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2 02:43: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外美术欣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教材中选编的内容多是古今中外的大师名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通过欣赏课教学中的作品分析、讲解,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美术欣赏课中的德育渗透主要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两史一情”教育等。
所谓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思想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把“礼”放在首位。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观性、静态性的一种空间艺术。正因为有以上基本特征,美术作品首先应该是可以被人感知的。美术欣赏正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通过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感知作品的艺术美。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美术课堂教学特别是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专业人才,除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让学生会以一种美好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一切,面对未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才能培养学生向往美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下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的体会谈谈美术欣赏课中德育渗透的问题。
一、欣赏课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高职的美术教材欣赏部分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作品。通过欣赏这些美术作品,能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际主义思想。高职学生大部分年龄介于十七八岁,正是求知若渴、建立理想、树立信念的关键时段。例如,在课堂上讲《富春山居图》,先谈到作品的来历、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对此作品的珍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是中国书画珍品。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象,布局疏密有致,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再谈作品如何经火烧断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大陆,一部分在解放前流落到台湾。这样学生听后大呼可惜,遗憾之情犹然生起,表现出希望这一优秀作品能够早日合一为一、完好如初的渴望之情。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让他们知道:他们正肩负着使祖国早日统一、山河一体的重任这样讲课就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本来理论较多、容易枯燥的欣赏课,不但使学生能够学到基本知识,同时也成为他们畅谈理想、抱负的快乐时光,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日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欣赏课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要从小抓起。这个“小”既是小事情也是小时侯。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高职学生正,处在青年期,是更新知识,正确认识自身,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大,犹如一张白绢“染苍则苍,染黄则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改掉他们这些不良习惯单以家长的千叮咛万嘱咐、老师的苦口婆心就显得苍白无力。我发现利用美术欣赏课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格、意志、信念等。有人说“一部好书能改变一个人”。同样,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也能改变一个人。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培养自身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能够明是非、知荣辱、辨美丑、守纪律,这是一条促使学生改掉不良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的有效途径。例如,在上漫画欣赏课时就证明了这一点。漫画《难以忍受》的作者通过夸张、幽默的艺术表现手法,刻画出到处乱写乱画者的丑态。学生看后捧腹大笑,之后体会到作者的立意,从而意识到自己该如何做,有的学生下课以后就用砂纸把画在墙上的字擦掉了。这不能说此人今后就能改掉所有的坏习惯,但最起码这样的课对他们触动很大,也就达到了我们在教学中灌输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欣赏课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
美术作品最能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们涵盖了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无论是古代的悠久文化,还是近现代的民族抗争、自强奋斗,都描绘得生动详实。在美术欣赏课中,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及所蕴含着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增加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欣赏唐代绘画作品《步辇图》时,可介绍我国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唐朝至唐太宗时己经成为东亚的盟主。政治上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惟才适用,慎用刑法,与少数民族通婚;经济上对外贸易繁荣,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往来,多个民族融合。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肤独爱之如一。”民风淳朴,社会稳定。唐朝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上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创造出灿烂的唐文化《步辇图》通过大批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动再现了唐太宗如何接见吐蕃族迎亲使者禄东赞的庄严的历史场面。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是最早反映中国汉藏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画卷。学生在对这些历史知识了解的情况下,就会对一个国家以及此国国情有所了解
美术欣赏教学是理论与实际、教与学的统一。我们不能把美术课变成德育课,单纯“说教”;也不能把“双基”训练课变成单纯的“传艺”,必须将思想品德教育与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联系在一起,掌握好两者的尺度,这样才能体现出美术教学的特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术史论,审美培养,课程整合
美术史课程是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作为一种美术专业理论知识,是师范院校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美术史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美术专业知识,丰富学生的视觉审美经验,提高他们的美术欣赏水平。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师范生的美术史知识越丰富,对美术史学习方法掌握的越灵活,毕业后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专业素质就比较好。反之亦然。
一直以来,国内外的美术教育者,都从观念和意识上一致肯定美术史学习对美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容质疑的价值。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美术史教学中,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是分别进行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和学习美术以加强对自身区域文化的重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普通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借鉴了专业美术院校,却忽视了培养目标的不同。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在中国美术史的学习上,对知识时间段上的对接不是很清晰,只有约43%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中国隋唐时期相对应的知识。可见学生对美术史的整体时间概念掌握缼乏一个清晰的认识,中国美术史课程大多开设在大一这一学年,大一学生思想单纯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可塑性较强,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有一种新鲜感,渴求知识。科技论文。但由于思想不牢固,缺乏深入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精神,知识积累不足不好进入研究状态,所学内容不易串联,教师在知识点讲解上应当注重史话内容的联系性,以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
1 注重美术发展史讲授的传统教学思路。
所有的人类文明、文化无一不是经过历代的沿袭发展而来的,中国绘画更是有深远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也是我国最早的原始绘画)到唐代的人物画再到宋代绘画的鼎盛时期,再到今天中华民族百花争艳的绘画局面都继承着历代绘画的精髓。科技论文。作为教师总是以把知识传给学生为天职,这一点无可厚非。我们设想一下,我们的储存量有多少,我们的知识有没有更新。曾经有个教育学家说,我们教师不能给自己定位成一桶水,把水流给学生,因为这一桶水是有限的,水干了呢,所以他倡导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灌溉,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找水源。在美术史讲解过程中,注重介绍美术史中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由于社会背景、风俗不同而导致的艺术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演变发展走向,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多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指导下吸取艺术养料,把握时代精神提高审美素质。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习惯用的是按时间顺序讲解美术发展过程,以美术的发展的史况作为重点进行讲授,如在讲解到春秋战国时期,让学生试着画一画《采桑宴乐战纹壶》,感受一下上面的剪影式构图,还可以说一说图中所表现的内容,既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方法可以将绘画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理论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而且讲的更加详细、更加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史论内容。
2 注重培养鉴赏能力的教学思路
很多学生对于美术史论课有一个误区,认为史论课只是要了解一些名家作品,而对生活中的美却视而不见,不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服务于生活。科技论文。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纷呈的审美现象,以其经论精妙绝伦的姿态,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享受,诸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等,都在显露出个人对艺术审美的追求。美术史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会造成教师很投入而学生默然的尴尬局面,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要与学生共同上网查阅资料,挖掘作品中的故事题材,每一个欣赏内容都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来渲染。如韩熙载的《夜宴图》可以配与舒缓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情绪,以简练的语言讲述韩熙载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创作出这幅作品,以及作者是以何种方式表现出自己当时的心情的。使学生对中外美术作品及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动艺术的美。老师也要因人而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觉得上美术史论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而美术史论课时一种直觉的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经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艺术作品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的,他们有更多的“没见过”、“看不懂”,更不要说的是理解其精髓,感受其魅力了。因此,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对这些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
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讲授课程过程中,学生对于某一个时代、某一幅作品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而作为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做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再如在讲解油画作品《开国大典》时,我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用语言简单的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课堂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在充分的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学生们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学生增强了对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对美术作品做深入完整的把握,结合审美感受的理性分析,才能达到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办法。使学生具有将创新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术史论教学是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美术史论教学承担着提升美术类学生艺术理论素养、增强艺术鉴赏能力、开拓艺术思维、推动基本技能发展等重要任务。美术史论教学是提高美术类学生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情感的开发与升华,只有通过情感的作用,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当下是一个信息充斥、资源共享的时代,面对空前发达的信息渠道,学生们被动或主动地面对古今中外五花八门的文化现象时,常常会有些迷茫和无措。因而希望能够通过课堂上尤其是文化味和艺术氛围浓厚的美术史课得到一些深入的学习。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获得更多更有用的信息,更多更直接地提高审美能力,让我们易于为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诙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力。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系中国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彭峰.美学的意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
一、调查内容及结果统计
(1)考查内容一:你除了学校学习美术外有没有参加或接触过美术学习呢?结果显示,70%的学生接触过,30%的学生没有。通过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接触过美术,但均不完整、不系统,随意性较大,且多以绘画(随意画)为主,学生对自己曾经学习过的知识模糊,对其分类不明确,更多的停留在技能层次,缺少深层次的探究,导致不自信;学习途径狭窄,主要依靠课堂老师的讲解。
(2)考查考查内容二:你对美术学习是如何认识的?统计结果显示有28.4%的学生认为极有必要,69.1%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必要,虽然这理由有有3.5%的学生认为也认为学美术耽误时间,整体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必要性的观念的转变在他们进入高中还是有很大的转变。
(3)考查内容三:你是如何认识美术及其他学科之间关系的认识。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基本上认为美术的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有联系,有近一半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体会到了学习之间的相通性,如美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美术与信息学科的整合,美术与历史学科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考查内容四:你有没有参观过美术展览呢,统计结果显示有70.4%的学生有参观经历,但次数太少,2%的学生学生认为这样的活动意义不大,足以证明美术学习的兴趣的欠缺,所以提高课堂美术教学的效率尤其重要。
(5)考查内容五:你进入高中喜欢上美术课吗?统计结果显示86%的学生,很喜欢上美术课,12%的学生认为一般,有时也觉得有些意思,大概2%的学生认为不喜欢。学生需要在高中学习阶段不断提高和增强学生兴趣和热爱程度。
(6)考查内容六:你喜欢美术课如何上?统计结果显示,学生的兴趣比较广泛,更喜欢自己动手的方式学习;对新课改中美术学科的变化感觉不明确,学生关注度不够,也说明在以往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虽然学校很多硬件不足,但学生还是希望课程能多样化,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多开展实践活动。这说明学生的兴趣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己主观的认同,二是教师对待美术的态度和对教学效果的关注,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这种状况在今后应当保持,并不断加强。
二、教学实践
(1)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注重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和渗透性,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每月研究一位画家及其作品,一学期安排进行一次临摹大师作品展示。根据选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或艺术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他们之间的相同处和不同之处去引导学生体会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动机与内涵。
(2)提高教学方式方法,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来启发学生,如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视频欣赏、等方式创设情境,加深对历史、文化以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创设美的情景场,让学生在美的氛围里感受文化,在美术课中走近文化的学习。突出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通过感悟文化与历史以及对生活中美的寻找,引导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3)教师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材,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灵活地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提倡美术课堂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促进美术课堂创新教育的多维化整合。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课堂评价,完善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鼓励性评价方式。
(4)技能类的教学,精心编写教材和教学案例,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关注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受。利用我校外国语学校的资源,定期与上海法国学校结成姊妹学校,每年定期互访交流,开设中法交流书法课,让中法同学共同学习不同的美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国际化视野的开拓。
还有,学校开展动漫社社团活动、积极参加相关的国际交流活动组织国外学生现场体验中国书法魅力和庆祝德国统一20周年庆祝活动暨T恤衫设计比赛;带领学生参观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并现场授课提升学生国际化的美术素养、学生参观美、英、法等国建筑、作品并撰写心得体会;组织学生参观宝墨园,分析中西园林艺术的不同特点;利用学校的外语文化艺术节开展相关的美术作品的创作活动;组织设计学校的校旗、校徽,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充分挖掘孩子的艺术潜质,丰富学生的审美素养,组织植树节系列活动、插花比赛等等。通过各类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在美术教学与中西方历史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传承并发扬传统艺术文化,培养美感,锤炼情趣,丰富生活,提高学生精神生活品质,优化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 问题与反思
关键词:德育;美术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各个教育环节。从当前的美术教育来看,教师缺少将美术教育与德育教育整合的思想,知识单纯的将美术教育作为艺术课程来实施。在德育教育高度被重视的今天,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下,要将美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如何从学科特点出发,从教材特征出发,融德育教育于美术教育,让德育教学进行渗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德育环境
学生是学习者,具有比较强的模仿性,往往会将身边的人作为他们自己模仿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师德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做学生的表率,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与作用。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优雅文明,工作态度要严谨认真,要有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要对教师的教有充分的热爱,要具有身深厚的美术基础知识与才能,还要具有创新能力与表现能力,成为学生心中那个高尚的人。美术教育中国具有情感因素,是道德环境的创设这,是学生的楷模,是导师,是实施教育的主要领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激发学生参与欲望,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可以采取情感性、激励性等手段,将学生带入到一定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
二、在美术教育中融入德育,以美促德
将德育教育贯穿于美术教育的始终,是当前新课该噶的发展趋势与必然要求,这种教学方式决定教学性质,培养目标等等。思想道德教育在美术作品中会更加具有丰富性、形象性、趣味性,让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知识更有感染力,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高尚与庸俗、健康与颓废有正确的认识与评价。美可辅德。以美促德,我们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美育的德育功能。从古至今,许多美术作品中都会融入德育教育中。鲁迅先生也曾经表达过:“美术可以附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上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美术的德育教学并不是通过说教式的管理进行的,著名的美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是将实际的生活、社会风貌进行创作,并且对现实生活做出描绘、评价,并且对人们的精神风貌、道德素质进行细致的描绘,在描述这些内容的时候,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评判,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感情,以及对社会的感悟等等。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并且让学生接受道理上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创设教学情境,陶冶学生的思想与情操
人的思想与意识的转变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人们思想上的问题,并不能够利用强制的、压抑的方法去解决。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变,需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才能够引导学生明确是非,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提升,升华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感,让学生潜移默化的交付进行教育。
四、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在欣赏课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欣赏课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历史上美术作品的欣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进行美育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升。我们国家历代美术作品都比较豪迈、博大、精神,蕴含优秀的民族文化,对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另外在技法传授、中外历史名片欣赏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发展学生的爱国精神。总而言之,将德育教育融入到美术教育中,是大势所趋,是当前教学改革必须进行的活动之一。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认为融德育于美术教育,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环境,时时爱国注意教育,在提升学生美术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柳志红.大学城艺术教育资管共享志研究—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J].文教资料,2012.
[2]张晓莉.美国教师教育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体制与机制研究——以专业发展学校为中心[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美术 教学
一、把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与要求
通过深入学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追求;比较高中新课程与原高中美术欣赏课、义务教育课程的区别,抓住普高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课程的定位:普通高中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义务教育的延续。高中美术课程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的特征,又要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相区别。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在于,它适度地向美术本体回归,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面要求更高,相对学习面可能更窄,不必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面面俱到,然而又是蜻蜓点水般的学习;与专业院校的区别在于,它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方面必须与学生的兴趣、时间和条件相适应,学习的难度,尤其是技能学习的难度要相对低。
课程的性质:强调了课程的人文学科的特征,通过课程学习传承美术文化,形素养;调节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发展空间,有助于更好地规划人生。因此,高中美术课程不是单纯的美术技能课程,而是通过学习美术知识,形成美术的意识和多种能力,从而提高“美术素养”。
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美术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美术课程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选择性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学校和教师可根据美术教学设施的条件、美术教师的特长等因素来选择开设的模块。
课程结构设计:首次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行选修制和学分管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5个内容系列和9个学习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
课程目标设计: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程目标,教师实施课程更具可操作性。美术课程各内容系列的“成就标准”,各模块及每课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
课程的评价: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制订具有开放性的、能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以及推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指标。并要求教师转变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角色,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及需要改进之处。
二、设计有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开设模式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在三年内必须修习3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建议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参考: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课
程
安
排
上
学
期
美术鉴赏
绘画
工艺
……
美术鉴赏
雕塑
设计
……
设计
绘画
……
(为高考报考专业做准备)
下
学
期
电脑绘画电脑设计
书法
篆刻
……
摄影摄像
……
(学校能开设的其他美术模块)
备
注
1. 课程开设既要考虑到一部分学生高一年级选修音乐,高二选修美术课程的需要.同时也需要考虑部分学生高一至高三美术课程继续深入学习的需要。
2. 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学校教学条件,注意整合学校师资与教室的条件,尽可能多提供学习模块。
3.每个学校的师资与教学条件不同,开设的课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但必须遵守1+2或更多的模块教学要求,满足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要求。
当前学校开设模块教学的情况是:多数学校选择在高一开课,也有个别计划在高二才开课,每周一课时。都开设了“美术鉴赏”模块,有两个以上美术教师的学校则开设了二至三个模块,最多教师选择开设的模块有“绘画”,累计排序下去的有“电脑绘画电脑设计”、“设计”、“书法”,从调查情况也看到,教师较擅长传统美术技法及现代媒体技术。选课方案由学校制订,学生基本没有选课的主权。因此,在推进高中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1)各学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在学生选课前应该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说明。美术教师通过举办作品展、讲座、座谈等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不同美术模块的特点,增强模块选择的兴趣和积极性。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也可通过一些调查、小测试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模块。
(3)召开班长或美术课代表会议,组织指导学生根据学校设课和自身情况确定个人高中阶段的课程修习计划,并及时选定每学期课程。让学生自行填写学习自愿,由班长或美术课代表进行人数的协调与合理搭配,并将名单提交任课教师进行合理分配。
高中美术课程选课指导1
领域:艺术
科目:美术
系列:美术鉴赏
模块:美术鉴赏
专题:
课程类型: 必 修
学
分:一学分
学
时:18学时
开设学段:高一、高二
评价方式:论文或研究报告、考察报告、作品分析、美术鉴赏水平测试等
课程内容简介:
1. 鉴赏基础:学习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
2. 鉴赏学习活动:鉴赏中外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网络等途径检索与搜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象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3. 考察活动: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写出考察报告。
选择建议:
本模块是高中阶段美术必修课程,每一位同学都必须选择。通过鉴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能了解中外美术发生发展的基本轨迹;了解美术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含义、历史变迁和风格特征,获得相关的美术知识;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学会对美术现象作出判断;了解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高审美与鉴赏的能力。
评价方法:学习态度30﹪;学习效果(美术考察或美术鉴赏论文)70﹪。
咨询教师:
高中美术课程选课指导2
领域:艺术
科目:美术
系列:绘画雕塑
模块:雕塑
专题:
课程类型: 选 修
学 分:1学分
学 时:18学时
开设学段:高二、高三
评价方式: 考 查
作品展示、自评、互评
课程内容简介:
雕塑学习内容主要了解雕塑语言、类型和制作方法,并选择泥、陶、石膏以及运用金属、草木、织物、废弃物等自然物、人造物进行综合材料的创作实践。通过雕塑的学习能掌握和运用雕塑的艺术语言和制作技巧,进行雕塑作品的基本创作和学会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选择建议:
雕塑学习是提高造型能力、动手能力、空间表达能力,理解雕塑作用和艺术价值的一种有意义的美术学习活动。对希望提高自己认识空间、表现空间能力的同学和有志于将来进入大学相关专业学习的同学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考试说明:学习态度30﹪;作品创作70﹪。
咨询教师:
比较项目
人 美 版
人 教 版
美术课标适用性
知识
价值
注意选取适合高中生理解的素材来构成知识体系,知识背景、知识内涵较丰富,重视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注重丰富的知识背景与知识内涵,重视宏观与微观的比较分析,知识要点展示明确,有较强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
能力
价值
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利用课程资源能力的培养。
情意
价值
学习导向明确,注重以多种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主体的意识,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和欣赏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结构及呈现方式
结构
设计
结构清晰,主次突出,内容和形式结合较好,图片设计适中,符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特点。
结构清晰,主次突出,情境创设灵活,图片的文字点评有详有略,符合学生自主阅读的心理特点。
课题
设计
课题的呈现富有文彩,注重视觉美术语言的表述,又注意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课题文字富有文彩,呈现的形式既突出主题,又富有人文特征。
活动设计
活动栏目丰富,注重创设学生学习的多元情境,将活动设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如:思考与讨论、知识窗、名家论述,人物故事,学习活动,艺术实践,自我评价。
活动栏目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将活动设计融于实践情境中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如:思考与探究、小辞典、小资料、背景资料、练习题、扩展练习、推荐参考书目。
其他说明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术鉴赏》、《绘画》、《篆刻》、《雕塑》、四本。教材开本小,文本较薄。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术鉴赏》、《绘画》、《篆刻》、《书法》、《工艺》、《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六本。教材开本大,文本较厚。
三、深入研究教材,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高中美术教师普遍反映教科书内容容量大,教学内容组织困难,18学时难以完成一个选修模块的教学任务;配套的教辅资源缺乏,现有的资料性教参很难满足教师教学设计参考的要求,而且还不齐全。以下试比较其中两个版本的教材,分析当前高中美术教材的特点。
普通高中《美术》人美版和人教版教材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到,高中美术新教材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并针对学生发展的需求增加了大量的、多样化的活动性学习内容,体现了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学本,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建议根据课标内容要求、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认真研究如何更好的“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选取共性的课题或基本的基础知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并结合校本课程资源、有广州地区特色的原生态美术文化资源,对新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减、补充、合理重组。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习出现在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可组织学生开展分层、分组、分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前课外主题
性阅读自学等多形式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实施以来较突出的问题是:不重视课堂常规教学、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表现在教学设计文本粗略,忽略对课外作业情况的评价或分析,无课题板书,吝于图解、示范,不出示经典作品的题目、作者,无明确的作业练习要求,教学语言表述忽略美术术语的运用等。
因此,要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要把握教学重点,不要随意选取,偏离教材的主要内容,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此外,对于配套的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情况,建议区内教学资源共享,或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
四、研究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更注重阅读理解和判断,而不是盲目听从;更注重主动学习和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更注重知识的组织和归纳,而不是知识的片断;故在高中美术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中,要更注意学生的理解力和探究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归纳,注重技能训练,做到理解与练习相结合。特别提倡“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实践创造评价延伸”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以小组方式进行问题、主题、案例、情境的研究。同时提倡师生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
针对目前高中美术教学仍以传授式教学为主的状况;教师可根据模块特定的内容和目标而采用学习指导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体验法、实践法、比较法等,也可以大单元的方式,设计融表现与鉴赏为一体的教学活动。还可以借用一般教学模式如经验学习模式、比较发现模式、探究学习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等。
根据上述分析,对高中新课程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1)突出美术是视觉造型艺术的学科特点,在教学全过程中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与运用。
(2)认识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要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3)重视解读试验教科书,可从学生经验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引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4)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关注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尊重学生对美术作品发表的个人意见,又鼓励学生运用特殊的工具材料进行独特的创作。
(5)加强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丰富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鼓励以岭南、广州地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作为案例研究的突破点。
五、改进和完善美术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要体现多主体,开放性的特点。并针对模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如分数或等级、评语、等级或评语相结合、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建议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参考以下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结合的评价表:
《3D动画设计——梦幻汽车》作业要求暨评价表
作业要求(评价指标)
A
B
C
D
E
优点
不足
汽车造型富有创意:美观而富有想象力(20%)
20
18
16
14
12
汽车结构合理,并有一定的复杂性(30%)
30
27
24
21
18
材质、灯光具有仿真性和想象力,贴图适宜(20%)
20
18
16
14
12
动画关键祯设具有丰富性(10%)
20
18
16
14
12
场景设计生动而有趣(10%)
10
9
8
7
6
【关键词】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方法
一、美术教师应提高自身艺术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我们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我们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1、提高自身的的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也可以称为艺术鉴赏力。它主要指的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美术欣赏学科教育可充分发挥特有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形象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通过美术学科教学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总之,我们要想对学生进行高层次的审美教育,首先就得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因为我们的审美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欣赏能力。
2、加深各种美术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是我们老师开展教学的基础。美术老师首先应该通过多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以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其次,我们应从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经常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所举办的展览,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上网查阅各种资料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
3、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多媒体渐渐走近了我们的日常教学。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而计算机的运用则可变单纯理性知识的传授为由感性材料到理性知识的传授。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精选美术欣赏课的题材和内容
在美术欣赏课中,欣赏的题材和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上课之前必须精选题材和内容,并做好一些课前准备。在欣赏的题材与内容上,我们应注意要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作品。
1、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
古今中外的美术大师有很多,比如毕加索、达芬奇、米开朗琪、张择端、齐白石,徐悲鸿等等。这些美术大师留下了很多传世之作,他们的作品是很好的欣赏内容。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裴尔的《椅中圣母》、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徐悲鸿的《八骏图》等,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
2、是范图的欣赏。
美术课本里有很多范图,我们也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
3、同学的优秀作品欣赏。
为了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我们要努力给他们创造成就感。平时,我们可以用学生的优秀习作当做欣赏的内容。这样不仅会让作品的作者产生成就感,也会激发其他学生的竞争意识。
4、乡土美术作品引入课堂。
乡土美术作品主要包括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也非常适合我们引进课堂。乡土美术包含着广泛而独特的地理知识、历史遗迹、民俗文化、民间故事等内容,因而要让学生通过欣赏教学认识传统的地方文化,培养其民族美术的认同感。如在教学中,像传统手工艺品、古建筑、民间美术章节都涵盖了大量的乡土美术内容。教师可结合地方特色组织教学。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实地考察是很有必要的。
三、用比较法进行美术欣赏教学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对作品进行深入比较,就能从中得到全新的艺术体验,从而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同一画家不同时期的相关题材的作品,不同画派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同民族、国家同一题材的作品,同一绘画内容、不同处理样式的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时空下艺术作品各具魅力的特点。例如让学生欣赏用多媒体技术改变画面布局后的齐白石作品《荷花蝌蚪图》,并与原作比较,让学生理解作品构图对表现意境的作用;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赏析齐白石的另外一幅作品《却教蜂蝶为花忙》,并作欣赏评述。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作品的差异,有利于他们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四、尊重学生的看法
对于一幅美术作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教师在分析美术作品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美术是强调个性化原则的,它不像科学那样追求绝对性和一元性。对于进行普通美术教育的中学生来说,应尊重和提倡他们在美术课上表现出来的个性和差异。例如在分析雕塑《艰苦岁月》,有的学生会说这座雕塑表现的是中一位小鬼依偎在老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有的学生说是歌颂了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于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肯定他们的说法,表扬他们,并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启发、多引导、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五、借助相关学科知识,整合课程资源,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必然存在这样活那样的关系。美术欣赏也是如此,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里面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
例如美术作品和诗是紧密联合在一起的。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无独有偶,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在中国美术作品鉴赏课上,把山水画与山水诗结合起来讲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山水画作品。音乐与美术作品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讲授山水画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听《渔舟唱晚》、《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六、欣赏与动手相结合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状态上。要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将美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在欣赏课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状态上,且多数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容易对教材形成片面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而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中外美术名作。即使上课,也只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地介绍,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等,很少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评论,这无疑就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在整节课中,教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教师讲得平淡无味,学生听了也反应淡淡。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教育目的,也偏离了审美素质教育的宗旨。
初中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课而得以实现审美素质教育。在初中美术课中,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以外,教材的欣赏课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这就向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然而,课内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毕竟有限,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美术欣赏课中,就必须以审美教育为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激发心灵的感受,寓无形于有形之中
美和审美是联系在一起的:审美活动、审美过程就是要感受美,换言之,就是要发现美,感觉到美,进而调动起自己美好的情感,即“美感”。“美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指审美情感。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但联系也同样明显。可以看出,有关审美能力的问题更为根本,因为解决了它,有关审美情感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不管用哪种观点来看待美感,也不管用哪种理论来解释美感,审美能力起作用的效果都伴随着情感反映。因此,要用心去感受美,以激起心灵的浪花。
1.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审美情感。美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并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范画、投影、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处在浓厚和强烈的求知欲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画展,博物馆等,无形中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利用课件展示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以宽广的画面、磅礴的气势、流畅的笔墨、浓艳的色彩,描绘了祖国的万里江山,表现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主题。那绵延壮阔的群山、冉冉升起的红日、高大苍劲的绿树,无不给人以美的遐思。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能够使学生透过画面,悟出作者的立意,受到美的教育,并陶冶热爱祖国的情操,升华自身的思想感情。
2.处理形神关系,培养审美感受。作为美术教师,还要处理好有形与无形的辩证关系,如果仅仅重视美的形式和美的外表,仅仅重视美术技艺的传授,仅仅重视美的图形、美的色彩、美的景物的欣赏,而不注意去挖掘其中更深一层的内涵,忽视了从创造美的主体心灵中寻找美的源泉,不主动去激发学生心灵的感受,那么,我们的审美教育就会是失败的。
在美术欣赏课上,学生都会经历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但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与不像作为唯一的标准。有了这些思考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因此,教师不能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不能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中,而应从美学中对艺术的不同观念入手,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观念在艺术史上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思路和界限。比如,在出示我国20世纪著名的大艺术家齐白石的作品《虾》时,学生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而出示现代西方最著名的美术家之一毕加索的油画作品《格尔尼卡》时,他们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时,教师就应告诉学生,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了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美的追求。由此,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在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神情和动态,或色彩鲜艳的《鸳鸯戏水》、《出水芙蓉》、《桃花飞燕》等中国画时,更懂得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在欣赏《北京故宫》与《巴黎罗浮宫》时,就要引导学生去领悟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油画在色彩、材料、工具以及各自的特点等表现手法的根本区别,使他们开阔视野,使美术欣赏课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启发和教育。
三、学会欣赏和鉴赏,是理解美的重要途径
不管是由美引起了人的美感,还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发现、创造了美,美都能使人愉悦,使人沉醉。就像做了一场好梦,梦醒了之后,意犹未尽;也像品了一口美酒,口留残香,回味无穷。这种对美的细细品味,就是欣赏。艺术鉴赏就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起兴动情,用发自心灵深处的冲动,并根据一定的感受、理解与评判,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作品的得失与成败,从而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艺术修养。中学美术教育,更要注重艺术接受和审美心理的教学和研究,使学生形成新的自我与个性,孕育和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只有在鉴赏中获得的审美体验,才能调动再创造的联想和想象。艺术鉴赏能力对艺术创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创造又是在评价过去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存在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关键是看我们是否有心利用,是否善于运用。为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优秀的美术作品,并将之作为鉴赏对象。这样,当学生看得多了,就有了比较,就有了鉴别和欣赏。
但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学生都会有一种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并将之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我国当代著名画家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时,就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当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以后,就要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把作品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将画家的思想精神升华为民族精神。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各个画种的图片资料,并比较在画家笔下的各种表现手法及情形,学会用审美的目光去分析,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创造是美的源泉,是升华美的原动力
创造是美的源泉:美,要体现生命运动的本质。其次,审美,就是要去发现美,感受美。可以说,美就是心灵创造的产物。因此,创新是美学永恒的主题。
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欲望,但却不一定具备创新能力。审美教育的目的和职责之一,就是把人的创新力诱导出来,将体内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创新品质不是外部植入的东西,而是个体经过外界诱导而生成,是不断成长和变动的。教育所要做和能做的是:为创新品质的培养与生长提供价值引导和有利的环境支持;诱导和激发、培植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欲,使之转化为创新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他是学生知识、技艺的传授者,是学生思维方向的诱导者,更是人格形象的塑造者。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所以说,研究个性、挖掘个性、张扬个性是教师挖掘创造才能的重要途径。
艺术创作是从无到有,从朦胧到清晰,逐渐发生、形成的过程。这一孕育过程有长有短,是作者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艺术素养、个人性格之综合沉淀、升华的结晶。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灌输创造的理念,注意让学生从“有形”中揭示出“无形”,培养学生从具体中概括出抽象的能力。创造既是这一过程的结晶,也是结晶过程的催化剂;既是产品,也是生产的原动力。创造是美,美源于创造。
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更是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它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任务,另一方面,它在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这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应负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宋艳.透视美术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关键词:环境艺术(二维设计);中外美术史;课程改革
本校的二维平面方向主要面向现代商业服务的艺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有一定艺术素养,掌握二维平面基本理论和二维平面设计专业技能,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熟练操作 各种设计软件和Office办公室软件;具备优秀的文字组织及处理能力;有一定审美品味,对色彩、时尚元素具有敏锐的触觉;具备良好的亲和力和较强的服务意识的专业气质,且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能适合在各级各类二维平面设计如:出版教育、生产制作,商业广告和展示会展单位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一、本课程的意义和教学内容
按照二维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外美术史》重点介绍中外美术发展史上主要流派及其代表画家与代表作品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为艺术创作奠定较强的艺术修养基础通过对中外艺术发展史上一些著名作品的评价、提高学生对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摄影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的审美能力。
随着社会对设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相继开设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既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对学生的操作技能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性能力的培养,强调动手技能,但设计专业有一定的特殊性,艺术设计并不是无木之源,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而创作需要素材、需要传统,中外美术史梳理了古今中外的美术流派和造型艺术特点,能提高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二、中外美术史教学现状
在如此少的课时内完成这样多的教学任务,如果不改进教学方法,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容易陷入盲目赶进度的误区。同时,高职院校《中外美术史》课程也面临着诸多的不足:
1、高职专业领域美术理论师资力量不足。
专门从事美术教学的高职教师本来就不多,本校是建设类高职,虽有环境艺术专业的支撑,但还是面临着美术理论教师的匮乏。高等院校虽然有不少的美术理论博士生、硕士毕业生,但却并非都愿意从事美术理论教学。而引进专业教师有一定的流程和手续,除了《中外美术史》,美术教师还要从事其他美术类课程的教授,一人多能,兼任多门课程的教授。高职教师不同于本科教师,可以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进行双向发展。高职院校缺乏科研传统和设备支持,以教学为主。这也决定了除了专业的美术类高职,综合类高职的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授课能力,相对这也影响了他们在美术理论上的钻研、积累和沉淀。
2、学生普遍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
高职学生对理论学习非常厌恶,没有养成对理论学习的良好习惯。二维设计专业的学生是艺术类招生,本科类的艺术专业的学生考分非常低,高职也同样如此,对理论学习缺乏积极性的后果是,上课迟到早退,或者玩手机睡觉,但是如果引导得当,对于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现出乐于实践的特性来。
3、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中外美术史》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科目,36个学时,内容包含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两个部分,传统的美术史教学按照时间线来分类,有读历史之感,学生感觉十分枯燥。加之如今科技和资讯都十分发达,习惯了在网络和电视上接受声光电刺激的学生,很难沉下心来在理论的海洋中做学问。
三、本课程的教学设计
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更好地进行高职教改,必须对《中外美术史》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改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充分备课,沉浸式备课
为了弥补师资理论不足,花大量时间备课,是没有捷径的。除了美术史、连带历史、哲学、艺术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艺术家个性观念、审美情趣、艺术追求以及生活经历等进行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现代网络的发达,使得获取各种渠道的资料成为可能,除了教材,还要从各种美术研究文献,画家生平传记等资料中吸取资料,在国外美术史的部分,如果之前没有太多的出国经历,可看BBC等制作的纪录片和上国外美术馆的官方网站。
2、充分阐述课程重要性
《中外美术史》看起来只是一门普通的理论课程,但实质上在普及美术知识、提高设计能力上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但作为学生却未必能充分理解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做教师的将教学目的阐述清楚,可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讲专业,专业的培养目标、二维设计专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专业知识到底包含哪些方面,和《中外美术史》课程又有着哪些联系。其次,讲就业,就业几乎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话题了,要将就业和课程目标联系起来,将《中外美术史》对就业的帮助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确凿无误地告知学生,从而从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第三是讲精神,讲画家对艺术的献身精神,和职业联系在一起。
3、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利进行视觉化呈现,像学生展示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和美轮美奂的世界艺术隗宝。而艺术史和历史密不可分,艺术家的生平充满启示和励志,可将课程内容故事化呈现,同时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加上和学生的互动,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量化教学目标
要明确告之学生考试方法,如果方法得当,考试仍然是督促学习极其有效的。同时,大胆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除了传统的《中外美术史》采用的闭卷做题考试方法,还借鉴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花卉学》和《园林树木学》的考试方法,这两门课的部分考试内容是辨识花卉和树木,然后写出名字。在考试中,有识别名画环节,要认识200个中外画家,辨识500幅画作,写出画作的名字,因为认识了作品,就等于认识了风格、特点、流派、作者、技法等……
5.巧妙安排课堂内容,专题讲解
如果直接按教材照本宣科是没有办法讲述完全的,因为内容是在太多了,可分专题来着重讲述。比如“敦煌”专题,就将当时的历史、宗教故事、艺术风格全部融入其中。
6.采取比较教学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发现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将同一时期中外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也可对同一材质的中外艺术作品进行比较,可对同一材质的艺术作品进行不同的比较。
7.可尝试模仿名画创作
在课程后,可布置一些新颖的作业,例如让学生对名画进行模仿,从创作的角度对名画有一个新的理解,这样,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些绘画技法的时候,学生就会对此影响十分深刻。
8.对当代艺术和设计充分理解
艺术不是无本之源,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艺术也发生着改变,当代艺术融入了艺术家对艺术、人生和社会变迁的诸多思考。但现代艺术的特殊性,使得人们需要从多种角度来评价和欣赏,只有熟悉艺术史,同时也留意当代艺术,才会对现今艺术家的创作有一个较深入的认识,教师如果能够讲解当代艺术,辅以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参观,就会产生艺术史“活”的之感。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美术教学 整合
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运用网络多媒体手段与各个学科的整合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新的模式。特别是在美术学科,它冲击了旧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美术教育缺乏直观典型性与变式的教学模式,而能够创设出真正的视觉环境,它在极短时间内信息技术的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图像、声音、活动影像信息,达到实用而完美的程度,从而使美术教学变得简易、新型,学生可以交互、愉悦的学习,它满足了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所以说,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和延伸。由此而派生的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也作为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成为了研究主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追赶时代的步伐,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融入教育改革中,已成为培养新一代具有时代特征的建设者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应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的再利用
教案年复一年的写着,美术教师多数的时间却消耗在毫无创新的书写上,有时为了应付学校常规管理检查,还不得不将教案写的八股一些、规范一些。另外,在教案本上写教案,往往一个学期结束了,教案也旧了,来年要上这一堂课,多数教师也不会去翻找旧教案,还得按照书写教案的要求标准再重复劳动,造成原有资源的浪费,而用电脑写教案具有可以随意增添、删除,存贮容量大的特点,它能很好地保留原教案里教学的精华,删除自己认为不太满意的地方,增加更合理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到教案中,特别是美术课需要备一些范图,在电脑上进行绘画和图画资料的插入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教师的劳动就从过去的反复爬格子,不断的书写转化为以提高教学效果的创造性劳动中来,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设计教案,查找资料上,大大节省抄抄写写无谓的劳动。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共享网上信息资源
过去教师书写的教案相对封闭,所开发、应用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往往就是教参之类有限的几本书,虽然也可以去图书馆找资料,但是中学教师繁重的工作量,图书馆资料的难找和不全,倘若不是很重要的课,如公开课、汇报课等,很多教师一般很少去书店、图书馆找资料。而用电脑书写和管理的教案,只要一根电话线,我们就能很快地进入因特网神奇的网络世界。我们可以登陆相关网站看看同行的教案、论文,下载美术教学所需的图片资料并以他人的教学经验启示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在诸多相关信息的不断碰撞中,构架起开放的教学模式。我们还能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拓宽我们的教学空间,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这对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提出的打破过去过分强调学科中心原则,提倡知识的综合性、兼容性、应用性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以往要上一节美术欣赏课,使教师最头疼的是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搜集有关的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而课堂效果又如何呢?往往是教师讲得声嘶竭力,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兴趣索然。在这种状况下,美术欣赏课就变得可有可无,有时干脆就不上,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而现在,鼠标轻轻一点,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比如:《邮票设计》这一课,我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制作了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邮票欣赏资料,给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既对自己的创作有新的启发与尝试,同时还使学生了解到了邮票的历史背景,等等。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使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所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乐、动画、色彩、视频图像等相关的信息,为教学提供迫真的表现效果,使枯燥抽象的美术欣赏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最主要的是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培养创造性思维
传统美术教学以单纯的技能技巧的为目标,而现代美术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文化层面的学习、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课堂教学媒体化。在美术教学中介入美术软件,将课堂教学媒体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美术软件的出现,方便教师在教学中迅速表现美术的知识点。在教学中,电脑知识美术化,美术知识电脑化,即学习美术图形处理、绘图等软件中渗透学习电脑知识,美术基础知识的使用可以电脑软件处理图形的方式来实现。
(二)学生学习数字化。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导学生运用绘图、图片处理等软件进行表现生活的创作。让他们用电脑来表现美术作品,表达自已对生活的体验。对于电脑美术教学的检验可通过电子绘画、个人网页比赛或展示等形式来体现。
论文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成人教育;审美培养
审美教育重在以美育人、寓育于美。高校成人美术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延续和拓展。其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贯穿于整个高校成人美术教育中的一条主线。作为一个社会人,只有具备了审美能力,才能具备创造美、传播美的能力,才能使人在赏心悦目中自愿接受美的熏陶,实现美术的传播、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满足。
一、当前高校成人美术教育倾向手重技艺强化、轻审美培养
1.高校成人美术教育对象是具备一定美术基础并爱好绘画的成年人,具有相对成熟的思维和相对不成熟的技艺、审美。学员来自各行各业,大都有固定职业和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对事物的认识较注重实际,对外界变化多不敏感,而且多数学员的专业水平起点较低。
2.学员学习具有相对较强的功利性和相对不强的艺术性。成人大多是在职的业余学习,脱产学习的比例、时间较少,这就决定了成人学员没有有充裕、完整的时间听课练习。正如加拿大著名的成人教育理论家基德认为的那样:“对于成年人来说,时间与金钱和力气一样宝贵。”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观念也越来越强化,对时间也越来越珍惜,因此强烈追求快速提升自我,迅速学以致用、学后即用的学习效果。他们总是希望通过学习能够直接有效地解决自身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成人学员中,一部分人希望通过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出于职称晋升、职务升迁或工种调换等需要的学历文凭要求来学习的。因此,他们的目的都非常明确,抱着尽快掌握一门技能,以便适应工作之需而学习。同时,由于成人美术教育相对时间短、内容多、任务急,因此,学员们往往更多地提出多学习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列素质的提升、审美能力等内容缺乏兴趣和学习动力,由此,教师也侧重于技术、技能的传授,重视培养提高学员的描摹和制作基本能力。短期内重视技术和技能的美术教育显示出十分明显的效果,让学员似乎感受到专业技能的突飞猛进,但他们的感情、个性表现和能动的创造精神却受到了极大扼制,影响了自身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的提高。
成人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成人的审美能力,提高其审美素质,其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生命感受、综合提高人文素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高校成人美术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的事物能震撼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不断走向高尚,走向完美;美的事物也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其知识更丰富,思维更敏捷,智慧更聪颖;美的事物还能增强人的注意力,美好的东西铭刻在心头,记忆到永远。美能够感染人的情绪,提升人的境界,它依靠形象的力量向人们揭示真善美、假恶丑,主要诉之于感性。因此,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经常进行审美活动,可以更好地调节思维方式,有效地提高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审美能力是人把握美或发现美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素质。它有优劣之别和强弱之分,而这种差别则主要取决于不同个人的经验、智力、教养和生活态度。通过美术教育可以逐步提高学员的审美能力,培养学员的形式美感,使其领略到自然的审美价值,进而提高学员的道德、人格、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品质。
审美能力是人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学员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帮助学员调整人生的理想、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对于高校成人美术教育来说,只教会学员技艺是远远不够的,也背离了美术教育的初衷,应该在注重技术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审美培养。这样,经过高校成人美术教育学员才能真正成为善于发现美、懂得欣赏美、能够创造美、致力于传播美的新时期美术人才。
三、培养高校美术教育学员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
要从学员客观心理结构出发,充分利用教育和环境对审美活动产生的影响,使他们能够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欣赏美、创造美,并避免影响其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尊重、培养、发展学员独特的审美个性,提高其审美能力。成人学员来自不同的地区,从事不同的职业,艺术素质和意识极具个性差异,同一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显然不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尽可能地照顾各层次学员的知识特点和审美喜好,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体现出一定弹性,充分体现出对不同审美个性的宽容度。
1.要坚持用绘画实践培养学员审美能力。绘画实践是最利于人的审美创造力的形式,也是促进了人审美感受力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绘画实践能更自由地表现人的情感与心绪,更大胆地展现人的幻想和意象,人们可以通过对艺术形象的表现,肯定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诱导出对物质世界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同时也获得了精神解放。但一个审美素质不高的人,即使有着熟练的技艺,也不可能创造出富有生命活力的作品来,这是因为技艺的运用过程始终是和审美活动密切联系的,它可以反映出绘画者的审美层次、审美素质和审美表现技能。成人学员往往绘画功底薄弱,审美能力不高,同时又存在学习时间短、课程任务重的问题。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更多地强调在自然物象中融人绘画者的情思与想象,强调人与自然物象的内在精神相结合。教师在上课时,应引导学生在审美意识的作用下,把强烈的表现欲望和丰富的审美情趣结合起来,运用所学的技巧、技法对物象进行提炼、取舍,将物象的本质特征和蕴涵的精神内涵展示出来,创作出鲜活生动的作品,进而不断培养学员敏锐的感受力和强烈的体现自然、社会生活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解力。同时,艺术表现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其本身具有开放性,没有约定俗成的明确意义。而对艺术的理解和理解者的年龄、经历、境遇等各种因素也密切相关。成人学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成熟的个性和独特的观念认识,必然导致审美趋向和审美理解的无限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影响或干预学员独特的审美习惯,应该为他们创造愉悦宽松的氛围,使学员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质,不断发展完善审美的独特性,而不是趋同于教师或其他学员的审美感受,最终丧失他们自我与众不同的魅力。在指导绘画训练时,不应要求每个学员都按教师本人的方法感受去完成作品,应该允许学员在表现手法和工具材料上享有一定的自由度,应鼓励学员勇于采取独特风格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审美感受。
读书,确实是一件美好的事。到不是为了在这个读书会成立的这一天,板着面孔进行一番空洞的说教,以引起大家对读书的兴趣,而是为了谈一些与书的缘分和感受,同大家分享读书的快乐。
沙翁有一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几年,我才体验到沙翁这句话的内涵,真正体验到读书的快乐。因此,我常常都是书不离手,一天没有书读,就好像失去了什么。
我常常羡慕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有这么丰富的书籍可以阅读,使他们稚嫩的心灵徜徉在知识与智慧的海洋里。我常给儿子买好多的书,特别是名著。儿子每天都是伴着书籍入梦,有时,需要我夺下他手里的书,他才能入睡。想想自己小时侯,每天夹着薄薄的课本上课,能听上老师拿着一本小说讲故事,就是我们人生的一大乐事了。
到了师范学校,本来有书读的条件具备了,可是因为自己对美术的偏好,专读美术方面的书,主要是读画儿;工作之后,又爱上了书法,于是,专拣字帖来读,主要是看字。读教学方面的书,只是仅局限于参考资料和参考教案;后来,为了学历,又逼着自己读大学的教科书。
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我感觉到还是从逼着自己写论文开始。那时,我们的校长是陈日铭老师,他是一位乡村民办老师出身,但是因为他勤于笔耕,每年豆腐块式的文章上百篇。后来,他被评为县里的师德典型,我就在全县一遍一遍地演讲他的事迹,同样也一遍一遍地教育着自己。于是,我也下定决心,像他那样开始写论文。陈老师是写的数学方面的文章,论文极少;我是教语文的,对豆腐块又不太感兴趣。怎样起步?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搬来学校能找到的教育杂志进行阅读,摘抄,逐渐开始模仿写论文。此时,我只是把读书当作我写作的辅助,作为方法的学习,资料的收集而已。
后来发现,论文的写作素材并不是单纯从阅读中来,更主要的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来。可是,面对诸多的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不知从哪一方面去认识,不知从哪里着手分析和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写论文了。这个困惑,我想,也是我们目前绝大多数老师的困惑:对教育现象、教育契机,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即使我们有很多的老师,对新课改的理念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仍然是理念与实际相去甚远,所能做的,就是给每个教学环节贴上显示现念的标签而已。我曾经在宾山小学作过一次讲座,题目是《学会审视》,就是针对我们的这一现象谈如何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今天看来,学会审视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固然需要,更需要的是,要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怎么办?——读书。
教育局从去年开始,就实施了“买一赠一”的送书活动,都是选购的教育名著。很多论文上提到的新观点,都是来源于这些名著,很值得一读。实际上,前年,我也就产生了这样的观点:要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最直接的,就应该读原著。可惜我不懂外文,于是,前年,我就专程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选购了不少原著的译本。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加涅,就是提出将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和信息加工原理的美国学习理论专家,他在《教学设计原理》里面,系统介绍了他的学习理论。而过去,我们只能在大学教材里看到这种提法而已。又如:著名心理学家戴斯与别人合著的《认知过程的评估》,对认知过程,又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加工,语言的加工很有帮助。再如:英海尔德等合著的《学习与认知发展》,使我们对如何看待教育的作用和学生的发展关系,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这些书有很好的设计,每页的左面都开辟出不小的空间,我就将我读书的感受写在上面。总的来看,西方的教育名著,偏重于客观的研究,通过实验来获得规律,而且是基础性的、原理性的。中国的教育教学专著偏重于用辨证的思想,引经据典,自圆其说,但也实验,不过大多是印证性的,不太具有基础性。不过,你能很好地欣赏到他们很好的语言。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刘晓东在他的《儿童精神哲学》里,对儿童的精神世界就做过这样优美的描述:“儿童不只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还诗意地鱼游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儿童的游戏,儿童的梦想,儿童的艺术,儿童的思想,儿童的全部生活,都是史诗,都是描绘生命历史,描绘精神历史的诗篇。”我们想,中外教育家的这些区别,主要与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别有关:西方人善于归纳思维,而中国人善于演绎思维;西方人的研究崇尚理性,而中国人的研究偏好感性。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宜将中西合璧,才能真正地在三尺讲台上游刃有余。
由于读书,我学会了反思,对教育教学现象能看得透了,看得深了,而且,好的教育教学策略在自己的头脑中出现得快,于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渐由当初的策略,逐渐向教学机智,进而向教学艺术的方向发展,逐渐品尝到厚积而薄发的甜头。
当然,由于长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比较少,我在语言方面还不能算得上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于是我有针对性地阅读了不少文学作品,如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借我一生》《山居笔记》,鲁迅散文,贾平凹的小说,电视散文等。渐渐地,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自然的空灵,生活的恬淡。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诧异地发现,我的心态是如此的平和与安宁,使我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广度与深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却能改变人生的终点。细细品味,原来是读书涵养了我的心灵。
一、奖励机制,唤醒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渴望获得知识,并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学习需要的一种心理表现。”它是推动人学习的一种动力。有兴趣能使人始终保持乐此不疲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能使人爱学习、乐于学习。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喜欢动手是孩子的天性,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如何延长孩子学习兴趣的时间,这是美术教学的关键,我们美术老师应抓住小学低年级孩子好奇、易兴奋、好展现自我等特点,采取各种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段,运用各种奖励机制,提高孩子对手工课的浓厚兴趣。教学中,我给每个班的每个孩子设计制作了一张表格,上面有美术材料的准备、倾听、发言等。根据表现,让同桌相互加星,每月统计一次,星星多的孩子能得到“美术课堂之星”的小奖状。同时,我会根据课型,在淘宝网上买些制作精美的小表扬信、奖章等,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他印一个“小巧手”的奖章,“ 创意小能手”的小表扬信……虽说是一个小奖章、一张纸,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会为了得到它而约束自己,表现自己。再也不会出现应付性的作业,每个孩子都会努力的往你所期望的方向努力。我们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更是在乎,对于习惯困难的孩子,更应该是取得一点点的成绩,我们就要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运用一些孩子喜欢,老师花少数钱就可以得到的小物件,唤醒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二、行动激励,激发学习主动性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正在成长之中,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仅仅是一个潜在的发展主体,不会自发地变成现实的发展主体,要使学生由潜在的发展主体变成现实的发展主体,就必须介入教育的力量,给予适当而又必要的外在激励,这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现实的发展主体,并获得主动的发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通过激励性的行动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我们要的课堂效果。
我想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碰到过几个调皮捣蛋的的孩子,他们从来不带材料,每次问他们为什么不带,不是说忘了,就说爸妈不给买,要不就说家里没有,总是有理由。到做作业时他们无事可做,于是就开始小范围的“捣乱”,周围的孩子也被带动着一起玩,有的甚至还离开座位,美其名曰借材料,实际上呢,可能就是借机自由地玩,你对他们总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因为一、两个人影响了一群人,继而我们的整个课堂效果都受到了影响。为了我自己上课能轻松一点,心情能好一点。在试了多种办法没有效果之下,我就在每次的教具准备时为这每班的一、两个学生准备一份材料,每次新授结束之后给他们做,同时在他们有困难时多给他们提供帮助,并跟他说,如果能认真完成作业,老师就奖你一枚奖章,如果做的好还可以给你的作品拍照,放到老师的论文里;做到老师上课的课件里,以此来激励他们。想不到的是在我这么做之后的第三次美术课,二(5)班的梁翔鹏――每位课任老师都头痛的孩子。在我刚走进教室时,他就跑过来跟我说:“老师,今天我带材料了,以后你都不用帮我准备材料了,我自己都会带来了。”看!就因为老师的一点小行动,激发了他学习美术的主动性。接下来的美术课中,那些平时都不准备材料,老师眼中的“小调皮”们,陆陆续续地来跟我说:“老师,以后不用帮我准备材料了。”这不仅仅是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效果,我想对这些孩子的影响是更深远的吧!
三、话语鼓舞,收获意外惊喜
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都喜欢听到老师对他的肯定和赞美,这会让他由此充满自信,同时又有一种极强的价值感。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激励性、鼓舞性的语言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教育方式之一。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健康、活泼地发展。同时也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美术课堂中,学生做作业时边做边说话现象很普遍,有些同学可能是跟同伴交流他的好的创意,有些同学可能是不知如何动手,就趁着机会跟同伴玩闹,所以,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发现孩子在制作上遇到困难,不知如何动手时,应及时来到他的身边适当的点拨他,让难题迎刃而解,除此之外,还应鼓舞他。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没有了困难,又受到老师的鼓舞,孩子就会认真地完成他的作业。这样我们的美术课堂才会更有效。
阮毅,也是个让每个课任老师头疼的调皮孩子,动手能力差。每次我给他材料,让他动手做时他就开始喊:“老师,怎么做?我不会。”马上就拿着材料来找我帮忙。开始我会一一解决他的问题。但是我发现他有很大的依赖性,几乎每节课都要来找我帮忙。后来我跟他说:你如果能独立完成作业,并且做的认真,做的好的话,我就把你的作品拿到其他班展示,让他们欣赏你的作品。并鼓舞他,没有老师的帮忙相信他会做得更好。慢慢地他不再来找我帮忙,更多的是请我欣赏他的作品。而且一次比一次做的好。看!我们几句鼓舞性的话语,就给我们带来了意外收获。
同时,在孩子做作业时,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约束,同伴之间可以轻声交流,也允许他们可以轻轻地离开座位看看同学的作业,以开扩他们的思维。在有原则的基础上,给学生尽可能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