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

时间:2023-01-10 10:12: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

第1篇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特色

为了促进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顺利M行,必须针对当前企业会计核算特色进行分析,以完善当前会计核算制度,适应改革开放的进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一、商品流通会计核算的发展

对于商品流通会计来说,其核心业务便是商品流通业务,主要包含商品的购进、销售以及储存三个部分。相比于其它行业,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在于:商品的购销是其主要的经营内容,而商品的生产则在这个过程中被忽略了。另外,在企业的所有资产中,商品占据的比例非常大,企业在进行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以商品管理为重点,与此同时,商品流通企业中资金的流通轨迹通常是从货币到商品,再从商品到货币。在企业财务会计体系中,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与所有会计一样,都拥有对企业资金的核算与监督职能,但不同的是,商品流通会计主要针对的是商品流通业务,在核算过程中侧重的管理方法也与其他会计存在差异。

二、会计核算的原则

商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与其它行业企业相比,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商品购销;二是资金运动的轨迹是“货币一商品一货币”;三是商品存货在商品流通企业全部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是企业核算和管理的重点内容。正是由于这三个特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核算重点和管理方法与其它行业不同:

(一)进货费用的处理原则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等进货费用,可以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销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主营业务成本”;对于未销商品的进货费用转入“库存商品”的期末结存成本,下月初再转回。至于金额较小的进货费用,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销售费用。

实务工作中,商品流通企业又分为了商品零售企业和批发企业。商品零售企业一般经营的商品的数量较多,比如说家乐福、屈臣氏等连锁企业,而且经常同批购进多种商品,可以将采购进货费用直接摊入采购成本,也可以先归集进货费用,期末再分配进行处理,这样既节约了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又简化了会计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批发企业的主要业务是在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商品零售企业之间组织批发商品流转,这种业务往往是跨地、跨行业的,因此具有交易次数少、交易金额大、异地交易占总交易的比重大等特点,因此批发企业的采购进货费用直接摊入采购成本比较常见

(二)存货核算方法独特

实务工作中,制造业企业对于存货的日常核算,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发出存货时,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多种方法供企业选择,而核算方法的选择会影响产品成本的计算。根据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可供商品流通企业选择的存货核算方法主要有四种:进价金额核算法、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售价金额核算法和数量售价核算法。一般来说,经营鲜活商品的零售企业较多采用进价金额法核算,也就是说,库存商品的总账和明细账均按进价金额记账,已销售商品的数量通过实地盘存制来计算。大中型批发企业一般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法核算,也就是对库存商品以实物数量和进价金额两种计量单位来记账。综合性的零售企业一般采用售价金额法核算,即按照售价金额来记录库存商品的增减变动情况,小型批发企业和专业性的零售企业一般采用数量售价金额法核算,同时用实物数量和售价两种计量单位来对商品的增加减少和结存情况进行记录。

三、新时期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

近年来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一大批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尤其是网络型零售业的大量涌现。它们有的依托原有的实体商城而建立起网上商城,例如,国内几大电器零售商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纷纷进军网上商城。有的完全不依托实体商业,例如,当当网商城、新蛋网等有特色的网上商城。还有的是联合实体商业而进行团购商品销售业务的团购网站,例如拉手网、乐团儿等。快速增长的网络消费市场成为零售业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网上商品购销已成为一大流行趋势。这些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也体现其特色。

(一)针对现实特点新设一些有特色的明细账户或费用专栏

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针对其商品流通业务的现实特点新设一有特色的明细账户,主要表现在: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购销业务多通过支付宝等网上结算手段进行结算,一方面,企业货币资金核算时应在“银行存款”或“其它货币资金”下专设一明细账户支付宝存款,另一方面,由于支付宝结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手续费问题,所以“财务费用”下应专设一费用专栏即网上结算手续费。

网上商城与传统实体商业相比,增加了许多新的费用要素,可以在实际发生时计入相对应的成本费用账户,如在“销售费用”下根据实际专设网络广告费、信息传递费、物流配送费等费用专栏。

(二)电子原始凭证的广泛使用

在传统的实体商业中,原始凭证主要表现为在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纸介质原始单据,经过经办人员签字盖章后作为正式原始会计凭证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网上商城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电子原始凭证,比如电子订单,电子配送物流单据,电子确认收货单,支付宝账户等网上收付款凭证等。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做法是会计人员将收到的电子原始凭证打印下来,再像处理纸质原始凭证那样签字、盖章、保存,再编制记账凭证,最后录入会计信息系统。

结论

综上所述,在商品流通行业中,会计核算是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依照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而制定的,己经越来越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对商品流通行业中的会计核算进行改革,包括内容结构、相关科目、流通费用、销售折扣、利润分配以及会计报表等方面,为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的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黄爱华(1982-),女,汉,衡阳技师学院,大学本科,管理学士,讲师,主要从事会计专业教学。

第2篇

[关键词]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准则账目调整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为适应新形势发展做出的重大会计改革,新会计准则涉及的内容之多,程度之深,影响之大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完善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准则,统一会计核算标准,特别是提高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措施,《企业会计准则》的和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又一新的到来,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新的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相比,变化很大。执行新会计准则不仅涉及到对新会计准则的把握与理解,而且涉及到商品流通企业的清产核资与新旧账户的衔接等实际操作问题。本文就商品流通企业新旧《企业会计准则》衔接方法进行探讨,旨在促进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准则的改革进程。

一、调账原则

1.根据财政部令第33号文件有关规定:《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由企业提出申请,报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企业会计账目进行调整。

2.对2007年1月1日以前核算的业务事项不再调整。对2007年年初余额进行调整,调整事项应作为2007年的经济事项(调整年初数)记入2007年1月份的有关账内。

二、调账前的准备

新旧会计科目衔接,是商品流通企业认真贯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重大举措,这是一项政策性较强、账务处理比较复杂的业务工作。企业只有认真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才能够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才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且为规范会计行为奠定了基础。进行新旧会计科目衔接应做如下准备工作。

1.清产核资:对商品流通企业各项资产、负债账户进行清理、分析,核对其真实性,对企业货币资金、财产物资进行清查盘点。

2.会计人员接受培训,掌握会计改革的总体框架、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进行新旧会计科目比较、明确其差异。

3.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科目,结合商品流通企业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应企业经营活动和管理要求的会计科目。

4.按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结束旧账,建立新账,做好调账工作,作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结账及时。

三、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账目的调整

1.新会计准则涉及的科目,其名称和核算内容与原准则会计科目基本相同,其核算内容也基本相同。调账时,应将这类科目的余额直接转至新账,也可沿用旧账。即新老准则基本一致,无需进行调整。这类科目主要包括:

(1)资产类科目:“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在途物资”科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预付账款”、“库存商品”、“商品进销差价”、“委托加工物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待摊费用”和“待处理财产损溢”、“存货跌价准备”、“未确认融资费用”等科目。

(2)负债类科目:“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代销商品款”、“应付股利”、“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和“预提费用”、“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和“专项应付款”、“预计负债”等科目。

(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实收资本”、“盈余公积”科目。

2.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准则涉及的科目,其名称和核算内容与原会计准则相同,由于科目年末无余额,可沿用旧账,不存在调账问题。如:“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本年利润”和“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等科目。

3.在会计准则中会计科目名称发生了变化,但其核算内容没有变化。这类会计科目应按新准则规定的核算内容进行调整。

(1)“材料采购”科目。将“物资采购”、“商品采购”科目余额转入“材料采购”科目。

(2)“库存现金”科目。将“现金”科目余额转入“库存现金”科目。

4.新旧准则会计科目名称没有变化,但其核算内容有了很大变化。这类会计科目应按新准则规定的核算内容进行调整。

(1)“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新准则设置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但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与原准则相比有所变化,调账时,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析:

①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直接转至新账,也可沿用旧账。

②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的,对“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余额,调账时分情况处理:对于同一控制下商品流通企业合并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将“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余额一并转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余额全额冲销,并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年初未分配利润”科目;对于非同一控制下商品流通企业合并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对合营、联营商品流通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将“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余额以及“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的借方余额一并转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的贷方余额全额冲销,并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年初未分配利润”科目。

(2)“无形资产”科目。新准则中规定“无形资产”科目核算内容不包括商誉内容,调账时,将“无形资产”科目扣除商誉外的余额直接转至“无形资产”科目。

(3)“资本公积”科目。调账时,应将“资本公积――资本(或股本)溢价”科目的余额直接转入“资本公积――资本(或股本)溢价”科目,将“资本公积”科目下其他明细科目的余额一并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4)“利润分配”科目。调账时,应将“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金额经有关调整后的余额转入新账,也可沿用旧账。

5.增加的会计科目,商品流通企业应增设新账进行核算,并按新准则规定的核算内容进行核算调整。

(1)“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新准则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删除原准则中“短期投资”和“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调账时,商品流通企业应当根据新准则的划分标准将原制度中的短期投资重新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累计摊销”科目。用来核算企业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计提的累计摊销。

(3)“商誉”科目。原准则中商誉项目在“无形资产”科目中核算,新准则增设了“商誉”科目,并且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有所改变。调账时,分情况进行分析:

①对于同一控制下商品流通企业合并,原已确认商誉的摊余价值应全额从“无形资产”科目中冲销,并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年初未分配利润”科目金额。

②对于非同一控制下商品流通企业合并,原已确认商誉的摊余价值应从“无形资产”科目转入“商誉”科目。

③调账时,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发生减值的,则以计提减值准备后的金额确认。

(4)“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用来核算企业承担的交易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等。

(5)“销售费用”科目。“销售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与原制度“营业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相同。

(6)“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除核算主营业务负担的税金及附加以外,对于其他经营活动发生的税金及附加,也应通过该科目核算。

(7)“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原准则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调账时,应计算首次执行日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与“递延税款”科目余额,一并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同时追溯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科目金额。

6.将原准则中的科目合并,按新准则规定的核算内容进行核算调整。

(1)“包装物及低值易耗品”科目。调账时,将“包装物”科目和“低值易耗品”科目的余额一并转入“包装物及低值易耗品”科目。

(2)“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调账时,将“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科目余额一并转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3)“应交税费”科目。调账时,将“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科目余额一并转入“应交税费”科目。

7.减少的会计科目,按新准则规定的核算内容进行核算调整。

(1)“委托代销商品”和“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科目。新准则没有设置、“委托代销商品”和“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科目,而设置了“发出商品”科目。调账时,应将“委托代销商品”科目的余额转入“发出商品”科目;对“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其中没有确认收入的发出商品部分转入“发出商品”科目,已经确认收入的发出商品部分转入“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2)“应收补贴款”科目。新准则没有设置“应收补贴款”科目,调账时,将“应收补贴款”科目的余额转至“其他应收款”科目。

(3)“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科目。新准则没有设置“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科目,调账时将“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科目的余额转入“在建工程”科目贷方。

(4)“应付短期债券”科目。新准则没有设置“应付短期债券”科目,而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调账时,对于企业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应按其首次执行日公允价值自“应付短期债券”等科目转入“交易性金融负债――成本”科目,原账面价值与首次执行日公允价值的差额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年初未分配利润”科目金额。

(5)“短期投资”和“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

(6)“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新准则没有设置“待转资产价值”科目。调账时,应将“待转资产价值”科目余额扣除应交所得税后的金额转入“营业外收入”科目,将应交所得税金额转入“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

(7)“补贴收入”科目。

第3篇

关键词:售价金额核算 缺陷与应用质疑 新准则实质取消

存货包含“库存商品”,它是商品流通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库存商品的计价方法是确定商品流通企业销售成本和销售价格的重要依据。准则第三章“计量”部分规范说明了:存货成本包含的内容,存货的初始计量方法即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即“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明确取消了移动平法均和后进先出法。存货的期末计量方法,存货成本的结转等;尽管准则没有明确取消,但实质上还是否定了毛利率法和售价金额核算法。本文仅就其否定或取消售价金额核算法的社会客观条件及内在成因进行剖析和诠释。

一、售价金额核算的内涵及会计处理方法

售价金额核算法是上世纪50年代初在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基础上建立并实施的一种存货核算方法,至今仍在一些商品流通企业采用。其基本要点是:把商品管理和商品核算密切结合起来,建立实物负责制度,并通过商品的售价总金额和实地盘点制度,对各个实物负责人所经管商品的数量进行控制,因此,这种方法又被称为“售价核算,实物负责制”。其内容主要包括:

确定实物负责人,建立实物负责制;售价记账、金额控制。库存商品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一律按售价记账,明细分类账户按实物负责人设置;由于库存商品账户按商品售价记账,所以还要设置“商品成本差异”账户;记录商品进价与售价之间的差额;建立商品盘点制度,定期实地盘点商品。通过定期(月终)实地盘点商品,以核实库存商品实际数量和按售价计价的总金额;再和明细账上的售价总金额进行核对,以确认和稽核实物负责人是否履行经济责任;实行明码标价制度,加强商品价格管理;健全进货验收制度和销货收款制度。

(一)售价金额核算法规定的程序

第一是实行实物负责制,即划分实物负责小组,建立岗位责任制,对商品的购进、销售、调拨、调价、削价、缺溢等建立相关的手续制度。第二是建立会计二级核算体系,即划分二级核算单位,按实物负责小组设置库存商品和商品进销差价明细分类账,按售价金额核算商品的进、销、存。第三是执行规范的商品盘点制度,即定期进行商品全面盘点、账实核对,如遇实物负责人调动、商品调价应进行临时盘点。

(二)售价金额核算法的会计处理规定

为了正确核算商品的进、销、存业务,一般应设置“物资采购、库存商品、商品进销差价、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购进商品时:要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账户,按商品采购成本贷记“物资采购”账户,将商品进价与售价之间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对于结算凭证和商品入库同时发生的业务及结算凭证先到、商品验收入库在后的业务,均按上述程序进行处理。对于已经验收入库的商品,在月末结算凭证尚未到达,则应按商品暂估价入账,即按商品的售价借记“库存商品”账户,按商品的暂估价贷记“应付账款”,将两者之间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下月初用红字冲回,以便下月在结算凭证达到后支付货款或开出并承兑商业汇票时,按正常程序通过“物资采购”和“库存商品”及“商品进销差价”账户进行处理。

销售商品时:每日营业终了,各实物负责人应根据当日的主营业务收入、交款单或送款单和进货凭证以及其他有关凭证,编制“商品进销存日报表”,将其和有关凭证一并送财会部门据以记账。在售价金额核算法下,销售商品的账务处理仍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每日按商品售价反映主营业务收入和销货款的收取情况;二是每日按已销商品的售价结转主营业务成本并注销库存商品。之所以平时按售价结转主营业务成本,是为了正确反映实物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商品销售后,必须按售价及时注销库存商品,因而也就相应地按售价结转主营业务成本。待月末再采用一定方法计算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把按售价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调整为进价成本。 其计算公式如下:

进销差价率 = [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 [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

(三)售价金额核算法的特征

商品零售处于商品流通领域的最后环节,在业务经营上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首先,零售企业一般是综合经营,商品品种和规格复杂;同时零售企业以终端消费者为服务对象,交易额小、交易次数频繁,一般不需要填制销货发票。其次,零售企业商品的库存量一般不大,通常以保证市场需要和商品流转能顺利进行来确定库存定额,加之多数企业商品销售和储存都由柜组直接管理,库存情况举目可见,不需要通过账目掌握商品数量变化情况。第三,凡购进的商品都要立即订明售价,以备上架供售;所以,零售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很多方面,大都从售价出发,而不是从成本和利润核算角度来考虑问题。

第4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变化 会计核算 盈亏影响

1 存货核算问题

1.1 新旧准则变化

1.1.1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与存货的采购费用等进货费用应当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在实务中,企业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主营业务成本,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销售费用)。取消了原准则所归定的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不包括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要求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存货的采购成本构成与其他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一致。

1.1.2 取消了发出存货成本计算的后进先出法,根据调查,发出存货实际成本后进先出法不具有普遍性或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情况。一些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但其中不少企业为避免先购入或先生产完工验收入库的存货存储时间过长,导致货物变质或毁损,便将先入库的存货先发出,这样就造成了存货的实物流转与成本留转相互脱节,同时,取消发出存货成本计算法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相关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

1.2 新旧准则下具体会计核算处理方法

甲公司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其外币业务采用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折算。本期从美国购入某种油漆30万吨,每吨价格为5600美元,当日汇率为1美元=7.5元人民币,进口关税为113400元人民币,进口增值税为233478元,发生运费为15000元,货款、税额及运费均已付。假设该批油漆销售1442070元

新会计准则处理:

购入时:

借:库存商品(30*5600*7.5+113400+15000)13884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33478

贷:银行存款-美元户(168000美元)

1260000 银行存款

361878

销售时:

借:银行存款 1687221.9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442070 应交税金-应交销向税额 245151.9

借:主营业务成本: 1388400

贷:库存商品: 1388400

毛利额=1442070-1388400=53670

原准则处理:

购入时:

借:库存商品(30*5600*7.5+113400)13734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33478

贷:银行存款-美元户(168000美元)

1260000 银行存款

346878

销售时:转贴于

借:银行存款 1687221.9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442070 应交税金-应交销向税额 245151.9

借:主营业务成本: 1373400

贷:库存商品: 1373400

毛利额=1442070-1373400=68670,二者毛利额相差15000即运费。

1.3 对企业的盈亏影响 从以上的准则变化分析及举例来看,对企业盈亏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商品流通企业期间费用成本化,虽然对企业的利润总额无影响,但会直接影响商品销售的毛利额,增加了企业计算毛利率的透明度,随着毛利额的减少,继而为商品流通企业带来降低流转税负的好处。二是由于取消了对当期存货成本的“后进先出法”,如果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原采用“后进先出法”的企业在改用其他方法后,当期发出成本会相对下降,存货结转价值抬高,期间利润会相应增加;反之,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时,对原采用“后进先出法”的企业在改用其他方法后,会使当期发出结转成本相应增加,期间利润相应减少,而存货结转价值降低。三是将纳入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如生产周期较长的设备,对此类需凭借对外借款,并经过相当长的生产周期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企业,其当期的财务费用就会相应减少,而经营利润则会相应增加。

2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问题

2.1 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

2.1.1 新准则的规范的范围变小了,即新准则只规范长期股权投资,原准则规范了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而在新的准则体系中,将原准则中的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归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2.1.2 新准则规定对有控制权的投资(即对子公司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改变了原准则所规定的采用权益法核算,其变化的原因;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解释“尽管权益法可能为使用者提供一些损益的信息,类似于通过合并得到的信息,但理事会注意到,这些信息已反映在投资者的经济主体财务报表中并且不需要向其单独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对于单独报表来说,重点应集中在投资资产的业绩反映上。理事会的结论是,采用成本法编制的独立财务报表具有相关性”,因此新准则的规定采取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的做法。

2.2 新旧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的不同处理 权益法核算。非同一控制下的某企业年初出资350000员购买甲公司25%的股份,具有重大影响购买时甲公司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000000元。

新准则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

350000

贷:银行存款 350000 原准则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

350000

贷:银行存款 35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1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150000

假设上述股权差额按10年摊销,每年应摊销15000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

15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15000

假如出资额为200000元,其他条件不变

新准则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 2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

50000

贷:营业外收入 50000

原准则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 2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投资成本)

50000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50000

2.3 企业的盈亏影响 从以上的准则变化分析及举例来看,对企业会计盈亏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长期投资由权益法变更为成本法的影响。对子公司投资由权益法核算改为成本法核算时,如果该子公司处于盈利状态,会响应引起母公司会计报表利润数额的减少和资产数额的减少;如果其投资子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将使母公司会计报表的利润和资产同时虚增。二是在权益法核算下,其购买价格低于购买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则不在计入资本公积,而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导致企业当年盈利增加。三是在权益发核算下,其购买价格高于购买企业的净资产公允价值时,其超出金额不再影响以后年度的利润总额。

3 收入的核算问题

3.1 新旧准则的主要变化 新准则对收入的计量引入了公允价值模式,即对于分期收款销售,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与其公允价值相差较大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通常应当按照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商品现销价格确定。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照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金额进行摊销,冲减财务费用。

3.2 企业的盈亏影响 从以上变化及会计核算来看,新会计准则引进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虽然在销售时按照销售价格的现值来确认销售收入,但毕竟在商品发出的当期来记录销售收入,而原准则则是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分期确认收入,因此就销售当期而言增大了当期的损益,继而增加了企业当期的销项税额。

从以上三个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影响的会计核算来看,新的准则体现了简单的原则,比如长期股权差额核算的取消,同时体现了通用性原则,比如商品流通企业成本确定与其他企业一致,古人云:变则通,通则变,我相信这次会计准则的改变一定更好发挥会计在经济市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5篇

关键词:存货准则计量 公允价值 资本化 存货计价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63-02

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该准则充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对于完善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速中国经济向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存货准则是财政部在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会计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原准则做了一些变动。从新存货准则的内容上来看,新存货准则扩大了存货的适用范围,同时还引入了公允价值、存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改变了存货发出的记账方法等有关内容。

一、新准则适当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理念

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表述也不完全一致。国际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是这样定义的:“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这个定义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允价值的使用也体现了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相比。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企业资本的保全、有利于增强财务报告决策的有用性、有利于维持企业的经营能力、有助于合理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所以推广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新存货准则第十一条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在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按照该项存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它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运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会计配比原则的要求,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另外,原准则中对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规定了专门的成本确定方法,而新准则来作规定,这与新准则的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重新引入有关,即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都可以相关存货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的税费确定,无需再作专门的规定。

二、新准则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存货的相关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有限制的情况下,借款费用可以包括在存货成本中,此处的存货是指需要经过较长准备期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新存货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包括固定资产,以及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作和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存货等。比如,符合借款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用于出售的房地产开发产品,机械制造企业的用于出售的大型机械设备等。这些存货都是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因此其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在新存货准则中,把借款费用纳入存货成本更符合实际成本原则。

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对于那些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与当期收益无关,其带来的效益与以后某个或多个期间相关,将其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存货成本是比较合理的,在这一点上新准则做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这就意味着允许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且用于出售的资产所借入款项的企业,所发生的利息可以资本化。使得部分需要通过取得专门借款,以保证使存货经过相当长生产周期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受到一定的影响,首先企业利润表中期间费用减少,营业成本增长,但营业成本增长的幅度小于期间费用减少的幅度。短期内企业收益:将增加,长期看企业总收益不变。其次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金额将增加,流动资产合计金额增加,总资产合计金额增加。短期内企业的权益将增加。最后流动比率增长,销售毛利率下降,销售净利率增长。由此看来,因借款费用可资本化范围的扩大,将使生产周期长的先进制造业公司受益。由于许多先进制造业公司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与生产有关的借款费用数额巨大,因此实施新会计准则将会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率和利润,提高此类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新准则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两种存货计价方法

新准则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新准则的这一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趋同。移动平均法是指以存货结存数量和每批收入存货数量为权数,计算出存货平均单位成本,每次收入存货就计算一次加权平均成本。该法计算结果较为准确,避免了市价变化带来的风险。但如果企业进货批次太多,则计算较为繁琐,I作量较大,因此使用此方法的企业较少。后进先出法比较符合配比原则,得到的利润也接近实际,能够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现行获利水平,同时销售成本也能够在现行价格水平下得到补偿,企业期柬存货成本可以维持在原来较低的水平上,体现了会计处理的稳健原则。当市场价格处于不断上涨时,后进先出法有利于企业获得税收上的好处,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出。但是,由于后进存货的成本先结转,期末存货的计价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出现低估存货成本现象,而且也为人为地调节利润提供了机会。当存货市场价格偏高时,企业可以通过多购买的方式抬高当期销售成本,降低当期利润。

不同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对企业的会计核算结果会产生较为明显和直接的影响,进一步还会影响到企业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甚至资本的筹集等,所以任何企业都应当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利于企业经营的存货计价方法。在新准则下,企业通常采用的方法仅有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等方法,从而减少了企业在方法选择上的空间。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操纵利润的机会,同时,避免了资产自债表日存货资产价值偏离市价的问题。

四、商品流通企业的采购费用计入采购成本

新存货准则取消了对商品流通企业采购存货成本的规定,使其与一般工业企业相同。原存货准则中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只包括存货的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而运杂费、保险费、差旅费、仓储费等则应该作为营业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在新存货准则中,企业可以选择将原先计入营业费用的,与存货采购有关的费用计入存货成本。在此方法下企业的存货在当期没有完全销售出去时,这部分采购费用将随没有销售出去的存货结转到下一期的资产中,从而导致了当期利润的增加。按照旧存货准则的规定,如果将存货采购费用计入营业费用,则当期利润下降。新准则消除了原准则有着明显的行业会计制度的痕迹。有利于工业企业与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信息的比较,这与国际会计准则着力于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的立场也是相吻合的。而从我国会计改革的目的来看,该项改变的必要性也值得肯定。但是商品流通企业的购入商品往往品种繁多,对采购成本进行分摊会增加相当大的工作量。

新存货准则除以上分析之外,还有许多细节性的变动,如存货的定义、转日存货跌价准备的处理等。由于存货在许多企业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准则的变动将使其会计处理产生较大的变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地加强业务学习,来提升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使自己成为既熟悉本企业自身业务,又精通相关会计准则的“内部专家”。

第6篇

一、现行中专商业会计教材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版本不统一,教学大纲和指导书不配套在目前财经学校中,所使用的商业会计教材五花八门,很不统一且缺乏与现行中专商业会计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给教学工作带来许多问题和困难。由于缺乏教学大纲或教学大纲不到位,使得在商业会计的教学中重点不明确,难点不突出,对教材内容也难以取舍,而由教师根据教学经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心所欲地取舍教材内容,显然对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和教材改革有一定的影响.此外,缺乏与商业会计教材相配套的指导书及相关参考资料,这样不利于学生自学,给学生预习、复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教材内容不够完善、不够合理

1.教材的范围不规范。商业会计教材是以《两则》及《两制》为理论依据的,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商业、粮食、物资供销、供销合作、对外贸易、医药(石油、烟草)商业、图书发行等企业,我们把这行业合称为商业。现行商业会计教材的范围显然并不包括上述行业,而仅是以其中的商业为教材阐述的主要内容,兼顾供销企业或粮食企业主要经营过程的核算。其他属于大商业范围的企业的主要经营过程的核算很少或根本不在教材上叙及。

2.教材的内容重复。在现行中专商业会计教材中,内容重复最突出的是第一章,如:会计要素与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及一般原则.而这几个间题已在会计原理中充分阐述清楚,在商业会计教材中就不必赘述,应着重阐述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特点及商品流通会计核算应用的、会计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体现出商业会计教材的特色。

3.教材的某些内容简略不当。由此给教学带来较大的不便,同时也降件了塑竺色拿,汽丝缈空竖{伞业与终行坪浮些芍算些溥算没有启示银行结算时所使用的不同结算方式的结算凭证图样,或是结算业务的程序图示,这对学生而言,他们并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经验,也没有接触过任何的结算凭证,这对于教学和学生学习是很不利的。

4.现行中专商业会计教材欠缺新税制与外汇管理新规定等方面的内容。这虽然并非现行教材的疏漏,但新制度规定与旧制度规定的更替,给会计教学增添了新的内容。而有的商会教材虽作了一些补充,但在会计核算方面的阐述也是较为简单的。

(三)教材结构不够合理商业会计教材的结构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教材的主体内容;二是与教材相配套的复习、练习题.商业会计教材结构不够合理的表现有:

1.教材主体内容的篇章结构不够合理不同版本的商业会计教材的篇章结构,有的较为合理,有的则不尽如人意.比如,按会计六大要素编撰的商业会计教材,虽然思路清晰,线索明朗,但却把一些完整的内容人为地分割成几个部分。例如,商品流通企业的批发、零售业务的核算内容,它们的购进及储存核算业务内容编在“资产”篇;而销售及进价成本计算结转或进销差价的计算结转的核算内容则被分别编到了“收入”篇和“费用”篇里。这样的教材结构,使完整的内容因为要分别归属于不同的会计要素而被弄得支离破碎,使这些本来有着密切相关联系的内容前后跨跃几篇,在教学上很不方便。

2.现行中专商业会计教材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实用的练习题或练习题编得不尽完善以现用的某些出版社出版的商业会计教材来说,该教材配套大量的练习题,但与各章节阐述的核算内容相比;练习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题目叙述不清楚,易产生误解或思路混淆。第二,教材例题与练习题不配套或相去甚远,会增加学生解题的难度。第三,练习题不完整或不切合实际,给做题者带来困惑。

二、现行中专商业会计教材改进方向的设想针对现行中专商业会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改进的思路是:(一)教材体系上的改进方向

1.制定适合中专特点的商业会计教学大纲。制定适合中等财经类学校会计教育的教学大纲,或对原有的教学大纲加以修订、改造,使之适应当前教学的要求.教学大纲的制定,可结合我国会计教育与会计需求状况,并借鉴国外会计专业中的成功经验制定。然后围绕这份实用性强的教学大纲编写核心教材,并使教材与教学一起到位,让实际教学能按计划进行;使得教学培养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同时,这也将便于各财经学校的教学管理并使各校教学具有可比性。

2.编制适合中专特点的统一的核心商业会计教材。现行商业会计教材版本不统一,良芳不齐。笔者认为改进的对策是:根据较符合中等财经类专业学校是着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特点的教学大纲,组织有关中等财经类专业学校有丰富执教经验的教师及有关专家学者统编一本核心商业会计教材,使之符合中专职业教育的需要,从而为各中等财经学校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开展全国性统考创造条件。同时,统一的核心教材与现行制度相配套,使核心教材更为实用,以免教师在备课中花费更多时间补充各方面资料,从而投入更多的精力于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此外,统一的核心教材还可以为各中等财经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学,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打下基础。

3.编制与统一的核心教材相配套的学习指导书.将各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内容提要、学习方法及复习思考题阐述清楚,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学习商业会计知识与实务操作的目的和要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二)教材内容组合上的改进方向鉴于现行中专商业会计教材中存在的内容不够完善合理的情况,笔者认为应当编辑一本以大商业为全部内容的商会教材。这本教材在理论上注重反映大商业的特点;在篇章结构和核算内容上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大商业通用的部分,它反映大商业不同行业中核算内容共性的部分;下册为大商业不同行业中的核算内容中体现各自特点的部分,它反映不同行业的主要经营环节中本行业具有共同性的业务核算内容。上下册的各章核算内容中都增加新税制与外汇管理新规定会计核算实务处理方法的内容,并在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大纲上明确不同类型的财经类学校的不同重点教学内容,使之成为一本通用和实用的商业会计教材。

(三)教材结构上的改进方向

1.规范商业会计教材主体内容的结构。商业会计教材的篇章结构应该体现出商品流通企业经营过程的规律性,让某一个主要经营环节的全套核算方法及业务完整地反映出来,使得每一主要经营环节的业务核算内容既独立完整,又与其他各环节的核算内容紧密相关,避免相互脱节。

第7篇

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在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合理内容的基础上,解决了原准则实施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顺应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大趋势,并指明了今后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另外,准则中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色彩,但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两者在实务中的差异性。

一、存货初始计量方面的差异及处理

(一)存货采购费用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但是不包括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

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的各种存货应以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纳税人外购存货的实际成本包括购货价格、购货费用和税金。从事商品流通企业的纳税人购入存货抵达仓库前发生的包装费、运杂费、运输存储过程中的保险费、装卸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购货费用可直接计入销售费用。如果纳税人根据会计核算的需要已将上述购货费用计入存货成本的,不得再以销售费用的名义重复申报扣除。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新准则取消了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内容的说明,规定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抵达仓库之前发生的费用也必须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而现行税法则规定这部分费用可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也可计入期间费用,但是不得两者均计,导致重复计入。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制造业企业(一般纳税人)进行物资采购时,按实际的采购成本借记“物资采购”等科目,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而商品流通企业(一般纳税人)则可以采用上述做法,也可以只将采购价款及相应的增值税按上述做法处理,而把采购过程中的费用借记“营业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存货采购过程中借款费用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中,如:需要通过相当长的生产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由《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予以规范。

现行税法只允许将符合条件的开发产品资本化,并且没有规定企业开始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和中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将停止资本化的时间规定为“投入使用”的时间。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对于需要通过相当长的生产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按照新准则规定应将该存货的借款费用借记“原材料”等存货科目,贷记“预提费用”、“银行存款”等科目;而按照现行税法的规定,这部分借款费用应借记“财务费用”,贷记“预提费用”、“银行存款”等科目。

(三)接受捐赠存货成本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取消了对捐赠行为的定义和会计处理规范,针对该部分内容依然参照原规定执行。企业接受捐赠的存货资产的入账价值,按照捐赠方提供的凭据等确定的价值加上接受捐赠过程中的有关支出。

现行税法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存货资产,需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账价值(是指根据有关凭证等确定的、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接受捐赠存货资产价值和应由捐赠企业代为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含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应计入受赠资产成本的由受赠企业另外支付的相关税费)确认捐赠收入,并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企业接受捐赠的存货资产的成本,新准则未规定,依然按原来的规定执行,即接受捐赠的存货资产的成本包括根据有关凭证等确定的存货资产价值和接受捐赠过程中由受赠企业另外支付的相关税费两部分;而现行税法规定只包括前者,不包括后者。这就导致了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存在差异。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一般纳税人企业接受的存货资产捐赠,会计处理应按照接受捐赠的存货资产价值和接受捐赠过程中由受赠企业另外支付的相关税费,借记“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按照由捐赠企业代为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同时贷记“待转资产价值”;而按照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应将接受捐赠的存货资产价值借记“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按照由捐赠企业代为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同时贷记“待转资产价值”。年终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借记“所得税”,借记“待转资产价值”,同时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并按差额贷记“资本公积”。

二、存货发出方面的差异及处理

(一)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因此,新准则对于存货计价采用的方法做出了严格规定,限定只能使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这三种方法。

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的各项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和零售价法等。如果纳税人正在使用的存货实物流程与后进先出法相一致,也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纳税人采用计划成本法或零售价法确定发出存货成本,必须在年终申报纳税时及时结转成本差异或商品进销差价。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新准则对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限定只能使用三种方法,而税法对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的选择却有七种方法,其中只对后进先出法的使用有所限制。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依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企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借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同时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企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贷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二)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变更程序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没有对企业存货计价方法变更的程序做出明确的规定和具体要求。

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的成本计算方法、间接成本分配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如需改变的,应在下一纳税年度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否则,对应纳税所得额造成影响的,税务机关有权调整。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新准则取消了该项目的审批;而税法要求审批,对于未经审批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要求纳税人在年度纳税申报时,附报改变的原因,并附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经理(厂长)会议等类似机构的批准文件。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纳税人年度申报纳税时,未说明变化原因,不能提供有关资料,或虽说明变更但没有合理的经营和会计核算需要以及改变前后衔接不合理、计算存在错误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对纳税人因改变而减少的所得额进行纳税调整,并补征税款。

三、存货期末计量方面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按其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存货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的,按其成本计量,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但原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应在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金额的范围内转回。

而现行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支出不得扣除: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风险准备基金(包括投资风险准备基金)以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明确排除了上述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税前扣除的可能性。由此可见,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只有按规定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和商品流通企业按规定提取的商品削价准备金,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新准则要求企业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在资产负债表日合理估计存货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保证企业因市场变化导致资产实际价值的变化能够客观真实地得到反映,防止企业的实际资产虚增;而税法则不允许扣除存货跌价准备。同时,当企业的存货发生转让或其他流出企业的行为时,税法允许按历史成本结转存货的计税成本。对于以前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跌价准备,在转回时调减应纳税所得额或作为其他减值准备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抵减项目。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年末,当企业存货发生跌价时,按新准则规定应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存货跌价准备”;而按照现行税法规定应在计算所得税时将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的调增,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四、存货损失处理方面的差异及处理

(一)存货损失扣除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在扣除企业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后,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即营业外支出或管理费用。

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发生的资产盘亏、毁损净损失,减除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后的余额,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以扣除。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应在损失发生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非因计算错误或其他客观原因,企业未及时申报的财产损失,逾期不得扣除。其中企业存货发生的损失包括有关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发生的盘亏、变质、淘汰、毁损、报废、被盗等造成的净损失。同时,现行税法还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存货跌价准备金不得扣除。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新准则规定计算企业发生的存货损失时,用处置收入扣除存货成本、累计跌价准备和相关税费;而税法规定纳税人的存货损失为处置收入扣除存货成本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并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方可税前扣除。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企业在进行处理时依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参见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方面规定差异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二)存货损失扣除程序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对存货损失的扣除程序未作明确的规定,则依然按照原规定执行。

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税前扣除的存货的损失,应按规定时间和程序及时申报,经有关税务机关严格审批,并不得实行层层审批,企业可向所在地县(区)级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也可直接向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申请。因税务机关的原因导致财产损失未能按期扣除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应调整该财产损失发生年度的纳税申报表,重新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第8篇

一、课程定位与实训条件

(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在学生完成原教学计划中全部课程、临近毕业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前进行的实战训练的一门综合性的实践教学课程。该课程将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下,按照规范的流程处理企业各项会计事务,进行有效的会计监督和控制,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合理地预测决策,照章纳税,及时对外提供各项财务会计信息,使学生进入真正的职业工作状态,履行其职业岗位责任,从而将学生在前期课程中学习的各项知识、方法和技能,按照企业实际会计工作岗位需求进行综合运用、融汇贯通,提升其综合职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后继发展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二)实训条件 为了体现实训课程工学结合特点,在设计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都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学院为了给本课程建设提供坚实和强大的支持,专门设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见图1)。该基地直接为本课程商业会计真实实训项目服务。本课程以该基地为支撑,实现了课程内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训项目“实训即工作、课堂即基地、学员即职员”工学结合的零距离。

根据真实企业会计各种岗位工作任务和职责的分析,业务流程的梳理与分析,会计岗位及工作领域确定,设计确定了本课程能力、素质和知识目标,选取了相关的内容进行实训。在本课程内,学生通过对不同行业和类型的企业进行模拟和真实项目会计核算,了解不同行业或企业的业务流程、会计核算流程;掌握不同行业或类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培养会计职业道德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能力、知识和素质在本课程内三位一体高度融合,充分满足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的需要。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基本原则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企业会计实训是信息化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综合实践课程。其培养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会计信息化专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所面向的岗位和工作领域具有广泛性和可持续性。根据课程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体现以下几点:(1)以行业为载体,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即单项基本技能实训先行,行业会计实训顺序来序化教学内容。(2)模拟实训与真实项目实训交替进行,深度融合。(3)体现创新的教学模式: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4)体现创造性的学习方式。(5)体现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6)体现科学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物展示台、实物教具、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实验和财会专业网站等。

(二)课程实训项目 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实训项目:会计单项基本技能实训项目、制造业企业会计模拟实训项目和商品流通企业真实会计实训项目。

(1)会计单项基本技能实训项目先行,侧重会计基本技能的培养。一个任务对应一项基本技能,会计单项基本技能实训作为模拟实训和真实工作实践的基础,所有参加实训的学生统一时间先进行一周实训。共分6个任务:点钞验钞、会计数字书写、认识与填制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财簿登记、认识与编制简单报表。教学场地:会计手工实训室。

(2)制造业企业会计模拟项目实训混岗,侧重会计综合核算能力,培养全面性和综合性。模拟实训要求学生对一个制造业企业的全盘账务进行全面核算和处理,每一个学生要完成全部岗位任务的处理。模拟实训内容全面,涉及具体会计准则多。除了金融工具和企业合并等少数复杂和较难的账务处理外,基本涉及到所有类型业务的账务处理。共分5类16个任务进行3周实训。教学场地:手工电算一体化实训室。

(3)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真实项目实训分岗、轮岗,侧重真实会计岗位工作综合能力的培养。学院建设了专门为会计专业生产性实训服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超市员工全部来自会计专业学生,由会计专业老师指导进行经营活动,全面真实锻炼学生商务经营以及会计处理能力。超市共设置岗位14个,除超市经理一职由教师担任外,其它13个岗位为:收银、仓管、理货、采购、出纳、制单、记账、复核、报表、会计主管、统计、档案管理、纳税申报全部由学生担任。13个岗位分为四大类:收银部、会计部;采购部;仓管部。每类岗位每个学生实训一周,共四周。在一周内,每个学生分别轮岗该类不同岗位。不同周,学生分别轮训不同类别的岗位。生产性工作实训共分15个任务,13个岗位分别对应13个任务;另外,为增强学生的商务能力,增加了两个任务:了解商业企业行业和认识企业设立注册登记程序与内容。教学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4)模拟实训与真实工作实训分组交替进行。这一项目共4周。由1个班的学生先一起完成1周单项基本实训后分成2个大组。2组分别进入制造业企业模拟会计实训和商品流通企业真实会计实训同时完成。每个大组完成实训项目后交替进入另一个项目进行实训。

三、教学过程组织

(一)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充分考虑课程建设目标、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和教学资源的支持。如表1:

(二)教学过程设计 按照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如表2。

四、教学特点与课程作用

(一)教学特点 一是以真实工作过程序化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企业会计实训是会计信息化专业一门主要综合实训课程,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必须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以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二是以生产性教学企业为背景,最大化融合真实项目组织教学内容。为了实现构建课堂与合作企业实习基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校专业建设了由学生经营的教学企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以真实的任务为驱动,将课堂与实习地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突出体现深度融合。三是真实项目与模拟项目深度融合,重点突出培养学生会计专业技能。本实训的直接内容来源有两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事务所)真实项目和由课程开发团队开发的模拟项目。模拟项目和真实项目对教学而言各有优缺点,目前还难以互相完全替代。如,模拟项目是由真实项目经过加工整理而来的,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完整性、稳定性、重复性等特点,但也有滞后性、职业氛围不强等缺点;而真实项目具有职业环境真实,项目具体,程序明确,工作过程清晰,但也有偶然性、非持续性、不全面、不可重复等缺点。将真实项目与模拟项目深度融合,可以克服单一项目实施缺点,扬长避短,达到最佳的内容组织效果。这种融合有两个方面:(1)模拟项目来源于真实项目经加工整理而成,并根据实务发展持续更新,模拟项目本身就是与真实项目深度融合的结果;(2)本课程实训过程中,根据真实项目与模拟项目的特点,模拟项目作为全体学生均要完成的任务,包含全面系统完整的项目内容;而真实项目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定时不定人组织项目小组完成单一项目,项目的内容具有特定性、单一性和随机性。模拟项目与真实项目交替进行,以满足真实项目需要调整模拟项目实施的进度与时间。四是商务经营管理与项目实训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学生商务经营能力。在模拟项目内专门设置了企业管理的内容。根据实训的表现及往届毕业生的调查,主要在于对企业的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和流程,岗位核算流程了解不够而导致会计处理失误或无所适从。因此,本课程在内容选取上将“行业特点、企业的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和流程,岗位核算流程”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在组织该内容时,根据重要性及真实工作过程的考虑,将它设置为每个项目的基础任务。在生产性教学企业进行真实项目实训时,还专门设置了任务“认识新企业设立与登记”。并将会计工作岗位与超市其它经营管理岗位融为一体,以体现真实工作环境为背景,达到更有效培养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技能和知识素养的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商务经营能力。

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习本课程的学生首次就业目标为助理会计,但同时本课程提供学生在未来1~3年可持续发展岗位――主管会计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高职会计信息化专业学生大多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从事出纳、会计、审计和记账等岗位的工作。这些岗位可以概括成两类岗位,即助理会计岗位和会计主管岗位。本实训课程的工作领域涉及到这两类岗位的工作领域。培养的能力和思维不仅着眼于助理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还考虑到学生岗位晋升和继续深造的需要,即培养学生能够从事比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处理和企业商务管理方面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作用 首先,本课程所培养的能力对会计信息化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重要支撑作用。会计信息化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会计核算能力、ERP应用能力、财务报告分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而企业会计核算能力、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能力和基础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会计实训课程所培养的。其次,本课程所培养的素质对会计信息化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起重要支撑作用。再次,实现了真正工学结合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创业能力。本课程为学生搭建一个真实的综合性实训平台,真正实现“工学交替”和“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提供一个全真的教学环境,真正实现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化。有了超市的支撑,“工学交替”落到了实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本课程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工作得以在全真的企业环境下进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学生在真实企业实习能全面了解企业的各项经营运作,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的零对接,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企业会计实训课程是高职类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其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从而决定了学校能否向社会输送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会计人才。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企业会计实训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实践正是为了此目的。当然继续教学实践改革并走向深入,还要解决实训内容与真实的工作如何更完美的融合,进一步理顺工作的随机性、不可重复性与教学的需要、学生整体能力提高的关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岗位设置、工作量的大小、不同工作岗位不同能力的需求与学生需要培养的工作能力如何更相一致。目前采取交替轮岗、完善岗位设置与能力匹配、工作量任务与实训内容融合等方式;同时进行真实项目实训,也坚持模拟项目实训,使模拟项目的全面性、综合性与真实项目的真实性起到互补的作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9篇

[论文摘要] 《企业会计准则第 1号——存货》取消了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后进先出法,国内学术界对其取消的原因纷纷提 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取消后进先出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国"-3前通货膨胀现实下的必然结果 。

一、 新会计准则中取消后进先出法的规定

2006年 2月 25日,财政部公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 38项具体准则,这是我国会计改革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进程,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 1号——存货》第三章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该条款表明已经不允许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来确认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那么新准则取消该方法的用意何在,是该方法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还是基于其他原因,国内学术界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取消后进先出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现实下的必然结果。

二、在通货膨胀现实下两种核算方法的举例

发出存货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物价水平变动较大的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所得的结果反差就更为明显。而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经济现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创新高,产品价格持续上涨。2008年 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 8.7%.食品价格上涨 23.3%,非食品价格上涨1 :消费品价格上涨 10.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 2 。在这样的通货膨胀现实情况下,我们将通过举例来说明后进先出法与先进先出法对会计信息产生的差异。

例 某企业为商品流通企业.2月初结存 A商品 200件,进货单价为 15元/件,销售价格为 22元/件 ,所得税率为 33%,本月的具体购销情况见表 1。

1.先进先出法下:

本月销售成本=200~15+600~16+400~16+2 000xl8+600x20=67000(元):

本月存货金额=900x20=18 ooo(元):

本月税前利润=3 800x22--67000:1 6 600(元);

本月应纳所得税额=16 600x33a/t=5 478(元)。

2.后进先出法下:

本月销售成本=800x16+1 500x20+l 500~18=69 800(元 );

本月存货金额=200xl5+200xl6+500x18=15 200(元):

本月税前利润=3 800x22-69 800=13 800(元);

本月应纳所得税额=13 800'/,33%=4 554(元)。

3.两者会计信息结果的比较。通过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的核算举例。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如果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发出存货计价,则会造成本期的销售成本增加2 800元 (69 800 7000).进而使得税前利润减少 2 800元,造成少纳所得税额 924元(5 478-4 554),增加了企业在流通过程中的现金使用量;并且,在后进先出法下,月末企业存货的价值比在先进先出法下低估了2 800元08 -15 200).与存货的实际价值不符。

三、取消后进先出法的合理性

l.后进先出法加快了物价上涨的速度。我国当前正处于通货膨胀时期,突出表现就是 CPI连创新高,产品价格持续上涨。而在后进先出法下,企业的当期销售成本偏高,从而使当期利润减少。获利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目标,因此,企业管理层就会有动机来提高售价以增加企业的利润,虽然在原材料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提高售价是必然的结果,但是由于存货的周转需要一段时间,售价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后进先出法下却没有考虑这个周转期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物价上升的速度,因此,取消后进先出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速度。

2.后进先出法使企业的实际现金流增加,社会货币资金存量增多,造成通货膨胀。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在后进先出法下,企业的利润额降低,不仅使有的企业达到了合理避税的目的.不利于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减少了企业实际的现金流出,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现金增加,即增加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货币资金量。而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货币资金量一旦超过实际需求量,通货膨胀也就产生了。

3.后进先出法不利于相关人员的决策。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企业对存货的计量采用后进先出法就会使期末存货价值偏离当前的实际价值,不能正确地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并且采用后进先出法使企业当期的利润下降,应纳税额减少,企业的实际现金流增加,这样也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不利于管理层、投资者、债权人的决策。

因此,后进先出法的取消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它不仅能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有利于相关人员的决策,尤其是在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现实情况下,它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通货膨胀的速度.并且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所以说 ,后进先出法的取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的取消是必然的。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第10篇

关键词:加权平均法;教学设计;中职教育

一、课程、教材及教学内容简介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一般是继《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后开设得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职学生素以文化理论较差、理解掌握速度较慢、偏好动手实践。其培养目标定位在具备会计及相关岗位所需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初级会计专业人才。结合这些特点,教学设计及过程都应突出实践和技能

地培养。

现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成本核算实务》教材中的“加权平均法”进行两个课时的教学设计并实践。

该教材分工业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核算两大篇,特点为少于理论介绍、突出操作实务、工商业成本核算流程均完整清晰。(一般的《成本会计》教材都侧重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商品流通企业的只做简单介绍。而中职学生的就业服务对象多为小微企业,其中商品流通企业又占了很大比重。)

加权平均法是发出存货计价的一种重要方法,又进一步分成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该教材第二篇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核算的“批发主营业务成本核算”中重点应用了这两个方法结转发出商品的销售成本。其在实践中被工商企业广为应用于发出材料、商品的成本核算中。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实践,无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都大有好处。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该课既是专业理论课,又是技能实训课。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既要慎重考虑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兼顾技能的训练,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会计工作的情境和职业氛围。

通过学习,应使学生熟练掌握和加深了解两种方法的计算、库存商品明细账的登记及两种计价方法的对比和选用。

1.知识目标:清楚的区分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适用情况和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熟练掌握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及其库存商品明细账的登记。(该方法的计算在中职《财务会计》课程中学习过,所以本课定位为复习加熟练掌握。)了解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计算过程及其库存商品明细账的登记。(该方法计算过程较复杂、难度大,为本课的新授理论知识点,只要求学生了解其计算过程。)

3.情感目标:能够设身处地的体会会计人员成本核算工作的状态和流程,能够身临其境,将学习融入到实践过程中。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两种方法的对比和区分;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的计算;两种方法下库存商品明细账的登记及比较。

2.教学难点: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计算过程和库存商品明细账的登记。

三、教学设计

(一)教具准备

1.提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好空白的数量金额式明细账账页。

2.课前由教师登记一张根据移动加权平均法例题题目及计算结果的库存商品明细账。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由复习导入、讲授新课、总结、布置作业四个环节组成。其中讲授新课为主要环节,包括理论学习(用时约1个课时)和实际操作(用时约2/3个课时)两部分。

1.复习导入环节

采用提问的方式复习上次课学习的两个计价方法:个别计价法和先进先出法。导入本课内容:从特点、计算及登记库存商品明细账方面比较式地学习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并事先告知学生要完成本课设置的三个任务。

2.讲授新课环节的理论学习部分

首先介绍加权平均法是一种通过计算加权平均单价来进一步核算发出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进一步分成全月一次和移动加权平均两种方法。

其次从两种方法的名称上依次引导学生回答出它们的区别,并提示学生理解它们的基本含义。

然后通过课件一一展示出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的特点,再对比式地依次列出移动加权平均法的特点。此处对比式地学习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两种方法的理解和区分。对于较难理解的地方,通过简单解释后告知学生在后面计算和实操环节中来详解。比如: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可采用顺算或逆算成本的方法定期结转销售成本。在此阶段只解释顺算、逆算的含义和适用情况,后面计算环节会在教材给出公式的基础上增加顺算、逆算的方法介绍,并由学生来练习。

理论知识的讲授重难点在于两种方法的计算。

(1)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的计算

因考虑到之前学习过,所以第一步采用提问的方式来让学生回顾基本的计算公式。

第二步,依次列出顺算法和逆算法下的计算步骤和公式。顺算法下先根据加权平均单价计算出发出存货成本,再计算出期末存货成本。逆算法下则是根据加权平均单价先计算出期末存货成本,再倒算出发出存货成本。

第三步,布置本课要求学生完成的第一个任务:根据例题题目,由学生自己分别进行顺算法和逆算法下的计算练习。练习后请学生将计算过程演板。据此简单讲评。

(2)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计算

第一步强调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计算特点,每收入一次存货即要计算一次加权平均单价。

第二步,讲读计算公式及与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的区别。

第三步,布置本课第二个任务:同一个题目,由学生配合老师在黑板上演示出移动加权平均法的全部计算过程。

3.讲授新课环节的实际操作部分

布置本课第三个任务:根据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分别登记库存商品明细账。

(1)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首先突出强调该方法下登记的明细账采用定期结转的方式,发出存货成本只在月末集中登记一次。因之前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实训过该法下库存商品明细账的登记,所以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刚才的例题题目和顺算成本的计算结果来登记。

在登记过程中采用教师从旁指导、学生互助的方式。

(2)移动加权平均法

因登记难度较大,利用教师课前登记好的明细账作为教具,课中展示并一一讲解,学生跟进模仿式登记。

最后展示学生登记的两种方法下的库存商品明细账,并点评登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总结环节

通过学生对比同一个题目两种方式下明细账的登记结果,实践回归到理论部分,重申两种方法的特点。再次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和重难点。

5.布置作业环节

根据某批发企业当月购进和销售情况,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顺算本期销售成本和期末结存成本,能说出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计算步骤,尝试计算过程。

(三)板书设计

(见表1)

四、教学实践分析和反思

(一)教学实践分析

将本次教学设计运用在同年级几个班的实践情况来看,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较全面的掌握了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及其账簿登记、完整清晰的了解了移动加权平均法及其账簿登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移动加权平均法的例题演示环节更是调动了学生极大的积极参与性,对难点的理解也超出了之前的预计。

纵观整个教学实践,对比式教学方式和任务引领是主要亮点:

1.采用对比法展开两种方法的学习,从特点、适用情况、计算和库存商品明细账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升学生的兴趣并强化学习的效果。

2.采用任务引领的方式安排教学。课前先提示学生本课的三个任务,让学生有准备且教学过程中参与度高。同时还训练了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合作等方式来完成学习。

3.采用课堂练习法完成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例题的讲解;在难点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计算教学中采用演示法;库存商品明细账登记训练中采用示范、指导及情境教学法。在创设的情境下,教会学生从企业会计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完成核算工作。

4.设问法及举例法贯穿教学始终。

5.任务完成后,通过学生演板、描述及自己总结的形式将实践结果回归到之前的理论上。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6.总结部分将任务的完成情况与知识的学习效果结合起来,让学生知道自己掌握了什么,还需要弥补什么,以此进行教学评价。

(二)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清楚地区分两种方法,包括特点、计算及其明细账的登记。最难掌控的是学生练习和实操的过程和时间。这就需要教师事前准备充分,事中根据学生实情设计教学适时把握进度,在适当的时机临时暂停,对于重点性问题进行解答和示范。在实践后反思,若此课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更能提升教学效果。

第11篇

任何行业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物业管理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达到经济效益与管理,通过对经济的管理,才能更好的对物业进行管理。针对物业经济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物业收费没有标准的规范

物业公司在接管物业时,从房地产开发处取得运营资金,在物业管理开始以后,针对服务质量,数量,对业主进行合理性的收费来保证物业的持续良好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物业的服务性收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所有的物业公司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收费,收费的项目也是种类繁多,这样造成业主与物业之间产生或多或少的利益纠纷,阻碍了物业管理的发展进程。

(二)会计科目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还有很多物业企业会计制度沿用《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或《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由于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模式下,前两种会计制度已经很难满足日益月新的市场管理模式,针对物业经济管理,很难起到全面的检测与监督。同时针对物业的使用财产,公益品等,无法全面的记录备案,导致很多不必要的资产流失,对物业的经济管理,带来一定的打击。

二、物业经济管理当中的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两大点问题,结合国内实际水品,针对物业经济管理存在的几大因素的分析,提出的针对性解决方案。

(一)人员培训机制

物业经济管理无论实施何种制度,何种模式,首先离不开人员的控制,只有员工贯彻的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不断的完善各种管理上出现的问题,才能使物业经济管理上升一个新的高度。所要要从以下几点下手:1、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物业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服务行业,为了市场不断激烈的竞争,员工必须培养的基本素质就是服务意识,只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2、针对员工的岗位专业培训,要使每一名员工充分了解自己岗位职责是什么,针对不同管理层,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培训。切勿一味按照书本理论进行讲解,要多以实际发生的案例,以及管理当中出现的问题作为重点对象,进行分析与讲解,让员工更加直观的了解什么是物业经济管理。

(二)加强宣传法律法规

由于物业管理上,业主与物业会发生一些利益纠纷,很多情况大家各持一词,导致物业与业主发生纠纷,甚至移交司法机关,其主要原因在于双方对法律法规的制度保持着模糊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当双方发生利益纠纷的时候很难有效的使用法律来解决各种纠纷。所以加大力度宣传法律法规,物业人员与业主可以通过现有的各种媒体,包括活动,来提高对物业法的认知与了解。其次针对新型复合型矛盾,在没有相关法律出台前,涉及到重大利益问题时,双方应该将问题移交司法机关,进行调节,以及协调处理解决方案。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物业与业主之间的矛盾,还可以进一步细致化了解相关法律,从而更有效的使用法律的权力来保护自己合法的权益。

(三)规范物业收费标准

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权威机构规定,所有的物业公司收费全部按自己需求,或者说喜好收费,导致很多物业收费的种类也不一样,致使很多业主与物业发生利益纠纷。但是由于地区和地区不一样,消费水平也不一样,这些都导致了很难统一收费标准,所以收费标准应该参照以下几点来制定标准:1、物业公司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程度来决定。2、物业公司与同行业竞争是否过于激烈,如果供大于求,可以适当降价来提高市场份额,如果是供小于求,应该根据物业公司实际情况,以及同行业竞争压力少许调高价格。调高价格应当与业主进行协商沟通,以免造成有损公司形象以及利益纠纷问题。3、当地政府应该根据本市实际水平,帮助物业公司定取标准,这样不仅可以减缓物业与业主压力,还可以为物业经济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经济管理项目要明确加强

无论何种管理模式的运作都离不开的经济的运作,换句话说,经济的运转是带动管理运作的前提,所以物业管理首先要做到经济管理,针对经济管理就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1、由于很多物业公司还是沿用《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或《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对现如今的多样化市场有着一定的弊病,缺少了各类型明确的分类,而且物业本身是服务行业,服务的类型比较多样化,所以物业管理在“营业成本”会计科目下应该分型共和个营业成本。2、物业不同其他服务行业性质,因为物业需要接受大量的业主固定资产的管理,风险与责任较大,所以物业会计部门一定要加强业主资产的核算,真实性,以及准确性和及时性。为了更好的维护业主的固定资产的完好以及补偿意外损失,会计部门一定要做到核算财产保险的会计事项,处理好递延事项,以及预提、摊销用的会计预算。3、应该在会计科目内设置专项基金,以便于专款专用,一般包括:住宅修缮基金、工艺器材维护专项基金等,应结合实际情况增设相应的科目,以便方面醒目管理。4、严格把握好物业所属资产与业主所属资产的登记,建立明确的科目信息制度,将所有的资产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各科目的登记以便于统一协调管理,又可以一览无余排产各环节出现的问题。使各环节既可以独立拿出来调查,又可以整体进行调查。保证了所有物资的准确性。

三、总结

第12篇

1.1行业会计实训教材匮乏、不完整,实训内容缺乏综合性

目前市面上的会计类实训教材琳琅满目,但是大多数是产品制造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实训教材,而其他行业(如餐饮业、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企业等)经济业务的实训教材涉及到的很少。如果能买到一本综合的行业会计实训教材,这本教材了包括了笔者提到的诸如前面所有的行业那会是难上加难。会计实践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教学过程,要运用到学生所学过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纳税实务等核心课程。而我院现开设的行业会计实训,虽然实训的行业涉及制造业、商品流通业、餐饮业、房地产业和施工企业,但行业会计实践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每人发一本实训书,再发一套账证表,按照实训资料里的要求完成一个企业某一个月份的经济业务,学生只要记好账、编好报表就可以了。这样的会计模拟实训,它是将账务处理作为教学重点,主要强调学生会计核算能力,而忽视了对其管理能力的培养。如果现今的实践教学内容依然停留在核算型账务处理方面,即使学生在学校中很好地完成了会计课程的实践学习,其实际能力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1.2教师缺乏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会计实践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师资水平如何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现我院的专职会计教师,大多数都是财经院校毕业就直接就业的教师,他们虽然会计理论扎实,但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算是纸上谈兵。行业会计实践教学应当配备经验丰富、水平高的指导教师,而我院现在及需的就是这种是既有企业工作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1.3行业会计实训偏重手工实训,轻视电算化实训

我院的行业会计实训课程共96学时,贯穿大二第二学期。本课程由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两部分组成。手工部分64学时,电算化部分32学时。行业会计手工实训账证表完成后,学生再利用财务软件再实训一遍,基本上只进行总账系统、报表系统的实训,就是利用财务软件进行建账、制单、审核、记账和编表的基本训练,其他会计信息系统模块,如如何进行会计分析、会计预测和决策等方面的使用很少涉及。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行业会计实践教学对策

2.1自编或选择合适的行业会计实训教材,拓宽实践教学内容

目前我院的行业会计实训课程选用的是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实训教材,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应提倡“自编为主,购买为辅”。为了保证会计实训教材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实训教材的编写教师应深入各行业企业进行实际调研、收集资料。编制出一套完整的涉及各行业经济业务的实训教材。在编写教材时,还可以考虑把企业的一些非常规业务在实训中有所体现,例如,在基本资料中设有少量的有问题原始凭证,如假发票等,以解决目前会计实训重核算、轻审核、轻监督的问题,总之,资料的仿真度越高,实用性越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就越强,实训的质量也就越高。目前,我院行业会计实训虽然涉及制造业、商品流通业、餐饮业等其他行业,但实训内容比较单一,业务也比较简单。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拓宽实践教学内容。如接受了审计,发现了问题,要进行调账;准备进行一项投资,进行投资决策;企业准备融资,选择融资方式等等。只有拓宽了行业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学生才能不仅会会计核算,还能进行会计监督;不仅能记账、算账、报账,还能进行财务预测、决策与分析,真正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

2.2配备经验丰富、高水平的实训指导教师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才能带出高水平的学生。所以,我院行业会计实训课程应配备经验丰富、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我院现有的会计教师距离这个标准还有些距离,为解决这个问题,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改善:

(1)文中提及高水平的指导教师不是指学历高、职称高的教师,而是由多年各个行业企业一线会计工作经验的高水平教师。学院可以引进这样的经验丰富、高水平的指导教师。

(2)专任教师放低姿态走出去,去校企合作单位、去记账公司、去会计师事务所进修,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真正能成为双师型教师。

2.3手工与电算化应相互结合,使行业会计实践教学顺利进行

现在的会计人员不仅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而且计算机知识也得过硬。因此,在手工实训的基础上,还应该利用原有的资料进行会计电算化操作,将手工操作与电脑操作相结合,相互印证,从形式、内容、速度、结果等方面比较手工操作与电脑操作的异同点。这样,既掌握传统的操作技能,又熟练掌握电算财会的应用技巧,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