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教育管理

大学生教育管理

时间:2022-12-14 07:49: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教育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教育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化;教育管理

一直以来,各类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内部出现的问题总是内部解决,很少借助于司法机关的介入,高校和法治往往给人的印象是两个不相关的话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的高校管理也渐渐复杂化,依法管理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必然选择。从上个世纪末田永北京科技大学一案开始算起,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和各级教育机构和家长、学生等被教育者之间纠纷不断发生。各级各地的法制机关也不断介入高校和学生之间矛盾,加之媒体不断曝光,各种关于高校和学生之间的纠纷案件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内。而各种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司法程序和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重合,原来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不是不再适应现在高校的管理工作,每一个高校的教育管理管理者们都在不断反思这个问题。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包括法制教育的在内的基础课和公共课教育,通过学校开设的法制教育要达成树立大学生的依法办事的意识的目的,课程设置一般只包括法律基础,要求学生要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和树立法制观念。总的来说,学生接受的法制教育还有些不足,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法律意识接近于无,相关的知识更是接近没有,更有甚者部分人对法律的执行还持有不信任和怀疑态度。监于此,高校管理者要经常的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包括法律讲座、去法庭听法庭审判过程、主办法律知识有奖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法律座谈会、文艺演出,让每个学生亲身参与进来,亲身感受法律的存在。这样,每个学生心中都会感觉到法律的权威,在大学校园内在广大学生中就会形成一种知法、畏法、学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学生们更要加深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包括《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学校的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合法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合法的,不合法的行为会违反什么法律,怎么处理,要承担什么责任,这样学生就不会也不敢以身试法。

二、完备高效的教育管理的体系是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

俗话说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工作就民、必须进一步建立,完备各项规章制度。其中包括教务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总务后勤管理等等。建立和完善学校相关的奖励和处罚机制、包括学生处,教务处等等在内的下级部门工作条例和紧急情况处理办法、日常工作评估相关办法、校内民主与集中的制度、保障校园安全和学校教学秩序的制度、学校日常卫生工作、校内各部门纠纷解决办法和学生间矛盾调解办法、学校各项事务处理都要公开公正、如有问题有申诉的渠道,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校所做的各种工作和生活都能找到相关的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无论何事都有章可依、有章可倚、有章可循、依章办事。

涉及到具体工作,可以考虑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展开工作:(1)早期制订的规章制度可能不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应及时对其做出修改和重新制订。例如早期规定在校生不能在学校谈恋爱,更不能结婚。这与国家的《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相违背,应及时修改,使之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2)使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或在基础上做出本校的新的学生管理规定,行为准则。在以往的基础上重新规范学生违纪的认定及处理的程序。力争做到“规章明确、依据正当、证据充分、处分准确”。(3)在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制订新的规章制度来填补学校管理漏洞。例如为实现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的目的可以制定学生权益补救制度,具体的内容包括受处分的学生如果对处分有异议就可以依照相关规定进行自辩、申诉等等。除此之外,学校在争集意见的前提下如果要对学生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修改,应充分考虑到已有的和创新的关系、所做的修改是不是符合法律的规定和是不是符合广大学生的利益。这样制订出来的学校的校规才能更加健全,得到学生们的拥护,得以顺利的执行下去。

三、“以学生为中心”是依法完成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要素,一切学生自身的发展为主,充分掌握人的本性,从本性出发,对学生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够坚持自己的正当愿望,放弃不正当的想法,把学生的想法凝聚在一起,以此赢得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并争取取得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导权,真正实现通情达理,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的目的。所以,要实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自己个性长成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高校的学生和必须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学生工作的中心,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必须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还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自身情况,以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结合我们音乐系的自身的特点,组织各种活动,比如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学生自己举办相关的报告演出等。争取每一个学生能都能积极参加其中,在活动中使学生受到影响受到教育,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从根本上杜绝犯错误的行为发生。

四、外部的监督机构是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有力保障

高等学府在行使教育职权,由于人为的或其他的原因可能地会出现失职或侵害学生权利。有法律就要有监督,司法权力是一种被动的权威的和终极的力量,通过司法权力外部监督学校教育权力的行使,是不可缺少也是不可取代的,是高校依法管理学生的最终保障。建设和谐的高校秩序必须要有司法审查,以法律途径来规范学校的内部教学秩序。当然,虽然司法审查监督大学管理有其必要性,但是大学管理具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司法审查不能象对其他社会机构一样,高校与其相比具有特殊性,过渡的介入会造成学生不必要的恐慌,所以司法审查介入高校的学生工作要慎重,要依照客气规律。目前,司法介入高校工作主要作用是:一是使高校的规章制度合法化;其次,大学管理工作置于法律监督之下。

今后,司法审查会越来越多地介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随着社会进步和高校改革,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出现面临了新的挑战,如何面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是我们面对的一道新难题。通过依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同时强化他们思想道德教育,达到使他们能认清自我,认清社会发展,进而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标。同时,通过上述的工作,和各部门的协同工作也能实现建立优秀校园环境的目标。学校学生工作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在国家民主法制的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健全高校法律秩序,实现依法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

总而言之,依法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就是依照我国法律法规来制定和修改我们的规章制度,学生管理的工作也要依此进行,学校日常管理工作要做到合法化、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势头很好,这即满足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依法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要成为常态化。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者,我们自身也要加强法律意识,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把相关的知识融入日常的工作中去,改变过去的做法,这样才能实现依法管理学生的目标,才能使我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徐晴.大学生权利保护与依法治校.高教探索,2005.6.

[2]朱斌,陈呈频,何兴.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6.1.

第2篇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内涵

在我国,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形式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人文关怀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的关心、关怀,大学生教育中实现人文关怀就是用人文教育的管理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地位,关心学生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加强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要性

一是对大学生加强人文关怀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把对学生的教育作为起点,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真正实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二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过多关爱,离开家庭到学校以后巨大的落差会使学生产生失落感,因此就非常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教育,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是预防和防止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迫切需要,为和谐社会培养人才提供条件。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特征

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具有自身的特性,通过分析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特征的分析,可以科学地理解大学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

(一)高校人文关怀管理具有教育性

教育性是大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重要特征,大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一种制度上的教育,更是一种管理上的融入性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要从对学生的关心出发,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心灵交流,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高校人文关怀管理具有个体性

高校是由众多学生组成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这个大环境,学校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学生的个体成长,因此,对学生个体的关怀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和谐校园的保证。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要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关心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逐渐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另外,要针对学生个体,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展开人文关怀,培养学生良好的处世心态。

三、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实施人文关怀的途径和方法

(一)人文关怀要求大学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

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尤其是改变一直以来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转向对话式教育。对话式教育就是要求大学教育者和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对话式教学体现了大学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尊重和情感的投入,从而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实现高校教育模式的转变,即由说服型教育转向关怀型教育。

(二)人文关怀教育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学校要具有良好的服务中心和服务设施,比如宿舍顾问、贷款和奖学金顾问、法律援助部门等。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社会工作者,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等,来解决大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服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温暖,进而萌发出爱国情怀,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

(三)人文关怀教育要注重提升学生精神品位,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是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大学生教育管理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精神品位,通过人文关怀,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从某些方面来说,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位就是开掘大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精神品位的提升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师生交往;大学生;教育管理

学生教育管理是双向交流、不断延伸的过程。其目的、过程、方法和效果无一不与师生交往密切相关。

交往是指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普遍的社会活现象。交往是通过相互认知、信息沟通、双向交流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形成了不同的交往规范与准则,因而又产生着不同的社会影响。

由于社会转型中新旧碰撞与嬗变,大学生交往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微妙。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同时也多角度地折射出交往问题的日益凸显,并成为大学生审度价值观的热点、疑点和难点,也成了不谙世事的大学生为人处世的敏感点。同时,社会上的交往背景在影响着大学校园的人际交往,而大学校园内的师生交往又影响着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并且进而又将影响到大学生们将来离开校园之后的社会交往。因此,许多大学生对此深感无奈与困惑。

师生交往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必由之路

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被看作是大学的三大基本任务。这三大任务的实现离开老师言传身教的有效交往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来看,离不开师生交往。教育管理过程是教师、管理人员对学生施以有目的的影响过程,因而必然包括师生双方及其交往活动。教师、管理人员作为教育管理的主体起主导作用是毫无疑问的,学生却具有教育的客体和主体的双重属性:当他作为接受影响的对象时,是客体;而当他在自我教育或对其他同学发生教育影响时,又成了主体。

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途径来看,教师要获得教育、管理的成功,必须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普遍关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这也只有在师生交往中才能进行。

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来看,一方面“师高弟子强”;另一方面强徒更促师,即所谓“教学相长”,同样离不开师生交往。那些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无一不体现着加强师生交往的成果。

师生交往的 评 价 、 原 则 和 方 法

正确的师生交往,应该是师生之间本着正确的动机、采取正确的方式所进行的富有教益的人际交往过程,它既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又是多层面的复杂体系。就其目标指向而言,有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发生的工作交往,也有为满足人际需要而形成的师生间的人际交往;就发生的形式而言,有以组织形式表现的交往,也有以情感、认知等形式进行的心理交往。

良好的工作交往表现为教学、管理中师生的协调一致,直接促进教育、管理质量的提高。它取决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包括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等;良好的人际交往表现为师生情感上的融洽,它能造成良好的工作关系。师生的工作关系,从普遍意义讲,是施教者与受教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师生间的心理交往,从认知方面讲,由于师生之间的认识有一个由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并且还要手到社会心理学规律的制约,因此教师应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修养,善于处理认知过程中的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力求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认识;而从师生间的情感方面讲,由于他能调节师生的行为并且对教学、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具有一种高尚的“师爱”情感,它不是自私的而是社会性的,它不是偏狭的而是普遍性的,它不是冲动的而是稳定的;教师还应把学生对自己的感情加以正确引导,由接近、亲近变为共鸣与信赖。师生之间除了由其地位、任务以及义务和权利等所规定的正式关系之外,还要进行非正式交往,例如在共同的业余爱好方面等,它可以消除正式交往中的某种压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沟通师生交往的双向渠道,可以作为正式交往的补充与发展,当然,这里要注意度的把握,并且还要力避在学生中搞特殊、分亲疏。

正确进行师生交往的原则,包括民主平等原则、相互尊重原则、宽容原则、主客体双重性原则、层次性的原则、个性化原则、教育与管理相接结合的原则、情感性原则等。这些原则的具体实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总体而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交换思想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内容、信息知识、思维方式的交换等等。它对于促进师生交往和大学生教育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换是师生交往的关键。师生之间个性差异所导致的这种交换,是重要的互补手段,对于师生的个性发展与完善起着双向的促进作用。

第4篇

关键词:非正式奖励;大学生;教育管理;运用

奖励是一种常用的激励手段,激励是人生的养分,能让人肯定自己、充满自信、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人把80-90%的潜能发挥出来。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管理非常重要,而奖励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研究它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对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大学生发挥潜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大学生的奖励方式有:综合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工作奖、学习进步奖、实践创新奖等奖项。有的高校还有社会团体、企业或者个人等设立的各类奖学金、荣誉称号等。是一种用精神方式和物质方式的授予来肯定并强化大学生积极行为的一种手段。这样基本以学期或学年为评比时间的各种奖励,是一种静态激励,它对上一学年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缺乏动态性,不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肯定。很多大学生也表示,奖学金具有一定的精神激励作用,但发放时间太长,效果降低,奖学金金额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吸引力日渐降低。可见正式奖励作用受到限制,传统的奖励方式、奖学金金额等正式奖励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达不到奖励期待中的效果。非正式奖励可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作为正式奖励的补充,达到正式奖励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一非正式奖励的涵义

非正式奖励最初来源于非常著名的金香蕉奖。据说惠普公司的一名工程师,突然告知经理自己找到了公司目前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经理听完非常高兴,想感谢工程师,但是翻遍办公室也没找到适合作为奖励的物品,经理灵机一动,从自己的午餐中拿出一根香蕉递给工程师并说道:“干得好!”虽然只是一个香蕉,但是当时这个工程师非常感动,因为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经理的肯定与赞赏。而这个“金色香蕉奖”随即变成了一项授予员工的珍贵荣誉。从此人们就把那些即时的、自发的、不用太费心就可以做到的奖励作为正式奖励的一个辅助手段,称为非正式奖励。非正式奖励是相对于正式奖励而言的,它对正式奖励具有补充作用,目的在于达到正式奖励所达不到的效果。一些非常有效的奖励方式可能根本不需要花钱,在适当的时候从适当的人口中说出的一句真诚的话,对大学生来说,比奖状、奖金更为重要。威奇托州大学管理学教授格兰厄姆博士通过对1500名员工的调查发现:员工最喜欢的奖励方式是他们的顶头上司对他们公开的、不假思索的肯定和认同;63%的受访者把“拍拍后背”看作是一种意味深长的鼓励。可见非正式奖励有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大学教学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学习、运用非正式奖励,并不断探讨适合大学生的非正式奖励方式。

二非正式奖励的运用

正式奖励一般有章可循,有相应制度、手册规定。而非正式奖励不同于正式奖励,它没有固定的规章可循,是即时的、自发的奖励,没有固定的形式,教育者运用非正式奖励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感情为基础

1、必要性:奖励包括正式奖励和非正式奖励,这两种方式都是为了更好的激励大学生,相比较而言,正式奖励多为程式化的、固定的、统一的奖励,在实施的过程中感彩较少,所以为了让教育者的奖励更有效,非正式奖励应该作为正式奖励的补充,更注重感彩。弥补正式奖励所缺少的感彩,以感情为基础打动学生,达到奖励的效果。2、重要性:非正式奖励是即时的、自发的奖励,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多为教育者在一定情景下的“随意表现”。教育者在作出这种“随意表现”时如果没有投入感情,那么整个过程就会显得生硬、呆板甚至不合适宜。可见,感情在非正式奖励中有重要意义,没有了感情,非正式奖励的效果会大大折扣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了解现代大学生需要的复杂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类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多层次的需要。大学生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奖励只有满足了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了解大学生的需要很重要,具体说来,教育者在运用非正式奖励时要考虑到:

1、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即使有相同的需要,这些需要在不同的大学生身上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同的。了解不同大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知道哪种奖励方式更能满足大学生,更能起到激励大学生的作用。如果教育者的奖励方式因人而异,有很强的针对性,满足了不同大学生的需要,那么将获得很好的奖励效果,如果奖励不是针对具体对象而采取的,奖励措施就有可能劳而无功、失去意义。

2、不同时期大学生有不同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大学四年的不同时期,大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如用“挑战性工作”来激励一名大一学生可能是有效的,但到大四,同样的方法对他可能效果就不明显了,因为这时他最关注的是升学、就业相关的事情。

3、不同事情的奖励程度。常见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过度表扬,适当的表扬是对学生行为的促进,但过分的表扬会引起受表扬者的骄傲情绪,甚至伤及第三者,使第三者认为不公正,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二是削弱表扬,如果对大学生的表扬力度太小,非但起不到表扬的效果,反而会降低大学生做事的积极性,不能起到表扬效果和导向作用。

(三)非正式奖励要及时

惠普公司的经理翻遍办公室找不到合适的物品奖励员工,但是他还是绞尽脑汁找出了一个香蕉以示感谢,因为他知道奖励要及时,哪怕是个小物品,也可以表达此刻自己对该员工的感谢和赞赏。事实表明,一个小物品在合适的时间起到了非常好的奖励效果。经理的奖励虽然只是一个香蕉,但却因为及时而获得了很好的奖励效果。所以,不要等到发奖学金时,才奖励学生。在学生有良好的表现时,就应该尽快给予奖励。等待的时间越长,奖励的效果越可能打折扣。奖励的时机掌握不好,会弱化奖励的效果。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很好,可是并没有在激励有效期内得到相应的奖励,很久以后,大家几乎忘记时才给予奖励,这样不仅达不到激励的目的,而且减弱了奖励的效果。

(四)非正式奖励方式要多样化且不断创新

面对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情景下,教育管理者不可能用同一方式奖励大学生,比如,你得知学生在某项比赛中获奖,内心很高兴、激动,一种情况是班级开会,这时你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表扬他,一种情况是在自己办公室,这时你可以直接表扬并向学生作个胜利的手势或竖起大拇指。可见,非正式奖励的方式要多样化,譬如:把学生叫到办公室直接表扬,而不谈任何别的事情;把表扬事项贴在公告栏,让更多人知道;邀请学生一起进餐,增进感情。多样化的方式才能满足教育管理者随时随地奖励大学生且获得很好的奖励效果的需要。奖励方式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创新。如果教育管理者使用一成不变的奖励方式,其稳定性有余而发展性不足,尤其是看不到社会发展、人的成长对奖励提出的新挑战。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教育者对每个大学生都以拍拍其肩膀作为对其的一种肯定,那么如果他哪次以摸摸学生的头来肯定学生,这无疑将获得更好的奖励效果。而时间一久,如果他总以摸摸学生的头作为肯定,那么哪次改为握握手,这也无疑将获得更好的奖励效果。也就是说,非正式奖励形式一旦使用次数过多、时间过久,那么使用效果将大大折扣甚至无效。所以管理者所使用的非正式奖励方式要不断创新。(五)非正式激励的法则为了使非正式奖励更有效,还需要将其与正式奖励相结合,这就是奖励中的大拇指法则,即每四个非正式奖励(例表扬每周晨练好的同学),应该有一个比较正式的奖励(例如月度晨练先进个人);对于每四个比较正式的奖励,应该有一个更加正式的奖励(例如在奖学金),再往后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其他奖励方式,循序渐进。

三结语

没有一名大学生是平庸的,每个大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奖励便是挖掘大学生潜力的有效而低成本的方法,在正式奖励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不防试试非正式奖励,只要运用得当,它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顾娟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杨.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盈余管理动因分析[J].商情,2013(52):139-139.

[2]张顾严.高情商领导的“奖励智慧”[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78-81.

[3]鲍勃•纳尔逊.第1001种方法[J].人力资源,2005(12):17.

第5篇

(一)认知能力好,容易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90后大学生已经进入到生理发展的高峰期,其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已相当成熟,这表明其具备了较强的认知能力。多元文化的发展、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使90后大学生能从小接触各类事物,表现出多才多艺的一面。

(二)与时俱进,功利主义色彩明显。90后大学生充分享受了高速发达的现代科技,大量信息随着网络、手机等快捷工具进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因此,90后大学生能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的兴衰、荣辱联系起来,体现出新时代大学生敢于承担重大历史责任的特点。但是,90后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过分看重物质需求,以事物的有用性和实用性为唯一的判断标准。

(三)个性突出,抗压能力较差。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强,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敢于批判和挑战权威,个性突出。然而,90后大学生享受家庭、社会的精心呵护,很少体会实际生活,所以,其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

(四)自信张扬,以自我为中心。90后大学生长期受到父母的鼓励而表现得自信张扬,富有激情和活力。但是,过多的表扬和赏识使得90后大学生在为人处事过程中只考虑自身的主观感受,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尊重意识,以致其分析问题和考虑问题时容易感情用事、走极端。

二、90后大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90后大学生有机会使用更多的高科技产品,这些产品的使用表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另外,外来的新文化、新思潮也影响着90后大学生,这为90后大学生的张扬、批判性格奠定了基础。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大部分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在家人的溺爱和过度保护中成长,没有独自面对过困难,也没有独自解决过生活中的问题,以致于其以自我为中心,意志力较弱。同时,90后大学生长期背负着家庭的期望,这导致其亲情观念淡薄。

(三)学校方面的因素。与中小学教学方式、方法相比,高校教师更喜欢用多媒体讲授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且每个知识点的讲解都是点拨式的,其主要目的就是引导90后大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另外,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行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不把精力放在课堂纪律的管理上。由此,90后大学生可能出现适应不良、厌烦情绪、挫折和紧张、困扰情绪。

(四)自身方面的因素。90后大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未成熟性。这一群体迫切地想要通过各种方式证明自己,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是,他们在认识事物、处理实际问题等方面还不成熟,需要教师对其指导。

三、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一)狠抓落实,大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一,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加大传统美德教育力度,将大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化为90后大学生的主要精神支柱,使其成为讲奉献、讲道德的优秀学生;另一方面,以思想指导90后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使其在面对多元文化时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拥护社会主义,从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二,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集体教学而实现的,但是,随着大学生手机、电脑的不断普及,教育者有必要转变教育方式,尝试通过即时通讯手段加强沟通与交流,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

(二)开发第二课堂,促使大学生做好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一方面,高校应该设立学生会、志愿者协会等社团,让90后大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实践能力,并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长远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高校应该专门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从专业理论与就业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帮助大学生提前熟悉就业环境。同时,高校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强强联合,为大学生实习和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第6篇

行政实习

这周辅导室没有很多的事务,最主要的是学校「英语深耕计画要开始了,因为去年已经实行一年了,所以我们今年会比较轻松,但是对我们这些实习老师来说也算是一项大挑战,原因是我们没有一个对这方面有相关经验,故对大家来说都是在做中学。

不过,有一位英语老师去年也有参与,她可以在旁协助我们,使我们更快进入状况,我被分配到的工作是做第一期的月刊,主要是宣传我们的英语广播剧何时开始并解介绍我们的新成员,这个部分必须用poblisher这个软体制作,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软体,必须重新摸索,另一个工作是训练学生可以在周会时上台教英语、并且制作海报…等等,这个部分英语老师会先在旁边协助我,希望我可以很快就能上手!是publisher 还是 poblisher

级务实习

这周我们班有打架事件,是属於同班互打的状况,其实在当天老师已经处理完毕,对於打架的双方都有所惩罚,但是当天结束後,被打的学生家长打电话到给老师,说明她不容许她的孩子处在恐惧中上课,并要求对方家长给一个交代,老师采取的方式是尽量安抚家长。

因为老师处理这方面的事情经验较少的关系,所以隔天老师有请学务处的组长来协助,结果在单独的问话下,发现有学生避重就轻,没有说出完全的实情,原来是被打的那位学生其实也有问题,可以说这件事两位学生都有错的地方,但是由於有一方的家长实在是很介意,所以老师就将这件是完全交给学校来处理,对於後面的处理方式我会在找机会请教学务处组长,毕竟这是书上学不到的东西。

教学实习

这周的课程大部分都进入第二单元了,像数学的教法几乎是同一个模式,但是国语在第二课时却有一些不同的改变,例如:生字的部分,老师要求学生事先预习,上课时先将生字卡随机发给学生,请学生上台带笔划,如果学生笔划错误的话就代表他没预习,就会有一些小小的惩罚。

而在圈新词的部分,并不是老师直接圈,而是由学生主动提出,老师在旁适时补充,学生在回家查字典写在课本上,以便复习,另外在考圈词时,老师也没规定范围,因为老师希望学生整课的字都学会,所以圈词的范围是整课,没有固定的圈词,像这种方式是我第一次看见,我认为这个部分是值得我学习的,虽然说一开始学生会觉得负担很重,但当学生习惯时,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辞汇一定会因此而有所倍增的。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教育管理;情感管理;工作理念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激情四射、活力迸发的时代。正如奈斯比特所言:“我们周围的高科技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同时,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由此可见,情感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最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就是要做到坚持人本主义的思想,注重情感关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用爱和责任为青春导航,同时也能凸显主体间性教育的内涵,使学生充分施展自我才华,激发内在的发展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分析及情感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是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的新一代,改革开放30年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对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及行为选择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对当代大学生情感的冲击尤为明显。作为新生代的他们,思想认识标新立异、个人情感自由表达、追求自我实现、追逐时代风尚、体验观念开放。他们虽然知识富有,但情感淡漠,缺乏感动之心、体谅之怀;他们虽然享受着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关爱,但缺乏最基本的感恩回报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普遍存在情感缺失。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突现的问题和矛盾也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影响,深入触动他们的心灵和人格。

在大学生思想多样性和需求多元化的现状下,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很难奏效。现在很多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忽视了情感在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极易导致大学生的认知和动机趋向功利,使原本缺失感恩体验的教育更加肤浅。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情怀流于形式,学生对于教育管理效能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概念”的状态。减弱了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掩饰了学生渴望求真的需求,导致了心理世界的荒漠和不和谐。单纯的教育管理工作不能直接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因情感需求而产生的问题,情感的问题还是需要情感管理这把钥匙予以解决。如何结合教育管理新的实际加以运用,特别是要研究和探索如何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感染力、吸引力、说服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情感管理”的理念。

二、情感管理的内涵以及情感管理在教育管理运用中的本质特征

情绪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是有着丰富情感生活的高级生命体,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中的核心成分,在人的心理活动和发展需求中起着动力效能和组织作用,支配和影响着个体的意识和行为举止。所谓情感管理,就是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及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的现实,管理者以至真至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情感沟通和思想交融,满足被管理者的内在心理需要,形成融洽和谐的工作和学习氛围的一种高层次科学管理理论。从本质上说是以人为本,以情感为动源,以和谐为基石,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实践精神、以强化组织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全新的管理理念。

情感管理是现代教育管理技术中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方式。情感管理就是要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以情感为特征,以师生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石,营造出情感管理的和谐环境。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就是要不断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思想认识的双向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生活激情,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心甘情愿地服从规范,接受教育管理。教育者要创造出一种环境,有效地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使之转化为一种动力,从而转化为成长发展的能量。有别于过去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单纯的“说教”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充分尊重人的需求,用情感去引导人、感染人、教育人,引起教育管理双方情感的互动和共鸣,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将情感管理运用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是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热情,化解教育管理中的消极或对抗情绪,促使学生刻苦努力,健康成长。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集体的向心力和感染力,实现人性化管理。

三、情感管理在大学生教育管理运用中的路径选择

情感管理运用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所依附的个体亲身体验的现实之间去寻找联系,帮助学生重构学习及生活的规则和秩序,实现教育管理的最大价值化。

1.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树立以生为本的情感管理观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遵丐曾经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对学生必须心中有爱,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工作目标,用崇高无私的师德,点点滴滴融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用真诚热情的心去感化每一个学生,在教育管理中注意言行一致,真正做到与学生相处言而有信,行而必果。教育管理的双方要置身于平等的位置,通过彼此之间的心灵对话、情感互动来获得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保持学生的心理天平长期处于平衡状态,这样进行教育管理才会有效。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允许彼此之间思想交流、情感碰撞,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和建议要重视,使他们有自尊感和自信心。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感受,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从而让学生获得满足感。

2.合理应用情感激励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发展动力

情感管理是一种粘结剂,能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为人生的发展积累资本和能量。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赫德尔曾经说过:“没有激情,我们情感中的活力都会沉睡。它是我们内心的导火线,火花将燃起。”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越强烈越能强化需求动机,形成发展的内驱力,以情感去激励鼓舞人,其力量是显而易见的。情感具有动力性,教育管理中的情感因素,视之无形闻之无声,却能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教育力量,运用情感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不失时机的赞扬学生,用真挚的语言、表情,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培养、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当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时,要及时给予祝贺和奖励;当学生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给予慰藉和鼓励,促使学生对教育者萌发感激之情,进而产生认同感、信任感和亲切感。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了解社会,正视情感问题,体会父母的不易与艰辛,珍视与朋友的真挚友情,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知道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分析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感觉到感恩和责任,产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量。

3.优化成长氛围,不断塑造凝炼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性教育管理手段,优化校园氛围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是情感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历史、规章制度、校风校训、治学理念、文化活动构成的心理氛围等,优秀的校园文化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对于调控学生日常行为和校园生活风气有着重要影响。

第8篇

当前,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之下,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这种环境下,要确保人才培养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还需要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柔性管理理念,通过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相互渗透与影响,以满足当代教学管理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柔性管理理念;运用

当前大学生的个性都较为鲜明,尤其在人生观及价值观方面,有明显的个体化差异。而在时代变迁下,要做好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情感需求,将柔性管理理念充分运用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来,并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能力,更好地实现教育管理工作。

一、柔性管理理念概述

柔性管理理念主要是指以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等作为基础管理思路,通过心理说服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而并非使用外在强制力的组织意志,从而让人们逐渐将各种组织意志内化成自己的主观行为。柔性管理主要是基于人的内在潜力、主观意识,来激起人们的自觉行动,从而实现终极管理目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都结合了人与人需求上的差异,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对人予以充分的尊重。从柔性管理理念的特征来看,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以具体人物为教育管理对象。在柔性化管理中,其教育管理的对象主要结合具体人物的情感需求、心理想法、社会关系等进行。所以,柔性管理通常是处理师生、生生、学校与学生、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人。[1](2)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大学生的活动空间较为宽阔,不易受到约束,因此,为了满足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需求,并适应于大学生各方面变化,就需要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方式进行。(3)管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动态性、稳定性。在大学生的柔性化教学管理中,教育者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变化情况,对教育方式进行动态性的调整,并注意保持教育管理队伍的稳定性,来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4)具有实际塑造性。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其效果要体现出实际塑造性,通过为大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从而将各组织意志潜移默化地转变为大学生内化想法,促使其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

(一)刚性管理及柔性管理间的关系不协调

柔性管理主要是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开展的。当前,从大学生教育管理现状看,由于两者间的关系没有明确性,导致学校的三大权力主体占据着主要的位置,仅仅体现出刚性管理理念,并未体现出柔性化管理理念,导致柔性管理处于劣势,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未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由于教学管理者依旧沿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没有注意观念上的转变,导致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也导致学生没有树立起一种自主管理的意识,其主动性、积极性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未对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管理进行良好的衔接

当前,随着社会格局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在社会现实面前,出现了诸多的心理困境,并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2]由于高校教育管理者只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形式上的管理,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行为管理衔接起来,导致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不能实现良好的自我管理。

(四)管理决策不具备明显的权变效应

大学生处于一个成长的过程中,其社会经验、成长环境、性格特征、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者就需要结合其不同的心理特征、行为活动、思想动态等,通过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对其进行引导。[3]然而,由于很多教育管理者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过度追求预设管理方案及最优化的管理原则,不注重权变效应,导致学生在心理上容易受挫,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柔性管理理念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协调好内部管理关系

柔性化管理不仅是一个理论,也同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涵盖了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各层级、各部分之间的内容,且管理中所涉及的内部关系也相对复杂,需要进行统筹管理,并梳理协调,才能够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进行柔性化管理时,首先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对管理中所涉及的各部分管理职责予以明确的划分,并组织各职能部门与相关的负责人,结合管理问题进行定期的商讨,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管理决策。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时间、资源、空间等各个要素予以合理的划分,确保柔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4]另外,学校还要注意协调好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两者间的关系。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在高校管理中,更注重管理的规范性、纪律性,因此,高校要结合时展的特征,通过纪律严明、规范合理的管理措施,来促进学生严守各项规整制度,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规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同时,也要注意发挥柔性化管理的作用,依托刚性管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需求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生机,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高。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坚持个体重于群众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通过号召方式,来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并在个体化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虽然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为大学生群体,但很多问题的来源,均为个体。所以,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个体的特殊性、复杂性,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性格特征、心理特征等,有效解决个体学生存在的问题。而教育管理者也要注意通过多元化与开放化的管理措施,来突破传统沟通上的局限,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以便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现存问题。当然,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也要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实际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感情,对大学生予以情感上的关怀,帮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树立是非观,消除其消极思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力与潜力。通常来说,柔性管理可以将科学化、合理化的价值观念渗透于教育管理中,以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让大学生在生活与情感上得到帮助,以便引导大学生,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观性,提高其自我塑造能力。

(三)构建良好的沟通平台

大学生的个性较为鲜明,注重追求平等,对独断专行管理模式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注意发挥柔性管理的作用,并为大学生搭建一个共同参与的自主管理的机制,使其充分认识到具体的管理制度,并具备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以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而在具体管理中,还要避免出现等级差异,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与大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使其感受到被尊重、被体谅,并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大学生感受到管理工作的严格性,使其认清自我,加强自我管理的意识。而在柔性管理的过程中,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除了要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性格,还需要增加与同学间、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帮助有问题的学生,使其实现自我成长。当然,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也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网络手段,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特征及相关信息,搭建一个网络沟通的平台,通过利用微博、微信、博客、QQ等平台,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以便更好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实现高效管理。同时,教学管理者在耐心聆听学生的问题后,要对其提出中肯的意见及建议,通过适当的引导,纠正大学生的错误价值观念,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进而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四)构建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围

大学生的在校时间较长,很容易受到校园文化、校园氛围的影响。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柔性管理的作用与价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更好地突出校园文化的优越性、人文性,弘扬正确、积极的思想与观念,将时代性、历史性的优秀元素充分融入其中,提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隐性教育效果,让大学生在这个良好的氛围中,对自身进行反思,并内化成行动力量,对自身进行管理。[5]而在柔性化管理过程中,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也要发挥榜样的作用,以身作则,严格地规范与要求自己,并对优秀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宣传,发挥模范作用,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与此同时,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也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完善、科学的管理评价机制,对大学生进行客观、综合性的评价。在柔性化管理中,主张模糊性评价,通过定量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并发挥自我评价、过程评价的重要作用,来尊重大学生,使其的主动参与性得到发挥,让学生可以实现自我分析、自我检查与自我教育,通过动态性的评价,使其不断反省与总结自己,达到全面的提升。

四、结语

当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效果,就需要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充分结合起来,通过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促使其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其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以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红霞.师范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柔性管理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30-31.

[2]吴丹,何伟强.大学生党员管理教育现状与柔性管理机制建设探究———基于中山大学案例的实证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7-9.

[3]叶巧群.差异化管理理念下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2):192-195.

[4]刘漫中.柔性管理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8-31.

第9篇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心理问题 教育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

贫困使大学生内心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自卑、过分敏感、焦虑、抑郁、自我封闭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等诸方面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成为“物质”与“心理”双重贫困学生。

2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因素是多样,如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影响、高校教育的缺乏、自身心理素质的软弱等。作为贫困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者,本文着重从学校教育与学生自身素质方面进行分析。

(1)学校教育的影响:大学校园内的同学会、同学生日等名目繁多的聚会越来越多,这些不良的校园文化氛围对贫困生来说无疑困难很大。另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和贫困生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得较少,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咨询分析涉足也较少。

(2)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不少贫困生自我评价偏低,自我认同的偏差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使他们在思索自身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难以正确认知。

3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3.1学校角度

3.1.1关心贫困大学生的物质需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1)加大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要解决心理问题,主要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旨在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因此各大高校应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国家、省的相关救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

(2)建立多渠道的扶贫机制。首先应为贫困生开通“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大奖学金力度和拓展覆盖面,探索设立助学基金和专项奖学金,同时设立学生勤工俭学指导部门,建立学生勤工俭学基地或合作单位,广开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3.1.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引进和培养高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服务。高校应加强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疏导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使贫困大学生“有苦有处诉”。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学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通过心理咨询、专家讲座、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与途径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贫困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3.1.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息息相关,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同时,应积极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特别对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3.1.4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

辅导员应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辅导员在充分了解贫困生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要予以特别关注。也通过自助、助人、服务社会等模式将他们的个人需求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鼓励贫困生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积极走向社会、参与实践,从实践中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在锻炼中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信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从而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

3.2学生自身角度

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贫困大学生应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观察世界,用平和宁静的心态思考问题,以乐观豁达的情怀对待生活、对待暂时性贫困。

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贫困大学生应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并充分发挥其纯朴、上进、能吃苦的优势,进一步增强自己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磨练自己的意志和抵抗困难的韧性。同时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还能密切与其他同学的关系,增进理解,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赵海信.贫困大学生心理个性分析及对策[J].理论月刊,2001(7).

[2] 程森成,夏江敬.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个性分析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04).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14-02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及经济的进步,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在不断推进。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生群体主体年代的变迁,高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大学生群体逐渐向“90后”甚至是“95后”转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大学生的需求都在不断变化。新时期大学生群体对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了解掌握大学生的现状,根据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需求来调整工作方向,不断创新发展新模式,才能满足新时代下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需求。

一、目前大学生主体的现状

1.经济情况不一。高校的招生都是针对全国范围的招生,生源地广,大学生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在全国来讲,东部地区及沿海城市带地方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相对较好,而中西部地区及偏远山区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相对较差。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大多会有比较心理。一些家庭情况好的大学生会有明显的骄傲或者是优越感,而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的学生会越来越自卑,容易形成两个极端,让高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陷入困境,也有可能给高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所以,大学生群体的家庭经济情况的差异大,是目前大学生教育中的现状之一。

2.成长背景差异大。这些大学生群体有着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所以成长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异。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是家庭的独子或者独女,大家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家庭经济情况好的大学生,从小可能接受了很多的知识及特长教育,比如会弹钢琴、拉小提请、画画、唱歌等,文化艺术细胞普遍比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大学生要好,而且这些大学生从小生活在城镇,很小就见过很多新鲜事情,社会阅历及见识也会比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广泛。再者就是城镇的大学生群体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强,短时间内就能适应高校学习的各个阶段。农村的大学生群体在兴趣特长方面明显处于弱势,社会阅历及见识方面也不及城镇的大学生群体,但是农村大学生群体普遍比城镇大学生群体意志力强。大学生群体成长差异化也在挑战着高校大学生传统教育管理工作。

3.心态及压力承受能力不一。通常来讲,城镇背景的学生群体乐观心态比农村背景学生群体状况好一些。当然,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地域环境等,都会让学生群体心态及压力承受能力不一样。现在的大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很大,这些压力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发展。在这些不同压力面前,有些学生群体表现出了乐观的心态,有些学生群体表现出了悲观的心态。学生的心态不一样,面对压力的承受能力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也大不相同。所以,学生群体心态及压力承受力不一样也给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4.就业择业观点不一。在当今信息互通、互联网发达的网络时代,随着高校近些年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择业观点也大相径庭。大学生的就业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也是近些年来的一个难题。社会竞争越来越大,大学生找工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很多学生都希望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不同的学生群体就业择业观念差异较大,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差异化也会出现奇怪的现象,比如优秀学生群体也许在就业中有多个选择,但是普通学生群体在就业中很难有合适岗位,甚至都找不到工作。当然,不同的学生群体也会选择不一样的就业方式,一些学生可能喜好到政府事业单位就业,一些学生更喜欢到企业中去历练,也有一部分学生更愿意自己创业。所以不同学生群体的就业择业观念不一,也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之一。

二、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理念

1.关心与教育并重。大学生群体有来自城镇背景的经济优越的学生群体,也有来自偏远农村的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群体,高校不管是面对哪一类学生,都应该关心他们。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多关心大学生,而且充分相信大学生,让大学生去体验各种生活,比如让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体验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群体的生活,让这些学生群体能够感受生活的不容易。也应该关注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群体,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勤工俭学的渠道,也应该创造更多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机会。高校的主要工作是开展教育工作,但是关心大学生群体,是高校开展教育的前提,能促进高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2.创造平等的学习环境。在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创造一个相对平等的学习环境。不管是城镇背景的大学生群体还是农村背景的大学生群体,都应该以相同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公平公正的解决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给予不同群体同等的尊重。如果高校在对大学生管理的工作中区别对待,那样会让有优越感的学生优越感更强,甚至是自负,让有自卑感的学生群体更加自卑,甚至出现自闭等,总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学生教育管理问题。这些问题会限制高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甚至会对高校自身的发展或者名誉有负面影响。所以,创造平等的学习环境在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要。

三、模式创新的探索

1.以学生为中心。高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该以大学生群体为中心,而不是单单以传统的教学课程为中心。企业中都强调以人为本,高校也是一样。高校的主体或者说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那高校就是生产制造商,学生就是产品。要想产品销量好,质量好,必须坚持以“客户需求导向”,把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了解大学生群体的需求,根据大学生不同的需求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不断改善,加强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群体间的良性沟通,让双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为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更适宜的氛围及环境。

2.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新时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高校教育管理者跟大学生要保持常态化的交流,不断引导大学生,让大学生朝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上面说过,大学生群体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成长背景,所以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情况都不一样。高校可以效仿先进的企业,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针对引导服务。比如心理咨询或者学生EAP,开设单独的心理咨询室,让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不一样的身心辅导,不断的引导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往好的方面发展。

3.锻炼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生群体中多数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在新时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手段来提升大学生群体这方面的能力。比如自我管理,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调整自己,控制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更坚韧。高校应该大力支持社团活动,也应该大力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或者是勤工俭学,让更多的大学生群体提前感受到社会残酷的一面。通过这些不同方式的尝试及学习,让大学生群体的适应能力更强,也让大学生学会承担,理解生活之不易,让大学生群体变得更自信、更独立。

4.激励与感恩结合。在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一方面需要更多的激励,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感恩。既然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充分尊重大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激励学生学习。比如尽量少批评学生或者是过度批评学生,要多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鼓励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乐意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学到更多,通过这种鼓励、赞扬来刺激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也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思想。很多学生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很多时候都难以理解生活的艰辛。高校应该多开展一些文化活动,来不断改变学生对感恩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不断的激励学生,不断的让学生学会感恩,能让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顺,也能让高校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适应新时代对高校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南大伟.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模式创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2):68-69,110.

[2]赵明月,王新春.学分制下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06):21-24.

[3]贾少颖.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01):163-164.

第11篇

1.跨时代特征的管理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关键在于完善学生的道德修养,规范学生的基本社会观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在思政教育管理的内容建设上也应当有所调整,体现出思政教育管理核心内容的同时也应有效融入时展的内涵,突出时代精神的发展主题。因此,切实可行的管理内容成为新时期发展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显著特征之一,同时也是高校德育教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的一种渗透过程。

2.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管理环境的复杂和多变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特征之一,对于学生个体的思政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导向意义。大学生群体处于急剧成长过程当中,这一全新的形势变化不仅源自社会环境中网络资源等诸多媒介的干扰,也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朝着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迈进。信息资源的扩大,管理环境的复杂,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可忽视的特征之一。

3.多元价值取向的管理对象。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意识在发展过程中明显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其整体价值取向日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这就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执行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更为复杂。此外,物质价值取向的渗透也使得部分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产生了偏差,精神教育的人文化追求显得尤为迫切。面对管理对象自身的众多特点,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势必需要寻找一个突破口,体现过程管理的有效性。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优化路径探讨

1.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应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内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将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发展要义。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不仅是对课程实施过程的优化,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协调和有序。从实践创新的角度出发,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应本着规划化的教育管理目标原则,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将全面发展人才的构建作为思政教育管理的实施核心。

2.从资源配置角度促进思政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教育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在资源消耗和效果提升之间寻求最为妥善的平衡点成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明确各管理要素的基本职能之后,高校还应该对资源消耗情况进行及时记录,从科学管理的角度体现教育管理的基本效益原则。

3.体现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对比性。妥善处理好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比与统一也是提升教育管理实施效果的关键路径。无论是现实管理目标的构建还是具体实践目标的构建,都应切实考虑到相关的要素对比,提升管理质量的同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这一新思路的实践过程不仅摒弃了以往教育管理的单一性,也使得教育管理的环境更加宽松。

4.发挥思政教育管理中实效规律的促进作用。无论是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客观执行规律还是教育管理的基本改革理念,都崇尚在实效指导下提升教育管理工作实施的有效性。尤其是当前信息时代的来临更加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手段,在合理化的政策指导与约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实效规律得到了有效体现,管理实践更加规范和有序。

5.从柔性管理角度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柔性管理理念侧重人的主体性发展特征,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指导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和谐有序的,在效果取得方面也极为显著。从单一的教育管理模式实施到人性化的教育管理革新再到如今的自我管理阶段,都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体现,这对高校管理领域的革新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思想特点 教育管理

作为新一代主体的“90”后,其生长我国经济快速转型发展时期,他们成熟盲目、睿智轻狂、理智躁动。新形势下,积极探究“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90”后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思想特点

(一)价值观多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90”后大学生群体视野更加开阔,对社会发展变化非常敏感,群体的诸多行为都表现出明显的时代印记。国际社会中的多种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日益显著,“90”后大学生群体受到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双重熏陶,多文化文化冲击强烈,进而促使其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形成。价值观多元化,会促使这部分群体在吸收优秀成果的同时发扬祖国传统文化,但也会促使大学生群体发生主导价值偏离等危险。

(二)情感开放

“90”后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更为开放的姿态,情感外露、张扬,懂得如何表达自身感情。但是,他们虚荣心更强、内心浮躁,精神、物质生活丰富,但往往更加迷茫空虚。浮躁的社会环境,很容易早就这部分学生群体情感的不安。

(三)思想叛逆

“90”后大学生群体多属于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备受呵护、关爱,是家人的宝贝,在家庭中自小就是“以我为中心”,而家长也逐渐以相对民主的方式对待他们。因此,他们有着较好的自我认识,有主见,自信心强。但是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家中几代人的宠爱中长大的,没有和兄弟姐妹一同成长,因此他们与别人交流过程中,过于自我,在团队协作中意识欠缺乏协作能力,欠缺对团队的忠诚和责任。处理人际关系时,容易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作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重要标准。在思想方面,“90”后具有较强的自信心与自我意识,思维多变,敢于阐明个人观点,喜欢自主行动,不受特定方式制约。在学习方面,“90”后大学生群体个人要求偏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学习类型与学习范围上的自主选择性非常高,不愿按照计划进行。在生活方面,“90”后大学生群体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较强,果断但盲目。

(四)实践能力强

“90”后大学生群体动手能力强、兴趣广泛,喜欢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文科、理科、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均受到他们的追捧。“90”后大学生群体对实践课、实验课的兴趣非常高,执行力、行动力高,他们喜欢积极体验新事物、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五)信息行为明显

“90”后大学生群体生长在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具有较高的信息敏感性。因网络技术、核爆炸式的信息数据,使得“90”后大学生群体更有主见且独立,思想早熟,非常关注个人选择与思考,信息行为非常明显。

二、“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一)人性化管理

鉴于“90”后大学生群体固有的思想特点,在其教育管理方面,应及时引入人性化管理理念。在具体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主,给学生创造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作力与想象力。通过人性化管理方式,能让学生更容易在心理上接受,减少学生们的束缚感,与此同时,还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人性”是人性化管理的核心,大学生是受到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群,我们有理想相信学生们能处理好个性问题,而不是给予其更多的管理制度束缚,否则会引发学生叛逆心理。

(二)积极引入先进教育方式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大学教育起步晚,同时在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创新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持续的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管理办法,同时也要结合我国不同大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改革,直到探索出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教育管理手段。随着社会各方面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在探索教育管理办法的时候应当考虑到通过引进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来帮助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此外,我们可以考虑引进国外一流大学的先进管理经验及管理理念,在满足了大学生崇洋心理的同时还能够完善我们自己的教育管理系统,从中吸取失败经验教训,改进我们自己的教育管理制度。通过持续不间断的吸收、改进、创新,探索出一套更适合我国国情和大学实际情况的教育管理制度。

(三)开展集体活动

大学阶段可以说是半社会阶段,是由学生向社会人过渡的阶段。除了学习上的压力还有来自人际关系、班级工作、学生会工作、未来职业选择以及其它方方面面的压力。此外,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他们从高中的高压环境中突然来到相对轻松的大学环境往往会出现由于过渡方式不正确而造成成绩下降甚至颓废的问题。这些压力就要求大学生接受专业的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能在大学校园里健康的成长。但是就目前形式分析,大学生们都厌倦于咨询心理专家或读一些有关思想教育方面的书籍,他们普遍表示“没必要”、“不需要”或“没面子”、“太枯燥”。因此,我们应该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在思想教育上做出一些创新。我们可以把室内教学的时间适当的分一部分给室外课堂教学,以开展积极向上的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将思想教育理论想要表达的涵义贯穿于整个活动当中,让大学生在“玩儿”的过程中就能学到知识、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指导。通过开办这种有意义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精神世界,引导他们逐渐形成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让他们逐渐意识到注意自己言行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更健康快乐的成长。总之,这种相对于课堂教学更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更适合“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更能投其所好,可以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

(四)结合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应该为“90后”大学生灌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明确政治方向。将思想政治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都融合到理论教育中,使大学生能在互动中提升思想意识。“90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他们非常需要外界耐心细致的思想指导,而且更需要外界积极健康的心理教育。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无论是大学阶段还是其它人生阶段,家庭教育一直都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根本和基础。作为家长,最容易感受到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包括心理上的、思想上的。大学生虽然步入大学,远离家乡、远离家庭,但他们任然对家庭有非常大的依赖性,因而我们应重视起家庭教育的重要力量。因此,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师和家长两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工作。

3.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应重视起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将实践学习穿插在理论学习当中,既能增加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举办大型的社科活动、学术竞赛、科技竞赛、社会调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来调动起“90后”大学生学习、帮助他人、奉献青春、感恩社会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强现代大学生的整体精神品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90”后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思想特点为切入点,从人性化管理、先进教育方式、集体活动、结合教育等角度入手,详细论述了“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多角度入手,旨在为一线学生教育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朱丽华,于永清.90后大W生教育管理方法应用探讨[J].河南科技,2013,(03).

[2]余海波,伍秀君.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特点和规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06).

[3]束强.90后大学生的特征及班主任工作策略[J].改革与开放,2011,(11).

[4]王淑艳.“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思政工作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5]郭亦鹏.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青春岁月,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