的变化都要依靠高度灵活的气息控制。辩证地说:在“建造”阶段,是在发声基础上练气息,在“演奏”阶段,则是在气息基础上练歌唱。②(注:参见潘乃宪著《声乐使用指导》,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歌者往往偏面强调了后者,而忽视了喉器在歌唱中训练。
德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卢齐・马南(Lucie・Manen)说过:“歌唱时,喉头在负责保持气息和控制歌唱所需要的气息阿的释放……喉头的活瓣机能控制来自肺部的气息,使歌唱者获得恰好的需要量来唱出某一特定的音质”。①(注:参见贺鲁捷《浅析喉在歌唱中所起的作用》一文,http/2000。)因此,强有力的、富有弹力的喉器,具有很好的挡气功能,它能帮助气息的储存和充分利用,使由肺部输送上来的气息聚在声门之下形成高气压。一旦声门开启,声带在气息支持下,发生的声音是美妙的、令人振奋的。诺尔德・罗斯非常强调呼吸结构与喉的结构在发声时合理配套问题。因为声带的长度,紧张度和体积之间的比率能够随心所欲地随着不同的气息压力进行变化,才使人的嗓音能够发挥最大的潜能。而声带比率的千变万化,正是喉器“力量”的正确作用的结果。喉器的“力量”,来源于喉头周围的复杂的肌肉组织协调运用,使声带处于安全的、积极的工作状态。喉肌用力的情况不仅能改变声带的发音机能,还会造成声音的音质、音色上的变化,片面强调某一部分肌肉的训练会直接影响着声音的质量。“因此在嗓音训练中,促使喉肌平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②(注:参见林俊卿著《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歌者在歌唱中,习惯于仰头、下巴前伸,喉器松懈,这样声带不能按需要及时调节张力和体积,导致声门闭合不好,直接阻碍了声音的通道,影响了声音的质量。我总是要求学生的颈部保持坚挺,低头含下巴,使颈部在歌唱的全过程中处于积极、兴奋、充满力量得状态,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喉器,保护声带处于更良好的发声状态中。通过长时间颈部、喉部肌肉的训练,尤其是披裂肌群的训练,声带自然受到一定的保护,并能及时的靠拢,使喉器充分发挥了强有力的挡气功能,从而找到了“声音坐在气上”的歌唱感觉。在学习实践中,关于“上胸部”的种种提法,也能非常形象具体得帮助歌者找到喉头挡气,声门闭气的正确方法,如德国女高音歌唱家莉・雷曼(Lehmann・LiLli)提出的让气与胸对抗在某一点上的理论。
2、喉头的位置
歌唱中喉器位置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嗓音的音质、音色及变化。因此,如何认识和理解正确的喉器位置,是至关重要的。关于喉头位置问题,加尔西亚是这样论述的:“音色产生是与声道的形状、直径、两壁的紧张、不同的长度等有关,而这些又是由于不同喉头位置与腭的有关肌肉的活动而形成的,因为喉头的升降对声道的长短、形状、直径、两壁的张力等有影响。” ③(注:参见贺鲁捷《浅析喉在歌唱中所起的作用》一文,http/ 2000。)他的话明确指出了喉器位置对音色的影响问题。
如何认识和理解正确的喉头位置呢?当代著名的瑞典嗓音科学家桑德柏格(Soderberg)发现,强力的歌唱共振峰的形成主要靠喉头下降带动声道共鸣获得的,喉头下降以使咽腔下部扩大,正是为了使喉腔与它的共鸣区域(咽腔、口腔)融为一体,这正是为什么歌剧演员的歌声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能够穿越庞大的交响乐队,传到听众的耳中的原因。意大利声乐家巴拉(Barla)曾说:“歌唱好比风吹旗杆,旗杆不动,旗帜哗哗飘扬”。④(注:参见参见潘乃宪著《声乐使用指导》,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形象得说明了歌唱中喉头要稳定,正如“旗杆”的根基坚实牢固。因此,歌唱中喉器向下并相对稳定的位置,是获得最佳歌唱状态和美妙声音的关键。关于这一点,声乐界在歌唱的理论和演唱实践中,已达成共识。建立稳定的喉头位置是不容易的,需要严格的、系统的训练。有些歌者盲目的追求低喉位置,过分压制喉头,外观上看虽然喉头降低,但由于压力过大,咽腔阻塞,声带振动强度超出正常发声的力度使声音形象过于坚实、粗壮,形成一种戏剧性共鸣的假象,长期下去给嗓音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后果。
对于喉位偏高,高音尖锐的学生,“叹气”的感觉能够帮助寻找到正确的喉头位置,使“声音坐在气上”。我个人的体会是:歌唱中“叹气”的感觉与生活中自然的“叹气”是不完全一样的,自然的“叹气”是整个身体完全松懈下来,排出体内气流,身体处于绝对的放松、休息。而歌唱中的“叹气”,要求整个身体保持打开、支持的状态,把声音轻松的“叹”下来,甚至从头“叹”到地上,而不是生活中自然“叹气”完全的松驰。这种“叹”下来的声音,歌者本人的感觉是打开腔体有支持的“叹”着唱。听众的感觉是喉头是向下而且稳定的,声音和气息紧紧搭在了一起。因此,我觉得用“叹”气的方法来解决高音上提喉头的毛病,是一个好办法。
3、打开喉咙
一个美妙的、令人振奋的嗓音,应该是嘹亮的、结实的,具有穿透力的。这是美声唱法的嗓音要求,也是“打开喉咙”这种声乐技巧所要达到的目的。传统美声认为喉咙打开了,喉咙就成了嘴巴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说,打开喉咙就是打开声道,把声带产生的声音,从喉头、喉口充分地传送出去。打开喉咙的感觉就象朗拜尔(Lamperti)提出的:“歌唱时,歌唱者应想象为他正在唱一杯酒”。梯・斯基帕(Titto・Schippa)说,他在歌唱时,一个鸡蛋可以从他的舌后放进食管。⑤(注:参见薛良著《歌唱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页。)在教学中,最常见的是用张大口的办法打开喉咙。我觉得:张大口对唱高音是非常有用的。整个歌唱过程中,最好外面的嘴巴不要张的太大,里面的嘴巴要积极的打开,如果要张大外面的嘴巴也可以,但里面的嘴巴应该张的更大些。劳・威尔(L・W)曾说过在歌唱中不要去想张开嘴巴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歌唱时嘴巴不张开来,可是如果有意识靠肌肉用力张开或维持嘴巴的张大,这种勉强张大嘴巴的结果之一便是没有了头腔共鸣。如果一味得强调张大口,以为嘴巴张得越大喉咙必张得越开,将会导致舌根下压,结果喉咽腔部分变小了,反而产生相反的效果喉咙关闭。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打开喉咙”呢?
一、喉咙是指舌下喉上这个区域,只有当喉头下沉抬起舌背部时,喉咙才能得到最大的空间。“打开”就是建立喉与舌的对抗。就机能而言,“打开”的幅度在于喉与舌的对抗幅度,从生理学上分析,喉头下降时,舌部也必随之而往下,舌背的抬起是指它对喉的反作用力,这种对抗可以调节“打开”的幅度。打开喉咙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打哈欠可以感觉到舌背部是充分抬起的喉头是下沉的。因为,人在打哈欠时的状态和打开喉咙发声时的状态非常相似,打开喉咙并不在打哈欠本身,而在于是否能够始终保持住打哈欠的状态进行歌唱。至于用全打哈欠、半打哈欠、不张开口打哈欠的选择,我觉得应该因人而异。
二、要上下左右一起“打开喉咙”
打开喉咙时要感到喉头两侧像有两堵墙似的向左右打开,这使我对“打开喉咙”有了进一步认识。喉两侧左右打开的正是咽腔的下部,也就是产生歌唱共振峰的区域,与桑德柏格的“下降喉头,扩大咽腔下部”的提法是一致的。在课堂教学中,导师要求采用“前横后竖”即“前开后通”的训练方法。“前横”就是歌唱状态呈微笑状,嘴角是横的上提的,上齿露出。“后竖”是指声音通道的坚挺。“横”与“竖”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自然的做到了上下左右一起“打开喉咙”。
三、打开喉咙不是打开声门
歌唱着往往在打开喉咙,放下喉头的同时,不免一起打开了声门,从而使喉器失去了挡气的功能。声带没有良好的靠拢,导致音质粗糙,声音颤抖。正确“打开”的性质和要求如同“咳嗽前一刹那的声带处于制止的状态的情况”一样。因此,许多声乐家提出歌唱时喉必须适当收缩,这种收缩能促使喉室的扩大,并帮助声带靠拢,发挥有力的挡气功能,从而增强了喉口的发音机能。这样,对高音、强音保持气息调整音色各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4、声音的高位置
歌唱中是否具有高位置的声音,关系到歌唱音域的扩展。音高的准确,音色的优美及音质的变化,是歌唱技巧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歌唱共鸣的物理音响学角度看,高位置的声音必须产生于一个合适的共鸣腔体。这个合适的共鸣腔体首先来自稳定的喉器和紧紧顶着喉器的气息和来自基音和气息使用的比例,从而形成发声所需要的共鸣空间,高位置的声音即产生于空间共鸣焦点上。关于声音的“高位置”,德国著名著乐教育家卢齐・马南提出著名的“高位安放”的观点:“美声唱法技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是把起音一瞬间从喉头转到鼻梁后面的鼻管道,从而使用上呼吸道,即鼻和鼻咽腔,这样的机能叫“高位安放”。①(注:参见彭晓玲著《声乐基础理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从声学角度来说,要把声音安放到什么位置是不可能的,放置的机制本身并不会发出声音来,这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声音在共鸣腔体中回荡、旋转的感觉。美妙的声音必定要具有高位置的“外感觉”,但作为歌者的“内心感觉”未必唱得出高位置的“视觉形象”,因为没有声带质量的改变,高位置的“外感觉”永远也不会存在。有些歌者对声音的“高位置”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产生呼吸浅,声音“吊”。尤其在唱高音时“够”位置,而脱离气息的支持,喉器失去必要的作用,使歌唱失去了平衡。卢齐・马南曾一再告诫:“练习高位安放机能时,歌唱者不要失去喉器的工作感觉……否则将导致喉头上部的放松,从而引起声盒架子倒坍,对声音音质带来灾难性的影响。”②(注:参见薛良《歌唱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1996年版,第187页。)因此,喉器强有力的挡气功能,使聚集在声门下的气息升压,当声门开启时,强大的气息可以把声音送到头腔,把它放在适当的位置,也就获得了最好的“头腔共鸣”。这也正是喉器在歌唱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歌唱中喉器变形的问题
1、喉器变形的不良表现
歌唱艺术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在训练歌唱技术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喉器使用不得当而造成歌唱中喉器变形的问题,如上提喉头、压制喉头、捏紧喉咙、撑大喉咙等不良现象。
(1)上提喉头:歌唱中喉头随着音高的提高而向上移动,外观表现为歌唱时习惯于仰头、伸脖子。喉头的上提会造成喉室狭窄,歌唱呼吸困难,高音虽有但尖锐剌耳。提喉的结果会使声音逼紧、僵硬、擅抖,甚至产生破裂音,给人一种心理上的紧张感,同时也破坏了正常的发声状态。
(2)压制喉头:与上提喉头是相反的,造成压喉的直接原因是单纯、过份地追求低喉位置。用强制的办法下压喉头,外观上看喉头下降了,但由于压力过大,咽腔阻塞,气息憋在喉部,声音沉重发闷,听起来好似粗旷、深厚。但由于压迫喉器而过分增加了声带的张力和气息的强度,声带振动强度超出了正常发声的所需的力度。如果长期任其发展下去声音就会失去弹性,造成高音上下去,低音下不来,给嗓音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3)捏紧喉咙:就是喉部肌肉向中央逼紧、挤捏、卡紧喉咙,这是盲目追求声音的“高位共鸣”最容易犯得毛病。这种捏喉的方法所发出的声音贼亮,似乎“位置”很高,其实还是在喉部。由于喉部的用力紧缩会造成喉咙容易疲劳,给人一种生死力竭的感觉。
(4)撑大喉咙:则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打开喉咙”去歌唱而错误地理解为撑喉咙而造成的。表现为:喉咙向外扩张,脖子横向扩展,将声音集中在喉部强硬地产生大音量的“胸声”。声音自己听起来很大,但声音笨重没有穿透力,中音区虽能发出一种“粗壮宽厚”的声音,但当遇到高音时则力不从心,声音立不往,面部表情表现为所谓的脸红脖子粗,无法完成有难度的作品。
所有这些不良现象必然会造成学生歌唱中发声困难,费力不出效果,无法发挥学生应有的声音潜力,也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进展。
2、喉器变形的原因
就本人而言,我在学习过程中,曾出现过上提喉头,捏紧喉头的毛病,经过对自己多方面的剖析和对周围歌者的观察,我觉得造成歌唱中喉器变形的原因首先是没能正确、透彻得认识和理解歌唱中喉器的作用,其次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生理原因
人的发声器官是与生俱来的,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一般交流的语言活动,是人体生理条件的自然体现。发声器官所形成的生理反应功能只适应固有的生理条件与变化幅度,只能保持在一定的自然发声的范围内。而歌唱作为表演艺术的一种,就其机能调节的技术课题而言,是科学的,必然要求固有的发声器官打破自然的活动习惯,形成新的活动规律或条件反射功能。仅用于语言表达的发声肌体运动显然和歌唱所需要的能量相差甚远,原始的“自然”发声状态无法“自如”的适应艺术化的发音要求。因此,原始的“自然”状态不能等同于艺术的“自如”状态。学习过程中,许多歌者常常把“自然”和“自如”两者混淆或等同,这种概念性的错误将会导致技术上出问题。当人们企图用说话发声的状态来进行歌唱活动时,会感觉到力所不能及。于是本能的反应就是上提喉头或捏紧喉头,缩小喉咙空间的状态或使局部紧张来达到所需要的音高。
歌唱的“自然”效果是对听众而言的,而对于歌唱者本身未必是如此。曾经有人对卡鲁索(Caruso,Enrico 1873-1921)说:“你唱歌多么放松不吃力呀!”他回答:“你怎么知道我不吃力?在唱高音的时候我的臀部都在使劲。”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如”不一定是“自然”的,歌唱中的声音放松不等于无力,喉器坚挺不等于僵硬,肌肉的积极运动不等于紧张等。歌唱训练的目的是改变本能的发声方式,重新铸造好自己的乐器,其实质就是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2)心理原因
一般说来,任何肌体运动除了生理的训练之外,还会受到不同程度心理因素的影响。歌唱的运动状态看不见,摸不着,无形中歌唱者的心理因素就会作用于歌唱运动中。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我们把歌者的自我听觉,叫作“内感觉”,听众的感觉称作“外感觉”。“内感觉”与“外感觉”是不统一的两种现象。声乐家赫・凯内(H・K)在他的《唱者的感觉和听者的印象》文章中提到:“歌唱者们在歌唱时自己听到的声音和听众听到的声音感觉上是两回事;并指出在高音区上,唱者感觉和听者的感觉是相反的。” ①(注:参见潘乃宪著《声乐使用指导》,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这一警告说明在对于声乐教学与学习中,心理因素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声乐大师卡鲁索的歌唱感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卡鲁索认为自己的歌唱意识在颈背后,并说自己的高音是从背后的地板上发出来的。但在“外感觉”上,他的声音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是充分靠前的。因此,如何使用好“意识”这个机能调节的是非常重要的。
歌唱实践中,由于歌唱者对声音的感受能力不同,在歌唱中,歌唱者往往急于为了唱出自己心目中追求的声音效果,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比如:压制喉头、上提喉头、捏紧喉头或撑大喉咙的不良现象。我思考并询问过许多喉头上提的同学,发现在演唱过程中当喉头位置偏高时,在中音区能感觉到声音饱满,音量也足够大,唱高音并不十分费力,并且有“关闭”感,似乎很有方法。但事实上,“外感觉”并不是如此,其原因是“力”的感觉比找声音的感觉更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心理本能会寻找到局部肌肉的依靠来满足一时的自我听觉。伊・威廉斯(Y・W)曾说过:“当我的喉咙处于最好状态时,可唱片却反映了使我感到羞愧的声音,它听起来和我歌唱时所得到的印象相当不同。”②(注:参见潘乃宪著《声乐使用指导》,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因此,我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凭借老师敏锐的听觉和判断能力,依靠歌者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记忆能力,来正确的调节发声机能。在课堂教学中,我建议使用录音设备记录下自己的声音,对提高声乐演唱技术会有很大的帮助。
(3)教学原因
对于学习声乐的人来说,能够跟从一位优秀的教师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声音的审美品位、文化品位…等,决定着学生能否向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尤其对于初学者,先入为主是无可置疑的,一旦养成错误的歌唱状态是很难改变的。譬如喉头的问题,有些教师试图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出成绩,拼命拔高追求响亮的声音,在急功近利的突击中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喉头上提和捏紧喉咙。有的则对喉器的使用不当,放任一马,不作严格的纠正和训练,无形中滋长了喉头存在的毛病,进而发展为歌唱的习惯。假如教师不能及时引导学生改正缺点,教育学生在良好的科学发声的状态下循序渐进地学习,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歌唱技术的。因此,一位好的声乐教师应该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责任心和丰富的歌唱实践经验,并能将自己的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因材施教,用于教学工作中。
由此可见,歌唱中的喉器变形的问题是普遍而必须解决的课题。声乐教学中正确认识和理解歌唱中喉器的作用,并很好地运用在教学和演唱实践中,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演唱者水平的发挥和效果,运用得好,会给歌唱创造良好的条件。否则,会带来种种发音弊端,严重的会损伤喉器,导致生理上的病变,过早丧失演唱者的艺术青春。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