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3 07:5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团队管理与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题目: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
一,本研究的主要依据和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及其在现实生活的研究现状
1,本项目的意义
团队建设顾名思义就是要搞好整体,维护整体,带动一个企业的发展前进.团队建设注重团队的核心目标,团队的管理机制,团队的精神."团队的业绩大于个体业绩的总和"——这是团队建设根本利益之所在.一个良好团队的建设还会在公司决策执行,项目开发,企业形象,资源整合,公司效率和管理行为的执行中起极其有效的作用.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的建设又有其特殊性,它不仅具有"协作性"团队所拥有的合作作用,同时,它也十分重视团队个体的个性发挥.建设良好的广告业务团队将有助于广告公司效率的大大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广告业的不断发展,广告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广义上来说,服务的竞争实质上是一种无形产品的竞争.但最终意义上的竞争是人的竞争,人的竞争是更高层次,更高品位的竞争.福州广告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从经营业务较为单一,部门设置较为简单,管理制度较为简单的企业,发展成为现在的广告业务多元化,部门设置较为齐全,管理制度较为规范化的公司.
目前,根据目前的广告公司的资料表明,大多数都存在以下问题:
(一)传统的经营思想和淡薄的发展意识阻碍了福州地区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发展.
(二)福州地区的广告专业人才大量缺乏阻碍了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
(三)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和监管,对福州广告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破坏了福州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大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海松.国际4a广告公司基本操作流程[l]广东经济出版社:XX(4)
[2]杰弗里兰开斯特,莱斯特马幸哈姆著,丁梅生冯晓波,应斌译.战略营销计划和评估[m]远东出版社:1998(6):53-67
[3]杭州日报报业集团XX年报(l)内部刊物,XX
[4]福州博采广告广告调查报告(l)内部资料,XX
[5]刘大东.高效团队建设5w1h.中国管理传播网XX(2)
[6]陆斌,媒体广告经营策略[l],现代广告XX(106)
[7]朱月昌,公共广告研究[l]国际广告,1994(3)
[8]朱月昌,略论电视广告解说词的创作[l],福建广告论文集,福建科技出版社,1998(7
[9]于晓茹,从福视广告看广告业的发展趋势[l],视听天地,XX(6):68
(二)本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内容
1.1团队建设的相关理论
本项目主要以一个具体的广告公司为例,考察和分析其在寻求发展中,团队建设方面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团队建设顾名思义就是要搞好整体,维护整体,带动一个企业的发展前进.团队建设注重团队的核心目标,团队的管理机制,团队的精神."团队的业绩大于个体业绩的总和"——这是团队建设根本利益之所在.
1.2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现状
业务团队的建设是广告公司发展的重要管理工作,它是广告公司各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实施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的关键.福州广告公司的业务正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主要有业务项目的多元化,业务服务的多元化以及业务范围的多元化.随着福州广告业的发展壮大,对福州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导致福州地区的广告公司在业务团队建设上面临了许多问题,也成为了大多广告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业务团队建设将直接关系到福州地区广告公司的发展.
1.4改善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的主要措施
调整经营思路,建设高效业务团队是发展广告业的关键.业务团队的建设,最关键是加强对福州地区广告人才的"开发,吸引和保留".建立良好的地区的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和加大行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来有效的管理和监管.
2.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初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广告业团队建设.为同行们构建一个新经营战略思路,实现人力资源战略整合研究在广告业中能蓬勃发展并得以在实际中应用和创新.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通过实际广告业团队建设的现状,对其实际操作中所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实用型的人力资源战略整合方法和建设新的团队建设.
3.2.解决其在特定环境下广告业如何按照地区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和加大行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来有效的管理和监管.
(三)本研究的特色和立论依据
1.本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1.1.针对性.人力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宏观而且抽象的问题,当前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针对一个具体行业做的研究还比较少,也不够系统和深入,不够针对性.本文试图在这些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联系自己在实际的操作中的过程,综合探讨广告业团队建设问题.
1.2.引入人力资源战略分析理念.近几年来,人力资源战略研究在我国各行各业中迅速蔓延开,短短的几年中,已经取得巨大的成果并有很大的突破,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战略分析体系,人力资源战略整合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行业对其进行人力资源战略整合问题,不仅细化了人力资源战略整合的作用,而且突出了行业的特殊性.本文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讨.
2.立论依据
本文以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分析理论为指导,根据具体的具体的广告公司的分析总结和调查研究,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和社会调查学等多学科理论,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对比,对广告业中的团队建设问题进行分析和对策研究.
二,研究方法和调研安排
1,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理论分析与实证解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分析广告业中的团队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2,调研安排
2.1搜集和整理各类相关文献,统计数据等相关资料并总结广告业中的基本数据
2.2对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了解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
2.3所研究分析成果,采用上述研究方法,提出广告业中的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措施方案,写出毕业论文初稿.
2.4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并对论文初稿进行必要修改,最后定稿.
三,论文基本大纲
一、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现状分析
二、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一),传统的经营思想和淡薄的发展意识阻碍了福州地区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发展.
(二),福州地区的广告专业人才大量缺乏阻碍了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
(三),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和监管,对福州广告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破坏了福州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大环境.
三、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业务团队的建设是广告公司发展的需求.
1教师科研团队
1.1建立合理的教师科研团队地方高校重视学生教学工作,多以系或教研室成为一个专业的教学团队(如园艺学、农业科学、动物科学等),生物学科包括的专业涉及面广,如土壤学、气候学以及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相关的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主要专注于教授3、4门主干课,这种团队组合在教学中可以形成互补,但在科研中往往难以相互配合。这是因为教学团队成员往往数量较多,专业方向也教分散,其目标是以课程建设为主,这样有些教师即使教学质量很高,但科研实力却较薄弱;以笔者所在院系为例,每个专业的教学团队基本都有十多位教师,部分教师还是从事行政工作的双肩挑岗位,因此难于形成一个合理的科研团队。而建立合理的教师科研团队在地方院校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得到了很多高校的共识。这首先选拔一位团队负责人,也即带头人,他应有明确的方向,有一些在研的项目作为团队支撑,此外,应具有治学态度严谨的学术道德和品德高尚的个人魅力,还应有较好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其次,还有几位科研骨干教师,在其相关方向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可以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方法和技术;最后,吸收几位年轻的教师加入,让他们积极融入相关专业的科研团队。科研团队负责人既要落实分配好团队成员各自的工作任务,又要做好团队成员,尤其是科研骨干相互之间的沟通工作。
1.2对教师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制度的思考科研团队建设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每位教师科研积极性与科研质量的高低,因此好的科研团队管理制度,对科研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然而对于多数地方高校来说,由于合并升本时间短,管理经验少,因此管理方面没有态度规章与制度遵循,很多时候科研团队形成的项目经费决策权往往由主持人一人决定,其他人很少参与并且不知道经费的分配等具体情况,这样造成团队成员积极性不高,具体事务也不愿参与,就造成了主持人管理经费主持人完成课题。结果常常是效率低下,项目成果质量不高,团队生命力不强。因此,创建高绩效科研团队,必需有一套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用来保障科研工作任务按计划、保质量的完成。这首先这需要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增加校内教师科研团队的外部支持,如学校科研部门、教务部门以及后勤保障部门等,配套相应的一部分经费对项目组进行建设,以笔者所在宜春学院,科研部门对部分教师组建的科研团队每年均投入十多万元供采购小型仪器设备,并提供部分经费用于团队成员对外交流;教务部门可用科研成果冲抵教学工作量;后勤部门提供办公条件等配套设施,这样的条件对科研团队的支持力度很明显。其次在团队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及约束机制,增加团队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培训制度,激励制度以及绩效管理制度等,让团队成员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并增加团队的沟通,增进协作,有效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最终实现提升团队整体学术水平的目标。例如笔者所在宜春学院的部分团队,每学期会定期安排会议交流,探讨近期完成课题的进展,所遇到的问题等,群策群力探讨解决方法;在项目申报前期成员对申报书进行交流,相互提出问题与建议,加以改进;这些举措有效的增进了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加快了项目完成的进度与质量,提高了团队成员申报项目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了团队成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科研质量。
2学生科研团队
2.1实行导师制与指导毕业论文让学生参与科研导师制是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与科研技能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一种方式,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增加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师生科研水平和质量;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新型方式。笔者所在的宜春学院生物类专业,一般有科研工作在身的教师,在学生二年级接触专业课开始,都会进行学生和教师的相互接触,接触中教师会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以及实验室的情况,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业、生活、爱好等个人情况,达到相互了解,其后,可根据学生意愿参与到学生科研团队学习,教师可依据科研内容与其本科论文相结合开展指导工作。此外,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在本科院校学生科研培养过程中占据着主要地位,是学生本科四年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综合性科研训练教学环节。按照一般学校的培养方案安排,毕业论文完成往往是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工作,但那段时期,考公务员、找工作和实习占用学生大量时间,放任自流的话常常使毕业论文流于形式。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教师通常会提前介入,并找一些具体问题和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前一年将题目出好,要求本科生构思;同时对那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吸收他们进入团队一起参与科研活动。
2.2对学生科研团队管理与建设的思考建立学生科研团队就是以学术研究为中心、借助教师的课题和项目为依托条件,为培养其科研思维与技术的一批有协作精神的学生群体。生物类教师的科研往往实验性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不少实验试剂有一定毒性,需要安全操作和严格管理,因此,在团队设立之初,除教师指导外,需要学生团队负责人,发挥负责人的角色作用;此外,教师可组织参加部分学术活动,如安排组内成员汇报,共同学习一些仪器的使用等;而在完成某些阶段性的工作后,可适度安排一些团体的娱乐活动,让团队成员增进了解,提升人际关系凝聚力;在团队建设中,可引入组内淘汰机制,即通过观察团队各成员在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可将消极应对项目的成员淘汰出团队,再引进拥有较高兴趣和较好研究态度的新成员,采用能进能出的机制来提高研究状态。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很多地方高校都出台了一些鼓励措施,比如大学生创新竞赛、大学生实践项目等活动,但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科研素质的培养,主动性不高,往往是极少数学生有积极性,不少是教师协助学生完成项目申报,这些一方面反映出多数学生缺少科研训练及独立的科研思考意识,同时也暴露出科研奖励政策对学生的吸引程度不高,还应有更多的辅助保障措施进行实施,如可采取科研项目结题答辩或,并结合指导老师意见的对应学分转化机制等。
3结束语
提高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对于提升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科研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对于实验实践性强的生物学科来说,它一方面能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与教师的科研能力,并能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技能与科研兴趣及思考能力,在帮助教师提高科研质量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不管是工作还是读研深造都能更好地掌握动手能力。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科研底子薄弱,缺少硕士点,想要在科研道路上加速发展,更需要师生团队的努力,在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管理等问题上多做研究和探索工作。
作者:赵志刚徐占春单位: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宜春学院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基地,创新孵化
一、前言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政府、高校、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大学为平台建设孵化创业基地,培养创业人才,可以鼓励大学生创业,对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培养青年人的创新精神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浪潮中,鼓励大学生创业能培养青年人的创新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激情,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高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完善教育体系。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是创造性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尝试,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它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毕业论文怎么写,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风险和成本,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新创企业成为能够独立运行并健康发展的企业。
我国部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管理模式上仍处于不成熟阶段。
我国教育部、科技部于 2001 年首批批准成立和认定了15个国家级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其中,合肥大学创业孵化基地按照“政府引导、多元集资、市场运作”的模式实施。安徽省政府设立合肥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工作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对创业孵化基地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并且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由省科技厅、教育厅、中国科技大学等 5 家单位共同投资发起设立合肥国家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合肥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主体。
例如:江西财经大学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2007年9月成立以来,入驻学生企业32家,实现销售收入75万元。作为江西省首个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孵化出了年营业额达100万元以上的学生企业。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2009年12月18日,浙江某校学生创业实验基地正式启动,该校花园东门部分商铺已开发作为创业基地前两期用房,选拔优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免费入驻“学生创业实验基地”。
浙江某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于2009年4月启动,总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经合理规划、布局及分割,共划分了29个房间,其中一间设为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站,由该校和工商局婺城分局共同提供创业指导全程服务,其余均作为学生的创业场所,免费提供给该校学生创业团队使用。
二、现状扫描
(一)良好的运营状况
1.盈利状况
盈利状况良好。在接受调查的项目当中,有9%的项目取得了每月5000元以上高收入的成绩。而且在前三期项目的调查对象中,并无团队属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中”的情况。较多的团队收入属于1000-3000元这个水平。但是处于“无盈利,收支持平”的团队也占了将近27.3%的比例。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前三期的创业项目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项目管理制度基本健全
在接受采访的团队中,100%的项目人员表示店里目前的管理制度基本健全,日常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地开展,但是由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考虑到自身学业等因素,相关的管理条例还需要不断的完善,由此可看到该校学生的工作协调和制度管理的能力是比较强的。
3.资金周转状况良好
资金周转状况属于良好的项目团队占总数的81.80%毕业论文怎么写,说明团队在总体上在资金周转这一方面的工作处理是比较妥当的,剩下的资金周转状况一般的团队表示只是偶尔会出现紧张的状况,但是这个问题通常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4.项目之间交流情况
创新创业基地具有作为企业孵化器的功能,而在培养各个创业团队,将其引进社会的同时,也是在培养大学生的收集市场信息、资源、并且能够与人合作交流方面的能力和开拓精神。单是“各扫门前雪”的作风,并不能够达成这个目标,因此,各个项目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是值得我们去调研和探讨的。
5.创业与学业
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创业活动,该行为对他们的学业所造成的影响是我们需要调查研究的关键,下图既是项目成员们心目中“创业对自己学业的影响程度”与他们实际的智育成绩之间的关系:在浙江某校创业孵化项目中的队伍成员里,智育成绩保持良好的学生占总数的71.40%。总体的学业成绩是令人满意的。
在班上智育成绩好的同学认为“创业对学业影响不大”的人占总人数的71.40%,而在班上智育成绩一般或者是较差的同学认为“创业对学业影响不大”的人都只占总人数的14.3%。可见,智育成绩不好或者较差的同学会把成绩差的因素归结到受创业的影响中来,而成绩好的同学则不会将创业和学业两者放在一起考虑。盈利状况每月在3000元以上的团队成员的智育成绩都属于较好者,这在所有智育成绩不错的学生当中占有42.9%的比例。
由此说明,项目经营状况好的成员并没有因为创业而影响或耽误学业。项目成员在创业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也是能够兼顾好学业的。
(二)经营困境
1.项目团队组员选择欠妥
因小组成员构成不合理,如同学院同专业的学生组队的情况,导致课时一致,经常无法安排人值班。能够达到每天安排人值班的项目组占总数的54.5%,其余的小组则是属于“偶尔无法开张”和“经常无法开张”的状态。
2.基地场所人气不旺
浙江某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是学校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创业精神而为经过选的创业团队免费提供的创业场所(水电费自付),但是由于场地位于丽泽花园(居民住所)附近,人气低,较为冷清,因此,众多项目至今都没有比较充足的客源,宣传工作也难上加难。这个情况对前三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的运营状况多多少少产生了一些影响。
我们了解到,81.8%的项目成员认为“基地人气不旺”的状况对项目运营的影响很大或是有一定影响。仅有18.2%的成员认为该情况对项目的运营状况没有影响,所以增添基地人气也是创业基地建设的内容之一。
3.对创业理解的偏差
在被调查的所有的团队中毕业论文怎么写,100%的经营者都认为学校应该尽量提供业务的机会给他们。而不是考虑去主动联系学校的各个业务主管部门,依靠自身的营销能力和项目竞争力主动地开拓业务生意。并且认为基地人气不旺的状况对项目营业影响很大。这个观念显然与学校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初衷不相符,学校的意图是通过免费提供创业场所和相应的管理和指导从而培育出“企业家”,而非商店“老板”,坐等生意。我们应该要明白到,创业团队对学校的过于依赖是不利于该项目的成功孵化并走向社会的。
4.自信心欠缺
对于本项目的营销能力和项目竞争力自评的调查当中,有将近一半的团队表现出了自信心欠缺的弱势。在营销能力自评中,占总数46%的团队认为自己项目的营销能力一般,而在项目竞争力自评中,有占总数45.5%的团队认为自己项目的竞争力一般。可见,他们对项目的自信心总体上来说是有所欠缺的。
(三)项目盈利影响因素分析
1.创业培训
“创业培训”是团队项目是否盈利以及盈利多少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被访问的所有团队中,成绩最好的两个的项目(每月盈利5000元以上)里德成员都表示曾经参加过创业教育和培训。而对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6个团队中,其中的5个队伍取得了较差的成绩。在“暂时没盈利,收支持平”的盈利状况不理想的3个团队中,其中有两个团队的成员均表示没有接受过创业方面的培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和培训在创业的实践中起到的作用是直接的而且是影响较大的。
2.营销方式
除了创业教育以及培训的因素,依靠主动开拓业务为经营方式的项目能够获得高收入。在所有团队中,成绩最优异的“每月可盈利5000元以上”的项目都采取的是“主动开拓业务”的经营方式。但是,属于“收支持平”情况的3个项目,也是采用“主动开拓业务”的经营方式,说明这种经营方式的不稳定性。而采取“靠熟人介绍”等保守、常规的经营方式,收入情况则比较稳定,每月的盈利状况均属中等水平。
3.团队成员心理状态
项目需要取得好成绩,团队成员的自信心也是一个有力的助推器。不过,他们的自信心也只是建立在以往成功的经验当中的,所以不难理解,对自身营销能力和项目竞争力信心强的团队往往是取得高收入的项目。而对自己没有自信的团队通常是盈利状况一般或不好的情况。
4.经验总结环节
能够取得好成绩的项目都是对业务经常进行经验总结的团队。
我们可以看到,成绩最好的两个项目都属于“经常召开经验总结会议”的类型。事实也证明了,只有经过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有助于该项目在营销能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的提高。而偶尔或是很少进行经验总结的项目成绩总是一般。
三、对策试探
(一)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毕业论文怎么写,培养正确的创业意识
大学生创业基地是学校为有创业意图的学生建立的一个创办企业提供服务的组织,高校在校园内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应从根本抓起,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从入校起重视创业,把创业作为一个人生选择,而不是因为找工作而去创业,不得已而为之。并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创业,培养正确的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鼓励他们创先争优。
大学生有较好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储备,但是还不足以做好创业项目;有实现自我价值迫切需要,但是缺乏实现的条件和能力。有效地开展该校的创业教育不仅是系统地将理论基础传授给创业的大学生们,同时也努力提高创业者创业的品位和技术含量。同时能够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而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计划性和有效性,增加成功比例。开展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未来世界的适应,还可以让更多的同学系统地学习掌握创业的理论知识,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自主创业中来。创业教育的成功开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二)加大创业基地的资源支持
作为培育“未来企业家”的学校的目标,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该具有以下功能:一是提供创业孵化场地和基本办公条件;二是协助孵化企业办理成立公司的相关事宜;三是提供管理咨询、会计、法律等咨询服务等等。
因此,除了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的场所之外,浙江某校在基地建设中可考虑提供培训、管理咨询、项目申报与有关认定、投融资、对外交流等服务。也可聘请相关方面有资深指导经历的老师为专门的创业基地建设指导老师,及时为各项目指点迷津,一同探索师范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之路。
(三)规定项目成员的组成结构
吸收以往的经验教训,以后为了项目的正常运作,有效解决困扰团队成员的店面值班问题,在选拔创业团队以及项目的时候,应该将团队组员的构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一个指标,并且有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构成的团队更加具有活力和学习能力,对团队的创业目标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四)开展师生合作新模式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建设途径毕业论文怎么写,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在有指导有计划的实践中来完成。在当前浙江某校教师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当中的师生互动模式,以老师的构想为主导,学生通过实践事先规划好的方案,在比较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开展创业行为的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少走弯路,也给教师们一个创业实践的机会,对师大的文化建设也可起到助推作用。
(五)发挥“大学科技园”作用
大学园区普遍聚集了丰富的知识资本,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试验基地,掌握着大量的科技成果。学校也应该发挥“大学科技园”的主要作用,即为大学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大学的人力、技术等资源,形成市场化的企业孵化器。培育更多有前景、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提高学校人才的创新能力,最后进行企业孵化,推向社会。
师范类大学,也可利用学生“师范技能强”的优势,鼓励学生开办补习班、辅导班等发挥师范技能的项目,这样便可以将专业学习和创业理想兼顾起来。
参考文献:
[1]单晓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策略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7;
[2]张庆祝.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理论初探.辽宁教育研究,2007;
[3]何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战略模式初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4.16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使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1]《意见》的正式启动了国内大规模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而作为质量工程重要建设内容之一的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也随之拉开帷幕。教学团队建设是搞好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也是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保证。
有关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展开了研究。有的从理论上对教学团队建设做了深入思考,如刘宝存探讨了教学团队的涵义和特征,团队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等内容[2];马廷奇分析了教学团队担负的三大任务,即“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3];都光珍着眼于“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认为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有利于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各取所长,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4]。有的基于具体的教学团队建设展开讨论,如李健等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系教学团队为例,探讨了教学团队的组织机制、运行机制与工作机制[5];任晓光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建设为例,对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进行了探讨分析[6];李杨裕等对农林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教学团队建设进行了初步研究[7]。针对外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论述较少的状况,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等的研究可以看成是外语教学团队建设研究的雏形。他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中提出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导师指导四个方面入手,对人才培养手段进行改革,并努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经过探索与实践,他们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高素质英语专业人才,建设了一系列优秀课程,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8]。外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论文仅有汪红对外语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理念和构建模式的分析与探讨。她认为在外语专业方向建设教学团队就是“要为某一具体的外语专业的教学搭建平台,以教学团队为平台,按照‘分级搭建、分别建设,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的构建模式,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的建设原则,突出师资梯队的建设。通过师资梯队建设促进大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9]。
本文以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为例,探讨教学团队在教学理念创新、制度建设、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从实践层面考察高效教学团队建设的方法与措施。作为全国首批立项的外语类三个教学团队之一,“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依托英语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在总负责人白解红教授的直接领导和亲自参与下,学校、院、系负责人十分重视和支持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团队成员通力配合,采取实实在在的办法与措施,把团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处处落到一个“实”字上,在教学理念更新、制度建设、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务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
二、“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一)教学理念与思路的运用
“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通识教育为路径,逐步形成了“语言知识技能的发展与知识、方法论掌握一体,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开发并重,与人格个性、人文精神培养融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并以各种方式把团队的教学理念与思路融入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测试手段改革等各个方面。
教学研讨常态化。团队的教学理念与思路包括很多符合当代语言教学规律的先进思想,如自主学习理念的构建,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的开展等等,团队采取听专家报告、学文件、观摩公开课及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使教学研讨成为常规教学的一部分,并逐步使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融入日常教学实践。
把教学理念与思路融入日常教学。针对“读议写”系列课程的实际,我们在理念上强调以“议”为中心,以“读”为途径,以“写”为目的,输入(读)与输出(议,写)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教学方法上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教学模式上逐步探索出“课前大量阅读与思考,课中积极讨论,课后大量写作”的教学模式;各课程在遵循上述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比如“读议写(四)”坚持对学生读、议、写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在阅读方面,不仅有将教材中的文本至少阅读三遍的刚性要求,又有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其他读物及网络资料的弹性任务;在议论方面,采取学生复述――老师指点――学生讨论――老师讲解的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写作方面,每学一个单元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写不同体裁的文章(如记叙文、论述文等,视课型和时段要求而定),并从中挑选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点评后发到班级公共邮箱,然后让全班学生阅读并写出评语。
“口语口译”模块针对传统的听、说分离的现象,尝试在“输出驱动假设”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精品课程“英语视听说”多媒体数字资源库,通过多种形式的“视”、“听”输入带动学生的“说”,从而实现网络环境下英语视、听、说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教学中秉承团队的教学理念,通过转变学习观念,改善学习行为和方法,逐步将单一的“听”、“说”技能型课程转变为融技能发展与人文教育、思辨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开设新课程。根据团队的教学理念,我们推出了全新的“英语读议写”系列课程,改造了原有的部分课程。按原有计划,新课程的开设从2008级开始有序推进,其中包括“视听说”模块的课程、“口语口译”模块的课程,以及“读议写”模块系列课程。读议写(一)、读议写(二)、读议写(三)、读议写(四)及口语口译模块口语(二)等新课均顺利开出。历史学博士谢文玉等人开设的“美国历史导读”基于省社科基金课题“文学的历史记忆与历史重构”等研究,考察文学艺术与社会、历史及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在内容上有突破,方法上有创新,对学生的思维有启迪作用,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开发新教材。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材建设,而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做好教材建设工作对于一个优秀教学团队的发展极其重要[10]。“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按照团队全新的教学思路与理念,教授新课的老师需认真研发新教材,其中涉及读议写等系列课程教材的设计与开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读议写(一)配套使用的教材《英语学习策略》、读议写(二)与读议写(四)教材已完成并投入试用;《英语口语教程》(上、下册)教材完成修订并出版;视听说模块方向的电子教材也在进一步完善中。
准备后续课程。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为后续课程的陆续推出做好准备,如黄振定教授开设的选修课“西方哲学文献选读”,为正式开设“读议写”计划中的“西方哲学”课程做准备,谢文玉博士在“英美国家历史”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院选课“美国历史与文化经典文献导读”,为以后承担团队的课程进一步积累经验。“中西文化导读”等课程也在积极准备相关材料。
改革测试手段。单一的评价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实施与发展。我们在测试方面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并在有效监控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时以报告会、读书报告、课程论文等多样化的考核手段逐步替代以试卷形式集中进行期终考试的传统评价方式。
(二)团队制度建设
教学团队是由具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共同承担责任,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而形成的正式群体。“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在成立之初就对团队各项建设进行了初步设计和整体规划,在组织制度、激励制度以及成员准入制等方面建立了相应的管理规定。
建立健全了组织保障制度。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在团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实行团队带头人全面负责,模块负责人牵头组织,课程主讲教师具体实施,课程教师各司其职的管理体制,形成了一个组织有序、上下联动、分工合作的高效团队。这个群体由不同年龄、职称、知识结构、学历和学缘结构的教师构成。
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激励制度。建立激励制度,制定相应岗位的具体任务、职责和学期考核奖惩办法,对成绩突出者,予以奖励。
实施团队成员动态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团队带头人有充分管理本团队的权利,对考核未达到良好等级者,进行警告直至淘汰出本团队;及时吸纳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其他各方面条件也符合本团队要求的教师。
基本工作常态化。教师在加入团队时,需认真思考自己将要承担的课程,近几年打算完成的教研、科研等任务,并以任务书的形式上交团队秘书处备案保存,年底对照检查;任课教师在每学期上完所教课程后须及时对该课程进行反思,并以书面形式汇报教学理念、思路,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团队针对存在的问题召开会议集体讨论解决。
(三)教学研究
团队紧抓语言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以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任务型教学等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应用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围绕教学中出现或存在的问题与困难,集中申报相关教改课题、撰写论文,从计算机辅助教学、测试、语言习得等角度开展了多维度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在二语习得、语言测试等领域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近两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外语类核心期刊10余篇,主持教改课题10余项。理论研究也同时推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系列工作。团队总负责人白解红发表了系列文章,探讨英语专业教育模式、专业学习任务的双重性、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和谐课堂建设等重要问题;主持2008年湖南师范大学教改课题“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该课题随后获批为200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唐燕玲主持2009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国际水平与中国特色:人本思想与外语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与实践”,对人本思想与外语专业特色建设、外语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外语类核心刊物上发表了有关重要论文。邓颖玲发表系列文章,探讨基于网络的“英语视听说”合作学习策略研究与实践、网络环境下立体化教学模式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等问题,并主持2009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外语专业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和湖南师范大学教改课题“英语口语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邓杰运用计算机理论与技术、测试学等理论,发表了系列论文,探讨听力学习在线质量评估与辅助决策、网络环境下视听说任务型教学以及话语信息的处理等问题,同时主持2009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理解能力测试的命题质量控制研究”。曾永红的实证研究“英语专业学生隐性语法知识应用实证研究”发表在中国外语界重要的学术刊物《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易艳萍、李志红分别主持2009湖南师范大学校级教改课题“《圣经导读》(读议写教程之四)立体化教材建设与教学研究”和“评价体系与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此外,相关精品课程以及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建设也在进行中。
总之,教学团队鼓励团队成员围绕教学理念与模式、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考试评价办法、教学资源建设以及英语本体研究等方面开展改革和研究,开始出现教研、科研齐头并进的强劲势头。
教学研究的加强促进了相关教学成果奖的获取。2009年9月,白解红教授领衔的“网络环境下以学习策略训练为特征的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是全国本届成果奖中外语类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该成果以外语教学、二语习得和信息技术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自主与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以应用技术创新和信息化资源开发为途径,创造性地构建了“网络环境下以学习策略训练为特征的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成果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对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将传统单一听力训练课改革成了一门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网络课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对外语专业各语种和大学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均具有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邓颖玲、白解红、邓杰完成的“导学式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荣获2008年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该项目随后于2009年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英语视听说教研室被评为200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研室。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徐静村在总结介绍西南政法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时也提到“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一流师资队伍”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及科研的发展。(见徐静村论文“精品课程建设浅淡”,发表于《》2007年第3期。)
,教学团队建设对培养师资队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团队成员通过参加教学研讨、理论学习等活动,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不断提高。团队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引领并紧跟国内外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举办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常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学,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学术氛围浓厚,有力地促进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2006年,主办了“第一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认知语义学的奠基人之一Leonard Talmy教授应邀做了主题发言和专题讲座。与会代表开展了多视角、多维度的认知语义学理论与应用的研讨。2008年,与《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和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合作举办了“首届全国外语教学与研究中青年学者论坛”,近300与会代表齐聚一堂探讨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热点问题。此类会议的成功举办对促进我国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们支持和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研讨会,如白解红于2009年11月应邀参加“第二届全国外语教学与研究专家论坛”,并作了“英语视听说网上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索”的主题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关注。这些都对团队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桥梁和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团队的学历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团队成员已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1人,在读博士生9人,硕士研究生6人。学缘结构也进一步改善,从外校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学位的共有12人。知识结构复合化、梯队结构合理化初见成效。同时,我们还通过各种方式或渠道,选派了10名团队成员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或进修学习。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逐年提升。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总结近两年团队建设的情况,我们发现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1继续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以及读议写系列课程教材的研发。目前,读议写系列课程已投入试用的教材有2部,需继续修改的教材2部;其余三门课程教材仍在开发中。与此同时,加强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在建设原有计划的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同时,积极准备读议写相关课程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2深化教学改革。由于团队建设的时间还比较短,学生受益的情况还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今后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继续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评价机制的改革。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倡导交互式学习,将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11]。
3加强教学研究。朱军、郭斌认为,所有团队成员的研究都是围绕教学展开的,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成为教学的一部分[12]。因此,我们如何进一步使团队成员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况且,由于教研教改研究成果发表的园地不足,团队成员每年发表的教研、教改论文数量还不够多。今后我们要加强引导,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师们开展研究,力争出版或发表更多高质量的教研论文,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如:过于注重教师个人在教学中的作用,忽略团队作用的发挥;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处理不当,难以做到教学科研相互促进;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多为课堂填鸭式、一言堂教学,缺乏“学习共同体”(community of learning)意识,难以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构建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部规划本科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质量建设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研究改革教学工作、开拓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大举措。教学团队是一个集学习、教学研究于一体并把学习与教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具体教学实践的群体。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加强教学团队的师资建设,用几年时间,通过攻读学位、集中培训、进修、访学、参加国内外相关的教学研讨会等各种可行的方式提高团队成员的理论水平与教学水平,构建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方面更加合理的学术、教学梯队,促使教学上水平,教研上台阶。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高思辩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人文修养。总之,我们的团队建设实践说明,在“实”字上找差距,在“实”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求成效,在“实”字上谋发展,是一条有效建构一个高效务实的教学团队的基础,是推进教学团队各项建设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 教高[2007]1号.
[2] 刘宝存. 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5): 29-31.
[3] 马廷奇.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11): 40-42.
[4] 都光珍.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1): 27-29.
[5] 李健,等. 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机制创新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9(10): 28-29.
[6] 任晓光. 高等学校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5): 43-45.
[7] 李杨裕,等. 农林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教学团队建设初步研究[J].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9(1): 12-17.
[8] 王守仁,朱刚,王文宇.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1): 45-47.[9] 汪红. 外语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理念和构建模式[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2): 29-32.
[10] 吴萍. 以学习为中心的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 , 2005(1): 125-128.
[11] 徐静村. 精品课程建设浅淡[J]. , 2007(3): 126-128.
[12] 朱军,郭斌. 研究型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诸要素探析[J]. 科教文汇, 2008(8): 1-2.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Teams
ZENG Yonghong, BAI Jiehong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关键词 司法考试 法学专业 综合改革
1专业综合改革建设内容
一般来说,专业综合改革建设内容包括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其中教学团队建设主要以本校本学科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一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改革目标明确,年龄学历职称层次结构合理,赋有改革、创新意识的优秀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要瞄准学科发展最前沿,借鉴国内外相关课程改革成果,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充分合理利用优质资源。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要改进教学方式,依托网络信息优势,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资源,不断完善教学手段,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按照学校“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广泛开展案例式、诊断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及推进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突出创新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把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实践教学改革要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自选性、协作性实践,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教学管理改革要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机制。
2法学专业综合改革教学方法建设
2.1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司法考试改革背景下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围绕教学方式方法,依托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广泛开展案例式、社会实践式、诊断式、模拟法庭式、现场观摩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专业实习式、科研创新式及推进翻转课堂等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创新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式学习、实践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参与式学习等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了解、感受、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创新意识。使同学们在掌握国家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民族地区的习惯、习惯法及宗教活动,有利于民族地方社会纠纷的解决,实现各民族的和谐。
2.2把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
司法考试改革背景下教师通过自己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把最新课题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知识与素材,增强课堂教学说服力与活力,更能更好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同学们自主学习,自主参与课题研究。通过学生自己申报三下乡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老师科研课题等方式,鼓励学生早做课题申报与研究,早进教师课题研究团队,早进实践实训基地,争取让学生有条件在大二期间参与科研活动和法律实务工作。通过主持参与科研活动和实践,提高学生思辩、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关心关注社会,增强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实现科研、实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2.3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
司法考试改革背景下根据课程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考试考核方式。探索以能力考核为主的多元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潜力的评价,建立科学、多样化的学业指导和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特点与大纲的要求,不同的层次及班级,合理选择考试考核方式,采取笔试、口试、课程论文、课程讨论答辩、课程操作与设计、知识竞赛等考核方式,变一次终结性考试为全程性考核,变记忆模仿能力的考核为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核。通过定期开展学术报告、学生读书论坛、演讲比赛、教学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法学专业综合改革实践教学建设
3.1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健全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健全实践课程教学体系,首先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实践课程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组建实践教学团队。其次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升模拟法庭的实践能力与水平。再次,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及各类科研活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培养创新精神,通过项目,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参入科研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第四,加强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建设,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按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进行建设,使其成为我校实践教学的典范。最后注重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注重现实法律现象剖析,提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法律问题的机会和能力。
3.2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强与实习单位联系和沟通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实践单位法院、检察院的联系和合作,本专业在建设好、用好现有的实践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立更多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建立健全实习环节的教育管理和考核机制。通过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建立持久互赢互惠的协作关系。
4法学专业综合改革教学管理建设
专业综合改革是包含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等环节的改革,这些环节的改革必然会对原有的教学管理提出一系列挑战。如不同教学方式穿插使用,可能要求教室和课时分配频繁变更;实践课程应建立什么样的考核和评价制度才能与理课成绩匹配;实践课程尤其是校外实践环节如何加强过程监管;改革“填鸭式”教学模式客观上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才可以推动这一改革;现有教师大多缺乏实务经历,在科研主导型的评价机制下,如何培养出更多“双师型”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践的工作量如何核定,才能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又与课堂教学工作量平衡;校外合作单位在合作过程中明显存在权利义务不平衡的问题,如何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在改革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将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尤其是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要适应改革的要求,提高与实务部门合作的能力,形成既严谨又灵活、务实、有较强服务意识的教学管理体系。因此,要从改革教学管理办法、修订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进以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业绩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5法学专业综合改革教学质量监控建设
5.1完善和实施专业质量标准
法学专业在成立之初就重视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体制,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精神,本专业配合学校教学管理规定和院级教学质量管理监督体系,积极贯彻实施专业质量标准。首先贯彻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包括《领导跟踪听课制度》、《教学实验管理条例》、《学院考试工作管理规定》、《学院阅卷工作管理规定》和《学院毕业论文管理规定》等管理细则。其次,在学院本科质量检查小组领导下,对教学各个环节实施监控。如抽查教师教案、深入课堂听课、听取学生座谈、抽查学生作业、抽查毕业论文质量、抽查试卷命题、阅卷和评分的情况、评选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师。再次,要重视教风建设,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教学优秀的教师,调动教师教学参与的积极性。
5.2建立健全组织机制
法学专业早期就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制,除了学校教务处和校教学督导员对法学教学质量的监控外,学院、系教学质量监控小组不定期对本专业教学情况进行抽查。学生方面,在学生当中聘请专业学生信息员,随时将学生对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向系反映;另外,法学专业每学期都召开学生教学座谈会,学院领导和系主任分别组织召开,会后将学生意见汇总并向全系老师反馈。
5.3建立系统、规范、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5.3.1课堂监控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了有效实施教学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质量问题,制定多级(校、院、系)听课制度,构建专业质量监控体系。认真执行教学多级听课制度,基本完善所有教学环节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建立教学质量考评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评。通过动员广大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态度、讲授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做出量化考评,考评结果与优课优酬年终总评挂钩。
5.3.2毕业论文监控
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按照指导教师提示题目范围,学生结合社会实践自主选题。本系要求毕业论文选题有较强的专业性,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热点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并能训练综合能力。在毕业论文程序上严格按照学校和学院的要求,在毕业论文选题之前,每位指导老师都发放一份毕业论文选题要求和时间安排。在开题完毕后,由系主任负责检查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答辩阶段,由系领导随机抽查答辩小组答辩情况;答辩完成后,合格论文按要求装袋,由教学秘书入教学资料库,以保证各个环节达到《塔里木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条例》要求。
5.3.3卷监控
关键词:校企合作;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物流管理,属于企业管理学科,企业管理学科是湖南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省级重点学科。物流管理专业有部分工科专业的特点,讲究操作性、应用性。湖南工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一直致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走“产学研”校企合作之路。我校地处湘潭市,湘潭有得天独厚的水路优势以及湖南省著名的商业航母――步步高,是除长沙之外湖南省4A级以上物流企业最多的地级市,与其他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办学相比有特别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二、湖南工程学院物流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湖南工程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学校“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物流专业建设成为湖南省内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本科专业。湖南工程学院专业改革的总体思路为: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改革人才培养模
式;以课程、教材建设为关键点,丰富专业教学资源;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根本出发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有更高的效率;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使得物流专业的教学活动更具实际意义。
三、湖南工程学院物流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高级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应该培养学生的三大结构模块,分别是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为培养学生的三大结构模块,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将人才培养方案划分为知识结构模块课程、素质结构模块课程和能力结构模块课程,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和考核。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科研促进教学为手段,以骨干教师为引领, 努力建设一支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烈、队伍结构合理(职称、学历、学缘、年龄)、教学水平高、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改革目标明确的优秀教学团队。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改革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实施“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1年企业实习实训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习基地,完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培养具有知识面宽、专业基础实、综合素质高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积极地建设网络共享课程,并且按照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市场经济和实习实训基地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自主编写和完善系列专业教材,新编2~3部教材,并且申报省级规划教材。
5.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借鉴德国的企业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导向”型实践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理顺实践教学管理体,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
进一步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改扩建工作,提高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规模与水平;加强与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合作,提升校外合作单位的层次和联系紧密度,可以新增加2~3个稳定、有教学意义的实习实训基地;要积极采用“双师型”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加物流管理专业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各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在以教师为中心转移至以学生为中心的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大量在线网络课程的出现,教学资源也较从前有了巨大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要随之变革。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导授课,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型”教学方法,加大讨论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任务完成式教学的比重。
丰富和完善课程考试形式,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将口试(答辩)、小论文(设
计)、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和操作等纳入考核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撰写环节和课程论文讨论环节,加强学生学习诚信教育和管理。强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湖南工程学院物流专业综合改革的具体方案
1.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以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学生三大结构模块(见下图)。
(2)以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框架(见下表)。
2.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1)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物流管理专I教师队伍”,以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教材建设为载体,由校内专任教师和合作单位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结构合理、能力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团队成员既有深厚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实施理论教学,又有实践经验丰富、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
能力的兼职教师提供强力的实验技能实训,形成具有良好知识结构和以中青年
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为实现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2)积极建设教学团队。综合的考虑优化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以教学团队负责人为引领,以重点课程建设为依托,以校、院质量监控为保证,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打造采用“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通过校企通力合作,实现学校、政府、企业、学生多赢;实施科学管理,明确各方责任与利益,通过建设和运行科学的监督考核制度,保证团队的持续发展。
3.积极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依据《管理学院 “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热爱
教育工作、教学经验丰富、了解社会需求、团结向上、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
队伍。积极开展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同时,重点对现有师资不断培养, 积极聘请校外相关单位物流专家来校兼职授课。
4.以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尝试“3+1”培养模式。“3+1”培养模式,即
前三年在学校完成基础知识技能模块、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模块及专业实验与综合实验实训模块任务,最后1年在企业完成生产实习和实践及毕业论文模块。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已建立多个实习实训基地。今后35年根据各基地的建设情况和学生的实习效果,共建更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e极探讨和完善实践教学的模式,形成一套适应社会需求的较为完善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3+1”培养模式,为其他管理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示范和参考作用。
(2)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与以前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的多家企业,进行下一步的深度合作,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5.以课程、教材建设为关键点,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1)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坚持拓宽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办出专业特色的基本原则,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在遵循学校培养方案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尝试开始“物流管理系列大讲堂”、学术竞赛和大学生科研活动等,且由相关教师担任导师在课外给予指导。
(2)利用网络共享课程开放在线课程为契机,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利用教学资源建设中国家大量引入MOOC、SPOC、课程云项目的时机,以国家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网络共享课程建设为契机,在原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国内外教学资源,“建好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的网络资源,全面推进这些课程的建设。
(3)加强教材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材都选用精品教材,并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尽量选用既有理论深度,同时又注重实践操作性的教材,选用获奖教材、推荐教材和原版教材比重占100%。同时, 组织教师立项编写高质量教材;自编配套辅导教材和讲义,制作和充实各类声像教学资料,积极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CAI课件,录制网络教学视频。
4.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根本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构建能力导向的模块化“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各环节,整体
上进行系统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
(2)加强实验实习考核考评制度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良好有效的考评体系,对实验实习的各个环节实行良好的管理,以保证实验实习达到预期效果,逐渐改革仅采用简单的实习报告评分的制度,强调动手和启发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改革实验课程教学。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并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思想,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分别组成不同类型实验小组, 例如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群体,组成物流市场调研、物流系统设计等实验学习小组,由学生自由自主设计课程相关实验内容环境等,并提交实验设计报告;而一般学生可以组成综合型实验学习小组。
6.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提高科研水平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以科研促教学。依托该专业师资力量,整合联盟高校力量,积极开展社会研究,在申报纵向课题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在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物流园区规划、企业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湘江沿岸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等方面组织申报横向课题,为湖南省尤其是湘潭市物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人才支撑, 为培养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奠定基础。同时,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融入课堂,有效促进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雷勋平,刘 晨.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铜陵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学周刊,2016(4).
1.1团队的机制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双师”团队建设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保障机制,其中包括人事管理制度、职称评定等多方面。
1.2团队结构不合理。除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外,更主要的是“双师”结构不合理,来自行业和企业的兼职教师或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较缺乏。而有的学校把“双证书”、“双职称”作为判断和界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而忽略该教师是否真正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或企业工作经历的作法也是有失偏颇的。
1.3团队凝聚力不够。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团队,人员是按所教专业行政编制的方式组合的,人员有时较多,知识技能不一定互补,而且目标定位松散,难以采取一致的行动;教师对团队目标的认同感不足,教师相互信任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团队的忠诚度和奉献精神,因而有的教师力求轻松,不愿探索,从而团队的集体绩效无法体现。
1.4团队成员下企业挂职流于形式。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教师、应届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部分中职教师和少量生产一线人员。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这使得教师下企业锻炼显得尤其重要。
2上海电机学院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
2.1教学团队构成。本教学团队机械教学部组成,有5名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团队结构合理,后继有人。职称结构合理,学历结构合理———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2人,“双师型”———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资格的教师2人,另外又聘请了上海电气集团所属企业技术人员1人为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职业能力与教学水平俱佳的教学团队。
2.2教学团队工作。贯彻“保证基础、拓宽专业、注重技能、工学交替、强化证书”的专业建设思想,从学历导向转为能力导向、证书导向,通过课程体系创新,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全面地改造。制定了以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计划,并且通过了职业教育专家和企业的专家的研讨和论证。同时构筑专业基础的课程平台,加速课程建设的步伐。
2.3教学团队教学。理论教学基础化、案例化。理论教学根据形成技术应用能力的需要进行归并、优化重组,突出基础(即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对理论知识进行综合,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以学科为主要线索设置课程,实现实用性、针对性、综合性。增加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尽可能向现代制造技术方面拓展。在规定的理论教学时数内,划出10%~20%的学时进行实例分析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分析、判断、综合、评价的思维过程,是高职高专特定的培养模式所必须的,也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环节之一。实例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针对性、综合性,并有适当的容量。实践教学课题化、项目化对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课题和项目进行情景模拟和仿真,有利于再现技术应用过程,它是能力形成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一载体,可获得较为具体的过程真实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4加强团队制度建设。(1)鼓励教师进修深造。教师培养和进修深造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鼓励教师进修深造,提高专业水平。例如:选派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安排教师去兄弟院校学习取经,学习先进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最新职教理念,并在教学团队中推广学习并用于课程改革与教学,极大地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理论水平。(2)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制度。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特点,教学团队尤其注重教师职业技能和能力的提高。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制定了挂职锻炼制度,现在每学期选派一名教师到企业,接受企业技术项目,在工程师帮助下,基本要求独立完成。进一步提高了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以培养更多的适应高职教育的双师型人才。(3)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团队规定每星期二下午为教研活动时间。提出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集体讨论解决;教学的经验、手段、理念能互相交流学习。现在我们的教学团队不再是一人一套电子教案,一人一种教学手段,而是集体讨论的一套教案,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教学能力,我们要培养的是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作风过硬、教学质量高、教科研成果多、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4)课程建设制度。教学团队成员每年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要有成果展示,论文、课件、课程改革方案、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教学团队再分成若干课程建设团队,每个团队有一名兼职教师参加。一年校级课程建设,汇报展示,评选排序,头名第二年申报市级精品课程。(5)队伍带教制度。教学团队成员按照年龄、学历、职称、经历等分成若干个带教队伍,老教师带教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兼职教师带教“学生教师”,提升职业能力。
2.5教学团队成果。近几年来,教学团队取得省级以上得奖项目多项,完成企业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横向课题10余项,到校经费100余万元,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公开出版教材1部,获得上海市精品建设课程1门,专利10余项。创立校企合作企业30余家。通过二期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支高水平的的师资队伍。实施了五届学生校企合作的培养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高职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3.1建立“双带头人”制度。我们所进行的专业建设必须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由企业人员始终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在专业建设中要坚持做到专业必须有校企参与的双专业带头人。
3.2培养双骨干教师。针对专业面向工作岗位的总体工艺流程,对企业生产全过程典型工作环节进行分析分解,确定专业培养的岗位核心能力,针对岗位核心能力,重点建设核心课程,围绕核心课程建设配置由校企人员组成的双骨干教师。
3.3形成双向兼职机制。校企人员双向兼职双重身份,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团队教师要在企业中有实质性的兼职,企业也相应的派出人员到学权钱交易兼职,双方人员都做到有职、有责、有任务。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学校与行业组织合作,将行业专业人士请进来等,都是值得探讨的培养方式。基于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建立“双导师”教学团队有助于研究生对服装行业的了解,实现人才培养与服装企业需求的对接。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学位;双导师;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24-02
北京服装学院自2015年起招收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国内服装领域知名高校,北服依托服装行业资源优势,与服装行业协会和知名服装企业专业人士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聘任校外兼职导师的目的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要求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1.注重研究生对服装行业的了解。依托服装行业资源优势,聘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服装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等行业内组织及研究机构的专家,为兼职导师,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使学生熟悉和了解服装行业,提高行业素养。
2.注重人才培养与服装企业需求的对接。依托北服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聘请国内知名服装企业高管,担任兼职导师,如北京爱慕国际商贸有限公司、湖南华升集团公司、溢达集团等相关管理人员,参与研究生培养环节,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还结合企业国际化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选择,使毕业论文真题真做,研究结果对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TPP的签署和英国退欧等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我校聘请国内国际贸易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导师,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贸易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WTO问题专家,为研究生举办国际贸易前沿问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目前国际贸易热点问题、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学术能力。
二、“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思路
为了提高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教学水平,增强研究生对服装行业的了解,国际服装贸易前沿问题的了解,培养具有一定服装行业专业基础,胜任服装企业对外投资、跨国经营与管理、品牌国际推广、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商务专门人才,北服组建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双导师”教学团队,使校外导师参与到国际商务专题讲座、课程教学和学生实习环节中。
1.依托兼职导师组建国际商务专题讲座专家团队。按照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要求,每学期要为研究生举办四次讲座,每学年至少8次。因此,国际商务专题讲座主要依托校外兼职导师,组建讲座专家团队,例如,邀请服装行业协会专家、服装企业高管和国内学术机构的专家,为学生举办讲座,有助于学生了解国际贸易前沿问题、服装行业和企业发展问题等,还有利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校外兼职导师直接面对面沟通,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获得实习机会。
2.借力兼职导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商务谈判》和《跨境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活动。《商务谈判》和《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内容包括实务操作和专业技能的掌握,需要有实战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课程教学环节,两门课程通过邀请商务谈判专家、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士,参与课程讲授环节,为学生传授相关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知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3.运用兼职导师Y源为研究生提供实习机会。发挥北服面向服装行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行业优势,运用兼职导师行业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实习机会,其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实习后可以直接就业,实现校企之间、学校与行业组织之间人才培养的对接。
4.兼职导师参与培养方案制定。为了使人才培养符合服装行业人才需求,邀请服装行业专家、企业高管,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外导师定期交流合作机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构建分工分明、优势互补、通力合作的“双导师”教学团队,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机衔接。
三、“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遇到的主要问题
1.校外兼职导师聘任条件阻碍了部分行业专业人士受聘。根据学校遴选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管理规定要求,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基本条件主要包括:(1)必须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必须有硕士学位。(2)应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近年来发表过一定水平的论文,或有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或有通过部、市级以上鉴定的科研成果。(3)应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与我校有合作项目,或对我校学科发展、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就业等起到支持和推动作用,或能为专业硕士提供实习基地。
其中,副高级职称、硕士学位和几个硬指标,部分服装行业组织和企业专业人士由于未能达标,无法受聘为校外兼职导师,给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影响,失去了上述行业资源。建议完善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校外兼职导师聘任条件的相关管理条例。
论文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评估
一、引言
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发展的综合化、分支化趋势增强,多学科交叉发展使得传统的学科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各学科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达到了史所未有的程度,渗透趋势增强。新的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理论创新难以通过原先单兵作战的方式获得。这就间接地致使科研人员既需要独立思考与研究,还需要团队协作并肩攻关。但如何来建设一批具有创新行为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遗憾的是,目前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尤其是对具体哪些关键因素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有多大等问题时,缺乏有力的实证研究的支持。
2004年,教育部制定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以支持团队创新,在高校支持一大批优秀创新团队。同年,全国众多高等院校相继出台了自己支持团队创新的办法,很多学者已认识到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但是,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仍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无管是在创新团队自身建设方面,还是在外部环境支持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拼凑现象严重(2)缺乏学科交叉(3)近亲繁殖严重
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研究意义可以从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来说明:从学术方面来说,主要是国内研究起步晚,研究成果少,而且针对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系统研究更少,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够。因此本研究将有助于完善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研究,为高校科研领导者管理团队,制定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实践方面意义来讲,本研究分析了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以及各因素在团队创新中的作用,对提高科研团队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2、文献回顾与假设
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就开始研究团队绩效,研究成果较丰。许多学者基于对团队绩效的概念与特征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构建了团队绩效模型来揭示团队价值创造过程,其中大家普遍认同“输入—过程—输出”的团队绩效评估模型。Bailey和Cohen(1997)认为团队有效性主要涵盖了3个主维度:绩效,成员态度,行为结果。由此可见,团队绩效是团队有效性的重要维度,而创新又是团队绩效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框架,学者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模型:McGrath(1964)的团队有效性模型、Nieva等人(1978)的团队绩效模型以及Reitz和Jewell(1981)的团队行为模型;1983年Hackman提出了规范性模型;实证性模型主要有Gladstein的团队有效性模型、Scott与Bruce的团队创新行为决定因素模型;还有Cohen和Bailey在通过对54个团队的研究后提出的启发式模型。
国内研究团队绩效的是在1997年张小林、王重鸣对群体绩效和团队效能研究新进展进行了详细描述之后。赵曙明和赵筠(2004)等主要从理论层面论述分析了虚拟团队在10个方面的价值。项目团队也是研究的热点,廖泉文(2002)分析了项目团队的信任影响因素,杨杰等(2003)从理论上就如何构建高效率项目团队。2005年,于立宏等对知识团队做了一定的描述。在管理团队方面张必武等(2005)做了研究回顾,并提出了研究方向。对于科研团队陈春花(2002)基于团队运行模式进行研究,但没有开展有关实证研究。李孝明等(2008)对高校创新型团队绩效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及对象作了描述,张艳(2006)对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估标准及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
高等院校科研创新型团队首先必须是团队。卡曾巴赫与史密斯都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具有互补技能、彼此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和业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特殊群体。张艳(2006)认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一般是以重点实验室或者工程中心为依托,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团队成员彼此之间较热或者具备良好合作的能力。作为一个全新的创新组织,科研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结论和对高校科研团队的深度分析,本文从团队创新氛围、团队领导能力与行为、团队创新能力、成员创新能力与行为、团队工作偏好、团队异质性、团队规模、组织内环境、团队发展阶段等方面构建了高校学科团队创新绩效评估研究假设,如表1所示。
表1: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评估假设
决定因素
研究假设
假设H1:团队创新行为对团队创新能力正相关
团队创新氛围
假设H2a:团队创新氛围对团队创新行为正相关
假设H2b:团队创新氛围对团队创新能力正相关
团队领导能力
团队领导行为
假设H3a:团队领导能力对团队创新能力正相关
假设H3b:团队领导行为对团队创新行为正相关
假设H3c:团队领导能力对团队创新氛围正相关
假设H3d:团队领导行为对团队创新氛围正相关
成员创新能力
成员创新行为
假设H4a:成员创新能力对团队创新能力正相关
假设H4b:成员创新能力对团队创新氛围正相关
假设H4c:成员创新能力对团队创新行为正相关
假设H4d:成员创新行为对团队创新氛围正相关
团队工作偏好
假设H5:团队工作偏好对团队创新氛围正相关
团队异质性
假设H6a:团队异质性与团队创新能力显著关
假设H6b:团队异质性与团队创新行为显著相关
团队规模
假设H7a:团队规模对团队创新能力具有正面影响
假设H7b:团队规模对团队创新行为具有正面影响
组织内环境
假设H8:组织内环境通过团队创新氛围对团队创新绩效产生正效应
团队发展阶段
假设H9a:团队发展阶段与团队创新能力存在U形关系
假设H9b:团队发展阶段与团队创新行为存在U形关系
学科团队类型
关键词:本科教学;毕业论文;“团队”模式;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06-02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通过毕业论文,创建一种新型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也已经成为推进高校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2]。
一、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自21世纪以来,实践环节薄弱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3]。目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和整体水平下滑,其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学校方面。学校重视不够,具体体现在学生毕业论文经费、实验设备、实验用房等教学资源紧缺。二是来自于指导教师方面。例如部分指导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学术与技术水平有限、缺乏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学经验与方法、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指导人数偏多等。三是来自于学生自身,例如学生对毕业环节认识不足、忙于就业、重视不够、平时缺少锻炼、理论知识不扎实等。这些问题导致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指导、论文评阅、学生答辩等环节不够严谨,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加之毕业论文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尤其是部分学生离校去企业实习,导致学校对学生监管不够,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因此,改革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提高毕业论文整体质量,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团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
1.团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含义与优势。团队指导模式是一种在理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新机制和人才培养新模式[4]。我们的团队模式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教师团队,根据团队中教师特点进行分工,同时也有利于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指导教师素质,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二是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紧密结合,以教师承担的实际科研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题目,将科研团队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即形成一种“团队—科研”模式来指导毕业论文工作,这样有利于开展大型科研课题,提高工作效率,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取充分的实验数据;三是学生团队,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将一个大课题分成几个子课题,分配给不同的学生来完成,同时又要求学生注意到课题间的联系与衔接,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学习和锻炼,学生在毕业环节通过参与实际科研课题,通过系统培训与锻炼,强化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
2.团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①教师团队的组建与分工。笔者所在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团队由1名老教师、2名中年教师和2名青年教师组成。老教师主要负责选题审核,保证团队的课题有较高起点,负责开题报告的审核,中年教师主要负责实验中仪器设备的使用、实验研究的开展等过程指导,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能力培养,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与毕业答辩准备;青年教师主要负责文献查阅、科技文献阅读及外文文献翻译,青年教师更易与学生沟通,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了解学生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掌握学生动态。在团队模式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根据毕业论文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开展不同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引领。②团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团队模式指导毕业论文有利于对学生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思考、团队精神的锻炼。毕业论文实施的全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前序课程中所学的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得到实际运用与提升。本团队在毕业论文工作中采取一学年分阶段渐进完成、各阶段目标明确、每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2~3项能力模式进行,采取的具体指导方式有教师讲解、跟踪指导、学生讨论、撰写总结报告等。要加强毕业论文全过程指导,实现师生良性互动。毕业论文工作在第七学期开题,整个过程分为开题阶段、研究阶段、论文撰写与答辩阶段。开题阶段,指导老师集中讲解、学生实践与讨论、老师总结与检查要分多次进行,重点培养学生文献查阅与整理、科技文献翻译、可行性方案论证的能力。研究阶段是后续撰写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团队真正发挥协同效应的过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学生提出计划,老师检查并提出建议;学生实施操作,老师指导并督促;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并解决。注重加强学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全局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培养,锻炼其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边做边整理边总结,养成良好习惯。论文撰写与答辩阶段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此阶段采取老师集中讲解—学生撰写—老师再讲解的步骤,经过几个轮回最终完成。坚持预答辩做法,在正式答辩之前,指导老师集中讲解答辩注意事项,团队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预答辩,学生与老师均给予点评,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答辩经验,也提供一次锻炼机会。正式答辩时学生按照答辩规则、程序、要求进行。此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科研思维与应变能力。
在团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转变了观念,树立以学生培养为本的思想,增加了质量意识,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全局意识、创新意识、环境保护和服务意识,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效果,在提高了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高校厅[2004]14号)[EB/OL].[2008-11-06].
http:///edoas/website18
[2]常虹.提高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5-10.
[3]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5,(1):3-7.
[4]汪灵,林金辉,龙剑平.理工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指导法研究与实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会科学版),2008,16(4):88-91.
1.1毕业设计团队的组建
1.1.1教师团队的构建团队培养模式下指导教师团队的构建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不同于传统单一毕业设计指导方式,基于团队培养的水利类毕业设计指导模式转变为团队指导,即由多名水利类专业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利于实现师资的整合与共享.指导教师团队的组建,应根据选题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组建方式,一般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科研团队建设比较成熟的院校可选择以科研课题组为毕业设计指导团队;(2)校企合作比较密切的院校可采用由校内水利类各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导师组成的毕业设计指导团队;(3)科研团队尚未形成青年教师居多的新兴本科院校可由科研兴趣或科研方向相近、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毕业设计指导团队.指导教师团队一般由2-3名不同的学科专长教师构成,以达到优势互补;同时确定1名负责人,负责人由责任心强、专业业务素质高的教师担任,并由其负责组织协调团队内指导教师及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在构建教师团队的同时,也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以老带新”激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生产实践,增加工程实践经验,进而完善教师梯队建设.鉴于我校为新升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占的比重较大,且尚未形成科研团队,故采用后一种方式组团.
1.1.2学生团队的构建学生团队是水利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团队的组建,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以教师科研团队为背景的毕设团队,该种模式下先由学生自愿报名,然后由指导教师团队再从中选择符合条件的学生进入设计团队;(2)以赛制项目团队及科研训练等课外科技活动团队为背景组建毕设团队,如学校立项的科研训练计划、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学生挑战杯等,以这些课外科技活动项目构建的团队组建毕业设计团队;(3)以学生研究兴趣为基础的自组团队,学生选择团队成员,自己联系指导教师,自己构思项目整体研究思路,该模式下学生参与程度最广的.水利类毕业设计团队一般由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多学科多专业组成,学生设计团队具体构成需根据项目内容及项目工作量来确定,可以同专业,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组建团队,同时安排沟通能力好、责任心强的学生为作为团队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协调.由于学校水平及学生能力限制,我校水利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组建一般是采用前面两种方式进行.
1.2团队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是毕业设计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团队毕业设计的最终效果.好的选题应具有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也能较全面的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在进行团队毕业设计选题时要做好总课题与子课题的设计工作,每个子课题既要符合学校关于毕业设计选题所做的要求,同时各子课题之间要有密切联系,使得以团队毕业设计选题工作较传统方式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团队毕业设计的选题一般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以教师在研或刚结题的科研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设计出团队毕业设计选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团队毕业设计课题的新颖度,同时又能较好地反映各学科的前沿技术;(2)以赛制项目及科研训练等课外科技活动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设计出团队毕业设计选题,课外科技活动的可持续性、综合性强的特点,能调动学生兴趣、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3)以与地方施工单位或设计院所合作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这种选题面向实践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4)由教师根据生产实际自拟毕业设计课题,该类课题一般多为校企合作的水利工程设计,如水库工程初步设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等.在具体选题时,应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有针对性定制相应课题,同时优化毕业设计课题内容.
1.3团队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与传统毕业设计一样,团队毕业设计其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毕设前期阶段、毕设中期阶段和毕设后期阶段.团队毕业设计需对每一阶段提出具体的任务和要求:(1)毕设前期阶段,以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熟悉课题研究背景为主,总课题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研讨学习,明确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分课题的指导教师按要求布置并详细讲解毕设任务,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集中讨论的形式深入研读学习(.2)毕设中期阶段,团队安排专门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并督促各个子课题的研究进度,学生要定期汇报工作进展;学生每天做好工作日志,同时,指导教师对工作日志给出评语;团队成员要定期进行讨论,尤其是对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共同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相应的指导教师以毕业设计讲堂的形式进行专题讲解毕设后期阶段,指导教师要督促学生按照学校要求认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可安排一场科技论文写作讲座,以更好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撰写完论文后,先交具体指导教师进行审阅,再由评阅教师评阅,只有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都认可后,才能参加答辩.
1.4团队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团队毕业设计模式中,学生成绩的评定既要考虑学生个人的贡献和工作水平,又要兼顾学生在团队中的协调配合能力和团队整体工作质量[3].因此,在团队毕业设计中,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团队协作成绩、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4部分组成.团队毕业设计平时成绩根据该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学习态度、纪律、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由具体指导教师给予评分;团队协作成绩主要由指导教师团队根据学生日常汇报、平时讨论情况、中期评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论文评阅成绩包括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评价给予评分,以及由不同评阅老师给出评阅成绩;答辩成绩由答辩教师根据团队成员在答辩过程中的表现给予成绩.上述四方面成绩按一定比例加权得出该学生的综合成绩.
2水利类专业团队毕业设计的实践
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水利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既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又要体现应用型的特色.其下属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拥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及荒漠化治理等四个水利相关专业.我校配置完善的专业群为开展水利类专业团队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笔者在多年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一直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不论是本专业的课题,还是跨专业的课题.在此过程中每人负责课题中的一部分,由于课题之间的联系,在做毕设过程中,学生为完成毕设,就需要主动交流、互相讨论,相互协作.以笔者所带的水利类跨专业团队为例,为了能使毕业设计课题更科学,指导教师团队在第7学期初就开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毕业设计团队的题目为“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该课题来自工程实践.然后,将大题目拆分为两个子课题,分别为“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水工设计”、“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水文水利计算”.同时为方便学生选择,在各子课题下标明难易程度和具体指导教师.通过双向选择,最终组建了学生团队.该团队共有9名学生,3名学生来自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简称水文组),6名学生来自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简称水工组);团队指导教师有2人,由一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师和一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组成,其中,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是该项目的负责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老师具体指导3个学生,其课题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留金坝坝址处历史流量资料进行设计洪水及调洪演算,得到留金坝水库设计洪水位及校核洪水位,为水工组坝体设计计算提供数据支撑,除此之外,水文组还需自行编程,实现水文计算程序化.一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指导6个学生,其课题主要是通过水文组计算出的设计洪水位数据进行坝体设计,包括坝线、坝型的选择、枢纽布置方案比较、溢流坝的剖面设计、非溢流坝的剖面设计、细部构造设计等.由于本次团队毕业设计项目工程大、涉及的专业多,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团队都安排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如查阅文献、熟悉课题研究背景、专题讲解、撰写毕业论文及毕设答辩等;同时,为督促学生毕设进度,要求学生每周做好工作日志,指导教师每周一对周工作日志给出评语,并现场就毕设做的情况进行提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平时通过见面、发邮件或QQ进行指导,解决毕设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通过团队各专业师生团结合作及相互配合,最终该团队较好地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其中,4人毕业设计成绩获优秀,5人获良好.通过这种基于团队培养模式的水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通过这种团队培养模式,也锻炼了团队中的年青教师,使青年教师指导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总得来说,本次毕业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结语
一、 导师团队联合培养风景园林硕士模式的优越性
(一)适应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加强了学科建设
1.提高导师学术水平,减轻学术门户的负面效应
导师团队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 2 ]。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集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研讨,年轻的教师有活力和激情,年长的教师成熟、知识渊博,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在交流中各种学术新思想相互碰撞,可以扩展导师的知识面,开阔学术视野,弥补知识欠缺,开拓相关研究的新思路。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减轻学术门户效应的负面影响[3]。
2.有利于学科交叉,实现学校资源共享
风景园林硕士应能较好地掌握风景园林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独立承担风景园林设计、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能力[1]68。某一位导师往往只专注于某一研究方向,而对其他研究方向可能缺乏了解,如:研究植物栽培管理的导师一般不具有规划设计的能力,精通规划设计的导师植物栽培知识也可能有所欠缺。单一导师制不能满足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求,也会阻碍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导师团队联合培养模式是实现风景园林相关学科交叉的有效途径,规划与栽培等学科相融合,加强了学科建设,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另外,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可使原先分布于各导师实验室中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有效地集中起来,实现实验资源共享,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有利于研究生选择研究课题与方向,发挥学生创新能力
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时间一般为两年,以往入学后学生不能清晰地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实行导师团队联合培养的模式,可使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生吸纳导师集体的智慧,博采众长,能够很快地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论文选题,在后期的研究中能极大地发挥创新能力。
2.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管理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中,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论文选题及研究方向等,都是集体决策。导师团队监督、检查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严把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关。发挥导师各自的专长,有利于提高决策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弥补单一导师制中师徒模式的缺陷。导师团队联合培养模式弥补了单一导师指导下知识面狭窄的缺陷。实行导师团队联合培养,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为自己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在这种模式下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4]。
二、 导师团队联合培养风景园林硕士模式的构建
(一)根据应用性 、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主要为风景园林事业相关行业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专门人才。因此,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尤为重要。南京林业大学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了详细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知识和方法,具有一定的艺术设计素养,具备理论与实践设计能力。研究方向划分为两大方向,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向和园林植物应用与管理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向研究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包含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规划、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等。园林植物应用与管理方向研究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现代化花卉生产理论与技术、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新品种培育与开发、园林植物规划与种植设计、园林植物生产管理、园林企业管理、园林建设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等。知识体系分为五个方面,即:园林植物应用、园林植物繁殖栽培;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园林规划设计、景观建筑;森林生态、林农复合生态、景观生态;工程建设、工程环境;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动植物相互作用等。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研究方向和知识背景合理选择。
(二)根据培养方案 ,建立跨学院多学科合作的导师团队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生态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土木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应用性、复合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也必须具备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根据已制定的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培养方案,在学生的科研和实践中,建立跨学院多学科的合作团队,实行多学科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其导师团队构成如表 1 所示。
三、实施导师团队联合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导师团队结构 ,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
要完善导师团队的组成结构,导师团队应由不同学科、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组成[5]。在专业构成上,强调以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师为主,其他相关专业教师为辅;学历上将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导师相搭配;年龄上应考虑中年、青年导师相结合,中年导师思想成熟,基础扎实,年轻导师有激情有活力,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南京林业大学所建立的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导师团队来自不同院系和专业,如:风景园林学院、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导师团队建设的目的在于联合培养风景园林硕士,他们的合作就是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目标,相互配合,精心合作,直至实现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非常重要,一方面学术交流活动可以促进学科发展,另一方面可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科研与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为此,导师团队每月组织研究生报告会,学生将自己的研究进展汇报给团队中的每位导师,研究中遇到的难题也及时提出来,由导师团队进行交流商讨后,提出解决的措施与方法。
(二)健全管理制度,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职责
健全管理制度和强化导师职责是导师团队有效运行的保证。导师团队是为了培养高质量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这一目标而聚集在一起,需要有完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明确导师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应建立专门的导师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导师团队的管理办法,建立导师的遴选与退出机制,明确导师的岗位职责、权利与义务等,定期召开导师会议,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导师水平。导师团队中可以选择一位有名望、责任心强的导师作为团队的负责人,组织安排团队的各项教学指导活动。每位导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指导工作,履行学术义务,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避免出现导师团队形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