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创新论文

教育创新论文

时间:2022-02-13 14:54: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创新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创新论文

第1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经济成分和利益群体、社会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道德失范现象、腐败现象屡见不鲜。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大众传媒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纷纷涌入我国,国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主流文化受到冲击,人们的精神归属显得无所适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不但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许多专家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也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创新价值的方法,如以“启发式”、“渗透式”、“隐蔽式”取代“填鸭式”教育;以有的放矢的理论联系实际,讲真话、实话,取代“空谈”、讲“官话”、“套话”;注意运用“情感陶冶法”、“心理咨询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建立红色网站,等等。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要求我们不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创新,内容也要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方法创新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关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目标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政治教育是导向性内容,思想教育是根本性内容,道德教育是基础性内容,法纪教育是保障性内容,心理教育是前提性内容。这些内容涉及了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从根本上说,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目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党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坚决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方向,决不能动摇在教育内容中的中心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既要具有超越性、又要体现现实性

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塑造出理想的人格是提高整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不仅要关注现在,更要关注未来,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理想性、超越性。但是这种理想,这种超越,必须建立在现实之上。我们的教育内容只有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符合实际,才具有科学性。再者,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内容“过高”、“过空”,跟他们生活的现实社会和实际的精神需求反差太大,就会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要深深扎根于现实之中,真正挖掘出体现时代要求、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东西,创新出既具有超越性又充分体现现实性的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

笔者认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应该对个体给予充分的尊重与关注,注意研究个体现在到底需要什么;对合理的需要予以满足,对不合理的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如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义利统一观念等,这些既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又能满足个人价值实现的内容,就应该及时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中。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体现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情况错综复杂、千差万别,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层次性。从年龄上看,教育对象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四个层次。我们应该根据年龄结构,合理地确定出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从文化知识层次上看,教育对象有知识比较渊博、知识水平较高、知识水平一般、半文盲、文盲之分。从思想道德状况上看,教育对象有思想先进、思想道德素质一般、思想落后、思想道德素质差之分。如果我们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刀切”,势必严重影响教育的效果。另外,从地域上看,教育对象有城乡差别,东、中、西部差别,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差别。这同样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体现层次性。

(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具有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及时解决人们思想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对人们的思想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保证社会的精神主流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针对社会出现的实际问题对教育对象施加教育,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比如,针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注意培养教育对象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义利统一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法制观念等;针对目前网络化引起的负面效应,我们应该注意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针对现在青少年的性罪错行为,我们应该注意加强性道德教育;针对现在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我们应该注意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针对现在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实际,我们应该注意培养教育对象的开放意识、国际意识、国家意识等等。

第2篇

摘要:多元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多元需求下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也必然受到挑战,改革目前的培养模式便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多元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多元化发展成为了一种趋势,同时对设计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属于大众型教育,侧重于一般的理论普及,并不注重思维发展训练和实践锻炼,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培养要求。因此改革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紧要问题

一、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模式的现状

当前,高校在进行设计人才培养时大多采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即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三大块。三段式模式在造型基础、设计教育和专业设计各段中又设计了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具有相当完整性,教学方便易行。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阻碍了学校培养具有综合创造能力的人才。

现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可能存在每门功课都优秀的学生却做不出优秀的设计,甚至不懂得设计程序,无法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因为,现有的各阶段课程教学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使学生获取的知识都是被相对割裂、各成体系的,学生很难在这样一些缺乏相互有机联系的知识基础上,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使他们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很难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进行综合化的、系统的设计创作。

二、建立满足多元需求的设计人才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体系

(一)加强教育改革力度,更新教学理念,合理安排课程

根据现阶段我国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了满足多元化的需求,设计人才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要制定符合设计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要具有学科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同教学管理部门一起探讨,共同建立、尝试相关配套的、可操作的教学管理体系。

在教学中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基于多元化的需求选择课程,并且合理安排课程。其中,基础课程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专业基础课程强调技能培养,专业设计课程以实践教学的方式完成整个一门课程的讲授与学习,把大量的知识点融入到完成课题的实践中去。课题的选择要具有实际意义,最好是和公司合作,获得课题来源,这样就能够避免专业理论课程中理论知识的乏味,提高学生完成课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课题的同时享受成就感。

(二)校企联合形成教学实践一体化培养

学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后,怎样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则是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的,要培养动手能力就要广泛的建立实习地基,让学生在每一学期都有一定时间的进行实际操作,而实习基地的最佳去处就是各种类型的公司,例如广告公司、装潢公司等需要设计环节的公司,因为公司是设计的第一线,他们的信息丰富而且超前,与市场接轨,而学校在这一点上相对落后,所以要加强与各种设计公司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关系,做到优势互补。学校为设计公司输送各种类型的有用人才,设计公司也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直接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改革中,互通信息,取长补短。

三、以满足多元需求为目标加强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所谓多元需求就是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多元需求。从目前企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设计专业来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提高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设计的劳动强度,使设计的整个过程更为快捷和便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负面效应,例如更多的人只能在电脑上做设计,忽视了对基本功能力的训练,无法进行徒手设计,也就缺少了创新的空间和能力。计算机某种程度而言仅仅是个操作工具,无法代替我们进行思考,只有通过大脑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的设计修养,只有不断提高造型基本功的训练,即徒手绘画能力,才能使我们在进行设计创作时产生更多的新构思和新创意。在徒手训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眼光与品味,同时可以锻炼你敏捷的思维、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更好地帮助你在计算机上游刃有余的运用软件进行各种设计。

(二)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的能力

在设计应用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设计发展的轨迹,它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设计工具,具有快捷、便利,而且其虚拟的画面显得直观而且生动等特点。因此,现在的设计人才将离不开计算机软件的辅助,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教授最先进以及最流行的设计软件,例如平面设计,三维立体影像设计,网络及媒体设计以及利用各种CAD软件进行的辅助设计等等。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真正的创造力应该是创新立意、改造与发明的能力。就创造力而言,它是智力、阅历、创造动创造方法与有关知识的函数,即创造力=智力×阅历×创造动机×创造方法×有关知识。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设计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是决定其所设计的产品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学校可以针对设计课题的主题、类型、内涵等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专门训练。设计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否则是不可能有永恒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在设计的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记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再现,从一个设计过程中产生的联想可以引发多种联想,从而在另外一个设计过程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超前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综合设计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对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只有具有了这样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帮助学生在设计创意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面向未来,并从幻想中寻找思路,在创新中实现目标。

四、教学模式的创新

为了满足多元需求下的人才需求,应当对目前普遍采用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予以改革,采用复合式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谓复合式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主线,构建教师导学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三位一体的复合教学方式。

(一)精选教材,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立足当前的多元需求背景,选择合适的基础教材和专业教材,将教学目标课题话,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

教材选定,经过基础教学之后,教学方式便进入到了核心阶段:“自主——合作——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环节。

1.自主学习:学生自我发现和研究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和研究能力,包括“学习、思考、提问、研究、解决”五个互相联系的学习要素。使学生们在自我学习和设计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会自我学习,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研究和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必须有的一个条件,而设计问题往往不可能凭一个人的能力完成一个课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实践教学阶段,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能发挥学生个人的能力,又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创新学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多元需求下的人才培养除了对教学结构本身的改革之外,很重要的一面就是任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全面提高。在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资的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设计教育中,教师由原本只担任一、两门课程转向全面负责知道学生的整个课题设计环节,只有单一知识背景的教师显然无法胜任综合化的设计教育”。因此,那些既有专业教学经历,又有多学科知识,并且有跨学科实践背景的教师,将是当前设计教学最为理想的教师。当前学校在引进复合型教师的同时,努力培训现有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

参考文献:

第3篇

1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资源,企业就具备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能够在日益激烈的技术及产业竞争中立足。所以,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我们在高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追求学生的规模和就业率的同时应更加看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及创新培养。众所周知,自2002年大学扩招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渐渐显现,学生较以前的冲劲不足,毅力减弱,且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所下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针对当前学生状况,不应自怨自艾,随波逐流,而应该适时创新,大胆改变,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创新能力,以更加适应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2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判定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判断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学生有创新的思维或者意识(2)对于事物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3)对新的事物有自己自己的看法(4)提出创新的思维只要具备了以上的一项或者几项,就说明了学生已经有了创新的思维,此时需要教师加以鼓励及正确的引导,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能力。职业教育是“教学结合”的教育,除了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外,更要看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3.1项目式教学方法

项目式教学方法是现如今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采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对工作或者作业进行项目式分解而进行的实践联系理论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基于教学和企业培训的一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将针对的课题或者工作分解为多个项目,对其进行逐步分析,完善,确定其项目开展形式,项目组成人员,完成方法以及总结的一种教学形式。“项目式教学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盛行于德国,到20世纪中后期趋于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在我院的教学中,通过教师对项目的选择,布置,让学生从“用中学”,学以致用,并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完善项目的缺陷,以完成整个教学工作。在项目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①确立项目任务(通常由老师提供一个或多个项目任务,组织同学分组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需要完成的大致思路)。②制定项目完成计划(由教师给定思路,引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完成的步骤和程序以及各人员自建的分工等)。③项目实施(根据已分析好的工作步骤和思路,按程序工作,并进行阶段性检查,同时能处理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并给定解决方法)④检查评估(先由学生自己评价,再由老师对项目结果进行总评)。

3.2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以往的教育教学中,往往是理论几周实践几周,甚至有的学校从头到尾都没有进行实践教育,这就破坏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会使得学生理论知识太过密集无法掌握,同时在实践环节学生又不能完全联系理论进行操作,因此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讲过,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针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我们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形式进行教学,集中教学环节,使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实践又验证了理论知识,加深了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目的。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我们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设定相关实践环节,根据设定的题目进行理论分析,实践操作,没有固定的先理后实或先实后理,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完成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教学方法。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有以下几种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演示法,③练习法。通过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仅提高了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从而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教师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掌握理论和时间知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进入新世纪,教育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转变自己的思想方式,不能妨碍学生重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多思维发展,多给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作者:高桥金 王建 王江曼 单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4篇

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雪华,杨湘东,朱光.土建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3):35-38.

[2]程晓红,徐娟,张利.基于协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4):108-112.

[3]王纯旭.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哈尔滨,2013.

[4]沈璐,王志云,上官子昌.土建类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6):155-168.

[5]曹青林.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武汉,2014.

[6]陆晓成,罗新星.基于技术创新过程的产业集群知识发酵模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4):61-64.

[7]谢洪明,吴溯,王现彪.知识整合能力、效果与技术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8):88-93.

[8]官小春,梁莱歆.中外智力资本及其构成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0(5):140-142.

[9]霍艳芳,朱序波.区域创新能力评估及动态优化[J].統计与决策,2012(2):59-62.

[10]陈武,王学军.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32-36.

[11]陈武,常燕.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J].技术经济,2011(7):1-8.

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1]李仁芮,冯法军,等.通过科技制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6):78-80.

[2]夏越新.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3,(5):55-56.

[3]成正维,牛原.大学物理实验[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1]贾鹤鹏.科学传播:写作的力量[J].科学新闻,2011(10):81.

[2]丁诚,张阳德,彭错,等.新媒体对科技传播的影响与思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0):3193-3195.

[3]凯文·凯利.科技想要什么[M].熊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4]刘建美.新媒体对科技传播的影响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3.

[5]伍艳.论网络信息时代的“被遗忘权”——以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改革为视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1):4-9.

[6]翟杰全.科学传播: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开放[J].科普研究,2012(5):62-65.

[7]戴维·克劳利,保罗·海尔.传播的历史[M].董璐,何道宽,王树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学科前沿;创新能力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号)》中提出要“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指出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不过自2006年以来国务院学位办委托高校进行的多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最集中、最普遍的问题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较差。[1]作为研究生培养基础环节的课程教学,其教学质量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也影响到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的塑造和培养。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当前研究生课程前沿性知识缺乏、前沿性课程开设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课程内容质量的突出问题,也无法满足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前沿性课程需求。[2] 因此,开设研究生学科前沿理论课程既有助于科研与教学互动,且能促进研究生的科研参与性及提升研究生创新水平和发挥研究生在科研中的作用。

二、开设研究生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的必要性

研究生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旨在介绍学科研究发展的新动向、最新研究理论成果和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等,紧跟学科前沿动态,主要以专题形式开展教学。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前沿性,体现学术上的前端性和创新性,当然,由于是学科最新的或前沿的研究成果,因此这些理论知识不一定都是成熟的,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也因为是该学科在学术和实践领域中表现出的新动向或是新问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因此能够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也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鉴别能力,还能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3]但当前高校研究生课程存在教学本科化倾向。这种倾向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浅显。“我国研究生课程现状调查与建设研究”课题对我国66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学术型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调查显示,我国研究生课程尚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的课程精深度需求,课程内容浅显;硕士生课程“本科化”倾向、博士生课程“硕士化”倾向仍较严重。[2]研究生专业课程与本科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内容陈旧,一定程度上与本科生课程内容没有质的区别,很多报考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在研究生课程阶段收获不大;也存在有教师在授课内容上,未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课程的衔接关系,课程开设随意性极大的现象。[4,5]

二是课程内容前沿性较弱,不能及时反映学科学术前沿成果或新问题。“我国研究生课程现状调查与建设研究”课题调查数据显示,约2/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研究生课程内容前沿性“一般”、“较弱”或“很弱”。[2]课程前沿性学术内容不足,缺乏引领学术方向的内容。研究生的课程应体现学术研究的探究性,体现知识的学术性特征,它与本科生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学内容的深刻度和前瞻性,应该是值得研究生去质疑、探索和创新的课程内容。

三是教学方式本科化。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使得研究生课堂从小班课变成了大班课,教学方式变成了满堂灌,研究生课程还停留在灌输、知识讲授为中心,而缺少了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索式的教学方式,独立性思考、批判性讨论、创新性建构、复杂性研究等方法论很难融入课程教学中,研究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根本得不到激发。[4]即使有学科开设seminar课程以促进研究生参与讨论,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及教师的课堂组织不力,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表现出重教学组织形式,轻教学效果的现象。从考核形式来看也存在本科化倾向,研究式课程还在采用本科生常用的单一的笔试或期末论文,也难以体现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查。

总体来看,研究生课程的改革关键在于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突出前沿性、创新性和研究性,自然就会在精深度上与本科生区分开来,而教学方式与内容相统一,就需根据内容的研讨性质,相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及探索式等研究式教学。

三、研究式教学设计

目前在研究生学科前沿课程教学模式上比较多的高校是采用学科前沿讲座的形式,邀请本校知名教授或校外知名学者通过做报告讲座讲授与学科有关的新信息新知识或新的研究进展,能够使研究生了解所在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了解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开阔学术视野,培养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不过这种学术讲座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存在几个问题。一是这种教学活动由若干专家学者组成,由于主讲人研究兴趣各不相同,讲座主题可能跨度很大,系统性明显不够;二是主讲人非本学科教师,除了讲座期间,研究生难以与其进行深入学术交流和探讨;三是学习效果难以衡量,主要是主讲人单向传授,与学生间很少存在教学互动环节,研究生们听完讲座后吸收消化的程度无法检验;最后就是难以考核,如何对学科讲座活动构成的课程单元进行考核,目前有的学校是要求学生撰写听取所有讲座后的心得体会或总结,很显然这种考核方式流于形式。因此,在开展前沿讲座教学活动的同时,也需要探索更为适合于研究生培养的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教学模式,即以学科教师为主体的理论专题课程设计。

1、教师的要求。专题式教学强调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论内容,不仅要告诉学生理论的内容,还要告诉他们理论产生的背景,在现实的应用和效果,以及对未来应用前景的预测、探究等。对一些热点、焦点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不仅要描述其产生、发展,还要分析其根源,揭示蕴涵在其中的规律性。[6]因此,对学科前沿理论课程教师的学术水平具有相当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对所在学科领域前沿理论与技术有深刻的了解,也要能够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且本身也要有较深的学术造诣。

对于各学科研究生培养而言,一方面根据本学科学生需求设计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可能更具有针对性,更易产生实际效果;另一方面以学科教师为主体开展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设计,也有助于学科的发展和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

2、专题的选择。实行学科前沿理论专题研究式教学,教师固然重要,但专题的设计更是重中之重。好的理论专题不仅要符合教学要求、培养目标,更要反映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还要体现学术性、前沿性、系统性、连贯性、精深度甚至趣味性等,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紧密联系实际,一些实际问题可融入相应的专题。以学科教师为主体,根据学科设置的研究方向、学科研究进展、学科研究热点、难点或疑点、焦点和存在争议的问题、研究方法等进行集体讨论,选择设计和组织专题内容。

3、教学的方式。与专题内容匹配适宜的教学方式应能增强课程教学效果。研究生课程教学应由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向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式教学方式转变,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如前沿文献选读专题,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所在学科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最新论文,分析论文的创新性,学习研究方法,培养分析能力和学术鉴赏力。或者将专题与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进行结合,由学生自选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最新论文,课下研读后到课堂进行汇报;教师组织学生逐一讨论论文的结构、写作思路、创新之处以及研究的价值和不足之处等问题。经讨论过后,可针对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疑问由学生自行继续查找资料,就某些观点和见解进行充分论证后,到下次课堂上继续汇报和讨论,这不仅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还有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以及学术鉴别等能力,也使学生比较顺利地过渡到毕业论文写作环节。

当然,由教师主讲的前沿专题也同样可以组织讨论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展开资料查阅和论证过程,使学生成为进行科研的主体。另外,教师也可将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作为专题设计,让学生参与其中,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

4、考核的方式。既然是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考核就不能采用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应着重考察研究生的学术科研和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专题课程学习以研究生为参与主体,重在考核平时,如课堂汇报的质量、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问题论证的深度等,在总评中的比重可以达到50%,期末考核中则可灵活安排,如就平时课堂上提出的某一问题,做出研究计划,或撰写文献综述,或开展一项调研活动形成调研报告等,可由学生个人独立进行,也可分组合作完成。

[参考文献]

[1]燕京晶. 中国研究生创造力考察与培养研究—以现代创造力理论为视角[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2]张广斌, 陈向明. 研究生课程内容研究:价值、选择与组织——基于我国研究生课程现状调研的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10): 23-30.

[3]张乐勇, 王学彩, 殷述广. 开设研究生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的必要性与组织实施[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S1): 54-56.

[4]于忠海, 赵玮芳. 研究生课程“研究性”弱化归因及其改进理念和策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4):34-38.

第6篇

[关键词] 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114-02

研究生是未来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部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中的重要部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研究生要想创新,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的创新方法和持久的创新动力。本文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课题研究、学术交流、导师队伍、研究生管理人员等方面着手,介绍了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举措。

1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营造更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张玉春等分析创新能力的内涵,提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重点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和创新实践技能,论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开展发散思维训练,掌握关系―映射―反演(RMI)方法和数学建模(MM)方法[1]。

2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学术环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创造各种条件来激励研究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使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能在宽松活跃的学术空气中受到熏陶。

高校应配置良好的实验设备,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创新条件。先进的仪器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物质保障。学校要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建立研究生创新中心,向研究生开放教学科研实验室等方式,为研究生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以锻炼和提高研究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各类讲座、报告等学术活动,举办学术交流会和科技文化节,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以创新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具有创新理念和文化品味的精神风貌和校园文化研究氛围[2],向研究生介绍各个学科的前沿动态,为研究生交流创新成果、交流跨学科研究的体会提供场所,为研究生实践创新思想提供渠道和条件。这样才能不断扩大研究生的视野,产生出创新思维的丰硕成果。

3 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

通过加强研究生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校企联合实验室可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3]。学校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协商建立各类校外研究生实习基地或产学研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努力为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基本条件。校企联合实验室可谓零距离地与生产第一线接轨,可解决长期以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离这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老大难问题,从而使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生产实际,更符合教学规律,更有利于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4]。

4 研究生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

通过开展研究生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开设系列学术讲座,提高研究生基本理论水平,深化研究生对理论前沿知识的认识;资助研究生专业点开展研究生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建设,建立起具有专业特色、适应研究生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使研究生课程、教材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前沿化,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5 研究生实践与科研创新课题

资助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开展各类实践与科研创新课题研究。通过立项资助,引导并激励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从事具有前沿性和开拓性的课题研究工作,应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或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取得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工作是整个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最集中体现,研究生是研究生提高研究水平、 检验其科研力的最好标准。论文的创作,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结合导师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做出并发表的论文,不但可以证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还可以证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的提高。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作为研究生,则需要在第一创新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做出成果即为第二创新。” 课题的实施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方案论证的过程,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6 研究生学术交流

通过研究项目的立项和资助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等,提升研究生学术交流能力和科研能力。

6.1 研究生创新论坛

旨在响应国家高水平研究人才培养的号召,使研究生适应当今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协调发展的趋势,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培养质量,调动广大研究生投身学术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异中求新、自由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

6.2 研究生学术论坛

该论坛是为研究生搭建的交流创新思维、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热情的学术平台。每个论坛的主题面向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能够结合本专业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同时涵盖若干个相关一级学科[6-7]。

6.3 研究生暑期学校

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内,面向高校招收在学研究生作为学员,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主讲教师,开设若干门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前沿学术报告,介绍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实施开放式发展战略,加强研究生培养国际合作,缩小与国外研究生培养先进水平的差距;资助优秀研究生赴海外高校进行联合培养,推动学术交流和优质资源共享,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各高校的优势学科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8]。

7 导师的培养和要求

应提供导师间沟通的平台,特别是促进中青年导师向年资较长导师的学习;加强导师的继续教育,可开设研究生导师研修班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研修班,招收青年研究生导师及新增导师,聘请优秀导师、学生工作专家及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讲解研究生培养制度,交流研究生培养经验,介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教学、科研、论文等环节的规范性要求;组织安排年轻导师交流、研讨和考察,提高年轻导师的培养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9]。

另外,需强化对导师的考评与监督考评,应力求全面、科学、公正,并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对现任导师任职资格审核的最重要指标,这是保证导师队伍质量的动力之源。通过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导师指导水平和管理水平,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构筑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体系[10-12]。

8 研究生教育教学理论研究

资助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导师、任课教师及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开展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和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法,内容可涉及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课程体系设计、培养方案修订、学位授予基准制定、研究生教育国际比较等各个方面。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教学规律,更新观念,营造创新氛围,激发研究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强化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13]。

[参考文献]

[1]张玉春,曾巧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科技信息,2010, (1):157-164.

[2]卢军霞,刘翔.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关键要素分析[J].吉林教育,2010,(10):34.

[3]郑作华,谭世语,孙大贵,等.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J].广东化工,2010,37(7):145-146.

[4]黄秉,孔峰,覃伟年.校企双赢:发展校外专业实验室的前提与归宿[J].江苏高教,2004,(2):76-78.

[5]邓运来,刘畅,毛新华,等.结合导师课题探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22-24.

[6]梁艳.举办学术论坛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师,2010,(S1):97-98.

[7]陈治亚,蒋琦玮,冯芬玲,等.学科交叉条件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10(8):114-116.

[8]朱邦芬.对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J].物理与工程,2010,20(4):1-6.

[9]于爱莲,张忠,王玉,等.研究生创新培养对导师的要求[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112-113.

[10]李思熳.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3):70-72.

[11]刘春桃,柳松.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视角下的导师队伍建设[J].韶关学院学报,2010,31(2):124-128.

[12]王芳艳.试析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J].高等农业教育 2010,3(3):74-76.

第7篇

一、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就是论文的名称,在写作时应注意论文名称一定要准确、简练,即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对象、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常存在的问题有:论文题目不准确、选题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选题难易不合适。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同学们在确定论文题目时从以卜几个方而进行思考。    

1. 选题时应对自己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选择适宜自己完成的论题。    

2.论文的选题一定要符合木学科的理论发展,解决学科建设、科学发展的理论或方法问题,要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应用性研究中的问题,才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3.论文选题一定要难易适度、大小适中。如果论文题目的研究范围太大,将不适宜学生在短期内完成,所以在确定论题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论题的创新性、严谨性,还要考虑论题完成的可行性。    

因此,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的论文题目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研究能力与水平,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中对能力知识结构的基木要求,从而实现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目的。    

二、选题依据    

开题报告中选题依据主要包括:选题的来源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木选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创新点及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    

1.选题的来源及意义。主要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而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木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且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常存在的问题有:选题来源及意义混淆;选题的来源及意义表述不清、过于简单;语言组织口语化严重,书而用语表述能力欠缺。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同学们在撰写选题的来源及意义时参考以卜方式进行写作。如:x x现象是当前音乐教育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木人大学期间或实习期间对该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或是对该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想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全而的分析研究,通过和指导教师沟通交流,最终确定x x x x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选题来源及意义。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演奏能力及水平进行全而、正确、客观地评价,将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能。因此,在教师命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钢琴学习中的感受,通过与指导教师的沟通交流最终确定《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木人的毕业论文题目。又如:论文《谈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的选题来源及意义。视奏能力是检验手风琴演奏者演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内容,视奏能力不仅影响手风琴演奏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兴趣,还制约手风琴演奏者技术能力的提高,这也是手风琴教学中学生反映最强烈和最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木人自幼学习手风琴,也对手风琴演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与指导老师共同探讨交流之后,决定以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同时通过分析研究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培养的方法,为今后自己更好地学习演奏手风琴提供技术支持。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一般是指与该论题相关的文献研究,包括论著、文章中作者的主要观点、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的成果,从中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而确定木论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常存在的问题有:文献资料收集不充分;所列著作或文章与论题联系不紧密;语言组织缺乏概括能力,对相关文献中的观点表述不准确。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可参考以卜方式进行表述。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国内外有关评价在教学中的研究较多。如:国内的马永霞著的《教育评价》一书中以教育学的一些新学科新论点为学科研究的理论依据,指出我国当前音乐教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建议;国外的苏霍姆林斯基著的《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谈到,美国八年研究报告中关于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被人们接受之后,人们普遍认为,教育评价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为了使评价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关键是要明确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以上文献资料都为木论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参考,虽然有关评价在教学中的研究较多,但目前尚未见到对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所进行的专门性研究。    

3.木选题的研究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即木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常存在的问题有:研究目标不明确;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无法实现。关于论文的研究目标,写作时一定要紧扣论题,用词准确、精练、明了。确定论文研究目标,一方而要考虑课题木身的要求;另一方而要考率实际的写作能力与水平。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研究目标。通过分析、研究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为自己今后从事钢琴教学积累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希望木论文的研究能为从事钢琴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4.内容创新点。论文内容创新点主要是论文写作中与相关文献中的出发点、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等的不同之处或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每篇论文都有创新点。常存在的问题有:内容创新点不明确;没有创新点。关于论文的内容创新点,写作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角度来谈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如:论文《谈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的内容创新点。木文的内容创新点是结合自己在手风琴学习中的切身感受及认识,对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全而的分析研究。    

5.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论文的作者通常在选题、实验研究、资料整理及论文撰写过程中,需要参阅和利用一些文献资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有所创新。在引用参考文献时应遵从科学性、真实性及新颖性的原则,即: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常存在的问题有:引用文献数量过少;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按照学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要求,每篇论文至少有10篇、部参考文献,而主要参考文献应在6}8篇、部;其次,在论文中所列参考文献应符合相关格式要求,即: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社信息。如:期刊类【格式】:口子号作者.篇名田.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专著类【格式】:口子号柞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二、研究方法及手段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主要包括:选题的研究方法、手段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已具备的实验条件等。常存在的问题有:有些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无相应的解释说明;个别学生选用的不是论文的研究方法。如:逻辑推理法。一般情况卜,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从卜而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写作时应注意结合自己的论题对选用的研究方法做简要角军释说明。    

第8篇

课题名称:浅论音乐表演中的情感体验

学生姓名:

系别:音乐系

专业:音乐学

指导教师:

年月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音乐表演是音乐存在的活化机制,无论在任何音乐行为方式中,音乐表演都使整个音乐活动处于激活状态。表演可使作品得到介绍、传播、完善、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音乐表演的目的不是引起有声调声觉的声波运动,而是通过内在的情感动态形式的注入,引起深层心理体验,赋予无生命的形式以生命的活力,给人以人性的体验。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就是通过表演者对音乐的理解、投入感情,再次赋予音响的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满着丰富情态意味的音乐运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内容: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很不相同。而音乐表演艺术则不同,他必须通过表演这个环节,才能把艺术作品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而音乐表演中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使表演者的对于投入的情感能做到呼之即出,挥之即去,达到挥洒自如、变化有序的境界,真正成为音乐表演所需要的情感。他有表演的真实情感作为种子,同时它又是经过提炼,升华了的与音乐中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的。应该说,只有这种艺术化了的情感,才是音乐表演所需要的。

主要问题:

1、什么是音乐表演艺术及意义。

2、音乐的表现与精神性内涵。

3、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本质——情感体验。

4、音乐表演的情感体验——投情。

5、音乐表演—赋予情感以生命。

6、音乐表演中审美情感的体验。

7、对于音乐表演者的技巧与表现统一的要求。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大量阅读古筝方面的文献和著作;

2﹑找出有价值的课题;

3﹑依据论题精确寻找相关资料;

4﹑论文撰写;

5﹑在老师的知道下进行修改;

6﹑定稿并准备论文答辩。

措施:

1﹑在图书馆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文献;

2﹑真理原有资料;

3﹑请教知道老师,与同学交流探讨本论题。

进度安排:

1﹑XX年11月-12月初:查阅相关的资料;

2﹑XX年12月中旬:确定选题;

3﹑XX年12月底:写开题报告并准备开题答辩;

4﹑XX年1月-3月:开始正文协作,完成初稿;

5﹑XX年3月-4月:修改完善文稿;

6﹑XX年5月: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王次沼著:《音乐美学通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2]修海平罗小平著:《音乐美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

[3]苏珊郎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出版社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开题报告参考:

谈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要求及方法

摘要:开题报告是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检验论文写作者的研究能力、学术水平、选题价值、获取成果可能性的重要依据。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年来在论文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音乐论文开题报告中主要内容的写作要求及方法进行分析论述,期望能给撰写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的同学们以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开题报告;写作;要求;方法

中图分类号:H19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60-03

开题报告,也叫开题申请报告(或选题设计书),它是检验论文写作者的研究能力、学术水平、选题价值、获取成果可能性的重要依据。可以说,开题报告就是科研施工的“蓝图”,是一份周密详细的研究提纲。目前,高校大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前都需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虽然各个高校有关开题报告的形式要求不完全相同,但开题报告所包含的内容却大同小异。笔者在近年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由于不清楚开题报告的具体写作要求及方法,因此,在开题论证阶段递交的开题报告中常存在各种问题,以至于影响到毕业论文的正常写作。本文将根据开题报告中所涉及的论文题目、选题依据、研究方法及手段、论文的框架结构、论文写作的阶段计划等内容,结合目前音乐专业学生撰写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对开题报告写作要求及方法进行分析论述,期望能给撰写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的同学们以启发和帮助。

一、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就是论文的名称,在写作时应注意论文名称一定要准确、简练,即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对象、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常存在的问题有:论文题目不准确、选题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选题难易不合适。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同学们在确定论文题目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选题时应对自己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选择适宜自己完成的论题。

2.论文的选题一定要符合本学科的理论发展,解决学科建设、科学发展的理论或方法问题,要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应用性研究中的问题,才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3.论文选题一定要难易适度、大小适中。如果论文题目的研究范围太大,将不适宜学生在短期内完成,所以在确定论题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论题的创新性、严谨性,还要考虑论题完成的可行性。

因此,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的论文题目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研究能力与水平,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中对能力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目的。

二、选题依据

开题报告中选题依据主要包括:选题的来源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本选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创新点及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

1.选题的来源及意义。主要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且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常存在的问题有:选题来源及意义混淆;选题的来源及意义表述不清、过于简单;语言组织口语化严重,书面用语表述能力欠缺。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同学们在撰写选题的来源及意义时参考以下方式进行写作。如:××现象是当前音乐教育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本人大学期间或实习期间对该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或是对该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想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通过和指导教师沟通交流,最终确定××××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选题来源及意义。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演奏能力及水平进行全面、正确、客观地评价,将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能。因此,在教师命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钢琴学习中的感受,通过与指导教师的沟通交流最终确定《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本人的毕业论文题目。又如:论文《谈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的选题来源及意义。视奏能力是检验手风琴演奏者演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内容,视奏能力不仅影响手风琴演奏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兴趣,还制约手风琴演奏者技术能力的提高,这也是手风琴教学中学生反映最强烈和最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本人自幼学习手风琴,也对手风琴演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与指导老师共同探讨交流之后,决定以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同时通过分析研究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培养的方法,为今后自己更好地学习演奏手风琴提供技术支持。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一般是指与该论题相关的文献研究,包括论著、文章中作者的主要观点、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的成果,从中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而确定本论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常存在的问题有:文献资料收集不充分;所列著作或文章与论题联系不紧密;语言组织缺乏概括能力,对相关文献中的观点表述不准确。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可参考以下方式进行表述。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国内外有关评价在教学中的研究较多。如:国内的马永霞著的《教育评价》一书中以教育学的一些新学科新论点为学科研究的理论依据,指出我国当前音乐教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建议;国外的苏霍姆林斯基著的《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谈到,美国八年研究报告中关于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被人们接受之后,人们普遍认为,教育评价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为了使评价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关键是要明确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以上文献资料都为本论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参考,虽然有关评价在教学中的研究较多,但目前尚未见到对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所进行的专门性研究。

3.本选题的研究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常存在的问题有:研究目标不明确;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无法实现。关于论文的研究目标,写作时一定要紧扣论题,用词准确、精练、明了。确定论文研究目标,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写作能力与水平。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研究目标。通过分析、研究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为自己今后从事钢琴教学积累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为从事钢琴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4.内容创新点。论文内容创新点主要是论文写作中与相关文献中的出发点、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等的不同之处或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每篇论文都有创新点。常存在的问题有:内容创新点不明确;没有创新点。关于论文的内容创新点,写作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角度来谈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如:论文《谈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的内容创新点。本文的内容创新点是结合自己在手风琴学习中的切身感受及认识,对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5.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论文的作者通常在选题、实验研究、资料整理及论文撰写过程中,需要参阅和利用一些文献资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有所创新。在引用参考文献时应遵从科学性、真实性及新颖性的原则,即: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常存在的问题有:引用文献数量过少;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按照学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要求,每篇论文至少有10篇、部参考文献,而主要参考文献应在6~8篇、部;其次,在论文中所列参考文献应符合相关格式要求,即: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社信息。如: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研究方法及手段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主要包括:选题的研究方法、手段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已具备的实验条件等。常存在的问题有:有些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无相应的解释说明;个别学生选用的不是论文的研究方法。如:逻辑推理法。一般情况下,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写作时应注意结合自己的论题对选用的研究方法做简要解释说明。

四、论文的框架结构

良好的结构层次可以帮助作者明晰构思、贯通文脉,同时也是写好论文的重要保证。“言之有序”的问题要靠结构层次来保证。强调结构的目的是为了使文章内容紧紧围绕主题层层展开、环环相扣,使整篇论文系统严密、浑然一体。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标题之间条理不清,缺乏逻辑性;标题概括性不够。一般情况下,关于论文的框架格式首先要符合逻辑规律。论文的结构形式通常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和分总式等。因为论文结构层次一般分成若干个自然段,或是用若干个小标题来论述。所以在写作框架结构时,应注意每层的小标题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一个编码的两个数字之间用圆点(.)分开,末位数字后面不加圆点。如:1(一级标题);1.2(二级标题);1.2.3(三级标题);1.3.4.1(四级标题);所有的编码均左顶格书写。每一层次一般不超过4级,最后一级如果还要分层次,可用(1)、(2);①、②的形式表示。其次,要衔接自然,用语精练,完整统一。关于论文框架结构层次不论是采用自然段还是小标题的形式,都要注意各层次之间的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富有逻辑,达到无懈可击。层次与层次之间还应协调一致,各部分的先后次序、篇幅的长短,都应根据逻辑顺序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符合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让人一目了然。因此,在设计论文框架结构时一定要讲究层次、精心策划。如:论文《在乐谱上挖掘情感——谈视唱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的框架结构。

引言:

1.音高动态感。①同音进行;②级进;③跳进;④曲折进行。

2.节拍、节奏律动感。①注意乐谱中节拍的基本规律;②特殊对待乐谱中的非常规节奏;③特殊位置的音符特殊对待;④重视休止符的重要作用。

3.力度、速度的走向感与变化感。①力度的走向感与变化感;②速度的走向感与变化感。

4.音色、音量适应感。①音色适应感;②音量适应感。

综上所述,一份写作规范的开题报告不仅是对自己所选论题的初步研究,更是对所选论题是否具有实际写作意义的检验。如果同学们在撰写开题报告中能够认真完成每一部分的内容,必将会为后期论文写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撰写开题报告不仅可以使作者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同时也有助于作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参考文献:

[1]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第一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陈智慧(1971-),女,昌吉学院音乐系,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第9篇

关键词:美术教师 教学理念 科研能力 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毕业设计;问题;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047-02

一、研究背景

1.问题的提出

高职教育不再是职业教育的模具,而是学生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的平台,这个平台最终承载的是社会、学校、企业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实践改革的直接载体。但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毕业设计的教学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毕业设计的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如何提高毕业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目前亟须解决的课题。

2.目的与愿景

我们基于对苏州经贸学院毕业设计现状的研究,针对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反映出的当前高职毕业设计存在的薄弱环节,研究、寻找优化高职毕业设计的路径,完善高职毕业设计创新体系,拓宽高职毕业设计的理论视野,加深对高职毕业设计本质性和规律性的认识,使高职毕业设计走向成熟,走向丰富,这就是我们研究该问题的目的。

二、高职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以苏州经贸学院5个专业的毕业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调查对象400名,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78份,有效率98.6%。此外,还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为本研究的问卷调查、讨论分析提供理论参考。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毕业设计的各环节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表现如下:

1.毕业设计参与主体的主观认识不够明确

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是此次问卷调查的重点之一。 调查显示,有54%的毕业生认为,毕业论文写作是必要的,但是接近 35%的毕业生认为高职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不必要的或无所谓的。这种现象说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做到让所有学生都对毕业论文的写作的意义有明确认识。有30%的毕业生能够做到始终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有52%的教师认为,自己指导的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态度不够认真;有28%的教师能主动与学生联系并给予指导。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发现,指导老师和学生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都缺乏主动性(见下图)。

2.对毕业设计工作规范的执行力度不够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65%的论文题目是由教师确定的,学生缺乏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从网上拷贝粘贴,弄虚作假,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有10%的论文题目是由师生共同协商确定的,并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选择题目,这样既有利于发挥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又能防止论文内容空洞无物。因此,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比例,是我们研究的聚焦点。同时,调查显示,有76%的学生写完论文初稿所花的时间居然不到一个月,更有12%的学生只用了10~20天就完成了论文初稿,时间太短,论文很难有好的质量。

3.毕业设计操作过程中的实践和创新精神不够

在论文资料搜集方面,有78%的学生倾向于在网上搜查材料,有18%的学生会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只有6%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论题到相关企业或实习单位进行调查采访获取一手资料。这一现状导致论文严重脱离实际,内容空洞无物。有78%的教师认为,自己指导的学生对资料的把握不是很得当,更有82%的教师认为,学生论文的抄袭痕迹比较明显。

三、实现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融合的路径和措施

1.基于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程序重组

高职毕业设计应淡化学术性,突出实际应用性。因此毕业设计的流程应根据顶岗实习的平台进行相应的重组(见下图)。

毕业设计流程图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经过实践与理论的碰撞和磨合,所选的题目和范畴可以是相应的企业设计、生产和检验的实际问题,还可以是企业技术人员正在研究的技术关键问题,这样的选题与学生专业方向的相关性也会很好。基于顶岗实习平台毕业设计流程的重组,改善了以往的毕业设计中出现的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较差、与企业发展和建设脱节、选题的盲目性及创新能力不足和现实意义不明显等问题。

2.基于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机制创新

(1)毕业设计选题形式创新

产业的发展使得会计学科边缘模糊,与其他工商类学科在工作设计和流程中实现交互,从“设计—生产—销售—反馈—实施”的作业流程中都呈现出会计学科与其他专业的交融。由于学生实践岗位的轮换和多维性增强,基于顶岗实习平台的教学方式开展毕业设计,可变“集中”为“分散”,师资由单一变多元。学生在企业专业人员的辅导下选题,所选题目均为企业实际生产所需要的项目,应用性很强,符合学生所学专业方向,并可呈现选题范畴和形式的多样化。根据顶岗实习的情况,毕业设计的选题形式可分为行业调查报告、企业财务案例分析、项目调研计划书、财务分析报告、产品定价设计书、成本分析策划和工作流程的改进等等。

(2)毕业设计评价机制创新

美国营销学家A?帕拉苏拉曼(A?Parasuraman)提出,只有顾客或用户才能评价服务质量。在以“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方针指导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是要为区域经济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用人单位是高职院校服务的对象。基于顶岗实习平台的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是动态的,教学过程也是动态的,抓住动态中不变的东西才能确定评价的框架。因此,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设计教学只有满足教学设计的需求以及用人单位显性和隐性的要求,才能评定为好的质量。顶岗实习平台的毕业设计的教学评价,也应围绕价值取向明确质量标准,依据质量标准找出评价的切入点或抓手,然后制定具体细则,进行客观的评价。这一质量标准通常用质量差距来描述,即感受大于期望值为优质服务,等于期望值为满足服务,小于期望值为不可接受的服务。

3.基于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三方协作

基于顶岗实习平台的毕业设计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应由校、企、生三方共同实现。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实施毕业设计。一方面,学生在企业一线进行会计及会计相关流程的运作实践,经过实践与理论的碰撞和磨合,学生从中发现兴趣所在,并作为选题,实现所学和专业的零距离结合。另一方面,在设备、技术等方面也做到了资源互补,大大缓解了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和技术不能即时更新的问题。

校内专职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也能了解企业,也能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如指导老师在企业中通过实践详细了解企业的操作流程、技术难题和实践前沿等,为自己的科研开发和实践教学开拓思路。

企业一线专业人员由于处于操作和技术一线,对于实践操作的把握较为精准,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可以整理工作思路,搞技术革新和财务管理,同时也可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培养未来的新生力量,为企业输入新鲜血液。

顶岗实习平台的资源互补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资源互补,而且也是精神、文化和制度层面的资源互补。因此,学生毕业设计的校企合作,对于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差异补短、共同提高都很有好处的,对于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文化融合、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意义深远。

4.基于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有效沟通

网络是顶岗实习期间的主要交流方式,搭建一个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管理的平台,对指导教师、带教老师和学生分别授予权限,可进行有关毕业文件的上传、下载、论坛的交流与过程的指导。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校指导教师、企业带教老师可通过该平台实现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信息,也可将信息发送到预先设置的学生手机上,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到毕业设计的相关信息。系统可定期向学生发送提示信息,提醒学生回复顶岗实习中毕业设计的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机回复短信,还可编辑短信发送到平台进行咨询或留言。根据系统设定,系统可以自动分析出某个时段某个班级( 或系或专业) 学生回复信息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关图表,便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实时进程。通过这一平台,学校可以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广泛和及时的联系,学生和教师只须在平台上进行信息的互动,以实现毕业设计事前和事中的有效沟通和控制。

基于企业顶岗实习平台的毕业设计是深化产学研多渠道、多层次教学的途径,无论从形式和实质上都积极地引导和推动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改变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被动情况,改变了校内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中的固有模式,改变了企业专业人员对高职教育的固有思路,有利于挖掘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在顶岗实习平台的潜能与隐形价值。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李熠,魏琳琳. 基于顶岗实习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思考[J]. 轻工科技,2012(3).

[3]A?帕拉苏拉曼(A.Parasuraman),等. 中国市场调研[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小学 美术 创新思维

论文摘 要: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美术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可见,开发小学生的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师的职责,美术学科是培养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并且要把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

一、将扩散思维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发散思维又叫辐散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与聚合思维相对应。那如何将扩散思维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由于前面分析了小学生不同时期各自不同的特征,所以不同时期应该正确运用不同的思维训练方式。如针对低学年(一、二年级)学生无拘无束、好奇、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可以在美术课堂中结合扩散思维训练。

比如:首先找出这班学生以前的作品并表扬他们画画得好,很聪明,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课堂情绪,然后布置作业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后问:“看到这个圈你能想到什么?把你想到的画出来,谁想到越多画得越好,谁就是这个班里最聪明的孩子”。结果这堂美术课学生非常积极,从他们交给我的作业中,我看到了太阳、地球、螺帽、杯盖、眼睛、戒指孔、数字0、字母O……其中许多答案甚至让人不得不惊叹小孩子的想象力让我这个成年人汗颜,还有许多学生第二天来找我给我看他们昨天回家后画的作业……这堂美术课让低年级学生充分地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作业还尝试去观察身边的事物,他们所学到的东西也不是仅仅一堂美术技能课所能比拟的了的。

二、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构建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为此,教师要从如下方面做起:

1.创设开放的学习与探究的氛围

创设的前提是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想象,没有大胆的假设。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情况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娱乐,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做出大胆的设想,萌发创新性思维。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和谐、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他们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激发认识兴趣

兴趣是与大脑皮层中最大的兴奋中心产生联系的,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这就为创造型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为此,小学美术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从激发兴趣着手,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情绪。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作向导,引导学生独辟蹊径,从常人的思维中思考、分析,以获得全新的创造。通过这种方式,可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在兴趣高涨时总激发创新思维的火化,这时教师只需轻轻点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如开闸的洪水源源流出。

美术创新教育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有很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或者已经研究过了。笔者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尝试将创新思维与小学美术教育两者相结合。结果证明这二者完全可以结合到一起:创新思维的融入使小学美术课程充满了趣味性,未知性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美术课堂又给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创造了操作条件。

参考文献

[1]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01.

第12篇

【关键词】 教研工作平台 引领 教育科研

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研究成果评选工作平台(教研工作平台)创建以来,技工院校教育科研有了国家层面的管理和评选机制,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可以得到社会承认,也为我们天津市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以教研工作平台的运行机制激励教师树立教育科研意识、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教研工作平台已成为激励技工院校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的推进器,引领研究方向的指示灯,进行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的资源平台。自2004年起,通过教研工作平台开展的论文、课题评选和展示活动,不仅使广大技工院校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技工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且通过申报参加评选活动,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为技工院校师资队伍科研水平不断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教研工作平台的引领下,天津市参加市级评选的作品由起初的100多篇逐年递增至近5年的年均600篇左右。说明技工院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不断提升,而且参评作品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和课题在教研工作平台上获奖。全市技工院校教师普遍树立了“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的意识,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针对技工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中。

组织好每年度的教育教学论文、课题评选和推荐工作是天津市教研主管部门和各技工院校开展教育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教研工作平台的引领作用,达到推动全体技工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不断提高的目的,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积极思考和创新实践。现将我们的一些思考梳理出来,供大家指正。

一、引导教师明确技工院校教育科研定位

要实现技工教育创新发展,教师必须从事教育科研;要实现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必须从事研究、探索,才能将新观念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消除从教的疲惫感,改变教书没有乐趣的心理,教师必须从事教育科研,在研究中体验到工作的快乐,使教师不会像蜡烛那样,燃烧之后毁灭自己。但是,在过去技工院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对教育科研“敬而远之”的心理,认为搞科研是教育专家、学者的事情,认为从事科研工作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技工院校教师主动从事科研的意识不高。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要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必须明确技工教育科研的目标定位。

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技工院校教育科研既有教育科研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特殊之处。技工院校教育科研的主体是技工院校教师,研究的对象是技工教育规律,研究的内容是技工院校的实际问题,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技工院校健康发展。因此,技工院校教育研究的特点是: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当技工院校教育科研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联系,才能吸引广大技工院校教师积极参加;参加的主体是全体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使教育科研繁荣发展。为此,我们提出技工院校教育科研的定位是:以当前正在应用而又急需补充完善的教学管理问题为对象;以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学科教学遇到的问题为对象;以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对象。

我们天津市教研主管部门利用jnpx网站以及召开相关的工作会议,将教研工作平台上技工院校教育科研的定位的信息理念及时向各学校宣传讲解,使广大教师基本消除了教育科研神秘高深以及教学、科研冲突论的原有观念,普遍树立起正确的科研意识。

二、引导教师培养锻炼教育科研能力

通过前几年的论文、课题评选工作,我们发现教师在树立了正确的科研意识后,要达到科研活动出成果的目的,还必须使教师掌握必备的技工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对教育实践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针对技工教育科研的目标定位,应当从以下方面培养和锻炼教师的科研能力。

1.提高选题的能力

教育科研的宗旨是为技工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从事教育科研首先遇到问题是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因为,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所以,教师首先要具有选题的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出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现象都能成为技工院校教育科研的选题。只有技工教育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现象,才能成为教育科研的选题。所以,对教师选题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要选择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选择具有新意或有新知的问题,主要包括,首创性的题目,对同一题目的不同方面作补充研究,对已有题目进行补充完善等。技工院校教师在选择研究题目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要适合自身的研究能力

教师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动向是必要的,但如果对国内外的职业教育某一领域的问题展开研究,往往得不出创新性的结论。因此,选择题目时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选择的题目不要超出自己实践和可以观察到的范围,课题的主攻目标要明确,研究的问题难易要适度,研究的范围大小要适度。选择的题目要适合自身的研究能力,就是要以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主,主要有,需要我们直接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将教育理论、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反思发现的问题。

(2)要发挥教研工作平台选题指南作用

为了提高教师的选题能力,我们倡导教师要关注教研工作平台公布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为选择恰当的研究题目提供依据;要关注以往已经研究过并取得相应成果的问题,以避免重复研究。我们天津市教研主管部门,根据教研工作平台公布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拟定出每年度的重点题目,为培养锻炼教师的选题能力,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2.要培养锻炼理论思维能力

开展技工教育研究的过程,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学科专业等理论对教学实践过程和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进而推导、论证出相应结论的过程。因此,理论思维能力是从事教育科研的必备能力。我们倡导教师要着重在以下方面进行锻炼和提高。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从事教育科研必须具有理论修养,理论能够为从事教育科研提供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教育研究是难以得出创新性结论,甚至是主观臆断的结论。可见,对教师来说,强化教育理论学习,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必要的。

(2)要强化信息资料收集的意识

收集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是做好技工院校教育科研的重要保证。只有收集和占有丰富的资料和信息,才有可能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理论思维过程。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做到心到口到的同时,还必须做到手到,及时地将自己身边发生的具有研究价值的事实记录下来,把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信息保存起来,为从事科研做好资料准备。

(3)要培养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运用理论思维对所积累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新知、新论,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我们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挑战过去的思想观念,转换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判断。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不断培养锻炼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创造出具有创新指导意义的教育科研成果。

3.要注重提高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育科研成果是要以规范的文体和规范的文字为载体,才能表达出来。因此,教师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也成为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这需要教师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注重培养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 。针对论文、课题评选过程中存在的写作和文字表达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定期举办了相关的培训讲座,同时倡导教师要仔细研读有关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及写作方面的书籍,对于提高教师科研成果总结概括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科研评选激励机制

要切实发挥教研工作平台的引领作用,必须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要消除“为科研而科研”“为评奖而科研”的旧观念。积极创造为提高技工教育质量、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而开展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为此,我们提出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和完善教育科研管理。

1.坚持同行评审制度

在组织论文、课题评选工作过程中,首先要对评审专家进行培训,以统一标准。对各技工院上报的论文、课题,要按照学科专业进行分类、编组,坚持由同行专家对各类成果进行集体评审,最后得出综合评价。避免“外行审内行”的现象发生,确保评审结论经得起考验。

2.建立反馈修改机制

对于不符合评奖标准的作品,要写出具体修改意见,并及时反馈给作者,帮助其进行修改、提高。

对于获奖但仍存在需要补充完善的作品,也要将修改意见反馈给作者,帮助其继续提高科研质量。为其作品能够推荐到教研工作平台参加评奖和展示创造条件。

通过反馈修改机制的建立,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科研氛围。使广大教师深切体会到,开展论文、课题评选工作是为了引领他们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活动,创造了良好环境。

3.建立有效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