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普通化学论文

普通化学论文

时间:2023-01-20 01:50: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普通化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普通化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公安院校普通化学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10-02

《普通化学》是公安院校为非刑事化验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其实验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多年来固定的实验教学模式,也暴露出普通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是普通化学实验授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普通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普通化学课程是为刑事技术专业学生学习其他自然科学和公安专业课程,如“微量物证分析”、“毒物分析”、“痕迹检验学”、“文件检验学”等课程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长期以来只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训练。一方面总是认为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课,属于辅助教学内容,从观念上束缚了学生参与实验课的积极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总是认为化学与公安工作不相关,认为化学实验在将来的工作中根本用不到,从而在心里产生对化学实验的抵触情绪,实验课上应付了事。

2.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普通化学实验是在参考其它高等院校普通化学实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上与刑事技术的内容、特点结合较差,使学生感到基础课与专业课毫无关系,学不学用处不大,从而使学生产生厌烦感,失去对化学实验课程学习的兴趣。

3.教学方式单调,实验效果不理想。多年来形成的教学习惯是实验技术人员事先准备好试剂、仪器,学生预习实验内容,教师具体讲解实验内容、方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则按部就班做实验。完全是灌入式的培养模式,虽然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学生在遇到新的问题时,思想僵硬,显得束手无策,缺乏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公正性。由于普通化学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程,一般不单独进行考试,而是由实验教师根据实验报告书写的内容给出成绩,因此在实验评分中还常常因为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而出现随意性大、主观性强的缺点,给出的成绩缺乏公正性,也使学生产生实验课不愿意动手,课后抄袭他人实验报告,同样可得高分的错误思想,从而影响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普通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

普通化学实验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刑事技术专业的学生,他们都来自于全国不同地区的中学。在中学阶段,有的学生做过一些较简单的实验,有的只是看老师做的演示实验,有的学生既没做过实验,也没看过演示实验。为了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加深、巩固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归纳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了一些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1.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联系。根据刑事技术的特点,以法庭鉴识为基础,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一方面减少基本操作训练,如称量、溶解、加热、常压和减压过滤等内容,增加验证性实验内容,每个实验都是一个专题,每个专题都针对刑事技术中遇到的问题为对象,如鉴别无机离子,我们将实验内容与无机类炸药离子(NH4+、NO3-)等内容相联系,使学生即掌握无机化学的内容,又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另一方面增加设计性实验,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安排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如痕迹专业学生安排物质的性质鉴别、文件检验专业学生安排物质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的比较实验、照相专业学生安排与成像、显影等化学反应或配位化学反应相关的实验内容。

2.改进实验教学形式,引入多媒体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初期安排学生做基本的实验训练,掌握各种玻璃仪器和小型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实验室的基础常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使学生不但有感官认识,同时也使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非常理想。验证性实验是普通化学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每个学生独立进行操作,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如验证硝酸的氧化性和还原性、高锰酸钾在不同酸碱性介质条件下的氧化能力等,实验讲授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演示,先使学生有感性认识,然后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边思考边验证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出现错误结果,能够自己分析原因,从而改进实验过程,达到掌握物质基本性质的目的。设计性实验是检验学生对普通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最好方法。设计性实验由教师命题,拟定实验目标及基本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订实验方案,自选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独立完成实验,撰写实验报告。模拟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但难度较低。如配置缓冲溶液20mL,pH=9,验证其缓冲性,并与纯水作比较。设计性实验效果显著,无论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力培养,还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是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

3.加强实验过程监督,改进考核办法。全体实验课授课教师坚持集体预实验制度,即在每次实验前,实验课授课教师都必须先做预实验,并集中讨论预实验中发现的一些异常现象或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必须准备专门的实验预习报告本,每次实验之前都必须做好预习报告,经教师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实验,成绩为10分。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及时指出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观察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学习态度,给出评价10分。实验结束时,教师逐一检查实验现象、记录情况,并针对其中的错误加以点评。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成绩为40分。设计性实验成绩为40分。综合上述成绩分数作为实验成绩的总分数。对于有缺勤、早退、违反课堂纪律等行为的学生,在实验总成绩中适当扣减分数。

4.倡导绿色化学,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素质。绿色化学是未来化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现成为化学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很多的化学试剂、反应产物都是有毒有害的物质。为了减少和避免使用对人体和环境有毒有害的物质,在实验室中增加了通风设备,删除了毒性较大的试剂硫化氢等,取而代之是毒性较小挥发性小的硫化钠。部分实验减小试剂的浓度,如KMnO4原始浓度为0.10mol·L-1改为0.05mol·L-1、AgNO3原始浓度为0.1mol·L-1改为0.05mol·L-1而不会影响实验效果。推行微量实验,减少试剂用量,毫升用量,降为几滴。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废渣不随意乱倒乱扔,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绿色化学思想得到充分体现。

三、普通化学实验改革的效果

普通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方案自2008年在我校刑事技术专业本科生中实施以来,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克服了以前实验课应付了事的态度,取而代之的是认真做好预习,实验课中动手能力明显增强,观望偷懒的现象没有了,提出问题的学生多了,课堂气氛明显好转。学生的化学思想意识明显增强,消除了对学习化学的错误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总体素质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军锋,李子荣,张雪梅,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通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州化工,2010,38(12):254-255.

[2]姜红.对普通化学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5(1):96-99.

[3]徐军,刘瑞斌,王春燕.普通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3):30-31.

[4]刘根起,韩玲,张诚,等.非化学化工专业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改革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4,81(3):24-26.

第2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课题组组会 高层次创新人才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从当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来看,创新性人才的需求逐渐体现在各个层面,因此研究生教育的实质是创新教育。但是要实现研究生的创新教育,不仅要加强对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在研究生思想和综合素质提高上多做工作,从而真正实现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一、通过沟通和引导及时解决研究生的思想问题

现在的研究生大部分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果任由他们自己处理这些问题,有时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对于研究生的思想问题,我们不能等到出了问题之后再解决,应该防患于未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有所了解,而了解的一个最直接办法就是导师与学生及时沟通和交流。

二、在研究生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般导师非常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训练,而忽略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这种情况在研究型大学尤为突出。研究生所修的课程是研究生进行论文工作的基础,通过课程教学,可以不断夯实研究生的理论基础、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从而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工作的态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以我们所承担的“表面物理化学”这一专业基础课为例,介绍一下我们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根据历年对选课学生统计,选修本课的研究生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很少。本科阶段接受的主要是课堂和书本式教育,参加讨论课和项目研究课的机会很少,其中80%来自化学化工专业,但是毕业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各高校所开设的前置课程物理化学选用教材不同、课时不同,基本要求也有差别;还有20%的毕业生来自其他学科,这些专业的学生有些只学过普通化学或基础化学,物理化学基础更差。另外,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知识结构也有一些差别,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在这样一种生源情况下,如何上好这样一门研究生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而且在教学中还要突出创新人才的培养。

1.针对研究生的来源、基础不同,开课教师为达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适当地将课程向课堂外延伸。对物理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采取补课、讲座、引导学生兼修和自学等方法对课程教学加以补充。

2.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理论讲授、讨论课和自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作为开课教师,在重点讲授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同时更要注重启发科研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开课教师对于学生也要提出严格要求,要求学生配合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实现教与学双方的互动。

3.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分解考核内容,使学生从繁忙的应付考试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的考核方式采取开卷考试(作业,复习和巩固)和闭卷考试(强化和提高)。同时把讨论和自学的内容都纳入到考核方式之中,考核扩展到学生的表达、沟通和写作能力等各方面。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在课题实验工作中着重培养研究生实践和总结分析能力

化学化工类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大都通过实验完成,但是大多研究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能力则较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样使得毕业论文的水平不高,很多毕业论文看起来就同一般的实验报告一样。这一问题除了与研究生本身有关之外,还与导师不进实验室参与课题实际工作有关。现在许多导师只是在开题和答辩时才去关心一下学生,平时总是因为教学和行政事务繁忙而对研究生无暇他顾。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除了研究生自身刻苦努力之外,就是导师要回归到研究生的实验工作中。我们课题组老师都是经常检查研究生实验状况,从而及时了解研究生在实验工作中的各类问题,并且对研究生的具体实验细节也能够全面掌控。而对于各种实验中的问题,一般要求研究生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手段,再通过分析和讨论来进行实施,使得问题得以解决。对于分析不深入的实验结果一般要求学生要查阅文献重新分析讨论;对于有新意的研究成果要求进行多次讨论,直至形成学术论文。通过对学生分析总结和撰写学术论文锻炼,可以使研究生的分析总结问题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所以我们所带的许多硕士研究生在硕士期间都有,并且很多都是SCI和EI检索的科研论文。

四、通过课题组会制度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协作精神和拓展知识视野

对研究生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课题组组会制度。通过老师之间的合作或利用研究课题方向相近的特点,在有限范围内建立研究课题小组,将导师和研究生形成一个科研团体,也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课题组会制度从成立起一直坚持到现在,在课题组会上要求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都要定期介绍自己的实验工作和进展情况,老师和其他研究生对其所作的工作提出意见和讨论。通过相互的交流和讨论,综合培养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表达能力。并通过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拓展了研究生的知识面,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和灵感。在组会上通过交流,也可以在同学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大家取长补短,在实验中发挥协作精神,使得各自的论文工作得以顺利的进行。

五、加强导师自身修养和提高业务能力,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第3篇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它是在人类不断同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急遽增加,自然环境受到的冲击和破坏愈演愈烈,使得环境工程也逐渐形成一门新兴学科。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对环境保护和治理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使得中国高校必需加强培养具有较好理论基础及较强实验技能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环境工程专业必须培养具备城市和现代工业环境保护方面的水、气、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环境规划、资源保护、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够在环保部门、工矿企业、科研单位、火力发电厂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环境工程专业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仅有30多年时间,它是为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解决环境问题需求而形成的一个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交叉型的综合性专业。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生们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和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而在这些基本训练与基本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本科毕业论文正是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他们不但在此过程中能够全面接触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实施、整理数据并撰写成文的整个流程,还可以检验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对专业知识的综合掌握效果,且通过这一环节,还可综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兴趣、养成良好操作习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毕业论文工作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占重要地位。但因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等原因,导致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滑现象。笔者在石河子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积极探索提高环境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并将在论文指导工作中的思考,整理如下。

1结合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前毕业论文工作的选题时间

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安排的时间是第七学期到第八学期。通常安排学生在第七学期期末时进行课题选题,在第七学期的寒假和第八学期的1~2周,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相关文献查阅以及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第八学期的3~4周,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以及相关的开题报告答辩的工作,随后的时间进行论文中实验方案的具体实施,到第8~9周时进行论文中期检查,而第14周左右进行论文的答辩。在毕业论文的工作工程中,实验的实施阶段大约有8~9周的时间,如果学生全程投入,基本可以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的工作量以及质量。但近年来,笔者所带毕业生中在第八学期时,有人需要时常参与招聘会,有人要去签约单位实习,有人要参加研究生复试,有人要参与清考(通常在最后一学期的第8~10周),使得毕业生在第八学期的实验过程,不能保证实验时间,进而导致部分学生毕业论文中安排的实验工作不能完全开展,影响了论文的质量。鉴于此,笔者在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中,探索以结合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前毕业论文工作的选题以及进行实验的方式,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时间与质量。笔者所在的石河子大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般鼓励学生在第3学期或者第5学期,开始为期一年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活动结束后,参与的学生会得到2个学分,此外,完成程度比较好的项目,还可能被推荐参与“挑战杯”等科技活动竞赛。这些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已经完成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化学以及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具备了相应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但因专业课还未开课,故相对欠缺专业知识。此外,学生在前期开设课程的实验中,虽然有一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单元的训练,但是相对综合能力仍然较弱。鉴于上述学生的特点,笔者尝试在第4学期让学生进行选题,然后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这样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部分环境工程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前沿,提前对部分专业课的学习有所认识。在第5学期,让学生利用上述文献综述,结合毕业论文题目,进行“SRP”的申报工作,随后在第5~6学期正式开始实验后,在每次开始测定新的指标时,笔者都会全程指导并跟踪该实验的进行,帮助学生回顾大一时学到的基本操作技能,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课外科技活动及毕业论文工作。

2以指导教师科研工作为依托,保证毕业论文工作的质量

鉴于笔者所指导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工作时,工作单位要求他们能够迅速使用一些大型分析检测设备,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对部分分析测试仪器比较熟悉。虽然我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相关课程,如仪器分析与环境监测,且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疆高校投入的的加大,学校购买了相应的仪器设备,但因扩招后,学生人数较多,而大型仪器仍然因为属于贵重仪器,使得这部分实验在开设时,仍处于演示实验阶段,学生对大型仪器的使用掌握得仍然不好,这就使得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成为他们在校期间掌握这些仪器使用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中最好能够涉及一些大型测试仪器的使用。但目前我校的大型仪器使用是收费的,而学校拨付的毕业论文相关费用远低于仪器的使用费,使得教师在设计毕业论文课题时只能尽量减少甚至不涉及大型仪器的使用,这就影响了学生对于大型仪器的使用训练。但笔者在指导毕业论文工作中,很少有这方面的问题,这主要是笔者设立的毕业论文课题,大多围绕自己已经立项的研究课题,可以充分保证研究经费,进而保证学生的科研训练质量及学生的论文质量。此外,教师的在研项目的选题一般是为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或是涉及该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或者科学价值,学生毕业论文围绕此类问题开展,也可以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目前环境学科的一些前沿性研究或是使学生能够实际了解在环保类企业中工作时的一个流程。

3严格实施过程管理,提高论文质量

石河子大学的毕业论文工作主要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以及毕业答辩几个阶段,笔者也主要是以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进行督促。在学院进行检查前的1~2周就开始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的工作。此外,因为部分学生做论文的过程中,总是喜欢拖沓工作,比如把所有的数据积累到要写论文时才进行数据分析,这有时会因数据处理的拖沓而使得实验进行的不顺利,笔者会要求所带学生在第八学期以前,每月进行一次上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和本月工作的规划,在第八学期,这一过程缩短为1周,这样除可以督促学生的工作开展,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总结习惯。通过此项工作,还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在此时找工作、考研以及论文进行的情况。

4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当前形势下环保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理论基础知和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环境专业人才是适应目前环保行业新形势的迫切要求。毕业论文是培养一名合格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从笔者工作近十年来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保证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该方法实施以来,取得较优的效果,笔者所带的毕业生中每年都出现优秀论文。

作者:邓辉 李珊蔓 曹鹏 童延斌 单位: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方案

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阶段最后一个教学环节[1-2]。通过毕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文献查阅与利用、沟通及总结能力,能够系统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安全学科是综合学科,包括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和社会科学,安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毕业设计环节尤为重要。以工学-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文献检索、数据调研、论文写作及严谨逻辑表达能力外,还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化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化工生产和工艺设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毕业后走向化工类工作岗位起到良好铺垫作用。

1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近年来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来自高校内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呼声和方案较多。我校在这方面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增设两类题目,一是以企业运行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为题目,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以达到检验学生利用知识、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以学校科研项目子课题为题目,以学生参加项目组工作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可以检验学生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教学形式,亦可同步检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目前来看改革效果较好,但也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以安全评价化工类毕业设计方向为例,分析2013-2017年化工安全评价毕业设计情况,反映出学生应用能力较好,但专业基础欠缺。具体见化工方向安全评价毕业设计内容框架体系(详见图1),学生在定性、定量安全评价、对策措施部分完成较好,说明开设的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教学环节能够为毕业设计顺利完成奠定必要基础;而系统情况简介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部分,则普遍反映出学生对化学工艺流程、危险物质理化特性、化工设备情况及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依据掌握不足,这直接影响后面定性定量评价、对策措施完成质量,导致整体毕业设计完成欠佳。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化工类基础课程开设数量少。目前本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化工类方向只开设了一门化工安全工程,基础薄弱。该培养方案在专业基础课方面主要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虽然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但也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此外,近年来听课效率低,课堂授课质量不好也是导致专业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较少,课堂授课质量不好的情况下,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可想而知。

2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针对化工类毕业设计反映出的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薄弱问题,笔者建议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考试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院校培养模式大体分为行业型培养模式和通用型培养模式[3-5]。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建议进行强化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改革,将行业基础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一直到专业选修课均强调行业性;例如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强调化工行业特色。既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开设普通化学,又在专业方向课程方面开设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还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开设分析化学[3]、化工安全。该培养方案能很好地凸显行业特色。同时针对容易导致学生的安全基础学科知识面窄等问题[6],可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同时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改革后培养方案既可满足学生行业基础知识培养,又能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达到行业专业基础能力强,学生就业适应面广,较快适应安全工作的目的[3]。

2.2教学模式改革

2.2.1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为解决大学课堂听课率低问题[7],可依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选用优质教材,思考教材符合哪些人用,达到什么样计划。提倡精英教育,学生适应课程;而非普及大众化教育,课程适应学生。考虑教材不仅是知识堆垒,还要考虑教与学,以前少数人上大学为了求知,现在人数众多上大学是为了工作。不要纠结学术、专业和应用职业,教育在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中徘徊,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定制,重视技能和能力,在知识不再垄断时代,技能和能力仍需通过学校培训才能获得。理论知识和直觉知识,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看你更强调谁,目前这种传输性教学+教师权威性占大学主导的学习模式应该改变,联合国教改组织目前提倡:①参与式学习,学生积极学习者,而不是旁观者,目前好多学生都是旁观者;②个性化制定学习,人文主义教育核心,教材应体现个性化;③项目/问题导向化学习,项目问题和课程目标相关,引领精神、学习地点应灵活,不局限课堂;④兴趣引导式学习;⑤友爱式教学(最高端的),正确的师生关系。教授对学生的培养应从知识培养转向技能+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技能和人民生活水平成正比,并非知识创造财富,知识应转化成技能才可以服务人民生活,培养后大学生具有以下能力:①批判性思维能力(审辩思维求真思维);②解决问题能力;③协作能力;④沟通领导能力;⑤创业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包括不依赖,惯性思考,敢于冒风险,创业心理,高阶思维能力);⑥高阶思维能力;⑦数字化公民;⑧多元文化。2.2.2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大学课程教育多元化已成必然性,中国也将走入这一天,云课堂,无黑板教学,云终端、微课,慕课都终将走入大学课堂。以后的教学将实现教学综合平台,学术综合平台,学生自主式,探究性学习平台等多平台结合,实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使更多大学生享受其他高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也可以避免个别优秀生学习能力强,全体学生授课情况下知识量吃不饱情况,满足他们学习主观性,成为精英教育途径。2.2.3《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例如《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主张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转变成“以问题为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成“课堂+课后+文献-论文提交-小组评审”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同时进行案例研讨式、情景模拟式、网络在线式、微课式、翻转课堂式等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听课率。

2.3考试模式改革

近段时间常有网络微博讨论大学课堂考试成绩该严该松问题[8-9],似乎厌学弃学大学生居多,考试成绩分数低劣,关于应该继续要求还是放水通过的言论此起彼伏。笔者认为导致考试成绩低劣的原因之一还有考试模式问题,目前很多课程都在临近考试前画复习题,考试内容多是记忆名词解释、简答题多半为记忆内容。既然高校教育中不再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灵活应用,培养技能和能力,那么考试模式也应该进行改革。事实已经证明人的记忆能力远远不如计算机,可目前还有好多教师强调学生背诵定义,这种做法只会事与愿违,学生在手机上、电脑上轻松搜到名词解释,他为何要听课,在教学模式改革重在培养技能和能力的同时,考试模式也应进行改革,重在考核学生的技能和能力。考试内容不再局限名词解释,而重在分析试题,计算试题,应用试题上,甚至可以效仿国外论文考试办法,使学生课下完成考试,在完成论文、完成课题的时候督促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由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考试内容由记忆类型向应用类型的转变,考试形式由课上考试向课下论文的转变可很好的配合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听课率,提高学习热情,促成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向自主型学习转化。例如《化工安全》考试模式改革,考试为平时考试+期末考试+应用考试三部分之和。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日常测试;期末考试包括计算试题+应用试题;应用能力以近期发生事故(例2015.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的调研分析报告作为考试题目。平时+期末+应用三部分成绩总和作为最终考试成绩,避免“一试成败”现象,重在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与教学模式改革相互呼应。

3结语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问题,研究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调研及对一些高校常见的听课率低等问题分析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在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新型教学模式引入)、考试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希望可以为从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国华.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再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20-122.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2012-3-16.

[3]牛金成,许放.我国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之比较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5):83-88.

[4]吴超,杨书宏.安全工程专业继续教育知识讲座第一讲: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上)[J].劳动保护,2011(1):116-117.

[5]徐锋,张国华,朱丽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59-161.

[6]杨有振,王书华,卫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3(4):10-15.

[7]魏连江,唐俊,方宗武.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5):41-43.

[8]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4-17.

第5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34-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到药物残留、环境污染、人畜共患病、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包装材料污染、假冒伪劣及转基因食品等诸多方面,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率先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2002年,北京农学院食品系也开始招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为了满足北京市食品行业的需求,培养食品安全与食品加工应用型复合性人才,我们多次修改并完善本科生培养方案,精练理论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实践学时,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比例,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我们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课程及学时见上页表1。

1.学科基础教学平台。学科基础教学平台的课程由学校基础教学部承担。基础教学部承担着全校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程,师资力量很强,实验室条件较好,普通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化学实验十几年来所占比重较大,每门课的实验学时都超过20学时,学分在1~1.5分之间。

2.专业必修教学平台。专业必修课程包含了食品的三大检测技术: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和食品生物技术检验。食品化学实验学时由10学时增加到24学时,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由20学时(2002年)分别增加到30学时(2007年)和36学时(2011年),两门课程的实验都与理论课脱离,独立设课,单独考核。2002年,微生物学分为普通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两门课,后因部分内容重复,合并成食品微生物学一门课,实验学时由30学时增加到36学时,实验独立设课。食品安全分析检测为综合性实验,18学时。2007级以后开设了多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因此取消了这门课。

3.专业选修教学平台。食品感官评价和食品包装学两门课程的实验课时基本没变。食品工艺学类课程包括动物性食品加工工艺学、植物性食品加工工艺学、酿酒工艺学等多门课程,每门课的实验6~12学时不等,每次修订培养方案时都稍有调整。由于实验室硬件条件的改善,食品添加剂和农产品检验检疫两门课在2007级以后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验课时。食品安全与卫生学实验和食品毒理学实验在2011级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验,并独立设课,课时各24学时。2011级培养方案中新开了葡萄酒品评学和转基因食品与安全检测两门课,实验分别为24学时和12学时。由于果蔬贮运学的实验内容偏重于植物生理方面,环境化学与食品安全的实验内容偏重于环境化学方面,与食品安全相关性较小,因此都陆续取消了。

4.课程教学实习。2002年刚开始招生时,因为实验室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足,综合性实践类课程只开设了食品安全综合实践一门课,学时2周。2007级培养方案中细分为食品安全理化检测综合大实验和食品安全生物检测综合大实验,各为1.5周。2011级培养方案中又增加了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综合大实验,三大检测技术的综合性实践学时各为1周。

5.专业教学实习。校外专业调研和专业认识实习分别安排在大二的上学期和下学期寒暑假之前,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查,参观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流通销售环节和食品质检部门等,聆听行业内的专家讲座,了解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强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认知程度。两门课的总学时在4~5周。

专业技能训练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全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内容涉及到食品原料、保鲜贮运、生产加工、分析检测、流通、销售、和监管等领域,关系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还有职业技能培训和国家相关从业人员资格考核培训等内容。实验为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2002级的学时为5周,2007级培养方案调整时,因为专业课总学分的限制,取消了这门课。2011级培养方案调整时,大量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又重新开设了这门课,课时3周。生产实习安排在大三的暑假开始,学生到与食品行业相关的各种企业和事业单位实习。实习时间由4周增加到13周(2011级),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和体验,为毕业找工作做准备。科研训练及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总学时为15~16周。

6.师资力量。2002年以讲师或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为主,共26人,其中实验员4人(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2人、中专学历1人)。到2014年,专职教师4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20人。中青年教师占76.1%。实验员8人,其中高级实验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4人。

2002级培养方案中,实践课总学时111时,2007级1162学时,2011级1423学时。2011级总学时比2002级和2007级分别增长了27%和22%。十几年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分阶段、多层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类型从2002级的验证性实验为主,逐步转变为2011级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实验技术涵盖了从手工操作、试剂盒快速检测、到大型贵重精密仪器的检测。指导教师以高职称、高学历的为主。我们不断革新教学计划,调整实验内容,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分模块、分层次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福建轻纺,2010,(1):36-41.

第6篇

论文摘要:对国内外近三年外语教师教育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笔者发现,语界同行对“中学英语教师素质发展”课题研究的广度和力度都不够,对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素质发展的专题研究甚至为空白。研究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发展,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前期基础调研

二00一七年,笔者深人都匀市周边20多所乡镇中学的英语课堂,听了二十多位教师的课。在贵州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笔者发现:无论教材、教法、教学设施怎么先进,如果不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学质量的提高将无从谈起。在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发展状况是怎样的?本着这一问题,笔者对国内近3年的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旨在于对研究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发展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对国外研究的描述

近三年来,有三篇教师教育研究的综述文献代表了我国外语学术界近来对于外语教师教育研究进行综述的最高水准、它们是:《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贾爱武,2005);《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刘学惠,2005);《近十年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教育研究文献评析》(高云峰,李小光,2007)。以上几篇文章对近三十多年国外在英语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了类似的概述,认为外语教师教育可分为以下叹个阶段:70年代交际法兴起之初,人们研究重在教学内容,80年代开始热衷于研究教学方法,并创造了多种教学法和技巧,但是教师们并不能顺利地实施这些教学法,于是90年代的研究重点转到了研究教师上来了。1997年在英国布赖顿举行的第31界国际英语外语教学协会年会上,英语师资教育与教师发展成为会议六大主题之一,其中关于教师自身发展的机制和动力问题是目前外语师资研究的重要课题。TESOL组织的学术刊物TESOLQuarterly推出专刊“英语教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展开国际性讨论,它标志着英语教师教育己经成为各国从事英语教育专业人士的研究焦点。

2.2国内高校相关研究

《外语界》等十种外语类核心刊物在近十年总共发表高校外语教师教育论文64篇(高云峰,李小光,2007)。从时间跨度以及刊物的分布来讲,没有形成持续、稳定增长的研究态势,说明目前我国外语界对外语教师教育问题的认识不足,研究力量薄弱(同L)厂〕我国90年代后期开始有学者对外语教师教育表示关注,但多是从理论研究以及外语教学技能的角度展开的,对教师的培训也多是表层化,相关的文献中常出现“外语教师培训”、“外语教师教育”,而“外语教师发展”一词的使用频率较低,说明了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应从教师内部自身提高内在素质才是关键所在(国内研究算是勉强跟上了国际研究的步伐,但仍有不少差,特别在强调教师发展这一点上,我们更注重理论,培训也是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式,而国外更注重教师自我发展的反思意识以及促进发展的途径(贾爱武,2005),笔者对国内一卜种外语核心(或重要)期刊,如《外语界》等近3年刊发的外语教师教育类文章作了统计,结果如下:

统计结果与高云峰,李小光((2007)的论述一致。不少刊物如《外语学刊》等近三年刊登的外语教师教育论文的数量居然为01所刊发的教师教育类文章数量很少,并且多是讨论抽象的理论为主,如教师培训模式、教师信念、教师自主等。

以上统计都是与我国高校教师教育研究有关,似与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素质发展的研究无关,其实不然,原因如下:第一,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是培养英语教师的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基础英语教师的重任,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质发展与高校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第二,高校是引领科研和学术活动的最前沿阵地,其科研理论、成果和模式对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有很大的参照作用。第三,高校的理论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向,代表国内该领域理论的最高水平,对推动外语教学改革直接产生重大影响,起到对外语教学改革进行导向的作用。

统计表明,近几年获资助的英语教学类项目偏少,这与我国庞大的外语教育环境不相符,2007年外语教学类获资助的项目增加到10项,但仅一个项目与外语教师教育有关,但不是专门针对外语教师教育发展的。国家社科基金对外语教师教育项目的资助还非常薄弱。

2.3国内中学英语教师教育研究概述

近年来,《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育》、以及各类学报都刊载了一定数量的针对中学英语教师教育类的论文。各种相关学术会议也在热火进行。这些文章和学术会议大多针对英语教师教育的某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教学介人为主,多是讨论教学信念、师资培训,或者优秀教师个案研究,没有从全面的角度探讨中学英语教师素质发展问题。可喜的是,已经有的教师开拟,再辅助动画等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全方位感受实验的动态过程。这样既节约实验成本,避免使用昂贵、有毒有害试剂,也适合易燃易爆、造成环境破坏的实验;又能让学生掌握实验内容、方法,观测到真实的现象,也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论。如对有机物燃烧、蛋白质电泳等实验进行模拟,就能从根本上实现整个实验过程的绿色化。

2.4考核方法绿色化

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对实验课程考核办法的改革,采取了小论文加平时成绩、一次操作考试加平时成绩、实验理论考试加实验操作等多元化的考核办法。但这些考核办法更多的是针对学生实验能力本身的考核,注重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环保意识和实验道德规范的养成。考核方法绿色化就是在考核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环保责任和团队精神等的考察,以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高素质人才。

三、教师素质绿色化,构建绿色实验环境

教师作为实验环境构成中的一大主体,其自身素质的绿化对于实验环境的绿化至关重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绿色教育开展的成功与否、质量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为此,教师自己必须加强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学习,更新知识结构,面向实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无论在教学方式上和个人行为上都要对学生起到模范作用,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提出思考,进行改革,将绿色教育的理念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第7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立体课程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2-0100-03

山东科技大学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不仅是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最核心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矿物加工、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近化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主要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环境监测》、《食品理化检验》、《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生化实验技术》、《仪器分析》等核心专业基础课打以及做毕业论文打基础。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需要,山东科技大学有两种方式进行教学:一种是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整合成一门课程的短学时教学(近化学专业),一种是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分开授课的长学时教学(化学专业)。

《无机及分析化学》网络立体课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经过十多年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形成了一套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在理论教学方面,本着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适量超前的原则,以定量分析为主线,设置化学基础原理和化学分析原理与技术两大块教学内容,准确、简明的阐述最基本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原理和规律,并使“分析与应用”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体了重基础、强应用、为专业服务的特色。在实验教学方面,按照“基础一综合一应用”的思路设计的实验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技能为专业技能服务的特点,强化综合技能的训练。

1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系列教材的建设实践

教材的建设体了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网络立体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解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关键。

根据山东科技大学近化学、化工类专业本科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要求,以少而精、精而新的原则,将传统教学内容与代新知识相结合,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普通化学内容进行整合、革新和优化,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编写出版了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这些教材注重处理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知识的关系,在阐述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内容的更新,体了材料、环境及生物类学科与化学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将化学热力学知识融入全书有关章节,并将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法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以化学热力学基础、物质结构、四大平衡为重点,适当简化四大滴定分析法,而使其在实验教学中加强简化分子轨道理论、晶体场理论等难度较大的内容。编写了绿色化学概论、材料与化学、生命与化学、环境与化学等作为培养学生兴趣和扩大知识面的阅读材料。通过阅读材料部分的学习,既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扩大知识面,又能使学生了解化学基础理论在相关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编写中力求使教材简明扼要、概念准确、重点鲜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适用于矿物加工、材料、环境、生物工程等主要专业大类。

2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立体化网站的建设实践

按照国家、学校新修改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网络立体化的全面建设,建立了《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网络平台。将课程简介、师资队伍、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互动、教学视频和化学资源等栏目的内容公布在山东科技大学的网站上。目前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学习指导书、电子教案、课程网站等学习资源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学生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掌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理念方面,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放在第一位,把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建设成为既是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基础课,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课。理论课教学以无机化学基本原理为主,以物质结构基础为依据,以四大平衡原理为重点,以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含量测定为目标,以指导学生自我学习为方法。实验教学以化学分析技术和技能训练为核心和重点,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强调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矿物加工、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诸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都离不开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原理和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要不断建立矿物加工类、材料类、环境类、生物类几个模块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 在教学实践中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

网络立体化教学的多样性,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适合自己的教学平台。学分制的改革,作为基础课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学时数也在减少,这对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的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内容广泛,涉及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化学反应基本原理、溶液平衡、化学分析、元素化学、部分仪器分析等内容。课程讲授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分层次合理安排讲课内容,注重难点和重点引导,精讲与对比分析讨论,如四大平衡与四大滴定,同时注意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讲应用,形成了“课内讲授一课外讲座一辅导答疑一考核评估”教与学一体化的互动教学模式,既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课程在大学一年级进行,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在知识上有所积累,而且在学习能力上也应得到较大提高,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小结,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针对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有些延伸内容,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学术期刊,并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同时充分运用代教育技术,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此外,也在网络课程中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图表、动画、录像等素材和资料,用以表课程教学内容。

不断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鼓励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和科技“小论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及综合运用。期末成绩由考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单元测验、期末考试等成绩综合评定,撰写的读书报告和科技小论文实行额外加分,根据撰写的质量在总成绩中加0~10分,若能达到公开

发表的水平最多可加10分,但课程总成绩最多为100分。

4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改革实践

实验改革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实验教学,加强基本训练,着重能力培养,强化创新意识。创造性教育要求对学生既要有基础知识和新的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有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代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自2004年起,根据山东科技大学实际情况和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对原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建立和完善了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按照基础实验一综合实验一设计实验3个层次推进教学进程。建立了以实验技术要素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了适合山东科技大学不同学科学生的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个性发展、潜能开发以及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使一些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实验得到补充,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感兴趣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形成了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多模块的实验教学内容,预约开放式教学模式。为此,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并进行绿色化改造。本实验课注重在继承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创新,增加设计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根据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特点,用绿色化学的观念对传统化学实验进行了改造,实了“性质实验点滴化、制备实验小量化、分析实验减量化”,这样在常规仪器中完成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实验教学,不仅大量减少了化学试剂和药品的消耗,节约了实验消耗费用,而且也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正确认识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的关系。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置,教师则处于为实验教学服务的主导位置。作为实验教学主体的学生,在继承传统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作为主导教师,在搞好实验教学引导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达到知识丰富、技术熟练和教学方法科学而实用的要求。

3)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开放实验室缓解实验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随着单一、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转化,实验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往往一个连续的系统的试验中涉及好几个相关的实验技术,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并完成整个实验,由此开设综合实验面临着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实验技术的难题。对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录像演示实验技术的操作要点,再实验进程和结果,增强学习效果。建立了仿真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等课程的仿真实验,同时可进行相应的预习。

4)形成了基础-提高-突优-参与科研4层次的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完善了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的实验教学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发、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室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基地,几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启动“挑战者杯”、“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计划,开放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室,为其高质量完成项目提供条件保证。

第8篇

关键词:知行合一;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建构主义

作者简介:孔立智(1978-),男,河南开封人,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刘锁兰(1980-),女,江苏姜堰人,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州大学教学研究课题“合作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JY1102004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设计与实践”(项目编号:GJY1202005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项目编号:GJY110200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68-02

随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大,高校愈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培养,提高实践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竞赛、创新实验和创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本科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状况,表明教育界的观念正在向着更加注重实效的方向转变。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当前高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还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盲目操作。这样的教育显然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如何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了解“知行合一”思想内涵,并融汇到教学过程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

一、“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论述知行关系,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必须知行合一,才能“行的是”,“知的真”。[1]在认识论中,人类所有知识源于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而人类积累的知识又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活动,更好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因此,“知”和“行”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教师应时刻谨记,理论和实践是不可分离的,只有知行合一,方能做到真知笃行。

二、理论课中的实践

大学课程种类繁多,有的偏重于推理和计算,如数学、理论物理、计算化学等;有的偏重于实践方法,如普通化学、生物、计算机等。但所有的理论都是源于实践的,经过一系列的归纳和抽象,成为系统的知识。在理论课中结合实践内容,实际上是知识还原为生活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赋予抽象的知识以具体的内容,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同时能够使学生更清楚理解知识的发现和归纳过程,学习前人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既包括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也包括模型构建和模拟情景等方式,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特点灵活选用。如相对论中的许多结论都需要在接近光速条件下才能得到验证,量子力学针对的都是微观粒子,在一般实验条件下当然很难直接观测,所以一般人都感觉非常神秘。乔治·伽莫夫和罗素·斯坦纳德合著的《物理世界奇遇记》中,通过描述梦境,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手法,描绘出一个又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放大或缩小的世界,解释宇宙和微观世界中发生的变化。[2]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模型的构建,通过文学处理,使初学者仿佛置身于神奇的魔幻世界,被其中种种奇特的冒险所吸引,进而对隐含其中的物理定律产生兴趣,收到普通理论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博弈论中有许多经典案例,如塔克教授提出的“囚徒困境”,巴罗教授提出的“旅行者困境”等。这些案例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首先在于反映了真实的问题,把理论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很多领域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虽然现实问题往往要比案例情况复杂得多,这些案例都作了简化,只是反映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模型的建立总是从简单的情况入手,逐渐加入更多的因素进行修正,从特殊到一般,逐步适应更广泛的情况。另一方面,这些案例都很生动形象,富有趣味,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案例才能够使人津津乐道,广为传播。

普通物理、化学等学科实验性强,更加适合在课程中增加实验设计型的实践活动。虽然一般这类课程都有配套的实验课程,但多为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或验证性实验。根据学生思维水平,在课程中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来解决,甚至由学生自己寻找有价值的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些教师可能担心学生知识基础尚有欠缺,希望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才进行相关实验。其实,边学边做可能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Steven Weinberg对刚开始科研生涯的学生提出四点忠告,第一点就是立刻开始研究,做的过程中选择需要的知识学习。[3]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通过查找资料有针对性自发学习。这样不但有助于理解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另一个可能面临的问题是实验场所和硬件条件。教师一方面可以向学校争取一些经费,但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主开发,创造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更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训练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知识的建构来源于活动,活动是人与情境产生互动作用的中介,人们所建构的意义来源于经验与情境的互动活动。[4]如果理论知识不能用来解释现实中的现象,很难被人所接受。而符合人们固有经验和认知的解释和推论会被学习者自觉建构意义,成为其知识组成的一部分。因此,创设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环节。模型、案例和实验等都是情境化教学的方法,可以创设出有益于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应注意:这些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应是自然的,符合学生的固有认知经验,而不是牵强附会,刻意而为;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教学形式应具有一定情趣,易于引起学生兴趣;难度适宜,适度引导,既要激发学生自身创造性,又不能使学生因为难以完成任务而丧失信心;在互动中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难易程度,适时调整策略。总之,开发适合课程教学的模型、案例和实验,需要教师广泛学习,勤于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勇于尝试,根据学生反馈效果及时调整,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课中理论

实践课主要指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认知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或教学环节。实验课程一般作为理论课的辅助,使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或者通过实验验证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综合性,一般是由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完成一件相对独立的任务。毕业设计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大学所学,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项完整的研究课题。这样就形成了一套从易到难、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然而,目前这套体系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基础实验对学生基本操作能力训练作用不明显,许多学生在毕业设计时,表现出实验基本功薄弱,操作不规范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基础实验课时不足,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当等。造成这些情况的因素很复杂,如课程体系设置、实验室硬件条件、教师素质等,但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其实,很多基本操作规范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背后自有形成原因。例如,真空泵开关顺序是很多学生初学时容易疏忽的问题,造成倒吸,导致实验失败。如果学生能够了解一些真空泵的工作原理,自然清楚不放气就关泵的后果。当前实验教学对实验讲义和实验用品讲解得越来越详尽,学生“照方抓药”进行操作,造成学习主动性被抹煞,创新思维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得不到培养。[5]实验教学内容异常琐碎,学生如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然容易遗忘,而且一旦改变实验条件,难以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更遑论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这也直接导致基础实验与毕业设计的脱节,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改变教学方法入手,坚持学做结合,使学生不仅了解实验方法和步骤,而且清楚每一步骤设计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教材,而要根据自身实践经验,结合学生水平,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细节进行深入的思考,培养学生勤思好问、认真细致的实验习惯。同时,教师可以有意改变教材中的实验条件,让学生分组按不同条件进行操作,比较实验结果的差别,从理论上分析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从而增强学生设计和优化实验条件的能力。

其次,在毕业设计等综合性实践环节,学生依赖性很强,教师或研究生过度指导,甚至许多实验直接由研究生代劳。这一方面是由于本科生基础薄弱,在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前缺乏综合性训练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往往限于自身科研压力,或为了达到毕业论文考核要求,无法为本科生提供充分自我发展的机会,致使很多学生浪费了这一宝贵的锻炼机会。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在制度上为师生提供更宽松的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应加强自身科研素养,除了学好规定科目外,自己多阅读文献资料,拓宽专业知识面,主动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强化实验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教师在实验指导上应抓大放小,着重于选题方向和整体路线的制定,而对于实验细节设计和实验条件探索,放手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行解决。即使学生遇到一些挫折,也可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调整策略。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完整的科研体验,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上都得到充分提高。

总之,在大学教育中,“知”和“行”从来都是一体,无法分割,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划分仅仅存在于课程类别设置上,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习到鲜活的知识,而不是僵化的条文,才能成为适应国家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美]乔治·伽莫夫,[英]罗素·斯坦纳德.物理世界奇遇记[M].吴伯泽,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Steven Weinberg.Four golden lessons[J].Nature,2003,(426):389.

[4]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

第9篇

庄德勇 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淮阴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先后有数十篇论文在各类报刊上发表并有多篇论文获奖,著有学术专著《享受学习》;曾先后被评为淮安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个人等。

蔡伟峰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万顷沙中学校长;近年来,潜心于教育科研,主持国家、省、市级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所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省、市级奖项,并有多篇作品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和省级刊物上;曾荣获广州市优秀教师等称号。

朱莉 湖北省武汉市汪汉区天一街小学教学校长,湖北省新课程培训教师,省教育优秀工作者,市“十一五”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区学科带头人,区管理育人先进个人。其撰写的多篇论文、教案、案例获国家、省、市一二等奖,并多次在《小学德育》《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丛书》等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

本刊编辑:所谓小班化教学,是通过控制班级学生人数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根据这一环境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班级授课制。那么,这种教学模式有哪些优点呢?

庄德勇: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学生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有利于学生自主、多元、开放、健康的发展。小班化教学环境的创设,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研活动中去,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加强个别指导。同时,在小班化教学情境中,师生交往由冷漠机械变为热情主动。由于小班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所以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尊重学生个性。在小班化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呈现出了“五多”现象:课堂发言的人数多,实践操作的时间多,互动合作的交流多,信息反馈的机会多,得到的认可和欣赏多;在教师方面也有“五多”:教学目标的达成多,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对话机会多,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行为多,对学生实施个别辅导的时间多,与家长的联系和交流多。

蔡伟峰:小班化教学是一种适合知识经济需要的扎实精致、以人为本、和谐共存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少,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深入,使教师在备课、教学设计、教材处理、教法选择、作业布置、评价方式等方面可以开展更多变革,可以用精巧的设计、灵活的教法、扎实的训练使课堂更趋于常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和最好的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同时,学生也可以尽情地读,自由地写,真正实现一对一的训练。在教室里,教师可以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可以发动学生参与美化教室环境,营造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教学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朱莉:小班化教学在教育形式上的创新,使教育开始因人而异,变得“精致”了。与大班相比,小班化教学主要体现了“五精”:一是学生主体精少;二是教师主导精心;三是教学环境精美;四是教学观念精炼;五是教学方式精妙。总之,小班化教学不仅对教师有很大的开拓空间,而且更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在素质,更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刊编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提出,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化教学”。“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蔡伟峰:首先,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小班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小班化教学是近几年学校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准,人口增长呈下降趋势后,在教育领域必然出现的一种改革现象,是当代学校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充足的办学经费为小班化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让小班化教学最终成为现实。

其次,从办学目标来说,小班化教学能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以及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小班化教学正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符合高标准、高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形式。小班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能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

最后,从办学水平来说,小班化教学更能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小班化教学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大量研究表明,小班化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等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对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等也有重大突破,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庄德勇:小班化教学不仅仅在于班级人数的多少,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小班化”。人数的多少只是表象的形式,如果教学还是老模式,方法还是老套路,就只能是“小班化”的“大班化”教育。从这种意义上说,小班化的实质应是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差别化的教育,它与班额的大小并无实质性的关联。

朱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接受教育,让每个学生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推行小班化教育,实施小班化课堂教学,打造学校课堂文化,办精品优质的小班化学校,是当代中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向。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趋向正逐步成为部分学校发展的品牌优势,正日渐成为一些区域办“一流优质教育”发展的新生趋势。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和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系统深入开展推行小班化教学研究,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升学校教学效益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本刊编辑:小班化与普通化班级编制在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庄德勇:我认为,小班化教学与普通化班级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差异。

一是教育观的差异。在小班教学中,强调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自主、充分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课程观的差异。强调为学生构建起多元化、生活化、体验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三是教学观的差异。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我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减轻他们过重的课业负担;要把在“大班化”教学中所花的大量无效劳动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对学生更多了解、交流、互动和相互帮助上来。

蔡伟峰:小班化与普通化班级编制的主要差异表现在教师行为和教育效果上。

小班化教学使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成为可能,使教师有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期望正效应。过去在大班教学时,不是教师不想走下讲台,而是有时走下讲台确实很局促;现在的小班化教学,教师完全可以走进学生中间,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使师生的关系融洽了,有利于在班级中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传统班级由于学生多,教学时间又是定量的;所以,在多数情况下,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往往把发言机会给予那些能与老师上下呼应的优等生。有时,为了提高优秀率、及格率,教师常常“抓两头”(优等生和落后生),大多数中等生则沦为“老听众”,没有发言的机会,思维处于消极或停滞状态,在班级中不起什么作用。但在小班,这种现象就可以避免。在课堂教学中,每位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地与教师直接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就连那些胆小、性格内向、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有了开口的机会。这使“人人发展”目标的实施得到了更有利的保证。

朱莉:小班化与普通化班级编制在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师生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这为教师真正参与指导小组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二是学生有效互动、深度参与,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教师根据学生差异分层拟订教学目标,针对每个个体进行教育,避免了教学盲点,这在一个四五十人的普通班里是很难做到的。三是尊重差异,发展个性,着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现状,自主设计作业,或自己选择教师提供的分层作业菜单,进行练习,以促进自己的发展。四是开放空间,挖掘资源,有利于课堂时空的拓展。课堂角色的丰富,课程内容的整合,特色课程的开发,使小班化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本刊编辑: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庄德勇:一是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做、去演、去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形成不“唯师”、不“唯书”,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勤于探究、善于思辨的学习习惯。

二是实施合作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时,除了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自动”和“互动”等多向交流。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小组内的学生通过相互感染、相互带动、相互启发、相互纠正,使学生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是实施个别化教学方法。教室环境的布置以学生为本位,课桌椅的排列也力求变化有别于传统式的直排横排方式,以便于师生、生生互动沟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机会,这既能发掘他们的兴趣与潜能,获得成功的满足,也有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

蔡伟峰:其一,保证小组成员都有表现机会。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是混合分组,优中有差均衡、合理配置,水平能力相当。其活动程序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分组汇报师生评价”等。小班化课堂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充分发挥了小班化优势,保证了每个学生在参与小组讨论、汇报、评价等环节中的发言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地体现了小班化教学的公平性、均等性原则。

其二,保证师生互动贯穿学习全过程。探究性学习重在教会学生学习。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小班化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捕捉最佳时机启发、点拨学生,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教师的指导。

其三,充分关注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小班化课堂教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熟悉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个性、特长等,根据教材和学生需要设计研究课题,关注每个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表现,根据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引导,让每个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都能自主、充分地发挥个性,展现个人风采。

朱莉: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教师要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掌握具体操作方法,创设学习情境。在适时评价与激励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习实际安排学习内容,做好准备工作,明确哪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什么时候进行小组合作,大概花多少时间?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该如何点拨、引导?

再次,教师要认识到合作的方式和习惯需要长期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方法,即要交会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交流、学会参与。

最后,课后教师要及时反思、总结,让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不流于形式,起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效果。

本刊编辑:小班化教学存在优点的同时,是否也存在不足之处?那么,我们应如何改进以弥补其不足之处呢?

庄德勇:虽然小班化教学较之传统的大班教学,确实显现出独特的优势,但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因为班额小,学习群体略显单薄,课堂教学中集体讨论、分组学习的气氛不够热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能共享的资源和分享的信息源相对大班要显得短缺;在小班化教学中,因为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度过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增强,易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坚信小班化教学的方向是正确的,其利远大于弊。同时,还要不断地深化小班化教学研究,力求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化,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构建教育学的和谐双边关系;不断拓展教学与研讨的渠道,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尽最大可能解决小班化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蔡伟峰:在开展小班化教学时,主要有这些不足之处:一是学生之间竞争不足,削弱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二是花大力气营造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知识能力的提高;三是课堂纪律管理严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改进以上不足之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提供多个问题答案样本,激发学生思考。克服小班化教学学生思想、观点碰撞不足的方法,可以由教师提供多个答案样本,让学生思考争论,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二是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各个环节都有表现的机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同时,教师要理解、宽容学生,允许学生有表现个性的机会,不要锱铢必较,以免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朱莉:虽然小班课堂比大班课堂更“精致”,但掌控课堂的难度很大,要达到的教学要求也更高,在小班化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对“开放式”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进以弥补其不足之处呢?一是小班化教育需要教师更用心管理这个集体,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二是在小班化教学课堂模式中,教师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设计问题,讲求实效;三是教师要认真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时机及过程,在安排上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年龄和学生水平等,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本刊编辑:在实施小班化教学中,贵校探索、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独到经验?请与本刊读者分享一下。

庄德勇:一是小班化教学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把开展教育科研,作为缩短学校的发展期,缩短教师成长期的重要手段。十余年来,我校的教育科研从无到有,课题研究从校级到国家级、省级到市级数十项,研究形式从参与到自主,完全形成了自己的课题研究网络,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

二是形成了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指导策略。十余年的小班化教学实验,形成了我校“享受学习”的文化核心。这个核心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效的教,更要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管理促进学生有效的学。我们引导教师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新课程,实施并总结了互动策略、合作策略、反馈策略、分层策略、启发策略、精讲策略、辅导策略、多媒体教学策略、即时评价策略。

三是丰富多彩的活动呵护着学生健康成长。近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你我手拉手,圆你上学梦”为主题的捐贫扶弱活动;以“关爱牵手·亲情”为主题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系列活动。每一次活动都是由学生精心策划、组织,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活动既强调了社会意义,又结合实际;既从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出发,又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起到了教育学’生的作用。

蔡伟峰:实施小班化教学,师资队伍是关键因素。在目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大框架下,要实现小班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的水平至关重要。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师要重新组织教材,选择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配合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带领学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实现自我成长。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小班化教学最终只会是穿新鞋,走老路。我校经常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教师对小班化教育内涵的认识,加深对小班化教学前沿理论与实践的理解。

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学资源投放一定要充足。小班化教学需要的资源很多,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来支撑。小班化教学在场室方面要充裕,各场室的设施设备要配足、配齐。教师编制要宽裕,要有足够的人手开展各学科的教学;名优教师、骨干教师数量要有保证。小班化教学需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大量的办公经费予以保障。小班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各种资源的保障一定要到位。

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学评价制度一定要改革。小班化教学同新课改一样,要求教师必须更新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实施小班化教学,在教学评价方面,对教师与学生都要采取新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以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教师的工作与学生的学习。

朱莉:近几年来,围绕“以美育人”办学理念,我校确立“发挥小班优势,寻找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切实从“教师职业幸福指数的提升,学生学习幸福指数的提高”出发,努力尝试与探索新时期小班化课堂教学文化。

一是整编精良的教师队伍,焕发教师的工作魅力,锻造优良的师德,业务过硬的教师团队。我们以骨干教师为龙头,以人文管理和制度管理的交叉互替,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是创新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尊重差异,分层指导。我们初步构建了“自主性学习单”为核心的学习载体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完善了“课前、课中、课后”学习链条。通过课堂教学五个学习阶段,即独立自学,个性解读(课前准备阶段)一课堂交流,互助落实(共学同研阶段)—课堂讨论,质疑解疑(聚焦提升阶段)一回扣目标,选择练习(同教异纳阶段)一拓展延伸,分层吸收(课后探究阶段),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化学;物理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97-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文化、科技、教育的全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作为国际大家庭的重要一员,中国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势必要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既需要我们走出国门,将科教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国际同行,又需要将优秀突出的国际同行请进国门,交流其先进的科教文化研究理念。因此,使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进行无障碍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在中小学和大学都开设了英语课程,但英语课程以语言学习为主,主要目的是考试过关,以英语进行专业教育的课程较少。目前,我国依然活跃于学术研究一线的“40后”、“50后”等老科学家,主要靠自主学习专业英语,实现自身科研成果的国际化交流,为我国的科技实力提升奠定基础。中青年学者,由于具有较好的英语学习阶段,加之国外留学经历的历练,具有比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在国际舞台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科技文化教育快速发展对高端国际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强高校各专业的英语教学,开展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已成为我国科技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和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在2001年和2004年分别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本科教育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从政策上推动高等学校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

一、物理化学双语教学研究现状

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化学发展非常迅速,SCI数量自2008年之后已跃居世界第一,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数目也在指数增长。英语在化学教学、科研、文化交流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大高校都在开展不同程度的化学双语教学,关于化学双语教学的教学研究近年来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从2001年的3篇到2011年的34篇关于化学双语教学的研究,10年间增长10多倍。涉及的化学学科和专业也比较全面,有物理化学双语、分析化学双语、有机化学双语、高分子化学双语、生物化学双语、天然产物化学双语等。可以说,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在尝试开展不同专业的双语教学,其正处于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抓住优势学科,利用优秀教师资源,开展双语教学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规律,创建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技巧。例如,杨雅丽等人提出可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生物化学双语教学中。

二、物理化学双语教学实践

1.物理化学双语教学现状。物理化学是化学的重要二级学科,对物理化学的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专业素养,满足新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我校从2012年开始实施物理化学双语课程教学,选修学生人数从20人逐年增加至40人、60人,到2015年激增至230人。这些学生的专业背景不仅有化学专业,还有物理专业、食品专业、材料专业。这从一方面说明学生对双语授课的需求和重视程度在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我校双语课程开设较少,学生可选修课程不多。选修人数的增多,无疑有助于任课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愿望,但也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2.教学实施模式。我校物理化学双语课程会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主要考虑学生在大二第一学期开始物理化学的学习,有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背景,接受起来不是太难。考虑到学生接受全英语授课的困难,但又想增强学生用英语接受思考交流的专业能力,在授课时教师会采用交叉渗透式的教学方法,即采用全英文课件,用中英双语并以英语为主的授课语言。教师会容首先用英语介绍课程内容,对重点概念、公式、理论进行英语介绍后会加强中文解释,使学生不因无法理解而失去学习兴趣。但整个授课过程要使英语授课的比例高于50%。随着教学内容和学生适应程度,不断调整并增加英语授课比例,使学生逐渐适应英语授课方式,养成用英语思考问题的习惯。

3.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主要以PPT讲授为主,辅以板书教学。相比于传统的板书教学,PPT讲授课程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将课程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如,举例子时,不是简单的口述或文字记录,而是将各种例子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使学生一目了然,更加快速清晰地理解教学内容。再如,利用PPT的文字编辑功能,将重点部分用不同颜色和字体highlight(突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利用PPT的动画功能,将逻辑性很强的概念、公式分步讲解给学生,便于理解。然而,由于PPT是提前制作好的,失去一定的灵活性,而课堂教学是动态和变化的,因此,辅以板书教学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为了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教学中常采用提问、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教学内容。提问以及小组讨论尽量采用英语,学生对用英语回答问题在开始时并不适应,但教师坚持英语提问以及英语讨论,会让学生逐渐接纳这种方式,并尝试用英语回答、讨论专业问题。

三、物理化学双语教学的思考

1.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物理化学会引起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是化学各专业中相对较难的一门课程。用英语讲授该课程,无疑会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接受难度。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物理化学双语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显得非常重要。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会取得一定的效果。第一,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在很多程度上决定学生对这门课的认同。因此,尽量选择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高的教师担任双语课程教师,增加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学习兴趣。任课教师应注重自身英语口语教学能力的提高。第二,PPT课件承载主要的教学内容,其呈现形式也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因此,对PPT课件的制作应格外重视,既要注意内容的逻辑性、准确性,也应注意课件的趣味性、丰富性和简洁性,避免通篇文字,适当增加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材料,增强课程的可观赏性。第三,教师应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增加学生课堂兴趣的方式,但如果仅仅停留于小组讨论,则会让学生逐渐失去讨论的兴趣。因此,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点评和分析等,助学生价值感的实现。

2.课程内容的设置。很多学校的物理化学双语课程学时少,不可能将物理化学的全部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因此,对双语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显得非常关键。教学内容设置与教学目标、学生专业特点、学校特点等应挂钩,各个学校和专业有不同的选择。但课程内容不宜过分复杂,对于本科生,课程内容应以浅显、易懂、概念清楚为宜。这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习惯双语课程学习,逐渐增强专业英语思维方式。以“Phase Equilibrium”为例,其主要是在介绍相、相数、相转变、相律、相图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单组份相图和双组份相图。在介绍双组份相图时,将其与精馏过程一同介绍,既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相图的含义,又能感受到枯燥相图的实际作用。

3.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由于双语课程课时少,可讲授内容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双语课程的作用,使学生能有效地增强用英语学习物理化学的能力,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涉及物理化学的网络资源之一是视频课程资源,例如,MOOC学院()网站提供的物理化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Chemistry),是全英文授课视频,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反复学习,增强英语听课学习能力。但这种专业性强的网络视频较少,学生还可观看一些与化学相关的网络视频,如化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Chemistry)、普通化学(General Chemistry)等。观看与学习这些化学专业视频,有助于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另一种资源是相关专业网站,学生可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专题的英文网页内容,通过阅读,增强专业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

总之,开展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双语教学,既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讲解,又需要学生的积极努力和用心学习。教师教得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习热情高,而反之又会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热情,二者相辅相成。因此,教师的教是关键,要从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材选择、课堂设计等方面充分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引导学生学习,真正实现双语教学,增强学生用英语接受专业知识、交流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他们的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雅丽,陈彻,楚惠媛,李雪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90.

[2]王智香.物理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5,43(4):198.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创业型化工人才;培养模式

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就业形势变化和行业本身发展的需求,创业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将大学生培养成创业型人才成为社会、行业和高校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创业型化工人才是指具备强烈的创业意识、丰富的创业知识和全面的创业能力,并在化工行业领域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专业人才。由于高职教育的属性和就业形势的影响,高职学生与市场、实践联系更为紧密,在某种程度上较普通高校大学生而言更具备创业的动机、环境和条件,然而,鉴于化工行业具有环境差、污染大、危险隐患多等特征,相比其他行业,对创业型化工人才的专业知识、创业能力与创业素质的要求更高。

我国化工类高职院校长期注重高技能化工人才培养,对提高化工人才的高技能具有显著作用,然而忽视了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型化工人才十分欠缺,难以适应目前社会变化、就业形势的需要及行业本身发展对创业型化工人才的需求,因此,应该创新独具特色的高职创业型化工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营造氛围,创设条件,改革教学工作,创新实践活动,产、学、研结合,做好指导与服务,培养社会所需的高职创业型化工人才。

整体采用“理论+实训+理论+实践”的模式高职创业型化工人才是具备各种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既要熟练掌握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这类人才,应整体采用“理论+实训+理论+实践”的模式。首先,在学校进行创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领域基本理论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次,学校应加强化工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为学生实践性的课程提供实训条件,加强实践,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再次,应在实践中检验和总结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对化工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要让学生在实际生产和经营中接受训练,在实践中穿插理论教学,寓教学于实际生产实践之中,达到使学生学有所长、一专多能、毕业即能上岗工作,并完全具备创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心态的职业教育目标,同时增强劳动生产和安全生产意识,增加创业体验与技能,增强创业素质,丰富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

探索创业教学新模式,开设系统而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方法,激发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技能,培养创业精神应在学校单独开设系统而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依据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因势利导。创业教育课程的师资、教材和课时等都要有严格的要求和保证,体现化工行业创业的特色。这些课程应包括创业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技术、法律法规、新兴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创业领导艺术、创业管理运作、技术竞争优势、管理策略、创业形势、创业环境、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基本知识,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激发创新意识;课程还要具备实践性较强的案例,介绍国内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成功创业的经验,拓宽高职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课程整体要体现化工行业创业的特殊性和各行业创业的共性,使学生掌握创业的一般知识和化工行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技能。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教学、情境教学、项目教学等,注重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为高职生成功创业奠定基础。

开拓创业实践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创业能力与素质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1.深入实践,实地考察,市场打工。化工学科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实践是培养高职创业型化工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组织学生深入化工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一线,通过实习、实训、实地考察、市场打工等方式促使学生全面了解化工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与流程,引导学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总结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建立学校、生产基地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创业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积累创业经验,激发创新创业意识,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和劳动意识,熟悉社会环境,学会与人交往,增加创业体验,增强创业素质。

2.模拟创业。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创业活动,在模拟创业活动中,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如创业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生产、管理、财务方面的基本知识。学生置身于一种接近真实的创业环境,需要面临盈利水平、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的挑战,需要做出决策,通过模拟创业,学生边学边干,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创业经验与体验,学生的创业知识会逐步得到丰富,创业能力会大大提升。

3.实际创业。学校要通过建立校内外创业基地,组织学生实际创业,并保证学生创业活动的时间、场地、设施和资金,如可组织学生开办“工厂”或“公司”,几人为一组,学生可选择不同的经营项目,如化妆品买卖、网上拍卖化工产品、清洁品买卖或者服务、化工小商品出售等,无论何种项目,任何一项活动的运作程序都要符合企业法律和经营管理行为,从策划到实现,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可以锻炼组织、协作、资源利用等各方面的能力,从中积累直接经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体验创业艰辛,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创业的热情,提高创业素质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4.技能竞赛或各种创业大赛。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化工技能大赛、创业大赛、电子商务大赛、营销策划大赛、广告创意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创业心态,强化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创业素质。

创新指导与服务模式,正确引导高职生的创业行为可聘请一批熟悉化工类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的企业家、成功的化工类创业人士和精通化工专业知识的行业及专家学者,组成创业导师团队,这些导师既要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又要具备扎实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化工专业知识。高校实施创业导师行动计划,可通过课堂、演说、讲座、专题研究、论坛等方式向大学生实施全覆盖的创业教育与指导,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解决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如专业技术、项目选择、资金筹备、项目选址、人才招聘、市场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各种疑难问题,并分享创业人士的创业经验,使大学生从创业典型中得到启示和创业灵感。高职院校可成立专业的创业服务部门,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创业服务工作:(1)收集学生创业需求信息,捕捉创业意向和项目。(2)编制涵盖法律法规、优惠政策、市场供求、注册登记等内容的创业信息手册,为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指导和有效信息。(3)设立创业互助联络中心,引导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联合互助,在项目宣传、信用管理、品牌创建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资金、人才和技术难题。(4)开通“创业援助热线”,指派专人担任创业联系人,为创业者提供援助服务,如专业技术方面和工商职能范围内的问题,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5)收集一些化工产品生产事故,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列出安全生产特别注意事项。

第12篇

[关键词] 大学生公选课;《公务员制度与公务员职业能力》;认知行为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2?0082?04

一、大学生选修公选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公共选修课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面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展的,着力于学生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拓宽知识面,了解学科前沿,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的竞争力。这类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兴趣进行选择进而集中学习。在校大学生需要修完一定的选修课学分才能毕业。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大学生对公选课的认知及选择同样如此。为了解大学生对公选课的认知及行为,结合对清华大学学生对公选课选修情况的调查,以及南京某高校公选课建设及开设“公务员制度与公务员职业能力”的教学实践,对南京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9份,收回219份,回收率为100%,回收问卷有效率99%。

1. 大学生选修公选课的基本特点

根据调查显示,选修公选课程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年级(表1),其中大二年级学生占33%,大三年级学生占66%,校方规定大一新生不参加公选课选课。《大学生心理学》认为,多数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是学习新知识、增强综合素质以满足未来就业的需要。大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他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都处于一种活跃的开放状态,但是,大学的学习过程是随着学习阶段的发展而发展的,从纵向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大一新生刚刚开始从中学到大学的生活转换,处于基础课学习阶段,一方面课程学习任务较重,除了学习公共课(如政治理论课、外语、体育等)外,主要学习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物理实验、机械基础等。这些课程除了在中学学习的基础上加深、拓宽基础科学知识外,还担负着进一步发展智能、提高能力、训练思维方法、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准确性的任务[1]。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新生在入学后因各种因素影响,普遍存在着对生活环境、学业环境、人际环境的不适应,并因此带来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处于构建新的心理结构、实现新的心里平衡时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能力还不具备,对公选课基本还没有能力顾及。大四学生则忙于毕业论文、设计和找工作,考研和择业是大四学生的生活主题,对公选课是无暇顾及。随着大学学习过程的延伸,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学习计划能力,闲暇之余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并作出选择,他们成为公选课的主修群体。

从选课内容来看,选修“兴趣爱好类公选课”的学生人数最多(占到全校公选课人数的31%),其次是“文科类公选课”(占到全校公选课选修人数的27%),排在第三位的是“与身心健康成长相关类公选课”的选课人数(占到全校公选课选修人数的22%)(如图1)。大学学习通过基础课学习、专业基础课学习、专业课学习、作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四个阶段呈现出了较强的阶段性,阶段性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即学生专业素养展开的。在进行专业相关课程学习的同时,学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择业压力和人际压力使得大学生开始向生活知识、其他学科知识寻求解决路径,希望通过其它选修课程的学习弥补自己在综合素质方面的不足。例如工科学生选择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图1),以满足全面提高素质的需要。

图1 南京某高校2012年-2013年第1学期

不同类型公选课选课人数

图2 选修“公务员制度及职业能力”课程的学生专业类别

对社会职业能力需求的认知不够。同样以“公务员制度及职业能力”课程为例,从表4中可以看出,约有32%人认为公务员应当具备“组织协调的能力”,比例最大;其次,认为公务员应具备“遵纪守法的能力”的大学生约为25%;再次,选择“沟通交往的能力”的约占19%;最后是“危机处理的能力”的占8%。在此同时,只有约为16%的大学生认为公务员应当同时具备以上几种能力。对这些基本能力的选择人数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反映出大学生对公务员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能力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图3 公务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选择

公选课的全勤率不高。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到课率相比,学生翘课现象还比较严重。“公务员制度及职业能力”课程为例,1个学分(课程在6周内结束),考勤表显示只有48%的同学全勤(如图4)。

图4 “公务员制度及职业能力”课程学生到课情况

2. 大学生选修公选课的动机及行为分析

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未来就业,是大学生选择公选课的主要动机。如前所述,大学生学习的阶段性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大学学习的广泛性特点凸显,大学生开始注重广泛吸取知识,参与创造性的探索工作,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以“公务员制度与职业能力”课程为例,了解公务员制度与职业能力是选修该课程的重要原因。根据图2的数据显示,在大学生选择该课程原因的答卷中,“想了解一些公务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这一选项的学生有18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3%,所占比例最大,对未来有此职业意向、或欲与之打交道者来说,可谓是知此知彼;“参加公务员考试需要”次之,为3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4%;两者占有87%绝对的比重。而“喜欢老师的教学风格”和“随便选的”这两个选项所占比例极小,各有2人和4人选择,只占总人数的0.9%和1.8%。这表明,在校大学生对公务员制度及其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最为关注,并且有部分同学希望籍此学习了解更多有关公务员制度、能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并不是仅仅为了考高分而去学习,而是学习新的知识,为今后可能参加的公务员应试做好准备。

图5 选修“公务员制度与公务员职业能力”课程的原因

大学生公选课的选修情况折射出部分大学生择业的安全心理和功利心理。所谓安全心理就是指在选择职业时,有些人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企事业单位。这种心理常常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求职者身上表现出来。功利心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或其他知识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求职或择业的动机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获得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同样以“公务员制度及职业能力”课程为例,大学生普遍认为公务员等于“铁饭碗”、待遇好。随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公务员队伍在稳定中不断发展、壮大,公务员的招聘录用逐步走向正规,每年都要面向社会通过规范化的考试招聘,应试者趋之若鹜,其中大学生占有很大比例。究其公务员报考热的原因,如图6数据显示,有126名(占被调查人数58%)的大学生认为“公务员岗位是铁饭碗,待遇好”,社会现实使然,也就不难理解公务员报考热现象。选择“成为公务员,将来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有41人(占19%),让人稍感欣慰,说明当代大学生中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者还是大有人在。认为报考公务员是因为“先就业再择业”和“公务员有权力,当了公务员将来办事方便”的大学生各有20人和19人,还有11名大学生认为以上均是造成公务员报考热的原因。从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得知,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公务员岗位待遇好、工作稳定等“实惠”,才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公务员职业相对稳定,职业风险较小,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同时又具有完备的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保障体系,还有房贴、交通补贴等这样那样的补助,个人待遇较好。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其他许多职业的竞争性和风险性越来越大的对比之下,公务员职业这种高稳定性、高福利性和高声望性更具吸引力。

图6 对“公务员报考热的原因”选项

公选课学生全勤率不高的原因也很复杂。第一,学生对公选课开设的目的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面前可谓是干劲十足,信心百倍,为了让自己成为科技型人才都付出了十分的努力。他们中的部分同学认为所谓的公共选修课,不过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要求赚够学分用的“装饰品”,不带有任何的实际意义。第二,在同学们看来,公选课选什么、选什么时候的、怎样选……似乎都在于学生自己的主观自觉,很大程度上完全由学生随意支配[2]。根据访谈结果分析发现,学生反映选课的动机一是课程内容,二是教师能否给予足够多的信息量、课堂认真负责。以上两点这是对自己有要求的学生选课的重要原因。三是课程是不是好混、考核好不好过、老师上课是不是放水等等,学生在选修哪一门公选课时,还是有部分不能理智清醒地对待学校所开设的公选课。四是学校的重视程度,校方会不会因为集体活动为选课学生集体请假。五是公选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大部分公选课都安排在晚上和周末,会有学生因为个人事情逃课。

二、改进大学生公选课选修现状的对策建议

公选课是高等教育的一项特色工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及创新能力。加强公选课建设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更重要的是学科之间的交叉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基于上述调查分析,就改进现状提出如下对策。

第一,加强开设课程的遴选,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目前大多数学校开设的公选课并没有完整的设置标准,公选课程的学科分布不科学(图7),兴趣爱好类公选课偏多,课程内容的设置缺乏科学性,理科类公选课偏少,会影响到公选课开设的实际效果。公选课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时,要注意学科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各类型公选课课程比例应适当并且种类齐全,同时实行文、理、工渗透教学,使得同学们在各个方面的不足都能得到弥补和提高,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作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图7 南京某高校公选课类型

第二,加强课程监督和评估。与专业课程或其它必修课相比,公选课的管理不严。由于大多数公选课都安排在晚上,学校和学院基本没有检查,会出现个别教师没有开足课时的现象。对此,应将公选课的监控与必修课等同,教务处、学院教务办不定期地开展检查,以此进行有力地监督,此外最好设立公选课督导组,对课程的质量、授课教师的水平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评教,以此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2.重视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公选课开课教师队伍很复杂,有专业教师、有行政管理人员。对公选课重要性的认识不统一,对教学的态度高低参次不齐,课堂教学水平难以把握,个别教师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首先,学校制定相应的政策确立公选课的地位,制定适当的激励政策鼓励优秀主讲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授投入到公选课的教学中来,切实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3.加强教学指导和管理

首先,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由于缺少选课指导环节,由于选课前未公布课程的教学内容等材料,致使学生选课无方向,只能根据课程的名称来判断,名字有吸引力的学生爆满,其他的学生寥寥无几[3],导致学生选课盲目。为此,学校应与班导师制结合起来,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并且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制定并提供相应的《选课指南》,对课程性质、内容、特点和任课教师基本情况等做出简单介绍,以供学生参考。同时通过展板、网络教务信息等方式宣传公选课的重要性,以避免学生盲目选课。

其次,加强课堂平时考核、监管。公选课由于课时少、时间短,授课教师往往很少布置作业,督促学习,学习过于轻松,导致学生上课不集中精力学习;公选课往往由于选课人数多上课都是大班上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考试内容较为轻松,有些学生不去上课也可以通过考试,从而变相纵容同学不去上课。为此,教师应该在言语直观上下功夫。提高语言质量,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象。在上课的时候,重点的地方老师可以加重语气,给学生留下印象[4]。同时加强课堂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时时保持精力集中的状态,提高学习效果、适当布置课堂作业,将课堂作业与考勤结合,当堂做,当堂交,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加强对学生课上学习的督促。同时采用多元化考试制度,将课堂作业、实践成绩及考试成绩相结合多角度、全方位督促学生。

参考文献:

[1] 王岩松,王宏哲.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浅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3(3):1-3.

[2] 高曙光,张琰图,申圆圆.建设文化素质类公选课体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J].人力资源管理,2010(6):58-60.