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化学基本知识点

初中化学基本知识点

时间:2023-01-19 22:3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化学基本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化学基本知识点

第1篇

一、“评”要以纸笔测验为基础的评

纸笔测验作为一种可供量化的传统评价方式,是目前初中学生化学学业评价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它能通过科学的测验设计,编制出一套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测试卷,以考评学生对初中化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对简单化学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化学物质的基本结构和应用的初步理解等文本知识和能力。而纸笔测验的关键和核心是试题的编制和设计。初中化学纸笔测验题应当立足于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上,但不可局限于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简单重现和记忆,应当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广泛联系日常的生活、学习经验,利用生活本源创设一个个富于乐趣、蕴含探究意识的化学情境,让学生在文本测试中能体会实践的精神,也能领略自我探究的情趣。另外,初中化学作为科学课程的基础学科,每一个知识点都具有无限的延伸性,纸笔测验题目的设计还应当坚持难度适中原则,以激发学生最为适宜的动机。例如,要考查学生对“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方法的掌握情况时,如果教师这样设置测试题:“请简要说明如何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那学生的化学思维永远只能停留在文本的记忆上。相反,如果教师这样设计:“据说,我们平时用作医疗消毒的‘双氧水’竟然能够用来制取氧气,你能简要说说其中的奥秘所在吗?”这道题目不仅联结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而且帮助学生将“过氧化氢”“双氧水”和“氧气制取”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更能了解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评”要以活动表现为侧重的评

活动表现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它考查的是学生利用已知知识和经验在实验或模拟情境中分析、假设、验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表现、能力和水平。学生通常以实验操作、完成作业任务、实验报告书写、小组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实践、活动展示和表现等来展示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和成果。基于这些学习形式的活动表现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实验技能掌握情况、化学探究学习的态度、学习化学的心理反应、解释解决实际化学现象问题能力以及学生的语言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了解,以帮助教师不断改进化学教学,促进学生优化自身的化学知识结构。因此,在活动表现评价中,初中化学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各种活动形式进行及时的跟踪、记录和矫正,并经常与学生当面交流学习化学的各种心理感受和需求,以实现初中化学的教学相长。例如,在组织学生对学校的小湖的湖水进行“PH”值检验,每一个学生都是实验的参与者和主体者,他们都必须自身经历实验设备准备、湖水取样、PH值检测、分析对比湖水的性质以及对湖水的检测结果作出报告等实验步骤,如果学生发现水质出现异常,还要结合学校及其周边的环境,为学校提出可行性的“救治”措施。这个小实验涉及了学生诸多的活动表现,对其进行活动表现评价,能够了解学生在探究实验前的准备情况,是否懂得正确采集湖水样本,是否懂得做湖水的PH值检测,检测的结果是否正确以及书写的报告是否完整、科学等。而只有针对此评价,师生才能采取共同的改进措施。

三、“评”要以学习档案为指引的评

学习档案评价源于艺术领域,是指在教师的科学指引下,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为了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帮助学生反思自身学习成效,请学生持续一段时间自主收集、整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档案现作。初中化学涉及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物质结构、信息科学、日常饮食等生活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庞大而又生疏的科学知识内容,如果没有利用学习档案加以记录和观察,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连续性学习过程,也难对学生的化学学习给以正确的诊断性评价。例如,在学习“水和溶液”这一章节时,为了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做一个教学实验:让每一个学生都做一个详细的学习档案。学习档案的内容可包括“水和溶液”的有关知识整理、“水和溶液”的有关实验操作记录、“水和溶液”的重难点记录、与“水和溶液”有关的现实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学习“水和溶液”还未解决的困惑、对教师教学的改进性要求、学生的作业及其小测试试卷收集整理、反思性学习记录板块等。教师应经常收集学生的学习档案进行翻阅和记录,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适时作出指导性教学。

总之,初中化学学生学业评价应当根据初中化学课程的知识性、技能性以及体验性目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改变以往单纯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积极引入以学生活动表现为主体的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化学学习档案的建立作为师生交流共进的直接依据。

本文作者:杨俊宽工作单位:大丰市白驹中学

第2篇

一、夯实基础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教材主要以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为线索,把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穿插,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教材在一些章节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古代化学史、原子分子概念的描述,氧气的发展史等方面介绍得不够全面,所以,教师要阅读相关的资料和史实,对教科书中涉及的化学史内容进行考究。

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合价、化学方程式这些概念对于初学化学的人来说可能有些繁琐,但是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你会发现,这些基本知识是你解决问题的工具,没有这些基础,很难进行下一步的科学研究,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基础知识框架,夯实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掌握初中化学基本知识,没有系统的方法论做指导,必然效率低下,效果也必然不好。

1.课堂情境创设

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引入,借此发现并提出问题,再努力探索解决问题,使得问题与生活紧密联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就是生活,学习来源于生活,学习服务于生活。

2.点明关键词语

化学教学中会遇到一些新的概念、原理,刻意地让学生记忆或简单地解释是无法加深学生理解的。如果我们能把关键点都指出并配以对应的课堂练习效果就会很好。比如,在学习催化剂概念的时候,就要把“改变”二字作为关键字,“改变”包括“加快”和“减慢”,而学生只单独把它理解成加快了,还有“质量不变”,重点要放在“反应前后”作对比,不包括化学反应过程中。再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关键词就是“参加”二字,学生往往理解成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就等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这是错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只等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还有单质的概念,重点词语除了只含一种元素外,还应该注意它的条件:必须是“纯净物”,学生往往认为,只有一种元素一定是纯净物,而氧气和臭氧混合在一起,就不是单质。

3.指出问题本质,认清知识源头

有些知识的理解可能要到高中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认清,如,酸碱度与pH。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方法可能就是说明pH和酸碱性之间的关系,学生也只是简单机械地记忆掌握。如果课堂中我们能说明pH的来源,让学生明白pH其实就是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一种表示方法,建立起酸碱性、氢离子浓度与pH之间的关系,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4.加强概念的引导,重视概念的内涵

紧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这样细分,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5.知识网络化,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化学概念虽然很多,但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要善于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归类,找出相互之间的联系。

二、培养科学头脑

夯实好了基础,接下来就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头脑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由于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因此,进行素质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优化解题策略,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它能提高知识迁移能力。讲地位,讲知识点,讲思路,讲评捷径,讲发散,讲规律。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第3篇

关键词:学业考试;初中;化学教学;问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7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30

备考复习之于初中化学教学工作,其重要意义在于对教材梳理、提炼、去粗取精。复习的要旨就在于:将复杂问题简明化、抽象知识形象化、零散知识系统化、课本内容考点化。化学复习之于学生,就是对所学的化学知识再学习、再认识、再整合的过程,是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简言之,初三复习的价值在于帮学生诊断、暴露、整合提升。

初三备考复习教学大体都是从三个重要环节着手:即备课、上课、讲练。一线教师普遍感觉初三复习时间紧张,复习课很难上好,原因之一就是备课不精。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具体的教材。如果教师一味凭借主观判断,将臆想的问题强加给学生,无疑是对课堂宝贵时间的浪费。只有实现“内容考点化”的初三化学复习备课,才能有效提高初三化学备考的复习效益。有鉴于学业考试试题的导向作用,本文拟对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的核心内容和高频考点进行剖析和总结,把脉学考最新动向,诊治化学教学的“病理现象”,提升复习课堂效益。

一、卷面分析:“望”学业考试之结构脉络

纵观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试题,从题型、题量、内容等方面均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难度控制较好并且趋于稳定。客观题比较基础,有利于衡量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即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学业水平)。主观题中的填空题难度适中,综合能力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的难度较大,具有合理的区分度,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的择优选拔。

二、数据剖析:“闻”考试评价之反馈信息

试题的难度系数反映试题的难易程度,即考生在一个试题或一份试卷中的失分程度。“难度系数”也可以理解成“容易度系数”。难度系数越高,可认为试题总体的难度越小,反之,难度系数越小,则表示试题难度越大。

通过对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试题的难点分析发现,所谓难点,多存在于教学和考试关注角度的分歧之处。“考试大纲”中罗列的陈述性知识,而不是考试所考查的策略性知识,即在特定情境中运用知识的策略。所以,单纯依靠押中或复习陈述性知识来应对学业考试,而不让学生学会在问题情境中运用和深化知识的策略,正是学生考试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例如:2011年广东学业考试的第16题,表面上看考查的内容有:“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分类)”、“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物质的分类)”。在考试大纲中都属于基础知识,一线的教师也一致反映这些知识在平时教学和考前复习中都是十分重视和训练的知识点,但学生的考试结果(难度达0.5)却显示“这是一种难题!”根源在于试题中设置了新的情境――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而隐藏了“物质的微粒性”的考点,本题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策略,而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调用熟悉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统计和分析对常年执教毕业班的初中化学教师提供了值得冷静地思考几个问题:①对于一份25道化学试题的试卷,真正的难题有哪些?②为什么知识点貌似都讲过,为何学生考出来的成绩仍不如人意?③卷面上所谓没有考到的知识点真的没有考查吗?

三、课标寻踪:“问”学考命题之思想立意

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编写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科学业考试大纲》对考试范围和要求,“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应根据《标准》要求,考查化学学科课程中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并注意学科内各部分内容的合理分布。”“内容范围以5个(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一级主题形式给出。”根据这5个一级主题的评价目标以及具体内容对近年来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逐题进行统计(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广东化学试题在保持了题型、总题量、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学科内部5个一级主题的考查内容在题目数量、赋分值的分布上有所调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大知识板块在学业考试命题中的地位,对化学复习中核心主题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1. 科学探究――课程核心、举足轻重,分值最重,难度最大

自2013年起,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明确说明:不孤立进行探究方法的考查,而落实在另外四个主题的考查中,试题内容比例:25%~30%。科学探究的命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的气体制取、物质的性质实验、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与优化等等。近年来的中考试题逐步加大了对实验的考查力度,题型也推陈出新,在选择题、填空甚至计算题都屡有出现,实验题的形式也是多样化。

2. 身边的化学物质――核心部分、知识主干

有关本主题的命题,近年的化学试卷除了强化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外,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及过程的考查。主要考查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在科学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时,均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为载体进行考查。

3. 物质构成的奥秘――学好化学的关键

本主题聚集了大量的化学用语,这个高度浓缩的符号体系能够准确、简洁地记录和表达极为丰富的化学信息与思想,使之方便地交流,对于化学科学的传承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内容抽象、易于混淆,学生对于这一主题的内容较难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属于教学中的难点。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比较侧重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干涩为丰润,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4. 物质的化学变化――理论基础、能力为本

这一主题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会初中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具备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5. 化学与社会发展――体现学科价值、渐受重视

此主题的命题数量和赋分值逐年递增,而且考查的难度不大,体现了学业考试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彰显学科价值。

四、章节权衡:“切”常态教学之“缺失”症结

需要说明的是,化学试卷分析并不是单纯把试题肢解成单元知识块,把考试当成知识点的随意拼组,因为这样会破坏试题的整体构思和布局,对复习和教学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对于以能力立意为命题宗旨的学考试题,在命题的过程中已不再过分关注各单元、各课题的比例,其考点是在于知识的单元组块之间的内部关联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上。因此,对于学业考试中的“章节权重”分析,并不是只停留在从考查知识的表面层次上去归类知识的所属单元课题,而是旨在关注试题的立意和构思,分析试题的逻辑性和综合性,凸显知识单元件的内在关联性和整合性。鲜活的考试题例和难度分析,可以呈现和切中平时教学的“缺失”和复习课堂的“症结”,为教师减负增效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

五、核心聚焦:“诊”学考复习之有效良方

《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中基本知识的“基本”涵义有二:一是“核心主干”,是知识内容的选择层面;二是“基础性”,是知识内容的性质层面。教材中出现的知识并不都是“基本知识”,因为有些知识不属于“核心主干”范畴。学业考试的“基础性”强调的是“核心主干”的覆盖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实际上,考试没有教学那么广阔的发挥空间,受制约的因素很多,还要满足全省各地区的不同需求,所以一份试卷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学生一整年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的所有思维结果面面俱到地呈现出来,只能选取基础、主干、核心的知识作为考试内容,并将化学特有的、重要的思维方式贯穿其中。对于基础、主干、核心的化学知识是年年必考的内容,只是每年考查的侧重点和试题形式会有所变化,突出知识灵活应用和学以致用的价值。这些在师生备考中必不可少的、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命题点,即是化学教师所应该剖析和归纳的核心考点。

基于以上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总题量高达75小题(问),年均考查7道化学方程式,年均分值高达16.2分(统计只是单纯的化学方程式的分值,不涉及含计算的分值),远远高于其它考点。除此之外,化学式的简单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肥、物质的分类、溶解度、环境保护、基本实验操作、装置组装与选择、pH、化学用语、化合价、微观示意图、反应类型的判断等核心热点几乎每一年的学业考试都出现。而诸如多功能瓶的使用、图形数据等考点,虽然不是每年必考,但往往是学生最怕的、最容易丢分的题目。

六、结语

学业考试不仅是学业评价的过程,还是对学生进行读书教育指点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立足让每个学生收益和协调发展。高质量有水准的学业考试试题,会与义务教育新课程理念保持一致,促进学生发展;会与教学形成合力,着眼于学生未来,共同科学地、有目的地促进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对于学业考试试题,应关注命题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总之,化学学业考试是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和深度认知的过程,而教学是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和深度认知的根据地。当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和考试的共同目标,教学和考试就会在同一标尺下关注试题的内涵和价值,就会互惠共赢,共同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明贵,徐泓. 2014年安徽省宣城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评价报告[J].化学教育,2015,(7):39-44

[2] 刘雅莉.化学高考试题的内涵及其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J].化学教育,2015,(5):51-55

第4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性课程,在化学学习中,可以通过一定的原理让学生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具有一定意义。初中化学课程具有知识点零碎、分散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整合、归纳与分析。细节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确保教师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对知识点进行重新解读和演绎。本文从生活化细节、实验细节、细节辨析、细节拓展延伸等四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分析。

1.生活化细节教学

由于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难免会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这时教师就应该采用生活化细节教学方法,缩短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通过研究分析日常生活现象中的化学原理和知识,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迅速地掌握学科知识要点。

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这一知识点为例,如果单单照本宣科,灌输理论,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的内在含义。倘若教师将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生活细节现象,用细节提问,理论作答,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教师可向学生提问“陶土烧制成瓷器是化学变化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教师再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陶土混合水之后形成瓷器的雏形,放入火中烧制后才形成瓷器,那么在这一过程中陶土和瓷器是同一种物质吗?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可以先卖个关子,用“酒发酵”等例子作为提示,最后才向学生说明“陶土在烧制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因此才能从软性的陶土变成质地坚硬的瓷器”。学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时,深刻理解“评判化学变化的标准是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这一知识点的内涵。

2.实验细节教学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评判一个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看其理论教学能力,还要看其实验教学水平。实验细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自身的理性思维与实验分析精神,深化学生对化学课程的理解。在具体的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就一些实验细节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区别与分析,让学生在细节操作中养成小心谨慎的良好习惯。

仍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就此设计两次实验,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细节,判定实验体现出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两种苹果,一种是新鲜的,但是已经被切成小块的苹果;另一种是干瘪的,切成两半的苹果。学生通过观察两种苹果之后发现,第一种苹果虽然被切成小块,但是味道、色泽均和正常苹果无异,而第二种苹果不仅在剖面上存在氧化侵蚀现象,苹果的味道也较为干涩。通过对两种苹果的细节观察,教师此时再向学生解释,第一种苹果并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第二种苹果果肉与空气相接触产生氧化反应,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3.细节辨析与延展教学

化学知识点的复杂性和零散性就决定了化学具体知识点的辨析难度。初中生往往无法辨析一些“形似”的知识点,而要从根本上辨析具体的知识点,就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细节中总结出不同的规律。细节辨析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分析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哈佛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研究表明:当人对某种事物有兴趣时,他的大脑就会兴奋起来,对事物的记忆时间将大大延长。反之,当人对事物毫无兴致时,他的大脑细胞就会越来越疲劳,即使当时记住了,印象也很模糊。如果学生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他将会更加愿意,并且自主的学习。而所谓知识点细节拓展延伸,即在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理解,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延展化学教学的学科范围。

以“物体形态变化”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向学生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火锅冒着白气,一张是冰淇淋也冒着白气。同样是冒气,但是火锅的“气”与冰淇淋的“气”是截然不同的。教师可先向学生提问“这两种气一样吗?”在得到否定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询问原因。一般学生都无法完整回答,但是这个思考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获取基本的方向和思路,经过思索后教师再向学生公布正确答案“火锅里的水因温度高而汽化,冰淇淋则是由于自身温度低造成周围空气中的水分液化形成白气”,学生在了解一个属于汽化现象,而另一个属于液化现象之后,就能够切实分辨汽化与液化之间的区别,从而正确掌握物质形态变化这一重点章节的学习内容。

再以“盐的概念”这一知识点为例,在理论上盐的定义是“含有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的化合物”,而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无法单凭这一性质去判定盐的性质。为了避免这种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通过举例论证,通过对NH4CL、NH4NO3等物质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凡是含有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的化合物均属于盐类”这一结论,帮助学生能够快速消化与吸收这一概念判定标准。

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化学教学也不断与时俱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接受各种挑战等。尽管细节教学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但是作为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地、反复地、不断地进行课后总结与反思,将细节教学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初中化学教学 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之本,教育要面向未来,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作为基本目标,这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化学是来自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的基础自然科学,它与我们身边的生活、生产结合得十分紧密,这为我们在教学中能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认识自然,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了解、认识自然,培养实践意识和能力。下面将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实践能力所做的探索与读者交流。

一、初中化学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讲和记录,这种缺乏互动的方式并没有使学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化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真正将学生置于主体和核心的位置,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确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坚持差异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初中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

3.发展性原则。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立足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规律,精心选择既贴近生活又富有操作性和较高科学技术含量的内容,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通过举行社会活动,提高化学实践兴趣

通过举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参与化学过程,理解化学知识。我在每两周举行课外活动,组织化学兴趣学习小组,或开展化学竞赛活动,让学生做出具体的化学实践。特别是做社会调查,如测定酸雨的pH值、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的调查、吸烟的害处等,都能增长实际的化学知识,掌握具体的化学现象。新课程标准对这方面提出许多活动建议,老师可以按例实施。例如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资源蕴藏情况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选择及如何使用燃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写出周围的生活环境中碳污染的情况,调查你所在城镇或农村的一所工厂的情况,分析其厂址的选择是否合理,等等。在课堂上,老师要对学生的化学资料作出分析和讲解。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到实验室证实他们的调查和想法。除此之外,按小组设计的方式,各小组完成一套实验装置给大家展示,等等。通过实验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实践的兴趣。

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

以往的中学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方式存在许多弊端,虽然也承认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表现在学生在听课、实验时,教师一包到底,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依葫芦画瓢,试剂选用,操作步骤不得与“要求”不同。僵化的教学模式直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要克服以上不足,还实验教学的本质功能,就必须将实验的组织权与仪器的选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主动获得各种能力的机会。在制定试验目标的情况下由学生设计实验装置,选用相关仪器,最后操作求证。当然,教师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实验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疏导。

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能体验到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给学生提供主动获得各种能力的机会,由学生确定实验目标、明确相关原理、设计实验装置,选用相关仪器,最后操作求证。当然,老师在此过程中要当好引导者。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产生互动。以往在上课时,虽然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学生不会有疑问,但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思维,不能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如果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和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互动,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该模式提高了对实验教师的要求。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自主得出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就实验结论展开讨论,并最终确定结论的正确性。

四、注重学生化学推理、运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化学教学,如果只是遇到运用知识点结论的题目,则学生能够轻易地解答出来,如果遇到与推理这个知识点相关的题目,则学生常常陷入死角,不知道该怎样解答。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例如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试验,认识到酸雨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这是实际的化学经验,在解决例题时,更能体会到所述内容的实际操作,将例题与实验完全对等起来,解题就方便多了。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应用能力,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实验条件,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验证想法正确与否。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初中学生的年龄结构决定了他们的实践意识不强,实践能力不高。因而,逐步培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十分重要。化学这门基础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和能力方面有较独特的优势,只要化学教育工作者自身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意识,就能找到很多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周志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读与写杂志,2008.7.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习题课;有效性;教学策略

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永恒话题,教学效果低下将直接导致教学价值的丧失。因此,教学质量的好坏和教学效果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自身改革的成败,更关系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于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与探讨对实际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能不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探索最佳的教学策略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本文就当前初中化学习题教学方式进行探讨,分析当前习题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策略,与大家分享。

一、当前初中化学习题教学现状

近些年,随着时展的需求变化以及初中化学教材的变革与更新,化学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教材内容的更新与变化,给化学教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我们要以全新的理念审视教材,在新教材习题练习中更多地融入新颖的、实践性更强的内容,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更加接近,让学生通过习题练习,可以解决和解答生活中遇见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的能力,是初中化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习题练习则被视作为重要的途径之一。

然而,当前初中化学习题课教学当中仍暴露出诸多问题,不能令人满意。比如:学生对某类型的习题进行了多次练习,但当在面对同类型习题时,如果稍有变动,就会措手不及,不知如何解决;还有一些学生对于知识的部分问题可以解决,一旦融入到生活实践中,就不知道如何进行解释。在对大量同类型学生的调查中,笔者发现,他们共同的原因都是因为没有真正地掌握问题解决的对策方法,这使得笔者开始反思当前习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当前阶段,很多学校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仍停留于保升学率,传授学生知识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从而错误地将习题练习手段当成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唯一途径,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习题,把学生当成做题的工具,认为学生经历的习题类型越多,做过的习题越多,自然个体能力提升得就越快,没有真正把学生看作培养教育的中心,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异进行区分培养,使得在化学习题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如下一些误区:一是教学目标定位模糊,教学存在随意性;二是教师更多地关注通过习题练习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解题能力,能够一步到位,完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实际基础情况;三是习题的选择存在盲目性,往往以量为衡量标准,或者片面地追求解题技巧的灌输,而忽视了习题练习的质,以及一些常规的解题方法;四是化学习题课教学忽视教学评价。这些问题都曾多次出现在不同时间段的化学习题课堂之中,普遍而广泛。

二、初中化学习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1.习题选择策略

习题练习贵在精、不在多,就是要质量而不要数量,有目的性地预留问题,有针对性地对于每个学生预留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对于习题的选择也是有很多讲究的。首先,教师要选择一些典型性的习题作为练习的内容,切记要克服贪多、贪全的错误想法,尤其是感觉题目不错都让学生做一做的坏毛病,这样不归类、不总结的“题海战术”往往让教师与学生都感到疲惫,学习效果亦不佳。所以,在选择习题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精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题,以及一些同类的习题,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其次,习题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原则,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选定习题,摒弃传统习题课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再次,遵循可行性发展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习题的选择,习题不能过分简单也不能过难。简单的题目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拓展思路;而太难的问题则会导致学生信心的丧失,降低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习题的选择要体现梯度原则,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能够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吃饱,同时又能够激发差等生的学习信心,做到因材施教,因生选题。最后,习题的选择要体现开放性策略,选择丰富多样的习题,拓展学生思维,注意习题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及习题的开放性结果,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实践等形式积极地完成习题,同时在解决问题之后亦会获得成功的成就感。

例如:在用浓硫酸处理锌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预留一些问题,诸如在处理过程中学生会嗅到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让学生探索思考这是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对产生的气体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是H2。

猜想2:可能是SO2。

猜想3:可能是……

【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O3。

【实验方案】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研究(夹持仪器已省略,假设装置中的反应都进行完全)。

【问题讨论】

(1)如果装置A中没有明显现象,装置C中的现象为( ) 则猜想( ) 成立。

(2)如果装置A中的现象为( ),装置C中没有明显的现象则猜想( )成立。

(3)猜想3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

(4)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思维拓展】

实验室中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小组内同学又设计了判断SO2与NaOH溶液能否反应的装置(如右图),实验时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就得出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结论,其他学生认为这一结论不严谨,理由是(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需做的对比( )。

答案:【提出猜想】H2和SO2。【问题讨论】黑色粉末变红,溶液红色变浅(溶液红色变成无色也可以得分),装置A中溶液红色变浅(溶液红色变成无色也可以得分)装置C中的黑色粉末变红色,干燥气体或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思维拓展】(1)2NaOH+SO2=Na2SO3+H2O。(2)SO2易溶于水,也能使液面上升;用等体积的水(或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实验。

2.课堂教学方法策略

不同类型的习题练习,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亦不同,所以习题的选择应依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习题,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1)巩固基础知识策略

通过习题练习巩固新学知识,是习题练习的基本功效之一,对于当日新授知识内容,布置相应的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加深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讲授新的化学知识后,教师应该尝试多预留一些与之相应的习题来巩固强化所学基础知识。

例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将ClO2列为A级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它在食品保鲜、饮用水消毒等方面有广泛应用。ClO2属于( )。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基础能力的试题,学生根据所给化学式对物质类别做出判断的试题,虽然学生对ClO2比较陌生,但是只要所学基础扎实、思维灵活便可得到正确答案。教师应该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2)化解课堂教学重难点,加深对于抽象问题的理解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部分知识抽象,并且较难理解,在讲过一次之后,学生对于这些概念项的讲授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更不用说应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解题,所以与之相应配套的习题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实验自身实际操作解决教师的预留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概念内涵。

(3)归纳总结经验策略

做不同类型的习题,是要求学生获得其内在规律和知识,并不是一味地解题。通过习题练习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与方法,掌握分析问题的切入点,掌握问题的核心理念,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习题练习过程中所需要学到的,同时是教学中教师应该传递给学生的一个理念。

(4)纠错寻知策略

学生在做习题的练习中出现错误是必然的,但是每次错误的出现,教师要及时分析其原因,找到错误的根源,找到自身对于知识的误区,纠正理念的偏差,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正确的知识体系。

3.习题教学评价策略

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实际状况,并对于自身的不足及时改正和提高。因此,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准确的评价,对于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于学生的评价,应从整体角度观察,多发现学生在练习中的优点,给予及时的肯定,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提升积极性。多种形式的评价,还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评价,能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性得到增强,促进学生自主地发展。同时,学生之间的互评,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督促,相互合作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培养了对学习的一种责任感以及同学之间的一种合作精神。

三、结语

提升学生化学问题的解题能力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亦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内容。化学习题课教学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与新课程的三个教学维度紧密相联,而且对提升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布置相应的习题,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完善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黎庆连.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初中化学习题编制[J].考试周刊, 2009(28).

[2]黄金余.浅谈新课程下初中化学习题讲评课教学[J].新课程学习(小学),2009(3).

[3]王恒荣.注重习题特性 提高初中化学习题教学实效[J].数理化学习,2010(5).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分层次教学;层次划分;具体运用

受到教育经历、学习理解能力、学习态度倾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及制约,不同的社会个体即使针对同一科目也存在着明显的学习差异。以笔者所教学生为例,经过一段时间专业化学知识的学习,有的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取90多分的优异成绩,有的学生则只能不及格甚至出现个位数的分数情况。鉴于学生在初中这一化学科目上的巨大差异,笔者认为有必要且必须运用“分层次教学”模式。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的群体层次

将全体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是运用“分层次教学模式”的首要前提,因为只有划分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才能为教师接下来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合班级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依据化学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学习态度等因素将其大致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具体如下所示:

A层次学生(后进生):化学基础差、化学成绩偏低、理解能力欠佳、不具备积极上进的化学学习态度;

B层次学生(中等生):化学基础一般、化学成绩中等、理解能力一般,但是具备一定的学习上进心;

C层次学生(优等生):化学基础扎实、化学成绩优异、理解能力较强、学习进取心较强。

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笔者上述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的行为属于一种隐蔽性的教学行为,并没有公布于众,因为若是单纯将划分的结果告诉学生,很容易致使B、C层次的学生产生一种自卑感,而又使A层次的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这都不利于其以正常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具体化学知识点的学习活动之中。

除此之外,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笔者不会将班级学生一味地固定到具体的层次之中,而是会根据其学习状态的变化对其进行重新的调整与划分,但这种调整仅仅局限于小范围内的变动,整体目标保持不变。

二、分层次教学方法在初中化学学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对初中化学学习目标进行分层

在学习目标的制订上,笔者会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制订出切实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群体的学习目标,这种差异性学习目标的制订体现为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结构。即:既包括基础性的学习目标、又包括提升性学习目标、同时又包括拔高性学习目标。如,在学习“二氧化碳CO2”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为其制订了略有差异的学习目标,具体如下:

A层次学生学习目标:

(1)二氧化碳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实际用途;

(2)掌握二氧化碳CO2的相关化学方程式。

B层次学生学习目标:

(1)结合所学的知识利用化学反应从众多气体中正确辨别出二氧化碳CO2;

(2)能结合所学知识利用切实可行的实验装置独立提取出二氧化碳CO2;

(3)能结合二氧化碳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相关知识点,对一些常见现象进行判断及解释;

C层次学生学习目标:

(1)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2)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制订出不同于教材所提到的二氧化碳CO2制取方法,并成功提取出二氧化碳CO2气体。

又如,在学习“常见酸的化学性质”这一章内容时,笔者就为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制订了如下不同的学习目标:

A层次学生学习目标:

(1)常见酸的化学性质及实际用途;

(2)掌握常见酸的相关化学方程式。

B层次学生学习目标:

(1)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利用化学反应检验某一溶液的酸碱性;

(2)能结合常见酸的化学性质等相关知识点,对一些常见现象进行判断及解释;

C层次学生学习目标:

(1)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2)能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正确认识溶液之所以呈现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这样一来,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环环相扣、逐渐深入,使各层次学生在完成契合自身所属阶段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能朝着更高一层的学习目标奋进与努力。而这很显然为轻松达到各学习目标、优化“常见酸的化学性质”这节内容的实际学习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对初中化学学习方法进行分层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学习差异,为此,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能采取“一刀切”此种简单粗暴、统一划一的教学方法,而应当在尊重学生学习客观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采取有差异性的教学指导方法,如此才能达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良好化学教学效果。

A层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在课堂教学方法的采用上应侧重于将化学知识点最大限度浅显化、直观化、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及策略,在保证他们弄懂、教材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其认真完成教材上所安排的精选例题,以达到夯实化学基础的目的。

B层次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一般,但由于比例占全班人数最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当着眼于对B层次学生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具体做法为在确保他们理解教材基础知识点的前提下,能对其中所涉及的化学原理公式等进行推导与探究。

C层次的学生学习基础扎实,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应当遵循“少说少教”的教学策略,鼓励他们进行独立自主的化学知识点探究性学习,并给予其进行知识实践运用的充足空间,以此促进其化学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知识实践运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进步与发展。

具体落实到“燃烧”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实践之中,分层次的教学指导方法可体现如下:

A层次学生:直接向其陈述学习知识点(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充足的氧气及达到可燃点三个条件);

B层次学生:“探究+讲解”的学习方式,带领他们结合自身的化学知识积累尝试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由于水平所限,笔者会对其展开详细知识点的教学,并带领他们进行燃烧条件的验证性化学实验;

C层次学生:“启发―探究―归纳”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充分经历“发现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提出猜想燃烧可能需要什么―验证猜想燃烧的必备条件”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

上述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教学策略建立在学生小组合作分工的基础之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笔者则在他们的学习活动中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这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都能在契合主观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有差异的“燃烧”化学学习活动,从而为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做足了充分的前提准备工作。

“分层次教学模式”使处在每个层次之中的学生群体都能找到切实符合自身实际主观学习需求的学习目标与学习策略,也都能感受到来自学科教师深沉的关爱与呵护。如此,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尊重学生个体学习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良好教学目的。总而言之,“分层次教学模式”是迎合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真正优化初中生化学学习效率及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分层;教学法

初中学生因为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智力因素等不同,在刚刚开始学习的化学学科学习中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些水平不一的教学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教学。为了使这些存在差异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化学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那么该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呢?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原则依据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真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在教学中认真对待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分层递进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划分为难易程度不同的层次,按照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规律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在运用分层递进式教学方法时,应当遵循师生平等原则、生生差异性原则、教学公平性原则、学习最优化原则开展教学活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应在综合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奠定分层递进式教学的实施基础。一般情况下,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为学习态度好、成绩优秀、自我约束能力强、理解和掌握知识快,且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B层为学习态度较好、学习成绩良好、理解和掌握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C层为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态度较差、理解和掌握知识能力较弱,且没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学生分层不是固定的,而是要以每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依据,合理调整层次。

二、教学建议

1.设置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学生存在不同的差异,那么我们的化学教学目标就不能在同一起跑线出发,在同一终止线停步。化学教师可根据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授课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目标,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台阶。对于A层学生而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素养,掌握科学的化学学习方法,激发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鼓励部分学生走上化学专业学习的道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B层学生而言,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化学学习素养,为以后化学学习打下基础,并鼓励B层学生向A层学生发展;对于C层学生而言,要求学生了解化学基本内容,掌握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树立学习信心。

2.设计有层次的教学内容

学生水平不同,知识储备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所以能够构建的最近发展区也是不同的。化学教师要挖掘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获取学习进步。对于A层学生,教师不仅要精讲教学内容,而且还要延展教材内容,补充与教材相关的其他知识;对于B层学生,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主进行讲解,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补充相关知识点;对于C层学生,教师要重点讲解教材上的基本教学内容,将强化基础知识点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如,教学《常见的酸和碱》内容时,教师要在A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补充完整其他相关知识。具体包括:酸和碱的分类方法;常见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有哪些;酸与碱的通性,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化学性质等。对于B层学生,教师要让学生扎实掌握教材内容,并补充酸与碱的通性,及两者的联系和应用等难度一般的知识点。对于C层学生,教师只需要讲授教材规定的内容。

3.用有层次的问题分别引导

每一个学生都想在教师与同伴这里得到肯定,都想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老师给出课堂提问,很多学生心里是又期望又担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由C层学生回答最基础的问题,由B层学生回答稍有难度的问题,由A层学习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

4.分层的反馈练习

教师在通过设置作业来观察学生的知识反馈情况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教授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侧重,选取有梯度的练习题,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定难度不同的练习册。对于A层学生,作业要以中上难度的练习为主;对于B层学生,作业要以基本训练为主,辅以中上难度的练习;对于C层学生,作业要以强化基本知识练习为主。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赋予作业一定的弹性,允许B层和C层学生不做一些难度较大的题,鼓励A层学生挑战创新性、开放性的练习题。

5.有层次的评价、评语

第9篇

一、把握中考方向

弄清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生升学学业考试的基本原则,参照我省课改试验区化学考试安排意见和考试说明,预测近几年中考化学的命题方向,结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合理的制定复习计划。

二、明确复习目标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紧扣目标,明确重点,立足于掌握和巩固“双基”,争取将平时零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由线到面,再成网,建立知识结构图。

三、优化学习方法

复习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通过复习不但要巩固过去所学的旧知识,而且要通过复习来加深、扩展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可以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去获得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提高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重点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分散在各章节里的,因而在总复习时,按知识结构进行分类、归类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抓住一条主线,认真查漏补缺,巩固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2.重视探究实验,提高实验能力

近几年来,中考试题中,加深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探究实验已成为化学中考命题的重点。复习时,强化对典型实验的训练和分析,重视对实验操作、探究题的思路、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形成一种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热点知识,探索知识规律

第10篇

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如“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在必修模块中是作为化学反应的分类类型介绍,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根据分类标准进行类别判断。至于各种情况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等知识都将在相应的选修模块中进一步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更好地理解知识,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新课要求与模块学习结束时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比如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重要的化学知识,在前两章有了初步印象后,在后续所有单元学习中必须反复出现,反复应用,在必修模块全部结束时,才提高到期望的要求。在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时,有些内容是必教必考的,而有些可只教不考或者选教选考,有些则选教不考。根据教学需要而增补的内容一般不纳入考试的范围。

2.归纳综合,联结知识网络

相对于初中化学而言,高中化学更深刻地揭示了化学的规律性和系统性。在知识结构的构建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中,注重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结合,并在各级考核体系中注重对学生推理能力、举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由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和知识体系的梳理不可能面面俱到。另外,有些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过于依赖老师,不能及时处理知识,其后果是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是很清楚,时间长了,便成了一团乱麻,觉得越学越艰难,成绩一路下降。因此,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在一节课、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学完后,对知识及时进行梳理,与 原有知识建立联系,总结出适合自己记忆的规律性的东西,归纳综合,联结知识网络。如此,所学知识会自然形成层次分明,有机融合的知识体系成为日后备考的坚实基础。

3.培养综合素养,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

化学新课程、新教材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对以往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的同时,对凸显学科综合素养的内容适当提高了教学要求。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及其净化与治理、燃料的开发和利用、化学与生活、金属与金属材料等内容,在原来的课程体系中,这些内容都零碎地分布在有关学习单元中,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新课程从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角度对这些内容进行了集中处理,使之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呈现,促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和审视相关内容。再如,新课程在化学实验的要求上,更加重视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描述不再由教材直接提供,而是由学生结合实验探究的过程,自我发现、自我分析并归纳实验结论。显然,新课程在有关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表述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上,较原来的课程有了较大提高。

在高中教学阶段,积极开展对义务教育化学新、旧课程内容标准的对比研究,针对当前高中化学因尚未实施课改而带来的课程内容方面的脱节,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层落实弥补工作,使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这是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确保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4.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教材重点、难点的突破

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人体的五个感觉器官中,就记忆百分率而言,视觉占30%,听觉占20%,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视、听并用时,记忆效率可达68%。实验证明,参与的感官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按照巴甫洛夫的说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手脑并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正符合这个理论。学生学习时,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

5.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目前书刊上介绍的化学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探索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学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掌握好化学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如启发性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地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探索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应用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6.深入探究学习,做研究型教师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 化学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83-02

1 前言

我在双流东升一中担任化学教师,今年我担任初三10、12、15三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是学生跨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又是中考必考的学科,短短一年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能具备将来探索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灵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问题。化学学科是新开的学科,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放在初三开设化学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引导得好能事半功倍,一旦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或者学习被动,或者存在畏难情绪,那么面临的困难也就大。

面对每周课时的安排,我们的教学任务相当艰巨,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们制定并在实际教学中即使根据情况进行有效调整。在以下的几章中我将对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进行讨论。

2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衔接好;很重视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时,我设计并实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有什么变化?

(2)猜想或假设;

(3)设计并进行实验:实验一,p96;实验二,p96。

(4)首先,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其次,设计实验探究“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有什么变化”时,若装置是敞口的,则反应不能有气体参加或生成。若选择的反应有气体参加或生成,则装置必须是密封的。

(5)练习

下列说法符合“质守定律”的有( )

①1g红磷在2g氧气中燃烧生成了3g五氧化二磷。

②完全电解10g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质量之和仍是10g。

③镁条燃烧后增加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④10g水完全汽化后仍为10g水蒸气。

⑤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后的质量为200g。

(6)板书设计

例如: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A.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B.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

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石蜡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溶解性)

第二阶段:实验过程中——观察石蜡燃烧时产生的现象以及探究燃烧后的产物

第三阶段:实验后

C.化学实验观察的方法:

关注物质的性质

关注物质的变化

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现象

3 化学实验的作用

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性实验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一些科学探究的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探究氧气的制取方法、氧气的化学性质;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安排学生探究在有高低不平的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和罩另一只烧杯后蜡烛火焰的燃烧情况;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了科学知识的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4点的指导:

(1)对学生实验方案的指导

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也就是学案的设计。从学生最熟悉的、身边的物质入手展开实验。在实验设计上,从活动步骤、现象、分析结论三个方面列表。在每个具体的实验操作后面,要设计现象和相应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自主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

(3)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规范、准确、全面的描述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价值观。

(4)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

探索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4 明确目标做好总结

化学是中考科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应变能力一定要强。因此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做好每个阶段的复习工作,对于重点知识和知识点繁杂的章节,尽量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打印相应的复习提要;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另外对于学生作业基本上做到全收和及时批改,在作业上针对个人提出要求和意见。

化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12篇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主动记忆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堂教学方式以及手段都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课堂上注重以下方式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促进学生主动记忆。

1.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加强实验等直观教学

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对化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第一堂化学课上就可以用简单、有趣、醒目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习新知识成了学生的迫切要求,学生听讲有目的,对教材内容自然印象深刻。

2.充分运用多种记忆手段,建立学生的信心

人记忆力的强弱,固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想要提高学生的信心,强化他们的记忆,恰当的记忆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记忆方法。①口诀记忆法;②关键字记忆法;③谐音记忆法。

二、注重课后巩固,帮助学生克服遗忘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忆的大敌是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他的研究结果以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因此,我在课外作业布置的教学中采取了如下措施帮助学生克服遗忘。

1.根据课堂需要和进度布置适当的作业

我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进度选择适合学生的练习自己把作业打印出来,这样一来既可以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不至于做到感觉厌倦才停止,还可根据学生课堂掌握的情况在他们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或是薄弱环节上多布置个几道题目或反复布置几次类似的作业,让作业的针对性更强,这样对老师的课堂教学也会更有认同感。

2.让学生学会思考,高质量地完成作业

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好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能把外界的经验、知识、信息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最重要的还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这样学习、记忆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真正能够消化吸收,并为进一步的继续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