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房地产营销策划书

房地产营销策划书

时间:2022-08-08 21:07: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房地产营销策划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房地产营销策划书

第1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了适应行业及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市场,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依据房地产行业的细分和市场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向。[1]在当前城市化发展和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热的形势下,房地产投资量有增无减,营销人员需求量逐年增加,为适应行业的发展,本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向时将营销策划人员作为一个主要的就业岗位。为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依据营销策划人员岗位内容和目标,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案四方面对《房地产营销》进行课程改革思路探讨。

2《房地产营销》课程改革背景

2.1行业背景

自从我国土地转让市场化和住房市场化以来,地产业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之一。而近年来,房价不断飞涨,百姓怨声载道,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出台了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措施。[2]2007年底以来,受房地产市场固有规律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购房者持币观望、买卖成交量持续萎缩、房价徘徊不前甚至小幅回落的变化,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发展时期。[3]面对政策的调控、市场的变化,开发公司也进入洗牌阶段,能否在调整阶段保住市场甚至扩大规模,项目营销策划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给市场输送专业化营销策划,在传统知识灌输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以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进行培养,提高准员工技能水平。

2.2专业背景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掌握房地产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房地产行业基本制度和政策,在房地产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企业一线岗位,熟练掌握房地产经纪、估价、物业管理等业务实操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本专业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专业面向岗位,通过岗位工作流程分析完成行动领域分析,在工作核心任务分析基础上完成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4]调研发现营销策划人员岗位为主要需求岗位,为提高专业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进行《房地产营销》课程改革。

3《房地产营销》课程改革目标

《房地产营销》通过以房地产营销策划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使学生了解房地产营销策划的基础理论知识、常用的各种营销手段,当前主流的操作模式和操作流程,掌握房地产目标市场定位,房地产价格策划,房地产销售推广策划,房地产销售技巧和相关法律知识。学生学习以后,具备产品推广的定位能力,营销策划书的制订能力,营销策划推广的执行能力,销售的接待和签约能力。具体实现目标如下:

3.1知识目标

(1)熟悉房地产营销策划的原则和程序,掌握房地产营销策划的主要方法;(2)了解房地产营销策划的流程,掌握房地产营销策划方案编制、调查问卷设计以及信息采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3)掌握样板房包装与售楼书制作的基本方法;(4)掌握房地产销售相关流程管理方法;(5)掌握房地产销售的现场接待礼仪和销售技巧。

3.2能力目标

(1)能够进行针对具体项目的调查问卷设计和市场调查;(2)能够进行具体项目的市场细分定位;(3)能够进行具体项目的价格策划;(4)能够制订项目营销策划书;(5)能够现场接待客户,进行楼盘信息解说答疑。

3.3职业素质目标

(1)培养热情、乐观和沉着的职业素养;(2)培养耐心细致、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3)培养风险防范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及应变和抗压能力。

4《房地产营销》课程改革内容

4.1教学设计改革

为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课程设计时以营销策划工作过程为主线,《房地产营销》课程改革将整个工作流程分解为5个项目、12项任务,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使工作任务具体化。在具体设计中,以杭州市在建楼盘为营销策划对象,让学生进行项目市场细分定位、项目营销策划方案制作、项目营销策划方案实施管理、样板房包装和楼书制作及客户现场接待和签约练习,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交易、真实的环境中,用真实的材料学习房地产营销策划工作流程及技巧。

4.2教学内容改革

以岗位内容和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内容改革,主要安排5个项目,分别是项目市场细分定位、项目营销策划方案制作、项目营销策划方案实施管理、样板房包装和楼书制作及客户现场接待和签约,在5个项目基础上以工作流程顺序,分解出12项任务,分别是竞争性项目调查、项目细分定位、房地产市场总体调查描述、竞争性项目分析、目标项目SWOT分析、项目营销策划方案、营销策划的进度安排、营销策划活动的监控评价和调整、样板房包装、楼书制作、现场接待和销售签约。在具体任务学习过程中,以流程、技巧、问题处理为主要学习内容,例如竞争项目分析,能够根据目标项目的地段、单价、总价、产品类型等要素确定竞争性项目,并确定调查内容进行相关调查,调查结束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开展竞争形势分析会,进行竞争项目分析总结。

4.3教学方式改革

为实现学生“学了能用”的目标,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中,按照“教、学、做、评、思”的步骤开展教学。本课程教学以杭州一个在建楼盘为学习对象,每堂课开始时,教师会下发准备好的该堂课对应的实训单,然后以任务为出发点提出教学目标,并通过一个导入任务让学生了解具体实现教学目标后能解决什么问题,在明确教学目标后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知识点讲授,通过案例教师示范知识的应用,学生通过学习和观察掌握知识与技能,依据任务不同个人或小组练习并汇报成果,教师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学生反思并总结,完成实训单。例如项目市场细分定位,教学目标为掌握市场细分与定位的原理和市场细分与定位的操作流程,对项目本身潜力分析,并针对竞争态势进行市场细分定位。教师给出任务:2009年5月,7月以及2010年9月,绿城房产集团先后联手浙报集团,海航地产,浙江铁投等公司,以均价10,000元左右的楼面地价通过土地出让获得杭州市西湖区蒋村区域几个相邻地块,此项目案名为《绿城西溪诚园》,针对前期进行的竞争性项目调查,假如你是绿城房产《西溪诚园》项目的策划人员,请问你将如何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请分组完成《西溪诚园项目市场细分与定位报告》。在明确任务目标前提下,学习市场细分的依据、原则、方法和程序,房地产项目目标市场选择考虑因素及策略,掌握项目市场定位原则。知识点讲授完毕,教师进行示范,以杭州滨江房产钱江新城项目(滨江金色海岸)为例进行目标市场定位介绍。依据示范,让学生分组对本学期营销目标对象练习市场细分和定位并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学生进行完善,并完成报告上交。

4.4考核方案改革

《房地产营销》课程考核以过程性考核为主,期末试卷考核为辅。过程性考核以能力和知识应用考核为主,考核内容分为3个部分:课堂表现、小组作业和小组展示。课堂表现以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和参与教学组织活动为主;小组作业以上交的小组报告为检查依据;小组展示主要有销售现场接待和销售签约。期末考核以知识点考核为主,考核房地产营销基础知识和房地产营销趋势及模式。具体考核标准见表1。

5结语

第2篇

高等职业教育房地产类专业是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这个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而形成的专业类型,主要包括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物业管理两个专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我国转型期已经并且仍在不断形成的价值量巨大的房地产,促使房地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和其他专业类型一样,如何有效地培养满足社会、企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始终是房地产类专业教育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而这一重要问题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将转化为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研究。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厘定策略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的目标,因此,如何确定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及什么样的目标是对专业培养有价值的,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并不容易处理的问题。人们之所以需要确定目标,是因为现实的状况与预期的未来存在差距。目标是一个预见的结局,它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指引人们行为的方向,释放人的行为,发挥人的智能,促成有益的改变。

(一)通盘考虑学生的经验状况

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通盘考虑学生目前的经验状况,需要以学生自身的行为和需求为根据(这里包括学生先天的本能与后天养成的习惯)。这需要在确定目标时,对学生的状况有观察,对目标的结局有预见。也就是说,教师在思考什么应该是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时,需要履行观察、预期和规划的责任。要注意的是,目标不是僵死的,而是动态的,它能够顺应环境条件而改变,同时也要注意,好的目标能够引导学生产生好的行为,促进学生智能的发挥。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被确定为“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界定实际上表达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普遍性。具体到各个不同类型的专业而言,其实还应该有其特殊性。房地产类专业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依托房地产业的发展而形成的,是围绕着房地产的开发经营、房地产的价值评估、房地产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而形成的。因此,在确定房地产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这个特殊性,对房地产类专业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加以具体的界定。

(二)界定学生素养的四个预期

在具体界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首要的是进行社会需求的调研和分析,这里包括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毕业生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从房地产类专业的特性出发,这类专业的“高技能人才”需要从四个方面予以界定。

一是学生基本素养预期。学生能够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具备全新的理念;具有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按章办事的原则性;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工作协调能力。

二是学生知识结构预期。学生能够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法律法规知识;外语、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计算机操作等的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与实务知识。

三是学生能力结构预期。学生能够具备客户服务和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交流、沟通、协调能力;获取信息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

四是学生职业态度预期。学生在职业态度上应表现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能够理解和掌握社会道德关系以及关于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意义。有良好的职业情感、敬业精神,对所从事的职业及服务对象保持充沛的热情。有良好的职业意志,具有自觉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毅力和精神;有良好的职业理想,对所从事的职业未来的发展,保持积极的向往。

高等职业教育并不是一个让学生在学校里当学徒、学手艺的过程,而是一个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理想人格,发展出自己的才能,理解专业的意义,并能将这种意义转化为生活的意义,从而能有效服务于社会的教育过程。因此,专业培养目标要能够在这些方面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必须遵从职业教育的根本特点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但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学生的人格实现和其他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片面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则有将人当作工具来对待的倾向。因为事情是由人来做的,职业技能也是通过人发挥出来的,所以对人的全面培养必定是根本的。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考虑是否有助于学生实现其可能的发展,是否有助于学生实现理想的人格,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助于学生获取生活的意义。

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以课程作为载体,需要构建一套相应的课程体系,这里既需要有知识性的体系,也需要有实践性的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应该坚持对人的全面培养的原则外,当然还必须遵从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服务社会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从企业一线经营管理的实际出发,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就房地产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而言,首先要考虑的是社会、行业、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其次要考虑学生应该具备什么素质、知识、能力,才可以说是符合专业需要的。从这一思路出发,可以形成专业教育的基本框架,其内容应当包括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拓展教育三个部分。其中,普通教育着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专业教育着重形成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结构,拓展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进一步的能力。

(二)充分考虑框架实施的具体内容

专业教育的基本框架确定以后,还需要考虑框架实施的具体内容。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看,学生究竟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职业知识?学生究竟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职业技能?由此,可以将完整的课程体系分为知识领域和技能领域两个部分,通过对这两个部分的分析,形成所需要的课程内容。

从知识领域来看,普通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政治、哲学、社会学理论,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外语、体育等方面的内容。专业教育由于房地产类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的是房地产客户服务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所以其内容应该包括客户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体而言,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领域包括开发与经营、营销、经纪、估价等;而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具备的知识领域包括经济管理、物业客户服务、房屋及设施设备构造、物业管理、设施设备管理等。拓展教育的知识领域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从这两个方面来确定其内容。

从技能领域来看,普通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获取知识及运用知识能力等。专业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客户服务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通过对知识领域和技能领域的界定,可以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一个可靠的基础。

三、有效课程体系的课改展望

(一)专业知识教学核心的认知坡度

知识领域与技能领域的界定,只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为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确定知识领域中的知识单元,哪些是核心知识单元与核心知识点;哪些是可以选修的知识单元与知识点;技能领域中的技能单元,哪些是核心技能单元与核心技能点,哪些是可以选修的技能单元与技能点。这是一步步将知识领域与技能领域层层细化的过程。通过这一步步细化,使具体的知识内容与技能内容得到明确与落实。比如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中的营销学这一项知识领域,其核心知识单元可以界定为房地产营销,而核心知识点可以界定为营销策划书、市场调研报告、营销方法运用三个内容。这意味着这个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房地产营销方面的知识,而其中最核心的知识是知道怎样编制营销策划书、市场调研报告,知道营销方法,知道怎样运用营销方法。

(二)核心技能操作层面的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