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时间:2022-12-24 14:33: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第1篇

关键词:诗中有画;禅意;自然

盛唐时期,在灿若星汉的诗坛上,王维是一朵盛开的瑰丽奇葩。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特点有两点:一是诗中有画,一是富有禅意,今就其两大特点谈一下我粗浅的认识。

一、诗中有画

宋大文豪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x其言精辟,切中肯綮。王维既是诗人,又是著名的绘画大师。他的画流传下来虽少,但据史书记载,当时他曾有大量绘画创作,并称为南宗画派的开山之祖,因此作为一个诗人兼画家的艺术家,他把对生活的观察表现于艺术创作时,诗与画之间必存相通之处。用绘画的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诗情画意相互渗透,标志着对自然美的艺术表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一)构图美

构图可通俗理解为景物的布局和取舍,试看王维的律诗《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简练八句,就写出了终南山磅礴的气势。诗人不采用通常山水泉石、丛林古木的描法,而是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墨,写它的全貌,突出它延绵不断的走向和无涯无际的广度。这就把整个终南山的气势通过总体性的布局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觉得是在观赏一幅画。“连山到海隅”,把人们视线引向极远,无法见其端际;“阴晴众壑殊”又把人们视野展到极宽境界。“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两句一则不使人感到充塞,二则烘染云气变化又会反衬山势的开扩。尾联则形同山水画中随意点缀的一两个小小人物形象。这种随处点染的构图效果,突出反映王维是用画家的眼光、笔法,体现大自然的美。

(二)色彩美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诗人总是苦心孤诣地去寻求那些富有色彩的语言,以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强有力地感染读者的情绪。在色彩的运用上,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很好地吸取绘画的长处。大自然的景色的丰富多彩的,诗人便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逼真生动地展现出自然界中的形形,又用统一的基调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使景物跃然纸上,情态飞动。这些色彩并非是单纯的消极的涂饰,而是活跃地晕染整个画面,清新鲜润,给人愉悦之感。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选自《辋川别业》。

王维注意了冷色与暖色的对比映衬,并注意到亮度转换巧妙处理。如《山中》这首诗: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幅由白石粼粼的小溪鲜艳如火的红叶和葱郁无边的浓翠组成的山中美景,色彩斑斓鲜明,而整幅画的底色倾向于苍翠。“这种写法纯用白描,靠精选的细节触发读者的联想,表面上似乎是朴素的叙述,实际上是异常生动的直觉。”诗人敏锐的将自己的直觉印象通过色彩这一有意味的符号形式传达给读者,给读者以画意。

(三)意境美

凡是抒情诗总有自己的意境,没有意境的诗会令人索然寡味。所谓意境就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意境和情调,似乎有一点“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味道,王维能够从绘画艺术角度来反映意境美。请看他的山水小诗《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寂静无人的春夜山林里,四季桂无声无息地飘落。忽然明月东升,空山洒满光辉,山鸟被惊醒,在山涧里发出鸣叫,显得格外清脆,更衬托出月夜春山的幽静美好。诗人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把读者带入更优美、更深邃的意境中去。诗人是抓住“月出惊山鸟”这一最富表现力,最引人遐想的动人一刻写的。这是一幅富有音乐感的月夜小景,热烈活泼,富有人间气息。

(四)自然音响之美

王维不仅工诗画,而且善音乐。《集异记》曾称赞他“性闲音律,妙能琵琶”。《史鉴类编》中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富商迭奏”。王世贞说他的诗“顿挫抑扬,自出宫商之表”。他把音乐中的节奏美,运用到诗作之中。如“月渡天河光转湿,鹊惊秋树叶频飞”(《秋思二首》)与“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用清新含蓄而饶有韵致的笔调,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和音响,令人恍然觉得每一句诗中铸造的意象刹那间都动了起来。

王维的诗情画意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他用诗人的灵心,画家的慧眼和音乐家的锐耳捕捉,表现自然美。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

在诗歌史上,李白被尊称为“诗仙”,杜甫尊称为“诗圣”,王维被尊称为“诗佛”,体现了三人不同的诗歌风格。王维,早在生前,就有人称他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至宋代,有人明确指出,王维的写景作品“岂止诗中有画哉”,认为他的诗中包含一种抽象的哲理。今人刘大杰先生进一步认为,王维的作品是“画笔禅理与诗情三者的组合”(《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卷),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确有较大影响。

王维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合二为一,在对山沙丘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南禅讲究“顿悟”,王维参禅有得,把自己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诗的意境,显示出心境的空明与寂静。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就意境而言,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

王维凭借个人才能,将诗歌与绘画艺术融会贯通,使诗情画意完美地融合,又从禅宗思想中提取审美的精神,把自然界中最美的、最动人的画面展示给人们,标志着山水诗进入高度成熟阶段。王维承袭了陶渊明淡远的情韵,谢灵运工致的笔意,又融合进自己独特的手法,创造出一种情景相谐、理意俱融的新型山水田园诗,对以后山水田园诗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维不愧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杰出大师和典范。

【参考文献】

[1]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2]引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八期27页.

[3]孙绍祥著.《美的结构》.第278页.

第2篇

【摘要】 陶渊明与王维在诗坛上是很具有影响力的两位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一体,成为诗坛上一枝秀丽的奇葩。其诗风颖脱不羁,简单、朴实、平淡、自然,并含有很深的哲理。他的很多诗中描写了田园农家生活。陶渊明的诗风影响了后世一大批文人,其中就有堪称诗佛的王维。王维的山水诗继承的基础上同时具有自身的特点--唯美华丽,雕琢、细腻、严谨、讲究,恬静、清逸,旷远。

【关键词】 山水田园 自然 自由 追求

在陶渊明以前诗关注国家政治的题材为主。如屈原、曹操等。到了晋代,陶渊明改变了局面,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后来,这种诗体却成了诗坛上一枝秀丽的奇葩。丰富了诗的题材。使得山水田园诗更具有影响力。

田园诗是怎样开创的呢?陶渊明为何要写这种诗体?这就得说说陶渊明的生活。

陶渊明,晋代诗人,出生于没落的氏族家庭。少年时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能够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抱负无法施展而退出"尘网,过隐居生活。这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心迹。他觉得自己出仕是个错误,可这错已无法挽回。但今后自己可以改正。因为在这迷途上自己走的不是太远。那什么是他以为正确的路呢?那就是退出仕途过自由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表达的是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追求的是自由。关于他的人生追求与很多诗人相似。如后来的王维就是如此。不过,王维他是在自然中寻求寂静,追求恬静的生活及心灵的寂静。陶渊明与王维都是田园隐居的诗人,生活与不同的年代,陶渊明,晋代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王维受其影响,但又有自己的诗风特点,这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两人对这一诗体贡献很大,他们的相同点,追求的都是心灵的自由、清寂一种脱俗的境界。陶渊明走归隐之路,他不想在世俗中玷污自己的品格。 王维却在禅宗上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受佛教影响很深。他所追求的也是身心的清静自由,如《鸟鸣涧》中就表现的很突出。

陶渊明与王维,他们在心灵上所追求的是同于一种境界,但同时也稍有不同,毕竟一位的仕途很不顺心而另一位却很顺利。两人的生活状况也就大不相同,陶渊明生活穷困而王维却有自己的别墅。两人的不同之处表现在诗中,陶渊明是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其诗以平淡自然成为楷模,影响着后代的田园山水诗人。如《移居》"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显感到很朴实、自然和平淡,陶渊明的诗中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等等。而王维的诗就带有神韵、清逸之感。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天性地抓住大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精心素描,或入骨刻画,大作挥洒自如,意境清新独到

陶渊明和王维对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点人们都持肯定态度。因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体,把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境界。而到唐朝已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善于表现自然中静态事物的动态美,使山水风格更加丰富。并充满生机。他们二人对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起到创立和推动作用。可谓"功臣"。

通常人们往往把山水田园诗放在一起讲,其实二者之间是有差别的。田园诗会写到农村风景,但其文体上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及其一些诗人的感受。而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光,写诗人对山水的审美之感,往往与浏览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虽然有这种区别,但他们之间的紧密联系还是更多一些。否则人们就不会把他们放写到一起了。就因他们俩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会使陶渊明的诗风给后来写山水诗文的的人们以很大的影响,如唐朝的王维,孟浩然及至伟大的诗人白居易,苏轼,还有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等。可陶渊明的山水诗却只有一首那就是《游斜川》。为何陶渊明的诗对后世中一批文人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原因就在于他的诗风及诗中所表达的思想。他的诗风,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当我们读了以后就会有畅快舒服之感。不象有些诗显得很矫揉造作。虽辞藻华丽,可读后却没有什么体会和感受。唯一感到的就是乏味。当然它就不会是传世之作。

山水田园诗人发展到唐朝,王维注信了神韵,清逸一笔。使其更加丰富,并充满生机。就拿他的《辛夷坞》来做说明,"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是一首人间极静。芙蓉花在山涧的自开自落,无人知晓。诗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内心外景合一,给人一种寂静的境界。并且在诗的意境中有一丝的禅意,读后的点空旷远、清逸之感。让读者有无尽的遐意,犹如身临其境。诗的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每个人在这有禅意的诗中会有不同的体会。

陶渊明和王维的诗风各具特色,对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并影响到其他诗人的写作风格。当然,事物的发展靠的是创新。如果,山水田园诗的风格都一样,那他也就会枯死,没有发展的机会。正因为后人的创新使得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各异,各有特色风味,并充满生机使得山水田园诗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着。

第3篇

王维是河东蒲州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他的作品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特色,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和边塞军旅诗两种:

1、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便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代表作有《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田园乐七首》等。

2、边塞军旅诗:王维的边塞诗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其中有表达内心豪迈之情以及对历史英雄人物崇拜的,如《夷门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等;也有表达对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愤慨之情的,如《陇头吟》,《老将行》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画意

前言:在唐代诗人王维存留下来的400多首诗歌中,除作者在青壮年时写的少数反映现实,赞颂英雄主义的诗篇外,许多作品是和现实相隔较远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诗歌中具有浓厚的画意。这是他的美学思想在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体现。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王维的诗歌艺术同他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密切相关。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画有较强的主观抒情性,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绘画能入神,得神似,也具有诗歌的情韵和意趣,可以说“画中有诗”。

王维是怎样达到“诗中有画”的呢。他描写景物时,既不堆砌词藻,也不做琐细的形容,总是给读者留下充分的余地,供人们自己去联想,想象。他的诗最有写意画的效果,略加渲染,就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王维“诗中有画”的一个方面就是诗中有画法。绘画讲究线条、构图、色彩等,在王维的山水诗中,这些要素得到鲜明体现。绘画是静止的艺术,王维的一些诗描绘出刹那间静止的画面,最有名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口圆”(《使至塞上》),“渡头余落口,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几句都不是描述一个时间性的过程,而是力求通过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描绘出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形状,使人们通过这静止的画面和凝固的刹那,体验到有限中的无限,体验到时空的永恒和广漠。

(二)王维“诗中有画”的另一个特点是“景中有我”。这不但表现在诗人突出自己对景物的鲜明印象和感受,以使读者产生类似体验,而且,景中有“我”的思想感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说:“右丞工于用意,尤工于达意,景亦意,事亦意,前无古人,后无嗣者,文外独绝,不许有两。”他的山水诗,无论简笔勾勒还是细致刻画,无论写形态、颜色还是声响,无论写静还是动,都是主观情意的表达。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秋夜独坐》),就以静寂之境写出诗人的寂寞悲凉之情。除此,景中还有“我”的审美追求。王维的隐逸情怀和禅宗的美学思想,使他集中地追求幽静之美。如他的名作《过香积寺》、《鹿柴》、《竹里馆》、《鸟鸣涧》等,都刻画了仿佛不属于人世的幽美静谧之境。王维的山水诗既描绘客观景物,又融入主观情趣,他诗中的画意是富有神韵和气象的。

(三)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中反复出现一些意象。这些意象如山水画中的景物一样,这些诗歌意象上表现出虽仍不废刻画,但却力图摆落对象的具体形相,多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来使对象虚化的倾向,使得主客观浑融一体,在意蕴的表现上,言有尽而意无穷。

1、色彩意象是构成自然景物的基本属性,也是构成山水田园诗形式美的重要因素。王维在色调处理上独具匠心。不妨以他的(《辋川集》)为例:写到“深林”者有两处,一首是《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夕,另一首是《竹里馆》:“独坐幽堂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从《鹿柴》中我们看到的是夕阳映照下的“深林’夕,光影班驳,青苔累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观者于诗中得一清境。而在《竹里馆》中我们看到的是明月下的“深林”,琴啸相和,风堂成韵。人虽不知,月却有情。观者于诗中又得一幽境。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不同光线、不同声响、不同时段下的“深林”,给人以不同的感触,却从不同侧面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加丰富的“深林”形象。

2、另如对“山”的描绘也是如此,“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写的是夕阳飞鸟映衬下的群山,是对山之外在形象的刻画;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则是作者于山中的见闻,是对山之内部特征的描摹。另外《辛夷坞》之“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以及《茱英伴》中的“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倘留客,置此芙蓉杯”同写花开,又给“山”增添了生机。由此,我们更加全面地感受到了诗人笔下“山”的美好。

3、王维对辋川之“水”的刻画更是如此,观者通过“檀栗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斤竹岭》)看到的是条青翠蜿蜒的小河;当川水流过敬湖之时,又给人呈现出“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湖》)的明朗秀丽,湖上一回首,友人远去,那回首间转眼的凝眸,多少不舍与怅然!然而,远山苍翠,白云舒卷,那景致又是如何的美!胸中长情,寄与湖光山色,天地顿阔。箫声凄凄,离情款款,不言情,情字却含于天地之间,无限的意蕴,随云卷飞;若临湖饮酒,可感受到“当轩对蹲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的愉悦;若沿水而下,又可见“分行皆绮树,倒影入清漪”(《柳浪》)的幽景。至若夜间到白石滩头,又可玩赏“家住水东西,烷纱明月下”(《白石滩》)之情境,烷女与月光给流过此处的川水更融入了一份柔美。由此,我们又对辋川之水得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4、王维山水世界中的“花”亦然是美的让人记忆深刻。记忆里那一朵静夜深林里自开自落的芙蓉花,妖娆的红萼不为招引他人,寂静的山涧里,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是人心灵的花绽放的声音,空灵的震颤了心神(《辛夷坞》);朵朵飘落在人间的桂花,如一个个精灵,划过春天的夜空,应和着天上闪闪的星星,鸟而惊喜而出,与桂花共舞,怕只有鸟儿知道那空气都是静谧安心甜腻的(《鸟鸣涧》);清风明月苦相思,四季不凋谢的红色小花,颜色鲜红如我永远为你跳动的火热的心,我的相思是鲜红色的,吸引着你的视线,愿君多采集,沾染着你的指尖,连结到你的心间,感受到了吗?我最为你而生的最相思的红豆(《红豆》)。

王维的山水诗就是有这种魔力,让你原本情绪不定的心,为之惊叹,让你孤独的灵魂,为你颤动,让你所有的慌乱迷茫都在山水之间,淡然,净化,旷达,他将喜怒哀乐之情都转化为一种恬淡超然的心态融化于诗中了。如进入了如画的世界里,这里的山空,树滴翠,鸟儿自由,花儿开落,在这里了然独行,赏花阅景,茗茶吟诗,随性所欲,人若是能享受孤独,寂寞也是一种美了。这就是王维诗歌中的画意。(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本

[2] 《王右丞集笺注》 赵殿成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3] 《王维诗集校注》 陈铁民 中华书局1997年版

[4] 《王维诗歌赏析》 陶文鹏选注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 《新唐书》卷二零二 欧阳修 宋祁撰中华书局2000年简体版

[6] 《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葛晓音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 《唐诗鉴赏辞典》 萧涤非等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8]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9]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 上海占籍出版社1997年版

[10] 《王维论稿》 陈铁民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 《涵泳大雅:王维与中国文化》李亮伟 中华书局2003年版

第5篇

关键词:王维作品 分析 鉴赏

王维诗现存四百余首,诗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边塞游侠诗激越,咏怀抒情诗深沉,奉和应制诗宏丽,山水田园诗恬淡,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他复杂多样的一生。在这些异彩纷呈的诸多诗篇中,成就最高的是他为数不多但极具价值的山水田园诗,正是这些闲情逸致的田园诗构成了王维个人色彩浓厚的诗情画意。

王维,字摩诘,生于盛唐一个佛教气氛浓厚的家庭。幼年就饱读诗书,出口成章,且对绘画、音乐有一种天赋的悟性。21岁考中进士,官太乐丞,以其多才多艺蜚声于天宝、开元年间,时人曾有“朝廷左相笔(指其弟王缙),天下右丞诗”之誉。王维自己也雄心勃勃,充满自信,渴望能在时代的大潮中击楫中游,有所作为。“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就是他力图建功立业的宣言书。名冠当时的边塞游侠诗《少年行》四首即体现了这种热情:写斗酒意气,写豪气冲天,潇洒豪壮之气逼人;《观猎》写将军狩猎英姿:“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些诗多写于前朝,意境开阔,意气飞动,颇有阳刚之气,我们从中可看到一个奋发向上的热血男儿的形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少年英雄的浪漫情怀被青年才俊的深情绵密所代替,他的咏怀抒情诗更多的抒写真挚深沉的友情、爱情或敬仰之情。《渭城曲》是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缱绻离情,当时就被谱成琵琶曲《阳关三叠》,以后一直广为流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里,他情谊诚挚的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高度概括地道出人人共通的“佳节倍思亲”的感情。后来,当大唐国泰民安的外表掩盖不住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德高望重的一代贤相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出朝廷,王维的政治命运便开始出现动荡沉浮了,人到中年的他最终选择了半官半隐的生活方式,从山水田园里寻找失去的精神家园,“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迢迢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多么自在,多么从容的田园生活。这种生活潜移默化地涵养了王维的性情,影响了他的诗歌境界,为他的诗情画意铺上了鲜明的个人色彩。剖析王维诗作的情与境,主要有三个重要特点:

一、“诗中有画”

这表现在王维诗作中主要有构图美、色彩美和层次美。如《渭川田家》一诗,他将夕阳、牛羊、牧童、野花等散点笼罩在一个“归”字下,勾画出一幅充满闲逸之趣的和谐画面。《积雨辋川庄作》则借色彩的协调明快传达积雨中的秋原美景,特别是“漠漠水田”(淡色),“阴阴夏木”(浓色)的铺排,也有小部分亮调“黄鹂”与“白鹭”的点缀,真可谓神来之笔。“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是以青白二色绘出夕阳返照下潮水汹涌澎湃、隆天遮地的态势,把光、色、态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江天变幻图。不朽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一个三维空间为我们描绘了近中远不同层次的景象,雄伟而苍凉。

二、以禅入诗

这在王维诗中的主要表现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启示。具体概括为:恬淡的心境,幽静的环境。如《中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完全是一种“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境界,随意地走,自在地坐,尽情地谈,没有既定的目的,也无需牵挂什么,纯以行动的悠闲、心情的安适为终旨。《辛夷坞》却完全是另一种境界,“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以辛夷坞自开自落的无人知比照深山幽谷的静而寂,借心境和环境传达出令人玩味无穷的思致哲理:辛夷花恣放时何等烂漫,凋零时何等洒脱,既无生的过分喜悦,也无死的异常悲哀,得失都取决于自然,让人感觉到生命律动中本体寂寞的生存状态。《鸟鸣涧》透过落花鸟鸣映现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幽静的境界,更诠释着闲若止水、静若空潭的人生终极。王维的这些诗,虽没有李白之激荡,杜甫之博爱,但其空灵的意境所蕴含的禅味机锋却象一股魔力,牵引着人们去追寻、探求生命本体的终极意义。

三、以动衬静

这种艺术手法乃是以静意观景,而后以动景达静意。表现一种“蝉噪林益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境界。王维是音乐家,深谙动静相衬的妙理和辩证关系,因此写静时舍弃了幽静、宁静等形容词,而借动态、音籁以衬托,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地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花落、月出之动态,鸟鸣之声态,突出了云溪夜景的闲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月照松间、舟行池面的动态,泉水呢喃、浣女喧哗的声态,突出了山居生活的恬静……有了这声和动,王维的诗便回避开了灰颓的死寂,平添袅袅腾腾的生气,流溢着生命的至高玄机。《鹿砦》营造的是一个空旷而有灵气、幽静而有生机、清逸而有暖意的境界。诗人透过这表面构图色调淡寂的一境,展示了他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俗、幽静醇美的理想世界。他借物象的静美传达出自己的闲适自得,给人一种尘外高致的韵味。这种独特的艺术境界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推崇,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仰之弥高的艺术典型。

第6篇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了唐代山水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被誉为“五言之宗匠”,同时作为画家, 他又开创了中国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先河, 享有“南宗之祖” 的盛誉。诗与画的相融形成了王维诗歌独特的魅力,尤其是他的山水诗,因此显示出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美。

画,尤其是山水画是非常讲究意境的,画家要用心“经营”他眼中的物象和手中的色彩去表达他深远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诗也是应该创造意境的。王维的诗之所以诗中有画,也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

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辩》)基本言中了王维以虚求实,以动求静,物我交融的境界构思特征。

以虚求实。清代画家方熏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山静居画论》)王维的诗之所以诗中有画,也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如《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四句写远景的诗句,就用“有无中”的山色、“天地外”的江流这种因远而虚的境界,展示了江面之宽,江流之长,十分耐人寻味。而一个“浮”字,似乎把群邑描写成海市蜃楼,但也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切表现在“前浦”波澜壮阔、浩渺连天的风貌。王维把水墨山水的造境和运笔,用到了诗歌的创作上。他从大处落笔,浩渺的江水与天地之起浮动,山色若有若无,甚至写出了南国空气的湿润和光线的柔和,这恰象一幅水墨“渲淡”的山水画一样,清淡得不加饰绘,善意创造谐美,完整的意境。

以动求静。王维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常常独树一帜,就是舍弃了片面,孤立地去写寂静的方法,而是巧妙地攫取动意和音响去相反相成地写空廓与寂静,使诗中静谧的意象荡涤了那种死沉沉的气氛,呈现出独特的、优美的画面,大大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如“落日照秋草”、“渺渺孤烟起,草草远树齐”,不难看出诗人极注意自然界的“动”物对他创造的“静”极相得益彰之妙。

《鸟呜涧》:“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描写了山涧的静澄,但诗人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呜,这些生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又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山洞的宁静幽美,创造出“鸟鸣”山更幽的境界,表现出作者古井无波,静中观照的心理状态。

物我交融。古人论诗强调“物我交融”,也就是说,诗歌创作应该是情融于景,意融于象,让读者欣赏诗时既能感到诗人所描写的物象,也能领会出诗人渗透深藏在我们所能领会的景物之中的诗意,使读者不执着于感情,而是产生深远的联想。

在暮色如烟、翠竹似墨的幽境里,作者似乎正面对着静谧的自然,空寂的宇宙,吟风啸月,抒发着内心淡淡的情思。他的诗往往形成一种自然恬淡的情感与静谧空灵的物象相融的艺术境地。如“松风以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着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多么令人舒心畅意啊!“松风”、“山月”会有高洁之意,而作者又将松风、山月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击,意与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王维的诗歌开创了一个时代,堪称山水诗“正宗”。其诗往往把实景与它所暗示、所追求的虚境融为一体,给人以最大的审美愉悦感。同时,他的诗与他采用的某种物象间也往往具有某种内在精神,使自我融合万物,又投影在色彩、意象、音响和语言中,营适了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使山水田园诗发展到了顶峰,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并占据重要一页的一位诗人。

第7篇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等。

1.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2.边塞征战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3.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有咏史诗的作品,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历史沧桑之感。

4.咏物言志诗

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涵。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二、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人物:杜甫、白居易。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以及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人物:屈原、李白。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柳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 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1)词的起笔,词人幻想一只拟人化的白鸥来设问,这样写对全词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

词人幻想白鸥来设问,以虚写实,揭示了孤舟受阻这一题旨,还为通篇的结构――时而写“身留”,时而写心未留――提供了线索。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思考。手法上,是以虚写实;内容上,揭示孤舟受阻这一题旨,为通篇结构提供线索。

(2)结合词中有关内容,简析“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几句是如何抒发词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示例】

孤舟夜泊的境遇,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欢聚,并引来他寻梦的渴望,然而他一再地努力入梦却没有成功,终于重新坠入冷清的现实。这三句反映了主人公翻腾的思绪,也与前面美好回忆形成对比,进一步揭示了他被迫滞留中的惆怅心情。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三句的内容,句中“梦也梦也”的重叠,就表现了他寻梦的努力。好梦难寻,终于重新坠入冷清的现实──只见荆溪寒水空自流。这样与前面的美好回忆相比较,即可得出词人被迫滞留中的惆怅心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再授连州至

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③桂江:漓江。

(1)诗中第三联是如何描写两人分手时的情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诗人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一个“并”字,一个“尽”字,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婉地传达出来了。诗人还以“回雁”“断猿”衬托离别之情,诗境也变得凄厉了。

【解题思路】

回答本题,既要写出这两句诗的具体内容,还要抓住有关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如“并”、“尽”、“回雁”、“断猿”。

(2)“桂江”和“连山”东西相隔遥远,并无相连之处,诗人是如何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

【答案示例】

诗的末尾两句,并不是实说桂江东过连山,而是以虚写实,说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的无限相思,这样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离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的情谊形象地表现出来。

第8篇

关键词:王维;鸟鸣涧;禅;山水田园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州。他的诗歌,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的集大成者。他从小就深受佛教的影响,并擅长作画,这使得他的诗歌中蕴含了无尽的禅意与画境。在《东坡志林》中,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①对于王维诗中的禅意,《而庵说唐诗》中说:“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②

一、“人闲桂花落”中的“闲”之疑

《鸟鸣涧》是王维的名作,“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五言绝句,语言简单明了,“桂花”“春山”“鸟”“春涧”等意向也是生活中极其常见的,意向之间的连接融合也是直观明朗。但是,就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简单明了的五言绝句,却引来了历代学者无数的争论和探讨,到如今也是莫衷一是。在诸多的争讨中,笔者今天主要从“人口桂花落”中的缺口字谈起。

关于缺口里的字,如今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朱东润先生认为缺口里的字应为“间”;谢孟、潘慧惠先生却认为缺口里的字应为“闲”字,应解释为为:闲,寂静的意思。

那如今在流传的版本中,有哪些情况呢?笔者发现,主要有以下三种:

人f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引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版《王右丞相集笺注》卷十三

人g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引自《四部备要》校刊本《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

人e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引自《四部丛刊》《须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

这三种版本分别作“f”、“g”、“e”。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三个不同的字,首先得理清“f”、“g”、“e”三字之间的关系。

“f”,《说文・门部》:“f,隙也。从门从月。”本义指门缝,然而门缝有间隙,因此引申为两物之间的间隙。后来意义由具体引申到了抽象,凡两事、两时之间的间隙也用“f”,又从空间引申到了时间,可表闲暇。可见,古“f”字意宽,本有“g”字义。《汉语大词典》中,亦说“f1【jianL】”【《V》古{切,去M,。】亦作‘g1’”。“e”字本义为用于遮拦阻隔的栅栏,古代常假借为“f”。《汉语大词典》有“e1【xianB】【《V》糸f切,平山,匣。】《说文解字注・门部》亦有:“e古多假借为清f字。”“g”字,《汉语大词典》中,标注“g1【jianL】【《篇》居{切】‘间1’的繁体字。同‘f1’;g2【jianL】【《篇》居e切】‘间2’的繁体字。同‘f2’。”由此可见,有“f”、“g”、“e”混用的情况。

那《鸟鸣涧》中的“人口桂花落”,缺口字究竟应当是“f”、“g”、“e”中的哪个呢。笔者认为,当为“f”“e”,即简化为“闲”。而不当理解为“g”,即简化为“间”。

首先,王维在诗文的创作中极其喜用“闲”字。笔者统计,在《王右丞集笺注》中,王维共用“闲”字44次。如《赠祖三咏》中的“闲门寂已闭,落日照秋草”,《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中的“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新秦郡松树歌》中的“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等。由此可见,王维对“闲”字是情有独钟。而“闲”,也是王维自身性格的很大特征,也是后代人对他比较多的概括词。《西清诗话》云:“王摩诘诗,浑厚闲雅,覆盖古今,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也。”《诗人玉屑》亦说:“为诗欲清深闲淡,当看韦苏州、柳子厚、孟浩然、王摩诘、贾长江。”③。王维生性本是一个“闲”人,作诗吟咏又喜用“闲”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人“闲”,此等闲人,也许正是王维。在寂静的夜空中,带着一颗虚空闲静的心,关照万物,自然万物也带上一种闲淡之姿。读之,已感受到一股浓浓的“闲”味,那王维心中之“闲”,更无须多言。若用“间”,此等韵味,完全无法带出。再者,如是“间”,这与王维自身的秉性和创作习惯也不大相配。

其次,要明晰一句诗中的用字,当然离不开这首诗的整体大背景。中国诗歌,历来讲究对偶,力求诗句的工整,五言绝句也不例外。“人口桂花落,月静春山空”,从五言绝句讲究对偶的特征,可以得出,缺口字与“静”是相对的。那是“间”与“静”相对好,还是“闲”与“静”相对更为恰当呢?在《王右丞集笺注》中,笔者并未发现,王维并未有将“间”与“静”相对的例子。“闲”与“静”的相对,倒是有几例。

青檀日何长,闲门昼方静。

――引自《林园即事寄舍弟沈》

己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寂与静意义相类)

――引自《饭覆釜山僧》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引自《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闲居日清静,修竹自檀栾

――引自《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引自《红牡丹》

从诗句讲究对偶的特征,可以看出“闲”与“静”的相对,比“间”与“静”的相对更为常见,也更为恰当和合理。而从另一层面,“人口桂花落,夜静春上空”整句诗意义的完整性和韵味来说,“闲”比“间”也更为精妙。葛兆光先生,在《唐诗选注》中,说到:“这首诗的核心在一个“闲”字一个“静”字,王维崇信佛教,而佛教正讲究由闲入静而达到无欲无念。在闲适心境中,人对自然微细的变动既敏感又安详,恰如《祖堂集》卷三所引《乐道歌》所说‘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所谓‘人闲桂花落’即是在人安闲静坐时体察到的花开花落,这个意思李嘉佑诗‘闲花落地听无声’(《送严员外》)、宋王安石诗‘细数落花因坐久’(《北山》)曾说到,王维自己的《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坐久落花多’也曾说到;而在极静谧的时候,常常又会听到自然极细微的声音,就像王维自己形容的‘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秋夜独坐怀内地崔兴宗》)似的秋夜蛰声,这种细微的声响更增加了四周的静谧感,所以王维曾多次写到过鸟鸣涧一类的意境,像‘谷鸟一声幽’《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谷静泉愈响’(《奉和圣制玉真公主山庄》)、‘谷静唯松响’(《过感化寺》)等等,当然后两句还令人想到曹操《短歌行》里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④

再次,文学作品来源于创作者的内心,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表现。《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⑤王维,字摩诘,素有“诗佛”之称。摩诘,取自佛经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净名”或“无垢称”。天宝年间,禅宗极盛,而王维的母亲崔氏曾师事大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王维及他的弟弟王绪“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采……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荣。”⑥在如此样充满禅宗气息的社会、家庭环境中生活的王维,从小思想上就受到禅宗极大的影响。《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⑦他的诗歌创作,自然带有极大的佛教色彩,有逃不掉的禅宗韵味。《空同子》云:“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奉佛之应哉,人心系则难脱。”⑧王维的世界观深受禅宗哲学影响,他着意追求闲静空寂的意境。据笔者统计,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直接用闲、静、空(另除天空、空中等意)、寂字共计约140次。而字面没有出现,实际描绘的是闲静空寂意境的诗句还有不少。可以这样说,王维诗歌艺术的主要特色就体现在闲静空寂上。《鸟鸣涧》这首五言绝句,刻画了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在这静谧的夜空中,还有内心比这静夜更加虚空的闲人。因为闲,所以他能有时有心地去眼观月光洒落大地,他的主观世界是清闲无为。而世界时如此的寂静,以至于原本无声的月洒大地,却惊起了山中的鸟儿。以动衬静,微妙地点缀出夜山谷的万籁无声,反衬出广大夜空的无比沉寂。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说,这首诗的核心在一个“闲”字一个“静”字,写出了人心的“静”境,佛教讲究由闲入静而达到无欲无念,这也勾勒出了诗人的心境和禅宗的信仰。由清闲无为看桂花飘落的人,进而参照这冷清寂静世界的万事万物,从而蕴含出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以动衬静、无声胜有声的美妙禅境。“人闲”既指周围环境的寂静,但更多的是指诗人内心的静,这与禅宗“住心观静”是相通的。“人闲桂花落”中用“闲”来写“人”,同时与后面的“桂花落”也相呼应。人无心而闲,花无心自落,讲的都是大自然的规律,没有外在的侵染,是一片自然之象。人虽无心而闲,但“花落”、“山空”、“月出”、“鸟鸣”,都是人在这寂静的春夜中所看到的种种物象,都是寂静的。从闲心出发,当然万物都带有一股闲意。明・吴宽《书画鉴影》云:“右丞胸次栖脱,中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停,洞鉴肌理,细现毫发,故落笔无俗尘气。”⑨用这句话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的,《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的“闲”字,能带出这诸多禅境。而如若用“间”字,则禅理尽除,说的太透,反而失去禅理所讲究的悟了。若用人间,则整首诗歌所营造出来的画面,没有一个主观的人参与其中,显得死板而且冷清,更无所谓禅理中的悟性了。“王维之笃于佛,染于禅,与禅宗关系深契,曾为慧能与净觉禅师作过碑铭。在一些文章中,王维表述了他以佛禅的中观思想方法来看事物的认识,如说:‘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故目可尘也,而心未始同,心不世也。’(《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在有无、色空之间,王维不取边见,而是亦有亦无、即空即色,视万物如幻如梦。王维即是以这种眼光来进行诗的创作的。这种思想方法渗透在诗的艺术思维中,产生了空明为幻、似有若无的审美境界。”⑩“闲”似乎比“间”,更能体现禅意,与整首诗的意境也更加吻合。

二、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经过上面的分析,从《鸟鸣涧》整首诗的语言的运用、意向的选择、以及整体的构图,不难看出王维诗歌是极其讲究禅味的。胡应麟云:“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称声律中,有此妙诠。”B11其实,禅始终影响着王维的文学创作,他的文学作品无论诗还是文,都浸染着禅意和禅味。

在中国,禅宗与道教相比是悲观的,因而更符合那个时代文人学士在现实生活中理想无法实现抱负无法伸展的悲惨命运,更能体现他们的命运被时代社会所遥控而难以主宰的现状。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身醒悟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从现实中走出来,走入一个虚幻的世界,在虚幻的世界中寄寓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因而得以从有限走向无限。士大夫之所以被禅宗所吸引,都是因为他们在现存的封建秩序中自我得不到体现,他们渴望逃离现实世界,但传统文化的束缚,使他们无法完全逃离现实的土壤。而禅宗那种既在孤峰顶上远离了人世,但是却并未完全脱离现实的处世态度,受到了既有出世修养,又有入世精神的士大夫的一致推崇。在士大夫那里,禅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生命情调,这样的生活方式与生命情调让他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放纵。王维,也是这众多追求禅宗的士大夫中的一员。在理性上,他完全无法与显存的秩序抗衡,而禅宗在理性上也并不主张反抗,而是主张“净心”、“觉悟”。与其说王维选择了禅宗,不如说是王维的生存现状迫使他不断向禅宗靠拢。

禅学,作为王维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即梵语‘禅那’的简称,意为‘功德丛林’、‘思维修’”。“其意是止散乱人,专注一境”。12

禅学,推崇“无念”,追求的是一种心空的境界。心空,自然无欲,而心空,则自然万事皆空。禅宗主张顿悟成佛,杜绝凡尘中的一切杂念,静坐人定,静思冥想,在一刹那间,妄念俱灭,一顿即至成佛。“在‘真如’呈露的刹那,修持者感受到一种奇妙、愉悦的心理体验:物我的境界消失了,自己仿佛融入大自然之中,心灵静谧安祥,而又生机勃勃,这就是所谓禅悟”。13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正是这种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这种“悟”由王维引入山水诗中。使得谢眺等人因朴素而尚显粗陋,肤浅的审美方式,变得生机勃勃而又韵味无穷了,在很大程度上也大大拓宽了山水诗歌的表现力。

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中前六句描写的是,独自一人入云峰,在小径上遍寻无人,去不知何处传来隐隐钟声。往下走,更是凄清。泉水拍打着危石,似乎发出阵阵呜咽。太阳照耀青松,本应是一幅温暖的画面,可无奈周围的环境太过冷清,以至于阳光的映射也无法驱散丝毫的寂寥,有的仍是透骨的含义。而所有上述诗句描写,并非只是描写事物本身,“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一句,点明了真正用意并非描写环境本身,而是为了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西方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害人无数,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而去,永不伤人。由此告知世人,佛可以制毒龙,亦可抑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安禅:佛教徒坐禅时心灵空静安详,进入境界,称为‘安禅’。安禅是梵文的音译与意译的结合,东汉安世高曾译《安般守意经》,‘安般’即音译,‘守意’即意译,前者又与‘安静’的‘安’混为一谈,后者则又与‘禅那’的‘禅’互通,于是又合成了‘安禅’一词。”14因此诗中“安禅制毒龙”是诗人内心想法的自然流露,也是体现出诗人对禅意的感悟。《过香积寺》这首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人情的写法,前七句是写景,但处处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最后一句点出文意,流露出诗人向佛的心迹。

再如王维的《终南别业》诗: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事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是蕴涵着禅悟体验的。“兴事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兴致来时常常独来独往,欣赏时间美景只求愉悦身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仿佛告诉人们一切都在生生灭灭,穷尽复通。兴致使然,因而独往观水,但却不经意间竟来到了“水穷处”。本来这是一件极其扫兴的事,但由于诗人内心的豁达,于是选择了观云。其实,世间万物,并无好坏喜乐之分,一切皆在人的心境。只要心中无悲,用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去参照这个世界,那自然万事万物都会有无限的生机。所谓的悲,也消化在了人的心中。这是王维获得的顿悟,也是本诗的禅意所在。因为有所顿悟,王维顿感释然,禅悟体验o诗人带来了无限的快意。一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表现了作者“彻悟后无挂碍的人生态度”。禅家最高的悟境是“默语无际,不言言也”。诗家最高的化境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终南别业》这首诗,王维将悟贯穿于其中,短短40字却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理。

纵观王维的诗歌,不难发现,体现禅宗妙悟的山水诗比比皆是。《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鸸”,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也说:“不知无此四字,便成死语,有此四字,乃现活相。”15《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开篇就用一个“空”字统领全篇,表现了自己对世界的态度,他相信万事万物都是虚假的,一切都是空的,是虚幻的。“空”字,是整首诗的基调,也是全诗的大前提。因为内心的“空”,所以,“明月”“清泉”原本单调乏味无生命的事物,在诗人空寂的心里,也能感受到一种。相信,只要用“空”的眼光和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目空一切。那所谓的快乐或悲伤,得意或失意,应该都不存在了吧。因此,在诗歌的最后一句,他道出了“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种不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而追求永恒快乐的态度。

《沧浪诗话.诗辨》中曾说:“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16由于王维在诗理与佛理中穿梭自如,因而他的山水诗具有特殊的审美关照。他的山水诗起于山水之意,而收于禅境,专注于用自己的心去观照这个世界,而在顿悟之中收获禅机。把简单的山水万物,延伸为以禅趣为主而又有清幽情怀的空灵禅境。王维正是吸取了禅家的悟空之学,从禅宗中找到精神上的安慰,从而得以摆脱苦闷,保持心境的宁静。山水的蓬勃生命力不经意间感染了诗人,而诗人在其中更是感受到了禅趣。王维与山水与禅趣合而为一,却又不露痕迹,正如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中所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17“王维的山水诗充满了生活的爱意。

王维以眼前景所构成的静谧世界,充满了自由、和谐、友爱和潇闲,日照松间,泉流石上,虎兽心善,鸟禽天真,在深层次上象征了没有纷争竞斗的社会理想,诗人把对生活和人世的爱意浓浓地瀑泼出来,同时也充满了辩证的深意。诗人的无我之心深契山水自然的意志,发掘出自然山水其本身所包含着的哲意禅理:静中蕴动,以动写静;空中有色,以色见空;瞬间永恒,以瞬间里感受永恒。这是只要对王维诗略略留心者都会发现王诗中的这些耐人寻味的‘理趣’,这也是其诗厚重高华气象的奥妙之一”。18(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注解:

① 《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75页

② 《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16页

③ 《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版.116页

④ 葛兆光撰,《唐诗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114页

⑤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269页

⑥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王维》.5052页

⑦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242页

⑧ 《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版.116页

⑨ 《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34页

⑩ 张晶,《禅与诗三题》见于《中国古典诗学新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8页

B11 胡应麟撰,《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119页

B12 徐小跃撰,《禅与老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82页

B13 陈洪撰,《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73页

B14 葛兆光撰,《唐诗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112页

B15 葛兆光撰,《唐诗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113页

B16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0页

B17 王世祯著,《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44页

B18 王志清,《直彻心源的生命感动》,J南通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 王维著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75页

[2] 葛兆光撰,《唐诗选注》[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114页

[3]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269页

[4]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王维》[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5052页

[5]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242页

[6] 张晶,《禅与诗三题》见于《中国古典诗学新论》[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8页

[7] 胡应麟撰,《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119页

[8] 徐小跃撰,《禅与老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82页

[9] 陈洪撰,《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73页

[10]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0页

第9篇

“行到水穷处,坐起看云时”意思是“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然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全诗为: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十分自由惬意,这是诗人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0篇

一、了解诗歌类别

诗歌按内容来分,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1.山水田园诗

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代表人物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2.咏物诗

特点是托物言志。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边塞诗

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4.咏怀诗

特点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歌前两句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进一步抒怀。

5.咏史诗

多以特定意象融合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讽刺当政者荒,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代表人物刘禹锡、杜牧、苏轼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二、了解诗人生平,把握诗人风格

掌握诗人的生平,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杜甫一生穷困潦倒,终生郁郁,所以其诗歌多写旅途漂泊,两鬓先衰功业未就的悲叹,风格沉郁顿挫。还有陶渊明的淡远拙朴、李白的清新飘逸、李清照的清丽婉约等。但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也往往是高考命题点,如李清照长于婉约词,但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悲歌。

三、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

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对不同的社会时代特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如唐代的诗歌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安史之乱前的诗歌刚健大气,境界开阔,多写丽山盛水,理想志向以及边塞战事。而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则多是一些写战争之惨,征调之苦,离乱之愁,以及希望统治者励精图治,重振河山,却又难以变为现实的文字。

四、了解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

五、了解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诗的灵魂,体味意境要从诗歌描绘的生活图景入手,进而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先将曲中描绘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夕阳,这些形象再现组合而成一幅深秋晚景图;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图景蕴含的情意,进而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羁旅行人的思乡之情。

六、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主要有抒情、描写、修辞三大类。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欲扬先抑、联想想象等。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第11篇

涧户④寂无人,纷纷⑤开且落。

【注释】

① 辛夷坞:蓝田辋川(今陕西省蓝田县内)的风景胜地,位于王维辋川别墅附近。坞,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块地方。

② 木末芙蓉花:指辛夷。辛夷,落叶乔木。

③ 萼: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一,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瓣。

④ 涧户:涧口,山溪口。

⑤ 纷纷:也作“丝丝”。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曾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精通佛学,诗中常蕴含禅理,人称“诗佛”。维摩诘乃大乘佛教中的一个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这就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的诗、书、画都很有名,他也很精通音乐,多才多艺。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还是绝句、律诗,都有脍炙人口的佳篇,其中最能代表他创作特色的是山水田园诗。他的诗空灵淡远,孟浩然的诗清新自然,二人齐名,合称“王孟”。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枝条顶端的辛夷花苞,在山中绽放出鲜红的颜色。寂静的山沟里再没有别人了,花儿纷纷开放后又片片洒落。

【赏析】

王维晚年因不满朝政黑暗,先后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和辋川建造别墅,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貌。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描绘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还写出了景物的精神气质。

第12篇

1、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2、《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3、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归园田居五首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5、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