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9 05:16: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结构主义语言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结构语言学 语言和言语 历时和共识
目前无论是语言教学,语言研究,还是各种语言著作的框架,都还没有超出结构主义的框框。各种具体语言的研究也大都在广泛的使用结构主义理论方法。不仅这样,结构主义研究方法还深深地影响到许多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产生
结构主义语言学或称结构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本世纪30年代的欧洲,索绪尔早期站在新语法学派的立场,到二十世纪初,欧洲各国掀起了一种所谓的格式塔思想,后来扩展到包括语言学在内的各个领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语言学界特别注重对语言,结构、系统和功能的研究,索绪尔也深受影响,渐渐创立了自己一个新的学派. 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也标志着普通语言学的建立, 其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
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特点
《教程》归纳并提出了结构语言学的四项法则:语言和言语、能指和所指、历时和共时方法、系统差异决定语义(即组合和聚合关系);并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1、语言和言语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明确限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里提出语言本身没有价值,它们的价值是由符号之间的外在关系决定的,语言整体是一个结构。而言语则是个人的主观的应用。他们认为:(1)语言是个整体,是由符号表示的规则系统;言语是说话,是说话者对语言的使用和形成的结果 (2)语言是社会的,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是语言的内在特征。言语活动的个人部分是言语,社会部分是语言。语言的社会性指语言规则不是任何个人主动的、有意识创造的产物,它是后天习得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性的另一重含义是它的约束性,使用语言的人必须遵守该语言共同体公认的规约。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规约,任何人都不能独自创造它、改变它,如果要进行交际那就必须完全遵守这一契约。(3)语言是同质的,言语是异质的。索绪尔并不否认对言语进行科学研究,但是他认为语言和言语各自构成不同的研究对象,各自要求不同的理论。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是为了确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意在强调语言的系统性。他说:“言语活动有个人的一 面,又有社会的一面,没有这一面就无从设想另一面。”
2、能指和所指
索绪尔反对视名称和事物之间有一种简单而且必然的联系的传统观念,他认为词与物之间没有固定不变的对应关系,意义只是约定俗成的产物。换句话来说,能指和所指间依据任意性原则,因为作为能指的音响形式和概念实际上没有任何相似的地方。红之所以是红在于它不是绿、蓝、黑等等。因为它的价值不是来自于自身,而是来自于符号系统的结构。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语言符号联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由具有心理性质的语音形象和概念内容两个部分相联结而成的,语音形象即“能指”,概念内容即“所指”,这两个部分是合二为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自然的或必然的联系,不能由能指推断所指,也不能由所指推断能指,能指是什么形式不取决于所指如何,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所谓“任意”的,指两者的联系不是特定的,也是约定俗成的,是不可讨论的。“m-a-n”是一个能指,它在一个讲英语的人心目中唤起所指“人”这个概念,除了文化上和历史上的约定俗成,没有内在原因可以说明为什么这三个标记的意思应该是 “人”。同一概念在不同语言里有不同的音像能指。如“牛”在英语里是cow,而在汉语中却是牛。
索绪尔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作为他语言学理论的第一个原则。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符号的任意性决定了符号的意义并不来自于外在事物,也不在其自身,而只能产生于语言的系统之中,即产生于符号之间的差异。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在系统中每一个符号只是凭借它与其他符号的差异而具有意义,因为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既然是任意的,对于这一联系的任定,就只能依靠与其他的能指和所指的差异来进行,符号的价值只能由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词汇有其具体的语境意义,所指后面有没有明确的对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应关系的存在。意义是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意义只存在于关系之中,而意义的产生则只有当其有语境之后。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在语言里每项要素都由于它同其他各项要素对立才能有它的价值”。在语言系统中只有差别,没有正面的规定。
3、历时和共时
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相反,结构主义语言学重视共时语言(也就是口语)的研究,特别着重于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关系;从不孤立地看待语言要素,认为语言的一切都奠定在关系的基础上。 索绪尔反对当时在语言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反对把语言事实当做孤立的单位,强调语言是一种系统结构,其形成并非由音素和意义构成。认为语言结构即是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关系网络。语言是一种符号,它不是事物和名称的联系,而是概念和音响的联系,不是物质的,而是抽象的。符号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具有线性特征。符号借助于相互对立关系而起作用。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在语言中每项因素都由于它同其他因素的对立才能有它的价值。而索绪尔的这种语言结构理论也便成了日后结构主义的原始模式。
三、结构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在索绪尔之后,索绪尔创建的理论逐渐以结构主义的名义在欧洲和美洲传播开来,20世纪三十年代,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出几个结构主义学派,逐渐形成了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三个主要代表学派。下面,主要简单介绍前两个学派。
1、布拉格学派
又称"结构-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其先驱者是马泰修斯,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系统的思想,特别致力于音位系统的研究,建立了音位学说。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研究内部语言学,对广义的语言学问题也很感兴趣,运用语言学理论研究文学作品及外部语言学的其它各领域。
布拉格学派的学术特点是特别重视语言功能的研究。为此,他们借用了索绪尔的“音位”(phoneme)这个术语而赋予的不同于索绪尔的意义。索绪尔的“音位”指的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即“音素”;而布拉格学派的“音位”是从功能上考虑的,音位的定义为:最小的、有区别意义功能的单位,这也是目前“音位”这一术语的基本含义。索绪尔的理论思想中已经出现的功能的概念,这个思想在布拉格学派中得到了发展。他们将索绪尔“语言是一种系统”改为“语言是一种功能系统”,并认为语言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的产物,这个行为就是实现主体的表达与交际,这就是布拉格学派对功能的解释。布拉格学派的另一大特点是十分重视对文学语言和诗歌语言的研究,这也是列维?斯特劳斯可以借此构建他的神话学和结构人类学的基础。
2、哥本哈根学派
这个学派又称语符学派。代表人物是布龙达尔和叶尔姆斯列夫。这个学派继承了索绪尔的理论,并以严格的态度发展了索绪尔的学说,成为欧洲结构主义学派中“后”索绪尔学派。这个学派的理论颇为艰深,尤其以逻辑哲学最为引人注目。
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主张与索绪尔的“语言是一个独立系统”有密切联系。他们认为,语言学理论必须是内在的、自足的整体,解释语言必须用语言学本身的术语,而不能使用非语言学术语来解释;语言学理论必须是一个纯演绎系统,其理论本身必须独立于任何经验之外;理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程序方法,可借此描述一些对象,而描写则必须是经验主义的,其特征应该是本身一致、可穷尽的和尽可能地简单。
和其他结构主义学派相比,这个学派的理论原则则极为严格。比如,他们对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这对范畴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他们分别把它划分为四个层次: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内容实体和表达实体,认为形式和实体的划分对于一切科学来说都是正确的,而表达和内容则是一切符号学(包括语言学)所特有的。这个学派也发展了索绪尔的关系学说,认为科学分析的真正对象不是事物,而是关系,即功能。事物本身不是别的,而是关系的交叉、功能的终端,即功能成分。功能分为三种:从属、限定、并列。这三种功能根据它们能否成为“过程”或“系统”的一部分,都有不同的指称。
哥本哈根学派也在符号学研究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之所以被称为“语符学派”是因为他们大大地发展了索绪尔的符号学说,并认为一种语言只有把它的外在功能、它和非语言因素的关系都考虑进去才是一种符号系统。因此,根据上述的能指和所指以及符型理论,这个学派又将符号学分为多种内容:以内容平面为符号学的叫纯理符号学,以表达平面为符号学的叫内涵符号学,不以任何平面为符号学的叫外延符号学。语言学属于纯理符号学,同时他们又根据“操作性”,将纯理符号学分为普通符号学和纯理普通符号学。不过由于这个学派一直醉心于理论建设,对语言的实际操作并没有提出多少可行的观念和方法,妨碍了这个学派的发展和观念的普及。
综上,结构主义语言学在20世纪上半期成为语言学的主流,尽管它的各个学派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就是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具有分层次的形式结构;在描写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时,特别注重分析各种对立成分。这种观点也强烈地影响了人文科学的其他部门,如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所以说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到现在,其影响已远远超出语言学领域,它的一套理论方法被其他社会学科所利用。例如,人类学使用这一套理论方法,形成结构人类学学派.神话学用符号理论分析神话结构类型,取得丰硕成果,文学批评从结构上品评诗歌,精神分析学从结构上分析无意识活动和梦,等等。他们都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把各自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系列符号组成的结构组合。
索绪尔是个语言学的天才,代表成就就是其建立的结构语言学,在语言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影响并改变着语言学本身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可以说现代语言学的很多发展都是以其最初的结构主义观点所建立和批判继承的.结构语言学的最基本的看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也正是他及他的理论推动语言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或许我们可以说20世纪所有的语言学都是索绪尔的语言学.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96。
[2]张绍杰译注《普通语言学教程》,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陈霞;重新审视美国结构主义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梁如娥;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科技资讯;2007年26期
一、索绪尔和结构主义
索绪尔1857年生于瑞士,1880年考取博士学位,此后30多年潜心研究语言,从丰富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缺陷,下决心提出一个全新的有别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索绪尔逝世后,1916年索绪尔的学生们将他的理论、思想整理出版为《普通语言学教程》。该书也是索绪尔唯一一本著作,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创立,后被奉为语言学的“圣经”。它集中体现了索绪尔的主要语言学理论,以“语言是符号系统”作为理论核心,以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为基础,提出了“能指”、“可指”的概念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约定俗成的联系,重视区分共时和历时,注重研究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主张区别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他的符号学思想促使了符号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使他成为符号学的先驱。《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而《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体现的索绪尔的思想、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开创了语言学研究的全新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这场划时代的革命给语言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效应:以索绪尔的思想理论为基础,欧洲语言学出现了结构主义思潮,并促使生成了布拉格功能语言学派、哥本哈根语符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三个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派。
索绪尔极其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对现代语言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索绪尔的理论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是现代语言学的支柱。”①无论今后语言学如何变化和发展,他的理论和思想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不可忽略的参考价值。
二、结构主义思想对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影响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巨大成就对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以来,我国语言学家在汉语研究中的语音研究、语法研究、词汇研究等方面都深受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一)结构主义思想对中国语言学中语音研究的影响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阐述的音位学理论,对中国的语音学研究影响深远。50年代初,我国语言学界并不支持音位学理论;1955年到1958年,我国语言学界展开了对普通话音位系统以及对音位学理论的讨论。讨论的目的就在于如何借鉴结构主义的音位学思想,吸收欧美的音位学理论,在把握好汉语普通话属性和特点的前提下,研究汉语音位学以及发展语言学中的音位学理论。在此过程中,对于归纳音位的原则较多的采用了结构主义三大学派之一——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确定音位的原则,即对立互补原则、语音相似原则、模式匀整原则和经济原则等。此外,汉语中音位变体理论较多的受到了布拉格学派中在音位学方面本文由收集整理研究成就最突出的特鲁别茨柯依的理论。特鲁别茨柯依认为音位学应该研究在一种语言中哪些语音的区别是同意义的。这直接影响了我国语音学中对音位变体的研究。例如,在河南信阳地区,[n]和[l]的并没有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对于当地居民来说,“牛”和“流”不分,“能”和“棱”不分。因此在这个地区的方言中,[n][l]是同一个音位的变体。
(二)结构主义思想对中国语言学中语法研究的影响
1948年,赵元任出版《国语入门》,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应用结构主义思想来研究汉语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出现了汉语语法研究史上从未有过的采用结构主义思想进行汉语语法分析的现象。索绪尔认为语言状态中,最重要的是一切以关系为基础;而这些关系通过语言单位之间彼此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产生相互作用。在《国语入门》中,赵元任正是根据词与词的组合关系对汉语词类进行了划分。
1957年,陆志韦等人编著的《汉语的构词法》 ②出版。作者在研究汉语的构词法的时候提出了以扩展法作为确定汉语词的界限的形式标准。而此方法正是来源于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直接成分分析法”(扩展是直接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汉语构词法》还根据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关于语素的思想具体论述了汉语中的词儿,这不仅新颖,而且比较符合汉语的实际。” ③
但结构主义思想也对我国语言学中的语法研究产生过消极的指导作用。例如,索绪尔认为语法作为一个稳定性极高的语言的组成部分,只是静态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并非变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张对语法进行断代研究。这样,就忽略了语法的历史发展。我国语言学家高明凯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认为语法古今一样,古代语言和现代口语可混在一起研究,虽然不像索绪尔那样忽略古今的联系,却也同样忽视了语法的历史发展。这就是结构主义思想对我国语言学研究负面影响的一个体现。
(三)结构主义思想对中国语言学中词汇研究的影响
第一次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思想全面渗透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著作是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在这部作品中,丁声树大量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思想,进行了汉语语法分析。他采用结构主义“替换”和“分布”的理论进行词类划分,如“出题”中的“题”可以与“一个”“一些”组合,也可以用“路”“话”替换为“问路”“问话”;“题字”中的“题”后可跟“过”“了”,也可用“写”“打”替换为“写字”“打字”。由此可总结出“出题”的“题”是名词,“题字”的“题”是动词,它们不算是同一个词。这同时也体现了对结构主义理论中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的应用。比如对“次动词”的划分:“能带体词宾语是一般动词的性质,但是不做谓语里的主要成分,又跟一般动词有区别,所以叫做‘次动词’。”④这里通过描述次动词“是一般动词的性质”(体现了聚合关系),“不做谓语里的主要成分”(体现了组合关系),对“次动词”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此外,丁声树还采用了结构主义“类义”的理论,认为词类具有共同意义。在句法分析中,他按照结构主义语法中词序配列的分析方法来确定句子成分。⑤
此外,结构主义语言学所注重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对我国古代汉语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也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乔姆斯基 转换生成语法 语言习得机制 句法理论
一、引言
在语言学发展史上,转换生成语法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伟大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的,以他于1957年发表《句法结构》为标志。经过乔姆斯基及其追随者近50年的研究与发展,转换生成语法及其思想已成为语言研究、认知研究、哲学研究、心理研究乃至自然科学研究中影响巨大的理论之一。
二、转换生成语法的产生背景
现代语言科学经历了两个主要时期,一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欧洲18、19世纪语言学家们所进行的语言研究;另一个是由“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一般认为是指欧美国家的语言学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所进行的语言学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是建立在他对传统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其认识论基础的批判之上的。
1.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批判
结构主义在美国的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其代表作是《语言论》。根据卡茨(Katz,1981)的观点,乔姆斯基和结构主义语言观的根本分歧主要体现在方法论和认识论这两个方面(徐烈炯,1988:12)。结构主义者分析句子的方法是:把一个句子分析成名词性短语加一个动词性短语,一分为二(联合成分除外)地一直切分下去,直到切分为词和语素。其实质就是把语言切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单位,从中寻找模式和规律。在研究方法上,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们主张用归纳法和分类法研究语言。乔姆斯基认为,归纳法不能完整地描写语言,不能穷尽性地把所有语言素材包括进来,其描写至少是不充分的。他语言研究的主张是演绎法。其次,结构主义片面强调归纳的经验主义,在研究中仅列举观察到的语言事实并分类,最终目标仅此而已,不能提出理论假设,以揭示现象背后的东西。
2.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认识论基础的批判
任何语言研究都具有一定的认识论基础,认识论基础就是指关于人们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来源的问题。结构主义语言学认识论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经验主义认为人生下来时头脑里一无所有,如同一块白板,一切知识都是出生以后通过经验获得的,即“白板说”。那么人类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不可能是先天就有的,全是后天学到的。乔氏认为,这一说法否认了语言和人脑结构之间的关系,不能解释儿童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凭其极其有限的经验来学会如此复杂的语言的原因。行为主义的基本思想是言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刺激;人学会说话是环境的作用,没有遗传的因素。乔姆斯基认为它过分强调语言获得的外部条件,否认内部条件,没有认清语言获得的本质和内在机制。
基于对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不满,乔姆斯基对原有的理论进行批判、否认,决定改弦易张,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建立了一套用来解释语言科学根本问题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
三.转换生成语法的发展阶段
乔氏的转换生成语法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现在,共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经典理论
1957年,乔氏《句法结构》一书出版,对当时美国流行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了全面的挑战,标志着生成语法学派的形成。该书阐述的是其第一阶段的语言模式,包括短语结构、转换结构和形态音位三个部分。在经典理论时期,语义是被排斥在语法之外的。因此,诸如“Colorful red ideas sleep furiously”这样的组合虽无意义却合乎英语语法。
2.标准理论
60年代初,乔氏接受语言学家卡茨、福得尔等人的建议,把语义分析纳入转换生成语法体系,1965年出版的《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在这一阶段中,乔氏开始关心语义问题,因为经典理论将语义排斥在外,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矛盾出现,他认识到如果将大量语义荒谬、错乱的句子作为合格的句子来处理的话,必定大大减弱生成语法的解释力。
3.扩充式标准理论
乔式标准理论提出后,围绕着语义和句法关系,以麦考莱、雷可夫等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提出的“生成语义学”,菲尔墨提出的“格语法”,均向标准理论挑战。面对该形势,乔姆斯基在1970年发表了《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一文,承认标准理论不够完善,应予扩充。从而把研究的重点从个别语法转向普遍语法,明确指出语言理论就是普遍语法的理论。
4.管约论
80年代初期,乔姆斯基认为语法具有组合性,可以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先后提出了X价理论、题元理论、格理论、管辖理论、约束理论、界限理论、控制理论。管辖理论主要研究短语中中心语与其补足语之间的管辖关系。约束理论主要研究语义解释中照应关系的理论。
5.最简理论
1992年,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最简方案》的出版,标志着生成语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最简方案汇集了80年代各种研究的结果,这些研究在开始的时候大多旨在修补管约论中某些具体的方面,克服其理论不自然和事实分析上有缺陷的地方。随着修补的越来越多,原有的框架变化越来越大,因而提出了新的方案。
四、转换生成语法的主要贡献
1.语言习得机制
“语言习得机制”的提出是建立在乔姆斯基观察语言现象,特别是儿童母语获得具有共通性的研究之上的。乔氏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儿童学习语言具有共通性:无论其所处环境和家庭背景如何迥异,他们都能学到比较标准的语言,而不是靠简单的模仿,并且认为儿童的语言具有创造性,即其能从有限的话语中学到一套完整的语言结构,用有限的手段表达任意的思想。例如,五、六岁的儿童智力尚不发达,学习诸如数学、物理等知识还相当困难,但学习语言却非常自如。结构主义语法无法解释这些现象。因此,乔氏认为:儿童的头脑中天生就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即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or UG)。它“是构成语言学习者初始状态的一组特征、条件和其他东西,所以是语言知识发展的基础”(乔姆斯基,1980:69)。它是人脑由遗传得来的,是人脑具有的理解和创造句子的机制,是人类一切语言共有的特点,语言获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普遍语法向个体语法(即特定语言的语法)转化的过程。即语言习得机制以天生的普遍语法为根据,对具体环境定的个体语法提出一些初步的假设,然后将假设与具体的语言素材进行对照和检验,并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再检验,直至最后建立一套个体语法的系统(秦修白,1988:454-455)。
2.句法理论
根据标准理论,转换生成语法由三部分组成:句法、语义和语音。其中句法是核心,旨在系统的描写和解释人类语言的结构。
(1)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为了证明语言习得机制,乔氏提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概念。他认为,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前者是“指句子的句法表达的最后阶段,由深层结构转换得来的,是对实际上形成的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进行线形排列的结果”,是用于交际中的句子的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后者是“指短语或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的语法关系,但这种语法关系不能直接从它们的线形序列上看出来。在生成语法里,指句子的抽象句法表达,它规定所有支配句子应如何解释的因素”,决定句子的意思。
(2)转换规则。句法理论中最重要的规则是转换规则,它能将不同句型的句子相互转换。乔氏把语言看成是句子的无限集合。所谓掌握语言,即创造无限多句子的能力。句子的创造是有规则的,其一是短语结构规则,它与深层结构相联系;其二是转换规则,即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
乔氏认为,通过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理论,可以把表面不同而意思相同的句子联系起来。如“Mary cleaned the room.”和“The room was cleaned by Mary.”,两句的表层结构不同,但深层结构却相同。同时,转换规则也主张将句子的表层结构转化为深层结构,从而将表层结构相似的句子区别开来。如:1)He is easy to please.2)He is eager to please.两句的字面组成相似,而please的施动者不同,例1)中He是please的逻辑宾语,是受动者,例2)中He是please的逻辑主语,是施动者。因而两句具有完全不同的深层结构,句意则大相径庭。
五、对转换生成语法的评价
乔氏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一反几千年来传统语言学的思想,强调语言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对语言现象进行充分而又合理的解释,揭示了人类语言存在着普遍语法,存在着共性,同时指出普遍规则是高度概括的,极为简单明了,因而极具生成力。其语法理论在母语习得和句法结构分析方面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当代语言学的发展,因为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和发展方向。
然而,笔者认为,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可取性和不足之处,其局限性体现在:首先,乔氏的“普遍语法”高度抽象,不是来自可靠的语言事实而是来自抽象的理论类比,严重脱离了语言实际,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更没有可预测性。其次,生成语法仅以句子为研究对象,没有研究句子之外的语落或篇章等语言单位。把语言只看成一系列的句子,把语法只看作有限的句法规则是很不够的,因而对组段谋篇功用甚微。另外,乔氏的转换生成语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语言驱动的主体――人对于语言的创造性(言语能力)的表现,而且其理论的更新只是一味地追求严密的演绎过程,谋求转换法则的系统性,却轻视了语言的最本质属性――社会性,从而淡化了语言社会性的理解机制,使语言的社会功能减弱,不利于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姆斯基.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0.
[2]何晓炜.从格理论的变迁看生成语法的发展[J].学术研究.2004:9.
[3]秦修白.英语通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454-455.1988.
[4]王德春.语言学通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传统语法 结构主义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法语言学 功能主义语言学
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力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一定的基础。这是英语教学的长远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近日习读了一些语言学流派的观点,读完后对于这些观点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联系产生了一些想法,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的科学,显然与外语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方面,语言学的研究为外语教学的原则、方法和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外语教学为语言学理论提供了验证的机会,同时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素材。对于不同语言学流派的观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可适当采纳有利于我们英语教学的方面,从而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服务。
1.传统语法
传统语法是基于两千年前的拉丁或希腊语法对语言的描述而产生的。作为语言学前的产物,它主要强调语言的正确性、文学性及保持拉丁语的模式,强调文字的重要性。在语言教学中,课本主要基于传统语法,采用早期的尺牍为语言典范。学生欣赏目前已退化了的语言形式,欣赏过去那种纯正的语言形式;他们更注重书面语而非口语能力的提高。与整个句子结构相比,他们更热衷于对细微点的研究。由于受传统语法的束缚,学生在使用语言时有许多禁忌。比如说:在英语中不能采用分裂句,也不能以介词结尾,因为拉丁语不允许这样使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出现了许多定义、规则和释义,采用的是以教师为核心的语法翻译方法。也就是说,主要的教学活动是翻译和语法研究。这种方法有时也被称为“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此法指导学生写作能力以及翻译能力的培养。四级作文作为一种书面体,较为正式,需要以正确的语法为指导,因此我们必须向学生传递写作中语言正确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多多背诵经典范文,从而增强写作语感。
2.结构主义语言学
20世纪以来,语言学摆脱了传统语法学的束缚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结构语言学(structural linguistics),又称为现代语法学,它的创始人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它把人类的言语活动(language activity)分为语言(language)、言语(parole)两个方面。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言语是一个符号系统。现代语言学中派别各异,但他们常常能集合于结构主义的旗帜下,其原因在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是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结构。结构主义语法学有如下特征:一是口头语优先于书面语;二是语法应该是描写而非规定;三是语言无优劣之分;四是共时描写优先原则。结构主义的语法学描绘了有助于语音系统教学的音位系统,与传统语法一样,结构主义语法学的焦点仍然在语言的语法结构上。结构主义的教学材料是根据语法句型和结构选择的,也是适合于教学的。由于结构主义在描述语言现象时强调口语优先的原则,在外语教学方面它自然要以听说领先,即所谓的“听说法”。这种“听说法”能够引导我们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可以遵循听、说、读、写的顺序,努力改善目前大部分学生“张不开嘴”的现象。而且在训练学生听说能力时,可以实施句型演练,使他们在掌握交际用语的同时,习得一些地道的英语表达。
3.转换生成语法语言学
乔姆斯基1957年提出转换生成语法,大大动摇了美国结构主义语法的地位。按乔姆斯基的解释,转换生成语法语言学(或称TG语法)把语言理解为自身含有固有规律的系统。每个说本族语的人都有某种特殊的语言能力,具体表现为孩子天生就有语言的天赋。当小孩说话时,他把本身的语言系统与母语系统进行比较并规范自己的语言。所以,语言的学习并不是习惯的养成,而是建立和检验假设人固有的语言系统的一种行为。就句子结构而言,TG语言分为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一些可转化的规律。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以及运用英语获得专业所需要的信息。而乔姆斯基的理论恰恰可以指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个别长句以及复杂的句子,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以后会读到与专业相关的大量的科技文,此法便更是行之有效了。
4.功能主义语言学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义社会语言学作为方法,将语言理解为在社会相互影响下被用来完成不同功能的手段。韩礼德写了大量的作品来验证儿童语言功能和社会语言的发展。韩礼德认为,学会语言就是学会用意。为了学会用意,说话者必须掌握一套同句子形式有直接关系的语言功能。在孩子的语言中,存在七种最初的形式。然而,在成人的语言中,这些功能为三种宏观功能所取代,即人际功能、意念功能和语篇功能。基于这种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我们在教学时,要尽量将不同的句型、单词、词组放到一定的语言社会情境中去为学生讲解,使学生尽量掌握它们在现实生活中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应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即说的能力。同时,我们在对课文进行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的语篇功能,尽量联系上下文,使学生对文章做到整体把握,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以上是本人从几种语言学观点中得出的对我们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些启示。传统语法的理论可以用于培养学生的翻译写作能力;结构主义的听说法则启示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学生听力以及口语能力的培养上;转换生成语法指导我们如何引领学生正确地理解语句,提高阅读能力;功能主义语言学教给我们要教会学生真正运用语言的能力。总之,熟练而有效地将各种流派结合或重组,可以使之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英东,范天新.外语教学与语言学流派[J].沈阳:高等农业教育,2000,4.
1、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1.1历史及理论背景。50年代后语言测试日趋成熟,这一时期把心理测量学和语言学结合在了一起。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本世纪40年代,以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弗里斯、拉多等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对语言的形式作了客观科学的分析。布龙菲尔德认为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个词汇和语法习惯的稳定结构,同时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吸取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说,认为学语言是获取这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的技能,而要掌握语言则需要通过不断刺激反应的训练。1.2测试方法。这一时期主要采用分立式测试,通常把语言测试按照语言技能分成若干部分,例如,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分别进行测试,由于语言构成在不同方面有层次之分,语言测试也可以分成语音、词汇、句子、短文等,或者分成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估。分立式测试试卷中通常题项较多,每一个题都有其具体的目标。分立式测试非常讲究测试的科学性,注重应用教育统计学对题项及整份试卷进行评价(高淑玲,2006)。我国当今的语言测试像高考、英语水平考试、四、六级考试,多采用分立式测试。但很多语言测试专家指出,分立式测试不能很好地反映语言的实际运用,考分很难表示出应考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只是把语言形式系统作为技能去考。
2、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20世纪70年代—)
2.1历史及理论背景。1965年,麻省理工学院的Chomsky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概念。1972年,Hymes针对Chomsk“y语言能力”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语言知识,还要有能力运用语言,这才算具备了交际能力。进入八十年代后,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家致力于交际法的研究,大力宣传交际法。2.2测试方法:(1)综合测试法。1961年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Carroll在FundamentalConsiderationsinTestingforEng-lishLanguageProficiencyofForeignStudents(关于外国学生英语水平测试的基本构想)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综合法”这个术语,在语言测试上叫做“综合技能测试”。1965年Chomsky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概念。Chomsky所说的能力,只是抽象的语言能力(韩宝成,2000);(2)交际测试法。1972年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认为使用语言不但要能够遵循语法规则,而且还应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于是就有了交际测试。
3、三个历史时期的比较
从语言学习观方面看:第一个时期,语言学习观是科学前的语言学习观,把语言学习看作知识的接受,得到的知识主要是陈述性知识,知识的接受主要靠背熟记牢,不需要主动性或创造性;第二个时期,把语言学习看作刺激反应的技能训练,技能训练不需要认知,技能只是操作语言形式的技能,语言形式结构可以一项一项地学,技能可以一项一项地训练;第三个时期,强调交际能力主要靠潜意识获得,通过交际运用而学习语言时,主要关注信息,即如何达到交际目的。从测试内容上:第一个时期,主要测试语言点,内容完全是主观的,以教师或编写人的主观认识为转移;第二、三个时期则是客观的;第二个时期的客观以目标语本事的形式结构为依据,内容是语言形式结构本事,是一个单维的、有限的、凝固的,有限的系统;第三个时期的客观以学习者的交际需要为依据,测试内容是交际行为,是一个多维的、动态的,无限的系统。
4、结论
语言测试虽然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但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60年代初。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测试越来越广泛的被接受,测试的方式、方法也越来越科学,而研究测试也越来越重要。目前,语言测试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一门利用科学手段来测试语言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掌握程度的一门学科。
作者:张敬科 单位:安阳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论文摘要: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分是20世纪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式,它涵盖了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文艺批评、理论等众多社会学科,并且在其中的一些学科引发了重大变革。对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进行跨学科的探讨,可以使人们对这一理论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一、引言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分是20世纪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式,它对许多社会学科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世界末、20世纪初的社会科学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唯心主义哲学根本不承认客观世界的实在性,所以也就谈不上对客观世界的研究与否,而实证主义哲学则继承康德和休谟的哲学思想,一方面他们把世界分成客观的、物质的现象和主观意识,但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11](P209)此外,他们还将本属于客观世界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看成是主观意识,坚持认为社会是个人感情、意识和行为的结果。这等于说,除了个人,社会是虚的,社会作为整体并不存在,而个人则是研究者能够触摸得到、感觉得到的唯一现实。这实际上宣称,对于社会的研究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门类,而只能是一种其他学科研究的附属品。在这关键时刻,社会科学研究的轨迹发生了巨变,其变化因子就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
二、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社会原型
E.迪尔凯姆是著名社会学家、法国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其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和《自杀论》(1897)。迪尔凯姆经过长期的研究,创建了一套新的理论框架,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首先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独立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他给“社会事实”是这样定义的:“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2](P34)社会事实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它先于个人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它由先行的社会事实所造成,并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人们的意识。一句话,社会高于个人。迪尔凯姆强调指出:所有社会事实“都有一种必然有的、我们必须重视的本性,甚至在人们能够排除它们的作用时,也决不能把它们完全消灭。实际上,这正是社会约束观念的本质所在,因为社会约束观念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它承认集体的行为方式或思维方式是存在于个人之外的现实,而个人又每时每刻适应于社会约束观念。”[2](P18)因此,社会事实具有非常独特的力量,它们“不仅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有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2](P24)在一定意义上讲,迪尔凯姆关于社会事实的论述就是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原始模型。迪尔凯姆一生致力于建立法国社会学,他创立的社会学理论对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回顾数个世纪社会科学发展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学领域的重大成果对很多其他学科的进展往往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三、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发展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 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也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一种社会惯例,但它不同于其它意义上的社会惯例,如政治的、司法的,它是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1](P15)也就是说,语言具有社会符号的性质,它具有符号性、社会性的规约性。
在这个前提下,索绪尔创造性地区分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语言”指的是语言的结构系统,而“言语”指的是个人的说话行为。语言是一种抽象的系统,它是超个人的。对于说同一语言的全体成员来说,对语言系统的使用可以说是自由的,但对于独立的个人来说,他对语言的使用却是受到一定约束和限制的,“个人的理性思维必须按照该语言的价值系统去表达”。[1](PF3)这是《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这样看来,似乎很明显,索绪尔借用了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去分析语言学教程时,从未提到过迪尔凯姆。但我们还是不妨来看一看迪尔凯姆和索绪尔的学术经历。迪尔凯姆自1887年起,在波尔多大学教授社会哲学,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可见他在当时的法国影响之大、声望之高。而索绪尔自1881年起在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学院任教10年之久,直到1891年。大概就是在巴黎这一时期,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框架逐步形成。[1](P26)但直到1906年索绪尔才开始讲授普通语言学(1906~1911,先后讲了3次),而在此之前,他一直保持沉默,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理论不成熟,需要完善。[1](P27)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也正是在此期间,迪尔凯姆发表了自己的三部主要社会学著作(1893,1895,1897,见上),他的理论思想是当时哲学界和社会学界的主要思潮之一,思想开放、视野广阔的索绪尔“不可能对此漠不关心,一无所知。”[6](P79)不管怎么样,《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体现的索绪尔语言学思想是西方语言学研究中的重大变革,它“使19世纪的以比较语法的语源为主要内容的历时态语言学,发展到以语言的本质及其一般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共时态语言学。”[9](P381)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及对语言首要地位的强调,“开创了结构主义后来在表面现象之后寻找起支配使用的深层结构的传统。”[10](P325)不管是以特鲁别茨柯依(H.C.Tpyoellkoia)和雅各布森(R.Jakobson)为代表的布拉格学派、以叶尔姆斯列夫(L.Hjelmslev)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还是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和霍凯特(C.F.Hocket)领军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他们都有这样的观点,即: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符号系统,强调共时语言的重要性,强调分析、研究语言的内在结构。到了50年代,从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中分化、发展出一个新的语言学派,即乔姆斯基(N.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其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是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每一种语言系统都具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两个层次。表层结构是人们可以“说出、写出、听到、看到的”[7](P94),而深层结构是“存在于说话者、写作者、听者或读者的心理的”[7](P94)。深层结构是表层结构的基础,深层结构经过转换规则生成表层结构。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运用,语言学家的任务是正确地描写出说本族语言的人的内在语言能力。我们不难看出,尽管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被称为语言学界的革命,但就其理论的本质(或者说“深层结构”)而言,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出索绪尔“语言”和“言语”思想的痕迹。
四、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在其它学科的体现
除了在语言学界的先驱地位外,索绪尔语言学的理论框架还指导“其他人按照类似的方法去组织自己的科学领域,把他们研究的对象看成是有意义的事件,是一种底层的形式范畴系统和结合规则使这些事件具有了意义”[6](P112)。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突出的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兴起并迅速流行于西欧和北美各国的影响广泛的结构主义哲学思潮,它的“原始模式”就是索绪尔语言结构的理论。[5](P713)。结构主义的创始人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haude Levi-Strauss)。列维-斯特劳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巴黎沦陷而去了纽约。在那里,他结识了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各布森,通过多次的接触和探讨,列维-斯特劳斯接受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和观点。[3]后来在他的代表作之一《野性的思维》一书中,列维-斯特劳斯全面地把索绪尔开创的共时语言学方法应用到人类学研究中。[4]
在理解并吸纳乔姆斯基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理论之后,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乔姆斯基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理论具有普遍的意义。他指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等,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任何一方面必须和其它方面联系起来考虑,否则便无法理解。既然社会是一个系统,那么,人们所感觉到的就只能是这个社会系统的表层现象,而在这些表层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内在结构”则是人们感觉不到的。[9](P386)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寻找这种普遍而又隐蔽的“内在结构”。
列维-斯特劳斯曾对亲属关系作了大量调查,最后发现亲属关系有两层结构:表层结构由兄弟、姐妹、父子、舅舅和外甥等亲属关系构成,深层结构则由最简单的婚姻关系构成。[8](P206)此外,他还对神话的结构进行了类似的分析。列维-斯特劳斯对亲属关系结构和神话结构的分析结果,可以用图1来表示。
在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阐述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历史学家和思想史家福科(M.Foucault)、文艺批评家巴尔特(R.Barthes)和理论家阿尔图塞(L.Althuser)。
福科一生致力于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去研究历史,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模式去挖掘人类思想的统一结构。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及其历史,无论它们的表象是多么地杂乱无章,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内在的深层结构的制约。“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存方式,甚而我们日常行为的细节,都受到同一个组织结构(知识型)的支配。”[12](P311)
巴尔特在文艺批评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坚持认为,诗学和叙述学的重点不应该是对个别具体作品的分析,而应该将重点放在普遍的文学语言的规律上。换句话说,个别作品类似语言学中的言语,是一种更加宽泛的抽象结构(“语言的普遍规律”)的具体体现。诗学和叙述学的任务就是要探寻支配众多文学作品的这种普遍的内在结构。[10](P336)理论家阿尔图塞也认同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表层结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经验现象,深层结构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论框架”[10](P347)。就著作而言,见之于书本文字的东西是表层结构,而著作中那些白纸黑字没有明确说出、但隐蔽在原文中的东西则是深层结构。[10](P347)因此,他建议,读者在阅读著作时,不要停留在那些表面的文字上,而应该深入字里行间,去体会和挖掘理论的深刻内涵。
五、结束语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对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探讨和分析是20世纪社会科学研究中一条重要的轴线。从早期法国现代社会学的创立、现代语言学的诞生,到后来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转换-生成语法”划时代的变革,再到20世纪下半叶结构主义思潮中各学科——人类学、历史学、文艺批评、理论等创造性的研究,无不闪烁着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火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理论对20世纪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众多学科对这一理论模式的进一步关注和更加深入的交叉研究,它必将在未来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继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F de Saussur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 迪尔凯姆E.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莱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4]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修订本)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7] 王宗炎.英汉教学语言学词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8] 解战原,胡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述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9] 薛文华.现代西方哲学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0] 郑杭生.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1] 周晓亮.休谟[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论文摘要: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ed,萨丕尔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本文对其语言观进行阐述,并根据对二者不同语言观的认知,对其语言观的贡献及其局限试做出分析,并提出自己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和认识。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and de sausure,1857—1913),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普通语言学教程》是其代表作,对后世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ed,萨丕尔(sapir,edward;1884~1939)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学术活动涉及语言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尤其在有关“语言与思维”这个重要问题上以著名的“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设闻名于世。其代表作为《语言论》。索绪尔的学说理论影响、形成了结构主义的三大流派。而萨丕尔则是其中美国描写学派的先驱之一,两位语言学大师在语言的观念上有相似相同之处,但他们又有各自的研究侧重点,确立了自己的语言观。
19世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盛时期,索绪尔从琐碎大量的语料中摆脱出来,致力语言的内在现实,以符号观作为其语言观的一个重要支柱,根据符号的关系与特性来认识语言的本质,将其作为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这是他最主要的语言观。我们称之为“结构主义语言观”。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把语言看成一个系统,一种整个语言社会的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这个系统由词汇、语法和语音等相互联系的成分构成。这个系统中的前后成分形成组合关系,不同的成分则可以跟替换的成分之间形成范畴上的聚合关系。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本质是靠关系而不是实体存在。
索绪尔的语言思想具有时代性,他通过对语言系统的阐释提供了一个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这就是结构主义的方法和原则。从结构主义的观点出发,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是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索绪尔确立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的位置,即语言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中的符号系统。
对于索绪尔理论的局限,我们应抱有科学的态度。首先,由于视角的单一,其理论不可能涵盖研究对象的全部现象和性质。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在方法上采取了语言整体第一的原则,在深刻地揭示了语言的符号结构的性质的同时,自然会放弃其他的研究视角,如对语言中的个别要素事实的关注以及语言是动态而非静态的,相对开放的而非绝对封闭的系统等。另一方面索绪尔理论的局限是理论目标的局限,即就语言而研究语言,而放弃了对语言存在本质的追寻,只停留于对语言状态的把握,放弃对原因的解释。
美国语言学在传统上跟欧洲有密切的联系,重视对语言的实事求是的描写。这种特色使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又被称为描写语言学。萨丕尔从人类学的角度对语言本质做出了独到的见解。在《语言论》的前言里,他说:“主要目的在于说明语言是什么,它怎样随着时间和地点而变异;它和人类所关心的其根本问题的关系怎样,如思维问题、历史过程的本质、种族、文化、艺术。”萨丕尔给语言下的定义是“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萨丕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社会共同文化的产物,是一种文化功能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是用来表达人们的认知、情感的媒介。萨丕尔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解是突出了语言文化的功能。
萨丕尔把语言看做是一种文化功能,一套符号系统,前者说明他重视语言的社会性,后者显示出他与索绪尔在语言系统观上的不谋而合。他将前人所说的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两种观点融为了一体。
萨丕尔长期研究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的问题,重视语言和文化及思维的联系,他认为“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上”,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会对同一客观世界提出不同的分析和解释。并提出“语言影响人类关于现实世界概念系统的形成”这一设想,经他的弟子沃尔夫的发展,形成“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设。这项学说引起了相关的争议。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极端的观点,语言模式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决定人们的世界观,这把人类的认知程序颠倒过来。按此观点,说一种语言的人就不可能学会另一种语言,或说不同语言的人就不可能协调他们的行动,而这与事实不符。
索绪尔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以整体系统的角度研究语言;萨丕尔与索绪尔的语言观既有相同点,又有自己的发展。除结构主义语言学后,语言学界的流派异彩纷呈,如日内瓦学派、功能主义、伦敦学派、转换一生成学派等等。这些学派继承前人研究的成果,发展对语言的认识,使得人们对语言的认知得以丰富全面。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出发,我们知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任何理论作为人类思想和认识的成果都有其局限性,不同的理论视角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从上文对索绪尔和萨丕尔的语言观的论述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语言理论也不例外。各种理论从语言的内部、外部,从心理基础,从行为反应,从人类学,从文化上等各方各面进行对语言的解读,也就出现了语言是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心理、生理现象;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等等关于语言本质的论断。面对众多语言本质的论述,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语言似乎难以界定,语言的本质似乎难以捉摸。
对语言来讲,影响它的因素是多维的。如有文化、社会、心理、民族、历史等方面,语言如为一个内核,文化等因素便构成了围绕这个内核并与之以及相互之间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网络系统。每一个因素参差不齐,每一个因素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并与语言进行着相互影响。所以语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其概念的定义在不同范畴内有不同的体现;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有其各具属性特点的定义。我们应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立体的、发展的、开放性的概念。如果要给语言下定义,我们应以哲学的高度,采用归纳的研究方式,总结出它最一般的特性、最重要的属性。笔者从人类的产生,人脑思维意识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来思考,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这是语言的本质及基本特征。人类创造的任何文明都是基于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这是人类生存、前进的动力。人们需要语言,语言才会产生,产生之后发生的对于人类与社会的各种影响应属于次一个层次或更宽范畴的讨论问题。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帮助我们认清语言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语言。人类在发展,语言的研究随之发展,探索语言本质及特征的脚步永远在前进。
参考文献:
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8年4月,北京第12次印刷
电影文学作为一个比较复杂、多层次的复合概念,它在艺术学中的内涵,特指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戏剧文学等传统文学类型并列的一种新兴文学类型。在电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其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汲取了众多艺术养料,自身的综合特质得到了丰富,与文学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融合关系。电影中渗透了各种样式的文学元素,电影借鉴了文学表现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叙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等,不但增强了电影艺术自身的表现能力,还逐渐在丰富电影综合艺术特质方而发挥了巨大作用。
电影是通过视听来表达思维的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文学是在其基础上将这种思维方式以写作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文学形式,是电影文学的基础构成,并且兼有电影和文学的双重属性。电影文学应用最多的地方在电影的剧本创作中,其中还包含影片中的解说词、歌词等。这种文学形式与传统的抒情文学、叙事文学以及戏剧文学都有着较显著的区别,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电影文学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点。
必须通过非直观表达来表现电影的直观性,电影剧本作为一种文学作品,通过文宇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者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态度,是可供导演及剧组人员阅读和欣赏的。电影剧本并不是完整的电影艺术,剧本的完成,只是意味着影片的剧作阶段告一段落,然而就影片的完整创作过程来说,还需要通过影片摄制工作来创造作为综合艺术的银幕形象。电影本的创作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因为它主要是为方便影片的拍摄工作而创作的,因此,它也必须符合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的创作规律。
电影剧本是文学特性和电影特性的辩证统一的产物,它不但属于文学的范畴,还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和支配。电影剧本如果想要具有自己独特的关学价值,就必须适合影片拍摄过程,不能脱离了电影拍摄的基本程序和需求,否则它就不能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电影文学的特征决定于电影的特征,只有遵循电影的特征,创作的电影剧本才能符合真正需求。所以,虽然我们用文宇来描写剧本,但思考必须按照电影的方式来进行。在构思剧本的阶段,需要对素材及感受进行最先的电影式处理。
电影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法。由于电影通过银幕的声音、图像直接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和视觉,因此,电影艺术区别于文学创作,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而剧本是以文宇作为手段和载体,所塑造的文学形象不具有直观,只能通过直观文宇,让读者去间接想象,最终取得共鸣的艺术效果。同时,电影剧本所创造的文学形象,又与其他形式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文学形象有所区别,具有鲜明的特点:所有电影剧本的内容,一定能够通过摄制,在银幕上以电影的独有的光声等影视技术手段表现出来。综上所述,剧本的电影特性主要表现为:作为电影文学的电影能够通过大脑的联想和信息综合,从而展现出鲜明的动作感和画而感。剧本通过特殊的文宇描写使人们在阅读时,未来影片中视觉动态影像可以在大脑里得以较清晰的展现。
二、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它取代了存在主义,从而成为法国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并波及欧关,形成了一股具有世界影响的潮流。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概括研究的方法,具有许多不同变化形式。从广义角度而言,结构主义旨在探求通过怎样的相互关系(即结构)来表达一种文化含义。根据其理论,文化所表达的含义,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现象而产生的,这种再现被称为表意系统(systems of signification)。结构主义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泛,如婚礼礼仪、各种会议、各种游戏等各种形式的文宇、文学作品与非文学类的文本等,透过不同的形式和现象寻找某种文化中意义是如何被制造和再造的深层结构。结构主义与哲学派别有很大的区别,它是通过文学现象的相互联系来表达一定的文学内涵的一种思潮,其实质是用结构主义语言学鼻祖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原则和方法广泛地来研究人文科学。
结构主义认为,社会现象不是由本质决定的,而是由现象的内在结构及其在社会体系中低分位置决定的,它否定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不过是一些具有意义因而可以作为符号来研究的东西,但事物和符号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所以结构主义认识活动的惟一对象就是结构,即事物之间不同层次的关系。在这种研究活动中,把事物和认识的主体即人贬低为结构的支撑点、关系项,既排除了认识的主体,又排除了认识的客体,剩下的只是主宰万物、决定它们意义的结构。
然而,结构又不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只是人类心灵无意识结构的反映。结构主义及其认识论上的特点,如整体性、封闭性、都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结构主义影响到艺术和文学的各个领域,从理论到实践,从诗词、小说、戏剧到电影文学,成为一种文艺思想;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触及如文学、人类学、语言学及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各个层而中。
语言测试是语言及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语言教学离不开语言测试。科学的语言测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测试,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语言测试为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服务。什么是语言能力?这是任何语言测试工作者首先要面对并且必须回答的问题。
2.语言理论的发展产生不同的测试重点
2.1二十世纪初重点考查语言知识的掌握。
对于什么是语言能力,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的观点和看法不尽一致。在二十世纪初,语言学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尚未形成指导语言教学的系统理论。语言教师把语言当做一门知识在教,包括语音知识、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语言测试也就考查被试对这三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
2.2结构主义语言学注重听说技能。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兴起。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明确限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相反,结构主义语言学重视共时语言(也就是口语)的研究,特别着重于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提携;从不孤立地看待语言要素,认为语言的一切都奠定在关系的基础上。与此同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大行其道。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认为学习语言就是要获得操作这套符号系统的技能,即训练对刺激做出正确反应的一套语言习惯。在这个时期,心理测量学理论对语言测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心理测量学坚持语言能力可分说,认为语言可以分解为语言技能和语言成分,运用这些语言技能和语言成分的能力就是语言能力。这个时期的语言测试称为心理测量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测试。与科学前语言测试相比,它更加注重听说技能,尤其是听的技能。这种测试在五六十年代占统治地位,到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初仍是主流。
2.3Chomsky语言理论重点测试交际能力。
六十年代中期,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逐渐兴起。乔姆斯基继承并发扬了唯理主义的传统,就人类语言提出了这样的假设:语言是人的生物属性,人的语法知识是天赋的;人类语言存在着普遍语法;人脑中有专司语言的机制——语言官能。语言不再仅仅被当做交际的手段,更被看做思维的工具,看做人之为人的特有属性。由此可见,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超出语言能力的能力(如: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因素),它决定了教学和测试内容。
2.4交际语言能力说推出考查语言场景中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1979年举行的第一次语言测试研究研讨会上(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 Colloquium。简称(LTRC)),Canale和Swain(1980)向大会提交了“交际语言能力的理论模式”。此模式充分吸收了许多研究者的成果。在八十年代的外语教学界和测试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九十年代,Bachman(1990,1996)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式。他认为,交际语言能力就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capacity)。它是语言能力通向现实世界的桥梁,是将语言知识运用于交际目的的手段;心理生理机制则指把语言交际看做一种物理现象,运用语言交际时所牵涉的神经和心理过程(韩宝成1995)[1]。
3.我国外语测试的特点与对策
3.1我国语言测试的现状。
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语言测试要“着眼于考核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准确性和流利程度”。为了检验大纲的落实情况和推动英语教学改革,1987年9月国家教委高校司推出大学英语测试,即人们常说的四、六级考试。它是全国性的大规模标准化考试,是西方现代语言测试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张新元2004)[2],基本上属于乔姆斯基语言学派的测试模式。
自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全国范围实施以来,它成为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杨慧中(1998)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回顾与展望》中指出:“大学英语测试对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对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社会上普遍将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检验高校英语教学的标准,因此它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从语言存在的价值看,应是生活工作中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然后根据学习的内容再决定测什么;从逻辑上看,应是先教而后测,教什么就测什么。但在我国高校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则完全可能本末倒置,即考什么就教什么。教学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学习的目的也是应付考试。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46%的大学英语教师认为停课复习备考有一定用处,20.7%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只有19.9%指出复习备考没有必要(戴曼纯,2003:133)[3]。调查充分说明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受到四、六级考试的强烈冲击。通过分析军校英语教学与四、六级考试的关系,我们看到英语教学完全不能顾及学员对专业英语的需求,被四、六级考试的指挥棒所左右。由于军校的特殊性质,学员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指向基本明确,许多时候军校英语教师想要带领学生学习更多专业英语内容,提高他们专业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只要看到学生丝毫不关心这些新知识,而是全力以赴准备四、六级考试,他们也会退而求其次,不可避免地为学生着想将教学重点放在与考试紧密相关的内容上。这种脱离军校学员未来职业需要、完全背离外语作为交际工具的试题汇编,是对师生宝贵时间的巨大浪费(衣进韬,2008:92)[4]。
3.2建立以学生为主导英语语言测试体系。
外语教学的发展经历了“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师生互动主体”的演变,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公认。同外语教学界由研究教学方法转移到研究学习者本身上来一样,被试特征对测试行为的影响也是当前测试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被试特征包括文化背景、背景知识、认知能力、性别和年龄等(Bachman 1990)。英国的UCLES(University of Cambridge Local Examination Syndicate)和美国的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合作,就FCE(First Certificate in English)和TOEFL,进行对比研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研究被试特征对测试行为的影响[5]。研究在Milanovic和Bachman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社会心理因素,包括态度、动机、焦虑感和努力程度四个因素;第二,策略因素,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作为该研究的一个部分,Kunnan(1995)采用一种结构模式方式(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着重研究了文化背景、接触英语的机会、学习英语的态度和动机及监察模式对测试行为的影响[6]。Bachman(1990:156)指出,随着个人特征及测试方法对测试行为影响研究的不断深入,测试开发人员对哪些特征因素与方法因素产生交互作用会了解得更透彻,并且在实践中能够设法减少这些因素对测试行为带来的影响,为被试最大限度地发挥测试水平提供机会,这样我们就会更好地、更公正地测量其语言能力[7]。在大学阶段,根据不同高校的性质、专业特点及职业导向等因素研究被试特征,采用多重评价标准是正确调整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关系的关键。同时,避免一刀切的评定标准,根据需要设计测试内容与方法体现了测试对语言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3.3以学生为主导英语语言测试的尝试——采用多元化测试方法。
跟踪军校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我们发现,目前部队年轻军官普遍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部分具有研究生学历,这些人员均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但大多数是“哑巴英语”,口语水平普遍较差,能够自主运用外语组织指挥、联系协调、合作交流的人才非常匮乏。在频繁的军事交往中,官兵的对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部队有效履行使命的基本要素。鉴于军校特殊性质,军校英语测试改革刻不容缓,全国性统考已显现出严重的弊端。军事英语课程测试更应具备专业针对性,应采用灵活的考核方法,重点在于提高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军事英语的考核以两学期的笔试成绩为主,结合平时的作业情况和课堂上presentation的表现。通过Presentation的评估,我们可以看到学员的综合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甚至通过专题演示也体现他们高层次的语言技能,包括语言知识(Language knowledg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和心理生理机制(psycho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此外,为鼓励学员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为了充分体现他们的翻译水平,我们决定,在成绩考核中对学员在学习期间发表的军事英语译文实施奖励分数措施。在开学之初,我们就把诸如Sea power,Proceedings,Jane’s Defense等军事网站推荐给学员,让学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自主式的军事英语学习,并鼓励他们把有价值的文章翻译成中文,投到相关专业期刊上。运用这种方式,不仅能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员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能培养学员的成就感,真正实现英语教学为专业学习服务的目的。
4.结语
通过回顾语言测试的发展演变,总结我国高校英语测试特点,发现大学英语测试在高校师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确实起了一定的负面反拨作用,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应该引起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军校毕业生英语能力的缺陷,笔者首次提出尝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测试体系,从学员的实际需要出发,采用多元化测试方法,提高学员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员的成就感。只要对测试及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使语言测试能够很好地促进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能在各个行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充分发挥外语为专业服务的作用。
注释:
①韩宝成.L.F.Bachman的语言测试理论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②张新元.大学英语测试质疑述评.外语界,2004(4).
③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④衣进韬.大学英语测试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考试周刊,2008(3).
⑤韩宝成.语言测试:理论、实践与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⑥Kunnan,A.J.Test Taker Characteristics and Test Performance: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Cambridge:CUP,1995.
参考文献:
[1]韩宝成.L.F.Bachman的语言测试理论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2]张新元.大学英语测试质疑述评.外语界,2004(4).
[3]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衣进韬.大学英语测试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考试周刊,2008(3).
[5]韩宝成.语言测试:理论、实践与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关键词:操练;情景;句型
I. 问题提出
和我国的外语教学关系比较密切的有两种教学方法,结构主义教学法和功能教学法。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新习惯的形成过程。语言习惯形成的过程犹如动物的行为一样,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过程。功能法则把外语教学过程变成言语交际的过程,在适当的语言交际情景中使用语言,使得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语言成功地达到交际目的后的愉快。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
如何协调语言功能和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就成了语言教学的关键。对此笔者尝试在课堂上针对句型,创建生活场景,进行半控制的操练,努力寻找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的契合点。一定的控制可以使操练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而生活场景的创建又可以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通过语言自然的运用下意识地增强句型结构概念。
II.理论依据
语言是自主意识创造性的一种体现,这就决定了机械模仿是学不会语言的,只有主动用意识去建立外语意识描绘体系才是唯一的途径。所谓语言学习,从根本上说,就是把感知到的东西转变成为概念。不少学者在研究中发现:
“对语言本质的理解明显表明,语言不是一个习惯结构,而是具有一种创造的性质,并且是以抽象形式原则和复杂的操作为基础的”
“语言与其说是用来进行交际的一套任意的习惯,不如说是个人进行思维和描述世界的一种手段。语言习得并不是一个人获得在一定环境中说出一定话语的习惯的条件作用过程,而是学习者积极设法把他对世界的感知用语言概念组织起来的过程。”
“学生通过做学的最好,但是他们做的,必须对他们有意义,有目的。他们只能记住有意义的经验,记住他们觉得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习惯的强度不只是和做出多少次反应有关,而是和含有多少对学生有强化力的反应有关。”
基于以上观点,大量的无意义的简单替换练习对于将课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主动语言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而只有围绕学生兴趣点开展的操练活动才能起到积极作用。笔者在实践中采用的方法分三个步骤:先由课本语言经过提炼,抽取出其中的主干; 然后创建单一情景,形成句型和情景的关联; 最后创造宽泛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根据个人体验,主动地使用语言,描述出真实的内心感受。简要操作流程如下
提炼 单一情景 宽泛场景
课本语言———>主干———>形成关联———>主动语言
III.操作步骤和实例
1.提炼句型主干
这一步骤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予下完成的。进入操练阶段后,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挑选出实用的,值得模仿的句型,再让他们借鉴对照老师事先挑选的句型。这里所讲的句型是广义上的句型,不仅仅是语法上所讲的基本句型,而是任何一本教材中都可以提炼出的大量鲜活的句型结构。
这一过程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对句子结构的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教师和学生常常挑选出较多相同的句子。挑选句子通常以句为单位,但有时为了考虑到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也可以扩展到句群。一般而言,操练的句型过多会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造成困难,因此每节课以四五句为宜。
句型挑选的实例:
A.Even if two of these were flooded, she would still be able to float. (New Concept English III L10 )
*Even if……, will / would still be able to…..
B.If there had not been a hard layer of rock beneath the soil, they would have completed the job in a few hours. As it is, they have been drilling for sixteen hours and they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New Concept English II L88)
* If there had not been … …, sb. would have completed … ….. As it is, … … and sb. have a long way to go.
说明: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句型的选择要能够完整的表达一个意思。如B所示,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自己表达时,也能完整地描绘出整个情景,因此有必要把两句连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操练。
2.创建单一情景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尽快熟悉句型,并把他们和生活中情景关联起来,迅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找到使用句型的场合。因此这个过程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开始,尽可能创建和句型有比较明显关联的情景,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迅速体会到其中的联系。当然教师给出的情景仅仅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定情景的迁移作用会使学生将身边丰富的题材一句句转化成个人体验的描述。整个过程要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他们感到这不是老师要求的,无需动脑的简单操练,而是一个积极开动大脑,联系生活实际,发挥个人创造能力的环节。学生兴趣的焦点往往集中在身边的同学,自己的家人老师,或者个人兴趣爱好,诸如此类。都是学生有感而发,希望引起班级其他同学共鸣的话题。
【关键词】 语言测试 历史 现状 交际测试法
根据语言测试的四个主要方法,语言测试可被粗略分类为:①语法翻译测试法;②结构主义测试法;③综合式测试法;④交际测试法。虽然这四种方法是根据时间顺序列出的,但他们并不与语言测试的某一阶段完全对应,四种方法间也并不是彼此排斥的,一项好的测试通常要涵盖这几种方法的很多特征。的确如此,某一方法无论多么有说服力,如果一项测试仅包含了一种测试方法,那么它是存在一定内在缺陷的。
1 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
前科学时期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很长的一段时期。语法翻译法通常被认为用于前科学时期(pre—scientific period),在这一时期,测试中不需要特殊技巧或专业知识,教师的主观评断被视为头等重要。本阶段的测试通常包括写作、翻译和语法分析,本时期的测试比较偏重字面和文学。运用语法翻译法的公共考试(如中学毕业考试)有时会在中高层和高级层面上采取听力、口语因素,这在过去被认为是大纲或考试之外的东西。
为了把语言知识具体化,教师授课时就是从课文里找出这些语言点,然后传授给学生,考试时就考平时所学的这些语言点。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语言测试和教学完全是由教师或出题人的经验和主观评断来决定的,并无科学依据。
总之,传统测试法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系统的分析方法,处于教师自发、分散、随意的组织状态,所以测试的信度和效度都不能得以保障。
2 结构主义测试法(The Structuralist Approach)
在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诞生了,著名语言学家Saussure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成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另一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L.Bloomfield与Z.S.Harris等人创立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受这一理论影响,分离式测试法(即结构主义测试法)产生了。本方法认为语言学习就是系统地获取一套语言习惯的过程,学习者需要研究结构语言学,尤其要明白对比研究的重要性,并需要确认和测量学习者对目标语的各个成分(语音、词汇、语法等)的掌握程度。学习者的掌握程度的测量是通过使用完全和语境脱离的词汇和句子试题来进行的,并且用相对短的时间在一张试卷里设计到能考察到所有语言能力的试题。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也要尽量做得分离测试,因为这一时期的语言测试方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一题只测一个考点,即每题只测量一种语言能力。
对于某种形式的测试或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结构主义测试法的一些特征还是有作用的。比如,想要集中精力测量考生的写作能力,出题人把作文和阅读分离开来,也就是说,使作文与长时间阅读和复杂的指导或语言刺激完全分离,这一方法在某些方面是很好的。想要建立一次好的测试,结构主义测试法里的某些特征是值得考虑进去的。
着重于测量信度和客观性的心理测量法是结构主义测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测量学家有能力证明这样的传统测试,如文章写作,是非常主观并且不可信的。因此,测试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用数据来证明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正因如此,多项选择题开始大受欢迎,因为它可以被非常好地用来进行数据分析。
3 综合式测试法(The Integrative Approach)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结构主义测试法受到了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的挑战,60年代后期,着重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社会语言学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的使用要受到社会地位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综合式测试法强调语言在语境中的使用,所以它与语言的意义和话语的交际作用紧密相关。综合式测试认为语言能力是整体而不可分的。综合式测试法的特征在完形填空和听写题型中得以最好的体现,然而,很容易被很多人忽略的是,口试、翻译和写作题型中也会运用到综合式测试法。完形填空考察的就是阅读者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找到最合适的替代词来填补空缺和不完整句子的能力。在文章中,每隔几个词就删掉一个词(通常是隔5至7个词),学生们被要求用最适合的词填补空缺处。
完形填空有两种评分方法:一种是填入能说得通的词即可得到一分,另一种是填入唯一的答案才得分。两种方法都被证实是有效的,有人认为第一种方法比后一种方法好一点,但却不能说明什么样的词算是“说得通”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选择任何一个合理的类同替换词即可得分看起来更公平。除此之外,学生不能因为拼错单词而不予给分,除非这个词的拼写让人看不懂。对于想要考察受试语法能力的完形填空来讲,语法错误应不予给分。
作为综合式测试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听写曾被认为是测量学生听力理解技巧的一种手段。如果语言的发音和代表它的符号之间没有特别紧密的关系,那么在听的过程中如果不需要写下来会更易于理解所听内容。然而,在英语中,当语言的发音和拼写系统紧密相关时,理解单独的发音而不完全听懂内容意思有时会更容易些。的确,一些应用语言学家和教师认为听写太过于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精力集中于单独的发音而不是整体的文本意思。测量听写题时,第一遍应该用接近于平时对话的速度陈述,然后教师要开始陈述足够长度的义群,用以考察学生的短时记忆范围。最后,整篇文章要再用一遍稍低于正常的速度陈述一遍。
4 交际式测试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70年代初,随着社会语言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语言功能,语言变体和社会文化原则逐渐达成共识,与此同时,功能语言学的系统功能理论及语用学的行为理论开始流行,从而引发了外语教育界的一场革命,一种新的测试法——交际式测试法诞生了。
交际式测试法有时与综合式测试法相关,然而,尽管两种测试方法都强调话语的意义而不是其形式和结构,但是两种方法间是有根本不同的。交际式测试主要关注的是语言如何在交际中使用,因此大多数的交际式测试旨在囊括与学生们在现实生活相关的交际任务。评判交际成功的标准是交际的有效性,而不是正式、僵化且准确的语言运用。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用法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语言的使用是关注人们为了不同目的在不同语境下如何真正地使用语言,而语言的用法是指语言的正式模式。然而在实际情况下,一些拥有交际特质的测试既要包含对目标语用法的能力的测量,也要包括对掌握目标语正式模式的能力的测量。诚然,交际法的支持者也认为如果学生不掌握语法,也不会产生交际语言能力。在交际测试中测量不同的语言能力是基于分离假设的语言观,交际式测试旨在测量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中的表现,比如,一个学习者也许在正式对话中口语能力欠佳,但是他也许在阅读理解上却能取得高分。
交际测试的理论和实践说明交际测试法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完善的测试方法,他本身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正在得以逐步解决,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交际式测试法的推广提供了条件。可以预见,交际式测试法在21世纪将成为语言测试界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Alderson & B North (eds.). Language Testing in the1990s[C].Lon
don: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 and the British Council,1991
2 Bachman L.F.& A.S. Palmer.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
ford:OUP,1996
3 韩宝成·L·F·Bachman的语言测试理论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1)
[关键词] 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语言;语言系统;语言
一
电影到底是语言系统还是语言,这是电影符号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于此问题的回答,关系到对电影符号学主要研究对象的界定,关系到对电影特性的界定。当然,这里的电影特性不是电影表面上的形式特征,而是指隐藏在电影表面现象下的真实状态和结构规律。关于此问题,电影符号学宗师、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曾有过精辟而详尽的论述。本文不揣冒昧,试图对麦茨的电影语言系统观进行初步的梳理、审视与评析,并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初浅之见。愿拙文能抛砖引玉,就有道而正焉。
二
麦茨构建电影符号学显然参照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符号学的理论观点,特别是受到了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鼻祖――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影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淆,我们在展开论述之前首先应该严格界定法文中langage、langue和parole三个术语的含义。根据商务印书馆版的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langage指的是“言语活动”,langue指的是“语言”,而parole是指“言语”。在英文中,langage往往被译作“语言”(language),langue被译作“语言系统”(language system),而parole则译作“口语”(speech)。为方便起见,在下文中我们姑且暂从英文之译法。
索绪尔将“语言”分为了“语言系统”和“口语”两部分,即语言=语言系统+口语。语言系统是语言事实的社会规范,是一种社会制度,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循,不由个人意志决定;而口语是个人行为,是语言系统的一切变化之所在,带有个人的语音句调、遣词造句的特点。然而,不管个人口语如何不同,同一群体的成员之间都可以实现交流互通,这是由于语言系统统一规范的效应。语言系统和口语是一对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事物。而语言系统和口语的各种现象事实构成了总和的语言。索绪尔主张,研究语言学,必先研究语言之结构系统,而不能为语言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符号学将研究对象分为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表面显性的现象,一个层次是深层潜在的真实结构系统,其主要任务是探析后者。同样,电影符号学也是建立在这种双层结构的划分基础之上,它的任务也是研究电影表面现象下的深层结构系统,而非电影表面上的形式特征。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因此,可以比之于文字、聋哑人的字母、象征仪式、礼节形式、军用信号,等等。它只是这些系统中最重要的。”[1]37-38另一方面,他又指出“语言学不过是这门一般科学的一部分,将来符号学发现的规律也可以应用于语言学。”[1]38依照符号学的思想,电影语言这种说法不是早先的一种简单的类比,而是指电影是一种像自然语言一样的具有符码的媒介,拥有类似自然语言的独特的潜在结构系统。麦茨主张,某些主要由语言学家定义和使用的词,如能指和所指、组合段和聚合体也可用于电影语言研究,因为它们适用于语言系统和其他符码所共有的特征。语言学可以看成是符号学的一个分支,但其工具和方法论对于较广泛领域内的活动也是有价值的。
三
麦茨关于电影语言系统的主要观点集中体现在了《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一文中,该文也标志着电影符号学的诞生。电影到底是语言系统还是语言呢?电影是否拥有一种类似自然语言的潜在结构系统――“语言系统”――的对应物呢?对于文中问题的回答,麦茨的著名论断是电影不是一种语言系统,而是一种“没有语言系统的语言”。
首先,麦茨认为电影不具备语言系统所具有的口语循环的特点。索绪尔曾指出,“要在整个语言中找出与语言系统相当的部分,必须仔细考察可以把口语循环重建出来的个人行为。”[1]32据此麦茨认为,“电影不是一种语言系统,主要是因为它与语言学事实的三项重要特点不符:语言系统是一种用来相互交流的符号系统,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素。电影因为是一种艺术,自然就跟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单向交流的现象,而事实上这已经不只是交流的表现媒介。”[2]81也就是说,语言系统是一种双向交流的符号系统,而电影只是一种单向交流的现象。当然,语言系统是双向交流系统,电影是否的确为单向交流现象,这都是值得商榷的。
第二,电影没有类似于自然语言所具有的任意性或武断性的符号系统。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1]102所指指的是概念,具有更为抽象的特点;而能指指的是音响形象,具有感觉上的物质特点,是“声音的心理印迹”[1]101,两者紧密相连彼此呼应又相互对立。语言符号具有两个一般原则:符号的任意性和能指的线条特征。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1]103,原则上是以集体习惯和约定俗成为基础的。当代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特“双重分节”的理论也深深地影响了麦茨。根据双重分节的理论,在一种语言中“口语”由数以千计可以随意组合的极小词汇文法单位――语素组成,这是第一分节;而语素又由一定数量的无实际意义的语音单位――音素组成,此乃第二分节。第一分节包含了语言学单位的“能指”(表达)和“所指”(内容),但第二分节只能影响到与之相互呼应的单位“能指”。
由于机械复制的作用,电影影像的能指和所指显然不是一种任意性或武断性的关系,而是一种理据性或动机性的联系。这种理据性或动机性的基础是相似性,即能指和所指之间具有持续的相似性。电影中的影像是如此,声音亦是如此,电影中的一条狗真的就是一条狗,狗叫的声音和实际的狗叫声一样。这同语言符号大相径庭,参见下图。“符号有许多特点是电影影像没有的――任意性、惯习化和符码化,因此电影影像一开始就只能呈现自己,而没有其他,只能呈现其所代表的东西。”[2]81“电影中没有一样东西符合第二分节,即使是隐喻的东西亦然,这个分节的作用在能指上面,而不是在所指上面,对这些要素而言,‘内容’和‘表达’之间的距离过远,但电影则否,电影中的这种距离则又太短,能指指的是影像,所指指的是影像所代表的东西,而且,摄影的传真功能又赋予影像逼真的效果,加上心理学上机械作用的辅助,呈现出一种惟妙惟肖的‘现实印象’,所有这些更缩短了‘内容’和‘表达’之间的距离。”[2]73-74易而言之,电影影像是一种短路的符号。世界上自然语言之所以如此不同,以致操不同语言的人难以交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第二分节;电影之所以易懂,就在于其视觉形象性,在于能指和所指的联结,在于没有第二分节。关于电影影像的现实印象这一点,麦茨显然继承了巴赞的影像本体论思想和他导师罗兰•巴特的观点,即照片是没有符码的讯息。
电影不仅没有第一分节“音素”,也没有第二分节“语素”,即单词。麦茨认为,镜头是现实化的单位元素,是一种论说的单位元素,本质上即与单词不同,电影的镜头相当或类似于句子。关于电影影像抑或说是镜头同自然语言中的单词的区别,麦茨曾有过精辟的论述。(1)镜头在数量上是无限的,而任何一种自然语言中的单词原则上是有限的。镜头比较像陈述,陈述尽管是基于有限单词造句而成,但数量上是无限多的。(2)镜头是导演的创作,而单词事先存在于词典中,是约定俗成的。镜头比较像陈述,因为陈述是说话者的一种创作。(3)镜头呈现的是一种未界定的信息,难以穷尽,而单词则是有所定义的。从此一观点看,镜头甚至不是句子的等量,而更像长度意义未确定的复杂陈述。(4)镜头是一种现实化的单位,一种话语单位,一种宣言,含有“即时性”(此时此刻),而单词纯然是一种虚拟的词汇单位。“屋子”这个单词可以让人联想到任何一种屋子,但镜头影像中的屋子其意思并非“屋子”,而是“这里有一栋特定大小特定形状采用特定镜头特定角度拍摄而成的屋子”。(5)镜头很少同电影组合段上自己所在位置上可能出现的潜在镜头产生聚合关系从而获取意义,因为组合段中每一个镜头可替换的选择是无限的,而自然语言中句段上每个单词总是有组织的语义场即聚合体的一部分,可替换的选择是有限的。索绪尔语言学中句子中在场的单词同潜在的非在场的单词因为聚合关系而产生意义的现象,在电影中几乎不会发生。换而言之,电影在镜头或影像的层面上没有聚合体。[2]75-76当然,电影的基础是句法而非是词法的,这并不意味着镜头就等同于句子。“影像话语是一种开放的系统,它不容易被符码化,因为其基本单位是离散的,自然而易于理解,其能指和所指之间缺乏距离。”[2]72
四
电影固然不是语言系统,但毕竟具有强大的叙述功能,从广义上看还是一种语言,故麦茨断定电影是一种“没有语言系统的语言”。尽管如此,在麦茨看来,“符号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容许接纳任何新形式之研究的加入。‘语言’(广义的角度)决不是单纯的东西,其系统相当灵活,要着手研究,方法要对,方式要灵活。”[2]88所以他最后自信地宣布:“电影符号学的时代已经来临了。”[2]99既然在电影影像的层面上探讨电影特性展开符号学研究行不通,这就为其以后在镜头与镜头的组合段上进行探索打下了基础。
麦茨跳出了从比喻性意义的角度来探讨电影语言的窠臼,第一次试图采用精确科学的方法以语言学来研究电影,这种原创性的探索是必须充分肯定的。麦茨由此创立了电影符号学,真正确立了电影研究的学术地位,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他的电影语言系统论存在两个重大问题。第一,他在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观点运用于电影语言研究时实际上颠覆了索绪尔的重要思想,继承了巴特的重要观点,即认为符号学是语言学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第二,自然语言拥有自己的语言系统,而电影也有自己独特的结构规律,它们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但它们毕竟是不同的。麦茨简单地以自然语言的圭臬来比对电影语言的系统,这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参考文献]
[1]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