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世界各地风俗文化

世界各地风俗文化

时间:2022-10-20 02:29: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各地风俗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世界各地风俗文化

第1篇

【关键词】文化习俗;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风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东方建筑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建筑也主要是指古代近代的建筑。风俗文化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化,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的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不同风俗文化下的人们思想产生差异,这是人们认识不统一,意见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在不同的文化风俗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会不同,这也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建筑不仅作为一个为人们挡风遮雨,为人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们的依赖,它还作为一项极具欣赏价值艺术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一、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

东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几千年来,中国人长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在国民意识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论。中庸,仁恕的道德规范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建筑理念。很多优秀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多的民族创新得不到真正的张扬展现,这就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与宗庙寺院建筑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建筑格局。而在这一点上,欧洲国家的建筑比我们丰富的多。欧洲人性格自由奔放,个性突出。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体现的尤为尽致。中国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四合院封闭式的群体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内敛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的风格,从古代到近代并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我们保守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建筑更着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价值和儒教思想相统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石为主,整体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结构体系,所以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建筑,它的寿命比较长。另外在建筑设计空间上看,西方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是与我们的建筑空间很大的区别。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都很好的体现了欧洲人开放张扬的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造就了东西方人们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东西方建筑风格趋于一致化,是世界风俗文化交流,相互渗入的结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国传统的含蓄,中庸建筑风格,也在西方建筑风格,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三、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艺术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谦虚

历代以来,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很容易产生矛盾。一是因为各自利益的驱动,二是因为各地风俗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差别,价值观,文化理念的不同使人们的意见产生分歧。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这在我国历史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也更易为我们理解。民族的融合,促进了风俗文化的融合与同化,进而价值观,文化理念趋于统一。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审美范畴,和人类民族融合的进程是同步的。世界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在不同文化风俗下,我们建筑艺术要取得杰出的创举,必须做到百花齐放,兼容并包。必须更多一分包容去接纳不同的建筑风格,多一点谦虚,虚心去向不同的建筑艺术去学习,取长补短,优化我们的作品。

由于时代的发展,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交流内容的广泛化,当代建筑风格相差越来越小。建筑风格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分析不同文化风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通过比较很容易的出来。我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古代的建筑都有遗址,遗迹存在,风格迥异。即使当代,世界大融合的今天,虽然各地建筑风格趋于多样化,同化。但仍能体现出不同文化风俗下,不同的风格。各种风格都有其优缺点,去劣存优,取长补短,是我们当代建筑设计工作者应孜孜以求的。

参考文献

[1]程宏,王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2009(10).

[2]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研究二十年[J].古建园林技术,2003(4).

[3]刘玉超,罗大为.建筑艺术与生活[J].民营科技,2010(1).

[4]周洪军.感知与对话――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神[J].魅力中国,2010(10).

第2篇

千百年来,随着佛教的传播和中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的饮茶风尚传向世界各地。最初很多国家的饮茶方式均效仿我国,后来慢慢融入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逐渐演变成各自独特的饮茶习俗。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与中国为邻。中国的种茶、制茶技术以及品饮方式很早就传到了日本,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产生了独具日本特色的饮茶方式。

宋代,径山(浙江余杭)茶宴名闻中外,日本禅师慕名而来,南浦昭明在这里除了参禅问道,还潜心学习径山寺的茶礼。回国时,带去佛经的同时将径山的茶典七部和茶具一并带回日本。在日本《禅与茶道》中写到“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南浦昭明由宋传入”。茶典中有《茶堂清规》一卷,其中的《茶道轨章》、《四谛义章》两部被后世抄录为《茶道经》。现在日本茶道所崇尚的“和敬清寂”思想,据说就源于此。

宋乾道四年,日僧荣西禅师两次来我国学习佛经,游遍我国南方名山茶区。此时南宋饮茶之风正盛,荣西得以领略各地风俗。他不仅掌握了寺院饮茶方法,而且还研究了中国茶道中的技艺和禅宗茶道的理论。他参研陆羽的《茶经》,用汉字写成上下两卷日本首部茶叶专著《吃茶养生记》。

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精神。

韩国自新罗善德女王时代,即中国唐朝传入喝茶习俗,至新罗时期兴德王三年,遣唐使金大廉自中国带回茶种,促成韩国本土茶叶发展及促进饮茶之风。

高丽时期是韩国饮茶的全盛时期。贵族及僧侣的生活中,茶已不可或缺,民间饮茶风气相当普遍。当时全国有35个茶产地。茶文化因受到战事频繁和内乱的影响逐渐衰退,而后又在西欧文化的激荡中消沉。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复兴,首先继承和发扬的是茶文化,韩国茶人联合会于1979年1月20日成立,1981年把每年5月25日定为茶日。

韩国的传统茶和中国不同,韩国传统茶里面可以不放茶叶,但可以放很多种其他材料。韩国的传统茶不是加糖就是加蜂蜜,而且不用开水泡,而是将原料长时间浸泡或熬制而成。中国的茶传入朝鲜半岛时,被当地人看作是一种有助于修行的饮料,饮茶之风随着佛教的兴盛达到顶峰,到了朝鲜王朝中期,儒教兴起,饮茶逐渐势微。渐渐的各种有药用价值的汤,包括药丸和膏熬制的汤都被称为茶,这便是传统茶的前身。现在韩国传统茶已经成为一种强调天然和健康的甜饮,中国茶在韩国只剩下绿茶这一种了。在韩国已经达到无物不能入茶的程度,比较常见的是:五谷类,如大麦茶、玉米茶等;药草茶,如百合茶、艾草茶;水果都可以制成水果茶,如青梅茶、柚子茶等。

中日韩三国相邻,自古就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作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3篇

品牌名称是品牌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进行品牌设计、品牌建设中,要特别讲求命名艺术,为产品选择一个好的品牌名称。

俗话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同样,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给产品起个好名字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名字起得好,消费者容易记住,再加上其它生产经营环节也做好了,产品俏销了,那也就快成为名牌了。所以说“名字也是生产力”实不为过。

名字起得好、优美、响亮,叫起来顺嘴,听起来好听,既有个性,又与时代新风尚合拍,树立品牌良好形象,最终有益于促进销售,堪称是门高深的学问。可以说,命名也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投资,这一观念今天正被不少经营者从教训中所认识。

有人认为,相对于技术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投入来说,命名似乎无足轻重。可是,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环节往往正是很关键的一笔无形资产的投资,它不但回报率远远超出预想,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有形资产投入的市场价值。命名的科学合理,会使企业的整体投资发挥出极限效益来。

“长虹”“红桃K”、“海尔”、“娃哈哈”、“乐百氏”、“SONY”(索尼)、“ACER”(宏基)等国内外著名品牌,其品牌名称无一不具备显著的区别性特征,充分突出自己的特色;易于为消费者所认同所接受;具有较高的文化附加值。如国内的“红桃K”这个名字出台前,几个创业者当初曾不惜斥数万元重金,面向全国公开征集产品的名字及其商标图形的创意,最后从多达近两万个候选名字和商标创意中筛选出了“红桃K”三个字,真可谓字字千金。世界上成功的大企业,更是无一不看重命名这个投资环节。如美国有家石油公司为设计出既符合世界各地风俗,又符合各国法律的名字,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历时6年耗资一亿余美元调查了55个国家和地区,最后从设计的1万多个商标中筛选出一个商标,这就是著名的埃克森(EXXON),如今它的品牌价值已达上百亿美元。其它诸如“SONY”、“ACER”等命名,也都是一笔巨大的投资,当然,最终的回报也是丰厚的。

二、品牌命名的误区

如今,我国的企业也大都认识到了品牌名称的重要性,但在给自已的产品命名时,却因种种原因陷入了品牌命名的误区。

1、雷同

国内很多品牌无特色,缺乏个性,甚至名称雷同,结果企业的规模发展越大,当初命名投资中的问题就暴露越多。如广东就曾流传着这么8句话:“‘红棉’遍地开,‘珠江’到处流,‘五羊’满街跑,‘熊猫’遍地走,‘三角’满天飞,‘钻石’到处撒,‘羊城’处处见,‘粤穗’眼底收。”这就是对名字雷同现象的准确描绘。报载1998年广州认定的不同行业的58种著名商标中,命名相同的竟累计有14件,占近1/4。

2、媚洋

如今,我国的许多企业挟洋自重,本为国货,却非要给产品起一个洋名不可,“媚洋”思想从其品牌名称上表露无遗。理发店取名“黛丽丝”;自行车叫什么“奥柯特”;歌舞厅挂牌为“拉斯维加斯”;甚至一块热红薯偏偏要称为“蒙娜丽莎”……。从这些“洋气”招牌上看不到中国人的“骨气”。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之后,西风东渐,洋货以其高、精、尖的技术含量而受到国内消费者的喜爱。企业因此借一点洋货的光亮为自已增辉,原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把这种借光现象搞得走火入魔,都为产品起一些“土著”与“洋人”都看不懂的洋名,就不但不能表现产品的特色,反而会受到国人的鄙视,更严重的是给人一种没中国人的“骨气”之嫌了。

3、循古

当前,我国的许多企业沾“古”而醉,热衷于以古代的人名、地名甚至以古代的典故、传说来为自已的产品命名。中国有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企业请它们为本企业发挥一些余热,确实可以为产品增添光辉。“孔府家酒”之所以大出风头,的确与它的品牌名称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是,如果大家一窝蜂似地都去循古,那“古”的功效就会因多、烂甚至捕风捉影而淡化,还有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如,自从有了“孔府家酒”后,于是就出了类似的“禹王山酒”、“康王河酒”、“宋府家酒”等等,这些有抄袭、模仿之嫌的品牌名称,实在令人大倒顾客味口,其品牌效应就可想而知了。

4、媚俗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一些品牌名称、店铺招牌还莫名其妙地染上了一股重重的“俗气”。比如,有什么“老爷酒店”、“财神当铺”;什么“洪福酒楼”、“肥婆餐厅”;有豆酱制品取名为“老干妈”、“老干爹”;据报载,南方某地产的一种儿童食品居然取了个艳名叫“泡妞”,真不知这一企业取此名字的目的何在。

品牌名称、店铺招牌实际也是一种促销广告,同时也是企业精神的一种外显。一个好的品名(或招牌)能给企业带来无尽的收益和回报;一个高雅、文明的品名(或招牌)能让公众感受到一个企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而那“财神”、“肥婆”、“泡妞”、“老干爹”之类俗不可耐的品名、招牌只会招来大众的反感,只会为自已的企业外在形象抹黑。笔者真是想不通,我国语言词汇浩瀚如大海,其中有无数的绝妙好词,但这些企业为什么偏偏选中那些俗不可耐的俗名呢?

目前,国内企业在进行品牌名称的选择的时候,除了陷入了以上几种误区外,还常常陷入“称王称霸”、“猎奇求怪”、“贪多求大”等误区。在此,就不一一详述了。

三、品牌命名的原则

实际上,产品品牌的命名是一门高智慧、高价值的艺术。要想所选择的品牌名称能发挥其促销产品、树立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的良性作用,避免陷入上述的误区,就必须坚持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品牌命名要新颖独特对比强烈。

品牌命名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消费者的选择,使它们在同类产品中具有万绿从中一点红的效果。因此,新颖性和独特性无疑是品牌命名的第一原则。

最近,女儿迷上了一种名叫“小鱼军团”的袋装小食品,该食品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一些油炸小鱼。十几条一袋,四块多钱,价格不便宜。但它的名字却大大吸引了我那三岁多的女儿,一旦买上一袋后,她便会一条一条地“消灭”,口中还不时大叫:“爸爸、妈妈,我又消灭了一个军团成员。”有时,妻子也加入了对付“小鱼军团”的战斗,直到把整个“军团”消灭干净。在消灭“小鱼军团”的过程中,女儿高兴,妻子快乐,当然我就更快乐了。这一切统统都是“小鱼军团”这个新颖、独特、有趣的名字所带来的。

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新颖、独特的品牌名称能使普通的商品变成富有强大吸引力的商品,它能给顾客带来意料不到的欢乐和享受;一个新颖、独特的品牌名称就等于给商品做了一个绝好的广告,它能给企业带来滔滔不尽的丰厚财源。我想,生产“小鱼军团”的企业,其生意肯定不错,至少它从笔者的钱包中就掏去了不少钞票。

2、品牌命名要能够隐喻产品特点。

能够表现产品独特性的第二个因素是产品的功能和特点,同时,它也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一个话题。为了更加突出和更加艺术地表现产品的功能和特点,使产品品牌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品牌的设计者们大都采取比喻或隐喻的方式来表现变种功能和特点。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所生产的桑塔纳轿车就是借喻桑塔纳旋风的威名而成名的。桑塔纳原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座山谷的名称。那里盛产名闻于世的桑塔纳葡萄酒,同时也盛产强劲的桑塔纳旋风。大众汽车公司将他们的名车命名为“桑塔纳”,不但隐喻着那车像桑塔纳旋风一样风驰电掣,而且希望那车能够像那旋风一样风靡美国和全球。

3、品牌的命名要能够诱发顾客的购买欲望。

产品命名的重要目的是为了赢得用户的接纳和选择,因此,一个好的品牌名称不能仅立足于公众的识别和欣赏上,而是要有强烈的卖点,使人们产生一种强烈的购买欲望和购买冲动。

诱发购买欲望和购买冲动的关键是能够引起顾客美好的心理联想,使他们醉心于购买带来的美好结果。这种对未来的憧憬作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量,很容易转化为购买动机。在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的人们都挡不住“可口可乐”的诱惑,其中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那具有极强诱惑力的品牌名称。

4、品牌的命名要顾及国情、民情、民俗和民风。

天津“狗不理”包子在我国北方已畅销了上百年。但它在南国广州却寸步难行。这是因为,广州人对“狗不理”这个名称在心理上不能接受。这正映证了“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古语。

由此可见,产品命名不但要考虑它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而且要考虑产品销售市场的国情、民情、民俗与民风,做到“入乡先问俗”,千万不要冲撞了当地的社会禁忌。

5、品牌的命名要做到好听、好看、好记、情深。

除了以上原则外,品牌的命名还要注意做到:一是“好听”———品牌的名称听起来舒服。二是“好看”———品牌标识要醒目,让人看完之后赏心悦目,从而留下对这个商品或服务的美好印象。三是“好记”———名称简洁有深义,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四是“情深”———品牌要有一定的文化韵味或一定的情感内涵,让人们在使用此产品或服务时,体会到一种情感上的享受,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四、品牌命名的途径与方法

要想获得一个绝好妙的品牌名称,除了要避免陷入上述的误区与坚持上述的原则外,还要选择适当的途径与方法。

品牌命名的途径通常有三条:一是通过媒体诚心诚意地向社会公众征集,既可得到好名字,又能很好地宣传自己;二是邀请专业公司或人士介入新产品投资开发过程,为产品的命名出谋划策;三是发动企业内部员工为产品命名。有时候通过这种途径获得的品牌名称更能切合企业的实际。

方法是原则的体现。品牌命名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以产品产地命名。

即以产品的传统和著名产地命名,如茅台酒、龙井茶、北京烤鸭等。凡名牌产品大都有其原产地或中心产地,人们习惯上把这些产地视为正宗。以产地命名可以使消费者产生一种仰慕和信赖心理,并从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2、以植物类比命名。

即以具有象征意义的名树、名花、名果来为产品命名,如椰树饮料、莲花味精、红豆衬衫等。以名贵植物类比命名可以使消费者把产品形象化,并通过积极联想给产品附加一些与植物有关的属性。

3、以动物类比命名。

即以具有象征意义的名贵动物来为产品命名,如风凰电扇、虎牌摩托、熊猫电器等。以珍禽异兽命名,不但可以使产品形象化,而且可以产生强烈的动感,使产品在消费者头脑里生动起来,从而给产品附加一些与那动物有关的属性。

4、以自然现象命名。

即以某种自然现象的名称作为产品名称的一种命名方法,如长虹彩电、紫光电脑、霞飞化妆品、旭日升饮料等。这种命名法可以将自然现象的某种受人喜爱、受人憧憬之处寓于产品之中,从而借以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吸引消费者购买。

5、以价值比喻命名。

即以修饰性的语言来喻指产品价值的方法为产品命名,如金贵特曲酒、超能电器、自然美化妆品等。这种命名法,可以直接让顾客了解产品的价值之所在,有一定的促销作用。

6、以威信效应命名。

即以历史上和现实中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的人的名字作为产品名称的命名方法,如东坡肉、孔府家酒、中山装、李宁服装等。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的人,代表着一种理相化的生活方式,容易引起消费者的认同;另外,以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的人的名字作为产品名称还可以产生“名人效应”,使产品能够借“名”扬名,借“名”促销。

7、以企业理念命名。

第4篇

关键词:文化冲突;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策略;合理利用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世界上汉语学习者也越来越多,对外汉语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学习者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思维习惯等方方面面都各不相同,在教学中难以避免的出现各种文化冲突问题。文化冲突问题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也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化解。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

(一)思想与价值观念冲突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思想与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对事情的认同程度也不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于课文中的问题和观点都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这种情况下学生之间或学生与老师之间都可能会产生意见冲突,可能会对一个问题产生争执。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冲突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二)语言与生活习惯冲突

语言和生活习惯的不同的也可能导致文化冲突的产生。学生可能不能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这样说,可能有的问题没有原因,就是语言习惯,因此无法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样学生不理解就会产生冲突。例如,汉语中我们常说“打扫卫生、吃食堂”等看似不合理的话,学生会问“卫生怎么打扫,不应该是打扫教室吗?”但是,中国人从来没有人问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从小学习汉语时就是这样说的,我们有这样的语言习惯,不会特意去想为什么要这么说。而很多西方国家的人比较较真的,追求问题的答案,如果没有合理的解释我们会非常不满意,这样文化冲突便产生了。再如,我们在离别时经常会说慢走,而外国人非常不理解为要让人慢点走呢。这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就会表现出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冲突。

(三)文化忌讳冲突

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信仰、习俗、忌讳的不同,忌讳导致的文化冲突也是很常见的。例如,伊斯兰教的信徒们不吃猪肉,他们忌讳猪这个动物,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尽量不提关于吃猪肉、杀猪等问题,避免有信仰的学生产生不好的情绪。如果我们提及别人国家或民族的忌讳,不稍加注意的话是非常容易产生文化冲突的。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造成文化冲突的原因

(一)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对于每个人来说价值观都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对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的人来说价值观的差异更是明显。中西方人在价值观上的差异有很多,这些差异决定着中西方人在语言、思想、为人处世方方方面面的不同。价值观没有先进与落后的差异,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对于周围的不同的看法。中国人的价值观常常从整体、大到小考虑一件事的重要性,往往更加注重集体的利益,而西方人的思维从个体出发更喜欢从细处出发考虑问题。这些价值观的差异会表现生活的方面方法方方面面,而在语言的教学中也因此出现文化冲突问题。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多了解差异,多理解,少诧异。应该尽量用平常心对待学生的处事方式,不能大惊喜小怪,把价值观的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降到最低。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人类产生的最初,思维方式是没有差异的,思维模式具有共同的特点,然而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环境、风俗、信仰等方方面面的不同人类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差异。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和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就有很多差异。西方人习惯于直接的线性思维,他们以某一固定的线路表达信息,听者也以同样的方式去理解;而中国人更习惯于委婉曲折的表达,喜欢暗示对方,让听话者自己理解。西方人习惯个体思维,关注个体、体现个性;而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更加强烈,更注重整体、关注大局。这一差异在地点和姓名的表达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语中先说小地点再说大地点,汉语中正好相反,英语中先说名再说姓,而汉语中先说姓再说名。另外,中西方思维方式还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差异。汉语中形象思维的体现之处非常多,我们用“薪水”表示用辛苦劳动换得的报酬,用“水土”表示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等,都非常形象的表达了词语的含义。而西方人更重视逻辑思维,注重因果联系,原因与条件等,用英语表达一个句子时什么样的成分要放在什么位置都是有要求的,要符合逻辑,而汉语没有这么严格,主要靠意合理解句子的含义。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除了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以外还有很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些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需要我们运用技巧化解这些问题。

(三)行为规范的差异

中西方在行为规范方面的差异也不少,是导致文化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行为规范就是指在一种文化的影响下人们之间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也会很多差异。行为规范受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制约,由于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行为规范的差异也非常大。在中国人们往往受到传统习惯的制约,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细节都要非常注意。例如,在待客时必须以礼相待,要尊重客人,要给客人沏茶倒水,否则视为不尊重。在婚礼上要有很多很多的注意事项,必须遵守。在生活中由于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影响,男生和女生不可以太亲密,虽然近些年来随着思想改革开放不再那么封建,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多的约束。行为规范的差异也是导致文化冲突的一个方面,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不理解课文的内容,由于行为规范的不同他们可能认为课文中的内容是不正确的,这就要靠教师有耐心,去解释这些问题。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解决文化冲突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有很多留学生也是因为希望了解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文化,为了更加深入了解而来到中国的。可以说,中国文化是有吸引力的一种文化。既然中国文化受到很多的人喜爱,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很多学生乐于接受的方面来使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我们可以采取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例如,我们可以举办一些中国歌曲比赛、画脸谱、朗诵等有意义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这也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选择,让活动的效果能够事半功倍。对于一种文化的接纳和喜欢是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最有效的途径。

(二)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各级各科的教学中都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提倡教师接受新方法、新知识、新理念。而对外汉语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存在的问题更是数不胜数,所以说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外汉韵教学之初,常常更加重视读写而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对文化冲突问题引起重视,只有接纳和喜欢一种文化,才能更好的学好这门语言。

(三)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文化素养

第一,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学知识和能力。虽然作为中国人我们的汉语语言能力没有问题,但是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有必要了解语言学知识,有一定的语言学学习和分析能力。我们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师中游刃有余,能够了解和分析学生的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有的人认为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对学生讲语法,不能对学生讲语言学知识,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深究语言学和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这种想法是非常荒谬的,真正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人不会这样认为。

第二,尽量多学习和了解外语。我们都学习英语,也有很多对外汉语教师的英语很好,虽然在课堂上我们并不提倡使用英语教学,但是掌握英语仍然非常重要。在初级阶段我们需要和学生沟通,上课的要求,考试的方式等,在课堂下与学生交流等都需要使用英语。除此之外,我们在做研究时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等都是英文文章,要想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需要我们掌握英语作为基础。学好英语是一个基础,我们还应该尽量多学习一些外语,很多学生不是英语为母语的,他们的英语水平低,用英语沟通成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多学习一些外语。像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一般都会开设第二外语进行学习。

当然,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语言,掌握一两种外语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所以我们在尽量多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学生的因素有针对性的学习一种语言。例如,去各国的志愿者在出国之前都会学习一些出任国的语言。当我们学习了学生的母语时,就有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有时,即便只会说一些非常简单的打招呼也比不会好一些,当学生听到你用他的母语打招呼时在感情上就会拉近距离,这时文化冲突问题的出现也随着减少。

第三,学习中外文化知识。文化冲突的出现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文化的不同,所以多学习和了解有利于避免和解决文化冲突。中国人常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句话同样适用。只有了解自己的文化也了解他国的文化,才能知道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第四,学习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这两门学科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基础课程。这与教授哪一科没有关系,是教学技术的基础,是每一个教授都应该学习的知识。无论老师的知识有多么的渊博,如果不能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就不能顺利进行,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来说,由于语言不通、文化冲突等问题情况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加复杂。所以,掌握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要有足够知识储备和能力才能处理好教学中的遇到的问题,才能使用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增强对外汉语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由于各个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既然问题不能避免,我们就应该在尽量减少问题发生的同时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耐心,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忽视学生情绪和问题,不能对问题置之不理。而是有耐心的关注和解决。在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学生出现文化冲突方面的差异。二是要做到尊重和协调学生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每个留学生从小就养成的,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五)提高对外汉语教师规避“雷区”的意识

在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提高规避“雷区”的意识。有些问题我们并不觉得重要,但是对于有或民族习惯的学生来说却是非常在意的。做到规避“雷区”也要以充分的文化知识储备为基础,有了知识储备才能知识哪些是学生的“雷区”。例如,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是不吃猪肉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注意这些问题。除了教师规避“雷区”,也要培养学生的差别意识,让学生知道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让学生了解很多事情是由于差异而并不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文化冲突的合理利用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文化冲突可能性的预测是合理利用的前提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不断地想要学习中国的文化,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着。这因为这样留学生课堂表现出多元化的情景。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本身从下到大周围的环境因素不同,所受到的文化熏陶当然也是各不相同。正因为这样,对汉语就有了不同的理解。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在教授汉语之前一定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要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予以注意和区分。这有这样才能够在真正课堂教学当中,不产生文化冲突,避免尴尬。综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合理利用的前提就是对文化冲突可能性的预测。

(二)在对外汉语具体教学中对文化冲突的合理利用

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对待同样的问题当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此前提下所得出的结论也就各不相同。这是因为这样,教师在实际授课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备课,尽可能的做好准备,在掌握具体要讲授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明确教学目的,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教师需要具体分析文化当中不一样的地方,尽量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而影响教学。

教师想要让留学生了解他们很想知道的中国文化、各地风俗、不同价值观等等,就需要在授课时再现非常符合生活的作品,让学生一边学习语言一边了解文化。这样既学习了基础知识也掌握了文化内涵,一箭双雕。与此同时,针对同一个文学作品每个留学生都会有不同地理解,这恰恰可以引起很好地讨论话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这其中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毕竟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知识了解较少,在讨论地过程当中很可能会发生留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讨论,这样的讨论还需要教师在旁边不断引导,适当引入文化知识。在引导是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不自觉地对比中国与自己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了解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在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具体的汉语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对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进行预测,这有这样才能更加充分的为汉语教学服务。(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姚俊玲.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

[3]曲凤荣.对外汉语教学视阙下的文化冲突与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4]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

[5]牟欣欣.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

[6]朱永生,彭增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