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23-02-24 08:18:47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

第1篇

市教育局根据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今年暑期。要求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显得十分及时、非常重要。这次培训的主要任务和活动目标是解决“八不”实现“四好、三高、一满意”以树立“勤政、敬业、爱生、廉洁”教师形象,建设“法治、服务、责任、优质”行业新风为主要任务,活动目标是重点解决“八不”问题(即思想不够进步、不顾全大局、管理责任和工作任务落实不到位、师表形象不好、业务素质不强、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服务质量不好、纪律不严明)实现“四好、三高、一满意”目标(即政治思想好、师德修养好、业务素质好、组织纪律好、管理水平高、服务质量高、教育教学水平高、让群众满意)

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下面就如何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谈几点意见。

一、振奋教师职业精神

首要原因:振奋教师职业精神的首要原因社会给予我约束。

似乎教师就该是圣贤,中国的历朝历代政府和社会公众也都对教师的师德风范予以苛求。容不得有过有失,举个小例子,比如说当今的群众们领导们就对教师在麻将室里打打小麻将,表示得忍无可忍。其实真正玩赌的人家恐怕在宾馆里开房玩也说不准。不过说回来了老师在公众场所玩赌这当然不对,要严厉禁止的但这里至少说明一点:教师这一行当是置于最严厉的社会监视和社会苛求之下!一个人是不可能独立于一定的社会士壤和民族激进心理背景之外的因此,不得不接受,没必要烦恼、埋怨,必需接受这种约束,这种约束,其实主要在于师德上的约束。

就直接承担着一定的职业责任,什么是职业精神呢?职业精神是指与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一个人一旦从事特定的职业。并同他所从事的职业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一定职业的整体利益的认识,促进其对于具体社会义务的自觉责任。这种自觉责任可以逐步形成职业道德,并进而升华为职业精神。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时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维护国家利益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那么教师应该有怎样的职业作风呢?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教师必需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说素质。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进步的教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发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干真正为人师表”

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依照孔子在论语》里说的学而时习之”则是首要的任务。而如今。实则就是顺应不时发展、永不停歇的演变过程,教师作为新生代的引领者,有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责,如果死抱着一层不改的老知识,怎么能成为不时给予一勺“水”一桶水呢?恐怕时日不久便水枯桶干了时常听到有老师在埋怨二期课改变得不好,固然有知识结构体系的不合理存在但不可避免的也掺杂着不愿再学习的私心。一张文凭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面对新课程内容中,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等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时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只如此,还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坚持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更必要的要“吾日三省吾身”做一个反思性的实践者。要知道“变是永恒的不变”只有这样才干时刻面对挑战,留有适度的发展空间。

教师经常“单兵作战”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怎样培养职业作风呢?首先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保守的教学活动中。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需改变相互之间的孤立与封闭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包括与同类学科教师的合作、与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要很好地坚持每周一的集体备课,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聚在一起研讨研究教材、研究教法。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其次。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新课程中,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以学生的求学需求为主线,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教师与学生合作,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发明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是与学生一起分享。

加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第三。新课程改革牵涉到千家万户,有必要让家长们也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教师要积极地与家长合作,和家长的谈话中向家长们做好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家长来了解新课程的科学理念、认识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关注新课程改革的继续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讲。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局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能者为师,一个广泛的道理,每个人都有优点,能互相补足,才干共同进步,这何尝不是件乐事。

从深层次剖析,教师的师德要求特别高,也不是社会、政府和本人强加的而是教师职业性质和教师劳动特点决定的也就是经师”与“人师”高度统一。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教师既要做“经师”,以上讲的振奋教师职业精神的首要原因社会给予我约束。下面讲第二个原因:其次。又要当“人师”教育家徐特立也曾指出,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那么什么是经师”和“人师”呢?说:经师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不论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如果只教授点知识,忽视培养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由此可见,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符合教育规律的

教师的职业精神正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所以说。一所学校不时进步的力量源泉,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精神保证。每个人都需要具备职业精神。

联系学校实际,下面讲第二个问题。讲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精神。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职业精神呢?

二、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精神

1维护国家利益主义精神

能够献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的事业。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好坏“简直可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因此,教师所承担的重任是培养和造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师必需以高度的维护国家利益主义精神去熏陶、教育、培养学生发生维护国家利益主义之情,树立报国之志,付诸报国之行,伟大导师列宁说:维护国家利益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维护国家利益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激进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民族性格的精神支柱,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

当时中国国家地位很低,国著名科学家童第周在30年代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学习研究胚胎学。其它国家的每个学生都不把童第周这个中国学生放在眼里。童第周和一个学习经济学的俄国青年皮诺住在一个房间里。一天他做实验回来,皮诺摇晃着脑袋讥笑他说:哈哈,一看到就想在国家,东亚病夫…哈哈…东亚病夫…童第周听了压不住满腔怒火,像头怒吼的雄师,走到皮诺面前,大声地斥责他不许你侮辱我祖国。听着,从今天起,代表你国家,代表我国家,和你一起去学胚胎学,比比看咱们谁先取得学位。皮诺张口结舌,一句话都答不出来。童第周憋着一般劲,日记中写下他诺言: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民族争光!后来他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新中国成立后,抛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突破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把自己的全部才智都贡献给祖国和人民。

2奉献精神。

也就是平时常说的服务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教师的奉献精神体现在热爱自己的职业,坚守自己的岗位,不为金钱所动,不被权势所屈,甘为人梯,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无怨无悔地教授给学生。千万不要把教书育人和商人出售商品必需获得利润等同。

3爱岗敬业精神

凝聚着教师的多种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爱岗”就要有务实精神,敬业”就要有奉献精神。作为教师必需“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做好教育工作,要对学生倾注全部心血,甚至对个人利益做出重大牺牲,用自己的先进思想和高度责任感,教育影响和感染学生,既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又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树立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血汗浇灌桃李爱岗敬业精神。

4开拓创新精神

和教育教学的艰巨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不只要求教师追求新知,不时进取,而且还要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革新精神,即开拓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教师教育的全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即为求真知,说真话,付真行,育真人,站在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前列,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领域及其规律,善于实践和追求真理,走前人未走过的路。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敢于突破影响教育和科技发展的观念的束缚、满意足于当个“教书匠”要“有魄力讲科学,敢开拓、勤实践、把教育的微妙、新理一个个地发现出来”陶)教师的职业是传达真理,培育真人的职业,教师自身必需具有执著地追求真理,诚挚地热爱真理,勇敢地捍卫真理,不懈地传播真理的精神。要象陶行知他说的那样“发明出值得自己崇敬的发明理论和创造技术。发明出值得自己骄傲的事业。

5廉洁自律精神

教育者先受教育”原则做到严格自律,教师必需坚持清正廉洁。不做违背党和国家利益的事,有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坚决按教育政策办事,真正做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愧为人师,努力担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之大任。廉洁自律精神就是要“以人为镜”见贤思齐”见不贤内省”这样才干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才干有决心矫正、缺点和失误,才干不愧为人师。

为人师表,总之。无私奉献就是教师维护国家利益主义精神的体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维护国家利益主义精神的伟大旗帜,正是由于有了教师的维护国家利益主义精神,才使得维护国家利益主义代代相传,不时发扬大,使中华民族成为伟大的民族。

联系学校实际,第三个问题。谈谈提高师德修养师德风范

三、师德修养师德风范

1一个忠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教书育人是职业,对于教师。更是事业,一项崇高的事业。用江总书记的话,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讲的就是一种忠诚事业的奉献精神。教育家韦力说教师要有“四颗心”――事业心、责任心、自尊心、上进心。

2两个服从:服从大局、服从领导

这个系统里,教育是一个系统。大局与小局,全局与个人,总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作为系统中的一员,服从大局,接受组织调遣是应有的品质。否则,既影响了大局工作,又损害了自身形象。具体到一所学校,服从大局就是服从领导的正确领导。一个学校是一个集体,一个集体必需服从一个首领。一般说来,领导是站在全局考虑问题的工作又十分辛苦,虽然工作中总会难免存在疏漏、过失、失误、不尽人意的地方,管理艺术也良莠不齐,但主观上大多力求尽心、科学、公正。因此,作为下属,有向领导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的权利,更有服从领导,令行禁止,顾全大局,维护集体利益。不给领导添麻烦的应尽义务和道德职责!实际上这也是一名教师应有的道德理智。

3三个热爱: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学生

做好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古今中外对此论述颇多。而论述的最多也最一致的两块内容,这是忠诚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一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二是师爱是师德之本。国家公布的中小学师德规范,几乎二分之一内容就是讲这三热爱。记得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父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比那种虽然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教师热爱学生,肯定强烈地体现在感情上。教师对学生的感情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教师如果经常接触学生,善于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便会使学生发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师生心理上的关系在很大水平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绪感染和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感知、记忆、理解、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和思想活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爱如果达到像有些名师说的那样“一旦离开学生,离开班级,离开学校,就产生无聊、空虚和失落感”水平,那么,爱之深,爱之切矣!工作起来就有使不完的劲。有的老师说,也想去热爱它可就是爱不起来。有时候是有这种无奈,这种困惑。校园内、班级里、学生身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烦恼、气恼、恼火的事,但为了建立感情,做好工作,必需挖掘其可爱之处。人有时候很怪,当你不想去爱的时候,满眼都是不顺眼不顺心,一旦去爱的时候,满眼碧草青青花艳红,可爱之处多多。那么,如何去挖掘呢?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有办法,关键在于心理的自我调适。特别值得指出的教师爱学生,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这叫爱的回报。教师以爱育爱,学生在被爱中学会爱,于是出现爱满教室、爱满校园、爱满天下的晕轮效应。这是一种多么有意义的良性循环!怪不得有人干脆说,没有爱的人,请你离开校园,不配做老师!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东的忠信学校,老师们座右铭是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4四个关系:家务与工作的关系、份内工作与份外工作的关系、吃亏与便宜的关系、提出意见与尊重人格的关系

又很少有老人在家料理,当今教师家庭大多双职工。家务与工作的矛盾时会发生,但能否妥善处置这对矛盾,与其说是个工作问题,不如说是个师德问题。许多教师工作很出色,难道他就没有家务要做,难道他家务成了大问题?关键在于崇高的师德、强烈的责任心。因为人的弹性和潜力是很大的公与私的关系上,一定要有个正确定位。

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全校性集体性工作,育人工作群体性与个体性是合一的完成本职性个体性工作的同时。真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又分工不分家,互帮互助。当然,强调合作统一,并不否定个性张扬和个体积极性的发挥,这是群体性工作的前提基础;但要真正张扬个性发挥个体工作积极性,其实也绝对离不开充溢凝聚力的工作群体。因而,教师必需辩证地掌握份内与份外的界定,寻找集体工作与本职工作的融合点。

人们利益驱动心理愈来愈强烈了这本无可非议。但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市场经济的今天。任何学校都无法完全做到计件计时付酬,吃亏廉价的事肯定存在时常发生。如果形成斤斤计较的习惯和风气,那么,这个学校一定会流言蜚语是非多,散散懒懒闲人多,而且,总感到自己吃亏的老师经常处在一种心态不平心情不佳的状态之中,这种人必然影响了工作,又损伤了身心。所以,建议,做老师的真的需要有一点超脱的东西,要有点阿q精神,吃亏就是占便宜。只有这样,才干处置得了得与失关系,才干寻找到心理的平衡点,人生的平衡点。

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与参政能力、议事能力相对较强,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之地。有看法要说,有意见要提,这是好事,但不加注意,不分场合,不当方式,那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意见批评,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对方,导致好心办坏事。这里实际上也存在一个修养问题。所以,批评、指责必需注意场所、注意分寸,以尊重人格为前提,以有利工作为宗旨。当然,也不能当“好好”先生。

5五个自觉:自觉学习、自觉守纪、自觉清廉、自觉共事、自觉创新

摆正关系,亚圣孟子曰:人不学不如物”经常学习可以明确是非。提高素质,增强后劲。做老师的更要学习,古人云:教育者当先受教育。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每天看看电视报纸,浏览网络信息,经常订阅二、三份教育杂志,每年研读一两本专著等等,十分必要。有一位全国十佳教师说得好,老师不一定什么都要精,但什么都要学一点,知识面要宽,要不断更新,这不仅有利于教书育人身手的提高,也有利于增强自身师德的人文底蕴。特别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的生命周期缩短,不更新知识就会被淘汰;知识经济又呼唤素质教育,只有高素质的老师才有可能带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要提高素质,必需从自觉学习抓起,否则,久而久之,走进课堂肯定误人子弟。这样的教师,何德之有!

无以成方圆。学校是人流集中的地方,没有规矩。收获文明的地方,没有法纪是不堪设想的建议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今天,尤其需要老师们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上班纪律、办公秩序、会议要求、教学规程、考评制度等等是学校最显性也是最为刚性的法纪。无法无纪何以言工作,自由散漫老师不可能逊色完成艰巨的教学任务。况且,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话来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典范来诱导学生。一个漠无法纪的老师是无论如何带不出法纪严明的学生,不正其身,何以正人”当然,绝大多数教职工从内心深处讲,也都是不愿生活、工作在一个松松散散的集体之中的钱不多,学校权不大。清正廉洁易做到但我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教师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物利私欲也存在因而,特别是有采购的行政、后勤同志和常与家长接触的班主任,要占点小便宜的机会还是有的要多加注意啊。师德规范第七条就是廉洁从教。两袖清风,一身傲气,千百年来教师的一贯形象。

反映在师德规范中第五条:团结协作;但又有封建社会传承下来的文人相轻”陋习。所以,中华民族既有激进道德中“和为贵”思想。千万要提防。一所学校,一个年级组,一个办公室,就是一个家庭,发生了隔阂,大家都不愉快。和气、和睦、和谐应当成为我追求的人际氛围之目标!具体化一点,就要做到三个不:不自以为是不小瞧人,不面前闲言碎语,用魏书生的话说,多琢磨事,少琢磨人。要知道,只有在一个团结协作、真诚相待的教师集体中,才会有群星灿烂。

都要从为民族复兴作贡献这一师德高度动身,每一个老师。自觉不时地创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特别是要通过我人人在做的学科教育,协助学生感受新的学习理念,探求新的学习方法,萌发新的学习情趣,发现新的学习问题,构建新的学习模式,获得新的学习能力等,从而协助学生积淀起一种敢于创新求新的思维品质,为其今后从事发明性劳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6六个意识

1)师表为范―――师表意识。

要求我必需躬行实践,教师职业行为的示范性引导性特点。为人师表。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早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陶行知把师表第一原则解释为,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要躬行共做,要学生装学的知识,教师要躬行共学,要学生装遵守的规则,教师要躬行共守。

2)德育为首――-育人意识。

对于学生生长来说,教师是积了大恩大德!只教书不育人,不是一个好老师。对此,老师有三个问题必需时刻清醒:一是学校一切工作都要注重德育性,该渗透时就渗透,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真正教会了学生学会做人。否则,学生少德,老师“缺德”二是教学生学会做人,不可能是空调说教和机械灌输,必需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形,恰如其分地开展德育;三是教师千万别忘了以身立教,以身示范,如为人处世、教学态度、人际交往等等,这也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呀,只是潜移默化罢了但此时无声胜有声!

3)容人为怀―――胸襟意识。

既不可视而不见,教育面对的许许多多不成熟、不懂事、个性差异大的学生。老师切莫发生偏爱或偏见、特别对那些不尊师、常捣乱、搞破坏的差生。又不可大开杀机。瞪眼发怒、讥讽挖苦、体罚权压、甚至逼其退学等,其实是老师无能又无德的表示,从心理学角度讲,还是少数老师心胸不宽的反映。总觉得学生拆了自己的台,与自己过不去,自己又教育不了有失面子,于是采用种种有违师德修养的下策。世界上,最宽广的心胸,最狭窄的也是心胸。做老师的心胸要宽,要想到学生是教育对象,自己的工作就是想方设法改造他千万不能与学生抠气,更不能实施严酷政策。越调皮搗蛋的学生,引导得好,也许今后更发达。陶行知先生有一首小诗催人深思和启迪:这糊涂先生!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有牛顿,讥笑中有安迪生,别忙着把他赶跑”

4)教学为主―――课堂意识。

教学的最前沿去拼搏,做教师就要走进课堂。去发明教育辉煌。多上课,上好课,上骨干课,上攻坚课,上挑战性的课。这是师德高尚的重要体现之一,分课的时候,挑三拣四,怨多怨少,肯定不是一个好老师。好象诗人郭小川有这样的诗句:战士应该死在战场上,演员应该死在舞台上。那么,教师应该死在讲台上。自己有个体会,校长可以不当,但上课老师一定要好好当,所以,现在校长不干了仍可进课堂教书,且还教得不错,无羞愧于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名头。

5)质量为上―――质量意识

一个国家,如果说。发展经济是最大的政治,那么,一所学校,最大的政治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然,不只仅指考试成绩)为此,其中的每一位老师都应千方百计狠抓教育质量。首先要充分认识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衡量老师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重要尺码。其次,要勇于和善于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效果。敢抓猛抓教育质量,决不单纯是个工作业务问题,更是一个师德责任问题,师德的最集中体现!古代教育家告诫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不得不敬佩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四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平凡的乡村教育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6)自省为本―――自省意识

第2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体验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利用一些经典事例,启发学生思考、体验。在事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播放,也可以语言讲述,让学生融入情境教学,引发学生进行体验。以《逛商场》这一课为例。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消费技能,让学生了解一些消费者基本的权利。结合教材内容,我以谈话加情境式导入新课,引发学生体验。

师:同学们,大家都逛过商场吧?商场的东西种类是不是很多呢?

生:我们经常逛商场,商场的东西很多很多。

师:那大家在选食品类东西时,会注意什么问题吗?

生1:妈妈说要看清楚生产日期。

生2:爸爸说还要看食品的保质期。

生3:还需要看生产厂家和地址。

师:非常不错。那如果你去商场购买东西,忘记看商品信息,最终买了过期的产品,应该怎么办呢?(激发学生体验、探讨)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利用简单谈话式,再创造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引发学生体验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品德与社会教师应注意情境与内容的衔接,还应考虑学生是否感兴趣等。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导入环节才能发挥实效,促进后面教学的进展。

二、巧妙安排活动,促进学生体验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结合一定的活动进行体验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自主体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在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形成一种互动关系,课堂氛围和谐,学生学习效果倍增。

1.设计问题,促进学生交流体验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促进学生交流探讨是一个良好的方法。一般而言,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对小学生而言,需要教师安排任务,将注意力集中,让自己有事可干。学生可以就问题进行大胆交流探讨,陈述观点,形成知识体系,自主体验,加深印象。以《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这一课为例。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供学生探究:学校办公室准备购买一个洗手盆,市场上有塑料盆、木盆、瓷盆,请分析哪一种材料的最合适。为什么?学生听到问题后,开始主动讨论,场面非常热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经过讨论,有学生说应该选择塑料盆,因为价格便宜,样式多,比较耐用;瓷盆掉在地上易碎,而且价格比较高;木盆比较笨重,而且样式不够美观等。最后,为了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引出了“白色污染”的概念,即塑料也是一把双刃剑,应区别看待。特别是在生活中,应注重环保,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我让学生把这个观点讲述给父母听,提升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促进体验。

2.走出课堂,促进学生生成体验

教室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场所,但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在教室外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验,促进生成独特体验。以《我要攀登》这一课为例。这节课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做一个小游戏。游戏规则:单脚站立,双手叉腰。在这个游戏中,没一会儿,有些学生就受不了而直接放弃参与游戏;有些学生则继续坚持。通过这个游戏,学生有所体验,即生活中会有很多困难。接着,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你们就面临了困难。除了这个困难,你还遇到过什么困难?有学生说:“我没有朋友”。“我学不会英语”。“我不会干家务”等等。此时,我利用一些事例引导学生直面困难,勇敢攀登。在这个教学中,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困难;接着教师引导,说出困难,再渗透应直面困难的思想,促进学生生成体验。

三、注重体验评价,强化学生体验

第3篇

关键词:生活;德育;情境;体验;交流;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37-02

学生的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品德与社会》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在新课程指引下,教室的天地广阔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冲”进了课堂教学,学习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巧妙地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资源,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引导学生走进多彩多姿的生命世界,促进学生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和升华,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或对情境、人物的情感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或观念。

一、情境创设,体验情感

《品德与社会》课程重在学生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重在学生认识、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同时在与同伴、老师的交流、讨论和对话中,分享经验和感受,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教授《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时,笔者把学生分为七个调查小组:清洁组、教师组、食品组、交通组、海洋组、建筑组、商厦组,帮助学生联系采访单位、人物,地点,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采访调查不同劳动者的工作情况,并作拍摄、照相、记录。学生通过实地采访、调查等活动,真正走进这些劳动者当中,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进而产生敬佩之情。这是情感的共鸣,这种健康的情感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使他们真正认识到: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劳动者最光荣,他们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内化,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了体现。

二、交流对话,强化践行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与探究,交往时活动的最基本形式是对话。学生必须参加到学习的对话中去,否则课程内容无法理解,这充分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课程理念。教师在细节之处要强化对学生的关注,以自己的真实情感感染学生,通过交流对话带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构建新认识的过程。如今的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环境,非常想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表现,然而,孩子们在享受家长给予他们爱的同时,更多的却是认为这是家长应该做的。如何利用学校教育,比较妥当地扭转孩子们这种不正确的观念,无形中让孩子增加对家长的爱,体会家长为自己付出的那份艰辛,这又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赋予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追求。教授《我爱爸爸妈妈》一课时,笔者邀请家长一同进课堂,设计了“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秘密行动的结果——父母的一天(投影调查表)、母子一起动手制作小礼物、我想对爸爸妈妈说”等环节,让生活走进课堂。这堂课,让家长有了一次欣赏孩子上课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家长与孩子互动沟通的“彩虹桥”。同时,老师又把课设计成一个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场景,让一年级的孩子们快乐学习。整堂课就像一场游戏,孩子们一点儿都不觉拘束。孩子们把源于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和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生活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对话,获取了新的经验与体验,这就是新课程下教育的魅力所在。德育认知、德育情感与德育行为完全统一起来。这对促进孩子建构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的人格发育,是很重要又很有益的。

三、文化熏陶,升华情感

保护、传承、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对弘扬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都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促进作用。《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立足生活,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展主题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领略传统文化艺术的风采和价值。郑成功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厦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串起了厦门、台湾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情缘。学生的生活中有许多郑成功元素:水操台、演武池、嘉兴寨、太平岩郑成功读书处、国姓井、延平郡王祠、演武亭、郑成功文化节……笔者在教授《走近郑成功》时,让学生搜集材料,由《演武池遗址》视频引出“”这一历史事件,结合进攻路线图,师生交流了战争的大致过程。教师利用历史资料,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升华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

第4篇

一、运用地理实证材料开展地理德育的原则

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源自学生生活实践的素材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反省自身平时的行为习惯,提高人文素养。例如,学生去厦门周边的生态农业园开展社会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地农作物、民居和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开展地理美育,让学生感受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和谐之美,既放松心情又提升人文素养。

2. 直观性原则。依据课标要求选材,材料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例如城市学生对河流地貌感到很抽象,教师可以剪辑来自CCTV 10《地理・中国》栏目的影视资料《“蛇曲”幻影》,选取的视频资料形象直观,能化抽象为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热情。

3. 典型性原则。材料展示的地理现象形成过程应具有探究性,能揭示地理原理与规律。原因分析应具有一定悬念,有助于开展探究。

4.新颖性原则。地理素材要有时代感,能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热点和中国当下经济建设热点和环境问题。

5.师生互动原则。材料运用过程中要避免借助多媒体技术大容量满堂灌。

二、基于网络技术收集高中地理实证材料的途径

高中地理实证材料有源自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或研究性学习成果以及社会实践的所思所感,源自热播或经典影视,源自学科专业网站、权威期刊论文或媒体文章,源自课堂、微信、QQ、微博互动交流产生的新资源。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手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学地理:告诉学生一些与地理有关的微信公众号,如“中国国家地理”“旅游地理”;建立微信流地理学习心得,依据交流情况给予学生一定奖励,对提供地理信息最有用的学生授予“信息高手”称号,对善于点评、总结反思的学生授予“学习之星”称号等。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地理德育实证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合理利用水资源”为例,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三个活动任务驱动,达成本节学习目标。

活动1:新课导入。交流前置作业――“以色列水资源利用”,学生展示用手机下载的优酷视频“以色列滴灌农业”的视频剪辑。学生在了解以色列高科技农业的同时,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也需要科技支撑。

活动2:运用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 “湖清淤设想”启迪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学生可以上网收集湖相关资料,整合资源,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对当地厦门岛内最大水域――湖水污染防治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并推动课外地理学习研究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学生在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的学习思考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是德育的宝贵素材,源于学生,用于学生。特别是同学中的奇思妙想竟然获奖,这极大鼓舞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素材是中学地理实证教学资源的来源之一,运用这些素材有利于在课堂中导入校本化的探究性学习。

活动3:联系教材素材 “沙特拖用南极冰山解决淡水危机设想”,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课前利用微信群小组交流,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组际交流。学生探究该设想的可行性,如果可行,引导学生分析运输冰山之前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有哪些;运用已有的洋流相关知识,分组设计运送冰山的路线。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分析反思毁坏冰山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培养综合反思和批判能力。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缺水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设计运送冰山路线,又可以巩固洋流分布规律知识。通过该活动,学生深刻认识到合理利用水资源要因地制宜,开源节流。

第5篇

一、从教材的图片话题中花心思进行互动性教学

该教材主要是从儿童、成人、师生、文本等多重对话角度设计的,教学时,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师生、生本、生生之间的多重互动对话教学。

1. 师生间的对话互动。

该教材在素材、图片、话题等方面为师生间的对话提供了方便和指导。例如,该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我们的老师真好》一课安排了三幅图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找老师的“好”在哪里。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表象和生活经验建立起联系,并从中引出话题,引导学生与教师面对面零距离对话。师生围绕问题展开对话时,是通过图片、课件、角色表演等多样化手段进行的,过程是淋漓尽致的生活化。

2. 生本间的对话互动。

该教材设计了大量的留白,方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结论在这些空白里进行倾诉表达,补充教材,达到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双向建构。例如,第三单元《认识好朋友》一课留有这样的空白――你也可以试着做一张漂亮的名片,让学生动手设计名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空白,引导学生从内容、形状、颜色等方面进行补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意,施展个性。

3. 生生间的对话互动。

该教材的呈现方式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它为学生的同桌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提供了平台。例如,第四单元《我的家》一课,教材留出了一处空白,让学生贴上“全家福”。当学生把“全家福”贴在空白处后,可让学生与同桌进行“谈天说地话我家”活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互动,交流信息、共享收获、实现学生间的视界融合与心灵碰撞。

二、从教材的活动性特点上花心思进行活动化教学

新教材具有活动性特点,我们要在它的主题活动上下工夫,实施活动化教学。

1. 开展富有生活性的活动。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捕捉儿童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材料结合起来,适当补充校本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事例,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如,在教学该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神奇的手》一课时,教师采用交流回忆、实践体验等方法,唤起学生对会做事的手、会说话的手、会表演的手的认识。

2. 开展富有体验性的活动。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1)设计问题情境。如,该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自然里的悄悄话》一课的最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对大自然说悄悄话的环节。(2)创设模拟情境。如,教学该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国旗?摇国旗真美丽》时,笔者在课堂创设了模拟升旗仪式。在这一情境中,学生们自觉地肃立敬礼,感受与体验庄严的升旗仪式,爱国情感得到升华。(3)提供现实场境。教学《国旗?摇国旗真美丽》时,在进行热爱国旗教育的活动环节中,笔者播放了一组来自学生生活中的镜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辨别是非,在情境体验中升华了道德情感。

3. 开展富有拓展性的活动。

在课堂主题学习后,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一些操作性强、丰富多彩的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在实践中磨炼,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升华。如,在学习了该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亲大自然”这一主题后,教师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开展“寻宝物”“猜果实”等活动,让品德教育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达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三、从教材的意义生成性特点上花心思进行亲历性教学

1. 实践性亲历教学。

(1)角色扮演体验。例如,教学第四单元《这是我的心意》一课时,教师用深情的语言激励说:“在家里,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而你了解父母的需求吗?你体贴关爱过父母吗?请同学们按照提示进行表演,老师要看谁最了解父母,谁最能把体贴关爱父母的那种爱表演出来。”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去换位体察他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感受。(2)亲身实践体验。如教学《我给妈妈过生日》一课,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自己设计的和家里人过生日的活动,从中表达了对家人的爱和关心,体验家庭的温馨和快乐。

2. 心理性亲历教学。

(1)移情性体验。如《这是我的心意》一课的教学,教师创设情境,结合课件绘声绘色地讲述:今天是明明的生日,爷爷为他买来了生日蛋糕,爸爸送给他一份生日礼物,妈妈为他准备了一桌好吃的菜,全家人其乐融融,为他庆祝生日。如果是家里的其他人生日,明明会怎么做?怎么想?大家替明明说一说。这样的移情体验架起了学生通向他人心灵的桥梁。(2)反思性体验。如第四单元《我的家》一课的教学,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在座的每个同学都是在父母的养育中一天天长大的,父母对我们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请回顾一下,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通过这样的反思性体验,学生的经验获得了改造和重组,自身的认识和情感得到了提升。

四、从教材的延展性特点上花心思进行开放性教学

教师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如第五单元“亲亲大自然”可设计4个活动,用连续的2个课时完成。

1. 赤脚大仙行走校园。

学生自主组成若干小组到校园各角落走一走,谈谈当一回赤脚大仙的感觉。

2. 与大自然交朋友。

学生按兴趣组成小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认识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

3. 亲近大自然,听听大自然的悄悄话。

听自然声音(课件:鸟语、蛙鸣、狼嚎、狗吠、鸡叫……);闻自然香味(吸吸小鼻子,交流闻到了什么);看自然美景(课件:彩霞满天、流泉飞瀑、高山大漠、月朗星稀……)。

4. 对大自然说悄悄话。

学生自由组合交流。开展开放性教学,课堂才会多姿多彩,亮点多多,学生才会在自我感悟中迸发出生命的智慧,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第6篇

政治新课标学习心得范文1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期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牢记: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而思想品德课程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且是传承和培育优良文化传统、正确思想意识、良好道德品质和科学价值观念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还必须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根据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客观要求来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种新思想、新思潮得到广泛的传播,如何教育青少年学生去认识和辨别这些新思想和新思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必然成为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变老师成为关键,老师一定要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提升自己,跟上时代潮流,否则无法驾驭课堂,无法与学生沟通交流。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例如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学习,能够有效提升老师的能力,无论是知识上,还是方法上更有使老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落伍与学生无法沟通。总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武装自己,用最新的教育理念来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丰富元多化课堂,使自己不仅会教书,而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喜欢自己的思想品德科目,喜欢思想品德的课堂。

二、新课改下的课堂课程设计思路以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为目标,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来提取、组织知识模块,把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标准。这要求师生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要求教师要建立起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愿意走近老师,接受老师的引导,让老师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这样教师才能完成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观的任务。

三、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旧课标“知识——能力——情感”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这一过程所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记住某个结论或知识点,更应关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道德观的形成和人格塑造。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去影响学生,是每位学生能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合法公民。

四、新课改下教师怎样驾驭课堂。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要求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能清闲的站着,而是要去看、去听,随时掌握课堂的动态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步伐,随时考虑下一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要随时注意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学会激励和赞赏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展示自我,做到最好的自己,做到每节课都有所收获。对于课堂上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探究,让学生学会品尝艰辛后的成果,这样课堂才是成功的。

政治新课标学习心得范文2新教材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思想品德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思想品德、用思想品德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科学而先进的观念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催化剂。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1、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新课程下,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型教师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向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作为一个“促进者”要起到引导、促进学生体验的作用;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要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走向、引领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2、教师学生观的转变。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流主体。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因此,①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热爱每一个学生。②我们必须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是具有开放性的自我创造者。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的个性是多样的,因此,我们不能用统一的尺度衡量每一个学生,用统一的模式规范每一个学生。④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本身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闪光点更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资源。

3、教师教学过程观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可以统治学,也不可以代替学,教师的教要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师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学交流,形成了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此过程是师生展开对话、理解而达成“你—我”师生关系的过程,是一个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在体验中共生共长的过程。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三、 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思想品德,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思想品德,不同的人在思想品德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思想品德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思想品德才能。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政治新课标学习心得范文3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结合的教育原则,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 按照新课标要求,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概括为: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觉悟为目的。

一、 以材料为依据

材料进课堂,是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所以选择的材料要典型,要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材料的运用不能只满足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而要考虑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引出理论观点,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揭示知识点之间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把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媒体为手段

教学媒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理解教学内容,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学手段的选用是不能不考虑的。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更广泛地运用。多媒体能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时,学生例举了社会上已曝光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肯得鸡快餐苏丹红、敌敌胃火腿等一系列假冒伪劣产品的事件,在学生例举了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收看课前从网上下载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法庭审判一案,当画面上出现因食用劣质奶粉,造成许多婴儿患病甚至死亡,而当地工商部门的有关领导却徇私舞弊,向上级部门隐瞒事情真相,同学们都震惊万分,义愤填膺,也真正认识到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复杂又庞大的系统协调有序地运行,必须保证市场经济运行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多媒体教学应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交互传递,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三、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状况,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例如在讲到“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预先布置学生课外自学,查找资料,设想方案:20xx年以前,国家为什么提高了银行存贷款的利息率?银行利息率为什么会变化?20xx年以来,我国银行的利息率先后下调过几次?为什么利息率下调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货币的流通量?假设你有一笔闲钱,在利息率教高的情况下,你会多存还是少存?在利息率较低的情况下,你又会怎样安排?比较一下,哪种情况下人们留在身边可以直接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量多一些?课堂上老师组织同学们交流调查,整理出基本论点,并通过生动的事例、具体的数据说明自己的论点,对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有了充分地认识。当然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知识基础是对教材的理解和问题的发现,这一切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四、 以知识为基础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是思想政治课入门的途径,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我们的学生就失去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很难对复杂的现实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还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五、以能力为重点

政治学科能力培养的问题要注意几点: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基础,能力就成空中楼阁;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政治学科的能力要求是各个方面有机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课堂教学中要选择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例如在讲到“尊重价值规律”时,这一框的知识点较难,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可以要求同学们结合教材进行分组讨论: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量会发生变化吗?怎么变化的?

(3)不同的商品之间为什么能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4)商品交换中,价值量必须相等,体现了什么原则?

(5)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有的商品价格高,有的价格低?(汽车的价格远远高于自行车)

(6)在日常生活中,同一种商品为什么有时卖得贵?有时卖得便宜?(商场里的彩电、电脑,刚刚上市时价格很贵,近几年价格大幅度下跌)(7)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是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8)决定和影响商品实际价格变化有哪些因素?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有关商品价值量的知识点,而且在讨论中培养了理解、判断、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六、以觉悟为目的

第7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价值;实施;策略

一、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价值

第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开展活动课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第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利用教育教学情景开展活动课教学,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新性地展开学习活动,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途径,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合作交流、社区服务等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第三,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活动课教学内容依托并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出发,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深入自然情景、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实施

1、活动课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

思想品德学科的活动课教学过程,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将情境、问题、资料、思考、操作等要素有机组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活动准备,收集信息。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和观点,如图片、文字、声像、实物以及其它信息载体,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背景材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是情景创设,形成氛围。在创设情景时,要注意情趣和境界的交融,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角度来认识世界。

三是情景活动,师生互动。教师要做好从“引”―“扶”―“放”过渡,指导学生从“不会”到“会”,把握活动研究的主题和时间;指导学生按照主题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自主地投入活动,既动脑又动手,将自主思考与自主操作相结合。这一环节是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环节。

四是交流评价,共享成果。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交流,是为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活动主题,更有效地掌握知识而开展的;对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评价,其目的本身并非区分优劣,而在于更科学地提升蕴含于活动中的知识、观点等。因此这一环节并不是实践活动课的结束,要通过交流与评价活动来总结得失,及时调整策略,采取补救措施。

五是总结提升,服务学习。总结包括对活动本身的总结,还包括由活动引发的问题的思考总结和通过活动学到的有关学科知识的总结;在活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活动结果,得出有关的结论、观点,为学科的学习活动服务。

这些基本环节并不是线性的步步跟进的过程,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的活动状态实施调整,有省略也有循环往复。

2、活动课教学实施的策略

其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实际。活动课教学依托教材又超越于教材,立足于课堂教学又延伸课堂之外,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实践能力。因此,活动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实;活动过程的实施要借助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活动成果的总结要引导学生联系个体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存的环境和社会现实来总结、反思,获得实际的体验,深化认识。

其二,正确处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与有效指导的关系。活动课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指导。正确地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积极合作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其三,注重活动教学中学生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在活动主题实施过程中要倡导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开展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的体验性学习、社会活动的实践性学习等,通过设计、调查、参观、访问、社会宣传、表演、交流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习领域之间的融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任何课型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当时的社会现实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一节课中可以有多种活动形式交替使用,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教育教学效率更高。

其四,提高教师的活动组织、指导和总结提升的能力。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通过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协调学生、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协调社会有关部门、机构与学生活动的关系,为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课程资源。教师在活动中要把握好“度”,即对社会实践过程及课堂教学秩序与效果的控制力度上,教师应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校内的交流把握学生校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实践能力;如何通过已收集的资料论证教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如何教育学生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学校的正面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去模拟体验各种角色,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真实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双边活动。

参考文献

第8篇

素质教育下,德育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正所谓:百年教育,德育第一。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一个概念中――道德。科学课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团结协作、人人平等、认真负责的人生态度。下面笔者谈谈看法。

1.人人平等

公平在科学教育中体现为人人平等。科学实验往往把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小组中有的能力强的学生比较强势,小组学习任务都被他包揽了,其他同学连实验器材都摸不到实验就结束了,只能成为观众和听众。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工时考虑每个学生的特长,使每个人在团队中的职责都同等重要,或者干脆采取轮流负责各项任务的方法。如做实验时可以分成领取实验材料、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汇报等工作,让他们组内轮换岗位,几次实验下来,组内每位成员都有了不同任务的体验。如果条件允许,笔者就尽量让每个人都完整地做一遍实验,让他们人人都有成功操作的体验,如酒精灯的使用,笔者就让每个学生都做一遍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一些胆怯的学生蹑手蹑脚地完成了这个实验,对于他们来说,这次成功的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对待实验中的各个因素是公平的,自己在小组内被公平对待,公平会自然而然成为他的人生信条,将来他为人处世都能做到公平。

2.尊重生命

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生命价值的引导和教育,对他人的生命持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动植物的观察和饲养,如观察蚂蚁,蚂蚁对许多孩子来说是很渺小的,微不足道的,甚至有些孩子做过踩死蚂蚁、热水烫蚂蚁的事。课上老师给学生观察蚂蚁时,为了便于观察,把蚂蚁事先装在昆虫盒内,学生就兴致勃勃地通过透镜观察着焦躁地来回爬动的蚂蚁。观察完后,把昆虫盒放在一边,老师往往会对学生说:“要爱护蚂蚁,它们也是生命。”这里的尊重生命教育只是一句带过,走走形式而已,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如果老师带领学生经历《观察蚂蚁》一课的整个过程:用食物吸引蚂蚁,然后用羽毛或毛笔将蚂蚁轻轻扫入容器,回来后装入空间较大的、适合蚂蚁生存的容器,上完课后再把蚂蚁放归自然,显然效果要远好于空洞的说教。

在养蚕活动中,学生要经历蚕的孵化―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饲养过程。有些教师担心养蚕太烦琐会增加学生负担,于是自己做了一个课件,把蚕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向学生清楚地展示出来,以课件代替学生活动。虽然这样既省时省力又让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但他们不能体会到一个新生命需要长时间的孕育;新生命的脆弱――随时会夭折;新生命的顽强――从芝麻大小长到手指粗细;生命走向死亡的同时也孕育了新的希望。如果只注重对孩子的知识传授,而将比知识更重要的探究技能训练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丢掉了,是得不偿失的。学生经过近两个月看似“漫长又痛苦”的饲养活动,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懂得了尊重生命。尊重是人的一生修养及自我内涵的表现,也是人所必须具有的品质。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有不尊重他人的现象:学生或老师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注意别人的感受,只顾侃侃而谈,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在听别人发言时,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心不在焉;对给自己提意见的人耿耿于怀,对批评自己的人做出不礼貌的言谈举止,等等。教师有时认为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往往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不够尊重。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这些“小事”时刻警醒,努力营造互相尊重的氛围,强化学生的尊重意识。

3.团结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共同探讨”。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大多数强调竞争,学生只有竞争意识而缺乏团结合作的内在动机和与人相处交往的基本技能。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比起其他学科,科学课在合作学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许多实验是需要小组成员合作才能完成的。实验教学中老师可把全班学生分成每四人一组,要求每个小组内设小组长、材料员、记录员和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的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组内人员有序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材料员负责领取材料和归还材料;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实验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负责将本组情况进行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组内职务可轮流担任,小组合作能加强学生间的情感和语言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为小组成功而欢呼,为小组失败而捶胸顿足。

教师应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1)小组互补式:是指学生对探究实验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教师引导组与组之间进行互相补充交流的学习形式。(2)讨论交流式:通过组内同学讨论交流的形式解决学习中存在异议的问题。(3)小组对抗式:此类合作学习是指教学中教师引导组与组之间就一些探究问题进行比赛。(4)实验探究式:对一些需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教学内容,组织组内同学合作实验,证实科学结论。

4.认真负责

古代许多城墙保存至今,是因为墙砖质量过硬,墙砖质量好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制砖的工匠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砖上,工匠要对他所制的每块砖负责。反观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现在,塌桥倒楼的事件时有发生,最后连责任人也找不到,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负责任。我们在设计实验记录表时会把各个项目考虑得很周全,但往往把“实验成员姓名”这一项漏了。有的学生虽然做了实验,也得到了数据,但他们很容易受干扰,看到其他组汇报的数据和自己不一样时,就随意捏造,显然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师可以要求每个成员在确定自己组的实验操作没问题、实验数据准确后,在记录表上签上自己的姓名,表示自己对此实验的数据和结论负责。如果实验数据有较大出入,就鼓励学生勇敢说出来,然后师生共同分析他们的操作是否存在问题,给予再次实验的机会。在没有重新实验的情况下,绝不允篡改数据。责任心不仅是理论的范畴,而且是实践的范畴,只有通过责任实践,提高个体的责任能力,养成责任行为的习惯,责任心才能逐渐成熟,并成为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如《养蚕》单元,学生经历蚕的孵化、饲养、观察蚕一生的生长发育、繁殖,直至死亡,新生命是脆弱的,需要精心照顾,搬动蚁蚕需要用羽毛轻轻刷;桑叶需要洗净并擦干;蚕的粪便需要定期清理;需要不厌其烦地一次次采摘桑叶等,这些琐事都需要孩子有很强的责任心才能有始有终地做好。

第9篇

关键词:思品课;实践;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69-1

[主题提出及背景]

品德教材中留有大量的余白,让儿童有机会走出教材,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享受成长的幸福。“综合”和“实践”是品德课程的特征。品德教学应让学生走进社会学“社会”,综合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用综合的办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形态,解决社会生活和品德发展的实际问题获得体验,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品德教学互为载体,互相补充,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课堂里用自己的方式在开放的认知空间,经历实践体验过程,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他们调查访问,上网搜索,实地考察,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开展多样性认知体验活动,在身心的深刻体验中实现认知建构。

[课例再现]

[片断]

师:塑料制品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污染,如何减少塑料污染成了世界热点和难点问题,我们作为新世纪小公民,有什么金点子?

生:用废弃塑料自制改造玩具,既废物利用,又自娱自乐。

生:塑料回收再加工,生产垃圾袋、异型材料等。

生:给家庭主妇配一个布袋购物,可在大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

师:课后,请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自己的方式来为环保出份力,争做“环保小卫士”,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开展“金点子”交流会。

[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调查,让学生课前走入社会,又走回课堂,再走入社会,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在课堂上,学生们将亲身体验及获取的信息进行展示、交流,学生们不仅在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合作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与品德教学的整合,为学生了解社会创造条件,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搭建平台,使品德教学走向自由,走向民主。

一、亲身经历,丰富实践性

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中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与社会接触,在实践学习中实现的。因此,让儿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是让学生亲身去经历实践学习,教师也因此改变单纯的课堂传授与灌输的教学方式,向引导、探究型转变,使品德课程形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式重合,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更为合适的开放空间。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是苏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一课,该课实践性强,生活性强,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但学生年龄尚小,还不具备较完善的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因此,课前,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塑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笼统地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的塑料制品,结果肯定是杂乱无章,在学生走进社会之前,先进行归类、分组,再下发调查表。

调查表是学生活动的引子,为学生走进社会进行实践活动指明方向,起到“导航”作用,也切实提高了活动的有效性,学生们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社会、体验社会、感悟社会,获得对塑料制品的真实感受。

二、情智互动,丰富体验性

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获取的大量信息极大丰富了品德课堂的教学,生成了课堂的互动过程和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在师生、生生和谐互动过程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合适的教育契机,比如,“如何减少塑料污染”这个问题一抛出,把课堂互动推向一个深层次,学生们立即想出了不少实用的、有创意的“金点子”,既环保,又节省资源,如回收塑料再生产,自制改造玩具,给家中购物主力军奶奶、妈妈送上布购物袋等。

学生们提出了各种方案、点子,发表了集体创意,展现了集体智慧,使学生更关心身边事,更关心生活中的事,更关心天下的事,不知不觉地萌发了社会责任感,产生了更多的社会效应,使学生去懂得知识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的道理,让学生体验将自己获取知识与人共享的快乐,使学生得到了丰富的情智体验,提高了学生认知建构层次。

三、认知拓展,提高实效性

品德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第10篇

一、引入交际,学习品德

孩子们一天生活的开始就是交际,从起床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早饭跟父母交际,到与父母告别和同学问好是交际,课间与同学游戏是交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是交际……交际是孩子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元素。

交际是培养人社会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而且在交际中孩子能获得最直接最丰富的情感体验,教育学生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怎样与人相处也正是我们品德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和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所以在这里我们将交际引入品德课堂,创设一定的交际场景,让学生置身于交际实践中,更好地促成品德课堂的生成。笔者在教学中根据教材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做法:

【课例呈现】

在教学《园丁赞歌》这一课的心里话环节时,我就设计了一个“卡片交流”的环节,让学生把不敢从嘴巴里说出来的话通过卡片的形式写给老师。这是一种没有语言的交际,但却为我们打开了心灵的大门,化解了师生之间的一些矛盾,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情谊。

二、引入阅读,学习品德

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上也要经常阅读,要求我们的学生经常阅读教材,学习知识,理清思路,同时也要引入一些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对教材进行充实,让学生能对教材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阅读能增加情感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品德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有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人格。为了能更好地配合品德学科的教材内容学习,充盈学习内容的资源,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会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多阅读教材,阅读课外相关资料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教学目标。

【课例呈现】

在教学《园丁赞歌》一课时,笔者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阅读《知识窗》、《师生心桥》里的内容,让学生从名人故事和生活小故事里去感受师生之间的这份情谊,在获得情感体验的时候,笔者还给学生们准备了一些有关师生情的故事、散文和诗歌、古人尊师典故等供学生阅读。学生在平时的阅读积累,也能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地深刻。

三、引入活动,学习品德

在学生的生活中,最喜欢的就是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游戏、比赛、唱歌、跳舞、制作……只要他们一有空闲,就会自发地进行这些活动,生活中有了活动,才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品德课堂上融入学生喜欢的各种活动,相信一定能取得更为有效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更快乐地成长!笔者也经常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应的活动,既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得到了教育。

【课例呈现】

在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这一课时,笔者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组织学生对各个职业进行角色扮演,抓住职业特点,在扮演中不仅能使本人真实感受该职业所作的工作及职业特点,也能直观形象地向其他同学展现职业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掌握关于社会职业的特点,感受职业者对社会的贡献。

根据生活经验结合各种活动,在课堂上学生能形象地感悟其中的道理和技能,同时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作为参考,让课堂所学能真正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将活动与教学相结合,给予了课堂无限的活力,也给予了生活无限的哲理。

四、引入榜样,学习品德

孩子们的衣食住行需要榜样,学习生活都需要榜样。家长是孩子们的榜样,优秀同学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老师是他们学习的榜样,革命烈士,英雄伟人,甚至是明星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孩子们的生活无不以这些榜样为标杆,在朝着榜样学习成长。所以在品德课教学中,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引入孩子们心目中的榜样的事迹,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获得情感体验,达到教学目标。

【课例呈现】

在教学《我为母校添光彩》这一课时,当读完陈嘉庚的故事之后,笔者就安排了让学生自己说说为母校添了哪些光彩,此时笔者就引入了班级里的体育积极分子,陈刚在区运动会上获得两个第一名,为学校争光。让学生通过感受身边的榜样,激发他们热爱母校,报效母校之志。

五、引入社会实践,学习品德

品德课教学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思想才会不断地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要达到教育之目的,就必须要植根于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如何在品德课中结合教材及时有效地为学生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就需要我们教师好好地思考和琢磨了。笔者也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课例呈现】

在教学《服务在身边》这一课时,笔者就结合生活实际,在课堂结束后,组织学生和家长去参观敬老院,孤儿院。让学生走进社会去了解这些机构与我们的关系,懂得自己也该为社会服务的道理。

第11篇

一、以《课标》为依据,呈现目标设计的多元性

1.价值养成是品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不同的学科对教育的效果理解不同,且在实际应用中的侧重点也不同。品德学科是教育者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规范活动,引导受教育者反复实践,使之把符合一定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转化为行为习惯,内化为稳定的、优良的品德信念的过程。因此,在品德学科里,情感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是品德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综观整个《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全套教材,内容的设置无一不体现情感的渗透和价值观的培养。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材设置了三个单元:“我能为你做什么”“我的家乡在变化”“我与外界的联系”,贯穿一条乐于助人、热爱家乡、感受生活的情感教育主线。

2.能力提高是品德教学的重要表象

品德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训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教学内容都是由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组成的,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探究,形成自己的能力。

例如,教学“新学期,你好”这一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暑假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畅谈自己在暑假里的故事,说说自己的暑假是怎么过的,说说自己的暑假之最,交流一下自己在暑假里学到的本领。在活动中,我注意收集从学生那里反馈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暑假生活的各种体验,帮助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尊重他人的好品德,鼓励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生活,学会自己创造快乐,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学期满怀希望。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应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品德课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课前进行调查,教师应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深入生活,搜集相关的材料。

3.知识增长是品德教学的有效抓手

品德学科知识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自身独特的知识框架,是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补充。在“平安回家”的教学中,我采用视频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志的漫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通图标,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注意事项。

二、创设恰当的情境

1.利用实际的生活情境

利用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件或问题作为素材设计教学。比如,在教学“生死不离”一课时,正值雅安地震爆发,我播放了雅安地震的新闻,组织学生集体为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然后播放一些惨烈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最后再出示一些地震中的小英雄的事迹,让学生感悟他们坚强勇敢的精神,体会生死不离的真实感受。再如我教学的“学会分享”的片段。

师:今天体育老师托我给你们带来了礼物,你们看!(老师拿出两根跳绳,学生有点骚动)这可是她心爱的宝贝。你们说,我把它给谁玩呢?

(学生七嘴八舌。)

生:给我,给我!

……

师:要不这样,我把跳绳放在教室后面,下了课谁先抢到就给谁玩,好不好?

生:不行,那样我老是抢不到。

生:我同意,我离得近,能抢到。

生:我不同意,那样非乱套不可。

师:(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没想到两根跳绳会让同学们的想法发生冲突,让我们安静下来,讨论一下,冲突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件事呢?

(学生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这一情境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的体验成为现实,他们更容易投入学习,接受教师或同学的建议,学会分享。

2.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

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模拟呈现其他时间、其他地点或其他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有些素材虽然在生活中已经发生了,但很多时候不一定是我们正在教学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可以模拟再现现实生活的场景。

例如,我在教“江山多娇”一课时,首先播放《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接着,我介绍:“长江――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自古以来就用她那甜美的乳汁,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生命;今天,她仍然用自己的琼浆玉液,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因此,亿万炎黄子孙都深情地称她为‘母亲河’。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长江,去领略她的雄奇、壮美!课下,同学们已经搜集了关于长江的一些图文资料,现在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选出你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二至三份资料在全班交流。”(学生组内交流筛选,准备汇报)

第12篇

1.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在生活中实践。在课堂上的引进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如教学《生命多么可贵》时,我让学生课前去询问自己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和生产时都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同时让学生谈谈在成长的过程中家人给予的关爱。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讲一讲有关的故事。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品德与社会》课十分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本人在关注学生的同时,紧紧地围绕本次活动的重点――购物的学问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尽情交流自己购物的方法及模拟购物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此构建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师生对话平台。接着通过了两个活动引导他们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一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食品包装上都有哪些商品信息?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合格产品”,从而自觉抵制“三无产品”,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另一个活动是让学生模拟购物情景,情景再现,参与实践,使得自己学到的购物的学问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个性展示等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信心得到增强。再让学生交流购物的小窍门,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上分享交流,我再把购物小妙贴做补充,这样不但学生掌握了许多知识,还可以起到师生共同成长的效果。同时还注意渗透让学生明白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课后,我还请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购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可以让课堂的知识浸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其参与家庭购物,获得成就感,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了课程标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

陶行知先生说:“让孩子们如同林子里自由翱翔的小鸟,从生活中遭遇的、体验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为切入点,从儿童与环境的互动出发。”确实,教育的真正指南针是实际生活,生活才是学生学习的教材,它向我们提供了无穷的素材。因此,实施“活动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加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给学生充分自主活动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训练,得到发展。

2.1 入情入境 搭建生活舞台。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将心比心心更宽》时,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将心比心是理解别人的好方法,能理解他人,对人宽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2 角色扮演 进行情感教育。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3.让德育在生活中内化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健康生活每一天》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哪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并且从均衡饮食、坚持锻炼、生活有规律等方面入手,给自己设计一份健康计划,并请爸爸妈妈为自己作计划见证人。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