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业发展计划

旅游业发展计划

时间:2023-01-02 14:21:11

旅游业发展计划

第1篇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市委建设“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华东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建设“生态文明展示区”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夯实旅游发展基础,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努力开创我镇旅游大突破、大发展的新局面。

发展思路

1、建好景区,培育品牌

做大做强现有的旅游项目,牯牛降九龙景区要增加游乐项目,邀请旅游专家对景区内的各个休闲景点进行论证与设计,提升品位,争创4A景区。

2、上海天应实业公司拟投资5000万元兴建天应山庄休闲旅游度假项目已在徽商大会上签约,现正在对接落地。

3、启动红色旅游开发项目。

4、完善配套,优化服务

在建好景区格局的同时,要发展服从和服务于旅游业相关配套设施,发挥与其相协调、共促进的互动功能。

工作重点

1、完成在建项目内容

加快牯牛降九龙景区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完成二期项目建设,创建“4A”景区。

2、加快签约项目实施

加快天应山庄签约项目的落地实施和开发建设步伐,完成一期项目建设内容,积极创建“A级”景区。该项目已完成前期征地工作,一期拟投资5000万元,年底前建成运营。

3、启动红色旅游开发项目

安凌镇地处皖南山区,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为使革命文物、遗址、纪念地、文献等得到妥善保护,充分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进一步完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将烈士墓整修扩建为烈士陵园,雷湖皖南苏区红军医院旧址的扩建、整修,维修红军了望哨所,新建景区道路及架设路灯设施等。

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1、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服务员、导游、讲解员“三员”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的岗位资格认证,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管理水平;建立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违规惩戒制度,开展文明诚信经营评比活动。

2、完善旅游安全工作机制

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全面落实旅游安全生产责任,完善安全事故防范和应急救援预案,确保游客人身安全。

3、建立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健全旅游执法管理体系,加大旅游联合执法力度,坚持日常管理和重点集中整治相结合,加强旅游质量监管,优化旅游市场环境。

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为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完善我镇旅游工作,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及有关部门及景区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落实和协调日常工作。各单位要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人员抓好工作的推进。

2、明确责任

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和协办单位。责任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制定分年度实施意见,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协办单位要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形成整体落实合力。

第2篇

一、总的目标

坚决杜绝重特大旅游食品卫生事故,努力减少一般食品卫生事故,事故总量、事故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等各项指标均控制在县食安委下达的控制指标以内。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强化旅游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意识,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旅游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旅游食品安全工作制度,成立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人力、财力、物力的保障,强化食品卫生监管力度,完善责任考核办法,使旅游食品安全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二)狠抓基础工作,夯实根基

一是明晰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食品安全责任内容,将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作为单项考核签订责任书,列入年度安全工作重要内容,同时加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督查,努力形成责任到位,管理有序,奖惩分明的责任制体系。

二是继续抓旅游企业主要负责人及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以会代训等培训工作,使其能灵活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另外,重点加强对肠道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

三是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预警制度,加强重要节假日及旅游活动期间的旅游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建设。

(三)完善食品安全检查联动机制,遏制重大事故发生

按照上级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制度和企业互查机制,增加检查的密度和力度,整合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努力遏制旅游企业中出现重大的食品卫生安全事故。

(四)落实专项检查,深化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1、做好假日旅游“黄金周”食品安全专项监管工作,组织进行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等节前食品安全大检查,各黄金周前两周内,组织完成对旅游企业的食品安全检查。重点监督完善星级旅游饭店食品准入制度体系。

2、强化对各项大型旅游活动或节庆活动的食品卫生专项监管。根据职责对相关旅游企业进行建立食品安全方案、各项措施的落实、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等内容的检查,落实责任,谨防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患事故在我行业的发生。

第3篇

关键字:旅游规划景观规划设计时空形态格局

WithfocusonthecreationofChinesemoderntourismplanningdiscipline,thetrilismoftourismplanningisestablished.

Basedonthepracticeorientation,conceptformation,disciplinecon2structionandprofessionaleducation,etc.,thecharacterizing,posi2tioning,formingandorientingofChinesemoderntourismplanningaredemonstrated.

Keywords:tourismplanning;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pat2ternsoftimeandspaces

“旅游规划”近年正在中国骤然兴起,作为这一学科领域的核心,中国旅游管理学科和风景园林学科因此而发生着转变。其动因来自4个方面:国际旅游与景观规划学术研究,工程实践的示范,中国国务院学位办对于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取消,以及环境艺术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这些变化一方面促使中国旅游规划领域正在经历着初期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中国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形成。为此,确有必要认清形势,理顺思路,把握“现代旅游规划”在中国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出现的前兆,明确该学科领域的定向、定性、定位、定型,采取相应的实施对策。

基于20年来风景景观规划设计和近年旅游规划的研究实践,笔者以为,旅游规划其狭义的概念就是包括旅游发展规划、旅游项目设置、客源市场在内的旅游策划,这是旅游界的强项、核心。其规划的形式特点是以文字、数字、图表为主的描述、分析、论证、设想;然而,过去的实践结果和未来的社会需求告诉我们,仅有这种旅游策划是不够的,尤其要把设想计划落实在有形的空间形体和有阶段的时间范围上,这就需要有更为具体的时空规划以及对应于单体项目的设计,需要以景观规划设计界的规划设计图纸为主;此外,除了客源,近年旅游规划中,大家都无法回避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优美旅游景观环境创造这两大问题;同时,除了经济产业的问题,游憩心理行为和旅游地时空形态格局正在成为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的重点。

因而,新一代的中国旅游规划,实践深度:要从宏观的策划这一元走向宏观策划、时空规划、单体设计的三元;实践内容:要从以客源市场为主的一元扩展为客源市场、生态环保、美景创造的三元;理论研究:要从产业经济为主的一元扩展为产业经济、游客心理行为、时空形态格局的三元。这三个层面的三元及其分别从一元向三元的扩展,就是作者所提出的旅游规划三元论的核心实质。

1、现代旅游规划的三元

如同传统的旅游规划,现代旅游规划其基本的追求仍然是为旅游者创造时间与空间的差异、文化与历史的新奇、生理心理上的满足。笔者认为,现代旅游规划自始至终都应以此为核心和最终目标。

以此为出发点,从中国旅游规划的实践需求看,笔者认为,其中均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需求:

(1)旅游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旅游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关于人们行为活动以及与之相应的经营运作的规划需求;(2)景观时空层面,基于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划,包括区域、总体、景区、景点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布局、设计,即关于景观时空布局的规划需求;(3)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生态环境大地景观的规划需求。这些构成了旅游规划需求的三元。与需求对应,现代旅游规划的内容同样包含三元:(1)以“旅游”为核心的群体行为心理规划和项目经营;(2)以“景观”规划为核心的优美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创造;(3)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简而言之,旅游、景观、生态,这就是笔者所提出的现代旅游规划的三元素(刘滨谊,2001)。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旅游规划应包括“旅游”、“景观”、“生态”这三元的规划,并以这三元作为基本侧重。“旅游”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游客行为心理与项目经营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的规划,又称风景园林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项目、游客活动、设施建设这三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生态”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区、旅游地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旅游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规划。一个几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旅游地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旅游地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不相同,但是,规划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而已。纵览全球旅游规划的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也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侧重不同而已。

笔者提出现代旅游规划三元论,首先,源于旅游与景观规划实践的切身体会和理论思考(刘滨谊,1999a),其次,源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系列理论研究(刘滨谊,1999b),再次,分析旅游规划本身,笔者发现旅游规划在层面、重点、阶段、支撑专业等方面都具有三元的特征:

①旅游规划的三个层面:区域—景区—景点;

②旅游规划的三个重点:资源(区域上)—布局(总体上)—选择(景点与项目策划);

③旅游规划的三个阶段:发展规划(阶段1)—总体规划(阶段2)—详细规划(阶段3);

④旅游规划的全过程:“策划”—“规划设计”—“管理”;

⑤支撑学科领域:旅游游憩学、景观园林(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艺术。

根据旅游规划三元论,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旅游规划倾向和流派中,我们可以辨别出三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流派:(1)以旅游策划为核心,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游憩流派;(2)以景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为核心,重在空间规划布局与景点设计的景观流派;(3)以旅游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利用为核心,重在自然生态的生态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旅游规划,提出旅游三元论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解决旅游规划的定向问题,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规划发展方向。

2、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新观念

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新观念,其形成与现代旅游管理和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观念的转变有关。与全世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在今后5~10年期间,中国旅游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专业,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取向这四方面都需要形成结构性的体系,目前,作为这种体系的雏形———现代旅游规划的观念正在形成。

中国的旅游规划,尽管在过去20年中,依附于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风景园林规划等相邻学科专业的研究与实践,已得到一定的发展,然而,就现代与国际接轨的旅游规划意义而言,这一学科领域目前尚处于形成初期,姑且称之为“生成期”,正在经历着最为关键的结构确立、反馈调整、转变重组。学术方面,一是受到中国旅游界、风景园林界、建筑规划界的影响,二是受到国际旅游学科专业的推动;社会实践方面,一方面,迅速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为该学科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鱼目混珠、外行多于内行的状况,导致该专业实践成果缺乏原创、“克隆”国内外旅游景观实例成风,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首先需要在学科专业上形成正确的观念,这是解决生成期该学科专业“定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这种观念的形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原旅游管理学科关注重点的转移和范围的扩展:从后期管理运营转移到先期开发建设,从单一传统专业扩展为综合交叉的现代专业;二是指随之而来的学科核心内容的转变:从以项目策划为核心的旅游规划转移到以包括项目策划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以旅游规划三元素为核心的综合旅游规划。对于中国旅游界,这种新观念已经具备客观条件基础,这就是近年迅速扩展的旅游规划市场需求及其工程实践。与过去20年的实践相比,旅游规划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均已大大扩展。例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旅游发展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这些项目都在不同规模层面上与旅游规划相互交织。此外,随着国外高水平旅游规划实践的介入和国内旅游规划院所日趋国际化的旅游规划的操作方式,学科领域新观念的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操作已开始深入人心而势在必行。

这一新观念形成的主观条件是国内一批专家学者数十年坚持不懈的追求、倡导、宣传、开拓。诚然,时至今日,在专业内容侧重的理解上,仍然主张各异,称呼有别。对此,笔者呼吁,关键需要就以下3方面学科领域基本原则达成共识:①学科领域核心:广义的旅游—景观—生态;②学科领域根基:旅游学、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学;③与近邻专业的关系:该专业是与景观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学科领域新观念的确立,这是解决中国旅游规划定性问题的关键。

3、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支撑专业

当今中国旅游规划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旅游规划界由旅游经营为导向的规划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旅游游憩学、景观园林(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艺术三大类专业共创旅游规划设计天下的“三国格局”。就发展趋势而论,这三大专业正在构成现代旅游规划设计交叉学科的支撑专业。对于旅游规划设计学科,其核心就是这三元的综合。一元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一元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建筑、规划、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以及由此引发的经营投资回报效益等问题,这样又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在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派生。这就是三元中的又一元。从与这三元相对应的教育来看,目前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左右;设有园林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多所。尽管迄今中国还没有“旅游规划”这一学科专业名称,这些院校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专业名称各异,或是一级学科、或是专业、或是某一专业中的方向,但都或多或少具备了培养从事旅游规划专业人才的能力。从与这三元素相对应的规划设计院所来看,国内已存在风景园林类、环境艺术类、旅游规划类三类规划设计院所,其工程实践的都与旅游规划有关。

从学科领域基本组成而论,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包含这三大方面。从专业操作过程看,环境艺术以“设计”为全过程,风景园林以先期“规划”、后期“设计”为全过程,游憩娱乐以项目选取、游人活动组织管理的先期“策划”和旅游景区运营的后期“管理”为全过程。“策划”—“规划设计”—“管理”这三个过程的结合构成了现代旅游规划的全过程。

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景观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支撑专业的增加、实践过程的完善、实践领域的扩展,这是当代任何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的必备条件。对于现代中国旅游规划学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这种学科交叉与专业综合无疑是有利的。但是,目前国内3个专业及其依托的主管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各自为主的局面已经造成了学科发展上的混乱。应当改目前这种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旅游规划学科的“三位一体”。对此,对于这一学科专业的整合“定位”,基于数十年的积累和未来将要发挥的作用,中国旅游界和国家旅游局理应为主,担起重任。

4、旅游规划专业教育的结构

要使中国旅游规划学科领域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三个层次:①面向学科发展,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②面向社会需要,为国家旅游管理和旅游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大学本科、硕士人才;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旅游开发市场需求,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三个层次已运转若干年,为中国旅游规划业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第二层次也已开始运转,随着近5年专业教育的发展,第一层次正在走上正轨。专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完善,将为旅游规划学科领域未来的加速发展铺平道路。

三个层次教育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当为基础。但是,目前这个基础还相当薄弱。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科)本科专业的取消,原来独立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士点降级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点中的一个方向,在轰轰烈烈、日渐上升的旅游规划事业表象的背后,教授讲师们已感受到了由于这两方面所造成的学科专业危机:旅游规划专业人才奇缺,高层次人才培养断源,外行大量涌入,学科专业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需要一个专业教育上的“革新”、“强化”:一方面,争取恢复原风景园林工科本科和硕士点专业目录,另一方面,强化“旅游规划设计”本科、硕士、博士这一专业方向的独立专业教育,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当前中国社会的旅游规划业需求孕育着新型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除了城市规划中的风景园林规划(工科)、环境艺术(文科)、旅游管理中的规划(理科)专业的兴起,一批近邻、边缘学科专业的实质性介入也大大扩展了旅游规划专业的知识范围: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等。旅游规划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着扩展转变的需求。对于这种转变,笔者主张:一方面,要开设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程;同时,更要引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艺术的专业课程。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对于一名立志成为现代旅游规划师的学生而言,如果要把三大专业及其近邻边缘学科知识都浓缩于一身,在四五年内,他应当如何掌握如此广泛的知识呢?

笔者认为,可以把知识获取的渠道方式分解为三种:一是通过看书、听讲座、思考学到的,比如管理学、游憩行为理论等;二是必须动手实践才能得到的,比如景观规划设计;三是并非靠学校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践、靠阅历、经历去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三方面的比重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大不一样。与一般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相比,旅游规划方向的学生培养所要求的这三个方面的比重需要一个大的调整,根据教学研究与实践,对于4年制(或5年制)旅游规划专业方向的教学,笔者认为三方面的比重控制在2∶6∶1为好。

总之,培养什么样的旅游规划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这些都直接关系着中国旅游规划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关系着学科专业的“定型”。

第4篇

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旅游景区(点)建设滞后,旅游产品弱、散、小,吸引力低,成为制约揭阳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近几年来,我市旅游业紧紧围绕发展旅游经济这个中心,着力开展招商引资,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几年来,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很大突破。到年底,全市旅游招商引资签订合同的项目有9个,计划总投资14.91亿元,有力地解决了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资金困难的问题。

(二)重点开发建设项目进展情况

到年底,全市旅游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共有6个,计划总投资11.81亿元,到年底,累计投入资金5.5535亿元。其中,揭西黄满磜瀑布旅游区,计划投资6600万元,去年投入资金1470万元,累计投入总资金5550万元(年以来省旅游扶贫资金250万元),完成了通往旅游区18公里水泥路、7公里路基、2座山门、2公里景区步道、2500平方米停车场、观景台、调节蓄水坝清基和征(租)用山地等工作,现景区上游调节池大坝、停车场、旅游接待中心正在抓紧建设中,预计八月底竣工,九月份开业;揭西石内河漂流旅游区项目,计划投资4500万元,去年投入75万元,累计投入资金335万元,首期工程已峻工,投入使用,正在计划开发建设石内河冰川石臼科研旅游和石内河上游旅游自然生态观光度假项目;揭西京明旅游度假区,计划总投资3.9亿元,年投入4275万元,累计投入资金2.595亿元,其主体建筑项目度假村现已开业,娱乐中心、总统别墅、小动物园、人工湖、商贸中心大楼、茶文化研究中心及其它配套建设项目正在加紧施工,从五经富引温泉水到旅游度假区开发休闲温泉功能区已动工兴建;揭东龙尾明月湖旅游度假区,计划总投资1.2亿元,现累计投入资金2300万元,完成了旅游详细规划、7公里路基、蓄水坝和15万株绿化林;市区神港公园,计划总投资1.3亿元,年投入250万元,累计投入资金2700万元,首期工程已峻工,投入使用;市区榕江大酒店商业中心,计划总投资4.3亿元,已投入1.87亿元,目前主体建筑已完成,进入全面装修阶段,计划年8月份以后试业。这些项目的建设投入使用,将使我市旅游业有一个大的改观,也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揭西京明旅游度假区自2003年1月1日开业以来,人流络绎不绝,年共接待过夜游客15835人次,旅游营业收入906万元,今年五一黄金周接待游客51837人次。该项目共解决就业近500人,有效地推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揭西黄满磜瀑布旅游区建成后,将与周边景区形成旅游圈,据调查论证,年接待游客可达30万人以上,解决当地农民就业200人以上,并带动周边四个乡镇15万人脱贫奔康。

二、主要做法

(一)抓规划促发展。一是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确定招商引资项目;二是加强规划工作,确保资源有序开发建设。各重点项目都十分注重景区的具体规划。如揭东明月湖旅游度假区在未开发建设之前,先请省规划专家进行详细规划,然后再根据规划进行建设,确保有序开发。

(二)加大力度抓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积极策划,提供优质服务,主动招商引资。如针对揭西五经富温泉度假区因土地问题无法开发建设,但其温泉资源又相当丰富的实际,市旅游局和京明度假村经过科学论证分析,决定从五经富引温泉水到揭西京明度假村开辟温泉功能区,既利用了资源又丰富了京明度假村的旅游项目,一举两得,现该项目已在设计中。二是通过新闻媒体、印制旅游招商资料大力宣传,组织力量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广泛进行招商引资,特别是针对我市是新建市,地方财政困难,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没法投入资金的实际。通过招商引资,重点吸引外资、民资投入。目前6个重点开发建设项目累计投入的5.5535亿元资金,除省拨给旅游扶贫资金250万元之外,其余资金都是外资、民资。

(三)抓旅游扶贫有效带动资源开发建设。财政性资金的投入,在加快产品开发建设、拉动社会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资金“四两拔千金”的引导效应非常明显。自年以来,省政府决定每年拨出3000万元的旅游扶贫资金,扶持贫困地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我市的揭西黄满磜瀑布旅游区、惠来客鸟尾石笋奇观旅游区被批准为旅游扶贫项目,二个项目的开发建设证明,省政府旅游扶贫的决定,对推动贫困山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山区群众就业,带动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县域经济,改善环境,推进贫困地区脱贫奔康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揭西黄满磜瀑布旅游区利用省250万元扶贫资金修建景区道路及配套设施,从而引进深圳投资商5500万元的投入,有效促进景区的开发建设。

(四)加强对已开工建设的景区(点)工程的跟踪管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展。市旅游局经常组织专门力量对现正在建设的揭东明月湖度假区、揭西黄满磜瀑布旅游区和市区榕江商贸中心等项目进行指导、服务、检查、督促,保证这些项目都能按规划中的项目进行建设。

三、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导,构建良好的旅游发展大环境。各地应培育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明确旅游产业定位,确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战略,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设立高层次的旅游协调机构,形成上下呼应,左右联动,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格局,为统筹旅游业发展打下良好的组织基础。制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第5篇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粤发〔*〕20号)和《国家旅游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精神,加快我省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和旅游强省建设步伐,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国务院令第51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7号)和《国务院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批复》(国函〔*〕129号)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率先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是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是我省提升旅游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让全体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进一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居民综合素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全面进步的重要载体。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大、*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全面实施,务求实效”的原则,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订和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全社会参加旅游休闲活动的积极性,逐步培育国民旅游休闲意识,加快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消费习惯。

二、参与主体

参与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主体是具有我省户籍的居民,以及办理了我省暂住证或居住证的暂住人员。

三、主要措施

(一)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弹性安排带薪休假时间。鼓励根据个人意愿,将带薪年休假分段灵活安排,与法定节假日相连接。

(二)在保证生产、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落实无会旬制度,创造必要条件鼓励和引导居民在“五一”国际劳动节等国家重要法定节假日前后集中安排休假,形成较长假期的旅游黄金周。

(三)推动建设一批旅游休闲服务社区、旅游休闲小城镇、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城市中央休闲休憩区,推动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国际旅游度假区和发展一批各具特色、品牌价值高、内涵丰富的休闲产业功能集聚区,为居民提供更多旅游休闲场所,营造良好的旅游休闲环境。

(四)创建一批旅游休闲示范旅行社和示范基地。大力开发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滨海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会展旅游、科技旅游、文化旅游、教育旅游、体育旅游、红色旅游、温泉旅游等旅游产品,着力打造一批旅游休闲精品线路,构建丰富多样的旅游休闲产品体系。

(五)积极探索推行“国民旅游休闲卡”,持卡人员凭卡参加旅游休闲活动可以获得相应的便利服务和价格优惠。

(六)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除外)、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鼓励城市休闲公园、科普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实行免费或以优惠价格向社会开放。

(七)推动旅游休闲示范旅行社和基地对在校学生、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低保救助对象、五保户及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参与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给予特别优惠。

(八)各级各类学校可在寒暑假和黄金周等法定假日期间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修学旅游活动,将修学旅游纳入学生综合实践课程。

(九)鼓励企业将安排职工旅游休闲作为奖励和福利措施,相关费用可按有关规定列支。

(十)鼓励开发跨行政区域的旅游专线,增设行政区域内的旅游专线,推进实施公交低票价制度。

(十一)深化与港澳地区的旅游合作,做好“144小时便利签证”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实,不断优化交通、安全和通关环境,推动三地旅游服务便利化对接。

(十二)鼓励和支持珠三角等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先行先试,加大试验探索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为全省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十三)各地要引导和鼓励当地相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服务单位出台更多的优惠措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十四)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加大对旅游休闲项目的扶持力度,在项目审批、信贷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并扩大对旅游休闲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十五)充分发挥旅游扶贫资金等财政资金的作用,重点支持开发和完善一批乡村旅游休闲项目。

(十六)鼓励资源互补性强的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广东人游广东。粤游粤精彩”等省内游活动,进一步推动广东旅游市场发展。

(*)建立以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旅游企业为主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培养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急需的中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十八)将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全省城乡建设规划。

四、工作要求

(一)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加强调研,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以及操作办法,建立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督导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推进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实施。

(二)各单位尤其是窗口服务部门,应以适当形式对外公布干部职工的年度休假信息和休假安排;在弹性安排休假时间的同时,要统筹安排生产或工作任务,做到工作和休假两不误,确保公众办事窗口正常运作。

(三)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加大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力度,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和扶持旅游企业开发适合居民旅游休闲的产品和线路。

(四)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推广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好经验、好做法,激发居民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共同推动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深入开展。

(五)各地、各有关单位在大力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严禁变相公款旅游等违规行为,严禁变相向学生乱摊派,增加学生经济负担。同时,要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确保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健康有序开展。

(六)各地、各有关单位在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安全保障工作,切实抓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安全监管和安全意识,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制订和完善安全保障措施和安全指引,加强应急准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营造安全舒适的旅游休闲环境。

五、组织领导

第6篇

关键词: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教学;通化师范学院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其中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单独设立了旅游管理学科大类,该学科大类下又设立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四大专业。从此,旅游管理成为与工商管理平级的一级学科。这充分说明旅游业在我国国民产业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同时也表明了教育部加强旅游业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旅游专业相关人才的决心。这对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培养新形势下适应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和旅游业发展要求的旅游规划人才是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必须面对的问题。

旅游规划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为旅游专业培养规划人才的重点课程。通化师范学院于2004年成立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成立之初就将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设立为专业核心课。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一直没有改变,导致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应用,被动接受,本应成为学生就业的一把利器,却只成为个别学生考研的一份助力。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严重阻碍了本课程的健康发展,实践教学的优化势在必行。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的思路

1.理论为引,实践为主

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大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通化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学生在学习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之前,就已经学习了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饭店管理概论、旅游政策与法规和旅游线路设计等课程,这为学习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因此,本课程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时会有选择地重点讲授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总之,理论教学只是个引子,引导学生进入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世界,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则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

2.依托地方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进入真实的情境中。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这门课程来说,实践教学意味着学生必须进入真实的或模拟的规划环境中,也即依托真实的旅游区域开展教学。考虑到教学的成本、学生和教师的文化环境,依托地方旅游资源进行教学是最佳选择。

通化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价值较高,距离通化师范学院的路程都不是太远,具备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

本课程拟选取通化市较著名的几处旅游景区建立实践基地,分别为:靖宇陵园、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区、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罗通山风景区,并依托这几个“点”进行所在旅游区域的考察工作。

3.课程组负责制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实践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任务繁重,单纯依靠任课教师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成立一个课程组,由相关研究的教师组成,每个教师负责一个实践基地的教学工作,并轮流滚动,以集体的力量去完成教学。

4.争取学院的支持

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和众多旅游相关部门的合作。在教学工作开展之初,就要争取学院相关部门在财务和行政方面的支持,并争取得到地方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行业专业人员的支持,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的设计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模块:基础知识模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旅游市场营销模块、旅游产品开发模块、旅游保障体系模块和图件制作模块。

1.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的考核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平时成绩的考核、理论教学的考核和实践教学的考核。其中平时成绩以出勤和课堂表现的方式考核,占10%;理论教学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成绩占40%;实践教学依据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规划文本的制作进行综合考核,成绩占50%。该考核方式突破了传统以学生单纯记忆为主的考核模式,考核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内容与程序,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进行旅游规划的能力,培育真正的实践型人才。具体实现以下目标:学生对通化市的旅游资源形成明确而清晰的认知体系;学生对通化市各区域的旅游资源特色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学生能够相对独立地完成相关的市场调研工作;学生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市场策划和旅游产品设计;学生能够学会制作相对完整的旅游规划文本;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环节的设计

设计安排本课程的总教学时数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的学时为28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实践教学的时数设计为36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4.各知识模块的实践教学设计

每个模块所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需要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也不同。具体安排如下:

(1)基础知识模块采用理论教学。除了要向学生讲授常规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结合旅游业的最新发展态势不断扩充新的知识。

(2)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教学重点:在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关于旅游资源认定的国家标准,学会填写旅游资源单体调查样表,掌握旅游资源评价的几种方法并学会运用国家标准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实践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实践基地的材料向其他学生进行介绍,展示自己所填写的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课堂讨论,进行旅游资源评价。

(3)旅游市场营销模块。教学重点:在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调研的程序和方法、学会进行目标市场的定位、学会采用不同的营销渠道进行营销策划。实践要求:每个小组针对自己所考察的旅游地进行市场调查,了解该旅游地目前的市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完成一定量的市场调查问卷;对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访谈并完成访谈记录。

(4)旅游产品开发模块。教学重点:在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的体系和方法;了解旅游功能分区的模式、意义和方法;掌握旅游项目和线路设计的理念。实践要求:首先进行全班大讨论,使学生对通化市旅游资源的整体形象形成统一认知;然后分组讨论,针对每个小组所考察的旅游地进行分区旅游形象的定位,并针对各个旅游区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功能分区、项目设计和线路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入头脑风暴法,其中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作用至关重要。

(5)旅游保障体系模块。教学重点:在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了解旅游保障体系的构成,掌握各保障构成的意义和规划内容。由于这一部分涉及到很多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和建筑工程学等的专业知识,规划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只需要学生掌握相关规划的思路即可。实践要求:要求各小组的学生针对所考察的旅游区的特征写出简单的规划文本。

(6)图件制作。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图件两大类。规划图件的制作涉及到Auto、CAD、Photoshop、CorelDraw等计算机专业画图软件,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较有难度。本模块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所需要的制图技术、向学生展示规划图件的成果,请专业教师向学生展示制图技术的过程,把学生引入到图件制作中去,至于学生今后能不能学成这些技术则取决于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然,在教学的最后会要求学生将每个模块的成果综合成一个完整的旅游规划文本。

5.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学生的安全问题。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好奇心较重、个性较强,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在组织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实践之前做好各方面工作,尽量为学生的身心提供较好的环境。

(2)教师的能力问题。旅游规划与开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要求专业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规划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开展之前需要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如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学、安排教师到旅游区进行实地考察或者参加专业的规划团队等,增强教师教学的能力。

(3)教学环节的不断优化。旅游业是一个发展变化非常快的行业,今天发展很好的旅游区可能明天就会被其他旅游区赶超,五年、十年以后通化市的旅游业发展也已经是另一番模样。这就要求本课程在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实践环节的设计上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2013《旅游法》的出台将把我国的旅游业带入更加正规和有序的发展轨道,未来的旅游规划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各个旅游区必然的选择。这对规划人员既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要求。依托通化市旅游资源开展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实践教学,不仅为培养优质的旅游规划专业人员提供了便利,也为通化市培养了更多优秀的本土化规划人才,从而促进通化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旅游管理升格为一级学科[N].中国旅游报(数字报),2012-12

第7篇

旅游业是当今第一大朝阳产业,是先行产业、带动产业、窗口产业、无烟产业。旅游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旅游业对于改善我市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调整经济结构、满足消费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创汇回笼货币、繁荣地方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全会精神,抢抓淮海经济大开发和全省扶持的机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推行大开放、大旅游战略,认真贯彻旅游倍增计划,在“西楚雄风、酒都花乡、河清湖秀、生态乐园”的旅游定位指引下,构筑框架,扩大总量,提高份额,完善规划体系,挖掘旅游资源,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强化行业管理,加强人才培养,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多做贡献。

(二)总体目标: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着力打造“生态、绿色家园”的品牌。力争到年,把建成“觅霸王汉祖,忆楚汉相争”的楚汉特色文化和生态特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华东地区新兴的优秀旅游城市。到年,力争国际旅游接待人数达1.2万人次,年均递增14%,旅游外汇收入达760万美元以上,年均递增13%,国内旅游接待人数达325万人次,年均递增14%;旅游总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年均递增14%。

二、科学规划,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力度

(一)“旅游发展、规划先行”。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据,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应与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发展相适应,充分反映地方旅游资源特色。各县(区)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景区(点)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要与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相统一。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并与城市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二)旅游发展规划涉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规划、旅游管理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和权威性。要把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计划、规划等部门,抓好旅游规划实施的管理工作,同时抓好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和建设规划。

(三)建立全市重点旅游项目储备库,并按照项目的投融资渠道进行分类,以利于招商引资。旅游发展规划内项目优先享受旅游开发的各项扶持政策及资金。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项目,开发单位在上报计划部门立项审批时,要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

(四)各级政府要把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单独列为计划进行目标考核;对重点旅游景点、旅游设施建设和较大的技改项目,市、县(区)各级计委、经贸委要纳入年度基建、技改计划;财政部门要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建设专项经费;金融部门要对旅游产业实行政策倾斜,对旅游项目建设尽可能增加贷款投入。

三、组建旅游机构,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领导

(一)各级政府要把旅游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旅游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常研究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工作责任制,及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

(二)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市、县(区)要成立旅游工作委员会,由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外事、旅游、计划、财政、金融、宣传、文化、环保、经贸、公安、工商、交通、建设、规划、外经贸、卫生、教育、侨务、宗教、林业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

(三)优化组合旅游经济实体,成立旅游发展总公司。按照“全市统一规划,属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优化组合市、县(区)旅游经济实体,通过股份合作、租赁等多种方式,逐步实行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旅游企业要加快经营机制转换,通过合资、合作、联合、兼并、拍卖等方式,推动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运输、旅游购物商店等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旅游企业集团和经营合作网络,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展成为上市公司。同时组建旅游行业协会,扩大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运输、旅游产品网络。

(四)加强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争创省级园林城市、环保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建立文明示范窗口,优化城乡生态自然环境,提高绿化覆盖率,降低城市噪音,控制空气、水污染指数,建立旅游咨询和投诉电话,印制全市旅游图,在电视、报纸、电台、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设立旅游专栏,加强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提高城乡长短途客运及出租车运行密度和服务质量,加强餐饮卫生管理,整顿市场秩序,搞好旅游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一定数量的达标旅游公厕,注重旅游安全救援和旅游保险,提高旅游安全运行质量。

四、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旅游投入

(一)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内资、外资一起上”的方针,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得益”的原则,调动社会各方面兴办旅游业的积极性。鼓励市内涉外经济部门、大型企业和有条件的县(区)投资重点景区、景点的建设,支持外商到我市投资旅游业。

(二)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城区和主要旅游景区的道路、通讯、环境、卫生、商业网点、园林绿化等设施。重点加强干线公路至主要景区的支线公路建设,改善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逐步形成设施配套、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结构合理的旅游服务体系。城区的主要干道、窗口地区、主要旅游景点要有中英文指示标志。

(三)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专项经费,用于宣传促销、规划管理、人才培养、景区环境改造和有关公益设施建设。财政性资金投入要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逐年有所增长,以适应和保障旅游发展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采取合资、合作、独资、股权出让、产权置换等形式引进外资和向社会筹资,用于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的开发建设。

(四)全面加快旅行社、旅游区、旅游车船公司的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吸引外资和港澳台资开发旅游资源或合资兴办旅游企业。

(五)继续探索利用外资的新形式。将旅游业利用外资项目列入政府积极鼓励的项目类别,给予充分的政策扶持。对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重大项目、环保项目,积极支持旅游企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资本合作,加快旅游企业经营与国际接轨。支持有较好投资项目、效益明显的旅游企业开展涉外融资,拓宽国际融资渠道。

五、制定优惠政策,加快旅游业的发展

(一)对兴办的市属旅游企业,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从获利年度起,五年内由市级财政减半奖励给企业;各地所属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奖励比例和期限由当地政府确定。鼓励旅游企业利用驻外机构或在国内旅游集散地设立办事处,通过直接派员或委托合同方式拓展旅游业务。

(二)以观光农业为主的景点建设,可享受农业基本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农林、水务等部门以现有的设施改造开发旅游景点的,可享受旅游景点建设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为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旅游行业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在土地使用、信贷、税收、贴息、进出口、用汇等方面对不同所有制的旅游企业一视同仁,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旅游业的平等发展创造条件。

(四)对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及文物保护等单位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

(五)对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但尚未开放的地区,有关部门要研究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具体措施,实行边开发边开放。对来旅游的境外旅游者,在签证等手续方面给予全程服务。

六、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旅游综合开发

(一)旅游资源开发要实施精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项目要突出区域特点,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综合开发。要在不断完善现有景区、景点设施,提高品位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和推出一批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优良,在全国旅游市场上影响大、竞争力强的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以“一园”、“二湖”、“三河”、“二皇宫”为重点,逐步发展休闲度假、民俗、文物古迹、商务会展等特色旅游。要突出楚文化和生态旅游两大重点,建设好以项王故里、乾隆行宫、“下草湾古文化遗址”、三庄汉墓为重点的古文化观光旅游区;以嶂山森林公园、风光带、运河风光带、沭阳花卉产业带为重点的自然风光观赏区,以极乐律院、真如禅寺、菩提寺为重点的寺庙文化旅游区,以洋河、双沟镇区为特色的酒文化畅游区,以、为重点的生态休闲度假区。在资源开发中,要全面实施精品战略,全力培育具有我市特色且在省内外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

(二)重点发展国内旅游。努力开发会议、商务、度假、观光等旅游项目,积极引导国内旅游消费,努力推进奖励旅游。积极开展“人游”活动,培育市内旅游市场,发展乡土旅游产品,提供综合配套服务,不断提高我市旅游组织化程度和服务质量。

(三)加快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要以“楚文化”为主线,以项羽、虞姬名人效应为中心,以水乡、酒乡为特色,加快、、沿线、、风景区建设。加强规划和管理,防止盲目重复建设人造旅游景点,防止破坏生态环境,做到开发和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要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巩固、完善、改造和提高,增强观光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推出专项旅游产品,发展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科教旅游、湖泊旅游、生态旅游等,争取形成2-3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名牌产品。

(四)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利用荒山、荒地、荒滩和湖泊资源开发旅游区域,加快发展旅游经济。

(五)要以“引湖纳山”为契机,实施发展旅游与经营城市相结合,实现城市建设与旅游建设相结合,把定位在华东地区新兴的优秀旅游城市功能上建设,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七、积极宣传促销,开拓客源市场

(一)明确重点目标市场,积极寻求旅游客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年前,在国内市场方面,重点开发以徐州为中心的北市场,以南京为中心的南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国际市场开发要全力推销楚汉文化,酒都花乡、湖滨生态三大产品,目前,重点开发日本、韩国、东南亚、港澳台四大目标市场。在重点目标市场开发方面要有计划地组织旅游产品说明会,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要加强旅游营销力度,改进营销方式,建立持久的市场营销机制,促进旅游客源稳步增长。要鼓励在境外招徕客源,对组织海外旅游和国内旅游的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成绩突出者予以奖励。加强旅游管理部门与企业的联合促销,增加旅游促销投入。市、县(区)财政在年度计划中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研发及宣传促销专项经费,每年保持适当增长。外事、宣传、文化、新闻等部门要积极支持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

(二)拓宽旅游商品领域,大力发展旅游企业,开发旅游纪念品、旅游装备品。设立市级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鼓励旅游新产品开发和旅游商品促销,发展具有当地文化、原材料、工艺技术等特色的旅游商品,努力提高旅游商品创汇创收的比重。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点、地方标志性的拳头旅游产品。

(三)完善促销手段,提高宣传效果。要抓好节庆促销,积极研究和组织好节庆活动,重点推出名酒节、泗洪螃蟹节、沭阳花木节、皂河龙王庙会等专项旅游活动,利用现代手段与媒体联合,强化我市旅游整体形象的包装,积极开发旅游风光影碟、宣传彩册、导游图、明信片等促销宣传品。运用新闻、影视歌曲广告、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向外整体推广旅游产品。组织旅游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会及各种促销活动,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合作。

八、加强行业管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一)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加强对全行业的规划和管理,完善旅游行业管理制度。凡在我市境内从事与旅游相关业务的旅行社、饭店、宾馆、招待所、旅游车船公司、旅游景区、景点、自然保护区、烈士陵园、度假区、园林、绿化、公园、旅游文化娱乐(游乐)场所、旅游定点商店、旅游商品定点企业和旅游人才培训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均属于旅游项目管理范围。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旅游经济管理模式,加快旅游经济管理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全市旅游系统要逐步实现服务规范化、硬件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切实规范旅行社、导游人员等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经营和服务行为,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旅游价格管理,打击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旅游投诉机制,完善处理程序,提高投诉处理效率。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消费,加强旅游安全工作,做到安全、有序、效益的三统一。

(三)加强对旅游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市场准入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凡从事旅游业的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以及在旅游景区(点)从事商业零售、饮食服务等行业的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都应依法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严禁无照无证经营。各类经营主体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

(四)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加快旅游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凝聚后发优势,利用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吸引人才的优势,进行旅游人才招聘,引进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管理、规划、设计、开发等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培训中心的基地作用,对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饭店、景区管理人才的培训;选拔政治素质好,有一定专业水平,年轻有为的人才到境内外专业院校深造,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建立适合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完善的人才竞聘上岗机制。为进一步搞活旅游人才培养机制,对旅游人才培养的收费可根据旅游业的特点灵活掌握。

第8篇

近年来,我市的旅游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首届旅游发展大会确定的发展思路、指导思想、开发重点和发展目标,加强领导,奋力推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力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如期实现了“一年起好步,三年迈大步”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由年的142.28万人次,增加到年的239.76万人次,年均增长43.89%;旅游综合收入由年的2.25亿元,增加到年的3.72亿元,年均增长40.89%。在年的大灾之年,在发展条件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仍然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市旅游业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没有出现大的滑坡。旅游业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对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旅游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旅游在全省的位次迅速前移,旅游形象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旅游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在当前全国、全省各市、州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市旅游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压力,与旅游发达市、州相比,我市位次仍然靠后,差距仍在拉大。面对机遇与挑战,我市旅游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超常规发展。力争到年实现旅游产业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目标。

二、实现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转变方式、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全市三届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坚持融入大局、强化意识、整合资源、培育产业的发展思路;坚持党委重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支持的发展原则;坚持改善环境、加大宣传、强化管理、确保安全的发展重点,努力实现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目标。

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按照加大策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围绕“夯实基础,健全体系,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努力克服影响发展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全力实施旅游业灾后重建项目,着力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加强旅游宣传促销,着力加强质量规范与管理工作,着力加强旅游服务队伍建设,着力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开发旅游商品,保持全市旅游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1、发展速度目标。以年主要旅游指标为基数,以“十一五”规划为依据,至年,努力实现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三年翻番。即:在年全市接待游客239.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2亿元的基础上(年因特大自然灾害,全市接待游客207.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72亿元);年,计划全市接待旅游人数达到250万人次,增长22%,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增长33%;年,全市旅游人数达到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占到GDP的8%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质量提升目标。通过实施“八项”计划,实现产业环境逐步改善,产业体系趋于合理,产业功能得到发挥,产业素质明显提升。主要内容包括:

(1)旅游品牌建设计划。以“十大名牌景区”为抓手,做好做足“精、特”文章,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突出“精”字,重点建设西狭颂、哈达铺、秦西垂博物馆等一批人文旅游精品。突出“特”字,重点建设一批旅游名品。发挥名牌景区(点)的旗舰作用,提升陇上旅游产品在全省的强势地位。由市旅游局牵头,政府负责,年底前天池、鸡峰山、秦西垂博物馆及秦西垂陵园景区、三滩、两当云屏三峡景区要创建国家4A级景区。祁山武侯祠、西和晚霞湖、秦皇湖、两当黑河森林公园年要创建国家3A级景区;杜公祠、白马河生态与民族风情景区、康县白云山森林公园、白水江动植物博物馆、两当张果老登真洞景区、西和仇池国遗址年底前要创建3A或2A级景区。武都姚寨沟、西和云华山风景区也要积极创建国家2A级以上景区。

(2)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一是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通过全面举办导游人员、旅游定点单位经理、旅游宾馆、饭店服务人员、景区(点)、旅行社管理人员及农家乐业主和服务人员的培训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力争在年前对所有旅游从业人员全部轮训一遍;二是继续开展各类技能大赛和创先评优活动,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三是制定完善景区(点)导游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规范导游服务流程,提高导游服务水平;四是深入开展行业自律和诚信旅游活动,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

(3)旅游宣传与市场拓展计划。一是继续做好省内外主干道、全市入口处、景区(点)和交通沿线的大型旅游形象广告宣传;二是继续在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及周边市、州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编播旅游形象广告及专题节目;三是加强旅游网站建设,及时旅游动态信息,为游客提供服务,加强网上宣传促销,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旅游。四是在继续搞好省内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同时,重点加强陕、宁、青、川四省周边市州的宣传促销,进一步拓展周边客源市场。加强与省内外旅游企业的联合,联手拓展省内外客源市场,构建联合宣传促销的机制、网络和联盟;五是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要求,有重点地筹办好旅游文化节会,通过节会推销产品、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营造旅游发展的社会氛围;六是进一步办好《旅游报》和《旅游信息》,全面总结宣传推介全市旅游产业开发的好做法、新经验,充分发挥其对旅游产业开发的宣传指导作用。

(4)旅游文化项目推进计划。深入挖掘我市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内涵,使其运用和渗透到所有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中去。一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宗旨,以宣传展示地方历史、民族、民俗文化为重点,研究确定各县区旅游文化节会,全市每年办1-2个旅游文化节会,通过举办节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宣传展示活动,推销产品、招商引资,创造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二是在努力发展生态观光和历史文化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以羌藏民族和白马风情等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大力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努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三是加快景区点文化包装。组织专家学者和文学艺术人才,对全市名牌景区(点)和重点景区(点)进行踏勘观摩,在收集发掘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编故事、作简介、立牌子、题诗词、刻字画,进行全方位的文化包装,赋予静态景观以鲜活的生命力,使景点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其常看常新,经久不衰;四是征集一批旅游风情歌曲,并录制成光盘;组建一支业余演艺队伍,打造一台旅游特色晚会,通过各种演艺活动,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五是积极发展休闲文化旅游,依托重点生态旅游景区和主要旅游集散中心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度假地、休闲旅游街区,发展休闲度假经济,增加旅游综合收入;六是大力发展一批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景区依托型、城市近郊型、农业资源型、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景区,提升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七是策划开展自驾游、科考、登山探险、漂流、文化艺术交流等系列专项旅游活动。

(5)旅游商品开发推进计划。一是围绕系列旅游商品,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特色旅游商品;二是建立点多面广有规模、有特色的旅游商品购物门点和专卖店,以旅游购物促进旅游人均消费的提高;三是组织开展“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推动旅游商品设计创新,提高旅游商品设计水平,激发企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鼓励优秀旅游商品脱颖而出,丰富旅游商品品种,刺激游客的购买欲。

(6)旅游标准化建设推进计划。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上旅游行业标准;二是结合我市旅游发展实际,通过调研制定《市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标准》、《市旅游商品认证管理办法》、《市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评定标准》等旅游地方标准,完善标准化体系;三是研究制定覆盖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完善旅游功能及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旅游服务标准;四是建立健全旅游标准化示范基地和长效工作机制,通过旅游标准化示范效应带动旅游目的地质量和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提升。

(7)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计划。一是推进旅游咨询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建立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二是设计和建设规范的道路、景区及其它设施的标识系统和景区解说系统,完善服务内容;三是市、县旅游行政部门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投诉处理、应急处置、紧急救援、旅游保险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以旅游者为导向,增强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8)旅游信息化建设推进计划。一是建立12301旅游服务热线服务平台,全面完成以“旅游政务网”和“旅游资讯网”为基本内容的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二是加强网络宣传促销和信息服务,积极推行旅游电子商务,构建旅游目的地营销平台;三是全市建立主要景区(点)和宾馆饭店旅游信息查询系统,通过现代化手段为游客提供快捷便利的旅游信息服务。

三、实施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及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充分发挥市县(区)旅游产业开发协调指导工作委员会的作用,不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制定旅游产业政策,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旅游投入与联合开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旅游交通运输、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安全管理、旅游资源整合等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加强协作配合,共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旅游部门要在各成员单位的支持下,做好相关政策的研究制订和协调统筹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与旅游部门共同研究制订旅游重点项目指导目录,加大对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投入,制定鼓励性政策和措施支持旅游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改造,并根据项目规模明确资金渠道。财政部门要在市、县(区)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并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后期奖励和培育等形式,创新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提高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建设部门要加强城市旅游规划管理,加强城市旅游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交通运输部门要做好全市交通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积极配合旅游部门建立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国土、税务、工商和国资部门要与旅游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在调整土地性质优先发展旅游、对重点扶持发展的旅游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景区(点)经营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文化、体育、文物、园林、商务、经委、中小企业、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行业优势和政策,制定促进旅游发展的具体措施。公安、城管、交通、工商、质监、环保、卫生、物价等部门要严格执法,不断改善旅游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外事、外宣、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在城市形象宣传、宣传品制作、重大对外宣传活动等方面与旅游部门紧密结合,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编办、人事部门要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本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配置,加强旅游队伍建设,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三)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增加发展旅游投入。一是健全完善全市旅游项目库,加大旅游开发项目储备和论证、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为旅游产业开发寻找资本;二是积极争取省上、国家投资和国债项目资金支持,争取省上、国家对旅游灾后重建和拉动内需项目的支持;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证必要的旅游发展资金和宣传经费。市级财政力争年旅游发展资金达到500万元,宣传经费达到100万元,县(区)级财政力争年旅游发展资金达到200万元,宣传经费达到50万元。

第9篇

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持续高速发展,各级政府空前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旅游发展,规划先行”,随之在全国出现了旅游规划热潮,形成了一个供不应求的旅游规划市场。中国要在2020年左右真正营造成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迫切需要有一大批一流的旅游目的地,要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都要有高水平旅游规划。面对旅游业发展的迅猛势头和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形势,规划实践面临许多新问题,本文对旅游规划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探讨。

1中国旅游规划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旅游规划出现了一系列新特征,如旅游规划进入新一轮高潮、“诸侯规划”、洋专家的大规模介入,及出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旅游规划、旅游营销规划和概念性旅游规划等新形式。从学术上而言,对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其理论、形式和最有效的方法在国内外都仍旧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就国内旅游规划工作而言,旅游规划编制的总体指导思想、内容、程序、方法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不少学者和专家,如刘德谦、石建国等都论述了旅游规划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完善的技术体系、成熟的操作体系、严密的实施监管体系以及专业化的规划人才。

2旅游规划的标准问题

旅游规划是一个旅游产业规划,而不同于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规划以及各种保护规划。它必须反映该产业的特性和发展规律及要求和原则,否则对旅游业的发展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六大体系,即资源体系、市场体系、生产力布局体系、产品体系、战略体系和科研(包括教育)体系。旅游产业规划就是要充分反映六大体系的内容以及六大体系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域旅游规划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是旅游规划的“纲”和“魂”,决定了规划的指导思想、理念方法、操作程序、体例结构。北方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王衍用教授,根据大量的旅游规划实践和多年的旅游规划研究,设计出了“4162”结构的区域旅游规划方法与技术路线。

3旅游规划创新

当前必须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规划进行理论总结和创新,从中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规划理论和方法。

3.1理论创新

“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应成为旅游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旅游的指导思想,也是规划创新的根本和哲学理论基础。规划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目标,注重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并通过有效的规划和引导,使游人在亲近自然、欣赏山水、接触社会、感受人文、体验风情、享受休闲、美食购物的旅游过程与服务过程中感到身心愉悦!此旅游规划是要为游客需求而设计服务,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是产品设计时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在使用量上以满足现代人的最大需求量来设计,应秉承不超过环境承载力的精神从事规划工作。因此,旅游规划注重自然优先、设计融于自然的准则贯穿至终。

旅游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在“知己(资源调查)知彼(市场调查)”、富有创造性的策划创意的基础上,为旅游主体创造一个产业运营——产品系列——景观品质——游憩活动——空间条件——时间序列——信息引导——市场营销的有机整体,从而为旅游者提供舒适满意、优质优价的旅游体验经历,一种完整的“全景规划”。

3.2内容创新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生态化的大背景下,规划中的社会因素、信息要素、资本运营与生态环境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创新规划应是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在对旅游供需关系以及系统诸因子的调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出全面高适应性、可操作的旅游发展战略,以实现旅游系统的良性运转,达到可持续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态监控与反馈调整机制来保证该目标的顺利实现。其基本思想是:以客源市场系统为导向,以旅游目的地系统规划为主体,以出游系统为媒介,以支持系统为保障,利用反馈系统来监控,从而达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3人才创新

中国旅游规划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规划师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素质全面、知识渊博、崇高责任感、倡导交流、良好的审美观、富有激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创新需要具备很多要素,如创新环境的营造、个人知识程度、合作精神等,然而其关键仍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旅游规划要在广博的知识的基础,建立网络型、发散式、创新性的立体思维,要有创新精神,没有高明的创意也难以搞好旅游规划。规划师还要是“善于综合协调的专家”。一个理想的规划师应能够把这种综合的技能专门用于发现公众利益而非个人或小集团利益、整体利益而非局部或小范围利益。

第10篇

[关键词] 辽宁 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 战略分析

近年来,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国内旅游产品种类,延伸了旅游产业链,而且成为城里人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作用显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其口号:“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乡村旅游既适应旅游消费多样化,更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而且,发展乡村旅游正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可见两者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面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文明素质,以及提升村政的民主管理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上完全一致。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这种联合开发、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整体优化求发展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

辽宁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发展空间余地较大。根据辽宁省省旅游局制定的规划,“十一五”时期,辽宁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116亿元。在此期间,全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带动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提高1.5个百分点,累计人均增加收入350元;每年新增农民旅游就业3万人,累计增加农民旅游就业15万人,间接从事农业旅游的农民达到60万人以上。面对新世纪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机遇,辽宁乡村旅游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一、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省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景观类型多样,农耕文化悠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迅速的发展,辽宁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到目前为止,辽宁对外开放的主要农业观光旅游景点类型多样,涵盖了“农业生态观光型”、“参与体验型”、“成郊观光型”和“农业科技型”等。据2007年五一黄金周不完全统计。沈阳、大连、鞍山等主要城市周边的生态旅游成为游人的首选。丹东的天桥沟、五龙山、凤凰山等旅游区(点)接待大批游人。尤以“吃农家饭、赏农家景、睡农家炕、做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旅游备受城里人欢迎。抚顺各大休闲山庄、旅游农庄和渔塘垂钓场所,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大连长海县的“渔家风情游、环岛垂钓游”、甘井子区的“农家乐”吸引大量来自北京、河北的游客。鞍山农家旅游接待6.59万人次。本溪的“农家乐”旅游,黄金周期间接待游人8万多人次,收入800多万元。辽阳的瓦子沟“农家乐”旅游也吸引众多旅游者。

总体来看,辽宁乡村旅游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但整体发展处于探索的起步阶段,从规模、产品、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等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会议奖励等市场需求。

2.辽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自辽宁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以来,确实己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1)发展乡村旅游缺乏前期规划,产业规模狭小

据国外研究表明:观光农业的半径为29.5公里,才能发挥最佳效益,但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辽宁观光农业规模狭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高科技含量小,产出效益模式不明显,整体观赏性不强。

(2)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比较偏僻的农村或乡镇,这就要求在开发农业旅游项目时,必须考虑基础设施的问题,要适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又追求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旅游产品。

(3)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农业旅游产品单一

辽宁目前开发的农业旅游资源仅局限于观光型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旅游行为的层次较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型的农业旅游产品,使得游客的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农业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4)对市场和品牌营销缺乏概念研究

对发展乡村旅游还缺乏足够认识,观念和理念还比较落后,因而指导和引导不力;乡村旅游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缺乏管理的市场;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往往造成盲目开发,特色不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强,效益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没有充分考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辽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机遇

1.发展优势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使农业经济成长迅速,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意识改变,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为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1)旅游资源优势显着

辽宁省位于环渤海经济区, 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辽宁地势地貌复杂,东部和北部是山区,中部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南部和西部是沿海,独特的地形、地貌使自然风光丰富多彩,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业,养殖业,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果树资源丰富,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落叶果树栽培区中分别居第3位和第2位。而且辽宁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是满族之乡,根据辽宁优越的农业旅游资源和人文文化资源特征,可以发展农业科技观光旅游、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等,辽宁乡村旅游的客源将会非常充足。

(2)四通八达的

交通优势

辽宁与其他省市相比,交通便捷。一是省内各城市之间通高速公路,而且村村通柏油路;二是省内铁路干支线稠密,居全国之首;三是全省的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众多;四是境内拥有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大东港、鲅鱼圈港和金州港等良好的大口,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了方便的旅游服务,陆海空立体交通网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3)经济基础坚实,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

2006年,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达8009亿元,(吉林3620.1亿元、黑龙江55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983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8元,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增长11.6%。辽宁经济发展处于东北地区之首。由于城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处于前列,容易形成城市周边旅游,加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东北地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使辽宁的乡村旅游市场优势显着。

2.发展机遇

(1)发展农村旅游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 (辽政办发[2007]44号)提出主要任务:“创建旅游强县,实施农业旅游百千万工程,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据2006年初步统计,全省建成、在建和规划建设的乡村旅游景区已达181个,总规划建设面积245.21万亩,已经建设面积130.26万亩,占规划面积的53.12%;计划建设总投资225.39亿元,已经投资81.78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36.28%。计划年总产值187.64亿元,已经实现年总产值60.69亿元,占计划的32.44%;计划吸纳劳动力35.31万人,已经吸纳劳动力17.92万人,占计划的50.75%。乡村旅游业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项农业新兴产业。

(2)新农村建设促进辽宁乡村旅游的发展

2006年辽宁省首批推选出的32个特色乡镇,为辽宁省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精品奠定了基础。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国家旅游局提出,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让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农民。必须遵照农村的实情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确保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相关政策,其中有些举措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村旅游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下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1.科学规划 正确引导 有序发展

辽宁省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办事,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消费特点,针对需求编制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反映本地区乡村特色,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适应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使乡村旅游朝着有序的方向快速发展。

2.突出重点,合理布局

辽宁省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存在差异,因此在发展中,一定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区位条件好, 交通便利, 例如:大连、沈阳、鞍山等城市周边、易于吸引城市游客的地区,可以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在资源丰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可以采取稳步发展的措施,集中精力,开发一个、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把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3.建设生态新农村,追求和谐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任务就是培育新农民、拓宽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展示新风貌与建设新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就是新农村的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心态和谐、农村人际和谐、城乡区域和谐、农村产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战略选择。

(1)注重原生态新农村建设

辽宁乡村旅游应该重视本地区原生态形象,追求真实,提倡先生活后生产,从生活本身出发,以生态资源要素(如景观、环境、科技、文化、产业、产品、服务、消费等)为内涵,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施以生态经济和生态智慧的优化系统开发与管理,寓教于游憩,通过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社会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旅游产业和事业。

(2)走绿色新农村建设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但是村民住房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新农村的环境要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在生产和生活废物的无害处理上要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重点民生工程的投入。包括完成新建农村饮水工程等,大力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和可再生能源。目前辽宁省大连市农业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历史阶段。

(3)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一系列的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素有“辽东第一村”的美誉的辽宁凤城市大梨树村,该村以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被批准为全国文明村后,该村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抓住了“三农”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大梨树村的经验具有典范作用和推广价值,辽宁省有条件的乡村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本地区域特点、经济特色和社会现实选择发展模式。

4.发展乡村旅游强势品牌,培育特色新农村

辽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必须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 深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精品, 培育有竞争力的富有本地特色的产品。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高起点,大手笔,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辽宁省乡村旅游精品。深入挖掘和包装乡村中最本质、最亮丽、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元素,重点包装提升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突出本旅游地与其他旅游地的差异性,通过差异产生吸引力。辽宁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带动战略先期的做法是:

(1)以辽宁省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差异型农业观光带

利用城市周边乡村的特殊区位,推广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农业旅游项目。辽宁省观光农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国道(丹大公路-201国道)及高速公路两侧(沈山高速公路、沈丹高速公路);大中城市(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的周边郊区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具有明显的差异,应努力完善城郊旅游设施和功能,形成东北地区有特色的城郊旅游线。

(2)深入开发大梨树村等生态旅游

辽宁可以借助旅游景区的市场性,着力打造盘锦大洼县赵圈河乡的红海滩湿地、大连安波镇冰雪温泉、潮阳北票长皋乡的田园风光游、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的山水风光游、辽阳弓长岭区的冷热奇观游等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产品,深入调研分析,对其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给游客。

(3)凝练清河农 庄度假区品牌

深入清河旅游度假区,总结影视剧《刘老根》带来轰动效应的原因,利用影视剧品牌扩大农庄的知名度,同时挖掘满族民俗文化精髓,提高文化品位,突出企业庄园依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形成的度假、休闲、观光等功能。

(4)发挥绿色水果生产大省的独特优势,富裕区域新农村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是辽宁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辽宁省的绿色农业规模居全国之首,而绿色食品与旅游活动有着天然的缘分。辽宁省是我国水果生产大省,辽宁省水果栽培总面积已达1005.6万亩,水果总产量385万吨,水果总产值71亿元。可依托以上城市开发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果园等旅游产品,培育青少年科普教育实验基地。

(5)延伸产业链条

辽宁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必须从系统化、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考虑,乡村旅游可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挖掘辽宁乡村旅游内涵,找到辽宁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延伸品牌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发展中,运用乡村旅游树立农村品牌,进行经济运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7]44号)[EB/OL].heep://.2007~7~30

[2]辽宁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3~26

[3]张彩霞:关于发展辽宁省农业旅游的思考[J].区域经济,2006(9):126~128

[4]新农村新风貌建设[EB/OL].辽宁旅游信息网heep://2007~2~23

第11篇

随着人们出游频率的增加和出游经验的积累以及信息化的普及,自驾游、自助游、房车游等各种新兴的、休闲性质的出游方式层出不穷,这为我区发展休闲旅游,加快旅游休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加快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区作为我市旅游发展的排头兵,面对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如何先行先试赢得先机,为全省乃至全国海洋旅游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积累经验,作好示范,实现新一轮跨越,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略。

一、旅游新时期发展的积极现状

1.旅游经济实力稳健提升。旅游因佛而生,以海而兴,渔•港•景一体,人•佛•侠一脉,自然与人文、海洋与陆地相得益彰,我区围绕建设“一流的群岛型海洋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目标,按照“标准化、精品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创新突破,全区旅游产业总体保持着高位运行的增长态势。“xx”期间,全区游客接待量年均增幅超18%,旅游收入年均增幅超20%。XX年全区接待游客达1378.11万人次,创旅游收入89.5亿元。近年来,旅游亮点频出,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提升,旅游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2.旅游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立足资源特色,近年来我区委托国内外着名的规划设计部门编制完成了《区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岛旅游总体规划》、《风景旅游区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海钓旅游产业规划》、《区块开发定位概念性规划》、《夜排档概念性设计方案》、《定位分析和概念性规划》、《海度假区规划》、《概念性规划》等大量各类各层次规划。在规划指导下,按照区委确定的一个定位:坚持“标准化、精品化、国际化”的旅游发展战略,按照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来推进我区旅游业的升级和硬软环境建设,旅游布局均衡发展局面逐步形成。XX年我区旅游项目投资达11亿元。

3.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基础接待设施在我区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全区目前共拥有国家4a级、2a级旅游区各2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4个,“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5个,全国环境优美镇/乡3个,旅行社已发展至39家,星级饭店23家,同时配有大批社会饭店、接待中心、家庭宾馆,接待总床位2万余张,导游800余人,直接从业人员1.8万人。公益服务机构旅游服务中心实现网络、窗口、电话三维发展,服务中心在区内主要交通集散地及、、、等主要景区累计布点13个。同时,积极贯彻地区首个地方标准《主要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设立了一批旅游交通指示牌、旅游标志。通过广泛征集设计完成了旅游形象logo。此外,我区致力于酒店设施的提升。目前,在建五星级酒店共有5家,其中按五星标准建设的有6家,海中洲国际广场大酒店XX年底预计可对外营业,东港丽笙大酒店、东方大港国际广场、鲁家峙阿鲁亚大酒店、绿城威斯汀大酒店等五星级酒店预计在XX年均可建成对外营业。

4.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依托资源优势和多年来促进产品转型、升级的积极举措,我区已初步实现了由单一观光型产品向观光型、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多元化产品结构体系转型,休闲旅游得到了迅速发展,开发打造了“沙雕故乡”、“金庸笔下”、“世界第一渔港”、“东海极地”、“中国主题钓岛”等特色岛屿,培育推出了中国国际沙雕节、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金庸武侠文化节、佛茶文化节等大型节庆产品。旅游发展领域不断拓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乡村旅游发展到了现在的22个渔俗接待村(新型社区),432户渔家客栈(家庭旅馆),2500多张总床位的规模。我市第一家围绕海洋产品精深加工推出的工业游项目旅游食品工业游已运营两年,累计游客接待30万人次。根据XX年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休闲度假旅游的比重已经提高到了24.6%,购物、娱乐分别提高至12.8%、6.7%,旅游产业结构在发展中均有积极向好的调整。

第12篇

关键词 旅游管理 路线优化 服务措施 控制要点

一、引言

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行业类型。在旅游行业的日常管理中,旅游的路线规划是旅游业务中的重点内容。路线优化看似简单,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上,却需要与多个部门进行配合,更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路线规划的设计,既要快速到达目的地,又要增强旅途的乐趣。因此,在路线设计规划上,需要重视旅游服务的品质,将路线优化与旅游服务的品质统一起来,在具体的环节设计上,体现旅游管理与设计的优势,将具体的业务做到实处,实现旅游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二、线路优化对于旅游管理提高服务品质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给予了我国多个行业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在工业和农业生产中,取得了优质的经济效益,而且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旅游行业作为第三产业中首屈一指的产业类型,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逐年呈上升趋势。旅游行业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就是旅游服务的品质升级,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到了轻松愉快的生活,就会对旅游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促进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旅游管理中,旅游的出行线路优化对于旅游管理的整体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线路优化实际上就是运用物理知识对旅游中涉及的各个景点之间的距离进行计算,通过计算明确各个景点之间的关系,确定一种旅游的出行方案。线路优化要从旅游的整体规划入手,在线路优化过程中,需要掌握好旅游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既要对旅游的项目进行充分了解,又要掌握好旅游项目之间的联系。线路优化能够减少旅游过程中在路途上耽误的时间,又能够有效调剂旅游者经过的景点。线路优化不单纯是对旅途的交通进行优化,而更重要的是对旅游的整个过程进行品质提升。例如,一次旅游涉及的景点有多个,而多个景点具有不同的风景特点和地域风情,那么,在规划路线时,不仅要考虑交通的省时问题,还要根据景点掌握旅游者的心情,不能连续观看同样的景色,也不能把饮食或者当地特色连贯进行,而应该调剂旅游地点的特性,以感官和感受到区别性和对比性对待。旅游线路优化的真正意义就是实现旅游的丰富多彩,而对于提高服务品质的重要作用就是强化的旅游的内容性和丰富性,给予了旅游服务更高的价值。

三、旅游管理优化路线的具体操作

(一)对旅游交通线路的优化。

(1)最短距离的设定。在旅游线路设计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核心原则就是旅游交通线路要以最短线路为主要标准。旅行社在安排和确定旅游活动时,对旅行的线路要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设计出一条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之间的最短路径目标。设计最短线路不仅是节省旅行者时间的方法,也是提高旅游服务品质的关键。设计最短线路要根据旅行的景点进行整体规划,既可以沿用传统的出行路线,也可以创造性使用新路线。旅游一般涉及的景点较多,在最短线路设计时,要考虑到整体的出行线路,以及相邻景点的出现线路。线路优化不仅要体现出整个过程的优势,也要兼顾各个具体环节的适应性。

(2)交通工具的选择与临时路况。交通线路优化过程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就是交通工具的使用。旅行社一般根据团队的人数确定采用的交通工具,人数多就采用大型客车,人数少就会采用小型客车。在具体的实践中,旅行线路规划要充分考虑到有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这里所指的交通事故,既包括自身车辆情况造成的事故,也包括在实际运行中发生的特殊路况。例如,由于自身操作带来的车辆损坏,就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修复,这就会产生旅客一定时间的滞留,在滞留过程中要准备好充足的应急饮食,方便游客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同时,及时消除游客疑虑,以快速解决问题为主要标准。再有就是因为其他交通事故带来的弊端。在这种时候,要适当采用线路优化的应急预案,在设定交通路线的前提下,进行适当路线修改,路线修改还是以围绕景区活动为主要标准。

(二)对多景点分布线路的优化

(1)周游型旅游的线路设计。在旅游的类型中,周游型的旅游是常见的方式。周游型旅游线路的优化需要考虑到核心问题就是路线的闭合式管理。在设计规划,首先,要明确周游型旅游的总体范围,在划定范围后,设计一个循环的闭合路线。周游型的路线设计可以采用从起点到原点的设计原理,也可以采用从中心向周围辐射的原理。从起点到原点的路线设计可以兼顾周游范围的所有景区,在不同的景区可以提供给游客不同的感受,有利于游客能够按部就班的感受旅游区域的基本情况。从中心乡周围辐射的线路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的距离,但是,却能够实施所有景区的循环参观。这种方式有利于游客能够兼顾多个景区,在循环的过程中,对以往景观有再一次的了解,能够有效地加深印象。这种方式特别适合风景秀丽的山水景区,游客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到不同的风景,就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感受。周游型线路设计优化主要的参考标准就是景区之间的差异和游客对景区的眷顾心理。

(2)多景区的线路排序。在旅游线路设计的实践中,经常会发生多个景区之间线路排序的问题。这种排序实际上就是对旅游线路的统筹。一个旅行团一般到达的区域都是多个地点,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不同的活动安排。根据多个景区的特点,要提高线路优化的优势,提高服务的质量,就要根据旅行团的人员类型进行确定。例如,在山水景区和城市风景都在规划范围内的情况,就要根据旅游团的年龄结构进行设计,年轻人采取一定的耗费体力的活动,而老年人就要采取多休闲的方式。在设计时,要针对客户群体进行景区之间的调剂。多景区线路排序不能单考虑景区之间的距离,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尊重游客的基本需求。线路优化是为了提高优质的服务,使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不会产生过度的疲劳感受,有利于旅游活动创造出轻松的氛围。

(三)旅游路线与时间表的融合优化

(1)旅游时间表的确定原则。在旅行社的线路规划中,重要的参考标准就是旅游行的时间表。旅行团队的时间表主要根据旅行的具体项目而确定的,旅游线路与时间表是紧密配合的关系。时间表的确定需要旅行社在设定时掌握好各个活动的间隙时间,给重要的活动留出必要的准备时间。旅游线路时间表的确定要充分掌握时间、空间、成本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行程安排要以旅游地点的特点为参考标准,如景区的开放时间,交通工具的运行时间。例如,飞机、火车等,时间确定后进行综合的评价,制定的时间表与旅游线路。景区的时间一般为固定的,而火车和航班的时间也是相对稳定的,那么时间表的确定与线路规划就可以在设定时有足够的参考标准。

(2)旅游线路与时间要实施统一规划。旅游线路的所有规划要与时间表进行逐一项目的核对,在住宿时间、住宿地点,活动时间、活动地点上有明确的规定,并且要制定细致的应急方案。应急方案就是为了防止出现恶劣天气等原因造成的活动取消。危机时刻才是考验旅行社能力的时候,采用何种方法应对,是提高旅游服务品质的重要任务。旅游时间表和优化线路设计要实施统一的规划和集中的整合。线路优化与时间表的关系是统一和一致的,提高旅游服务品质的核心标准就是缩短交通距离和时间,提供给游客更多的时间进行游玩,以此促进旅游类消费。

(四)线路与景区流量的配置优化

(1)景区流量的影响。旅游景区的旅游流量是旅行社在规划设计中的要点。旅游流量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旅行团游客的感受和景区的经济效益以及景区的环境建设。旅行团在发团之间就要明确季节特点、地区气候特点、节日消费等问题。如果在节日期间,景区的人数会突然增多,游客在烦扰的环境里,无法感受到景区的美好事物,容易造成旅游过程中的矛盾。那么,在景区流量调整上,旅行社就要根据景区的特点进行路线优化。路线优化设计中,通过对景区流量的足够了解,在时间上进行分流,是景区流量平稳过渡。

(2)优化线路与景区流量的调整。旅行社优化线路的目的就是给予旅行活动更加宽松的环境。在景区流量设计上,要明确旅游的黄金时间,景区的容量限制,游客吸引力的重点等问题。线路优化要把景区的流量调整放在首位。例如,黄金景区在上午时间人员密集,而在下午时间就会相对松懈,线路优化中,就要对景区进行必要的调整,以辅助景区作为先遣地点,给予景区流量一定缓冲。旅行社在时间和线路安排上,要与游客沟通清楚,明确旅游流量大的利害关系,使游客消除怀疑。而且,在辅助景区的安排上,要充分弥补游客的失落感,通过旅行社的兴趣化活动,给予游客附加价值的活动,让游客感受到旅游的乐趣。

四、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行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旅游带动了经济建设,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旅游也将备受关注,在实际发展中,旅游业的服务不到位也经常会引发纠纷,造成对旅游行业的怀疑和伤害。提高旅游服务的品质,需要从旅游的管理的内部入手,不断提高旅游管理的实效性。优化旅游服务路线只是旅游服务管理中的一部内容,通过优化旅游线路,可以发现旅游管理中很多新的问题。在新经济时代,以服务促进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是旅游行业的发展动力,也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保持服务行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为广西崇左东盟国际职业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蒋满元.旅行社的旅游线路优化设置问题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 (04).

[2] 高慕婢.我国旅行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3] 马晓龙.基于游客行为的旅游线路组织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