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消费支出论文

消费支出论文

时间:2022-09-19 04:22: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消费支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消费支出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投资率,居民消费率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指最终消费支出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国内生产总值不变的情况下,消费率与最终消费支出总额同向变动:最终消费支出总额增加则消费率上升,最终消费支出总额减少则消费率下降。根据消费主体不同,最终消费支出可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其中居民消费支出占比较高,因此,居民消费支出水平及其变动是消费率波动的主导因素。[①]

一、中国消费率现状及其演进历程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率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如表1和图1所示投资率,从1978年的62.1%下降至2008年的48.6%,尽管其间经历了几次小幅波动和回升,但总体趋势是显著下降的论文格式模板。特别是自2003年消费率一次性下降近3个百分点(从2002年的59.6%到2003年的56.8%)之后的6年时间里,消费率连续下降了11个百分点,自2006年便持续低于50%(2006年49.9%,2007年49.0%,2008年48.6%)。与此相对应,资本形成规模逐年加大,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即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呈波动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38.2%上升至2008年的43.5%。[②]

由于中国的净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不高,最高的年份2007年也仅为8.9%,因此,消费率和投资率的高低及其消长关系便成为现实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直接反映。与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工业化初期消费率87%、中期消费率81%,末期消费率78%[③])相比,中国较低并持续下降的消费率反映了国内需求的萎缩,说明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削弱;而较高并继续上升的投资率则标志着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增强。由于投资需求属于中间需求,其实质是投资增加所引起的总供给能力的提高和产出的增长,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经济总量上的供给大于需求,即宏观经济总体上的供求失衡,而且这种失衡具有长期性和严重化的趋势投资率,在全球经济整体下滑、出口需求相应减弱的情况下,这种供过于求将使国内经济面临更大的紧缩风险。

表1 消费率、投资率和增长率[④]

 

投资率

(%)

消费率

(%)

国内生产

总值增长率

(%)

最终消费

支出增长率

(%)

消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差额(%)

住宅销售价格(元/平方米)

标准化

住宅

价格

1978

38.2

62.1

-

-

-

-

-

1979

36.1

64.4

13.5

17.6

4.1

-

-

1980

34.8

65.5

12.2

14.2

2.0

-

-

1981

32.5

67.1

9.1

11.8

2.7

-

-

1982

31.9

66.5

11.6

10.5

-1.1

-

-

1983

32.8

66.4

11.2

11.1

-0.1

-

-

1984

34.2

65.8

18.4

17.4

-1.0

-

-

1985

38.1

66.0

23.3

23.5

0.2

-

-

1986

37.5

64.9

15.8

14.0

-1.8

-

-

1987

36.3

63.6

16.8

14.4

-2.4

-

-

1988

37.0

63.9

25.3

26.1

0.7

-

-

1989

36.6

64.5

12.5

13.5

1.0

-

-

1990

34.9

62.5

11.8

8.3

-3.5

-

-

1991

34.8

62.4

16.7

16.6

-0.1

756.23

0.08

1992

36.6

62.4

22.1

22.1

0.0

996.40

0.11

1993

42.6

59.3

34.0

27.3

-6.7

1208.23

0.13

1994

40.5

58.2

36.0

33.5

-2.4

1194.05

0.13

1995

40.3

58.1

25.9

25.7

-0.2

1508.86

0.16

1996

38.8

59.2

17.3

19.5

2.2

1604.56

0.17

1997

36.7

59.0

10.1

9.6

-0.5

1789.80

0.19

1998

36.2

59.6

6.0

7.2

1.2

1853.56

0.20

1999

36.2

61.1

5.3

7.8

2.5

1857.02

0.20

2000

35.3

62.3

8.4

10.6

2.2

1948.43

0.21

2001

36.5

61.4

10.4

8.7

-1.6

2016.75

0.22

2002

37.9

59.6

10.4

7.2

-3.2

2091.72

0.22

2003

41.0

56.8

13.3

8.0

-5.3

2197.35

0.24

2004

43.2

54.3

17.5

12.4

-5.1

2548.61

0.27

2005

42.7

51.8

17.7

12.4

-5.3

2936.96

0.31

2006

42.6

49.9

17.5

13.1

-4.4

3119.25

0.33

2007

42.2

49.0

18.7

16.5

-2.2

3645.18

0.39

2008

43.5

48.6

16.6

15.8

-0.9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一、引言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首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结构进行量化对比分析,从而较科学地测度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与其构成因素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揭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运用模型对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及其构成因素进行预测分析,揭示其动态演变过程。该分析对于适时调整和正确引导居民消费方向,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模机理

(一)灰色关联分析的建模机理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计算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之间的关联系数、关联度,确定影响参考序列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从中找到最为关键的因素。

本文运用灰色综合关联模型进行消费结构的分析。序列和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其中,和分别为和0的灰色绝对关联度和灰色相对关联度,,一般取0.5。它既反映了和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又反映了和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的接近程度,是较为全面地表征序列之间联系是否紧密的一个指标。

(二)模型的建模机理

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累加,用指数曲线对累加生成的数据序列进行拟合并建立模型,然后根据时间进行外推,从而进行预测。

1.数据的检验

若参考序列的所有级比都落在可容覆盖内,则该数列可以作为模型的数据进行灰色预测。

2.建立模型

对参考数列0作1-AGO:,其紧邻均值序列为

建立的灰微分方程:

相应的白化微分方程为:

白化微分方程的解为:

3.检验预测值

分别检验预测值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如果相对误差小于0.2,则认为达到一般要求;如果相对误差小于0.1,则认为达到较高要求。

4.结合实际问题的需要,给出相应的预测预报。

三、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阶段性划分

分析对象为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全年生活消费支出及其八个构成因素——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原始数据来自于历年《黑龙江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年鉴中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构成项目在1992年发生了变化,所以,分析时间段确定为1992年至2008年。由于在此10多年时间内黑龙江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特征,对这一时期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从《黑龙江统计年鉴2009》中可以发现,在2000年前后,黑龙江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见表-1),所以以2000年为界,把分析数据分为1992-1999年和2000-2008年两个阶段。

表-11992-2008年黑龙江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恩格尔系数

49.9

49.2

50.8

48.2

46.2

45.9

43.5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恩格尔系数

40.5

38.4

37.2

35.5

35.6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公共供给品 协整分析 误差修正模型 效应

    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还未消退的背景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问题较为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农村公共品供给影响农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规模。我国目前仍是农业大国,基于农民人口基数大、农民收入水平低这一基本事实,公共品供给仍然是影响农民消费最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以农村公共品供给和农民收入这两个影响农民消费的因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具体比较农村公共品供给和农民收入这两个因素对农民消费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为政策措施制定提供相应的实证依据论文下载。

    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消费影响的一致性分析

    (一)数据选取与说明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选取1985-2008年人均财政支出(x1)、人均现金消费支出(yc)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2)指标。需要说明的是:首先,关于农民消费支出,本文采用农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指标,主要原因是:农民消费支出包括生活消费总支出和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在生活消费总支出中,较多消费部分是自足自给的,这种消费对于拉动内需效应不大,因此,本文采取生活消费现金支出指标。其次,本文采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代替农民收入,主要是考虑与农民消费支出水平指标的统计口径一致性以及数据可获得性。最后,关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数据较难以整理,同时考虑与前两个指标的统计口径一致性,因此本文采用人均财政支出作为农村公共品供给指标。

    (二)变量变化趋势描述及其分析

    根据1990-2008年人均财政支出(x1)、人均现金消费支出(yc)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2)的相关指标,作出图1和图2的变化趋势图。

    由图1可以看出,自1985年,我国人均现金消费支出整体处于不断上升趋势,在1999年之后,更以加速度上升。相比之下,人均财政支出整体上虽处于不断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从二者变化趋势来看,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和人均财政支出具有一致变化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二者具有一致相关性,农村公共品供给影响农民消费支出。但是,从各自的上升幅度来看,人均财政支出的上升幅度不及人均现金消费支出的上升幅度,这说明,一方面,我国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处于发展缓慢状态,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影响农民消费支出的因素不仅仅是农村公共品供给,还有其他因素。或者是因为农村公共品供给是间接地影响农民消费支出。

    根据图2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变化情况来看,二者具有一致变化趋势,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具有一致相关性,农民收入影响着农民消费。同时,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大于农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完全用于消费支出。因此,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具有间接性和不完全性。所谓不完全性是指,一单位公共品供给带动少于一单位消费支出。所谓间接性是指,农村公共品供给可以通过影响农民收入、农民消费习惯以及其他因素来影响农民消费。

    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农民消费效应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对于时间序列数据要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最常用的ADF检验法。在Eviews环境下,检验结果见表1。从表1显示来看,这些变量在二阶5%的显着水平下是平稳的。

    (二)Granger因果检验

    要具体研究变量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必须进行因果检验,其主要目的是具体知道每个变量在相互依存关系中的地位,即哪个变量是因,哪个变量是果,一旦知道了因果关系,就可以对本质因素进行分析。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X1 是 YC的原因,X2 是 YC的原因,X1 是 X2的原因。即农村公共品供给引起农民消费支出变化,农民收入引起农民消费支出变化,农村公共品供给引起农民收入变化。农村公共品供给和农民收入是农民消费支出的原因,农村公共品供给是农民收入变化的原因。

    三)协整分析

    协整分析是检验变量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由表2可知,人均财政支出(x1)、人均现金消费支出(yc)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2)的对数的二阶差分是平稳的,即log(yc)~I(2),log(x1) ~I(2), log(x2) ~I(2)。由于这些变量是同阶平稳的,因此可以继续做协整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协整回归:

    log(yct)=0.212.8log(x1t)+0.792269log(x2t)

    et=log(yct)-log(yct)

    其次,检验et的单整性:非均衡误差项et的单整性检验如表3所示,表3显示表明,非均衡误差项et在5%的显着水平下是平稳的。

    因此,变量log(yc)、log(x1) 、log(x2)是协整,他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分析奠定基础。

    (四)效应分析

    为了具体明确log(x1)、log(x2)对log(yc)的影响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长期和短期效应关系,同时有上面的协整分析,因此本文可以建立如下误差修正模型:

    在Eviews环境下的回归结果如下:

    log(yct)=0.634554log(x1t)-0.332041

    (5.78934)(4.98754) D.W=1.8

    [log(yct-1)-1.366096-0.789609log(x1t-1)(1)

    R2=0.937

    log(yct)=1.115537log(x2t)-0.143370

    (6.78912) (3.24971)D.W=1.8

    [log(yct-1)+0.439786-1.06355log(x2t-1)(2)

    R2=0.937

    根据方程(1)表明,x1对yc影响的短期弹性(0.634554)小于x1对yc影响的长期弹性(0.789609),因此,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消费影响的短期效应小于其长期效应。

    方程(2)表明x2对yc影响的短期弹性(1.115537)大于x2对yc影响的长期弹性(1.06355)。这说明农民收入对农民消费支出影响的短期效应大于其长期效应。因此,农民收入能立即带动消费,而公共品供给长期消费效应比其短期效应更大。

    为了具体比较农村公共品供给和农民收入对农民消费支出的效应。由于人均财政支出(x1)、人均现金消费支出(yc)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2)具有协整性,它们具有长期稳定关系,因此可以得出以下回归方程:

    log(yct)=0.191449log(x1t)+0.807953log(x2t)+

    (3.704564) (4.12146)(4.0317) D.W=1.79

    0.542815AR(1) (3)

    R2=0.9937

    由方程(3)可知,在x1和x2共同对yc的影响情况下,x1对yc影响的弹性(0.191449)小于x2对yc影响的弹性(0.807953)。这表明,从长期来说,如果考虑到公共品供给和农民收入相互影响,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消费支出的效应小于农民收入对农民消费支出的效应。这个结论似乎与实际不符合,但是,如果考虑到农民收入和农村公共品供给之间的关系就明白其中原因。有以上分析可知,公共品供给是农民收入的原因,农民收入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农村公共品供给。

    从图3可以看出:由图3(a)农村公共品供给可以直接带动农民消费支出,也可以通过影响农民收入间接带动农民消费支出。图3(b)表明,农民收入直接带动农民消费支出。之所以从长期来说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消费支出的效应小于农民收入对农民消费支出的效应,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农村公共品供给影响农民收入,进而进一步影响农民消费支出。从表面来看,影响农民消费支出的因素来自于农村公共品供给和农民收入,实际上,农民消费支出来自于通过农村公共品供给带来的收入。因此,农民消费支出的收入效应来自于农民其他收入和农村公共品供给带来的收入,而农民消费支出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效应仅来自于农村公共品供给。所以农民收入对农民消费支出的长期效应大于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消费支出的长期效应。

    但是,具体到农民收入对农民消费支出的短期效应小于农民收入对农民消费支出的长期效应,其原因是农民消费是非理性的,这符合Scott的思想,Scott认为农民的经济行为奉行“生计第一”和“安全第一”的原则,而不是理性经济人的收益最大化原则。而农村公共品的短期效应大于其长期效应,这是由于农村公共品供给带动农民的即期消费支出,林毅夫认为农民在外部条件限制下,会按照传统惯例作出消费行为,但在外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变化可以改变农民的消费支出。

    综上所述,农村公共品供给不仅能立即改变农民的消费习惯产生即时效应,而且能影响农民收入,进而影响农民消费支出,产生长期效应。按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收入是改变消费习惯最方便、最灵活的因素,但是这种习惯的改变是建立在农村公共品供给这个外在条件之上的。因此,农村公共品供给在影响农民消费支出上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而且可起到间接“桥梁”作用。

第4篇

1.生产总值构成变动分析。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同时是计算支出法生产总值的三要素,其中最终消费一直在我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最大。1978年甘肃省生产总值为64.73亿元,2007年为2702.40亿元;消费率1978年为66.62%,2007年为59.78%,说明最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因此实证分析甘肃省居民消费变动及其对经济影响作用有一定实际意义。

2.最终消费情况分析。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甘肃省最终消费支出1978年为43.12亿元,2007年为1615.37亿元。根据《甘肃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居民消费支出一直占据最终消费支出大部分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

3.甘肃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消费贡献率(消费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计算甘肃省最终消费贡献率在2002年至2007年间分别为63.99%、55.38%、63.81%、69.24%、49.67%、53.44%,可以看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稳定,其原因是经济增长更容易受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政策要素影响。

二、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1.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消费结构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消费结构能够反应出居民的生活水平,甘肃农村居民从1993年到1999年将支出主要用于食品消费,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处于贫困和温饱状态;从2000年开始消费支出比例小于0.5,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医疗、交通通讯、教育、居住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相关数据变动说明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优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0.51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到2007年的0.36,食品消费支出已不在占据消费支出的一半比例。说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到达小康阶段,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居住方面的支出比例都相应有所增加,表明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消费结构变动度,是分析消费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在1996年~2000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9.00%,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6.26%。在2001年~2006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2.2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3.27%。

在1996年~2000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非常显著,其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2001年~2006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经过剧烈变动后,明显趋于缓和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分析

本文采用持久收入消费函数。具体模型:Ct=α0+α1Yp+α2Yz+ε

其中Ct为现期消费;Yp和Yz表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系数α1和α2分别是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甘肃年鉴》统计资料,对模型进行回归拟和,分别得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1)、(2)。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Ct=0.258+0.721Yp+1.737Yz(1)

(0.002)(8.237)(2.469)

R2=0.873D.W.=1.212F=34.461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Ct=87.934+0.789Yp+0.873Yz(2)

(1.095)(40.793)(3.908)

R2=0.997D.W.=1.91F=1878.984

从方程中可看出,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2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1.74元用于消费。既增加了暂时收入,不仅要将暂时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同时还要拿出储蓄来消费。城镇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9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0.87元用于消费。

四、简要结论

1.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有直接的影响。经济增长越快,收入增加越高,消费也会随着增加。但是,在投资、出口和消费等三要素当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一般都在70%左右,说明拉动消费仍然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出现重要变动倾向。在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当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特别是自从2001年以来,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剧烈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另外,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3.为了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我们建议:一是加快发展城乡经济,保证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使投资增长不要出现大起大落;二是进一步开发农民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如非农产业收入、转移性就业收入、农业产业化收入等;三是对于城市居民来讲,要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作为重点,用扩大就业保证收入,用收入增加保证消费;四是对于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一定的引导,努力改善城乡居民住房、医疗、教育、保障等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彭劲松:重庆市经济增长中消费与投资贡献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10

第5篇

关键词:有效税率;经济增长;结构性减税

本文得到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项目号:2009A228)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有效税率分为边际有效税率和平均有效税率,前者是指边际税基所承担的有效税率,后者等于税收收入与相应税基的比值。相对于法定税率和宏观税负,有效税率更能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结构要素所承担的税负水平。按照征税对象的不同,本文将税收收入分为资本收入税收、劳动收入税收和消费支出税收。将分别计算资本、劳动和消费的有效税率,并用三种有效税率进行实证分析。

一、税收的归类

(一)资本税收。对资本征收的税收是我国税收收入的主要部分,在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中都有所体现。对资本征收的税收主要包括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房产税、车辆购置税、车船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烧油特别税、牲畜交易税、契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等税种,以及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应计入对资本征收的部分。

(二)劳动收入税收。劳动收入是劳动者出售劳动力所获得的报酬。对劳动收入征收的税收包括农业税、牧业税、社会保险基金和来自于劳动收入的个人所得税等。其中,社会保险基金虽然没有采用税收的形式,但是国际上一般将其作为税负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本文将其纳入劳动收入的有效税率的计算。

(三)消费支出税收。本文的消费支出税收是指以消费品或消费行为为征收依据的税收的总称,包括特别消费税、农业特产税、集市交易税、筵席税、盐税、屠宰税、关税、增值税和营业税中对消费征收的部分和消费税。

二、对部分税种的处理

(一)流转税的处理。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增值税是生产型的,它同1994年前的产品税、营业税都属于部分对资本收入征收(如对机器设备和中间产品征收的增值税),部分对消费支出征收(如对最终消费品征收的增值税)。1994年税制改革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改为流通领域的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应视为完全对资本征收。因此,对于流转税的整理方法,本文参照刘溶沧、马拴友(2002)的方法,按照最终消费率即支出法GDP中最终消费所占的比例核算增值税和营业税对消费支出征收的部分,并与消费税合并计入对消费征收的流转税,计算公式为:1994年前对消费征收的流转税=(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最终消费率;1994年后对消费征收的流转税=增值税×最终消费率+消费税。同理,1994年前对资本征收的流转税=(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资本形成率;1994年后对资本征收的流转税=增值税×资本形成率+营业税。

(二)个人所得税的处理。由于个人所得税一部分针对劳动收入征收,如工资、薪金所得,一部分针对资本收入征收,如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因此需要将个人所得税在劳动和资本收入间进行分配。本文按照城市家庭收入中工薪收入与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所占比例,将个人所得税分为劳动收入的税收和资本收入的税收两部分。

(三)农业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的处理。《中国统计年鉴》将农业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统计为农业各税。而在中国现行税制中,农业税、牧业税属于农业税类,由于农牧业从业者主要是通过投入劳动获得产出,因此作为对劳动收入征税;农业特产税也属于农业税类,但主要对农产品的消费行为征税,因此作为对消费支出征税;契税属于财产税类,耕地占用税属于资源税类,将耕地视为资产的一种,因此将契税和耕地占用税计入对资本收入征收的税收。

(四)关税的处理。Mendoza(1994)就曾指出,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时,由于许多产品依赖于进口,应将关税纳入有效税率的核算体系。关税属于流转税类,是海关机构对进出我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税收。关税的征收涉及国民经济的投入产出和消费结构,在本文的核算中,将关税计入对消费支出征收的税收。

三、资本、劳动总收入以及消费支出的核算方法

(一)资本总收入。由于缺少直接的统计项目,对资本收入的核算较为复杂,本文采用以下核算方法:资本总收入=营业盈余-企业亏损补贴+资本税收。1994~2006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份计算而得;1985~1993年(营业盈余-企业亏损补贴)数据根据刘溶沧、马拴友(2002)论文中的数据 (资本收入-资本征税)计算。

(二)劳动总收入。劳动总收入等于劳动税收与税后劳动报酬之和。由于税后劳动报酬在1990年前缺乏年鉴数据,本文采用以下方法计算劳动收入:1985~1998年劳动收入根据刘溶沧、马拴友(2002)所提供的劳动报酬加上劳动税收计算;1999~2003年由《中国统计年鉴》中各省劳动报酬合计而得。

(三)消费支出。消费支出用最终消费表示。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从国内和国外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根据前面的核算方法,计算出资本总收入、劳动总收入和总的消费支出。然后,按照上述各种税收的归类,用下面的公式就可以计算出资本、劳动和消费有效税率:

图1给出了三种有效税率变化趋势图。(图1)从中可以看出,在三种有效税率中,资本有效税率最高,而且与另外两种有效税率相差比较悬殊。资本有效税率在1986年达到最大值为35.6%,在其他年份有较大的波动,但总体水平一直在20%以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资本有效税率也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OECD国家资本有效税率平均只有22%,G7国家平均为24.4%,欧盟成员国平均为21.2%。图1表明,我国劳动有效税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1985~2003年一直低于消费有效税率,在三种有效税率中处于最低水平,而从2004年开始高于消费有效税率,说明随着我国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税收在总税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85~2005年消费有效税率在平稳中呈现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年下降的比较明显,说明目前我国消费有效税率的水平比较低,消费税收还有一定的增税空间。同时,通过三种有效税率比较分析也说明,我国的税制改革应注重结构性减税,降低资本的有效税率,适度提高劳动和消费的有效税率。

四、有效税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理论分析

我们在Milesi-Ferretti,Gian Maria and Nouriel Roubini(1995)给出的框架下研究有效税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考虑一个两部门的经济,第一个部门生产物质资本,第二个部门生产人力资本。设K表示物资资本,L表示人力资本,生产函数是规模不变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其中:v和u分别表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用于生产产品的投入比例。设物质资本存量的折旧率为?啄。人力资本是一个非市场性的活动,也采用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且设人力资本的折旧与物质资本的折旧相同,也为?啄,则有:

其中:xt和zt分别是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比例。

政府部门的预算约束为:

其中:Ct和Gt分别是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

假定家庭同质,并且永远存续,其终生效用以下列效用函数表示:

其中:p是时间偏好率,l是闲暇时间。假定即时效用函数采用固定跨期替代弹性形式:

当消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以相同的增长率?酌增长,要素配置u,v,z保持不变时,经济达到均衡增长路径。

Milesi-Ferretti,Gian Maria and Nouriel Roubini(1995)在一些假设条件下(此处从略)得出平衡增长路径上的经济增长率为:

以上分析表明三种税率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资本收益率而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五、有效税率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分析

在实证研究中,Bleaney等的研究表明消费税是非扭曲性税收,利用非扭曲性税收来为生产性消费融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扭曲性税收则降低了经济增长率。Daveri和abellini的研究则表明劳动税的扭曲效应要大于资本税和消费税。刘溶沧、马拴友(2002)发现我国对资本征税降低了投资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影响劳动供给,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负效应;对劳动征税降低了投资率,刺激了劳动供给,对技术进步没有影响,总效应是降低经济增长;对消费支出征税,提高了投资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不影响劳动供给,最终效应是不妨碍或弱促进经济增长。

人均产出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本或投资大小。另外,经济增长研究表明,经济的开放程度也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建立如下的回归方程(样本期间:1985~2006年):

其中,gpgdp表示实际人均GDP增长率,ktax、ctaxr、ltaxr分别表示由(1)、(2)、(3)式计算的资本有效税率、消费有效税率、劳动有效税率,ifr为投资率,open为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用来衡量开放程度。回归结果表明,资本有效税率和劳动有效税率与经济增长率负相关,并且劳动有效税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大于资本有效税率的影响。而消费有效税率倾向于对经济增长率有正的影响,但不显著。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芝倩.资本、劳动收入、消费支出的有效税率测算.税务研究,2006.4.

[2]刘溶沧,马拴友.论税收与经济增长对中国劳动、资本和消费征税的效应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1.

[3]刘初旺.我国消费、劳动和资本有效税率估计及其国际比较.财经论丛,2004.4.

[4]BleaneyMichael.Gemmell Norman and Kneller Richard.Testing the Endogenous Growth Model:Public Expenditure,Taxation,and Growth over the Long Run,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Vol.34.

[5]Daveri Francesco and Tabellini Guido(1997).Unemployment,Growth and Taxation in Industrial Countries,IGIER (InnocenzoGasparini 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Bocconi University.

第6篇

论文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性,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消费支出

 

自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以来,2008年底,我国政府为刺激经济提出投放4万亿资金扩大内需的政策,而实际上,2009年各商业银行却放出了9.6万亿的信贷资金,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流通领域中真的需要这么多的资金,还是我国中央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并且这么多的信贷资金投出去后会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多大的刺激作用也值得我们深思。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自货币产生以来,人们对货币问题(包括货币供给的性质)的讨论就未曾停止过。在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方面,马克思早在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中就有论述,马克思在他的货币流通公式中认为,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流通中所需要的最适合的货币量是由流通中商品的价格总额和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决定的,即:执行货币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①]。马克思具体是这样论述的,“因为这里所考察的直接的流通形式总是使商品和货币作为物体彼此对立着,商品在卖的一极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消费支出,货币在买的一极,所以,商品世界的流通过程所需要的流通手段量,已经由商品价格总额决定了。事实上,货币不过是把已经在商品价格总额中观念地表现出来的金额实在地表现出来,因此,这两个数额相等是不言而喻的。”[②]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货币供应量是有一定的内生性。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托宾认为,货币供给量作为内生变量主要是由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决定的,而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取决于经济体系内的许多变量,中央银行不可能有效地限制银行和企业的支出[1],更不能支配银行和企业的行动,所以货币供给是内生的。新剑桥学派的卡尔多认为,货币供给依赖于由收入水平支配的需求,货币当局只能控制利率,对货币供给并没有控制能力。卡尔多进一步支出,“在任何时候,或在一切时候,货币存量将由需求决定,而利息率则由中央银行决定。”[③]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卡尔多认为货币供给也是内生的。

自1984年我国建立二级银行体制以来,我国学者对货币供给的性质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谢平和俞乔(1996)[2]分析了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和总准备金之间的关系认为,我国货币供给很大程度上是由货币需求影响和决定的杂志铺。万解秋和徐涛(2001)[3]从货币乘数的角度出发,认为银行和居民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的反应改变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乘数的控制能力,从而使货币供给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孙伯银(2003)[4]通过一系列分析认为,1997年以前中国的货币供给是以政治内生性为主的,而1997年之后则是以市场内生性为主的。

二、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

(一)基础货币的内生性分析

根据现代货币供应理论,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为:M=B*K(M表示货币供应量,B表示基础货币,K表示货币乘数),即货币供给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消费支出,且具有同方向变化的关系。一般来说,货币当局能够完全控制基础货币,但由表1可知,我国的基础货币投放忽快忽慢,很不稳定。我国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贷款,二是外汇占款。

1、再贷款与再贴现贷款

我国中央银行的再贷款额度等于货币发行量和存款准备金之和,1995年以前再贷款是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占央行总资产的60%。当商业银行普遍要求中央银行增加再贷款或再贴现贷款时,中央银行为了防止经济衰退,不得不满足商业银行的要求,这种“倒逼机制”使得我国货币供给初现内生性[5]。其次由于我国社会信用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契约观念,商业票据还没有普及,没能形成一个发育成熟的票据贴现市场,所以我国再贴现业务发展十分缓慢。因此,央行再贴现贷款占基础货币投放总量的比重很低,使得基础货币的调控作用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表1 1993-2008年中国外汇占款、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变动表

 

年份

外汇占款[④]

(亿元)

基础货币[⑤]

(亿元)

外汇占款/基础货币(%)

M2(亿元)

M2/基础货币(%)

1993

875.54

13190.1

6.64

34879.8

2.64

1994

4481.8

15352.2

29.19

46923.5

3.06

1995

6774.5

18246.2

37.13

60750.5

3.33

1996

9578.7

23789.7

40.26

76094.9

3.20

1997

13467.2

27096

49.70

90995.3

3.36

1998

13728.3

26808.8

51.21

104498.5

3.90

1999

14792.40

29798.3

49.64

119897.9

4.02

2000

14291.14

31957.3

44.72

134610.4

4.21

2001

17856.43

33957.8

52.58

158301.9

4.66

2002

23223.34

37528.6

61.88

185007.0

4.93

2003

34846.92

43514.9

80.08

221222.8

5.08

2004

52592.64

53245.6

98.77

253207.7

4.76

2005

71211.12

64343.13

110.67

298755.48

4.64

2006

98980.27

77757.83

127.29

345577.91

4.44

2007

128377.32

101545.40

126.42

403401.3

3.97

2008

168431.11

129222.33

130.34

475166.60

3.68

2009

193112.47

143985.00

134.12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情况;spss方差分析;层次分析法

本文把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分为了学习消费、饮食消费、衣着消费、通讯消费和恋爱及娱乐消费五个方面。通过在学校收集数据的方式统计了在校大学生家庭月收入、在校月支出以及在上述五个方面的具体支出的消费数据,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得出影响大学生在校消费支出的因素并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健康的消费结构。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两个方面:通过运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得出大学生在校月支出和在上诉五个方面的支出分别与其家庭月收入之间的关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消费模型,得出符合大学生情况的正确消费结构。

一、Spss方差分析

1.Spss方差分析(研究大学生在校月支出与家庭月收入之间的关系)。所得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校月支出与其家庭月收入有很显著的关系,随着家庭月收入的升高,大学生在校的月支出通常也会随之升高。

2.Spss方差分析(研究大学生在校月支出的五个主要部分与其家庭收入的关系)。通过Spss软件分析得到:

(1)家庭月收入不同的大学生在校时在饮食、衣着、恋爱及娱乐方面的消费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学习及通讯方面的差异并不大,这基本上符合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其家庭收入是其在校的消费的基本经济来源。

(2)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生活的调查得出其在学习及通讯消费方面相差不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大学生在校时在学习方面的支出普遍较少,通常除了各种考试的报名费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支出,所以经济条件较差和较好的学生在此方面的支出没有较大差别。其次,大学生在校时除与其家人及教师同学联系外,其他联系较少。

二、层次分析法建立消费模型

将大学生在校的消费结构按照它们之间的关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其中,目标层为大学生的在校月支出,方案层为其在校支出的五个组成部分,准则层为价格、生活必需、心理需求和发展需求四个因素。价格是指价格高低对消费决策的影响;生活必需是指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心理需求是指大学生根据其自身经济状况满足其心理消费欲望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发展需求是指大学生为了今后发展的支出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结合对本校在校大学生的实际考察,得出符合现代大学生消费特点的正负反矩阵:

A=1 1/6 2 1/66 1 5 11/2 1/5 1 1/76 1 7 1 A有主特征根λ=4.0740,对应的特征向量 ■ =(0.1406 0.6715 0.1000 0.7206)T 归一化后得 ■ *=(0.0861 0.4112 0.0612 0.4413)T

CIA=(λ-4)/(4-1)=0.0247

CRA=CI/RI=0.0247/0.9=0.027

所以A有满意的一致性。

下面考虑方案层对决策准则的正互反矩阵:

1.方案层对价格决策准则的判断矩阵

B1=1 1/2 3 7 32 1 5 9 51/3 1/5 1 5 41/7 1/9 1/5 1 1/31/3 1/5 1/4 3 1B1的主特征值λ1=5.2828,

特征向量归一化后为: ■ *1=(0.2939 0.5057 0.1665 0.0371 0.0882)T

2.方案层对生活必需决策准则的判断矩阵

B2的主特征值λ2=5.2182,特征向量归一化后为:

■ *2=(0.0832 0.5831 0.1091 0.0393 0.1852)T

3.方案层对心理需求决策准则的判断矩阵

B3的主特征值λ3=5.0032,

特征向量归一化后为:

■ *3=(0.2512 0.1045 0.3117 0.1018 0.2308)T

4.方案层对发展需求决策准则的判断矩阵

B4的主特征值λ4=5.0246,

特征向量归一化后为:

■ *4=(0.5210 0.2071 0.1070 0.0580 0.1070)T

所以令B=( ■ *1, ■ *2, ■ *3, ■ *4)

于是对象对目标的排序

■ =B ■ *=(0.3048 0.3811 0.1255 0.0512 0.1446)T

模型的检验和分析:

CIB1=0.0707

CIB2=0.0545

CIB3=0.0008

CIB4=0.0061

RIB1=RIB2=RIB3=RIB4=1.12

令CI=(CIB1,CIB2,CIB3,CIB4)

CIz=CI· ■ *=0.03123

RIz=RI· ■ =1.11978

CRz=CIz/RIz=0.03123/1.11978=0.0279

所以有满意的一致性。

即 ■ =(0.3048 0.3811 0.1255 0.0512 0.1446)T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应该按照学习消费应占0.3048,饮食消费应占0.3811,衣着消费应占0.1255,通讯消费应占0.0512,恋爱及娱乐消费应占0.1446。即如果在校大学生每月1000元,那就应该按照学习消费300元,饮食消费380元,衣着消费125元,通讯消费50元,恋爱及娱乐消费145元的基本情况进行消费。

三、结论

大学生在校的月支出与其家庭月收入有显著的关系,家庭收入越高的学生在校支出相应较高。但是大学生在学习和通讯方面的消费基本一致,家庭经济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饮食、衣着和恋爱及娱乐方面。结合大学生实际在校消费情况得出符合健康消费的结构标准,即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应该按照学习消费占0.3048,饮食消费占0.3811,衣着消费占0.1255,通讯消费占0.0512,恋爱及娱乐消费占0.1446,此结构是基本符合大学生消费标准的。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经济增长来源的实证分析

分析经济增长来源,需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入手。完整意义上的“三驾马车”是指在支出法核算中的最终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产品和服务出口。最终消费支出反映消费需求;资本形成总额反映投资需求;净流出等于货物和服务的流出减去流入后的净额,反映外部需求。这“三大需求”就是常说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Y为国民收入,C为消费需求,I为投资需求,为外部需求即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为参数。从国家统计年鉴2013年统计数据中提取出1995-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年终消费总值、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值、投资总值的数据,将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处理的方法如下通过对置信区间的检查,发现对应因素C,I,的系数置信区间没有包含零点。因此,此模型成立。于是得到模型:Y0.00590.6836C0.0590.3020I从上式可以看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外部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消费需求所占权重最大,远远大于投资和外部需求。联系现实经济,不难理解,消费需求是生产的目的,可以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刺激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因此说,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最终需求,是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动力。相比之下,投资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总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增加投资能够扩大社会生产能力,对经济影响不容小觑。而外部需求的权值虽然较小,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外贸发展出口,成为出口第一大国,对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

二、收入增长来源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收入主要指的是工资收入,分析收入增长的来源也就是对工资收入进行分析,对此,借鉴特定要素模型理论,排除人口数量变化对其影响,着重对名义工资,实际工资进行分析,找到收入增长来源。利用特定要素理论模型中,关于劳动要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式子如下其中ω为劳动要素名义价格,即名义工资;MPL是劳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P为价格,是劳动要素所生产产品的价格。该式子说明,劳动要素的收入即工资,来源于劳动要素的产量及产品价格,并成正比关系。换句话说,分析收入的来源找到收入来源于边际产量和价格,并与之成正比。通过验证工资与总产量的正比关系和工资与价格的正比关系,即能说明以上问题。由于不能直接建立工资与总产量的关系,通过产值代替,同样说明问题。利用国家统计年鉴2013统计数据,提取1995-2012年居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数据,利用Matlab曲线拟合工具箱,分别对GDP指数、CPI指数、收入指数的趋势变化情况进行曲线拟合,如图所示:结果表明,工资、物价和总产值随年份的增长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工资来源于价格和总产值,并都是正方向趋势,从而验证了收入增长来源于物价增长和经济增长,且为正向趋势。

参考文献:

[1]田景文.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研究及应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7.

[2]陈继光.MATLAB与自适应神经网络模糊推理系统[M],山东: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2.2.

[3]熊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对索洛模型的一个扩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08)

[4]张贤跃.四川省经济增长因素协整分析和政策建议.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作者:张文辉 刘琦 代征鸣 单位:天津农学院

第9篇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本国经济,而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业界把旅游市场划分为:国内旅游、人境旅游、出境旅游.人境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创造旅游外汇收人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渠道.目前,人境旅游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受到了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世界旅游组织2009的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获得的国际旅游外汇收人超过了10亿美元,全球旅游外汇收人高达9 440亿美元.这个庞大的数据有力地佐证了人境旅游在国家与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鉴于人境旅游对经济的重要性,从经济的视角研究人境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外关于人境旅游的起步较早,而国内关于人境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正处在逐步完善的阶段,关于人境旅游消费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席建超等选取了1996年、2000年、2005年3个时间截面数据,从人境游客消费水平、人境游客旅游消费结构变动、人境游客消费区域差异三方面对中国人境游客的消费变动以及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邓淇中等12]利用1996-2008年的人境游客的旅游消费数据,构建多个评价指标,对中部六省人境旅游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研究.李一玮对人境旅游消费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人境游客在我国旅游消费的层次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王瑞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检验方法以及灰色关联度理论对我国1999-2010年人境旅游外汇收人及其结构的数据,进行模型检验及预测,系统分析了我国的外汇收人结构.陈蓉等对西藏的人境旅游市场结构和人境旅游消费结构的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西藏的人境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刘佳等咐巴旅游外汇收人、人境旅游者人均天消费构成,作为衡量沿海地区人境旅游消费水平及其消费结构的评价指标.孙根年等引人旅游消费倾向率、结构指数和消费弹性3个新概念,根据2002-2009年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浙江省旅游消费对国民消费的贡献.纵观以上的研究,学者们均通过构建相关评价指标,对人境旅游的消费需求的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人境旅游发展水平不一致,旅游消费情况也不相同,研究不同地域的人境旅游消费具有可操作性,而浙江省是我国旅游资源较丰富的省份,旅游外汇收人一直稳居全国前几名,对其人境旅游消费需求结构变动的研究,对于浙江省的人境旅游的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提供理论参考redlw.com.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04-2014年浙江省旅游局的浙江旅游统计便览以及国家统计局的地区年度统计数据,利用搜集到的数据对浙江省的人境旅游消费结构进行评价。

1.2研究方法    

从三方面对人境旅游的消费情况进行评价,包括人境旅游消费水平、人境旅游消费结构平均变动度和人境旅游消费结构指数.    

1)人境旅游者消费类型的评价   

 席建超等咐巴人境旅游消费分为3种类型:①同步型消费,即人境旅游者的旅游消费与旅游外汇收人同步变化;②滞后型消费,即人境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水平的增加幅度小于旅游外汇收人的增长速度,人境旅游的发展依赖于旅游者数量的扩张;③早熟型消费,即人境旅游者消费支出的增加率大于旅游外汇收人的增长率.用人境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与旅游外汇收人水平的比值,作为衡量人境旅游消费类型的评价指标,将其值记为口,口值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Q为衡量人境旅游消费类型的评价指标;CI为人境旅游者消费水平指数,以人境旅游人均天消费作为衡量人境游客消费水平重要的评价指标;FI为旅游外汇收人水平指数.其中,人境旅游者消费水平指数和旅游外汇收人指数均以上一年为基期.若CI=FI,则口=1,表明人境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属于同步型消费;若CI<FI,则口<1,表明人境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属于滞后型消费;CI>FI,则口>1,表明人境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属于早熟型消费。   

2)人境游客旅游消费结构变动评价   

 旅游消费结构,按用途可以分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类,用期末各类消费占总消费额的百分比与其期初同类消费占总消费额的百分比之差,作为某类消费的结构变动度,6类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值的绝对值之和便构成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度,用它来考察一定期间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动程度.用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值除以考察期的年数,便可得到年均结构变动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2)其中C为年均结构变动度;X},为期末第a类旅游消费占总消费额的百分数;X。为期初第a类消费占总消费额的百分数;i=1,2,3,4,5,6;N为考察年数.   

 3)人境旅游消费结构指数评价   

 旅游的六要素,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旅游消费支出也是基于这六大方面的消费,其中有必要消费与非必要消费,根据其必要性的大小将其划分为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两大部分.基本旅游消费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必须要负担的费用,包括交通、餐饮、住宿、游览的花销,基本上比较稳定,属于理性消费的范畴;非基本旅游消费是指旅游过程中不是必须要花费的,而是可有可无的,包括娱乐、购物、邮电通讯等方面的开销,具有比较大的弹性,属于非理性消费的范畴.以非基本旅游消费的百分数与基本旅游消费的百分数的比值,来判断旅游消费结构的高级化程度pol的高低,其计算公式为:        刀=X /Y.

其中为旅游消费结构高级化指数;X为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百分数,X=娱乐支出+购物支出+邮电通讯支出+其他支出)/总的消费支出;Y为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百分数,Y=交通支出+餐饮支出+住宿支出+游览支出)/总的消费支出.根据a值可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a值越小,即非基本旅游消费的百分数越小,说明该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比较低,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也较低,游客的消费支出主要是用于基本旅游消费的常规支出,而用于非基本旅游消费的支出却比较少,旅游收人的增幅靠的不是质的提高,而是量的扩张,消费结构不合理;反之君值越大,非基本消费的百分数越大,则该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比较高,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也比较高,游客除了基本的旅游花费以外,更多的用于非基本消费,非基本消费的百分数的高低可以很好地诊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消费质量,非基本旅游消费大于基本旅游消费,说明旅游收人更多来源于非基本旅游消费,旅游业的发展属于质的提高,消费结构比较合理redlw.com。

2 研究分析

2.1数据分析   

 根据搜集到的浙江省2004-2014年的统计数据,画出浙江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与旅游外汇收人变化的对比折线图,结果见图1,由图中可以看出浙江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与旅游外汇收人在总体上呈同步增长态势,2004年的浙江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1 648.70亿元,旅游外汇收人为1 300.47百万美元;而2014年浙江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为40 153.50亿元,旅游外汇收人为5 753.48百万美元,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3.17%,旅游外汇收人的年均增长率为16.03 %,因而,对人境旅游外汇收人的研究对于地区经济的增长,就显得尤为必要.而旅游外汇收人与人境旅游消费是针对不同的主体而言的,人境旅游消费是针对人境游客的消费支出而言的,而旅游外汇收人则是针对与旅游相关的企业或部门而言的,它们是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的表达.因此,对旅游外汇收人研究的必要性,也可以归结为对人境旅游消费从表中可以看出,旅游消费结构高级化指数刀值除2004年及2006年外,均小于1,刀值呈先下降后上升,最后趋于平衡仅出现微小的波动.根据表中各项具体消费支出的比例变化数据可知,刀值的变化受长途交通和购物影响较大,随着长途交通和购物的波动而波动,刀值较小说明旅游消费结构处于不合理的状态.非基本旅游消费百分比的大小是评判旅游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有效指标,国际上规定其最低限为30%,目前旅游发达国家的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已高达60%以上浙江省的非基本旅游消费虽然超过了国际规定的最低限,但是其非基本消费所占的份额还比较少,除个别年份外,基本维持在30%-45%,仍属于比较低的层次,浙江省的人境旅游消费水平仍比较低.2004-2014年浙江省的人境旅游的基本消费的均值为58.25%,非基本消费的均值为41.75%,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提高人境旅游消费水平方面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图2展示了2004-2014年浙江省基本消费与非基本消费占总消费比例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04-2007年浙江省的人境旅游消费结构出现了短期的波动,而在2008-2010年消费结构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在2011-2014年出现了小幅的波动,基本消费维持在60%左右,而非基本消费维持在40%左右,浙江省的人境游客消费基本消费占主导地位,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redlw.com。

2.2入境旅游消费水平分析

    衡量人境旅游消费类型的评价指标口值的计算结果见表2,如表中所示,浙江省2004-2014年的旅游消费指数在1附近不断地波动,而旅游外汇收人指数均大于1,这表明浙江省的人境旅游消费处于不断波动的状态,旅游外汇收人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2004-2014年Q值呈先r升后下降再r升的变化趋势,总体r呈上升的趋势,Q值的变动趋势与人境旅游人均天消费同步;Q值均小于1,表明浙江省的人境游客消费支出增长的速度小于旅游外汇收人增长的速度,这说明浙江省的人境游客的消费属于滞后型的消费.2014年的人境旅游人均消费为220.71美元/天,比上年下降了0.8%,旅游外汇收人为5 753.48百万美元却比上年增加了6.7 %,旅游人次为9.31百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7.5%. 2014年的人境旅游的数据波动比例,有效地阐明了浙江省的人境游客的旅游消费是滞后型的,旅游外汇收人的增加是由于人境旅游人次的增多带来的,是数量上的扩张而不是旅游消费质量方面的提升,其人境旅游的消费水平仍比较落后,刺激人境游客的旅游消费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3入境旅游结构变动度分析   

 对比2004-2009年与2009-2014年这2个时期人境游客消费的变动值,计算结果见表3.由表3的数据可知,2004-2009年人境游客年均变动度是0.086,而2009-2014年人境游客年均变动度为0.021,较2004-2009年下降了4倍多.这说明在2004-2009年,浙江省的人境旅游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境游客消费结构变化比较大,2009-2014年人境游客消费结构变动比较小,人境旅游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就具体数值来分析,2004-2009年对消费结构变动贡献比较大的是长途交通、购物,其次是其他服务、住宿、餐饮;而2009-2014年对消费结构变动贡献较大的是长途交通、餐饮,其次是住宿、娱乐、购物、其他服务;2004-2009年与2009-2014年游览、邮电通讯的变化幅度均不大,说明在2004-2009年各项基础设施都处于不断建设的阶段,主要致力于满足基本旅游需求,而2009-2014年基本旅游服务能够得到满足,非基本旅游服务正处于建设过程中。这正好符合管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

第10篇

论文摘要:运用当前该研究领域内几种经济条件标准具体分析了山东省枣庄市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进而得出枣庄市已经具备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的结论。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影响社会的公正和安定,进而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尽快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己经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枣庄市地处山东省南部,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人口367. 2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53. 95万人,城镇人口113. 32万人。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33. 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 4%。那么,枣庄市是否具备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条件?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其经济条件进行逐一的具体分析。

一、枣庄市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分析

枣庄是否具备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必须对该地区是否达到国际上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最低标准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全面合理的结论。

(一)枣庄市人均GDP和农业GDP的比重

近年来,枣庄市经济发展连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633. 35亿元,是2000年的2. 5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5%。经济结构全面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16. 7:49. 5:33. 8调整到2005年的9. 6:63. 9:26. 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7. 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4. 4个百分点。全市人均GDP为17602元(约合2000余美元),比2004年增长23. 5%,己远超过斯里兰卡和波兰的368. 9美元和1822美元。近四年来,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GDP所占比重从2002年的14. 6%下降到2005年的9. 6%。以低于芬兰和波兰的14. 5%和12%,基本接近日本的8%(见表1)。因此,可以说,枣庄市的经济实力已达到了推行该制度的经济条件。

(二)枣庄市的城市化率及农业劳动力结构

2005年枣庄市城市化率和农业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31%和47%(见表2),单从量的角度上来看,还远未达到国际上的最低标准。但是,研究这两个标准无外乎是想知道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后国家财政和农民自身等方面经济负担大小的问题。换句话说,就目前枣庄市财政支付能力和农民自身经济实力等方面,是否能够达到推行该制度的最低标准。

1、枣庄市人均应领取养老金标准匡算

枣庄市每位老年人每年应领取多少养老金才能基本保证他们安享晚年,没有一个现成的标准可供参考,但是可以在2005年《枣庄市统计年鉴》中找到与它最相近的该年度“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统计资料(见图1),该年度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598元,那么,剔除老年人基本生活之外的消费因素便可得出能够基本反映客观需要的养老金标准。在生活消费支出的各因素中,交通通讯、教育娱乐因素基本可以剔除,医疗保健因素应放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中加以考虑,因而也可以剔除,居住因素中用来购买建筑生产用房材料和直接购买生活用房的人均支出为172元,考虑到迈入老年的这一群体中绝大部分应居有定所,因此,这一项支出也应被剔除掉。此外,设备用品消费因素也应略有降低。综合以上方面的考虑,枣庄市老年人每年领取的养老金若能保持在1650元左右的水平便可以保证他们的晚年基本生活。

2、枣庄市财政支出能力分析

2005年,枣庄市的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境内财政总收入55. 5亿元,比上年增长41. 9%,全年人均财政总收入达到1511. 15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 16亿元,增长36%。同时,财政收入的质量稳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 5%,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的比重为73. 2%,分别提高0. 4和2. 5个百分点。所以,只要加强财政管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杜绝资金浪费,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就能结约更多的财政资金,为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3、农村居民收入分析

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呈现出了快速的增长势头,农民收入逐年提高。枣庄地区2005年农村经济人均总收入实现5660元,r匕2004年增长13. 2%,而且,从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势头(见图2)。一方面,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农村取消了农业税等税费,农民基本没有了负担。农民已经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承担自己一部分保险费,其参保意识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结论与建议

第11篇

关键词:资产配置资产价格居民消费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结构失衡,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是一个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资产配置不合理,财产性收入不足也是我国消费率过低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随着当下金融行业的发展,居民持有资产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如何进行资产配置成为每个人关注的问题,所以针对资产配置、资产价格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有关资产配置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从宏观层面上研究资产与消费选择行为,并没有深入揭示其内在的影响机理。已有较多文献研究资产价格变动对消费的影响,概括来讲,大多数论文都证明了资产价格变动对消费支出存在正向的作用,即财富效应的广泛存在;总的来说,已有的研究也大多阐述了资产配置或资产价格对消费支出的单方面影响,而忽略了消费与资产配置及消费与资产价格之g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导致结论有不准确的可能性,在资产配置与消费的关系上,大多文献从不同类别资产对消费的影响来论证,并不能很好地描述资产配置与消费的关系。

本文基于经典理论以及已有的研究尝试更加全面地分析资产配置、资产价格与消费之间的影响机理,丰富资产与消费关系的理论研究,也为解决资产配置不合理、消费不足等问题提供一种思路。

二、相关理论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理论分析是以前人的一些经典理论为基础的,下面笔者就以本文研究问题为出发点,对以下三个理论进行分析解读。

(一)生命周期理论

Ando&Modigliani(1963)的生命周期模型提供了研究资产和居民消费关系的基本理论框架。在该模型框架下,人们的最优决策是将资产“平滑”地分配到人一生的消费中去,所以居民的寿命将会对消费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居民根据预期的寿命来安排各期消费的比例。该理论认为消费者消费不仅与现期收入有关,还与未来的收入,以及持有资产有关。基于此理论的消费函数可以写成:

Ct=αY1+βAt (1)

方程(1)中A为实际财富,Y为现期收入和预期未来收入的总和,α和β分别为实际财富和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拥有越多资产的消费者,则他能实现消费也将越多。

人的一生都在消费,而我们获得收入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在退休后没有稳定收入的时候也能维持合理消费水平,我们就有必要进行储蓄,保证其他条件不变,个人持有的资产存量越大,当期为了未来消费而进行的储蓄就越少,从而有更多的收入来进行当期消费。因此,资产增值所带来财富的增加,人们可以通过将增至的财富变现消费掉,或者人们不用进行更多的预防性储蓄,不管怎样这都将有助于消费的增加。

三、资产配置、资产价格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影响机理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认为不管是资产配置与消费之间还是资产价格与消费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理论基础,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影响机理。

(一)资产配置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影响机理

资产配置具体来看,可以分为资产规模和资产结构。资产规模就是家庭现在已经拥有的资产存量,资产结构就是各类资产所占总资产比例的状况,本文从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两个方面去考虑资产结构。

1.资产配置对消费的影响。在生命周期理论中,消费者根据预期寿命安排一生各期消费的比例,来实现效用最大化。资产配置本身是不带来效用增加的,居民一生的效用等于一生中各期消费以及遗产中带来效用的加总。那居民为什么要进行资产配置呢?由于消费者为了在退休后保持正常生活水平,就必须在有工资收入的青壮年时期进行储蓄,这里的储蓄是为了未来更好地消费而进行的资产配置。由于现阶段金融市场的发展,居民不单单可以通过银行存款的方式来配置资产,还可以购买房产、股票、债券等进行投资,其目的是为了使资产保值增值进而能够满足未来的消费。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持有的资产存量越大,那当期需进行的生命周期储蓄就越少,因为越多的资产存量可以保证未来越多的消费,从而居民将更多的收入进行当期消费来提升效用,即资产存量越大,当期消费越多;反之,若居民现有的资产存量越小,那就需要进行配置越多的资产以保证未来的消费,这样将导致消费减少。

另外,在资产结构层面,我们认为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大小不同,当相应的资产价格变动时,不同资产结构对消费的作用大小也不同。由于实物资产价格波动相对平稳,以房产为例,我国房价具有刚性,自1994年以来,全国商品房平均售价持续上涨。所以根据持久收入假说,可以将房产的增值看做是长期的进而影响到了消费决策;而金融资产中以股票为例,其价格波动较大,具有较大风险性,所以居民将其视作是短期性的收入,并不会立刻影响当下的消费决策。由此看来,实物资产对消费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

2.消费对资产配置的影响。从当期来看,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居民只进行消费和资产配置活动,那么消费越多,剩余的用于增加资产配置的资金越少;消费越少,将留下更多资金进行资产配置。即消费与资产存量变动成反向变动关系。

另外,笔者从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来考虑,认为资产结构与消费之间存在以下关系。由于实物资产变现能力并不强,而且实物资产价格相对金融资产来说波动相对稳定,可以认为,当居民配置了更高比例的实物资产时,其短期内消费欲望不强,所以其配置了更多的实物资产进行长期投资;反之,如果居民配置了更高的金融资产比例,说明居民短期可能有较高的消费欲望,所以其通过配置流动性较强的金融资产来实现一定的变现能力,以满足短期内的消费。

可以从CCAPM模型分析中看出,那些收益率与未来消费协方差越大的资产,即未来消费越高,资产收益率越高的资产,消费者不会增加改资产的配置,因为这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提供较多回报的资产在消费比较多的时候并不具备较高吸引力,消费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较高消费状态下,消费的边际效用比较低@。因而降低了消费者对该资产的需求;反之,那些收益率与未来消费协方差小的资产,消费者更加青睐。

(二)资产价格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影响机理

1.资产价格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对于资产价格对消费的影响分析,可以从财富效应的理解和分析出发。财富效应概括地说就是资产价格的变化导致资产持有人实际财富发生变化进而对消费产生影响。具体地说,若资产价格上涨,则资产持有者将倾向于更多的消费;若资产价格下降,则资产持有者倾向于减少消费支出。国内外关于财富效应的研究非常多,虽然结论各有差异,但可以认为财富效应是广泛存在的。

资产财富价值的上升,增加了消费者的毕生资产财富,消费支出随之增加,这就是资产价格变动的财富效应。关于资产价格的财富效应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一是直接财富效应。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当家庭资产价格上涨使得家庭拥有的财富增加时,居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增加的财富转化为可供消费的资金,从而提高了当期收入,促进现期消费。比如居民持有的股票因为股价上涨而将其卖出获得了买卖差价,增加了收入,居民就会增加现期的消费;反之,若股票下跌,居民就会减少现期消费。

二是间接财富效应。如果资产价格上涨导致居民财富增加,而居民当下没有将其变现的欲望,比如居民投资性房产价值增加,而由于他觉得房产还有升值空间并没有现在卖出,虽然此时他直接的收入并没有增加,但由于预期财富增加带来财富贴现值的增加,这些拥有房产的居民将会比以往更加富有,这种没有实现的财富增量也可以刺激当期消费,对居民的消费支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是流动性约束效应。当资产价格上升r,对于资产持有者来讲,其财务状况将会得到改善,他将凭借更高的信用水平获得更多的融资,或者将更高的能力偿还贷款。他陷入财务困难的可能性下降,此时消费者也会增加消费支出。

四是信心效应。信心效应是从宏观经济环境角度分析财富效应,当资产价格上涨时,市场信心增加,相应的市场涌入更多投资,使得资产价格持续上涨成为可能,消费者认为宏观经济情况向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因为资产价格上涨的暂时性收入也将被视为持久收入,促进消费;另一方面消费者信心增加,减少预防性储蓄,消费欲望增加。

2.消费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的变动影响着整个宏观经济,许多国家都将股价指数比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因此可以说资产价格是宏观经济的指示器,显然可以认为消费对宏观经济“指示器”――资产价格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具体影响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消费变动改变市场供求状况影响资产价格。试想在一个简单市场经济中,只有一种商品A和一家生产销售A商品的企业B,大众可以在投资市场上顺利买卖B公司股票或者将钱存入银行进行理财投资。当处于均衡状态时,生产、交换、消费能够有效互动,市场得到合理运行,股票价格平稳波动。而当由于某种原因消费者对商品A需求突然增加,A商品市场总需求增加,这时B企业现有生产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造成商品A价格上涨。一方面B企业销售利润增加,一方面B企业将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更多商品来满足消费,大众看好B企业的发展,因此纷纷购买B企业股票,促使B公司股票价格上涨。上述中消费变动首先作用于实体经济市场,影响了市场供求,我们知道可以为企业提供融资的金融市场是以实体经济为载体的,实体经济的运行决定着金融市场的状况,所以,实体经济向好的信号促使相应的金融市场资产价格上涨。

其次,消费变动影响宏观经济变量进而影响了资产价格。当居民消费需求增加时,由于社会总需求增加而为经济增长添加动力,在经济快速增长情况下,往往伴随着股市和房地产行业的繁荣。繁荣经济下,高速的增长往往会伴随股市的高歌猛进;而经济衰退、增长低迷则常与股市下跌相伴随。消费需求增加影响物价水平,较高的消费需求往往导致物价水平一定的上涨。如果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将使政府不得不执行紧缩货币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两个中介目标将抑制经济过快增长,必定会限制资产价格的上涨,尤其在这个时候股票价格出现明显下降。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消费,体育市场,消费结构

开展对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可以了解体育消费在我国城市居民生活中的地位,为体育消费市场生产和流通提供宝贵信息,正确引导居民体育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促进我国经济和体育事业发展。

l研究对象和方法

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5至50岁的城市有职业居民进行调查研究。采用PPS抽样方法和简单的随即抽样方法发放问卷,抽取北京、上海、福建(福州)、四川(成都)、吉林(吉林)、广东(广州)、甘肃(兰州)、内蒙(包头)9个城市。调查样本量为1170人,回收问卷1085份,回收率92.73%,有效问卷759份,有效率70.41%。经专家鉴定,信度和效度较高,符合本课题研究的要求。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关于分析体育消费结构的理论基础

西方行为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kow)强调,人们对不同层次的需要强度是不同的,而且是有序的,即人们首先要求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得以强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体育消费结构分析,其启发意义在于随着人类需要层次的上升,人类消费结构有层次的变化,体育消费结构同样也有层次的变化,表现为体育劳务消费比重上升,体育实物消费比重下降的趋势,消费形式也将进一步多样化。作为基本劳务产品形式之一的体育劳务,将随着我国居民消费内容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成为人们日常劳务消费之一。

2.2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现状

体育消费的结构是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过程中,不同类型体育消费的比例。为了便于调查研究,最大限度的保证获得数据的准确性,本文将体育消费的结构分成三大类进行调查:体育健身娱乐、体育比赛表演、体育实物产品(运动服装、鞋帽、体育器材),结果见表l。

从表1可以看出,各城市居民体育实物消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体育表演消费的情况。总体上,体育劳务消费水平211.74元(体育健身娱乐、体育比赛表演)高于体育实物消费水平204.45元,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现状相符合。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结构存在一些的特殊现象。

上海城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年人均高达407.14元,体育比赛表演消费132.14元,是城市体育比赛表演消费总平均数的2.70倍。为了进一步剖析这种现象,我们对本次调查中一些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均高于其它城市,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口数量与体育消费人口数量差异很大,而且,体育消费人口中的体育人口数量低,非体育人口数量高。根据这个结果推断,上海市城市居民体育娱乐消费水平高。在本次调查中这种现象也得到了证实,上海城市居民经常参加体育的人口在9个城市中排在第6位。

吉林城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相对自己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而言,120元也是一个很高的水平。在调查中了解到吉林城市居民家庭月均收入在9个城市中排在末位,但是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相对比较却很高,如果将体育健身娱乐消费与体育比赛表演消费相加,认为是体育劳务消费,那么吉林城市居民体育劳务消费占体育实物消费122.21%,占家庭体育消费44.92%。出现这种结果不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广州和北京城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相对自己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却是一个低水平。如果按照上面的计算方法,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两个城市体育劳务消费水平都应该高于或等于体育实物消费水平,但是调查结果与推断恰恰相反。这又是一个违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特殊现象,虽然北京和广州两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但是体育消费的结构与人们推断的结果不同。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结构,并非完全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结构不仅仅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也受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环境、城市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些因素对体育消费的结构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2.3体育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

2.3.1城镇居民历年消费的结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比重逐年下降。这种下降趋势反映出,随着家庭收入增加,家庭收入或家庭支出中用来维持基本生存条件——购买食品的支出下降,购买其它物品的可支配收入得到相应增加。还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逐年增加。此外,90年代以来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开始显著增加。1999年,我国医疗制度再次改革,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尤其是食品科学含量的增高,健康问题被推倒人们生活的重要日程中,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并不断寻求科学的保健方法,这些为提高体育消费水平带来了有利的契机,为改变体育消费的结构带来了强大动力

2.3.2国外家庭体育消费结构发展情况

在经济发达国家,体育消费已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这些国家居民体育消费并非从一开始就形成目前的结构,而是有一个逐渐发展过程。从瑞典家庭体育消费情况可以得到证明,瑞典家庭体育健身的总支出,1992年比1985年增长了43.17亿克朗,其中用于体育活动的开支,1992年比1985年增加了17.61亿克朗,增长率184.02%;用于购买体育服装、鞋帽的开支仅增长了15.95亿克朗,增长率69、23%;用于购买体育器材的支出也仅增加了8.42亿克朗,增长率62.56%。可见,近10年瑞典家庭体育劳务消费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体育实物消费。这种趋势也被多数国家体育消费支出结构变化所证实。

2.3、3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居民消费结构更趋合理,即物质消费支出比重下降,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不断增加。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存资料需求基础上,更加注重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追求,参加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成为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形式之一。随着人们闲暇时间增多,生活方式改变,体育意识、体育健康观念增强,对体育需求会明显增加。据谢琼桓等人在2010年中国社会体育的战略构想研究中进行的抽样调查,“1987年我国体育消费家庭年均体育支出49.67元,1992年54.83元,当时恩格尔系数分别为76%和69%;2010年恩格尔系数如果降到40—45%左右,则意味着有体育消费家庭的体育支出可达目前水平的5——6倍,在300元左右。”21世纪,居民体育需求迅速增加,体育消费结构也向合理化方面转变,即在90年代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实物消费并重的基础上,逐步向以体育劳务消费为主,兼顾体育实物消费为辅的方向转变。从本文调查中也可以看到,城市居民总体体育消费结构是体育劳务消费高于体育实物消费。未来体育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是以高收入、高文化职业人群为主导,逐步向以体育劳务消费为主,兼顾体育实物消费为辅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