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社会调查报告

高中社会调查报告

时间:2023-01-26 21:01: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社会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社会调查报告

第1篇

社会学学者对高中社会调查的方法指导

唐文馨

 

(昆明市第一中学  云南省昆明市  650022) 

摘要:你想通过自己探寻社会现象下的本质吗?你想满足自己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好奇心吗?你想了解一份优秀的社会调查报告是怎样形成的吗?通过一位社会学学者与一名高中生的交流,或许能为你打开思路,获得启发。

关键词:社会学学者  高中生 社会调查 方法指导

我是一名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对我生活的社会有所了解,渐渐明白一个社会是怎样构架的,社会中的人是怎样生存的,人的行为又是怎样影响社会的运作的;但是,在我了解得更多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令我疑惑、使我产生好奇的社会现象,比如为什么会出现“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为什么陌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会越来越少?为什么总有一部分人无视规则的存在?而现在的我并不能用我现有的知识去解释它们,并不能用我现有的能力去改变它们,所以我希望能做些社会调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去解释这些现象,甚至去做一些微小的改变,这些都是我进行社会调查的动力。当我慢慢摸索着前进的时候,我有幸向一名社会学学者请教,她带给我的指导和帮助让我更加明确了我的目标,并希望一直用正确的方法坚持下去。

学生: 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学生  唐文馨(以下简称学生)

指导老师:社会人类学学者、大学教授 夏冬华老师(以下简称夏老师);

学生:夏冬华老师,您好!我是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我叫唐文馨。我了解到您是一位研究社会学的学者,有丰富的社会学研究经验,今天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高中生应该怎样做社会调查?在这之前我想请问夏老师,您愿意和我分享一下您的人生经历吗?

夏老师:我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公共关系,大学毕业以后,我先是在NGO(非政府机构)工作 ,主要做一些公益的事情,我有四年的时间在一些贫穷的农村做扶贫的工作,后来有两年到国外读书,回国后一直做社会学研究,通过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健康问题。

学生:什么叫社会学?

夏老师:简而言之就是研究社会的科学。社会学是一个总的范畴,它又分为几类,如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人类学主要是研究社会的文化对人的影响,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变化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的经济状况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社会学就是研究一个社会的架构。我研究的领域是社会人类学。

学生:社会人类学是指研究社会上的人的行为的学科?

夏老师:社会人类学就是观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我给你举个例子,在明朝的时候,一位舞者很受一位皇帝的青睐,而那个舞者又有一双特别小的脚,所以当时天下的女人都认为小脚是美的,为了获得小脚,人们就开始人为的裹脚,把大脚变小,裹脚就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三寸金莲才符合当时人的审美观,这是当时的一种文化,但这种文化却导致了很多疾病和健康问题,而这样的健康问题并不是来自于自然的生老病死,而是来自于当时文化的影响。这样的事情只是古时候才有吗?其实现代也有,现代的我们认为高鼻梁、胸部丰满才美,现代人为了这样的时尚,会通过整容来改变自己,但是整容会带来很多的健康问题,这些健康问题不是由于自然灾害、生老病死的影响,而是因为这种文化产生的。这些健康问题产生后,医疗工作者解决的是健康问题的标,不是这个问题的本,但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想到的是:需要改变这种文化,要让大家觉得平胸也是美的、矮鼻梁也是美的,无论长成什么样子,人体就是美的。所以人类学要从文化去改变大家,减少因此而带来的健康问题,这才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学生:之前您提到您曾经工作了四年,然后又去读书,为什么会想到再去读书呢?

夏老师:我做扶贫工作好几年,常常到边远的农村工作,慢慢在工作中我觉得有很多问题是无法回答自己的,比如说我常常听到以人为本、赋权等等,但并不明白为什么要以人为本、为什么在工作中赋权。所以当我工作了四年后,我觉得是时候去充电,去解答我的疑惑,然后就去国外读研究生,学习的是健康与社会科学,两年后回国,全方位从事关于艾滋病的工作,现在从事关于结核病研究的工作,同时也在大学授课。

学生:谢谢夏老师愿意与我分享您的人生经历。那下面我想请教夏老师,高中生想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做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 ,应该怎么做呢?

夏老师:社会调查,简单来说就是针对你在社会上发现的、或你好奇的、关心的某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或一个社会现象来做一个调查。首先要确定你对什么样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感兴趣,同时也想加深对这个问题的了解,你就可以通过调查来对这个问题了解得更深或更广。现在对你来说,有没有一个或几个社会现象是你感兴趣的?

学生:可能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来吧。

夏老师:做社会调查,对这件事的好奇心才是最重要的,要有好奇心才做得下去,才会乐在其中,如果纯粹当作一个作业来做的话,就会感到无聊。比如说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特别大,对学习压力的抱怨,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就可以成为一个调查的题目。

学生:那么做社会调查有些什么方法呢?

夏老师:做社会学调查有很多方法,如文献检索、问卷调查、访谈等等。文献检索就是查看他人如何进行同样主题的社会调查的;问卷调查就是设计一个问卷,由被调查者填写,然后收回进行分析;访谈是列几个问题,访谈特定的对象,分析他们对问题的看法。

学生:嗯,方法知道了,怎样开始做呢?

夏老师:在做调查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文献检索,就是查看他人如何进行同样主题的社会调查。开始做的时候,你能先看懂别人的调研报告,你能够理解调研的过程,或是你能设计一个问卷调查,能去做一对一或是一对多的访谈,就已经很好了。

学生:那么,有没有什么问题是别人很少研究或者没有研究过的呢?

夏老师:你现在还在学习阶段,不一定要去求新求变,你只要能够开始做,即便你的社会调查的题目和别人的一模一样,你得出的结论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学生:我明白了,文献检索的目的是让我更加明确我的主题,帮助我更好的了解要做的社会调查。

夏老师:对,当你确定了调查的题目以后,你还需要确定调查方法,你可以选择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小组访谈、电话访谈等等方法来进行调查。

学生:嗯,我想,确定了调查的方法,然后就可以进行调查了,在做问卷调查或访谈时都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夏老师:每一种调查方法在使用中都有应该注意的事项,如果你选择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你要注意:1.首先明确调查的目的和内容2.问题设计要规范、准确、易懂3.问卷语言措辞选择得当4.卷首有背景介绍,结束时要有感谢语。如果使用的是访谈的方式,需要注意:1.访谈前拟好提纲 2.访谈时使用简洁易懂的语言,3.确保不同的受访者都访谈同样的问题等等。

学生:完成调查之后又应该怎么做呢?

夏老师: 完成调查之后就进行分析,分析就是找出共性,通过收集到的资料找出相同点,然后推出你的结论。比如“关于高中生学习压力的调查”这个具体的问题,你要通过调查去发现是那些具体的因素导致了高中生的学习压力。第一个受访者可能说有五个因素,第二个受访者的因素有八个,第三个受访者只有三个因素。你要在这不同的受访者的回答中找到相同的因素,这几个因素就成为你最后的结论。

学生:那之后就应该写调查报告了吧,调查报告又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呢?

夏老师:对于高中生来说,调查报告不需要太长。调查报告首先要写背景,介绍一下你为什么要做这个调查,你想通过这个调查知道些什么。背景介绍完成后,就是你的调查目标,比如你的目标是想通过调查发现哪几个具体的因素使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增加,然后再介绍调查方法,你是通过哪种方法来了解情况的,还要解释一共多少个人参与了调查,比如有20个人参加调查,这20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全部都是学生吗?男生多少?女生多少(因为他们的性别可能导致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学习好的、学习中等的、学习较差的各占多少?判断学习好、中、差的标准是什么?这些细节都会影响你报告的可信度。然后再写你的发现,也叫“主要发现”,就是通过调查主要发现了什么,也称为结论。核心的几个因素写完后,可能有某一个或两个因素提到的人比较少,但是提得很特别,或者你觉得他提到的某一个因素会成为一个趋势,你也应该单独在你的报告中写出来。

学生:这些写完之后还需要一个总结,对吗?

夏老师:是的,最后还应该有一个总结,你的这篇报告就差不多了。

学生:通过夏老师的讲解,我对社会调查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我想还是要通过实践才知道应该怎么做。

夏老师:你现在对整个流程还不熟悉,做完一遍之后再回头看就觉得很清楚了,然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锻炼,这种思维才会越来越清晰。

学生:谢谢夏老师,今天我学会了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得到了很大的帮助!这些方法会指导我怎样开始做社会调查,并帮助我更加清楚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谢谢!

通过一位社会学学者的指导,对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注意事项和流程总结如下:

1、做社会调查,调查的不仅仅是某一社会现象的表面,更有探究到它的本质和核心,这才是做社会调查的终极目标。

2、在做社会调查之前应做好对调查对象的了解和学习。

3、社会调查的基本步骤:确定主题查以往关于这一主题的文献资料选择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或访谈整理已获得资料分析调查结果(找共性)写调查报告:①背景②目标③列举方法④发现结果⑤总结修改完善调查报告完成。

希望这些内容能对正在实践社会调查活动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第2篇

高中生社会调查报告模板一一、 调查时间:**年8月

二、 调查地点:xx市各大超市

三、 调查对象:各超市店长及消费者

四、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及问卷调查

五、 调查小组:xx

六、调查小结:

(一)经营者部分

1、规模比较:调查的几家超市中25%为 小型居民生活型超市,50%为普通综合型超市,25%为大型超市。

2.管理方式比较:100%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和考察,具备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3.经营策略:市场调查结果显示:①地理位置:25%处于交通要道,25%在居民区附近,50%商业区附近。②超市形象:50%具有人工储物部和自动储物柜,50%只有人工储物部。75%有休息长凳,25%无休息长凳(小型居民型超市)。100%店内有音响设备,有购物音乐。100%有清晰的购物区招牌。75%购物设备单一,25%有多种类的购物篮﹑购物车,方便各类消费者。③服务:100%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考察。75%注重责任心(小型超市和普通综合型超市),25%注重导购力(大型超市),50%注重亲和力(小型和普通综合型超市),0%注重信息素养。④宣传:75%利用报刊式广告宣传过,25%没有(小型超市)。

4.金融危机的影响:①营业额:50%下降(普通综合型超市),50%不变。②下降的原因:100%认为家居生活用品和休闲娱乐用品销量下降。③不变原因:100%认为良好的信誉使得消费者在物价上涨的时候愿意选择他们。④采取的促销手段:100%特价商品,25%购物赠礼或抽奖(大型超市),50%提供贵宾卡会员卡来刺激消费(普通综合型超市和大型超市)。

综上所述,由于大型超市货物种类齐全,可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小型超市贴近人民生活,经营的商品以生活必需品为主抗风险能力较强。所以,金融危机对其影响并不大。而普通综合型超市没有主要销售的产品,此时就很难均衡盈亏。对于金融危机,供给量增加需求量减少的状况,商家都选择价格为主的促销手段来吸引顾客,基础雄厚的大型超市会有购物赠礼或抽奖的辅助手段来刺激消费,为其增光不少。这里特别要提的是发放贵宾卡和会员卡的促销手段(尤其是团购),这样可以吸引固定的消费群体,这个固定的消费群体,可以成为商场生存的基本保障,也使得进货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减少库存量,增加流动资金使用量,算是不错的促销手段。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建议小型超市加强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适时的搞一些购物活动;普通综合型超市可以在这段时间突出粮食、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买卖,注重宣传,增加固定消费群体数量;而大型超市在店员的态度上多下功夫。此外,各超市都应注意培养店员的信息素养,把握消费者心理,这会增强超市的运营效果。

(二)消费者部分

我们采用了观察法和访谈法,随机选取了各超市的消费者为被试。被试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别访谈的被试,共30人。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37%的对象去超市主要购买的是生活必需品,购买居家用品类的占4.3%,近58.7%的对象是会在超市购买副食。

在众多的因素中,地理位置(柱状1)占33.3%,商品多样化(柱状2)占22.2%,价格(柱状5)占17.8%。说明当消费者选择超市的时候,更注重的是地理位置和商品的种类与价格因素,交通方便,物美价廉,自由选择是消费者所希望的。在我们的调查对象当中,多数人都认为影响他们选择在附近超市购物最重要的因素是地理位置,例如xx百货超市临江分店相对于调查的对象而言,交通十分方便(位于交通要道),最后,环境卫生仅占4.4(柱状6),说明它并不是影响调查对象选择超市的最主要因素。

根据回收资料,在个别访谈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了个别超市存在的问题。

超市经营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包、停车等不太方便;在非食品类区,尤其是化妆品区,工作人员过于热情,大大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甚至让不少人选择绕道而行;收款时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货品价钱有偏差、柜台暂时没有零钱,找的钱有缺损等等);有些商品的价格略高于其他超市,致使顾客对该超市的信心有所下降;比较注重卫生的食品类未严格整理;超市内的商品的摆放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有些商品摆放不合理,不方便他们的选购;员工素质有待加强,部分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有问题,有的冷漠以对,有的甚至轻视消费者,尤其是收银员的服务态度差和速度慢,甚至结帐时候算错;促销手段单一(未充分利用广播等资源);保鲜食品未做好适当措施,如面包、水果等。

提高超市经营效益的对策建议:实行明码实价,价格合理;做到“服务周到”,要求员工真正地做到“顾客就是上帝”;保持良好的购物环境,管理规范;科学合理地摆放商品,更加方便顾客选购不同的商品;对于商场内播放的音乐,应在多数时间里播放产品相关信息和促销信息,其余时间应该播放一些悠扬动听的音乐,让消费者更舒畅地购物;应让广大消费者无偿地得到超市定期提供的商品信息。

总之,超市经营者应该在把握不同消费人群消费特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得企业能够健康、持久的发展。调查反馈的信息,揭示了一些需要引起超市经营者重视的细节。本次调查显示,顾客在超市选购商品时最看重的因素依次为:交通因素、商品多样化、价格、商品的品质、情感因素、环境卫生、服务。其中,服务居于末尾,说明这个问题是超市普遍欠缺的。超市购物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自选,为顾客提供的服务是有限的。这时促销员、收银员和场内服务人员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在找不到商品时,或者是找不到价签或遇到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时,顾客就需要得到场内服务人员的帮助;在选购新品牌和有新功能的产品时,顾客就需要促销员的介绍。收银员是顾客消费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对顾客的情绪和满意度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调查显示,收款台是顾客对超市服务最不满意的地方,收款排队等待、收银员态度不好和扫描设备问题而耽误时间是影响消费者购物情绪和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从经营者角度看,他们无疑应该了解消费者的消费特点,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在经营策略和企业管理上应该有所变化。与女性消费者相比,男性消费者具有较强理智性、自信性。他们不愿“斤斤计较”,购买商品也只是询问大概情况,对某些细节不予追究,也不喜欢花较多的时间去比较、挑选,即使买到稍有毛病的商品,只要无关大局,也不去计较。在许多情况下,购买动机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外界因素的作用,如家里人的嘱咐、同事朋友的委托、工作的需要等等,动机的主动性、灵活性都比较差。而女性消费者则通常喜欢一些造型别致新颖、包装华丽、气味芬芳的商品。此外,她们还非常注重商品的外观,将外观与商品的质量、价格当成同样重要的因素来看待,因此在挑选商品时,她们会非常注重商品的色彩、式样。她们也经常受到同伴的影响,喜欢购买和他人一样的东西。

高中生社会调查报告模板二我们多有这样的经历:一大盒礼品,拆开一看,大部分是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去商店买一支牙膏或一盒玩具,售货员会用一个小塑料袋包装;去快餐店吃快餐,服务员会递给你一份用塑料盒装的饭菜;去农贸市场,可以收集到一大堆塑料袋,蔬菜、水果、肉类、米面……无一不用塑料袋装给你,甚至买一头蒜,也会用一只小塑料袋装起来。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许多方便,而且价钱也便宜。但是,你可曾想过,它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白色灾难”。

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查阅各种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

一、我们的调查研究:

1、我们在方 池路上,姜怡婷家门前的一个垃圾箱口统计了一下,半小时扔大大小小的包装袋、快餐盒与塑料制品的次数:早上总共扔了210次;中午扔了105次;而晚上则扔了95次,这仅仅是一个垃圾箱,一天之内废弃的塑料如此多,不难想象全国乃至整个地球上废弃的塑料,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2、我们在勤俭南路的一家小快餐店里打听到:“他们一天中能卖掉快餐250份左右,每份快餐至少需要塑料快餐盒2个,也就是一天至少用掉塑料快餐盒500个。”

3、延续第二项调查,我们又走访了海盐县武原镇工商所。工商所的王叔叔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了解到:海盐武原镇共有大大小小的快餐店200家左右。照这样计算,仅武原镇,一天所产生的废弃塑料快餐盒就多达1万个左右。

4、我们去了新华书店,学校的图书室查阅资料,但关于“白色污染”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少,看来,我们得找另外的办法。

5、我们去了海盐县武原镇环卫所。环卫所的蒋叔叔告诉我们,在我们海盐县武原镇,每天有300多名环卫工人为海盐的环境卫生辛勤地工作着。在那里,我们还了解到了“白色污染”的真正组成,并初步了解了“白色污染”危害。

6、为了摆脱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利用网络进行研究。在网上我们寻找到了一片广阔的空间,使我们对“白色污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对我们撰写论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二、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新型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是“白色污染”呢?“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发泡塑料饭盒,各种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给环境造成的污染。“白色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聚苯乙烯树脂(PS)。在这些污染物中,还加入了增塑剂,发泡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三、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

4、尽管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镇的口号下,我们的县城变得整洁得多,但是总的来讲,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

四、“白色污染”的危害:

(一)视觉危害:

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二)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5、使臭氧层变薄。

我们对“使臭氧层变薄”这一危害尤其感兴趣。因为塑料废弃物一般存在于地面,而臭氧层存在于天空中,两者相隔那么遥远,怎么会有关系呢?经过翻阅资料,查阅书籍并问了一些教师得出:白色污染经过太阳的发照射而把塑料中大量的毒物排入大气层,大气层上面是臭氧层,这样使臭氧层的气体逐渐变薄。我们大家都知道太阳是一种温度可达到上万度的天然发光和发热的“大火球”。当钢铁还未靠进它几千米,就已经化为气体。这么高的温度怎能不破坏地球?为了地球不受到大幅度破坏,臭氧层可真是立了大功了。当太阳辅射时,它便挺身而出,挡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可由于“白色污染”确实破坏了臭氧层,使它变薄,这将会是地球巨大的危机。

五、行动起来治理“白色污染”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当大风刮起时,空中就弥漫着黄色的粉尘,有时在空中还飞舞着白色塑料袋。使人们出门十分狼狈。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我们海盐县武原镇,虽然每天都有300多名环卫工人日日夜夜与“白色污染”作着斗争。但是,改变这种状况,光靠环卫工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们也懂得了: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2、我们学校早已经设置了“垃圾分类存放处”,我们就要积极参与和宣传。

3、不要浪费,包括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

第3篇

本刊讯(记者 李旭林 通讯员 唐雯娟)7月9日,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相继《关于重申严禁普通中小学暑假成建制补课等有关规定的通知》和《关于督查中小学校暑假成建制补课的通知》。7月11日上午9时,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主任督学聂荣华,省教育厅副主任督学唐亚武分别带队,在未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前往长沙市内部分学校调查了解师生暑假生活与活动安排情况。通过查看校园及暑假活动安排表,走访学校有关负责人、学生、门卫及周边群众,所查学校均严格遵循“禁补”通知,且都在假期布置了形式多样、有意义的暑假作业和实践作业,校内未发现一起成建制补课行为。

督查组来到长沙市一中时,部分学生正在学校操场进行体育锻炼。校长赵雅茜说,学校严格按照有关要求,放假后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校内举行任何形式的培训和补习活动。目前在校的学生都是经过批准参加集训的体育生,还有部分参加奥林匹克竞赛培训的学生。

在湖南师大附中,督查组看到,平常人来人往的操场上空无一人,整个校园寂静无声。教学楼内十分安静,教室大多锁得严严实实,没有人员进出迹象。部分楼层和教室正在维修,督查组工作人员与维修工人搭讪,侧面询问学校是否还有学生上课。“没有,学校早几天前就放假了,现在这里正准备搞维修,学生早就走了。”工人们回答。

在其他学校,督查组均未发现校内有任何形式的补课行为。学校还布置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作业,并按要求密切了与家庭、社会的联系。长沙市一中、雅礼中学等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帮助家长合理安排学生的假期活动,鼓励家长带领孩子积极参与实践、自主读书学习、坚持开展锻炼等。长郡中学组织学生开展“走进新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将参加一整天农村劳动,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活动日记和调查报告。师大附中高三年级将赴三一集团、广汽长丰中传公司等企业体验生活,高二年级将赴宁乡花明楼、韶山等地体验农村生活,高一年级则将体验军营生活。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求学生主动参加有益的活动,如自主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欣赏优秀电影和电视剧、帮助有需要的人等。

督查组对各校自觉规范办学行为的工作予以肯定,同时要求,各校端正办学思想,严禁出现任何违规补课行为,凡省示范性高中有违规行为,一律先停牌再处理;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不补课”成为一种习惯。督查组还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将“禁补”坚持下去,并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教育,引导家长们用更正确的心态、更科学的方式来安排孩子的暑假生活。

第4篇

应用写作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必备的写作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在分析应用写作课程现状的情况下,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养方面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

应用写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思考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用文作为信息的载体和交际工具,不仅运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作为个人能力与素质的体现,逐渐被纳入企事业单位人才评价标准的视野。应用文写作能力不仅成为衡量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而且成为许多员工安身立命的重要能力。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实用的文章”指的就是应用文。应用写作就是培养学生应用写作的课程。那么何为应用写作呢?应用写作就是通过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养,并逐渐转化为个人综合能力,为就业和创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笔者所在院校针对社会这一需求在很早的时候就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强化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常年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现笔者就教学过程的探索谈谈对应用写作教学的认识。

一、应用写作教学的现状

1.在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笔者曾经对高职和本科院校进行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普遍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本科院校只针对部分专业开设专业性写作课程或者应用写作选修课,开设的学期在大一或者大二,总课程大约30课时。现有的应用写作课程教材一般涉及的文种不少于20个,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对应用写作的掌握只限于表面,再加上当代大学生的实用主义观念很强,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应用文写作可有可无。很多院校尽管开设应用写作课程,但形同虚设,学生没有学到应用写作的知识,写作课程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高中语文教学主要学习议论文、记叙文等文学性文体的写作,应用文作为常识性内容安排在初中阶段学习。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对于应用文的重视度不够。而且应用写作与文学创作不同,它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且格式规范、结构严谨、内容准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明。没有记叙文的有声有色,议论文的深入浅出,抒情文的强烈感情,学起来相对较枯燥,导致部分学生对应用文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兴趣。

3.在教材建设方面。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可选的教材版本很多,但这些教材始终没有突破介绍文种的概念、特点、种类、写作注意事项、例文、练习题这一传统的编写思路,内容庞杂,重理论、轻训练,例文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职业需求,写作训练单一、陈旧,无法开拓学生思路。

4.在教学方法上,应用写作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传统模式“知识传授+例文分析+写作练习”,任课教师先讲理论知识,然后通过例文分析总结写作格式,最后出题让学生仿写练习。这种教学模式貌似循序渐进,实则弊病很多,收效甚微。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学以致用,应对应用文写作教学进行探索。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普通人才培养有着本质的区别,应用教育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因而应用院校培养人才定位明确,它培养的不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一是职业定位: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培养使学生知晓“做什么”和学会“怎么做”,掌握相关岗位的必备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根据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二是学术定位: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要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较广的社会人文知识和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技术改造、管理、研发和创新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思考辨析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在借鉴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探索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笔者认为应用写作课程应遵循“人的发展”和“职业准备”的课程理念,突破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知识学科结构和知识体系,依据“职业活动为导向、能力素质为本位、项目任务为载体”的思路,按照“职场需要、按专业发展优化、按照职业成长”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基于项目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凸显课程对接校园活动、对接职场、对接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教学改革思路。

三、应用写作教学改革探索

1.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以“实际、实用、实践”和“必需、够用”为原则,以项目为载体,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现行教材基础上结合专业优化教学内容,把应用写作分为校园类、职场类、其他应用类等,然后根据学生对这一学科需要的实际情况,按一定顺序讲述各个部分的内容,先讲校园类的应用文,如求职信、个人简历、实习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接下去讲述进入社会后可能需要到的职场类应用文,如公务文书、事务文书、合同等,最后其他应用类。这样的教学安排既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又顺利对接职场需要,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其乐于学习,并用于实践之中。

2.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文体情境,以学生的实践教学为主导,以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实用需要为目的,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搜集写作材料,确定写作目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写作任务。如让学生直接参与学校举行的各种大型活动,如学校召开的毕业生双选会、运动会、学代会等各种比赛活动,还有日常班务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感受工作需求,收集各类写作素材,学会写作通知、简报、计划、总结、个人简历、自荐信、海报、议案、演讲稿等应用文种,把枯燥乏味单调的应用文写作理论变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操作技能。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团委的社会调查工作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做社会调查,然后指导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等。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大大拓展教学内容的空间,而且让枯燥的应用写作变得鲜活起来。

3.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应用文文种不同,写作要求也不一样,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需求,应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学院的硬件设施开展多媒体教学,利用项目任务创设情境,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讲评教学法等。如调查报告的写作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任课教师给出调查报告的题目,学生分组讨论,确定调查对象,明确调查方法,展开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形成调查报告。总结和报告的写作教学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总结是事务性文书,报告是公务文书,两种文书分属不同的类别,在格式上有明显的区别,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总结和报告的例文让学生明确其区别。在语言掌握上也是如此,应用文语言和文学性语言区别很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犯语言的错误,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例文的对比让学生明确应用文的语言特点,然后掌握应用文的开头、结尾等专门用语,并用于写作之中。应用写作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应用写作的知识,具备写作能力,任课教师无论是任务的设定还是案例的分析,一定要明确学生是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抽象的写作理论有具体真切的了解,再通过学生的写作实践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4.师资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应用写作教学效果不佳和师资队伍难以满足教学要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师主要是师范院校文学院培养的教师,他们语言功底深厚,熟悉写作理论,但缺乏对专业课程深入的了解,没有行业实践背景,教学过程重理论轻专业实践,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专业职业需求无法体现,结果是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照搬、模仿例文,无法动笔进行专业写作,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些院校意识到这种教学的不足,由专业教师进行教授,能弥补语文教师专业的不足,但由于他们写作知识不系统,过于强调内容而忽视理论知识,背离写作教学规律,教学效果难以让人满意。要强化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应用写作教师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通过鼓励语文教师通过顶岗锻炼深入行业一线,熟悉行业职业岗位,增强教学的专业职业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授课内容,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专业水平,强化教学效果;鼓励专业教师学习应用文写作理论,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与水平,使教学活动符合写作教学规律,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应用写作这一职业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陈风平,等.公文写作精品课程建设探.应用写作[J].2007(2).

[2]张建.应用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5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未成年,司法,人文关怀

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未成年人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发达国家长期受此困扰;这一态势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也日趋显现。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突出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较以前增加许多,涉及多种严重刑事犯罪,严重危害社会治安。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总量虽然只占整个刑事案件的10%,但由于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其对社会的影响巨大。因此,如何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各界所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

从我院近年来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来看,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许多方面都呈现出与过去及成年人犯罪明显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犯罪主体日益低龄化。由于发育年龄的提前和不良文化的影响等诸多原因,21世纪的前五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80年代提前了2至3 岁,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以14-16岁的更为突出,并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同时犯罪主体还表现为文化素质偏低的特点,如我院 2005年审结的未成年犯罪案件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未成年罪犯总数的96.72%。

(二)犯罪类型多元化。过去未成年人犯罪以盗窃为主,犯罪类型单一,而目前已向多元形势发展。暴力犯罪和财产犯罪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且暴力型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日益突出。从我省的统计资料看,未成年人涉及的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类案件犯罪人数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的42.5%、 26.16%、15.8%。

(三)犯罪组织团伙化。未成年人由于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中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占40%以上。有的犯罪团伙甚至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反侦破措施,初步形成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雏形,这种团伙对社会危害极大。

(四)未成年人吸毒现象成倍增长。未成年人吸毒会诱发更多的犯罪,带来严重的危害后果。许多吸毒青少年因毒瘾所驱不惜采取各种手段断攫取吸毒所需钱财。如在深圳、珠海等地查获的吸毒青少年中约有10%的人有抢劫、盗窃等犯罪行为,至少有1/3的人加入勒索团伙,并有不同程度的敲诈勒索行为。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

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心理变化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起的。目前,我国犯罪学界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大量论述,主要可归纳为如下三种:第一种是青春期危机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本能的生物人向理智的社会人发展的过程,在相近似的环境中,青少年之所以比成年人更易于越轨,主要是身心发展及社会化程度的差异所致。第二种是社会失调论,认为社会结构的失调必然导致一批低文化青少年层的出现,这是青少年犯罪率高的社会原因。第三种是不良环境决定论,认为由于青少年认识能力低下,富于感性和冲动性,自控力薄弱,在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易于产生违法犯罪心理。本文主要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内在成因。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必须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联系起来,因为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对其行为有重大影响。未成年人的心理体现了过渡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普遍充满了复杂性与矛盾性,而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心理,是一部分未成年人在外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下,与内部原有的不良心理因素结合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体成因有青春期心理特点、主客观心理矛盾和人格社会化缺陷等。首先,青春期心理特点决定了未成年人难以对客观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评价,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违法犯罪。其次,满足个人需要的主观意向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客观可能性之间存在着矛盾。未成年人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希望获得更多的自由,难免与管教自己的父母、师长发生争执与矛盾。在无力满足自己的需要,求助家庭仍然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心理上难免产生矛盾和冲突,容易引发违法犯罪行为。最后,未成年人人格社会化存在缺陷。人格社会化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我中心,个人主义严重,反社会的需要和动机,反社会的人格特征等。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多数情形,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

(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外在成因。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除了自身原因之外,家庭、学校与社会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构成了未成年人心理形成的外在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起始点。家庭功能是否能正常发挥是一个人顺利实现社会化进程的基础和先导。但是,由于环境的不同,导致某些家庭功能的缺失。在一项对未成年罪犯家庭环境状况调查中发现:未成年罪犯的家庭结构以不美满占多数,单亲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的占51.67%。而且,未成年罪犯父母的素质、职业状况也不十分理想。父母亲文化程度低下,父亲中57.1%小学文化程度、8.2%为文盲,而母亲为文盲的有33.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1.5%;父母亲的职业大部分为农民和工人,属社会低收入阶层。这直接影响未成年罪犯的生活态度、情绪和良好个性的形成。家庭矛盾性大,即家庭成员间传递情感的方式以表达愤怒、不满,相互指责、贬低为主,导致孩子学会以此方式来解决所有的情绪问题,并以冲动的、攻击的方式表现出来。父母教养方式不当是造成孩子行为差异、人格特征发生偏差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造成未成年罪犯不良心理特征形成的主要心理环境因素。所以,父母的某些错误行为都可能为他们所模仿,以至将来成为罪犯。

2、学校因素。学校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作用仅次于家庭,它是未成年人从家庭走向社会,从蒙昧状态走向超越之境,顺利实现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环节。学校能否全面、完整地发挥其作用,是未成年人社会化顺利实现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防止他们违法犯罪的有利防线。随着学校教育的逐渐完善,社会实际上几乎将青年的生活完全纳入到学校生活的轨道。青年制的生活实际上就是学校生活,其总是遵循这样的轨迹,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甚至研究生。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手段,从产生之日起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无疑功不可没。学校教育是为青年的发展而设定的,这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性设定。它规定了青年的人生追求目标,同时也影响着青年的人生轨迹。学校如对学生在校受到的挫折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例如学习上的失败感所产生的后果,受校纪校规处罚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教师心理素质低下,教学效果不良所造成的后果等。国外许多调查发现,未成年罪犯往往是学习上的失败者,由于学习成绩差,甚至受到校方处分,常常会使他们对学校和社会产生抵触和报复心理,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3、社会因素。在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中,社会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未成年人认知能力的缺乏,加之某些个人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使得他们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与某些道德沦丧的行为又为他们的畸形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电影、电视各种宣传媒体对暴力的商业宣传,电子游戏、网吧对于暴力的传播与虚拟化,使得未成年人对于暴力、血腥行为以及相应的后果与痛苦没有清醒的认识,在给他人造成实际的伤害时,他们的感觉无异于玩一场虚拟游戏。因此社会媒体与公众不但没有起到监督与督促的作用,反而变相地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三、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系统

从以上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某一环节的失调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本部分拟从法治角度来探索如何建立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机制,即如何建立完善的少年司法制度。犯罪学研究表明:成年罪犯的犯罪意识有不少是在未成年时受不良影响而形成的,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与再犯罪存在密切的关系,即初始犯罪的年龄越小,进行再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少年司法制度的工作十分必要。犯罪的未成年人作为行为人也要为自己所犯罪行承担责任,但保护的前提应该贯穿司法实践的始终,不论是审查起诉还是审理判决阶段,对未成年人罪犯的处理应该与成年人有本质的区别。

(一)加强少年法庭体系建设。出于治理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需要,1984年上海市长宁区法院在全国率先试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少年法庭。少年法庭一出现就以其独特的视角、针对性的做法和良好的实践效果引起了司法界的重视、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欢迎。截至1998年底,全国共有3694个少年法庭,基本上实现了所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全部由少年法庭审理。2005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程序作了统一规定,它使得我国少年法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转贴于

虽然我国在少年法庭建立之后,大大加强了未成年人立法工作,《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先后出台。但遗憾的是这两部全国性法律均未对少年法庭有明确的认可,更未对少年审判司法制度作必要的完备性规定;人民法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亦尚未对少年司法制度,特别是少年法庭的地位问题作明确的规定和认可。对未成年司法制度予以规范的法律依据仅有最高院的司法解释是不够完善的,甚至可以说我们的未成年审判组织“尚未得到法律的认可”。

未成年司法制度的不完善结果使少年法庭的地位得不到保障,少年法庭工作人员难以安心少年审判工作。由于少年法庭尚未得到法律的明确认可,少年法庭的存在都受到威胁,阻碍了实践中一些对少年司法制度的有益探索。 (二)实施社会调查报告制度。我国的少年法庭从1984年建立起就一直坚持对被告人案发前的表现情况进行调查。当时主要是法官在开庭前通过到学校、访家庭、去社区(村、居)等形式,对失足少年的家庭情况、受教育情况、交友情况、社区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查,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法庭教育、准确量刑。我们要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实行社会调查报告制度,要实现社会调查“主体社会化、内容公开化、程序规范化”。

所谓“主体社会化”,就是要改变以往调查工作都是由法官完成的做法,而由其他部门或机构完成。这是一项比较艰难的工作,因为国内的法律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要和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由青少年保护办公室等部门来承担,法官不再像现在这样在开庭前过早、过多地出现在法庭之外。

“内容公开化”,就是法庭把社会调查员所制作的社会调查报告适度公开。即在开庭前向辩护人公开,也向法定人公开;在开庭审理时,向未成年被告人公开,让失足少年知道法官掌握的其案发前的表现情况是否正确。开庭后的判决书中,法官也可有选择地把调查报告中的内容引入其中,增强判决书的说服力。

“程序规范化”就是社会调查报告从制作到被司法机关采用都要经过规范的程序。如调查工作必须是两人进行,调查完毕后应制作成调查报告;开庭审理时调查员必须到庭并向法庭报告该调查报告的内容;法庭要听取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人、辩护人的意见;法庭也允许辩方出具类似的材料;等等。

社会调查报告为法官对未成年被告人量刑时提供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我们实施的社会调查报告制度不仅要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相衔接,而且要通过社会调查报告工作的开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对失足少年的教育挽救,强化司法保护的力度。

(三)推行暂缓起诉制度。暂缓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针对某些应当起诉的案件,本着预防、挽救、教育、感化与打击并举的原则,考虑到公共利益,体现刑事政策和案件自身条件,对一些特殊群体在一定考验期限内,不作处理,期满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起诉或不起诉决定的一项制度。2001年,石家庄市长安区检察院在全国检察机关率先推出“社会服务令”,这一司法实践的核心即为暂缓起诉。暂缓起诉并不是不起诉,而是附有一定条件的暂时停止起诉的程序,暂缓起诉因此并不是一个程序上的终局性处理决定,当考验期满后,它有可能导致起诉和不起诉两种结果,因此它只是阶段性的处理结果。暂缓起诉制度体现了起诉便宜主义(机会原则),有助于刑罚功能的实现,从而真正体现惩罚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从有效追究犯罪、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以及公务角度出发,暂缓起诉制度的确立意义重大。

对于已构成犯罪并符合条件的未成年被告人先暂不起诉,设置一定的考察期,让其继续就业或就学,对其进行考察帮教,待考察期满后再根据犯罪事实、情节、悔罪、悔改情况(即结合其在考察期的表现)予以不起诉。使其在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中,自觉改正,同时通过有效的社会监督,用宽大的政策,唤醒其感恩心理,培养其做人良知,使其改邪归正,成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此外,暂缓起诉既避免了由于进入监管场所而导致的交叉感染,也遏制了恶性循环的形成,又可以使他们从此慎交朋友,分清是非,做到预防、挽救、教育、感化与打击并举,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并且通过对这部分人的处理,还可以感化其他未成年人,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特殊关心和照顾,从而激发他们更好地生活、健康成长。此外,法院对于那些犯罪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和影响较小,主观恶性不深的未成年被告人极可能最终判决免刑或仅处罚金等的刑罚,从诉讼成本角度来说,实行暂缓起诉制度也可以节约诉讼成本,缩短诉讼时间,从而提高诉讼效率。

(四)实行暂缓判决。目前我国法律还没有暂缓判决的明文规定。暂缓判决是指少年法庭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经过开庭审理,对构成犯罪并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成年被告人,先确定罪名,暂不判处刑罚,同时设置适当的考察期予以帮教矫治,让其在社会上继续学习或工作,考察期结束后,再结合悔罪表现予以判决的一种审判方法。

笔者认为,虽然法律还没有明确规定暂缓判决的地位,但其有明显的法律价值以及社会意义。首先,暂缓判决有利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方式的改革。按照现行的审判制度,对那些经开庭审理并已经查明事实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只能在审理期限内作出有罪或无罪的判决。实行暂缓判决,少年法庭的法官就有时间区别和判断各未成年被告人的不同情况,最大限度地挽救犯罪少年,开辟了一条矫治犯罪少年的新途径。其次,暂缓判决有利于少年法庭法官正确把握和适用自由刑。对犯罪少年适用自由刑是很严厉的处罚方法。鉴于犯罪少年是特殊的犯罪主体,是属于保护和挽救的对象,对他们使用自由刑要慎之又慎。少年法庭的法官除了要追求刑法的一般目的,即保卫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外,还要积极实现刑法的特定目的,即矫治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消除他们的犯罪意识,保护他们健康成长,这也是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规定的“双保护原则”的精神。在此,暂缓判决是“寓教于审”的进一步发展,是党和国家对犯罪少年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过程中的具体化。最后,暂缓判决有利于调动未成年被告人改邪归正的主观能动性,变消极地等待判决为积极悔改,发挥家庭、社会在帮助犯罪少年方面的积极性。

(五)实行非刑罚化。当今世界轻刑化已成趋势,长期或者终身的监禁刑以及死刑受到限制或者逐渐被废止,这一趋势尤其突出地体现在各国少年司法制度中。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处理实行非刑罚化,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法律共识。一种全新的少年司法理念正在向我们昭示,在现代社会,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根本目标不是惩罚犯罪,而是预防犯罪、减少犯罪。

所谓非刑罚化,是指少年法庭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裁量刑罚时,不仅考虑犯罪性质、情节以及后果,而且考虑未成年人的生活背景事实和矫治条件等因素,在此基础上作出矫治为目的的处理。非刑罚化要求在对案件作出处理时淡化刑事惩罚色彩,强化教育矫治含量,实现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与传统刑法观念相比,非刑罚化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即把对已发生的犯罪的惩罚置于次要地位,而把对失足者的矫治以及对将来犯罪的预防置于首要位置。在现行法律框架内,非刑罚化尚不能导致消除刑罚,但是要求淡化刑罚,要求将刑法的惩罚作用限制在震慑犯罪和保护公共安全所必需的范围内。非刑罚化还倡导以非监禁刑、免刑代替监禁刑,并积极尝试各种非刑罚处置措施,探索矫治的新途径。

第6篇

一、巧妙使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

如何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开端,开端的好与坏往往关系到一节课的成与败。好的导课犹如一首优美歌曲的前奏,往往能引人入胜,甚至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们生活中蕴含大量的化学生活案例,如果引入学生熟知的案例,从学生的兴趣点导课,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这些生活实例,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探索问题背后的实质和原因,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也使学生对新课知识的学习更加有目的性,其进一步探究新知的兴趣油然而生。摘要:虽然高中化学知识比较抽象,但却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可活跃化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化学的积极性,也可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化、具体化,繁难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化、易学化。本文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探索了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形象化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途径的探索陈主安

二、借助生活经验,化难为易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是师生共同运用教学资源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的过程。高中化学很多抽象的概念,仅仅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是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如果借助于生活经验,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得出需要的理论,提取涵盖的化学知识,完全可以将繁难的化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例如,教学“焰色反应”时,我先演示食盐掉在火焰上燃烧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其中的变化情况,从而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思维的方法。然后,让个别学生上台逐一演示铜、钡、钙等金属的焰色反应,同时其他学生要仔细观察,写出燃烧的变化过程。通过食盐燃烧,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经验,借助于已有的经验再进行金属焰色反应实验,这样,学生就轻松理解了焰色反应的概念,也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回归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化学的真正目的是将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因此,化学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方式,运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化学教学回归现实生活,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要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处处有生活,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化学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钠”时,学生了解到钠引起的火灾不能用水扑灭,我进一步设问,还有哪些火灾也不能用水来灭呢?在学习“氮气”时,我告诉学生很多膨化食品的包装袋中都充氮气,原因何在呢?这些都回归了现实生活,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四、巧置生活化作业,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主阵地,作业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助推器”。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的教学生活也应如此,充满生活化气息的作业,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

五、开展社会调查,拓展教学形式,增强探究能力

生活化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拓展课堂形式使学生课内所学、课外有用,课内升华、课外印证。这要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把大自然、社会生活搬入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到附近的农村、工厂、风景区等地参观、调查,指导学生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以尽高中生的一份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内外收集到的各种有用信息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情感,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体验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陈主安单位: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

第7篇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教育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绩,但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在此,本文拟就我市镇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出路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在市*区选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方,走访了镇的八个村和多所学校查阅了大量资料和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还跟25个老师、区教育局领导和分管文教的镇领导进行了个别访谈。我通过同农民、教师、村镇干部、教育局有关人员等阶层交流,初步了解了目前南康教育现状和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我试图通过了解、分析这些信息来寻找一条符合农村尤其是北海南康镇发展现状的教育之路。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众所周知,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向工业化过渡的阶段,有的地区甚至还是以原始的手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基本国情,而且大多数农村人口继续快速的增长,经济又非常落后,贫穷和由此产生不平等越来越严重,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愈来愈大。总之,人口压力大,文盲率高,卫生条件差,交通等基本设施缺乏,是我国大部分农村的普遍情形。

农村教育尤其面临严峻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关于教学硬件:

由于经济状况、地理位置、民众意识观念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制约,南康教育基本硬件设施仍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其落后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校房屋陈旧。因为南康镇方位偏僻,面积大,而人口分布不均匀。小学一般是村属小学,规模小,在校学生数量大都不超过300人,少的甚至就一二十人。因而村里很难投入大量资金到这些学校来建造校舍。长时间以来,大部分学校房屋得不到修整翻新,才出现了我们走访时的破败景象。

第二,学校体育、娱乐设施简陋。一般中小学的体育设施仅限于一个劣质篮球场(有的中小学篮球场地是裸露的土地)及一些歪倒不堪的双杠,水泥乒乓球台而已,至于娱乐设施则更谈不上。

第三,教学设施欠缺。据走访观察,除个别学校外,南康大部分学校基本教学设施缺乏,而幻影灯,电脑等教学设施更是严重不足。

二、关于教育收费:

收费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是当前关注的焦点。农民对教育收费问题反映强烈且众说纷纭,使教育收费变得错综复杂。

本次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数据显示:25的民众表示教育负担沉重,需要借款供小孩上学,50的民众表示家庭能够负担得起,但占家庭开支的比例较大,仅有25的民众表示家庭能够负担得起,且占家庭收入比例少。我个人认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南康镇人民收入状况是产生这种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其二,教育费用的确有过高嫌疑。据黄鹂窝村一村民反映,其孩子五年一期的学费竟高达500多元。当然由于去年税费改革,政府免除了教育附加费,使得学费相对以前有大幅度的下降。如黄洞乡元冲村一村民家有两个小孩,一个上小学三年级,一个上小学二年级。前年两小孩的学费总共为670多元。而去年两人学费仅为360元。但仍有一些群众反映,尽管中小学学费有所下降,但对于贫困村(如黄鹂窝村、火甲村、雷田村等)而言,支付起来仍感吃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发展南康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学杂费的收取无序及相关部门对费用缺乏统一管理或管理力度不够再加上部分学校对规定落实不到位是造成乱收费现象的主要因素。

三、师资现状分析:

据调查,目前南康师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在镇的偏远地区,如里三塘村、里头塘村、龙门村等,教师资源缺乏严重。从一教师处得知,三塘中学师资缺乏,学生总数600多人,而教职工总数仅为29人,由此而出现一些小学教师任职中学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般中小学教师被要求同时从事多门课程的教学。如里头塘村某老师要教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多门课程,几乎每天要上6节课。然而一个人精力有限,一个教师从事如此多门课程,工作时间过长,难免会出现缺乏耐心,责任心大打折扣的情况,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

其二,教师流失严重。造成教师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工资问题。在镇即使从事小学教学工作达二三十年的老教师,工资也只有500-600元,并且12个月的工资还要被扣掉一个月。工资水平极低,尢其与市区的教师比工资相差太大。据调查,三塘中学教师工资加奖金总共约八九百元。而市区中学教师工资达一千五百元左右。因而许多乡下优秀教师流向工资更高的学校,这些教师的流走造成的目前镇中小学师资力量下降,总体教学质量更呈逐年下降趋势。

再由此,在教师间就形成一种观点,到乡下中学就教只是一个镀金期,很多教师只是将其看成一种往上爬的阶梯,因而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教师不是全心搞好教学,而是满门心思寻求调迁机会。教师如此,又怎能提高教学质量呢?

第二,乡镇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黄洞乡中学男教师27人,女教师仅2人(且是近两年才分下来的),这也成为乡镇学校留不住青年教师的原因之一(错,女的多)。

社会调查报告格式 社会调查报告怎么写 中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其三,教师素质存在一些问题。据一些教师及村民反映。现在初中教师的学历一般是大学专科或师专函授。但也有些特殊情况,如有一人小学毕业后就接父亲的班来教小学。

当然,学历不是本质因素,但教师素质却能反映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教学水平。由于本地教师培养不足,大部分教师来自较远地方,居无定所,责任心不强。有部分教师更是聚赌成风,既影响社会风气,又影响学生成长,给教育体系带来了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关于学生流失现象:

目前南康镇学生流失现象严重,调查结果显示,南康镇中某班初一入学时62人,进入初三时只有29人;三塘中学初一100多人,初三时只剩下30人,失学率高达50-60(除去中途转学学生)。农村学生流失现象是多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大量家长外出打工,小孩得不到很好的家庭教育,更有些家长目光短浅或局限于经济原因,即使其孩子未完成九年基本义务教育,仍强迫其孩子外出打工,剥夺了孩子受基本教育的权力。另一方面,学生本身学习意识缺乏,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我个人认为这些学生中途辍学是因为面临来自家庭,老师和同学三方面的压力,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或机会。

与此同时,大量优秀小学毕业生被招到一、二中附属中学,致使南康中学生源质量下降再加上中途转学的中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因而出现了南康中学高中上线率逐年下滑的现象,这一结果又影响了教师教学热情,形成恶性循环。

五、关于教育管理体制:

现行教师应聘制从大局上看的确有利于教育业的不断进步。但面对南康经济现状,面对学校对教师的吸引力欠缺的局面,南康教育能否在应聘大潮中站住脚实在令人担忧。据调查,南康镇中小学校长任期一般不超过三年,在校长任职期间,改革措施得不到彻底贯彻,从而大大影响学校建设。要改变这一现状,镇中一教师明确表示应该实行校长任期制。的确,实行校长任期制即将校长任期定为4-5年,是避免校长经常性流动给学校带来影响的较好方案。任期制给了校长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教学改革,从制度上保证了其改革措施的连续性。然而要突破教师流失这一瓶颈问题,在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同时,学校还应建立教师奖惩体制,成立教师评定委员会,综合教师一年来工作情况,通过严格的审核,由监督体系对教师作出综合评定,并由此决定教师奖罚金数目。这样可调动教师积极性,使其更专心投入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从总体来看,要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和完善四制改革。四制改革是指教师聘任制,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考师制。四制改革有利于优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质量,它从教师责任环节来抓好教育改革,表明了改革的方向,只有坚持和完善四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工作的有力实施和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范文搜版权所有

六、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据一些教师反映,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了,但目前仍是一句空话,而教育本身已误入歧途,功利性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到只有通往大学的独木桥上,葬送一大批本来在其它方面可以大有作为的人才。

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思想道德教育没引起足够重视,以致当地一中学竟被当地民众称为培养流氓的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较低,一些学生毕业后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二是吃苦耐劳的教育应成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农村人走向社会极其重要的非智力财富。但调查显示,现时期青年身上明显表现出了吃苦耐劳精神的严重缺失。多重社会因素酿成了许多青年过强的依赖心和惰性。对于自身教育已极大落后于城市的农村,再失去吃苦耐劳这一宝贵的精神资源,若干年后,农村又将走向何方呢?因此,吃苦耐劳教育势在必行,全面提倡吃苦耐劳精神,以期达到这一传统美德的生生不息。

三是心理教育施行的刻不容缓。就现状来看,南康中小学在学生心理教育的环

节上极其薄弱,根本没有形成心理教育体系,而一般学生没有什么心理承受能力。事例是令人心寒的:社内村一女孩仅因家长骂了几句便服毒自尽了。这的确需要我们深刻反省一下我们的教学成果。当前很多青少年把生命当儿戏,根本没有体验到生命的美丽和短暂,要么庸庸碌碌虚度一生,要么走入极端。而一旦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便只看到生活的阴暗面,而非乐观积极地追求生活。于是很多青年甘愿自我沉沦。在家庭教育不合理这一大前提下,学校教育更应承担起它的使命,通过心理方面的良好教育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尤其在农村,心理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

第8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实施地理科学素质教育的必要过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地理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掌握区域综合调查及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具有科研能力的创新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从地理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方法及效果等方面来探索的,主要采用课堂操作、模式代入及课后评价等方法进行,研究成果可以丰富地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希望对实践教学改革起到了一定的补充和借鉴作用。

一、实践教学的模式

地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一直以来都是地理实践教学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比较成功的地理实践教学模式往往可以带动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本人通过自己的悉心调查和研究专家的相关模式研究,觉得中学地理实践教学也可以应用地理专业特色的“三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模式,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所谓“三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将地理学科的实践教学分为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三个阶段,由浅入深地将实践教学分散化安排到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全过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接受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实践训练,并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该实践教学模流程图如下所示:

二、实践模式具体实施

1.基础性实践教学阶段的具体实施

在本阶段,主要围绕课程实践教学为核心展开,基本方式为直观教学法、课程作业训练和实验教学法。现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课程为例加以说明。

(1)《自然地理》课程实践教学

自然地理课程起着基础课的作用。它既担负着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任务,也担负着阐述自然地理的性质和特征。同时还必须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具体做法是:①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师资进行课堂教学。每一单元的知识讲解都进行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课后布置预习内容进行课前讨论。用生活实例将相关知识理论贯穿起来,帮助学生在理论与实例之间形成关联关系,指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面的角度去J识自然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②布置课程作业训练。首先向学生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网站,如中国国家地理网站、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网站、中国学术期刊网等,以开阔学生视野。然后布置课程作业训练,作业的类型很多,可以是800~1000字的小论文,可以是生活实例分析报告。③利用多媒体教室观看自然地理方面的影片,如:《Discovery》,《人与自然》,《寰宇探索》等。④利用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经常性地进行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教学,加深直观印象,提高实践能力,比如利用实验室,去气象站、水文站等等。

(2)《人文地理》课程实践教学

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与跟自然密切相关的自然地理相比,人文地理则主要涵盖人类活动的内容,所以应该强调人地关系调查,人地关系的探索一直是人文地理学孜孜以求的目标,所以特别重视野外调查,探究古往今来人类文明遗存,比如某地区的古文化,方言区的分布,各地风俗习惯的比较及它们之间的界线,可以考虑安排相关的调查报告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可以利用课余或周末节假日等时间来进行相关的走访调查,达到增强感性认识的效果,为下一步拓展、研究实践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2.拓展性实践教学阶段的具体实施

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获得地理运用的感性认识和地理实践能力,在第二学年,可以开展以下实践教学活动:

(1)聘请地理专家作专题讲座

地理专家在地理实践上有着自己丰富的阅历和经验,通过拉近专家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强同学们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比如邀请了气象局专家作了气象知识的报告,让同学们了解到气象预报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了他们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和热情,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2)组织地理专业实验室教学

它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熟悉、掌握具体的地理现象和过程,学生能直接面对地理实践问题的考验,促使其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具有可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知识,缩短了地理教育与地理实践的距离。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带领学生在我校地理专业教室用数字星球技术学习时区知识,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月食、日食等天文现象。

(3)组织地理专业知识竞赛

在任课老师的带领下不定期组织2~4次地理知识竞赛,竞赛内容以实践生活地理知识为主,让同学们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在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并且能够把平常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教师应针对同学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4)地理区域野外实践

地理区域野外实践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又一具体应用,它是学生在地理野外实践过程中进行调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地勘察。它将地理学理论、实体法、程序法、信念、态度和价值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寻找老师提及的相关事物或现象的体验中自主建构地理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带领学生实际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实地观察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等,学生通过比较直观的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山水、热爱探索的情感,效果比较显著。

3.研究性实践教学阶段的具体实施

本教学阶段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学科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的阶段,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具体实施:

(1)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及调查报告的写作

当今社会比较重视知识理论向实践上的渗透,有了前面基础性实践、拓展型性实践的积累,为了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向学生布置一些社会调查工作,在实践中,可以对本地目前的城市规划、国土整治、水域开发、旅游开发等问题展开调查。指导学生制定调查方法、步骤和内容,最后,学生完成1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通过实践调查可以加强学生对区域现状的认识。

(2)指导学生高中小论文的选题与写作

论文往往是大学生的专利,但作为高中生未尝不可以做些初步的尝试,在指导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积累,从而解决问题,形成结论。选题确定后,应该再指导他们进行资料收集,再指导他们进行资料收集,特别是通过网络获取文献资料,并介绍研究方法,指导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研究,提炼概括,形成自己的观点,完成高中小论文的写作。

结语

第9篇

本人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把这种"情感管理"的模式引入到班级管理,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培养学生的班级情感,塑造了一个个团结共进、奋发向上的良好的班集体。

"情感教育"固然不失为一种好的管理模式。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班主任,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班级情感?本人根据在教育实践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班级情感,谈谈个人的感受。

一、明确什么是班级情感。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即认为情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班级情感是学生对班级客观功效能否满足自身需要的主观感受、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是学生的主观需要与的班级功效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因此,我认为通俗的说:学生的班级情感是当个人的需求在班级中得到满足后,对班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理解、支持与信任,对班级同学的关心、帮助与共进,对班级事务的关注、共谋与共建,进而把个人融入班级,把班级融入学校,实现个人、班级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培养班级情感的途径。

(一)班主任是培养学生班级情感的主导。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是对班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理所当然在培养学生的班级情感中起着主导作用。

1.班主任在班级学生面前的示范引导,这是学生班级情感萌动的基础。"有怎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怎么样的学生。"这一句话未必完全正确,但它有一定的道理。班主任在班级中的特殊位置与特殊作用,往往会成为班级学生的追随者,在潜移默化中,班主任的情感就感染了学生。因此,班主任自身必须长期地、持续地表现出积极向上,热爱班级的思想,让它成为班级情感的主流,并辐射班级全体学生。

2.班主任在学生特殊状态下的真情融化,是学生萌动班级情感的关键。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在某些具体利益上与集体有分歧,甚至有时是完全相背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个人利益诉求往往在班级中难以实现,极易在情感上走向班级情感的对立面。这时需要班主任对这样特殊的个体进行情感矫正,使其班级情感得以复位。

高三,是学生高中生活的最高和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学习欲望特别强烈,而他们此时由于学习压力增大,心理往往特别的脆弱,情绪波动特别大,他们会特别在意班级能否满足他的需求或多大程度满足他的需求,当班级未能满足其需求时,很容易在情感上与班级相冲突。学生刘某,来自农村,家庭条件相对较窘,立志通过努力学习,提高成绩,考上自己梦想的大学,为成功人生奠基。因此刘某学习自觉、刻苦、勤奋、好问,但成绩始终提高不快,慢慢产生了急躁心理。一次,刘某与一科任老师约定时间探讨学科学习问题,因科任教师临时有急事失约。由此,刘某认为科任教师"偏心",并认为所有教师都疏忽他。几天来刘某表现出失落、消极、低沉,违纪时有发生。

(二)积极有效地开展班集体活动是学生班级情感的源泉。

学生在班级集体活动的实践中产生班级情感,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使这一班级情感加深。如果不参与实践活动是不可能产生班级情感的,或者所产生的班级情感也是不稳定的。因此作为班主任应积极有效地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班级情感。

记得有一年,我被安排在高二接替其他老师任班主任。高二正是文理科分班之时,当时的分班并没有按常规,而是把每二个班中的读文科与读理科的学生合成一个班级。大多数同学的成绩较差。这种现象导致大部分学生与老师认为自己所在的班是"差班",班级人心涣散,部分学生提出转到别班读书的请求,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成为当时该班级发展的头等大事。面对现状,唤起学生的班级情感是最重要的、最关键,起决定性的。当时我组织了两项活动,基本改变了人心涣散的状况,使这一班级发展态势良好。

活动一:社会调查明心志。利用"十一"国庆放假期间让学生做好社会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社会调查的主题分三组,一组的主题是农村居民收入来源调查;二组的主题是村民小组中不同学历层次人员的收入比较;三组的主题是农村居民如何应对挫折。三个主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农村艰辛,明确知识的重要,提高学生的耐挫力。长假结束后,召开主题班会暨社会调查结论的通报会。

活动二:"有预谋"的竞赛现亮点。借助我班主任所任教的学科知识,加准备的加强某方面的知识,到一定程度时,与备课组其他成员商定举办学科知识竞赛。因我首先"有预谋",有准备,在竞赛中取得了比其他班更好的成绩,突现了本班的优势,形成班级的亮点,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敢于拼搏前进。

(三)善于对班级工作的总结是学生班级情感的升华。

工作总结能够促使思考,通过班主任对班级工作的总结,促使学生反思,在反思中升华学生的班级情感。

班主任对工作班级的总结,应注意:一是"近因效应",对于班级的各项工作应及时总结,趁热打铁,让近期学生中表现出来的班级情感的能占据学生头脑,释放出正能量。二是"墙倒众人推",如果某人或某一事物因有一点瑕疵就给它贴上"不好的"或"差的"或"坏的"等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它。因此班主任的总结中,应坚持辩证地看待事物,看清主流,认清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的,培养积极主动的班级情感。

三、培养班级情感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班级情感的培养应要积极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需求。班级情感是学生需求与班级功效间的特定关系。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作为班主任应积极引导学生在顺应班级发展、顺应学校发展、顺应社会发展中提出个人的需求,否则就会让学生情感走向反面。

第10篇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中政治课堂枯燥而乏味,学生对许多政治问题难以理解,也不愿意关注时政热点,因而,其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作为长期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我知道学习兴趣对于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对此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及时更新观念,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政治学习兴趣。介于此,我以教学改革为契机,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不断探索,逐渐激发起高中生的政治学习兴趣。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更新师生关系,调动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氛围和效果。因此,教师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无论上什么课,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那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教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关注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用大爱温暖每位学生的心,尤其是对于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每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他们都是这个班级不可缺少的。

 

二、情境教学,激发高中生政治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因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之中,即通过熟悉的社会生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情境教学注意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独角戏、注入式的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情景模拟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导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如我在讲价格与供求时,设置了牛奶市场情境,我让全班同学扮演投资牛奶市场的团队,要求团队根据奶牛供求关系的变化和牛奶价格的变动,做出是扩大规模养奶牛以赚钱还是杀牛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决策集团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决策集团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这种贴近生活的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无形中他们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联系生活实际,诱发高中生政治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高中政治是一门时代性极强的学科,因而理论联系实际是不错的教学手段之一。新教材增加了一些具有真实性、新颖性、代表性、深刻性且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材料,就是明显的例证。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那么,我们应联系怎样实际呢?

 

首先,课堂教学必须与现实生活,尤其是最能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相联系。在教学中要善用时政新闻,捕捉时事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事政治主要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状态和趋势,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并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是人们了解现实,立足现实,预测未来,进行决策的依据。时事政治教学是指在政治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的政策教育,透视社会热点,正确认识形势,把握时代特征的一种教学。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学生周围的社会现象、国内外大事,把学生的已知概念、原理和观点与最新的客观实际、时政重点、热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为此,我们经常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时事》杂志等。

 

例如伊朗局势问题,欧盟多个国家对伊朗实施制裁,美国敦促伙伴国摆脱对伊朗石油的依赖,中国对这样的局面应怎样看待?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知识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回答这些问题,并让学生讨论。这些事件有什么样的政治背景?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这样把课本知识与时事政治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新理念的明确要求,即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教学中,教师除进行课堂教学外,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以及举办墙报、看电影、电视等,同时,结合实际,举行时事演讲。这种大、小课堂的结合,丰富了政治课的内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讲投资理财的选择时,既从理论上讲解各种投资方式的区别,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我国投资市场的现状,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来展示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体验,培养学习兴趣,使其潜能得以发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以高中政治课堂为主阵地,采取以上措施逐渐激发了高中生的政治学习兴趣。但是,常言道:教无定法,学无定则,贵在得法。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并非以上几种,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思想政治课就会脱离枯燥无味的填鸭式说教,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魅力。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兴趣,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第11篇

关键词:生物学;科学素养;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265-02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科教学的一门课程,本门课程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开展的一门课程。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与科技、社会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走进社会,服务人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能力的含义

从实践和认识的角度来看,实践能力就是实践的能力。实践是一个哲学的定义范畴。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实践活动是人们的一切客观性的、感性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领域不仅是物质生产活动,而且还包含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实践能力就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吸收、整合和利用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基础性资源,适应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参与社会实践,促进自我成长,提升自我的实践主体地位的能力。

二、实践能力的类型

实践相对于意识或思想来说,是人类的一种感性认识的物质性活动。生物科学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调查等,相应的实践能力的类型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科学调查能力以及动作技能。

1.观察能力。①含义。观察能力是指能快速、准确地捕捉对象和现象的典型的但并不很显著的特征和重要细节的能力。观察能力是个体通过长期观察活动慢慢地积累所形成的,观察能力是智力结构的首要要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观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感知的精确性,影响人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能力是人们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发展人们的智力,就必须重视培养人们的观察能力。《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中强调“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对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案例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培养学生的对比观察能力,通过比较分析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使学生更能认识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是人们认识生命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案例2:“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其主要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定量观察的能力,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体积大小的不同以及结构的不同,来区别二者之间的相异与相同之处。案例3:“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案例4:“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培养学生动态观察的能力。通过设置一定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一定的知识,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是分散分布的,特别是在必修1中分布较多。这样的分布考虑到了高中一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同时又处于长知识和身体的阶段,他们渴望获得生活知识,并且他们动手能力较强。通过这些特点的分析,高中生物必修1分布较多的观察实验是合理的和科学的。

2.实验能力。①含义。实验能力包括理论思维、科学观察和操作三个方面的因素,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由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即为实验能力。②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对实验能力的培养。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本质的认识过程、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因此《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和绘图等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能力是对学生一种更高能力的一种要求,因此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也安排了许多实验型和探究型的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做好了铺垫。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安排了实验型和探究型的实验课一共为21个实验,其中必修1中,安排了7次实验型的实验课,4次探究型的实验;必修2中,安排了3次实验型的实验课,2次探究型的实验;必修3中,安排了1次实验型的实验课,4次探究型的实验课。这些实验课程主要从实验能力的理论思维、科学观察和操作方面来锻炼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但有些实验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就是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因素;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因素;“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侧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因素。实验能力的培养是有一个过程的,所以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验课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从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手段的选择以及实验变量的控制等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科学调查能力。①含义。科学调查能力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相关研究资料或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结论的研究能力。②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对科学调查能力的培养。科学调查的形式主要有文献调查、自然状况调查和社会调查三种类型,针对高中生获取资料的途径和能力等有限,所以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没有安排文献调查的类型;社会调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需要综合多种能力及其他人员的协助才能完成,所以在高中阶段也没有安排社会调查的形式。自然状况的调查是根据自然状况的条件来调查,所以这种形式的调查可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条件安排调查内容,这种调查形式也很容易进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计划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例如:案例“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通过调查当地的农田生态系统,明确生态系统的组分和能量流动情况,通过本次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以及建议或意见。这种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公精神,能达到知识、能力和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4.动作技能。①含义。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熟练的、自动化的操作活动方式,如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仪器等。《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把动作技能的学习目标分为模仿水平和独立操作水平2个等级。模仿水平是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的操作的能力水平;而独立操作水平是学习者自己在原有知识或方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操作的一种能力水平。模仿水平的目标动词有尝试、模仿;独立操作水平的目标动词有运用、使用、制作、操作、进行、测定。②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对动作技能的培养。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对动作技能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实验型实验或探究型实验来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有侧重培养学生的模仿水平目标的实验为“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该实验中要求学生“尝试应用酶的化学本质的知识,解释本小组的结论”,其中“尝试”是属于模仿水平的动作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模仿别人已有的知识或结论,解释酶的本质和实验结论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例如: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操作水平的目标的实验有“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本实验目的要求有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本实验要求学生“使用”和“运用”的目标动词,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结语

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验课程,这说明了我国的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些实验课程的设置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或步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深造创造了条件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傅维利,杨民.论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发展过程[J].教育研究,2000,(9):31-36.

[3]吴志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研究[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0:28.

[4]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12篇

关于探究性学习策略应用的思考

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和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

探究性学习要重视引导学生建构不同知识之间、理论与事实之间、新旧经验之间的有意义联系。例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节内容笔者用了三节课完成,分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展示阶段,进入实验室阶段和走向社会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笔者将学生分成了九组(五人一组),给每组分别提出了如下思考提纲:

(1)能量有哪些存在形式?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与温度息息相关的实例?

(2)根据能量守衡原理,你知道哪些能量相互转化的事实?结合吸热、放热反应,说明原因。

(3)你知道目前我国存在哪些资源浪费的现象?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措施?

(4)为什么说能源的利用标志着人类的进步?你预计今后人类对能源使用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5)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实验,你能推测设计出类似的化学反应吗?其中有什么规律吗?

(6)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对我们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制备选择反应条件有什么启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

(7)为什么现在提出要建立节约型社会?

课堂展示阶段:笔者让学生说明问题答案的来源,例如去图书馆、电脑室查找资料;到街上搞社会调查或发放问卷调查表,或随机访问等。学生们经过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对上述9个问题给出的反馈信息主要有:

(1)能量的存在形式有多种,太阳能、热、电、光、风、势、动、声、机械能等等。与温度有关的实例有:人体的温度是生命的体征之一。人类的呼吸是缓慢氧化,缓慢氧化所放的热量可供人体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电池短路后温度升高,摩擦生热,酸碱中和,燃烧和爆炸,火山爆发,市售的凉垫,电冰箱,微波炉,在雪上撒盐,使雪融化等等。

(2)根据能量守衡原理,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多余的能量将以热的形式放出。当生成物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时,不足的能量将由外界加热得到。

(3)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化石燃料的不充分燃烧上。

4和7能源利用率的高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要求是:可再生、无污染。新能源时代会将核能、太阳能、氢能成为主要的能源。在能源的利用上,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建立节约型社会。

5 和6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如:活泼金属与水、与酸的反应(Na、Zn ),学生提出了在制备NH3的时候,可用固体氢氧化钠和浓氨水,用固体氢氧化钠溶水放热来代替热源。用冰盐固体对某些反应进行降温等。

2.以教材为载体,以实验为途径,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进入实验室阶段:笔者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在认真分析了学生实验方案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大胆尝试自己所设计的实验。以下列举的为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学生实验:

第一组:具有明显放热现象的情况:

(1)活泼金属与水、与酸的反应,(Na、Zn、Al)

(2)金属氧化物(CaO、Na2O)与水的反应,NaOH、Ca(OH)2固体溶于水

(3)浓H2SO4的稀释

(4)NaOH和H2SO4的中和

第二组:具有明显吸热现象的情况:

(1)NH4Cl固体溶于水,碳酸钠固体溶于水

(2)把10克NH4Cl固体和20克Ba(OH)2固体混合,迅拌

第三组:吸热、放热现象不明显的情况:

(1)把NaCl溶于水

(2)把一个放热反应的实验和一个吸热反应的实验合在一起做,(如CaO和NH4Cl同时溶于水)。

学生对化学反应中所体现出来的能量变化,兴趣盎然。此时笔者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什么规律?让学生得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一般规律。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一切化学反应中都伴随着能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