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

时间:2022-04-22 02:43:58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新形势; 小学; 美术; 欣赏教学;

美术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依然不太重视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进行创新,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课程的兴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与艺术修养,将美术欣赏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强师生互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继而保证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综合的发展。

一、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一种自发的探究欲望,并且使其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观察美术作品,同时保持一种感官的敏锐性,最终让学生学会感知和欣赏艺术。学生通过观赏出类拔萃的美术杰作而展开思索、联想、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并内化优秀美术作品中的构图、色彩、创作方式等,从而丰盈和充实了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完善和强化了学生的艺术感觉,提升了他们的艺术审美与综合素质。此外,美术欣赏还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很多美术教师对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认识尚不全面,认为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就是简单地播放一些美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观看,没有深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只是讲授其中涉及的绘画手法和技巧,或是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不利于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程收获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该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拓展美术相关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欣赏热忱,以此来丰富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

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喜好,按照主观意识挑选了学生认知和理解范围之外的美术作品以及相关知识,致使课堂氛围沉闷,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容易触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另外,部分教师习惯采用较为固定的单一教学形式进行欣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单向输出教师本人的美术欣赏理念,没有起到开启学生发散思维与自主思考的引导作用,虽然给学生留出了一定时间进行思索和赏析,然而由于师生互动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一)在欣赏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展开思索和探究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教学方式涵盖了问题提出、分析与探究、实践创新等几个发展过程。具体的实现形式是:教师根据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制作一个视频短片或是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探寻并开启交流,继而解得出结论。教师主要是以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欣赏活动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从直观的感性认识逐步升华到较为客观理性的方法的感悟中,经过一系列的观察与比对,在热烈的讨论中分享美术欣赏的感受,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完成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品鉴。这种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以学生为主导,能够切实地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防止教师输出观点式欣赏课程的弊端。

(二)师生互动

教师可以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中深入欣赏,通过在讨论中听取其他学生的见解来完善自己的赏析,教师可以在每个谈论小组内驻足倾听,适机地给予一些提示和引导,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方面,如美术作品的主题、构图形式、色彩处理等多角度展开讨论,同时,还可以分析美术作品的表现技法,以及画面的布局与关系等。最后还可以深入到探究美术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创作时的背景和心情,换言之,就是美术作品所隐藏的寓意。另外,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课结束后,保持敏锐的感官习惯,继续欣赏身边的艺术作品,保持思考与表达,让这一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得以延续,切实提升艺术审美能力。

(三)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生活中其实随处可见美术的踪迹,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时,可以尽量地将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引入教学活动,如此一来既贴合学生的心理探索欲,还能锻炼学生的审美敏感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将美术欣赏活动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突破课堂这一界限,让美学的欣赏情境更加广阔。对于校园中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师也可以突破课本的局限,通过欣赏分布在校园之中的建筑,分析和思索建筑的布局与外观形态,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一个自己最喜爱的建筑进行全面的观赏,学生通过探寻其美学意义,可以从熟悉的场景中,收获全新的视角和思想。同时,教师也可以将美术欣赏课堂的范围扩大,到美术馆、图书馆、公园等当地的特色公共场所去,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不同建筑的外观特色,探寻设计理念,领会其中深层次的人文魅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美术欣赏课堂设置在大自然之中,欣赏自然景观之美,区分人工风景与自然风景的差异与相似之处,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悟美,提升美术欣赏的思想层次,认识并理解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而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从学生的平日生活场景中提取学生熟悉的景致、事物等作为美术欣赏对象,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完成美术欣赏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如配置服装、制作新年贺卡、布置房间环境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任务,让学生在实践的审美应用中消化理论知识,收获更加生动鲜活的审美认知,并且通过不断累积的审美经验,来实现感悟美术审美价值的实践。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美术欣赏课上教授学生应用发散的艺术感知能力去品析世界级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强化学生的艺术感知力,以更加直接形象的画面和强烈的视觉效果来加深学生的艺术感受。例如,在进行《中国画欣赏》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国画大家的人物短视频来呈现画家的创作过程,而后再让学生赏析美术作品,同时让学生在探讨中结合了画家的生平、性格等背景,会让学生对美术画作产生一些独特的见解,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既能够不断拓宽学生的眼界,还可以使学生探寻到作品中所隐含的人文背景与艺术内涵。

(五)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场景,为拓宽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创设贴合授课内容的教学场景,有利于教师发掘不同的视角来开启学生的思考,能够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与内化美术相关知识,将美术画面表达的事物场景还原,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视角更加全面。

例如,当教师在讲授齐白石作品美术欣赏课程时,便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从齐白石的美术作品中的绘画意境出发,完善学生欣赏中国画的方法和角度;其次,教师可以在课程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还原齐白石作品《雏鸡》中的原型,通过播放小鸡成长和活动的视频让学生对于小鸡形成一个动态的直观感受,随后再进入齐白石创作的美术场景中,探究和分析其中栩栩如生的鲜活形象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以此来升华自己对于美术作品欣赏的能力。

(六)小组讨论

教师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的协作讨论中来实现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充分感受,并且还应该加入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剖析美术作品,还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艺术审美的习惯。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雕塑作品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思考、发言、倾听,来描述自己欣赏雕塑作品的方法和感受,并且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过程的思考,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评述,将这一过程完善。

例如,教师在进行雕塑欣赏课程的时候,可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视频和图片,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认真地观察和思考,进而展开欣赏评述。例如,从雕塑的类型开始赏析,强调这个作品采用的是浮雕的手法,而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赏析进行评价总结,肯定并鼓励学生的表述,再详细地解读作品,这时的讲解是点睛之笔,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直观欣赏后,都获得了各方面的艺术感受,再加上最后教师对于相关知识与时代背景的讲述,让学生真正全面地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和角度,开拓了学生的认知范畴,也提高了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和艺术综合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而教师必须正确地认识欣赏教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充分激发学生对欣赏教学的喜爱度和探索欲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提高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认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崔艳青.谈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11):156.

第2篇

[论文摘要]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欣赏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它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审美教育,来丰富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在高等学校开设美术欣赏课程,有助于开阔大学生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目前,国内高校中普遍开设美术欣赏课程,这对于开阔大学生的艺术视野,陶冶艺术情操,启迪智慧,健全人格,发展个性,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美术欣赏课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接触到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认识到中外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培养审美观念,提高艺术品位,从而达到增强他们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高校大学生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 

1.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是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美、感悟美,进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门课程。它主要是通过对具体美术作品的解读和赏析来揭示出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使他们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认知能力得到一个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过程。另外,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必须突出“普及”和“审美”两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主动。加强大学生的美术欣赏,使学生在学习赏评作品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直觉和情趣。 

2.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主要以古今中外优秀的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等作品为教学内容和审美对象。因此,在教学中首先确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授课内容的选择方面,重点选择主题突出,风格鲜明,内容和形式上都相对完美,在世界美术史上影响较大的优秀作品,力求做到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还应兼顾到美术作品内容之间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同时,应适当选择一些近代或现代寓意深刻,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优秀美术作品。只有把真正普遍认为优秀的作品作为欣赏和审美的对象,才会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得以陶冶和塑造,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不同于美术专业的技法课教学,而是重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好这门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它要求胜任“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美术创作经验、扎实的美术史论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学和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且能够把这些知识有机地融会贯通于“美术欣赏”教学的课堂当中。 

3.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是“接受学”中的一个“再创造”过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听课学生的主体地位。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审美观点的差异,将会导致他们对欣赏美术作品的角度不同,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得出不同的审美结论。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不要因循守旧,应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审美观点。任课教师应及时对不同的审美观点进行分析和点评,因势利导,指导他们用所学知识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方式赏析,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并对作品做出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调动他们的审美积极性。 

二、高校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探索 

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只有把切入点找准,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才能使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不断得以深化。目前,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误区,部分教师直接借用专业美术院系的教学模式,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重在讲解技法、形式与风格,或者侧重于美术史论的解读。这种教学方法明显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导致了实际的教学效果脱节。根据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借鉴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意见,把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1.深入体会各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掌握美术作品的时代特征和规律。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艺术,是古今中外艺术的共同规律。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审美思潮、文化特征和价值取向,都在美术作品中深刻地反映着,这是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必须注意掌握的。这也是同一题材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并在很大程度上显露出其独特光芒的重要原因。如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著名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分别创作的美术作品如《蒙娜丽莎》《大卫》《圣母像》等,还有19世纪下半叶的印象画派,以莫奈《日出印象》为例,明显可以看到他们关注自然世界和现实人生的目光,并能够主动地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他们的作品中有着艺术家人文理想的倾注和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掌握作品的时代特征和规律,深入体会各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针对具体美术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2.摆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注重艺术家身世和时代背景的介绍。艺术家的美术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升华了的精神产品,作品中表现的生命感受、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等都与艺术家的人生成长、经历环境、素质气质、宗教信仰和时代特征等有着关键的联系。另外,从不同的美术作品中,还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气质、艺术追求及人生际遇等。其实真正优秀的耐人寻味的美术作品往往是作者心灵和情感的折射,创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对应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类型的美术作品,分析欣赏作品时重点把握“知人论画”的层面,避免在欣赏过程中不知道艺术家身世和时代背景的现象。如当我们欣赏近代国画家徐悲鸿先生的绘画作品时,如果不把作品与画家感情生活、具体身世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就不能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画面背后,因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国民党发动内战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而产生忧国忧民悲愤的心情;如果能做到“知人论画”,我们就可以通过美术作品,体味出徐悲鸿先生内心深处的那份孤寂、无奈与悲凉,感受到在他画面之外的寄托与向往。只有这样,作为欣赏者的学生才会与艺术家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沟通,从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可见,欣赏作品时把握艺术家和美术作品之间关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解读方法。 

3.根据美术作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深入体会审美心理的差异。由于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习惯不同。这对人们的欣赏和认知方式带来很多的不便。如在对古埃及的建筑和雕塑的欣赏中,应当了解古埃及人重视数理与形象的和谐,以及宗教信仰等,他们创造的娴静典雅的雕像和庄严肃穆的建筑,都与它的民族地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艺术家在作品中所遵循的对称、和谐、比例、秩序、均衡的原则,无不体现着古埃及数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的审美心理特征。可见,只有深入地了解这些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欣赏这些地域和民族的美术作品。此外,中外美术作品中诸多的差异,如表现形式、审美习惯、艺术特征等,也都是美术欣赏教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视角切入,深入分析作品。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形成美术作品背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审美心理特征,体会艺术家审美心理的差异。 

三、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美术欣赏可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美术欣赏是审美主体积极而能动地反映审美客体。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大学生们经常性的审美活动,可以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心灵。如油画家罗中立所画《父亲》的形象,更多的是让人感受中国传统的农民身上所具有的憨厚、淳朴、勤劳和善良的美,这种美具有一种发人深省的情感力量;从列宾、希施金、列维坦等那些关注自然的质朴画风中,唤醒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怀。在这些艺术形象中,所表现出的内容题材,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它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另外,还有美术作品中表现出爱国的情怀、协作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与无私的品质,以及人世间的情感冷暖,都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处理,将真善美的力量融入画面中,陶冶情操,转化为同学们向前的勇气和动力。 

2.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树立合理的审美观念。通过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学生能逐渐透过作品的形式层面和形象层面,品味到作品中的深层意蕴。随着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化,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有了更为生动而丰富的内容,艺术家的人文情感被以物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当学生从不同的作品中品味解读出作品中所蕴涵的人生境界、哲理思考、时代特征、民族精神等理性内容时,映射在内心的将是一种心旷神怡的喜悦。这时,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已不再是心灵的独语状态,而是起到“中介”作用,成为艺术家与同学们情感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在欣赏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在充分享受由美术作品带来的精神愉悦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审美知识,提高了审美意识,启迪了审美智慧,树立了合理的审美观念。 

3.美术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美术欣赏是艺术作品、艺术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等与欣赏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和渗知的过程。美术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欣赏时积极主动地创造过程,美术作品能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调动起来。研究表明,学生对美术作品作出的反应程度,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感受水平,围绕作品的意象和情感所展开的想象能力是非常广泛的。尤其是抽象绘画或抽象雕塑作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空间。这种变形、夸张的抽象作品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交流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哪种对话交流,都要借助语言这一中介来实现。对于学生来说,这几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是互相交织的。一方面,作品通过形状、构图、色彩、线条以及所描绘的内容或情节等因素向学生发出信息,学生则靠敏锐的直觉和审美感受,不断地获取这些信息,并作出情感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对话、讨论,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倾听别人的感受。在整个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这种发自内心的、言之有物的表达,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总之,美术欣赏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美术欣赏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审美情趣,优化情感结构,提高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林.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理论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2]张志华.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考评体系的构建[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第3篇

【关键词】美术史课程 欣赏教学 相关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69-03

【Abstract】The thesis clarifie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history of art on cultivat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especially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art appreciation of the history of art in normal schools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quantity of data coming from the relative research of the relative research of the normal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of the history of art and their teaching performance of artistic appreciation dur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period.

【Key words】The history of Art Artistic Appreciation(Understanding Art) Relative Research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中,美术课程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注重体验和感受,发展美术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这一理念,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丰富的美术常识;掌握灵活多样的欣赏方法;基本的美术能力”这些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要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国内外的美术教育者,无论是斯蒂温•艾迪斯、玛丽•埃里克森、沃尔夫、艾斯纳等;也无论是邵大箴、尹少淳、还是屠美如和边霞,都从观念和意识上一致肯定美术史学习对美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容质疑的价值。其中国外有关艺术史学习有助于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这一研究,涉及到该领域的许多方面,深入探讨了艺术史研究性质、原理、对象、范围等各个方面对艺术欣赏所产生的有益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对美术教育、美术欣赏教育以及艺术史课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我国对美术欣赏教育及其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直到近年才逐渐受到重视,并有一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但主要还是以定性研究为主,研究成果缺乏深度,这一方面的研究急需进一步深入开展。

二、研究目的

美术史课程是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作为一种美术专业理论知识,是师范院校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美术史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美术专业知识,丰富学生的视觉审美经验,提高他们的美术欣赏水平。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师范生的美术史知识越丰富,对美术史学习方法掌握的越灵活,毕业后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专业素质就比较好;相反,师范生的美术史知识和美术史学习方法掌握的较薄弱,毕业后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专业水平就比较差。那么,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与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它们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如何?师范院校美术史教学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呢?这是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首先,对经过一年(2005~2006学年)美术史学习的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四次考试(两次期中考查、两次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平时成绩平均化,作为学生个人的美术史学科总评成绩。

由于一般的美术史考试试卷的内容,只顾及美术史学科的知识方面以及反映一定程度的思维水平,对于课程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呈现比较少,因此,在取学生美术史成绩时,加入了学生日常教学活动的参与和表现情况的评估成绩,包括对美术史学习方法的操作表现,做法是考查和考试成绩占总评分的60%,平时成绩占40%。

而后(2007上学期),我们随机对参加美术教育实习的10名学生(上学年原班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教学能力的评估,给予评估成绩。

评估范围包括实习生在教学中美术知识、美术欣赏方法与角度、美术欣赏流程、文化意识、美术评述能力、美术欣赏教学方法六个方面的内容。

评估人员中固定成员包括本校美术系(2名)与教育系教师(1名)和两名教学经验丰富的小学专职美术教师五人组成;由于每次听课还有许多其他教师和实习生参加,在统计评估成绩时也不同程度地参考了这些人员的评价信息。

评估方法是先由评估人员在预先设计好的听课评估信息表中,对不同评估内容进行评估,接下来在课后的评课讨论时给予总评成绩。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小学美术欣赏课除了8节“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课以外,还包括了2节其他学习领域的随堂美术欣赏评估。

最后,用斯皮尔曼二列等级相关法求出师范生美术史学成绩与小学美术实习教师欣赏教学能力的相关系数。

此处运用等级相关的方法,主要是由于在本研究中,两个变量(美术史学习成绩和美术欣赏教学能力成绩)的原始资料本身不是精确度很高的度量资料,而是属于等级性资料,是一种等级秩序性分数,因此,在此采用等级相关这一方法。

四、研究实施过程

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第一次美术史考查与考试,统计总评成绩。

2006年4月至6月,第二次美术史考查与考试,统计总评成绩。

2007年5月至6月,美术教育实习评估。(实习学校:本市师苑小学、实验小学、珍珠园小学)

五、研究结果

将收集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处理,对所统计的成绩赋予等级,并计算出两个变量每对数据所赋予等级的等级数之差D,及差数的平方之和,即∑D2。如下表:

10名学生美术史学习成绩与美术欣赏教学实习成绩等级相关计算表

rR=

在这里,rR表示等级相关系数;D表示两个变量每对数据等级(不是指原始的等级)之差;n表示样本的容量。

则相关系数为:

rR=

=0.815

最后,对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

1.将样本相关系数值与等级相关系数界值表(参见统计用表)中的临界值相比较做统计决断。得出:0.815**>0.794=rR(10)0.01,结论为相关系数在0.01显著性水平上与总体零相关有显著性差异。或者说,从总体上看,学生的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其美术欣赏教学能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2.因为n=10<30,计算其t检验统计量的值为:

得出:

查t值表(参见统计用表)得出:t(8)0.01=3.355,因此3.975**>3.355=t(8)0.01,其结论为10个学生的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其美术欣赏教学能力样本相关系数与总体零相关有着显著性差异。或者说,从总体上看,学生的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其美术欣赏教学能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与上一种检验方法结果相同。

六、分析与讨论

影响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从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来看,美术史课程的学习情况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量,对提高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水平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

1.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在校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实习中所进行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能力水平有较密切联系,在总体上两者存在较高的正相关。这一结果与人们的经验相吻合,即师范生的美术史知识越丰富,对美术史学习方法掌握得越灵活,会直接影响毕业后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专业素质。在对美术史学习成绩排名靠前和靠后的学生的情况了解中,我们还发现美术史学习成绩靠前的学生一般也是在美术欣赏教学实习中能力较强、专业素质表现较高的学生,反之,则是比较差的学生。

如果把学生的美术史平时成绩单独剔出,并与其美术欣赏教学能力的成绩加以相关性比较,则会发现其相关程度更高,其中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对照《10名学生美术史学习成绩与美术欣赏教学实习成绩等级相关计算表》,其中等差级数的绝对值变化幅度很小,从1到3.5之间,没有更大的数值了。这说明,在这10名学生中,没有出现一位美术史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在美术欣赏教学实习中其能力或素质等级却很低的情况,相反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即美术史学习成绩很差而美术欣赏教学等级很高的情形。

3.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可能存在某种因果性

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的成绩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就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共变关系,即师范生的美术史学成绩高,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专业素质就相对较好;相反,师范生美术史学成绩较低,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专业水平就相对较差。此外,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某种顺序关系,即学生必须先具备一定的美术史知识与美术史学习方法,才能挥洒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美术欣赏教学能力或者说美术欣赏教学中专业素质水平的获得与提高,需要美术史学习的支持。如果共变关系和顺序关系同时存在的话,那么,师范生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之间就有可能存在某种因果关系。

七、结论与进一步的思考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之间在总体上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美术史课程学习情况的好坏影响着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尤其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水平的高低。对美术史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一般可以简明地表示师范生毕业后从事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水平,是预测在校师范生(未来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很有价值的指标。

由于关系研究自身所具有的局限,即所得到的相关不能在相关的变量之间建立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更应该慎重考虑今后如何在采用这种相关的方法进行分解之后还能够使研究保持很高的有效意义。然而即便如此,本研究所采用的量化和实证方法对一些人文和社科类学科的研究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所获得的数据对本课题后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支持;笔者在其它一些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发了一些以提高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尤其是美术欣赏教学能力为目的的师范美术史课程教学活动,获得较好的成效。今后可开展一些美术史教学的行动研究,使具有师范性特色的优秀美术史课程教学形成模式,便于在各地师范院校中推广,真正发挥本课程在教师教育中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张行涛、郭东歧. 新世纪教师素养.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美]梅雷迪斯•D.高尔等著.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许庆豫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屠美如.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尹少淳著. 美术及其教育.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7 [美]艾迪斯、埃里克森著. 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宋献春、伍桂红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8 [美]沃尔夫、吉伊根著. 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滑明达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9 常宁生著. 穿越时空――艺术史与艺术教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

一、让孩子储备必需的相关知识

“欣赏评述”的基础知识包括美术语言、美术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幼儿的评述行为。美术语言不仅是指点、线、色彩、形状等构成作品的基本元素,还包括由这些基本元素组成的、给我们的视觉带来的对称、平衡、和谐等的组织原理。所以分析作品的形式语言时,要引导幼儿体验作品的基本元素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例如欣赏梵高的《星月夜》,画面中由一颗大星、小星、新月组成的旋涡、星云与一条如长龙如曙光的棱线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这张画里面回旋的曲线和旋转的律动让你产生什么样的联想?此外,欣赏评述的行为也是其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突出了评述行为作为美术欣赏活动有机组成部分的价值。这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完善美术欣赏教学活动,获得更大的美术教学效益。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孩子储备必需的相关知识,在欣赏中学会评述,主动搜寻作品的意义。

二、筛选理想的欣赏内容

1.美术作品

按照美术门类来分,美术作品有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由此可见,“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非常的广泛,但是由于幼儿园阶段的“欣赏评述”课占的比例比较小,所以应该选择中外最具代表性的、优秀的、最具教育性和贴近孩子生活的美术作品。

2.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就是自然的景色,较少受到人类的影响,比如河流、山川、树木等。美术课程应具有的功能之一,就是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除了关注美术作品之外,自然景观也不容忽视,让幼儿感受和欣赏自然美。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比较

由于作品存在各种差异,每一件艺术作品创作的目的和意图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们。另外,幼儿的经验和知识有限,会有一些专业性较强、教学难度较大的美术知识,为了使教学效果更为有效,有针对性地探究各种要素之间的异同,比较不失为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能够使孩子达到深入理解作品,提高辨别作品之间差异的能力,提高鉴赏能力。如:不同作品、风格流派、文化背景、艺术家等之间的比较。此外,比较法不仅用于对作品的欣赏上,也可以运用于幼儿对作品的不同反应上,这是促进幼儿积极思考的有效办法。不同的比较法可以纵横交错,综合使用。

2.讨论

讨论是在一种情景中,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通过语言交流互相启发,分享信息和思想,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在组织讨论时,用小组讨论教学效果会比较好,一般5~6人一组是比较理想的。

小组讨论的主要特点是:幼儿是自己活动的中心。参加活动的每位幼儿都有机会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都要准备发言。幼儿在活动中,自己支配自己,处于主动地位,能够有效地发挥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幼儿之间的信息传播是多向的,表达和反馈的速率会随着热烈的程度而加快,并充分激发参与者的情绪和思维,不断产生新的想法。讨论不仅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对他人的不同看法,要提出事实和证据,有效地说服别人。

3.考察

幼儿到园外进行考察,身临其境地进行观察、调查和记录等,可以获得直观的感受,客观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幼儿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当地的名居、艺术家工作室、工艺作坊等,为设计学习活动提供数据和资料。

4.模仿

让幼儿扮演自然和生活中的某些角色,并在一种虚拟的场景中模拟一些活动和行为,称为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在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时,要了解和体验作品的内涵,教师可以通过装扮成那个时代的人物,模拟他们的活动来加以体验和感受。如在一次欣赏课上,教师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桥,使得欣赏活动更具有情景性,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

5.情景

教师为幼儿创造“欣赏评述”的相关的情景,如图片、声音、实物、影像等,使幼儿通过情景有闻其声、见其面、临其境的直观感受。情景教学法可以丰富幼儿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究美术作品的愿望、增强对作品的体验,使教学更有吸引力。

如上《欣赏民间艺术――剪纸》一课,教师把课安排在新年前夕进行,课前在教室的周围为幼儿展示出中国南北地区不同表现题材、不同风格的剪纸艺术作品。教师先放了一首《信天游》的音乐并配以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及当地人们的活动场面图片,使幼儿感受到那一个个沟壑、土黄的色调、当地父老乡亲的豪爽、粗犷的性情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放了一段古筝民乐并展示了江南水乡等人文景观的图片,使幼儿又一次感受到江南地区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顺以及清雅、秀美、别致的风格。幼儿很快寻找到南北剪纸艺术的不同表现特点,同时,也了解到地域的差异造成作品的不同风格。

四、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

1.民间民族文化资源

因地制宜地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突出本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民族特色的内容。如湘西的幼儿可以把自己本民族的民间绣花、刺绣、印染、木雕、编织、民居建筑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贵州的幼儿可以欣赏蜡染、云南的幼儿可以欣赏扎染、刺绣和银饰艺术,河南的幼儿可以欣赏泥狗鱼木版年画,陕北的幼儿可以欣赏剪纸等。

2.本土物质文化资源

本土物质文化资源包括本土的衣、食、住、行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资源。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许多可供学校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学校要好好利用当地的物质文化资源。例如当地自然环境、建筑、民居、习俗、博物馆、美术馆和生活中的美术作品等。通过本土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幼儿了解本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丰富幼儿的人文素养。

第5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 审美观念 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我们现在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物质上的满足,而是要有一双懂得欣赏的眼睛,懂得美术欣赏。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美术欣赏课程,这对于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美术欣赏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接触到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认识到中外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开设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是给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提升个人素养和综合能力也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美术欣赏课就是一门对学生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事实证明,以“美启真”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鉴赏力、感受力和创造力,可以使他们完善品格,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

高职教育中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体现出整体性、基础性、适应性、现实性,以“美”育“德”,以“美”育“智”。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和艺术素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初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不同的能力评价标准、真正地提高学生美术欣赏的高度。

二、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式

美术,它以其视觉形象直观的形式反映人类社会,是艺术的主要种类之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产品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艺术等等。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它注重传承文化,培养和谐、健康的审美个性,关注美术作品和美术语言的理解与表现,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觉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实践课和欣赏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改变“重绘画、轻欣赏”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学生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1.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变成了一种享受。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呢?首先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使学生感到很亲切,愿意去学。然后,可以分小组讨论课本中的作品和自己收集的资料,在讨论方面,让他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体会。最后,再用互评互赏的方法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与不足,讨论寻找改进的方法。这种让学生自己参与,学生通过交流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对作品欣赏和自己的思想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感受存在的差异。教师再适当地对作品的含义、内容、形式作一些规范科学的理性分析,让学生领会美术作品欣赏的无限空间和无限遐想,个体感受与群体感受达成“共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

2.多种感官体验,感受艺术魅力

一般来说,审美主体的自然结构包括多种感官。欣赏教学中,“眼看”会使学生在视觉上受到撞击,产生知觉的审美愉悦;“耳听”能使学生接受审美思想的启示,产生想象的空间以及情感的共鸣;“脑想”促使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展开想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欣赏教学中利用多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心理从抑制的状态转为主动求知状态,激感克服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有关的教学内容转换为一个个动感的生活画面和形象生动、直观具体的感性认识材料,再现于课堂,使学生切实感受美术与社会生活有千丝万缕方方面面的联系,加深学生对欣赏教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使学生看得清、听得真、感受深,从而获得鲜明的感性知识,并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三、美术欣赏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眼界

在美术欣赏学习中,学生们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美术作品反映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有现代也有古代的,有中国也有外国的。进行欣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可视的生动形象的状态,可以开拓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扩展学生的认识领域。总之,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使我们形象的接触到许多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它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帮助我们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2.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

学校开设美术欣赏,应开足课时,使每个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是迎接新考验,培养合格人材的重要方面。从理论上讲,没有学不会美术的学生,但学生之间确实存在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个性品格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挖掘潜力,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参与和投入到美术欣赏中去,接受其感染和熏陶,在情感上,精神上获得实际上的体验。

3.有益于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就充分的说明了每个人的审美观是不同的。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需要和享受充满了热情和希望。但要真正懂得美、欣赏美、创造美,还需要通过实践的培养和锻炼。在美术欣赏课上,通过大量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美术欣赏具有审美功能,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美术教育具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功效,它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审美功能。可以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

4.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修养

做人要讲人品,德行和操守,这是人类社会在个人修养方面的最高规范。我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说:“才者,德之益也;德者,才之师也。”美术充分运用了视觉手段,把难以言传的东西形象化,调动人们的审美感受,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达到培养人的道德修养的目的。

总之,美术欣赏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美术欣赏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审美情趣,优化情感结构,提高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

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

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较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

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

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在教学《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可以带学生到具有古代建筑风格的景点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二、欣赏须有理论知识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豪泽尔著《艺术社会学》)。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博引广论,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者不仅要更新知识,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如一位教师在讲雕塑的基本手段时,把“焊”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这在金属工艺发展的今天,大量合金钢雕塑作品的问世,“焊”恐怕要算是较重要的雕塑手段。倒是另一位教师在讲述雕塑特征时引用了“焰火”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雕塑作品――瞬间雕塑,反而引起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在进行欣赏教育时,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中国的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长期以来,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把科学的发达等同于美学的发达的错觉,中国的艺术跟在西方科学的路子后面,疲于奔跑的追赶,在一定程度上舍近求远,忽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优势。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

三、两条主线――形象思维与审美教学

美术教育之所以为其它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它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在欣赏活动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伦勃朗《带金盔的人》难道只是向我们展示金盔上那耀眼夺目的金属特征?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因而两者必须互相联系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两条主线贯穿始终。

四、要以活动为中心

第7篇

关 键 词:美术欣赏课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Www.133229.CoM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 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美术 欣赏式教学 现状 有效策略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是初中生发现自然、了解艺术、体验社会美的直接手段,是帮助学生积累美的知识、提升美的素养、加强美的修养,引导其热爱生活,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初中生学习各种文化课的同时要学好美术欣赏课,为培养美术意识、增强自身美术鉴赏力、提升美术素养、塑造良好人格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初中美术教师只有正确、客观地认识现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才是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的新出路。

一、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践行现状

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独立性与创新性方面至关重要。美术欣赏是学生积极主动地结合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发挥联想与想象理解美术作品的一种审美过程,美术欣赏具有个体性特征,不同审美个体具有相对不同的审美理解力,因人而异。目前美术欣赏教学在培养不同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美术欣赏课教学进程的拦路虎。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自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受应试教育考试压力的影响,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逐渐降低,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文化课成绩上,美术欣赏教学效率极低。二是教师不善于提高自身教学素养,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以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水平。其中最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意识到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加强对美术欣赏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推动美术欣赏教学发展才是正道。

二、提高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教师对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

受传统应试教育“唯考试独尊”的影响,很多初中美术教师不仅不注重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与开展,反而抱着“给文化课留出额外学习时间”,希望学生考上优质高中的悲悯心态,适时让出美术欣赏课,长此以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质量提高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教师应加强对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美术欣赏教学实施对学生全面深刻理解美、提高艺术鉴赏力与综合审美素养等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应该意识到,只有提高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质量,才能为全面提升学生素养、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

(二)营造温馨活跃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氛围

传统美术欣赏教学氛围呆板、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积极主动性,因此,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营造温馨活跃的课堂氛围很有必要。教师应做到两点:一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用言行举止影响与感染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学生,面带微笑为学生上课,用自己的热情驱散学生心灵的雾霾,帮学生跨越美术学习中的鸿沟,实现师生心理共融,使学生信任教师,主动与教师交流对话。通过此方式提高学生美术欣赏兴趣,激发学生美术欣赏动机。二是教师通过多样化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如范画欣赏、投影运用、故事讲解、音乐配置等方式教学效果明显,可营造温馨和谐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氛围。

(三)丰富美术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丰富多样化的美术教学手段对激发学生欣赏兴趣,促使美术欣赏教学高效化尤为重要。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用多样性教学方式感染与激励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如多媒体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故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鉴赏和实践鉴赏法等。在《古代山水画》欣赏教学中,教师既可以通过故事教学法、情境创设法、问题教学法加强学生对欣赏重、难点的理解与认识,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经典的古代山水画,通过实践鉴赏法鼓励学生对其进行临摹式鉴赏,从而不断提高美术欣赏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构建初中美术欣赏有效性课堂。

(四)美术欣赏教学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要求教师这样入手:一是充分发挥实践性赏析教学模式的优势。在欣赏经典、优秀美术作品时,学生不仅要对该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与艺术家情况进行了解,还要静静欣赏与领悟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通过实践欣赏实现与艺术家的情感交流。例如,在对波提切利的作品《春》的实践欣赏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足够作品欣赏空间,学生通过静静欣赏这幅作品,在与波提切利的心灵碰撞中,归纳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寓意,提升学生学习信心。二是引入讨论赏析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激励学生通过将审美感受分享给他人,并与之讨论的方式提升自身审美鉴赏力,从而提高美术欣赏效率。

综上所述,鉴于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在学生成长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作为初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应基于美术欣赏教学现状,不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引入多样化美术欣赏教学方法,提高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轻松欣赏、愉快学习的过程中悄然提升对美的理解、辨别与鉴赏能力,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良好人格塑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余谦.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好家长,2014,51:198.

第9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术欣赏教学;方法;优点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213-01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今,人们欣赏美术的方式也从传统的印刷媒体慢慢向数字媒体过渡。美术欣赏课主要涉及美术史、艺术概论、艺术欣赏等内容,是一门可以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的课程。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不仅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而且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下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具有大容量、资源丰富等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其为学生呈现丰富的画作与美术知识。首先由教师确定学习的内容、目的与任务,并且设计制作出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课堂上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目的与任务,然后教师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为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给学生们介绍美术史、分析美术作品;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小组,针对刚刚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操作与讨论,小组内相互提问并交换答案,以保证知识的构建;最后,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全班同学一起参与点评、总结,得出最后的结论。

整个的教学过程都是建立在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的,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在一起,利用信息化的资源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鼓励学生们之间相互交流。

三、信息技术引入美术欣赏课的优点分析

以往要上好一堂美术欣赏课,教师首先要搜集大量的图片,相关的幻灯片、录影带等,讲课过程中也多是教师口头表述居多,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生动,不少教师都把上好美术欣赏课视为一桩很艰巨的任务,同时学生们也不喜欢上这样乏味的美术欣赏课,课堂气氛往往不够活跃。但是将信息技术引入了美术欣赏课之后,教师只需要一台多媒体电脑,就可以为同学们呈现丰富、有趣的美术知识。轻轻的点动鼠标,某位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跃动在投影幕上,不仅可以观察到作品的全貌,还可以对细部进行放大,如同一幅真迹摆在眼前一般。学生身在课堂,却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穿越古今,驰骋中外,在美术的长廊中漫步。

当欣赏建筑艺术时,不仅可以通过常见的视觉方式来观察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外形以及内部构造,还可以用动感显示的方式,让建筑物旋转起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建筑物。同时还可以按照设置的路线浏览某一建筑物的周边环境、外部装饰、内部装饰以及陈设,让学生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真切感受到建筑的风格。

四、信息技术引入美术欣赏课应注意的问题

1、不可“以辅代主”

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而信息技术只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如果过于依赖信息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用其来表现,那么教师就会成为技术的奴隶,只是起到了解说员或者播音员的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美术欣赏课上有很多实践的环节还是要靠教师来引导的,多媒体与教师的引导有机结合才能让教学效果最优化。

2、不能挤占学生的思考时间

信息技术的使用目的是为了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路,培养他们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探索、分析、思考、动手的时间,应当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3、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声音、光电等多重的信号刺激,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实际教学过程的需要,盲目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教学,课堂上的信息量就会过剩,这同样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做到辅助教学,反而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结论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顺应了时展的潮流,给学生们带来了丰富、生动的教学体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但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度依赖技术,而应当给学生们充足的思考时间,教师也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奚学根 论多媒体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9);

[2] 李险峰 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学美术教学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05;

第11篇

【关键词】 信息资源 美术课堂 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1-069-01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作用。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全过程中,而作为中学美术教学,主要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美术欣赏教学,激发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使学生初步掌握美术的欣赏方法与欣赏程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情趣、良好的品德情操,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审美选择,敢于表达个人的审美判断,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美术欣赏是以其综合性发生效应的,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从美术的审美特性出发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类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介绍、分析,并引导学生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中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审美经验和审美享受,从而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水平,获得审美的愉悦,受到教育和启迪。其学科的特点是:直观性特点、情感性特点、创造性特点、知识性特点。

要特别提出的是,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审美特性出发,通过感受、欣赏、表达等方式,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能力。因此,在美术欣赏课进行媒体设计时要注意:

(1)直观形象唤审美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是开设艺术欣赏课的目的与任务。因此,通过对艺术形式的直接感受进入审美体验就成为美术欣赏课的主要途径。在教学时,运用图像展示艺术作品的美感,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热爱,引导学生理解、讨论艺术作品的美感价值,从而让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感受。图像是一种直观工具,可充分利用幻灯机、投影仪等光学媒体进行静态画面演示,也可利用录像电视等声像媒体进行动态展现。以艺术作品所特有的形象、色彩、线条、明暗等引发审美的直观感受。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发挥多媒体的长处,既可将重点、难点予以突出强调反复观看,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前后调整组合。如:可根据年代进行美术发展历程展示,也可根据美术门类进行中外美术切口横向比较分析。例如:欣赏古代青铜器,首先荧屏上出示造型各异的青铜器,让学生辨认哪些是盛食物的,哪些是盛酒的,调动学生兴趣,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赏析古代青铜器造型,感知青铜器外形之美,同时以文字介入,讲解其姿态,传达给学生“一种意识”,一种在艺术作品中寻找真正潜在的价值意识和培养一种真实品味意识。接着屏幕出示商朝时期青铜器并配音乐,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传递出青铜器的另一层社会、文化的含义: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不但精湛工艺,精美花纹、形状,是根据当时贵族审美观念而铸造的,它体现出特定的精神目的及神权思想。再出示铜何尊,铜何尊是周朝时期的青铜器,你们认为它与商朝的尊又有何区别?学生在讨论、交流及观赏荧幕上艺术品后,对其独特美感价值,将逐步融入自己的看法、情感。这样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加深对青铜器美感的认识。

(2)目视耳闻创情境

理想的美术欣赏境界是直接完全与作品交流,欣赏者完全被作品的思想情感、形式、形象的魅力所打动,仿佛与作品的色彩、线条所融合,物我两忘,欣赏优秀美术作品时的这种体验,无论是由于欣赏者同作品的“异质同构”原因,还是对作品中形象含义的理性认识,其实质都是协调的光照、色彩、音响、特技、栩栩如生的画面和生动的讲解,都能与人的需要兴趣等因素结合,产生优势兴奋中心,达到高效的欣赏效果。如:欣赏书法作品可组织学生观看名家即席挥毫录像,从而耳闻目睹书法家在用笔的顿挫行止中所有的韵律、节奏,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教学效果。

(3)启迪思维讲创造

黑格尔先生将一件艺术品分析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凡可感知的,如色彩、光度、肌理、节奏、对比等形式,人物、植物、风景等内容均属外在因素。而外在因素所传达的情感、认识、观念、意蕴、主题等则为内在因素。就美术欣赏课而言,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点优势来充分启迪学生思维、剖析作品的外在因素形式,挖掘作品的内在因素价值,以达到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

(4)提纲挈领抓优化

第12篇

【关键词】美术 欣赏 问题 措施

美术不仅存在于博物馆和艺术殿堂,也存在于所有人的身边,美术在当今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至关重要。小学生对美术课很感兴趣,但是学校不重视,家长不重视,再加上教师往往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以导致小学生兴趣越来越少。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启迪人生、关怀生命是美术文化教育最有魅力的地方,而欣赏教学正是实现文化学习的主阵地之一,通过欣赏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人文观念的形成,完善学生的人格。那么,如何正确对待美术欣赏教学呢?

一、设计教学内容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在上课的时候就要精选教学内容。很多时候,老师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欣赏的作品,盲目的追求所谓的艺术,对于小学生已有认识的与欣赏水平却很少顾及,这样会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降低。所以,在选择学生美术欣赏课的题材与内容时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接近小学生的认知和欣赏水平以及发展区的,能不断激发儿童欣赏兴趣的作品作为欣赏课的内容;这些课堂内容要结合儿童的兴趣爱好并且容易被儿童接受与理解。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让儿童学会欣赏课本上的范例,老师在上课之前准备一些同类的作品,让学生知道这些艺术形式是属于一类型的,使学生明白一个艺术作品多样性的概念。老师需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以此实现以创作带双基的目的。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这样能使他们产生创作灵感。

二、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有效教学

欣赏既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也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我们可以把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不但可以欣赏世界名著或是世界的优秀遗址,也可以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景和物,因为在我们的身边往往有着许多优秀的历史古迹,当我们的眼睛紧盯着书本上的内容时,就容易忽略了身边这些丰富的资源。对于学生来说,越是贴近生活的也越容易引起共鸣。如我们身边的岳庙,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栖霞岭南麓、西湖西北角。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岳飞纪念地。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西泠印社、印学博物馆、盖叫天故居等许多优秀的文化遗址。引导学生多了解身边的民族英雄,自己家乡的优秀遗址,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也让学生了解到欣赏是不同形式和不同领域的,美术欣赏不是单一的欣赏,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欣赏。

三、填补教材空白,陶冶美术欣赏的情操

如:在学习《奔腾的骏马》时,教师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作者当时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毅然用自己手中的画笔,以马为主题,刻画了各种铁骨铮铮、雄健昂扬的骏马形象,赋予了战争年代的民族气节和精神。这时学生被作者所表现的那种不可侵犯的民族精神和昂扬的奋斗精神深深的感动,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四、大胆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欣赏教学中,所有的作品几乎都出自名家之手,如《外国绘画作品欣赏》、《雕塑作品欣赏》等。以往大多数老师是这么做的:老师出示一张张的画提问,随后老师进行讲解。这样,往往一节课下来,很多学生不像绘画课那样敢于回答问题。即使有同学回答也是屈指可数,回答的内容既简单,又枯燥,对所学的内容也没有什么印象。而我们老师也是口干舌燥。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呢?关键还是在于将老师的主动提问方式转变为学生的主动提问。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作品,首先要让他们有问题产生,然后教师从学生的问题切入,最终达到了解这些作品的目的

五、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是增强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我认为在美术欣赏课上学生正是需要这样的感知能力去赏析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作品,没有这样的感知力,任何一种创造性思维都不可能进行。多媒体的出现给学生们提供了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今天的欣赏课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时代了,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如在《中国画欣赏》中,通过观察各种中国画图片,同学们各抒己见,说了对中国画的一些不同见解,也在讨论的同时,了解了中国画在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优秀的作品欣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体会到一幅优秀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意义。在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中,学生的视觉感受不断加强,思维的发展也不断提升,多媒体已经成为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六、结束语

总之,小学美术欣赏课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变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认知等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更要努力让学生身在课堂,就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感受世界不同的文化,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王东.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 [J]. 吉林教育. 2011 (18)

[2] 陈倩. 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方法 [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 (02)

[3] 计政. 试论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J]. 美术大观. 2008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